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环境也要净化(论文文献综述)
肖赛玥[1](2021)在《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考察典型单位制元素的生成与发展历程是单位制变迁研究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在传统单位制社会,职工群众以“单位人”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各个单位组织之中。单位组织开展的文艺活动是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加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借助文艺形式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传和生产动员,“单位文艺”成为单位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单位制面临着转型或消解的趋势,与单位组织相依存的“单位文艺”同样面临命运抉择。单位制变迁的总体趋向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逐步褪去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属性,回归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属性,学界称之为“单位去社会化”。依据这一演变逻辑,文艺作为非生产、管理属性的元素,似乎难以摆脱被剔除的命运。然而,笔者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文艺在当下的单位组织中仍有其发挥价值的空间。据此,本研究以在单位制变迁进程中依旧保留传统单位制组织形态的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单位文艺”作为单位制变迁历程中,单位组织内部的保留性元素加以考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功能变迁历程的探究,解析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单位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受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复杂性因素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S市112厂为研究个案,对112厂“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历程展开实证考察。研究对“单位文艺”价值的考量是围绕“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展开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从历史维度对“单位文艺”的缘起与生成进行溯源,为“单位文艺”工具化属性的形成探寻历史源流;其次以“单位文艺”生成的历史轨迹作为逻辑主线展开研究。遵循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依据“单位文艺”的生成历程与功能预设、功能实现、功能延展和功能转向的对应关系,将“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嵌入到“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的时间序列之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单位文艺”的艺术图景中探究“单位文艺”如何助力单位组织实现动员机制的有效实施;再次是结合“单位人”对“单位文艺”的记忆表达和功能认知,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基于文艺是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的特性,笔者引入时间维度从即时性、阶段性和积累性三个层次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并着重从积累性实效层面考察“单位文艺”对“单位意识”形塑起到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尾,笔者尝试运用本土实践经验与经典理论进行对话。借鉴布尔迪厄的文艺生成理论对“单位文艺”的生成结构中“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依据文艺生成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究“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时代推动因素。本研究将“单位文艺人”视为“文艺生产场”中的行动者,通过分析“单位文艺人”的“习性”的产生,以及“习性”对“单位文艺人”的行动的影响,探讨“单位文艺人”作为行动者在“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将“单位文艺”定位为单位体系中,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的协作要素。研究发现:(1)“单位文艺”的功能定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艺的价值禀赋一脉相承。在历次朝代更迭、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文艺在思想启蒙、教化民众方面发挥的功能促使中国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形成了一种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一方面是对文艺的工具属性的价值认同。能够发挥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功能的文艺形态往往比纯粹的审美性的文艺形态更被推崇。政治精英把文教当作统治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文化精英则将文教当作一种应然的使命。另一方面是形成文化自觉。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善于汲取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情境中的文艺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生成结构和运行逻辑。上述两点共识不仅是推进“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历史动因,也是中国文艺价值史观中亘古未变的核心命题。(2)从“文艺生产场”的场域结构来看,“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之间的结构依附关系促使“单位文艺”从生成伊始便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的文艺运行轨道。对资源与秩序具有绝对支配和管理权的权力主体从官方角度对“单位文艺”的功能建构过程进行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单位文艺”的思想宣传、文化教育、生产动员等诸项功能的有效实施。“文艺场域”中“单位文艺人”作为能动的行动者,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化与再生产促进“单位文艺”的功能识别,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意识形态导向的“过滤”和“化解”,形成“去功能化”的“单位文艺”记忆表达。(3)“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逐渐呈现的。依据“单位文艺”发挥实效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即时性实效、阶段性实效和积累性实效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单位文艺”对形塑“单位意识”中的积极要素具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积淀,以“单位意识”形塑为典型实效的积累性实效是单位制变迁进程中,“单位文艺”能够成为从传统单位制时期过渡到后单位制时期的保留元素的核心价值所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促使以组织空间为单位共同体依存形式的共同体格局趋向松动或瓦解,而思想意识层面的精神共同体依旧存在,集体主义荣辱观与使命感等积极“单位意识”不仅是传统单位制时期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同样具有重塑国企单位组织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
郭小瑞[2](2021)在《古埃及平民群体研究(公元前2686-1069年)》文中提出平民群体是古埃及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基石之一,也是衡量古埃及社会走向的重要指标之一。古埃及从古王国开始到新王国结束(公元前2686年到1069年)是古埃及文明独立发展完善的历史时期,正是在这一长达1500余年的历史时期,平民群体完成了从萌芽、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发展阶段。本文以埃及语中的群体性词汇瑞麦特(rmT)、赖赫特(rxyt)、涅杰斯(nDs)、涅木虎(nmHw)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梳理这些词汇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古埃及平民群体的发展和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古王国时期,平民群体处于准群体的萌芽状态,文献中主要的平民群体性词汇有瑞麦特(rmT)、赖赫特(rxyt)、赫恩迈麦特(Hnmm.t)。虽然这一时期平民群体尚未形成,但是在瑞麦特(rmT)和赖赫特(rxyt)群体中已经初见平民群体的端倪,并出现了社会分层的现象。平民群体的一般特征也在这一时期初步成型。第一中间期和中王国时期,涅杰斯(nDs)群体开始展现平民特征,并以自我意识的觉醒为标志宣告了古埃及平民群体的正式形成。原有的具有平民群体属性的瑞麦特(rmT)和赖赫特(rxyt)则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瑞麦特(rmT)成为区别于外国人的具有埃及民族性质的称呼,而赖赫特(rxyt)则开始逐渐向着平民群体总称的方向发展。第一中间期的赖赫特(rxyt)群体分裂后平民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不完全具备平民属性的群体,这些非典型平民群体的出现喻示着平民群体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并展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平民群体的新特征开始细化,平民群体分层呈现复杂化趋势,平民群体的社会流动也有一定加速。中王国时期随着赖赫特(rxyt)群体的重塑,统治者加大了对平民群体发展的干预。可以说古埃及平民群体的诞生和发展一直处于埃及统治者们的干涉和推动之下。第二中间期和新王国时期是平民群体的巩固和成熟的时期。赖赫特(rxyt)群体完全具备了平民群体的特征,并且在统治者的主观定义下,成为了平民群体的统称。自此开始,赖赫特(rxyt)群体等同于古埃及平民群体,这也标志着平民群体走向成熟。这一时期,涅木虎(nmHw)群体替代涅杰斯群体成为了平民群体中的代表,非典型平民群体也得到了一定的巩固,统治者将其同样纳入到自己的统治基础中去。平民群体整体社会地位的提升是新王国时期平民群体发展的主题,然而,涅木虎群体中不再出现真正跨阶层式的晋升却也意味着古埃及阶层固化的开始。纵观古埃及平民群体的发展,平民群体的重要性呈不断上升趋势,甚至一度成为国王抗衡宗教势力的中流砥柱。平民群体发展的起伏及其社会流动的动向与国家政治、经济状况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古埃及平民群体的发展既是古埃及文明发展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古埃及文明发展的结果。
张晶晶[3](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礼仪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是影响最深远、传承最悠久、也最深入人心的民族文化。随着文化多样化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人文价值,这已然成为一个严峻的教育问题。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当中,对提升学生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修素养并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大连市四所小学关于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进行现状调查研究,旨在厘清当前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以期做好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起点设计。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这三种研究方法,研究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与缘起、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及明确了研究的思路、方法。第二部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展开了实证调查,主要有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及对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第三部分是根据现状揭示出当前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力度不足;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的主体窄化;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的方式单一;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支撑体系匮乏。同时对产生该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发现其原因在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不充足、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缺乏兴趣,学习动机不足;学校关于融入各环节的监督、评价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家庭和社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氛围不浓厚。第四部分,基于上述问题及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主要有:构建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监督评价体系;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素质;提升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提高家长对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配合程度;完善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支撑体系。第五部分,研究结论和不足,将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进行了梳理,并对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相应地整理、分析和探讨。
赵海明[4](2020)在《碑帖拓本及其装潢与保护》文中研究指明古人的书法作品,主要是写在丝帛、竹木简、纸上或镌刻在甲骨、金石上,以此传播,因此大量古人的文献,只能从刻本中去追寻遗踪。金石刻辞是传布文字的重要载体。那么,在印刷术、照相术发明之前,如何使它们化身千百,传之以用,摹拓与传拓这两种古老的复制技术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郑连盟[5](2020)在《以短视频助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大学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水平和价值追求对中华民族未来影响巨大。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短视频凭借其自身传播特性为广大青年人所喜欢。但由于其自身发展时间较短和监管不到位,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因此,高校教育者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针对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其进行家国教育,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本文主要是结合短视频,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载体,探究以短视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对策,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本文通过梳理和研究对短视频和爱国主义教育做了相关概述,指出短视频的定义、种类、特点等,并阐述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必要性,着重分析两者融合发展的依据,即以短视频助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性。阐述了短视频给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即以短视频助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其存在问题和原因。最后则重点分析借助短视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傅宝珍[6](2020)在《媒介进化论视域下数字阅读的困境与突围》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介绍了媒介进化理论,运用媒介进化理论分析了数字阅读的特点及不足,并根据该理论的三个核心观点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补救媒介"理论、媒介演进,提出了数字阅读突围的策略:构建数字阅读生态,提供人性化阅读服务;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结合,推广沉浸式阅读;利用技术互补搭建人性化阅读平台,倡导价值阅读。
徐婷[7](2020)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治生态反映了政党或社会群体在某个区域内的政治生活现状和政治生活环境,是衡量国家和地方政治发展健康状况的重要标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党内建设的问题短板,将全面从严治党摆上了重要战略的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强硬的措施拧紧管党治党的“螺丝钉”,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论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当前,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和巨大的考验,党内政治生态能否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得到净化,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分析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论述,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文献分析法为主,辅以归纳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研究对象的提出背景、研究意义与核心概念着手,全面系统地分析其理论渊源、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理论特色以及意义。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部分着重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系统梳理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研究现状,初步界定了论文的核心概念并总结了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第二部分:理论渊源与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论述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与深刻的时代背景。第三部分:主要内容。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重要论述的梳理,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论述中的必要性、目标和净化举措进行深入分析。第四部分:理论特色。第五部分: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的新发展,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维护好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及顺利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最后结语部分,则是概述本文的核心观点内容。
陈映伊[8](2020)在《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政德”,自古以来又被人们称之为“官德”,即官员的为政之德,是从政者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所形成和表现出的特殊职业道德。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为政以德、为政以廉、公忠爱国、以民为本为核心的官德思想,这些思想千百年来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颇为关注无产阶级的政德建设,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廉政思想和列宁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思想,都已成为我国公职人员政德建设思想的根本指南。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共产党人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在不同的历史方位下,围绕党员干部政德建设,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新时代下,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并在全国两会上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赋予政德新的内涵,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乡镇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与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搭起了党和国家与农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他们的政德状况关乎党和国家的整体形象、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乎基层的反腐倡廉建设,更关乎党在基层的政治建设。因此,在乡镇地区,不仅领导干部需要讲政德,手握公权的所有乡镇干部都应当纳入政德建设的对象范围。目前,部分乡镇干部在大德、公德和私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多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个人角度来讲,是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对政德建设的重视造成的;从社会环境角度来讲,是多元价值冲击、官本位文化和乡土社会差序格局关系影响导致的;从制度角度来讲,是乡镇基层政德考评机制、监督体系和约束机制不甚健全造成的。解决乡镇干部政德失范问题,从个人层面要提升强化理论修养和自律意识,提高干部净化个人圈子的自觉性;从文化层面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乡镇廉政文化建设;从制度层面要健全政德考评、监督和约束体制机制。
黄丽多[9](2020)在《微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本,对人生存、发展的关注,注重对人的理解、尊重和关爱。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的实践活动,这与人文关怀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微媒体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命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提供了新的契机,微媒体时代的新内容更能吸引大学生,微媒体时代的新载体更能接近大学生,微媒体时代的新话语更能感染大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①因而,立足于微媒体时代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和职责使命,挖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本文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从微媒体时代的特征入手,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相关概念,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逻辑起点。第三部分是影响分析,剖析了微媒体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来看,微媒介的使用拓宽了人文关怀载体、微信息的传播丰富了人文关怀内容、微空间的共享性延展了人文关怀主体、微功能的灵活性更新了人文关怀方法。从挑战来看,微环境的复杂性弱化了人文关怀效果、对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产生冲击、对教育者的主导性提出挑战、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新要求。第四部分是对策分析,主要从教育环境、教育载体、教育队伍三个方面阐述微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以进一步提高人文关怀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徐天洋[10](2020)在《新时代我国网络反腐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中央纪委网络反腐平台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反腐工作高度重视,“打虎”“拍蝇”“猎狐”三管齐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在此之前,受互联网普及、公民意识觉醒、现实反腐需要等因素的影响,诸多网民已经开始通过论坛、贴吧、微博等社交媒体曝光官员腐败问题,被称为“网络反腐”。随着时代发展,“网络反腐”浪潮更加汹涌,党和政府主动出击,积极搭建各类网络反腐平台,探索网络反腐的综合应用,将网络反腐从民间主导的“旧时代”引入公权力主导、官民合作的网络反腐“新时代”。新时代,政府在网络反腐中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已不同往日,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通过政府层面的积极引导,将网络反腐这一利器用好,实现趋利避害,对加快我国民主政治进程和完善廉政体系建设具有巨大积极作用。本文以中央纪委网络反腐平台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公权力主导下网络反腐现状分析,总结出我国网络反腐取得的成效,发现现阶段我国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网络反腐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我国网络反腐在平台搭建、引导民众广泛参与、预防腐败及开展反腐教育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分析其在改善社会文化氛围、优化政府政治生态、完善法治国家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第四部分主要从平台互动不完善、网络发展不均衡、隐私保护不健全等角度入手,剖析了现阶段我国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并将出现问题的根源归结于各地区及城乡之间网络发展水平不均衡、网络信息人才缺乏、国民理性上网习惯未养成、政府网络治理理念不成熟、网络隐私保护法规制度建设不完善等因素;在此基础上,第五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加强基础建设,加大偏远、落后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培养信息人才、重视网络安全;二是优化互动交流,进一步强化政府网络反腐公信力,优化官方网络反腐平台用户体验,并加强民众网络素质教育;三是强化网络隐私保护法制建设,健全举报者保护制度,明确网络反腐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并通过完善网络反腐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保护举报者和被举报人的隐私不受侵犯,保障网络反腐发挥应有作用。
二、文字环境也要净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字环境也要净化(论文提纲范文)
(1)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单位文艺 |
1.3.2 单位文艺组织 |
1.3.3 单位文艺人 |
1.4 理论基础 |
1.4.1 结构功能主义 |
1.4.2 艺术场域理论与文艺生成理论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田野过程介绍 |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
1.6.1 研究框架 |
1.6.2 篇章结构 |
1.6.3 阶段划分依据 |
1.7 研究意义 |
1.7.1 理论意义 |
1.7.2 现实意义 |
第2章 “单位文艺”溯源 |
2.1 中国传统文教思想与文艺社会功能说 |
2.1.1 为治世而兴诗教 |
2.1.2 “文以载道”理念的形成与沿用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教思想的传承与文艺使命的延展 |
2.2.1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化人” |
2.2.2 文艺跃升为革命战斗的武器 |
2.3 苏联模式中的文艺工作经验 |
2.3.1 文艺是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
2.3.2 开辟工人阶级的学校和乐园 |
2.3.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
小结 |
第3 章 生成期:“单位文艺”的早期萌生 |
3.1 “单位文艺”早期生成的历史语境 |
3.1.1 “单位文艺”形成的宏观社会语境 |
3.1.2 “单位文艺”形成的地域环境 |
3.2 “单位文艺”的生成动因与功能预期 |
3.2.1 国家层面:价值理念的形塑与传播工具 |
3.2.2 单位层面: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 |
3.2.3 个人层面:满足多元精神文化诉求的主要路径 |
3.3 “单位文艺”的早期文艺景观与功能实现 |
3.3.1 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情感抒发 |
3.3.2 弘扬集体主义劳动精神 |
3.4 “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雏形 |
3.4.1 “自发原生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2 “路径依赖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3 “模式借鉴型”文艺活动阵地 |
3.4.4 “辅助拓展型”文艺活动空间 |
小结 |
第4 章 过渡期:“单位文艺”的震荡式过渡 |
4.1 过渡期的“别样文艺景观” |
4.1.1 “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跃进” |
4.1.2 “文革”时期的“模式化”文艺生产 |
4.1.3 绑缚“政治胞衣”的“单位文艺” |
4.2 过渡期的常态化“单位文艺”实践 |
4.2.1 “单位文艺”的检阅与提升 |
4.2.2 文化主管部门与权威大众媒体联合树立舆论导向 |
4.2.3 单位组织自有媒体助力“单位文艺”的传播与推广 |
4.3 功能预设与功能实效的偏差 |
4.3.1 不同利益主体对“单位文艺”的功能预期的博弈 |
4.3.2 个体对功能实效的感知与内化的偏差 |
小结 |
第5 章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蓬勃发展盛景 |
5.1 改革开放初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新契机 |
5.1.1 文艺政策制度调整 |
5.1.2 单位组织体制变革 |
5.2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态势 |
5.2.1 文艺活动常态化与文艺形态多样化 |
5.2.2 文艺活动组织规模日趋扩大 |
5.2.3 发挥“典型单位制”区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
5.3 “单位文艺”的功能延展:单位组织文化的系统构筑 |
5.3.1 自制影视剧——单位组织文化的影像呈现 |
5.3.2 厂歌、厂旗和厂徽——单位组织文化的识别符号 |
5.3.3 厂庆文艺活动——单位组织历史的文艺呈现 |
5.3.4 文艺公关——维系单位组织公共关系的纽带 |
小结 |
第6章 转型与发展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挑战与自我调适 |
6.1 转型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
6.1.1 国企单位组织的角色转换 |
6.1.2 代际更迭导致“单位文艺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
6.1.3 文化多元化与“单位文艺”的效用困境 |
6.2 多元功能诉求促成“单位文艺”的功能转向 |
6.2.1 国家层面:重塑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
6.2.2 单位层面:“内聚外展”双向驱利力下的功能延展 |
6.2.3 个人层面:搭建情感融入与情感记忆的桥梁 |
6.3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与功能的演变进路 |
6.3.1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 |
6.3.2 “单位文艺”功能的演变进路 |
小结 |
第7章 “单位文艺”的评价 |
7.1 “单位文艺”的民间记忆与功能解读 |
7.1.1 “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1.2 “非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2 引入时间维度解析“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 |
7.2.1 即时性实效 |
7.2.2 阶段性实效 |
7.2.3 积累性实效 |
7.3 “单位文艺”与“单位意识”的形塑 |
7.3.1 “单位意识”的内涵与形塑过程 |
7.3.2 “单位文艺”的运行特质 |
7.3.3 “单位文艺”的形塑策略 |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文艺生产场”的运行逻辑与“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 |
8.1.1 结构的附属:“权力场域”中的“单位文艺” |
8.1.2 “文艺场域”的内部结构 |
8.1.3 作为行动者的“单位文艺人” |
8.2 “单位文艺”的未来发展趋向 |
8.2.1 “单位文艺”的“回潮”现象 |
8.2.2 “单位文艺”发展的合理性与持续性 |
8.2.3 “单位文艺”发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单位文艺爱好者访谈提纲 |
附录2:单位文艺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3:受访者基本信息表 |
在读博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2)古埃及平民群体研究(公元前2686-106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综述和选题意义 |
二、论文结构 |
三、关于应用社会学理论的说明 |
四、关于平民群体相关文献的类型和编排体例的说明 |
(一)平民相关群体文献的类型 |
1.金字塔铭文 |
2.坟墓铭文 |
3.石碑铭文 |
4.纸草文书 |
5.其他铭文 |
(二)平民群体相关文献的编排体例 |
第一章 古王国时期平民群体的孕育和萌芽 |
第一节 古王国时期平民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 |
一、瑞麦特(rmT)与斯(zi)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 |
(一)宗教文献金字塔铭文中的瑞麦特 |
(二)世俗文献中的瑞麦特 |
(三)世俗和宗教文献中的斯 |
(四)世俗和宗教文献中的瑞麦特和斯 |
(五)古王国时期瑞麦特群体和斯群体的比较分析 |
1.古王国时期瑞麦特(rmT)群体分析 |
2.古王国时期斯(zi)群体分析 |
二、赖赫特(rxyt)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 |
(一)宗教文献中的赖赫特(rxyt) |
(二)头衔mdw-rxyt相关文献整理和翻译 |
(三)古王国时期赖赫特群体分析 |
1.古王国时期rxyt的词义解析 |
2.古王国时期头衔mdw-rxyt中的rxyt群体的词义 |
三、赫恩迈麦特(Hnmm.t)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 |
(一)赫恩迈麦特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翻译 |
(二)古王国时期赫恩迈麦特群体分析 |
第二节 古王国时期平民“群体”的特征 |
一、古王国时期平民群体的群体规范 |
(一)平民群体的从属性 |
1.瑞麦特“群体”与国王、神明的从属关系 |
2.宗教文献中其他平民属性的群体与瑞麦特“群体”的关系 |
(二)平民群体的自由身份 |
1.平民群体与官员之间的从属关系 |
2.官员管理下的身份自由的瑞麦特“群体” |
二、古王国时期平民“群体”的社会分层 |
(一)瑞麦特“群体”的内部分化 |
(二)赖赫特“群体”的内部分化 |
小结 |
第二章 第一中间期和中王国时期平民群体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一节 平民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 |
一、涅杰斯(nDs)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 |
(一)涅杰斯相关文献整理和翻译 |
(二)涅杰斯群体分析 |
二、原有平民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翻译 |
(一)瑞麦特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翻译 |
(二)赖赫特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翻译 |
(三)原有平民群体的发展和变化 |
1.瑞麦特(rmT)群体的发展和变化 |
2.赖赫特(rxyt)群体的发展和变化 |
第二节 第一中间期和中王国时期平民群体的特征 |
一、涅杰斯群体的特征 |
(一)涅杰斯群体的平民特征 |
1.涅杰斯群体的从属性 |
2.涅杰斯群体的自由身份 |
(二)涅杰斯群体的时代特征 |
1.平民身份的觉醒 |
2.社会公众的认同 |
二、平民群体的新特征 |
(一)平民群体分层的复杂化 |
(二)非典型平民群体的发展 |
1. “经济精英”的对立面——穷人 |
2.政治精英的“追随者” |
3.官员口中的“悲惨的人” |
(三)平民群体的社会流动 |
1.动乱时期平民群体的流动 |
2.和平时期平民群体的流动 |
小结 |
第三章 第二中间期和新王国时期平民群体的巩固和成熟 |
第一节 平民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 |
一、涅木虎(nmHw)群体相关文献翻译和分析 |
(一)涅木虎群体相关文献的整理和翻译 |
(二)涅木虎群体分析 |
二、赖赫特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 |
(一)赖赫特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翻译 |
(二)赖赫特群体的发展和变化 |
1.狭义上的赖赫特群体的内涵 |
2.广义上赖赫特群体的内涵 |
第二节 第二中间期和新王国时期平民群体的特征 |
一、涅木虎群体的特征 |
(一)涅木虎群体的平民特征 |
1.涅木虎群体对于统治阶层的依赖 |
2.涅木虎群体的自由身份 |
(二)涅木虎群体的时代特征 |
1.群体意识觉醒 |
2.社会地位整体提升 |
3.晋升渠道多样 |
4.职业身份凸显 |
二、赖赫特群体的身份完善 |
三、非典型平民群体的巩固 |
四、古埃及平民群体的成熟 |
(一)赖赫特群体的成熟 |
(二)平民群体的融合和流动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原始文献与图像资料 |
二、外文学术着作 |
三、外文学术论文 |
四、工具书 |
五、中文学术着作及论文 |
附录 |
一、非典型平民群体相关文献翻译和注释 |
二、表格 |
(一)第五王朝和第六王朝时期头衔mdw-rxyt整理 |
(二)新王国时期赖赫特(rxyt)群体相关头衔整理 |
三、缩略语 |
(一)杂志与着作 |
(二)博物馆 |
四、英文中文对译表 |
后记 |
(3)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
1.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
2.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可有效树立“文化育人”的价值导向 |
3.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深入落实素质教育的有力之举 |
4.个人的兴趣与经历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内涵的研究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研究 |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价值的研究 |
4.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6.已有研究的问题及趋势 |
(四)概念界定 |
1.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 |
2.融入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态度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1.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态度 |
2.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态度 |
(二)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三)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四)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五)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支持策略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1.学校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内部保障 |
2.家庭和社会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外部支撑 |
三、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
(一)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1.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力度不足 |
2.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主体较为单一 |
3.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方式不够灵活 |
4.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支撑体系匮乏 |
(二)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1.学校因素:对于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 |
2.教师因素:对于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
3.学生因素:对于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缺乏兴趣、学习动机不足 |
4.家庭因素:对于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理解和配合不到位 |
5.社会因素:对于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支撑力度不够 |
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对策 |
(一)学校层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监督评价体系 |
1.在融入作用上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
2.在融入过程中建立全方位的协调监督机制 |
3.在融入效果上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 |
(二)教师层面: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素养 |
1.明确教学目标,渗透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理念 |
2.依据学科和学生实际,组织蕴含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教学内容 |
3.结合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特点,巧用教育教学方法 |
4.丰富课后巩固的方式,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理解 |
(三)学生层面:提升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 |
1.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兴趣 |
2.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融入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创造空间 |
(四)家庭层面: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配合程度 |
(五)社会层面:完善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支撑体系 |
1.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学习氛围 |
2.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学习基地 |
五、研究结论与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现状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 B: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现状访谈提纲(学生) |
附录 C: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现状访谈提纲(行政人员) |
附录 D: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现状观察记录表(教师角度) |
附录 E: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现状观察记录表(学生角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碑帖拓本及其装潢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拓”与“摹拓” |
二、拓本的源起 |
三、传拓的材料与工具 |
四、碑帖的传拓方法 |
五、拓本的装潢 |
六、拓本的保护 |
(5)以短视频助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3.1 重点 |
1.3.2 难点 |
1.3.3 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短视频与爱国主义教育概述 |
2.1 短视频的相关概述 |
2.1.1 短视频的定义 |
2.1.2 短视频的类别 |
2.1.3 短视频的特性 |
2.1.4 我国短视频发展现状 |
2.2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概述 |
2.2.1 爱国主义教育相关概述 |
2.2.2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
2.3 以短视频助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依据 |
2.3.1 理论依据 |
2.3.2 现实依据 |
2.3.3 技术依据 |
3 短视频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3.1 短视频给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机遇 |
3.1.1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 |
3.1.2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 |
3.1.3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
3.2 短视频给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 |
3.2.1 对爱国主义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形成挑战 |
3.2.2 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带来挑战 |
3.2.3 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形式和载体构成挑战 |
4 以短视频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
4.1 以短视频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
4.1.1 大学生关注度不够,弱化教育效果 |
4.1.2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专业 |
4.1.3 在实际使用中学校不够积极主动 |
4.2 以短视频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大学生心智未完全成熟且自由度较高 |
4.2.2 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
4.2.3 学校缺乏相应人才和资金技术支持 |
4.2.4 相关部门监管缺位 |
5 以短视频助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
5.1 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短视频管理机制 |
5.1.1 建立健全短视频平台监管机制 |
5.1.2 加强法律对短视频犯罪的惩戒 |
5.2 短视频制作者要优化短视频内容 |
5.2.1 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
5.2.2 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
5.2.3 着眼网络舆情热点的内容 |
5.3 短视频平台要加强平台建设 |
5.3.1 吸引更多的视频发布主体进驻 |
5.3.2 优化平台算法 |
5.4 学校要转变教育方式 |
5.4.1 将短视频融入学校爱国主义教育 |
5.4.2 加强对校园短视频类舆情的监控和引导 |
5.5 大学生要合理使用短视频 |
5.5.1 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 |
5.5.2 增强大学生媒介素养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高校大学生短视频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6)媒介进化论视域下数字阅读的困境与突围(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媒介进化理论 |
2.1 媒介环境学 |
2.2 媒介进化理论 |
3 国民数字阅读现状及特征 |
3.1 低门槛变成无门槛,阅读主体不断壮大 |
3.2 读“书”变成读“屏”,各种媒介互融互补 |
3.3 深阅读变成了浅阅读,阅读呈现娱乐化 |
3.4 个体阅读变成阅读沙龙,阅读与社交深度融合 |
4 数字阅读的困境 |
4.1 阅读环境遭污染 |
4.2 阅读怠于思考 |
4.3 阅读去文化化 |
5 数字阅读的突围 |
5.1 构建数字阅读生态,提供人性化阅读服务 |
5.1.1 创作优质作品 |
5.1.2 加强数字出版监管 |
5.1.3 优化阅读界面 |
5.2 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结合,推广沉浸式阅读 |
5.2.1 利用纸质阅读培养读者的阅读耐心 |
5.2.2 纸本、数字阅读相结合开展沉浸式阅读 |
5.3 用技术互补搭建人性化阅读平台,倡导价值阅读 |
5.3.1 搭建人性化阅读平台 |
5.3.2 倡导价值阅读 |
6 结语 |
(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政治与生态 |
1.4.2 政治生态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及时代背景 |
2.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
2.1.1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思想 |
2.1.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党建思想 |
2.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吏治思想 |
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
2.2.1 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大变局 |
2.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仍旧未变 |
2.2.3 党内外面临着诸多复杂局势 |
第三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3.1 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必要性的论述 |
3.1.1 党内政治生态处于“亚健康”状态 |
3.1.2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
3.1.3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
3.2 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目标的论述 |
3.2.1 干部清正 |
3.2.2 政府清廉 |
3.2.3 政治清明 |
3.3 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举措的论述 |
3.3.1 加强党内思想政治教育 |
3.3.2 发展党内先进政治文化 |
3.3.3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
3.3.4 端正选人用人导向 |
3.3.5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
3.3.6 抓住“关键少数” |
第四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 |
4.1 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 |
4.2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
4.3 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
4.4 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第五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5.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
5.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 |
5.1.2 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体系 |
5.1.3 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
5.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
5.2.1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
5.2.2 有利于维护好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要求 |
5.2.3 有利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基本情况 |
二、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8)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建设的思想渊源及其重要意义 |
一、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建设的思想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德建设思想 |
(二)中国共产党政德建设思想 |
(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官德思想 |
二、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一)维护党和国家整体形象的现实需要 |
(二)平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求 |
(三)加强基层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举措 |
(四)加强党在基层政治建设的重要依托 |
第二章 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主要内涵 |
一、明大德——牢筑理想信念 |
(一)筑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 |
(二)面对大是大非旗帜鲜明 |
(三)面对风浪考验无所畏惧 |
(四)面对各种诱惑立场坚定 |
二、守公德——强化宗旨意识 |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三)建设人民的美好生活 |
三、严私德——严格自我约束 |
(一)戒贪止欲、克己奉公 |
(二)要高度重视家风建设 |
(三)防止被身边人“拉下水” |
第三章 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失范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
一、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失范状况 |
(一)新时代乡镇干部大德失范状况 |
(二)新时代乡镇干部公德失范状况 |
(三)新时代乡镇干部私德失范状况 |
二、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
(一)个人自身原因 |
(二)社会环境原因 |
(三)制度建设原因 |
第四章 加强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要路径 |
一、提升干部自身修养 |
(一)提升个人整体素质 |
(二)强化个人自律意识 |
(三)自觉净化个人圈子 |
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二)推进乡镇廉政文化建设 |
三、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
(一)健全政德考评体制机制 |
(二)强化政德监督体制机制 |
(三)完善政德约束体制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微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现实依据 |
2.1 微媒体时代的特征 |
2.1.1 参与主体的平民化 |
2.1.2 信息内容的海量化与碎片化 |
2.1.3 传播速度的瞬时化 |
2.2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 |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
2.2.2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
2.2.3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2.2.4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 |
2.3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特征 |
2.3.1 尊重主体性 |
2.3.2 满足发展性 |
2.3.3 遵从人本性 |
2.4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实依据 |
2.4.1 时代环境发展的客观要求 |
2.4.2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
2.4.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
第3章 微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影响 |
3.1 微媒体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带来的机遇 |
3.1.1 微信息的传播丰富了人文关怀内容 |
3.1.2 微媒介的使用拓宽了人文关怀载体 |
3.1.3 微功能的灵活性优化了人文关怀方法 |
3.1.4 微空间的共享性延展了人文关怀主体 |
3.2 微媒体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带来的挑战 |
3.2.1 微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了人文关怀难度 |
3.2.2 微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产生冲击 |
3.2.3 微媒体时代对教育者的主导性提出挑战 |
3.2.4 微媒体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模式提出新要求 |
第4章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 |
4.1 营造微环境提高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实效性 |
4.1.1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
4.1.2 建设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
4.2 推出微课堂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 |
4.2.1 融入以人为本的微理念 |
4.2.2 组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微活动 |
4.2.3 开展大学生自主性的微学习 |
4.3 建设微队伍增强人文关怀交互性 |
4.3.1 善用微语言,增进师生之间良性互动 |
4.3.2 利用微媒介,提高教育者人文关怀能力 |
4.3.3 创建微管理,关爱大学生成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新时代我国网络反腐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中央纪委网络反腐平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腐败 |
2.1.2 传统反腐 |
2.1.3 网络反腐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思想 |
2.2.2 习近平网络治理思想 |
2.2.3 公民参与理论 |
2.2.4 政府回应理论 |
第3章 我国网络反腐的现状与成效 |
3.1 我国网络反腐的兴起 |
3.1.1 我国网络反腐兴起原因 |
3.1.2 我国网络反腐兴起历程 |
3.2 我国网络反腐的现状 |
3.2.1 官方搭建平台—立体阵地已经形成 |
3.2.2 民众广泛参与—“下情上达”畅通无阻 |
3.2.3 拓展应用渠道—发挥网络技术优势 |
3.3 我国网络反腐取得的成效 |
3.3.1 社会文化氛围得到改善 |
3.3.2 政府政治生态得到优化 |
3.3.3 法治国家建设得到完善 |
第4章 我国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互动问题 |
4.1.2 技术问题 |
4.1.3 隐私问题 |
4.2 原因分析 |
4.2.1 地区城乡网络发展差异明显 |
4.2.2 政府网络信息人才储备不足 |
4.2.3 网民理性上网习惯尚未养成 |
4.2.4 政府网络治理理念仍未成熟 |
4.2.5 隐私保护法规建设还不健全 |
第5章 网络反腐问题的相关解决对策 |
5.1 加强基础建设 |
5.1.1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地区城乡差异 |
5.1.2 重视技术升级与人才培养,提高信息安全水平 |
5.2 优化“官民”互动 |
5.2.1 加强教育,引导网民理性上网 |
5.2.2 夯实信任,打造合作型“官民”关系 |
5.2.3 强化监督,对失渎职官员严肃问责 |
5.2.4 与时俱进,增强平台用户吸引力 |
5.3 重视隐私保护 |
5.3.1 健全举报者保护制度 |
5.3.2 明确各主体的权利义务 |
5.3.3 完善网络反腐法律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文字环境也要净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D]. 肖赛玥.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古埃及平民群体研究(公元前2686-1069年)[D]. 郭小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晶晶.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碑帖拓本及其装潢与保护[J]. 赵海明. 书法教育, 2020(08)
- [5]以短视频助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 郑连盟.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2020(10)
- [6]媒介进化论视域下数字阅读的困境与突围[J]. 傅宝珍. 图书馆, 2020(07)
- [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重要论述研究[D]. 徐婷.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8]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建设研究[D]. 陈映伊. 河南大学, 2020(02)
- [9]微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 黄丽多. 东北电力大学, 2020(11)
- [10]新时代我国网络反腐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中央纪委网络反腐平台分析[D]. 徐天洋. 扬州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