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山西医学院关于穴区带与经络穴位关系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曹然[1](2019)在《针灸干预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保护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针灸干预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肝脏的功能、纤维化程度及对组织形态学变化,通过其对各指标的影响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研究针刺与艾灸干预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着重从针刺与艾灸干预对肝细胞功能的保护,抗氧化应激水平,调节肝细胞炎性因子以及减轻酒精肝损伤后出现的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并重点研究和观察了针刺与艾灸干预对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来探讨针刺与艾灸干预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过程中保护肝脏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72只,SPF级,雄性,体重180210g,正常对照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并给予SPF级鼠粮,其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强胃健脾”针刺干预组、“强胃健脾”艾灸干预组、“柔肝养血”针刺干预组、“柔肝养血”艾灸干预组,每组12只,采用白酒混合液灌胃配合高脂饲料饮食(56d),其中“强胃健脾”针刺干预组、“强胃健脾”艾灸干预组、“柔肝养血”针刺干预组、“柔肝养血”艾灸干预组分别给予穴位针刺和艾灸干预,在最后一次针灸干预后,剔除针刺和艾灸干预操作过程中引起局部血肿、烫伤以及解剖后胃肠穿孔的大鼠,并取血,分离血清,并取肝脏。考察针刺干预与艾灸干预对于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以及不同腧穴配伍下针刺干预与艾灸干预的效果。微板法(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酶AST、ALT的活力,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HA、LN、Hyp以及肝组织中PCⅢ、Ⅳ-C、SOD、MDA、TGF-β1、TIMP-1的含量。采用伊红染色法制备肝脏切片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的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的表达,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Wnt蛋白、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羟脯氨酸(Hyp)含量增加明显(P<0.01)。与模型对照组大鼠比较,“强胃健脾”针刺与艾灸干预组、“柔肝养血”针刺与艾灸干预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羟脯氨酸(Hyp)水平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用HE染色观察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学特征,视野下肝细胞清晰可见,且无变性和坏死现象,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坏死等现象,并出现严重的肝组织结构破坏和肝索排列紊乱,在肝门管区和中央静脉可见炎细胞浸润,并看到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且延伸至小叶内形成假小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强胃健脾”针刺与艾灸干预组、“柔肝养血”针刺与艾灸干预组大鼠肝细胞的脂肪变性、水肿、坏死程度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并且“强胃健脾”针刺干预和“强胃健脾”艾灸干预组分别好于“柔肝养血”针刺干预组和“柔肝养血”艾灸干预组。2通过实验大鼠肝脏Masson染色观察可见,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未见明显胶原沉积于肝门管区内。而模型对照组大鼠有大量明显增生的纤维组织和胶原沉积于肝门管区、中央静脉和肝实质中,继而生成假小叶,不同程度的形成了肝损伤和肝纤维化。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强胃健脾”针刺干预组、“强胃健脾”艾灸干预组、“柔肝养血”针刺干预组、“柔肝养血”艾灸干预组胶原沉积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并且“强胃健脾”针刺干预组、“强胃健脾”艾灸干预组胶原沉积也分别较轻于“柔肝养血”针刺干预组和“柔肝养血”艾灸干预组。3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丙二醛(MDA)、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明显上升(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强胃健脾”针刺干预组、“强胃健脾”艾灸干预组、“柔肝养血”针刺干预组、“柔肝养血”艾灸干预组能够显着降低肝组织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丙二醛(MDA)、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P<0.05或P<0.01),提高肝组织SOD含量(P<0.01)。4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强胃健脾”针刺干预组、“强胃健脾”艾灸干预组、“柔肝养血”针刺干预组、“柔肝养血”艾灸干预组的大鼠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Wnt蛋白(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量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对照组大鼠比较,“强胃健脾”针刺干预组、“强胃健脾”艾灸干预组、“柔肝养血”针刺干预组、“柔肝养血”艾灸干预组能够明显降低肝组织Wnt蛋白(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量(P<0.05或P<0.01)。结论1针刺与艾灸干预能有效的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的AST、ALT含量,达到保护肝脏功能的目的。2针灸与艾灸干预可能通过调控肝细胞炎性因子水平,实现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3针刺与艾灸干预可能通过降低大鼠肝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实现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4针刺与艾灸干预可能通过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干预来降低肝组织中Wnt,β-catenin,MMP-7的蛋白表达,实现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和细胞的保护作用。5“强胃健脾”和“柔肝养血”针刺与艾灸干预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均有保护作用,且“强胃健脾”针刺与艾灸干预组保护作用优于“柔肝养血”针刺与艾灸干预组,提示“强胃健脾”可能更符合早中期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
王金双[2](2019)在《大黄通便贴穴位贴敷预防肛肠病术后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大黄通便贴穴位贴敷预防肛肠病术后便秘的效果,为临床当中预防肛肠病术后便秘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取2018年4月-8月为研究时限,选定如东县中医院肛肠诊疗中心的60例肛肠病行手术治疗的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借助SAS统计分析随机列出流水号为001-060,按1:1的平行对照原则均分为两组: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统一性较好,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每次排便时间、粪便的性状、腹部感觉症状、治疗后的效果、治疗安全性,综合评价大黄通便贴穴位贴敷预防肛肠病术后便秘的效果结果:(1)试验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普遍较短,多在术后1-2日内排便,而对照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较长,多为3日或3 日以上,试验组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平均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首次排便时间分布及积分对比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患者排便间隔时间一般较短,一般在48h以内,且以24h以内居多,面对照组患者排便间隔时间较长,一般超过24h,且很大一部分患者的排便间隔时间超过48h,试验组患者的排便间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患者排便间隔时间平均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排便间隔时间分布及积分对比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患者每次排便时间较短,一般在1Omin以内,以5-10min居多,面对照组患者每次排便时间较长,多>10min,试验组患者的每次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患者每次排便时间平均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每次排便时间分布及积分对比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患者粪便性状较好,术后第1日、第2日、第3日、第4日的粪便性状积分均较低,而对照组患者粪便性状较差,术后第1 日、第2日、第3日、第4日的粪便性状积分均较高,试验组第1 日-第4日的粪便性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患者腹部感觉症状较轻,术后第1日、第2日、第3日、第4日的腹部感觉症状积分均较低,而对照组患者腹部感觉症状较明显,术后第1日、第2 日、第3日、第4 日的腹部感觉症状积分均较高,试验组第1日-第4 日的腹部感觉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患者的预防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3.3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安全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大黄通便贴穴位贴敷应用于肛肠病术后便秘预防、当中,可有效缩短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每次排便时间,改善粪便性状,减轻腹部感觉症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效果及安全性俱佳,故其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龚君君[3](2016)在《夹脊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肢体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夹脊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气虚络瘀型),并设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证明实验组(夹脊穴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传统穴组),为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肢体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选择。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择病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夹脊穴组)和对照组(传统穴组),两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夹脊穴针刺,对照组采用传统穴针刺。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对治疗结果进行疗效评定,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夹脊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肢体痉挛性瘫痪与传统穴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肢体痉挛性瘫痪两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CSI评分量表上,两组治疗后P>0.05,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在CSI下肢的改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3.在MAS评分量表上,两组治疗后P<0.05,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有统计学差异。4.在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价量表上,两组治疗后P<0.05,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有统计学差异。5.在Fugl-Meyer评价量表上,两组治疗后P<0.05,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夹脊穴组与传统穴组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肢体痉挛性瘫痪方面均能缓解肢体的痉挛状态,在下肢的改善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但针对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改善方面夹脊穴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吴文庆[4](2012)在《针刀松解下腰部华佗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新方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针刀松解下腰部华佗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建立操作规范、疗效好、易推广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治疗方案。为中医针刀的研究和华佗夹脊穴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在华佗夹脊穴理论指导下,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把纳入的病例分为两组,以针刀松解华佗夹脊穴为治疗组,以针灸针刺华佗夹脊穴为对照组,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间在疼痛强度、JOA评分等方面的差异,评价实验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100例。①在VAS评分、PPI评分方面,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均明显缓解疼痛症状;而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刀松解夹脊穴能更好地缓解疼痛。②根据JOA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表及改善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刀松解华佗夹脊穴能更好地缓解症状,疗效更加明显。③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愈12例,显效19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显愈率为62%;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13例,好转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显愈率为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显愈率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松解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着、安全可靠,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本研究中治疗组临床疗效及腰椎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针刀松解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起到解除神经根压迫、消除神经根炎症、调节免疫、调节腰椎肌肉张力,纠正腰椎小关节紊乱,增加脊柱稳定性,及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突出物自然吸收等治疗作用,简便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丁兆琳[5](2007)在《针药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失语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临床研究参照1995年《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高素荣教授《汉语失语症检查法》和中医分型诊断标准对63例急性脑卒中失语症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以中药汤剂辨证用药和针刺结合治疗。针刺治则及方法根据谷世喆教授多年临床经验设定,治则为活血化痰、熄风开窍,穴用焦氏头针语言区、百会、哑门、金津、玉液、上廉泉、通里。中药治疗根据高利教授多年临床经验,在活血化瘀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气虚型、痰湿型、痰火型和阳亢型四个证型,分别给予气虚汤、痰湿汤、痰火汤和阳亢汤,每次1剂。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5天。观察患者汉语失语检查、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中医证候的变化、血脂及凝血四项等指标在疗前后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本研究对所观察患者进行了临床分型和中医证型分布等分析。总体疗效比较示,观察组疗效显着优于常规治疗组,说明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失语症有明显的疗效优势。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自发言语评分、口语理解能力、复述能力以及命名能力等4种语言功能均明显改善,其中自发言语和复述两项语言功能的改善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达非常显着性差异;观察组的减分率比对照组有减低的趋势。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在精神、面色、食欲、大便及舌象一般中医证候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其中大便情况观察组改善显着。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甘油三酯、胆固醇与疗前相比有显着性意义,观察组甘油三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疗前相比有非常显着性意义,但是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优势。证型分布分析表明,中风失语症患者急性期在血瘀证的基础上以痰证为最普遍,占81%,包括痰火型39.7%,痰湿型41.3%,气虚型占14.3%,阳亢型4.8%,痰证分布略高于以往对急性脑缺血证型分析的报道。痰湿组与气虚组比较甘油三酯差异有显着性意义,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有较显着性意义;痰火证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显着高于气虚证患者。痰湿组、痰火组与气虚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差异有显着性意义,凝血酶时间有显着性意义、阳亢组与气虚组比较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提示脑卒中失语症患者中痰证者血脂、血凝性相对增高。本研究提示针药结合早期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失语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并且能明显改善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失语患者语言功能和整体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失语症患者的证型分析为祖国医学失语症从痰论治提供了新的依据。2实验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针刺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失语症的机制,本研究通过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技术研究了电针头针语言区后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受试患者4人为急性脑梗塞首发单纯性失语症患者,不伴有其他功能障碍,1人为脑供血不足男性患者。病灶同时累及额颞叶者3例,1例仅为颞叶脑梗塞。所有患者都在发病后7-10天进行实验观察。该实验均得到受试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显像仪器为西门子公司生产的签名系列多用途伽玛照相机双探头符合线路(E.Cam)SPECT仪。显像药物为血流灌注显像剂99Tcm-双半胱乙酰(99 Tcm -ECD),放化纯度大于90%。采取电针前后2次SPECT显像法。定性分析根据核医学诊断与治疗规范;半定量分析方法利用感兴趣区(ROI)镜像比值法,从所获得的断层图像测量病灶区(L)与相对应区部位(N)的镜像放射性计数比值(L/N),以L/N >1.0或< 0.9者为阳性。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用配对t检验,比较患者电针前后的脑血流灌注情况。结合MRI和其他临床诊断信息及各例患者的SPECT电针前后表现,进一步分析了电针对脑梗塞失语症患者以及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改善情况。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电针刺激语言区后,3例额叶受累脑梗塞患者额叶血流灌注和功能低下区明显缩小、呈阳性改变;4例颞叶受累脑梗塞患者有3例颞叶血流灌注和功能低下区明显缩小、呈阳性改变,1例患者改变不明显。在1例脑供血不足患者,两侧额叶血流灌注均有增强性改变,以左侧更明显。镜像放射性计数比值比较发现,3例额叶受累脑梗塞患者的额叶脑血流灌注电针后L/N比值比电针前增高,达显着性意义,平均增高幅度为10.8%;4例颞叶受累脑梗塞患者电针后L/N比值比电针前也增高,呈显着性意义,但是平均增高幅度为4.2%。1例脑供血不足患者额叶脑血流灌注电针前L/N比值为0.887,电针后L/N比值为0.970。结果表明电针言语一区可明显改善脑梗塞失语症患者额叶和颞叶局部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活动,以额叶更明显。本研究应用SPECT研究表明头针语言区与脑内言语中枢血流状态有密切的关系,提示早期电针头针语言区对急性脑梗塞失语患者脑内语言区血流灌注有明显改善作用。针灸治疗失语症可能与改善患者脑内语言区血流灌注,促进尚存的脑细胞功能恢复作用有关。同时,电针头针语言一区对失语症患者额叶脑血流灌注改善比颞叶明显的现象,提示头针穴区与脑皮质功能区可能有一定的位置对应关系。
彭静山[6](1976)在《学习山西医学院关于穴区带与经络穴位关系的几点认识》文中提出 “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最近听了山西医学院眼科主任沙洛同志来我院关于穴区带的学术报告,又看到了他们的临床手法表演,以及有关资料,使我对穴区带有一些初步认识。我认为穴区带之所以有
二、学习山西医学院关于穴区带与经络穴位关系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山西医学院关于穴区带与经络穴位关系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干预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保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酒精性肝损伤的中医文献以及临证的研究 |
综述二:针灸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的研究 |
综述三: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2.1 造模方法 |
2.2 实验动物分组 |
2.3 “强胃健脾”针刺与艾灸干预方法 |
2.4 “柔肝养血”针刺与艾灸干预方法 |
3.数据采集 |
3.1 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水平 |
3.2 实验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 |
3.3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清中与HA、LN、Hyp的含量(ELISA法) |
3.4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与肝组织损伤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含量 |
3.5 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 |
3.6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
4.实验结果分析 |
4.1 针灸干预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清AST、ALT含量的影响 |
4.2 针灸干预酒精肝损伤大鼠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4.3 针灸干预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清HA、LN、Hyp含量的影响 |
4.4 针灸干预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PCIII、IV-C含量的影响 |
4.5 针灸干预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SOD, MDA含量的影响 |
4.6 针灸干预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TGF-β1,TIMP-1 含量的影响 |
4.7 针灸干预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α-SMA表达的影响 |
4.8 针灸干预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中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5 讨论 |
5.1 针灸干预实验动物造模方法的选择 |
5.2 针刺与艾灸干预对于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
5.3 针刺与艾灸干预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细胞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5.4 针刺和艾灸干预对于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调节作用 |
5.5 针刺与艾灸干预对于酒精性肝损伤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 |
5.6 “强胃健脾”和“柔肝养血”两种针灸干预原则分析对酒精性肝损伤肝脏保护作用与中医学“整体观念”和“同病异治”指导原则 |
5.7 针刺与艾灸干预选穴依据 |
5.7.1 腧穴频次统计分析 |
5.7.2 腧穴所属部位统计分析 |
5.7.3 腧穴归经统计分析 |
5.7.4 腧穴所属特定穴统计分析 |
5.7.5 腧穴配伍规律分析 |
5.7.6 “强胃健脾”和“柔肝养血”针灸选穴的合理性分析 |
5.7.7 从中医“同病异治”原则分析针灸干预方法 |
5.7.8 从脏腑和经络属关系分析针灸干预所用腧穴配伍关系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大黄通便贴穴位贴敷预防肛肠病术后便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肛肠病术后便秘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肛肠病术后便秘的认识 |
3. 穴位敷贴治疗肛肠病术后便秘的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分组 |
3. 治疗方法 |
4.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穴位贴敷的透皮吸收研究 |
2. 经络穴位在预防术后便秘的理论依据 |
3. 大黄通便贴的组方分析及现代研究 |
4.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研究 |
5. 大黄通便贴预防肛肠术后便秘的作用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
6. 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3)夹脊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肢体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针刀松解下腰部华佗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新方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器具 |
2.3 治疗方法 |
2.4 意外情况处理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价标准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研究结果 |
2 疗效研究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 VAS 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强度(PPI)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JOA 评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3 治疗期间不良事件记录 |
讨论 |
1 夹脊穴的理论研究 |
2 针刀松解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探讨 |
2.1 针刀松解肌层,缓解肌肉痉挛 |
2.2 针刀松解关节突关节,纠正力学平衡 |
2.3 针刀切割黄韧带,减轻椎管狭窄对神经根的卡压 |
2.4 针刀松解侧隐窝,改善硬膜外神经根微环境 |
2.5 针刀松解促进突出物的自然吸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 1 |
参考文献 |
综述 2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5)针药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失语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1 临床研究 |
2 实验研究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综述一:中医对失语症的研究概况 |
1 古代医家的探讨 |
1.1 中风失语症的中医病名范畴 |
1.2 对人体言语机制的认识 |
1.3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4 治疗方法 |
2 现代研究概况 |
2.1 病因病机认识 |
2.2 中风失语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失语症的西医学研究概况 |
1 失语症的临床分类 |
1.1 Broca失语 |
1.2 Wernicke失语 |
1.3 传导性失语 |
1.4 经皮质运动性失语 |
1.5 经皮质感觉性失语 |
1.6 经皮质混合性失语 |
1.7 完全性失语 |
1.8 命名性失语 |
1.9 皮质下失语综合征 |
2 失语症的临床检查法 |
3 失语症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针刺治疗失语症的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
1 fMRI 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作用 |
2 PET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作用 |
3 SPECT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针药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失语症的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分组 |
2.4 技术路线图 |
2.5 治疗方法 |
2.6 观察项目与观察方法 |
2.7 疗效评价标准 |
2.8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治疗前患者失语症临床分型、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2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语言能力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常见中医证候学的比较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情况比较 |
4 讨论 |
4.1 中风失语症的中医病名、病机 |
4.2 脑卒中失语症的分型与发病情况 |
4.3 中风失语症的治疗 |
4.4 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机理探讨 |
4.5 针药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失语症对患者脂代谢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
4.6 对针药结合治疗失语症的几点认识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电针语言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失语症脑血流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设备及试剂 |
1.3 显像方法 |
1.4 SPECT数据分析与统计 |
2. 结果 |
2.1 治疗前后言语区脑血流灌注的定性分析 |
2.2 治疗前后言语区脑血流灌注的镜像放射性计数比值比较 |
2.3 患者脑SPECT与MRI等病历情况综合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1:临床观察表 |
致谢 |
简历 |
四、学习山西医学院关于穴区带与经络穴位关系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干预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保护机制的研究[D]. 曹然.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2]大黄通便贴穴位贴敷预防肛肠病术后便秘的临床研究[D]. 王金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夹脊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肢体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观察[D]. 龚君君.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 [4]针刀松解下腰部华佗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新方案的临床研究[D]. 吴文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5]针药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失语症研究[D]. 丁兆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6]学习山西医学院关于穴区带与经络穴位关系的几点认识[J]. 彭静山. 辽宁中医, 19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