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3-乙酸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建立

吲哚-3-乙酸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建立

一、吲哚-3-乙酸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朱海荣,刘爽,于燕萍,徐吉远,张娟[1](2021)在《植物生长调节剂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的增多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隐形植物生长调节剂引发的农作物生长安全问题,受到政府和消费者的普遍关注。为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需进一步完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检测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介绍了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概述了4种常用的检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方法及其优缺点。展望了随着色谱技术、光谱技术、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分析技术联用将成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检测手段的重要发展方向。

朱熙[2](2021)在《马铃薯中与胁迫相关StMAPKs基因的分离及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模式,由MAPKKK、MAPKK和MAPK组成。该级联途径通过三种激酶依次逐级磷酸化将感知的外源信号放大并传递下去,从而产生应激反应介导细胞增殖、分化和死亡。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日益突出的土地干旱和盐碱化问题造成其减产。目前,关于植物MAPK在干旱、盐及渗透胁迫条件下的基因功能研究十分有限。迄今为止,马铃薯StMAPKs基因响应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诱导表达模式的系统研究仍未见报道,而且其在马铃薯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也不清楚。本研究主要解析StMAPKs是否介导多种与胁迫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StMAPKs是否在干旱、盐和渗透胁迫下起作用以及其潜在机制。本研究对StMAPKs响应不同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处理表达模式行了分析,同时还分析了其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从马铃薯“大西洋”中分离得到一个与盐和渗透胁迫相关的StMAPK3功能基因和一个与干旱胁迫相关的StMAPK11功能基因,并通过亚细胞定位、酵母双杂文库筛选、酵母双杂检测互作蛋白、双分子荧光互补、磷酸化蛋白组学,以及对过表达和RNA干扰表达转基因的植株在胁迫下生理指标和光合指标的检测做了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qRT-PCR技术分析了马铃薯15个StMAPKs基因在不同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处理以及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马铃薯中15个StMAPKs基因不仅在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处理时表达差异显着,而且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特异性表达差异也显着。2.从马铃薯中克隆得到两个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基因StMAPK3和StMAPK11,其中StMAPK3是与盐和渗透胁迫相关,而StMAPK11与干旱胁迫相关,构建了pCAM35s-GFP-StMAPK3和pCAM35s-GFP-StMAPK11亚细胞定位载体,并在烟草表皮细胞中进行了瞬时表达。结果表明,StMAPK3和StMAPK11均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3.构建了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ET28b-StMAPK11,并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IPTG诱导并纯化StMAPK11重组蛋白,制备兔抗StMAPK11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制备好的抗体可以很好的与StMAPK11蛋白特异性结合。4.分别构建了酵母双杂和双分子荧光互补载体,通过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试验验证结果显示,StMAPK3可以与StDof1、StSR2、StACS5、StMEK2和StMAPKK1发生互作,其中StMAPK3与StSR2在细胞核内相互作用。StMAPK11可以与StbZIP2、StPTP1和StVQP9发生互作,其中StMAPK11与StbZIP2在细胞核内相互作用。5.与盐和渗透胁迫相关StMAPK3基因的功能分析。在盐和渗透胁迫条件下,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过表达StMAPK3植株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均增加,在RNA干扰表达植株中,结果相反,而在StMAPK3过表达植株中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减少,RNA干扰表达植株中H2O2和MDA含量增加。同时过表达StMAPK3提高了盐和渗透胁迫下植株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在RNA干扰表达植株中,这些光合指标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都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还发现在盐和渗透胁迫下转StMAPK3基因对马铃薯植株的气孔开合度、植株高度、茎粗、鲜重、根长和侧根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StMAPK3能明显提高马铃薯植株对盐和渗透胁迫的抗性。6.与干旱胁迫相关StMAPK11基因的功能分析。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过表达StMAPK11植株(马铃薯、烟草和拟南芥)中CAT、POD、SOD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均增加,但在RNA干扰表达马铃薯植株中,结果相反,在StMAPK11过表达植株(马铃薯、烟草和拟南芥)中H2O2和MDA含量减少,但在RNA干扰表达马铃薯植株中H2O2和MDA含量增加。同时过表达StMAPK11提高了干旱胁迫下马铃薯植株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在RNA干扰表达植株中,这些光合指标与非转基因相比都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还发现转StMAPK11基因在干旱胁迫下对马铃薯植株的鲜重、干重、根鲜重和根干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明StMAPK11能明显提高植株(马铃薯、烟草和拟南芥)对干旱胁迫的抗性。7.对StMAPK3过表达和RNA干扰表达马铃薯植株进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得到2180种磷酸化蛋白。通过修饰位点定量分析在两组中共同鉴定到的修饰位点2922个,其中差异显着的修饰位点总数78个,显着上调的修饰位点总数49个,显着下调的修饰位点总数29个。通过磷酸化蛋白差异分析两组共鉴定蛋白2023个,其中上调表达蛋白15个,下调表达蛋白14个。利用GO、KEGG、COG数据库对鉴定的磷酸化蛋白质进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这些蛋白质主要在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信号转导和代谢途径中发挥相应功能。

卢肖蒙[3](2021)在《脱油葵花籽缓解慢性应激小鼠5-羟色胺转化异常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脑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功能降低是情绪压力和情感障碍发生的易感生物学因素。近年来,色氨酸(tryptophan,Trp)代谢和高Trp饮食与慢性应激相关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的关注。既往研究表明摄入单剂量Trp或富含Trp的乳清蛋白能增强脑中5-HT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预防慢性应激引起的脑5-HT耗竭。葵花籽富含Trp,可能成为预防和缓解慢性应激的营养干预食物原料。本研究旨在考察脱油葵花籽作为食物主要蛋白来源时,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小鼠的缓解作用,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葵花籽及预防慢性应激相关食品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首先,研究了脱油葵花籽缓解慢性应激引起小鼠5-HT耗竭、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效果。将60只6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10只/组):正常组(CON,正常饮食)、模型组(MOD,正常饮食)、脱油葵花籽组(DSFS)、脱油脱绿原酸葵花籽组(DDSFS)、乳清蛋白组(WPC,阳性对照)、鱼胶原蛋白组(FCP,阴性对照)。预饲喂4周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单笼饲养并将其暴露于CUMS模型持续3周。结果显示,脱油葵花籽显着改善CUMS引起的小鼠糖水偏好降低、悬尾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自发活动性降低及焦虑样行为,其效果与WPC相当。脱油葵花籽处理组小鼠血浆Trp和Trp/大中性氨基酸的比值提高,海马5-HT、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增加,而可引起5-HT耗竭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活性降低。这些变化还伴随着炎症异常、氧化应激和血浆皮质酮的改善。进一步探究了脱油葵花籽对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和结肠菌群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脱油葵花籽显着降低了小鼠血浆内毒素和二胺氧化酶水平,上调了结肠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和粘液素2 m RNA表达水平,改善肠黏膜屏障和肠道通透性。同时脱油葵花籽引起CUMS小鼠肠道菌群β多样性显着改变、丁酸弧菌属、别样杆菌属和幽门螺杆菌属显着升高,拟普雷沃菌属显着降低,同时显着增加了结肠内容物丙酸和戊酸含量。DSFS和DDSFS对肠道菌群组成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与WPC效果相当。最后,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探究了脱油葵花籽对小鼠海马和结肠内容物代谢物的影响。结果显示,脱油葵花籽可显着改善CUMS引起的小鼠海马和结肠内容物内源性代谢物异常。从海马中筛选出28种与应激相关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氨酰基t RNA生物合成、支链氨基酸生物合成、嘧啶代谢和嘌呤代谢等代谢通路。从结肠内容物筛选出18种标志物,主要涉及色氨酸代谢、氨酰基t RNA生物合成、支链氨基酸生物合成、芳香氨基酸生物合成、嘧啶代谢、嘌呤代谢等代谢通路。脱油葵花籽能使异常代谢产物恢复至正常水平,显着改善应激小鼠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脂质代谢等多条代谢途径,从而改善小鼠应激状态。综上所述,脱油葵花籽可有效增加Trp生物利用度,缓解CUMS引起海马5-HT耗竭,从而预防愉悦感降低、焦虑行为、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同时,脱油葵花籽改善了应激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通透性和结肠菌群组成、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脂质代谢等代谢途径。

彭石子[4](2021)在《基于固相萃取与高分辨质谱的微藻胞间植物激素前处理和检测方法》文中指出植物激素对提高微藻生物量和藻类资源合成生物燃料具有重要作用。植物激素也能够通过调节藻类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跨界胞间通讯,对藻际微生物生态特征产生重要影响。深入认知植物激素的作用,需要建立精准检测植物激素的方法。然而,植物激素种类繁多、性质纷杂、赋存痕量的特点,提取和检测植物激素仍面临相当严峻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建立并优化了藻液中多种植物激素的固相萃取方法,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HRMS)联用法,实现了对激动素、二苯基脲、茉莉酸甲酯、吲哚-3-乙酸、吲哚-3-丁酸、赤霉素6种植物激素的灵敏、准确、快速检测。所建立的固相萃取-高分辨质谱法成功应用于检测藻液胞间植物激素,对探明微藻胞间植物激素分泌情况及作用规律和微藻胞间通讯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并优化了固相萃取柱净化微藻胞间植物激素的条件。分别比较了Oasis HLB固相萃取柱、Oasis MAX固相萃取柱、pro Elut PXC固相萃取柱对激动素、二苯基脲、茉莉酸甲酯、吲哚-3-乙酸、吲哚-3-丁酸、赤霉素6种植物激素净化及回收的效果,优化了藻液pH值、洗脱液pH值等处理条件。首先,用氨水调节离心后的藻液pH=8;其次,采用甲醇、去离子水活化后的Pro Elut PXC固相萃取柱进行萃取;以pH=2的甲酸水溶液淋洗后,再用pH=6甲酸甲醇溶液洗脱。经过净化后,激动素、二苯基脲、茉莉酸甲酯的回收率分别达到104.08%、129.79%、84.63%。此外,采用相同的方法以活化后的Oasis HLB固相萃取柱上样、去离子水淋洗,甲醇洗脱,能够成功从藻液中净化得到吲哚-3-乙酸、吲哚-3-丁酸、赤霉素,回收率分别为96.97%、106.88%、85.17%。建立了UPLC-Q-OrbitrapHRMS检测6种植物激素的方法,优化了色谱柱选择、色谱柱柱温以及流动相条件。ACQUITY HSS T3(2.1 mm×100 mm,1.8μm)色谱柱柱温对植物激素检测影响不显着。流动相为乙腈、pH=3甲酸水溶液条件下,激动素、二苯基脲、茉莉酸甲酯的检出效果最好;流动相为甲醇、pH=7水溶液条件下,吲哚-3-乙酸、吲哚-3-丁酸、赤霉素的检出效果最好。6种植物激素在0.05-50 ng/m L间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大于0.997。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在0.0005-0.05 ng/m L和0.001-0.1 ng/m L范围内,低于目前已有的方法。低、中、高质控质量浓度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实验RSD值均小于10%。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传统植物激素前处理和检测时上样量大、步骤繁琐、准确率低的缺点,结合高效简便的固相萃取技术与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UPLC-Q-OrbitrapHRMS的技术,建立并优化了综合快速检测植物激素的方法,为研究复杂藻际环境中痕量植物激素的作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刘菲[5](2021)在《吲哚丙酸(IPA)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纤维化是大多数慢性肝病(CLD)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关键步骤,也是是制约临床预后的关键性因素。目前认为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是肝星状细胞(HSCs)的持续激活,引起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沉积。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凋亡等均是激活HSCs的重要因素,这标志着通过抗炎、抗氧化,使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HSCs减少或失活是抗纤维化的主要目标。转化生长因子(TGF-β)是促进组织修复的正反馈回路的关键激活剂之一,主要通过调节下游的Smads蛋白发挥作用,Smad2/Smad3被认为是促纤维化蛋白,Smad7则是具有抗纤维化作用的蛋白。因此,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调节对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肠-肝轴在CLD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肝脏不仅从肠道获得营养,同时也是肠道微生物攻击的第一目标。肠道屏障被破坏后,大量细菌及其代谢产物进入肝脏,激活免疫系统诱导炎性及氧化应激损伤,进一步增加肠道屏障通透性,形成恶性循环。已有大量文献证实CLD患者肠漏的发生。因此,肠道-微生物群-肝轴也是预防和治疗CLD进展的一个潜在靶点。吲哚丙酸(IPA)是肠道共生菌群(如孢子梭状芽胞杆菌)产生的一种色氨酸代谢衍生物,被发现具有抗炎、抗癌、抗氧化、维持肠道稳态的作用。最新研究表明,IPA可通过下调肝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效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肝纤维进展。理论上,IPA似乎是一种理想的天然抗纤维化化合物,但目前尚未在其他肝纤维化模型上研究IPA对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潜在机制。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是国际上应用最广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本研究首次在该模型上探讨IPA对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每组3-4只),通过腹腔注射CCl4构建肝纤维化模型,IPA溶液每日灌胃干预。通过检测血清ALT、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水平评估肝损伤,采用苏木精-尹红(H&E)和Masson染色评估肝组织病理改变和纤维化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IL-6、IL-8、IL-10的表达水平,评估肝脏中的炎性反应。采用试剂盒法测定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来评估肝脏中的氧化应激水平。TUNEL法分析肝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qPCR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蛋白(α-SMA)、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TGF-β1、Smad3的m 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质印迹(WB)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组织中TIMP1、MMP2、TGF-β1、P-Smad2/3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16s 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1.每日IPA灌胃能明显升高小鼠血清中的IPA浓度。2.IPA干预明显增加CCl4诱导的小鼠血清中的ALT、AST、TBIL和TBA水平,仅予以IPA灌胃对肝功能无影响,这说明IPA溶液无肝毒性,但会加重CCl4诱导的小鼠肝损伤。3.IPA+CCl4组肝组织中的肝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ECM沉积比CCl4模型组更加严重,说明IPA加重了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形成。4.IPA干预可改善CCl4诱导的高甘油三酯血症。5.与CCl4模型组相比,IPA+CCl4组中的TNF-α、IL-1β、IL-6、IL-8的表达水平升高更加明显,而IL-10的表达受到抑制。说明IPA干预会加重CCl4诱导的炎症反应。6.与CCl4模型组比,IPA干预增加了肝脏中的CAT活性,但降低了肝脏中GSH含量和GSH-PX活性,且不影响SOD活性和MDA含量。上述结果提示该研究中,IPA干预不能缓解CCl4导致的肝脏氧化应激损伤。7.IPA+CCl4组肝脏中的α-SMA、Collagen-I、TIMP-1、MMP-2的m 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这提示IPA加重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与激活HSCs有关。8.IPA+CCl4组小鼠肝脏中TGF-β1、P-Smad2/3、Smad2/3的蛋白表达水平比CCl4模型组的升高更加明显,而Smad7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受到抑制,这说明IPA加重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与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9.IPA干预可部分恢复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逆转厚壁菌/拟杆菌比率,但同时也会增加致病菌的丰度。这说明IPA干预可影响小鼠肠道内的微生物结构。结论:IPA可能通过TGF-β1/Smads信号通路过度激活HSCs加剧了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IPA加重了CCl4诱导的小鼠肝脏炎症和细胞凋亡,但不能缓解CCl4引起的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IPA干预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

王正[6](2021)在《基于Au@SnO2-垂直石墨烯微电极的植物传感器》文中指出脱落酸(ABA)是一种抑制型植物激素,其不但能够抑制蛋白质与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还可以促使果实成熟、叶子脱落,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脱落酸水平的动态变化,对研究脱落酸如何调节和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检测植物组织中脱落酸的含量是相当有必要的。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核壳Au@SnO2粒子修饰垂直石墨烯(VG)微电极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以检测植物中脱落酸含量。首先,使用磁控溅射物理气相沉积设备在钽丝上生长一层氧化锡(SnO2);然后通过浸泡的方法在SnO2上附着四氯金酸;最后使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溅射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生长石墨烯,从而构建Au@SnO2-VG微电极。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法、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电化学阻抗谱对Au@SnO2-VG电极的形貌、微结构及成分进行了研究。将制备的三根Au@SnO2-VG微电极作为工作电极,配合铂丝、钛丝组成微电极阵列传感器,用于电化学方法检测ABA。ABA响应机理的研究表明,该微电极阵列传感器协同Au@SnO2纳米粒子丰富的吸附位点以及VG优良导电性电催化氧化响应ABA。Au@SnO2-VG微电极传感器定量检测ABA的p H范围为4.0~7.0,响应浓度范围为0.012~495.2μM,具有高的灵敏度(0.02~0.07μA·μM-1)、低的检测限(0.01~1.33μM)、以及长达一个月的使用寿命。此外,在宽的p H范围建立ABA定量检测模型,满足了测试实物时,植物p H差异大的需要。该Au@SnO2-VG微电极阵列传感器,首次通过无酶和非免疫的电化学方法定量响应ABA浓度,且适用于实施植物组织中ABA的原位检测。这种稳定、可靠、便捷的微电极阵列传感器的设计思路及检测策略在植物内小分子的原位检测中具有大的应用潜力。

周思蒙[7](2020)在《脱落酸传感器构建及其在黄龙病菌侵染柑橘中的检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是柑橘种植中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原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主要通过柑橘木虱进行广泛传播。该病害的发生和扩散对柑橘产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植物激素,具有控制植株器官脱落,抑制植物生长的作用,并在受到不利环境胁迫下自身会产生防御和抵抗。鉴于脱落酸在柑橘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生理作用及黄龙病菌侵染后所产生的抗逆性,因此加强对黄龙病的防治和脱落酸的检测工作对于柑橘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此,亟需发展出能够准确、快速定量的ABA检测方法。本文通过还原石墨烯(r GO)和海藻酸钠(SA)等纳米材料对电极进行修饰,并通过在电极表面修饰ABA的单克隆抗体来实现对ABA的检测,建立了ABA免疫传感器,使该传感器具备较好的选择性和灵敏性。进一步以黄龙病侵染的柑橘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备的ABA免疫传感器检测了黄龙病菌侵染下脐橙体内ABA的含量变化,并研究了ABA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我们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相符,从而证明了传感器的实用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制备及鉴定感染黄龙病的脐橙样本本研究首先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种业装备部生物实验室内对脐橙进行黄龙病嫁接侵染,然后对疑似柑橘黄龙病样本进行采样,对采集的3份样品进行植物表型分析、及PCR测定,所得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扩增的3份疑似样本中,有2份材料出现了与阳性对照一致的目标条带,约为703 bp,表明所检样品感染了柑橘黄龙病,因此我们选择筛选出的阳性材料作为后续开展实验的样本。而另一份样品检测中并未出现特异性扩增的目的条带,与阴性对照结果一致,表明该植株未感染柑橘黄龙病或病菌浓度较低,目前还未能检测出。(2)制备高灵敏性、高稳定性的ABA免疫传感器通过在电极表面修饰r GO及SA,来增加传感器的检测性能,并优化r GO、SA、ABA抗体的浓度比例,分别选择了三者最优浓度为1.5mg/ml、1.25mg/ml、0.5mg/ml,根据ABA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反应导致电极阻抗出现变化(△Z1-Z0)的相应原理,进行了ABA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发现:这一传感器在10p M~1μM响应范围内与ABA浓度呈现线性关系,线性方程是y=103.46x+480.73,R2=0.99927,根据实际检测结果,检测下限为10p M。(3)黄龙病菌侵染后植物体中ABA的检测应用采用我们制备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黄龙病菌侵染后柑橘样本中ABA含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健康叶片和感病叶片的阻抗变化值(△Z1-Z0)分别是为72、823,这表明植物受到病菌侵染后,体内脱落酸的水平出现了显着的增强,和之前研究的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该检测方法为病害胁迫下植物激素水平的检测提供了有力借鉴。(4)柑橘体内脱落酸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Cit ZEP是脱落酸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基因,我们在实验过程当中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脱落酸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感染黄龙病植株中的Cit ZEP表达量增加。从而表明Cit ZEP表达量增加引起了脱落酸合成酶的增加,进而引起了脱落酸的增加。该结果与我们的电化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一致,证明了传感器的实用性。

邢庚淇[8](2020)在《茉莉酸甲酯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和初步应用》文中指出茉莉酸甲酯(Me JA)是一种内源植物激素,在种子萌发、根系生长、开花与结实、脱落和衰老以及在应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Me JA进行定量检测有助于对Me JA的生理过程和转导途径进行研究,在调节农业生产和提高粮食产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由于Me JA在植物体内的微量存在,并且容易受到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内部次生代谢物的干扰,需要一种灵敏而且能够特异识别Me JA的检测方法。与毛细管电泳、色谱、质谱等其他检测植物激素的方法相比,电化学传感器法具有成本低、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速度快,操作简单(无需复杂的纯化过程)以及便携(可在野外使用)等优势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在一次性的丝网印刷电极(SPE)上,通过引入高导电的碳纳米材料用来放大检测信号以及固定抗体,研究制备了两款新型无标签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并用于检测实际样品中Me JA含量。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铜基金属有机骨架功能化石墨烯平台构建茉莉酸甲酯新型无标签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铜基金属有机骨架(Cu-MOFs)材料。Cu-MOFs作为氧化还原探针的Cu2+信号被羧基化石墨烯(GR)放大,抗体通过EDC/NHS偶联剂与石墨烯的羧基进行共价连接,首次构建了用于检测Me JA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由于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的Cu-MOFs与具有高电导率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GR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使传感器获得了比现有检测Me JA的方法更加出色的分析性能。结果表明,该免疫传感器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1 p M-100μM,检测限(LOD)为0.35 p M(S/N=3)。该传感器还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采用标准加入法,通过液相萃取对葡萄果实样品的内源Me JA含量进行了离体检测,获得了理想的回收率,证明了该传感器具备实际应用潜力。2.基于羧基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新型无标签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茉莉酸甲酯检测将一维的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NT)与二维的羧基化石墨烯(GR)结合形成三维GR-MWNT纳米复合材料。稳定、低毒的二茂铁(Fc)作为电子媒介体,通过静电力被引入到GR-MWNT复合材料中。Nafion的加入不仅使修饰材料在SPE电极表面固定,还提高了电极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GR-MWNT复合材料中携带大量的羧基提供了与抗体的氨基进行共价连接的活性位点。随着Me JA浓度的增加,Fc的氧化峰电流逐渐减小。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结果显示该免疫传感器比第一款免疫传感器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检测范围为100 f M-100μM,LOD低至31.26 f M(S/N=3),且灵敏度、选择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均十分出色。该传感器成功地应用于葡萄和橘子果实样品中Me JA的测定,通过计算回收率,显示出其检测的准确性。所构建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简便、高效、可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蔡迪,孙利军,鲍宁,刘武[9](2020)在《植物生长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植物生长素是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一类调控植物细胞和组织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其定性、定量及原位测定技术一直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植物生长素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详细总结了植物生长素主要检测技术的特点,并对生长素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任云,李强,李哲馨,张文林,刘燃,李洪雷,刘奕清[10](2020)在《一个竹根姜高秆突变系的表型评价及生理鉴定》文中指出以栽培种渝姜1号(YJ1)为野生型对照,对增产竹根姜高秆突变系(HM15)的表型特征、细胞学以及抗性、品质相关指标进行鉴定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HM15的株高、根鲜质量、叶鲜质量、茎鲜质量以及根茎鲜质量均显着或极显着增加,而出苗率、成熟期、茎粗和分枝数无显着差异;从幼苗期到收获期,通过对增长幅度最大的倒3节间的横、纵切片的细胞学观察发现,HM15的株高是由节间长度决定的,与节间数无关,而茎秆细胞体积变大是引起HM15节间变长的原因;HM15的茎秆中3种与促进生长有关的激素油菜素内酯(BR)、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含量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对照YJ1,而生长抑制型激素脱落酸(ABA)含量则显着低于对照;强光逆境下HM15叶片内防御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以及次生物质总酚(TP)、木质素(lignin)含量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对照YJ1;收获期HM15根茎中关键性功能成分6-姜酚(6-Gingerol)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YJ1,粗纤维含量则显着低于对照。HM15可作为优良的育种材料,为后期对控制突变相关基因的定位、图位克隆、功能分析以及育种利用奠定基础。

二、吲哚-3-乙酸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吲哚-3-乙酸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生长调节剂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
2 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1 生物鉴定法
    2.2 免疫测定法
    2.3 光谱测定法
    2.4 色谱法
        2.4.1 气相色谱法
        2.4.2 液相色谱法
        2.4.3 色谱-质谱联用法
3 结语

(2)马铃薯中与胁迫相关StMAPKs基因的分离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语表 Abbreviation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MAPK级联途径
        1.1.1 植物MAPK级联途径组成
        1.1.2 植物中的MAPKKK
        1.1.3 植物中的MAPKK
        1.1.4 植物中的MAPK
    1.2 植物MAPK级联途径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
        1.2.1 乙烯信号转导
        1.2.2 脱落酸信号转导
        1.2.3 茉莉酸信号转导
        1.2.4 水杨酸信号转导
        1.2.5 生长素信号转导
        1.2.6 油菜素甾醇信号转导
        1.2.7 赤霉素信号转导
    1.3 MAPK级联参与调控植物非生物胁迫
        1.3.1 盐胁迫
        1.3.2 干旱胁迫
        1.3.3 温度胁迫
        1.3.4 氧化应激响应
        1.3.5 臭氧胁迫
        1.3.6 创伤响应
        1.3.7 重金属胁迫
    1.4 植物中磷酸化蛋白组学研究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马铃薯StMAPKs的差异表达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生化试剂
        2.1.2 培养基
        2.1.3 引物
        2.1.4 植物材料及处理
        2.1.4.1 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处理
        2.1.4.2 马铃薯植株不同组织器官的取样
        2.1.5 试验方法
        2.1.5.1 植物总RNA的提取
        2.1.5.2 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2.1.5.3 实时荧光定量qRT-RCR分析StMAPKs表达谱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非生物胁迫及植物激素处理下的StMAPKs差异表达分析
        2.2.1.1 脱落酸处理
        2.2.1.2 干旱处理
        2.2.1.3 乙烯处理
        2.2.1.4 赤霉素处理
        2.2.1.5 H_2O_2处理
        2.2.1.6 高温处理
        2.2.1.7 生长素处理
        2.2.1.8 茉莉酸处理
        2.2.1.9 低温处理
        2.2.1.10 NaCl处理
        2.2.1.11 PEG处理
        2.2.1.12 水杨酸处理
        2.2.2 不同组织器官中的StMAPKs差异表达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马铃薯StMAPK3 抗盐和渗透胁迫相关的功能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生化试剂
        3.1.2 培养基
        3.1.3 引物
        3.1.4 植物材料及处理
        3.1.5 试验方法
        3.1.5.1 植物总RNA的提取
        3.1.5.2 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3.1.5.3 目的基因PCR扩增
        3.1.5.4 PCR反应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3.1.5.5 回收目的片段
        3.1.5.6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3.1.5.7 马铃薯StMAPK3 的亚细胞定位
        3.1.5.8 酵母双杂试验
        3.1.5.9 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
        3.1.5.10 马铃薯遗传转化及鉴定
        3.1.5.11 盐和渗透胁迫条件下生理指标分析
        3.1.5.12 盐和渗透胁迫条件下生长指标和气孔的分析
        3.1.5.13 盐和渗透胁迫条件下光合指标的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铃薯中与渗透和盐胁迫相关的StMAPK3 基因的分离
        3.2.2 载体的构建
        3.2.2.1 过表达载体pCPB-StMAPK3 的构建
        3.2.2.2 RNA干扰表达载体pCPB121-miRmapk3 的构建
        3.2.2.3 亚细胞定位载体pCAM35s-GFP-StMAPK3 的构建
        3.2.2.4 酵母双杂表达载体的构建
        3.2.2.5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表达载体的构建
        3.2.3 StMAPK3 的亚细胞定位
        3.2.4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StMAPK3 互作蛋白
        3.2.4.1 诱饵载体pGBKT7-StMAPK3 毒性与自激活检测
        3.2.4.2 StMAPK3 诱饵蛋白筛选马铃薯cDNA文库及分析
        3.2.4.3 酵母双杂交验证蛋白互作
        3.2.5 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BiFC)验证结果
        3.2.6 转基因马铃薯的植株的获得与检测
        3.2.7 NaCl、甘露醇和PEG处理下的生理指标分析
        3.2.8 NaCl、甘露醇和PEG处理下的光合指标分析
        3.2.9 NaCl、甘露醇和PEG处理下的生长指标及气孔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马铃薯StMAPK11 抗旱胁迫相关的功能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生化试剂
        4.1.2 培养基
        4.1.3 引物
        4.1.4 植物材料及处理
        4.1.4.1 马铃薯材料及处理
        4.1.4.2 烟草材料及处理
        4.1.4.3 拟南芥材料及处理
        4.1.5 试验方法
        4.1.5.1 植物总RNA的提取
        4.1.5.2 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4.1.5.3 目的基因PCR扩增
        4.1.5.4 PCR反应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4.1.5.5 回收目的片段
        4.1.5.6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4.1.5.7 马铃薯StMAPK11 的亚细胞定位
        4.1.5.8 原核表达马铃薯StMAPK11 蛋白
        4.1.5.9 原核表达马铃薯StMAPK11 重组蛋白抗体制备
        4.1.5.10 Western blot
        4.1.5.11 酵母双杂试验
        4.1.5.12 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
        4.1.5.13 马铃薯遗传转化及鉴定
        4.1.5.14 烟草遗传转化及鉴定
        4.1.5.15 拟南芥遗传转化及鉴定
        4.1.5.16 干旱胁迫条件下马铃薯植株生理指标分析
        4.1.5.17 干旱胁迫条件下烟草的生理指标分析
        4.1.5.18 干旱胁迫条件下拟南芥的生理指标分析
        4.1.5.19 干旱胁迫条件下马铃薯植株的生物量和生长指标分析
        4.1.5.20 干旱胁迫条件下光合指标的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马铃薯中与渗透和盐胁迫相关的StMAPK11 基因的分离
        4.2.2 载体的构建
        4.2.2.1 过表达载体pCPB-StMAPK11 的构建
        4.2.2.2 RNA干扰表达载体pCPB121-miRmapk11 的构建
        4.2.2.3 拟南芥和烟草表达载体pART-CAM-StMAPK11 的构建
        4.2.2.4 亚细胞定位载体pCAM35s-GFP-StMAPK11 的构建
        4.2.2.5 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ET28b-StMAPK11 的构建
        4.2.2.6 酵母双杂表达载体pGBKT7-StMAPK11 的构建
        4.2.2.7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试验表达载体的构建
        4.2.3 原核表达StMAPK11 及抗体制备
        4.2.3.1 原核重组StMAPK11 蛋白表达
        4.2.3.2 间接ELISA法检测兔抗StMAPK11 抗血清效价
        4.2.3.3 兔抗StMAPK11 抗血清的Western blot鉴定
        4.2.4 StMAPK11 的亚细胞定位
        4.2.5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StMAPK11 互作蛋白
        4.2.5.1 诱饵载体pGBKT7-StMAPK11 毒性与自激活检测
        4.2.5.2 StMAPK11 诱饵蛋白筛选马铃薯cDNA文库及分析
        4.2.5.3 酵母双杂交验证蛋白互作
        4.2.6 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BiFC)验证结果
        4.2.7 转基因马铃薯植株的获得与检测
        4.2.8 转基因烟草植株的获得与检测
        4.2.9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获得与检测
        4.2.10 干旱胁迫下的生理指标分析
        4.2.10.1 干旱胁迫下马铃薯植株的生理指标分析
        4.2.10.2 干旱胁迫下烟草植株的生理指标分析
        4.2.10.3 干旱胁迫下拟南芥植株的生理指标分析
        4.2.11 干旱胁迫下的光合指标分析
        4.2.12 干旱胁迫下的生长指标及生物量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马铃薯StMAPK3 磷酸化修饰定量蛋白组学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2.1 总蛋白提取
        5.1.2.2 蛋白质检
        5.1.2.3 蛋白酶解
        5.1.2.4 磷酸化修饰多肽富集
        5.1.2.5 液质检测
        5.1.2.6 蛋白质的鉴定和定量
        5.1.2.7 蛋白质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5.1.2.8 基序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数据质控与鉴定
        5.2.2 磷酸化蛋白功能注释
        5.2.3 磷酸化修饰位点分析
        5.2.4 磷酸化蛋白差异分析
        5.2.5 差异磷酸化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3)脱油葵花籽缓解慢性应激小鼠5-羟色胺转化异常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色氨酸代谢与5-羟色胺功能
        1.1.1 色氨酸代谢
        1.1.2 5-HT功能
    1.2 慢性应激
        1.2.1 慢性应激和5-HT功能
        1.2.2 慢性应激与炎症反应
        1.2.3 慢性应激与肠道菌群
        1.2.4 慢性应激与代谢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葵花籽概述
    1.5 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3 实验主要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葵花籽基本成分测定
        2.2.2 葵花籽水解氨基酸测定
        2.2.3 脱油葵花籽的制备
        2.2.4 动物分组及饲养
        2.2.5 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
        2.2.6 糖水偏好实验
        2.2.7 悬尾实验
        2.2.8 强迫游泳实验
        2.2.9 旷场实验
        2.2.10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2.3 指标测定
        2.3.1 组织及样品收集
        2.3.2 血浆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3.3 海马组织生化指标的测定
        2.3.4 肝脏和皮层组织氧化还原相关指标的测定
        2.3.5 血浆炎症因子和皮质酮的测定
        2.3.6 血浆黏膜屏障相关指标的测定
        2.3.7 结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2.3.8 回肠组织病理学切片
        2.3.9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10 结肠内容物16S r DNA高通量测序分析
        2.3.11 小鼠海马组织广泛靶向代谢组的检测
        2.3.12 小鼠结肠内容物广泛靶向代谢组的检测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葵花籽基本成分组成
        3.1.1 不同品种葵花籽蛋白和氨基酸组成
        3.1.2 葵花籽的主要组成成分
    3.2 脱油葵花籽对小鼠生长性能和行为活动的影响
        3.2.1 脱油葵花籽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3.2.2 脱油葵花籽对小鼠快感缺失的影响
        3.2.3 脱油葵花籽对小鼠静止不动时间的影响
        3.2.4 脱油葵花籽对小鼠自主活动及探究行为的影响
        3.2.5 脱油葵花籽对小鼠焦虑样行为的影响
        3.2.6 讨论
        3.2.7 小结
    3.3 脱油葵花籽对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3.3.1 血浆氨基酸水平
        3.3.2 海马组织生化指标
        3.3.3 小鼠肝脏氧化还原状态
        3.3.4 小鼠皮层氧化还原状态
        3.3.5 血浆炎症因子水平
        3.3.6 小鼠血浆皮质酮水平
        3.3.7 讨论
        3.3.8 小结
    3.4 脱油葵花籽对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3.4.1 小鼠肠黏膜屏障和相关基因表达
        3.4.2 回肠H&E染色
        3.4.3 小结
    3.5 行为学、色氨酸代谢与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3.6 脱油葵花籽对小鼠结肠菌群的影响
        3.6.1 稀释曲线和Rank-Abundance曲线
        3.6.2 α多样性分析
        3.6.3 β多样性分析
        3.6.4 基于门水平的肠道菌群分析
        3.6.5 基于科属水平的肠道菌群分析
        3.6.6 结肠内容物SCFA含量
        3.6.7 结肠菌群与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3.6.8 小结
    3.7 脱油葵花籽对小鼠海马代谢组的影响
        3.7.1 海马代谢物的多变量统计学分析
        3.7.2 代谢通路和相关性分析
        3.7.3 代谢差异物分析
        3.7.4 小结
    3.8 脱油葵花籽对小鼠结肠内容物代谢组的影响
        3.8.1 结肠内容物代谢物的多变量统计学分析
        3.8.2 代谢通路和相关性分析
        3.8.3 代谢差异物分析
        3.8.4 结肠菌群和代谢组内源性代谢物相关性分析
        3.8.5 小结
    3.9 预防作用及机制总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基于固相萃取与高分辨质谱的微藻胞间植物激素前处理和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藻植物激素的性质与种类
    1.2 微藻胞间植物激素的作用
        1.2.1 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
        1.2.2 对胞内组分的影响
        1.2.3 生理生态作用
    1.3 藻间植物激素前处理方法
        1.3.1 前处理方法概述
        1.3.2 化学提取方法
        1.3.3 固相萃取法
        1.3.4 其他前处理方法
        1.3.5 藻间植物激素提取的瓶颈问题
    1.4 藻间植物激素检测方法
        1.4.1 检测方法概述
        1.4.2 生物鉴定法
        1.4.3 免疫学方法
        1.4.4 理化检测分析
        1.4.5 藻间植物激素检测的瓶颈问题
    1.5 科学问题的提出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分析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植物激素的选择
        2.1.2 标准品与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藻种与培养
        2.2.1 藻种
        2.2.2 小球藻的培养
    2.3 标准溶液与流动相配制
        2.3.1 标准工作溶液配制
        2.3.2 标准储备液配制
        2.3.3 流动相配制
    2.4 植物激素提取方法
        2.4.1 固相萃取法
        2.4.2 处理条件
    2.5 植物激素检测方法
        2.5.1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2.5.2 质谱仪器参数
第三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检测藻间植物激素
    3.1 引言
    3.2 检测条件与模式优化
        3.2.1 色谱条件
        3.2.2 质谱条件
    3.3 检测方法验证
        3.3.1 离子流图
        3.3.2 定量限与线性范围
        3.3.3 精密度与重现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物激素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与优化
    4.1 引言
    4.2 提取条件与优化
        4.2.1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4.2.2 pH优化
    4.3 前处理方法的建立
        4.3.1 KT、1,3-DPU、Me JA前处理方法的建立
        4.3.2 IAA、IBA、GA_3前处理方法的建立
    4.4 前处理效果与方法验证
        4.4.1 基质效应
        4.4.2 加标回收率
        4.4.3 应用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5)吲哚丙酸(IPA)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色氨酸代谢物与慢性肝病的关系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Au@SnO2-垂直石墨烯微电极的植物传感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化学传感器简介
        1.2.1 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1.2.2 电化学传感器的电极
        1.2.3 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1.3 石墨烯简介
        1.3.1 石墨烯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1.3.2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4 氧化锡简介
        1.4.1 氧化锡的物理化学性能
        1.4.2 氧化锡的研究现状
    1.5 核壳微纳结构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1.5.1 核壳微纳结构的性能优点
        1.5.2 核壳微纳结构材料的制备方法
    1.6 植物中脱落酸的检测方法
        1.6.1 脱落酸
        1.6.2 检测方法与研究现状
    1.7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7.1 课题研究内容
        1.7.2 课题创新
第二章 Au@SnO_2-VG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2.1 电极的构建理论
    2.2 化学药品与材料
    2.3 Au@SnO_2-VG微电极的制备工艺
    2.4 微电极阵列传感器的组装
    2.5 Au@SnO_2-VG微电极的表征方法
    2.6 Au@SnO_2-VG微电极的形貌、结构及成分分析
        2.6.1 微电极的SEM形貌分析
        2.6.2 微电极的Raman结构分析
        2.6.3 微电极的XRD相结构分析
        2.6.4 微电极的TEM微结构及XPS成分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u@SnO_2-VG微电极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3.1 实验仪器与化学试剂
    3.2 Au@SnO_2-VG微电极的阻抗特性与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
    3.3 不同微电极结构响应ABA的对比
    3.4 单根微电极与微电极阵列传感器响应ABA的对比
    3.5 pH环境对ABA响应信号的影响
    3.6 抗干扰、重现性、稳定性、再生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物中ABA的检测
    4.1 检测黄瓜中的ABA含量
    4.2 检测黄瓜汁中的ABA含量
    4.3 微电极阵列传感器检测ABA的回收率分析
    4.4 检测更多植物中的ABA含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脱落酸传感器构建及其在黄龙病菌侵染柑橘中的检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柑橘黄龙病简介
        1.1.1 柑橘黄龙病的症状及危害
        1.1.2 柑橘黄龙病的传播途径及传播特点
    1.2 柑橘黄龙病菌的鉴定与检测
        1.2.1 症状诊断
        1.2.2 指示植物的鉴定
        1.2.3 电子显微镜观察
    1.3 柑橘黄龙病防治方法
        1.3.1 无毒柑橘材料
        1.3.2 防治木虱
        1.3.3 挖除病树
    1.4 病菌侵染对植物激素的影响研究
    1.5 植物激素
        1.5.1 ABA的研究现状
        1.5.2 植物激素的检测方法
    1.6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6.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概述
        1.6.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类型
        1.6.3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1.6.4 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1.6.5 电化学传感器在脱落酸检测中的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黄龙病菌侵染脐橙后表型及分子诊断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2.1.3 黄龙病菌接种及嫁接
        2.1.4 引物的选择与检测方法
        2.1.4.1 引物选择
        2.1.4.2 CTAB 配置与 DNA 提取
        2.1.4.3 PCR 扩增
        2.1.4.4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分析
        2.2.2 PCR检测
    2.3 讨论
第3章 脱落酸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性能测试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复合材料制备
        3.1.3 脱落酸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3.1.4 测定程序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免疫传感器的可行性分析
        3.2.2 脱落酸免疫传感电极表面电镜扫描图
        3.2.3 免疫测定的优化
        3.2.4 ABA传感器的检测性能
        3.2.5 标准曲线制备
        3.2.6 抗干扰试验
        3.2.7 ABA检测方法对比
    3.3 讨论
第4章 黄龙病菌侵染下柑橘体内ABA水平的变化研究
    4.1 试验仪器与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提取
        4.2.2 引物设计
        4.2.3 柑橘总RNA的提取
        4.2.4 柑橘cDNA合成
        4.2.5 荧光定量PCR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柑橘感染黄龙病后脱落酸水平变化的检测
        4.3.2 回收率试验
        4.3.3 黄龙病胁迫对ABA合成关键酶Cit ZEP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作者简历

(8)茉莉酸甲酯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和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茉莉酸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1.1.1 茉莉酸类物质的生物合成
        1.1.2 茉莉酸类物质的信号转导机制
        1.1.3 茉莉酸类物质在逆境胁迫下的作用
        1.1.4 茉莉酸类物质的测定方法
        1.1.4.1 毛细管电泳法
        1.1.4.2 色谱法
        1.1.4.3 电化学传感器法
    1.2 电化学传感器法
        1.2.1 直接电化学传感器
        1.2.2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1.2.2.1 抗体(抗原)的固定方法
        1.2.2.2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方法
        1.2.3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1.3 电化学传感器修饰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1.3.1 碳纳米材料
        1.3.2 金属纳米材料
        1.3.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1.4 丝网印刷电极概述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Cu-MOFs功能化石墨烯平台构建新型无标签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茉莉酸甲酯检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种类
        2.2.2 仪器
        2.2.3 葡萄果实中MeJA的萃取
        2.2.4 Cu-MOFs纳米结构表面的合成
        2.2.5 Cu-MOFs-GR的制备
        2.2.6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2.2.7 测量程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免疫传感器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2.3.2 Cu-MOFs-GR纳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2.3.3 免疫传感器修饰过程的电化学表征
        2.3.4 茉莉酸甲酯免疫传感器制备条件的优化
        2.3.5 Cu-MOFs-GR免疫传感器检测Me JA的性能
        2.3.6 葡萄果实样品中茉莉酸甲酯含量的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新型无标签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茉莉酸甲酯检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种类
        3.2.2 仪器
        3.2.3 葡萄和橘子果实中MeJA的萃取
        3.2.4 Fc-GR-MWNT的制备
        3.2.5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3.2.6 测量程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免疫传感器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3.3.2 Fc-GR-MWNT纳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3.3.3 免疫传感器制备过程的电化学表征
        3.3.4 Fc-GR-MWNT免疫传感器制备条件的优化
        3.3.5 Fc-GR-MWNT免疫传感器检测Me JA的性能
        3.3.6 葡萄和橘子果实样品中茉莉酸甲酯含量的检测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9)植物生长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测定法
2 物理或化学测定法
3 电化学测定法
4 讨论

(10)一个竹根姜高秆突变系的表型评价及生理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高秆突变材料
    1.2 农艺性状调查
    1.3 细胞学观察
    1.4 生理生化及品质指标测定
        1.4.1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1.4.2 抗性相关指标测定
        1.4.3 品质相关指标测定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秆突变系的表型分析
        2.1.1 高秆突变系的农艺性状
        2.1.2 高秆突变系株高及节间数的生长发育动态
        2.1.3 高秆突变系节间长度的变化
    2.2 高秆突变系的细胞学观察鉴定
    2.3 高秆突变系的生理特性及品质指标鉴定
        2.3.1 高秆突变系的内源激素含量
        2.3.2 高秆突变系的抗性相关指标
        2.3.3 高秆突变系的品质指标
3 讨论与结论
    3.1 高秆突变系株高形成的主要相关因素
    3.2 株高发育与激素含量的关系
    3.3 高秆突变系HM15的潜在应用价值

四、吲哚-3-乙酸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生长调节剂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朱海荣,刘爽,于燕萍,徐吉远,张娟. 肥料与健康, 2021(06)
  • [2]马铃薯中与胁迫相关StMAPKs基因的分离及功能研究[D]. 朱熙.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3]脱油葵花籽缓解慢性应激小鼠5-羟色胺转化异常及机制研究[D]. 卢肖蒙. 江南大学, 2021(01)
  • [4]基于固相萃取与高分辨质谱的微藻胞间植物激素前处理和检测方法[D]. 彭石子.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吲哚丙酸(IPA)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菲.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6]基于Au@SnO2-垂直石墨烯微电极的植物传感器[D]. 王正.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7]脱落酸传感器构建及其在黄龙病菌侵染柑橘中的检测应用[D]. 周思蒙.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8]茉莉酸甲酯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和初步应用[D]. 邢庚淇.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9]植物生长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蔡迪,孙利军,鲍宁,刘武. 植物生理学报, 2020(08)
  • [10]一个竹根姜高秆突变系的表型评价及生理鉴定[J]. 任云,李强,李哲馨,张文林,刘燃,李洪雷,刘奕清. 中国蔬菜, 2020(08)

标签:;  ;  ;  ;  

吲哚-3-乙酸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