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汽油和液化气硫醇氧化装置

轻汽油和液化气硫醇氧化装置

一、轻汽油和液化气硫醇氧化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李旭晖[1](2010)在《轻质油品纤维膜脱硫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纤维膜技术在轻质油品脱硫精制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点,但该技术仍存在诸多不足,如纤维丝目前多采用不经表面处理的高耐蚀高铬镍合金,成本很高,且其表面性能未经优化,纤维丝表面亲水性不佳;所使用的磺化酞菁钴碱液稳定性较差;连续抽提-氧化过程中硫化物氧化产物分布规律的研究甚少等。本论文针对以上纤维膜脱硫技术的不足,从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能和表面亲水性、改善磺化酞菁钴碱液的稳定性以及探索催化剂碱液中硫化物的氧化反应规律几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相应的结论,为纤维膜脱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研究不锈钢表面改性对其耐蚀性能和表面亲水性的影响,首次开发出了一种既能提高不锈钢耐蚀性能又能有效改善其表面亲水性的表面改性方法——不锈钢表面转化膜法,并得到了其最佳处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不锈钢表面转化膜法可以使不锈钢的腐蚀速率降低3倍以上,在大多数工业常用的介质,尤其是在磺化酞菁钴碱液中能长时间保持稳定,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护基体的作用,且其具有良好的热膨胀性、抗冲击性和延展性;不锈钢经过表面转化膜法处理后,其表面亲水性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而且不锈钢表面转化膜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稳定的亲水性。因此,不锈钢表面转化膜法可用于纤维膜反应器中不锈钢纤维丝的表面处理,以提高其脱硫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通过对处理前后不锈钢表面形貌及结构的分析,探索出不锈钢表面转化膜法提高材料耐蚀性能与表面亲水性的机理。结果显示:与未处理不锈钢的自然钝化膜相比,不锈钢表面转化膜较为致密、表面缺陷减少,表面及膜层中Cr、O含量以及膜厚增加,从而明显提高了不锈钢的耐蚀性能;表面张力和粘附功增大,表面含氧极性基团大大增加,表面有机物污染得到明显的去除,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表面亲水性。通过研究磺化酞菁钴碱液的稳定性,发现温度、催化剂含量、NaOH浓度等因素对其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且对其不稳定的机理进行探讨。研究了复合活性剂ST对磺化酞菁钴碱液的稳定效果,发现在不同条件下,复合活性剂ST均对磺化酞菁钴碱液具有良好的稳定作用,而且含有合适浓度ST的磺化酞菁钴碱液具有较长的循环使用寿命和较高的活性,并提出了复合活性剂ST对磺化酞菁钴分子的抑聚和解聚科学机理。对磺化酞菁钴碱液中S2-氧化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其氧化产物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在实验条件下,S2-的主要氧化产物为S2O32-和单质S,升高温度、延长氧化时间、通入氧气等均有利于S2-氧化反应的进行,并且有利于S2-氧化为S2O32-。采用连续抽提-氧化过程模拟汽油纤维膜脱硫醇工艺,研究了该过程中S2-和RS-的转化规律,并对其中S2-的深度氧化条件进行了探讨,发现随着抽提-氧化反应次数的增多,磺化酞菁钴碱液中S2-和RS-的转化率越来越低,但其中生成的单质S和S2O32-含量则呈增大趋势,而且生成的单质S会溶解到与之抽提的汽油中,造成汽油铜片腐蚀实验不合格;适当升高氧化温度、延长氧化时间、通入氧气有利于提高S2-的转化率,并有利于其完全深度氧化为S2O32-。这些结论为纤维膜脱硫过程中,促进S2-的深度氧化、减少可能存在的油品腐蚀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针对传统Merox工艺存在的不足,目前作者已采用本文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开发出具有较高传质效率的纤维膜反应器及相应的液化石油气脱硫醇工艺。工业应用实践证明,该工艺具有较高的脱硫醇效率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李金瑞,王运波,高笑,李玉阁[2](2016)在《基于纤维液膜反应器的脱硫技术工业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纤维液膜脱硫技术的原理及处理不同种类原料油时的几种典型脱硫工艺,该技术近几年在我国轻质油脱硫及脱硫醇方面大量应用,相较于传统的氧化-脱除工艺有一定的优势。处理不同种类原料时,总硫基本可以控制在50 mg/m3以下,硫醇硫基本可以控制在10 mg/m3以下,脱除效果好。该技术易于对原工艺装置改造实现,同时具有装置运行平稳、碱耗更低、碱渣量小、能耗更低等优势。对于该技术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指出研究开发彻底分离碱液中二硫化物的新工艺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李宁[3](2014)在《柴油吸收法MTBE深度脱硫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占总能源使用率5%的车用汽油质量标准逐步升级,对汽油硫含量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即将施行国IV车用汽油的硫质量分数要求小于50μg/g,预计2018年执行的国V车用汽油硫质量分数建议小于10μg/g。目前,国内汽油池主要由催化汽油、重整汽油、轻石脑油、MTBE等构成,其中重整汽油和轻石脑油由于经过加氢处理,基本不含硫,催化汽油经过S-Zorb工艺处理后硫含量能够降至10μg/g以下,因此上述油品对汽油的硫含量指标不是限制因素,主要限制因素为MTBE。MTBE以其高辛烷值和良好的调合性能以及含氧量相对较高,成为提高汽油辛烷值和添加含氧化合物的主要调合组分,并且其中的氧对汽车尾气排放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根据汽油调和指标要求其调和量不会超过15%。MTBE的生产原料以炼厂副产混合C4和乙烯裂解副产混合C4为主,不同原料对其硫含量影响差别很大,其中以乙烯裂解副产C4为原料时,由于原料及后精制过程其生产的MTBE产品中几乎不含硫对汽油调和没有不利影响,但以炼厂副产混合C4为原料生产的MTBE的硫质量分数变化较大,通常为100~300μg/g,有的高达2000~3000μg/g,是汽油调和中硫含量指标的限制因素。因此随着国Ⅴ车用汽油标准实施的临近,对降硫MTBE生产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本文以海南炼化10×104t/a MTBE装置,以精制直馏柴油为吸收剂脱除MTBE中的硫为研究对象,通过ASPEN化工模拟软件建立了精制柴油萃取MTBE中硫的工艺模型,并通过采集MTBE装置生产实际运行数据验证模型,对直馏柴油吸收过程进行节能和优化运行研究。采用该方法能够将MTBE中的硫含量降至10μg/g以下,解决了MTBE作为汽油调和组分的限制因素。

钱溢[4](2013)在《催化汽油脱硫技术的工业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满足2010年1月1日起执行的车用汽油国Ⅲ质量标准,镇海炼化公司针对催化汽油硫含量高是影响成品汽油硫含量达标的唯一因素,先后采用了OCT-MD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和S Zorb吸附脱硫技术对催化汽油进行脱硫。本文介绍了两种技术的工艺原理、催化剂/吸附剂的性质、工艺流程,以及在镇海炼化公司的工业运转情况。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OCT-MD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能够将催化汽油硫含量脱除到接近50mg/kg的水平,S Zorb吸附脱硫技术能够将催化汽油硫含量脱除到低于50mg/kg的水平,两种技术都能满足2010年起实施的车用汽油质量标准中硫含量低于150mg/kg的要求。但S Zorb技术在脱硫深度上优势更明显,在装置不改造的前提下,能够生产出硫含量低于1Omg/kg的超低硫汽油,可以满足未来的国Ⅳ和国V汽油标准中对硫含量的要求。

吴基荣,雷朝海,郝生荣[5](2009)在《液化石油气脱硫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国内外液化石油气脱硫技术,特别是Merox抽提-氧化工艺、纤维膜接触器碱处理技术、无碱固定床催化氧化-吸附结合法等脱硫技术发展现状,并对液化气脱硫技术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王丽群[6](2015)在《催化裂化汽油脱硫醇与加氧组合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催化裂化汽油(FCCN)为原料,研究了在采用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中与之相配合的汽油脱硫醇组合工艺,用于生产硫含量满足国家Ⅲ、Ⅳ号排放标准的低硫清洁燃料。目前,催化裂化汽油全馏份具有烯烃含量高和芳烃含量较低的特点,其含硫化物主要为硫醇、噻吩及噻吩衍生物,并含有少量的硫化氢、硫醚类,硫含量方面远高于国家Ⅲ号、Ⅳ号排放标准的要求。对于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汽油而言,硫醇在各窄馏份段的含量随着窄馏份段的温度升高而降低,而总硫在各窄馏份段的含量随着窄馏份段的温度升高而升高;在80~100℃以前的轻馏份(LCN)中,硫醇含量高,总硫含量低,而在80~100℃以后的重馏份(HCN)中,硫醇含量低,总硫含量高。在轻馏份中集中了全馏份的大部分硫醇,而在重馏份中主要集中了非硫醇的高沸点硫化物,即高沸点的噻吩与噻吩衍生物;同时,轻馏份集中了全馏份汽油中高辛烷值组分的大部分烯烃。对于在分馏温度80~100℃的条件下所得到的催化裂化汽油轻馏份而言,采用碱液抽提方式脱除硫醇,整套工艺可由抽提系统(包括预碱洗)、氧化系统、分离系统、反抽提系统构成,在不大于40℃、碱液浓度5~20%、油碱体积比1/1~15/1和充分抽提的条件下,轻馏份中的硫醇都可被脱至5μg/g以下,而烯烃和辛烷值无损失,博士试验及铜片腐蚀试验均合格,产品液收率近100%;抽提碱液在40~80℃并在加入氧化催化剂10μ/g以上时再生良好,抽提硫醇的碱液再生后能够反复使用;抽提碱液在再生时所产生的二硫化物可用溶剂很好地抽提,溶剂可选择直馏汽油或轻石脑油、加氢汽油等,溶剂可一次通过或多次使用。对于催化裂化汽油重馏份经选择性加氢后的产物而言,在离子对型脱臭催化剂和复配型活化剂的作用下,加氢过程中新生成的硫醇可以稳定脱至5μg/g以下;离子对型脱硫醇催化剂及复配型脱硫醇活化剂表现出良好的原料适应性,具有良好的脱硫醇活性及活性稳定性。与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相配合,根据目的产品硫含量的要求,提出了2种可行的催化裂化汽油轻、重馏份脱硫醇组合工艺,用于生产硫含量满足国家Ⅲ、Ⅳ号排放标准的低硫清洁燃料。在分馏温度不大于100℃的情况下,采用轻馏份与加氢重馏份联合脱臭工艺可以生产出硫含量满足国家Ⅲ号排放标准的汽油产品;在分馏温度不大于80℃的情况下,采用轻馏份抽提与加氢重馏份联合脱臭工艺能够生产出硫含量满足国家Ⅳ号排放标准的汽油产品。在脱臭过程中,采用高效的离子对型脱臭催化剂和复配型高效活化剂,可以稳定地将硫醇性硫降低至5μg/g以下,而如果不注活化剂,只需在催化剂失活后补入吸附量的碱液即可。

胡敏[7](2005)在《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液化气脱硫醇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硫醇普遍存在于大多数石油产品中,不仅具有恶臭,而且对于金属有较强的腐蚀性,同时也是一种自由基引发剂,严重影响油品的质量和安定性。因此,有必要将硫醇从石油产品中脱除。广泛应用的Merox 液-液脱硫醇法虽然是一种优良的脱硫醇方法,但脱臭过程中有大量废碱液排放,污染环境,且处理成本昂贵。因此在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减少甚至取代该工艺中的液体碱,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固体碱催化剂的使用可以避免大量废碱液的排放,并且具有与环境友好、产物易分离、反应条件温和、高选择性、无腐蚀等优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论文以氧化镁、氧化铝为原料制备镁铝复合氧化物固体碱催化剂,浸渍法负载活性组分磺化酞菁钴(CoPcS)制备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并在硫醇催化氧化反应中评价催化剂的活性,通过XRD、CO2-TPD、FTIR、BET、SEM和XPS表征催化剂,讨论了不同的制备方法、不同镁铝比、活性组分磺化酞菁钴(CoPcS)的负载量、不同浸渍溶剂、助催化剂NiO、Fe2O3、CuO对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将催化剂应用于工厂液化气侧线脱硫醇过程,取代原有的液碱洗和水洗工艺,以观察该催化剂的催化寿命。在此基础上探讨在液化气脱硫醇过程中该催化剂的失活机理,为催化剂的再生和工业化应用作准备。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 MgO/Al2O3-CoPcS催化剂(由混合、浸渍法制备)相较于Mg(Al)O-CoPcS催化剂(由共沉淀、浸渍法制备),在硫醇催化氧化反应中不仅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稍好的催化寿命,并且在空气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易吸附空气中的CO2和H2O而降低活性。MgO/Al2O3固体碱催化剂中Mg/Al摩尔比(即MgO和Al2O3的相对含量)对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影响较大。随着MgO含量的增加,催化剂表面的碱性增加,催化剂活性提高。但具有较高Mg/Al摩尔比的催化剂在空气中的稳定性相对较差。2. 活性组分CoPcS的负载量直接影响MgO/Al2O3-CoPcS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孙旭光[8](2015)在《汽油质量升级方式及调合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顺利实现汽油国Ⅴ质量升级,结合企业汽油池构成特点,对于有关汽油质量升级的S-ZORB、RSDS、CDOS等加氢脱硫方式展开深入研究,确定RSDS做为催化汽油的质量升级方式。针对汽油质量升级后会导致催化汽油辛烷值发生损失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汽油组分特点展开研究,在发现通过现有工艺手段无法使调合汽油辛烷值满足国Ⅴ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确立了通过提高高辛烷值调合组分加入比例保障调合汽油辛烷值达标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经过对国内外汽油辛烷值计算方法的研究,发现没有合适的汽油辛烷值计算公式可直接应用,在参照有关国家标准内容的基础上,探索出多组分调合汽油辛烷值的计算公式。基于石科院出具的催化汽油加氢脱硫实验数据,参考92#汽油(国Ⅴ)标准指标、MTBE的使用限制条件,应用多组分汽油辛烷值计算公式,测算MTBE、甲苯及催化汽油、重整汽油在汽油池中所占的调合比例;编制汽油国Ⅴ质量升级调合方案;通过开展实验室试验,验证调合方案可行;应用C++技术编制汽油调合比计算软件,实现了汽油调合方案制订的自动化和精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江胜娟[9](2011)在《加氢精制汽油硫醇结构组成分析及其脱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FCC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出现的问题之一是加氢后重汽油中大分子硫醇(一般指C6以上硫醇)含量上升,但国内外对于加氢重汽油中硫醇结构组成研究较少,现有的脱臭工艺也不能将其有效脱除。本文针对加氢精制汽油中的硫醇进行结构组成分析,并对脱硫醇催化剂进行研究,以便改进现有催化剂的溶解性、提高催化剂体系的稳定性及活性,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采用化学萃取法结合GC/DFPD技术对加氢精制重汽油中硫醇结构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发现加氢精制前重汽油中以C6以上硫醇及其异构硫醇为主,约占总硫醇硫的60%,而加氢精制后重汽油中C6以上硫醇及其异构硫醇占总硫醇硫的88%以上,加氢精制后重汽油中高级硫醇相对含量明显增加;考察了预碱洗、不同脱臭工艺及不同脱臭深度对加氢精制重汽油中硫醇结构组成的影响,发现减洗前后汽油中硫醇的种类几乎不变,但各硫醇单体的相对含量发生变化;碱洗后低级硫醇的相对含量有所减少,而C6及C6以上硫醇的相对含量有所增加;不同脱臭工艺或不同深度脱臭处理后,汽油中硫醇都以C7及C7以上异构硫醇为主,约占到60%80%。为改进催化剂在碱液中的分散状态,筛选了性能较好的助催化剂,并制得高分散性催化剂体系。考察了高分散性催化剂对模拟汽油及加氢精制汽油中重硫醇脱除的效果,发现相同条件下,高分散性催化剂的脱臭活性优于常规催化剂溶液;当碱液浓度为10wt%时,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硫醇转化率增大;硫醇脱除率随催化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异构硫醇及高级硫醇的脱除较为困难。通过UV-Vis及DLS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稳定性进行表征,发现与未加助剂的催化剂溶液相比,高分散性催化剂在一定时间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活性。以氯磺酸与酞菁钴为原料合成多磺化酞菁钴,并探索了最佳反应条件,制得催化剂活性组分含量为23.8%的高溶解性液体催化剂。通过UV-Vis、IR、硫含量分析等手段对多磺化酞菁钴的结构进行表征,发现实验制得的磺化酞菁钴中磺酸基个数为3.4;通过动态光散射分析考察催化剂在碱液中的粒径分布及稳定性,发现高溶解性液体催化剂在碱液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及溶解性,且随放置时间的延长,颗粒粒径变化较小,分子间聚集程度较弱,具有较高稳定性,其活性与美国MERICHEM公司的液体催化剂活性相当,剂油体积比为1:5,反应时间为15min时,汽油中硫醇脱除率达100%。

黄德奇[10](2016)在《液化石油气低温临氢硫醚化脱硫醇镍基催化剂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临氢硫醚化脱硫醇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催化裂化(FCC)汽油脱硫醇过程,但迄今为止有关临氢硫醚化技术在液化石油气(LPG)脱硫醇过程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Ni基催化剂因具有良好的耐硫中毒性能和低廉的价格,在临氢硫醚化脱硫醇反应中被广泛采用,但是在低温下其反应活性较低。本文基于对LPG化学性质的认识,以单金属Ni/Al2O3催化剂为出发点,旨在发展适合于LPG临氢硫醚化脱硫醇的低温高活性Ni基催化剂。本文首先对Ni/Al2O3催化剂的Ni含量进行了优化,在优化的单金属Ni/Al2O3基础上,考察了第二金属组分Fe、Mo、V和Cu的添加对催化剂的表面Ni物种性质及硫醚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金属组分的添加均促进了Ni/Al2O3中活性组分Ni的还原,其中Cu的添加对Ni/Al2O3的硫醚化活性有抑制作用,而Fe、Mo和V的添加则对Ni/Al2O3的硫醚化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Fe促进的Ni/Al2O3,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下(80 ℃)表现出最高的硫醚化反应活性。基于上述结果,进一步考察了第二金属组分Fe的含量对Ni/Al2O3的表面Ni活性组分性质和脱硫醇活性的影响,并与单金属Ni/Al2O3和Fe/Al2O3的进行比较。表征结果表明,Fe对Ni/Al2O3的低温反应活性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i)部分Fe物种作为结构助剂,其与表面Al2O3发生强相互作用,抑制了NiAl2O4相的形成,从而增加了与Al2O3呈弱相互作用的NiO的量,尤为重要的是形成了易于还原的NiFe2O4复合相,改善了催化剂中Ni物种的还原性能,经硫化后,分别形成了具有催化活性的NiSx和NiS(FeS)物种;(ii)在NiS(FeS)物种中,部分Fe物种作为电子助剂向紧密接触的NiS物种转移电子,导致Ni-S键弱化,从而使NiS(FeS)具有更高的活性。Fe物种的上述两种作用使得NiFe/Al2O3具有优异的低温硫醚化反应活性,在80 ℃反应时,14Ni8Fe/Al2O3对LPG中的CH3SH和C2H5SH的转化率分别为97.6%和95.6%,且烯烃加氢饱和活性较低。为了进一步提高NiFe/Al2O3的低温活性,采用P、La和Ca元素对Al2O3进行了改性处理,并以改性的Al2O3制备一系列NiFe双金属催化剂,考察并探讨了载体性质的调变对NiFe催化剂的表面金属物种性质及低温硫醚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2O3载体的P、La和Ca改性对NiFe/Al2O3的硫醚化活性有极大的影响,在70 ℃反应时,与基于未改性载体的Ni Fe/Al2O3相比,基于P改性载体的NiFe/Al2O3-P表现出增加的硫醚化活性,而NiFe/Al2O3-La和NiFe/Al2O3-Ca表现出明显降低的硫醚化活性;表征结果表明,在硫化态催化剂的NiSx活性相中,Ni物种存在3种类型:Ni-S、Ni-S2和Ni-Sn,其中,Ni-S2中的Ni物种是较理想的活化硫醇的活性位;Al2O3载体的P改性增加了Ni-S2型配合物中的Ni物种的含量,因而对NiFe/Al2O3的硫醚化活性起促进作用;Al2O3载体的La和Ca改性显著降低了Ni-S2配合物中的Ni物种的含量,对NiFe/Al2O3的硫醚化活性有抑制作用。为了提高NiFe/Al2O3催化剂对不同LPG原料的适应性,本文制备了含Fe的磷化镍催化剂NiFeP/Al2O3,考察了Al2O3载体性质及P/Ni摩尔比对催化剂结构和硫醚化活性的影响,评价和表征结果表明,以在520 ℃焙烧的氢氧化铝AH(520)为载体得到的NiFeP催化剂具有最佳的低温硫醇转化活性,发现比表面积、孔容积大小以及Ni0物种的电荷状态是影响不同Al2O3负载的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另外,在考察的P/Ni摩尔比范围内,引入不同含量的P对NiFeP催化剂的硫醇转化活性、织构性质、表面物种的还原性及分散状态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P物种具有抑制催化剂硫化的作用;当P/Ni摩尔比为0.28时,NiFeP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这可能与其表面的Ni0物种的含量及电荷密度有关。在优选的NiFeP催化剂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活化方法对NiFeP催化剂的低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在400 ℃硫化-560 ℃还原活化所得催化剂NiFeP(S400-R)表现出最佳的低温硫醇转化活性,在65 ℃反应时,其对LPG中CH3SH和C2H5SH的转化率分别达到99.5%和98.8%。这是因为在硫化-还原活化方法中,560 ℃还原处理一方面暴露了一些被硫化物吸附的Ni0物种活性位,另一方面脱除了一些深度硫化的Ni物种上的S物种并形成S空位,从而调变了Ni0物种的电荷密度,有利于形成中等强度的Ni0物种活性位。

二、轻汽油和液化气硫醇氧化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汽油和液化气硫醇氧化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轻质油品纤维膜脱硫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轻质油品中的硫化物氧化反应研究
        1.2.1 碱性条件下硫化物氧化反应机理
        1.2.2 脱硫氧化反应催化剂
        1.2.3 碱液氧化再生过程中的硫形态氧化转化规律
    1.3 轻质油品传统脱硫工艺及其研究进展
        1.3.1 液化气脱硫工艺
        1.3.2 轻汽油脱硫工艺
    1.4 纤维膜脱硫技术
        1.4.1 纤维膜技术工作原理
        1.4.2 纤维膜轻质油品脱硫工艺
        1.4.3 目前纤维膜技术的不足
    1.5 不锈钢表面改性研究
        1.5.1 表面改性提高不锈钢耐蚀性能研究
        1.5.2 表面改性改善不锈钢表面亲水性研究
    1.6 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1.6.1 论文的目的
        1.6.2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不锈钢表面改性提高其耐蚀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及设备
        2.1.2 实验试剂及材料
        2.1.3 实验步骤
        2.1.4 测试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硝化+氧化处理对不锈钢耐蚀性能的影响
        2.2.2 表面转化膜处理对不锈钢耐蚀性能的影响
        2.2.3 两种不锈钢表面改性处理方法的比较
        2.2.4 不锈钢表面转化膜耐化学介质性能
        2.2.5 不锈钢表面转化膜物理性能研究
        2.2.6 表面转化膜处理后不锈钢耐蚀性能提高机理分析
        2.2.7 表面转化膜处理对不锈钢纤维丝耐蚀性能的影响
    2.3 小结
第3章 不锈钢表面改性提高其表面亲水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及设备
        3.1.2 实验试剂及试片
        3.1.3 实验步骤
        3.1.4 测试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表面转化膜处理对不锈钢表面亲水性的影响
        3.2.2 不锈钢表面转化膜亲水性的稳定性研究
        3.2.3 表面转化膜处理后不锈钢表面亲水性提高机理探讨
    3.3 小结
第4章 磺化酞菁钴碱液的稳定性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及设备
        4.1.2 实验试剂及催化剂
        4.1.3 实验步骤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磺化酞菁钴碱液的稳定性
        4.2.2 磺化酞菁钴在碱液中的聚集机理分析
        4.2.3 复合活性剂ST 对磺化酞菁钴碱液稳定性的影响
        4.2.4 复合活性剂ST 对磺化酞菁钴碱液活性的影响
        4.2.5 复合活性剂ST 对剂-碱液的作用机理探讨
        4.2.6 复合活性剂ST 对剂-碱液循环使用性能的影响
        4.2.7 复合活性剂ST 对剂/油回收率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磺化酞菁钴碱液中硫化物氧化反应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仪器及设备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步骤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剂-碱液中S~(2-)氧化反应研究
        5.2.2 汽油连续抽提-氧化过程中硫化物的氧化反应研究
        5.2.3 剂-碱液深度氧化工艺条件探索
    5.3 小结
第6章 工业应用试验
    6.1 传统Merox 抽提-氧化脱硫醇工艺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本文研究成果在纤维膜脱硫醇工艺中的应用
    6.3 液化气纤维膜脱硫醇应用试验
        6.3.1 纤维丝表面改性处理对装置脱硫效率及设备耐蚀性能的影响
        6.3.2 S~(2-)深度氧化条件在液化气纤维膜脱硫醇工艺中的应用效果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柴油吸收法MTBE深度脱硫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汽油质量升级的必要性
        1.1.2 国内汽油质量现状
        1.1.3 汽油池的构成
        1.1.4 汽油质量升级
        1.1.5 MTBE 性质及发展现状
    1.2 流程模拟技术
        1.2.1 流程模拟技术概述
        1.2.2 Aspen Plus 简介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MTBE 的生产
    2.1 MTBE 合成原理
    2.2 MTBE 反应原料
    2.3 MTBE 反应催化剂
        2.3.1 催化剂的主要指标
        2.3.2 催化剂的品种和牌号
        2.3.3 催化剂的主要技术指标
    2.4 MTBE 合成工艺
        2.4.1 固定床反应工艺
        2.4.2 膨胀床反应工艺
        2.4.3 催化蒸馏反应工艺
        2.4.4 混相反应工艺
        2.4.5 混相反应蒸馏工艺
        2.4.6 混相反应器-催化蒸馏工艺
    2.5 MTBE 生产具体流程
第三章 MTBE 深度脱硫工艺研究
    3.1 MTBE 深度脱硫的原因
    3.2 MTBE 中硫的来源
        3.2.1 源于混合 C4
        3.2.2 源于催化剂
        3.2.3 源于甲醇
        3.2.4 源于醚化反应
    3.3 MTBE 脱硫工艺
        3.3.1 液化气脱硫工艺
        3.3.2 应用情况及效果
        3.3.3 MTBE 产品脱硫技术及效果
    3.4 MTBE 深度脱硫的优化思路
    3.5 MTBE 深度脱硫模型的建立
        3.5.1 原料性质
        3.5.2 状态方程选择
        3.5.3 模拟条件
    3.6 工业方案设计优化
第四章 经济技术分析
    4.1 公用工程
        4.1.1 热源
        4.1.2 冷却介质
        4.1.3 电
        4.1.4 其他介质
    4.2 能耗及运行费用
    4.3 投资概算
        4.3.1 施工费用的确定
        4.3.2 设备材料价格的确定
        4.3.3 工程建设费用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催化汽油脱硫技术的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发达国家和我国对车用汽油中硫含量的限定要求
    2.2 催化汽油中硫的形态与分布
    2.3 主要的脱硫工艺
        2.3.1 催化原料预处理
        2.3.2 催化裂化过程脱硫
        2.3.3 催化汽油脱硫后处理
    2.4 催化汽油脱硫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2.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5.1 研究课题的提出
        2.5.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5.3 论文创新点
第3章 催化汽油S ZORB吸附脱硫技术的工业应用
    3.1 镇海炼化催化汽油S ZORB脱硫装置工艺简介
    3.2 S ZORB脱硫吸附剂的性质
    3.3 S ZORB脱硫装置工业运转情况
        3.3.1 S ZORB脱硫装置原料性质
        3.3.2 S ZORB脱硫装置吸附剂使用情况
        3.3.3 S ZORB脱硫装置主要操作条件
        3.3.4 S ZORB脱硫装置产品质量分析
        3.3.5 S ZORB脱硫装置物料平衡分析
        3.3.6 S ZORB脱硫装置实际脱硫状况
    3.4 小结
第4章 催化汽油OCT-MD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的工业应用
    4.1 催化汽油OCT-MD脱硫装置工艺简介
        4.1.1 1#柴油加氢装置基本情况
        4.1.2 主要改造内容
        4.1.3 改造后工艺流程简介
    4.2 OCT-MD脱硫催化剂
    4.3 OCT-MD脱硫装置工业运转情况
        4.3.1 1#重油催化汽油性质
        4.3.2 OCT-MD脱硫装置主要操作条件
        4.3.3 OCT-MD脱硫装置产品主要性质
    4.4 小结
第5章 S ZORB技术与OCT-MD技术的比较
    5.1 S ZORB脱硫与OCT-MD加氢脱硫化学原理比较
        5.1.1 S ZORB吸附脱硫工艺原理
        5.1.2 OCT-MD脱硫工艺原理
        5.1.3 S ZORB工艺和OCT-MD工艺的主要区别
    5.2 S ZORB工艺与OCT-MD工艺流程对比
    5.3 脱硫反应条件的比较
        5.3.1 S ZORB技术中影响脱硫的因素
        5.3.2 OCT-MD技术中影响脱硫的因素
    5.4 脱硫效率比较
    5.5 S ZORB与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的烯烃饱和率对比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液化石油气脱硫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LPG脱硫工艺研究
    1.1 湿法脱硫醇
    1.2 固定床 (干法) 脱硫醇
    1.3 分子筛吸附法
    1.4 ThiolexSM技术
    1.5 催化氧化-吸附结合法
    1.6 等离子体法
2 结 语

(6)催化裂化汽油脱硫醇与加氧组合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汽油脱硫技术
        1.2.1 催化原料加氢处理
        1.2.2 催化裂化过程降硫
        1.2.3 催化裂化汽油重馏份循环裂化脱硫
        1.2.4 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
        1.2.5 催化裂化汽油膜分离脱硫技术
        1.2.6 汽油选择性吸附脱硫技术
        1.2.7 其它催化裂化汽油脱硫技术
    1.3 汽油脱硫醇工艺
        1.3.1 液-液脱臭工艺
        1.3.2 湿法固定床脱臭工艺
        1.3.3 干法催化剂固定床脱臭工艺
        1.3.4 无苛性碱Merox固定床脱臭工艺
        1.3.5 纤维膜脱臭工艺
        1.3.6 国内的脱臭工艺
        1.3.7 新型脱硫醇催化剂体系的开发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上海石化FCC汽油全馏份与窄馏份基本性质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用原料
        2.2.2 实验装置与切割方法
        2.2.3 分析仪器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裂化汽油窄馏份硫醇及总硫含量的变化
        2.3.2 切割后催化裂化汽油轻馏份与重馏份基本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催化裂化汽油轻馏份碱液抽提脱硫醇工艺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所用原料油
        3.2.2 实验所用试剂
        3.2.3 实验装置
        3.2.4 分析仪器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碱液抽提脱硫醇的条件
        3.3.2 碱液再生条件的研究
        3.3.3 溶剂抽提二硫化物的效果
        3.3.4 精制后催化裂化汽油轻馏份产品基本性质分析
        3.3.5 催化裂化汽油轻馏份脱硫醇精制工艺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催化裂化汽油重馏份加氢后新生硫醇脱除工艺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用原料的制备
        4.2.2 催化氧化硫醇效果比较实验
        4.2.3 硫醇硫含量的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离子对型催化剂与常规催化剂的对比
        4.3.2 常规活化剂与复配型活化剂的对比
        4.3.3 不同催化剂和活化剂搭配下的固定床脱硫醇活性比较
        4.3.4 离子对型催化剂搭配复配型活化剂脱硫醇活性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与加氢技术配合的上海石化催化裂化汽油脱硫醇组合工艺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用原料
        5.2.2 实验装置描述及工艺条件
    5.3 与加氢技术相配合的催化裂化汽油脱硫醇组合工艺
        5.3.1 上海石化汽油轻馏份与加氢重馏份联合脱臭工艺
        5.3.2 催化汽催化裂化汽油抽提与加氢重馏份联合脱臭工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催化裂化汽油脱硫醇与加氢组合工艺的工业应用
    6.1 前言
    6.2 工艺流程
    6.3 标定
        6.3.1 标定原料性质
        6.3.2 标定主要操作条件及产品性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参加项目发表论文情况

(7)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液化气脱硫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炼油工业中脱硫醇工艺的研究进展
        1.2.1 Merox 脱臭工艺
        1.2.2 国内开发的脱臭工艺
        1.2.3 “硫醇提净”(Thiolex~(SM))技术
        1.2.4 分子筛法
    1.3 酞菁钴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 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4.1 固体碱的概念及其分类
        1.4.2 固体碱碱性的表征方法
        1.4.3 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4 固体碱催化剂的失活机理分析和再生方法研究
    1.5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催化剂的制备工艺
        2.1.1 Mg-Al 复合氧化物固体碱的制备
        2.1.2 活性组分磺化酞菁钴的负载
    2.2 固体碱负载磺化酞菁钴脱硫醇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
        2.2.1 静态实验
        2.2.2 动态实验
        2.2.3 重复实验
    2.3 MgO/Al_2O_3-CoPcS 脱硫醇催化剂的应用
        2.3.1 工厂液化气侧线脱硫醇试验
        2.3.2 再生实验
    2.4 硫化物含量的分析方法
        2.4.1 锌掩蔽法——非均相直接滴定法测定硫醇含量
        2.4.2 气相色谱法
    2.5 固体碱负载酞菁钴催化剂的表征
        2.5.1 X 射线衍射(XRD)
        2.5.2 表面碱量的测定(CO_2-TPD)
        2.5.3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2.5.4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5.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5.6 BET 比表面及孔径测定(BET)
    2.6 实验试剂和设备
        2.6.1 实验试剂
        2.6.2 实验设备
第三章 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3.1 固体碱载体不同制备方法的选择
    3.2 固体碱中Mg/Al 摩尔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2.1 Mg/Al 摩尔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2.2 Mg/Al 摩尔比对催化剂晶相结构和表面碱量的影响
        3.2.3 具有不同Mg/Al 摩尔比的催化剂在空气中的稳定性
    3.3 固体碱中CoPcS 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4 不同浸渍溶剂对MgO/Al_2O_3-CoPcS 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3.4.1 不同溶剂浸渍制备的催化剂的脱硫醇催化氧化活性
        3.4.2 不同溶剂浸渍制备的催化剂的 FTIR、CO_2-TPD、BET 和 XRD 分析
    3.5 助催化剂的作用
        3.5.1 助催化剂NiO 的作用
        3.5.2 助催化剂CuO 的作用
        3.5.3 助催化剂Fe_2O_3 的作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在液化气脱硫醇过程中的应用和失活机理探讨
    4.1 MgO/Al_2O_3-CoPcS 催化剂应用于液化气工厂侧线脱硫醇试验
    4.2 液化气脱硫醇过程中MgO/Al_2O_3 固体碱催化剂的失活机理分析
    4.3 再生方法及再生后的MgO/Al_2O_3催化剂在液化气中的脱硫醇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汽油质量升级方式及调合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汽油质量升级以及汽油调合的研究现状
        1.2.1 汽油质量升级的研究
        1.2.2 汽油调合的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汽油国ⅴ质量升级方案比选
    2.1 质量升级前后汽油标准的变化
    2.2 质量升级方式
    2.3 企业的汽油产品现状
    2.4 质量升级对于生产技术方案的要求
    2.5 开展技术试验的过程
        2.5.1 RSDS试验
        2.5.2 S-ZORB技术试验
        2.5.3 CDOS选择性加氢试验
    2.6 小结
第三章 采用RSDS-Ⅲ技术生产国Ⅴ汽油技术方案内容
    3.2 原料性质及产品要求
    3.3 技术路线
    3.4 技术方案
        3.4.1 催化裂化汽油分馏单元
        3.4.2 脱硫醇单元
        3.4.3 重馏分选择性加氢脱硫单元
        3.4.4 全装置产品性质及产物分布
        3.4.5 说明
    3.5 轻汽油碱抽提脱硫醇单元改造
        3.5.1 碱液反抽提系统
        3.5.2 反抽提溶剂的去向
    3.6 小结
第四章 汽油国Ⅴ质量升级调合方案的制定
    4.1 汽油调合的工艺流程背景介绍
    4.2 质量升级后保障汽油辛烷值工作的开展
        4.2.1 催化汽油辛烷值降低的原因
        4.2.2 针对汽油辛烷值降低的对策
    4.3 各汽油调合组分辛烷值加和性的探讨
        4.3.1 调合方式
        4.3.2 调合计算理论公式
    4.4 汽油调合方案的编制与验证
        4.4.1 基于石科院试验数据编制汽油调合方案
        4.4.2 汽油调合方案的验证
        4.4.3 基础油辛烷值波动时的调合方案编制
    4.5 小结
第五章 应用C++技术,开发汽油调和软件
    5.1 C++技术内容介绍
    5.2 开发汽油调和软件的动因
    5.3 软件开发思路
        5.3.1 求解关于精制汽油质量的一元一次方程
        5.3.2 求解关于MTBE和甲苯质量的方程组
        5.3.3 求解精制汽油辛烷值变化后的新方程
    5.4 软件具体内容
        5.4.1 程序内容简介
        5.4.2 软件的使用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加氢精制汽油硫醇结构组成分析及其脱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硫化物的分离富集研究进展
        1.2.1 硫化物分离分析方法
        1.2.2 硫醇的分离富集
    1.3 催化裂化汽油脱臭工艺研究进展
        1.3.1 Merox脱臭工艺
        1.3.2 国内开发的脱臭工艺
        1.3.3 MERICATSM纤维膜脱臭工艺
    1.4 脱臭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1 酞菁钴类催化剂的研究及应用
        1.4.2 脱硫醇催化剂的发展
    1.5 助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5.1 加助剂提高抽提效率
        1.5.2 加助剂改善催化剂的稳定性
    1.6 论文的目的、意义
    1.7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实验与分析方法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溶液的配制方法
        2.2.2 硫醇硫含量的测定方法
        2.2.3 催化剂脱臭活性评价方法
        2.2.4 催化剂碱液的稳定性测定方法
        2.2.5 催化剂在碱液中的粒径分布分析方法
        2.2.6 汽油模拟工业脱臭方法
第3章 加氢精制汽油硫醇结构组成及含量分析
    3.1 硫醇的分离分析方法
        3.1.1 硫醇的分离富集方法
        3.1.2 硫醇的分析方法
    3.2 加氢精制前后重汽油中硫醇结构组成及含量分布
        3.2.1 胜利石油化工总厂加氢精制前重汽油中硫醇的结构组成及含量分析
        3.2.2 胜利石油化工总厂加氢精制后重汽油中硫醇的结构组成及含量分析
        3.2.3 九江石化加氢精制后重汽油中硫醇结构组成分析
        3.2.4 胜利加氢重汽油及工业脱臭后汽油中硫醇的结构组成及含量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氢汽油重硫醇脱臭高分散性催化剂体系的研究
    4.1 助剂的探索
        4.1.1 助剂的选择
        4.1.2 助剂用量的考察
    4.2 助剂对磺化酞菁钴催化剂溶液分散性能的探讨
    4.3 高分散性催化剂体系对模拟汽油中重硫醇的脱除性能评价
        4.3.1 反应温度的影响
        4.3.2 碱液浓度的影响
        4.3.3 硫醇类型的影响
        4.3.4 硫醇硫浓度的影响
        4.3.5 催化剂浓度的影响
    4.4 高分散性催化剂体系对实际加氢汽油重硫醇脱除性能评价
        4.4.1 高分散性催化剂对实际加氢汽油中硫醇的脱除效果
        4.4.2 剂油体积比的影响
        4.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4.4.4 硫醇硫浓度的影响
    4.5 高分散性催化剂体系的稳定性研究
        4.5.1 放置时间对催化剂体系稳定性及活性的影响
        4.5.2 不同气体氛围对催化剂体系稳定性剂活性的影响
        4.5.3 不同温度对催化剂体系稳定性及活性的影响
        4.5.4 不同碱液浓度对催化剂体系稳定性及活性的影响
        4.5.5 催化剂浓度对催化剂体系稳定性及活性的影响
    4.6 催化氧化硫醇机理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氢汽油重硫醇脱臭高溶解性液体催化剂的研究
    5.1 高溶解性液体催化剂的研究
        5.1.1 多磺化酞菁钴的合成
        5.1.2 高溶解性液体催化剂的制备
    5.2 多磺化酞菁钴的结构表征
        5.2.1 硫含量分析
        5.2.2 紫外光谱分析
        5.2.3 红外光谱分析
    5.3 高溶解性液体催化剂的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研究
        5.3.1 原理
        5.3.2 粒径分布及稳定性考察
    5.4 液体脱硫醇催化剂催化氧化硫醇的性能考察
        5.4.1 液体脱硫醇催化剂对模拟体系中硫醇的脱除性能考察
        5.4.2 液体脱硫醇催化剂对加氢汽油中硫醇的脱除性能考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液化石油气低温临氢硫醚化脱硫醇镍基催化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LPG脱硫醇的必要性
    1.2 LPG脱硫醇技术简介
    1.3 临氢硫醚化脱硫醇技术进展
        1.3.1 Prime-G~+工艺技术
        1.3.2 CDHydro/CDHDS工艺技术
        1.3.3 DSO工艺技术
        1.3.4 GARDES工艺技术
    1.4 临氢硫醚化脱硫醇催化剂及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
        1.4.1 酸性催化剂
        1.4.2 过渡金属催化剂
    1.5 提高Ni基硫醚化脱硫醇催化剂活性的方法
        1.5.1 金属活性组分的调变
        1.5.2 Al_2O_3载体性质的调变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试剂及原料
        2.1.1 试剂
        2.1.2 原料
    2.2 催化剂的表征
        2.2.1 N_2吸附-脱附
        2.2.2 X射线衍射(XRD)
        2.2.3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2.4 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
        2.2.5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IR)
        2.2.6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2.7 CO化学吸附
        2.2.8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2.2.9 紫外激光拉曼光谱(UV Raman)
        2.2.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2.3.1 评价装置
        2.3.2 评价条件
        2.3.3 LPG原料和反应产物的分析方法
第3章 低温硫醚化催化剂活性组分的优化及第二金属组分的筛选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及原料
        3.1.2 催化剂的制备
        3.1.3 催化剂的表征
        3.1.4 催化剂性能评价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活性组分Ni含量的优化
        3.2.2 第二金属组分种类的调变
    3.3 小结
第4章 Fe对Ni/Al_2O_3低温硫醚化性能的调变作用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及原料
        4.1.2 催化剂的制备
        4.1.3 催化剂的表征
        4.1.4 催化剂性能评价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催化剂的表征
        4.2.2 催化剂性能评价
        4.2.3 Fe对Ni/Al_2O_3硫醚化活性的促进作用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Al_2O_3载体的P、La和Ca改性对NiFe双金属催化剂低温硫醚化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及原料
        5.1.2 催化剂的制备
        5.1.3 催化剂的表征
        5.1.4 催化剂性能评价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催化剂性能评价
        5.2.2 催化剂的表征
    5.3 小结
第6章 NiFeP催化剂的低温硫醚化性能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试剂及原料
        6.1.2 催化剂的制备
        6.1.3 催化剂的表征
        6.1.4 催化剂性能评价
    6.2 结果与讨论
        6.2.1 Al_2O_3载体对NiFeP催化剂的硫醚化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6.2.2 P/Ni摩尔比对NiFeP催化剂的硫醚化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6.2.3 活化方法对NiFeP催化剂的硫醚化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轻汽油和液化气硫醇氧化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轻质油品纤维膜脱硫应用基础研究[D]. 李旭晖.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1)
  • [2]基于纤维液膜反应器的脱硫技术工业应用[J]. 李金瑞,王运波,高笑,李玉阁. 当代化工, 2016(09)
  • [3]柴油吸收法MTBE深度脱硫工艺优化研究[D]. 李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4]催化汽油脱硫技术的工业应用[D]. 钱溢.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5]液化石油气脱硫研究进展[J]. 吴基荣,雷朝海,郝生荣.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2009(03)
  • [6]催化裂化汽油脱硫醇与加氧组合的工艺研究[D]. 王丽群. 华东理工大学, 2015(12)
  • [7]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液化气脱硫醇中的应用[D]. 胡敏. 南京工业大学, 2005(08)
  • [8]汽油质量升级方式及调合方案的研究[D]. 孙旭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7)
  • [9]加氢精制汽油硫醇结构组成分析及其脱臭研究[D]. 江胜娟. 中国石油大学, 2011(04)
  • [10]液化石油气低温临氢硫醚化脱硫醇镍基催化剂的研制[D]. 黄德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2)

标签:;  ;  ;  ;  ;  

轻汽油和液化气硫醇氧化装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