一、脉搏在体育教学医务监督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倩[1](2021)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学大学生社会责任表现及培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顾黎明[2](2021)在《“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在高中田径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新课程改革也进一步深入人心,学生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高中由于高考的压力,以及家长对学生文化课的过分追求,大部分学校不得不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上,因此在有限的体育与健康课上,如何将课堂充分利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上体育课提不起精神,课堂参与度低下,也这就加剧导致了学校体育的发展相对落后,学生的体质健康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这类问题的出现。现如今学校采用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案例并不多,“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将它应用到高中的田径课堂之上,探索其对激发学生田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以及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等多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进行弥补和完善。基于此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级为本次教学实验的实验对象,将他们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应用“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对照班则应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经过共12周的教学实验后,对实验前后两个班级学生多次测试的各项成绩以及发放的量表和问卷所取得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田径学习兴趣(2)“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3)“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但依然有不足(4)“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产生了更好的田径学习效果(5)“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得到学生认可,希望未来可以继续实施与此同时在本次教学实验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例如教学实验的周期不够长,学生部分身体素质提高不明显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教师在应用“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时,适当延长一定的教学时间,确保教学效果更加明显(2)将“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相融合交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建立长期学习小组,促进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提高(4)关注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与游戏,促进体育学习课上课下相结合(5)将“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应用于其他的体育项目教学之上,进一步探讨“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可靠性(6)学校鼓励一线教师采用“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并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学习
李刚[3](2021)在《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龄化正持续加深,形势十分严峻。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政策规划引领和市场创新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体医融合不断推进,运动干预、慢病防治、健康促进、体质评估、运动监控、运动康复等产品与服务不断形成,各种运动健康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运动健康服务逐渐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渠道。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以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MOA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层进行分析,探讨了运动健康服务、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理论,按照“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构建了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各要素的内涵与维度,实证揭示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运动健康服务是指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体医部门协同、技术融合、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运动干预慢性病、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运动健康服务具有产品混合性、对象广泛性、过程融合性、价值多样性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从功能属性和消费需求角度,运动健康服务可划分为健康修复类、健康维护类和健康促进类;从产业角度,运动健康服务运可划分为运动医疗服务、运动健身服务、运动信息服务、运动保险服务、运动组织管理服务以及运动装备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等。运动健康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其划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第二,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的顾客参与具有独特内涵,在参与方式上具有体育参与和服务参与双重属性,在服务生产方式上兼具合作生产和独自生产;其特征包括主动健康、全程参与、沉浸体验;在类型划分方面,按照参与动机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按照参与强度可分为强参与和弱参与。企业不能直接提供价值,只能提供价值主张,顾客在价值共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经验等资源;顾客价值内生于合作生产之中,并由顾客感知获得;顾客价值有着较为复杂的高阶结构,包括显性价值(如健康促进、慢病干预、愉悦身心、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等)和隐性价值(包括降低医疗支出,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及社区和谐等)。第三,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涉及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顾客参与和顾客价值5个核心范畴及其14个主范畴,其中,参与动机包括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参与机会包括地理可达性、内容可适性,参与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身体能力,顾客参与包括人际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行为,顾客价值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三者均能显着正向影响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参与动机通过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间接作用与顾客参与。顾客参与显着正向影响顾客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新时代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逐渐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发展逻辑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发展理念,转向预防、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由此建议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霍富坤[4](2021)在《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国家健康战略的角度提出“体医融合”,加强非医疗手段对于健康的干预,重视体育在健康促进方面的重要价值。体育运动促进健康已是全民共识,但什么样的运动可以增进健康却要科学的指导,体医融合有利于借助体育与医疗的优势解决好运动的安全性、运动的有效性、运动的可持续性三个核心问题。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中职体育如何在体医融合理念及实践探索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改革成为重要课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是影响中职体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梳理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采用德尔菲法选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的构建,通过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山东省部分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掌握现状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基本情况以及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并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得出:1、体医融合背景下合格的中职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包含四个领域共323个知识点:体育卫生领域分为健康促进,运动与环境,运动与营养,不同人群体育卫生四部分内容;医务监督领域分为体育教学医务监督,运动训练医务监督两部分内容;运动创伤与防治领域分为运动性病症,运动性伤害急救,运动损伤三部分内容;运动康复领域分为按摩,常见慢性病运动疗法及运动处方,传统体育养生法三部分内容。2、中职体育教师对于体医融合关注度不高,所掌握的体育保健知识不均衡,与职业相关的职业病预防知识不足。3、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提升策略:强化运动人体科学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职后培训巩固体育保健知识;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通体育教师进入运动处方门诊进修新渠道;吸引体医融合人才进入中职体育教师队伍。
张元梁[5](2020)在《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体育科学技术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是一个既相互牵制,又协同共生的复合大系统。其中,体育科技在促进系统稳固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我国在建设竞技体育强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继续借助和依靠体育科技,不断提升对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两者相互关系与融合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并充分利用体育科学研究与开发,力求达到两者之间的有序与和谐,才能最终实现我国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良性融合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想提升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发挥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需要我们对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进行系统探索研究。本研究旨在依据系统科学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理论与方法,对我国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体育科技发展中的体育科学研究特征和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在对我国体育科技进步进行追踪观测的基础上,探索体育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最后对我国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为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经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动态演化系统,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发展需求的拉动力、体育科技自身创新的推动力以及包括相关政策规范在内的外部环境支持力,两者即是在此三方面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推动下不断演化发展。(2)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国际上踏入高产高影响力国家行列,同时产生了一批诸如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国际高影响力的体育科研机构,凭借高产和高质的论文成果跻身世界顶尖级研究机构行列,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步入了新时代。然而,我国的影响力并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全球领先国家和机构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我国在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国际合作论文产出的绝对值上中国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运动创伤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学及运动心理学等是我国国际合作频率最高的领域,国际合作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在合作网络规模上,美国核心圈和外围圈明显大于中国。(3)我国在体育自主创新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显着进步,体育专利申请数量逐年攀升,并在数量上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在专利申请量激增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专利质量参差不齐,多数技术还停留在低技术含量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的边缘技术。完善的专利制度、良好的专利保护意识、广阔的国际市场范围、稳固高效的研发团队以及高科技核心专利技术,成为国外领先国家与核心企业重要的专利技术研发战略。(4)上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科技进步相对发展比较缓慢,无论是科技人员、科技经费的投入等均处于较低水平,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在体育科技人力和经费等方面投入的不断增长,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扩散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使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贡献率大幅增长。其中,体育科技经费投入、体育科技创新活动及体育科技创新扩散三个指标对竞技体育产出呈现显着影响。(5)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实现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多年来,我国所实施的竞技体育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制度,逐步形成了运动队、体育院校和科研所、政府体育部门三维一体互动模式,为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在科研攻关课题方面,逐步形成了以体育类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以非体育专业类院校和地方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合作攻关联网络模式,为我国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保障。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水平。(2)进一步加强国际体育科学合作研究。(3)加强有利于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的创新机制建设。(4)进一步增强体育科技成果在竞技体育领域内的成果转化与应用。
许子欣[6](2020)在《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课余训练医务监督开展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务监督作为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内部分运动工作者仍然对运动医务监督认知较少,运动员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医务监督的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其研究可以为娄底市中学运动队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启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娄底市8所市级以上示范性中学运动队的医务监督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了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课余训练医务监督的管理体制情况、医务监督人员队伍配备情况、医务监督相关经费投入情况、医务监督配备的器材设施情况、医务监督具体实施情况等几个方面,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到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医务监督开展现状的不足:(1)运动员和教练员对运动医务监督存在认知偏差;(2)学校没有专门针对运动队的医务监督管理体制;(3)大部分学校医务人员队伍偏少,学历参差不齐;(4)学校医务监督的医疗条件只够满足全校师生的日常需求;(5)学校在医务监督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并没有将运动队的医务监督需求纳入其中;(6)半数学校没有挂靠上级医院;(7)医务监督人员缺少职后关于运动医务监督的培训;并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医务监督的宣传,提高运动员、教练员对医务监督的相关认知。(2)学校要完善运动队医务监督工作的相关制度与计划。(3)增加学校医务人员数量,优化医务监督人员队伍结构。(4)在经济条件允许时,可适当在医务监督的仪器、设备、运动员体检等方面增加投入,改善学校医务监督的医疗条件。(5)增加相关经费的投入渠道,适当提高政府在学校医务监督方面的投入。(6)与校址附近等级适当的医院建立联系,使运动员在受伤时可以通过便捷通道及时就诊;在相关挂靠医院进行定期体检。(7)教育局、学校应组织医务监督人员参加相关国培、省培以及校本培训或在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定期进行培训来补充医务监督相关知识,加强医务监督人员的职后培训。
杨慧君[7](2020)在《基于心功能、血液、体成分指标预测大学生最大摄氧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研究在静息/亚极量递增负荷下,利用心功能、血液、体成分指标预测大学生VO2max的数学模型,为健康水平评估,训练效果评价提供一种安全、简便、准确的医务监督方法,避免极限强度运动时的心血管意外风险;也为NICOM无创心排量和血流动力学技术在运动医学领域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招募北京五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共266人(男134人,女132人),按照人群分类标准将受试者分为经常锻炼组(男103人,女61人)和不经常锻炼组(男31人,女71人)。对受试者进行血液和体成分测验、静息状态和递增负荷运动下的NICOM心排量测试和最大摄氧量测试。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试验结果的产生提供数据支持。对所有测得指标进行数理统计,并且进行正态性分析,不服从正态分析的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的Kruskal-WallisH检验四组组间差异,分别存在性别差异和锻炼差异的两组数据比较指标之间的差异,用非参数检验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采用Spearman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线性和非线性相关。去掉不存在线性相关的指标,对剩下的指标采用偏相关控制共同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进一步筛选与最大摄氧量相关的指标;利用因子分析从众多体成分指标中寻找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指标。最后筛选出适合进入模型预测的变量,对所选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最后对回归方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最终建立基于安静心功能预测最大摄氧量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1、不同锻炼背景下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安静CO、HR、SV、SVI、TFC、SBP、CP这些心功能指标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经常锻炼组安静CO、SV、SVI、TFC、CP均高于不经常锻炼组,而安静HR、SBP低于不经常锻炼组,男女结果一致。2、不同锻炼背景下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RBC、HGB、HCT、MCV、MCH这些血液指标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经常锻炼组RBC、HGB、HCT、T均高于不经常锻炼组,MCV和MCH低于不经常锻炼组。3、不同锻炼背景下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上肢、大腿、躯干、上身、下身、全身组织和区域的脂肪百分比、大腿和下身脂肪(kg)、上肢、大腿、躯干、上身、下身、全身肌肉质量这些体成分指标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经常锻炼组大腿、下身脂肪、上肢、大腿、躯干、上身、下身、全身肌肉质量均高于不经常锻炼组,上肢、大腿、躯干、上身、下身、全身组织和区域的脂肪百分比均低于不经常锻炼组,男女结果一致。4、对所有指标和最大摄氧量进行Spearman和Pearson相关分析后,将具有线性相关的指标,控制性别、是否锻炼、BMI三个因素的影响之后,进一步行偏相关分析,结果安静心功能指标CO、SV、SVI、CP,血液指标RBC、HGB、HCT、MCV、MCH、T,体成分指标上肢、大腿、躯干、上身、下身、全身的肌肉质量与最大摄氧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HR、SBP、上肢、大腿、躯干、上身、下身、全身组织和区域的脂肪百分比都与最大摄氧量呈显着负相关。5、对与最大摄氧量有相关性的体成分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主成分提取法、最大方差旋转法,筛选出全身区域(%脂肪)、大腿脂肪(kg)、全身肌肉(kg)、大腿肌肉(kg)、上身区域脂肪(%)共五个指标能很好代表大学生体成分水平。6、以上五个体成分指标,再加上与最大摄氧量有显着相关性的心功能、血液指标、以及是否经常锻炼因素、性别和BMI共18个指标进入多元线性回归的逐步回归分析,最终得出最具代表性和拟合优度最优的回归方程:(?)VO2max=-0.316+0.251*BMI+0.290*性别+0.094*是否经常锻炼-0.027*全身区域(%脂肪)+0.118*CO-0.006*SBP+0.005*HGB(R2=0.803,p<0.01;性别(男=1,女=0),是否经常锻炼(经常锻炼=1,不经常锻炼=0))研究结论1、经常参加锻炼的大学生,心功能、血液载氧能力、体成分肌肉和脂肪比例都优于不经常锻炼大学生。2、纠正其他因素后,安静心输出量(CO)、血红蛋白(HGB)与VO2max成正相关;全身脂肪百分比与VO2max成负相关。3、综合考虑心脏泵血功能、血液载氧能力、以及身体成分的影响因素,建立的预测VO2max的回归方程,拟合优度检验较好,能够很好的预测我国大学生最大摄氧量。
李双洁[8](2020)在《心率监控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战略部署,对体育课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学校究竟如何才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保证体育课达到应有的运动负荷,保证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化,从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学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为背景,将心率监控手段应用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应用心率监控手段的教学方案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运用心率监控手段所得数据,科学有效的分析心率监控手段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心率监控手段的应用能否弥补传统体育课堂教学问题,更准确的对小学体育课堂进行教学评价。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探究实验组运用心率监控手段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能否弥补、解决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进一步使体育课教学内容合理化,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研究成果与结论:(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肺活量项目上实验后测的结果有显着差异;(2)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测50米加速跑项目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实验组成绩提升幅度更大;(3)实验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在仰卧起坐、一分钟跳绳两个项目上与对照组有差异。结论:(1)从学生整体平均心率、最大心率、一节课中学生的平均心率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组数值跟对照组数值相比较高,说明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验组的心率干预数据与对照组的心率数据有区别。(2)从平均心率≥120次/分的时间数据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使用心率监控手段干预的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时间更长,但是都未达到25分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3)应用心率监控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效果优于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4)心率监控的应用可以让体育老师及时观察到学生在体育课上运动时心率的实时波动情况,更科学的指导学生,提高教学效率。(5)通过对后台收集心率数据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运用,说明心率监控是让智能设备走进课堂,可以为教师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支撑,对学生身体素质进步发展提供依据。
梁丽娟[9](2020)在《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体系构建的研究》文中认为健康是人类永恒的需求,面对众多的“亚健康”人群,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积极倡导健康生活,“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中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却也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而实践证明,运动在“治未病”及防治慢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功效,能够发挥巨大的社会价值,因此建立以预防为主,通过“运动处方”提高全民体质健康水平,防治亚健康和促进慢病康复的“体医融合”模式势在必行。眼下,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深入人心,能够提供科学健身指导的专业人员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是全民健身的宣传者、科学健身的指导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者,还是建设体育强国、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所以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体系能够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提高指导员的自身素质能力,为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为更好地为落实“体医融合”,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我国发行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下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体系。通过对群众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参与时间和项目、文化程度、参与动机的调查,同时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指导内容现状与群众的需求进行全面了解,初步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体系专家咨询表,并通过三轮专家咨询制定出了符合“体医融合”精神且科学、合理、简单、实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体系”。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服务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日常性体育活动内容单调,人才流失严重;指导员队伍老龄化严重,学历层次较低;知识技能来源老化,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服务效率不高;2)构建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体系要从三个原则出发:人本原则、多元化原则、科学性原则;3)通过发放100份社会体育指导员调查问卷、200份群众调查问卷,分析问卷结果后,将初步拟出的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体系指标初选表,运用德尔菲法前后共请15名专家进行了三轮专家问卷的调查与修正,得出最终的指导内容体系由2个一级指标(健身技术指导、健身理论指导)、7个二级指标(技术技能指导、健身运动计划指导、运动伤害的急救方法、体育康复手段、健身过程的监控、中医保健、科学健身理论指导)、24个三级指标(讲解法、纠错法、示范法、领做法、常见慢性病运动计划指导、柔韧性运动计划指导、全身耐力运动计划指导、肌肉力量运动计划指导、徒手心肺复苏法指导、开创性软组织损伤急救指导、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急救指导、海姆立克手法指导、心理调节、按摩指导、导引(医疗体操)、心率/脉搏测量方法、主观感觉测量方法、运动中出汗量测量方法、呼吸测量方法、食疗指导、刮痧指导、拔罐指导、基础健身知识、健身(太极拳、操舞等)基本方法构成。
赵永锋[10](2020)在《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因素与规律研究 ——以13-19届大田赛甲A组前八名为例》文中指出目的:在当今体育强国建设大背景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伍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田径400m项目上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运动员,为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和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人才贡献了积极力量。为进一步提高高校400m运动员成才率和壮大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本文以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因素与规律为研究对象,以13—19届“全国大田赛”获甲A组400m前八名且成绩达一级水平以上的运动员和其主管教练作为调查对象,其中:运动员28人(健将9人,一级19人),教练员20人。对促进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成才规律,为国内高校田径400m项目的训练竞赛工作和运动员培养提供参考。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教学、训练、管理等角度对促进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研究,分析成才因素共性及重要程度,并探讨运动员成才规律。主要结论:1、研究发现:我国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有良好文化水平,训练上较为系统,400m成绩均在二级水平以上,已具备良好竞训基础。入学后,运动员成绩均有明显提升,多数运动员在大三阶段达个人最好成绩,依次为大四和大二。运动员始训年龄在14—17岁之间,平均15岁;运动巅峰时年龄在19—24岁之间,平均21.5岁;运动员从开始专项训练到运动巅峰,训练年限在5—8年之间,平均需6.5年。2、促进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主要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组成,内部因素主要有:强烈的训练动机、积极的训练态度、坚韧的意志品质、丰富的专项知识和竞赛经验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生理机能、身体形态。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关注度与高校重视度高、主管教练整体业务水平高、训练周期划分与周期训练负荷内容安排均符合训练学原理、训练系统性高、重视机体疲劳恢复与运动损伤康复、竞赛机会多、竞训氛围良好、家庭大力支持。3、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的成才是有规律可循的,可归纳为:(1)“内—外联动”规律:运动员成才由内外部因素联动组合影响产生的结果,其中,内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外部因素是内部因素发展的前提。(2)“良才—良训”规律:运动员优良的先天条件,经过高校阶段科学化训练的干预取得良好训练效果。(3)“累积—成长”规律:入学前运动员已积累了良好竞训基础,通过高校阶段进一步优化训练使运动员竞技能力得到延续性成长提高。(4)“竞争性成长”规律:当今高校竞技体育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在竞争激烈的竞训环境下运动员更容易进步,起到比学赶帮超的重要作用。4、针对高校400m运动员培养提出建议:(1)高校竞训期短,应注重训练的高效性。(2)搭建“中学—大学”训练梯队建设,加强合作交流。(3)注重对运动员心理品质的培养。(4)增加参赛数量,加大经费投入,优化运动员待遇政策,加强后勤保障力度。(5)充分发挥教练的主导作用。(6)加强专项理论学习,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双向辅助作用。(7)厘清成才因素的因果关系,遵循成才规律。
二、脉搏在体育教学医务监督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脉搏在体育教学医务监督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在高中田径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教育改革的需要 |
1.1.2 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需要 |
1.1.3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有待改善 |
1.1.4 田径学习的重要性 |
1.1.5 “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在高中应用的必要性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游戏 |
2.1.2 体育游戏 |
2.1.3 教学模式 |
2.1.4 体育教学模式 |
2.1.5 “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学校体育中有关应用“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2.2.2 体育教学中有关学生RPE(主观运动感受)的研究 |
2.2.3 高中田径课程开展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思路、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3.4 教学实验法 |
3.3.5 数理统计法 |
4 实验设计 |
4.1 实验目的与假设 |
4.2 实验地点与对象 |
4.3 实验时间 |
4.4 变量控制 |
4.5 测试指标选择 |
4.6 教学实验的运动处方 |
4.7 实验步骤 |
4.8 教学实施 |
4.8.1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流程 |
4.8.2 教学阶段与内容安排 |
5 “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在高中田径课中的应用分析 |
5.1 高中田径课“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
5.2 高中田径课“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
5.3 高中田径课“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 |
5.4 高中田径课“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
5.5 高中田径课“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 |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1 “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田径学习兴趣的作用分析 |
6.2 “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田径课堂参与度的作用分析 |
6.3 “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分析 |
6.3.1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身体形态、肺活量的对比分析 |
6.3.2 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6.4 “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田径学习效果的作用分析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8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中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分表 |
附录二:学生对田径课看法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RPE(主观运动感觉)量表 |
附录四: 游戏举例(只介绍部分游戏与趣味活动) |
附录五: 田径三个项目测试评分标准 |
附录六:学校体育老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七:专家的信息 |
(3)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诉求:人口老龄化急需发挥运动的健康促进价值 |
1.1.2 现实审视:“体医融合”催生多样化运动健康服务模式 |
1.1.3 国际经验:全民参与是政府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 |
1.1.4 趋势研判:健康社区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阵地 |
1.2 研究问题 |
1.2.1 实践问题 |
1.2.2 理论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结构安排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要点梳析: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内容检视 |
2.1.1 运动干预、体力活动和科学健身的概念辨析 |
2.1.2 体医融合 |
2.1.3 运动健康意涵的演变历程 |
2.1.4 运动健康服务内涵的多视角审视 |
2.2 实践审视:国内外运动健康服务推进工作探索 |
2.2.1 政府在运动健康服务发展中富有成效的政策探索 |
2.2.2 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 |
2.3 总体概览:老年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剖析 |
2.3.1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
2.3.2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 |
2.4 他山之况:顾客参与研究回顾 |
2.4.1 顾客参与的内涵 |
2.4.2 顾客参与的维度构成 |
2.4.3 顾客参与水平 |
2.4.4 顾客参与的前因变量 |
2.4.5 顾客参与的结果变量 |
2.5 理论基础 |
2.5.1 服务主导逻辑 |
2.5.2 MOA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基本理论 |
3.1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界定 |
3.1.1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的要素结构 |
3.1.2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要素分析 |
3.1.3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表达 |
3.2 运动健康服务的特征 |
3.2.1 产品混合性 |
3.2.2 对象广泛性 |
3.2.3 过程融合性 |
3.2.4 价值多样性 |
3.2.5 主动参与性 |
3.3 运动健康服务类型 |
3.4 运动健康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
3.5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
3.5.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分析框架 |
3.5.2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参与内涵、特征与类型 |
3.5.3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动因的理论分析 |
3.5.4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方法选择 |
4.1.2 案例选择 |
4.1.3 研究资料收集 |
4.2 案例介绍和研究发现 |
4.2.0 案例介绍 |
4.2.1 研究发现 |
4.3 案例研究结论 |
第5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质性分析 |
5.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流程 |
5.2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
5.2.1 研究设计 |
5.2.2 质性分析过程 |
5.2.3 范畴提取与模型构建 |
5.3 模型阐述 |
5.3.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前因变量分析 |
5.3.2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维度阐释 |
5.3.3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价值内涵及维度阐释 |
5.3.4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量化分析 |
6.1 研究假设推导 |
6.1.1 基于MOA理论的运动健康服务参与研究假设 |
6.1.2 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
6.2 研究量表设计 |
6.2.1 初始量表设计 |
6.2.2 研究量表纯化 |
6.2.3 正式量表设计 |
6.3 调查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6.3.1 调查问卷设计 |
6.3.2 小样本测试 |
6.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
6.4.1 数据收集 |
6.4.2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3 信度、效度检验 |
6.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7.2.2 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
7.2.3 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
7.3 研究的创新点 |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7.4.1 研究局限 |
7.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体医融合综述 |
2.1.1 体医融合概念界定 |
2.1.2 国外体医融合发展现状 |
2.1.3 国内体医融合发展研究 |
2.1.4 体医融合与学校体育的结合研究 |
2.2 教师知识结构综述 |
2.2.1 教师知识研究 |
2.2.2 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研究 |
2.2.3 体育保健知识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德尔菲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构建 |
4.1.1 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文本结果 |
4.1.2 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补充结果 |
4.1.3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第一轮调查结果分析 |
4.1.4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第二轮调查结果分析 |
4.1.5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第三轮调查结果分析 |
4.2 山东省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1 任课教师基本情况 |
4.2.2 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自评结果 |
4.2.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5.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提升策略 |
5.1 强化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5.2 通过职后培训巩固体育保健知识 |
5.3 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5.4 开通体育教师进入运动处方门诊进修新渠道 |
5.5 吸引体医融合人才进入中职体育教师队伍 |
6.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体育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 |
1.3.2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互关系的研究 |
1.3.3 国外相关研究 |
1.3.4 小结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5.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5.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1.5.5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的理论思考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科技、体育科技与体育科技进步 |
2.1.2 竞技体育 |
2.2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协同进化机制 |
2.2.1 体育技术在竞技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
2.2.2 竞技体育竞赛规则对体育技术发展的调节机制 |
2.2.3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协同进化机制 |
2.3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
2.3.1 竞技体育实践发展需求的拉动力 |
2.3.2 体育科技创新的推动力 |
2.3.3 外部环境的支持力 |
2.4 小结 |
3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体育科学研究特征 |
3.1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特征分析 |
3.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
3.1.2 中国体育科学发文量与总被引国际影响力的演变特征 |
3.1.3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战略地位演变特征 |
3.1.4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机构国际影响力特征 |
3.1.5 中国体育科学高影响力研究成果的期刊分布特征 |
3.1.6 中国在不同体育科学研究方向的国际影响力特征 |
3.2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特征分析—中美两国特征比较 |
3.2.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3.2.2 中美国际体育科学合作论文的整体概况 |
3.2.3 中美国际体育科学合作的特征解析 |
3.2.4 社会合作网络结构的对比分析 |
3.2.5 主要合作国家领域分布的对比分析 |
3.3 小结 |
4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专利技术研发特征 |
4.1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时空分布特征 |
4.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
4.1.2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的时间分布特征 |
4.1.3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空间分布特征 |
4.2 基于专利质量的中外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比较-以运动鞋相关专利为例 |
4.2.1 数据检索和处理方法 |
4.2.2 指标选取 |
4.2.3 整体发展对比分析 |
4.2.4 专利质量对比分析 |
4.3 基于专利战略的中外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比较-以运动鞋相关专利为例 |
4.3.1 数据来源及相关术语说明 |
4.3.2 国家专利战略分析 |
4.3.3 核心企业专利战略分析 |
4.3.4 国外专利战略特征分析 |
4.4 小结 |
5 我囯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 |
5.1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运行机制 |
5.1.1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范围界定 |
5.1.2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内容 |
5.1.3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管理模式 |
5.1.4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保障机制 |
5.2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课题研究特征分析 |
5.2.1 数据检索及研究方法 |
5.2.2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
5.2.3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的内容分析 |
5.3 小结 |
6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 |
6.1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的跟踪观测 |
6.1.1 体育科技创新投入的跟踪观测 |
6.1.2 体育科技创新活动的跟踪观测 |
6.1.3 体育科技扩散活动的跟踪观测 |
6.1.4 体育科技进步总指数与体育产出指数跟踪观测 |
6.2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分析 |
6.2.1 数据指标的选择与来源 |
6.2.2 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率分析 |
6.2.3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主要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致谢 |
(6)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课余训练医务监督开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1.4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课余训练医务监督开展现状 |
2.1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及运动队基本情况 |
2.1.1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设置基本情况 |
2.1.2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设置基本情况 |
2.2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医务监督资源配置 |
2.2.1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关于运动队医务监督的制度 |
2.2.2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医务监督人员队伍基本特征 |
2.2.3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医疗条件及经费投入情况 |
2.2.4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与上级医院挂靠情况 |
2.3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课余训练医务监督运行情况 |
2.3.1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员体格检查情况 |
2.3.2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日常训练的医务监督情况 |
2.3.3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比赛期间的医务监督情况 |
2.3.4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女性运动员生理期的医务监督 |
2.3.5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教练员及运动员对医务监督认知情况 |
第3章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课余训练医务监督存在问题 |
3.1 医务监督资源配置不合理 |
3.1.1 医务监督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
3.1.2 医务监督医疗条件急需完善 |
3.1.3 医务监督经费投入不足 |
3.1.4 多数学校未与上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
3.2 医务监督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
3.2.1 医务监督管理制度尚需健全 |
3.2.2 运动员与教练员对于医务监督认知不到位 |
3.2.3 医务监督人员缺少职后培训 |
第4章 促进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课余训练医务监督的对策 |
4.1 提升关于运动队医务监督的资源配置 |
4.1.1 优化人员队伍结构,扩大人员规模 |
4.1.2 改善学校医务监督的医疗条件 |
4.1.3 增加经费来源渠道 |
4.1.4 挂靠校址附近适当等级的医院 |
4.2 完善医务监督的运行机制 |
4.2.1 做好医务监督的宣传工作,提高相关认知 |
4.2.2 对医务监督相关制度与计划进行完善 |
4.2.3 加强医务监督人员职后培训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医务监督情况调查问卷(一) |
附录 B 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医务监督情况调查问卷(二)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7)基于心功能、血液、体成分指标预测大学生最大摄氧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2 文献综述 |
2.1 心功能指标的应用 |
2.1.1 心率 |
2.1.2 血压 |
2.1.3 每搏量及衍生指标 |
2.2 心功能监测技术 |
2.3 最大摄氧量概述 |
2.4 最大摄氧量的测试方法 |
2.4.1 直接测试法 |
2.4.2 间接测试法 |
2.5 最大摄氧量的限制因素 |
2.5.1 中枢机制 |
2.5.2 外周机制 |
2.6 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
2.6.1 心脏泵血功能 |
2.6.2 血氧运输 |
2.6.3 身体成分 |
2.6.4 遗传、年龄、性别、体重、锻炼因素 |
3 研究对象 |
3.1 纳入标准 |
3.2 基本情况 |
4 研究方法 |
4.1 实验法 |
4.1.1 实验流程图 |
4.1.2 身体形态 |
4.1.3 血液指标 |
4.1.4 NICOM心排量 |
4.1.5 最大摄氧量 |
4.2 数理统计法 |
4.3 问卷调查法 |
5 研究结果 |
5.1 心功能 |
5.1.1 安静心功能 |
5.1.2 性别和锻炼差异 |
5.2 血液 |
5.2.1 血常规、血脂、激素 |
5.2.2 性别和锻炼差异 |
5.3 体成分 |
5.3.1 脂肪和肌肉 |
5.3.2 性别和锻炼差异 |
5.4 最大摄氧量 |
5.5 最大摄氧量和心功能、血液、体成分的相关性 |
5.6 最大摄氧量和心功能、血液、体成分的偏相关性 |
5.6.1 VO_2max与心功能、血液、体成分的偏相关性 |
5.6.2 VO_2max/kg与心功能、血液、体成分的偏相关性 |
5.7 体成分指标的因子分析 |
5.8 最大摄氧量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
5.8.1 VO_2max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
5.8.2 VO_2max/kg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
6 分析与讨论 |
6.1 安静心功能与最大摄氧量的相关分析 |
6.2 血常规和睾酮与最大摄氧量的相关分析 |
6.3 脂肪和肌肉与最大摄氧量的相关分析 |
6.4 回归方程指标的重要性分析 |
6.5 与其他回归方程的比较分析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心率监控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2 国内外心率监控的应用研究现状 |
1.4.3 关于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 |
1.4.4 关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运动负荷的研究 |
1.4.5 心率与运动负荷的关系 |
1.4.6 不同运动负荷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观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教学实验法 |
3 结果分析 |
3.1 教学实验前体质测试结果分析 |
3.2 教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率变化特性分析 |
3.2.1 学生整体平均心率对比分析 |
3.2.2 实验组男生和女生平均心率对比分析 |
3.2.3 教学实验中最大心率的对比分析 |
3.2.4 平均心率≥120 次/分的时间对比分析 |
3.2.5 一节体育课中学生们平均心率的对比分析 |
3.2.6 体育课各部分平均心率的对比分析 |
3.3 教学实验后体质测试结果数据分析 |
3.4 讨论 |
3.4.1 传统体育课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3.4.2 心率监控手段应用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与劣势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3 展望 |
4.4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体系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国家政策的趋势和导向 |
1.2.2 运动在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 |
1.2.3 我国医疗费用的急剧增长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医融合 |
2.1.2 社会体育指导员 |
2.1.3 社会体育指导内容 |
2.1.4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体系 |
2.2 运动在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方面的研究现状 |
2.3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研究现状 |
2.4.1 国内研究动态 |
2.4.2 国外研究动态 |
2.4.3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德尔菲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内容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
4.1.1 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参与群众调查分析 |
4.1.2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
4.2 影响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因素的分析 |
4.2.1 日常性体育活动内容单调,人才流失严重 |
4.2.2 指导员队伍老龄化严重,学历层次较低 |
4.2.3 知识技能来源多样化,水平参差不齐 |
4.2.4 缺乏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服务效率不高 |
4.3 构建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体系的理论分析 |
4.3.1 构建意义 |
4.3.2 指导思想 |
4.3.3 构建目标 |
4.3.4 构建原则 |
4.4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体系的构建 |
4.4.1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体系的初建 |
4.4.2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指标的权重分析 |
4.4.3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的归一权重分析 |
4.4.4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体系的确立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10)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因素与规律研究 ——以13-19届大田赛甲A组前八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
1.2.2.1 学术价值意义 |
1.2.2.2 应用价值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1.1 关于人才成才规律的相关研究 |
1.3.1.2 关于其田径运动员成才的相关研究 |
1.3.1.3 关于其他项目运动员成才的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重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2.1 问卷设计 |
2.3.2.2 问卷效度检验 |
2.3.2.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2.3.2.4 问卷信度检验 |
2.3.3 专家访谈法 |
2.3.4 数理统计法 |
2.3.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高校优秀男子 400m 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
3.1.1 入大学前,运动员来源身份及竞训基础情况 |
3.1.1.1 入大学前,运动员来源身份 |
3.1.1.2 入大学前,高校优秀男子 400m 运动员的运动等级 |
3.1.1.3 入大学前,运动员训练系统性 |
3.1.2 高校优秀男子 400m 运动员各阶段训练与比赛成绩情况分析 |
3.1.3 高校优秀男子 400m 运动员始训年龄和训练年限特征 |
3.2 影响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的因素分析 |
3.2.1 影响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的内部因素分析 |
3.2.1.1 身体形态特征 |
3.1.1.2 生理机能特征 |
3.2.1.3 训练动机 |
3.2.1.4 训练态度 |
3.2.1.5 意志品质特征 |
3.2.1.6 专项理论知识 |
3.2.1.7 竞赛经验 |
3.2.1.8 运动员的跑速时空、节奏感 |
3.2.2 影响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的外部因素分析 |
3.2.2.1 社会对高校田径关注度 |
3.2.2.2 高校对田径竞训的重视度 |
3.2.2.3 影响高校优秀男子 400m 运动员成才的训练因素分析 |
3.2.2.4 影响高校优秀男子 400m 运动员成才的竞赛因素分析 |
3.2.2.5 影响高校优秀男子 400m 运动员成才的教练因素分析 |
3.2.2.6 影响高校优秀男子 400m 运动员成才的家庭因素分析 |
3.3 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规律分析 |
3.3.1 “内—外联动”规律 |
3.3.2 “良才—良训”规律 |
3.3.3 “累积—成长”规律 |
3.3.4 “竞争性成长”规律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脉搏在体育教学医务监督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学大学生社会责任表现及培育的研究[D]. 王思倩.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2]“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在高中田径课中的应用研究[D]. 顾黎明. 南京体育学院, 2021
- [3]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D]. 李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研究[D]. 霍富坤.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5]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D]. 张元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6]娄底市示范性中学运动队课余训练医务监督开展现状研究[D]. 许子欣. 吉首大学, 2020(03)
- [7]基于心功能、血液、体成分指标预测大学生最大摄氧量的研究[D]. 杨慧君.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2020(08)
- [8]心率监控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双洁.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9]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体系构建的研究[D]. 梁丽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因素与规律研究 ——以13-19届大田赛甲A组前八名为例[D]. 赵永锋.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