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牙科复合树脂的磨损及测试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泽瑛[1](2021)在《多孔ZnO光响应增强复合树脂抗菌性能的体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树脂型牙科复合材料因具有卓越的美观性、优良的机械性能、粘结强度及易于操作等特点成为牙体缺损治疗的主要充填或粘结材料,但复合树脂材料的聚合收缩易造成微渗漏,并积聚细菌菌斑,导致牙体组织出现继发龋。赋予充填修复及粘结材料抗菌性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经之一。而近年来研究的抗菌性复合树脂由于抗菌剂的释放而对远期抗菌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寻找有效方法维持复合树脂的长期抗菌效果是目前口腔材料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目的:本研究旨在合成一种含多孔ZnO的新型牙科光固化复合树脂,以期通过多孔ZnO在蓝光照射后产生光响应性抗菌效果增强的特点,提高复合树脂整体的抗菌效果方法:本实验以双酚A丙三醇双甲基丙烯酸酯(Bis-GMA)为基质单体合成含有不同比例多孔ZnO的复合树脂材料。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首先采用水热法合成多孔ZnO,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X射线衍射(XRD)对其形貌、成分及结构进行分析。(2)以Bis-GMA为基质单体,加入适量的稀释剂、光引发剂及助引发剂,混合形成树脂基体,以微米二氧化硅Si O2和纳米Si O2混合颗粒作为增强填料,多孔ZnO按照占填料质量百分比加入树脂基体中,配制成一种新型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复合树脂体系。首先,按照光照时间不同,记为光照0min、15min及30min,记为:A、B、C三个大组。无光照A组根据多孔ZnO占填料质量百分比的不同,分为A-0%组、A-2.5%组、A-5%组、A-7.5%组,其中A-0%组为空白对照组。测试无光照A组不同浓度多孔ZnO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按照多孔ZnO占填料比例的不同,光照15min及30min的B、C两个大组内又分别命名为B-0%、B-2.5%组、B-5%组、B-7.5%组、C-0%、C-2.5%组、C-5%组、C-7.5%组。测试光照对含不同浓度多孔ZnO复合树脂的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结果:(1)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X射线衍射(XRD)对合成的多孔ZnO形貌、成分及结构进行分析,证明成功合成直径约为2.5μm-3.0μm多孔结构ZnO。(2)聚合收缩:随着多孔ZnO比例增加,复合树脂的聚合收缩率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当多孔ZnO占比为5%时复合树脂的聚合收缩率与其余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机械性能:随着多孔ZnO比例增加,复合树脂的挠曲强度、弹性模量及维氏硬度均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多孔ZnO占比为2.5%时复合树脂材料的机械性能最佳。各组之间挠曲强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组复合树脂的弹性模量与其余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维氏硬度结果表明,2.5%组复合树脂与其余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尽管机械性能随多孔ZnO占比增多逐渐降低,但挠曲强度均可达到ISO 4049标准80MPa。(4)抗菌性能:对于无光照的A组试件,随着多孔ZnO比例的增加,复合树脂的抗菌性能逐渐增强;对于蓝光照射的B、C两个大组试件,当ZnO比例相同时,其抗菌性能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显着增强;当光照时间相同时,多孔ZnO占比越高,其光响应抗菌效果越明显。(5)细胞毒性:低浓度的Zn2+具有促细胞生长的作用,随着多孔ZnO比例的增加,复合树脂浸提液培养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无光照时,多孔ZnO占比为5%时细胞增殖率最高。光照15min及30min后,占比5%的实验组细胞增殖率较2.5%组低,而所有光照30min后的实验组均比光照15min后的实验组细胞增殖率高。所有实验组均促进细胞增殖。结论:综合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加入多孔ZnO能够赋予复合树脂抗菌性能,其中多孔ZnO含量为5%,光照30min时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及促进细胞增殖性能,且对复合树脂材料的聚合收缩率及机械性能没有显着影响。因而,含5%多孔ZnO的复合树脂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胡格[2](2020)在《新型低收缩牙科复合树脂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双酚A环氧丙烯酸酯(BisphenolA epoxyacrylate resin,Bis-EAR)和稀释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lycidylmethacrylate,GMA)作为牙科树脂单体,并加入自行合成的新型膨胀单体 3,9-二乙基-3,9-二羟甲基-1,5,7,11-四氧杂螺-[5,5]十一烷(3,9-Dihydroxymethl-3,9-diethyl-l,5,7,11-tetraoxacyclohexane(5,5)undecane,DDTU),合成新型低收缩牙科复合树脂,研究其相关性能。方法:1.自行合成膨胀单体DDTU,利用红外(FTIR)、核磁氢谱(1H NMR)和质谱法对产物进行分子结构表征。按引发剂成分的不同,分为一元、二元、三元引发剂三个实验组,分别检测不同引发剂含量下,有机基质Bis-EAR/GMA的固化深度,确定引发剂体系。2.以 Bis-EAR/GMA 中 DDTU 质量比的不同设置 0%、5%、10%、15%、20%、25%六个实验组,以双酚A-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Bisphenol A diglycidyl methacrylate,Bis-GMA)和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Tri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TEGDMA)作为对照组,利用毛细管法检测固化后的体积收缩率(n=8),并制备规格为25mm×2mm×2mm的树脂试件(n=8),恒温(37℃)水浴24h后用万能试验机测试其弯曲强度。根据体积收缩率和弯曲强度的测试结果,确定DDTU的最佳添加量,并进行FTIR、1H NMR表征,计算双键转化率。3.以Bis-EAR/GMA/DDTU作为树脂基质,同时加入一定含量的无机填料,合成新型低收缩牙科复合树脂,并以由Bis-GMA/TEGDMA为基质的自行合成的复合树脂和商品化的Tetric N-Ceram纳米瓷化复合树脂为对照,检测体积收缩率、收缩应力,以及力学性能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 Tukey’s post hoc comparison test(SPSS,version19.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平设为α=0.05。结果:1.合成产物为白色固体粉末,产率86.4%,表征结果与DDTU的结构式一致;一元、二元引发剂组固化深度为0mm,三元引发剂组固化深度随着含量的提高而逐渐增加,当含量为7wt%、9wt%时,固化深度>2mm,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对照组Bis-GMA/TEGDMA相比,Bis-EAR/GMA的体积收缩率更小(P<0.05),且随着DDTU含量增加,树脂基质的体积收缩率逐渐降低(P<0.05)。Bis-EAR/GMA的弯曲强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当Bis-EAR/GMA中DDTU含量≤15wt%时,弯曲强度并无明显变化(P>0.05);DDTU含量>15wt%时,弯曲强度逐渐下降(P<0.05)。因此,确定DDTU的最佳添加量为15wt%,此时树脂基质的双键转化率为74.1%,高于对照组(P<0.05)。3.新型低收缩牙科复合树脂的体积收缩率和聚合收缩应力都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3.04%和3.16MPa;与对照组相比,弹性模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压缩强度、径向拉伸强度和表面硬度等指标略低(P<0.05),但在文献报道的可接受范围内。结论:1.成功合成了膨胀单体DDTU,并确定含量为7wt%的三元引发剂体系。2.在Bis-EAR/GMA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5%的DDTU,树脂基质具更低的体积收缩率(P<0.05),良好的弯曲强度和双键转化率。3.初步合成了具有低体积收缩和收缩应力的新型牙科复合树脂,为低收缩复合树脂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许卫星,丁辉[3](2020)在《牙科纳米氧化铝复合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光固化纳米氧化铝复合树脂,探讨其用于口腔临床的可行性。方法以双酚A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Bis-GMA)为树脂基质,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活性稀释剂,添加纳米氧化铝填料对树脂基质进行增强增韧改性,制备一种新型牙科纳米氧化铝复合树脂,并表征其固化程度、弯曲强度、硬度、断面形貌、耐磨性、吸水性与水溶解性。结果添加纳米氧化铝能提高复合树脂材料的刚性和硬度,当添加量达到3wt%时,复合树脂的力学性能、吸水和溶解性能均为最优。结论复合树脂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纳米氧化铝可达到增韧和耐磨的效果,该研究为开发新型牙科复合树脂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白星星[4](2020)在《多功能介孔硅基微球的制备及其增强牙科树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牙科复合树脂因其美学性能优异、理化性能好及操作性强等优点,已逐渐取代传统银汞合金,成为修复缺损牙齿的首选。然而,临床数据显示,复合树脂临床使用寿命有限,应力断裂和继发龋是导致填充体失效的两大主要原因。虽然通过填料形貌调控或添加抗菌功能成分可改善牙科复合树脂的使用性能,但已有的改性材料往往功能单一,且提高抗菌性时常常会降低复合树脂的力学强度,无法满足口腔复杂环境中长期服役的需求。因此,构建多功能填料,同时提高牙科树脂力学、抗菌等使用性能,已成为牙科复合树脂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论文基于介孔材料独特的微观结构和优异的负载/缓释性能,提出构建多功能介孔硅基填料增强牙科树脂的性能,通过负载抗菌活性组分赋予复合树脂抗菌性能,借助介孔孔道与树脂基体微纳米尺度互锁提高树脂填料界面结合强度,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牙科复合树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锌元素原位掺杂的纳米介孔二氧化硅小球(Zn-MSNs),并研究了Zn-MSNs对复合树脂机械性能和抗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Zn-MSNs分散性良好、尺寸均一、锌元素分布均匀;Zn-MSNs在复合树脂中的添加量小于15 wt.%时,介孔填料在树脂基体中分散良好,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及抗菌性能均随Zn-MSNs用量的增加而持续升高。15 wt.%Zn-MSNs改性复合树脂综合性能最佳,与纯树脂相比,其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压缩强度及维氏硬度分别增加了31.01%、46.62%、53.83%和26.79%,而且抗菌率达到99.99%。此外,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表明,Zn的引入没有产生明显毒副作用。2.在上一章研究基础上,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具有优异生物活性和促矿化功能的介孔生物玻璃微球(MBGs),并研究了其在复合树脂改性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BGs分散性极好、尺寸均一,且具有良好的促矿化性能;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随着MBGs填料含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有所降低,30 wt.%MBGs改性复合树脂综合机械性能最佳,与纯树脂相比,其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压缩强度及维氏硬度分别增加了44.2%、62.5%、36.46%和27.55%;随MBGs含量增加,复合树脂的生物相容性得到显着提高;将8 wt.%菌剂醋酸氯已定(CHX)载入MBGs介孔孔道中(CHX-MBGs),采用CHX-MBGs作为无机填料,添加量为30 wt.%时,复合树脂抗菌率达到100%,力学强度与MBGs单独使用时相比有所降低,但仍显着高于纯树脂。
秦阳[5](2020)在《介晶无机填料的制备及其对齿科复合树脂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与传统银汞合金相比,齿科复合树脂凭借独特的美观性、生物相容性和方便的临床操作性,广泛应用于龋齿修复治疗中。但由于复合树脂存在聚合收缩,易导致细菌滋生进而引发继发龋,同时受填料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界面作用影响,复合树脂的服役期限较短。无机填料作为复合树脂的增强相,其组分、形貌、表面特性等均会影响复合树脂的性能。相比常规使用的二氧化硅填料,通过向复合树脂中引入特定功能的无机粒子,有助于增强复合树脂物理-机械性能,同时提高树脂材料的使用性能。本文主要围绕分级结构无机填料的制备及其对复合树脂性能的影响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用水热法合成了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介晶微球,该粒子由3~5?nm的纳米晶自组装而成,直径约为800 nm。进一步采用微流控制法在其表面均匀包覆了2~3 nm无定形SiO2层,以解决其表面难以接枝偶联剂的问题。随后,以ZrO2@SiO2为功能填料,SiO2微球为主填料,组成共填料,添加至Bis-GMA基有机基体中,通过光固化得到复合树脂。力学测试表明,与不含ZrO2@Si O2的复合树脂Zr0Si70相比,复合树脂Zr5Si65(ZrO2@SiO2:SiO2=5:65,wt/wt,总填充量70 wt.%)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压缩强度分别提高了30.9%,22.5%和11.5%。此外,ZrO2@Si O2的添加赋予复合树脂一定的X射线阻射性能,其中Zr7Si63的阻射值为(1.07±0.06)mm Al。(2)为了提高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基础上赋予其抗菌性,以阿拉伯胶为结构导向剂,用热水解法合成了多孔、分级结构的刷状Zn O介晶,其厚度和直径均为1.0±0.2μm。通过微流控制法在其表面包覆了4~6nm无定形SiO2,以利于其表面硅烷化。以ZnO@SiO2为功能填料、SiO2微球为主填料组成共填料,添加至Bis-GMA基有机基体中,通过光固化得到复合树脂。力学测试表明,ZnO@SiO2最佳填料量需控制在5 wt.%以内,与不含Zn O@Si O2复合树脂Z0S75相比,复合树脂Z3S72(Zn O@Si O2:Si O2=3:72,wt/wt,总填充量75 wt.%)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压缩强度分别提高12.9%、6.6%和3.7%,同时还表现出优良的抗菌活性(抗菌率达98.7%)。(3)以明胶为结构导向剂,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仿牙釉质定向排列结构的磨盘状Zn O介晶,其厚度和直径分别为1μm和3μm。以Zn O为功能填料、Si O2微球为主填料组成共填料,添加至Bis-GMA基有机基体中,通过光固化得到复合树脂。力学测试表明,与不含磨盘状Zn O介晶复合树脂Zn0Si74相比,复合树脂Zn5Si69(Zn O:Si O2=5:69,wt/wt,总填充量74 wt.%)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压缩强度分别提高了15.7%、19.8%和4.2%。此外,添加了磨盘状Zn O介晶的复合树脂还具备一定的X射线阻射性能及抗菌性能,其中,Zn10Si64的阻射值为(1.13±0.07)mm Al,且抗菌率高达99.0%。
金杭颖[6](2019)在《改性聚醚醚酮与钛合金作为种植固定修复桥支架性能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BioHPP(Bio High Performance Polymer)是一种聚醚醚酮基陶瓷增强型生物高性能聚合材料,属于一种改性聚醚醚酮(PEEK)。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比较BioHHP和钛合金作为种植固定修复桥支架材料的部分性能,包括它们与饰面材料复合树脂的剪切结合强度(SBS),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后牙区三单位种植固定修复桥支架的边缘适应性以及复合树脂饰面的种植固定桥的抗压强度。以期为种植固定修复桥支架的材料选择方面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包括以下三部分实验:实验一利用CAD/CAM技术从两种不同材料的成品圆盘中切削出同一形态的圆柱形底盘(直径25mm,高4mm)(n=20/组),再将圆柱形(直径14mm,高2mm)复合树脂粘接于以上两种圆柱形支架材料,改性聚醚醚酮BioHPP为实验组(Bi),钛合金组为对照组(Ti)。24小时湿贮存后经冷热循环和机械循环模拟处理后,使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其剪切结合强度;实验二则采用数字化技术切削出20个分别由改性聚醚醚酮BioHPP和钛合金材料制成的CAD/CAM三单位桥支架,分为两组(n=10/组):Bi组和Ti组。先使用校准的加力扳手以20 N.cm的扭矩将一端螺丝拧紧,另一端螺钉被取下,即单螺丝试验法,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三单位固定桥未拧紧端的支架与种植体复合基台之间的边缘密合情况,分别从颊侧远中、中间和近中界面测量并记录上部支架与种植体复合基台之间的垂直距离;实验三是将实验二中所有试件经复合树脂饰面粘接之后,先经冷热循环和机械循环模拟处理,再使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三单位种植固定修复桥的抗压强度并比较两组试件的失效模式。采用SPSS 19.0软件的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统计学分析检验性为0.05。结果:1、实验一测试发现BioHPP(Bi)组的剪切结合强度(31.1±3.5)MPa显着高于钛合金(Ti)组(20.5±1.8)M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二中Bi组平均边缘垂直间隙为(19±4)μm,Ti组为(16±6)μm,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3、实验三发现经万能试验机加载负荷后,Ti组产生的平均负荷为(1960±233)N,Bi组支架的平均负荷为(1518±134)N,两组试件失效时的断裂载荷值存在组间差异(P<0.05)。但两组试件的失效模式有所不同:Ti组全部试件均只观察到饰面树脂的崩裂,却未发生支架的断裂;而Bi组支架则直接断裂,但断裂之前均未见饰面树脂崩裂现象。结论:与复合树脂饰面材料粘接后,改性聚醚醚酮BioHPP比钛合金具有更高的剪切结合强度。CAD/CAM BioHPP种植固定修复桥支架具有良好的边缘适合性,经复合树脂饰面后具有较强的抗断裂性能。BioHPP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可替代金属的种植固定修复桥支架材料之一,可以满足临床的基本需求。
秦艳[7](2019)在《含BMSOC和nano-MgO的新型牙科光固化复合树脂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含纳米氧化镁(nano-MgO)抗菌成分的新型低收缩牙科光固化复合树脂的表面形貌、化学成分、表面润湿性、抗菌性,评估该新型树脂体系的抗菌性及理化性能,从而为研发新型具有抗菌性的低收缩牙科光固化复合树脂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为降低复合树脂的聚合收缩率并赋予树脂良好的抗菌性能,本实验在以樟脑醌(CQ)、N,N-二甲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DMAEMA)和二苯基碘鎓六氟磷酸盐(DPIHFP)(1wt%/2wt%/2wt%)组成的三元光敏引发体系下,将3,9-二亚甲基-1,5,7,11-四氧螺[5,5]十一烷(BMSOC)、3,4-环氧环己基甲基-3,4-环氧环己基甲酸酯(epoxy)加入到双酚A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Bis-GMA)中作为基体树脂。以经3-(三甲氧基甲硅基)甲基丙烯酸丙酯(KH-570)处理过的二氧化硅(SiO2)微粉和不同添加比例(0wt%、2wt%、4wt%、6wt%、8wt%)的纳米氧化镁(nano-MgO)粉体抗菌成分作为无机填料制备树脂。根据nano-MgO的不同添加比例,实验分为五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B组、C组、D组。利用扫描电镜检测实验树脂的表面形貌。通过X线能谱分析仪(EDS)分析实验树脂表面的元素含量。利用接触角测定仪测量树脂的表面接触角。以变形链球菌为实验菌株,采用薄膜密贴实验测定树脂的抗菌性。采用SPSS23.0对各组树脂的表面接触角、抗菌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上述测量结果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水准a=0.05。结果:1.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随nano-MgO含量的增加,颗粒间团聚现象明显增多。未添加nano-MgO的空白对照组,SiO2微粉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1μm,粒径大小在3μm以内。能谱分析结果显示实验树脂中含碳(C)、氧(O)、硅(Si)、镁(Mg)元素,初步证实树脂中二氧化硅及氧化镁成分的存在和分布。2.实验组的表面接触角均高于临床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和D组的接触角高于空白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含nano-MgO(8wt%)的实验组树脂接触角平均值虽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nano-MgO抗菌成分的增加,树脂的抗菌性逐渐增强。其中含nano-MgO(8wt%)的D组树脂抗菌性最强,抗菌率高达99%。结论:1.本实验成功配制了含nano-MgO和BMSOC的新型牙科光固化复合树脂,填料颗粒总体分布均匀。随着nano-MgO含量的增加,纳米颗粒团聚现象增多,团聚程度与nano-MgO的含量相关。2.当nano-MgO含量超过6wt%时可降低树脂的表面润湿性。3.nano-MgO对变形链球菌具有抗菌性。随nano-MgO含量的增加,nano-MgO改性复合树脂的抗菌性逐渐增强。
张瑜[8](2019)在《功能元素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组织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与硅基介孔生物玻璃相比,介孔二氧化硅具有可控的结构和尺寸,但是介孔二氧化硅的结构较为稳定、生物活性较差。基于功能元素的生物学效应,采用离子掺杂的方式,构建多功能生物活性材料。围绕口腔龋齿修复、皮肤组织损伤修复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性需求,利用不同功能性离子掺杂和药物负载,设计不同功能需求的活性材料,研究元素与元素、元素与药物、元素与元素与药物不同组合产生的生物学功能,为口腔龋齿修复与皮肤组织再生提供新的潜在的多功能材料。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分为几下三个部分:1.通过向介孔二氧化硅结构中引入钙元素,利用钙元素与硅元素的生物学效应,制备得到了具有诱导矿化活性的纳米介孔生物活性材料——钙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利用其介孔孔道负载抗生素盐酸环丙沙星,构建具有诱导矿化活性和抗菌性的纳米材料,并作为牙科填充树脂的无机组分。区别于以往的齿科修复树脂的无机填料只起到力学增强的效果,生物活性的无机填料增强的齿科修复复合树脂不仅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而且具有抗菌性。此外,对于磨损这种类似口腔咀嚼行为存在“智能响应”,磨损加速了诱导矿化过程,这样减少了龋齿修复过程中由于边缘微漏导致的细菌感染和龋齿修复失败的可能。2.通过向介孔二氧化硅结构中引入锌元素,不仅调控了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实现了从介孔结构到介孔中空结构的变化,而且由于盐酸环丙沙星药物的负载,进一步扩大了锌掺杂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的中空结构。以盐酸环丙沙星负载的锌掺杂中空介孔二氧化硅作为活性成分,选取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聚己内酯,采用静电纺丝的方式,构建纳米复合电纺丝创伤敷料。该活性创伤敷料通过释放活性硅离子促进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体内创面愈合;通过释放活性锌离子和抗菌药物,实现了低浓度下的协同抗菌效果;借助释放的锌离子实现了促进皮肤功能性附件毛囊的再生,而抗菌药物存在进一步增强了毛囊再生的效果,为感染型皮肤创面的修复提供了新的可能。3.除了单一抗菌作用的元素,进一步向介孔二氧化硅结构中引入与硅元素具有类似成血管功能且具有抗菌功能的铁元素,制备得到了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利用介孔孔道和纳米载体中铁离子的络合作用,实现了既具有抗菌效果又具有血管再生和疤痕抑制的姜黄素的负载,得到了姜黄素负载的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姜黄素的负载和络合提高了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的光热性能并具有光控药物释放的效果。借助静电纺丝的技术,选用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聚己内酯和明胶,制备得到生物活性的纳米复合电纺丝创伤敷料。利用纳米复合创伤修复材料的光热效应、释放的姜黄素和铁离子,有效抑制细菌的繁殖;利用释放的硅离子、铁离子和姜黄素,有效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促进了体内慢性创面的愈合和胶原再生和排列,从而减少了慢性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疤痕产生,有望作为新型的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用于慢性创面的修复。基于以上实验研究和相应的实验结果,采用功能性元素掺杂、药物负载,不仅可以调控纳米材料的结构,而且赋予了纳米材料多功能性。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针对不同组织的修复,选用相应的生物功能的元素并辅助活性药物,可以构建具有潜在的组织修复功能的生物活性材料。
付坤[9](2019)在《氟磷灰石义齿饰瓷摩擦磨损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微晶玻璃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耐高温等优点,在建材、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牙科微晶玻璃以美观的光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针状氟磷灰石晶体与天然牙釉质形态相似,拥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生物相容性,因此以氟磷灰石为主晶相的微晶玻璃在众多牙科材料中脱颖而出,常作为饰瓷材料使用。然而,由于氟磷灰石微晶玻璃强度较低,临床使用中易发生崩瓷、过度磨损等,导致义齿失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氟磷灰石微晶玻璃的摩擦磨损特性进行了细致研究,同时结合力学性能进行了机理分析,并利用有限元法对材料的实际使用性能进行了评价。首先,选取了合适的磷硅酸盐玻璃系统,使用烧结法制备了具有良好晶体形态的氟磷灰石微晶玻璃并研究了析晶规律,讨论了析晶机理;然后,研究了不同晶相结构对微晶玻璃的力学性能与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微晶玻璃力学性能对义齿整体使用性能的影响。由SiO2-Al2O3-K2O-CaO-P2O5系统得到的微晶玻璃,其主晶相为针状氟磷灰石,并且次晶相含量低,生物活性好,是理想的牙科用生物材料。钙是形成氟磷灰石的关键元素,并且热处理温度对晶体析出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以两者为变量对氟磷灰石微晶玻璃进行制备。研究结果表明,钙元素主要影响了氟磷灰石的晶体尺寸,其含量与晶体尺寸呈非线性关系,钙元素含量为6.0 wt.%时,晶体尺寸最大,平均尺寸为368.03 nm,提高热处理温度加快了晶体的析出,因此随着热处理温度的上升,结晶度与晶体尺寸都逐步增加。晶体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直接相关,探究两者间的规律,是材料走向实际应用的重要一环。对上述微晶玻璃分别进行了密度、显微硬度、抗弯强度、弹性模量的测试。研究结果发现,氧化钙通过改变晶体尺寸,对材料的应力应变状态带来影响,其中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与晶体尺寸呈正相关;热处理温度对材料性能影响较大,其主要通过增强材料的致密性与晶相含量对材料的性能带来改变,呈现为力学性能参数均随热处理温度的增加而提高。牙科修复体的摩擦磨损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深入开展氟磷灰石微晶玻璃摩擦学方面的研究是必要的。使用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氟磷灰石微晶玻璃进行干摩擦和唾液润滑状态下的摩擦磨损实验,综合摩擦系数、磨痕深度、磨损表面形貌对摩擦磨损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干摩擦与唾液环境下氟磷灰石微晶玻璃的磨损机制存在差异,在干摩擦状态下,氧化钙通过改变晶体尺寸改变材料性能,影响摩擦磨损状态,但影响程度有限,增大FAp晶体尺寸增强了材料性能,较大的FAp晶体使磨损表面呈现出较多的鳞剥和较少的黏着,减少了磨损量;热处理温度会大幅改变材料力学性能,因此对摩擦系数及磨损形貌影响较大,低温烧结材料磨损表面剥落严重,以黏着磨损为主,随着烧结温度升高,剥落特征减弱,且经1100°C烧结后,摩擦系数显着下降,磨损机制变为疲劳磨损。唾液环境下试样的磨损机制则全部以磨粒磨损为主,氧化钙的增加使材料硬度升高,增强了材料的耐磨性,磨损表面表现为犁沟数量少,深度浅;热处理温度对摩擦系数及磨损形貌影响仍较大,低温烧结下材料表面损伤严重,经1100°C烧结,摩擦系数显着降低且犁沟效应明显减弱。为探究微晶玻璃力学性能对双层义齿使用强度的影响,建立了包括:饰瓷、底瓷、牙本质的义齿三维简化模型,并将牙齿咬合过程分为3个阶段,利用有限元法计算义齿在咀嚼过程中的应力,进一步对比了材料的优劣。低温烧结的试样由于强度较低,在使用过程中最大主应力超过了抗弯强度,会发生脆性断裂;力学性能较好的试样所承受应力也较大;在受力过程中,饰瓷应力集中部位会由饰瓷外缘转移至牙合面的牙沟、点隙,随后再次转移至外缘,因此使用氟磷灰石微晶玻璃制作义齿时,饰瓷与底瓷、基牙的结合点、及牙冠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部位。
黎雷[10](2019)在《稀土元素掺杂羟基磷灰石纳米线硬组织修复材料的研究》文中认为轻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有着与人体硬组织相似的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在牙齿和骨骼中具有广泛分布,展现出了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HA常见的形态有颗粒状/针状和棒状的,但将其制成纳米线或纤维的结构,通过一维纳米线的堆积形成三维结构,可以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的纳米纤维网络环境,有利于细胞生长和组织再生。同时,基于多尺度/多维度增强增韧的思路,一维结构的HA还可以作为无机材料填充到牙科修复用复合树脂中,有利于改善复合树脂的力学性能。然而,无论是填充到骨缺损处,还是添加在复合树脂中,常规的表征手段如扫描电镜观察和元素分布测试等,都无法直观地反映一维HA在基体中的分散、存在状态和随时间的变化。利用荧光标记,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小动物成像等设备,是实现材料示踪观察的可行途径。稀土元素如铕、钆等掺杂的HA具有光致荧光的特性,且具有量子效率高、斯托克斯位移大、荧光寿命长和稳定发光等优点,可被用于上述用途的示踪研究。本论文通过水热法合成一维HA纳米线(HANW),并在合成过程中掺入不同的稀土离子铕离子(Eu3+)和钆离子(Gd3+),获得了单掺杂HANW:Eu和双掺杂HANW:Eu/Gd,使得HANW能够自发荧光。首先,将HANW:Eu填入到复合树脂中,利用HANW:Eu的自发荧光性质比较了不同混合方式(捏合、碾磨和机械搅拌)对HANW分散的影响。其次,将HANW:Eu/Gd作为骨粉填充到大鼠颅骨缺损,利用材料的自发荧光对其进行体内示踪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以油酸钙为原料,利用水热法合成HANW:Eu和HANW:Eu/Gd,并通过荧光强度和量子效率的测试,对最佳掺杂比例进行了探索。发现:HANW:5%Eu具有最高荧光强度,但将其埋入裸鼠皮下,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观察时,发现HANW:5%Eu发出的荧光强度不足以穿透皮肤;控制稀土元素总含量为5%,Eu和Gd双掺杂的HANW:Eu/Gd,在Eu3+和Gd3+比例为4:1时,HANW:4Eu/1Gd具有最高荧光强度,采用高温烧结彻底去除产物中的油酸后,将其埋入裸鼠皮下,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能够检测到明显的荧光。2、将HANW:5%Eu作为填料与光固化树脂复合,以不同混合方式分散,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断面进行观察,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三维立体成像功能,同时结合弯曲强度测试,确定捏合可以获得较好的HANW分散状态。但发现,将钡玻璃粉(0.7 μm)与HANW:5%Eu共同与光固化树脂复合(总含量70%),即使采用捏合方法,具有较大长径比的HANW也未能与钡玻璃粉均匀混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明显的HANW团聚体,因此HANW对复合树脂的力学性能提高有限,在钡玻璃粉和HANW:5%Eu的比例为67%:3%时,所得的复合树脂具有最优的力学性能。3、开展了 CHANW:4Eu/1Gd作为骨缺损填充材料的研究。首先通过浸提液细胞培养和细胞接种培养,结合共培养7天后的扫描电镜观察,证实CHANW:4Eu/1Gd无明显的生物毒性,并通过分化实验检测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Ⅰ型胶原合成,发现CHANW:4Eu/1Gd 比纯HANW更能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采用大鼠颅骨5 mm的缺损模型,以HANW和Bio-OSS(?)为对比样,通过Micro-CT和组织学染色分析,发现填充CHANW:4Eu/1Gd的实验组,其骨修复效果明显好于空白组和纯HANW组,接近于Bio-Oss(?)组。通过对颅骨进行小动物成像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明显观测到了所填充的CHANW:4Eu/1Gd,说明HA类材料降解缓慢,存留在新生组织中,证实了占位性修复的说法。以上研究表明,通过向HANW中掺杂稀土元素,赋予HANW光致荧光特性,为HANW作为复合树脂填料,或者作为骨缺损填充修复材料,都可以利用HANW的荧光特性实现示踪,为其后续生物学应用提供了一种原位表征手段。此外,发现Eu3+和Gd3+的掺杂还一定程度提高了 HANW的促成骨活性,有望作为引导骨再生修复材料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得到应用。
二、牙科复合树脂的磨损及测试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牙科复合树脂的磨损及测试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孔ZnO光响应增强复合树脂抗菌性能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复合树脂的现存问题 |
1.2 复合树脂抗菌剂的研究进展 |
1.2.1 抗菌剂的分类 |
1.2.2 抗菌剂抗菌效果影响因素 |
1.2.3 ZnO的抗菌应用 |
1.3 研究设计 |
第2章 多孔ZnO的合成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2 实验步骤 |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含多孔ZnO/Bis-GMA基复合树脂体系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2 实验步骤 |
3.2.3 性能测试 |
3.2.4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聚合收缩结果分析 |
3.3.2 弹性模量、挠曲强度及维氏硬度分析 |
3.3.3 断面形貌观察 |
3.3.4 抗菌性能分析 |
3.3.5 细胞毒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新型低收缩牙科复合树脂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膨胀单体的合成及相关性能研究 |
实验一 膨胀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膨胀单体的均聚合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本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新型膨胀单体与牙科树脂单体共聚合的研究 |
实验一 自由基/阳离子双引发体系的确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膨胀单体与Bis-EAR/GMA体系的共聚合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本部分小结 |
第三部分 新型低收缩牙科复合树脂的合成与性能初步研究 |
实验一 新型低收缩牙科复合树脂的聚合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力学性能测试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本部分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牙科纳米氧化铝复合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纳米复合树脂的制备 |
1.4 性能测试 |
1.4.1 固化程度测试 |
1.4.2 弯曲强度测试 |
1.4.3 断面微观形貌测试 |
1.4.4 硬度测试 |
1.4.5 耐磨损测试 |
1.4.6 吸水性与水溶解性测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纳米氧化铝含量对复合树脂固化程度的影响 |
2.2 纳米氧化铝含量对复合树脂弯曲程度的影响 |
2.3 纳米氧化铝含量对复合树脂邵氏硬度的影响 |
2.4 纳米氧化铝含量对复合树脂邵氏硬度的影响 |
2.5 纳米复合树脂的吸水和溶解性能 |
3 讨论 |
4 结论 |
(4)多功能介孔硅基微球的制备及其增强牙科树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牙齿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 光固化牙科复合树脂 |
1.2.1 光固化复合树脂的组成 |
1.2.2 牙科树脂机械性能的研究进展 |
1.2.3 牙科树脂抗菌性能的研究进展 |
1.3 介孔材料及其在牙科树脂改性中的应用 |
1.3.1 介孔材料概述 |
1.3.2 介孔材料的形成机理 |
1.3.3 介孔二氧化硅 |
1.3.4 介孔生物玻璃 |
1.3.5 介孔材料在牙科树脂中的应用 |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药品、仪器及分析方法 |
2.1 实验药品 |
2.2 实验仪器 |
2.3 介孔硅基填料的表征方法 |
2.3.1 无机填料的结构分析 |
2.3.2 无机填料单分散性分析 |
2.3.3 无机填料硅烷化测定 |
2.3.4 无机填料载药性分析 |
2.3.5 无机填料的矿化性能分析 |
2.4 复合树脂的性能 |
2.4.1 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 |
2.4.2 复合树脂的抗菌性能 |
2.4.3 复合树脂的生物相容性 |
2.4.4 复合树脂的其他使用性能 |
第三章 Zn-MSNs的制备及其增强牙科树脂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Zn-MSNs的制备 |
3.2.2 Zn-MSNs的硅烷化 |
3.2.3 Zn-MSNs的表征 |
3.2.4 Zn-MSNs/牙科复合树脂的制备 |
3.2.5 Zn-MSNs/牙科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 |
3.2.6 Zn-MSNs/牙科复合树脂的抗菌性能 |
3.2.7 Zn-MSNs/牙科复合树脂的生物相容性 |
3.2.8 Zn-MSNs/牙科复合树脂的其他使用性能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Zn-MSNs的表征 |
3.3.2 硅烷化Zn-MSNs的 FT-IR分析 |
3.3.3 Zn-MSNs/牙科复合树脂的流变性能 |
3.3.4 Zn-MSNs在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性 |
3.3.5 Zn-MSNs/牙科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 |
3.3.6 Zn-MSNs/牙科复合树脂的断面形貌 |
3.3.7 Zn-MSNs/牙科复合树脂的Zn2+释放 |
3.3.8 Zn-MSNs/牙科复合树脂的抗菌性能 |
3.3.9 Zn-MSNs/牙科复合树脂的生物相容性 |
3.3.10 Zn-MSNs/牙科复合树脂的其他使用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BGs的制备及其增强牙科树脂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MBGs的制备 |
4.2.2 MBGs的表征 |
4.2.3 MBGs体外磷灰石形成能力 |
4.2.4 MBGs/牙科复合树脂的制备 |
4.2.5 MBGs/牙科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 |
4.2.6 MBGs/牙科复合树脂的生物相容性 |
4.2.7 MBGs/牙科复合树脂的其他使用性能 |
4.2.8 MBGs的载药能力及其与牙科复合树脂的性能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MBGs的表征 |
4.3.2 MBGs体外羟基磷灰石形成能力 |
4.3.3 MBGs/牙科复合树脂的流变性能 |
4.3.4 MBGs/牙科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 |
4.3.5 MBGs/牙科复合树脂的断面形貌 |
4.3.6 MBGs/牙科复合树脂的生物相容性 |
4.3.7 MBGs/牙科复合树脂的其他使用性能 |
4.3.8 MBGs的载药能力表征 |
4.3.9 MBGs-CHX/牙科复合树脂的抗菌性能 |
4.3.10 MBGs-CHX/牙科复合树脂的力学强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介晶无机填料的制备及其对齿科复合树脂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齿科修复材料的发展历程 |
1.3 齿科修复复合树脂的组成 |
1.4 有机单体的研究进展 |
1.4.1 传统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 |
1.4.2 抗菌类单体 |
1.4.3 新型单体 |
1.5 齿科修复无机填料的研究进展 |
1.5.1 增强型填料 |
1.5.2 抗菌型填料 |
1.5.3 仿生类填料 |
1.5.4 阻射型填料 |
1.5.5 无机填料表面改性 |
1.6 课题设计及主要内容 |
1.6.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2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氧化钇稳定氧化锆介晶的制备及其复合树脂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2.2 氧化锆晶体及复合树脂的制备 |
2.2.3 实验表征及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无机粒子的形貌及物相分析 |
2.3.2 ZrO_2@Si O_2和SiO_2微球表面改性分析 |
2.3.3 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 |
2.3.4 复合树脂的阻射性能 |
2.3.5 复合树脂的生物相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刷状ZnO介晶的制备及其复合树脂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3.2.2 刷状ZnO介晶及复合树脂的制备 |
3.2.3 实验表征及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刷状ZnO介晶形貌和物相分析 |
3.3.2 ZnO@SiO_2物相及形貌分析 |
3.3.3 ZnO@SiO_2表面改性分析 |
3.3.4 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 |
3.3.5 复合树脂的抗菌性能 |
3.3.6 复合树脂的耐磨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磨盘状ZnO介晶的制备及其复合树脂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4.2.2 磨盘状ZnO介晶及复合树脂的制备 |
4.2.3 实验表征及测试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磨盘状ZnO介晶形貌及物相分析 |
4.3.2 磨盘状ZnO介晶表面改性分析 |
4.3.3 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 |
4.3.4 复合树脂的抗菌性能 |
4.3.5 复合树脂的阻射性能 |
4.3.6 复合树脂的耐磨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6)改性聚醚醚酮与钛合金作为种植固定修复桥支架性能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两种支架材料与饰面复合树脂的剪切结合强度检测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与设备 |
2 试件的制备 |
3 剪切试验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两组材料作为CAD/CAM三单位种植固定修复桥支架的边缘适合性检测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与设备 |
2 试件的制备 |
3 垂直距离的测定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两组复合树脂饰面的CAD/CAM三单位种植固定修复桥的抗压性能检测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与设备 |
2 饰面复合树脂的粘接 |
3 抗压试验 |
4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病例汇报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7)含BMSOC和nano-MgO的新型牙科光固化复合树脂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和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二氧化硅的表面处理 |
2.2 新型光固化复合树脂的制备 |
2.3 nano-MgO改性环氧树脂表面微观形貌的观察和成分的分析 |
2.4 nano-MgO改性环氧树脂表面润湿性的测定 |
2.5 nano-MgO改性环氧树脂对变形链球菌的抗菌性研究 |
3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结果 |
2 树脂表面接触角的测定结果 |
3 抗菌实验结果 |
3.1 菌株纯度 |
3.2 抗菌率的测定结果 |
讨论 |
1 树脂表面的填料分布及所含元素分析 |
2 树脂填料对树脂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分析 |
3 nano-MgO改性树脂的抗菌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功能元素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组织损伤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组织再生修复无机生物材料 |
1.1.1 生物惰性无机生物材料 |
1.1.2 生物活性无机生物材料 |
1.2 生物活性材料中的功能元素 |
1.2.1 硅元素 |
1.2.2 钙元素 |
1.2.3 锌元素 |
1.2.4 铁元素 |
1.2.5 其他功能元素 |
1.3 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调控及生物医学应用 |
1.3.1 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 |
1.3.2 介孔二氧化硅的调控 |
1.3.3 介孔二氧化硅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1.4 介孔生物玻璃的制备及组织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
1.4.1 介孔生物玻璃的制备 |
1.4.2 介孔生物玻璃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
1.5 课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提出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钙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复合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化学试剂与实验设备 |
2.2.2 钙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和表征方法 |
2.2.3 钙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树脂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
2.2.4 钙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复合树脂的体外生物活性 |
2.2.5 钙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的药物负载及药物负载复合树脂的制备 |
2.2.6 药物负载的钙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和药物负载复合树脂的药物释放 |
2.2.7 钙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树脂的抗菌性能评价 |
2.2.8 钙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树脂的力学性能评价 |
2.3 实验结果 |
2.3.1 钙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的表征 |
2.3.2 钙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树脂的表征 |
2.3.3 钙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复合树脂的体外诱导矿化活性 |
2.3.4 钙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复合树脂的药物负载和药物释放性能 |
2.3.5 钙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树脂的抗菌性能 |
2.3.6 钙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树脂的力学性能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锌掺杂中空介孔二氧化硅/聚己内酯复合电纺丝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化学试剂和实验设备 |
3.2.2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
3.2.3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聚己内酯复合电纺丝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
3.2.4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及其复合电纺丝的离子释放 |
3.2.5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的药物负载和药物负载的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复合电纺丝的制备 |
3.2.6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及其复合电纺丝的药物释放 |
3.2.7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聚己内酯复合电纺丝的协同抗菌性能评价 |
3.2.8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聚己内酯复合电纺丝的细胞粘附和增殖性能评价 |
3.2.9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聚己内酯复合电纺丝的细胞迁移性能评价 |
3.2.10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聚己内酯的细菌感染型创面修复研究 |
3.3 实验结果 |
3.3.1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的表征 |
3.3.2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复合电纺丝的表征 |
3.3.3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及其复合电纺丝的离子释放性能 |
3.3.4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及其复合电纺丝的药物负载和药物释放性能 |
3.3.5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复合电纺丝的协同抗菌性能 |
3.3.6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复合电纺丝的细胞粘附和增殖性能 |
3.3.7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复合电纺丝的细胞迁移性能 |
3.3.8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复合电纺丝的创面愈合效果 |
3.3.9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复合电纺丝的免疫组化结果 |
3.3.10 锌掺杂介孔中空二氧化硅复合电纺丝的体内抗菌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聚己内酯/明胶复合电纺丝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化学试剂和实验设备 |
4.2.2 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与表征 |
4.2.3 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聚己内酯/明胶复合电纺丝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
4.2.4 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的离子释放性能 |
4.2.5 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的药物负载及姜黄素负载的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电纺丝的制备 |
4.2.6 姜黄素负载的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复合电纺丝的光热性能 |
4.2.7 姜黄素负载的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的药物释放及其复合电纺丝的药物释放 |
4.2.8 姜黄素与三价铁络合效应及药物负载的纳米载体中络合效应的验证 |
4.2.9 姜黄素负载的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电纺丝的抗菌性能 |
4.2.10 姜黄素负载的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电纺丝的促细胞增殖性能 |
4.2.11 姜黄素负载的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电纺丝的慢性创面修复 |
4.2.12 姜黄素负载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电纺丝的组织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的表征 |
4.3.2 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的离子释放性能 |
4.3.3 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的姜黄素负载及释放性能 |
4.3.4 姜黄素负载的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的光热效应及分析 |
4.3.5 姜黄素负载的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电纺丝的光热效应 |
4.3.6 姜黄素负载的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的可控药物释放性能 |
4.3.7 姜黄素负载的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聚己内酯/明胶复合电纺丝的表征 |
4.3.8 姜黄素负载的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电纺丝的抗菌性能 |
4.3.9 姜黄素负载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电纺丝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4.3.10 姜黄素负载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电纺丝的创面愈合效果 |
4.3.11 姜黄素负载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电纺丝的免疫组化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氟磷灰石义齿饰瓷摩擦磨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微晶玻璃研究现状 |
1.2.1 微晶玻璃概况 |
1.2.2 微晶玻璃的制备工艺 |
1.3 牙科修复微晶玻璃材料种类 |
1.3.1 二硅酸锂微晶玻璃 |
1.3.2 白榴石微晶玻璃 |
1.3.3 云母微晶玻璃 |
1.3.4 氟磷灰石微晶玻璃 |
1.4 牙科修复材料及天然牙的摩擦磨损研究现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天然牙的摩擦磨损研究现状 |
1.4.3 牙科修复材料的摩擦磨损研究现状 |
1.5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氟磷灰石义齿饰瓷材料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设备 |
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检测方法 |
2.3.1 差热分析 |
2.3.2 物相分析 |
2.3.3 显微形貌分析 |
2.4 材料成分的确定 |
2.5 不同氧化钙含量氟磷灰石微晶玻璃的制备 |
2.5.1 材料制备工艺 |
2.5.2 氧化钙对氟磷灰石微晶玻璃析晶过程的影响 |
2.5.3 氧化钙对氟磷灰石微晶玻璃晶相的影响 |
2.5.4 氧化钙对氟磷灰石微晶玻璃显微形貌的影响 |
2.5.5 氧化钙对氟磷灰石微晶玻璃结晶度的影响 |
2.6 不同热处理温度氟磷灰石微晶玻璃的制备 |
2.6.1 材料制备工艺 |
2.6.2 热处理温度对氟磷灰石微晶玻璃晶相的影响 |
2.6.3 热处理温度对氟磷灰石微晶玻璃显微形貌的影响 |
2.6.4 热处理温度对氟磷灰石微晶玻璃结晶度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氟磷灰石义齿饰瓷的力学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设备 |
3.3 测试方法 |
3.4 力学性能分析 |
3.4.1 密度 |
3.4.2 显微硬度 |
3.4.3 抗弯强度 |
3.4.4 弹性模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氟磷灰石义齿饰瓷的摩擦磨损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设备 |
4.3 实验试件及参数的选取 |
4.3.1 实验试件的选取 |
4.3.2 实验参数的选取 |
4.4 干摩擦环境下的摩擦磨损性能 |
4.4.1 摩擦系数 |
4.4.2 磨痕深度 |
4.4.3 磨损表面形貌 |
4.4.4 磨损表面元素迁移 |
4.5 人工唾液环境下的摩擦磨损性能 |
4.5.1 摩擦系数 |
4.5.2 磨痕深度 |
4.5.3 磨损表面形貌 |
4.5.4 磨损表面元素迁移 |
4.6 摩擦磨损机制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氟磷灰石义齿饰瓷性能对义齿应力分布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义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3 边界条件 |
5.4 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稀土元素掺杂羟基磷灰石纳米线硬组织修复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硬组织介绍 |
1.2 齿科修复材料 |
1.2.1 树脂基体 |
1.2.2 无机填料 |
1.2.3 引发剂 |
1.3 骨修复材料 |
1.3.1 情性骨修复材料 |
1.3.2 可降解性骨修复材料 |
1.3.3 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 |
1.4 羟基磷灰石 |
1.5 稀土元素掺杂HA |
1.6 水热法制备HA纳米/纤维 |
1.7 本课题的提出 |
第二章 光致荧光HA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用品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HANW:Eu的制备和裹征 |
2.3.1.1 HANW:Eu的制备 |
2.3.1.2 HANW:Eu的形貌表征 |
2.3.1.3 HANW:Eu的XRD表征 |
2.3.1.4 HANW:Eu的荧光性能表征 |
2.3.1.5 HANW:Eu的TGA表征 |
2.3.1.6 HANW:Eu的离子溶出表征 |
2.3.1.7 HANW:Eu的小动物成像表征 |
2.3.2 HANW:Eu/Gd的制备和表征 |
2.3.2.1 HANW:Eu/Gd的制备 |
2.3.2.2 HANW:Eu/Gd的锻烧处理 |
2.3.2.3 HANW:Eu/Gd和CHANW:Eu/Gd的形貌表征 |
2.3.2.4 CHANW:Eu/Gd的XRD表征 |
2.3.2.5 HANW:Eu/Gd锻烧前后的荧光光谱分析 |
2.3.2.6 HANW:4Eu/1Gd的最佳锻烧温度和时间确定 |
2.3.2.7 CHANW:4Eu/1Gd的XPS表征 |
2.3.2.8 CHANW:4Eu/1Gd的FTIR表征 |
2.3.2.9 CHANW:4Eu/1Gd的离子溶出表征 |
2.3.2.10 CHANW:Eu/Gd的小动物成像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HANW:Eu的表征 |
2.4.1.1 HANW:Eu的形貌分析 |
2.4.1.2 HANW:Eu的XRD分析 |
2.4.1.3 HANW:Eu的黄光性能分析 |
2.4.1.4 HANW:Eu的TGA分析 |
2.4.1.5 HANW:Eu的离子溶出分析 |
2.4.1.6 HANW:Eu的小动物成像分析 |
2.4.2 HANW:Eu/Gd的表征 |
2.4.2.1 HANW:Eu/Gd的形貌分析 |
2.4.2.2 CHANW:Eu/Gd的SEM和TEM分析 |
2.4.2.3 CHANW:Eu/Gd的XRD分析 |
2.4.2.4 HANW:Eu/Gd煅烧前后的荧光光谱分析 |
2.4.2.5 HANW:4Eu/1Gd的热处理分析 |
2.4.2.6 CHANW:4Eu/1Gd的XPS分析 |
2.4.2.7 CHANW:4Eu/1Gd的FTIR分析 |
2.4.2.8 CHNWA:4Eu/1Gd的离子溶出分析 |
2.4.2.9 HANW:Eu/Gd的小动物成像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HANW:5%Eu增强复合树脂的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用品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树脂基体的制备 |
3.3.2 HANW:5%Eu增强复合树脂的制备 |
3.3.3 HANW:5%Eu和钡玻璃粉共同增强复合树脂的制备 |
3.3.4 复合树脂三点弯曲强度的表征 |
3.3.5 复合树脂压缩强度的表征 |
3.3.6 复合树脂硬度的表征 |
3.3.7 复合树脂的磨耗性能表征 |
3.3.8 复合树脂的聚合收缩性能表征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HANW:5%Eu增强复合树脂弯曲强度分析 |
3.4.2 不同分散方式下断面的SEM分析 |
3.4.3 不同分散方式下断面的LSCM分析 |
3.4.4 钡玻璃粉/HANW:5%Eu共同增强复合树脂的力学性能分析 |
3.4.5 钡玻璃粉/HANW共同增强复合树脂断面的SEM分析 |
3.4.6 钡玻璃粉/HANW共同增强复合树脂断面的LSCM分析 |
3.4.7 复合树脂的磨耗性能分析 |
3.4.8 耐磨耗断面的SEM分析 |
3.4.9 复合树脂的聚合收缩性能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HANW:4Eu/1Gd骨修复材料的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用品 |
4.2.1 实验药品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鼠源BMSC的提取及表征 |
4.3.2 浸提液实验表征 |
4.3.3 共培养实验表征 |
4.3.4 细胞形态的SEM表征 |
4.3.5 细胞成骨分化表征 |
4.3.6 动物模型的建立 |
4.3.7 材料荧光示踪的表征 |
4.3.8 Micro-CT表征 |
4.3.9 H&E和Masson染色表征 |
4.3.10 OCN和OPN染色表征 |
4.3.11 动物实验 |
4.3.12 统计学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浸提液细胞毒性分析 |
4.4.2 BMSC增殖实验 |
4.4.3 细胞形态的SEM分析 |
4.4.4 细胞成骨分化分析 |
4.4.5 材料荧光示踪分析 |
4.4.6 Micro-CT分析 |
4.4.7 H&E和Masson分析 |
4.4.8 OCN和OPN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附件 |
四、牙科复合树脂的磨损及测试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孔ZnO光响应增强复合树脂抗菌性能的体外研究[D]. 周泽瑛.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型低收缩牙科复合树脂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 胡格. 山东大学, 2020(02)
- [3]牙科纳米氧化铝复合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 许卫星,丁辉.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20(02)
- [4]多功能介孔硅基微球的制备及其增强牙科树脂性能研究[D]. 白星星.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介晶无机填料的制备及其对齿科复合树脂性能的影响[D]. 秦阳. 东华大学, 2020(01)
- [6]改性聚醚醚酮与钛合金作为种植固定修复桥支架性能的比较研究[D]. 金杭颖. 青岛大学, 2019(02)
- [7]含BMSOC和nano-MgO的新型牙科光固化复合树脂的性能研究[D]. 秦艳. 青岛大学, 2019(02)
- [8]功能元素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组织损伤修复中的应用[D]. 张瑜.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19(05)
- [9]氟磷灰石义齿饰瓷摩擦磨损特性研究[D]. 付坤. 济南大学, 2019(01)
- [10]稀土元素掺杂羟基磷灰石纳米线硬组织修复材料的研究[D]. 黎雷.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