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犬种的起源与进化(论文文献综述)
武庄[1](2014)在《先秦时期家犬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犬是我国最早被驯化成功的动物,其在先秦时期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文献资料对家犬在先秦时期的作用有详细的记载,如《周礼·秋官·犬人》记载:"凡祭祀,共犬牲,用牷物。伏、瘗亦如之。凡几、珥、沈、辜,用駹可也。凡相犬、牵犬者属焉,掌其政治。"贾公彦疏曰:"犬有三种:一者田
任文洁[2](2019)在《中国北方地区先秦时期“六畜”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六畜”,是农业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截止20世纪90年代,农史学界业已形成较多研究成果。然而,伴随动物考古学的勃兴,大量新材料、新观点不断涌现。一方面,使得农史学界过往形成的相关认识存在进一步补充与反思的必要;另一方面,农史学科长期的学术积淀,或能为动物考古学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学术视野。基于上述基本判断,本研究选取中国北方地区先秦时期的“六畜”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求立足新材料,在农业历史的视野下,系统分析“六畜”的具体功能及其演变趋势与规律。系统梳理中国古代的传世文献,可知“六畜”之说定型以前,往往有“百兽”、“禽兽”等多种对自然界动物资源的表述,从“百兽”到“六畜”所揭示的正是人们对动物资源从广谱选择到专化驯育的过程。宏观考察古代文献中关于“六畜”功能的论述,以清人杨屾关于“六畜”功能的论述最为精辟。援引并发挥古代先贤的相关理论认识,可在中国历史的特定语境下,将“六畜”功能归纳为“养体”、“服劳”、“赏娱”。以此为基本理论依据,探讨中国北方地区先秦时期的“六畜”功能,最终发现:“六畜”皆可养体。中国北方地区的先民,在本土驯化犬猪鸡与域外引入牛羊马的过程中,便已充分关注并运用“六畜”的这一功能。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中原地区与北方地带的先民,均不同程度地强化了“六畜”的养体功能。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将“六畜”广泛运用于祭祀与随葬牺牲领域,“六畜”不仅为生者提供养体功能,亦被用来为死者及神灵提供养体功能;后者则在环境演变与域外引入马、牛、羊的双重驱动下,逐渐调整生业模式,不仅仅将“六畜”用来为自身提供肉食资源,还以“六畜”作为自身衣料资源。从而,反映出“六畜”滋生民衣食之源的养体功能。“六畜”多可服劳。中国北方地区的先民,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以来,便开始广泛关注“六畜”的服劳功能。犬鸡最早被运用于生活领域,为人们看家护院、司晨报晓;牛马亦较早地被运用于交通领域,引重致远。至殷商时期以来,人们已经基本认识到“六畜”中“鸡犬牛马”的服劳功能。殷商以来,在中原地区,马逐渐变为军国之大用,言战则重马,牛逐渐变为耕田的畜力,言农则重牛,戎马耕牛逐渐演变为中原农耕社会对内发展生产,对外加强防御打击的重要资源;在北方地带,犬马逐渐成为人们游牧狩猎、沟通交流与对外征伐的重要工具,犬马之劳基本支撑起了北方游牧社会的生产生活图景。无论是中原地区的戎马耕牛,还是北方地带的犬马之劳,都推动了人类早期社会的发展演进。由此,可谓“六畜”助生民发展之力。“六畜”尚可赏娱。在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六畜”逐渐进入中国北方地区先民的精神领域。斗鸡、走狗、赛马等竞技游戏多为王公贵族的主要娱乐项目,并逐渐向平民阶层推广;营造别苑,骑马狩猎,也曾是王公贵族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六畜为人们享受精神生活的欢愉提供重要来源。由此,可谓“六畜”佐生民精神之需。纵观先秦时期“六畜”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多种功能,“养体”功能最早开发,“服劳”功能相继产生,“赏娱”功能最终形成。“六畜”三大功能的渐次开发,与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的历史演进基本同步。从而揭示出“六畜”与人类之间的紧密关系,也揭示出“六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崔瀚森[3](2014)在《德国牧羊犬与内蒙古草原狼杂交后代行为的探究》文中提出分别在2013年4月10日——29日,6月20日—7月9日,9月16日—10月5日,12月15日-1月3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金河旅游区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野狼湖保护区内,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相结合,对德国牧羊犬(German Shepherd Dog)与内蒙古草原狼(Canis lupus chanco)杂交所得后代进行行为观察,并统计狼犬杂交子一代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以及不同季节日行为节律,比较分析狼犬杂交子一代各行为季节间的差异以及性别因素对狼犬杂交子一代各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狼犬杂交子一代全年中休息行为所占比重最大为62.82%,其次为运动行为为16.35%;社会行为,觅食行为所占比重较为平均;繁殖行为,排泄行为和其它行为所占时间比重相对较小。2.狼犬杂交子一代不同季节间日行为节律的整体变化趋势相似,休息行为主要发生在0:006:00和21:00—24:00,在6:00—9:00和15:00—18:00出现运动行为和社会行为出现高峰,觅食行为主要集中在9:00—12:00以及15:00—18:00,繁殖行为在四季中发生时间略有不同,春夏季是15:00—-18:00,秋冬季是18:00—-21:00,排泄行为和其它行为均在3:00之后开始出现并伴随全天均有发生,四季中变化趋势相似,时间分布较为平均。3.季节性因素对休息行为,运动行为,繁殖行为影响极显着,对社会行为影响显着,对觅食行为,排泄行为,其它行为影响不显着。4.性别因素对狼犬杂交子一代的各行为时间分配具有一定影响,不同性别的狼犬杂交一代在四季中各行为时间分配均有差异。对狼犬杂交幼仔2月龄—6月龄时期状况进行测量,分析幼仔的生长发育状况并与亲本幼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杂交组幼仔的体重及体尺均能稳定增长,生长发育状态良好。2.杂交幼仔的生长发育高峰期较早于其亲本幼仔。3.杂交幼仔的体重略低于亲本幼仔,体尺数据高于亲本幼仔,相比于亲本幼仔,杂交幼仔呈细长,瘦高的体态特征。对狼犬杂交后代的繁殖性进行记录分析,结果表明:狼犬杂交后代以及犬狼杂交后代均可孕并能繁育健康后代,幼仔存活率高,雌性杂交后代呈现初情时间早,发情期时间长,发情间隔时间短,全年均有发情和繁育的能力,很好的弥补了亲本中狼的繁殖劣势。
孙佳丽,董浩,彭小薇,朱良全,蒋卉,冯宇,李筱英,丁家波,王春凤[4](2021)在《犬种布鲁氏菌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犬种布鲁氏菌属于6个经典种布鲁氏菌之一,为天然粗糙型,毒力较弱。长期以来,由于犬种布鲁氏菌对人类致病性较低,其危害一直被忽视。自1966年在美国发现该菌以来,已传播至世界多地。近年来,随着养犬业的不断发展及宠物犬数量的增多,犬布鲁氏菌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在某些地区已成为流行性疫病,且对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也日益加重。目前,犬种布鲁氏菌感染导致的犬布鲁氏菌病尚无可靠的诊断方法及有效的疫苗。鉴于此,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对犬种布鲁氏菌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理、检测方法、疫苗研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犬布鲁氏菌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刘莉莉[5](2020)在《宋代犬只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代养犬之风兴盛,犬只种类繁多,以蜀地所产罗江犬闻名全国。犬只贸易较为发达,其价格因大小、年龄和品种等不同呈现较大差异。有宋以降,相犬术趋于衰微,相犬者几乎销声匿迹。宋承唐制,中央设立五坊,其中的狗坊专门负责饲养皇帝校猎所需鹰犬,其兴废随校猎变动呈不稳定状态,同时在继承前代法令的基础上,宋政府对盗杀犬只、犬杀伤人畜和犬皮买卖等制定相关法令法规。犬在宋人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用于看家护院、娱乐生活、狩猎活动、军事战争和饮食医药等方面,尤以看家护院功用突出,饲养宠物犬之风和走犬活动也较为盛行。犬在狩猎活动和军事战争中有着特殊用途,主要从事抓捕、追踪、搜索和警卫等各项工作。两宋食犬之风趋于衰落,食犬人群局限于下层社会,犬肉已退出宋人的宴饮餐桌,形成“狗肉不上桌”的习俗。宋人极其了解犬的医药价值,并总结出大量治疗犬生病和犬咬人的医方土方,对宋代医药学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宋代犬文化承袭前代犬文化的同时显示着自身的时代特征。宋代犬类诗词谚语极其丰富,主要涵盖田园类、政治类和讽刺类等内容,折射出宋人对犬褒贬不一的态度。犬类绘画较为繁多,题材涉及田园生活、田猎娱乐和神灵鬼怪三方面,“细犬”成为画师笔下的主要犬种之一。犬在天文中以“天狗”形象出现,宋人承袭前人观念视天狗坠为兵灾的前兆,由此引起平民百姓的心理恐慌和统治阶级的极大重视。犬在祭祀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羮献”之礼的犬牲遭到废除,至南宋祭刍狗变为祭草龙。犬在少数民族风俗中的作用和形象具体体现在重大节庆、饮食习惯、交通运输、祭祀禳病和图腾崇拜等诸多方面,反映出独特的民族文化气息。受儒释道三教合流和佛道世俗化的影响,宋代犬故事呈现出儒家“忠孝伦理”和佛道“果报轮回”观念,带有浓重的劝化说教思想。民间信仰中的犬形象有着祸福并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犬异象、犬梦兆及犬辟邪驱鬼等方面,由此引申出宋人的祸福观和梦观念。宋代犬的神圣性并未消退,这一点深刻地体现在犬类神话传说和“哮天犬”神格诞生两方面。
谢成侠[6](1993)在《中国犬种的起源与进化》文中提出 家畜中以犬(狗)在世界各地分布最广,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在原始社会里,犬便是人类忠实的伴侣,原始人依靠它追捕猎物.所以犬被公认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在分类学上,犬属于食肉目、犬科、犬属(Canis).犬属动物包括许多种,其中的家犬(Canis familiaris)更演变成数以百计的品种.古生物学的发现在欧洲,从上新世到更新世曾发现许多犬属动物
谢成侠[7](1994)在《中国犬种的起源与进化》文中指出 家畜中以犬(狗)、在世界各地分布最广,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在原始社会里,大便是人类忠实的伴侣,原始人依靠它追捕猎物。所以犬被公认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在分类学上,犬属于食肉目、犬科、犬属(Canis)。犬属动物包括许多种,其中的家犬(Canis familiaris)更演变成数以百计的品种。
彭建国[8](2017)在《昆明犬综述》文中提出昆明犬是我国自主培育的第一个工作犬种,分为狼青、草黄、黑背三个品系,具有耐粗饲,适应环境广,工作性能优异等特点,现已成为我国主要工作犬种,并出口至10余个国家和地区。本文就昆明犬的起源、育种技术、品种特点和技术指标、昆明犬开展的相关科研课题和项目、昆明犬取得的成果,以及昆明犬推广应用情况和前景进行了阐述。
彭建国[9](2016)在《昆明犬综述》文中指出昆明犬是我国自主培育的第一个工作犬种,分为狼青、草黄、黑背三个品系,具有耐粗饲、适应环境广、工作性能优异等特点,现已成为我国主要工作犬种,并出口至10余个国家和地区。本文就昆明犬的起源、育种技术、品种特点和技术指标、昆明犬开展的相关科研课题和项目、昆明犬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昆明犬推广应用情况和前景进行了阐述。
刘欢[10](2019)在《保定市犬蠕形螨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犬蠕形螨病是兽医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类疾病之一,较难根治并且极易反复。犬极易被蠕形螨感染,本病虽不会危及犬的生命,但会造成犬皮肤瘙痒、脱毛、溃烂,严重威胁着犬的健康。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保定市犬蠕形螨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原的分离鉴定,以便弄清该病的发生规律。然后对蠕形螨病犬分组,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通过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犬各项血液指标和临床症状的变化等,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犬蠕形螨病的治疗提供参考。调查发现,犬蠕形螨病的发生与季节,犬的品种、年龄和身体部位等密切相关。从犬的品种上看,发病率较高的是金毛猎犬(15.14%)、贵宾犬(11.99%)和法国斗牛犬(11.04%);喜乐蒂犬(0.32%)和高加索犬(0.32%)的发病率较低。从犬的年龄上看,0-2岁的犬(42.9%)和10岁以上的老龄犬(22.40%)发病率较高,7-9岁的犬发病率(5.36%)较低。从犬的发病部位看,四肢(27.63%)、背部(24.59%)、面部(16.86%)的发病率较高,病灶位置在尾部(3.05%)和全身发病(3.75%)的情况较少。从季节方面看,发病主要集中在5-10月这段时间,其中5月(14.51%)、6月(19.56%)、7月(13.25%)的发病率较高。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皮肤病犬是否被蠕形螨感染;进一步诊断,可通过显微镜检查是否有蠕形螨的虫体存在来进行确诊。另外,对3种常用的蠕形螨检测方法的检出率进行了比较,发现拔毛法(63.89%)的检出率最高。将患犬随机分成4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治疗,A组是药浴治疗+口服药物治疗组,B组是注射治疗+口服药物治疗组,C组是注射治疗+药浴治疗组,D组是注射治疗+口服药物+药浴治疗组。观察各组试验犬在治疗之前和治疗后的第14d和第28d的血液常规指标变化和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显示,在治疗之前,A组、B组、C组和D组的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和血小板(PLT)等指标都比对照组要低,差异极显着(P<0.01);四个治疗组的白细胞数(WBC)都比对照组要高,且超出了该指标正常范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在第14d时,D组的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GB)已恢复到健康犬范围,血小板指标(PL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在第28d时,C组、D组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各治疗组的血红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患有蠕形螨病的犬在治疗之前和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后,各项生化指标均正常。以上结果表明,犬蠕形螨病的发生与季节、犬的品种、年龄、身体部位等密切相关。在临床常用的检测蠕形螨的方法中,可以逐渐使用拔毛法进行诊断,检出率高,也可避免对犬的皮肤造成再一次伤害。在同时使用注射治疗、药浴治疗和口服药物三者联合治疗时对犬蠕形螨病的治疗效果为最佳。
二、中国犬种的起源与进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犬种的起源与进化(论文提纲范文)
(1)先秦时期家犬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现状 |
(一) 关于家犬的判断标准 |
(二) 关于中国家犬的起源与驯化 |
(1) 第一阶段:20世纪70至90年代 |
(2)第二阶段:21世纪初至今 |
(三) 关于家犬饲养 |
(1) 关于养犬 |
(2) 关于家犬的体型和形态变化 |
(3) 关于家犬的食性 |
(4) 关于相犬术与狂犬病 |
(四) 关于犬牲的仪式性使用 |
(1) 史前时期犬牲的仪式性使用 |
(2) 二里头文化时期犬牲的仪式性使用 |
(3) 商代犬牲的仪式性使用 |
1. 关于殉犬习俗的渊源和发展 |
2. 关于殉犬的功用 |
3. 其他方面 |
(4)周代犬牲的仪式性使用 |
(五) 其他研究 |
(1) 关于家犬的古DNA研究 |
(2) 关于家犬艺术品 |
(3) 关于家犬死亡年龄的判断方法 |
二、研究展望 |
三、结语 |
(2)中国北方地区先秦时期“六畜”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综述 |
1.3.1 考古学界对先秦“六畜”的研究 |
1.3.2 农史学科对先秦“六畜”的研究 |
1.3.3 研究评述 |
1.4 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1.4.1 研究时段的界定 |
1.4.2 研究区域的划分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6.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1.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六畜”源考 |
2.1 从“百兽”到“六畜” |
2.1.1 古人对“兽”与“畜”的认识 |
2.1.2 百兽:古代先民对动物资源的广谱选择 |
2.1.3 六畜:古代先民对动物专化驯育的结果 |
2.2 “六畜”功能考辩 |
2.3 先秦时期“六畜”的种类齐备与功能定型 |
2.3.1 “六畜”的种类齐备 |
2.3.2 “六畜”的功能定型 |
第三章 “六畜”皆可养体 |
3.1 玄田为畜·拘兽以为畜:“六畜”起源进程中的养体功能 |
3.1.1 古典文献揭示的六畜起源 |
3.1.2 考古资料呈现的六畜起源 |
3.1.3 域外引入之畜的养体功能 |
3.2 始养曰畜,将用曰牲 |
3.3 咸食畜肉,衣其皮革:北方地带“六畜”养体功能的转型 |
3.4 小结:“六畜”滋生民衣食之源 |
第四章 “六畜”多可服劳 |
4.1 夜犬晨鸡·服牛乘马:殷商以前“六畜”在北方地区的服劳功能 |
4.1.1 生活世界的鸡犬之声相闻 |
4.1.2 交通领域的牛马引重致远 |
4.1.3 小结:服劳之畜的基本定型 |
4.2 王马之政·畎亩之勤:殷商以来“六畜”在中原地区的服劳功能 |
4.2.1 言战则重马 |
4.2.2 言农则重牛 |
4.2.3 小结:戎马耕牛与中原农区 |
4.3 宽则随畜,急则战攻:殷商以来“六畜”在北方地带的服劳功能 |
4.3.1 马在牧区社会的服劳功能 |
4.3.2 犬在牧区社会的服劳功能 |
4.3.3 小结:北方地带的犬马之劳 |
4.4 小结:“六畜”助生民发展之力 |
第五章 “六畜”尚可赏娱 |
5.1 竞技游戏 |
5.2 园囿之乐 |
5.3 小结:“六畜”佐生民精神之需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
6.1 先秦时期六畜功能的历时性考察 |
6.2 家养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宏观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德国牧羊犬与内蒙古草原狼杂交后代行为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犬与狼的起源及进化 |
1.2 警犬的发展演变历程 |
1.3 新品种的培育方法 |
1.4 生殖隔离 |
1.5 警犬杂交培育及狼犬杂交试验的研究进展 |
1.6 杂交亲本的性能特征 |
1.6.1 德国牧羊犬 |
1.6.2 狼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狼犬杂交子一代的行为分配及活动规律 |
2.1.1 研究地概况 |
2.1.2 实验动物 |
2.1.3 行为观察及记录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狼犬杂交幼仔的生长发育状况及与亲本的比较 |
2.2.1 测量地点 |
2.2.2 测量对象 |
2.2.3 测量方法 |
2.2.4 数据处理 |
2.3 狼犬杂交后代繁殖性能的研究 |
2.3.1 试验地点 |
2.3.2 试验对象 |
2.3.3 试验方法 |
2.3.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狼犬杂交子一代的行为分配及活动规律 |
3.1.1 狼犬杂交子一代日行为分配 |
3.1.2 狼犬杂交子一代不同季节的日行为节律 |
3.1.3 狼犬杂交子一代各行为季节性差异分析 |
3.1.4 性别因素对狼犬杂交子一代各行为的影响 |
3.2 狼犬杂交幼仔的生长发育状况及与亲本的比较 |
3.3 狼犬杂交后代的繁殖性研究 |
3.3.1 狼犬杂交后代母犬初情期及发情周期 |
4 讨论 |
4.1 狼犬杂交后代行为时间分配及季节性活动规律 |
4.2 狼犬杂交后代幼仔的生长发育规律 |
4.3 狼犬杂交后代的繁殖性能 |
4.4 狼犬杂交定向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犬种布鲁氏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犬种布鲁氏菌病原特征学 |
1.1 培养特性 |
1.2 生化特性 |
1.3 基因组学 |
2 犬种布鲁氏菌国内外流行情况 |
2.1 国外流行情况 |
2.2 中国流行情况 |
3 致病机制 |
4 检测技术 |
4.1 细菌分离 |
4.2 传统血清学检测 |
4.3 ELISA及PCR检测 |
5 疫苗研发 |
6 小 结 |
(5)宋代犬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一)历史意义 |
(二)学术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一)有关犬与社会生活的研究 |
(二)有关犬与政治活动的研究 |
(三)有关犬与文化信仰的研究 |
(四)研究状况分析 |
四、研究方法 |
(一)历史考据法 |
(二)跨学科研究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宋代养犬概况 |
一、养犬风气 |
二、犬只种类 |
三、犬只别称 |
四、相犬术 |
五、犬只贸易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宋代官方养犬机构与法令 |
一、中央养犬机构:五坊 |
(一)五坊的设置 |
(二)五坊的兴废 |
二、犬类法令与诉讼 |
(一)犬类法令与禁令 |
(二)犬类诉讼与审判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宋代社会生活中的犬 |
一、犬与生活娱乐 |
(一)犬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 |
(二)犬在娱乐活动中的作用 |
二、犬与狩猎军事 |
(一)犬在狩猎活动中的作用 |
(二)犬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 |
三、犬与饮食风俗 |
(一)食犬风气 |
(二)食犬禁忌 |
四、犬与医药 |
(一)犬的药用价值 |
(二)犬咬人与犬生病的疗方 |
五、犬的其他功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宋代犬文化(上) |
一、犬与诗词谚语 |
(一)诗词中的犬意象 |
(二)谚语谶言中的犬意象 |
二、犬与绘画 |
三、犬与祭祀 |
(一)宗庙祭祀中的犬形象 |
(二)民间祭祀中的犬形象 |
四、犬与天文星象:“天狗” |
五、犬与少数民族风俗 |
(一)契丹 |
(二)女真 |
(三)西南诸蛮 |
(四)其他少数民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宋代犬文化(下) |
一、犬与儒释道 |
(一)儒家中的犬形象 |
(二)佛教中的犬形象 |
(三)道教中的犬形象 |
二、犬与民间信仰 |
(一)犬异象 |
(二)犬梦兆 |
(三)犬与辟邪驱鬼 |
(四)犬与民间传说 |
三、犬故事中的“轮回转世”观念 |
(一)人托生为犬 |
(二)犬转世为人 |
四、哮天犬神格的诞生与演变 |
(一)二郎神信仰在宋代的发展 |
(二)哮天犬神格的诞生与原型 |
(三)哮天犬神格的发展演变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保定市犬蠕形螨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1 引言 |
1.1 犬蠕形螨病概述 |
1.1.1 犬的皮肤结构与功能 |
1.1.2 犬蠕形螨的病原学 |
1.1.3 犬蠕形螨的生活史 |
1.1.4 犬蠕形螨病的致病机理 |
1.1.5 犬蠕形螨病的危害 |
1.2 犬蠕形螨病的流行病学 |
1.3 犬蠕形螨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3.1 犬蠕形螨病的临床症状 |
1.3.2 犬蠕形螨病的病理变化 |
1.4 犬蠕形螨病的诊断技术 |
1.4.1 临床诊断 |
1.4.2 实验室诊断 |
1.5 犬蠕形螨病的治疗 |
1.6 犬蠕形螨病的预防及预后 |
1.6.1 犬蠕形螨病的预防 |
1.6.2 犬蠕形螨病的预后 |
1.7 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药物 |
2.2 方法 |
2.2.1 犬蠕形螨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2.2.2 蠕形螨病犬临床症状观察 |
2.2.3 不同诊断方法的应用 |
2.2.4 试验动物分组与治疗 |
2.2.5 血液常规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2.2.6 病理组织学检查 |
2.2.7 结果评判标准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犬蠕形螨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3.1.1 犬蠕形螨病病例统计 |
3.1.2 不同月份犬蠕形螨病的发病情况 |
3.1.3 不同季节犬蠕形螨病的发病情况 |
3.1.4 不同品种犬蠕形螨病的发病情况 |
3.1.5 不同年龄犬蠕形螨病的发病情况 |
3.1.6 不同性别犬蠕形螨病的发病情况 |
3.1.7 不同患病部位犬蠕形螨病的发病情况 |
3.2 临床症状观察 |
3.3 不同诊断方法 |
3.4 血液常规指标变化 |
3.5 血液生化指标变化 |
3.6 皮肤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
3.7 治疗效果 |
4 讨论 |
4.1 犬蠕形螨病与季节的关系 |
4.2 犬蠕形螨病与品种的关系 |
4.3 犬蠕形螨病与年龄的关系 |
4.4 犬蠕形螨病与性别的关系 |
4.5 犬蠕形螨病与患病部位的关系 |
4.6 犬蠕形螨病不同诊断方法的比较 |
4.7 蠕形螨病犬的血液常规指标的变化 |
4.8 蠕形螨病犬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
4.9 犬蠕形螨病的治疗效果比较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四、中国犬种的起源与进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先秦时期家犬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武庄. 南方文物, 2014(01)
- [2]中国北方地区先秦时期“六畜”功能研究[D]. 任文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9)
- [3]德国牧羊犬与内蒙古草原狼杂交后代行为的探究[D]. 崔瀚森.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4]犬种布鲁氏菌研究进展[J]. 孙佳丽,董浩,彭小薇,朱良全,蒋卉,冯宇,李筱英,丁家波,王春凤. 中国畜牧兽医, 2021(10)
- [5]宋代犬只研究[D]. 刘莉莉. 河南大学, 2020(02)
- [6]中国犬种的起源与进化[J]. 谢成侠. 大自然, 1993(04)
- [7]中国犬种的起源与进化[J]. 谢成侠. 科技文萃, 1994(01)
- [8]昆明犬综述[A]. 彭建国. 第17次全国犬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
- [9]昆明犬综述[A]. 彭建国. 2016全国工作犬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
- [10]保定市犬蠕形螨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治疗[D]. 刘欢. 河北农业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