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菇罐头加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国,袁培焯,许喜佳,康林芝,巫素芳,邱婷婷,刘主[1](2022)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韶关市食用菌产业生态化发展初探》文中认为食用菌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发展前景广阔。韶关市农业、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交通及旅游业发达,食用菌产业基础好,毗邻粤港澳大湾区,非常适合食用菌生态化发展。韶关市应充分利用当地食用菌资源和特色,结合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食用菌生态化栽培"为切入点,建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打造韶关市食用菌品牌,推进韶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助推韶关市乡村振兴。
张韵,李蕙蕙,周圣弘[2](2021)在《食用菌作为预制即热菜肴的应用前景及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制即热菜肴作为快餐的一种,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本文归纳了从食用菌原料到预制即热菜肴成品生产流程中的关键工艺和技术参数,以期为食用菌预制即热菜肴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徐江,刘明,彭洋洋,杨秋明,何焕清[3](2021)在《广东地区草菇种质资源与产业发展现状》文中提出了解广东地区草菇种质资源分布、利用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为高效、科学可持续开发利用广东地区草菇种质资源,实现本地草菇栽培产业菌种质量提升提供参考。采用文献查阅、野外采集与种植场或市场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并分析广东地区小包脚菇属(Volvariella Speg.)资源的组成和分布特点,草菇栽培种质资源的生产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产业发展趋势。广东极其适合小包脚菇类群的发生,已报道的小包脚菇类群多达20余种,占全国已报道小包脚菇种类的70%以上,目前利用的主要有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银丝草菇(V.bombycina)等,其余野生资源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本地区也是国内最主要的草菇栽培和消费区域,栽培历史悠久,然而栽培菌种资源混乱、菌种生产标准缺乏、没有专业的菌种生产企业等,珠三角及周边区域的草菇生产企业、种植户分散,缺少规模化的草菇生产导致该地区草菇产业竞争力难以提升。加快本地区野生小包脚菇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草菇优良菌种的菌株提纯复壮、良种选育和高效培育技术研究,形成地区特色种质资源库,制定草菇优质菌种生产标准、培育专业的草菇菌种生产企业是当前广东地区草菇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王秋明,陆新,莫晓之[4](2021)在《邕州海关助力广西草菇罐头实现首次出口》文中研究说明近日,一批来自马山县的草菇罐头经邕州海关检验合格出口。据悉,这批罐头重17.9吨,货值约79.4万元,是广西草菇罐头首次走出国门。马山县山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广西马山县乡村振兴产业项目重点企业,2020年成功出口竹笋软包罐头。"我们去年用马山特色的竹笋罐头打开国外市场后发现,软包装罐头能做的品种不多,比如草菇就没办法用软包装罐头来做。"马山县山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叶志勇如是说。为拓宽海外市场销路,进一步助推广西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企业在原有的软包罐头生产线基础上,希望启用技术难度更高、市场需求更大的马口铁罐头生产线。
中国食用菌协会[5](2021)在《2019年度全国食用菌统计调查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据我会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宁夏、青海、海南和港澳台等省区)的统计调查,2019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3 933.87万吨(鲜品,下同),比2018年3 789.03万吨增长了3%,2019年产值3 126.67亿元,比2018年2 938.78亿元增长6%。
李延年[6](2021)在《香菇复配草菇酶解呈味物质的研究与产品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香菇和草菇是两类呈味物质丰富的食用菌,具有特殊的鲜香风味、极高的营养价值以及广泛的药理价值,但主要以鲜食、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本研究以香菇和草菇为原料,研制出香菇复配草菇调味料,两者复配既增加了产品风味,又使得营养物质丰富互补。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复合食用菌酱,以期为食用菌复配及精深加工领域的研究和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参考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研制香菇复配草菇调味料时,以香菇和草菇两种食用菌为原料,以感官评分和味精当量为指标,对香菇和草菇复配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菇与草菇最佳复配比例为7:3;采用双步耦合复合酶解法对香菇复配草菇进行酶解,以水解后蛋白质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了纤维素酶-果胶酶的最佳酶解条件,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果胶酶酶解的最佳条件为加酶量0.6%、加酶比例3:2、酶解温度45℃,在此条件下蛋白质含量为155.28μg/mL;以α-氨基态氮含量和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响应面方法优化了风味蛋白酶与5?-磷酸二酯酶的最佳酶解条件,结果表明:酶解温度54.3℃,酶解时间183 min,加液量为14 mL/g时,α-氨基态氮含量为0.1102 g/100 mL,符合预期值,酶解液具有较强的菌菇特征风味和鲜味,几乎无苦涩和刺激性味道。(2)通过对香菇复配草菇酶解前后游离氨基酸、5′-核苷酸、挥发性物质的测定,分析了呈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酶解后游离氨基酸含量提升了78.57%,呈鲜味的游离谷氨酸酶解后含量提升了32.07%,大大高于其呈味阈值,这使得酶解液的鲜味较酶解前有了明显的提高;酶解后5′-核苷酸含量提升了2.60%,5′-鸟嘌呤核苷酸含量提升了6.02%,对酶解液整体鲜香味的提升有一定贡献;酶解前挥发性呈味物质共有48种,酶解后共有43种,酶解前后挥发性呈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占比上有较大差异。(3)以鲜香菇、草菇为主要原料,并加入制备的香菇复配草菇调味料,通过炒制工艺,开发出一款香菇复配草菇复合食用菌酱产品。运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复合菌酱的配方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工艺配方为香菇草菇比例4:1,黄豆酱添加量10%,香菇复配草菇调味料添加量0.5%,辣椒添加量0.8%;此条件下制成的复合食用菌酱风味最佳,色泽光亮,咀嚼性好。经测定该产品的微生物指标、重金属指标均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
李磊[7](2021)在《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第一条就为产业兴旺,在全国农业中,食用菌产业总产值排在粮、菜、果、油之后的第五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将“食用菌”写入特色优势产业中,作为特色优势产业的食用菌,同样面临着提档升级的重任。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保健意识增强,对具有较高营养和保健价值的珍稀食用菌的需求正逐年增加。目前,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到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面临着产业链条短,消费者认知不够等问题。通过分析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对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做出正确评价,进而找出提升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策,对于推进河北省食用菌产业供给侧改革和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珍稀食用菌”进行概念界定,“珍稀食用菌”是指近年来真菌研究科技人员在自然界发现一些相对容易驯化的野生菌种,通过人工驯化等途径,培育出一批具有食药用价值的食用菌。河北省目前主要珍稀菇种为白灵菇、姬菇、秀珍菇、滑子菇、栗磨、大球盖菇、鸡腿菇等。从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河北省珍稀食用菌栽培面积经过一段时间波动后稳定在新的水平,产量和产值呈不断增长趋势,生产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燕山-太行山一带,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在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方面,气候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竞争优势明显。其次,基于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对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进行分析,然后运用频度分析法构建出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相关数据,对各珍稀菇种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整体综合效益较好且经济效益带动明显,但是两级差异化明显,具体表现为分布在河北省北部的珍稀菇种(栗蘑、北虫草、滑子菇)综合效益较高,南部的珍稀菇种(鸡腿菇、秀珍菇、姬菇)综合效益较低。为进一步探究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选取综合效益排名最高的栗蘑产业进行案例评价研究,研究得出2016年-2019年迁西县栗蘑产业综合效益在不断提升。为促进珍稀食用菌产业更好发展,首先要开拓珍稀食用菌产品市场,畅通销售渠道;其次通过建立种植示范园区把科技服务体系和良种繁育基地进行有机结合,做好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最后以加强监管为抓手,开发药用保健价值为重点,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和附加值。本文的创新点是(1)构建出了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大宗类食用菌品种分析转向珍稀菇种进行分析。(2)对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以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的综合效益得分来客观地反映出河北省各珍稀菇种综合效益水平。
张洁[8](2020)在《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产业融合概念被各行业广泛接受,被逐渐应用到农业领域。产业融合在农业典型的运用就是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相互交融发展,推动新兴产业萌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2004年起,国家连续以一号文件传递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视,将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鼓励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即将开篇,将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做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点,更看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依托农村产业融合,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产业链发展、多种利益联结都将被有效推动。对发展区域经济、拓展农村功能、改善乡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农业产业园区有利于整合资源、集约化发展的模式,当前我国进入农业园区高速发展的时代,打造集生产、加工、观光、旅游为一身,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园区是很多乡村的共同选择。而现代农业园区由于各种要素在区域内聚集,政策、资源、科技都左右着各个产业的变化发展,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汇,不断探索出了更有利于资源整合、提升效率、经济发展的产业融合新路径。在我国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的时势下,在重庆市重点致力于发展国家级、市级农业现代产业园的机遇下,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探索产业融合,科学规划区域发展,稳步实现了经济增长,成为周边城市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实践的典型。但是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的产业融合发展实践只是中西部丘陵山地地区走出的一小步,与较为发达的城市农村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厘清目前园区发展的现状和路径,找出自身的不足与差距,分析研究发展的动力和方向至关重要。本文以产业融合的视角,将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作为研究对象,厘清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园区、产业融合概念,以产业集群理论、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对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条件、概况及产业融合契机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对园区的发展概况、现状、成效进行了分析。并对园区内的圣水湖食用菌产业发展作为实例,分析其发展背景、目标、建设重点、主要做法等,从中得到启示。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不足,并针对痛点提出发展的策略,即政府主导、产业合理规划、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度、创新完善经营体制、发展利益机制、明确产业融合任务等,为其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更希望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的实践经验能起到辐射影响周边地区的作用。
马庆芳,张介驰,马银鹏,刘佳宁,王玉文,戴肖东,韩增华,孔祥辉,张丕奇[9](2020)在《寒冷地区强碱性稻草生料栽培草菇菌株比较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强碱处理的稻草(生料)栽培18个草菇菌株,考察草菇菌株菌丝生长、出菇能力和子实体性状。结果表明: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2号、5号、11号和23号菌株的子实体鼠黑色,产量较高,可在寒区推广试用;6号、13号和18号菌株子实体颜色浅,商品性好,可以需求选用。
芦笛[10](2020)在《物产异名与地方文化:以近代“兰花菇”的名实与流行为例》文中认为物产的名实关系牵涉人对物的认知与利用,不仅在实际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史学研究中也备受关注。既有的相关研究相对重视实,而对名的关注相对不足。通过对近代"兰花菇"及相关名称的考察,可见物产名称在社会中也有着自己的生命力,且与地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晚于18世纪末,广东南华寺僧人开始利用稻草栽培食用菌,遂有"南华菇"之谓,相关技术亦受到传播。19世纪下半叶以降,因音讹而产生的"兰花菇"渐趋流行,且名播粤外。同物异名的"草菰"在近代主要流行于两广,而"麻菌"则常与湖南浏阳密不可分,说明物产名称的地方性不必然直观见诸名称本身。关注物产名称并投以地方视角,有助于理解物产异名的产生、变异与传播,以及隐匿其背后的物质生活、技术、语言、地理、经济等因素,进而丰富对人类物质文化的认知。
二、草菇罐头加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菇罐头加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韶关市食用菌产业生态化发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菌产业生态化发展 |
2 韶关市资源禀赋 |
3 韶关市食用菌产业生态化发展策略 |
3.1 大力促进草腐型食用菌产业生态化发展 |
3.2 加强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发利用 |
3.3 加强特色食用菌资源的开发利用 |
3.4 结合乡村振兴实现食用菌产业生态化发展 |
3.5 加强食用菌文化创意,促进食用菌产业生态化发展 |
4 韶关市食用菌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建议 |
4.1 加强“政产学研”结合,推进食用菌产业生态化进程 |
4.2 重视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
4.3 适时发展韶关市食用菌深加工产业 |
4.4 建立食用菌产品多元化销售渠道 |
4.5 加强食用菌产业新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 |
(2)食用菌作为预制即热菜肴的应用前景及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菌市场介绍 |
1.1 湖北地区菌种资源情况 |
1.2 食用菌熟制工艺 |
2 预制即热菜肴行业发展情况 |
2.1 预制即热菜肴市场分析 |
2.2 食用菌预制即热菜肴产品 |
3 食用菌预制即热菜肴的制作工艺 |
3.1 前处理工艺 |
3.2 调味方式 |
3.3 热加工方式 |
3.4 灭菌方式 |
3.5 速冷处理 |
3.6 储运方式 |
3.7 复热方式 |
4 结论 |
(3)广东地区草菇种质资源与产业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包脚菇属资源现状 |
1.1 国内外小包脚菇属资源现状 |
1.2 广东地区小包脚菇属资源现状 |
2 广东地区栽培草菇现状 |
2.1 栽培草菇种质资源分类 |
2.2 广东地区栽培草菇菌种现状 |
3 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
3.1 产业发展变迁 |
3.2 相关研究现状 |
4 存在问题 |
4.1 广东地区草菇资源丰富,但研究开发利用较少,野生种质资源保护迫在眉睫 |
4.2 草菇栽培菌种同质化严重,且种源混乱,菌种质量缺乏保障 |
4.3 缺乏菌种质量标准,菌种保藏、生产以传统方法为主,缺乏专业的菌种生产企业 |
4.4 栽培模式多样化,规模小且分散,缺乏大型规模化企业 |
5 对策建议 |
5.1 做好种质资源的调查、保护工作,建立区域性特色种质资源库 |
5.2 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做好种质资源知识产权保护 |
5.3 加紧培育草菇菌种生产专业企业,打造种业龙头企业 |
(5)2019年度全国食用菌统计调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产量分布 |
2 产值分析 |
3 品种分析 |
4“一县一业”和“一村一品”情况 |
5 出口情况 |
(6)香菇复配草菇酶解呈味物质的研究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食用菌概述 |
1.1.1 香菇 |
1.1.2 草菇 |
1.2 食用菌呈味物质研究进展 |
1.2.1 非挥发性滋味物质 |
1.2.1.1 呈味氨基酸 |
1.2.1.2 呈味核苷酸 |
1.2.1.3 可溶性糖 |
1.2.1.4 有机酸 |
1.2.1.5 其他滋味物质 |
1.2.2 挥发性香味物质 |
1.3 食用菌酱产品开发 |
1.3.1 香菇酱 |
1.3.2 草菇酱 |
1.3.3 其他食用菌酱 |
1.3.4 复合食用菌酱 |
1.4 食用菌产品市场现状及前景展望 |
1.5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香菇原料的预处理方法 |
2.2.2 酶解方法 |
2.2.3 感官评价方法 |
2.2.4 味精当量测定方法 |
2.2.5 香菇草菇添加比例确定 |
2.2.6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
2.2.7 α-氨基态氮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8 香菇复配草菇酶解工艺的优化实验 |
2.2.8.1 纤维素酶-果胶酶酶解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
2.2.8.2 纤维素酶-果胶酶酶解的正交实验 |
2.2.8.3 蛋白酶与5′-磷酸二酯酶酶解组合筛选实验 |
2.2.8.4 风味蛋白酶与5′-磷酸二酯酶酶解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
2.2.8.5 风味蛋白酶与5′-磷酸二酯酶酶解条件的响应面实验 |
2.2.9 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含量测定 |
2.2.10 呈味核苷酸组成及含量测定 |
2.2.11 挥发性风物物质检测 |
2.2.11.1 样品提取流程 |
2.2.11.2 分析结果定性结果 |
2.2.12 香菇复配草菇调味料研制 |
2.2.13 香菇复配草菇复合食用菌酱实验流程 |
2.2.14 香菇复配草菇复合食用菌酱操作要点 |
2.2.14.1 辣椒煮制 |
2.2.14.2 香料炒制 |
2.2.14.3 原料炒制 |
2.2.14.4 添加食品添加剂 |
2.2.14.5 装罐、杀菌、成品 |
2.2.15 香菇复配草菇复合食用菌酱实验设计 |
2.2.15.1 感官评价方法 |
2.2.15.2 单因素试验 |
2.2.15.3 正交试验 |
2.2.16 香菇复配草菇复合食用菌酱指标检测 |
2.2.16.1 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 |
2.2.16.2 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 |
2.2.16.3 致病菌的测定方法 |
2.2.16.4 总砷(以As计)的测定方法 |
2.2.16.5 铅(以Pb计)的测定方法 |
2.2.16.6 镉的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香菇草菇添加比例的确定 |
3.2 香菇草菇酶解工艺的研究 |
3.2.1 蛋白质标准曲线 |
3.2.2 纤维素酶-果胶酶酶解条件 |
3.2.2.1 酶解温度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2.2.2 加酶量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2.2.3 加酶比例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2.3 纤维素酶-果胶酶酶解的正交试验 |
3.2.4 蛋白酶与5′-磷酸二酯酶复合酶解工艺 |
3.2.4.1 蛋白酶与5′-磷酸二酯酶复合酶解对α-氨基态氮含量和感官评分的影响 |
3.2.4.2 加液量对α-氨基态氮含量和感官评分的影响 |
3.2.4.3 酶解时间对α-氨基态氮含量和感官评分的影响 |
3.2.4.4 酶解温度对α-氨基态氮含量和感官评分的影响 |
3.2.5 响应面分析 |
3.2.5.1 响应面方差分析 |
3.2.5.2 响应面交互分析 |
3.2.5.3 响应面结果验证 |
3.3 酶解前后游离氨基酸比较 |
3.4 酶解前后呈味核苷酸比较 |
3.5 挥发性化合物种类鉴定及分析 |
3.6 香菇复配草菇复合食用菌酱配方的单因素试验 |
3.6.1 香菇草菇添加比例对香菇复配草菇复合食用菌酱风味的影响 |
3.6.2 黄豆酱添加量对香菇复配草菇复合食用菌酱风味的影响 |
3.6.3 香菇复配草菇调味料添加量对香菇复配草菇复合食用菌酱风味的影响 |
3.6.4 辣椒添加量对香菇复配草菇复合食用菌酱风味的影响 |
3.7 香菇复配草菇复合食用菌酱配方的正交实验 |
3.8 香菇复配草菇复合食用菌酱指标 |
3.8.1 微生物指标 |
3.8.2 重金属指标 |
4 讨论 |
4.1 香菇复配草菇的研究 |
4.2 酶解工艺的研究 |
4.3 酶解前后呈味物质的变化 |
4.4 产品开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5.1 相关概念界定 |
1.5.2 理论基础 |
1.6 创新点 |
2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
2.1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在全国的地位 |
2.2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生产现状分析 |
2.2.1 栽培面积经过较大波动后稳定在新的水平 |
2.2.2 产量波动较大但总体保持稳定 |
2.2.3 产值呈不断增长的上升趋势 |
2.2.4 珍稀菇种生产集中度高 |
2.2.5 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 |
2.3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加工现状分析 |
2.3.1 加工能力下降 |
2.3.2 产品层次偏低 |
2.4 河北省珍稀菇种市场现状分析 |
2.4.1 栗磨价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
2.4.2 羊肚菌价格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
2.4.3 大球盖菇价格总体保持稳定 |
2.4.4 欧美地区对牛肝菌需求较大 |
2.4.5 日本对珍稀类食用菌需求高 |
2.5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
2.5.1 气候条件优越 |
2.5.2 生产原料丰富 |
2.5.3 资源利用率高 |
2.5.4 营养价值丰富 |
2.6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6.1 栽培风险高,科技贡献度低 |
2.6.2 机械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 |
2.6.3 经营主体弱,技术人才缺乏 |
2.6.4 流通效率低,市场开拓不足 |
3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分析 |
3.1.1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
3.1.2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社会效益分析 |
3.1.3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生态效益分析 |
3.2 综合效益指标选取的原则 |
3.3 指标选取方法 |
3.4 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 |
3.5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说明 |
3.5.1 经济效益指标 |
3.5.2 社会效益指标 |
3.5.3 生态效益指标 |
4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 |
4.1 数据来源 |
4.2 研究方法 |
4.2.1 AHP层次分析法适用性分析 |
4.2.2 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4.2.3 构造判断矩阵 |
4.2.4 权重计算 |
4.3 评价过程 |
4.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4.4.1 经济效益 |
4.4.2 社会效益 |
4.4.3 生态效益 |
4.5 主要珍稀菇种综合效益得分 |
4.6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5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典型案例研究 |
5.1 河北省栗蘑产业发展现状 |
5.1.1 产业规模 |
5.1.2 产品流通 |
5.1.3 品牌建设 |
5.1.4 技术推广 |
5.2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统计 |
5.2.1 经济效益 |
5.2.2 社会效益 |
5.2.3 生态效益 |
5.3 综合效益得分 |
5.4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科学规划,建立种植示范园区 |
6.2.2 人才支撑,培育科技服务体系 |
6.2.3 技术保障,建设良种繁育基地 |
6.2.4 管理优化,加强产业组织建设 |
6.2.5 加强监管,提升产品质量安全 |
6.2.6 精深加工,开发药用保健价值 |
6.2.7 开拓市场,畅通产品销售渠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重要性问卷调查 |
附录B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现代农业 |
2.1.2 产业融合 |
2.1.3 农业产业园区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集群理论 |
2.2.2 产业融合理论 |
第3章 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契机分析 |
3.1 区域概况分析 |
3.1.1 自然基础情况 |
3.1.2 人口收入情况 |
3.2 园区发展条件分析 |
3.2.1 产业基础条件 |
3.2.2 基础设施条件 |
3.2.3 人文生态条件 |
3.3 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分析 |
3.3.1 经济发展需要产业融合 |
3.3.2 社会消费需求级推动产业融合 |
3.3.3 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融合 |
3.3.4 产业转型加速产业融合 |
3.3.5 政策配套支持产业融合 |
第4章 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4.1 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概况 |
4.1.1 园区发展概况 |
4.1.2 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
4.2 园区产业融合发展做法 |
4.2.1 主导产业规模化集中发展 |
4.2.2 引导各类要素向心集聚 |
4.2.3 推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力 |
4.2.4 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
4.2.5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
4.3 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成效分析 |
4.3.1 经济成效 |
4.3.2 社会成效 |
4.3.3 生态成效 |
第5章 产业融合实例分析 |
5.1 圣水湖食用菌发展概况 |
5.2 食用菌产业发展重点 |
5.3 主要建设任务 |
5.4 主要做法 |
5.4.1 政府推动,园区化发展 |
5.4.2 科学规划基地建设,打好产业发展基础 |
5.4.3 打破壁垒,为产业融合提供条件 |
5.5 启示 |
5.5.1 政府主导是食用菌产业融合的有效推手 |
5.5.2 一二三产业融合需要合理规划和配套发展 |
5.5.3 规模发展产品加工营销,延伸产业链 |
第6章 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6.1 融合发展规划不健全 |
6.2 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链条短 |
6.3 产业发展的基础不够坚实 |
6.4 利益联结度不够高 |
6.5 市场营销活力不足 |
第7章 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
7.1 政府主导,调整产业规划设置 |
7.1.1 完善规划布局 |
7.1.2 一产打造品牌 |
7.1.3 二产转型创新 |
7.1.4 三产全面升级 |
7.2 创造条件,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基础 |
7.2.1 政策配套优化,畅通产业发展通道 |
7.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
7.2.3 强化人才培养,增强科技活力 |
7.3 明确产业融合任务,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
7.3.1 明确农业生产的主导种类 |
7.3.2 构建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
7.3.3 发展体验交互式休闲农业体系 |
7.4 完善经营体制与利益机制,续航产业发展动力 |
7.4.1 推广多种利益联结模式 |
7.4.2 创新发展订单农业 |
7.4.3 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制 |
7.4.4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
7.5 抓质量强流通,发挥名牌效应 |
7.5.1 抓产品质量,培育产业品牌 |
7.5.2 抓市场流通,加强市场销售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寒冷地区强碱性稻草生料栽培草菇菌株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供试培养基 |
1.3 试验方法 |
1.3.1 二级种培养 |
1.3.2 栽培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供试草菇菌株二级种(麦粒)生长情况比较 |
2.2 供试草菇菌株强碱性稻草生料栽培结果 |
2.2.1 供试草菇菌株接种栽培料菌丝生长情况比较 |
2.2.2 供试草菇菌株出菇能力 |
2.2.3 供试草菇菌株子实体性状比较 |
3 小结 |
(10)物产异名与地方文化:以近代“兰花菇”的名实与流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兰花菇”的同物异名“南华菇”说起 |
二、“兰花菇”之名的出现 |
三、“兰花菇”之名的流行 |
四、“兰花菇”的姊妹名称 |
五、结语 |
四、草菇罐头加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韶关市食用菌产业生态化发展初探[J]. 刘建国,袁培焯,许喜佳,康林芝,巫素芳,邱婷婷,刘主. 食用菌, 2022(01)
- [2]食用菌作为预制即热菜肴的应用前景及途径[J]. 张韵,李蕙蕙,周圣弘. 食品安全导刊, 2021(34)
- [3]广东地区草菇种质资源与产业发展现状[J]. 徐江,刘明,彭洋洋,杨秋明,何焕清.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 [4]邕州海关助力广西草菇罐头实现首次出口[J]. 王秋明,陆新,莫晓之. 食药用菌, 2021(05)
- [5]2019年度全国食用菌统计调查结果分析[J]. 中国食用菌协会. 中国食用菌, 2021(06)
- [6]香菇复配草菇酶解呈味物质的研究与产品开发[D]. 李延年.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7]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李磊.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8]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洁. 西南大学, 2020(01)
- [9]寒冷地区强碱性稻草生料栽培草菇菌株比较试验[J]. 马庆芳,张介驰,马银鹏,刘佳宁,王玉文,戴肖东,韩增华,孔祥辉,张丕奇. 食用菌, 2020(02)
- [10]物产异名与地方文化:以近代“兰花菇”的名实与流行为例[J]. 芦笛. 古今农业,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