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肾型传染性气管炎病毒分离及其血凝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浩然,李哲,孟凡生,刘世霞[1](2018)在《山东地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防治》文中研究说明山东临沂地区某鸡场25日龄鸡群发病,临床表现为气管啰音、咳嗽、打喷嚏,剖检肾脏有大量尿酸盐沉积,疑似感染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为了探究发病鸡群的病因,试验选取120只该场疑似鸡肾型传染性气管炎病毒致死的病死鸡,进行剖检,取肾、肺和气管等组织器官经过无菌处理后,分离得到若干株病毒,通过临床检查、病毒分离、血凝试验、鸡胚传代试验等方法鉴定。试验表明,所得结果与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病毒的临床特征和特性基本一致,说明引起该鸡群发病的病原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刘清河,胡桂学,王春凤,钱爱东,何昭阳[2](1998)在《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免疫研究》文中指出从吉林省3个地区接种过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H120、H52)后又发生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尸中采集了8份病料,经抗菌处理后接种鸡胚尿囊腔中进行病毒的分离与扩繁。并通过鸡胚发育观察、HA试验、干扰NDV试验、耐酸碱试验及电镜观察,证明其中2株是IBV。又对分离株(JN5、JN6)进行了琼脂扩散试验、回归试验及EID50测定。经上述试验后,采用标准T株与JN6株病毒等量混合液制成油佐剂灭活疫苗。该苗免疫试验鸡后,气管注射攻毒法保护指数(PI)为0931,滴鼻攻毒法保护指数(PI)为0963。免疫接种45万只鸡,免疫期为6个月,保护率达98%以上。
陈丙锋[3](2008)在《中药对人工感染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及尿酸清除率的研究》文中提出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病毒主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由于血清型复杂,且血清型间交叉保护性差或无交叉保护性,故常规疫苗不能保护鸡群发生肾型传支。近几年鸡肾型传支感染发生率逐年增加,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开发出治疗鸡肾型传支疗效确切的药物尤显重要。根据中医理论结合对肾传支的独特认识,自制纯中药散剂治疗鸡人工感染肾型传支,力求在中药方面对肾型传支的治疗有所突破。实验一用标准肾型传支病毒接种21日龄肉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三个不同剂量(0.5%、1.0%、1.5%)治疗组和碳酸氢钠治疗组,连续观察10天。结果表明:三个不同剂量的中药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致病对照组和碳酸氢钠治疗组,差异显着(P<0.05),其中1.0%和1.5%组与碳酸氢钠组治疗效果差异极显着(P<0.01),并且中药组在鸡的增重方面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试验表明该中药复方制剂能很好的治愈鸡肾型传支,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并且推荐使用剂量为1.0%。实验二为进一步阐明中药复方散剂对鸡肾型传支的的作用机制,用标准肾型传支病毒人工接种90日龄海兰公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1.0%剂量治疗组和碳酸氢钠治疗组,连续观察5天。测定该中药散剂对患鸡尿酸的的清除率、尿量及尿液pH值的影响,同时与小苏打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中药散剂不仅能提高尿酸清除率,也能使尿量增加,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尿液分析结果表明:中药散剂使尿液酸化,PH值在6.0~6.5之间;小苏打使尿液碱化,PH值在7.0~7.5之间。由试验可知,该中药散剂是通过提高尿酸清除率、酸化尿液和增加尿量来起治疗作用的。实验三中药散剂的安全性试验,用中药散剂灌服20日龄肉雏鸡20只,2g/(d.只),相当于正常使用量的10倍,连用10天,逐日观察。结果雏鸡在试验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精神、食欲正常、长势良好,平均体重由618g增至30日龄的1045g,剖检肝、肾、脾、肠管等多种组织器官均未见异常。用中药散剂灌服成年昆明鼠20只,0.5g/(d.只),连用10天,逐日观察。小鼠在试验期间精神、食欲正常,其中两只小鼠还正常发情交配,剖检内脏器官均未见异常。本品为纯中药制剂,毒副作用小,使用后不易产生耐药性。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其功能强大,且有促生长的作用,对肾型传支导致鸡的生长缓慢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所用药物药源广,价格低廉,用量少,使用方便,因此本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杨叶民[4](2006)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结构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已成为养鸡业中危害最大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IBV不具有血凝性,因此无法利用血凝抑制试验来检测感染或免疫后动物体内IBV抗体。鸡体内IBV抗体的检测具有以下作用:1、对鸡体内IBV母源抗体的检测可以为确定适当的免疫时间提供依据;2、对免疫后鸡群血清IBV抗体水平检测可以评估免疫效果;3、对鸡血清IBV抗体水平的检测也可以作为IB诊断的辅助手段。有报道利用气管环中和试验检测IBV抗体,但该试验费时、费力,难以广泛推广。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以其敏感、客观、成本低廉等优点,在传染病的诊断、抗体检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地运用。目前,国外已有商品化的IBV抗体检测试剂盒,但该试剂盒是以灭活IBV为包被抗原,需要大量地培养IBV病毒,存在散毒的潜在危险,而且有关的IBV纯化试验表明,IBV在离心纯化过程中,病毒粒子容易破碎,冠极易丢失,不易得到完整的IBV病毒抗原。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验设计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表达病毒结构蛋白基因,利用重组结构蛋白代替全病毒作为ELISA检测包被抗原,建立检测IBV血清IgG抗体和眼泪IgA抗体的方法,为检测IBV抗体提供依据。 1.克隆了IBV M41毒株N基因和IBV H52毒株S1基因,对它们进行了序列测定和与GenBank中收录的IBV N基因、S1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用Clustal X和Mega软件将N基因、S1基因与公布的标准序列做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 2.在原核系统中表达了IBV N结构蛋白基因和S1结构蛋白基因的一个抗原表位片断基因,并利用纯化得到的重组蛋白建立间接ELISA方法,对雏鸡血清和眼泪中的母抗和对人工感染IBV M41雏鸡血清和眼泪中的抗体进行了检测,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重组N蛋白是理想的检测用抗原,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S1多肽的一个片断也可做检测用抗原,但特异性较差。 3.许多病原体通过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侵入动物机体,因此,有效的粘膜免疫在抵抗这类病原时具有重要的地位。本实验通过对眼泪中粘膜抗体的检测,建立了检测IBV感染后粘膜抗体水平的方法。
祝玉卿[5](2006)在《IBV感染雏鸡巨噬细胞与抗体的相关免疫学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应用快速、敏感、特异性强及重复性好的间接ELISA法成功的对雏鸡感染IBV后第1天至第28天以及其对照组的血清、泪液、气管灌洗液和十二指肠灌洗液中特异性抗体和总IgG含量进行检测;同时,根据巨噬细胞黏附能力强、贴壁快的特点,应用差速黏附法纯化巨噬细胞,通过调整黏附培养时间长短和温度来控制巨噬细胞纯度,成功获得雏鸡骨髓巨噬细胞和脾脏巨噬细胞,并应用中性红吞噬法、MTT法、酸性磷酸酶法、一氧化氮法以及IL-1诱导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巨噬细胞活性的检测。结果表明: 1.SPF雏鸡在感染IBV后,第3天就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在第14天达到高峰,并维持数周;其中局部免疫(气管、副泪腺和肠黏膜)先于全身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非特异性抗体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说明患病鸡总体体液免疫降低,特异性体液免疫增强;而局部体液免疫产生快而短暂,全身体液免疫产生较缓但持续时间较长。 2.SPF雏鸡在感染IBV后,巨噬细胞活性(吞噬性、自身活力、ACP、NO)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脾脏巨噬细胞发生在第7~10天之间;骨髓巨噬细胞的活性则在第3~10天和第7~21天之间。表明IBV感染促使巨噬细胞活化,吞噬能力增强,胞内酸性磷酸酶含量明显增加,分泌活性及抗原呈递能力增强,参与IBV感染的主要过程,与体液免疫变化基本一致,但持续时间较特异性IgG长。 3.在IBV感染过程中,巨噬细胞IL-1产生增加,反映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IBV感染后,巨噬细胞的作用显着,通过细胞因子网络、抗原呈递作用与其它免疫细胞发生联系,增强SPF雏鸡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提示雏鸡感染IBV后机体体液免疫力有所降低,巨噬细胞参加IBV的免疫应答,在抵抗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病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了雏鸡感染IBV后机体特异性抗体产生变化规律与巨噬细胞介导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和变化的相关性。
张美玲[6](2014)在《河南省禽规模化养殖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控》文中研究说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 infectious bronchitis)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引起的传染性疾病。IBV易变异、血清型众多及其组织嗜性多样的特点,常导致临床上防控IB的失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鉴于此,为更好的在家禽生产中防控IB,本研究对河南地区IB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典型案例进行病毒分离,采用制备自家疫苗的方式进行综合防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河南省2012年-2013年两年的临床病例统计以及21个市区或直辖市家禽规模化养殖场共采集的335份疑似IB病料,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采用RT-PCR方法针对IBV保守的N基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335份病料总阳性率为17.91%(95%CI14.0-22.40),其中2012年为18.09%(95%CI12.9-24.3),2013年为17.69%(95%CI11.9-24.8)。河南省大部分地市均有不同程度的IBV感染情况出现,在养殖密度相对较大的地区,阳性率普遍高于其他地区。2012年主要集中在7-9月份;2013年主要集中在1-6月份。2012-2013年IBV感染情况均集中在0-60日龄的雏鸡,感染率为30.15%(95%CI22.6-38.6),60-120日龄感染率为16.18%(95%CI8.4-27.1),120日龄以上的产蛋鸡总感染率6.11%(95%CI2.7-11.7)。为了从基因水平了解河南省IBV遗传变异情况,利用实验室保存的引物对阳性鸡胚尿囊液中IBV S1基因的扩增及序列测定,得到3个IBV S1的基因序列,分别为HN LH株、HN LY株和HN XYHL株,另外2个毒株cK/CH/HN/1205株和Jin-13株,为实验室保存的参考毒株。与国内外不同地区IBV S1基因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分析,并构建遗传进化树。通过比较发现HN LY株与市场上H120、H52及W93等呼吸型疫苗株同源性在99.5%至99.6%之间,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是疫苗株变异引起的感染;Jin-13株与山东分离株SDA株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是两省均为养殖大省且在地理位置上紧密联系,相互之间存在着家禽及其产品的的频繁且广泛的交流所致;cK/CH/HN/1205株、HN LH株和HN XYHL株处于同一分支,与国内肾型代表分离株LX4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在94.9%至97.2%之间,以上结果显示,在基因水平上,河南及其周边地区存在不同进化分支的IBV毒株,田间流行的IBV毒株呈现多态性变化。这其中HN LH株和HN XYHL株亲缘关系更近,同源性达到97.2%。了解河南省IBV流行毒株的特异性,为河南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提供了科学参考。根据以上研究结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HN XYHL株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经质量检验合格后,对荥阳市种鸡场进行防疫,首次免疫时间8日龄,2周后进行二免。同时改善饲养环境、调整免疫程序,配合药物保健及控制继发感染等综合防控措施。同时以血凝试验和中和试验检测抗体结果,并结合鸡群的生产指标为该油乳剂灭活苗免疫效果进行评估的依据,最终较好防控了该病。流行毒株油乳剂灭活苗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目前IB难以防控的问题,为河南省地方流行毒株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黄水莲[7](2009)在《白羽肉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及控制》文中研究指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频繁,血清型复杂,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地方流行毒株总是以各种面目出现,在鸡群中甚至在免疫鸡群中流行。本试验对一地方发病鸡群的病料采用鸡胚连续传代和动物回归实验进行病毒分离,发现死亡胚出现胚体萎缩,血管萎缩脱落,尿囊膜显着增厚,未死亡的鸡胚观察至19胚龄出现矮小侏儒胚;动物回归实验可复制肾型传支病变。初步断定分离到地方流行鸡肾型传支病毒---GZ株。对GZ株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RT-PCR)鉴定,实验结果表明:可以确定分离到的病毒株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GZ株与BJ株、LX4株同属于中国境内分离的肾病变型毒株,但在核苷酸和氨基酸系统进化关系上却分属于不同的分支。因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频繁变异,常规血清型的疫苗对于变异毒株的保护力不强,本实验将分离到的毒株做了适量扩大培养,将收获尿囊液灭活后与油相按一定比例配合成实验用苗,进行田间实验测定免疫效力,并与国内外部分疫苗做比较。实验结果表明:GZ株免疫后产生抗体的时间比其它疫苗早且维持的时间长,抗体效价均比其他疫苗高,对攻毒鸡的保护率为100%。剖检攻毒实验鸡,观察肾脏病变,发现接种灭活GZ株疫苗后,引起的肾脏组织病理变化比选用的3种国内产家疫苗病理变化轻微,而与进口疫苗引起的病理变化程度相当,属可逆性病变。通过本实验研究表明对于地方流行病毒株的免疫控制以匹配毒株疫苗为优选。
杨德全[8](2008)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核蛋白粘膜免疫及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V的N蛋白在进化上较为保守,主要与基因组核酸的包裹、RNA的合成和细胞免疫有关,含有大量抗原决定簇,免疫原性仅次于S蛋白,能诱导机体产生交叉保护性抗体。本研究克隆表达了具有高度保守性的N蛋白基因,并将其作为免疫原制备多克隆抗体,建立检测IBV抗原的夹心ELISA法,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控制提供了良好工具。IBV血清型较多,新的变异株在不断出现,且不同型毒株间缺乏交叉保护或仅有部分交叉保护,给免疫防治带来很大困难。本研究尝试利用霍乱毒素B亚基(Cholera toxin B subunit,CTB)的粘膜佐剂作用,将IBV N基因的表达产物与CTB混合或将N基因与CTB融合表达后,鼻腔免疫7日龄肉鸡,以期提高鸡鼻腔、气管和肠粘膜表面抗IBV sIgA的抗体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IB的目的。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IBV核蛋白基因(np)与霍乱毒素B亚基基因(ctb)的融合表达将ctb基因和np基因融合后,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了成功表达,产物命名为rCTB-NP。复性后的表达产物经SDS-PAGE检测,出现了分子量大小为72.0kDa和92.0kDa的两条带。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融合蛋白rCTB-NP中的N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GM1-ELISA实验结果表明,融合蛋白rCTB-NP中的CTB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2.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重组核蛋白粘膜免疫效果研究将融合蛋白rCTB-NP,rNP、rNP+rCTB分别免疫7日龄肉鸡,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IgG-NP、IgA-NP及鼻、气管和肠粘膜部位的sIgA-NP。结果发现,二免和三免后,血清中均能产生较高水平的IgG-NP抗体,但IgA-NP抗体水平较低;鼻、气管和肠粘膜部位rCTB+rNP组和rCTB-NP组的sIgA-NP抗体水平与NP组比较,前两组显着高于NP组(p<0.05);气管粘膜部位sIgA-NP水平表现为rCTB-NP组>rCTB+rNP组>rNP组。结果表明,CTB与IBV N蛋白融合表达产物或与该蛋白混合进行鼻腔免疫时,能显着提高鸡鼻腔、气管和肠粘膜表面sIgA的抗体水平。3.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以鸡抗NP IgG为包被抗体,兔抗IBV IgG为二抗,建立了检测IBV的夹心ELISA法。结果表明,鸡抗IBV IgG的最佳包被浓度为2.5μg/mL,兔抗IBV IgG的最适工作浓度为5μg/mL;该方法比血球凝集试验敏感性高8倍以上,与NDV、AIV、EDS-76V、IBDV等无交叉反应,说明该法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
毛火云[9](2009)在《IBV安徽分离株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变异性的研究》文中认为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主要引起鸡的呼吸系统疾病、肾炎、伴随产蛋量和蛋品质的下降,给养鸡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007年~2008年从安徽省七个地区怀疑发生IB的鸡群中采集病料23份进行病毒分离,通过鸡胚接种、红细胞凝集活性试验、动物回归试验、鸡胚中和试验和RT-PCR等试验,确定10株分离病毒符合IBV的特征,所分离到的病毒株为IBV,分别命名为AH/HF1、AH/HF2、AH/HF3、AH/CZ、AH/FY、AH/LA、AH/CH、AH/AQ、AH/HN和AH/XC。采用固定病毒和固定血清稀释法,10株安徽分离株鸡胚血清中和试验表明:AH/HF2株属于Hotle血清型,与9株安徽分离株有交叉免疫反应,与其中5株分离株有完全交叉免疫反应;H120阳性血清只与2株安徽分离株有完全交叉免疫反应。通过对AH/HF2株和AH/HN株动物回归试验,病理剖检变化表明:AH/HF2株主要病变在上呼吸道、肾脏和腺胃,属于多致病型,而AH/HN株主要病变在小肠和腿肌,属于嗜肠型,这是安徽省报道腺胃型和肾型IB后新出现的两种临床类型。AH/FY株细胞适应能力的培养试验表明:AH/FY株能在Vero细胞中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但不能在CEF细胞中繁殖。应用RT-PCR方法对10株IBV分离株的主要结构基因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回收、克隆、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10株分离株S1基因核苷酸序列由1617bp~1638bp组成,S2基因核苷酸序列由1878bp组成,M基因核苷酸序列由678bp~681bp组成,N基因核苷酸序列由1230bp组成。与我国IBV分离株、常用IBV疫苗株和国外IBV毒株的主要结构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安徽IBV分离株的S1基因和M基因存在广泛的基因突变、缺失或插入现象,S2基因和N基因相对保守,只存在广泛的点基因突变。10株安徽IBV分离株基因同源重组分析,IBV分离株与我国江苏、河北、山东、吉林、黑龙江、新疆和广东等省份部分IBV分离株之间可能发生直接或间接发生同源重组。根据本研究的10株IBV分离株与我国IBV分离株、常用IBV疫苗株和国外IBV毒株的主要结构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安徽IBV分离株主要结构基因核苷酸序列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为79.9﹪~99.9﹪,S1基因进化树分析,10株分离株分布在第Ⅰ群里的两个不同亚群,亲缘关系很近,形成了独立的基因进化群;与我国江苏、河北、山东、吉林、黑龙江、北京、新疆、广东和四川的部分IBV分离株同源性较高为81.5﹪~98.0﹪,亲缘关系也较近,它们之间组成不同的进化群;与我国常用疫苗株H120、M41、JiLin、D41、28/86、W93等毒株和国外IBV毒株(除韩国)同源最低为76. 0﹪~91.7﹪,亲缘关较远,与10株分离株不在同一个进化群。
张安国,左颖,沙廷英,李德学,张龙,王吉福[10](2001)在《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JH9801株的分离鉴定》文中研究指明从天津市某肉用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NIB)病鸡中取肾组织 ,按常规处理后接种 9— 10日龄鸡胚 ,连续传代培养至第 7代 ,并对 4— 7代分离毒株的致病性、血凝性、EID50 及对DNV的干扰性和乙醚敏感性进行测试 ,同时进行了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 ,4— 7代分离毒株可使 85 %— 90 %鸡胚于接种后 8— 9d死亡 ,多数死胚和残存活胚胚体出血、蜷缩、矮化等具有IBV感染特征 ;该分离毒株无直接血凝性 ,但经 10 g/L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红细胞 ;分离毒株对乙醚敏感 ;动物回归试验中有 6 5 %的感染鸡在 15d内发病或死亡。剖检病死鸡可见肾苍白、肿胀 ,肾小管内充塞大量尿酸盐 ,外观呈菜花样。经鉴定 ,分离的病毒株JH980 1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NIBV )。
二、鸡肾型传染性气管炎病毒分离及其血凝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肾型传染性气管炎病毒分离及其血凝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地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山东临沂地区禽病流行情况 |
2 材料 |
2.1 试验动物 |
2.1.1 发病鸡只 |
2.1.2 SPF鸡胚 |
2.2 试验主要仪器及药品 |
2.2.1 试验仪器 |
2.2.2 试验药品 |
3 方法 |
3.1 临床诊断与剖检 |
3.2 病料采集处理 |
3.3 鸡胚传代 |
3.4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 |
3.4.1 样本要求 |
3.4.2 RNA提取 |
3.4.3 反转录 |
3.4.4 聚合酶链式反应 |
3.4.5 核酸电泳 |
4 结果 |
4.1 临床及剖检观察 |
4.2 鸡胚传代 |
4.3 PCR |
5 防治 |
5.1 预防 |
5.2 治疗 |
6 总结和讨论 |
(3)中药对人工感染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及尿酸清除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
1.1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现状 |
1.1.1 病原 |
1.1.2 变异及其机制 |
1.1.3 诊断 |
1.2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现状 |
2 中草药抗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
2.1 病毒与疾病的关系 |
2.2 中草药抗病毒感染作用机制 |
2.2.1 “祛邪” |
2.2.2 “扶正” |
2.3 中草药抗病毒感染的临床应用 |
2.3.1 单味中草药抗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
2.3.2 复方中草药抗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
2.4 常用抗病毒感染中草药剂型 |
2.4.1 注射剂 |
2.4.2 胶囊剂 |
2.4.3 颗粒剂 |
2.4.4 气雾剂 |
2.5 结语 |
3 中草药防治鸡病的发展趋向 |
3.1 中草药防治鸡病的优势 |
3.2 中草药防治鸡病的效果 |
3.3 以中兽医为基础,制定科学的免疫预防方案 |
4 我国兽医中药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
4.1 加强兽医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
4.2 加强兽医中药药理学研究 |
4.2.1 加强药效学研究 |
4.2.2 加强药动学研究 |
4.2.3 加强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 |
4.2.4 兽医中药药物剂型的改革与创新 |
4.2.5 兽医中药质量标准的监控 |
4.2.6 应注意的问题 |
5 药物治疗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现状 |
5.1 防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
5.2 药物治疗 |
5.3 鸡肾型传支治疗方剂的配伍技巧 |
5.3.1 可供选择的鸡清肾热方剂 |
5.3.2 清肾热方剂的配伍技巧 |
5.3.3 配伍清肾热方剂应注意的问题 |
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实验一 中药治疗鸡人工感染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实验毒株 |
1.1.3 实验药材 |
1.1.4 实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毒株的复壮 |
1.2.2 病理模型的建立 |
1.2.3 治疗试验 |
1.2.4 观察指标 |
1.2.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结果 |
2.2 光镜观察 |
2.3 各试验组鸡的平均体重 |
2.3.1 20 日龄鸡的平均体重 |
2.3.2 30 日龄鸡的平均体重 |
3 讨论 |
3.1 中药散剂的组方及其作用机制 |
3.2 中药散剂的疗效、增重观察 |
试验二 中药对鸡人工感染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尿酸清除率的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实验毒株 |
1.1.3 实验药材 |
1.1.4 实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造肛术 |
1.2.2 病理模型的建立 |
1.2.3 治疗试验 |
1.2.4 血清尿酸的测定 |
1.2.5 尿液的采集 |
1.2.6 尿液pH 和尿酸测定 |
2 结果 |
2.1 药物对尿酸水平的影响 |
2.2 药物对尿酸清除率的影响 |
2.3 尿液分析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中药散剂的安全性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实验药材 |
1.2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结构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概况 |
第二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结构蛋白基因的扩增和克隆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结构蛋白基因的表达、纯化和鉴定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IBV重组蛋白在检测IBV特异性抗体上的应用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参与课题和发表文章 |
致谢 |
(5)IBV感染雏鸡巨噬细胞与抗体的相关免疫学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概述 |
1.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和流行病学 |
1.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
1.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
1.2 巨噬细胞免疫功能概述 |
1.2.1 巨噬细胞的功能 |
1.2.2 巨噬细胞与病毒感染 |
1.2.3 巨噬细胞与免疫系统功能调节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毒株 |
2.1.2 实验动物 |
2.1.3 血清和标记抗体 |
2.1.4 主要试剂和溶液 |
2.1.5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病毒的增殖及其半数感染量EID_(50)的测定 |
2.2.2 人工感染实验和样品的采集 |
2.2.3 病毒的纯化 |
2.2.4 间接ELISA检测血清(样本)中特异性抗体程序 |
2.2.5 鸡总IgG测定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6 待检血清(样本)总IgG的测定 |
2.2.7 脾脏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 |
2.2.8 骨髓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 |
2.2.9 胸腺细胞的分离培养 |
2.2.10 巨噬细胞活性检测 |
2.2.11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IBV人工感染 |
3.2 抗原纯化 |
3.3 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3.3.1 抗原与酶标抗体最佳浓度的确定 |
3.3.2 样本最佳浓度的确定 |
3.3.3 样本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3.4 非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3.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4.2 样本总IgG测定结果 |
3.5 特异性抗体与总IGG变化规律比较 |
3.5.1 血清中特异性IgG与总IgG间的比较结果 |
3.5.2 泪液中特异性IgG与总IgG间的比较结果 |
3.5.3 气管灌洗液中特异性IgG与总IgG间的比较结果 |
3.5.4 十二指肠灌洗液中特异性IgG与总IgG间的比较结果 |
3.5.5 血清、泪液、气管和十二指肠灌洗液中特异性IgG之间的比较结果 |
3.5.6 血清、泪液、气管和十二指肠灌洗液中总IgG之间的比较结果 |
3.6 巨噬细胞的分离 |
3.7 巨噬细胞活性检测结果 |
3.7.1 中性红法检测巨噬细胞吞噬活性 |
3.7.2 MTT法检测巨噬细胞活性 |
3.7.3 AcP法检测巨噬细胞活性 |
3.7.4 NO法检测巨噬细胞活性 |
3.7.5 IL-1法检测巨噬细胞活性 |
4 讨论 |
4.1 雏鸡感染IBV后IGG抗体动态变化 |
4.1.1 雏鸡感染IBV后非特异性抗体的变化 |
4.1.2 雏鸡感染IBV后特异性抗体的变化 |
4.2 雏鸡感染IBV后巨噬细胞活性动态变化 |
4.2.1 巨噬细胞的培养 |
4.2.2 巨噬细胞的活性 |
4.3 IGG抗体与巨噬细胞活性免疫动态变化的相关性 |
4.3.1 抗体与巨噬细胞的相关性 |
4.3.2 变化规律的相关性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河南省禽规模化养殖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背景简介 |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病原学特性 |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病学特性 |
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致病的分子机制及临床症状 |
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 |
2.1 IBV的基因组结构 |
2.2 IBV的主要功能蛋白及生物学功能 |
3 IBV疫苗研究现状 |
3.1 IB灭活苗 |
3.2 IB活疫苗 |
3.3 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
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 |
试验一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摘要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IBV N基因的扩增 |
2.2 IBV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3 讨论 |
试验二 五个IBV河南省地方流行株S1基因的序列分析 |
摘要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鸡胚接种试验结果 |
2.2 IBV S1基因的扩增 |
2.3 质粒鉴定 |
2.4 IBV S1基因序列分析 |
3 讨论 |
试验三 IBV地方流行毒株灭活油乳剂疫苗的制备及其防控 |
摘要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EID_(50)的测定 |
2.2 中和试验结果 |
2.3 HI试验结果 |
2.4 IB的综合防控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7)白羽肉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概述 |
1.1.1 国外流行情况 |
1.1.2 国内流行情况 |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
1.2.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
1.2.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型 |
1.2.2.1 免疫型 |
1.2.2.2 抗原分型 |
1.2.2.3 基因型 |
1.2.2.4 临床分型 |
1.2.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血凝特性 |
1.2.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培养 |
1.2.5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组结构 |
1.2.6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结构蛋白 |
1.2.7 致病机理 |
1.2.8 潜伏期 |
1.2.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临床症状 |
2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病料来源、处理 |
2.2.2 病毒的分离和培养 |
2.2.3 血清学检测 |
2.2.4 动物回归实验 |
2.2.5 RT-PCR鉴定 |
2.2.5.1 引物 |
2.2.5.2 RNA的提取 |
2.2.5.3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
2.2.5.4 PCR产物鉴定及纯化回收 |
2.2.5.5 PCR产物连接与转化 |
2.2.5.6 重组质粒提取、鉴定及序列测定 |
2.2.6 免疫效力试验 |
3 结果 |
3.1 病毒分离 |
3.2 病毒的血凝特性 |
3.3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
3.4 RT-PCR结果 |
3.5 5种IB疫苗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GZ株的分离 |
4.2 3CL~(pro)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4.3 免疫效力和疾病控制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核蛋白粘膜免疫及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
1.1 IBV的病原学 |
1.1.1 IBV的分类地位 |
1.1.2 IBV的理化特性 |
1.1.3 生物学特性 |
1.1.3.1 血凝性 |
1.1.3.2 对新城疫病毒复制的干扰性 |
1.1.3.3 血清型 |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学特征 |
1.2.1 流行病学 |
1.2.2 临床病变类型 |
1.2.2.1 呼吸型 |
1.2.2.2 生殖道型 |
1.2.2.3 肾型 |
1.2.2.4 肠型 |
1.2.2.5 腺胃型 |
1.2.2.6 肌肉型 |
1.3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检测方法 |
1.3.1 IBV的分离鉴定 |
1.3.2 血清学诊断 |
1.3.2.1 沉淀反应 |
1.3.2.2 血凝(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 |
1.3.2.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1.3.2.4 中和试验(VN) |
1.3.2.5 荧光抗体技术(FA) |
1.3.2.6 斑点免疫金测定法(DIGFA) |
1.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1.3.3.1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 |
1.3.3.2 核酸探针技术 |
1.3.3.3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
1.3.3.4 寡核苷酸指纹图谱分析 |
1.4 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
1.4.1 活疫苗 |
1.4.2 灭活疫苗 |
1.4.3 基因工程疫苗 |
1.4.3.1 IB亚单位疫苗 |
1.4.3.2 IB核酸疫苗 |
1.4.3.3 IB重组疫苗 |
1.4.3.4 IB转基因植物疫苗 |
1.5 IBV的分子生物学 |
1.5.1 IBV的基因组结构 |
1.5.2 IBV的转录机制 |
1.5.3 IBV的结构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 |
1.5.3.1 纤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1.5.3.2 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1.5.3.3 核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1.5.3.4 E蛋白 |
1.5.3.5 非结构域 |
1.5.4 IBV的复制 |
1.5.5 IBV的变异 |
1.5.5.1 IBV遗传变异的研究状况 |
1.5.5.2 IBV遗传变异的机理 |
2 粘膜免疫研究进展 |
2.1 家禽粘膜免疫研究进展 |
2.1.1 家禽粘膜系统 |
2.1.1.1 家禽粘膜系统的组成 |
2.1.1.2 家禽粘膜免疫系统的特点 |
2.1.1.3 家禽粘膜免疫系统的功能 |
2.1.2 家禽粘膜免疫反应 |
2.1.3 家禽粘膜免疫在抗感染中的作用 |
2.1.3.1 家禽粘膜免疫抗感染机制 |
2.1.3.2 家禽粘膜免疫抗感染作用 |
2.1.4 家禽粘膜免疫系统与sIgA |
2.1.4.1 sIgA是粘膜免疫系统的主要体液防御因子 |
2.1.4.2 sIgA在粘膜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
2.1.5 疫苗与粘膜免疫的关系 |
2.1.6 早期粘膜免疫对免疫器官的激活和启动作用 |
2.1.7 母源抗体与粘膜免疫 |
2.2 经鼻免疫及其佐剂的研究进展 |
2.2.1 鼻内免疫 |
2.2.2 鼻粘膜免疫相关佐剂 |
2.2.3 霍乱毒素B亚单位研究进展 |
2.2.4 CTB粘膜佐剂的展望 |
第二章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核蛋白基因和霍乱毒素B亚基的融合表达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质粒及菌株 |
2.1.2 酶及主要试剂 |
2.1.3 血清 |
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1 抗生素类 |
2.2.2 细菌培养基 |
2.2.3 质粒抽提相关溶液 |
2.2.4 SDS-PAGE相关溶液 |
2.2.5 Western blot相关溶液 |
2.2.6 表达提取纯化表达蛋白的相关溶液 |
2.2.7 其它试剂 |
2.3 方法 |
2.3.1 引物设计 |
2.3.2 PCR反应体系 |
2.3.3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 |
2.3.4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2.3.5 PCR产物的克隆 |
2.3.6 大肠杆菌DH5α、BL21感受态的制备(氯化钙法) |
2.3.7 质粒的转化 |
2.3.8 质粒的小量制备(碱裂解法) |
2.3.9 序列测定 |
2.3.10 DNA重组技术(DNA酶切、连接) |
2.3.11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2.3.1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3.13 大肠杆菌BL21(DE3)的诱导表达 |
2.3.14 包涵体的制备 |
2.2.15 包涵体的纯化与复性 |
2.3.16 表达蛋白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鉴定 |
2.3.17 表达产物的GM_1结合测定(GM_1-ELISA) |
3 结果与分析 |
3.1 ctb、np片段的扩增 |
3.2 ctb基因和np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3 重组表达质粒pKG-ctb和pKG-np的酶切鉴定 |
3.4 重组表达质粒pKGCN的酶切鉴定 |
3.5 表达产物的SDS-PAGE结果 |
3.5.1 重组蛋白rCTB和rNP表达产物的SDS-PAGE结果 |
3.5.2 重组蛋白rCTB-NP表达产物的SDS-PAGE结果 |
3.6 重组蛋白rNP和rCTB-NP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检测结果 |
3.7 重组蛋白rCTB和rCTB-NP表达产物的GM_1-ELISA检测 |
4 讨论 |
4.1 表达系统的选择 |
4.2 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包涵体的提取 |
4.3 GM_1-ELISA |
5 小结 |
第三章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核蛋白粘膜免疫研究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 方法 |
2.2.1 动物的免疫 |
2.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2.3 样本的ELISA检测 |
2.2.3.1 样本IgG-NP抗体的检测 |
2.2.3.2 样本IgA-NP抗体的检测 |
2.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免疫前后血清IgG-NP、IgA-NP的ELISA检测结果 |
3.2 免疫前后鼻腔洗液、气管洗液、肠腔洗液中sIgA-NP的ELISA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重组CTB的免疫佐剂活性 |
4.2 免疫途径 |
4.3 不同部位的sIgA含量 |
4.4 CTB与外源抗原的使用方式与粘膜免疫效果的关系 |
4.5 CTB佐剂作用与实验对象的关系 |
4.6 IB的防制 |
5 小结 |
第四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毒及微生物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ELISA试剂的配制 |
2.1.4 主要实验器材 |
2.2 方法 |
2.2.1 包被抗体(Ab1)和第二抗体(Ab2)最佳工作浓度测定 |
2.2.2 敏感性试验及临界点的确定 |
2.2.3 特异性交叉试验 |
2.2.4 特异性阻断叉试验 |
2.2.5 重复性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包被抗体(Ab_1)和兔抗AIV抗体(Ab_2)最佳工作浓度测定结果 |
3.2 临界值的确定 |
3.3 敏感性试验 |
3.4 交叉性试验 |
3.5 特异性阻断试验 |
3.6 重复性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IBV检测方法的选择 |
4.2 影响ELISA特异性的因素 |
4.3 夹心ELISA的应用前景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IBV安徽分离株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变异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列表 |
文献综述 |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概述 |
2 IBV病原学研究 |
2.1 形态特征 |
2.2 理化特性 |
2.3 血凝性 |
2.4 干扰作用 |
2.5 血清型分型 |
2.6 宿住系统 |
2.6.1 自然宿主系统 |
2.6.2 实验室宿主系统 |
3 IBV 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3.1 IBV 基因组结构 |
3.2 IB 病毒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
3.2.1 纤突蛋白(S 蛋白) |
3.2.2 膜蛋白(M 蛋白) |
3.2.3 核衣壳蛋白(N 蛋白) |
4 IBV遗传变异的研究 |
4.1 IBV 分子遗传变异的机理 |
4.2 IBV 分子遗传变异的影响因素 |
5. 结语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料来源 |
1.1.2 毒株 |
1.1.3 实验动物和细胞 |
1.1.4 阳性血清 |
1.1.5 主要试剂 |
1.1.6 培养基与抗生素及其配制 |
1.1.7 主要仪器设备 |
1.1.8 引物 |
1.2 方法 |
1.2.1 病料处理 |
1.2.2 鸡胚传代 |
1.2.3 鸡红细胞凝集试验 |
1.2.4 IBV 分离株尿囊液PCR 鉴定 |
1.2.5 动物回归试验 |
1.2.6 鸡胚血清中和实验 |
1.2.7 AH/FY 株对细胞适应能力试验 |
1.2.8 IBV 分离株主要基因片段的PCR 扩增与测定 |
1.2.9 序列确定及分析比较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毒分离 |
2.2 尿囊液对鸡红细胞的凝集活性 |
2.3 IBV 分离株尿囊液RT-PCR 鉴定 |
2.4 动物回归试验 |
2.4.1 临床症状 |
2.4.2 病理剖检变化 |
2.5 鸡胚血清中和试验 |
2.5.1 鸡胚半数感染量的测定 |
2.5.2 鸡胚半数保护量(EPD50)的测定 |
2.5.3 交叉中和试验 |
2.6 AH/FY 株细胞适应性试验 |
2.7 IBV 分离株主要结构基因片段扩增 |
2.8 IBV 分离株主要结构基因序列的确定及序列分析 |
2.8.1 IBV 分离株S 基因序列的确定及序列分析 |
2.8.2 IBV 分离株M 基因序列的确定及序列分析 |
2.8.3 IBV 分离株N 基因序列的确定及序列分析 |
2.9 IBV 分离株同源重组分析 |
3 讨论 |
3.1 IBV 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3.1.1 IBV 分离株的分离鉴定 |
3.1.2 IBV 分离株的组织嗜性分析 |
3.1.3 IBV 分离株血清型分析 |
3.1.4 IBV 分离株对细胞适应能力的研究 |
3.2 IBV 分离株主要结构基因变异性况 |
3.3 IBV 分离株遗传衍化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JH9801株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发病情况 |
1.2 病毒分离 |
1.2.1 病料采集与处理 |
1.2.2 鸡胚 |
1.2.3 病毒分离培养 |
1.3 分离毒生物学特性检查 |
1.3.1 分离毒HA测定 |
1.3.2 分离毒株毒力的测定 |
1.3.3 对NDV干扰试验 |
1.3.4 乙醚敏感性试验 |
1.4 动物回归试验 |
2 结果 |
2.1 病毒分离 |
2.2 接种5—7代毒鸡胚矮化和死亡情况 |
2.3 分离毒的生物学特性 |
2.3.1 HA测定结果 |
2.3.2 分离毒的EID50 |
2.3.3 分离毒对NDV的干扰性 |
2.3.4 分离毒对乙醚敏感性 |
2.4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四、鸡肾型传染性气管炎病毒分离及其血凝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地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防治[J]. 李浩然,李哲,孟凡生,刘世霞. 家禽科学, 2018(09)
- [2]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免疫研究[J]. 刘清河,胡桂学,王春凤,钱爱东,何昭阳.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98(01)
- [3]中药对人工感染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及尿酸清除率的研究[D]. 陈丙锋.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3)
- [4]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结构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应用研究[D]. 杨叶民. 南昌大学, 2006(10)
- [5]IBV感染雏鸡巨噬细胞与抗体的相关免疫学变化[D]. 祝玉卿. 东北农业大学, 2006(02)
- [6]河南省禽规模化养殖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控[D]. 张美玲.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4)
- [7]白羽肉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及控制[D]. 黄水莲. 福建农林大学, 2009(02)
- [8]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核蛋白粘膜免疫及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D]. 杨德全.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9]IBV安徽分离株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变异性的研究[D]. 毛火云. 安徽农业大学, 2009(07)
- [10]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JH9801株的分离鉴定[J]. 张安国,左颖,沙廷英,李德学,张龙,王吉福. 中国兽医科技, 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