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接积分方程求静电场问题中参考点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高歌[1](1997)在《直接积分方程求静电场问题中参考点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文中给出格林函数基本解的一般式,从而使计算中参考.人的选择具有任意性,为分析和比较计算结果带来方便,使直接积分法的应用更为灵活。另外,对静电独立系统,当参考点选在匹配点上时,将出现亚定方程问题。文章在此将电荷守恒定律作为必要条件引入,使得方程具有唯一确定的解。
薛荣[2](2007)在《±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导线电场计算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分裂导线表面最大电场强度是特高压直流线路导线选择的主要依据,地面标称电场是评估线路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但目前直流输电线路电场计算方法较少,主要以相关经验公式为主,且计算精度不高。随着云广±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建设,研究输电线路电场计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价值和学术意义。本文根据模拟电荷法及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结合特高压直流线路分裂导线的特征,完善了导线周围电场计算的数学模型,研究了优化电荷法、补偿电荷法、多电荷法及有限元外推法在计算特高压直流导线周围电场中的应用。另外,结合云广特高压线路对导地线选择进行了计算与分析。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1)基于优化电荷理论,将优化电荷法运用于输电线路周围电场的计算中。提出建立以模拟电荷偏移距离d为变量的目标函数,应用解约条件将约束问题转化为无约束问题。在求解目标函数方程U1时,引入0.618法迅速准确地将各子导线中的模拟电荷定位于最优位置,结果证明此时模拟电荷具有较高的等效精度。(2)补偿电荷法通过不断比较各子导线表面电位误差,逐步将模拟电荷往减小最大电位误差方向移动,降低导线表面电位的不均匀度,直至子导线表面出现与最大电位误差值相等的另一点,此时最大电位误差减至最小,导线周围电场计算结果也符合计算要求。(3)在分裂电荷法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多电荷法求解导线表面电场,通过在各子导线内部划分多个子区域,在每个子区域中设定模拟电荷与匹配点,将子导线内部连续分布的电荷离散成多个电荷,从而减小了电荷的等效误差。多电荷法计算结果精度高,但计算量较大。(4)利用有限元法对输电线路周围电场分布进行计算,网格剖分时采用自适应有限单元技术,并通过网格再剖分,减小有限元法的离散误差;引入外推法,利用外推公式对计算结果进行处理,减小有限元法因“封边”引入的误差,提高了有限元法的计算精度。(5)分析了有无避雷线对输电线路周围电场计算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雷线在计算模型中不可忽略。由于避雷线上的感应电荷与邻近导线上的模拟电荷极性相反,故能加剧导线表面电场的畸变,使得导线表面电场最大值增大,抵消地面标称电场值,降低了标称电场标称值。(6)结合云广特高压线路,比较了避雷线是否接地时其表面电场强度。计算结果表明:避雷线接地时,其表面有较高的场强,电场强度主要受避雷线半径、保护角及距导线高度影响;避雷线不接地时表面电场较小,但有一定的感应电位,场强和电位大小主要由避雷线保护角及距导线高度决定。(7)计算了不同分裂方式和线路结构参数下子导线表面电场,结果表明影响子导线表面电场强度的线路结构参数中,子导线直径、子导线分裂数对导线表面最大场强影响较大,子导线分裂间距、导线极间距离次之,导线对地高度的影响最小。
王新稳[3](2011)在《复解析保角变换在电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位场计算是电磁理论的主要内容,由于实际电磁工程问题的复杂性,而复保角变换可以将复杂边界变换成简单的易于求解的边界,因而复保角变换法成为了各种其他位场解法的基础,在电磁场领域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解析复保角变换在电磁理论中的应用,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1.概述了复保角变换在电磁理论中的应用研究的意义,简要回顾了复保角变换的发展简史与应用研究概况。2.讨论了解析函数的特点、位函数与复解析函数的关系和常用初等解析函数在二维静场中的应用。3.详细归纳总结了分式线性变换在静场和微波传输线中的应用,讨论了分式线性变换对静场及微波传输线系统的影响。较为详细的介绍了Smith圆图、Weissfloch圆图、圆变换定理在微波系统中的典型应用实例,并推导出了Weissfloch圆上的角度φ和传输线长度l的关系及传输线长度l的计算公式。4.详细归纳总结了许瓦兹-克里斯托夫映射在静场和微波传输线中的应用。将一个实际物理问题的求解过程归纳为如下过程:(1)原始模型。将实际问题由静电场理论找到一个可用于分析的多边形问题。(2) z→t变换。将所给定的多边形变换为t平面的实轴(3)t→W变换将t平面的实轴变换为典型问题的周界,这个典型问题的解答是已知的。(4) z→W转换。给出所求的解答。(5)根据解答作进一步的分析运算。对该映射方法进行了如此程序化处理后,可使其由难入简,便于工程人员学习使用。对所枚举的应用实例,都进行了详细推导。在“两个无限导体板中的电位分布”的实例推导中,纠正了文献[1]的两处参数错误。在对称带线和微带传输线的应用中,将文献[32,33]中没有给出的推导过程补充完整。5.给出了对解析保角变换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1)将平面镜像作为基本模型,深入讨论了有源保角变换的各种典型应用,指出在变换后的求解区域,允许有原问题∞处的镜像电荷。该结论突破了一般镜像法的处理原则,也看到镜像电荷与原电荷的成对原则。(2)深入研究了逆儒可夫斯基映射W=z+(z2-c2)1/2(c>0),对于该保角映射在电磁领域中的应用可以分两类:有源逆儒可夫斯基映射,解决了椭圆导体柱外和有限宽度导体板外的线电荷ρl广义二维镜像问题;无源对数逆儒可夫斯基映射给出了无限导体平面上方垂直有限导体板的电容C逼近解。(3)提出了一种统一的位场解析求解方法,用保角映射取代现有的镜像法和电轴法。该统一保角映射有两层含义:一层从位场的各种计算方法上指出:不论是二维镜像法还是电轴法都可以统一到复保角映射:二维镜像法对应有源保角映射(包含线电荷的映射);电轴法对应无源保角映射(不包含线电荷的映射)。这样,在概念上和思想上就有了统一的方法。另一层是对于电轴法,有了统一的保角映射W=(z-d)/(z+d),它把偏心圆簇和双平行导体柱系统统一起来。所不同的是:偏心圆簇映射到W平面单位圆内;而双平行导体柱系统则拓展到单位圆外。根据统一的保角映射,用等积法获得了三线互电容的近似逼近解。文中详细推导了Line 3映射圆在W平面上的特点,其位置与单位圆的关系,并由此推出了位于z平面虚轴上其他n条线的映像规律。这样由统一保角映射的保角、保圆、保对称性和Line 3映射圆在W平面上映像的特点,利用对称三线传输线互电容C的逼近解,可以很容易的获得对称四线互电容C的逼近解。该结论也可推广到n条线的情况。
郭菲[4](2014)在《复杂地势下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工频电场仿真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用电需求的急剧增加,电力系统正向着大容量、大电流、大电网、高电压、远距离输电方向发展。当前500kV交流电网已经成为我国电网的主要网架。与此同时,日益密集的超高压输电线产生的电磁污染对城市和长期居住在输电线附近居民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对基础建设的环保标准日趋严格,为了评估输电线路对电磁环境的影响是否超标,必须首先对输电线路产生的电磁场进行精确计算。输变电工程的电磁环境影响参数主要包括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四个方面。本文以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仿真,对其周围产生的工频电场进行研究。对于输电线路的工频电场,一般假设大地为平面,采用模拟电荷法结合镜像法进行计算。这对于平原或开阔平坦的地区可以适用,但对于山地、丘陵等不平坦地形则无法使用镜像法,需要根据地形设定地面下的模拟电荷。人工确定模拟电荷位置受到问题的复杂性及设计经验的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了三种方法作研究:优化模拟电荷法、表面电荷法和复变函数法。本文首先对几种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并进行了研究分析。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论文在格林等效定理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模拟电荷法的基本思想、应用步骤、应用要点以及模拟电荷的类型进行了详细介绍。为了便于模拟实际复杂的问题,对超高压输电线路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假设和简化处理。采用模拟电荷法建立了500kV交流输电线路二维电场的一般数学模型,该模型适合于地势平坦地区的超高压输电线路电场计算。以实际工程的典型情况作为算例,对不同输电线路相间距离和导线对地高度情况下的工频电场进行仿真计算,总结了工频电场的基本分布规律,并分析了如何降低超高压输电线电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于丘陵和多山地带的超高压输电线路,应用传统模拟电荷法求解其电场时很难凭定性分析和经验确定出满足模拟精度要求的模拟电荷位置。为此引入了优化模拟电荷法,借助优化技术自动寻求最佳模拟电荷位置,根据地面的几何特征,建立轮廓点、模拟点之间的配置关系,采用较少的模拟电荷,满足工程计算精度要求。文中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将模拟电荷的电量和位置作为优化变量,校验点的电位误差作为目标函数。建立了考虑复杂地势的二维电场优化计算模型,推导出计算公式。以凸形地面的单回正三角排列和同塔双回三相超高压输电线路为例,编程对地面附近的工频电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此法合理可用,可以用于复杂地势的输电线电场计算。分析了其电场分布特点,并总结了应用优化模拟电荷法计算时应注意的方面。针对地势复杂区域的超高压输电线路,本文采用另外一种方法—表面电荷法来求解电场。其程序通用性强、计算简单、精确度高。表面电荷法基于电场唯一性定理,将导体表面连续分布的自由电荷或介质分界面上的连续分布的束缚电荷部分,用一组虚设的表面电荷单元来等值替代,而每一单元的电荷密度由电极或介质的边界条件来确定。本文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曲形地面形状,采用表面电荷法对其产生的工频电场进行计算。对于斜坡地面情况下的二维电场问题,可以采用复变函数法来求解。通过保角变换将斜坡地面转换为平坦地面,然后就可以利用传统模拟电荷法结合镜像法来计算输电线路的电场。本文介绍了斜坡地面的保角变换,并以置于墙角处的线电荷产生的电场为例,验证了保角变换法用于地面变换的有效性。本文建立的几种特殊地形下的计算模型可以用于对该情况下输电之路下方工频电场进行评估。这些可以作为电磁环境参数评估的参考依据。
赵良[5](2002)在《合成绝缘子三维电场FEM-BEM迭代解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绝缘子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广泛,近几年,线路合成绝缘子因为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污能力强等优点,发展尤为迅猛。但是,随着线路合成绝缘子使用量的剧增,合成绝缘子闪络及损坏的情况也日渐增多。因此,合成绝缘子需要快速发展就必须对各方面性能进行更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本文在总结电场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合成绝缘子的特点,选择了有限元法与边界元法相结合的求解方法。针对有限元法与边界元法各自的特点及其互补性,使用区域分解法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迭代求解。这种求解方法既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又保持了两者的独立性。在迭代计算过程中,有限元法使用了ANSYS-Emag软件,边界元法使用作者自己开发的计算程序,并确定了基本迭代格式。利用二维算例分析了单元大小、区域边界形状、松弛因子的大小等因素对迭代收敛性的影响;在三维迭代计算方法的研究中参考、印证了这些结论。应用本文算法对220kV合成绝缘子三维电场进行了分析,所得结果表明,有限元与边界元迭代求解方法是可行的,计算精度达到了工程设计要求。
彭春江[6](2017)在《海上浮式风电机整机全耦合动力学建模及动态激励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风电正逐渐从陆上走向海上,从浅水区逐渐向深水区发展,为了开发水深大于50m以上海域的风电资源,海上浮式风电技术已成为当今风电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和热点之一。通过现场测试和理论研究,已验证了实施海上浮式风电技术的可行性。但目前运行的海上浮式风电机是把原基础固定的风电机直接安装在浮式平台上得到的,这种配置的浮式风电机运行效率低、维护成本高、无法保证设计寿命,故能量均摊成本很高。近10年,虽然对海上浮式风电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力求通过增大单机容量、优化结构、实施减振控制降低能量均摊成本。但由于海上浮式风电技术固有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对海上浮式风电机的耦合动力学行为依然知之甚少。导致海上浮式风电机单机容量增大、结构优化、先进减振控制系统的实施缺乏理论基础。因此,正确建立海上浮式风电机整机全耦合动力学计算模型,进行动力学行为研究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和经济意义。论文以海上浮式风电机为对象,建立了整机全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其动态激励机理及特性,可为增大单机容量、结构优化、先进减振控制系统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从而降低能量均摊成本,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现有风电机气动力计算模型在捕获海上浮式风电机非稳态气动效应能力上的不足,基于 GDW(Generalized dynamic wake)法、BEM(blade element momentum)法及B-L(Beddoes-Leishman)动态失速模型,构建了海上浮式风电机气动力组合模型。在中、高风速用GDW法结合B-L模型计算风轮气动力,同时考虑了海上浮式风电机中动态入流和翼型动态失速两种主要气动非稳态效应。在低风速用BEM法结合B-L模型进行气动力计算,弥补了 GDW法在低风速存在数据不稳定的缺陷。为海上浮式风电机气动力计算提供了一种工程参考模型。(2)围绕海上浮式风电机浮式平台结构特点与运行状态,考虑当前常用水动力模型存在的不足,基于线性势流法、莫里森法及线性波运动学理论构建了海上浮式风电机水动力计算模型。在该模型中,除了文献中常用的一阶水动力模型外,建立了空间斜构件莫里森粘性力计算模型、二阶水动力数据计算模型。该水动力模型同时考虑了风电机浮式平台的静水恢复、衍射、辐射效应、浮式平台小尺度结构件的粘性效应、浮式平台一阶线性运动耦合导致的二阶水动力效应,为海上浮式风电机水动力计算提供了一种工程参考模型。以OC4 DeepCwind风电机为对象,试验验证了水动力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然后通过海上浮式风电机整机全耦合动力学计算,研究了一阶、二阶水动力对浮式平台的激励特性,可为风电机浮式平台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3)鉴于动态系泊模型比简单常用的准静态系泊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为了更准确模拟浮式平台的动态系泊力,基于集中质量法构建了动态系泊模型。该模型均匀离散缆段,缆段间通过节点连接,质量集中在节点。在节点除了考虑重力、浮力、缆段的轴向拉伸力和轴向阻尼力外,还考虑了缆段在水中的拖曳力、与海底的接触作用力。通过模型计算与试验测试结果的对比,发现所建立的动态系泊模型明显优于静态模型,为海上浮式风电机系泊系统提供了一种工程参考模型。(4)针对缺乏海上浮式风电机整机全耦合动力学集成模型的现状,基于凯恩方法和模态叠加原理,建立了海上浮式风电机刚柔混合多体动力学模型。结合论文建立的风轮气动力组合模型、浮式平台水动力模型、动态系泊模型、变速变桨控制策略,通过模块间变量耦合,构建了海上浮式风电机整机气-结构-伺服-水全耦合动力学模型。以OC4DeepCwind风电机为对象,进行了风、波联合激励响应计算及特性研究,对比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开发的风电机动力学计算软件FAST计算结果,验证了论文整机全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针对2kW小型半潜式浮式风电机及对应陆上风电机进行了试验测试与整机全耦合动力学计算,对比测试结果与计算结果,再次验证了海上浮式风电机整机全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建立的整机全耦合动力学模型为海上浮式风电机动力学行为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5)研究了海上浮式风电机动态激励机理及特性,提出了基于幅值谱的海上浮式风电机动态特性分析方法。针对OC4DeepCwind风电机,基于论文建立的海上风电机气-结构-伺服-水全耦合模型,通过全耦合计算结果分析和理论推导,分别研究波、动态风、柔性叶片及剪切风的动态激励原理和特性。并深入研究了同时存在多种动态激励源的动态耦合机理及动态激励特性,可为海上浮式风电机的单机容量增大、结构优化及减振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朱景林[7](2007)在《国网典型设计220kV输变电工程的工频电场和无线电干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的我国的电网结构,已经很难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预测和规划,高压,超高压和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建设与改造仍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艰巨任务。伴随着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和向人口密集负荷中心的深入,输变电工程的电磁环境影响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很大的关注,一些误解和由此造成的担心也给输变电工程本身的建设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因此,高压架空线路和变电站周围电磁环境的分析很有必要。另外,为了规范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国网公司也大力推进输变电工程的典型设计工作。对国网典型设计变电所的分析有利于对今后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的预测和控制。输变电工程的电磁环境影响参数主要包括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四个方面。本文主要针对工频电场和无线电干扰进行仿真计算及研究,分别介绍其理论计算方法、主要影响因素、降低措施以及与相关标准对照的影响评价等。考虑到按照目前我国的限值标准,高压输变电工程附近的工频电场超标的可能性要比磁场大,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超标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本文着重对工频电场进行较多研究分析,
蒋水华[8](2014)在《水电工程边坡可靠度非侵入式随机分析方法》文中认为我国西南地区已建、在建和即将开工建设一大批水电工程,这些水电工程的边坡高达百米甚至上千米,边坡失稳将不仅会危及工程安全,而且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高陡边坡的稳定对于库坝系统安全至关重要。尽管诱发边坡失稳的因素十分复杂,但无不与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不确定性、边坡工程边界条件、荷载作用和锚固体系和渗控系统性能退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边坡工程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之一的岩土体参数空间变异性和边坡服役过程中锚固体系性能退化都是导致边坡失稳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国内外对表征岩土体参数空间变异性的相关非高斯随机场模拟研究不够深入,考虑多参数空间变异性的非均质多层土坡可靠度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边坡可靠度分析过程复杂且不能充分利用现有商业有限元软件;考虑预应力锚杆(索)腐蚀的锚固边坡时变可靠度问题研究较少;此外,复杂三维高边坡可靠度研究几乎是空白。论文针对上述5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发展了边坡可靠度非侵入式随机分析理论发展了各向异性相关非高斯随机场模拟的Karhunen-Loeve (K-L)级数展开方法和改进乔列斯基分解技术,提出了解决含相关非正态变量边坡可靠度分析的随机响应面法,建立了4-6阶高维Hermite随机多项式展开解析表达式。发展了基于线性无关原则概率配点法和拉丁超立方抽样配点法的随机多项式展开方法,推导了输出响应量统计矩和输入参数随机变量和随机场的Sobol指标计算表达式,丰富了边坡非侵入可靠度分析理论。(2)提出了考虑参数空间变异性边坡可靠度分析的非侵入式随机有限元法采用MATLAB语言编写了基于ABAQUS和GEOSTUDIO软件的边坡有限元批处理程序,研究了考虑多参数空间变异性的饱和、非饱和土坡可靠度问题。考虑参数空间变异性的边坡可靠度分析存在一个临界不排水抗剪强度参数变异系数,其数值大小与边坡安全系数有关。非侵入式随机有限元法无需修改有限元源代码,实现了边坡稳定性有限元分析与可靠度分析一体化,而且计算效率远远高于直接蒙特卡洛模拟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考虑参数空间变异性的低失效概率水平(10-6~10-3量级)边坡可靠度问题。(3)提出了考虑自相关函数影响高效参数敏感性分析的多重二阶响应面法系统地统计了土体抗剪强度参数波动范围、自相关距离、变异系数和互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定量地表征土体参数空间变异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阐明了常用的5种表征土体参数空间自相关性的自相关函数对边坡可靠度的影响规律:由指数型自相关函数计算的边坡失效概率偏小,由高斯型、二阶自回归型、指数余弦型和三角型自相关函数得到的边坡失效概率差别较小。基于常用的指数型自相关函数可能会明显高估边坡可靠度水平,导致偏危险的设计方案。由不同自相关函数计算的边坡失效概率的差别与抗剪强度参数的波动范围、变异系数和互相关系数大小有关。总体来说,自相关函数对非均质多层土坡可靠度的影响大于均质边坡。(4)提出了考虑参数空间变异性边坡系统可靠度分析的多重随机响应面法建立了一种新的考虑参数空间变异性的边坡代表性滑动面识别方法,研究了考虑土体参数空间变异性的多层土坡系统可靠度问题,探讨了基于边坡有限元分析的单重响应面法分析考虑参数空间变异性边坡系统可靠度问题的有效性。阐明了土体参数空间变异性、变异系数和参数间互相关性对边坡系统可靠度的影响规律。单一代表性滑动面失效概率对边坡系统失效概率的影响权重大于代表性滑动面数目,参数变异性和参数间互相关性对边坡代表性滑动面数目、单一滑动面失效概率和边坡系统失效概率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多重随机响应面法较好地解决了考虑参数空间变异性边坡系统可靠度分析的难题,而基于边坡有限元分析的单重响应面法不能有效地解决考虑参数空间变异性的边坡系统可靠度问题。(5)揭示了腐蚀条件下锚固边坡系统可靠度和变形可靠度的演化规律建立了锚杆腐蚀条件下锚杆自由段屈服抗力和锚固段锚杆与注浆体界面黏结抗力时变模型,基于锚杆腐蚀试验数据验证了锚杆腐蚀率模型的适用性,揭示了锚杆腐蚀条件下锚固边坡稳定可靠度的变化规律。建议了一种有效的边坡最大允许变形量取值方法,揭示了边坡变形可靠度的演化规律。边坡服役前期锚杆腐蚀作用对锚固力和边坡失效概率的影响较小,后期影响较为明显。考虑时效特性的边坡变形失效概率的常用对数log(pf)与边坡最大允许变形量间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而且随着边坡失效概率的减小,该线性关系表现的越明显。(6)提出了复杂三维高边坡可靠度分析的非侵入式随机有限差分法依托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工程,系统地研究了边坡施工开挖、预应力锚索和深层混凝土抗剪洞加固措施对边坡变形、稳定及可靠度的影响规律。非侵入式随机有限差分法极大地提高了边坡可靠度计算效率,为解决复杂水电工程高边坡可靠度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边坡在1810m高程以上开挖时,阻滑岩体材料抗剪强度对稳定性起控制作用。边坡在1810m高程以下开挖时,变形拉裂体滑裂面抗剪强度对稳定性起控制作用。混凝土抗剪洞在控制边坡变形和提高边坡稳定性方面明显优于预应力锚索。此外,边坡施工开挖扰动作用也对边坡可靠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石开翔[9](2006)在《交流电机故障后电磁场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电机是电力系统中最为关键的基础设备,它的运行可靠性对整个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精确计算它的各项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电机运行时,电机内的电磁场在不同的媒质中的分布、变化以及与电流的交链情况,决定了电机的运行状况和性能。因此,研究电机中的电磁场对分析和设计电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有限元法作为分析电机电磁场的理论依据,运用Ansoft软件作为分析和仿真的工具。有限元法是目前电气工程中解决电磁场分布边值问题的强有力的方法。在目前的电机性能分析以及其它领域的电磁场问题计算中,几乎无一例外的全部采用了数值计算方法中的有限元法或与之相关的计算方法。而有限元法的前处理过程,是有限元法分析相当关健的步骤,它关系到求解的精度、效率以及计算机资源的占有。而前处理中的网格剖分,又是前处理过程中的重点内容。网格的自动剖分,是目前有限元方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传统的对于电机内部故障的分析主要针对电机在稳定运行状态下,内部故障后各电流、电压信号的变化情况来进行的。而本文主要是对电机电磁场参数的变化,即运用场的方法,来对电机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和对比,判断电机是运行在正常、还是故障状态。通过电磁场来对电机进行故障和健康诊断,是电机学中一个较新的课题。 本文在Ansofl软件的环境下,建立电机的物理模型,然后仿真和分析电机在正常和故障情况下的电磁场状况。准确的建立电机的物理模型是分析的基础,本文采用Ansofl软件的Rmxprt模块来建立精确的电机物理模型;运用Ansoft 2D Transient模块来仿真和分析电机内部的电磁分布。通过对仿真计算结果的解后处理,来对电机进行故障和健康诊断。除此而外,还运用该软件仿真和分析鼠笼电机在启动时的电磁场和集肤效应。
袁小娴[10](2007)在《110kV线路绝缘子串电压和电场分布的研究》文中认为由于绝缘子的金具与杆塔、导线之间存在杂散电容,导致电压分布严重畸变,局部场强较高,从而易产生电晕、劣化、闪络甚至击穿。因此输电线路绝缘子串的电压和电场分布对绝缘子的相关设计和运行维护非常重要。110kV输电线路分布在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气象条件和不同污秽等级地区,采用了不同的塔型和绝缘子串结构(包括绝缘子型号、片数、直线/耐张/跳线,单/双串/V型串)以及不同的导线排列方式,情况较复杂。由于目前国内外对绝缘子串数值计算的研究主要针对单串绝缘子,而对于双串并联以及多种塔型下的绝缘子串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主要对三种塔型下(拔梢单杆、门型杆、酒杯型铁塔等)的单串绝缘子和门型杆下的双串绝缘子的电压和电场情况进行研究以及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本文在总结静电场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绝缘子串计算模型的特点,选择了ANSYS有限元进行求解。按照绝缘子串的结构和实际工作条件,建立三维模型,计算中考虑了杆塔的具体结构以及导线的影响,用多个子模型的方法分别为杆塔、导线、绝缘子串建立求解区域,对其电压和电场情况进行了计算和总结。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塔型对绝缘子串的电压和电场影响甚微,靠近导线第一片绝缘子头部内钢帽与瓷件连接处具有最大电场强度,双串绝缘子电压和电场分布随着串间距的减小而趋向于均匀,双串与单串绝缘子相比降低了串两端绝缘子承担电压,增加了中间部分承担电压。比较了计算结果和标准值,并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结果证明运用三维有限元法计算高压绝缘子串中的特性分布是可行且有效的。论文结果可用于研究110kV线路工频电压下绝缘子串闪络机理,制定符合线路安全运行的安装结构方式,指导绝缘子及其连接金具的结构优化,并对改善电压分布设计均压措施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掌握绝缘子串的电压分布也可以为零值绝缘子的在线检测提供参照依据,另外了解和改善绝缘子的电场分布对了解输电线路的电晕水平、可听噪音水平也是极为重要的。
二、直接积分方程求静电场问题中参考点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接积分方程求静电场问题中参考点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2)±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导线电场计算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场计算常用方法 |
1.2.2 电场计算方法比较 |
1.2.3 导线电场计算方法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2 导线周围电场的计算方法及建模 |
2.1 模拟电荷法 |
2.1.1 模拟电荷法的基本思想及计算步骤 |
2.1.2 常用模拟电荷的类型及电位系数 |
2.2 模拟电荷法的计算模型 |
2.2.1 线路模型的简化 |
2.2.2 避雷线对输电线路周围电场计算的影响 |
2.3 有限元法 |
2.3.1 有限单元法 |
2.3.2 剖分和插值 |
2.4 有限元法的计算模型 |
2.4.1 有限元法数学模型 |
2.4.2 FEMLAB 有限元模型 |
2.5 FEMLAB 简介 |
2.6 小结 |
3 基于模拟电荷原理的导线周围电场计算方法 |
3.1 优化模拟电荷法 |
3.1.1 优化模拟电荷法基本原理及应用步骤 |
3.1.2 优化模拟电荷法的应用 |
3.1.3 目标函数U_1的求解方法 |
3.2 补偿电荷法 |
3.2.1 补偿电荷法基本理论 |
3.2.2 补偿电荷移动方向的选择 |
3.2.3 模拟电荷可能位置偏移距离的计算 |
3.3 多电荷法 |
3.3.1 分裂电荷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
3.3.2 多电荷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
3.4 计算方法综合及比较 |
3.5 小结 |
4 基于有限元法的导线周围电场计算方法 |
4.1 计算场域网格的划分 |
4.1.1 自适应有限元技术 |
4.1.2 网格再剖分 |
4.2 单元质量及计算精度 |
4.2.1 单元质量分析 |
4.2.2 计算精度评估 |
4.3 有限元外推法 |
4.3.1 外推定理 |
4.3.2 有限元外推法的应用与分析 |
4.4 小结 |
5 云广特高压直流线路导地线表面电场计算与分析 |
5.1 避雷线表面电场计算 |
5.1.1 避雷线接地时表面电场计算与分析 |
5.1.2 避雷线不接地时表面电场计算与分析 |
5.2 导线表面电场影响因素及分析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3)复解析保角变换在电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电磁工程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简述 |
1.1.2 研究复保角变换在电磁理论中的意义 |
1.1.3 复保角变换的发展简史与应用研究概况 |
1.2 本文的内容与安排 |
第二章 典型初等变换函数在二维静场及微波传输线中的应用 |
2.1 二维静场与解析函数的关系 |
2.1.1 解析函数的性态 |
2.1.2 位函数与复解析函数的关系 |
2.1.3 电场强度的模值与复解析函数导数模值的关系 |
2.2 初等函数及其对应的二维场 |
2.2.1. 幂函数 |
2.2.2. 对数函数 |
2.2.3. 反余弦函数 |
2.2.4. 儒可夫斯基变换函数 |
2.3 小结 |
第三章 分式线性变换 |
3.1 分式线性变换 |
3.1.1 分式线性变换的定义 |
3.1.2 分式线性变换的性质 |
3.1.3 圆变换定理 |
3.2 分式线性变换在微波工程中的应用 |
3.2.1 Smith 圆图及其应用 |
3.2.2 Weissflock 圆图 |
3.2.3 圆变换定理的应用 |
3.3 分式线性变换在静场中的应用 |
3.4 小结 |
第四章 许瓦兹―克里斯托夫变换 |
4.1 Schwarz-Christoffel 变换理论 |
4.2 Sch-Ch 变换中的关系 |
4.3 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Sch-Ch 变换 |
4.4 Sch-Ch 变换在静场中的的应用 |
4.5 Sch-Ch 变换在微波传输线中的应用 |
4.5.1 在对称带线中的计算应用 |
4.5.2 在对称耦合带状线中的应用 |
4.5.3 在微带传输线中的应用 |
4.5.4 在脊波导传输线中的应用 |
4.6 小结 |
第五章 解析保角变换的新进展 |
5.1 平面镜像与有源保角变换 |
5.1.1. 平面介质镜像统一模型 |
5.1.2. 导体圆柱的有源保角变换 |
5.1.3. 复杂导体的有源保角变换 |
5.1.4. 结论 |
5.2 逆儒可夫斯基映射 |
5.2.1. 逆儒可夫斯基映射 |
5.2.2. 有源逆儒可夫斯基映射 |
5.2.3. 无源对数逆儒可夫斯基映射 |
5.2.4. 结论 |
5.3 统一保角映射和三线及多线传输线电容 |
5.3.1. 统一保角映射 |
5.3.2. 三线传输线的保角映射 |
5.3.3. 等积法求三线传输线电容 C |
5.3.4. 等积法求四线传输线电容 C |
5.3.5. 结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已发表或录用的文章及科研情况 |
(4)复杂地势下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工频电场仿真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工频电场的数值仿真方法 |
2.1 有关的数值计算方法简介 |
2.2 各种电场数值方法比较 |
2.3 模拟电荷法 |
2.3.1 格林等效原理 |
2.3.2 模拟电荷法的基本思想 |
2.3.3 模拟电荷法的应用步骤 |
2.3.4 模拟电荷法的应用要点 |
2.3.5 模拟电荷的类型及其电位、场强系数的计算公式 |
2.4 小结 |
第三章 超高压输电线路二维电场建模及其仿真计算 |
3.1 超高压输电线路的简化 |
3.2 超高压输电线路电场计算的模型建立 |
3.2.1 模拟电荷和匹配点的类型、位置、数量的设置 |
3.2.2 求解模拟电荷电量 |
3.2.3 精度校验 |
3.2.4 电场强度计算 |
3.3 典型工程算例及其分析 |
3.3.1 算例1 |
3.3.2 算例2 |
3.3.3 算例3 |
3.3.4 算例分析与结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模拟电荷法结合优化在地势复杂的输电线路电场计算中的应用 |
4.1 优化原理 |
4.1.1 设计变量和目标函数 |
4.1.2 约束条件 |
4.2 超高压输电线路电场计算优化模型的建立 |
4.2.1 基本模型的建立 |
4.2.2 三相输电线路电场计算优化模型的建立 |
4.3 典型工程算例及其分析 |
4.3.1 同塔单回三相输电线路电场优化计算 |
4.3.2 同塔双回三相输电线路电场优化计算 |
4.3.3 算例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表面电荷法在地势复杂的超高压输电线路电场计算中的应用 |
5.1 表面电荷法基本原理 |
5.2 超高压输电线路电场计算模型的建立 |
5.3 典型工程算例及其分析 |
5.3.1 超高压输电线路二维电场的计算仿真 |
5.3.2 凸形地面上超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场计算 |
5.3.3 凹形地面上超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场计算 |
5.3.4 算例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复变函数法对斜坡地面的处理 |
6.1 斜坡地面的保角变换 |
6.2 保角变换法用于地面变换的有效性 |
6.3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论文主要工作和取得成果 |
7.2 论文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合成绝缘子三维电场FEM-BEM迭代解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求解线路绝缘子电场分布问题的意义 |
1.2 求解线路绝缘子电场分布问题的研究现状 |
1.2.1 电场计算方法发展概述 |
1.2.2 求解线路绝缘子电场分布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有限元与边界元迭代解法的理论基础 |
2.1 有限元法 |
2.1.1 基于变分原理的有限元法 |
2.1.2 有限元法的特点 |
2.2 边界元法 |
2.2.1 边界元法基础 |
2.2.2 边界元法的特点 |
2.3 有限元法与边界元法比较 |
2.4 有限元法与边界元法的结合方法—区域分解法 |
2.4.1 区域分解法介绍 |
2.4.2 不重叠区域分解法 |
2.5 数值计算误差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限元与边界元迭代解法的实现 |
3.1 ANSYS应用介绍 |
3.1.1 ANSYS软件简介 |
3.1.2 ANSYS典型分析步骤 |
3.1.2.1 建立模型步骤 |
3.1.2.2 加载并求解步骤 |
3.1.2.3 观察分析结果 |
3.2 ANSYS求解开域电场问题的不足之处 |
3.3 ANSYS求解开域电场问题的改进方法 |
3.4 基于ANSYS的有限远法和边界远法迭代求解的步聚 |
3.5 ANSYS与边界元程序间的数据操作 |
3.5.1 ANSYS数据的输出 |
3.5.2 提取边界节点信息 |
3.5.3 ANSYS第一类边界条件的输入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维迭代解法的研究 |
4.1二 维边界元法程序 |
4.1.1 单元类型选择 |
4.1.2 边界元法离散积分公式 |
4.1.3 高斯积分点选择 |
4.1.4 计算数据类型选择 |
4.2二 维边界元程序计算精度检验 |
4.2.1 解析解算例 |
4.2.2 计算结果分析 |
4.3二 维迭代解法研究 |
4.3.1 D-N迭代法收敛性影响因素 |
4.3.2 使用迭代法求解算例1、 |
4.3.3 迭代求解结果分析及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维迭代解法的研究 |
5.1三 维边界元法程序 |
5.1.1 单元类型选择 |
5.1.2 边界元法离散积分公式 |
5.1.3 高斯积分点选择 |
5.2三 维边界元程序精确性检验及提高办法 |
5.2.1 解析解算例 |
5.2.2 计算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求解线路绝缘子三维电场计算结果 |
6.1 实例类型 |
6.2 实例结果及分析 |
6.2.1 实例 |
6.2.2 实例 |
6.3 分析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文结论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海上浮式风电机整机全耦合动力学建模及动态激励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风力发电概况 |
1.1.2 海上风力发电概况 |
1.1.3 海上浮式风力发电概况 |
1.1.4 选题意义及课题来源 |
1.2 海上浮式风电机全耦合动力学建模及行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浮式平台运动自由度定义 |
1.2.2 海上浮式风电机气动力计算理论 |
1.2.3 海上浮式风电机浮式平台水动力计算理论 |
1.2.4 海上浮式风电机系泊张力计算理论 |
1.2.5 海上浮式风电机整机全耦合动力学计算理论及响应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章节内容安排 |
第2章 海上浮式风电机气动力建模研究 |
2.1 引言 |
2.2 改进的BEM模型 |
2.3 改进的GDW计算模型 |
2.4 改进的B-L动态失速模型 |
2.4.1 非稳态附着流 |
2.4.2 分离流 |
2.4.3 动态失速 |
2.5 海上浮式风电机气动力组合模型 |
2.5.1 两种气动力改进模型 |
2.5.2 两种气动力改进模型计算对比 |
2.5.3 气动模型组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上浮式风电机水动力建模及激励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浮式平台计算参考系 |
3.3 波运动学表示 |
3.4 一阶水动力模型 |
3.5 空间斜构件莫里森粘性力建模 |
3.6 二阶水动力建模 |
3.6.1 二次脉冲响应函数法 |
3.6.2 二阶水动力数值计算 |
3.7 海上浮式风电机水动力模型 |
3.8 动态系泊建模 |
3.8.1 模型的建立 |
3.8.2 动态系泊模型数值计算 |
3.9 海上浮式风电机水动力计算实例 |
3.9.1 计算对象与参数 |
3.9.2 水动力计算模型验证 |
3.9.3 水动力对半潜式浮式风电机激励特性研究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上浮式风电机整机全耦合动力学建模与响应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模态叠加法的叶片变形计算 |
4.2.1 叶片模态计算原理 |
4.2.2 叶片弹性恢复力计算 |
4.2.3 有结构扭角时叶片变形和转角计算 |
4.2.4 OC4 DeepCwind半潜式风电机叶片模态计算 |
4.3 基于模态叠加法的塔架变形计算 |
4.3.1 塔架变形计算 |
4.3.2 OC4 DeepCwind半潜式风电机塔架模态计算 |
4.4 海上浮式风电机整机刚柔混合多体动力学建模 |
4.4.1 定义参考系 |
4.4.2 定义整机运动自由度 |
4.4.3 基于Kane法的整机多体结构动力学建模 |
4.5 变速变桨控制策略 |
4.5.1 电机转矩控制 |
4.5.2 变桨控制 |
4.6 整机全耦合及数值计算方法 |
4.6.1 整机气-结构-伺服-水动力学全耦合 |
4.6.2 数值计算方法 |
4.7 性能指标计算表达式 |
4.8 海上浮式风电机气-结构-伺服-水全耦合动力学计算实例 |
4.8.1 计算对象与属性参数 |
4.8.2 整机气-结构-伺服-水全耦合动力学模型验证 |
4.8.3 稳态风规则波联合激励响应特性 |
4.8.4 稳态风不规则波联合激励响应特性 |
4.8.5 动态风规则波联合激励响应特性 |
4.8.6 动态风不规则波联合激励响应特性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海上浮式风电机动态激励机理与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波频激励机理及特性 |
5.2.1 无风规则波动态激励 |
5.2.2 稳态风规则波激励 |
5.3 风频激励机理及特性 |
5.3.1 陆上风电机动态风激励 |
5.3.2 动态风规则波激励 |
5.4 旋转柔性叶片动态激励机理及特性 |
5.4.1 无重力和有重力柔性叶片各指标响应时程对比 |
5.4.2 柔性叶片变形与气动力耦合分析 |
5.4.3 动态风激励柔性叶片动态特性 |
5.4.4 稳态风规则波激励柔性叶片动态特性 |
5.5 剪切风动态激励机理及特性 |
5.5.1 陆上风电机剪切风激励 |
5.5.2 海上浮式风电机剪切风激励 |
5.6 不规则波激励特性 |
5.6.1 剪切风不规则波 |
5.6.2 动态风不规则波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小型风电机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平台介绍 |
6.2.1 试验平台基本配置 |
6.2.2 试验测试风电机 |
6.3 测试系统介绍 |
6.4 风轮推力及输出功率测试 |
6.4.1 风轮推力测试 |
6.4.2 输出功率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7)国网典型设计220kV输变电工程的工频电场和无线电干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我国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发展 |
1.2 电磁环境问题是制约高压输变电工程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
1.2.1 电磁环境保护 |
1.2.2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开展的研究工作 |
第二章 输变电工程的工频电场 |
2.1 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工频电场的限值 |
2.2 输变电工程工频电场的计算 |
2.3 工频电场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降低措施 |
第三章 无线电干扰的计算 |
3.1 输电线路的电晕现象 |
3.2 输电线路无线电干扰的限值 |
3.3 输电线路的无线电干扰及其计算 |
第四章 同杆双回输电线路地面工频电场和无线电干扰计算软件包 |
第五章 国家电网典型设计变电站电场计算 |
5.1 变电站中主要的工频电场源及其特性分析 |
5.2 变电站工频电场分布的数值计算及仿真 |
第六章 结论 |
6.1 完成的工作及取得的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8)水电工程边坡可靠度非侵入式随机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考虑岩土体参数空间变异性边坡可靠度分析 |
1.2.2 锚固体系性能退化条件下边坡可靠度分析 |
1.2.3 边坡可靠度分析方法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边坡可靠度非侵入式随机分析基本理论 |
2.1 前言 |
2.2 随机输入参数表示 |
2.2.1 相关非正态随机变量输入模型 |
2.2.2 相关非高斯随机场模拟输入模型 |
2.3 输出响应量代替模型构建 |
2.3.1 Hermite随机多项式展开 |
2.3.2 高维Hermite随机多项式推导 |
2.3.3 随机多项式展开系数计算 |
2.4 输入参数随机配点法 |
2.4.1 线性无关原则概率配点法 |
2.4.2 拉丁超立方抽样配点法 |
2.5 输出响应量统计特征估计 |
2.5.1 输出响应量统计矩模拟值 |
2.5.2 输出响应量统计矩解析解 |
2.5.3 Sobol指标计算 |
2.5.4 PDF和CDF曲线绘制 |
2.6 边坡失效概率计算 |
2.6.1 构件失效概率计算 |
2.6.2 系统失效概率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边坡可靠度分析非侵入式随机有限元法 |
3.1 前言 |
3.2 边坡稳定有限元分析方法 |
3.2.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3.2.2 有限元滑面应力法 |
3.3 边坡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
3.3.1 与ABAQUS软件接口 |
3.3.2 与GEOSTUDIO软件接口 |
3.4 不排水饱和黏土边坡可靠度分析 |
3.4.1 随机场模拟精度验证 |
3.4.2 边坡可靠度分析结果 |
3.5 非饱和土坡稳定可靠度分析 |
3.5.1 土水特征曲线 |
3.5.2 边坡可靠度分析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自相关函数影响的边坡可靠度分析 |
4.1 前言 |
4.2 自相关函数 |
4.2.1 样本自相关函数 |
4.2.2 论自相关函数 |
4.2.3 波动范围 |
4.3 多重二阶响应面法 |
4.4 算例分析 |
4.4.1 均质摩擦/黏性土坡 |
4.4.2 含软弱夹层非均质土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参数空间变异性边坡系统可靠度分析 |
5.1 前言 |
5.2 多重随机响应面法 |
5.2.1 边坡系统可靠度分析蒙特卡洛模拟 |
5.2.2 多重随机响应面构建 |
5.2.3 代表性滑动面识别方法 |
5.2.4 计算流程 |
5.3 算例分析 |
5.3.1 不排水饱和黏土边坡 |
5.3.2 摩擦/黏性土坡 |
5.3.3 三层不排水饱和黏土边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锚杆腐蚀条件下锚固边坡时变可靠度分析 |
6.1 前言 |
6.2 锚杆腐蚀率模型 |
6.3 考虑腐蚀效应的锚杆失效模式 |
6.3.1 锚杆自由段屈服失效模式 |
6.3.2 锚固段锚杆与注浆体界面黏结失效模式 |
6.4 锚固边坡系统可靠度分析 |
6.4.1 边坡安全系数计算 |
6.4.2 边坡系统可靠度分析 |
6.5 锚固边坡变形可靠度分析 |
6.5.1 锚固边坡有限元模型 |
6.5.2 边坡变形可靠度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可靠度分析 |
7.1 前言 |
7.2 边坡施工期应力变形分析 |
7.3 边坡施工期稳定可靠度分析 |
7.3.1 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 |
7.3.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7.3.3 三维边坡可靠度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工作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岩土体抗剪强度参数间互相关系数统计 |
附录2 随机变量X和标准正态随机变量Y的映射关系 |
附录3 4阶Hermite多项式推导 |
附录4 土体抗剪强度参数波动范围和自相关距离统计 |
附录5 土体参数变异系数统计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一、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二、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9)交流电机故障后电磁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安排及工作 |
第二章 有限元法及其在电磁场数值计算中的应用 |
2.1 有限元法的基本概念 |
2.2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
2.3 有限元法的求解步骤 |
2.3.1 有限元的前处理 |
2.3.2 有限元的求解 |
2.3.3 有限元的解后处理 |
2.4 电机电磁场的有限元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时变电磁场的有限元分析 |
3.1 正弦时变电磁场的有限元分析 |
3.1.1 电磁场的基本方程 |
3.1.2 电磁场的条件变分问题 |
3.1.3 剖分插值离散 |
3.1.4 单元分析和总体合成 |
3.2 边界条件的处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流电机内电磁场分析方法 |
4.1 单个线圈的电磁场分析 |
4.1.1 单个线圈产生的气隙磁通势 |
4.1.2 单个线圈产生的气隙磁场 |
4.1.3 定子支路电感计算 |
4.2 异步电机集肤效应的有限元分析 |
4.2.1 集肤效应计算模型 |
4.2.2 集肤效应的仿真分析 |
4.3 电机运动问题的时步有限元法 |
4.3.1 运动有限元问题的研究现状 |
4.3.2 鼠笼式异步电机启动的时步有限元法仿真分析 |
4.4 电机电磁场的逆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机电气故障电磁场分析 |
5.1 前言 |
5.2 Ansoft软件简介 |
5.3 交流感应电机的瞬态理论 |
5.3.1 对称运行时电机的瞬态模型 |
5.3.2 不对称运行时感应电机的瞬态模型 |
5.3.3 不对称短路时的状态方程 |
5.4 仿真计算用的电机模型 |
5.5 正常情况下电机的磁场仿真 |
5.6 A相匝间短路情况下电机的磁场仿真与分析 |
5.7 转子断条情况下电机的磁场仿真与分析 |
5.8 转子偏心情况下电机的磁场仿真与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110kV线路绝缘子串电压和电场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线路绝缘字串的电气特性以及数值计算方法分析 |
2.1 绝缘子的结构和电气性能要求 |
2.2 绝缘子串的理论电压分布 |
2.3 静电场数值计算方法 |
2.4 有限元原理及计算步骤 |
2.5 ANSYS 软件及在静电场中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3 110kV 线路不同杆型下单联串的计算和结果分析 |
3.1 拔梢单杆下单联串的建模和计算结果 |
3.2 门型杆下单联串的建模和计算结果 |
3.3 杯型铁塔下单联串的建模和计算结果 |
3.4 结果的比较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110kV 双联绝缘子串的计算和结果分析 |
4.1 双联串计算结果及与单串结果的对比 |
4.2 不同双串间距的计算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5 计算结果验证 |
5.1 计算结果与标准电压分布的比较 |
5.2 误差分析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全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直接积分方程求静电场问题中参考点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直接积分方程求静电场问题中参考点的选择[J]. 高歌. 电子科技, 1997(01)
- [2]±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导线电场计算方法的研究[D]. 薛荣. 重庆大学, 2007(05)
- [3]复解析保角变换在电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王新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4]复杂地势下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工频电场仿真计算[D]. 郭菲. 山东大学, 2014(10)
- [5]合成绝缘子三维电场FEM-BEM迭代解法的研究[D]. 赵良. 华北电力(北京)大学, 2002(02)
- [6]海上浮式风电机整机全耦合动力学建模及动态激励特性研究[D]. 彭春江. 湖南大学, 2017(06)
- [7]国网典型设计220kV输变电工程的工频电场和无线电干扰分析[D]. 朱景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8]水电工程边坡可靠度非侵入式随机分析方法[D]. 蒋水华. 武汉大学, 2014(01)
- [9]交流电机故障后电磁场的分析[D]. 石开翔. 河海大学, 2006(06)
- [10]110kV线路绝缘子串电压和电场分布的研究[D]. 袁小娴.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