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用社异常贷款清理收回

浅谈信用社异常贷款清理收回

一、浅谈清理回收信用社非正常贷款(论文文献综述)

杨西水[1](2020)在《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商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促进民营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放缓,国有大行盈利规模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但城商行整体业绩明显下滑,风险逐步暴露,个别排名靠前的城商行被市场出清。这既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城商行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担忧,也引起了对城商行发展未来之路的现实性思考。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文章分为4个部分,具体包括9个章节。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的总体情况。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即第2章,论述了区域经济增长与地方金融发展的关系,包括城商行性质、定位与发展环境等;探讨了地方政府干预、城商行发展两者的逻辑关系;梳理了城商行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第三部分,是论文研究对象的作用机理与实证部分。这部分主要是研究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和对内对外开放对城商行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了金融开放条件下的城商行风险、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置,以及国际经验借鉴和对中国的启示,包括第3章到第8章。第四部分是促进城商行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依据前面的研究结论,具体提出正确处理政府干预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推进城商行进行结构性重组,提升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监管效能等方面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区域均衡战略是城商行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要求后发地区加强对先发地区的追赶,客观上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城商行作为地方金融机构的主体,天然成为区域均衡发展的受益方和风险承担方。经实证检验,GDP增长与城商行信贷规模关联不大,而与城商行利润总额呈显着相关关系。(2)在政府主导背景下,城商行的经营行为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干预,甚至民营城商行未能例外。政府干预扭曲了“银行—企业”间的自由契约模式,以政府意志引导资金流动,形成政府推动型关系融资制度。(3)通过使用辽宁地级市政府信用指数和13家城商行数据,利用计量模型证明了:政府信用指数和城商行贷款规模存在着正向关系,即地方政府信用变好,城商行的贷款规模会扩大,反之亦成立。(4)以数理模型证明,在金融开放条件下,本地城商行、开放条件下新进入的其他城商行、新进入的外资银行3类银行之间会产生竞争效应:均衡贷款量会下降,但市场贷款总量上升;存款均衡利率会提升;本地城商行利润下降。(5)选取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12个指标,构建了一套判断城商行发生风险可能性的预警指标体系。以辽宁省的城商行为样本,实证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即该模型对城商行监管工作有现实意义。(6)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有:一是银行风险暴露后要尽早、尽快干预,不宜过度考虑道德风险。二是提前准备好干预“菜单”,包括及时提供流动性,政府接管以提高信用等级,迅速处置不良资产等。三是确保干预力度的有效性,否则会抬高干预成本,甚至损害市场信心。四是健全风险处置和退出的规制保障,明确各金融管理部门权责。五是谨慎使用央行再贷款等公共资金,合理分摊处置成本。(7)提出了城商行的发展建议:包括推动城商行改革重组,正确处理政府干预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健全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强化金融委横向协调和纵向牵动功能以提高监管效能等。

陆海天[2](2020)在《问题金融机构处置的法治构造》文中指出

王斌[3](2020)在《我国农村金融联结运行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金融联结制度的建立,充分发挥了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有效的解决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难题,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农村金融联结具有的覆盖范围广、交易成本低、交易风险低的特点使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农村金融联结运行的不断开展和深入,其所涉及的法律制度研究成为金融法学界讨论的热点。文章运用多种法学分析方法,以法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剖析农村金融联结运行的多个模式,分析各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分析农村金融联结运行中的法律问题,研究域外金融联结模式的成功经验,探讨农村金融联结运行过程中的法律制度建设,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学术成果、研究的方法与思路以及创新点进行了重点阐述。第二部分为农村金融联结的一般问题,阐明农村金融联结的概念及主要特点,对现阶段多种金融联结类型分别进行介绍,分析我国农村金融联结运行的法律关系,对农村金融联结运行中的各参与主体进行界定,深入剖析各参与主体的特点及对农村金融所起的作用,通过对法律关系的分析明确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详细论述了农村金融联结的基础理论。第三部分为我国农村金融联结运行的实践及规制分析。通过对订单保证、龙头企业垫付资金、实物抵押等多种金融联结模式的理论分析及实践研究,明晰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联结运行中所存在的缺陷,具体阐述在担保、保险及监管等方面的制度欠缺。第四部分为域外农村金融联结运行的实践及对我国的法律借鉴。通过深入分析域外发展较早、模式较为成熟的农村金融联结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发展实际,选择适合我国金融联结运行的模式道路。第五部分为农村金融联结运行中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建立农村金融联结风险监管法律制度,明确监管机关并进行合理分工,构建农村金融联结合同审查、登记法律制度,从多角度进行科学监管;创新农村金融联结担保法律制度,构建以政府为基础,农村合作互助性担保与市场化担保为补充的担保法律制度,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完善担保法;探索建立多元涉农保险法律制度,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通过税收优惠或经营补助等多种形式吸引商业保险进入农村市场,发展农村合作性农户保险。

肖宁[4](2019)在《台前农商银行小额贷款风险防范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毋容置疑现代经济核心就是金融,它不仅统筹了城乡之间的发展,而且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动力,所以我们要继续推动农村的金融体系改革,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急需要大量资金,农村商业银行体系内的小额信贷是农村经济市场中的主力军,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解决农村发展矛盾、改善农民福利水平的强有力的金融保障。众所周知,农村商业银行是有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在我国银行体系中较为特殊,其风险体系也与其他商业银行风控系统有所不同,在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各农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具体农村经济环境以及信用环境。近年来,台前农商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逐年上升,其主要定位于“推进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生产、服务三农问题”的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河南省发展靠前的商业银行。台前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动力就是台前农商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并推动了台前县新农村改革、改善了农村基础建设和农民生活现状。虽然小额信贷业务势头突飞猛进但是同时也存在许多隐患,其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这些隐患也称为其发展的重大阻碍。基于此,本文遴选台前县作为研究对象,以小额贷款为核心并从风险起源入手,围绕台前农商银行的风控体系展开研究。本文通过论述台前农商银行小额贷款的发展现状,并深层次的剖析台前县小额贷款存在的多种风险与问题并全方位的论证风险形成的真正原因,最后从台前农商银行实际出发对台前农商银行的风险控制系统提出预防性措施,以此推动台前农商银行更好地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并帮助其进行风险控制,为今后的理论研究与业务实践提供良好的理论借鉴与策略建议。

夏江山[5](2018)在《我国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机制研究 ——基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视角》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速换挡,金融领域风险持续上升。截至2017年末,投保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7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74%,潜在风险隐患较大,若不妥善处置,可能引发区域性甚至系统性金融风险。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从法律制度上补齐了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的关键一环。《条例》明确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赋予了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制定和调整费率、管理和运用基金以及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和风险处置措施等职责。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在费率厘定、信息收集、保费归集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确保了存款保险制度平稳起步,但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工作却迟迟没有开展,投保机构风险越积越大。究其根源,主要是早期纠正机制和处置机制设计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为做好问题投保机构处置工作,打好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必须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尽快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基于此,论文以完善我国存款保险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机制构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国外存款保险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机制构建,重点解决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在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构建什么样的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市场化风险预防与处置平台的作用。论文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一章),以及文献综述与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入手,围绕存款保险制度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机制构建这一主线,依次展开。在对比和梳理国内外存款保险制度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制度安排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将存款保险制度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过程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分别对应存款保险制度风险差别费率机制、早期纠正机制和风险处置机制,并从上述三个方面来深入开展研究(第三章)。通过分析存款保险制度风险差别费率机制理论,构建考虑系统性风险溢出和债务清偿结构的中国大型投保机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期权定价模型,解决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事前风险预防机制设计不合理的问题(第四章)。通过分析问题投保机构识别理论及国际实践,构建预测中小问题投保机构风险变化的面板有序逻辑回归模型,解决问题投保机构早期识别不及时的问题;通过评析我国早期纠正机制构建与实践,提出应从法律法规、监管参数、触发标准和纠正措施等四个方面完善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早期纠正机制,解决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事中干预难操作的问题(第五章)。通过分析存款保险有效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基本原则,对比近年来国内外处置问题投保机构实践,指出我国处置机制构建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完善我国存款保险处置机制的建议,解决相关处置制度规定不衔接、事后处置难开展的问题(第六章)。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简要总结(第七章)。论文创新之处在于:构建考虑投保机构系统性风险溢出、债务清偿结构和偿付限额的大型投保机构存款保险期权定价模型。发现投保机构费率水平与其系统性风险溢出大小正相关,且呈非线性特征,忽视系统性风险溢出可能会严重低估大型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与对低风险投保机构的影响相比,债务清偿结构对高风险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影响更大。建议根据投保机构系统性风险溢出大小,建立分类定价的差别费率机制。利用面板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确定投保机构无清偿能力阈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预测投保机构风险变化的面板有序逻辑回归模型。发现不良贷款率对投保机构未来一年风险变化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而GDP、资本充足率、资产利润率和杠杆率均有正向影响;同时,用该模型预测未来一年投保机构风险变化状况所得结果更客观,效果更好。因此,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采用面板有序逻辑回归模型预测投保机构风险变化。研究发现对问题投保机构的准确识别,以及规范的法律授权、科学的监管参数、明确的触发标准和完善的纠正措施是存款保险制度早期纠正职能有效发挥的关键。因此,应从法律授权、监管参数和触发标准设置、纠正措施等方面完善我国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而独立的机构,合法的处置主体、有约束力的处置性权力和工具、明确的触发机制、科学的处置流程、市场化的处置方式是构建存款保险处置平台的核心要素。因此,应尽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完善我国存款保险处置机制,在宏观层面要进一步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并尽快设立独立的存款保险公司;在微观层面要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规定,明确处置主体、强化处置性权力和工具、完善触发机制、细化处置流程、健全处置方式。

裔舒[6](2017)在《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储蓄机构危机、90年代日本的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的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发生后,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暴露,将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和金融的安全。不良资产处置得好,不仅可以控制新增不良资产,而且可以将存量不良资产通过各种形式盘活,从而提升银行对外抵御风险的能力。受当前经济下行的影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日益突出,不良资产面临反弹的压力,极大地威胁着国家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如何高效地处置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已成为政府、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A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于2009年12年31日,是由所在市辖内五家中小金融机构(原农村信用社)合并设立的全国首家地市级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为“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现已成为了当地乃至全省农村金融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A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不断增加,研究解决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以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及不良资产处置现状为研究对象,对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以及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该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目的和原则。针对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姜帆[7](2016)在《盘龙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研究与分析》文中指出金融信贷业务是农信社服务业务中最重要的核心支撑部分,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是把农信社各项涉及信贷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方法具现化为在计算机系统中集成化、流程化的业务系统,作为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构成部分,不仅要实现日常信贷业务办理,日常贷款审批管理的规范高效、全流程电子化处理,更需要通过高效的贷款评级授信手段,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达到控制信贷风险的目标,实现科学的决策和利益最大化。本文以盘龙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为基础,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客户经理日常繁琐且重复的工作内容入手,分析农信社信贷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评级授信业务模块和信贷管理流程,以风险预警机制在系统中的实际需求为中心,进行流程优化,设计评级和授信模块,统一贷款评级授信模型,实现数据实时共享,结合用例图、实体类关系图和数据库之间的关联关系分析数据库表的结构。本文依据软件工程“自顶向下”的分析方法,具体研究信贷评级授信系统,进行流程和模块优化,实现评级授信全流程电子化和网络化,便于客户经理在网上完成评级授信工作,方便对历史评级授信结果搜索。统一评级授信模型,减少因客户经理对考评标准理解上的差异导致的错误判断,增强评级授信的准确性和可依赖性,在关键节点设置风险预警机制,加强信贷风险分析及防控能力,同时能准确快速地根据提交的客户信息自动计算、统计评级授信结果并与以往结果进行比对,还可以根据用户的权限在系统中提供不同的条件查询,从而让信贷系统评级授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达到“增强信贷管理,控制信贷风险,提高经营决策质量,提高信贷资产使用效率”的信贷管理目标,该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云南省各家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中。

张志华[8](2015)在《关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治理的研究 ——以兰山农村合作银行为例》文中提出农村信用社自1951年设立以来,在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中,就一直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主要业务领域是农村地区,主要职责是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法规的规定,统筹管理农村基金,引导和支持农村生产和综合发展,从多种渠道上支持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率贷款。农村信用社在过去将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对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其自身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内部管理方法不恰当以及地方政府过度干预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进入21世纪以来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这些不良贷款不但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很难保持持久的发展潜力,也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具体,不良贷款问题的负面影响逐渐突显出来,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寻求一种切实有效的模式处置不良贷款、减轻贷款负担,已经成为我国农村信用社现阶段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如何快速有效地治理不良贷款问题不仅对农村信用社,也对我国当下“三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04年,国家下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指示要求,根据要求,达到一定资金规模、资产质量标准的县市级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了组织形式改革,改组成立了农村合作银行,更高等级的农村信用联社直接改组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村商业银行均属于农村信用社系统,农村商业银行是该系统中最高级别的机构。兰山农村合作银行就是在当时的改革大环境下,通过股份制改革成立的农村合作银行。本文运用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兰山农村合作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措施,深入剖析了兰山农村合作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认为形成该行不良贷款的关键因素可以归结为历史原因、外部原因及内部原因等三个维度;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商业性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治理措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兰山农村合作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情况等,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治理不良贷款的措施。首先,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内部管理,从内部加强交流,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评级制度、规范贷款程序、强化不良贷款“双线"管控问责机制、调整信贷结构,创新业务模式、加强信贷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和严格评估不良贷款的现值,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等方面改进;其次,要加强对借贷对象的宣传工作,提高借贷对象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孙双伦[9](2015)在《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为例》文中提出关于农村信用社(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RCC)改革问题,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无论学术研究者还是实务工作者,都存在重大的争论和分歧。这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需要全面、根本、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研究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要点,一是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二是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要正确研究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必须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必须研究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这两者是研究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离开这两者就不可能正确解决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所以,本文还研究了两个基础和前提性问题。一是中国农村经济现状和发展方向;二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和发展方向。在研究问题过程中,本文排生研究了有关问题:1、农户发展理论。2、农村金融抑制理论。3、产权万能理论。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现状和发展方向、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和发展方向及农村信用社改革,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在于:1、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提供一个路线图,纠正当前关于农村发展的一些错误思路。2、纠正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盲目布局的错误思路,解开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要求与农村经济低收益的矛盾。3、解决当前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争论,指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使农村信用社更加快速、健康发展。理论意义在于:1、从中国农村发展的角度研究农村金融,将彻底改变过去理论界静态研究农村金融的作法,建立一个动态研究的理论及模型。2、从根本上解决关于农村金融研究的争论。因为静态地研究农村金融将使研究者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只能是顾及一个方面,从而产生争论。本文从发展的角度研究农村金融,从根本上解决了关于农村金融研究的争论。3、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农村信用社理论,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产权理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理论、评价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理论、农村金融体系理论。4、突破了一些“公认”的理论,将研究扩展至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农户发展理论、农村金融抑制理论、产权万能理论。本文由八章组成:第一章,总论。本章主要指出研究的问题,分析研究的背景,指出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指出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发展过程。本章主要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即纵的角度来分析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第三章,农村信用社所处的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体系。本章从宏观的角度,即横的角度来分析农村信用社所处的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体系,从面——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体系来分析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第四章,农村信用社的产权、管理体制及法人治理改革。第五章,农村信用社的存款、贷款业务改革。第六章,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业务改革。第七章,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的评价。第八章,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研究结论。本章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汇总和归纳。本文的创新点有:1、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突破传统的关于农村金融的研究方法,以农村经济发展为研究农村金融的基础,以发展的观点研究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根据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研究农村信用社。这样,就解决了传统方法在研究农村信用社时所遇到的两难选择。从研究的方法论上讲,是选择什么研究方法的问题,是选择机械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还是选择灵活的变化的辩证的研究方法。本文选择的是后者。2、农村金融体系的理论创新。本文认为,在农村应当建立起以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为银行业主体,以中国人保公司、中国人寿公司为保险业主体,覆盖广大农村和县城,以中国农业银行服务县城以上,以其它银行和保险公司作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3、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理论创新。本文认为,农村信用社所有制应当是以农民股份为主的公众股份制,适度控制大股东的进入,逐渐吸收一些非农民的分散股本,还可上市发行股份,最后形成以农民股份为主的公众股份制。4、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理论创新。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多种多样,具有很强的个别性和复杂性,即使不坚持成立省级统一法人,也没有必要只有县级法人一种模式。监管当局应当允许全国农村信用社因地制宜地选择多种模式,进行多种探索。省级统一法人模式是最佳选择,这一模式会使农村信用社成为一个内部约束健全,外部约束有力,市场化、区域化、规模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5、突破农户发展理论。农户发展理论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农户经济。本文认为,这种论点与农村城镇化方向不一致,与农村城镇化中农村建立家庭农场、集体农场、基地加农场模式背道而驰,是错误的。农村要城镇化,就不能将农户经济发展作为主要方向。6、突破农村金融抑制理论。农村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农村金融的供给是不充足的,金融需求受到了抑制。本文认为,农村金融抑制理论是错误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城镇化,农村金融的供给就不应该充足,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因为,如果农村金融的供应充足,那么农村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将受反方向力量的牵制。7、突破产权万能理论。产权万能理论认为,产权在经济活动中是必要的唯一的绝对不可缺少的,产权可以解决一切经济活动的动力,产生激励和约束,产权是万能的,产权的作用不可由其它因素替代。本文认为,激励与约束不一定要有资产的所有权,依靠政治权力、组织权力、管理权力完全可以进行激励与约束。管理中的激励与约束,其核心在于有一个最初的管理源。这个源产生管理的原动力,就可以将管理中的激励与约束一步步传下去。至于这个“源”是一个资产所有者,还是一个组织并不重要,也不影响管理的效力。在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在改革开放前完全否认产权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后又过分迷信、迷恋于产权。这都是一种形而上学走极端的作法,产权万能理论是错误的。8、建立了一套关于农村信用社的完整的评价政策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指标,如资产规模、负债规模、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还自创了农户贷款的增长率及贷款面、农村金融的供给水平、农村金融的竞争程度等指标,指标体系完整。评价模型充分证明了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之间量的关系。

刘加森[10](2014)在《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我国农村信用社根据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创新、改革之后,其运作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在支农资金方面经济实力愈来愈强,产权制度得到了明显改进,并且很多改革之前表现不明显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良贷款问题。不良贷款严重影响了信用社资产的质量,在我国银行业仍然以贷款利息收益为主要盈利来源的背景下,不良贷款是银行面临主要风险。大量的不良贷款,对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形成了潜在威胁,因此,分析农村信用社巨额不良贷款的来源、影响以及相应的有效风险管理策略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工作的重要课题。基于此,防范和化解农信社的不良资产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本文针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作法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结合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实际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为下一步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提供参考的理论依据和借鉴作用,本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引言。简要阐述写作该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第二章,首先引用了部分历史资料,描述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背景以及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在介绍不良贷款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农村信用社的自身努力,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在最近几年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资产的质量有所提高,盈利水平不断上升,抗风险能力、资产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旧体制的惯性依然存在。新的金融体系需要在实践中逐渐磨合、适应地区实际才能有效运行,达到改革目的。农村信用社定位模糊,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信用社的产权改革,明晰所有权,完善信用社的治理结构和转变不适合的经营方式。第三章,该部分主要分析了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信用风险的特殊性。分析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特殊性,它即不同于商业银行又不是政策性金融机构。这样的特殊性也就导致了其不良贷款产生具有其独特的背景。另外,还分析了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信息逆向不对称”问题以及农村地区的“羊群效应”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的影响。第四章,首先阐述了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比较成功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再结合我国国情和农村金融环境的实际情况,加以借鉴。第五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不良贷款风险防范措施设想。首先从微观和宏观方面说明了金融机构对不良贷款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前面分析的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特殊性基础上,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不良贷款管理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设性设想,主要包括: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化解长期束缚信用社发展的历史包袱;加强征信体制建设,净化农村金融环境;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和工作积极性。最后,提出了本次研究的结论。

二、浅谈清理回收信用社非正常贷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清理回收信用社非正常贷款(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经济增长与城商行发展
        1.2.2 政府干预与城商行发展
        1.2.3 城商行风险识别、预警及处置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研究逻辑和研究思路
        1.3.3 框架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逻辑
    2.1 区域均衡发展挑战、区域金融资源失衡和商业银行的崛起
        2.1.1 经济增长的区域极化与区域金融资源失衡的相互作用
        2.1.2 区域金融资源再配置与城商行的定位及其发展环境
    2.2 区域金融资源再配置中的地方政府与城商行的关系
        2.2.1 城商行在区域金融资源再配置中的作用
        2.2.2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行政干预
    2.3 金融开放对城商行影响的数理模型论证
        2.3.1 城商行的利润函数
        2.3.2 金融开放条件下各类银行利润函数与反应
        2.3.3 金融开放对各类银行的影响
    2.4 本章研究小结
第3章 中国城商行发展历程及主要情况
    3.1 中国城商行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
        3.1.1 中国城商行发展历程及不同阶段的定位
        3.1.2 中国城商行发展的主要特征
        3.1.3 中国城商行发展的主要问题
    3.2 中国城商行发展面临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区域经济不平衡是城商行发展的大背景
        3.2.2 城商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3.2.3 地方政府干预的影响
        3.2.4 新常态条件下的发展要求
        3.2.5 金融开放对城商行的冲击
    3.3 本章研究小结
第4章 区域经济与城商行发展
    4.1 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本质
        4.1.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表现
        4.1.2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4.1.3 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
    4.2 区域经济与城商行的互动作用机理
        4.2.1 城商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4.2.2 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商行的作用机理
    4.3 区域经济与城商行互动绩效实证检验——以辽宁为例:基于面板数据模型
        4.3.1 主要指标设计及数据来源
        4.3.2 计量模型建立
        4.3.3 计量处理与结果
        4.3.4 计量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研究小结
第5章 地方政府干预对城商行发展的影响
    5.1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干预:历史、模式与动力
        5.1.1 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系统的干预:金融分权的历史视角
        5.1.2 地方政府干预城商行的动力
        5.1.3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干预模式
    5.2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干预的作用机理
        5.2.1 政府行为对城商行的直接作用机制:基于股权控制和行政干预渠道
        5.2.2 政府干预对地方金融机构的间接作用机制:基于信用体系渠道
        5.2.3 地方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及政府行为的反作用影响
    5.3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干预影响的实证检验:以辽宁为例
        5.3.1 政府行政干预指标设计及模型建立
        5.3.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5.3.3 实证研究结论
    5.4 本章研究小结
第6章 城商行的风险及监测预警机制
    6.1 城商行的风险类型及表现
        6.1.1 市场约束带来的风险
        6.1.2 政府干预带来的风险
        6.1.3 城商行自身风险
    6.2 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基于熵值法
        6.2.1 指标设计
        6.2.2 监测预警体系
        6.2.3 实证分析及预警效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府救助和处置的国际经验借鉴
    7.1 危机救助的经验借鉴
        7.1.1 次贷危机期间的美国政府救助经验
        7.1.2 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政府救助经验
        7.1.3 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教训
    7.2 市场化处置和退出的国际经验借鉴
        7.2.1 健全法律法规
        7.2.2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7.2.3 退出的条件
        7.2.4 退出的方式
    7.3 对中国的启示
        7.3.1 明确职责及流程
        7.3.2 丰富市场化处置手段
        7.3.3 存款保险向“风险最小化型”转变
        7.3.4 建立危机信息共享和处置协调机制
    7.4 小结
第8章 A城商行案例分析
    8.1 案例背景
    8.2 发展历程
        8.2.1 经营规模扩张情况
        8.2.2 经营效益增长情况
        8.2.3 与地方政府关系
        8.2.4 区域经济对A城商行的支持情况
    8.3 风险承担
        8.3.1 风险规模
        8.3.2 原因探析
    8.4 风险处置
        8.4.1 处置框架
        8.4.2 政府注资的方式
        8.4.3 风险资产处置
    8.5 处置效果
        8.5.1 逐步恢复市场信心
        8.5.2 有效修复监管指标
        8.5.3 资产负债结构改善明显
    8.6 经验总结
        8.6.1 银行自身经验
        8.6.2 政府层面经验
第9章 发展建议
    9.1 推动城商行整合重组
        9.1.1 整合重组的思路与模式
        9.1.2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9.2 正确处理政府干预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9.2.1 厘清政府与银行边界,给与银行充分的自主权
        9.2.2 加强与政府融资平台合作,拓展城商行生存空间
        9.2.3 加快向零售银行转型
    9.3 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9.3.1 多渠道促进财政收支平衡
        9.3.2 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9.3.3 健全区域社会信用体系
    9.4 多措并举提高抗风险能力
        9.4.1 将贷款权向总行集中,足额建立贷款损失专项准备
        9.4.2 引入战略投资者,提高综合竞争力
        9.4.3 实施市场扩张战略,拓展利润来源渠道
    9.5 提高对城商行的监管效能
        9.5.1 加强“一委一行两会”监管框架的横向协调
        9.5.2 强化中央与地方间的纵向协调
        9.5.3 发挥好金融科技在监管中的功能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我国农村金融联结运行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创新点
2 农村金融联结的一般问题
    2.1 农村金融联结概述
        2.1.1 金融联结的概念与特征
        2.1.2 农村金融联结的类型
    2.2 我国农村金融联结运行的法律关系分析
        2.2.1 我国农村金融联结运行中的参与主体
        2.2.2 我国农村金融联结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
3 我国农村金融联结运行的实践及规制分析
    3.1 我国农村金融联结运行的实践
        3.1.1 订单保证农村金融联结的运行模式
        3.1.2 龙头企业垫付资金的金融联结运行模式
        3.1.3 实物抵押金融联结运行模式
    3.2 我国农村金融联结运行的法律规制分析
        3.2.1 农村金融联结运行风险监管不健全
        3.2.2 农村金融联结运行担保制度不完善
        3.2.3 农村金融联结运行保险法律制度不健全
4 域外农村金融联结运行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借鉴
    4.1 域外农村金融联结运行模式
        4.1.1 印度金融联结的运行
        4.1.2 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运行
    4.2 域外农村金融联结运行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的借鉴
        4.2.1 印度自助小组——银行联结的成功经验
        4.2.2 格莱珉银行模式的启示
5 我国农村金融联结运行中法律制度构建
    5.1 建立农村金融联结风险监管法律制度
        5.1.1 明确农村金融联结监管机关
        5.1.2 建立农村金融联结合同审查、登记法律制度
        5.1.3 建立农村金融联结多元监管法律制度
    5.2 创新农村金融联结担保法律制度
        5.2.1 构建农村金融联结担保法律制度的思路
        5.2.2 构建农村金融联结担保法律制度的建议
    5.3 探索建立多元涉农保险制度
        5.3.1 完善我国农业保险法律制度
        5.3.2 积极引入商业性保险机构
        5.3.3 发展金融联结合作性农户保险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台前农商银行小额贷款风险防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选题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论文不足之处
2 小额贷款风险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小额贷款风险的概念
        2.1.1 贷款
        2.1.2 小额贷款
        2.1.3 小额贷款风险
    2.2 小额贷款风险的特征和来源
        2.2.1 小额贷款风险特征
        2.2.2 小额贷款风险的来源
    2.3 小额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3.1 信用风险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风险防控理论
3 台前农商银行小额贷款发展现状
    3.1 台前农商银行的基本情况
        3.1.1 县域情况
        3.1.2 台前农商银行基本情况
    3.2 台前农商银行的小额贷款发展概况
        3.2.1 主要贷款业务品种
        3.2.2 小额贷款中心业务与结构
    3.3 台前农商银行小额贷款逾期原因分析
        3.3.1 信息不对称
        3.3.2 金融机构内部风控管理缺位
        3.3.3 客户发生困难造成贷款逾期
4 台前农商银行小额贷款的主要风险和成因分析
    4.1 台前农商银行小额贷款存在的主要风险
        4.1.1 信用风险
        4.1.2 管理风险
        4.1.3 市场风险
        4.1.4 操作风险
    4.2 台前农商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的成因分析
        4.2.1 信用因素
        4.2.2 制度设计及管理因素
        4.2.3 市场因素
        4.2.4 内部操作因素
5 台前农商银行小额贷款风险防范的对策
    5.1 小额贷款外部信用风险的防范对策
        5.1.1 贷前管理改进措施
        5.1.2 贷中管理改进措施
        5.1.3 贷后管理改进措施
    5.2 小额贷款管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5.2.1 扎实搞好贷款用户的信用评定工作
        5.2.2 实施小额贷款的动态管理
        5.2.3 循序渐进推进小额贷款
        5.2.4 加强小额贷款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
        5.2.5 完善贷款风险控制系统
    5.3 小额贷款市场风险的防范对策
        5.3.1 建立完善农业保险补偿机制
        5.3.2 建立多元化市场服务体系
        5.3.3 实行灵活的农户小额贷款利率
        5.3.4 加大市场政策研究力度
    5.4 小额贷款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
        5.4.1 提高客户经理的思想觉悟
        5.4.2 提高客户经理的授信质量
        5.4.3 通过灵活的贷款方式完善担保机制
        5.4.4 提高农户小额贷款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机制研究 ——基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
        1.2.1 问题投保机构的界定
        1.2.2 存款保险制度的内涵
        1.2.3 早期纠正机制的概念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框架与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几个假定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2.1.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新凯恩斯的适度干预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与银行挤兑理论
        2.2.3 激励相容理论
        2.2.4 协同效应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存款保险制度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基本框架
    3.1 中国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制度安排及缺陷
        3.1.1 中国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的制度安排
        3.1.2 中国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制度存在的缺陷
    3.2 国际上存款保险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框架
        3.2.1 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机制框架的构建及实践
        3.2.2 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框架的构建及实践
        3.2.3 存款保险市场化处置机制框架的构建及实践
    3.3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基本框架
第4章 中国大型投保机构存款保险费率机制构建
    4.1 存款保险费率机制理论梳理与评价
        4.1.1 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机制理论
        4.1.2 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机制理论的不足
    4.2 中国存款保险费率机制的实践与反思
        4.2.1 中国存款保险费率机制框架概述
        4.2.2 中国存款保险费率机制的反思
    4.3 中国大型投保机构存款保险费率定价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4.3.1 Merton(1977)存款保险期权定价理论模型
        4.3.2 中国大型投保机构存款保险期权定价模型设计
        4.3.3 样本选取和数据处理
        4.3.4 实证结果分析
第5章 问题投保机构的识别与早期纠正机制构建
    5.1 问题投保机构识别理论梳理与评价
        5.1.1 问题投保机构识别理论梳理
        5.1.2 问题投保机构识别的实践
        5.1.3 问题投保机构识别系统缺陷
    5.2 中国中小型问题投保机构识别模型及实证分析
        5.2.1 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5.2.2 中小型问题投保机构识别模型构建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3 中国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的完善
        5.3.1 中国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立法现状及问题
        5.3.2 中国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的完善
第6章 存款保险制度事后处置的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6.1 存款保险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基本原则
        6.1.1 及时介入原则
        6.1.2 成本最小原则
        6.1.3 快速有序原则
    6.2 中外问题投保机构处置实践及比较
        6.2.1 危机期间发达国家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主要方式
        6.2.2 近年来中国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有益实践
    6.3 中国存款保险事后处置机制的完善
        6.3.1 中国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主要方式
        6.3.2 中国问题投保机构处置机制的检讨与反思
        6.3.3 完善中国存款保险事后处置机制的建议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基础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2.1.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定义
        2.1.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划分
    2.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2.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含义
        2.2.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
    2.3 不良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
        2.3.1 商业银行内在脆弱性理论
        2.3.2 预期收入理论
        2.3.3 资产重组理论
3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分析
    3.1 A农村商业银行简介
    3.2 A农村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基本情况
        3.2.1 资产业务总体分类
        3.2.2 资产业务授信区间分布
        3.2.3 资产业务行业分布
    3.3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特征
        3.3.1 不良资产率上升
        3.3.2 不良资产行业集中
        3.3.3 保证类不良资产激增
        3.3.4 不良资产地区差异明显
    3.4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分析
        3.4.1 外部原因分析
        3.4.2 内部原因分析
4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分析
    4.1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有处置措施
        4.1.1 依法诉讼
        4.1.2 呆账核销
        4.1.3 盘活重组
        4.1.4 打包出售
    4.2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有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4.2.1 不能准确掌握不良资产数量
        4.2.2 不同处置方式实施中存在问题
        4.2.3 管理架构不合理
        4.2.4 考核激励制度不完善
        4.2.5 不良资产处置缺乏专业人才
5 提升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能力的建议
    5.1 明确不良资产处置目的及原则
        5.1.1 明确不良资产处置的目的
        5.1.2 明确不良资产处置的原则
    5.2 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的组织架构
    5.3 清理评估不良资产
        5.3.1 清理不良资产
        5.3.2 评估不良资产
    5.4 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5.4.1 保证人代偿
        5.4.2 新增贷款
        5.4.3 不良资产证券化
        5.4.4 债转股
        5.4.5 利用互联网平台
    5.5 建立不良资产处置目标责任制
    5.6 加强不良资产处置人才培养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盘龙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项目背景
    1.2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开发现状和分析
        1.2.1 盘龙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1.2.2 盘龙农信社信贷管理系统的不足
    1.3 研究的内容和主要工作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本人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业务系统分析
    2.1 业务描述
        2.1.1 业务问题定义
        2.1.2 组织职能分析
        2.1.3 业务人员分析
    2.2 原有业务流程分析
    2.3 业务流程优化
        2.3.1 客户信息管理优化
        2.3.2 客户评级授信管理优化
        2.3.3 信贷业务管理优化
        2.3.4 系统管理流程
    2.4 系统评级授信模型的实现原理
        2.4.1 信用等级评定
        2.4.2 授信额度限定
第三章 功能分析
    3.1 用户角色分析
    3.2 系统用例分析
        3.2.1 总体用例分析
        3.2.2 子用例分析
    3.3 系统功能包图
        3.3.1 总体功能包图
        3.3.2 子功能包图
第四章 数据分析
    4.1 功能数据分析
        4.1.1 客户管理缩略图
        4.1.2 评级授信管理缩略图 54
        4.1.3 信贷业务管理缩略图
        4.1.4 系统管理缩略图
    4.2 实体类关系分析
    4.3 数据库表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8)关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治理的研究 ——以兰山农村合作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综述
    2.2 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部分 不良贷款的界定及成因分析
    3.1 不良贷款的概念
    3.2 中国对不良贷款的界定
        3.2.1 贷款四级分类制
        3.2.2 贷款五级分类制
    3.3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3.3.1 内部管理
        3.3.2 外部原因
        3.3.3 历史遗留
第四部分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
    4.1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概况
    4.2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存款现状分析
        4.2.1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存款现状
        4.2.2 与全市其他行社比较
        4.2.3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问题分析
    4.3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的贷款现状分析
        4.3.1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贷款现状
        4.3.2 与全市相比较
        4.3.3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的贷款问题分析
    4.4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的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4.4.1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的不良贷款现状
        4.4.2 各支行不良贷款现状
        4.4.3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不良贷款的清收情况
第五部分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的不良贷款成因分析及治理情况
    5.1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的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5.1.1 内部管理制度
        5.1.2 市场环境变化
        5.1.3 贷款程序流于形式
        5.1.4 政府干预和国家政策的改变
        5.1.5 工作人员认识不足
        5.1.6 抵押资产“资不抵债”或处置费用较高
    5.2 国内外不良贷款治理借鉴
        5.2.1 美国不良贷款治理措施
        5.2.2 日本不良贷款治理措施
        5.2.3 国内不良贷款治理借鉴
    5.3 兰山农村合作银行的不良贷款治理情况
        5.3.1 成立专门的资产清收部
        5.3.2 制定不良贷款清收考核机制
        5.3.3 依法彻查骗贷行为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治理建议
    6.1 结论
    6.2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治理建议
        6.2.1 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内部管理
        6.2.2 借贷对象方面
    6.3 论文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总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1.1.1 本论文研究背景
        1.1.2 本论文研究问题
    1.2 研究问题的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证研究法
        1.4.3 定量分析法
        1.4.4 定性分析法
        1.4.5 案例研究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研究内容
2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2.1 农村信用社的成立
    2.2 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发展时期
    2.3 人民公社管理农村信用社时期
    2.4 人民银行第一次管理农村信用社时期
    2.5 贫下中农管理农村信用社时期
    2.6 人民银行第二次管理农村信用社时期
    2.7 农业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时期
    2.8 人民银行第三次管理农村信用社时期及银监会管理农村信用社时期
    2.9 省联社管理农村信用社时期
3 农村信用社所处的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体系
    3.1 农村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3.1.1 农村经济的现状
        3.1.2 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城镇化
        3.1.3 城镇化的道路
        3.1.4 城镇化后农村经济的模式
    3.2 农村的金融体系
        3.2.1 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3.2.2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现状、地位和作用
        3.2.3 农村的金融体系
    3.3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决定于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体系
        3.3.1 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农村金融体系的关系
        3.3.2 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农村金融体系的量化研究
4 农村信用社的产权、管理体制及法人治理改革
    4.1 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
        4.1.1 产权理论的基础
        4.1.2 农村信用社产权变革的历史
        4.1.3 农村信用社最合适的产权制度
    4.2 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改革
        4.2.1 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4.2.2 农村现实对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4.2.3 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模式及其选择
    4.3 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改革
        4.3.1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现状
        4.3.2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化
        4.3.3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作用
5 农村信用社的存款、贷款业务改革
    5.1 农村信用社的存款业务改革
        5.1.1 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的情况
        5.1.2 农村信用社特殊的存款机构——代办站
        5.1.3 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5.1.4 存款的营销
    5.2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改革
        5.2.1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基本制度、组织体系
        5.2.2 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基本流程
        5.2.3 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特点
6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业务改革
    6.1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状况
        6.1.1 1996 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后不良贷款的状况
        6.1.2 2002 年(改革基准年)不良贷款的状况
        6.1.3 省联社成立时不良贷款的状况
        6.1.4 省联社成立以来,近十年不良贷款的现状
    6.2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6.2.1 政府宏观管理出现问题
        6.2.2 农村信用社自身管理差
        6.2.3 农村(县域)企业水平低
        6.2.4 农户经营、诚信差
        6.2.5 农村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问题
    6.3 化解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办法
        6.3.1 清收不良贷款的原则、主要内容等
        6.3.2 清收不良贷款的人员和对不良贷款形成责任的认定
        6.3.3 化解不良贷款的主要方法
        6.3.4 化解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特殊办法—接受专项中央银行票据
    6.4 保证农村信用社信贷质量的方法
        6.4.1 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人的管理,落实制度
        6.4.2 合理设置机构,实行分级授权和分级管理
        6.4.3 建立电子化的信贷管理系统
7 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的评价
    7.1 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评价的依据和指标
        7.1.1 评价的政策依据
        7.1.2 评价的指标
    7.2 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评价的模型
    7.3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实证评价
    7.4 农村信用社改革评价的结论
8 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10)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生成方面
        1.2.2 关于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方面
    1.3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1.4 文章研究总结与研究不足
        1.4.1 主要结论
        1.4.2 存在不足
第二章 农信社发展概况与不良贷款分析
    2.1 我国农村信用社现状
        2.1.1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简介
        2.1.2 近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就
        2.1.3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不良贷款的界定
        2.2.1 四级分类方法
        2.2.2 五级分类方法
        2.2.3 五级分类方法的优点
    2.3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
        2.3.1 贷款集中现象突出
        2.3.2 法制环境缺失,借款人诚信缺失
        2.3.3 中央政府扶植不到位,地方政府干预性强
        2.3.4 信用社信贷员工素质不高
第三章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3.1 农村金融环境的特殊性
        3.1.1 农村经济的内在特殊性加大了贷款风险
        3.1.2 农村金融存在“信息逆向不对称”
        3.1.3 “羊群效应”明显
        3.1.4 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弱
    3.2 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的特殊性
        3.2.1 金融深化不足
        3.2.2 历史包袱沉重
        3.2.3 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3.2.4 贷款间接转移可能导致贷款不能按期收回
        3.2.5 贷款方式的软性化是潜在因素
    3.3 贷款对象的特殊性
    3.4 信用社信用风险的其它特殊性
        3.4.1 偶发性大
        3.4.2 转化的途径少
        3.4.3 贷款对象单一
        3.4.4 贷款量多,规模小
    3.5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主要表现
        3.5.1 顶名贷款
        3.5.2 跨区域贷款
        3.5.3 私贷公用
        3.5.4 自贷自保
第四章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不良贷款风险控制及借鉴
    4.1 西方一些国家的农村合作金融风险控制
        4.1.1 德国农村在合作金融方面的风险控制
        4.1.2 美国农村合作金融的风险控制
        4.1.3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不良贷款的风险控制
    4.2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风险控制的共性
        4.2.1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完整,相互制约,规范性强
        4.2.2 行业自律体系完善
        4.2.3 政府角色定位准确,支持却不干预
        4.2.4 法制建设较为完善
    4.3 我国信用风险控制可以从中借鉴的经验
        4.3.1 结合地区实际发展金融合作
        4.3.2 建立金字塔式的行业管理体系
        4.3.3 加大国家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扶持力度
        4.3.4 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
第五章 针对国内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的设想
    5.1 重视对农村信用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
        5.1.1 宏观层面的重要性
        5.1.2 微观层面的重要性
    5.2 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规划设想
        5.2.1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
        5.2.2 卸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
        5.2.3 进行诚信教育,构造良好信用环境
        5.2.4 扩大宣传、加强思想教育,增强文化软实力
        5.2.5 完善担保抵押制度
        5.2.6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和薪酬体系
        5.2.7 加强信贷人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浅谈清理回收信用社非正常贷款(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问题研究[D]. 杨西水. 辽宁大学, 2020(07)
  • [2]问题金融机构处置的法治构造[D]. 陆海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3]我国农村金融联结运行的法律制度研究[D]. 王斌.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4]台前农商银行小额贷款风险防范对策研究[D]. 肖宁.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5]我国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机制研究 ——基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视角[D]. 夏江山. 天津财经大学, 2018(04)
  • [6]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D]. 裔舒.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7]盘龙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研究与分析[D]. 姜帆. 云南大学, 2016(05)
  • [8]关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治理的研究 ——以兰山农村合作银行为例[D]. 张志华. 山东大学, 2015(06)
  • [9]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为例[D]. 孙双伦.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2)
  • [10]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研究[D]. 刘加森. 山东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浅谈信用社异常贷款清理收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