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制备注射用水的新技术——碱式氯化铝与电渗析器的联合应用

介绍一种制备注射用水的新技术——碱式氯化铝与电渗析器的联合应用

一、介绍一种制备注射用水的新技术——碱式氯化铝同电渗析器的联合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广州市药品检验所[1](1974)在《介绍一种制备注射用水的新技术——碱式氯化铝同电渗析器的联合应用》文中认为本文介绍的碱式氯化铝同电渗析器联合应用制备注射用水仪器,每小时产纯水量约两万毫升。该仪器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携带方便、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不用酸碱、耗电少、成本低等优点,可以一次得无热源纯水,适于广大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应用。方法是用碱式氯化铝除去水中混悬物和有机质,用电渗析器除去常水中的无机杂质。电渗析器采用板框压滤器形式,由阴、阳离子选择透过性膜,板框,阴、阳电极,夹板,直流电源等五部分组成。

于璐[2](2010)在《电渗析技术在食品与医药工业方面的应用》文中认为对电渗析技术在食品与医药工业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谈一中[3](1978)在《输液生产中的几个问题(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输液剂是指由静脉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是补充体液,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供给营养物质及能量,恢复正常生理机能的重要措施之一,不论在平时或战时都是抢救伤员及重危病人十分需要的药剂。由于输液量大,且直接注入血管,因此成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伤病员的健康。故必须严格控制制备输液的各个环节,以保证成品的质量。在

翟进[4](2007)在《“K2FeO4-TiO2”法处理矿井水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煤矿矿井水是煤炭行业特有的一种外排废水,由于其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生物降解性差,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和工艺,对于含多元相水混合物的矿井水处理效果不佳。研究矿井水的处理工艺方法,寻求先进而又经济可行的工艺和技术处理矿井水作为生产和生活用水,有利于加速矿井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解决矿区水资源短缺状况,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工艺设计针对淮南矿区潘三矿矿井水净化处理工程,通过仔细调研相关资料和取样实验,详细分析矿井水的产生来源、水量和水质特征,结合现有矿井水净化处理厂的技术条件和设施,以及综合对比国内外矿井水处理工程采用的相关技术,采用两段处理,即:第一段预处理以改进型悬浮澄清池投加水处理剂高铁酸钾(K2FeO4)混凝澄清,辅以普通快滤池过滤;第二段深度处理,结合第一阶段出水水质以及深度处理的出水要求,对于经高铁酸钾处理后的矿井水中可能残留的有机或高分子污染物,再利用纳米TiO2光催化氧化技术进行降解。高铁酸钾是一种新型多功效水处理剂,它具有良好的氧化除污功效、优异的混凝与助凝作用、优良的杀菌作用以及高效脱味除臭功能。本研究自制出高纯度高铁酸钾,并进行了矿井水处理的烧杯实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处理后的矿井水CODcr、总大肠菌群、浊度三项水质指标接近生活饮用水标准,利用高铁酸钾取代传统絮凝剂对矿井水进行预处理是可行的。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纳米WO3-TiO2复合粉末,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烧杯进行光催化反应,在多种实验条件下进行了处理矿井水多项水质指标的实验。结果证明在实验条件下,纳米WO3—TiO2复合粉末光催化降解对矿井水CODcr、石油类去除率较高,且具有非常优良的杀菌效果,但对氯化物去除效果不佳。自行设计制作了改进型的斜管式悬浮澄清池和普通快滤池,结合矿井水净化厂原有设备,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下,本研究两次在矿井水净化厂实地进行了整套工艺装置的中试。实验结果表明:“K2FeO4—TiO2”法处理潘三矿矿井水,出水水质基本达到生活应用水标准,部分指标达到直饮水标准,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赵世杰[5](2003)在《黄河水有机污染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黄河水中有机物污染日趋严重,现有的给水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去除黄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黄河水有机物微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现有的包钢厂区生产、生活水处理工艺正常运行,并威胁着为包钢薄板坯连铸连轧厂配套的新水处理站中反渗透膜处理系统的正常生产。因此,研究黄河水有机污染处理技术已势在必行。为了给受到有机物微污染的水源给水处理提供切实可靠的技术方案,本文主要研究了混合、反应、沉淀常规工艺的强化和过滤工艺技术。 通过对黄河包头段污染状况调查,明确了黄河包头段水质受到严重有机污染的状况。根据包头钢铁公司现有供水技术装备和对水质的要求,开展了强化混合、反应、沉淀常规工艺去除有机物的应用研究。应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采用自动投药控制技术,改善了絮凝效果,提高了加药的准确性。还进行了试验室静态试验,考察了高锰酸钾复合药剂用于化学预氧化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具有优越的强化混凝作用,有助于去除浊度、色度功能,并能降低混凝剂用量。 本文还分析了包钢给水厂新水处理站过滤系统去除有机物的效果,着重论述了瓷砂滤料的过滤性能及去除浊度和有机物的功能。同时讨论了反渗透膜在工业给水方面的应用。

余文娟[6](2012)在《化学沉淀法去除饮用水中微量超标的氟、硬度及硫酸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的饮用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保障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山西省属于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省份加之独特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及近年来水资源的污染导致很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一直比较突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规定氟化物浓度<1.0mg/L、总硬度<450mg/L、硫酸盐<250mg/L,饮用水中超出此限值均为超标水质。虽然反渗透、膜法及离子交换等工艺对此类水源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设备一次性投资大、运行费用高、操作困难等缺点。较适合用于大型集中供水,对一些农村分散用户并不一定适用。本文针对地下水源中常见的氟、硬度、硫酸根、氟和硬度及氟和硫酸根微量超标五种水质进行模拟,皆选用化学药剂为沉淀剂,对五种水质采用化学沉淀法处理,实验结果如下:1、用CaO和CaCl2作为沉淀剂处理氟超标的原水,最佳投加量分别为450mg/L和350mg/L,经磁力搅拌器搅拌1h后,水中的氟离子浓度可从1.65mg/L分别降到0.96mg/L和0.87mg/L,处理后水中的pH值和总硬度均未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CaCl2为沉淀剂时除氟的最佳反应时间30min,最适pH值为7。处理相同量的水所需两种沉淀剂的费用相差不大。2、用KH2PO4、CaO和Na2CO3作为沉淀剂处理硬度超标的原水,最佳的投加量分别为1.5g/L、215mg/L和160mg/L,经磁力搅拌器搅拌1h后,水中的总硬度可从812mg/L分别降为402mg/L、340mg/L,处理后水中的pH值为8.37未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KH2PO4为沉淀剂的最佳反应时间为40min。处理相同量的水CaO和Na2CO3的费用要低于KH2PO4O3、用BaCl2和CaCl2作为沉淀剂处理硫酸根超标的原水,最佳投加量分别为650mg/L和330mg/L,经磁力搅拌器搅拌1h后,水中硫酸根浓度可从512mg/L降到227mg/L和263g/L,处理后水中的pH值为7.61未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用BaCl2为沉淀剂时的最佳反应时间为30min。处理相同量的水用CaCl2的费用要低于BaCl2。4、用CaO和Na2CO3作为沉淀剂处理硬度和氟混合超标的原水,最佳投加量为280mg/L和180mg/L,经磁力搅拌器搅拌1h后,氟离子浓度可从1.55mg/L降到0.82mg/L、总硬度可从683mg/L降到264mg/L,此时,水中的pH值为8.53未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最佳反应时间为60min。5、用CaCl2作为沉淀剂处理氟和硫酸根混合超标的原水,最佳投加量为720mg/L,经磁力搅拌器搅拌1h后,氟离子浓度可从1.42mg/L降到0.94mg/L,硫酸根离子浓度可从612mg/L降到327mg/L,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最佳反应时间为60min。本实验对五种模拟水质均采用化学沉淀法,经过反应沉淀后水中的各项超标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虽没有反渗透、膜法和离子交换等工艺的出水水质好,但方法简单易操作,经计算处理相同体积的水源费用远远低于其他工艺。故此方法可有效地缓解一些不能进行集中供水的偏远山区和分散用户的饮用水安全。

钟琼[7](2006)在《电解锰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利用两个实验方案来处理电解金属锰生产废水,一个是用絮凝沉淀法分析重金属离子在混凝过程中的混凝行为和混凝机理,并研究絮凝去除重金属离子废水时,不同混凝剂、不同混凝剂组合、混凝剂量、pH值、混合与反应过程中不同搅拌强度对混凝过程和混凝效果的影响。另一个是离子交换膜结合电解分离技术对电解金属锰生产废水处理的实验研究,采用阳离子交换膜,镀钌钛板为阳极极板,不锈钢板为阴极极板,以锰回收过程的电沉积电流效率、阴极液作为钝化槽液的回用性能为评价指标,筛选了离子交换膜-电沉积工艺处理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应用絮凝沉淀法处理电解金属锰废水,最佳的混凝剂组为: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其最佳投加量分别为:聚合氯化铝为90㎎/L ,聚丙烯酰胺为50㎎/L。当pH = 9.0时,采用先无机再有机的投加混凝剂的顺序,水力条件工艺控制为先加无机混凝剂,慢速搅拌1分钟,再加有机助凝剂快速搅拌2分钟,在此条件下锰的去除率为97.1%,六价铬的去除率为90.9%,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本实验把水力条件对废水处理过程的影响作为研究的重点,研究合理的混凝剂投加顺序、搅拌强度、搅拌时间。为电解金属锰废水处理实践寻求科学的工艺控制条件,填补以前研究的空白,提高电解金属锰废水处理的效率。本实验结果对絮凝沉淀法处理电解金属锰生产废水的实践操作工艺控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也可用于其他废水混凝处理实践。应用离子交换膜结合电解分离技术对电解金属锰生产废水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电解槽极板之间的距离为3.0cm、阴极区pH=8.0、在阴极区外加锰离子浓度为50 mg/L、体系选择槽电压为2.4v、电解时间t=5hr、阴极区搅拌诸条件下溶液中锰的电沉积效率平均达到62.44%。实验后的阴极液达到电解锰生产电解槽回用的要求,阳极液达到钝化槽回用的要求。

林忠胜[8](2004)在《混凝吸附法处理含油废水的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油废水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废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石油开采、石油加工、机械加工等诸多行业产生的含油废水量也越来越多。而含油废水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到动植物、甚至人类的生命健康。 根据国内外对含油废水的治理现状和含油废水自身的性质,研制了CAX复合混凝剂,建立了混凝吸附法处理含油废水的技术。采用粉煤灰、烟道灰等工业废弃物和少量工业硫酸铝配制成CAX复合混凝剂。由于粉煤灰和烟道灰本身具有很好的吸附、沉降性能,因此CAX复合混凝剂在含油废水的处理中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混凝反应形成的矾花粒大、易沉降,形成的污泥包水量少,对油的去除率达到99%,对COD的去除率达到80%以上。通过实验室实验总结出CAX复合混凝剂的最佳反应条件:pH范围在6~9;最佳温度在15~55℃;最佳反应时间为4~8min;最佳加药量为0.5g/L。 根据CAX复合混凝剂的特性,研制了集混凝、絮凝、沉降、排泥、出水为一体的混凝沉降综合反应装置,大大缩小了设备的占地面积。实验室实验后进行了小型模拟实验,在混凝处理之后增加了吸附过滤装置。实验结果表明,对油的去除率达到99%,对COD的去除率达到80%以上,对色度、重金属、氨氮等也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在辽河油田进行了2.5m3/h废水中试实验。考虑到回收废油和减轻后续处理压力的因素,在混凝反应前增加了粗粒化预处理装置。整套设备占地面积仅10m2左右,且除了原水由泵提升之外,其余流程均为自流,因此大大节省了占地面积和能源消耗。中试实验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对含油废水有极好的处理效果,处理后水质可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油田锅炉用生水水质标准。 因此,该项技术处理含油废水不仅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具有其它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也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程相利[9](2001)在《火力发电厂亚临界压力锅炉用水除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中氧化硅对很多工业过程产生有害影响,火力发电厂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锅炉对给水水质要求接近或达到了超纯水的指标,对给水中硅含量的要求非常严格,因而去除锅炉给水中氧化硅是火力发电厂水处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混凝方法是水处理中一种常用和基本的方法,它最适合火力发电厂锅炉补给水的预处理除硅。所研究的水库水和地下水两种原水悬浮物、有机物和胶体硅含量都很低,属于很难处理的低浊度水质,必须采用强化混凝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混凝除硅效果。 根据地下水中硬度和碱度高的水质特点,对地下水进行了软化混凝除硅研究。研究了Ca(OH)2、Na2CO3和PFS加入量对除硅效果的影响,取得了地下水全硅去除率超过90%,胶体硅去除率接近90%的较好除硅效果。研究表明,地下水全硅和胶体硅去除率随Ca(OH)2加入量增加而降低,Ca(OH)2加入量超过某一值时降低速度很小;随PFS加入量增加,地下水全硅和胶体硅含量逐渐降低,且降低速度逐渐变小;Ca(OH)2先对地下水软化并沉降,然后以PFS混凝处理的除硅效果最好。 对地下水和水库水两种原水进行了PFS和PAC及PFS配合有机高分子絮凝剂PAM的混凝除硅研究。结果表明,单独用PFS和PAC混凝除硅的效果较差,PFS单独对水库水和地下水混凝处理的胶体硅去除率分别是不超过80%和70%。加入PAM配合PFS混凝除硅后水库水和地下水胶体硅去除率有较大程度提高。阴离子PAM配合PFS混凝除硅时,水库水的地下水胶体硅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7.5%和83.1%;阳离子PAM配合PFS混凝除硅时,水库水和地下水胶体硅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6.5%和80.7%。 通过实验室制备PAC和以Sia、Sib及Sic为主的三类氧化硅,研究PAC与氧化硅的相互作用,并进而分析三类氧化硅对PAC形态组成和混凝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岭土水溶液中PAC与氧化硅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在PAC与氧化硅相互作用的同时,PAC要进一步发生水解,形态组成不断变化,氧化硅的单体硅酸存在电离平衡并与聚合体存在聚合与溶解平衡。随水溶液中Sib和Sic含量增加,悬浮颗粒脱稳的pH值范围更宽,Zeta电位区间更小,高、低碱化度的脱稳区间相距更远。活性硅酸使悬浮颗粒的脱稳区间向低pH值方向移动。 作为强化混凝除硅的方法,在实验室又研究了预先向水中加入添加物的混凝除硅,并对添加物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可知,向水库水中加入20mg/L的电厂锅炉灰和高岭土时,水库水胶体硅去除率分别是90.4%和86.6%;向地下水加入30mg/L电厂锅炉灰和高岭土时,地卜水胶体硅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9.0%和85.6%。 此外,尝试了磁场处理对混凝除硅作用的研究,在混凝过程的不同阶段对水进行磁场处理。研究表明,加药前对水进行磁场处理促进混凝除硅,其影响程度最大;加药后对水磁场处理产生负作用,其影响程度弱一些。这两种磁场处理的胶体硅去除率可相差16%。 与前人的研究比较,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1)对火力发电厂亚临界压力锅炉补给水进行了研究。所研究的水库水和地下水悬浮物、有机物和胶体硅含量都很低,是很难处理的水质。采用软化混凝、无机高分子混凝剂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相结合及向原水加入添加物的强化措施,对原水进行了强化混凝除硅。(2)从混凝除硅角度出发,研究了PAC与三类氧化硅的相互作用,研究了三类氧化硅对PAC形态组成及混凝性能的影响。(3)将磁场处理与混凝处理相结合,在混凝除硅的不同阶段对水进行磁场处理。

苏小宝[10](2007)在《黑荆树单宁络合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配位化学的角度研究了黑荆树单宁及其衍生物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特性,为高度开发和利用单宁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采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黑荆树单宁、橡椀单宁和单宁酸的加质子常数及其与若干金属络合物的稳定常数,考察了单宁结构单元对Fe3+、Cu2+、Zn2+、Ni2+离子络合选择性的影响,讨论了影响加质子常数和稳定常数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提纯对黑荆树单宁络合稳定常数的影响不大,黑荆树单宁对Fe3+离子的络合稳定常数比EDTA大。其次,采用正交实验法考察了温度、亚硫酸氢钠浓度等反应条件对黑荆树单宁的磺化度的影响,解析了磺化黑荆树单宁的磺化度与其络合稳定常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磺化改性增强了黑荆树单宁的配位能力,提高其对金属离子的络合选择性。接着,对黑荆树单宁进行羧甲基化改性,研究了羧甲基化黑荆树单宁的络合性质,结果表明二取代羧甲基黑荆树单宁的配位能力略有下降。最后,采用FTIR、UV-Vis等表征了黑荆树单宁及其衍生物与金属配合物的配位结构和配比,结果表明,配体主要以酚羟基、羧基与金属离子配位;络合物的配比与金属离子、配体种类、体系的pH值有关。

二、介绍一种制备注射用水的新技术——碱式氯化铝同电渗析器的联合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一种制备注射用水的新技术——碱式氯化铝同电渗析器的联合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电渗析技术在食品与医药工业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渗析技术
2 电渗析技术的发展
3 电渗析技术在食品工业方面的应用
    3.1 白酒勾兑用水的制备
    3.2 葡萄酒冷稳定
    3.3 味精生产
    3.4 酱油脱盐
    3.5 粗菊糖纯化
    3.6 食品工业中的其他应用
4 电渗析技术在医药工业方面的应用
    4.1 制备制药用水与注射用水
    4.2 皮肤给药工艺
    4.3 电渗析排毒仪
    4.4 制备各种药品
5 展望

(4)“K2FeO4-TiO2”法处理矿井水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煤矿矿区水资源利用的现状
        1.1.2 淮南矿区矿井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1.2 国内外矿井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矿井水水质特征及其分类
        1.2.2 矿井水常规处理工艺综述
        1.2.3 国内外矿井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处理方案的确定
    2.1 实验矿井水的水质指标分析
        2.1.1 实验矿井水的来源—淮南矿区潘三矿
        2.1.2 潘三矿矿井水水质指标分析
    2.2 潘三矿矿井水净化厂矿井水处理工艺分析
        2.2.1 潘三矿矿井水净化厂情况简介
        2.2.2 矿井水净化厂现有处理工艺
        2.2.3 出水水质
        2.2.4 现有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处理方案设计
        2.3.1 处理工艺设计的原则
        2.3.2 处理工艺流程
        2.3.3 工艺特点
3. 高铁酸钾水处理剂的研制及其预处理矿井水的实验
    3.1 高铁酸钾处理矿井水的作用机理
        3.1.1 混凝的作用机理及常用混凝剂
        3.1.2 高铁酸钾水处理剂的性质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3.2 高铁酸钾水处理剂的制备
        3.2.1 高铁酸钾的制备
    3.3 高铁酸钾水处理剂预处理矿井水的实验
        3.3.1 实验条件及方法
        3.3.2 高铁酸钾预处理矿井水的基本水质指标分析
        3.3.3 实验结果小结
4. 纳米 TiO_2光催化技术处理矿井水的初步研究
    4.1 纳米光催化技术的机理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4.1.1 光催化技术的机理
        4.1.2 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4.2 纳米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与改性
        4.2.1 纳米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
        4.2.2 纳米光催化剂的改性
        4.2.3 纳米WO_3TiO_2复合粉末的表征
    4.3 处理矿井水的实验研究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
5. 新工艺中试主要装置设计与实验结果
    5.1 澄清池设计与计算
        5.1.1 澄清池的基本原理
        5.1.2 澄清池池型的选择
        5.1.3 改进型悬浮澄清池的主要工艺设计参数
    5.2 过滤池设计与计算
        5.2.1 过滤的机理
        5.2.2 过滤池池型及滤料的选择
        5.2.3 过滤池的工艺设计参数
    5.3 光催化反应器的设计
        5.3.1 光催化剂的负载
        5.3.2 光催化反应器的设计
    5.4 “K_2FeO_4-TiO_2”法新工艺装置处理矿井水的中试结果
        5.4.1 实验环境
        5.4.2 主要工艺装置中试实验方法
        5.4.3 实验结果
6. “K_2FeO_4-TiO_2”新工艺效益分析
    6.1 环境效益分析
    6.2 经济效益分析
    6.3 社会效益分析
7. 总结与建议
    7.1 总结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潘三矿矿井水净化厂水处理设施实物图
附录B 图B.1悬浮澄清池和滤池的结构图以及管道连接图
附录C 悬浮澄清池和滤池实物图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黄河水有机污染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课题的来源、意义及内容
    1.1 水污染概况
    1.2 课题的来源
    1.3 课题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
        1.4.1 黄河包头段有机污染现状调查
        1.4.2 黄河源水有机污染物预处理
        1.4.3 新水处理站过滤及反渗透工艺技术研究和设备开发
2 水体的有机污染及其净化技术
    2.1 水体有机污染带来的问题
    2.2 有机污染物净化技术
        2.2.1 生物预处理
        2.2.2 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
        2.2.3 膜分离技术
        2.2.4 化学预氧化加活性炭吸附处理
        2.2.5 强化常规处理新技术
3 黄河包头段水质及给水处理情况
    3.1 黄河包头段的自然概况
        3.1.1 地形
        3.1.2 气候
        3.1.3 水文
    3.2 包头市城市取水工程
        3.2.1 包头市地表水系
        3.2.2 包钢给水厂供水情况
        3.2.3 包头市黄河水源总厂供水情况
    3.3 黄河包头段水污染状况
        3.3.1 水质基本情况
        3.3.2 流量变化情况
        3.3.3 污染调查结果
        3.3.4 黄河包头段有机污染对给水处理的影响
    3.4 结论
4 黄河原水有机污染物的预处理
    4.1 强化混凝工艺
        4.1.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4.1.2 投药设施及自动控制技术
        4.1.3 沉淀设备运行参数的改进
        4.1.4 提高絮凝颗粒的有效浓度
    4.2 流动电流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2.1 自动控制系统
        4.2.2 应用效果分析
    4.3 强化混凝沉淀处理设施的运行
        4.3.1 强化运行的措施
        4.3.2 效果分析
    4.4 新型水处理药剂的应用
        4.4.1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
        4.4.2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粉末活性炭联用去除水中污染物的工艺
        4.4.3 使用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试验
5 新水处理站过滤及反渗透工艺研究
    5.1 瓷砂滤料
        5.1.1 瓷砂滤料规格
        5.1.2 瓷砂滤料的理化性能
    5.2 一次系统
        5.2.1 一次过滤系统概况
        5.2.2 一次过滤系统运行状况
        5.2.3 过滤器的反冲洗
        5.2.4 小结
    5.3 二次过滤系统
        5.3.1 二次过滤工艺
        5.3.2 二次过滤器运行状况
        5.3.3 小结
    5.4 反渗透深度处理系统
        5.4.1 反渗透处理技术
        5.4.2 新水处理站反渗透处理系统
        5.4.3 反渗透装置的运行
        5.4.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化学沉淀法去除饮用水中微量超标的氟、硬度及硫酸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1.2 研究课题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水质标准
        2.1.1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1.2 饮用净水水质标准
        2.1.3 地下水质量标准
    2.2 化学沉淀
        2.2.1 溶度积
        2.2.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2.3 水中氟、总硬度及硫酸根超标的成因
        2.3.1 水中氟超标的成因
        2.3.2 水中总硬度超标的成因
        2.3.3 水中硫酸根超标的成因
    2.4 水中氟、总硬度及硫酸根超标的危害
        2.4.1 水中氟超标的危害
        2.4.2 水中总硬度超标的危害
        2.4.3 水中硫酸根超标的危害
    2.5 去除水中氟、总硬度及硫酸根的研究现状
        2.5.1 去除水中氟的研究现状
        2.5.2 降低水中总硬度的研究现状
        2.5.3 去除水中硫酸根的研究现状
    2.6 我国饮用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实验工作
    3.1 实验原水水质
    3.2 实验药剂与器材
        3.2.1 实验药剂
        3.2.2 实验器材
    3.3 测试项目与分析方法
        3.3.1 测试项目
        3.3.2 分析方法
    3.4 实验方法
        3.4.1 化学沉淀法除氟
        3.4.2 化学沉淀法降低总硬度
        3.4.3 化学沉淀法除硫酸根
        3.4.4 化学沉淀法降低氟和总硬度
        3.4.5 化学沉淀法除氟和硫酸根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化学沉淀法除氟
        4.1.1 药剂的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1.2 pH值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1.3 反应时间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1.4 药剂费用及常用的去除水中氟的方法比较
    4.2 化学沉淀法降低总硬度
        4.2.1 药剂的投加量对降低总硬度的影响
        4.2.2 反应时间对降低总硬度的影响
        4.2.3 药剂费用及常用去降低水中总硬度的比较
    4.3 化学沉淀法除硫酸根
        4.3.1 药剂的投加量对除硫酸根的影响
        4.3.2 反应时间对除硫酸根的影响
        4.3.3 药剂费用及去除水中硫酸根的比较
    4.4 化学沉淀法降低氟和总硬度
        4.4.1 药剂的投加量降低氟和总硬度的影响
        4.4.2 反应时间对降低氟和总硬度的影响
        4.4.3 pH值对降低水中氟和总硬度的影响
    4.5 化学沉淀法去除水中的氟和硫酸根
        4.5.1 药剂的投加量降低氟和硫酸根的影响
        4.5.2 反应时间对降低氟和硫酸根的影响
第五章 实验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电解锰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 论
    1.1 电解锰厂工业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1.1.1 电解金属锰生产的工艺流程
        1.1.2 电解金属锰生产的废水排放
        1.1.3 电解金属锰生产的废水特点与危害
    1.2 电解锰工业废水的治理
        1.2.1 絮凝沉淀法
        1.2.2 铁屑微电解法
        1.2.3 液膜分离法
        1.2.4 传统化学沉淀法
        1.2.5 过氧化钙沉淀法
        1.2.6 电解法
        1.2.7 重金属处理剂法
    1.3 本课题的内容及意义
第2章 絮凝沉淀法
    2.1 混凝反应机理
        2.1.1 胶体的稳定性
        2.1.2 化学混凝的机理
        2.1.3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2.1.4 絮凝沉淀法处理电解金属锰废水的机理
    2.2 混凝剂的种类
        2.2.1 无机絮凝剂
        2.2.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2.2.3 微生物絮凝剂
第3章 絮凝沉淀法处理电解金属锰废水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锰的分析方法
        3.1.2 铬离子的分析方法
        3.1.3 试验用水
        3.1.4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5 试验装置
        3.1.6 实验设计
    3.2 水力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1 实验步骤
        3.2.2 实验结果
        3.2.3 实验分析
    3.3 不同混凝剂投加量对电解金属锰废水处理的影响
        3.3.1 实验步骤
        3.3.2 实验结果和分析
    3.4 助凝剂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4.1 实验步骤
        3.4.2 实验结果和分析
    3.5 pH 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5.1 实验步骤
        3.5.2 实验结果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子交换膜结合电解分离技术处理电解金属锰废水的研究
    4.1 离子交换膜-电解分离技术机理
        4.1.1 离子交换膜
        4.1.2 离子交换膜的分离原理与特点
        4.1.3 离子交换膜的应用
    4.2 金属电沉积
        4.2.1 金属电沉积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
        4.2.2 金属电沉积过程的特点
        4.2.3 电流效率
    4.3 离子交换膜-电沉积组合工艺
        4.3.1 离子交换膜-电沉积组合工艺原理与特点
        4.3.2 离子交换膜-电沉积组合工艺的应用研究实例
    4.4 离子交换膜-电解分离处理电解金属锰废水的机理
    4.5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4.5.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5.2 实验用水
        4.5.3 分析项目与测定方法
        4.5.4 实验装置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1 阴极溶液pH 对锰电沉积效率的影响
        4.6.2 阴极区锰离子浓度对锰电沉积电流效率的影响
        4.6.3 不同电解时间对锰电沉积电流效率的影响
        4.6.4 槽电压ψ对锰电沉积电流效率的影响
        4.6.5 阴极区搅拌对锰电沉积效率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混凝吸附法处理含油废水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文献与综述
    1.1 含油废水的特点
        1.1.1 含油废水的危害性
        1.1.2 油在废水中的分布特征
        1.1.3 含油废水的来源特征
    1.2 含油废水的处理技术概述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国内外治理技术进展
        1.3.1 氧化技术
        1.3.2 膜分离技术
        1.3.3 电解法处理技术
        1.3.4 电凝聚和电渗析技术
        1.3.5 吸附法处理
        1.3.6 生物法技术
        1.3.7 化学药剂技术
    1.4 各种处理技术比较
    1.5 混凝吸附处理含油废水的意义
2 混凝技术的原理
    2.1 混凝的概念
    2.2 混凝的机理
        2.2.1 双电层压缩机理
        2.2.2 吸附电中和作用的机理
        2.2.3 吸附架桥作用机理
        2.2.4 沉淀物网捕机理
        2.2.5 小结
    2.3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2.3.1 水温影响
        2.3.2 水中pH值和碱度影响
        2.3.3 水中悬浮物浓度的影响
        2.3.4 搅拌速度和时间对混凝作用的影响
        2.3.5 混凝剂的用量对混凝作用的影响
        2.3.6 分离方法和工艺设计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2.4 混凝剂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4.1 无机混凝剂
        2.4.2 有机混凝剂
        2.4.3 微生物混凝剂
    2.5 混凝剂研究的新方向
3 CAX复合混凝剂的研制
    3.1 CAX复合混凝剂的主要原料及其作用
        3.1.1 粉煤灰
        3.1.2 锅炉烟道灰
        3.1.3 工业硫酸铝
    3.2 CAX复合混凝剂的配制
    3.3 CAX复合混凝剂的条件实验
        3.3.1 实验方法
        3.3.2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3.3.3 pH影响条件实验
        3.3.4 温度影响条件实验
        3.3.5 混凝反应时间条件实验
        3.3.6 混凝剂用量条件实验
        3.3.7 小结
    3.4 CAX复合混凝剂与其他混凝剂处理含油废水的比较
        3.4.1 对COD的去除效果比较
        3.4.2 对油的去除效果比较
        3.4.3 对废水中重金属Hg、Cu、Cd的去除效果比较
        3.4.4 形成絮凝体的沉降速度和污泥体积的比较
        3.4.5 加药费用比较
    3.5 CAX复合混凝剂的特点总结
4 小型模拟实验
    4.1 工艺流程设计
    4.2 实验设备的设计
        4.2.1 组合式混凝反应罐的设计
        4.2.2 吸附过滤罐的设计
        4.2.3 小型模拟实验对污水的处理结果
        4.2.4 小结
5 CAX复合混凝剂处理含油废水的中试
    5.1 中试工艺流程
    5.2 主要工艺设备的设计计算
        5.2.1 预处理(粗粒化)罐的设计及计算
        5.2.2 混凝综合反应罐的设计和计算
        5.2.3 吸附过滤罐的设计及计算
    5.3 中试处理结果
6 应用前景分析
    6.1 工艺技术的可行性
    6.2 经济可行性分析
    6.3 市场需求分析
        6.3.1 油田石油开发含油污水处理
        6.3.2 辽河、淮河、环渤海地区环境污染治理的需要
    6.4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火力发电厂亚临界压力锅炉用水除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及处理工艺
        1.1.1 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
        1.1.2 工业用水的处理工艺
    1.2 工业用水中氧化硅对工业过程的影响
    1.3 火力发电厂中的氧化硅
        1.3.1 火力发电厂的水、汽系统
        1.3.2 氧化硅在火力发电厂水、汽系统中的行为
        1.3.3 氧化硅对火力发电厂的影响
    1.4 课题的提出及重要性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3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参考文献
2 混凝理论和去除氧化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1 混凝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1.1 无机混凝剂
        2.1.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2.1.3 活化硅酸
        2.1.4 碳酸镁—循环使用的絮凝剂
    2.2 混凝理论的研究现状
        2.2.1 胶体化学基础
        2.2.2 混凝作用机理
        2.2.3 氧化硅在水溶液中转化的动力学
    2.3 氧化硅的水溶液行为
        2.3.1 氧化硅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
        2.3.2 氧化硅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
        2.3.3 氧化硅在水溶液中转化的动力学
    2.4 混凝沉淀去除氧化硅
        2.4.1 铝盐除硅
        2.4.2 铁盐除硅
        2.4.3 镁剂除硅
        2.4.4 石灰除硅
    2.5 其它去除氧化硅的方法
        2.5.1 反渗透除硅
        2.5.2 微泡浮选(气浮)除硅
        2.5.3 电凝聚除硅
        2.5.4 离子交换除硅
        2.5.5 阻垢剂抑制硅垢的形成
        2.5.6 除硅或抑制硅垢的其他方法
    2.6 各种除硅方法比较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软化混凝除硅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原水和系统水的水质分析
        3.2.1 原水水质分析
        3.2.2 系统水的水质分析
    3.3 软化混凝去除氧化硅
        3.3.1 实验方法
        3.3.2 加药顺序对除硅效果的影响
        3.3.3 Ca(OH)_2加入量对除硅效果的影响
        3.3.4 Na_2CO_3加入量对除硅效果的影响
        3.3.5 聚合铁加入量对除硅效果的影响
        3.3.6 不同除硅操作对除硅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混凝除硅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pH值时原水胶体硅含量
    4.3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去除原水胶体硅
        4.3.1 实验方法及材料
        4.3.2 聚合铁(PFS)加入量对胶体硅去除效果的影响
        4.3.3 聚合铝(PAC)加入量对胶体硅去除效果的影响
        4.3.4 两种混凝剂去除原水胶体硅的比较
    4.4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对除硅效果的影响
        4.4.1 实验方法及材料
        4.4.2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对胶体硅去除效果的影响
        4.4.3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对胶体硅去除效果的影响
        4.4.4 两种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去除原水胶体硅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氧化硅与聚合铝的相互作用
    5.1 引言
    5.2 聚合铝(PAC)的制备及形态分析
        5.2.1 聚合铝(PAC)的制备
        5.2.2 PAC的形态分析
    5.3 三类氧化硅的制备及形态分析
        5.3.1 三类氧化硅的制备
        5.3.2 三类氧化硅的形态分析
    5.4 氧化硅对聚合铝形态变化的影响
        5.4.1 PAC的形态特征
        5.4.2 高岭土水溶液中PAC的形态变化
        5.4.3 硅酸钠和高岭土水溶液中PAC的形态变化
        5.4.4 水玻璃和高岭土水溶液中PAC的形态变化
        5.4.5 活性硅酸和高岭土水溶液中PAC的形态
    5.5 氧化硅对聚合铝(PAC)混凝作用的影响
        5.5.1 硅酸钠和高岭土水溶液中PAC的混凝性能
        5.5.2 水玻璃和高岭土水溶液中PAC的混凝性能
        5.5.3 活性硅酸和高岭土水溶液中PAC的混凝性能
        5.5.4 氧化硅与聚合铝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拓展性除硅研究工作
    6.1 引言
    6.2 强化低浊度水混凝的措施
    6.3 添加物对混凝除硅效果的影响
        6.3.1 实验方法
        6.3.2 添加物对水库水除硅效果的影响
        6.3.3 添加物对地下水除硅效果的影响
    6.4 磁场处理对混凝除硅的作用
        6.4.1 实验方法
        6.4.2 磁场处理对混凝除硅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结论
致谢
附录A 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黑荆树单宁络合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重金属废水治理方法和研究进展
        1.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1.2 重金属废水的治理方法
    1.2 植物单宁研究进展
        1.2.1 植物单宁分类和结构
        1.2.2 植物单宁的化学反应特性及应用领域
        1.2.3 植物单宁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络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方法
        1.3.1 络合物稳定常数
        1.3.2 测定方法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黑荆树单宁络合性质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2 黑荆树单宁的提取、提纯和理化性质
        2.1.3 溶液的配制
        2.1.4 加质子常数和络合稳定常数的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黑荆树单宁的提纯
        2.2.2 单宁含量
        2.2.3 单宁红外光谱
        2.2.4 单宁加质子常数和络合稳定常数的测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磺化黑荆树单宁络合性质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2 黑荆树单宁的磺化改性
        3.1.3 磺化度的测定
        3.1.4 产物的提纯
        3.1.5 磺化黑荆树单宁的红外表征
        3.1.6 加质子常数和络合稳定常数的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条件对黑荆树单宁磺化度的影响
        3.2.2 红外表征
        3.2.3 磺化黑荆树单宁加质子常数
        3.2.4 磺化黑荆树单宁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滴定曲线
        3.2.5 磺化度与络合稳定常数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羧甲基黑荆树单宁络合性质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4.1.2 黑荆树单宁的醚化和提纯
        4.1.3 羧甲基黑荆树单宁提纯
        4.1.4 羧甲基黑荆树单宁取代度的测定
        4.1.5 羧甲基黑荆树单宁加质子常数和络合稳定常数的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羧甲基黑荆树单宁取代度的测定
        4.2.2 羧甲基黑荆树单宁红外表征
        4.2.3 醚化反应机理分析
        4.2.4 羧甲基黑荆树单宁络合滴定曲线
        4.2.5 羧甲基黑荆树单宁加质子常数
        4.2.6 羧甲基黑荆树单宁络合稳定常数的测定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荆树单宁及衍生物的络合物光谱和配比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5.1.2 黑荆树单宁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5.1.3 傅立叶红外光谱表征
        5.1.4 紫外分析
        5.1.5 金属配合物配比的测定
    5.2 结果与讨论
        5.2.1 黑荆树单宁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研究
        5.2.2 黑荆树单宁衍生物及其金属化合物的紫外光谱分析
        5.2.3 黑荆树单宁及其衍生物的金属化合物的配位比研究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介绍一种制备注射用水的新技术——碱式氯化铝同电渗析器的联合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介绍一种制备注射用水的新技术——碱式氯化铝同电渗析器的联合应用[J]. 广州市药品检验所. 中草药通讯, 1974(06)
  • [2]电渗析技术在食品与医药工业方面的应用[J]. 于璐. 中国环境管理丛书, 2010(02)
  • [3]输液生产中的几个问题(上)[J]. 谈一中. 人民军医, 1978(01)
  • [4]“K2FeO4-TiO2”法处理矿井水工艺研究[D]. 翟进. 安徽理工大学, 2007(07)
  • [5]黄河水有机污染处理技术研究[D]. 赵世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03)
  • [6]化学沉淀法去除饮用水中微量超标的氟、硬度及硫酸根[D]. 余文娟. 太原理工大学, 2012(10)
  • [7]电解锰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D]. 钟琼. 湖南大学, 2006(06)
  • [8]混凝吸附法处理含油废水的技术研究[D]. 林忠胜. 大连理工大学, 2004(04)
  • [9]火力发电厂亚临界压力锅炉用水除硅研究[D]. 程相利. 北京科技大学, 2001(05)
  • [10]黑荆树单宁络合性质的研究[D]. 苏小宝.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介绍一种制备注射用水的新技术——碱式氯化铝与电渗析器的联合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