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小麦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一、小麦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娟,魏莱,杨燕萍,石红霞,车永和[1](2022)在《黑麦种间杂交F1代杂种优势及表型变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亲本差异明显的黑麦材料种间杂交F1代农艺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杂种优势,以栽培、野生黑麦种间3个杂交组合的90个F1代单株及其亲本为研究材料,对其11个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黑麦种间杂交F1代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1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范围为7.00%~38.40%;性状的中亲优势率为-51.77%~24.48%,超亲优势率为-60.59%~19.23%。不同组合性状的杂种优势差异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1个性状中分别有18、10对的相关性达到极显着(P<0.01)或显着(P<0.05)水平,其中穗宽与穗粒质量、穗粒数与穗粒质量间的影响较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23、0.796。研究结果可为麦类作物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贾宝森,徐锐,熊泽浩,高德荣,王书平,王晓玲,方正武[2](2021)在《198份小麦种质资源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及其FHB1抗性基因检测》文中提出选取26份小麦地方品种,75份黄淮麦区小麦改良品种,97份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改良品种,采用单花滴注法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并调查供试品种的穗长、株高、千粒质量和小穗密度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鉴定筛选到抗病品种2个,中抗品种(系)35个,中感品种(系)77个,高感赤霉病的品种(系)84个。利用FHB1分子标记对供试小麦进行检测。其中在Fhb1位点上表现为抗病性基因型(Fhb1+)的小麦品种(系)33个,在Fhb1位点上表现为感病性基因型(Fhb1-)小麦品种(系)165个,且呈抗病基因型品种与感病基因型品种的平均病小穗率差异显着(P<0.05)。FHB1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显着高于检查结果为阴性的小麦品种。此外,筛选得到抗性达到中感及以上水平的小麦品种(系) 114个,考察农艺性状发现扬麦18、宁麦19、宁麦8号、扬麦12、等18个品种(系)农艺性状优良,可作为小麦赤霉病育种的亲本选用。

付必胜,孟祥如,刘润然,卢春甜,闫丽娟,张巧凤,郭炜,蔡瑾,刘彩云,张瑞奇,吴纪中[3](2022)在《簇毛麦5VS染色体臂特异分子标记开发与遗传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簇毛麦(Dasypyrum villosum(L.)P. Candargy 2n=14,VV)是小麦改良重要的三级基因源。簇毛麦5VS染色体臂上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55、抗条锈病基因Yr5V和籽粒硬度基因Dina/Dinb等优异基因。已创制的小麦-簇毛麦T5VS.5AL和T5VS.5DL易位系为小麦抗病和品质改良提供了优异新种质。为加快T5VS.5AL和T5VS.5DL易位系在育种改良中的高效利用并深入分析5VS染色体臂在普通小麦遗传背景的遗传效应,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染色体分离技术和二代测序结合的方法,获得了簇毛麦5VS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利用该基因组序列信息与中国春小麦染色体5AS、5BS、5DS上的基因进行比对,共开发了69个保守直系同源基因序列(COS,conserved ortholog sequence)标记,经过PCR扩增鉴定,发现59对引物扩增产物具有簇毛麦5VS特异条带,多态率为85.5%。其中,共显性标记40个,显性标记19个。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了这些特异标记与普通小麦第五部分同源群短臂的共线性区间,为物理定位5VS上的优异基因及筛选鉴定5VS小片段易位系提供了标记信息。通过回交6次,将T5VS.5AL和T5VS.5DL易位染色体导入南农0686遗传背景,利用BC6F2近等系群体结合白粉病抗性鉴定对扩增条带共显性标记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T5VS.5DL易位系提供了易于利用的特异新标记。在BC6F2:3近等系群体中,进一步明确了5VS染色体臂在南农0686遗传背景中的遗传效应,即降低籽粒硬度、株高和千粒重以及提高主穗粒数。本研究新开发的5VS特异分子标记及选育的新种质为高效利用T5VS.5AL和T5VS.5DL易位系培育优质、抗病弱筋小麦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郝明,张连全,黄林,甯顺腙,袁中伟,姜博,颜泽洪,伍碧华,郑有良,刘登才[4](2022)在《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育种》文中指出普通小麦是由四倍体小麦栽培类型与野生二倍体节节麦远缘杂交形成的异源六倍体。普通小麦保持了四倍体小麦的高产潜力,D基因组的加入丰富了食品加工产品类型、增强了环境适应能力。与二倍体作物不同,普通小麦有3个亚基因组,存在大量重复基因,基因组缓冲性、可塑性强,单个基因拷贝可能对育种改良的效果有限。小麦3个亚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是不对称的,其中D基因组遗传多样性最低。通过模拟普通小麦起源过程人工创制的六倍体小麦为桥梁,可以将节节麦和四倍体小麦的遗传变异同时导入普通小麦。与普通小麦相比,人工合成小麦存在大量的优良等位变异、在转录组水平具有新的表达特征,为育种提供了有利遗传基础,在小麦育种中被寄予厚望,但是目前的应用效果还很有限。细胞学不稳定性、综合农艺性状差影响其育种利用效率。优化杂交方法和选择方法将推动人工合成小麦在普通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范涛,李治,蒋庆,陈姝霖,欧霞,陈永艳,任天恒[5](2021)在《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和粒长主效QTL紧密连锁KASP标记的开发及其效应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粒长是小麦产量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对其进行遗传改良有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通过对前期QTL定位鉴定到的提高单位面积穗数的主效QTL位点QSn.sau-2D.2和提高籽粒粒长的主效QTL位点QKl.sau-3D.2开发相应的KASP分子标记,并在川农18和T1208构建的RILs群体中进行验证及评价,为更好地利用这两个QTL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前期在川农18和T1208构建的高代自交群体中鉴定到的控制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主效QTL位点QSn.sau-2D.2和控制籽粒粒长主效QTL位点QKl.sau-3D.2,结合在这两个QTL区间内的55K SNP分子标记序列,开发设计KASP分子标记,并在亲本间筛选具有多态性的KASP分子标记。将筛选到的KASP分子标记在川农18×T1208的RILs群体中分别进行基因分型和鉴定相应表型性状的高低,并分析这两个主效QTL对于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KASP-AX-111151907和KASP-AX-109962767在亲本中具有多态性,KASP-AX-111151907和KASP-AX-109962767在群体中的验证表明这两个分子标记分别与QSn.sau-2D.2和QKl.sau-3D.2连锁。KASP-AX-111151907和KASP-AX-10996276能将群体材料的基因型分为2类,按照表型划分,在3年试验中,KASP-AX-111151907对多穗材料的平均选择率均达到72.58%,对少穗材料的平均选择率达到71.68%;KASP-AX-10996276对长粒材料的平均选择率达到69.86%,对短粒基因型的平均选择率可达61.52%,表明这两个标记的可靠性。基于KASP分子标记的基因分型结果表明,这两个QTL对于株高、千粒重、粒长、粒宽、粒径比、单位面积穗数、穗粒重均具有显着性影响。在川农17×川农11的RILs群体中进行验证也表明这两个分子标记对相应性状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作用。【结论】针对单位面积穗数主效QTL位点QSn.sau-2D.2和籽粒粒长主效QTL位点QKl.sau-3D.2分别开发了1对与之连锁的KASP分子标记,可用于相应性状的选择,与KASP标记连锁的QTL分别能显着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粒长。QSn.sau-2D.2对株高、千粒重、粒长、粒宽、粒径比、穗粒重是负向影响,QKl.sau-3D.2对株高、千粒重、粒宽、粒径比和穗粒重是正向影响,但对单位面积穗数是负向影响,这两个QTL及开发的KASP标记可应用于小麦高产育种中。

肖富良,黄天宝,吕伟生,李亚贞,郑伟,肖小军,韩德鹏,肖国滨[6](2021)在《红壤旱地食用型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的稳定性分析及适应性评价》文中指出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2年间8个不同食用型甘薯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测定结果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建立了一个适宜红壤旱地食用型甘薯品种的评价模型,以期揭示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规律,并为红壤旱地食用型甘薯品种的筛选与选育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年度间总的农艺性状变化差异较小。供试所有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基因型效应差异显着或极显着,且均大于年份效应,但仅还苗期的年份效应差异显着。相关性分析显示,干物率与蔓长呈显着性正相关,与食味评价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分枝数呈显着性负相关,薯干产量与封垄期和分枝数呈显着性负相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建立了食用型甘薯品种在红壤旱地适应性的综合评价模型,能有效提高食用型甘薯品种适应性评价的科学性,应用于生产与育种实践。

李燕红[7](2021)在《小麦核质杂种配合力、杂种优势及淀粉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师毅君[8](2021)在《四倍体与六倍体小麦穗下节长的比较、鉴定及其演化研究》文中指出

霍丽花[9](2021)在《32份小麦新品系产量、品质、抗病性评价》文中指出

张帅[10](2021)在《小麦育种材料抗赤霉病和条锈病基因检测及抗性分析》文中指出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是我国小麦两大主要病害,对小麦安全生产危害严重,解析重要小麦育种材料抗赤霉病和抗条锈病的遗传基础,对于阐明小麦重要育种材料的抗病遗传特性、改良品种抗性、培育新型小麦抗病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利用已报到的4个小麦抗赤霉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和5个抗条锈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对193份小麦重要育种材料进行了抗赤霉病和抗条锈病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检测,并对其田间抗性及部分农艺特性进行了分析,获得了以下结果:1.利用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的特异分子标记对193份小麦重要育种材料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含有Fhb1基因的小麦材料有5份,分别是小偃325、扬麦12、新麦23、西农979以及扬麦18;含有Fhb2的材料有11份;含有Fhb4的材料有29份;含有Fhb5的材料有16份。中抗材料中的陕农56、郑麦366和闭颖材料(西农893 ×西农138)并未检测出上述基因,推测其抗性来自于其它抗赤霉基因。2.供试材料田间赤霉病抗扩展特性鉴定表明:中抗以上的材料有12份,其中,扬麦18和西农822达到了抗病(R)水平,病情指数为7.50%和10.00%,病小穗率分别为9.62%和10.90%。品种闭颖材料(西农138 ×西农893)、938、陕农56、郑麦366、扬麦12、新抗12-1、E-65、漯9908、新抗12-6、淮麦20表现为中抗,占供试材料的5.18%,病小穗率范围为14.94%-44.67%,对23份供试材料进行系谱分析,发现小麦赤霉病抗源单一。3.农艺性状与病小穗率调查显示,938、扬麦18、E-65、闭颖材料(西农893 ×西农138)和淮麦20共五份材料接种后病情发展趋势与苏麦3号较为相似,说明其抗扩展能力较为突出;性状与病小穗率相关分析,穗长、株高、穗粒数与病小穗率呈明显负相关,表明穗长、植株高和穗粒数少的小麦具有较好的避病性或抗病性;与开花期呈明显正相关,即较早的开花小麦感病程度较低,扬麦18赤霉病抗性、综合农艺特性好,是重要的小麦抗赤霉品种。4.抗赤霉病基因特异标记与田间抗病效应分析表明,含有Fhb1、Fhb2、Fhb4和Fhbb5抗赤霉基因特异标记的的小麦材料均具有较好的抗病效应,其中含有Fhb1特异标记的材料抗扩展效应最高,表明Fhb1特异标记基因是改善小麦抗赤霉特性的关键基因,含Fhb1+Fhb2、Fhb4+Fhb5、Fhb2+Fhb4+Fhb5特异标记的的组合可以有效提高小麦品种抗性。5.小麦条锈病抗病特异标记检测表明,在供试的168份小麦材料中,含Yr9、Yr10和Yr17基因特异分子标记的小麦材料分别占32.74%、18.45%和3.57%。可能携带Yr9、Yr17的品种有2份,分别为小偃153和小偃325。携有抗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其rAUDP均降低。6.田间条锈病抗性鉴定,未发现免疫材料,抗病材料有27份,占供试材料的16.07%,如小偃153、陕农56、小偃325、品比21和品比24等,其中材料品比19的rAUDPC值最低(2.83%);中抗材料有91份,占供试品种(系)总数的54.17%;中感材料和感病材料分别有34份和41份,占整体的22.62%和24.40%。

二、小麦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黑麦种间杂交F1代杂种优势及表型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田间管理
    1.2 性状的测定与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麦种间杂交F1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2.2 黑麦种间杂交F1代各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2.3 黑麦种间杂交F1代各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2)198份小麦种质资源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及其FHB1抗性基因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验设计
    1.2 抗病鉴定圃设置
    1.3 赤霉病抗性鉴定
    1.4 Fhb1基因的检测
    1.5 农艺性状的测定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
    2.2 FHB1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结果
    2.3 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
3 讨论与结论

(3)簇毛麦5VS染色体臂特异分子标记开发与遗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细胞学鉴定
    1.3 T5VS.5DL易位染色体分选及二代测序
    1.4 簇毛麦5VS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及检测
    1.5 白粉病接种鉴定与性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簇毛麦5VS基因组分拣测序
    2.2 簇毛麦5VS特异分子标记开发
    2.3 共显性分子标记的群体验证
    2.4 T5VS.5DL和T5VS.5AL易位染色体遗传效应分析
3 讨论

(4)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转移法
2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基础
3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育种利用

(5)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和粒长主效QTL紧密连锁KASP标记的开发及其效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小麦田间材料及种植
    1.2 小麦各农艺性状的调查
    1.3 KASP引物设计及合成
    1.4 KASP引物多态性筛选及群体中验证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川农18×T1208 RILs群体中单位面积穗数和粒长表型变异分析
    2.2 KASP引物筛选结果
    2.3 分子标记KASP-AX-111151907和KASP-AX-109962767在RILs群体中分型结果
    2.4 基于KASP分子标记基因分型评价这两个主效QTL对其他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2.5 分子标记KASP-AX-111151907和KASP-AX-109962767在其他群体中的检验
3 讨论
    3.1 协调型小麦
    3.2 多穗和长粒KASP标记的利用
    3.3 多穗和长粒KASP分子标记的其他用途
4 结论

(6)红壤旱地食用型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的稳定性分析及适应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材料与处理
    1.3 测定方法
        1.3.1 生育进程
        1.3.2 食味评价
        1.3.3 农艺性状
        1.3.4 干物率测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的稳定性分析
        2.1.1 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
        2.1.2 主要农艺性状的年份和遗传效应分析
    2.2 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 适宜红壤旱地食用型甘薯品种评价模型的建立
3 讨论
    3.1 年份效应与遗传效应的影响
    3.2 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3.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体系
4 结论

(10)小麦育种材料抗赤霉病和条锈病基因检测及抗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主要病害——赤霉病和条锈病
        1.1.1 致病菌种
        1.1.2 小麦病害的流行和危害
    1.2 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的防治途径
        1.2.1 农业防治
        1.2.2 化学防治小麦
        1.2.3 生物防治
        1.2.4 抗性品种
    1.3 小麦赤霉病抗性研究进展
        1.3.1 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
        1.3.2 小麦抗赤霉病抗性鉴定
        1.3.3 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的限制
        1.3.4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
    1.4 小麦条锈病抗性研究
        1.4.1 鉴别寄主抗性遗传
        1.4.2 小麦条锈病抗病类型
        1.4.3 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
    1.5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1.5.1 小麦赤霉病分子育种
        1.5.2 小麦条锈病分子标记育种
    1.6 小麦赤霉病抗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1.7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7.1 目的意义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抗霉基因检测及田间抗性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分子标记
        2.2.3 孢子悬浮液配置
        2.2.4 赤霉病接种及抗性调查
        2.2.5 农艺性状调查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抗赤霉病基因的抗性基因分布
        2.3.2 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
        2.3.3 病小穗率的动态变化
        2.3.4 供试材料的赤霉病抗性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2.3.5 小麦材料赤霉病抗性基因效应分析
        2.3.6 抗源系谱分析
    2.4 讨论
        2.4.1 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
        2.4.2 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
        2.4.3 小麦赤霉病抗性与综合农艺性关系
        2.4.4 抗赤霉病主效QTL抗性效应分析
        2.4.5 小麦品种抗源分析
第三章 小麦抗条锈基因检测及田间抗性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DNA提取
        3.2.3 PCR扩增
        3.2.4 成株期抗病性鉴定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小麦抗条锈基因检测
        3.3.2 条锈病抗性鉴定
        3.3.3 抗条锈病基因的效应分析
    3.4 讨论
        3.4.1 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的应用状况
        3.4.2 小麦供试材料的条锈病抗性水平
        3.4.3 小麦条锈病的育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小麦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麦种间杂交F1代杂种优势及表型变异分析[J]. 郭娟,魏莱,杨燕萍,石红霞,车永和.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 [2]198份小麦种质资源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及其FHB1抗性基因检测[J]. 贾宝森,徐锐,熊泽浩,高德荣,王书平,王晓玲,方正武. 江苏农业科学, 2021(23)
  • [3]簇毛麦5VS染色体臂特异分子标记开发与遗传效应分析[J]. 付必胜,孟祥如,刘润然,卢春甜,闫丽娟,张巧凤,郭炜,蔡瑾,刘彩云,张瑞奇,吴纪中.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2
  • [4]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育种[J]. 郝明,张连全,黄林,甯顺腙,袁中伟,姜博,颜泽洪,伍碧华,郑有良,刘登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2
  • [5]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和粒长主效QTL紧密连锁KASP标记的开发及其效应评价[J]. 范涛,李治,蒋庆,陈姝霖,欧霞,陈永艳,任天恒. 中国农业科学, 2021(14)
  • [6]红壤旱地食用型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的稳定性分析及适应性评价[J]. 肖富良,黄天宝,吕伟生,李亚贞,郑伟,肖小军,韩德鹏,肖国滨. 江西农业学报, 2021(07)
  • [7]小麦核质杂种配合力、杂种优势及淀粉特性研究[D]. 李燕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8]四倍体与六倍体小麦穗下节长的比较、鉴定及其演化研究[D]. 师毅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9]32份小麦新品系产量、品质、抗病性评价[D]. 霍丽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10]小麦育种材料抗赤霉病和条锈病基因检测及抗性分析[D]. 张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标签:;  ;  ;  ;  ;  

小麦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