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乳胶粒径的放大和测试

ABS乳胶粒径的放大和测试

一、ABS乳胶粒径的扩大与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杨斌斌[1](2021)在《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功能化》文中研究表明聚合物微球因质轻、比表面积大、分散体系稳定等特性,在应用化学、医疗、电子及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对聚合物微球进行功能化,以满足生产生活中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单分散的聚苯乙烯微球具有价格低廉、刚性大、单分散性好的特性,因此以单分散的聚苯乙烯微球为基体进行功能改性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无皂乳液聚合为主要聚合方法制备了单分散性好,粒径可控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且在表面修饰有羧基、磺酸基、氨基等基团。在聚苯乙烯微球羧基化的过程中,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将苯乙烯(St)与羧酸单体共聚,制得羧基改性聚苯乙烯微球。调节聚合体系羧酸单体、电解质、p H值和溶剂等变量,系统地考察了其对乳液聚合反应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微球高度单分散,粒径范围在200~1500 nm,表面羧基含量为0.552 mmol/g。通过分析反应过程中粒子尺寸和数目的变化规律,对无皂乳液聚合中共聚单体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阐释,发现亲水性单体有助于促进粒子成核,成核粒子以单体扩散机制进行增长;且随着羧酸单体亲水性的降低,聚合反应速率增加,微球尺寸降低。以对苯乙烯磺酸钠(Na SS)作为阴离子共聚单体,制备了表面磺酸基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使用红外分析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动态光散射技术(DLS)、Zeta电位分析仪(ZP)等手段对P(St-co-Na SS)微球进行表征。研究表明Na SS在稳定粒子、提高聚合速率、减小粒径方面表现优秀;增加引发剂浓度,微球尺寸增加;体系单体固含量为25%时,乳液仍能保持稳定。交联剂导致微球粒径减小,链转移剂致使粒径增加。对P(St-co-Na SS)微球进行批量放大生产,制备工艺简单,所得产品批次间差异小,粒径可连续调控。采用一步聚合反应和表面化学改性制备了氨基聚苯乙烯微球。在苯乙烯与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的反应中,使用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AIBA)在微球表面共聚氨基。考察了引发剂种类、含量和DMC含量对聚合反应动力学、微球尺寸和形貌的影响;在化学改性中,使用硝化还原工艺成功制备了氨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

何智宇[2](2021)在《丙烯酸系放射性去污剂功能构筑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相关涉核活动中,如何有效降低放射性核素的污染是急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膜体去污方法在去污操作、废物回收及处理处置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应用较广。本文针对现有研究的表面放射性去污剂存在种类较多、针对不同去污对象的去污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技术开发成本较高、二次废物量较大以及去污机理与过程研究尚不深入等方面的问题,主要开展了放射性去污剂功能构筑及机理研究,通过合成制备表面放射性去污剂,研究去污剂作用机理,以及放射性核素场景下去污剂的去污率,对去污剂分子结构对去污对象作用机理以及去污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表面放射性去污剂制备及去污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表面去污剂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单体选择入手,选择合适的单体分别作为表面放射性去污剂的软硬单体,通过预乳化溶液聚合工艺,制备去污剂基材。在制备过程中,通过调控合成制备参数实现对去污剂固化形貌的控制。通过核磁、红外、分子量测试等技术手段对去污剂基材的结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制备了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表面去污剂基材。在对所选择单体通过理论分析能够进行聚合的基础上,通过单体的选择和控制,能够合成具有不同固化形貌的表面去污剂基材。(2)通过DSC、万能拉伸机、粒度分析仪器、三维超景深扫描仪等研究聚合物合成过程中单体结构与聚合物性能关系。讨论聚合物合成工艺、聚合物分子结构对去污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能够通过对合成过程中的参数调控得到形貌可控的表面去污剂,当聚合中作为主单体的BA/MMA组分比例为1:0.9时,表面去污剂具有较好的性能。BA/MMA、BA/MMA/AA、BA/MMA/MAA的拉伸强度分别为6.38Mpa、8.41Mpa、9.16Mpa,断裂伸长率分别为:440%、505%、671%,热分解温度分别为352℃、368℃、409℃,固化成膜后的表面高度峰值分别为11.71μm、5.64μm、10.12μm。自脆型去污剂能够脆化为较为均匀的脆块。在对聚合物结构对性能的研究中发现,通过软硬单体的配比合成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表面去污剂基材时,要注意对硬单体量的控制,单一的提升硬单体的含量对聚合物基材整体性能的提升是非线性的。需要在合成过程中加以控制。(3)通过制造不同粗糙表面的样板以及不同的基材表面对可剥离及自脆型去污剂的使用效果进行了测试,采用Ce作为示踪元素开展了自脆型和可剥离型去污剂对三种表面(有机高分子材料、木板、铁板)的冷态模拟去污实验,同时考察了放射性核素环境下两种表面去污剂的去污率。结果表明,在不同粗糙度的物体表面及不同基材物体表面,可剥离去污剂均能完整固化成膜并能一次完整剥离,自脆型去污剂均能够形成大小较为均一的脆块并从物体表面进行自剥离。冷态模拟去污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去污剂在三种表面的去污率均在90%以上。热态去污考察中,自脆型去污剂在手套箱内对放射性核素的去污率达到98.48%,同时可以完全自脆裂剥离,可剥离型去污剂完成了对放射性废物坑壁面和底面的去污,经去污后,放射性水平下降明显。整体去污率为92.35%。对去污剂放射性环境下的使用效果进行了验证,在核素环境下,可剥离去污剂及自脆型去污剂均能顺利完成成膜及脆化过程,同时,在放射性环境下针对核素的去污整体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能够满足放射性环境下对去污的需求。(4)基于对去污剂表面张力、粒径、固化微形貌等性能分析,详细讨论了去污过程中润湿和渗透对去污效果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对去污剂固化后对污染物的包覆状态及与污染物的结合状态进行了表征,验证了所提出的去污过程中将经历的润湿和渗透过程,为去污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支持。

史晨玉[3](2020)在《PC/ABS合金用MBS增容、增韧剂的研究》文中提出聚碳酸酯(以下简称PC)/丁二烯-苯乙烯-丙烯腈三元接枝物(以下简称ABS)合金是目前市面上综合性能十分优异的一种工程塑料,用途十分广泛。但其主要缺陷是PC、ABS较差的相容性,导致共混后合金韧性受到一定影响,限制了其应用,如何提高PC/ABS材料的组份相容性和韧性,对拓展PC/ABS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丁苯胶乳粒径和MBS接枝两方面着手,开发了一种PC/ABS合金用增容、增韧剂苯乙烯-丁二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三元接枝聚合物(以下简称MBS),它是一种具有典型“核-壳”结构的弹性体,而其中核层橡胶相粒径的大小双分布,又是MBS树脂同时起到增容增韧效果的关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高低温一步法自由基乳液聚合,成功制备出适合接枝的丁苯胶乳,并实现了胶乳粒径的大小双分布,且大小粒径比例可调节。作为参比,采用附聚法制备了双粒径分布丁苯胶乳,主要考察了两种聚合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其它助剂等条件对胶乳粒径分布影响,最终均可制得大小双粒径分布的丁苯胶乳,且胶乳粒径分布在200-500nm与30-100nm之间,为下一步的MBS接枝反应提供了原料。(2)采用乳液接枝法对上述两种双粒径分布丁苯胶乳进行接枝,制备出苯乙烯-丁二烯-甲基丙烯酸甲酯(MBS)三元接枝聚合物。通过调整乳液接枝工艺中引发剂、活化剂、乳化剂、分子量调节剂的种类、加入方式以及加入量,探究它们对反应过程的影响确定出最佳工艺配方;同时还对接枝聚合反应中的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长进行了探究,确定出接枝反应的最佳工艺曲线。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出最终转化率为99.9%,接枝率为31.45%,接枝效率48.75%的MBS接枝粉料。(3)对附聚和高低温乳液聚合法两种丁苯胶乳所制备的MBS树脂进行了应用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MBS的加入可明显改善PC/ABS合金的韧性和相容性,为今后PC/ABS合金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田莹[4](2020)在《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制备及在木器面漆中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普及与涂料相关条例的不断出台与规范,水性双组份羟基丙烯酸酯涂料逐渐成为工程师研究的热点。水性双组份羟基丙烯酸酯涂膜既有聚氨酯树脂的高光泽度、良好的耐水性、优良的耐溶剂性、优异的附着力以及优异的柔韧性等优点,还有丙烯酸树脂极好的保光保色性以及户外耐候性,被广泛应用于木器、汽车、塑料、地坪以及防护领域等。水性双组份羟基丙烯酸酯涂料包括水性羟基多元醇与水性异氰酸酯固化剂两部分,水性多元醇主要有羟基丙烯酸酯分散体、羟基丙烯酸酯乳胶及水溶性羟基丙烯酸酯三类。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生产成本低,乳胶溶剂含量低甚至不含溶剂,涂膜耐候性、耐化性等性能优异,但是因其分子量太大,以致于涂膜光泽、丰满度等较差,且在乳胶的制备过程中存在稳定性差等缺点,大大限制了应用的推广。本文利用乳液聚合制备了稳定的、乙酰乙酸甲基丙烯酸乙酯(AAEM)改性的高光羟基丙烯酸酯乳胶,与亲水性异氰酸酯固化剂混合,制得了水性双组份羟基丙烯酸酯涂料,并对其进行表征与分析,最后将其应用于双组份丙烯酸木器白面漆中。通过对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性能表征,考察了乳液聚合工艺、乳化剂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T)、单体滴加时间(t)对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影响,最后优化了制备工艺。研究发现:采取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反应型阴离子乳化剂、反应温度为85℃、单体滴加时间为4.0 h制备的乳胶聚合稳定性、贮存稳定性、冻融稳定性、机械稳定性优异,且制备的乳胶粒径小、凝胶率低。然后,利用优化的制备工艺,通过对合成配方的设计与优化,制备了高光羟基丙烯酸酯乳胶,通过实验得出:当分子量调节剂用量为0.3%(占单体总量,下同)、羧基用量为1.5%、羧基配比甲基丙烯酸甲酯(MAA)/丙烯酸(AA)为1:1、理论Tg为65℃、引发剂用量为0.4%、功能性单体AAEM用量为4%、羟基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且羟基含量为2.5%时,制得的水性双组份羟基丙烯酸酯涂料的漆膜饱满度好、光泽度高、耐性优异。最后,将自制的高光羟基丙烯酸酯乳胶作为成膜基料制备了水性双组份丙烯酸木器白面漆,系统研究了固化剂种类及用量、颜基比大小、分散剂种类及用量对白面漆的影响,还探究了白面漆的适用期,结果表明:当固化剂为Bayhydur XP 2655、(-NCO)/(-OH)为1.5、颜基比为0.8、分散剂为BYK-190且用量为0.50%时,漆膜的光泽度较高、硬度较高、耐性优异,且施工周期可达5 h。

徐彦明[5](2020)在《无皂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其在油墨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虽然水性油墨因为环保无害逐步应用于印刷行业,但是目前水性油墨在非吸收性表面的附着力、耐抗性仍有不足,因此针对水性油墨及其连接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丙烯酸树脂作为油墨制备中最常见连接料,如何提高其在非吸收性表面的附着力与耐抗性尤为重要。本文以硬单体苯乙烯(St)、软单体丙烯酸丁酯(BA)、功能单体丙烯酸(AA)、反应型乳化剂、引发剂过硫酸铵(APS)、缓冲剂碳酸氢钠(NaHCO3)为原料,采用预乳化半连续工艺合成丙烯酸酯乳液。通过对乳液粘度、粒径、固含量、附着力、成膜性、稳定性、耐抗性等性能的分析,研究了乳化剂、引发剂、功能单体用量以及软硬单体比例等反应条件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制备丙烯酸酯乳液的最佳条件为:BA用量54%、St用量44%、AA用量2%、乳化剂用量为1.2%、APS用量1.0%,聚合反应温度85±2℃,聚合反应时间3~4h。所制备乳液粘度低、固含量较高、稀释稳定性与机械稳定性良好、成膜性好。乳液吸水率为29.66%,在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双向拉伸尼龙薄膜BOPA、双向拉伸聚酯薄膜BOPET、聚乙烯薄膜PE上的附着力依次为55%、45%、45%、40%。为了进一步提高丙烯酸酯乳液在非吸收性表面的附着力,引入硅烷偶联剂和单体对乳液进行改性,系统研究硅烷偶联剂(KH570、KH560、KH151)、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同时针对不同塑料薄膜,探究适合其性能提高的最优改性剂。结果表明:(1)硅烷偶联剂和MMA的添加会增强乳液的耐水性,硅烷偶联剂平均增强幅度为42%,MMA平均增强幅度为22.48%;(2)5%的KH570可以提高乳液在BOPP上的附着力,提高幅度为82%;6%的KH560可以提高乳液在BOPA上的附着力,提高幅度为122%;2%的KH151可以提高乳液在PE上的附着力,提高幅度为150%。(3)添加2%的MMA可使乳液在BOPP、BOPA、PE三种基材表面附着力,分别提高81%、100%、50%。(4)所有乳液在BOPET薄膜上均良好附着。利用乳液GX1、GX2、GX3、AE22进行水性油墨的制备并研究其性能。实验结果发现:(1)通过改性乳液制备的油墨的粘度降低23%~35%,细度降低34%~43%,初干性提高22%~67%,彻干性提高26%~37%。(2)通过改性乳液制备的油墨的附着力和耐抗性得到改善,油墨在BOPP、BOPA、PE表面的附着程度以及耐抗性得到较明显提高。

何佳欢[6](2020)在《AIM核壳结构改性剂的结构设计及其增韧无定型聚合物增韧机理》文中认为本文采用乳液聚合制备了具有设计结构的PBA橡胶核,并以此为基础制备出抗冲击改性剂(AIM改性剂),将所制备的AIM改性剂与PVC、PC和PMMA树脂进行熔融共混。利用冲击试验仪、动态力学热分析仪(DM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共混物的性能与増韧机理的变化规律。通过改变AIM中橡胶相的EGDMA用量、ALMA用量及ALMA在PBA橡胶粒子橡胶相中分配方式,考察了PBA组成是如何对AIM接枝性能产生影响,探究了AIM中PBA组成对PVC、PC和PMMA增韧性能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橡胶相组成对分子链缠结密度不同基体树脂增韧机理演变规律的影响。通过微观形态观察:表明具有结构设计的AIM改性剂粒子,在各种基体树脂中均能良好分散,AIM与PVC、PC和PMMA树脂共混物的形变区的SEM图片显示,AIM粒子在高速冲击条件下,主要通过橡胶粒子的形变与失效来耗散断裂能,并且在形变区中均能观察到橡胶相空洞化与基体树脂剪切屈服的现象。通过橡胶相组成和基体树脂分子链缠结密度变化对增韧机理影响规律进行阐述。研究表明,AIM中PBA的交联剂用量对AIM壳层接枝性能影响不大,接枝剂用量的增加会提高AIM壳层接枝效果,PBA扩径过程中接枝剂浓度的控制可以在不提高交联反应条件下,提高AIM改性剂壳层接枝性能;AIM改性剂中橡胶相的交联程度对基体树脂的增韧起到了关键作用,相同交联剂用量的改性剂对链缠结密度不同的基体树脂(PVC、PC、PMMA)的增韧效果是不同;在冲击条件下,橡胶粒子受到三轴应力作用下的体积膨胀受交联程度限制,橡胶粒子发生空洞化所释放的能量作用于不同链缠结密度的基体树脂,形成的应力场的范围以及是否交叠并相互作用是有效增韧的主要因素。

魏群[7](2020)在《喷涂柔膜在锚杆支护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巷道浅表易发生碎裂变形,围岩表面维护是支护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与现有金属网和厚层混凝土护表方式相比,喷涂柔膜在力学性能、变形能力、施工性能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然而喷涂柔膜在煤矿巷道锚杆支护中应用较少,其支护作用机理研究尚存不足。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现场应用等方法,研究了典型喷涂柔膜材料的力学性能,揭示了其在锚杆支护体系下的作用和机制,进而开展了效果评价和分析,主要成果如下:(1)揭示了喷涂柔膜材料承载响应快、变形能力大、粘结强度高等力学特征。所测试的喷涂柔膜材料拉伸初期快速建立强度,决定了在岩体变形初期即可快速发挥力学作用;最大延伸率接近60%,适用于煤矿巷道的大变形条件;法向、切向粘结测试中均未发生膜内部或膜与岩石粘结界面的破坏,粘结性能好。(2)分析了喷涂柔膜提高表层岩体抗压强度、完整性的力学作用。通过数值模拟发现,施加喷涂柔膜后小尺度致密岩石和破碎岩体试样的侧限抗压强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实验发现,喷涂柔膜后原煤基体的侧限压缩强度提高了25%。在压缩和拉伸实验中,试样基体发生破坏后喷涂柔膜未出现脱粘、剥离现象,保持与破碎岩体的良好粘结,体现了维持表层岩体完整性的作用。(3)揭示了喷涂柔膜抑制锚杆间岩体变形、防止块体垮落的护表作用。喷涂柔膜通过粘结,抑制了锚杆间“网兜”效应的出现。测试得到了喷涂柔膜的线性承载能力指标,所测材料理论上可实现752 kg松脱块体的自重,表明其具备防止顶板小块松脱岩石垮落的能力。(4)分析了喷涂柔膜抑制泥岩强度弱化,实现注浆壁面封闭的作用。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发现喷涂柔膜减弱了泥岩基体的吸湿,进而抑制了基体强度弱化。实验发现喷涂柔膜承受壁面内部压力时有三种破坏形式,最高封闭压力1.05MPa。通过与裂隙岩体注浆压力梯度模拟结果对比发现,喷涂柔膜具备注浆壁面封闭能力,具有改善注浆效果的潜在作用。(5)揭示了喷涂柔膜对锚杆支护的协同作用。通过对巷道锚杆支护数值模拟发现,施加喷涂柔膜后顶板表面及内部的下沉量得到抑制,顶板岩体内部y方向应力有所提高,顶板锚杆的最大轴力平均值明显降低,表明锚杆支护体系下喷膜提高了顶板岩体的完整性和自承载能力。(6)总结了喷涂柔膜在锚杆支护体系下的作用机制。锚杆发挥支护的主体作用。喷涂柔膜通过其特殊的力学性质,对所粘结的表层岩体具有增强作用,通过快速承载及时阻止锚杆间岩体的变形和块体的移动进而维持岩体的完整性;通过隔离密闭作用抑制岩体的弱化,具备防止金属支护构件锈蚀的潜力,同时具备注浆壁面封闭的能力。喷涂柔膜与锚杆的作用相互弥补,协同发挥围岩控制作用。(7)讨论了喷涂柔膜技术的工程特性,总结了喷涂柔膜的支护作用原理,对比分析了喷涂柔膜与喷射混凝土和网的支护性能和施工特点,提出了喷涂柔膜材料差异化开发方案,给出了施工工艺和装备原理的开发建议,分析了喷涂柔膜的应用限制,开展了喷涂柔膜的适用性评价。(8)开发了一种机械化浆体制备、喷涂工艺,实现了以井下压风作为动力、具备自行走能力的一体化施工装备,建立了装备的三维样机模型。开展了喷涂柔膜用于金属支护构件封闭和避难硐室壁面瓦斯封堵两个工程实践,验证了喷涂柔膜的密闭作用。论文共有图124幅,表30个,参考文献186篇。

邓云娇[8](2020)在《阻尼涂料用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结构设计与性能控制》文中研究说明噪声污染是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人们对其产生的危害越来越重视,减振降噪材料也随之发展起来,阻尼涂料利用高分子材料特殊的分子结构,可以将机械振动能以及声波振动能转化成热能而消耗掉,以起到了减振降噪的效果。可广泛应用于汽车、轨道客车、飞机及各类机械设备等领域。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传统溶剂型涂料已经逐渐被淘汰,水性涂料逐渐占领市场的主体地位。粘弹性聚合物用于衰减声音和振动以起到阻尼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聚合物链段可以在玻璃化转变温度(Tg)附近充分运动。然而,形变不容易随交变力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材料的滞后现象越严重,阻尼效果越好。为了满足阻尼应用,要求阻尼材料的机械损耗角正切(tanδ)值必须高于0.3,且温度范围大于60℃。聚氨酯(PU)是一种重要的粘弹性聚合物阻尼材料,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发生玻璃化转变。然而,传统的聚氨酯通常含有大量的有机溶剂,不利于环保,水性聚氨酯(WPU)由于其挥发性有机溶剂非常低甚至为零,正成为一种受欢迎的传统聚氨酯的替代品。WPU具有优异的物理和机械性能、良好的耐寒性和随温度变化的硬度。然而,由于亲水基团的存在,WPU具有耐水性差,耐溶剂性差,耐候性差等缺点。丙烯酸酯聚合物(PA)具有许多优点,如良好的耐候性和耐水性,且成本低。因此,将WPU和PA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以制备出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复合乳液,并使用阻尼性能优良的WPUA复合乳液作为基础乳液制备高性能的水性阻尼涂料。为此,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采用逐步聚合法先制备出WPU预聚体,并以此作为种子乳液,向其中加入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乳液聚合,制备出一系列WPUA复合乳液。研究了NCO/OH比(R值)、PU/PA比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比例和二乙烯基苯(DVB)含量等对WPUA复合乳液及其膜性能的影响,粒度分析(DLS)和乳液外观分析表明,成功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可控、外观稳定的WPUA乳液。透射电镜(TEM)图像显示,WPUA复合乳液的粒子尺寸与DLS结果一致。动态力学分析(DMA)表明,当R值为1.2,PU/PA比例为30/70,MMA/BA比例为25/75和DVB含量为0.8%时,WPUA膜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tanδ的最大值为1.2,其相应的有效阻尼温度范围(tanδ≥0.3)达到了75℃,可以用于阻尼涂料的应用。(2)分别采用物理共混方法、接枝乳液聚合方法和互穿网络(IPN)方法,制备出三种不同结构的WPUA复合乳液。考察了制备方法对WPUA复合乳液及其膜性能的影响。DLS分析和TEM结果表明,接枝型WPUA2复合乳液的粒径最大,共混型WPUA1复合乳液粒径最小。接枝型WPUA2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阻尼性能和热性能。说明PU与PA之间的化学键对WPUA膜的性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扫描电镜(SEM)图像清晰地描述了接枝型WPUA2中两相的相分离现象最不明显,证明了PU与PA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研究表明,接枝聚合法制备的WPUA复合乳液具有更优异的综合性能。(3)从分子结构设计入手,合成三种不同代数的端羟基超支化聚酯(HBP-OH),并以此作为交联剂,制备超支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HBPUA)复合乳液,并针对不同代数的HBP-OH对WHBPUA复合乳液及膜性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红外和核磁结果证明成功合成了三种不同代数的HBP-OH,且具有较高的支化度,其分子结构近似于树枝状结构。随着HBP-OH代数的增加,WHBPUA膜的疏水性、拉伸性能、阻尼性能以及热稳定性能都所有提高,WHBPUA-3的水接触角最大达到了94°,WHBPUA膜的拉伸强度从10.8 MPa升高到13.9 MPa。WHBPUA-3具有最高的阻尼性能,有效阻尼温域(tanδ≥0.3)达到了84℃。(4)选用前面制得的阻尼性能优良的WPUA复合乳液作为基料,加入填料和其它助剂,制备出水性阻尼涂料。考察涂料配方设计中填料的种类、尺寸和添加量对涂料的粘附力、触变性、流变性以及阻尼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涂料表现出明显的假塑性流体的“剪切变稀”特性,所有样品都具有较好的触变性和较好的抗流挂性能。综合比较,釆用云母粉作为填料,阻尼涂料具有较好的阻尼性能,选用云母粉目数为400目,WPUA复合乳液与云母粉的比例为70/30时,涂料具有最优异的阻尼性能,其tanδ的最大值为0.81,有效阻尼温域(tanδ≥0.3)达到了106℃。

陈辉[9](2020)在《猪伪狂犬病毒gE抗体阻断荧光侧向免疫层析现场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快速灵敏的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g E抗体阻断荧光侧向免疫层析试纸条,用于PRV g E抗体的快速检测,实现PRV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猪的现场鉴别诊断。方法:以铕纳米颗粒(europium nanoparticles,Eu NPs)标记PRV病毒颗粒和羊抗鸡Ig Y制备荧光探针,分别以鸡Ig Y和PRV-g E单克隆抗体包被C线和T线,基于阻断侧向免疫层析策略,建立猪伪狂犬病毒g E抗体阻断荧光侧向免疫层析试纸条(blocking fluorescence lateral flow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PRV-g EBLFIA)。试纸条组装完成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条件优化。在最优条件下对试纸条的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和保存期进行了评价。对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与IDEXX PRV g E-ELISA试剂盒进行比较。结果:PRV-g E-BLFIA能检测的最大血清稀释倍数为1:80,与其他猪病病毒感染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低,批内和批间重复性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值)均小于15%,可以在室温保存半年以上。在临床样品测试时(n=356),与IDEXX g E-ELISA试剂盒的阳性符合率为91.7%(89/97),阴性符合率为97.7%(253/259),总符合率为96.1%(342/356)。结论:成功制备了PRV-g E抗体检测阻断荧光侧向免疫层析试纸条(PRV-g EBLFIA),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同时,操作简便,反应快速(15 min),价格经济,十分符合猪伪狂犬病现场快速鉴别诊断的要求。

陈大为[10](2020)在《长碳链基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丙烯酸酯乳液是一类以丙烯酸系单体和甲基丙烯酸系单体进行乳液聚合制得的高分子材料,具有优良的成膜性、耐光性、耐候性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性涂料、胶黏剂、医用高分子材料等领域,但是由于其自身结构存在的一些缺点,使它存在着耐热性、耐水性等方面的缺点,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因此对其进行改性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之一。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使用环保无毒的高分子材料逐渐成为了人们的追求。本文从改性单体和乳化剂两个角度对聚丙烯酸酯乳液进行了改性研究,以期望能够改善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综合性能,并选择一种改性效果良好的乳液制备一种新型水性环保涂料,并且研究了新型水性涂料的相关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为主要共聚单体,分别选用了丙烯酸十八酯(SA)、丙烯酸十二酯(LA)、丙烯酸十六酯(HA)三种长链单体作为改性单体,选用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作为功能单体,选用脂肪醇醚磺基琥珀酸酯二钠盐(AEMES)、α-烯基磺酸钠(α-AOS)、磺基琥珀酸乙氧基乙醇单酯二钠盐(A-102)、烷基多苷(APG)、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TO-9)等几种环保乳化剂复配,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五个体系的长碳链基聚丙烯酸酯乳液,优化了实验配方,对成品乳液及其乳胶膜进行了相关表征,主要讨论了复配乳化剂、引发剂和改性单体等对乳液性能的影响。最终选用了一个综合性能优良的乳液体系作为基料,研制了一种新型环保水性涂料,着重考察了PVC、增稠剂、分散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优化了实验配方。

二、ABS乳胶粒径的扩大与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BS乳胶粒径的扩大与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功能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苯乙烯微球介绍
    1.2 聚合物微球的单分散性
    1.3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方法
        1.3.1 悬浮聚合
        1.3.2 传统乳液聚合
        1.3.3 微乳液聚合
        1.3.4 细乳液聚合
        1.3.5 无皂乳液聚合
    1.4 聚苯乙烯微球功能化方法
    1.5 功能化聚苯乙烯微球
        1.5.1 羧基改性聚苯乙烯微球
        1.5.2 磺化改性聚苯乙烯微球
        1.5.3 氨基改性聚苯乙烯微球
        1.5.4 其他表面改性聚苯乙烯微球
    1.6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羧基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2 实验过程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讨论
        2.3.1 水溶性共聚单体AA对聚合反应体系的影响
        2.3.2 电解质含量对P(St-co-AA)微球粒径的影响
        2.3.3 反应体系酸碱度对P(St-co-AA)微球的影响
        2.3.4 醇/水比值对P(St-co-AA)微球的影响
        2.3.5 MMA对共聚物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2.3.6 羧酸共聚单体种类对聚合反应体系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磺酸基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设备
        3.2.2 实验过程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讨论
        3.3.1 阴离子共聚单体Na SS含量对聚合反应体系的影响
        3.3.2 St含量对P(St-co-Na SS)微球的粒径的影响
        3.3.3 KPS含量对P(St-co-Na SS)微球的粒径的影响
        3.3.4 交联和链转移反应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3.3.5 聚苯乙烯微球工艺可重复性和放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氨基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过程
        4.2.3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讨论
        4.3.1 AIBA含量对聚合反应体系的影响
        4.3.2 DMC含量对聚合反应体系的影响
        4.3.3 引发剂种类对聚合反应体系的影响
        4.3.4 聚苯乙烯微球硝化还原条件的探讨
        4.3.5 氨基型聚苯乙烯微球的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丙烯酸系放射性去污剂功能构筑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放射性去污背景
    1.2 放射性去污技术
    1.3 膜体去污技术
        1.3.1 可剥离去污研究现状
        1.3.2 自脆型去污研究现状
        1.3.3 膜体去污剂制备方法
        1.3.4 膜体去污研究发展方向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去污剂基材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2.1 引言
    2.2 药品与仪器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表面去污剂制备流程
        2.2.4 表征及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物竞聚率分析
        2.3.2 聚合物红外分析
        2.3.3 不同单体组合及配比产物粒径测试
        2.3.4 聚合物核磁分析
        2.3.5 聚合物的分子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去污剂基材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
    3.1 引言
    3.2 药品与仪器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合成高分子产物力学性能分析
        3.3.2 单体配比及结构对去污剂固化性能的影响
        3.3.3 单体配比及结构对表面平整性的影响
        3.3.4 单体配比与结构对包覆性能的影响
        3.3.5 单体配比及结构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面去污剂去污性能研究
    4.1 去污剂去污性能概述
        4.1.1 去污剂不同界面适应性
        4.1.2 去污剂性能测试
    4.2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1 实验样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去污剂不同物体界面适应性
        4.3.2 表面去污剂的去污性能
        4.3.3 放射性核素及放射性环境表面去污剂的去污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放射性去污剂表面去污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药品与仪器
        5.2.1 实验仪器
        5.2.2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去污剂去污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5.3.2 乳液粒径对去污的影响
        5.3.3 可剥离去污作用过程分析
        5.3.4 自脆性去污剂表面作用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PC/ABS合金用MBS增容、增韧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PC/ABS合金的生产与应用
        1.1.1 PC/ABS合金的应用
        1.1.2 PC/ABS合金的生产技术
    1.2 PC/ABS合金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1.2.1 PC/ABS合金增韧机理的研究
        1.2.2 PC/ABS合金界面相容性的研究
    1.3 MBS增容、增韧剂的研究
        1.3.1 粒径调控与增韧作用
        1.3.2 接枝反应与增容作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 双粒径分布丁苯胶乳的制备研究
    2.1 实验药品与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附聚法制备双粒径丁苯胶乳
        2.2.2 高低温复合法制备双粒径丁苯胶乳
    2.3 测试与表征
    2.4 丁苯胶乳附聚过程中粒径变化的研究
        2.4.1 附聚剂加入量对胶乳粒径的影响
        2.4.2 附聚时间对胶乳粒径的影响
        2.4.3 乳化剂用量对胶乳粒径的影响
        2.4.4 搅拌速度对胶乳粒径影响
        2.4.5 附聚温度对胶乳粒径的影响
        2.4.6 丁苯胶乳附聚配方确定及重复性试验研究
    2.5 丁苯胶乳化学合成过程中粒径分布的研究
        2.5.1 高低温复合工艺及特点
        2.5.2 中试工艺放大及胶乳特点
    2.6 本章小结
3 丁苯胶乳的接枝研究与制备MBS树脂
    3.1 实验药品与设备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设备
    3.2 实验部分
    3.3 测试与表征
    3.4 高低温复合法制备丁苯胶乳接枝反应研究
        3.4.1 引发剂对接枝率和转化率的影响
        3.4.2 乳化剂对接枝率和转化率的影响
        3.4.3 活化剂对接枝率和转化率的影响
        3.4.4 分子量调节剂加入量确定
        3.4.5 接枝聚合反应温度及操作曲线的确定
    3.5 附聚大粒径丁苯胶乳接反应研究
        3.5.1 乳化剂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3.5.2 电解质用量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
    3.6 MBS应用性能测试
        3.6.1 PC/ABS合金样品的制备
        3.6.2 性能测试
    3.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制备及在木器面漆中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水性双组份羟基丙烯酸酯涂料
        1.2.1 水性双组份羟基丙烯酸酯的组成
        1.2.2 水性双组份羟基丙烯酸酯的成膜机理
    1.3 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研究进展
        1.3.1 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制备
        1.3.2 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改性
    1.4 水性双组份羟基丙烯酸酯涂料的应用
        1.4.1 木器涂料
        1.4.2 汽车涂料
        1.4.3 塑料涂料
        1.4.4 地坪涂料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用品
        2.2.3 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制备
        2.2.4 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检测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制备工艺对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影响
        2.3.2 乳化剂对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影响
        2.3.3 反应温度对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影响
        2.3.4 单体滴加时间对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影响
        2.3.5 优化工艺及性能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光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配方设计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用品
        3.2.3 高光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制备
        3.2.4 水性双组份木器清面漆的制备
        3.2.5 水性双组份木器清面漆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子量调节剂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3.2 羧基用量与配比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3.3 玻璃化转变温度(Tg)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3.4 引发剂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3.5 AAEM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3.6 羟基单体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3.7 羟基含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3.8 应力-应变分析
        3.3.9 热重分析
        3.3.10 优化配方及性能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性双组份丙烯酸木器白面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用品
        4.2.3 水性双组份丙烯酸木器白面漆的制备工艺
        4.2.4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固化剂对木器面漆及涂膜性能的影响
        4.3.2 颜基比对木器面漆及涂膜性能的影响
        4.3.3 分散剂对木器面漆及涂膜性能的影响
        4.3.4 水性双组份丙烯酸木器白面漆适用期研究
        4.3.5 水性双组份丙烯酸木器白面漆应用配方及性能指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无皂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其在油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乳液聚合概述
        1.1.1 乳液聚合特点
        1.1.2 乳液聚合方法
        1.1.3 乳液聚合机理
        1.1.4 无皂乳液
    1.2 丙烯酸酯乳液研究进展
        1.2.1 丙烯酸树脂的种类
        1.2.2 丙烯酸树脂的结构与合成
        1.2.3 丙烯酸酯乳液现状
        1.2.4 丙烯酸酯乳液改性研究
        1.2.5 丙烯酸酯乳液在水性油墨中的应用
    1.3 水性油墨
        1.3.1 油墨的组成、制备和分类
        1.3.2 水性油墨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2.2.2 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
        2.2.3 水性油墨的制备
        2.2.4 相关性能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丙烯酸单体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1.1 乳液方案设计
        3.1.2 AA用量对乳液固含量及粘度的影响
        3.1.3 AA用量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3.1.4 AA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1.5 AA用量对乳胶膜耐抗性的影响
    3.2 乳化剂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2.1 乳液方案设计
        3.2.2 乳化剂对乳液粘度及固含量的影响
        3.2.3 乳化剂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3.2.4 乳化剂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2.5 乳化剂对乳胶膜耐抗性的影响
    3.3 APS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3.1 乳液方案设计
        3.3.2 APS对乳液粘度及固含量的影响
        3.3.3 APS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3.3.4 APS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3.5 APS对乳胶膜耐抗性的影响
    3.4 单体比例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4.1 乳液方案设计
        3.4.2 单体比例对乳液粘度及固含量的影响
        3.4.3 单体比例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3.4.4 单体比例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4.5 单体比例对乳胶膜耐抗性的影响
    3.5 附着力分析
    3.6 基础乳液性能总结
    3.7 硅烷偶联剂改性乳液制备
        3.7.1 改性乳液固含量、粘度分析
        3.7.2 改性乳液粒径分析
        3.7.3 改性乳液耐水性分析
        3.7.4 改性乳液附着力分析
    3.8 MMA改性乳液制备
        3.8.1 改性乳液固含量、粘度分析
        3.8.2 改性乳液粒径分析
        3.8.3 改性乳液耐水性分析
        3.8.4 改性乳液附着力分析
    3.9 改性乳液小结
    3.10 油墨性能分析
        3.10.1 纸张用油墨性能分析
        3.10.2 塑料薄膜用油墨性能分析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创新点
    4.3 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6)AIM核壳结构改性剂的结构设计及其增韧无定型聚合物增韧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AIM核壳结构改性剂
    1.2 橡胶粒子增韧无定型聚合物机理
        1.2.1 微裂纹理论与多重银纹理论
        1.2.2 剪切屈服理论
        1.2.3 空洞化理论
        1.2.4 银纹-剪切屈服理论
        1.2.5 S.Wu的逾渗理论
        1.2.6 影响橡胶增韧聚合物的主要因素
    1.3 AIM核壳结构改性剂的制备
        1.3.1 乳液聚合的影响因素
        1.3.2 乳液接枝聚合的影响因素
    1.4 本论文的研究方案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AIM改性剂的结构设计
        2.1.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装置和测试仪器
    2.3 AIM改性剂的合成
        2.3.1 PBA-g-MMA共聚物(AIM改性剂)的合成
        2.3.2 AIM与基体树脂共混物的制备
    2.4 表征与测试方法
        2.4.1 橡胶粒子粒径测试
        2.4.2 单体转化率的测试
        2.4.3 接枝率和接枝效率测试
        2.4.4 力学性能测试
        2.4.5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DMA)
        2.4.6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PBA组成对AIM改性剂壳层接枝的影响
        3.1.1 PBA中交联剂用量对AIM改性剂壳层接枝的影响
        3.1.2 PBA中接枝剂用量对AIM改性剂壳层接枝的影响
        3.1.3 接枝剂在PBA橡胶相的分配对AIM改性剂壳层接枝的影响
    3.2 AIM中 PBA组成对AIM/PVC共混物增韧的影响
        3.2.1 AIM中 PBA交联剂用量及AIM用量对AIM/PVC共混物冲击性能影响
        3.2.2 AIM中 PBA交联剂用量对AIM/PVC共混物的动态力学性能影响
        3.2.3 AIM中 PBA交联剂用量对AIM/PVC共混物弯曲性能影响
        3.2.4 AIM中 PBA交联剂用量对AIM/PVC共混物冲击断面的影响
        3.2.5 AIM用量对AIM/PVC共混物冲击断面的影响
    3.3 AIM中 PBA组成对AIM/PC共混物增韧的影响
        3.3.1 AIM中 PBA交联剂用量对AIM/PC共混物冲击性能影响
        3.3.2 AIM中 PBA交联剂用量对AIM/PC共混物的动态力学性能影响
        3.3.3 AIM中 PBA交联剂用量对AIM/PC共混物弯曲性能影响
        3.3.4 AIM中 PBA交联剂用量对AIM/PC共混物冲击断面的影响
        3.3.5 AIM用量对AIM/PC共混物冲击性能影响
        3.3.6 AIM用量对AIM/PC共混物弯曲性能影响
        3.3.7 AIM用量对AIM/PC共混物冲击断面的影响
    3.4 AIM中橡胶相组成对AIM/PMMA共混物增韧的影响
        3.4.1 AIM中橡胶相交联剂用量不同的AIM改性剂的合成与表征
        3.4.2 AIM中橡胶相交联剂用量对AIM/PMMA共混物冲击性能影响
        3.4.3 AIM中橡胶相交联剂用量对AIM/PMMA共混物动态力学性能影响
        3.4.4 AIM中橡胶相交联剂用量对AIM/PMMA共混物弯曲性能影响
        3.4.5 AIM中橡胶相中交联剂用量对AIM/PMMA共混物冲击断面的影响
    3.5 核壳结构改性剂增韧无定型聚合物的增韧机理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喷涂柔膜在锚杆支护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典型喷膜材料的力学行为特征
    2.1 材料的选择
    2.2 拉伸力学行为特征
    2.3 粘结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喷膜对表层岩体的力学作用及原理
    3.1 喷膜对完整岩样的作用效果
    3.2 喷膜对松散岩样的作用效果
    3.3 喷涂岩样抗压实验研究
    3.4 喷涂岩样拉伸实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喷膜的隔离密闭作用及破坏机制
    4.1 喷膜对泥岩的密闭作用研究
    4.2 喷涂柔膜的壁面承压破坏机制
    4.3 喷涂柔膜注浆壁面封闭的可行性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喷膜与锚杆的协同作用效果与机制
    5.1 喷涂柔膜护表的力学作用
    5.2 喷膜的块体承载特性
    5.3 锚杆支护体系下喷膜的护表效果
    5.4 喷涂柔膜与锚杆的协同支护作用原理
    5.5 本章小结
6 喷涂柔膜技术的评价及应用
    6.1 喷涂柔膜的工程特性
    6.2 喷膜与现有表面支护的比较
    6.3 面向煤矿巷道的喷膜材料开发建议
    6.4 施工工艺评价及装备开发
    6.5 喷膜的适用性建议
    6.6 喷涂柔膜技术的现场实践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阻尼涂料用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结构设计与性能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性聚氨酯
        1.2.1 水性聚氨酯的主要原料
        1.2.2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1.2.3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1.2.4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
    1.3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
        1.3.1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方法
        1.3.2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影响因素
    1.4 超支化水性聚氨酯
        1.4.1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及特点
        1.4.2 超支化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1.4.3 超支化水性聚氨酯的应用
    1.5 聚合物的阻尼
        1.5.1 阻尼及阻尼作用
        1.5.2 阻尼机理
        1.5.3 阻尼性能的影响因素
    1.6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
第2章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及其阻尼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复合乳液的合成
        2.2.3 WPUA膜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R值对WPUA复合乳液及膜性能的影响
        2.3.2 PU/PA比例对WPUA复合乳液及膜性能的影响
        2.3.3 MMA/BA比例对WPUA复合乳液及膜性能的影响
        2.3.4 DVB含量对WPUA复合乳液及膜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备方法对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复合乳液的制备
        3.2.3 WPUA膜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制备方法对WPUA复合乳液粒径的影响
        3.3.2 制备方法对WPUA复合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3.3 TEM观察
        3.3.4 红外光谱分析
        3.3.5 制备方法对WPUA膜接触角和表面自由能的影响
        3.3.6 制备方法对WPUA膜吸水率的影响
        3.3.7 制备方法对WPUA膜阻尼性能的影响
        3.3.8 制备方法对WPUA膜拉伸性能的影响
        3.3.9 制备方法对WPUA膜热稳定性的影响
        3.3.10 不同方法制备的WPUA膜断面形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结构超支化聚氨酯的合成及其改性丙烯酸酯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端羟基超支化聚酯(HBP-OH)的制备
        4.2.3 超支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HBPUA)复合乳液的制备
        4.2.4 WHBPUA膜的制备
        4.2.5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BP-OH的结构表征
        4.3.2 HBP-OH核磁谱图分析
        4.3.3 HBP-OH的分子量和羟值的测定
        4.3.4 HBP-OH的热稳定性研究
        4.3.5 WHBPUA复合乳液的粒径及其粒径分布
        4.3.6 WHBPUA复合乳液的性能指标
        4.3.7 WHBPUA膜的红外分析
        4.3.8 WHBPUA膜的接触角和表面能测试
        4.3.9 WHBPUA膜的吸水率
        4.3.10 WHBPUA膜的阻尼性能分析
        4.3.11 WHBPUA膜的拉伸性能
        4.3.12 WHBPUA膜的热稳定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阻尼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阻尼涂料的制备
        5.2.3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涂料的附着力及表观性能研究
        5.3.2 涂料的流变性能研究
        5.3.3 涂料的触变性研究
        5.3.4 涂料的屈服值研究
        5.3.5 涂料的阻尼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猪伪狂犬病毒gE抗体阻断荧光侧向免疫层析现场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猪伪狂犬病
    1.2 荧光侧向免疫层析试纸条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2.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材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4 荧光探针(Eu NPs-PRV和 Eu NPs-羊抗鸡Ig Y)的制备
    2.5 猪血清PRV g E蛋白抗体检测荧光免疫阻断试纸条(PRV-g E-BLFIA)的制备
    2.6 PRV-g E-BLFIA的检测性能
    2.7 PRV g E-BLFIA的临床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PRV-g E-BLFIA的工作原理
    3.2 Eu NPs和 Eu NPs-PRV荧光探针的表征
    3.3 PRV-g E-BLFIA鉴别诊断性能
    3.4 PRV-g E-BLFIA操作条件的优化
    3.5 PRV-g E-BLFIA 在检测临床血清的 cut-off 点的确定
    3.6 PRV-g E-BLFIA检测猪血清PRV g E蛋白抗体的性能
    3.7 PRV-g E-BLFIA的临床分析
    3.8 试剂盒的产品化
4.小结
5.讨论与展望
    5.1 讨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在校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长碳链基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乳液聚合的特点和原理
        1.2.1 乳液聚合的特点
        1.2.2 乳液聚合的原理
    1.3 乳液聚合体系的基本组成
        1.3.1 乳化剂
        1.3.2 引发剂
        1.3.3 单体
        1.3.4 分散介质
        1.3.5 调节剂
        1.3.6 其他助剂
    1.4 乳液聚合工艺
        1.4.1 间歇乳液聚合
        1.4.2 半连续乳液聚合
        1.4.3 连续乳液聚合
        1.4.4 预乳化工艺
        1.4.5 种子乳液聚合
    1.5 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研究进展
        1.5.1 纳米ZnO
        1.5.2 纳米SiO_2
        1.5.3 纳米TiO_2
        1.5.4 石墨烯
        1.5.5 有机氟硅
        1.5.6 聚氨酯
        1.5.7 环氧树脂
        1.5.8 长链单体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
        1.6.2 本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装置
    2.3 乳液聚合工艺
    2.4 乳液聚合反应方程式
    2.5 测试与表征
        2.5.1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2.5.2 乳液凝胶率的测定
        2.5.3 乳液机械稳定性的测试
        2.5.4 乳液化学稳定性的测试
        2.5.5 乳液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的测定
        2.5.6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FT-IR分析)
        2.5.7 示差扫描量热仪(DSC)
        2.5.8 热重分析(TGA)
        2.5.9 乳胶膜吸水率测试
        2.5.10 接触角测试(CA)
第三章 长链单体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丙烯酸十八酯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2.1 SA改性乳液乳胶膜红外
        3.2.2 SA改性乳液乳胶膜DSC
        3.2.3 乳化剂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2.4 乳化剂配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2.5 引发剂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2.6 SA改性乳液乳胶膜TGA
        3.2.7 SA含量对乳胶膜的接触角和吸水率的影响
    3.3 丙烯酸十二酯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研究
        3.3.1 LA改性乳液乳胶膜红外
        3.3.2 LA改性乳液乳胶膜的DSC
        3.3.3 乳化剂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3.4 乳化剂配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3.5 LA改性乳液乳胶膜TGA
        3.3.6 LA含量对乳胶膜的接触角和吸水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氟硅单体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氟单体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4.2.1 HFMA改性乳液乳胶膜红外
        4.2.2 HFMA改性乳液乳胶膜DSC
        4.2.3 乳化剂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4.2.4 乳化剂配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4.2.5 HFMA改性乳液乳胶膜TGA
        4.2.6 HFMA改性乳液乳胶膜的接触角
    4.3 硅单体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4.3.1 VTES改性乳液乳胶膜红外
        4.3.2 VTES改性乳液乳胶膜的DSC
        4.3.3 乳化剂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4.3.4 乳化剂配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4.3.5 引发剂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4.3.6 VTES改性乳液乳胶膜TGA
        4.3.7 VTES改性乳液乳胶膜的接触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绿色乳化剂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绿色乳化剂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5.2.1 绿色乳化剂改性乳液乳胶膜红外
        5.2.2 绿色乳化剂改性乳液乳胶膜DSC
        5.2.3 乳化剂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5.2.4 乳化剂配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5.2.5 引发剂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5.2.6 绿色乳化剂改性乳液乳胶膜TGA
        5.2.7 绿色乳化剂改性乳液乳胶膜接触角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涂料的配方设计
    6.3 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3.1 实验原料
        6.3.2 实验工艺及配方
        6.3.3 涂料的性能检测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不同颜料体积浓度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6.4.2 羟乙基纤维素含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6.4.3 聚羧酸钠盐含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作者简历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ABS乳胶粒径的扩大与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功能化[D]. 杨斌斌.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2]丙烯酸系放射性去污剂功能构筑及机理研究[D]. 何智宇.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3]PC/ABS合金用MBS增容、增韧剂的研究[D]. 史晨玉.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制备及在木器面漆中的性能研究[D]. 田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0(02)
  • [5]无皂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其在油墨中的应用[D]. 徐彦明.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AIM核壳结构改性剂的结构设计及其增韧无定型聚合物增韧机理[D]. 何佳欢.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7]喷涂柔膜在锚杆支护中的作用机理研究[D]. 魏群.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8]阻尼涂料用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结构设计与性能控制[D]. 邓云娇.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3)
  • [9]猪伪狂犬病毒gE抗体阻断荧光侧向免疫层析现场检测方法的建立[D]. 陈辉. 暨南大学, 2020(03)
  • [10]长碳链基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 陈大为.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ABS乳胶粒径的放大和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