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致骨折126例原因分析

军训致骨折126例原因分析

一、军事训练致骨折126例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梦全[1](2021)在《有限元动力学分析跟骨骨折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跟骨是人足部最大的跗骨,在人体的负重及行走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跟骨骨折是最为常见的跗骨骨折,通常是因足跟部突然受到高能量的撞击所致,最为常见的损伤原因为高处坠落、车祸和来自足底的爆炸。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损伤,常常导致下肢功能残疾。目前,对跟骨骨折模式的分析是从实验中直接观察的结果,结论还存在一些差异;对损伤过程中跟骨的应力变化情况还不清楚,缺乏定量的分析;对不同损伤模式下跟骨的力学变化及骨折模式也没有相关研究。目的利用多种三维重建软件,建立包含距骨、跟骨、韧带以及钢质底板等结构的多个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显式动力学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极短作用时间内,足跟着地跌落距骨冲击跟骨和底板撞击足跟两种损伤状态下跟骨的应力分布及大小变化情况,验证跟骨骨折的模式,分析影响跟骨骨折的因素;为研究其他部位的骨折损伤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健康男性志愿者的CT数据,分别应用Mimics、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等三维重建软件建立距骨、跟骨的三维模型,在Ansys Workbench软件中建立了跟骨静态力学模型;距骨以5-10m/s速度中立位、内翻和外翻5°-20°/s冲击跟骨的足跟着地跌落模型,以及底板以5-10m/s速度冲击中立位、内翻和外翻5°-20°/s跟骨的足底撞击模型,应用有限元显式动力学方法求解。提取各初始条件下跟骨后、中、前距下关节面、跟骰关节面、跟骨体底部和内、外侧皮质等处的应力值,分析这些状态下跟骨各部位的应力大小和分布变化情况。结果分别建立了跟骨静态力学模型、足跟着地跌落模型和底板撞击足跟模型。静力学分析结果验证了跟骨模型的有效性。足跟着地跌落模型中,距骨冲击跟骨时后距下关节面最先达到应力峰值,应力主要集中在后距下关节面、前距下关节面、内侧皮质和Gissane角;随着距骨冲击速度的增大,各部位的应力升高幅度为7.11%-140.58%,应力集中的部位和应力峰值的出现顺序发生了改变。距骨内翻和外翻时跟骨应力变化幅度分别为-5.50%-9.90%和-1.75%-4.70%,应力变化的绝对值较小。底板撞击足跟模型中,中距下关节面或Gissane角最先达到应力峰值,应力集中在后距下关节面、跟骰关节面、跟骨体底部、Gissane角、内侧皮质处;随底板冲击速度的增大,各部位的应力升高幅度为37.75%-269.00%,应力集中的部位和应力峰值出现的顺序发生了改变。跟骨内翻和外翻时应力变化幅度分别为-8.34%-12.77%和-20.56%-2.51%,应力变化的绝对值较小。结论有限元动力学实验方法能够反映足跟着地跌落和底板撞击足跟两种损伤状态下极短的时间内的跟骨应力大小和分布变化,验证了跟骨骨折模式。速度是导致跟骨骨折的最为主要的因素。应力峰值大小和出现的时间顺序可能是决定骨折开始和走向的重要因素。这种方法可广泛应用于骨折产生模式和损伤预防的研究。

杨华瑜[2](2021)在《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对军事训练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应用于军队人员骨折术后护理干预中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6例来笔者医院行骨折手术的军队人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观察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功能独立性[功能独立性评价量表(FIM)]和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变化,比较干预期间2组患者锻炼依从性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结果干预6个月后,2组患者ADL、FIM、SF-36中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评分均较干预前显着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均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患者锻炼总依从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骨折手术的军人患者采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进行干预可明显改善其遵医行为,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并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利于患者预后恢复,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王瑞雄[3](2020)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三维外支架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手法闭合复位结合三维外支架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旨在进一步证实该疗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将2019年3月2019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入组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PFNA组,n=30):采用手法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试验组(三维外支架组,n=30):采用手法闭合复位三维外支架固定治疗。术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骨折AO类型?骨折部位,以及美国麻醉协会术前ASA评级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2?3?5天大腿肿胀程度和术后第1?2?3?5天疼痛程度VAS评分。观察两组术后骨折并发症,骨折并发症包括:骨折部位感染?内固定物切割?内固定物断裂?骨折继发移位?再次手术。X线检查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第1?2?3?6月骨折愈合情况。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评估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6个月统计两组死亡率。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平均年龄78.6岁,男22例,女38例。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骨折部位?ASA麻醉评级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2.手术和住院情况:对照组(PFNA)和试验组(三维外支架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8.33分钟和36.03分钟。对照组中术后14例输血,试验组中术后1例输血。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5.36天,平均住院费用为3.86万元,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11.40天,平均住院费用为1.66万元。试验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上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学检验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早期患肢肿胀和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学检验有显着差异(P<0.05)。3.骨折并发症和死亡率:对照组中1例PFNA螺钉刀片向近端切割?1例螺旋刀片松动,试验组中无外支架针道松动和退针的病例,两组中均未发现内固定物断裂的病例,两组骨折并发症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总共死亡5例,其中对照组3例,试验组2例,两组死亡率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4.感染:术后随访两组均未发现有深部感染病例。试验组术后24例患者外支架针眼无明显分泌物,不需要门诊定期换药,自行在家用壳聚糖伤口护理液外喷处理。5例患者患肢活动后针道处皮肤刺激伴分泌物,予加强换药配合口服抗生素治疗。所有患者不需要拔出外支架,外支架去除后所有患者针眼愈合。对照组术后随访未发现感染病例。术后随访两组均未发现有深部感染病例,两组深部感染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5.髋关节功能和骨折愈合情况:术后第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分别为57.55分和56.23分,术后第6个月分别为67.00分和66.80分,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第2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骨折愈合分别为4例和3例,术后第3个月分别为21例和19例,随访发现对照组1例PFNA螺旋刀片切割导致骨折不愈合,其余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率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手法闭合复位三维外支架固定和手法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两种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两者术后并发症无差异。2.手法闭合复位三维外支架固定具有安装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不需要输血,住院时间和花费少的优点,适于基层医院应用。3.手法闭合复位三维外支架固定创伤小,对于不能耐受内固定手术和高危麻醉风险的A1型和A2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以尝试应用手法闭合复位三维外支架固定治疗。

李昊[4](2018)在《骨组织的运动疲劳损伤及其修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题研究背景:骨组织是人体重要的承重器官,具有力学适应性。下肢长骨在疲劳载荷作用下会出现疲劳损伤,常见于中长跑运动员和部队新兵的日常高强度运动训练中,主要表现为骨组织显微裂纹的萌生、扩展,力学性能下降甚至是应力性骨折,这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削弱部队的战斗力,危害很大。针对骨组织疲劳损伤及其修复重建的研究已经广泛开展,早期的研究多偏向于骨组织疲劳试验,裂纹形态观察以及骨组织细胞疲劳响应等较为基础的方面;近年来的研究多采用先进的标记、染色、成像或是计算机建模与分析技术,研究方向多集中在疲劳裂纹扩展及骨重建的模拟计算等方面。现有的实验研究存在研究对象多样,实验条件不一,机制讨论片面等问题,因此,将骨组织作为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力学动态响应系统来研究是后续研究开展的基本出发点,从不同层面系统地考察其疲劳损伤及响应机制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参考和临床指导意义。课题研究目的:在大鼠离体尺骨力学性能测定和皮质骨三维实体模型有限元仿真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动物实验,建立大鼠尺骨的运动疲劳损伤模型,研究骨组织运动疲劳损伤的特点,全面系统地探究定向骨重建的响应机制与修复过程。课题研究方法:(1)利用Instron 5865材料力学试验机完成大鼠离体尺骨的典型轴向压缩静态力学性能参数(弹性模量(E)、轴向压缩强度(σb)、峰值应变(εmax)、断裂强度(σf)以及断裂能量(Hf))和不同疲劳载荷作用下疲劳力学性能参数(典型σ-ε环,循环割线模量(Es),循环能量耗散值(Hc),以及疲劳E-N曲线)的测定;(2)在Pro E中建立包含骨单元的皮质骨三维实体模型,导入ANSYS软件,首先开展静力学仿真,验证皮质骨模型中骨单元的应力集中效应,然后,根据静态仿真结果,利用ANSYS的Fatigue后处理模块,对应力集中区域进行疲劳仿真,计算关键位置在疲劳载荷作用下的疲劳寿命和疲劳使用百分比(‰);(3)利用Instron 5865材料力学试验机对大鼠尺骨施加在体疲劳加载(频率1.5 Hz,峰值应变3000με,8000 cycles(或1.5 h)/2day),建立并验证大鼠尺骨组织的运动疲劳损伤模型,通过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和骨钙素(BGP)含量的检测,确定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对骨组织运动疲劳损伤的连续响应,通过对受载骨组织的非脱钙制片染色观察,监测骨间质内显微裂纹的萌生、扩展过程及其对骨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骨组织的宏观力学性能测定,评价骨组织在运动疲劳载荷作用下(准)静态力学性能和疲劳力学性能的变化。实验结果:(1)大鼠离体尺骨组织的(准)静态轴向压缩弹性模量约为604 MPa,轴向压缩强度约为8.81 MPa;疲劳力学性能测定结果显示,30000个循环的疲劳加载尚未导致大鼠尺骨的断裂失效,随着加载频率和宏观峰值应变的增加,大鼠尺骨组织初始阶段割线模量下降速度明显升高,循环的平均能量耗散迅速增加,疲劳程度增加;对于后续动物实验选择的疲劳加载条件(1.5 Hz,3000με),割线模量下降20%/25%分别需要7000/12000个循环;(2)利用ANSYS软件开展了皮质骨三维实体模型的(准)静态力学仿真计算,验证了骨单元的应力集中效应;针对疲劳风险位置开展了疲劳仿真分析,证明了生理强度运动时的低疲劳风险(疲劳使用百分比0.01‰,1500με,8000 cycles),也预测了高强度运动或训练时骨组织疲劳骨折的高风险(疲劳使用百分比9.15‰,3000με,8000 cycles);(3)基于大鼠尺骨的运动疲劳损伤模型,我们开展了相应的动物实验,多层次的检测结果显示,疲劳损伤(显微裂纹)的萌生和疲劳力学性能的下降在首次加载之后就会出现,但对骨组织整体材料属性与(准)静态承载力学性能的影响需要在疲劳损伤积累(显微裂纹生长扩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发生;定向骨重建过程在疲劳损伤后被激活并持续开展,骨细胞凋亡首先出现,随后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增强并逐步放缓,成骨细胞骨生成活性持续增强,进而实现对显微损伤最大程度的重建和修复。实验结论:(1)利用ANSYS软件对包含骨单元的皮质骨三维实体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验证了骨单元的应力集中效应;(2)成功建立了Wistar大鼠尺骨组织的在体运动疲劳损伤模型,可以模拟高强度运动或训练条件下骨组织的运动疲劳损伤并诱发后续的定向骨重建过程;(3)本课题中采用的运动疲劳加载会引起皮质骨内显微裂纹的出现,它们破坏了骨间质的结构完整性,诱发骨细胞的凋亡,进而激活针对疲劳损伤的定向骨重建过程,实现对损伤部位(显微裂纹)的持续修复与重建;(4)定向骨重建过程对骨组织内疲劳损伤的修复能力有限,持续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会引起骨组织内疲劳损伤的迅速累积,导致显微裂纹的过度生长,最终诱发应力性骨折。

黄昆[5](2018)在《健脾益肾强骨针法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股四头肌力学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健脾益肾强骨针法对去势术诱导的大龄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股四头肌微结构、最小骨折外力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从肌肉软组织角度探索针刺防治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6月龄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90只和正常组30只,模型组采用去势术(切除双侧卵巢)造模,正常组切除卵巢连接处附近少量肠系膜。造模3个月后进行骨密度扫描进行造模检测,检测成功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药物组和空白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健脾益肾强骨针灸疗法,主穴为大杼、肾俞、足三里,每次留针20min,每周治疗3次;药物组采用新斯的明,按照200ug/kg剂量换算原则,新斯的明0.75mg配以5ml PBS溶液,每次0.1ml/kg皮下注射,每周与针刺组同一时间治疗;以上两组共治疗6个月,模型组不采用任何治疗,仅在相同时间给予抓放。治疗结束后各组均余24只大鼠,取每组一半大鼠共12只,其中大腿部左侧股四头肌切片固定低温保存后通过透射电镜进行肌纤维微结构电镜观察,右侧取股四头肌整段及其与股骨上下端连接处经夹具固定后利用力学电子试验机做力学性能检测;取另一半共12只大鼠左、右侧股部分别用自制股骨骨折最小外力检测装置做在体(腹腔麻醉后开展)、离体(在体完成后断颈处死取新鲜股骨即刻开展)股骨骨折最小外力检测。对比各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再根据结果从作用(疗效)-功能-形态(微结构)角度进行综合探讨。结果:(1)各组股骨抗外力疗效情况:在体股骨骨折最小外力检测中,针刺组数据整体较优于药物组和正常组,且针刺组及药物组显着高于模型组,经卡方检验,疗效评价卡方值为26.013,差异明显,针刺组与药物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但针刺组及药物组与模型组和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在离体股骨骨折最小外力经检测中,各组数据整体十分相近,经卡方检验,疗效评价卡方值为0.534,各组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肌肉力学性能比较:在股四头肌力学性能最大荷载力及最大应力检测中,针刺组、药物组与模型组及正常组相比,经卡方检验各组数值情况,效果评价卡方值分别为29.143和23.131,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事后将各组大鼠体重数值及计算最大应力中的股四头肌截面积数值进行数据分析,卡方值为分别为0.395及0.941,表明各组大鼠在体重无差异的情况下股四头肌截面积亦无差异,进一步反映数据的准确性及方法的合理性。(3)各组肌纤维微结构比较:在肌纤维微结构检测观察中,治疗组及正常组二组与药物组及模型组相比,在电镜图片视野中肌原纤维、Z线和M线连接差异明显,正常组三项排列较好,连接整齐,针刺组相对较好,其余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排列及连接错位(水波纹)。针刺组、药物组肌原纤维细丝宽度较平均适宜,每细丝个体截面宽度、面积较均匀;而正常组及模型组截面宽度、面积较不均,细丝大小差异较大;且针刺组、药物组肌原纤维细丝与正常组及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及药物组相对较宽,而正常组及空白对照组相对较细。结论:健脾益肾强骨针法可提高股四头肌最大荷载力及最大应力性能,从而使肌组织在该部位提高其受力冲击下的直接或间接缓冲吸收效应,使该部位在受力传导至骨组织并致骨发生应力形变至折断过程中,加强肌肉组织发挥其相对主要应力作用或相对协同应力作用效应,从而提升在体股骨抗外力的骨折阈值起到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穴位的选取及行针手法的发挥,从而通过内分泌、神经调节等间接或直接的途径影响肌原纤维细丝大小、Z线及M线连接的状况,起到对股四头肌肌纤维微结构的调整作用有关。

戴杰[6](2016)在《机械振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主要以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观察高频低幅全身机械振动(Whole Body Vibration, WBV)干预下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Bone metabolic markers, BMMs)、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全身脂肪含量、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等指标的影响。1.观察机械振动治疗对血清骨代谢标志物的早期改变,探讨血清骨代谢标志物在其治疗的早期监测价值;2.观察机械振动对骨密度、全身脂肪含量等的改变情况,探讨其改善骨密度和全身脂肪含量的作用机理;3.结合《中国人骨质疏松症专用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探讨机械振动治疗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生存质量的临床价值,为机械振动治疗与药物联合或序贯治疗提供初步临床依据。方法:对符合标准的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年龄49-70岁)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机械振动组(Whole Body Vibratiom group, WBV组)和阿仑膦酸钠组(Alendronate group, ALN组)(同时均有给予基础治疗),治疗20天、3个月后对两组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骨密度、全身脂肪含量、生活量表评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重复测量PINP、β-crosslaps时间与疗法交互效应无显着性差异。两组PINP、 β-crosslaps时间效应有显着性差异,随时间增加而递减;疗法效应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治疗后PINP均呈下降趋势,WBV组在治疗20天后下降趋势大于ALN组,但治疗3个月后ALN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β-crosslaps均呈下降趋势,ALN组在治疗20天后下降趋势大于WBV组,而后下降较前趋于平稳,WBV组基本维持平稳下降趋势。2.重复测量分析交互效应显示重复测量N端骨钙素(BGP)、甲状旁腺素(PTH)时间与疗法交互效应无显着性差异。两组BGP、PTH时间效应无显着性差异,其中BGP随时间增加而递减;两组BGP、PTH疗法效应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治疗后BGP均呈下降趋势,ALN组在治疗20天后、3个月下降趋势大于WBV组,WBV组基本维持平稳下降趋势;两组治疗后PTH变化趋势,WBV组在治疗20天后、3个月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ALN组在治疗20天后、3个月呈现先下降后轻度上升趋势。3.重复测量血钙、血磷时间与疗法交互效应无显着性差异。两组血钙、血磷时间效应无显着性差异,疗法效应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治疗后血钙均呈下降趋势,WBV组、ALN组在治疗20天后、3个月均呈下降趋势,以WBV组更明显;两组治疗后血磷变化趋势,WBV组、ALN组在治疗20天后、3个月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以WBV组下降及上升幅度更为明显。4.重复测量血镁时间与疗法交互效应有显着性差异。进行单独效应比较,两组均数有显着差异,反应两组基线情况不一样;在ALN治疗方法下,3次重复测量的均数比较(F)有显着差异;在WBV治疗方法下,3次重复测量的均数比较(F)无显着差异;两组血镁时间效应有显着性差异,疗法效应无显着性差异。观察两组治疗后血镁变化趋势,WBV组在治疗20天后、3个月呈上升趋势;ALN组在治疗20天后、3个月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5.重复测量血ALP时间与疗法交互效应无显着性差异。两组血ALP时间效应无显着性差异,疗法效应有显着性差异。观察两组治疗后血ALP变化,WBV组在治疗20天后、3个月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ALN组在治疗20天后、3个月均呈平稳下降趋势。6.WBV组治疗6个月后L1-L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Ward’s三角、左股骨大粗隆BMD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Ward’s三角BMD变化率最大(8.37%);ALN组治疗6个月后L1-L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左股骨大粗隆BMD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L1-4 BMD变化率最大(3.17%),而Ward’s三角BMD虽有增加,但治疗前后相比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WBV组左股骨(颈、上端、大粗隆)、Ward’s三角的变化率均高于ALN组,而ALN组腰椎BMD变化率要高于WBV组。两组之间各部位BMD差值变化相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WBV组治疗后全身脂肪含量(包括左侧股骨、正位脊柱)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LN组治疗前后差异未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6个月治疗后全身脂肪含量、左侧股骨脂肪含量、正位脊柱脂肪含量水平治疗后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8.WBV组疼痛症状、身体机能、社会适应能力、总得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生存质量改善,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精神心理功能评分增加,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LN组疼痛症状、身体机能、总得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生存质量改善,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增加,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精神心理功能评分增加,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WBV组和ALN组疼痛症状、身体机能、社会适应能力、精神心理功能、总得分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绝经后骨质疏松并不是均表现出血清指标高转换状态;机械振动与阿仑膦酸钠均可以引起血清骨代谢标志物短期变化,血清骨代谢标志物可以为根据变化趋势预测疗效及判断骨折风险;2.机械振动可能通过降低骨转换,保存更多的骨重建单位维持骨量,提高腰椎和股骨骨矿含量和骨密度,可以考虑与抗OP药物进行序贯或联合治疗骨质疏松;3.阿仑膦酸钠能明显增加腰椎骨密度;而机械振动对股骨、髋部骨密度提升明显,其中Ward’s三角可以作为机械振动治疗指征和疗效判定指标:机械振动尤其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4.机械振动降低全身脂肪含量,改善肌肉骨骼功能,体现中医“治痿独取阳明”、“骨肉相亲”内涵,尤其对于肥胖及血脂异常患者可能更有治疗价值;5.机械振动能全面改善绝经后OP患者生存质量,可作为OP锻炼康复训练手段;6.机械振动治疗体现了中医治疗气(功能)、血(骨代谢)同治的治疗原则。7.需加强骨质疏松患者护理及健康宣教,构建骨质疏松全面诊治体系。

周杨[7](2014)在《TIR/BB环状拟似物AS-1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再灌注后肝损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HIRI)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失血性休克,肝移植,充血性心衰,创伤和呼吸衰竭等多种情况下存在,并对远处器官也有损伤。但其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重要理论主要围绕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DAMP),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释放,线粒体功能异常,中性粒细胞活化等方面。目前主要应对策略也仅限于缺血预处理,低温,药物防治等,但离解决临床上由此引起的肝功能不全为其尚远。氢化肉桂基-L-缬氨酰吡咯烷(hydrocinnamoyl-L-valyl pyrrolidine, AS-1)作为参与HIRI过程的重要信号分子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gene88, Myd88)的小分子拟似物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利影响已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所发现,但其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却鲜有报道。本实验以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再灌注模型为基础,通过评价一定剂量的AS-1对肝脏功能,炎性因子以及浸润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对肝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目的:(1)探讨建立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肝损伤模型,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2)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常常合并肝损伤,IL-1β(Interleukin-1 β,白细胞介素1β)是参与该过程的重要炎性因子。通过制备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肝组织损伤,炎性因子等相关指标,研究IL-1β通路重要信号分子Myd88的Toll IL-1受体同源区域(Toll IL-1receptor homology, TIR)/BB环状拟似物AS-1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再灌注后肝损伤的影响。方法:(1)按改良Wigger’s法加股骨骨折的方法建立创伤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和THS组两组,每组30只,每组均分为复苏后0h,3h,6h,12,24h取样时间点组,每组6只。各组均颈动脉、股动静脉插管。Sham组仅麻醉并插管监测血压,THS组制造钳夹左股骨致骨折,右股动脉抽血,将平均动脉压(1n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降至30mmHg(1mmHg=0.133kPa),维持于30~40mmHg1h,以血液及林格溶液按一定比例于30min内匀速回输复苏,完成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按不同取样时间点观察肝脏及肠的大体形态并监测两组ALT的活性,肝组织病理损害。(2)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组(模型组)、创伤失血性休克联合AS-1复苏组(AS-1组)、创伤失血性休克联合溶剂复苏组(溶剂组)、对照组,均麻醉,颈动脉、股动静脉插管。模型组、AS-1组、溶剂组钳夹股骨致骨折,股动脉放血将MAP降至3OmmHg (1mmHg=0.133kPa),维持于30~40mmHg1h,以血液及林格溶液按比例于30min内匀速回输;AS-1组复苏前予AS-1(160mg/kg);溶剂组复苏前予等比例溶剂;对照组无处理。模型组、AS-1组、溶剂组大鼠复苏后3h,对照组保留插管2.5h后间隔3h,测血清AST(Aspartate Transaminase,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及IL-1β、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中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测肝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活性并光镜下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1)THS组与Sham组比较,在3,6,12,24h取样时间点,ALT明显升高(204.09±27.41VS92.29±8.84,233.89±36.07VS109.02±17.03,222.65±41.82VS90.47±9.98,197.18±41.82VS75.24±9.98),P<0.05,有统计学意义,复苏后Sham组与THS组在3h时间点肝脏和肠道大体标本可见差异,肝组织病理损伤显着。(2)与对照组比,模型组、AS-1组、溶剂组大鼠血清ALT"(206.13±23.67,110.45±18.20,210.73±28.43VS87.55±6.8)、AST(621.00±40.61,409.13±63.53,600.25±44.05VS327.03±36.23)活性,IL-1β(621.00±40.61,409.13±63.53,600.25±44.05VS327.03±36.23)、TNF-α(214.13±21.24,145.25±12.42,206.50±36.97VS93.51±9.86)含量均明显升高,肝组织MPO活性(1.72±0.12,1.20±0.11,1.67±0.14VS0.90±0.21)均增加(均P<0.05),病理损伤明显。与模型组、溶剂组比,AS-1组大鼠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模型组、溶剂组组间则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该模型成功率高,重复性强,为成熟稳定的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再灌注后肝损伤模型,可为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2)TIR/BB环状拟似物AS-1可通过减少IL-1β、TNF-a含量,减少肝组织内中性粒细胞聚集来减轻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再灌注后肝损伤。

景达[8](2013)在《应力、电磁刺激对骨骼内细胞信号转导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骨质疏松症(OP)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以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的大大提高。OP的诱发因素众多,以衰老、性激素缺乏、应力刺激不足、营养不良、糖尿病所诱发的OP最为常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剧,OP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也逐年加重。因此,只有对骨骼及其内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更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入了解OP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OP提供更科学而有力的依据。应力和电磁场是骨骼在日常活动中所承受的最常见的两种物理因子,它们对于机体的骨骼代谢及骨健康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骨骼是机体的应力承载系统,它能够调整和改变自身的内部结构以适应外界应力刺激的变化(Wolff定律)。而骨骼上的应力负荷不足或骨骼自身应力响应能力的衰退是诱发OP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骨适应原理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骨是以何种形式将外界的应力信号传递至骨骼内部的细胞的,骨骼内的细胞又是如何感应这些刺激并将其转导为细胞内部的生物化学信号的,这些骨力学信号转导研究领域的重要的疑问目前仍不明确。其次,骨骼处于复杂的电磁微环境中,而外界应力也会在骨骼内产生电磁信号的改变(骨骼“压电效应”),Bassett于1977年首次将外源性的脉冲电磁场(PEMF)引入临床成功的治疗骨不连,并预测外源性的电磁刺激可能作为一种经济、无创、副作用小的物理治疗方法用于临床OP的治疗。但是PEMF作用的骨骼内的靶细胞是什么,其具体作用的信号通路传导机制是什么,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首先以细胞中最重要的第二信使分子—钙信号作为突破口,发现了应力刺激下体外骨细胞(OCY)网络具有独特的多钙尖峰钙信号响应特性,并且OCY网络的应力敏感性要远高于成骨细胞(OB),这一发现为证实OCY网络是骨骼中感受应力刺激的核心组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其次,我们对分离培养的胫骨组织进行动态载荷刺激,观察原位OCY网络的钙信号动力学特征,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原位OCY响应应力刺激的多钙尖峰特性,而骨陷窝—小管系统中的组织液流动是诱发OCY信号响应的主要内在驱动力,而OCY网络正是通过组织液流动所诱发的钙信号来响应和处理外界的应力刺激的。第三,我们分别构建去势(高骨转换)及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低骨转换)的OP动物模型,施加外源性的PEMF刺激以观察其作用效果及相关的机制。PEMF对于两种因素诱发的骨丢失都有很显着的缓解作用,PEMF对于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明显,而对于骨吸收的作用不显着,而OB的Wnt/LRP5/β-catenin信号通路则是PEMF发挥其作用的主要信号通路。该研究不仅极大的丰富了我们对骨骼力学信号转导和电磁信号转导及其机制的认识,并且为应力和电磁刺激在临床抗OP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整个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流体剪切力诱发的体外骨细胞网络钙信号响应时空动力学特征研究背景:OCY位于充满组织液的骨陷窝—小管系统(LCS)中,它们凭借独特的细胞突触彼此相连形成骨骼内广阔的OCY网络,科学家们推测这个骨基质内广阔的OCY网络是响应外界力学刺激的主要组件。但是,目前仍未见对于OCY和骨骼中其它细胞(如OB)力学敏感性的系统的比较和研究。方法:采用微接触压印和自组装单分子表面化学技术构建体外OCY和OB细胞网络,细胞表面施加流体剪切力,实时观察两种细胞网络的钙信号响应;开发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CA)的细胞网络钙信号自动提取算法提取两种细胞网络钙信号,并基于该算法分析细胞网络钙信号时空动力学特征。结果:流体剪切力诱发OCY细胞网络产生独特的多钙尖峰钙信号响应,而大多数OB主要表现为单一的钙主峰;同等强度剪切力作用下,OB的钙响应尖峰数量显着低于OCY;OCY和OB的钙信号时空特征参数随应力强度的增加线性增加;OCY细胞网络与OB细胞网络在响应和处理应力刺激所表现的钙信号时空动力学特征显着不同,OCY细胞网络比OB细胞网络具有更显着的时间域钙信号振荡特征和更高的空间域钙信号相关性和钙尖峰同步性,且其空间同步性依赖于细胞的间隔距离;相比传统的手动钙信号分析法,我们开发的基于ICA的自动分析算法节省了巨大的工作量,且准确性更高,该算法具有在钙信号分析研究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结论:OCY细胞网络比OB细胞网络具有更高的应力响应敏感性,最直接的证实了OCY细胞网络是响应外界力学刺激的核心组件。第二部分:小鼠胫骨周期载荷作用下原位骨细胞钙信号响应及其作用的相关机制背景:OCY位于独特的LCS微环境中,骨是如何将外界应力转为细胞水平的应力信号的,OCY是如何感受力学信号并将其转导为细胞内的生物化学信号的,目前仍不得而知。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对于更全面、深入的了解OCY力学信号转导和骨适应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离体培养小鼠胫骨,使用自行开发的应力加载系统施加生理水平应力,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采集和应力加载同步技术实时观测胫骨内OCY钙信号响应,有限元分析结合微应变片测量技术测定骨表面的应变变化,荧光漂泊恢复技术结合计算模型分析骨陷窝—小管系统中液体流速,使用钙信号通路拮抗剂分析OCY钙响应的作用机制。结果:OB具有自发的钙信号响应,OCY基本没有自发的钙响应。应力刺激诱发原位OCY产生多钙尖峰的钙信号响应,OB对应力作用不敏感;骨LCS中的液体流速随应力线性增加,且细胞突触流速显着高于细胞体;OCY钙信号特征参数与组织间隙液流速线性相关;细胞内质网钙库和ATP相关的P2R/PLC/IP3信号通路在OCY钙信号响应中发挥主要作用。结论:外界应力以骨LCS中的间隙组织液流动的形式作用于OCY,OCY网络通过间隙组织液流动诱发的独特的多钙尖峰钙信号来响应和处理外界的应力刺激,细胞外ATP及其相关的细胞内P2R/PLC/IP3通路是OCY钙响应最重要的信号通路。该研究揭开了原位OCY力学信号转导的研究序幕,为证实“OCY是骨骼中最主要的应力信号响应元件”这一猜想提供了最直接而有力的证据。第三部分:脉冲电磁场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丢失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背景:骨中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受到周围电磁环境的影响,而外源性PEMF刺激可以显着促进骨生成。一些临床研究表明PEMF能够抑制OP患者的骨丢失。但PEMF对于OP的作用效果仍缺乏系统的研究,PEMF在骨中的作用靶点及其相关的信号传导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这些限制了其科学而广泛的临床应用。方法:设计一套多波形输出的、“3-HelmHolz线圈”电磁场发生系统,分别构建去势和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鼠OP模型,分别评价大鼠体质量、反映骨代谢的血清生物化学指标、骨生物力学强度、骨微观结构、骨骼中Wnt、Lrp5、β-catenin、RANKL和RANK的mRNA的表达。结果:PEMF对去势及糖尿病大鼠骨量丢失及小梁骨微结构衰退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并能改善骨的生物力学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分析表明,PEMF能够调控去势及糖尿病大鼠的骨生成行为,但对骨吸收的作用不明显。同时,PEMF能够显着提高其骨骼中的Wnt1,LRP5及β-catenin的mRNA水平,但是对RANKL和RANK表达的影响不明显。结论:PEMF作为一种经济、无创、副作用小的物理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抑制雌激素缺乏及胰岛素缺乏诱发两种机体代谢性失常诱发的骨量丢失,其主要的作用靶点极有可能是OB的Wnt/Lrp5/β-catenin信号通路。

戴文娟[9](2011)在《机械性创伤诱发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建立机械性创伤大鼠模型;TNF-a、肾上腺素损伤大鼠模型;拉贝洛尔干预大鼠模型。2观察机械性创伤时肺组织中FoxA1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改变及肺组织中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凋亡。3观察TNF-a、肾上腺素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FoxA1 mRNA、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及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凋亡。4研究TNF-a、肾上腺素对大鼠肺组织中FoxA1 mRNA、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及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凋亡。研究方法:1机械性创伤对大鼠肺组织FoxA1mRNA和蛋白及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非致死性机械性创伤模型:麻醉大鼠后,将其置于Noble-Collip创伤仪(直径12英寸),以40 rpm的转速,旋转200圈,造成大鼠非致死性创伤。以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a、肾上腺素含量;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检测创伤组和伪创伤组大鼠肺组织FoxA1 mRNA的表达的变化;对大鼠肺组织切片进行TUNEL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SP-C染色检测大鼠肺组织中凋亡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2 TNF-a、肾上腺素体内实验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建立TNF-a、肾上腺素损伤离体细胞模型:100ng/mlTNF-a和2000ng/ml盐酸肾上腺素刺激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运用荧光定量PCR、免疫蛋白印迹检测TNF-a、肾上腺素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FoxA1 mRNA、蛋白质表达,同时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凋亡。3 TNF-a、肾上腺素体内实验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建立TNF-a、肾上腺素损伤大鼠模型:向大鼠腹腔分别注射TNF-α(2.5ug/kg)、盐酸肾上腺素(1ml/kg);拉贝洛尔干预模型:在给大鼠灌胃盐酸拉贝洛尔后3h、6h、24h后再放入Noble-Collip创伤仪以40 r/min转动200圈造成机械性创伤。运用免疫蛋白印迹检测这三种模型中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FoxA1蛋白质表达,通过TUNEL和SP-C免疫组化染色对比,检测大鼠肺组织中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凋亡,同时运用ELISA法检测三种大鼠模型中血清中TNF-a、肾上腺素含量。研究结果:1机械性创伤对大鼠肺组织FoxA1mRNA和蛋白及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1.1机械性创伤对大鼠分泌肾上腺素和TNF-α的影响以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a、肾上腺素含量,创伤后各时间点血清中肾上腺素和TNF-α含量逐渐上升,分别于创伤后6h和3h达高峰,峰值为(1.7560±0.1311)ng/ml和135.0898±1.5349(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机械性创伤致继发性肺损伤对FoxA1 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检测创伤组和伪创伤组大鼠肺组织FoxA1 mRNA的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创伤组FoxA1 mRNA表达较伪创伤组增高,FoxA1蛋白表达在创伤组均高于伪创伤组,于创伤后24h达到高峰(P<0.01)。1.3机械性创伤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TUNEL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SP-C染色结果表明大鼠创伤后出现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2 TNF-a、肾上腺素对离体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2.1 TNF-a、肾上腺素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FoxA1mRNA的表达影响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检测各组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FoxA1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盐酸肾上腺素、TNF-a刺激后FoxA1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升,24小时达到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 TNF-a、肾上腺素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100ng/mlTNF-a和2000ng/ml盐酸肾上腺素刺激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后的凋亡率,结果表明,两组刺激12小时后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率显着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TNF-a、肾上腺素体内实验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3.1 TNF-a、肾上腺素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FoxA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FoxA1蛋白表达在TNF-a注射组、盐酸肾上腺素注射组均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于创伤后6h达到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a、肾上腺素含量,结果显示,TNF-a注射组、盐酸肾上腺素注射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TUNEL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SP-C染色结果表明腹腔注射TNF-a、盐酸肾上腺素出现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并且于12小时到达高峰。3.2拉贝洛尔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以western blot检测(β-actin为内参对照)各组中FoxA1蛋白的表达情况,FoxA1蛋白表达在盐酸拉贝洛尔灌胃组均低于创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中肾上腺素含量的检测结果:拉贝洛尔干预组与创伤组相比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中TNF-α含量的检测结果:拉贝洛尔干预组与创伤组相比含量显着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UNEL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SP-C染色结果表明拉贝洛尔干预组与创伤组相比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研究结论:1机械性创伤使大鼠血清中TNF-a、肾上腺素水平显着升高并且大鼠肺组织中FoxA1表达上调,导致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2 TNF-a、肾上腺素刺激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FoxA1表达上调。FoxA1在TNF-a、肾上腺素诱导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3肾上腺素、TNF-a水平增高引起的肺损伤类似于机械性创伤所导致的继发性肺损伤,并且出现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4拉贝洛尔可以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减少肾上腺素的释放,降低TNF-a的水平,减少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从而减轻机械性创伤所导致的继发性肺损伤。5机械性创伤可以引起机体TNF-a、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其中TNF-a、肾上腺素又有相互促进作用,加重肺损伤程度,使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6拉贝洛尔对机械性创伤导致的继发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杨志镛[10](2008)在《不同周期的振动对抗悬吊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强度下降、脆性增加、骨折危险性增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据报道,1995年美国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费用达138亿美元。有学者预言,到2050年全世界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将上升3倍其中髋部骨折将达450万人,而50%将发生在亚洲,特别是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目前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危害健康的问题,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中老年三大疾病之一。本文以骨的功能适应性原理——Wolff定律和Frost力学调控系统理论为依据,查阅国内外有关振动对抗骨质疏松症的大量文献,在他们实验基础之上,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自行研制振动装置,利用悬吊大鼠模拟废用状态,制作骨质疏松模型。每天给悬吊大鼠施加频率为0.32Hz,加速度为0.3g,连续式和间歇式的高频低载的振动,最后对大鼠尺骨,胫骨进行生物力学性能测量,组织形态学观察,比较分析骨的强度,骨量、骨的微观结构变化及骨生长情况。此项研究是对高频低载振动对抗骨质疏松的进一步完善和扩展,此方法既方便,又经济,并且是一种非药物性、非侵入的治疗骨质疏松症方法。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概述,介绍骨质疏松症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骨的解剖结构和骨组织代谢;本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第二章为实验原理和方法,主要有振动台的研制;动物实验的准备;力学性能实验;形态计量学观察。第三章为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第四章为结论和展望。本论文的研究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打下了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二、军事训练致骨折126例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军事训练致骨折126例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有限元动力学分析跟骨骨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跟骨、距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足跟着地跌落状态下跟骨的生物力学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底板撞击足跟状态下跟骨的生物力学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对军事训练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标准
        1.3.1 锻炼依从性评价标准[7]
        1.3.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标准[8]
        1.3.3 功能独立性评价标准[9]
        1.3.4 生活质量评价标准[10]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锻炼依从性比较
    2.2 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独立性比较
    2.3 2组生活质量比较
    2.4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3)手法闭合复位结合三维外支架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分型标准(AO分型)
        1.5 病例纳入标准
        1.6 病例排除标准
        1.7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1.8 试验材料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估计
        2.2 治疗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
        2.6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
    1 两组一般资料分布比较
    2 观察指标
        2.1 手术和住院情况
        2.2 术后肿胀对比
        2.3 疼痛对比
        2.4 并发症
        2.5 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对比
    3 典型病例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疾病特点和危害
    2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隐性失血及危害
    3 三维外支架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应用
    4 三维外支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注意事项
    5 中医正骨手法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
    6 结果评价与疗效分析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骨组织的运动疲劳损伤及其修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骨组织的疲劳损伤
        1.1.1.1 骨组织的疲劳行为
        1.1.1.2 骨组织的疲劳损伤
        1.1.2 骨组织疲劳损伤的识别与修复
        1.1.2.1 骨组织的抗疲劳结构
        1.1.2.2 骨组织疲劳损伤的识别与修复
        1.1.3 相关研究展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大鼠离体尺骨的(准)静态和疲劳力学性能测定
        1.3.2 骨单元应力集中与皮质骨疲劳的有限元建模与计算分析
        1.3.3 骨组织运动性疲劳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修复机制探讨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实验进度安排
        1.4.1 研究的实验技术路线
        1.4.2 实验进度安排
    1.5 课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大鼠离体尺骨的力学性能测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大鼠尺骨组织的取材和保存
        2.2.2.2 大鼠离体尺骨组织的(准)静态力学性能测定
        2.2.2.3 大鼠离体尺骨组织的疲劳力学性能测定
    2.3 实验结果
        2.3.1 Wistar大鼠体重及尺骨尺寸测定
        2.3.2 大鼠尺骨用于压缩和疲劳力学性能测定的具体安排
        2.3.3 大鼠尺骨轴向压缩弹性模量测定结果
        2.3.4 大鼠尺骨轴向压缩强度测定结果
        2.3.5 大鼠尺骨疲劳力学性能测定结果
    2.4 结果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包含骨单元的皮质骨建模与有限元仿真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皮质骨理想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3.3.2 静态压缩载荷作用下皮质骨中骨单元应力集中的计算仿真
        3.3.3 动态压缩载荷作用下皮质骨模型的疲劳计算分析
    3.4 结果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骨组织运动疲劳损伤及修复机制的大鼠动物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动物
        4.2.2 试剂和器材
        4.2.3 主要仪器
        4.2.4 实验方法
        4.2.4.1 实验技术路线
        4.2.4.2 实验日程安排
        4.2.4.3 血清和骨组织样本数统计
    4.3 实验结果
        4.3.1 大鼠尺骨在体疲劳加载
        4.3.2 尺骨运动性疲劳模型建立与验证
        4.3.3 大鼠尺骨运动性疲劳损伤及其识别修复检测
        4.3.3.1 血清相关蛋白(E2、BGP、TRAP-5b)含量的Elisa测定
        4.3.3.2 大鼠尺骨组织非脱钙制片的HE染色观察
        4.3.3.3 大鼠尺骨组织宏观力学性能(轴向压缩/疲劳)测定
    4.4 实验结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应用前景与展望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5)健脾益肾强骨针法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股四头肌力学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1.2 实验试剂及用具
    1.3 仪器
    1.4 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
        1.4.1 造模
        1.4.2 分组
    1.5 治疗方法
        1.5.1 针刺组
        1.5.2 药物组
        1.5.3 模型组
    1.6 标本制备
    1.7 指标检测及方法
        1.7.1 在体股骨骨折最小外力程度检测
        1.7.2 离体股骨骨折最小外力程度检测
        1.7.3 股四头肌力学性能测试
        1.7.4 股四头肌超微结构
    1.8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造模、分组及一般情况说明
        2.1.1 死亡情况说明
        2.1.2 大鼠造模后体重变化情况(均值)
        2.1.3 大鼠治疗中体重变化情况(均值)
        2.1.4 各组大鼠治疗后体重方面的比较
    2.2 各组治疗后指标检测
        2.2.1 各组大鼠在体股骨骨折最小外力
        2.2.2 各组大鼠治疗后离体股骨骨折最小外力
    2.3 各组大鼠治疗后肌肉力学性能检测(功能)
    2.4 各组大鼠治疗后肌纤维微结构
讨论
    1、预实验
        1.1 预实验简述
        1.2 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1.3 造模组分组新斯的明动物用药量测试情况观察
        1.4 各组大鼠治疗结束后在体最小股骨骨折外力比较及分析
    2、针刺改变股四头肌力学特性及预防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研究
    3、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针灸处方
    4、新斯的明与肌肉力学性能相关研究
    5、实验情况及“肌—骨”现研究相关状况分析
    6、具体研究结果探析
        6.1 疗效
        6.2 功能
        6.3 微结构形态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查找
        1.2 纳入标准
        1.3 结果
    2.针灸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回顾
        2.1 治疗方法分析
        2.2 使用穴位分析
        2.3 针灸防治骨质疏松症效应机制分析
    3.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
致谢

(6)机械振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骨质疏松流行病学及治疗概况
    1.2 骨质疏松中医病因及辨证论治
        1.2.1 骨痿是骨质疏松的中医诊断
        1.2.2 脾肾两虚、肝郁血瘀是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
        1.2.3 骨痿分“脏腑”、“六经”辨证施治
    1.3 骨质疏松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1.3.1 骨质疏松发病机制
        1.3.2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1.4 骨质疏松物理治疗现状
        1.4.1 光、热、水、声疗法
        1.4.2 电疗法
        1.4.3 力学疗法
        1.4.4 中医针灸按摩
        1.4.5 多种药物和物理手段联合治疗
    1.5 药物治疗及机械振动对血清学指标改变
    1.6 机械振动对骨密度改变
    1.7 Juvent 1000骨质疏松机械振动治疗仪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资料与方法
        2.2.1 临床资料
        2.2.2 研究方法
        2.2.3 观察指标
        2.2.4 数据统计
        2.2.5 不良事件和并发症
    2.3 结果
        2.3.1 一般资料分布
        2.3.2 两组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比较
        2.3.3 两组骨密度变化比较
        2.3.4 两组全身脂肪含量变化比较
        2.3.5 两组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比较
        2.3.6 两组治疗后疗效评价
        2.3.7 不良事件报告
    2.4 讨论
        2.4.1 骨质疏松患者骨转换存在明显个体差异
        2.4.2 WBV可以降低骨转换,缩短骨转换时间,保存骨重建单位
        2.4.3 WBV能提高腰椎和股骨骨密度
        2.4.4 WBV能降低全身脂肪含量,改善肌肉骨骼功能
        2.4.5 WBV能全面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生存质量,体现骨强度的提高
        2.4.6 加强骨质疏松患者护理及健康宣教,构建骨质疏松全面诊治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TIR/BB环状拟似物AS-1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再灌注后肝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一、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肝功结果
        1.2.2 肝脏及肠道肉眼观察
        1.2.3 肝组织病理切片结果
    1.3 讨论
二、TIP/BB环状拟似物AS-1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再灌注后肝损伤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肝功结果
        2.2.2 炎性因子IL-1β及TNF-α含量
        2.2.3 MPO活性分析
        2.2.4 肝组织病理切片结果
    2.3 讨论
        2.3.1 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肝损伤
        2.3.2 Myd88小分子拟似物AS-1
        2.3.3 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2.3.4 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2.3.5 对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应力、电磁刺激对骨骼内细胞信号转导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一、骨骼力学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
    二、电磁刺激对骨骼内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
    小结
第一部分 流体剪切力诱发的体外骨细胞网络钙信号响应时空动力学特征
    1 材料
        1.1 仪器设备
        1.2 实验试剂
    2 方法
        2.1 体外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培养
        2.2 体外骨细胞网络的构建
        2.3 流体剪切力加载系统
        2.4 实时钙信号采集
        2.5 钙信号自动提取算法及细胞网络钙信号时空动力学分析
        2.5.1 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自动钙信号提取算法
        2.5.2 骨细胞网络钙信号的时空动力学分析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体外骨细胞网络的构建
        3.2 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网络在流体剪切应力作用下钙响应的特征比较
        3.3 基于 ICA 自动钙信号提取算法与手动 ROI 法信号提取能力的比较
        3.4 利用基于 ICA 自动钙信号提取算法提取成骨细胞和骨细胞网络钙信号
        3.5 成骨细胞和骨细胞网络钙信号时空动力学分析
    4 讨论
第二部分 小鼠胫骨周期载荷作用下原位骨细胞钙信号响应及其作用的相关机制
    1 材料
        1.1 仪器设备
        1.2 实验试剂
    2 方法
        2.1 小鼠胫骨应力加载系统的设计
        2.2 应力作用下小鼠胫骨表面张应变的计算与测量
        2.3 小鼠胫骨离体培养
        2.4 小鼠胫骨原位骨细胞钙成像
        2.5 激光扫描共聚焦采集与应力加载同步技术
        2.6 细胞钙信号的采集与分析
        2.7 钙信号通路研究
        2.8 荧光漂白恢复技术(F RA P)
        2.9 骨细胞表面流体速率与剪切应力的定量计算
        2.10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小鼠胫骨应力加载系统的校验
        3.2 应力作用下小鼠胫骨表面张应变的计算与测量
        3.3 小鼠胫骨原位骨细胞和成骨细胞钙成像
        3.4 应力作用下小鼠胫骨原位骨细胞和成骨细胞钙信号比较与分析
        3.5 应力作用下骨细胞表面流体速率的定量计算
        3.6 骨细胞 L CS 流体剪切力、L CS 流体速率和胫骨应力载荷的相关性分析
        3.7 钙信号通路研究
    4 讨论
第三部分 脉冲电磁场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丢失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8989
    实验一 脉冲电磁场对卵巢切除大鼠骨丢失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1 材料
        1.1 仪器设备
        1.2 实验试剂
        2 方法
        2.1 大鼠去势骨丢失模型的构建
        2.2 电磁场发生系统
        2.3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2.4 生物力学测试
        2.5 显微 CT 检测骨微结构
        2.6 Real- time PCR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PE MF 对去势大鼠体重的影响
        3.2 PE MF 对去势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PE MF 对去势大鼠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PE MF 对去势大鼠骨微结构的影响
        3.5 PE MF 抑制去势大鼠骨丢失的信号通路研究
        4 讨论
    实验二 脉冲电磁场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鼠骨丢失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1 材料
        1.1 仪器设备
        1.2 实验试剂
        2 方法
        2.1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构建
        2.2 电磁场发生系统
        2.3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2.4 生物力学测试
        2.5 显微 CT 检测骨微结构
        2.6 Real- time PCR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PEMF 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和体重的影响
        3.2 PEMF 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PEMF 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鼠股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PEMF 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鼠骨微结构的影响
        3.5 Real- time PCR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机械性创伤诱发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机械性创伤对大鼠肺组织FoxA1mRNA 和蛋白及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第一部分 机械性创伤对大鼠血清中TNF-α、肾上腺素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机械性创伤致继发性肺损伤对FoxA1 mRNA 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机械性创伤对肺组织中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TNF-a、肾上腺素对离体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
    第一部分 TNF-α、肾上腺素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FoxA1mRNA 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TNF-α、肾上腺素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TNF-α、肾上腺素体内实验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
    第一部分 TNF-α、肾上腺素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拉贝洛尔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不同周期的振动对抗悬吊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骨质疏松症的概述
        1.1.1 骨质疏松的定义
        1.1.2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1.1.3 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
    1.2 骨的解剖结构与组织代谢
        1.2.1 骨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1.2.2 骨组织的代谢
    1.3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3.1 骨的功能适应性原理
        1.3.2 废用状态下的骨质疏松
        1.3.3 振动对骨质疏松的影响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实验原理和方法
    2.1 振动台的研制
        2.1.1 机械振动的概述
        2.1.2 振动在人体中的传播
        2.1.3 人体对振动的主观感觉
        2.1.4 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1.5 振动台的原理及参数
    2.2 动物实验的准备
        2.2.1 实验对象的选择
        2.2.2 动物实验方案
        2.2.3 悬吊装置与模型的制作
    2.3 力学性能实验
        2.3.1 压缩试验
        2.3.2 三点弯曲实验
    2.4 形态计量学观察
        2.4.1 主要试剂
        2.4.2 包埋所用溶液的配制
        2.4.3 包埋过程
        2.4.4 切片及染色
        2.4.5 形态计量学计算
        2.4.6 参数选择及所选参数意义
第三章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
    3.1 统计学分析
    3.2 胫骨压缩实验数据分析
    3.3 尺骨三点弯曲实验数据分析
    3.4 形态计量学实验数据分析
    3.5 实验结果讨论
第四章实验的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四、军事训练致骨折126例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有限元动力学分析跟骨骨折的研究[D]. 黄梦全.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对军事训练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 杨华瑜. 实用医药杂志, 2021(04)
  • [3]手法闭合复位结合三维外支架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D]. 王瑞雄.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骨组织的运动疲劳损伤及其修复机制研究[D]. 李昊. 军事科学院, 2018(12)
  • [5]健脾益肾强骨针法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股四头肌力学特性的影响[D]. 黄昆.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1)
  • [6]机械振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研究[D]. 戴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TIR/BB环状拟似物AS-1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再灌注后肝损伤的影响[D]. 周杨.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8]应力、电磁刺激对骨骼内细胞信号转导及机制研究[D]. 景达.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2)
  • [9]机械性创伤诱发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D]. 戴文娟. 山西医科大学, 2011(08)
  • [10]不同周期的振动对抗悬吊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 杨志镛. 吉林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军训致骨折126例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