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绍兴发现宋六陵宁宗墓碑(论文文献综述)
林梅村[1](2008)在《宋六陵访古》文中指出宋六陵是偏安江南的南宋皇室攒宫(临时葬地)所在地,位于浙江绍兴市东南18公里富盛镇御茶村。宋亡元兴之际,宋六陵惨遭杨琏真伽盗掘。六帝部分遗骸被南宋遗民偷偷埋在兰亭附近冬青树下,其余则被杨琏真伽携往杭州,压在西湖孤山镇南塔之下。更有甚者,宋理宗头骨还被制成骷髅碗,献给了忽必烈的帝师八思巴,流落
林梅村[2](2008)在《宋六陵访古》文中指出宋六陵是偏安江南的南宋皇室攒宫(临时葬地)所在地,位于浙江绍兴市东南18公里富盛镇御茶村。宋亡元兴之际,宋六陵惨遭杨琏真伽盗掘。六帝部分遗骸被南宋遗民偷偷埋在兰亭附近冬青树下,其余则被杨琏真伽携往杭州,压在西湖孤山镇南塔之下。更有甚者,宋理宗头骨还被制成骷髅碗,献给了忽必烈的帝师八思巴,流落
刘毅[3](2008)在《南宋绍兴攒宫位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宋皇陵只是有待奉迁的攒宫,规制相对简约,元兵占领临安后又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在历代皇陵的着录和研究中一直是薄弱环节,甚至诸陵的位次也出现了异说。本文对南宋至清代的有关文献记载进行甄别梳理,结合其他相关资料探讨南宋诸攒宫的位次。
葛国庆[4](2012)在《宋六陵遗址60年变迁及其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位于浙江绍兴的宋六陵,除元代至元间惨遭盗毁外,地面遗存自南宋绍兴元年始建至 20 世纪 50年代以前损毁不大。此后,宋六陵遗址地面建筑陆续遭平毁、陵园遗物不断毁损散失,环境风貌发生重大变迁。经过 20 年的田野调查,并结合相关史料,本文记录了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陵园状况,对宋六陵遗址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
张环宙,叶巧珍[5](2007)在《宋六陵历史文化价值新认识》文中认为文章在研究宋六陵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陵园风水布局、陵区文物及建筑遗存、丧葬文化、思想发展等多个视角分析了宋六陵的历史文化价值,考察了其独特的文史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以及存在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就正确认识继而合理开发宋六陵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出发展建议。
高欣[6](2021)在《“六陵冬青”事件考述及相关文学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六陵冬青”事件是宋元易代之际,因前代帝陵被盗而引发的一场遗民自发组织的陵骨收葬运动。由史事而文学,自元代以来,文人笔记、小说、传奇戏剧、诗歌等相关文学领域对此事多有涉及,因此本文立足于原始文献,从叙事与抒情两个维度,对“六陵冬青”事件在文学领域的发展流变予以考察。第一部分重在发掘杨髡发陵的历史动机、具体表现及其特殊性。考察史上前代帝陵被盗现象,其原因不外乎求宝、政治报复与风水破坏。但在宋、元异代的特殊历史语境下,除上述一般性的原因外,杨髡发陵的动机之中更掺杂了诸多政治因素,本文拟将之置于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特殊背景下,结合对金、元、清三朝的对比进一步发掘其特殊性。第二部分以理清“六陵冬青”事件叙事的文本生成、传播、发展的历史脉络为要。首先,元代是“六陵冬青”叙事的形成期,因此需单列一章加以论述,其重点在于对元末之际形成的几个早期叙事文本予以对比分析。其次,明清两代是“六陵冬青”叙事的发展演变期。因早期叙事文本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冲突,以至于明清两代笔记杂着类作品对此事的考证盛极一时,不仅推动了“六陵冬青”叙事的发展,更促使其最终被正史叙事所接纳。且在明代中后期以后,随着小说、传奇历史剧等俗文学文体的蓬勃发展,“六陵冬青”叙事的重构也因此而进入鼎盛期,期间“六陵冬青”叙事又有新的发展。第三部分则以“六陵冬青”事件在诗歌领域的创作与批评为研究重点。经梳理发现与之相关的诗歌创作尤以明清两代最盛,其中明代的“六陵冬青”题咏多以咏事之作为主,且主要围绕明初理宗头骨之失而复得、陵骨收葬、歌颂冬青义士三大主题而进行,清代则是以“冬青”为意象的咏怀之作更为普遍。而在文学批评领域则以“六陵冬青”事件在《乐府补题》词作批评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后世对唐、林诸人所作冬青诗的批评讨论为重点。
葛国庆,陆菊仙[7](1997)在《绍兴发现宋六陵宁宗墓碑》文中研究表明 1996年4月17日,浙江省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六陵北侧的牌口村一农户家中,,征集到宋宁宗赵扩的墓碑一通。此碑为绍兴羊山石质,残长120、宽60、厚11厘米。其上用楷书阴刻"皇帝永茂陵"五字。字径长18.5、宽14.5厘米。其中"皇"字上沿残缺。石碑工艺粗糙,周边无纹饰。宋宁宗(1168—1224年),名赵扩,光宗
瞿丽莎[8](2020)在《明清笔记小说“发墓”故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墓,是构成墓葬文化中的一个小的情节结构,这一情节结构一般在文本中独立存在。发墓,也称之为“发冢”。可以说,一部丧葬史,也是一部发冢史。本文主要探究明清笔记小说中的“发墓”故事情节,对其故事范型进行分类整理论述,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这对于研究明清墓葬文化内涵及其文人的文化心理都有一定的意义。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讨论“发墓”故事的分类与分布,对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及其“发墓”故事的多维分类、“发墓”故事的虚实空间构造、及其“发墓”故事的文化意蕴。力求对明清笔记小说中所涉及的“发墓”故事情节及其相关内容进行深入且客观的研究。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缘起、对象、现状、方法及意义来论述。第一章论述明清笔记小说中的“发墓”故事概述。这一章节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明清笔记小说文献的梳理,能更有效地对全文进行论述。明清笔记小说数量颇多,所涉及的内容也不一样,也就导致了发墓故事的分类亦是存在多样化的,但有些故事内容情节大体是相似的,对此可归为一类,对于这样的分类,笔者主要分为两大类:有意发墓与无意发墓。为了使读者更加了解到笔者所做的这一研究,对此,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类,如:发墓二葬、发墓复生、发墓取材、发墓取财、发墓求雨、误发墓、发墓受报、发墓奸尸、发墓报仇等内容。第二章论述明清笔记小说“发墓”故事的情节范型。此章节主要从:“发墓动机”、“发墓复生”、“发墓受报”、“防发墓措施”这四个叙事情节范型来进行分类探讨,结合文本内容,又将其细致分为多种叙事情节,以此来考察发墓故事的研究价值及其意义所在,并结合明清社会现实、社会制度来进一步、更深入地去分析这些叙事情节。第三章论述明清笔记小说“发墓”故事的虚实空间构造。此章节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梳理中国古人的冥界观念,对古人关于“鬼”的认识有了一个认识之后,再来论述明清两代关于鬼神的观念。从而进行论述关于发墓故事中所构造出来的虚实世界,对古人的一个空间概念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第四章论述明清笔记小说“发墓”故事的文化意蕴。此一章节主要是对明清社会生活的一个补充,让读者更能准确清晰地了解明清社会。作为明清笔记小说,其文化因素、文化特质都带有一定的社会因素在里面。主要从:发墓与文化信仰、发墓与民俗生活、发墓与民俗观念三大方面来进行论述。对其中所涉及的儒释道、“人神”“鬼神”信仰,世界观、道德观、社会人生观都有一定的论述。
哈敏[9](1999)在《南宋皇陵揭秘》文中研究指明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宋都开封,北宋灭亡。不久,赵构在江南称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然而,当秦陵、明十三陵、清东陵等中国历代帝皇皇陵的地宫一座座被打开,南宋皇陵的地址和历史却一直鲜为人知,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谜团。
哈敏[10](1999)在《稀疏的古松下,是庞大的南宋皇陵》文中研究说明 在绍兴的南宋皇陵,埋葬着6位南宋皇帝南宋皇陵区已经多次遭盗掘和破坏专家呼吁,浙江要保护研究和发掘好这一资源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宋都开封,北宋灭亡。不久,赵构在江南称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然而,当秦陵、明十三陵、清东陵等中国历代帝皇皇陵的地宫一座座被打开时,南宋皇陵的地址和历史却一直鲜为人知,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谜团。
二、绍兴发现宋六陵宁宗墓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绍兴发现宋六陵宁宗墓碑(论文提纲范文)
(4)宋六陵遗址60年变迁及其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50年代陵园面貌追忆 |
二60年中陵园变迁过程 |
1.劳改农场开垦时期 |
2.绍兴师专在地时期 |
3.绍兴县茶场经营时期 |
三田野调查综述 |
(一) 宋六陵保护大事记 |
(二) 陵园古松变迁 |
(三) 皇堂石散落 |
(四) 建筑基址再现 |
(五) 陵址现状调查 |
1. 哲宗后陵 |
2. 高宗陵 |
3. 孝宗陵 |
4. 光宗陵 |
5. 宁宗陵 |
6. 理宗陵 |
7. 度宗陵 |
8. 高宗后陵 |
9. 徽宗陵 |
1 0. 徽宗后陵 |
四问题与思考 |
(一) 环境风貌的不断改变 |
(二) 古松的急剧减少 |
(三) 皇堂石等陵园遗物的继续散失 |
(6)“六陵冬青”事件考述及相关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缘起 |
2.研究现状 |
3.研究内容与方法 |
4.选题意义 |
第一章 事件缘起之杨髡发陵 |
1.1 帝陵被盗之动机初探 |
1.1.1 帝陵被盗与厚葬之风 |
1.1.2 帝陵盗毁与风水厌胜 |
1.2 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下的宋陵被盗 |
1.2.1 金人治下的北宋皇陵 |
1.2.2 蒙元治下的宋六陵 |
第二章 “六陵冬青”事件早期叙事文本的生成与传播 |
2.1 史实基础 |
2.2 早期版本 |
2.2.1 周密《癸辛杂识》 |
2.2.2 罗有开《唐义士传》 |
2.2.3 郑元佑《遂昌杂录》 |
2.2.4 章祖程《白石樵唱注》 |
2.3 初步传播 |
2.3.1 口耳相传 |
2.3.2 文本传播 |
第三章 “六陵冬青”事件在明清两代的发展与演变 |
3.1 笔记杂着类作品对“冬青义士”的考证 |
3.1.1 唯一人论 |
3.1.2 唐、林并举 |
3.1.3 群体规模的扩充 |
3.1.4 诸人共谋 |
3.2 “六陵冬青”事件在正史叙事中的演进 |
3.2.1 仅论及“杨髡发陵”之事 |
3.2.2 对“义士收骨”之事的初步引用 |
3.2.3 在考证基础上的吸收与调整 |
3.3 “六陵冬青”事件在俗文学叙事中的整合与重构 |
3.3.1 明代短篇小说 |
3.3.2 传奇历史剧 |
第四章 “六陵冬青”事件相关的诗歌创作与评论 |
4.1 与“六陵冬青”事件相关的诗歌题咏 |
4.1.1 咏事诗:歌咏六陵遗事 |
4.1.2 咏怀诗:缅怀旧朝心绪 |
4.2 与“六陵冬青”相关的文学批评 |
4.2.1 对唐、林二人所作冬青诗的批评 |
4.2.2 以“发陵说”阐释《乐府补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明清笔记小说“发墓”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及其概念界定 |
(一)“笔记小说”概念界定 |
(二)“发墓”故事概念界定及其历史源流 |
三、研究现状、方法及意义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明清笔记小说中的“发墓”故事概述 |
第一节 明清笔记小说文献梳理 |
第二节 明清笔记小说“发墓”故事的分类与分布 |
一、明代笔记小说“发墓”故事的分布 |
二、清代笔记小说“发墓”故事的分布 |
三、明清笔记小说的作者简况 |
第三节 明清笔记小说“发墓”故事的文本素材 |
一、发墓小说创作中的“本事”及其研究 |
二、发墓小说作者与素材之关系 |
三、发墓小说中的“当代史事”、“前代史事”及其采择编演 |
小结 |
第二章 明清笔记小说“发墓”故事的情节类型 |
第一节 “发墓动机”类型 |
一、发墓取材 |
二、发墓取财 |
三、盗葬其亲 |
四、发墓二葬 |
第二节 “发墓复生”类型 |
一、“复生”考 |
二、发墓如生 |
三、发墓复生 |
第三节 “发墓受报”类型 |
一、恶报其一:身患恶疾 |
二、恶报其二:于家人子孙不利 |
三、恶报其三:墓室出物伤人 |
第四节 “防发墓措施”类型 |
一、薄葬防盗墓 |
二、强制手段防盗墓 |
小结 |
第三章 明清笔记小说“发墓”故事的虚实空间构造 |
第一节 中国古人的冥界观 |
一、古人对鬼的认识 |
二、古人意识中的“死后世界” |
第二节 “发墓”故事中“虚实”世界 |
一、死者由冥复生所述 |
二、生者由梦入冥所见 |
第三节 “虚实”世界的交界点:冢墓空间 |
一、冢墓之“实”:终结生命、希望、情欲之所在 |
二、冢墓之“虚”:还魂复生、有情人终成眷属之所在 |
小结 |
第四章 明清笔记小说“发墓”故事的文化意蕴 |
第一节 “发墓”故事与文化信仰 |
一、“发墓”故事与儒教 |
二、“发墓”故事与佛教 |
三、“发墓”故事与道教 |
第二节 “发墓”故事与民俗生活 |
一、“发墓”故事中体现出来的民间丧葬习俗观念 |
二、“发墓”故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泉 |
第三节 “发墓”故事与民俗观念 |
一、从“发墓复生”来看民间的世界观 |
二、从“发墓受报”来看民间的道德观 |
三、从“发墓取财”“盗葬其亲”来看民间的术数观 |
四、从“发墓归葬”来看民间的社会人生观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绍兴发现宋六陵宁宗墓碑(论文参考文献)
- [1]宋六陵访古[J]. 林梅村. 上海文博论丛, 2008(01)
- [2]宋六陵访古[J]. 林梅村. 上海文博论丛, 2008(01)
- [3]南宋绍兴攒宫位次研究[J]. 刘毅. 考古与文物, 2008(04)
- [4]宋六陵遗址60年变迁及其思考[J]. 葛国庆. 东方博物, 2012(02)
- [5]宋六陵历史文化价值新认识[J]. 张环宙,叶巧珍.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05)
- [6]“六陵冬青”事件考述及相关文学创作研究[D]. 高欣. 山西大学, 2021(12)
- [7]绍兴发现宋六陵宁宗墓碑[J]. 葛国庆,陆菊仙. 文物天地, 1997(06)
- [8]明清笔记小说“发墓”故事研究[D]. 瞿丽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南宋皇陵揭秘[J]. 哈敏. 风景名胜, 1999(12)
- [10]稀疏的古松下,是庞大的南宋皇陵[J]. 哈敏. 今日浙江, 19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