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属抗癌成分化学研究进展

榕属抗癌成分化学研究进展

一、三尖杉属植物抗癌成分化学研究的进展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汪琨凯[1](2020)在《基于Diels-Alder反应:天然产物Applanatumol Z5,Mannolides和Longifolene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碳季碳结构单元普遍存在于活性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构筑全碳季碳一直是有机合成化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领域。本论文以Diels-Alder反应一步构建两个全碳季碳中心为关键策略,对含有1,2-双季碳结构的Applanatumol Z5和Lingzhiol,1,4-双季碳结构的Mannolides A-C及1,5-双季碳结构的Longifolene天然产物进行全合成研究,共包含以下三章内容。第一章天然产物Applanatumol Z5和Lingzhiol的合成研究灵芝属杂萜因其独特的结构及广泛的生物活性而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含有1,2-双季碳结构、具有特殊5/5/6旋转门结构的Applanatumol Z5,Lingzhiol和Applanatumol C尤为具有代表性。Applanatumol Z5和Applanatumol C由昆明植物所程永现研究员从树舌灵芝子实体中分离得到,分别具有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COX-2抑制剂效果;Lingzhiol是程永现研究员从赤灵芝中分离得到,具有激活糖尿病患者肾小球系膜细胞中Nrf2/Keap1酶等活性。鉴于这三个化合物具有相同的三环骨架,设计采用Diels-Alder反应一步构建1,2-全碳季碳,简洁高效地完成三个分子的合成。利用意外发现的噻烷与伯醇在Pd-C促进下,使1-14发生氧化偶联反应、脱除缩硫酮保护得到四取代的亲二烯体1-11,随后与Danishefsky二烯(1-10)发生关键的Diels-Alder反应一步构筑旋转门三环体系化合物1-16。最后区域、立体选择性还原羰基,以7步(5锅)反应,23%的总收率合成Applanatumol Z5。在此基础上以1-16和Applanatumol Z5为高级中间体对Applanatumol C和Lingzhiol进行了合成研究。第二章天然产物Mannolides A-C的合成研究大部分三尖杉烷类二萜(cephalotane-type diterpenoids)为少于20个碳的降二萜,2016年岳建民院士从西双版纳粗榧中首次分离得到三个20个碳的三尖杉属二萜,并分别命名为Mannolides A-C。基于生源合成途径分析,Mannolides A-C可能是19个碳的天然产物Harringtonolide的生源前体。鉴于Mannolides A-C具有新颖独特的1,4-双季碳结构及可能的生源合成途径,设计采用关键的Diels-Alder反应一步构筑1,4-双季碳结构,对Mannolides A-C进行合成研究。我们从商业易得的原料出发,通过罕见的脱羧芳构化构筑多取代苯酚2-61。随后与二级醇2-4进行氧化去芳化得到2-70a,进行分子内反电子取向的Diels-Alder反应构筑1,4-双季碳中心,后期选择性Aldol反应得到2-81a,构建了Mannolides A-C系列分子最为关键的连续五手性中心(其中两个为全碳季碳)碗状母核B/C/D环系。后续研究还在进行中。第三章天然产物Longifolene的合成研究长叶烯(Longifolene)因其独特的活性、复杂的结构,引起了合成化学家广泛的兴趣。自1928年从印度长叶松精油中发现、1953年Moffet小组确定结构以来,已经有多个小组合成了该分子。我们利用氧化去芳构化串联分子内反电子取向的Diels-Alder反应构建1,4-双季碳,随后利用分子内选择性去对称化Aldol反应,快速构建Longifolene分子骨架,去对称化的策略希望能够完成对映选择性的合成。后期通过扩环得到1,5-双季碳,完成分子构建。目前路线进行至后期,研究还在进行。

欧文涛[2](2020)在《(+)和(-)-Brazilin的对映选择性全合成研究》文中提出Brazilin是传统药材苏木(Caesalpinia sappan)主要的活性成分,也是巴西木素类天然产物中的代表性成员之一,其四环骨架也代表了巴西木素类天然产物分子基本骨架结构。本论文以(+)和(-)-Brazilin的对映选择性全合成为研究目标,来设计一条简洁高效、新颖独特、选择性较高的全合成研究路线。基于(+)和(-)-Brazilin独特的化学结构,本论文设计的合成路线主要以构建四环骨架中的茚环和吡喃环和引入季碳手性中心为研究重点。该路线以2-(溴甲基)丙烯酸甲酯为起始原料,通过Mitsunobu醚化反应来连接两个芳环;利用Sharpless不对称双羟基化反应,通过加入不同手性配体,引入季碳手性中心,得到两种构型的邻二醇;在三氟乙酸(TFA)催化下发生分子内Prins/Friedel-Crafts反应,串联一锅法来构建关键的茚环并吡喃环骨架结构,最后经脱甲醚保护,实现了目标化合物(+)和(-)-Brazilin的对映选择性的全合成研究。本论文利用了分子内串联Prins/Friedel-Crafts反应,作为关键步骤来构建茚环吡喃环骨架结构,这缩短了合成路线,提高了原子利用率,更加绿色环保,同时也为巴西木素类家族化合物结构骨架构建提供了借鉴。

张金铭[3](2020)在《大山村地区植物硒含量、富集和转移研究》文中指出硒是自然生态环境中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植物硒来源于土壤环境,土壤环境中硒的形态和含量等都会影响植物对硒的吸收与积累。我国72%的土壤有不同程度缺硒,三分之一属于严重缺硒地区,人体补硒有多种途径,其中膳食补硒最为健康安全、便捷有效。作为膳食的富硒植物是补硒的主要来源,对其开发利用已成为富硒研究的热点。大山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富硒区之一,境内富硒茶叶、富硒农作物和富硒中草药等资源丰富。本研究以大山村地区植物资源为对象,分析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积累、分布和迁移规律,为大山村地区保护与合理开发富硒植物资源,如富硒中草药、富硒野菜、富硒作物等功能农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硝酸-高氯酸湿法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大山村地区土壤和植物的总硒含量,并优化了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微量硒的条件。在最佳测试条件下,该方法的精密度为1.15%,检出限为0.165μg/L,样品加标回收实验得回收率范围为95.37%-102.75%。(2)通过对大山村地区158份土壤样品总硒含量测定分析,土壤硒含量范围为0.161-7.189 mg/kg,算术平均值为1.653 mg/kg。按照硒元素生态景观界限值的划分标准,研究区属于富硒地区。不同行政村土壤环境中硒含量存在差异,叶山村土壤硒含量略高于大山村,两村均达到高硒水平;流源村与莲花村土壤硒含量相近,均为富硒水平。林地土、耕作土和茶园土三种土地利用类型硒含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性(P<0.01);林地土硒含量明显高于耕作土和茶园土,表明林地土含硒量受人为干扰较少,有利于硒在土壤中的循环与积累。(3)通过对大山村地区99科176属204种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计362份样品中硒含量测定,研究区内野生植物硒含量范围为0.022-2.263 mg/kg,平均值为0.281 mg/kg,按照硒元素生态景观界限值的划分标准,植物富硒率达76.60%。不同种类植物富硒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野生种子植物中草本植物(0.324 mg/kg)硒积累能力较强,显着高于乔木(0.105 mg/kg)、灌木(0.156 mg/kg)和木质藤本(0.138 mg/kg)植物;苔藓和蕨类植物硒含量普遍较高,分别为1.838 mg/kg和0.411 mg/kg。(4)通过对大山村地区食用植物与中草药的富硒能力研究,食用植物富硒率达70.59%,不同类型食用植物硒积累量有很大差异,17种食用植物硒积累量的顺序为:柿子>油菜>萝卜>甘蓝>韭菜>沙梨>姜>莴苣>茶叶>大豆>板栗>藠头>魔芋>枇杷>蒜>李>马铃薯。分析表明20种中草药中硒含量变化较大,不同药效型中草药含硒量表现为活血化瘀型中草药>清热解毒型中草药>止血止痛型中草药,活血化瘀型中草药对硒具有相对较强的富集转运能力。(5)通过对大山村地区几种类型的富硒植物研究表明,紫萁具有较高的硒含量(0.520 mg/kg),其中根茎(0.853 mg/kg)和羽片(0.506 mg/kg)比叶轴(0.190 mg/kg)对硒有更强的积累能力。十字花科植物(0.648 mg/kg)和景天属植物(0.454 mg/kg)硒含量均达到富硒植物标准,其中,油菜、萝卜、印度蔊菜各部位对硒有较强的积累和富集能力,硒含量均可达1 mg/kg以上,显着高于其它种类植物。(6)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大山村地区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富集转移规律,研究结果为大山村地区挖掘富硒植物资源,开发多种富硒中草药、富硒野菜等富硒功能农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为培育高硒植物,提取有机硒化物制成生物制剂产品,实施硒功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张红阳,曹世杰,邱峰,康宁[4](2019)在《中药活性成分抑制抗凋亡蛋白抗肿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是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的结果。肿瘤抗凋亡的重要调节机制之一是肿瘤细胞通过表达抗凋亡蛋白从而对凋亡产生耐受,近年来以抗凋亡蛋白为靶点的肿瘤治疗研究在临床抗癌药物研发中备受关注。目前已发现的具有抗凋亡作用的蛋白主要有参与内源凋亡途径的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细胞凋亡抑制蛋白(IAPs)家族以及参与外源凋亡途径的细胞型Fas相关死亡域蛋白样白介素-1转换酶抑制蛋白(c-FLIP)。寻找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其中抑制抗凋亡蛋白的中药天然活性成分逐渐成为现代抗肿瘤药物开发的新趋势。文章主要对抑制抗凋亡蛋白的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从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的角度进行总结及综述,为抗肿瘤中药的新药发现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

于淼[5](2019)在《海南粗榧生物碱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三尖杉属(Cephalotaxus)植物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Li中的生物碱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分离鉴定新化合物,丰富三尖杉属生物碱化学成分宝库,并为海南粗榧化学成分开发新的活性研究方向。方法海南粗榧枝条经乙醇在80?C下回流提取3次,提取液减压浓缩得到乙醇粗提物,依次在酸性条件(pH=1)和碱性条件(pH=10)下用三氯甲烷萃取,在中性条件(pH=7)下分别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碱性条件下三氯甲烷相和乙酸乙酯相采用减压硅胶柱色谱、常压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RP-C18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分析型高校液相色谱和重结晶等各种分离方法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利用ESI-MS、HR-ESI-MS、1H NMR、13C NMR、DEPT、HSQC、1H-1H COSY、HMBC、UV和IR等现代波谱分析技术确定化合物结构。通过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活性筛选,采用MTT法对所有单体化合物进行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宫颈癌细胞HeLa体外细胞毒活性筛选,并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从海南粗榧中一共分离鉴定了31个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其中19个为生物碱类化合物(119)与12个其他类型的化合物(2031),单体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cephahainanine(1)、2,3-epi-2-hydroxytaxodine(2)、三尖杉碱(3)、三尖杉酮碱(4)、异三尖杉酮碱(5)、(+)乙酰三尖杉碱(6)、脱氧三尖杉酯碱(7)、(R)-丽江三尖杉碱(8)、(S)-丽江三尖杉碱(9)、三尖杉胺G(10)、(2R,3S,4S,5S)-2-,3-二羟基三尖杉碱(11)、异3-表里哈里灭辛碱(12)、三尖杉胺H(13)、异三尖杉碱(14)taxodine(15)、epierythratine(16)、桥氧三尖杉碱(17)、1,4-N-二异丙胺蒽醌(18)、吲唑(19)、drummondol(20)、苯甲酸(2-乙基)-正己酯(21)、3-甲氧基-4-羟基苯乙醇(22)、松柏醛(23)、对羟基苯甲醛(24)、3,4-二羟基苯甲醛(25)、异香草醛(26)、香草酸(27)、ω-hydroxypropioguaiacone(28)、β-谷甾醇(29)、豆甾醇(30)、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己)酯(31)。所有进行抗菌测试的化合物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活性。化合物7和17对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的IC50分别为0.06和4.86μM;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IC50分别为0.04和26.56μM;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IC50分别为0.05和9.70μM;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IC50分别为0.04和22.99μM;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IC50分别为0.04和11.00μM。化合物3、7、10、20和25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分别为46.6%、50.8%、42.2%、46.7%和57.0%(对照品:阿卡波糖)。结论从海南粗榧枝条中分离鉴定的化合物类型主要为生物碱,以及甾体、倍半萜和苯的衍生物等其它类型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生物碱,化合物1、2、5和831等27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海南粗榧植物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7和17对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宫颈癌细胞HeLa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化合物3、7、10、20和25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接近或高于对照品,表明海南粗榧中具有生物活性较好的生物碱成分与其它成分。

郭娟[6](2019)在《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抗肿瘤机制,为临床鼻咽癌的治疗提供新的候选药物。方法:(1)采用MTT法检测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体外培养人低分化鼻咽癌CNE-2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臭椿酮(0、0.2、0.4、0.8、1.6和3.2μM)处理细胞24、48和72小时后,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梯度及不同时间梯度时的光密度值(Optical density,OD),并根据此OD值计算细胞存活率及不同时间(24、48和72小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2)采用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法观察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根据MTT法检测结果,选取合适的药物浓度(0、1.6、3.2和6.4μM)分别处理人鼻咽癌CNE-2细胞48小时,并进行荧光染色,于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记录药物干预后细胞凋亡形态的变化;(3)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不同浓度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以上述药物浓度(0、1.6、3.2和6.4μM)分别处理人鼻咽癌CNE-2细胞48小时,分别经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染色和PI单染法染色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梯度下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情况;(4)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以上述药物浓度(0、1.6、3.2和6.4μM)分别处理人鼻咽癌CNE-2细胞48小时后提取总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及caspase-3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通过Image Lab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臭椿酮分别处理人鼻咽癌CNE-2细胞相应时间后,随着臭椿酮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且不同时间(24、48和72小时)的IC50分别为(0.66±0.07)μM、(0.37±0.05)μM和(0.23±0.01)μM;(2)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的人鼻咽癌CNE-2细胞为浅蓝色的均匀荧光染色,而臭椿酮处理组的人鼻咽癌CNE-2细胞呈现亮蓝色的强荧光染色,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并且凋亡细胞数目随药物浓度的递增呈上升趋势;(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臭椿酮处理人鼻咽癌CNE-2细胞48小时后,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臭椿酮处理组的人鼻咽癌CNE-2细胞凋亡率增加,且细胞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PI单染法提示臭椿酮处理组的人鼻咽癌CNE-2细胞G2/M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增加,且G2/M期细胞比例随臭椿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臭椿酮处理48小时后,与对照组比较,随臭椿酮浓度的增高,细胞内的促凋亡蛋白Bax及caspase-3的表达量逐渐升高,而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则逐渐减少。结论: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并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G2/M期阻滞发挥其抗鼻咽癌作用,其机制可能是臭椿酮具有上调细胞内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量,同时下调Bcl-2蛋白表达量的作用,这可能与激活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及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有关,具体的抗肿瘤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总之,臭椿酮作为天然活性提取物,对鼻咽癌细胞表现出显着的抗肿瘤活性,其可能成为抗鼻咽癌治疗的潜在候选药物。

王超[7](2019)在《Cephalotane型三尖杉降碳二萜类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对钯催化串联反应进行了综述并对Cephalotane-型三尖杉降碳二萜分子的全合成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章:第一章:钯催化串联反应在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应用钯催化串联反应大致可分为五类:(1)钯催化的偶联型串联反应;(2)钯催化偶联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串联;(3)钯催化的还原反应引发的串联反应;(4)包含其它组分插入的钯催化串联反应;(5)其它类型的钯催化串联反应;本文对以上钯催化的串联反应在全合成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提供了很多在天然产物全合成中钯催化串联反应的例子,阐述了钯催化串联反应在这些合成研究中起到的作用,为之后我们开展基于钯催化串联反应的三尖杉降碳二萜分子的全合成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第二章:Cephalotane-型三尖杉降碳二萜分子的全合成研究本章首先介绍了 28个三尖杉二萜类天然产物的分离,结构鉴定以及研究背景,对其中首个被分离出来的分子Harringtonolide的全合成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其次重点介绍了针对Cephalotane-型三尖杉降碳二萜分子的全合成研究。Cephalotane-型三尖杉降碳二萜天然产物大都包含一个芳香环,稠合的5/6/6顺式三环体系以及一个六元内酯桥环组成的笼状结构。基于上述结构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个钯催化的分子内串联插羰环化反应,一步构建了该类分子中6/5/6/6四环体系,从而发散性地合成Cephalotane型三尖杉降碳二萜天然产物。由于开始设计的烯酮类底物难以发生环化,我们改变策略利用桥环结构完成反应。但是由于内酯单元位阻的原因,导致立体选择性太差,我们又尝试了缩醛类型的底物,最终成功完成立体选择性的环化反应,并且进一步地完成了 Cephanolides B与C的合成。而针对Cephanolide A的合成,我们还无法构建五元醚环,不过后续的研究仍在进行之中。

罗俊[8](2017)在《四氢-β-咔啉生物碱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四氢-β-咔啉生物碱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吲哚类生物碱,其中一个侧环中含有一个氮原子位于吲哚氮的β位。四氢-β-咔啉生物碱主要存在于苦木科、藜芦科等植物的根、皮、叶和种子以及海洋生物中。四氢-β-咔啉生物碱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血小板凝聚等活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Rh(Ⅱ)-卡宾(一种由N-对甲苯磺酰基-1,2,3-三氮唑重氮前体获得的中间体)在合成氮杂环化合物方面有巨大优势,考虑到四氢-β-咔啉化合物合成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发展了一种基于Rh-AVC的全新合成四氢-β-咔啉化合物的方法。本研究围绕四氢-β-咔啉衍生物的合成展开工作,重点对四氢-β-咔啉骨架的合成方法、四氢-β-咔啉结构多样性衍生、生物活性和构效关系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合成方法方面,我们发展了一种基于二价铑催化剂催化的N-磺酰基-1,2,3-三氮唑与吲哚环发生的分子内环合合成C4-取代的四氢-β-咔啉化合物的方法,该合成方法具有产率高、反应迅速等特点。本研究共合成了19个四氢-β-咔啉化合物及4个相关产物,这23个化合物都是未经报道的新化合物。还设计了一个三步一锅法合成四氢-β-咔啉化合物,并完成了天然产物Oxopropaline G的形式合成。所有的化合物都经过1H-NMR,13C-NMR和HRMS对结构进行鉴定。在活性测试方面,对23个四氢-β-咔啉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的抗Hela细胞活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化合物对Hela细胞都有抑制活性,其中11e、11f、11l、11m、11p、11r和11v这7个化合物,在40μmol/mL时,抑制率分别为65.6%、73.7%、69.5%、53.9%、61.9%、55.7%及53.7%,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通过构效关系分析,吲哚环上所带取代基R1的大小、位置及电负性对活性都有影响。所带基团越大,电负性越强,空间位阻越大,对Hela细胞的抑制活性越小,但在四氢-β-咔啉生物碱的5位和6位带有甲氧基,会增强抑制活性。而吲哚氮原子上所带取代基的电负性对抑制活性的影响更明显,电负性越强,结构越稳定,对Hela细胞的抑制活性也越大。

邓楠[9](2017)在《买麻藤属芪类代谢途径及光合进化研究》文中指出买麻藤属(Gnetum)是裸子植物门中形态特殊、进化位置存在争议的物种之一,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其中,小叶买麻藤(Gnetum parvifolium(Warb.)W.C.Cheng)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买麻藤种,已有上千年的药用历史。目前研究初步发现,该属植物在芪类含量和光合能力上较为特殊,然而,它们的进化适应意义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小叶买麻藤及其它种买麻藤为主要研究材料,围绕芪类和光合两个重要代谢,开展了买麻藤属植物芪类代谢途径、光合特征及其正选择和叶绿体基因组比较进化分析,并探讨了买麻藤类植物的系统位置和适应性进化问题,为买麻藤属植物系统进化与引种栽培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小叶买麻藤中总芪类的含量高达28.0 mg·g-1,高于常见的桑、葡萄等。芪类化合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组织特异性,幼苗根中总芪类的含量最高,其次是成熟种子的胚乳。在所检测到的4种芪类成分中,买麻藤醇在假种皮中含量高达890.4μg·g-1;白芦藜醇在胚乳中含量最高,达763.1μg·g-1;而白皮杉醇和异丹叶大黄素在幼苗根中含量最高,分别为2569.2μg·g-1和2189.3μg·g-1。紫外和高温胁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这些芪类成分的含量。(2)五种买麻藤与其他物种的光合比较证实,低光合速率(1.6-3.6μmol CO2·m-2·s-1)、低气孔导度(0.015-0.060 mol·H2O m-2·s-1)和低蒸腾速率(0.48-1.70 mmol·H2O m-2·s-1)是买麻藤属植物的固有属性。但藤本和乔木状买麻藤的光合特性有一定的差异,乔木状买麻藤的最大光补偿点和最大光饱和点显着高于其他藤本状的买麻藤;此外,买麻藤幼苗与成年藤本状植株的光合特性一致。(3)通过对小叶买麻藤不同组织混合后转录组测序,共获得了94816条unigene;其中,参与芪类与光合代谢途径的基因分别为18条和178条。定量表达分析表明,紫外和高温胁迫能够明显影响芪类合成通路基因PAL、4CL、C4H、STS和CYP的表达水平。这些为富含芪类买麻藤的选育研究提供了分子依据。(4)小叶买麻藤与买麻藤、乔木状买麻藤的正选择分析发现,三种买麻藤中的正选择基因相同,主要富集在叶绿体、基质小管、转运蛋白和生物膜方面,表明它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光合等相关性状受到了环境选择;小叶买麻藤与中麻黄和百岁兰的正选择分析表明,细胞钙离子信号转导与百岁兰适应极端干旱环境密切相关,而花粉管生长、重力信号转导和叶绿体运动相关的肌动蛋白与买麻藤的虫媒、攀援等特性密切相关。(5)所选买麻藤和其它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买麻藤属植物缺失了17个编码蛋白基因,这可能与其低光合特性有关。此外,对买麻藤属在内的38个具有代表性陆地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比较、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进一步表明买麻藤类植物的系统位置位于松柏类植物内部,与松柏类中非松科植物成为姊妹群,强烈支持“Gnecup”假说。

解菲菲[10](2017)在《(-)-三尖杉碱及关键手性中间体合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三尖杉碱关键手性中间体的合成研究;(2)(-)-三尖杉碱的合成。第一部分:在(-)-三尖杉碱的合成工作中,需要合成关键中间体2-5。其手性是影响(-)-三尖杉碱光学纯度的关键因素。本章目标是对其不对称合成进行探究。通过斯蒂文重排反应为关键步骤合成化合物2-5,并探索不同的重排条件及底物对其手性的影响。最终筛选出最佳的反应条件:以叔丁醇钾为碱、四氢呋喃为溶剂、反应温度为0℃,产物ee值可达到73%。第二部分:三尖杉属生物碱是一类具有细胞毒性的天然产物。三尖杉碱由于其特殊的五元环结构及其酯衍生物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的抗癌活性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设计多个方案探索(-)-三尖杉碱的合成。方案一:以3,4-二羟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合成胡椒乙醛3-6和溴代胡椒乙醛3-7,与脯氨酸甲酯偶联得到化合物3-15和3-16。方案二:从脯氨酸甲酯盐酸盐出发得到化合物3-17,.然后再与胡椒乙醛3-6和溴代胡椒乙醛3-7偶联并还原得到化合物3-19和3-20。方案三:以脯氨酸为起始原料通过四步反应得到光学纯化合物2-5,再经过数步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体3-23,为后续实现与胡椒乙醛及溴代胡椒乙醛的拼接提供了保障。通过以上两部分实验探究,最终实现了以57%的收率得到光学纯化学物2-5,大大提高了(-)-三尖杉碱中间体的光学纯度;然后通过一系列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体3-23,并进一步探索其与胡椒乙醛和溴代胡椒乙醛的拼接,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

二、三尖杉属植物抗癌成分化学研究的进展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尖杉属植物抗癌成分化学研究的进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iels-Alder反应:天然产物Applanatumol Z5,Mannolides和Longifolene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第一章 天然产物Applanatumol Z5和Lingzhiol的合成研究
    1.1 研究前言及背景介绍
    1.2 灵芝醇Lingzhiol全合成路线概述
    1.3 Applanatumol Z5和Lingzhiol的合成研究
        1.3.1 Applanatumol Z5和Lingzhiol合成研究路线一
        1.3.2 Lingzhiol合成研究路线二
    1.4 本章小结
    1.5 实验操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天然产物Mannolides A-C的合成研究
    2.1 Mannolides A-C研究前言及背景介绍
    2.2 降二萜类天然产物Harringtonolide合成路线概述
    2.3 烯基醇参与的氧化去芳构化串联分子内Diels-Alder反应综述
        2.3.1 烯基醇分子间氧化去芳构化串联分子内D-A反应
        2.3.2 烯基醇分子内氧化去芳构化串联D-A反应
    2.4 二萜类天然产物Mannolides A-C的合成研究
        2.4.1 Mannolides A-C合成研究路线一
        2.4.2 Mannolides A-C合成研究路线二
        2.4.3 Mannolides A-C合成研究路线三
        2.4.4 Mannolides A-C合成研究路线四
    2.5 本章小结
    2.6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天然产物Longifolene的合成研究
    3.1 长叶烯Longifolene研究前言及背景介绍
    3.2 长叶烯Longifolene的合成路线概述
    3.3 长叶烯Longifolene的合成研究
        3.3.1 Longifolene合成研究路线一
        3.3.2 Longifolene合成研究路线二
    3.4 本章小结
    3.5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部分化合物谱图数据

(2)(+)和(-)-Brazilin的对映选择性全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前言
        1.1.1 天然产物简介
        1.1.2 天然产物的合成与药物研发
        1.1.3 天然产物合成的意义
    1.2 天然产物Brazilin的简介
        1.2.1 天然产物Brazilin的生物活性研究
        1.2.2 天然产物Brazilin的国内外合成研究进展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和(-)-Brazilin对映选择性全合成研究
    2.1 逆合成分析
    2.2 (+)-Brazilin的全合成研究
    2.3 (-)-Brazilin的全合成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论
第4章 实验部分
    4.1 实验材料来源以及规格
    4.2 合成(+)和(-)-Brazilin操作步骤及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附录1 核磁图谱
附录2 高分辨质谱图
附录3 HPLC分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大山村地区植物硒含量、富集和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综述
    1.1 硒生物学功能与人体健康
        1.1.1 硒的存在形式
        1.1.2 硒的生物学功能
        1.1.3 硒与人体健康
    1.2 土壤硒
        1.2.1 土壤硒的含量和分布
        1.2.2 土壤硒的形态
        1.2.3 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
    1.3 植物硒
        1.3.1 植物硒含量和存在形态
        1.3.2 植物对硒的吸收和转运
        1.3.3 硒在植物组织中的累积与代谢
        1.3.4 富硒产品的开发与研究
    1.4 硒的测定方法研究
        1.4.1 光化学分析法
        1.4.2 电化学分析法
        1.4.3 色谱学分析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背景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经济社会发展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处理
    2.3 样品硒含量测定
        2.3.1 样品消解
        2.3.2 样品硒含量测定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第3章 大山村地区土壤和植物硒含量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土壤硒含量分析
        3.2.1 四个行政村土壤硒含量比较
        3.2.2 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硒含量比较
        3.2.3 不同海拔土壤硒含量比较
    3.3 植物硒含量分析
        3.3.1 野生植物硒含量分析
        3.3.2 食用植物硒含量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大山村地区植物硒的富集和转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2 数据统计分析
    4.2 种子植物硒含量及富集能力分析
        4.2.1 野生种子植物硒含量分析
        4.2.2 种子植物对硒的富集系数分析
    4.3 苔藓和蕨类植物硒含量及富集转移分析
        4.3.1 苔藓和蕨类植物硒含量分析
        4.3.2 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硒的富集与转移分析
    4.4 不同药效型植物硒含量及富集转移分析
        4.4.1 不同药效型植物硒含量分析
        4.4.2 不同药效型植物对硒的富集与转移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大山村地区典型植物富硒能力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紫萁含硒量研究
        5.2.1 紫萁各部位硒含量分布及回归分析
        5.2.2 紫萁对硒的富集与转移分析
    5.3 十字花科植物含硒量研究
        5.3.1 十字花科植物各部位硒含量分布及相关性分析
        5.3.2 十字花科对硒的富集与转移分析
    5.4 景天属植物含硒量研究
        5.4.1 伴矿景天各部位硒含量分布及回归分析
        5.4.2 三种景天属植物对硒的富集与转移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研究区样品采集的植物名录
附录二:研究区植物样品硒含量数据
    1.木本植物
    2.草本种子植物
    3.苔藓和蕨类植物
    4.食用植物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中药活性成分抑制抗凋亡蛋白抗肿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抑制Bcl-2蛋白的中药活性成分
    1.1 生物碱
    1.2 黄酮
    1.3 萜类
    1.4 其他
2 抑制IAPs家族的中药活性成分
    2.1 生物碱
    2.2 黄酮
    2.3 萜类
    2.4 酚类
    2.5 其他
3 调控c-FLIP的中药活性成分
    3.1 生物碱
    3.2黄酮
    3.3 萜类
    3.4其他
4 联合用药中抑制抗凋亡蛋白的中药活性成分
    4.1 与化疗药物联用
    4.2 与抗凋亡蛋白的抑制剂联用
5 结语与展望

(5)海南粗榧生物碱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简介
    1.2 海南粗榧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 三尖杉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1 抗肿瘤活性
        1.3.2 抗病毒活性
        1.3.3 抗菌活性
        1.3.4 抗疟抗炎活性
        1.3.5 除草活性
        1.3.6 杀虫活性
        1.3.7 抗氧化活性
        1.3.8 其它活性
    1.4 小结及展望
第2章 海南粗榧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与材料
        2.1.3 植物材料
    2.2 方法
        2.2.1 海南粗榧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2.2.2 不同萃取部位的柱色谱分离
        2.2.2.1 碱性三氯甲烷部分的柱色谱分离
        2.2.2.2 乙酸乙酯部分的柱色谱分离
        2.2.3 化合物结构分析鉴定
        2.2.3.1 核磁共振谱图测定
        2.2.3.2 质谱及高分辨测定
        2.2.3.3 红外光谱测定
        2.2.3.4 紫外光谱测定
        2.2.3.5 旋光度测定
    2.3 结果
        2.3.1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3.2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与波谱数据
    2.4 小结
第3章 海南粗榧中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的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仪器
        3.1.2 试剂与材料
    3.2 方法
        3.2.1 抑菌活性测定方法
        3.2.2 体外细胞毒活性测定方法
        3.2.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3.3.2 单体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
        3.3.3 单体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3.1 MTT 法检测臭椿酮对人鼻咽癌 CNE-2 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Hoechst 33342 荧光染色观察臭椿酮对人鼻咽癌 CNE-2 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
    3.3 流式细胞术检测臭椿酮对人鼻咽癌 CNE-2 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4 流式细胞术检测臭椿酮对人鼻咽癌 CNE-2 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3.5 Western Blot 检测臭椿酮对人鼻咽癌 CNE-2 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讨论
5.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不同目的蛋白所选用分离胶和浓缩胶的浓度
    附录3 10%、12%分离胶和5%浓缩胶的配制方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Cephalotane型三尖杉降碳二萜类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钯催化串联反应在全合成中的应用
    1. 引言
    2. 钯催化的串联反应
        2.1 钯催化反应的背景
        2.2 钯催化串联反应在全合成中的实例
        2.2.1 钯催化的偶联型串联反应
        2.2.2 钯催化偶联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串联
        2.2.3 钯催化的还原反应引发的串联反应
        2.2.4 包含其他组分插入的钯催化串联反应
        2.2.5 其他类型的钯催化串联反应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Cephalotane型三尖杉降碳二萜全合成研究
    1. 引言
    2. 三尖杉二萜类分子的背景简介
        2.1 三尖杉二萜类分子的分离与生物活性
        2.2 三尖杉二萜类分子的合成历史简述
        2.2.1 Mander教授团队对Harringtonolide的合成
        2.2.2 唐卫平教授团队对(±)-Harringtonolide的全合成
        2.2.3 翟宏斌教授团队对(+)-Harringtonolide的全合成
        2.3 小结
    3. Cephalotane型三尖杉降碳二萜分子的全合成研究
        3.1 三尖杉二萜类分子的分类与生物合成途径
        3.2 Cephalotane型三尖杉降碳二萜分子的逆合成分析
        3.3 烯酮模板底物的合成与关键反应尝试
        3.3.1 烯酮模板底物的合成
        3.3.2 关键反应的尝试
        3.3.3 P-K反应的尝试
        3.3.4 讨论与小结
        3.4 内酯模板底物的合成与关键反应尝试
        3.5 内酯底物的合成与关键反应尝试
        3.5.1 内酯底物的合成
        3.5.2 串联反应的尝试
        3.5.3 讨论
        3.6 二烯底物合成的尝试
        3.7 缩醛底物的和合成与串联反应尝试
        3.8 钯催化插羰串联环化反应的研究
        3.9 天然产物Cephanolide B的合成
        3.10 天然产物Cephanolide C的合成
        3.11 天然产物Cephanolide A的合成尝试
    总结与展望
第三章. 实验部分
    1. 仪器和试剂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2. 相关化合物的的合成步骤及数据表征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部分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附录Ⅱ 缩略语简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8)四氢-β-咔啉生物碱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四氢-β-咔啉生物碱的来源及性质
    1.2 四氢-β-咔啉生物碱的生物活性
        1.2.1 抗肿瘤活性
        1.2.2 抗寄生虫活性
        1.2.3 神经毒性
        1.2.4 抗病毒活性
        1.2.5 抗炎活性
        1.2.6 抗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凝聚活性
        1.2.7 其他生物活性
    1.3 常用的四氢-β-咔啉生物碱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1.3.1 Pictet-Spengler反应
        1.3.2 Friedel-Crafts反应构建四氢-β-咔啉
    1.4 C4-取代的四氢-β-咔啉化合物的合成
        1.4.1 Michael受体合成C4-取代的四氢-β-咔啉化合物
        1.4.2 碘催化合成C4-取代的四氢-β-咔啉化合物
        1.4.3 布朗斯特酸催化合成C4-取代的四氢-β-咔啉化合物
        1.4.4 偶联反应合成C4-取代的四氢-β-咔啉化合物
    1.5 二价铑卡宾的研究现状
        1.5.1 二价铑卡宾的形成
        1.5.2 二价铑卡宾合成杂环化合物
        1.5.3 二价铑卡宾合成链状化合物
    1.6 课题提出与设计
2 三氮唑的合成
    2.1 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化合物的合成、理化性质与结构确定
    2.3 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3 四氢-β-咔啉衍生物的合成
    3.1 实验材料
    3.2 合成预实验
    3.3 合成条件优化
    3.4 四氢-β-咔啉生物碱衍生物的合成、理化性质及结构确定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关于预实验
        3.5.2 关于条件优化
        3.5.3 关于化合物的合成
        3.5.4 关于反应机理推测
    3.6 小结
4 一锅法合成四氢-β-咔啉衍生物
    4.1 实验材料
    4.2 化合物的合成、理化性质与结构确定
    4.3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5 天然产物Oxopropaline G的形式合成
    5.1 实验材料
    5.2 化合物的合成、理化性质与结构确定
    5.3 结果与讨论
    5.4 小结
6 四氢-β-咔啉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
    6.1 实验材料
    6.2 抗肿瘤活性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4 小结
7 结论及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录
    Ⅰ 中间体三氮唑的 ~1H-NMR和 ~(13)C-NMR图谱
    Ⅱ 四氢-β-咔啉化合物的 ~1H-NMR和 ~(13)C-NMR图谱
    Ⅲ β-咔啉化合物13和 14 的 ~1H-NMR和 ~(13)C-NMR图谱
    Ⅳ 四氢-β-咔啉衍生物 11a的X射线晶体学研究

(9)买麻藤属芪类代谢途径及光合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系统进化研究进展
        1.2.2 买麻藤属植物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买麻藤属芪类与光合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买麻藤芪类代谢特征研究
        2.3.2 高温和UV-C处理对芪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2.3.3 买麻藤光合代谢特征研究
        2.3.4 买麻藤与其他物种比较研究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小叶买麻藤芪类与光合代谢途径发掘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处理
        3.2.2 总RNA提取与检测
        3.2.3 文库构建与测序
        3.2.4 数据拼接
        3.2.5 数据的注释
        3.2.6 SSR的查找
        3.2.7 反转录合成cDNA
        3.2.8 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情况
    3.3 结果与分析
        3.3.1 RNA提取结果及质量检测
        3.3.2 测序数据的检测与统计分析
        3.3.3 转录组注释
        3.3.4 光合代谢途径发掘
        3.3.5 微卫星SSR发掘
        3.3.6 芪类代谢途径关键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3.3.7 芪类代谢关键基因胁迫响应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买麻藤属植物适应性进化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转录组数据与同源基因查找
        4.2.2 进化压力参数 ω 的计算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直系同源基因查找与注释
        4.3.2 正选择基因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4.4.1 三种买麻藤属植物的适应机制
        4.4.2 买麻藤纲三类植物的适应机制
第五章 买麻藤属植物比较叶绿体基因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叶绿体基因数据的搜集
        5.2.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5.3 结果与分析
        5.3.2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买麻藤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三尖杉碱及关键手性中间体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本章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三尖杉属生物碱
        1.2.2 三尖杉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1.2.3 三尖杉碱类药物研究进展
        1.2.4 (-)-三尖杉碱合成研究进展
    1.3 研究课题的由来
第2章 (-)-三尖杉碱关键手性中间体的合成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关键手性中间体合成研究
        2.2.1 手性合成条件的探究
        2.2.2 底物考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尖杉碱合成研究
    3.1 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
    3.2 (-)-三尖杉碱的合成探索
        3.2.1 方案一
        3.2.2 方案二
        3.2.3 方案三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部分
    4.1 仪器和试剂
        4.1.1 仪器
        4.1.2 溶剂和试剂
        4.1.3 常用显色剂的配制
    4.2 实验操作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表论文

四、三尖杉属植物抗癌成分化学研究的进展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iels-Alder反应:天然产物Applanatumol Z5,Mannolides和Longifolene的合成研究[D]. 汪琨凯. 兰州大学, 2020(04)
  • [2](+)和(-)-Brazilin的对映选择性全合成研究[D]. 欧文涛.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0(02)
  • [3]大山村地区植物硒含量、富集和转移研究[D]. 张金铭.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4]中药活性成分抑制抗凋亡蛋白抗肿瘤研究进展[J]. 张红阳,曹世杰,邱峰,康宁. 天津中医药, 2019(08)
  • [5]海南粗榧生物碱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于淼. 佳木斯大学, 2019(03)
  • [6]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影响的研究[D]. 郭娟.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1)
  • [7]Cephalotane型三尖杉降碳二萜类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D]. 王超.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四氢-β-咔啉生物碱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D]. 罗俊. 西南科技大学, 2017(01)
  • [9]买麻藤属芪类代谢途径及光合进化研究[D]. 邓楠.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11)
  • [10](-)-三尖杉碱及关键手性中间体合成研究[D]. 解菲菲.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榕属抗癌成分化学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