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预言与魏璐璐》

评《预言与魏璐璐》

一、《谶纬论略》评介(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金[1](2021)在《儒家学说与东汉社会控制研究》文中指出西方传入的社会控制思想理论相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来说,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概念,但却完全不陌生。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核心不外乎如何进行国家治理和社会控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已经对如何治理国家、加强社会控制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入汉之后,为实现统治的世代延续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对国家治理和社会控制进行思想上的变革,经董仲舒改革后的“儒家”学说成为社会控制思想的主体。东汉建立后,作为汉统的继承者,儒家学说仍被统治者作为主导思想进行社会控制,但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反而随着儒学的神学化和经学化日益僵化、失效。所以,本文以儒家学说为中心,来探讨东汉不同时期、不同政局之下,不同形态的儒家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上的效果与力度。首先,东汉初期“神学化”的儒家学说谶纬对刘秀政权合法性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混战之中建立起的东汉王朝,面对的是王莽改制和农民起义遗留的残破社会。因此东汉初年统治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政权合法性的确立和社会秩序的重建。两汉之际社会上谶纬思潮的流行为东汉政权合法性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刘秀统一天下后,颁布“图谶于天下”,以官方手段将神秘的谶纬思想合法化,以安天下,笼络民心。其次,东汉中期在帝王对儒学的推崇和儒学社会化下,儒家社会控制思想得以确立。受西汉儒学倡兴的影响,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大力提倡儒学教育,其后在明帝和章帝的进一步推崇之下,儒家道德教化深入社会,自上而下形成一张严密的道德教化网,儒学社会得以呈现。章帝时,白虎观会议的召开,以“国宪”的形式确立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社会控制思想,对东汉的社会秩序进行了重新定位,用“三纲六纪”来调整和规范社会关系,以“礼乐教化”来控制民众,“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再次,东汉中后期由于政治失序以及“经学化”儒学的僵化导致儒学出现信仰危机。汉章帝之后,《白虎通义》所构建的理想社会秩序并没有如愿实现。自和帝起,东汉统治集团内部陷入激烈的权力争夺漩涡,戚宦专权,政治黑暗。国家意识形态产生危机,谶纬解经泛滥,儒学的神学化走向极端而遭到士人质疑;儒学成为功利之学,士人伦理价值观念僵化,社会上儒家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亦淡化。一些坚守儒家崇高伦理道德的士人,在党锢之祸中遭受打击,对儒学产生信仰危机,传统儒学所构建起来的理想主义遭遇挫折。最后,东汉末年儒家社会控制思想日益失效。东汉中后期以来,随着皇权的式微和儒家伦理价值观念的僵化,士人的政治情感发生变化,“忠君”观念淡化,儒家社会控制思想逐渐失效,大批士人站在朝廷的对立面,非议朝政,处士横议。党祸之后,儒士精神世界受到重创,儒家思想衰微。失去精神支柱的有识之士重拾法家刑名之学,提出用严刑峻法来整治社会秩序,加强社会控制,主张“德刑并举”的治国之道和“重赏深罚”的社会治理机制。但是,儒士们的这种“反思”并未扭转儒学自身的僵化倾向,也并未对当权者产生多大的思想冲击。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统治思想,失去了其应有的社会控制效能。民心背离,国家分裂,东汉王朝走向覆灭。

樊伟峻,宋博媛[2](2020)在《论《搜神记》变异故事所反映的意蕴》文中研究表明《搜神记》中搜罗了众多的变异故事,它们折射出先秦至汉魏时期的哲学、宗教、政治等思想文化。对这些变异故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特定时期人们对生命规律的认识,对宗教的执着信仰,以及对伦理道德秩序的维护;也可以发现中古人们对于王朝兴废更替的朴素解释,以及君权至上观念的形成。

王亮军[3](2020)在《范晔《后汉书》类传研究》文中指出相较于《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的一大特点在于其新设的类传。《后汉书》共有类传十篇,尤以《党锢》《文苑》《独行》《方术》《列女》五篇颇具特色,它们不但各自记述了东汉时期的某类社会历史现象,在史法、史识与史意等方面更彰显了范晔在历史撰述上的精意与特色。范晔通过设《党锢列传》形成以《党锢》为核心的党人传记载结构,范晔以序总论党锢始末,以“三君”“八俊”等核心党人展现党锢全貌,通过将其他党人分别归类形成对《党锢》的补充,又以大量存在于《党锢》及其他诸传中的史论表达了他对党锢之祸及东汉党人出处进退的看法。在《文苑列传》中,范晔记载了东汉的“文章之士”。因深受南朝刘宋时期“文章之学”发展的影响,范晔对东汉“文章之学”的思考存在时代的区格,这主要反映在他的文学观念和文士观念两个方面。范晔以其文士观念为指导,以对历史评价所具有的功利性为依托,将这种时代的区格通过《文苑》和《儒林》两传之间的互补进行了弥合。《独行列传》记载了被排斥在统治道德之外的独行之士。范晔通过对“侠”之精神主流化即“公义”化的改塑,将“游侠”塑造成其史撰中的“儒侠”,游侠的“私义”也在史撰中渐趋“公义”。在这一主流化撰述的过程中,范晔通过剪裁史料、选择传主将东汉闾里布衣之侠放入《独行》,弱化和分散卿相之侠,以此来表彰“独行”的精神。在《方术列传》中,范晔对东汉“方术之士”的记载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二重因素,这体现着范晔对“方术”内涵的把握。以此内涵为标准,范晔将东汉“方术之士”分为“数术之士”“方技之士”“神怪之士”三类,进而阐发了自己对东汉社会中“方术”风尚的认识。《列女传》从其撰写基础和材料来源看,亦深受同时代风习的影响。通过对传主身份的甄别、对东汉才女及贞女的重视,范晔充分强调了“三纲”理论中“夫为妻纲”重要性,而在这一旨趣背后则是魏晋南北朝妇女史撰写中分后妃入《皇后传(纪)》,以《列女传》记载社会中下层女性的妇女史撰写变更的趋向,这种趋向主要功用即在于以《皇后纪》行君主劝诫,以《列女传》引导社会风气。范晔《后汉书》中的类传既有出于呈现客观历史的考虑,也体现了史学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即史撰对象与史撰主体、史学发展与社会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充分反映出范晔“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的撰述旨趣。这一旨趣之下,范晔类传撰写表现出择取众家之长而重构、展现时代风尚而再造的特征,这正是范晔类传撰写中变与常之一端。同时,范晔的类传撰写既出于就事论事而又高于就事论事,它们不仅代表了范晔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的重要特征,也体现出类传作为一种史书体例,在纪传体史书编纂上的变化过程及其价值与意义。

李龙[4](2019)在《汉代谶纬的审美之维》文中认为作为与汉代经学并立的谶纬思潮,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历法、气象、政治、礼乐、神话、历史、诗文,其影响波及文学、宗教、哲学、自然科学等领域。谶纬神学体系曾一度成为东汉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外在体系的庞大和内在内容的博大,使得谶纬既具有引人入胜的光辉性质,又具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神秘性质。这种因自身的复杂而生成的悖谬,导致关于谶纬的研究呈现碎片化和迟滞化。关于谶纬的美学研究一直处于薄弱化地带。对汉代谶纬思潮进行美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它既是对谶纬思潮的美学意义的发掘,也是对汉代美学的丰富与完善,更是对美学性质的一种审视。全文主体共分三章。第一章“汉代谶纬概述”部分,分为“谶言概说”和“纬书概述”两部分,对谶的含义与特征、谶的存在样式、纬的含义与特征、纬的篇目内容、谶与纬的联系与区别、汉代谶纬的兴起等作了基础研究。从对“谶”与“纬”的辨析之中,梳理出汉代谶纬兴起的内在基石与外部背景,明确谶纬以《河图》《洛书》为历史维度,以阴阳五行为核心骨架,以天人感应为主体思想,以附会经义为言说方式的生成结构,从而为后面进行美学维度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谶纬的美学思想”,分为谶纬与“中和之美”、谶纬与诗性智慧、《诗纬》的美学思想、《乐纬》的美学思想四节,从不同层面对谶纬作了美学维度的研究。第一节谶纬与中和之美,在对谶纬相关内容的整理分析中,明确谶纬造作的实际表达了一种天人合一、阴阳和合的精神,崇尚一种普遍和谐的宇宙观念和社会理想。在审美的层面上,谶纬体现出一种“中和”的审美特性。第二节谶纬与诗性智慧,明确了谶纬的造作延续了原始巫术思维,并具有诗性智慧的投影。汉代谶纬的造作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借助想象性的关联思维和原始巫术思维,在诗与思的结合之下,创造了一个“可能性的世界”。这个“可能性世界”主要呈现为谶纬神话世界。通过诗性思维,谶纬造作者们将人类生活的历史、实践经验以及不可期之命运凝聚为鲜活完整的神话形象,这些形象在自由自主的神话世界演绎着奥妙神奇的故事,展现着或悲剧的命运或圆满的结局,它们都是人类诗性智慧的投影。第三节《诗纬》的美学思想,明确《诗纬》运用天人感应、阴阳五行、气运律历开创了解《诗》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将天、人、《诗》结构成一个整体,从而赋予《诗》更多的神秘性和宗教仪式,在这种“天人模式”中,《诗》的本源意义即人的存在的真理也得以初步显现。第四节《乐纬》的美学思想,主要阐释了《乐纬》解《乐》理论。第三章“谶纬的审美特性”,明确在强烈的社会功利目的的驱动下,谶纬造作者的创作意图导向了对不同于现实政治、社会生活的理想世界的勾勒和建造。这种理想世界的创造最终呈现为一个丰富的审美的世界。这个审美的世界,有多样化的特征,如神话传说的怪诞性;空间地理世界的神妙性;《河图》《洛书》蕴含的象数理的简约性;天生圣人而圣人异表的奇美性。并结合具体的材料对这些审美特性作了相关分析。

柳小龙[5](2018)在《王充元气自然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充是东汉时期“异端”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是对当时社会“虚妄”现象的批判。他通过将“元气”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对万物、天地、人、性命作了系统地阐述。在对《论衡》全书通读以后,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着作的思想核心是“元气”,本文通过归纳与分析的方法,把王充思想中关于天地、万物、人、性命各方面的认识纳入在“元气”的体系之下,做新的尝试和突破,希望可以更加深入、合理、准确地挖掘出王充哲学的意义。本文以“元气”为王充的理论基础,通过三个方面对他的思想做了分析。第一,是对王充“元气”思想产生的探究。第二,主要是对王充讲的天地、万物和人从“元气”的角度做了细致地分析与探讨,认为这些都是“元气”所表达的内容。第三,主要分析了他对人“性命”的认识,王充认为人的“性命”是“元气”在人身上的表现形式。因此,对于当时社会谶纬、迷信思想的泛滥,王充希望用“元气”自然思想来做合理的解释。他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是“元气”自然的产物,一切都是禀气而生。在对人“性命”探讨时,他还是从“元气”的自然出发,认为两者是“元气”在人身上的表现形式。所以“性”在人刚出生的时候就已决定了,但他这一思想是积极的,在王充的思想中他认为“性”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中人之性”的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与学校的教化使人性向善的方面发展。在“命”的讨论上,他同样认为人刚出生时“命”就已经确定了,这里的“命”它包含了人长短的寿命和吉凶祸福之命。王充对“人”和“性命”坚持用“元气”的观点来做解释,是因为他坚决反对当时社会谶纬、迷信思想泛滥,“虚妄”之言横行的社会现状,希望从源头直接给予打击。由此在“元气”的思想体系下对王充的哲学进行研究、探讨是合乎他自己哲学思想对当时社会批判目的的,他想从当时不同的社会思想角度找出一个新的方法,建立起自己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逻辑结构。虽然在他的哲学思想结构中存在着矛盾之处,但是对当时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打击是沉重的,他的哲学思想并不是对自己成长遭遇表达不满,并对“性命”产生悲观消极的宿命论情绪,而是表达了一种对当时社会的关怀之情。

薄刃锋[6](2017)在《吐鲁番出土伏羲女娲图的哲学观念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伏羲女娲图极具特色,从内容组成来讲并不复杂,仅仅是星象图与手持规矩的伏羲女娲形象的结合。但就其内涵而言却非常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都有着极大的价值,不论是从文化学的角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对研究吐鲁番地区当时的历史、文化、艺术等都有重要意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伏羲女娲图的内涵同样丰富,其哲学内涵不仅体现在其内容中,还体现在其特殊的放置方式上。从内容上来讲,伏羲女娲图的每一部分都有其相对应的哲学含义,人首蛇身的人物形象是远古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遗留;天地、日月、男女都具有对立属性,在中国古代都曾代指阴阳;规矩不仅代表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型,又被古人当做社会法度的象征;而交尾的形象,一方面表达了阴阳化生万物,实为宇宙的开端,另一方面却也表达了中国古代的一个普遍观点,即变是宇宙中的一个根本事实;星象图的出现,一方面象征着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即农时历法体现的天人和谐思想,另一方面也表现着中国古代谶纬神学的发展。伏羲女娲图在墓中的放置方式特殊,大多数用木钉钉于墓室上方,正好与墓主人相对。伏羲女娲图内容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多与“天”、“宇宙”有关,因此伏羲女娲图这种特殊的放置方式实质上是在表达天与人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哲学中对天人问题的讨论,其实主要是讲天人合一的问题,这些在伏羲女娲图的内容中也多有体现。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结合先秦两汉时期儒家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可以推出伏羲女娲图中所要表达的天人思想有两个重点,一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是取法于天;二是在这种道德观念下而成型的儒家内圣外王的个人修养观念。

崔永强[7](2016)在《三国时期孙吴符瑞研究》文中认为符瑞即吉祥的征兆,古人认为这是上天给予人间的神秘预兆,是抽象天命的一种表现。两汉时,符瑞就已大行其道,至三国时迅速膨胀,并有了跨越性的演进,而孙吴的符瑞最具时代性和地域性,是当时符瑞发展的典型代表,因此本文主要对其整体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做出具体分析。文章主要有绪论、正文、结尾、附录等部分,绪论以下,共分四章。绪论部分主要就研究对象、研究现状、选题价值做出说明,重点介绍当前国内外有关符瑞和孙吴的研究动态,并指出尚可深入拓展部分,然后申明孙吴符瑞研究的可能性、重难点和价值所在。第一章从符瑞管理的沿革推及三国时期的符瑞职掌,进而讨论孙吴的太史、东观与符瑞的关系,通过对比发现,从始至终,太史主掌符瑞,而东观有协助管理的职责。继而探讨孙吴符瑞的造作、采集、处置等流程,最后将孙吴对符瑞的处置归结为四类,分别为:祭祀、庆贺、纪念、收藏,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三国时期符瑞管理的一般情况。第二章以封禅国山碑为中心,分别从记录类别、时间范围、准确性三个方面探讨该碑的价值,并认为碑文所记基本能反映历史时期内孙吴符瑞的整体面貌,是了解三国时符瑞发展状况的珍贵资料。第三章主要结合碑文和传世文献的记录,相互参证,以此分析孙吴符瑞的类别,还参考当时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进一步考察其种类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第四章集中讨论孙吴符瑞的影响因素,分别从时代风尚、政治需求、地域文化、学术风气等角度进行剖析,最终得出结论,孙吴繁盛的符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由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孙吴符瑞不仅是历史和社会文化结合的结晶,更是长久以来,吴越地域文化和特定时期文化风尚共同孕育的结果,兼具时代性和地域性于一身,代表了三国时代符瑞发展演变的趋势。

高瑞杰[8](2015)在《以天驭势:何休《公羊》灾异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灾异说在两汉时备受重视。自孝文帝因见灾异而下诏罪己以降,往往一有灾异,君主便会下诏罪己,并选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策问为政之方;而朝野诸儒亦纷纷藉灾异议论朝政,表达自身施政主张;另一方面灾异说逐渐依托于五经,经过长久宣扬及累世总结,灾异往往确有征验,至有左右人事或使政局变动之效。本文拟从何休的公羊灾异思想入手,以董仲舒——何休的公羊传承谱系为主线,申明公羊灾异思想的大义所在,亦可以明晰何休灾异说的继承与创新之处。同时,深入分析何休灾异说的义理背景及缘由,并结合两汉儒者的政治实践,以明何休乃至汉儒的共同经学旨归。具体而言,本文分如下五个章节。首先在知人论世一章,侧重对何休公羊学思想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脉络等方面展开分析,并着重强调在两汉公羊学谱系中董仲舒与何休具有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同时对本文所立足的经学视域的诠释方式及对现实关照的理路作一交代。第二章重点探析《春秋》灾异思想内涵,尤其是作回溯式的学术史梳理,重点突出董仲舒在《春秋》灾异说理论形成中的突出地位,同时也直接促生了谶纬的发展盛行。第三章开始具体分析何休《春秋公羊解诂》中所蕴含的灾异思想,重点与《汉书·五行志》中所记载的董仲舒的灾异说相互对照,并得出何休对董仲舒灾异思想的继承之处的几个面向。第四章继续通过比较董何灾异说以分析何休灾异说的特色,比较突出何休灾异思想对董仲舒灾异思想的补充、创新与修正,并结合刘向、刘歆父子的灾异说理论,以更深入地把握何休的《公羊》灾异理论。第五章并以《解诂序》与“三阙”为中心,试图阐析何休灾异理论的时代意义。通过对何休这两个文本及其灾异例的梳理,结合公羊学其时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和理论困境,探究何休灾异理论背后所蕴含的义理倾向,从而更进一步把握灾异理论的时代价值。

吴祥军[9](2014)在《《抱朴子外篇》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抱朴子外篇》是晋代葛洪创作的一部子论,它成书于永嘉南渡前后,既体现了当时中国南北思想的冲突和融合;又反映了社会激变下士人对传统与时俗的反思与重构,在这种反思和重构中,先秦诸子、两汉经学以及魏晋玄学和神仙道教思想都被吸纳进思想体系的建构中,使得该书呈现出极为独特的思想风貌,因而对该书进行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和有价值的。本文主要对葛洪的儒道观念、政治思想体系、圣人观念、尚明思想、隐逸思想和重文思想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抱朴子外篇》的创作背景。从汉代大一统政权的离析、魏晋刑名学和玄学的兴起和神仙道教思想的发展三个角度,分析了《抱朴子外篇》创作的政治背景、思想背景和宗教背景。又结合葛洪的家世出身、师承学统和朋友交际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抱朴子外篇》创作的具象化背景。并试图呈现《抱朴子外篇》思想与这些背景之间的潜在联系。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抱朴子外篇》内外篇的划分和思想倾向问题。关于《抱朴子外篇》的思想倾向的争议问题,本文认为葛洪对儒家和道家认识与先秦两汉和隋代以后不同。葛洪区分儒家和道家的根据不是致治途径的不同,而是最终达至的目标的不同,是世俗与神仙的不同,而不是治国理念的不同。因而要有历史的观念,不能削足适履的将《抱朴子外篇》简单的定性为儒家或道家。第三章主要剖析了《抱朴子外篇》的政治思想。分析了葛洪的关于君主存在合理性的论证及其明君思想;论述了葛洪关于人才察举和鉴别的思想;剖析了葛洪刑法思想的特色及其成因。第四章重点剖析了葛洪的圣人观和尚明思想。葛洪的圣人观是对两汉以来圣人观的颠覆,他以“人事之极号”的圣人观取代汉儒全知全能的圣人观,使得士人的理想人格开始摆脱治国平天下的治世之圣人的限制,有了更加多元化选择的自由。葛洪用“明”取代“仁”作为他的《抱朴子外篇》的核心理念,是对两汉以来儒家尚德思想积弊的反动,是用法家公正之“明”矫正汉末以来以私关系建构的社会秩序。第五章主要讨论了葛洪的隐逸思想。在追溯隐逸源流的基础上,对葛洪隐逸思想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重点讨论了葛洪隐逸思想中隐者与神仙结合的特征,剖析了葛洪对隐逸与政权关系调和,分析了葛洪关于隐与时关系的讨论。第六章论述了《抱朴子外篇》的社会批判思想。主要从批判放达之风、交游之风以及酗酒之风着手,展现葛洪思想中迥异社会流俗的一面。第七章论述了《抱朴子外篇》的博学思想、重文思想和贵今思想。本文认为葛洪德粗文精和文德皆本的观念,不但是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表现,还对中国古代士人摆脱对政治的依附,获得更加独立的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祝昊冉[10](2013)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与《隋书·经籍志》“经部”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汉书·艺文志》是我国最早的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第二部重要的史志目录。《隋志》基本继承了《汉志》,但两者也存在不同之处。本文选择《汉志》"六艺略"与《隋志》"经部"为研究对象,先从着录种类的角度进行比较,发现《汉志》未收入纬书,分析其原因;再从着录体例的角度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

二、《谶纬论略》评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谶纬论略》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1)儒家学说与东汉社会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东汉初期图谶与政权合法性的构建
    1.1 刘秀应谶以谋天下
    1.2 刘秀用谶以控民心
    1.3 小结
第二章 东汉中期崇儒与儒家社会控制思想
    2.1 道德教化:儒家社会控制思想的确立
        2.1.1 帝王对儒学的大力推崇
        2.1.2 儒教对社会的深层渗透
    2.2 纲常伦理:《白虎通义》的社会控制思想
        2.2.1 三纲六纪与社会秩序
        2.2.2 礼乐教化与社会控制
    2.3 小结
第三章 东汉中后期政治失序与儒学信仰危机
    3.1 皇权式微:外戚宦官专政下的社会乱象
        3.1.1 白虎观会议后的政治实际
        3.1.2 外戚宦官专政下的社会乱象
    3.2 信仰危机:儒家士人伦理价值观念的变化
        3.2.1 儒士价值观念的庸俗化和教条化
        3.2.2 党祸中儒士道德理想的极端化
    3.3 小结
第四章 东汉末年思想冲突与社会控制的失效
    4.1 处士横议:儒家社会控制思想的失效
    4.2 异端思想:社会批判锋芒中法家思想的复兴
        4.2.1 “德刑并举”的治国之道
        4.2.2 “重赏深罚”的社会治理机制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论《搜神记》变异故事所反映的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变异说的哲学意蕴
    (一)道家的生生不息
    (二)阴阳家的五行说
    (三)儒家的道德伦理
二、变异说的宗教意蕴
    (一)灵魂不死观念
    (二)因果报应观念
    (三)祥瑞灾异之兆
三、变异说的政治意蕴
    (一)王朝兴替的预言性
    (二)君权的不可侵犯性

(3)范晔《后汉书》类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综述
    二 类传概述
    三 本文立意
第一章 铨叙党人择设《党锢列传》
    一 范书中的“党人”
    二 设《党锢》以总括党事
    三 散诸传而补充《党锢》
    四 发史论以明褒贬得失
    五 小结
第二章 齐整文士补叙《文苑列传》
    一 从《文苑》无史论说起
    二 《文苑》传主及其结构
    三 范晔的文学、文士观念
    四 《文苑》《儒林》的关系
第三章 重塑游侠改立《独行列传》
    一 范书中的“折节”之“侠”
    二 《史记》《汉书》中的游侠
    三 “侠”之精神的“公义”化
    四 《独行》传主的精神气质
    五 范晔对“侠”之精神的改塑
    六 小结
第四章 合汇“方”“数”扩置《方术列传》
    一 “术数”“数术”“方术”释义
    二 《方术》的撰写基础
    三 范晔的“方术”观念
    四 小结
第五章 寓服“三纲”采述《列女传》
    一 《列女传》的撰写基础
    二 《列女传》的女性群象
    三 《列女传》的选撰标准
    四 范晔对妇女史撰写的发展
    五 小结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汉代谶纬的审美之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代谶纬概述
    第一节 谶言概说
        一、谶的含义和特征
        二、谶的存在样式
    第二节 纬书概述
        一、纬的含义和特征
        二、纬书的篇目内容
        三、谶与纬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 谶纬的兴起
        一、前人之说——混淆概念,以偏概全
        二、内部基石——神道设教,方儒合流
        三、外部条件——王泽既衰,伪言四起
第二章 谶纬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谶纬与“中和”之美
    第二节 谶纬与诗性智慧
        一、巫术思维的延续
        二、诗性智慧的投影
    第三节 《诗纬》的美学思想
        一、诗者,天地之心
        二、诗含四始五际六情
    第四节 《乐纬》的美学思想
        一、《乐纬》的乐源论
        二、《乐纬》的乐用论
        三、《乐纬》的乐律论
第三章 谶纬的审美特性
    第一节 神话传说的怪诞性
        一、神话传说的类型
        二、神话传说的怪诞性
    第二节 祥瑞与灾异的虚幻性
        一、祥瑞灾异的含义与特征
        二、祥瑞灾异的虚幻性之美
    第三节 空间地理的神妙性
    第四节 河洛象、数、理的简约性
        一、《河图》之象
        二、《河图》之数
        三、《河图》之理
        四、《洛书》之象
        五、《洛书》之数
        六、《洛书》之理
    第五节 圣人异表的奇美性
        一、个体身份的夸饰之美
        二、群体庶民行为的雅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王充元气自然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王充元气自然论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社会原因
    第二节 前人思想及着作的影响
第二章 “元气”自然观的内容
    第一节 关于天地
    第二节 关于人
    第三节 关于自然现象
第三章 “气”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性
        一、王充“三性说”
        二、“性”善恶的影响因素
        三、性的可变性
    第二节 命
        一、命的产生
        二、命的分类
        三、命的外在表现
    第三节 命定论的缺陷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吐鲁番出土伏羲女娲图的哲学观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关于伏羲女娲图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关于伏羲女娲神话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关于伏羲女娲图内容的研究现状
        1.2.4 国内关于天人观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吐鲁番出土伏羲女娲图基本情况概述
    2.1 吐鲁番出土伏羲女娲图的年代判定及图绘特征
        2.1.1 吐鲁番出土伏羲女娲图的年代判定
        2.1.2 吐鲁番出土伏羲女娲图的图绘特征
    2.2 吐鲁番出土伏羲女娲图的创作背景
        2.2.1 吐鲁番出土伏羲女娲图创作的历史背景
        2.2.2 吐鲁番出土伏羲女娲图创作的文化背景
3 对伏羲女娲图中人物形象的哲学探析
    3.1 人首蛇身与神人观探析
        3.1.1 原始崇拜与人首蛇身形象的哲学内涵
        3.1.2 天命观思想下的人神关系
    3.2 伏羲女娲交尾形象体现的阴阳哲学
        3.2.1 男女形象中蕴含的阴阳思想
        3.2.2 交尾形象与变易思想
4 对伏羲女娲图中规矩和星象图的哲学探析
    4.1 规矩中包含的哲学内涵
        4.1.1 天圆地方——中国古老的宇宙模型
        4.1.2 规矩的社会法度含义
    4.2 星象图中的哲学思想
        4.2.1 星空神话与古天文学中的天人和谐
        4.2.2 谶纬神学影响下的星空探索
5 伏羲女娲图中的天人观及其意义
    5.1 伏羲女娲图的天人观
        5.1.1 伏羲女娲图的“天”和“人”
        5.1.2 伏羲女娲图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
    5.2 伏羲女娲图存在的意义
        5.2.1 从“天德”到“人德”
        5.2.2 墓主人内圣外王的个人修养观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三国时期孙吴符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符瑞概说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现状及趋势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孙吴符瑞概述
    2.1 职掌
    2.2 采集
    2.3 处置
        2.3.1 祭祀
        2.3.2 庆贺
        2.3.3 纪念
        2.3.4 收藏
    2.4 小结
第3章 封禅国山碑与孙吴符瑞
    3.1 封禅国山碑
    3.2 国山碑与孙吴符瑞的规模
        3.2.1 记录的类别
        3.2.2 记录的时间范围
        3.2.3 记录的准确性
    3.3 小结
第4章 孙吴符瑞的种类和特征
    4.1 孙吴符瑞的分类
    4.2 种类特征
        4.2.1 地瑞
        4.2.2 动物瑞
        4.2.3 器物瑞
        4.2.4 其他
    4.3 地域分布特征
        4.3.1 整体不均衡分布
        4.3.2 二元分布模式
        4.3.3 特殊地域重点分布
    4.4 小结
第5章 孙吴符瑞的影响因素
    5.1 时代风尚
    5.2 政治需要
    5.3 地域文化
    5.4 学术风尚
    5.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以天驭势:何休《公羊》灾异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弁言
第一章 知人论世:何休公羊学思想概述
    第一节 何休公羊学研究现状及问题
    第二节 何休其人其学
    第三节 何休公羊学之传承谱系
    第四节 灾异说在公羊学体系中的地位
    第五节 当代经学视阈下的何休公羊学研究方法与结构
第二章 何休前《春秋》灾异说衍变
    第一节 灾异思想的渊薮及内涵
    第二节 董仲舒对灾异理论的创新
    第三节 董仲舒与谶纬
    第四节 《春秋纬》:继董开何的灾异观
第三章 何休的灾异观——以《汉书·五行志》为中心(上)
    第一节 绍述广川,张大公羊
        1.1 明天人相与之畏,倡二类灾异之说
        1.2 贬贪淫扰民,重恪礼法古
    第二节 承董氏之绪,引谶纬入传
        2.1 沿袭音训
        2.2 补春秋之阙
        2.3 重阴阳之说
        2.4 承星占之论
        2.5 引纬书平议——兼论何休祯祥之说
第四章 何休的灾异观——以《汉书·五行志》为中心(下)
    第一节 发展董说灾异,完善公羊义例
        1.1 灾异先后井然有序,占验事例信而有征
        1.2 恪守公羊家法、修补董氏之说
        1.3 略谈可怪之论,张大公羊义理
        1.4 发展董刘之说,完善公羊义例
    第二节 立足公羊,转益多师
        2.1 借鉴向、歆父子之灾异说
        2.2 杂采京《易》诸书、兼取《左》、《榖》之说
        2.3 弃妖祥邪说,立足公羊
第五章 何休灾异说的现实关怀——以《解诂序》与“三阙”为中心
    第一节 力辟二创,多依董胡
    第二节 攻破左、榖,张大公羊
    第三节 如宪监督,关切时政
小结:汉代灾异的功能平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何休《春秋公羊解诂》与《汉书·五行志》之比较
    附录二:《汉书·五行志》之外《公羊传》及何休灾异说
    附录三:何休《解诂》灾异例援引纬书表
    附录四:《解诂》除灾异例外援引纬书表
    附录五:俞樾《何劭公论语义》与刘恭冕《何休注训论语述》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抱朴子外篇》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背景研究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政治背景:世袭、世族与大一统政权的离析
        二、思想背景:刑名学与玄学
        三、宗教背景:分化合流,清整道教
    第二节 葛洪的家世、师承与交游
        一、葛洪的家世出身与其思想立场
        二、葛洪的师承与儒道兼修的学派特征
        三、葛洪的交际与《抱朴子外篇》成书的关系
第二章 内、外篇之别与葛洪的儒、道观
    第一节 名教即是自然——内、外篇划分的解读
    第二节 《抱朴子外篇》的思想倾向与葛洪的儒、道观
        一、《抱朴子外篇》思想归属的三种观点
        二、同途殊归:魏晋儒道之别与《抱朴子外篇》的思想归属
第三章 “外以治国”思想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明君:《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的核心
        一、君主存在的合理性:天命、争竞与自然
        二、理想的君主:明君
    第二节 审举:葛洪的人才思想
        一、望形难以得神:反对轻易品鉴人物
        二、考察与策试:从察举到科举的潜变
        三、人才使用问题
    第三节 《抱朴子外篇》的刑法思想
        一、刑法的重要性
        二、刑法的使用
        三、《抱朴子外篇》尚刑原因分析
第四章 葛洪的圣人观与尚明思想
    第一节: 葛洪的圣人观与理想人格
        一、葛洪的圣人观:人事之极号
        二、理想人格:内以修身,外以治国
    第二节 葛洪的尚明思想
        一、葛洪尚明的主观意图
        二、葛洪尚明思想提出的客观条件
第五章 《抱朴子外篇》的隐逸思想
    第一节 隐逸溯源
    第二节 《抱朴子外篇》隐逸思想的独特性
        一、怀冰先生:隐者与神仙的融合
        二、逸民:吊诡的王臣
        三、隐显任时:隐逸与时的关系
第六章 社会批判思想
    一、批判放达之风
    二、批判交游之风
    三、批判酗酒之风
第七章 博学、重文与贵今思想
    第一节 博学思想
        一、汉末博学风气
        二、葛洪的家学渊源
    第二节 德粗文精:《抱朴子外篇》的重文思想
        一、太上立德与死而不朽
        二、文德皆本与德粗文精
        三、葛洪重文思想的理论前提与主观动机
    第三节 贵今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附录一: 葛洪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二: 《抱朴子外篇》的版本源流

(10)《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与《隋书·经籍志》“经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志》“六艺略”与《隋志》“经部”着录种类对比
    (一) 刘向《七略》未收纬书之原因
    (二) 刘歆《七略》未收纬书之原因
    (三) 班固《汉志》未收纬书之原因
    (四) 纬书的兴衰
二、《汉志》“六艺略”与《隋志》“经部”着录体例对比
    (一) 《汉志》“六艺略”图书着录体例
        1. 只着书名和篇 (卷) 数, 不录作者。
        2. 先着书名和篇 (卷) 数, 后着作者。
        3. 先着作者, 后着书名和篇 (卷) 数。
        4. 以作者为书名。
        5. 以作者官职为书名。
        1.注撰人。
        2.注内容。
        3.注篇章。
        4.注附录。
    (二) 《隋志》“经部”着录体例
    (三) 从《汉志》“六艺略”和《隋志》“经部”的着录方式比较可以看出
        1.《汉志》“六艺略”着录体例或书名在先, 作者在后;
        2. 关于作者, 《汉志》“六艺略”简介作者, 《隋志》“经部”对作者不评介而只叙其时代官衔。
        3. 帝王着作, 《隋志》“经部”列于该时代收书之首。

四、《谶纬论略》评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儒家学说与东汉社会控制研究[D]. 李瑞金. 山西大学, 2021
  • [2]论《搜神记》变异故事所反映的意蕴[J]. 樊伟峻,宋博媛.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3]范晔《后汉书》类传研究[D]. 王亮军. 兰州大学, 2020(01)
  • [4]汉代谶纬的审美之维[D]. 李龙.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5]王充元气自然论研究[D]. 柳小龙. 西北大学, 2018(01)
  • [6]吐鲁番出土伏羲女娲图的哲学观念探析[D]. 薄刃锋. 新疆师范大学, 2017(01)
  • [7]三国时期孙吴符瑞研究[D]. 崔永强. 西南民族大学, 2016(03)
  • [8]以天驭势:何休《公羊》灾异思想研究[D]. 高瑞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1)
  • [9]《抱朴子外篇》思想研究[D]. 吴祥军. 南京大学, 2014(05)
  • [10]《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与《隋书·经籍志》“经部”对比研究[J]. 祝昊冉.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5)

标签:;  ;  ;  ;  ;  

评《预言与魏璐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