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年来鸡IBD超强毒和变异株在国内外IBD流行中的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李银聚[1](2005)在《河南省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制》文中提出针对近年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流行日益复杂,免疫失败经常发生的现状,为做好本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制工作,对2002~2004年间河南省15个地区鸡群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情况及分子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防制措施。 1.河南省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情况调查 对2002~2004年间河南省15个地区鸡群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季节有全年化趋势,但每年仍以6~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发病鸡的日龄范围扩大;病变以法氏囊呈胶冻样水肿和肾脏尿酸盐沉积为主要特征,二者出现率分别占67.2%和73.11%;其它病变多不典型;发病鸡群中免疫鸡群占78.17%,二次发病鸡群约占16.98%;宿主和易感家禽的范围扩大。对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2.河南省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为探究IBD流行呈现新特点的原因,对2002~2004年间收集的河南省15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39株IBDV病料进行了分离鉴定、VP2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有30株地方流行株属于IBDV超强毒株,但各毒株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有9个分离株,既不符合超强毒的特征,也不完全符合弱毒株的特征,是基因已经发生变异的弱毒株。同一鸡群再次发病可能是由同一毒株引起的,但基因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上,分离于各地区的IBDV毒株呈分散分布,但也呈现部分的地区特点。 3.IBDV超强毒和弱毒株VP2基因同义密码子使用的偏爱性研究 对河南省2002~2004年间收集并鉴定的30株IBDV超强毒株和9株弱毒株VP2基因cDNA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了IBDV超强毒株和弱毒株的VP2高变区基因不同位点同义密码子的使用情况,发现超强毒和弱毒株除特征性氨基酸变化外,许多位点的氨基酸在同义密码子的使用上也有明显的偏爱性。这预示着同义密码子的使用与VP2基因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空间结构有一定的关系,进而可能影响到IBDV的
王世礼[2](1994)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概况王世礼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bursaldisease)是由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由于此病首次(1957年)发生于美国特拉华州南部的冈博罗(Gumboro)城附近一些鸡场的肉鸡群,所以又称冈博罗病...
李锋,曲立新,幸桂香[3](1994)在《近年来鸡IBD超强毒和变异株在国内外IBD流行中的地位》文中指出近年来鸡IBD超强毒和变异株在国内外IBD流行中的地位李锋,曲立新,幸桂香(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研所)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雏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基本特征是鸡法氏囊内B淋巴细胞损伤、鸡体免疫能力受到抑制、鸡对其它传染病易感性增强以及对其他禽...
吴庭才[4](2004)在《豫西地区IBD流行毒株不同佐剂灭活苗的研制及应用》文中提出针对近年来豫西地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流行的新情况,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该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进行了调查及其防治制品的应用研究。以更好地控制本地鸡传染性法氏裘病的发生及流行。 1.豫西地区IBD流行现状调查 对2000~2003年间豫西地区(洛阳、焦作、平顶山、南阳)鸡群IBD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鸡群IBD流行呈现的特点为发病季节出现全年化的趋势;发病日龄范围增大;病变不典型;病程长、死亡率低;同一鸡群反复发病;继发感染增多,治愈率下降;免疫鸡群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同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2.豫西地区IBD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其中一株IBDV的VP2基因克隆分析 对从豫西地区(洛阳、焦作、平顶山、南阳)IBD典型发病鸡群中分离到的几株IBDV流行毒株进行了初步分离鉴定,并对其中一株(洛阳株)的VP2高变区的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的IBD流行毒株均为强毒株和超强毒株,而且抗原性可能也发生了某些变化。 3.豫西地区IBD流行毒株鸡胚适应株及细胞适应株的培育 将分离于豫西地区(洛阳、焦作、平项山、南阳)IBD发病鸡群中的IBDV流行毒株,进行了适应鸡胚和鸡胚成纤维(CEF)细胞的培育。结果表明,经鸡胚盲传培养后,其通过绒毛膜途径接种培养的第3代,通过尿囊腔途径接种培养的第4~5代,为鸡胚完全适应株,其ELD50为10-6.86/0.2mL,可作为鸡胚培养用种毒;所培育的IBDV鸡胚适应株经鸡胚成纤维(CEF)细胞传代培养至5代,即为CEF细胞适应株,其TCID50为10-6.18/0.1mL,可作为IBDV细胞培养用种毒。 4.豫西地区IBD流行毒株不同毒源油乳佐剂灭活苗的制备及效果观察 利用从豫西地区(洛阳、焦作、平项山、南阳)分离到的IBDV地方流行毒株人工感染使鸡发病,获得发病鸡的法氏囊组织,研制出油乳佐剂IBD囊源组织灭活苗,依西地区夕云口流行毒株不同桩刊灭活苗的研刹减盛用利用其鸡胚适应株和细胞适应株研制出油乳佐剂IBD胚毒灭活苗和油乳佐剂IBD细胞毒灭活苗,并对其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油乳佐剂IBD囊源组织灭活苗的免疫效力最好,油乳位剂IBD胚毒灭活苗、油乳佐剂IBD细胞毒灭活苗和油乳佐剂IBD囊源组织灭活苗一样具有良好的免疫效力和免疫保护率,在免疫后60天,仍能100%抵杭强毒的攻击。 5.豫西地区IBD流行毒株不同毒源蜂胶佐剂灭活苗的研制及免疫效果测定 利用从像西地区(洛阳、焦作、平顶山、南阳)分离到的IBDV地方流行毒株人工感染使鸡发病,获得发病鸡的法氏囊组织,研制出蜂胶佐剂IBD囊源组织灭活苗,利用其鸡胚适应株和细胞适应株研制出蜂胶佐剂IBD胚毒灭活苗和蜂胶佐剂IBD细胞毒灭活苗,并对其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蜂胶佐剂法氏囊灭活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且产生免疫力早,保护率高.蜂胶佐剂IBD囊源组织灭活苗的免疚效力最好,蜂胶位剂IBD胚毒灭活苗、蜂胶位剂mD细胞毒灭活苗和蜂胶佐剂IBD囊源组织灭活苗一样具有良好的免疫效力和免疫保护率,在免疚后60天,仍能100%抵抗强毒的攻击。 6.豫西地区班D流行毒株不同毒源脂质体佐剂灭活苗的研制及免疫效果测定 利用从豫西地区(洛阳、焦作、平顶山、南阳)分离到的IBDV地方流行毒株人工感染使鸡发病,获得发病鸡的法氏囊组织,研制出脂质体佐剂IBD囊源组织灭活苗,利用其鸡胚适应株和细胞适应株研制出脂质体住剂IBD胚毒灭活苗和脂质体住剂IBD细胞毒灭活苗,并对其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脂质体位剂IBD囊源组织灭活苗的免疫效力最好,脂质体位剂扭D胚毒灭活苗、脂质体佐剂IBD细胞毒灭活苗和脂质体佐剂IBD囊源组织灭活苗一样具有良好的免疫效力和免疫保护率,在免疫后60天,仍能100州衬氏抗强毒的攻击. 7.豫西地区IBDV流行毒株不同佐剂灭活疫苗免疫效果比较 将本试验中利用豫西地区IBDV地方流行毒株所制备的三种佐剂囊源组织灭活苗、胚毒灭活苗、细胞毒灭活苗及IBD中等毒力活疫苗进行了免疚效果比较.结果显示,三种不同佐剂的囊源组织灭活苗均不失为鸡传染性发氏囊病高效疫苗,其免疫效果都优于其它任何疫苗;非囊组织灭活苗的免疫效果均明显优于中等毒力的活疫苗;蜂胶组的免疫效果和保护率在早期明显高于其它佐剂组。 8.豫西地区mDV流行毒株不同佐剂灭活苗推广应用与效果评价 中文摘要 利用豫西地区IBDV地方流行毒株所研制的油乳位剂IBD囊源组织灭活苗、油乳佐剂IBD胚毒灭活苗、蜂胶佐剂IBD胚毒灭活苗配合IBD四株冻干疫苗(辽宁益康生物制品厂生产),在本地不同用途的鸡场约8万只鸡进行了推广应用及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中所制的油乳佐剂囊源组织灭活苗是种鸡场理想的IBD预防制品,使用该疫苗后可有效的预防种鸡IBD的发生.本试验中所制的油乳佐剂法氏囊胚毒灭活苗是商品代蛋鸡理想的mD预防制品,使用该疫苗后可有效的预防商品蛋鸡IBD的发生;本试验中所制的蜂胶位剂IBD胚毒灭活苗是肉用仔鸡理想的IBD预防制品,使用该疫苗后可有效的预防肉用仔鸡
曹永长,毕英佐,朱基美,何洁[5](1996)在《不同母源抗体水平雏鸡IBD免疫程序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1d龄石岐杂雏鸡的IBD母源抗体,根据不同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将1d龄石岐杂雏鸡的IBD母源抗体分为高、中、低3种水平.针对每个IBD母源抗体水平的雏鸡设计了3种不同的IBD双价苗的免疫程序.用ELISA检测免疫前后IBD抗体的动态变化,并于23d龄时用IBD强毒对雏鸡进行攻毒.结果说明,不同母源抗体的雏鸡,其IBD的最佳免疫时机是不同的.作者建议使用IBD双价苗免疫石岐杂雏鸡时,可根据1d龄鸡群IBD母源抗体的平均ELISA滴度,用公式“最佳接种日龄=(抗体滴度-34.64)/2.82+1”预测最佳首免日龄.作者最后提出了一个控制石岐杂肉鸡IBD流行的方法.
朱瑞良[6](2003)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细胞克隆化毒在回鸡过程中致病性与VP2基因变异比较》文中研究表明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以侵害雏鸡中枢免疫器官中的法氏囊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1957年该病首次在美国特拉华州的甘布罗镇(Gumboro)的肉鸡群中发生。最初分离到的病毒发病率高,但致死率通常在2—5%,偶尔20—30%,这种病毒株称之为标准毒IBDV(vIBDV)。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与标准毒在抗原性上有明显差异的变异株。欧洲国家首先报道了致死率高达90—100%的超强毒(vvIBDV),90年代初传至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vvIBDV感染现已遍布于全球主要养禽地区,在工业化养鸡业发达的国家尤为严重,鸡群感染vvIBDV后,除直接引起死亡外,还可使雏鸡产生免疫抑制,导致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降低和多种疫苗免疫失败,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分子病毒学技术的普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不同实验室都对vIBDV、vvIBDV及变异株IBDV的VP2基因的高变区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做了比较。最初发现所有的vvIBDV都有一些可能与致病性相关的氨基酸变异,但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vvIBDV相关的VP2高变区的氨基酸有规律变异只是病毒演化过程中的一种普通的遗传标志,而不是与致病性相关的遗传标志。由此看来仅靠未经纯化克隆的由同种病毒不同亚群(quanspecies)组成的不同野毒株分离物的VP2基因的比较,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本课题试图将一个vvIBDV中国株在细胞培养上克隆化后,再返回SPF鸡连续传代,通过比较若干病毒克隆返鸡后不同代次的传代毒致病性与VP2基因变异,来从另一个角度验证VP2高变区变异是否与致病性有关。 在实施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的过程中,本人所在实验室从全国30个省市已经收集了72株IBDV株,在对其中40株IBDV株进行毒力、血清学以及致病性检测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毒力最强的、致死率高达90%的vvIBDVGX8/99株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起点。将vvIBDV GX8/99株通过传代,研究从原始毒(鸡源囊毒)→鸡胚毒→细胞适应毒→细胞克隆化毒→回传SPF鸡传代b’扬州人学博十学位论文毒(鸡源毒)个轮回过程中系列毒株致病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核普酸、氨基酸变异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了vvIBDV在整个传代循环过程中的致病特点,研究了vvIBDv从未经克隆的病毒的“群体致病性”到克隆化病毒的“个体致病性”的变化规律。引进这一方法将有助于揭示vvIBDV的演变规律和毒力改变的分子基础,有助十解决超强毒毒力如何增强?超强毒能否致弱?致弱过程中核普酸和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与病毒生物学特性有着怎样的关系?弱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如何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研究结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GX8199株传代培养及病毒的克隆化:本研究将vvIBDV Gx8/99株首先在SPF鸡胚上传10代,然后在鸡胚成纤维细胞 (CEF)上日传22代,开始适应CEF,并引起细胞病变(CPE),表现为细胞聚缩、拉成纤丝状,最后变圆、脱落。再经无限稀释法进行2次病毒的克隆化,筛选得到了4株克隆化病毒。以克隆化病毒为起点,再将这4株克隆化病毒分别连续回归3一5周龄SPF鸡连传15代。各传代毒通过免疫胶体金试纸膜检测,除CEF适应之前的细胞毒检测不到IBDV外,其余各传代毒均可检测到IBDv。vvIBDV GX8/99株不同代次传代毒的获得,为研究该病毒从原始毒(鸡源囊毒)一鸡胚毒一细胞适应毒一细胞克隆化毒回传SPF鸡传代毒(鸡源毒)一个轮回系列毒株致病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核营酸、氨基酸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掌握vvIBDV在整个传代循环的过程中的致病特点,vvIBDV从“群体致病性”到“个体致病性”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新的技术平台。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GX8/99株原始囊毒及其传代毒的致病性试验:IBDV GXS/99株系1 999年从广一西一自然发病鸡群采集到的法氏囊组织中分离到,经动物实验证明为超强毒。即用原始病鸡法氏囊悬液在SPF鸡连续二二次人工感染后,再取法氏囊制备恳液分装在一700c保存,并用8日龄sPF鸡胚经卵黄囊接种测定其鸡胚半数致死量(ELDS。)后,再经接种SPF鸡的致病性试验表明,随鸡的l:1龄和接种剂量的不同,其致死率有很大差异。对28一30日龄SPF鸡,病毒接种量为200个ELDS。时,感染后7日内死亡率高达60一90.5% (18/30和19/21);感染量为20个ELDS。日寸,死亡率亦可达53一92%(8/15不[]23/25)。再用此vvIBov Gxs/99株的sPF鸡胚传代毒、4株克隆化细胞毒及其分别连续回归3一5周龄SPF鸡的传代毒,进行了SPF鸡胚及SPF鸡的致 朱瑞良vvIBDV细胞克隆化毒在回鸡过程中致病性与VPZ基因变异比较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对8日龄SPF鸡胚卵黄囊接种后,GXS/99株原始囊毒在鸡胚中传代的过程中病毒滴度即ELDS。值在逐渐增大;但适应鸡胚的病毒在适应细胞后,获得的4株在细胞培养上纯化的克隆化病毒,在重新接种鸡胚时,病毒滴度却显着降低;然而,在再回传SPF鸡的过程中,其在鸡胚上产生的病毒滴度即ELDS。值又逐渐升高。由此可见,鸡胚毒对SPF鸡胚的致病性强,而细胞克隆化毒对鸡胚致病性弱,回传SPF鸡后又增强。各?
吴忆春[7](2005)在《IBD的RT-PCR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安徽超强毒株的分离鉴定》文中指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杀淋巴细胞性的传染病。该病能引起鸡群免疫抑制,增加鸡群对其它传染病的易感性,同时干扰其它疫苗的免疫效果,因而使养鸡业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由于 IBDV 超强毒株和变异毒株的出现,导致 IBD的发生和流行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本研究依据已发表的 IBDV 基因组序列,在其 VP5 和 VP2 重叠区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建立直接从病料组织中检测 IBDV 的RT-PCR 方法,该方法快速﹑敏感﹑特异,为 IBD 的临床诊断提供一种更为实用的技术。基于 IBD 在我省免疫鸡群中频繁发生,有时呈爆发性流行,导致鸡群大批量死亡,而我省在 IBD 方面的研究欠缺,本课题选取了来自安徽省 RT-PCR呈 IBDV 阳性的三份法氏囊病料(肿大﹑出血)进行病原分离后,试图从分离株致病性和 VP2 高变区结构上来探明其原因。 首先,参考已发表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各致病型毒株的序列,在其 VP5 和 VP2 的重叠基因区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对 4 株 IBDV 参考毒株进行 RT-PCR 的检测,均能扩增出 222bp 的目的片段,而对鸡新城疫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马立克氏病毒及大肠杆菌均没有扩增到任何片段。将经典毒株(B87)的 cDNA 作不同倍数稀释后分别进行 PCR 扩增,稀释至 100 倍,即5fg 病毒的 cDNA,仍可以扩增出特异性片断。同时应用 RT-PCR 及 AGP 方法对来自安徽﹑四川及山东共 25 份疑似 IBD 法氏囊病料检测进行比较,检出率分别达 100%和 92%。对 AGP 阴性病料 SZ1 和 FY1 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及鸡胚成纤维细胞接种和鸡体攻毒进行 IBDV 病原分离,病料 SZ1 引起鸡胚﹑鸡体及鸡胚成纤维细胞典型的 IBDV 病变,应用 RT-PCR 方法对死亡鸡法氏囊及鸡胚尿囊液进行检测,显示 IBDV 阳性;病料 FY1 对鸡体﹑鸡胚及鸡胚成纤维细胞均无致病性,应用 RT-PCR 方法对存活鸡法氏囊及鸡胚尿囊液进行检测,显示 IBDV 阴性。 其次,选取来自巢湖(CH)、井岗镇(JG)、全椒(QJ)三份 RT-PCR 和 AGP阳性的病料悬液(CH、JG、QJ),通过鸡胚接种﹑电镜检查等方法分离鉴定了三株纯净的 IBDV(分别命名为 CH03 株、JG04 株、QJ04 株),对其分别进行鸡体回归试验及鸡胚半数致死量测定,均能引起 4 周龄鸡 100%发病,死亡率分别达92%、83%、67%,以及法氏囊呈紫葡萄状﹑胸腺萎缩和骨髓脂肪化等超强毒株的特征性病变;鸡胚半数致死量分别达 10-6.8/0.2ml﹑10-5.4/0.2ml﹑10-4.6/0.2ml。 再次,利用嵌套式 PCR 对 CH03 株、JG04 株、QJ04 株进行 VP2 高变区扩增,并将获得的基因片段分别插入到 pMD18-T 载体中构建了重组质粒,随后
刘海[8](2005)在《山东潍坊地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山东潍坊地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的流行情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地区鸡IBD的流行特点进行调查,对预防措施进行研究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以便更好地控制该病发生。 1.山东潍坊地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病学调查 对山东潍坊地区鸡IB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发病季节主要在夏秋,但有全年化的趋势;发病日龄主要集中在3-6周之间,但有向两极发展的趋势;有44.8%的病例症状和病变不典型;患病鸡群鸡只的平均发病率为69.6%,平均死亡率为11.3%;管理和免疫因素对预防IBD有重要意义。 2.山东潍坊地区IBDV分离株的致病性试验 用BC 6-85标准强毒作对照,对山东潍坊地区IBDV分离株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毒株的致病力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致病力与BC 6-85标准强毒大致相等的毒株,如CL-1,CL-3,GM-2等毒株,ELD50在10-4.25/0.1ml-10-5.375/0.1ml之间,对雏鸡致死率在20%-30%之间;二是致病力明显强于BC 6-85的毒株,如LQ-1,CL-2,AQ-3等毒株,ELD50在10-6.25/0.1ml-10-6.875/0.1ml之间,雏鸡致死率在52.5%-70%之间;三是致病力明显低于BC 6-85的毒株,如QZ,AQ-1,ZC-3等毒株,其ELD50在10-2.0/0.1ml-10-2.875/0.1ml之间,雏鸡致死率在2.5%-7.5%之间。 3.IBD疫苗免疫保护试验 用传染性法氏囊病D78苗,B87苗,CA+CF+B87三价苗,法氏囊组织灭活油苗分别免疫鸡群,然后分别用LQ-1、CL-2、SQ-3、GM-2、QZ、ZC-4等6个IBDV毒株进行攻毒,结果显示,法氏囊组织灭活油苗对鸡群保护指数均为100%,CA+CF+B87三价苗的保护指数分别为80%,85%,94.7%,90%,53.3%和42.9%,D78苗和B87苗对鸡群保护指数在25%-73.7%之间。 4.IBD综合预防措施及推广应用 针对IBD发病原因,制定了IBD综合预防措施,并在10个曾发生过IBD的鸡场推广应用,结果有8个鸡场未发生IBD,仅2个鸡场各有一群鸡发生IBD,发病率分别为25%和16.7%,在实行综合预防措施前,这10个鸡场均有IBD发生,发病率在20%-100%之间,这说明利用综合措施预防IBD是必要的。 5.IBD综合治疗措施及推广应用 依据IBD发病机理及病变特点,制定了IBD综合治疗措施并在15个自然发病鸡
王笑梅[9](2002)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中国超强毒株的培育致弱及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从国内分离鉴定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并将其成功地培育、致弱,揭示了vvIBDV从超强毒力向弱毒力转化过程中,其主要结构蛋白vp2基因序列的变化过程,同时得到了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增殖的、具有较强致病性的超强毒株和具有较好免疫原性的致弱株。将超强毒的Vp2基因经毕赫氏(Pichea)酵母表达系统进行高效表达,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以其为免疫原成功研制了亚单位疫苗。研究成果将为IBD的有效防制提供先进的、可靠的技术支撑。 本研究参与中国—欧盟合作项目(ERBIC18CT980330):“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病毒基础及疫苗的改进”。按OIE及欧盟标准,将从我国广西IBD发病鸡群中分离的IBD野毒,经致病性、抗原性及基因序列分析等三个方面的研究鉴定,确定其为IBD超强毒株。该毒株对4周龄SPF鸡的致死率为60%以上,抗原性试验和序列分析表明,其具有超强毒的特征,并且与欧洲标准超强毒UK661的亲缘关系较近,主要结构蛋白核苷酸同源性为99%,氨基酸同源性为100%。在合作研究中,欧盟研究人员与中国研究人员共同确定其为vvIBDV中国标准株,命名为vvIBDV-GX。为我国IBD与IBDV的研究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标准。 对vvIBDV-GX株进行了SPF鸡胚的快速培育及细胞传代致弱,对各代次细胞毒进行了序列分析和生物学实验,发现细胞毒在第7代以前,Vp2基因序列没有改变;细胞毒第8代,有个别核苷酸发生了改变,但没有影响氨基酸序列;细胞第9代,具有超强毒特征的第222位的丙氨酸和七肽区中第三个丝氨基酸变成了具有弱毒特征的脯氨酸和精氨酸;10代细胞毒的Vp2基因序列与欧洲标准弱毒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7%以上,再继续传至20代,Vp2基因序列基本上没再发生改变。生物学实验也表明,细胞5代毒具有超强毒的特征,接种4周龄SPF鸡,死亡率达60%;而20代毒对鸡无致病性,在鸡体内连续传代6代不返强。5代毒和20代毒均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增殖,毒价均达到2.0×108PFU/ml以上。本研究证明,超强毒经过培育,可以由超强毒株演变为不稳定的中间株,再继续演变为稳定的致弱株。5代毒灭活后,仍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1千万PFU/只的剂量的灭活毒接种SPF鸡,可使免疫鸡对超强毒的保护率达到100%。20代毒对鸡无毒力,却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接种后,可使免疫鸡产生特异性抗体,抗体阳性率达100%,并能有力地抵抗超强毒的攻击。本研究中培育的细胞5代毒可以作为灭活疫苗的种毒,20代毒可以作为弱毒疫苗的种毒。 用OLIGO软件设计引物,以插入vvIBDV-GX Vp2基因的PUC19为模板,扩增出1.5KB的片断;将此片断亚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zA)上,将构建好的载体(PpiczA-Vp2)用Sacll线性化后,转染酵母GS115细胞;经PCR鉴定、表型鉴定,筛选酵母重组子,SDS-PAGE电泳,在41KD处出现表达蛋白带;经小规模甲醇诱导表达,筛选出高表达菌株,经调整、优化诱导时间、温度、摇动培养的转速、甲醇含量等各项技术参数,在温度28℃、转速220rpm、甲醇含量0.5%的条件下,诱导120小时时,表达蛋白的琼扩试验出博士学位论文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中国超强毒株的培育致弱及亚单位疫苗的研究现特异性沉淀线,D。卜*u8A iKI&出现特异性颜色反应,表达量达到26%,属于高效表达。表达蛋白与白油佐剂以1:1.5的比例乳化,制成亚单位疫苗,免疫SPF鸡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0.3mgi只的剂量免疫后,中和抗体滴度可达1:1000以上,并可保护免疫鸡抵抗vvlnDV的致死性攻击,保护率达90%。
黄志永[10](2008)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广西流行代表毒株免疫原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主要危害幼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除引起发病、死亡等直接的损失外,还可导致感染鸡产生免疫抑制,致使机体免疫应答降低和对其它疾病的易感性增高,造成更大的损失。基因突变所引起的IBDV超强毒株(very virulent IBDV,vvIBDV)和不同血清亚型的出现,是造成目前现有商品疫苗免疫效力不高或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时分离并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流行毒株作为研制疫苗的候选毒株,并对其免疫原性和交叉免疫保护性进行试验就成为一项十分有意义而且非常必需的工作。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在对2000~2006年间分别来自广西、江苏、浙江、安徽、海南5个省的23个IBDV分离毒株的主要保护性抗原蛋白VP2基因的高变区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分离株可明显分为2群:第1群为属于经典毒株(classical IBDV,cIBDV)的10个弱毒株及2个中等偏强毒力的分离株,第2群为属于vvIBDV的11个分离株。本课题选取分离自广西的属第2群的vvIBDV毒株BH11、TSC-2(9)和属第1群的中等偏强毒力株040124、YL052作为代表,与目前在生产上使用最广泛的商品疫苗株B87(in)和FW2512一起,进行了毒株血清亚型和致病力鉴定、毒株间交叉免疫保护等研究,目的是筛选出致病性强、免疫原性和免疫交叉保护性好的毒株作为研制疫苗的种毒。首先,通过应用免疫兔子制备的抗IBDV高免血清,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对四个流行代表株040124、BH11、TSC-2(9)、YL052和2个疫苗株B87(in)、FW2512进行交叉中和试验。结果显示,6个毒株可分成2个不同的血清亚型:BH11为一个亚型,YL052、TSC-2(9)、040124与疫苗株B87(in)和FW2512为另一个亚型;通过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各亚型毒株之间的亲缘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用四个分离株分别人工感染4周龄非免疫鸡,以比较和确定它们的致病性。实验从致死率、免疫器官指数(immune organs index,IOI)及法氏囊显微病理损伤评分分别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四个毒株对实验鸡的发病率均为100%;在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IOI比较中差异均显着(p<0.05),表明它们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致病性,但各毒株间的毒力差异较大,040124毒株的致死率(40%)和法氏囊显微病理损伤评分(5分)均为最高。第三,通过制备四个分离株的单价灭活油乳剂疫苗(OEV)、多价灭活OEV(040124、TSC-2(9)、BH11)以及参考强毒株CJ801-BKF的OEV,分别进行商品疫苗毒株B87(in)、FW2512对4个分离株的免疫保护试验、各分离株间的免疫交叉保护试验、多价灭活苗不同免疫剂量及其与CJ801-BKF株灭活苗的免疫保护对比试验。试验分别从攻毒后各毒株疫苗免疫组鸡的IOI、免疫保护指数(immune protection index,IPI)进行评价。结果显示,B87(in)和FW2512疫苗免疫组对四个分离株YL052、040124、BH11、TSC-2(9)、的IPI分别为80%、60%、70%、70%和70%、60%、70%、80%,表明这两个商品疫苗不能对流行毒株提供完全的保护;四个单价OEV对同源毒株均可产生100%保护,040124的OEV对BH11、TSC-2(9)、YL052的IPI分别为80%、80%、90%,交叉免疫保护性最好,其它三个毒株间的IPI则在40%~70%;在毒株免疫组与未免疫组的IOI比较观察中发现,分离株TSC-2(9)和YL052免疫组与未免疫组的差异显着(P<0.05),而分离株040124和BH11免疫组与未免疫组的IOI差异则不显着(P>0.05),综合两项指标的结果,证明毒株040124株的免疫原性最好;多价OEV三个免疫剂量的的IPI都在80%以上,最高的达100%,各免疫剂量的比较中,1mL的免疫组IPI显着高于0.25mL的免疫组(P<0.05),而1mL免疫组与0.5mL免疫组差异不显着(P>0.05),可以确定0.5mL为多价OEV的最佳免疫剂量;应用最佳免疫剂量的多价OEV所进行的免疫保护试验中,发现它对四个分离株的IPI达90%以上,而CJ801-BKF株灭活OEV对各BH11、TSC-2(9)、YL052、040124的IPI分别只有65%、75%、60%、50%;在对多价OEV、4个单价OEV和CJ801-BKF株OEV的IPI比较中,多价OEV的免疫效力显着高于YL052、TSC-2(9)株和CJ801-BKF株的OEV(P<0.05),各毒株OEV之间及其与CJ801-BKF株OEV以及多价OEV与毒株040124、BH11株OEV之间的差异均不显着(P>0.05)。综合以上结果,证明本研究制备的多价灭活OEV的免疫效力最高,可适用于本地IBD的防制。本课题研究的结果表明,广西存在不同的IBDV血清亚型的流行,商品疫苗B87(in)和FW2512已不能对流行毒株提供完全的保护,研发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是本地防控IBD一种有效的策略。
二、近年来鸡IBD超强毒和变异株在国内外IBD流行中的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年来鸡IBD超强毒和变异株在国内外IBD流行中的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IBDV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 IBDV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
2 IB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3 IBDV抗原与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 |
第二章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研究进展 |
1 环境消毒 |
2 卫生防卫 |
3 免疫接种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应用研究 |
第三章 河南省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情况调查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四章 河南省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五章 IBDV超强毒和弱毒株VP2基因同义密码子使用的偏爱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六章 IBDV流行株鸡胚适应毒的培育及各变异代次VP2基因比较分析与回归鸡后的致病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七章 IBDV地方株鸡胚毒三价油乳灭活苗的研制及其免疫效果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八章 河南省IBD控制措施的探索和三价油乳灭活疫苗的应用效果分析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九章 IBD防制方案和三价油乳灭活疫苗的推广应用与评价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全文总结 |
附图1 |
附图2 |
致谢 |
2002~2005年间获得成果、出版着作和论文发表情况 |
(4)豫西地区IBD流行毒株不同佐剂灭活苗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进展 |
1 病原学 |
2 流行病学 |
3 症状 |
4 病理变化 |
5 诊断 |
6 危害 |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及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 |
1 佐剂的安全要求 |
2 免疫佐剂的作用机制 |
3 免疫佐剂的种类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应用研究 |
第三章 豫西地区IBD流行现状调查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四章 豫西地区IBD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其中一株IBDV的VP2基因克隆分析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五章 豫西地区IBD流行毒株鸡胚适应株及细胞适应株的培育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六章 豫西地区IBD流行毒株不同毒源油乳佐剂灭活疫苗的制备及效果观察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七章 豫西地区IBD流行毒株不同毒源蜂胶佐剂灭活苗的研制及免疫效果测定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八章 豫西地区IBD流行毒株不同毒源脂质体佐剂灭活苗的研制及免疫效果测定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九章 豫西地区IBDV流行毒株不同佐剂灭活疫苗免疫效果比较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十章 豫西地区IBDV流行毒株不同佐剂灭活苗的推广应用与效果分析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全文总结 |
致谢 |
2000 ~2003年间获得成果、出版着作和论文发表情况 |
(6)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细胞克隆化毒在回鸡过程中致病性与VP2基因变异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一栏表 |
文献综述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现状 |
一、 概述 |
二、 IBDV基因组的结构及其功能 |
三、 超强毒IBDV的发生及其研究 |
四、 IBDV在细胞中的增殖及其分子机制 |
五、 IBDV的免疫抑制作用 |
六、 IBDV的致病机理 |
七、 病毒抗原变异和毒力差异的分子基础 |
八、 IBDV的免疫防制 |
九、 我国对IBDV的研究 |
十、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试验研究一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GX8/99株传代培养及病毒的克隆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二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GX8/99株原始毒及传代毒的致病性试验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三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GX8/99株原始毒及传代毒VP_2基因高变区与致病性的关系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7)IBD的RT-PCR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安徽超强毒株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IBD的RT-PCR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参考毒株/菌株 |
1.2 病料 |
1.3 IBD 标准抗原及阳性血清 |
1.4 鸡胚 |
1.5 主要试剂 |
1.6 溶液配制 |
1.7 主要仪器 |
1.8 引物 |
2 方法 |
2.1 病料处理 |
2.2 病毒总RNA 的提取 |
2.3 对照菌(毒)株的DNA 或RNA 抽提 |
2.4 RT-PCR 方法 |
2.5 PCR 特异性试验 |
2.6 PCR 敏感性测定 |
2.7 应用RT-PCR 对病料进行检测 |
2.8 PCR 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2.9 琼脂扩散试验(AGP) |
2.10 AGP 阴性病料上清液的处理 |
2.11 鸡体攻毒试验 |
2.12 鸡胚成纤维细胞接种试验 |
2.13 鸡胚接种试验 |
结果与分析 |
1 PCR 条件的优化 |
2 PCR 特异性试验 |
3 PCR 敏感性检测 |
4 临床病料的PCR 检测 |
5 琼脂扩散试验 |
6 鸡体攻毒试验 |
7 分离物引起鸡胚成纤维细胞的病变 |
8 鸡胚接种试验 |
9 临床病料的基本情况和RT-PCR 及AGP 检测病料结果 |
讨论 |
1 RT-PCR 诊断方法的快速﹑特异性 |
2 RT-PCR 诊断方法的敏感性 |
3 有关FY1 株的讨论 |
4 IBD 的危害性 |
第三章 安徽 IBDV 超强毒株的分离鉴定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鸡胚及雏鸡 |
1.2 供试病料 |
1.3 受体菌﹑质粒载体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6 主要仪器 |
1.7 引物 |
2 方法 |
2.1 IBDV 安徽株的分离及致病性研究 |
2.1.1 病料上清液的处理 |
2.1.2 病毒的增殖 |
2.1.3 电镜检查 |
2.1.4 鸡体回归试验 |
2.1.5 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的测定 |
2.2 分离株VP2 高变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2.2.1 病毒总RNA 的提取 |
2.2.2 RT-PCR 扩增 |
2.2.3 PCR 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2.2.4 PCR 产物的连接 |
2.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2.6 重组质粒的转化培养 |
2.2.7 可疑重组质粒阳性菌的筛选及质粒快速提取 |
2.2.8 重组质粒的PCR 鉴定 |
2.2.9 IBDV VP2 高变区的核苷酸序列测定 |
2.2.10 分离株VP2 高变区序列测定结果的鉴定 |
2.2.11 分离株VP2 高变区的核苷酸序列及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2.2.12 分离株VP2 高变区的核苷酸序列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
2.2.13 酶切位点及抗原位点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1 IBDV 安徽株的分离及致病性研究 |
1.1 病毒的增殖 |
1.2 分离株的形态观察 |
1.3 分离株对鸡的致病性 |
1.4 分离株ELD50 的测定 |
2 分离株VP2 高变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2.1 分离株VP2 基因高变区的RT-PCR 扩增 |
2.2 分离株VP2 基因高变区的克隆及其鉴定 |
2.3 分离株VP2 高变区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 |
2.4 分离株VP2 基因高变区序列测定结果的鉴定 |
2.5 分离株VP2 高变区的主要氨基酸分析 |
2.6 分离株与国内参考株VP2 高变区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序列的比较分析 |
2.7 分离株与国外参考株VP2 高变区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序列的比较分析 |
2.8 分离株VP2 高变区遗传变异的分析 |
2.9 分离株主要酶切位点分析 |
2.10 分离株及参考株VP2 高变区潜在抗原位点比较分析 |
讨论 |
1 病毒的增殖及病毒形态 |
2 分离株的致病性特点 |
3 安徽IBD 新的流行特点 |
4 有关VP2 高变区主要氨基酸的讨论 |
5 关于 VP2 高变区核苷酸同源性及系统发生树的讨论 |
6 有关 VP2 高变区特征性酶切位点 |
7 关于超强毒株引起鸡群免疫失败的分子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山东潍坊地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进展 |
1. 历史和分布 |
2. 病原学 |
3. 流行病学 |
4. 症状 |
5. 病变 |
6. 诊断 |
7. 危害 |
8. 防治 |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山东潍坊地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病学调查 |
摘要 |
1. 调查方法 |
2. 调查内容 |
3. 结果 |
4. 结果分析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山东潍坊地区 IBDV分离株的致病性试验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IBD疫苗免疫保护试验 |
摘要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IBD综合预防措施及推广应用 |
摘要 |
1. IBD可能的致病原因 |
2. IBD综合预防措施 |
3. IBD综合预防措施的推广应用 |
4.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IBD综合治疗措施及推广应用 |
摘要 |
1. IBD综合治疗措施 |
2. IBD综合治疗措施的推广应用 |
3.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中国超强毒株的培育致弱及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概况 |
1.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原研究进展 |
1.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研究进展 |
1.2 立题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载体质粒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动物 |
2.3 试验方法 |
2.3.1 病料采集 |
2.3.2 病料处理 |
2.3.3 病毒分离 |
2.3.4 病毒鉴定 |
2.3.5 病毒致病性试验 |
2.3.6 病毒抗原性试验 |
2.3.7 病毒培育及致弱 |
2.3.8 病毒生长曲线测定 |
2.3.9 病毒蚀斑形成单位测定 |
2.3.10 病毒免疫原性试验 |
2.3.11 病毒返强试验 |
2.3.12 病毒Vp2序列分析 |
2.3.13 病毒Vp2的酵母表达 |
2.3.14 中和抗体的检测 |
2.3.15 亚单位疫苗的研制 |
3. 结果 |
3.1 病毒的分离鉴定 |
3.1.1 电镜检查结果 |
3.1.2 血清学检查结果 |
3.1.3 致病性试验结果 |
3.1.4 序列分析与比较 |
3.1.5 抗原性试验结果 |
3.1.6 命名 |
3.2 vvIBDV-GX的培育及致弱 |
3.2.1 vvIBDV-GX的培育 |
3.2.2 各代次毒的序列分析 |
3.2.3 5、20代毒的生长特性 |
3.2.4 5、20代毒的免疫原性 |
3.2.5 5、20代毒的致病性 |
3.2.6 20代毒的返强试验 |
3.3 Vp2的酵母表达 |
3.3.1 重组子的PCR鉴定 |
3.3.2 重组子的表达型鉴定 |
3.3.3 SDS-PAGE电泳结果 |
3.3.4 小规模诱导结果 |
3.3.5 最适表达条件的选择 |
3.3.6 琼扩试验结果 |
3.3.7 Dot-ELISA试验结果 |
3.4 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力 |
3.4.1 亚单位疫苗的制备 |
3.4.2 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力 |
4. 讨论 |
4.1 中国vvIBDV与IBD |
4.2 vvIBDV的培育及致弱 |
4.3 酵母表达vvIBDV Vp2及亚单位疫苗 |
4.4 关于有效防制IBD的思考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广西流行代表毒株免疫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IBD的发病历史 |
1.1.1 IBD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情况 |
1.1.2 IBD在中国流行情况 |
1.2 IBDV病原学 |
1.2.1 病毒分类、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 |
1.2.2 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特性 |
1.2.3 IBDV抗原变异的分子基础 |
1.2.4 IBDV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 |
1.3 IBDV的致病机理及免疫抑制 |
1.4 流行病学特点 |
1.5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6 诊断技术与防制策略的研究进展 |
1.6.1 IBD的诊断技术 |
1.6.2 IBD的防制策略 |
1.7 疫苗选择及研究进展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广西流行毒株血清亚型的鉴定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IBDV野毒株 |
2.1.2 IBDV疫苗毒株 |
2.1.3 实验鸡胚 |
2.1.4 实验用兔 |
2.1.5 兔抗IBDV高免血清的制备 |
2.1.5.1 毒株的增殖 |
2.1.5.2 毒株灭活油乳苗的制备 |
2.1.5.3 毒株的免疫及其高免血清的制备 |
2.1.6 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_(50))的测定 |
2.1.7 细胞病毒血清中和试验 |
2.1.8 聚类分析 |
2.2 试验结果 |
2.2.1 毒株微量交叉中和试验结果及血清亚型的分析结果 |
2.2.3 毒株抗原聚类分析结果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四个IBDV广西分离株致病性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用鸡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试验毒株 |
3.1.5 IBD高免血清 |
3.1.6 抗原的准备 |
3.1.7 试验设计 |
3.1.8 鸡感染IBDV后法氏囊显微病理损伤的评分标准 |
3.1.9 组织切片制作步骤 |
3.2 试验结果 |
3.2.1 攻毒后病死鸡及扑杀未死亡试验鸡的细菌检查和琼脂扩散试验结果 |
3.2.2 四个分离株感染试验鸡后的致死率、免疫器官指数、法氏囊显微病理损伤的评分 |
3.2.3 试验鸡临床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 |
3.2.4 病理组织学观察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IBDV广西流行毒株的免疫保护试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IBDV野毒株 |
4.1.2 IBDV疫苗毒株 |
4.1.3 标准强毒株 |
4.1.4 试验用鸡 |
4.1.5 油乳剂灭活疫苗的配制 |
4.1.6 商品疫苗B87(in)、FW2512对四个IBDV广西分离株的免疫保护试验 |
4.1.7 四个分离株间交互免疫保护试验 |
4.1.8 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不同剂量的免疫保护对比试验 |
4.1.9 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与CJ801-BKF株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对比试验 |
4.1.10 病理阳性判断指标 |
4.2 试验结果 |
4.2.1 攻毒后病死鸡及扑杀未死亡试验鸡的细菌检查和琼脂扩散试验结果 |
4.2.2 B87(in)和FW2512对各分离株的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
4.2.3 各分离株间交叉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
4.2.4 各分离株疫苗免疫鸡在攻毒后7天法氏囊和胸腺的病变 |
4.2.5 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不同剂量的免疫保护对比试验 |
4.2.6 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与CJ801-BKF株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对比试验结果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情况 |
四、近年来鸡IBD超强毒和变异株在国内外IBD流行中的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制[D]. 李银聚. 南京农业大学, 2005(12)
-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概况[J]. 王世礼. 宁夏农学院学报, 1994(04)
- [3]近年来鸡IBD超强毒和变异株在国内外IBD流行中的地位[J]. 李锋,曲立新,幸桂香.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4(01)
- [4]豫西地区IBD流行毒株不同佐剂灭活苗的研制及应用[D]. 吴庭才.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4)
- [5]不同母源抗体水平雏鸡IBD免疫程序的探讨[J]. 曹永长,毕英佐,朱基美,何洁.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6(03)
- [6]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细胞克隆化毒在回鸡过程中致病性与VP2基因变异比较[D]. 朱瑞良. 扬州大学, 2003(04)
- [7]IBD的RT-PCR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安徽超强毒株的分离鉴定[D]. 吴忆春. 安徽农业大学, 2005(05)
- [8]山东潍坊地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研究[D]. 刘海. 南京农业大学, 2005(11)
- [9]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中国超强毒株的培育致弱及亚单位疫苗的研究[D]. 王笑梅. 东北农业大学, 2002(02)
- [10]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广西流行代表毒株免疫原性的研究[D]. 黄志永. 广西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