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肉类产量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李纯,孙晓峰,张文静,钱堃,叶维丽[1](2021)在《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十四五”COD减排潜力及绿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屠宰及肉类加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水污染物排放行业。本研究以2017年COD排放量为基准,通过行业排污现状、水污染物防治技术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从COD排放浓度和单位产品排水量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十四五"末期屠宰及肉类加工业COD减排潜力进行了预测,并从政策维度、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维度、环境管理维度提出了行业绿色发展策略。
侯鹏[2](2021)在《我国大宗肉类农产品供给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以生猪产业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摩擦越发剧烈,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瓶颈,“十四五”计划提出规划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道路,其中强调要保障产业链安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而生猪产业就是当前我国受到很多关注的产业,因为它与民生息息相关,生猪产业出现问题首先会对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其次还会导致我国的国民经济出现剧烈的波动。研究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问题,分析导致生猪产业供给出现波动的原因,可以为政府调控提供理论支持,使政策制定更有针对性,相关的研究理论还可以为其他类似产业的产业安全问题提供参考,避免其他类似产业重蹈生猪产业的覆辙。本文首先结合前人研究和笔者对生猪产业的了解对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涵义进行界定,并提出关于生猪产业供给安全了六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分别是:供给数量安全、质量安全、价格稳定、供给时效性、品种多样性以及污染处理能力。然后对影响生猪产业供给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将这些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其中直接影响因素细分为了资源方面的因素和技术方面的因素,而间接影响因素主要是研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并分别说明各种因素对不同的评价指标产生的影响。最后结合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历史进行分阶段讨论,分析在不同阶段生猪供给的安全状态,以及影响状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生猪产业出现的问题,认为当前我国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数量安全方面。然后根据上文分析中得出的当前我国生猪产业供给安全主要体现在数量安全方面的结论,收集我国2003-2018年30个省、直辖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研究各个影响因素对数量安全的影响。以生猪出栏数代表生猪供给的数量,选取上文中提出的影响因素:资源、技术、产业政策、市场需求设置为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说明,种质资源、土地资源对生猪供给存在正向影响,而养殖技术水平对生猪供给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2016年“南猪北养”政策方针的实施使生猪供给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下降,市场需求也对生猪供给有着一定的正向影响。结合上文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了有关保障我国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政策建议分别为:首先要保障生产方面基础性资源供给;其次要加大生猪养殖相关技术的投入;再次要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对民生问题的保障地位;最后要加强市场供求信息的监测与分析。本研究对生猪产业供给安全及生猪产业供给安全评价指标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比较完整清楚地揭示了影响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有关因素,为我国生猪产业供给安全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除此之外且对其他肉类大宗产业的供给安全研究也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王慧聪[3](2021)在《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粮食作为农业产业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其重要性程度和战略意义可想而知。粮食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随着近年来国内城镇化率的不断攀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加之2020年新冠疫情的大流行也为世界敲响粮食安全的警钟,各国纷纷出台“粮食出口限制”或“出口配额制”等政策。面对国内国际的双重压力,保障国内粮食自给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充分了解我国各省粮食自给现状,从粮食安全视角对各省农业竞争力进行评估,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我国未来粮食生产进一步做到保质量、稳供给、提产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关于农业竞争力的研究多以农产品综合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农业发展角度作为切入点,因此本文采用充分降维方法从粮食安全角度研究我国31个地区的农业综合竞争力。充分降维方法与一般的主成分方法最大的不同是引入了响应变量(4,在保持(4给定(3的这个条件分布的信息条件下,对(3进行降维,特点是降维效果好(即变量信息损失少),同时响应变量的加入也使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我国31个地区的农业综合竞争力。故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从粮食安全的个人营养视角出发测算出我国31个地区粮食自给率;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作为个人营养标准,测算各省人口每年需要摄入的食物数量,再通过耗粮系数将其转化为粮食,计算出粮食需求量,同时计算所需种子用粮和工业用粮,进而得到各省2014年至2018年的粮食自给率。(2)从农业规模竞争力、农业基础竞争力、农业技术竞争力和农业成长竞争力四个维度构建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3)采用充分降维方法,分别选取粮食自给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该省份GDP比重和粮食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这3个指标作为响应变量变量(4进行降维,然后进行聚类分析,分别从粮食自给能力、农业发展地位及农业发展结构三方面得出粮食安全视角下全国各省区农业综合竞争力分类的情况,从而对于31个省的农业竞争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研究结果表明:(1)近年来我国粮食供给呈现紧平衡态势,居民口粮需求比重不断降低,饲料粮需求比重有明显的上升。(2)从时间上看,我国粮食主销区自给率下降迅速,粮食主产区省份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省份已无法实现粮食自给。从空间上来看,北部省份的粮食生产和自给能力要高于我国南部省份。(3)从粮食自给角度看,传统粮食主产区基本保持自身粮食生产能力。产销平衡区中的部分省份则出现自给率稳步上升的情况。(4)从农业发展地位来看,粮食主产区省份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普遍下降,产业结构出现变化。(5)从农业发展结构来看,各省的粮食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在2018年均出现下滑,粮食主产区的省份中变化较为明显。(6)农业技术水平亟需提高。为了更好的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向更高层次迈进,基于前文中的分析和得到的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明确各地区生产责任,稳定粮食生产。(2)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3)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农业技术支撑力。
李凡,强文丽,刘晓洁,牛叔文,朱芹瑶,李平[4](2021)在《中国县域肉类生产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文中认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和城镇化的推进,促进了居民肉类消费增加。厘清肉类生产格局的变化对肉类可持续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县域视角,以2000—2016年的肉类产量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我国肉类生产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6年的全国肉类产量呈增加态势,增幅为43.5%,不同区域肉类产量差异较大。(2)全国肉类高产县数量增加显着,范围扩大,空间上呈条带状集聚特点,重心整体北移;其生产的集聚特征显着且相对稳定,但局部表现出一定差异。(3)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及农业技术在不同阶段都影响肉类生产空间格局的演变。粮食产量和第一产业增加值是主要因素,农业机械总动力影响逐年增大,不同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会强化肉类生产空间分异的效果。
孙彤彤[5](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皇甫红姣[6](2021)在《绵阳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预测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的农产品由于其产品特性不同,对环境的要求也不同。而生鲜农产品因其不耐储存、易腐易变质、运输的数量较大、产品价值较低等特点,对其物流运输和存储设备要求就更高,因此,运输及存放设施必须具有较强的实时监控功能、具有高效的温度控制技术。冷链物流是农产品从生产地到销售地、保证整个流通过程中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一定区域内的食品质量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效避免区域内冷链物流供给能力过剩或不足,引导投资者进行正确合理的投资和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利用价值最大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对特定地区进行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分析和预测。同时,对于区域内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适应不断变化的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减少农产品损失,降低流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绵阳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开展实地调研,确定出与冷链物流密切相关的6种农产品,即水果、蔬菜、水产品、肉类、奶类、禽蛋,同时以《绵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绵阳统计年鉴》中2014-2019年的统计数据为预测依据,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绵阳市未来10年的农产品产量进行预测,并做出每种农产品预测的残差检验和预测结果分析,最后基于四川省相关冷链流通率对绵阳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进行了预测计算。研究发现,水果类冷库缺口量为0.54万吨,蔬菜类冷库缺口量为0.61万吨,奶类冷库缺口量为1.4万吨,肉禽蛋水产品类冷库冗余量为4.35万吨。最后,在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物流体系、人才等多方面,有针对性的对绵阳市当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能对绵阳市及同类城市农产品冷链物流未来的发展有所裨益。作为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产业发展好,才能更好的促进当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齐丹丹,刘佳欣[7](2021)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中国猪肉产量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猪养殖业作为我国大力扶持的产业,一直以来都占据中国畜牧业的"半壁江山"。尽管如此,我国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量仍大于猪肉产量,为了稳定市场对猪肉的需求,还要依靠一定数量的进口。为了促进我国猪业的发展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猪肉价格的预期,提高猪肉产量是一项重要手段。本文搜集了1990—2019年中国猪肉产量的数据,选择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了2020年猪肉产量,分析了猪肉产量变动情况及走势,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中国猪业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刘雪薇[8](2020)在《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文中认为磷是地球上生命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磷循环与粮食安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关键问题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磷循环,人口增加、化肥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导致大量含磷废物(简称“磷废物”)的产生,未被循环利用的磷废物排放到环境介质中,一方面造成了磷矿石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负荷。缓解这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磷废物的循环效率。但目前缺少磷废物的定量分析框架,磷废物产生量、循环量以及资源化潜力不明晰,因此有必要弥补这一知识空白。本研究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原理构建了磷废物核算模型(P-WAM)。该模型采用“产品流-废物流-循环流”的磷流划分方法,按照磷矿石供应链上各人类活动类别梳理磷废物种类,核算各磷废物的产生量、循环量与排放量。接着,使用P-WAM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1900~2015年的磷废物产生与循环格局的历史演变趋势,并分析磷废物产生与循环的影响因素。构建磷废物预测模型,设定不同调控情景,使用预测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2020~2050年磷废物的产生、循环与排放格局以及磷矿石消耗量,并分析不同的废物资源化路径对磷矿石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的影响。最后开展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研究,构建了适用于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方法,建立了涵盖经济、环境、资源三个目标层以及14个指标的评估体系。基于相同系统边界与功能单位对35种资源化技术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各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作为环境效益指标,在资源效益评估中包含了“减少磷矿石消耗”这一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TOPSIS方法对各指标值作标准化确定最终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出优先推广的技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使用P-WAM对中国1900~2015年磷废物产生、循环与排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国各类含磷产品量显着增长。从1950年到2015年,磷肥消费量增长了两千多倍,磷矿石消费量则增长了上万倍。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导致粮食单产的提高,农作物磷从1900年到2015年增加了3倍以上。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年产生量增长了近7倍,从1.2 Mt P y-1增加到8.7 Mt P y-1。在1950年以前增长速度缓慢,1978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在过去一个世纪,畜禽养殖是磷废物产生量最大的系统,由于猪和家禽的养殖量迅速增加,马、驴、骡在总量中的占比持续下降,畜禽养殖磷废物产生强度(PWI)呈下降趋势。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废物增长速度最快,两个系统最主要的磷废物分别是磷尾矿和磷石膏,随着磷化工工业对矿石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磷矿采选与磷化工生产的PWI不断提高。水产养殖系统PWI远高于其他系统,以及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近年来水产养殖磷废物增长迅速,并且目前尚未出现减缓趋势。各子系统磷废物产生量的演变趋势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城市化率提升、农业种植方式改变以及居民饮食结构变化的影响。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的循环量从0.9 Mt P y-1增长到4.6 Mt P y-1。总体磷废物循环率(PWR)先缓慢上升在逐年下降,从75%下降到53%。磷废物循环量较大的子系统是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种植,占磷废物循环总量的90%。农业种植的PWR从50%逐渐下降到不足20%,畜禽养殖则是在1990年以后快速下降。由于城镇人口比例大幅上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迅速提升,居民消费系统的PWR下降最为显着,从91%下降到15%。磷化工生产和废物处理系统的PWR均呈现上升趋势。在20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磷汇是内陆水体,其次为大气,约70%的磷排放进入内陆水体,30%损失到大气中。耕地土壤磷盈余量从1960年开始迅速增加,目前耕地已经成为最大的磷汇,非耕地磷排放量则从1990年开始大幅增加,成为第二大磷汇。1950年之前,90%的非耕地磷排放来自居民消费系统,但在过去几十年非耕地磷汇从单一贡献者向多个贡献者转变,居民消费的贡献比不断下降,逐渐被磷矿采选、磷化工生产、畜禽养殖和废物处理系统取代。在20世纪早期,80%的内陆水体磷排放来自农业种植,但其贡献比逐年减少为29%,水产养殖的贡献比则从1990年起迅速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内陆水体磷的最大贡献者。农业种植是最大的磷排放源,虽然1980年之后在总量中的占比逐渐下降,但目前依然贡献了超过一半的磷排放量。畜禽养殖是第二大排放源,占总量的12%。在过去30年,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排放量增加最为迅速,二者在总排放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9%和7%。水产养殖排放量也显着增长,目前占比达到9%。居民消费对总排放的贡献比不断下降,从1900年的7%下降到目前的2%。各系统向不同磷汇的排放情况也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种植的主要磷汇从内陆水体变为耕地,畜禽养殖则从内陆水体变为非耕地。水产养殖向海洋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含磷废物调控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更加健康平衡的饮食结构显着增加了磷废物的产生量,增加磷产品进口与控制农田磷输入可有效减少磷废物的产生。提高废物循环率以及减少农田磷输入可以大幅削减磷的排放量。磷废物循环是实现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最为有效的途径。在综合措施情景中2050年磷肥消费量下降到不足2Mt P,磷矿石则降至3.3 Mt P。在资源化率相同的情况下,提高肥料化利用比例将大幅减少磷矿石消耗量,但磷肥消费量和磷排放量将增加,提高饲料化利用比例将显着减少磷排放量。从保障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角度来看,肥料化是最优的资源化路径,从环境减排的角度来看饲料化利用更好。基于多标准决策分析框架构建了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包含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三个目标层和14个底层指标。根据三个目标层分数以及总评分数筛选出经济、环境效益均表现良好的适宜优先推广的技术,T03尾矿生产钙镁磷肥,T30黑水虻协同餐厨垃圾厌氧发酵,T25生活垃圾全组分回收,T35污泥厌氧消化+农业利用。而在三方面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的技术有T09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T11秸秆制乙醇,T12秸秆直燃发电,T15秸秆制颗粒燃料,T16秸秆造纸,T28地下土壤渗滤,T32污泥制水泥,因此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以确定其推广价值并开展现有技术改进以及新技术研发。秸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资源化技术种类较为丰富,但各技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差异十分显着,因此未来可以获取更详尽的技术参数对这类资源化技术进行深入评估。
郭洪利[9](2020)在《GM冷链物流园区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及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入,高污染、低产能的石化企业转型升级逐步推进,GM冷链物流园区承接H市石化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依托冷链物流园区可为各类入驻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整合园区冷链物流资源,提高冷链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社会冷链物流成本。冷链物流园区内部科学合理规划布局,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园区土地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园区内作业流程顺畅及内部车辆有序通行。由于GM冷链物流园区为旧厂区改建型园区,园区建设规模及选址受到限制,但存在资源再利用等优势,针对这一现状,对GM冷链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内部交通组织布局及仓储区布局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引出冷链物流园区的相关概念及模型方法,其次,通过分析H市冷链发展现状,阐述原石化厂区改建冷链物流园区的必要性,同时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并提出六大战略定位及三类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GM冷链物流园区的功能分区。再次,以GM冷链物流园区冷链物流服务覆盖整个Q省为目标,借助灰色预测理论中的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2025-2028年Q省生鲜农产品产量,借助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中的ARIMA(3,2,1)模型,预测2025-2028年Q省进口生鲜农产品总量,并计算生鲜农产品入园量。然后以生鲜农产品入园量及功能区划分为基础,计算各功能区落地面积,以物流线路最优、运输线路平直、布局全面合理为原则,借助系统设施布置理论(SLP),确定各功能区相对位置及两个备选方案,再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来决定最佳布局方案。最后以车辆运行顺畅、保证大型车辆有序通行为原则,提出GM冷链物流园区内部交通网络布局方案,为保证冷库利用效率达到最大,且使不同类型和不同储存条件的货物存储时间达到最长,提出“中间温度低两侧温度高”的仓储区布局方案,以此为基础,提出GM冷链物流园区总体布局计划,并在运营管理上提出相应建议,最终为GM冷链物流园区建设提供参考。
樊慧丽,付文阁[10](2020)在《畜牧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畜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其生产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息息相关。[方法]文章基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畜牧产业发展历程,从供给与需求两个维度分析我国畜牧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并进一步探究畜牧产业结构变动与我国粮食安全间的作用机理,最后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实证其关联影响度。[结果]我国畜牧产业结构由耗粮型为主向节粮型转变,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但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居民对畜产品消费需求量增加,但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及变动存在一定差异性;畜牧产业结构变动与粮食安全有重要联系,畜牧业发展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不矛盾,畜牧产业结构变动主要通过耕地、基于口粮替代的食物需求结构变化及饲料粮需求3个方面作用于粮食安全;具体来看,粮食播种面积、耗粮型畜产品比重和耗粮型畜产品饲料转化率对粮食安全水平的关联影响较大,节粮型畜产品比重与节粮型畜产品饲料转化率对粮食安全水平的关联影响小于耗粮型畜产品的影响。[结论]不断提高不同畜产品的饲料转化率,加大非粮型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度,推广非粮饲料应用技术,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满足消费者需求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全国肉类产量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肉类产量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十四五”COD减排潜力及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2 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业概况 |
2.1 行业发展现状 |
2.2 行业污染排放现状 |
3 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十四五”COD减排潜力测算 |
3.1“十四五”COD排放浓度测算 |
3.2“十四五”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测算 |
3.3“十四五”COD减排潜力测算 |
1)生猪屠宰“十四五”COD排放测算。 |
2)活牛屠宰“十四五”COD排放测算。 |
3)活羊屠宰“十四五”COD排放测算。 |
4)禽类屠宰COD排放量。 |
5)肉制品加工废水COD排放量。 |
6) 2025年屠宰及肉类加工业COD减排总量及各省减排测算。 |
4 屠宰及肉类加工业绿色发展机制探讨 |
1)优化产业布局。 |
2)完善行业标准体系。 |
3)积极推进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实施。 |
4)有效加强环境管理。 |
(2)我国大宗肉类农产品供给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以生猪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二、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
一、研究目的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点 |
第四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产业安全 |
二、大宗肉类农产品 |
三、肉类农产品供给安全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农产品供给理论 |
二、蛛网模型 |
三、产业安全理论 |
四、适应性预期理论 |
第三章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
第一节 世界生猪产业概况及我国生猪产业地位 |
第二节 我国生猪产业在我国畜牧业中的地位 |
一、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 |
二、生猪产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 |
第四章 中国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研究 |
第一节 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涵义及评价指标 |
第二节 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一、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直接影响因素 |
二、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间接影响因素 |
第三节 我国生猪产业供给安全的历史实践分析 |
一、历史分析 |
二、总结 |
第五章 生猪产业供给安全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模型选择及模型构建 |
一、模型选择 |
二、模型构建 |
第二节 计量分析 |
一、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加大生产方面基础性资源的供给 |
二、提高生猪养殖相关技术的投入 |
三、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对民生问题的保障地位 |
四、加强市场供求信息的监测与分析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农业竞争力相关研究综述 |
二、粮食安全相关研究综述 |
三、小结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方法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农业竞争力 |
二、粮食安全 |
第二节 农业竞争力相关理论概述 |
一、规模经济理论 |
二、比较优势理论 |
三、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节 分析方法介绍 |
一、充分降维方法 |
二、主成分分析 |
三、聚类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各省粮食安全现状测算 |
第一节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
第二节 粮食需求测算准备 |
一、测算口径及数据来源 |
二、影响粮食需求的因素 |
第三节 各省粮食需求量测算 |
一、口粮 |
二、饲料粮 |
三、种子用粮 |
四、工业用粮 |
第四节 各省粮食自给率测算 |
第五节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粮食安全视角下省域农业竞争力分析 |
第一节 农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
一、指标选取原则 |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各省农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
一、主成分分析 |
二、充分降维分析 |
三、结果对比 |
第三节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明确各地区生产责任,稳定粮食生产 |
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 |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农业技术支撑力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4)中国县域肉类生产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1 研究方法 |
1.1.1 标准差椭圆 |
1.1.2 空间相关性 |
1.1.3 地理探测器 |
1.2 数据来源 |
2 结果分析 |
2.1 肉类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 |
2.1.1 全国肉类生产总体特征 |
2.1.2 县域肉类生产变化分析 |
2.1.3 县域肉类生产的空间集聚特征 |
2.2 肉类产量空间驱动因素分析 |
2.2.1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
2.2.2 主要驱动因素 |
2.2.3 驱动因素交互作用 |
2.2.4 影响机制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2 讨论 |
(5)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2.7 研究述评 |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文章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的内涵 |
2.1.2 农业的内涵 |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绵阳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的创新 |
2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鲜农产品 |
2.1.2 物流 |
2.1.3 冷链物流 |
2.1.4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 |
2.1.5 冷链物流需求 |
2.1.6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协同理论 |
2.2.2 “第三利润源”理论 |
2.2.3 效益背反理论 |
2.2.4 产业融合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绵阳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
3.1 需求发展现状 |
3.1.1 经济发展现状 |
3.1.2 农业发展状况 |
3.1.3 人口数量和城镇化水平 |
3.1.4 居民消费水平 |
3.1.5 居民消费状况 |
3.1.6 冷链流通率 |
3.2 供给发展现状 |
3.2.1 区位优势分析 |
3.2.2 政策支持 |
3.2.3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
3.3 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绵阳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量预测 |
4.1 预测思路及步骤 |
4.1.1 预测思路 |
4.1.2 预测步骤 |
4.2 预测种类及预测模型选取 |
4.2.1 预测种类的选取 |
4.2.2 预测模型的选取 |
4.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冷链物流需求预测 |
4.3.1 灰色GM(1,1)模型原理 |
4.3.2 预测需求数据处理 |
4.4 生鲜农产品消费量预测过程 |
4.4.1 农村居民生鲜农产品消费量预测 |
4.4.2 农村居民消费量预测误差检验 |
4.4.3 城镇居民生鲜农产品消费量预测 |
4.4.4 城镇居民消费量预测误差检验 |
4.4.5 预测结果 |
4.5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预测结果分析 |
4.5.1 预测结果分析 |
4.5.2 缺口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5.2.2 加快建设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
5.2.3 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
5.2.4 加强冷链人才培养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中国猪肉产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
2 生猪产量回归模型 |
2.1 数据选取 |
2.2 支持向量回归机的基本原理 |
3 结果及讨论 |
4 对策与建议 |
(8)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选题背景 |
1.2.科学问题 |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研究内容 |
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论文框架 |
2.研究综述 |
2.1.人类活动驱动的磷循环 |
2.1.1.磷流定量核算 |
2.1.2.磷资源耗竭期估算 |
2.1.3.磷排放的环境影响 |
2.2.磷管理的研究进展 |
2.2.1.磷管理策略研究 |
2.2.2.磷素管理定量研究方法 |
2.3.磷废物资源化研究进展 |
2.3.1.资源化技术 |
2.3.2.技术评估方法 |
2.4.小结 |
3.磷废物核算模型与数据 |
3.1.系统边界 |
3.2.磷废物核算模型 |
3.2.1.P-WAM框架 |
3.2.2.核算原则 |
3.2.3.流核算方法 |
3.3.磷废物分析指标 |
3.4.数据来源 |
4.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演变 |
4.1.磷资源消耗与磷产品生产 |
4.2.磷废物产生量总体格局 |
4.2.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
4.2.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
4.2.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
4.2.4.畜禽养殖(AH) |
4.2.5.水产养殖(AQ) |
4.2.6.农产品加工(AP) |
4.2.7.居民消费系统(HC) |
4.2.8.废水处理与固废处置系统 |
4.3.磷废物产生的影响因素 |
4.4.本章小结 |
5.中国磷废物循环利用与环境排放的演变 |
5.1.磷废物的循环利用 |
5.1.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
5.1.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
5.1.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
5.1.4.畜禽养殖子系统(AH) |
5.1.5.水产养殖子系统(AQ) |
5.1.6.农产品加工子系统(AP) |
5.1.7.居民消费子系统(HC) |
5.1.8.废水处理(WW)与固废处置子系统(SW) |
5.2.磷废物的环境排放 |
5.2.1.磷汇 |
5.2.2.磷源 |
5.3.结果验证 |
5.4.磷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 |
5.5.本章小结 |
6.磷废物趋势预测与调控 |
6.1.磷废物预测模型 |
6.1.1.预测模型框架 |
6.1.2.情景设定 |
6.1.3.变量预测 |
6.2.预测结果分析 |
6.2.1.总量结果 |
6.2.2.分系统结果 |
6.2.3.资源化路径模拟结果 |
6.2.4.预测模型验证 |
6.3.本章小结 |
7.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 |
7.1.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简介 |
7.2.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 |
7.2.1.底层指标的计算 |
7.2.2.多目标决策 |
7.3.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结果 |
7.4.本章小结 |
8.结论与展望 |
8.1.主要结论 |
8.2.主要创新点 |
8.3.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9)GM冷链物流园区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概念简介 |
2.1.1 冷链物流概念 |
2.1.2 冷链物流园区的功能 |
2.1.3 冷链物流园区的类型 |
2.1.4 冷链物流园区的特征 |
2.2 理论基础 |
2.2.1 物流园区规划理论 |
2.2.2 物流园区规划布局理论 |
2.2.3 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理论 |
2.3 相关方法简介 |
2.3.1 SWOT分析法 |
2.3.2 需求量预测方法 |
2.3.3 冷链物流园区布局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GM冷链物流园区建设与发展分析 |
3.1 H市冷链物流业发展基础 |
3.1.1 交通运输基本平稳 |
3.1.2 冷链物流规模增长快速 |
3.1.3 冷链物流设施逐渐完善 |
3.2 GM冷链物流园区布局研究必要性分析 |
3.2.1 GM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必要性分析 |
3.2.2 GM冷链物流园区需求预测必要性分析 |
3.2.3 GM冷链物流园区布局必要性分析 |
3.3 GM冷链物流园区宏观战略定位 |
3.3.1 战略目标 |
3.3.2 SWOT分析 |
3.3.3 战略定位 |
3.4 GM冷链物流园区功能定位及分区 |
3.4.1 冷链物流园区基本作业流程 |
3.4.2 目标需求分析 |
3.4.3 功能定位 |
3.4.4 功能分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GM冷链物流园区需求预测 |
4.1 Q省生鲜农产品产量预测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拟合GM(1,1)预测模型 |
4.1.3 预测结果 |
4.2 Q省进口生鲜农产品总量预测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时间序列预测ARIMA模型构建 |
4.2.3 预测结果 |
4.3 生鲜农产品入园量预测 |
4.3.1 模型建立 |
4.3.2 参数分析及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GM冷链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 |
5.1 GM冷链物流园区功能区面积计算 |
5.1.1 各功能区面积模型建立 |
5.1.2 参数确定及面积计算 |
5.2 GM冷链物流园区各功能区相关性分析 |
5.2.1 物流相关性分析 |
5.2.2 非物流关系分析 |
5.3 GM冷链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方案寻优 |
5.3.1 功能区相对位置确定 |
5.3.2 综合相关性分析 |
5.3.3 功能区布局可行方案 |
5.4 GM冷链物流园区最优方案选择 |
5.4.1 最优方案选择思路 |
5.4.2 指标体系建立 |
5.4.3 模型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GM冷链物流园区总体布局设置 |
6.1 GM冷链物流园区内部交通网络布局 |
6.1.1 交通组织布局原则 |
6.1.2 GM冷链物流园区交通组织布局方案 |
6.2 GM冷链物流园区仓储区布局 |
6.3 GM冷链物流园区总体布局方案 |
6.4 GM冷链物流园区运营管理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畜牧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方法 |
2 我国畜牧产业发展及变动特征分析 |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2.2 我国畜牧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及特征 |
(1)供给方面: |
(2)需求方面: |
3 畜牧产业结构变动与粮食安全 |
3.1 畜牧产业结构变动与粮食安全的关联度分析 |
(1)畜牧产业结构变动与基于口粮需求的食物需求结构。 |
(2)畜牧产业结构变动与基于饲料粮需求的食物需求结构。 |
(3)畜牧产业结构变动与耕地。 |
3.2 实证分析 |
3.2.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
3.2.2 结果与分析 |
4 主要结论与建议 |
4.1 主要结论 |
4.2 政策建议 |
四、全国肉类产量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十四五”COD减排潜力及绿色发展研究[A]. 李纯,孙晓峰,张文静,钱堃,叶维丽.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二), 2021
- [2]我国大宗肉类农产品供给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以生猪产业为例[D]. 侯鹏.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 王慧聪.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中国县域肉类生产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J]. 李凡,强文丽,刘晓洁,牛叔文,朱芹瑶,李平. 自然资源学报, 2021(05)
- [5]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6]绵阳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预测研究[D]. 皇甫红姣.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7]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中国猪肉产量预测研究[J]. 齐丹丹,刘佳欣. 中国商论, 2021(01)
- [8]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D]. 刘雪薇. 南京大学, 2020(09)
- [9]GM冷链物流园区布局研究[D]. 郭洪利.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10]畜牧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J]. 樊慧丽,付文阁.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