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课要有点“土味”(论文文献综述)
张广良[1](1991)在《政治课要有点“土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思想政治课固然要以传播知识、启迪思想为主,但也少不了点土味,特别是农村中学。所谓“土”味,就是经常地适当介绍点本乡本土的新鲜事、新成就、新变化以及历史演变、名胜古迹、风俗人情等等,以增强思想政治课的亲切感和感召力。这样做好处有三点:
王战钰[2](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增强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问题是学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亲和力”也是不应该回避的重要议题之一,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亲和力也应该在未来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创新之列。课程是一个整体的概念,通常意义上的亲和力多是宏观上的思想政治课亲和力,即整体亲和力或者说是一种合力,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但是,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理解还要从要素中去把握,课程实施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各要素亲和力的提升是增强课程亲和力的基础和前提。而在众多要素中,主体即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增强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分,发挥着对其他要素亲和力的整合和协调作用。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根本视域,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增强问题,以期作为课程亲和力增强的重要准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导论部分介绍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这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并总结了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对本文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总结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特点以及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其次,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最后,有利于增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第三部分:以实习学校为例对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增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说服力未能充分彰显、教学吸引力不强、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不足、人格影响力未能充分显现等。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包括教师对亲和力的认识不足、教师对学生释疑不够及时、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研究和了解、教师的人文情怀相对欠缺等。第四部分:根据对教师亲和力的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提出了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对策:首先,教师要转变理念,树立亲和力增强的观念前提;其次,教师要做好释疑解惑,提升理论说服力;然后,教师要回应学生期待,增进教学吸引力;最后,教师要展现人文情怀,增强情感感染力。
张广良[3](1996)在《谈谈中学政治教师的师德修养》文中研究表明
王纾然[4](2018)在《近代上海女性教育与职业生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初,随着维新运动的开展,女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走出闺阁,走向学校和职场,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而这一变化在上海这一近代大都市尤为剧烈和多样。本研究所要探究的,是学校与职场向女性打开之后,近代上海女性的教育生活与职业生涯是如何开展和演变的。通过描述和分析近代上海女性教育与职业生涯的图景,探讨在20世纪上半叶的变迁中,女性生活空间延展和人生轨迹改变的过程。本文讨论的主要是普通上海女性如何进入近代教育和近代职场,她们接受教育和从事职业的图景如何演变,以及教育是如何作用于女性的职业生涯和自我实现的历程等问题。研究时间跨度为1900年至1949年,以上海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为起点,下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本研究所涉及的女性群体以占近代职业女性大多数的中下层女性为主,探寻沉默的普通女性的教育和职业生涯。除绪论外,正文部分共四章,第一章以城市与社会性别及女性教育的关系为视角,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考察近代上海女性社会性别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意在说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女性社会性别的重塑,描述近代上海女性教育与职业的概况,并试图寻找女性在其中的自我诠释。第二章研究的对象是近代教育中的女教师,她们伴随近代教育而成为职业教育者,又在这一传统与现代兼具的职业中表现出多重特性。第三章主要分析随着近代城市发展出现的商业、医护、公用事业等新的职业领域中的女性教育与职业状况,展现新的职业女性阶层的生态样貌。第四章记述在近代工业中成长的以纺织女工为代表的产业女工,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她们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极其匮乏,却参与了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意义上获得了自我实现和解放。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叙事研究法和口述史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有选择地访谈了14位曾在1949年之前接受教育或工作的普通女性或他们的配偶,他们的职业有产业工人、教师、职员、医护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在他们的叙述中可以生动地再现近代女性教育与职业生涯的几个片段和侧面。本研究试图在相关领域丰富的成果基础上,将近代女性置于时代和社会嬗变的大背景下,从接受教育和从事职业的女性的主体视角描述女性的教育过程和职业生涯,以第一手口述和原始档案还原部分的真实历史,为理解教育与女性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一种新的可能。近代上海普通女性教育与职业生涯的图景,是上海城市大历史和女性大历史的组成部分。它相伴城市和时代变迁而生,又推动和改变着历史的轨迹。在近代上海女性教育与职业演变中,女性的社会性别和社会角色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女性在教育中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和自我的重塑,她们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找回了自己在教育中的位置。不同行业的女性的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迥异。教育与医疗是社会留给女性相对宽容的职业空间,为此进行的女性教育有比较完备的专业性,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直接而紧密。而在此之外的职业女性,她们的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她们伴随城市职业生态近代化的过程出现,为近代上海提供了生动的职业样本。教育对女性职业和女性自我发展的作用是多样化的。在近代上海这样一个新旧并存并急速变迁的都市里,女性对自我认知的矛盾与困惑表现得尤为集中。女性本身对自我的认同和认知在不断蜕变,女性自我意识在教育和职业场景中的唤醒是一个充满纠结的过程。但最终女性在社会转型中实现了自我救赎,逐步接近了女性对教育的自主权,对性别角色的主动权,对职业生涯的选择权。
二、政治课要有点“土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治课要有点“土味”(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增强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的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和不足之处一 |
1. 创新之处 |
2. 不足之处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及其增强的意义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 亲和力 |
2. 教师亲和力 |
3.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特点 |
1. 引领性 |
2. 深刻性 |
3. 复杂性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构成要素 |
1. 理论说服力 |
2. 教学吸引力 |
3. 情感感染力 |
4. 人格影响力 |
(四)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增强的意义 |
1. 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2. 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
3. 有利于增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
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增强取得的成效 |
1. 教师意识到增强自身亲和力的必要性 |
2. 教师的亲和力得到学生初步认可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增强存在的问题 |
1. 理论说服力未能充分彰显 |
2. 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
3. 教师本身对学生的感染力不足 |
4. 人格影响力未能充分显现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增强存在问题的原因 |
1. 教师对亲和力认识不足 |
2. 教师对学生释疑不够及时 |
3. 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研究和了解 |
4. 教师的人文情怀相对欠缺 |
三、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对策 |
(一) 转变理念,树立亲和力增强的观念前提 |
1. 充分认识亲和力 |
2. 全面把握课程观 |
3. 勇于改变师生观 |
(二) 做好释疑解惑,提升理论说服力 |
1. 强化学科素养,凸显专业魅力 |
2. 及时澄清误区,增强思政信度 |
(三) 回应学生期待,增进教学吸引力 |
1. 关照学生需要,活化思政内容 |
2. 师生共同参与,用好思政方法 |
3. 顺应时代潮流,讲好思政话语 |
(四) 展现人文情怀,增强情感感染力 |
1. 坚定学科自信,增加信仰穿透力 |
2. 发扬仁爱之心,提高情感触动力 |
3. 加强道德修养,发挥人格影响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近代上海女性教育与职业生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方法、视角与过程 |
第五节 研究结构和内容 |
第一章 城市、社会性别与教育 |
第一节 新城市与新教育 |
第二节 近代城市和教育的发展为女性带来的空间 |
第三节 社会性别在学校和职场的涵义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教育造就的女性职业教育者 |
第一节 女教师的职业与生活 |
第二节 女教师在学校场域的影响力 |
第三节 女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经济地位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职业引发的女性教育和阶层 |
第一节 经世适用的女性职业教育与女性职业 |
第二节 近代上海女性医护助产教育 |
第三节 社会性别和经济视角的女性职业者 |
小结 |
第四章 在近代工业中进行的纺织女工教育与职业 |
第一节 水路江南的纺织工业风景 |
第二节 纺织女工的日常生活 |
第三节 纺织女工教育的可能性和特殊性 |
小结 |
结语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产业女工访谈记录 |
二、教育工作者访谈记录 |
三、医护人员访谈记录 |
四、职员访谈记录 |
五、自由职业者访谈记录 |
四、政治课要有点“土味”(论文参考文献)
- [1]政治课要有点“土味”[J]. 张广良. 思想政治课教学, 1991(01)
-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增强对策研究[D]. 王战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谈谈中学政治教师的师德修养[J]. 张广良. 思想政治课教学, 1996(10)
- [4]近代上海女性教育与职业生涯研究[D]. 王纾然.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