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i(THF)_4][Nd(C_8H_8)_2]·2THF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李艾霖[1](2021)在《锕系金属配合物中锕-硅/锕-碳键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
邓翀,苏一茂,黄闻亮[2](2021)在《锕系元素的非寻常氧化态化学 Ⅱ.分子配合物》文中认为近年来,结构明确的非寻常氧化态的锕系元素分子配合物的合成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比如二价钍、铀、镎、钚分子配合物的首度合成,以及四价锫分子配合物单晶结构的首次报道。对这一领域进行总结与展望恰当其时。作为系列综述的第二部分,本文将首先对锕系元素的"非寻常氧化态"进行界定,然后着重介绍非寻常氧化态的锕系元素分子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将归纳这一领域研究的特点与难点,阐述其对于锕系元素基础理论与核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王怡,黄闻亮[3](2020)在《稀土金属的非传统氧化态化学》文中指出按照传统观点,除了二价铕、镱、钐与四价铈之外,稀土金属(钪、钇和镧系元素)在化合物中主要呈正三价,这限制了稀土金属参与氧化还原过程的可能.因此,拓展稀土金属的氧化态、合成非传统氧化态的稀土金属配合物既是合成化学家一直以来追寻的目标,也是发展稀土金属介导的氧化还原化学的基础.近年来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与进展,除了放射性的钷,所有稀土金属的二价分子配合物都被成功制备,而铽和镨的四价分子配合物也首次被合成.合理的配体设计对于稳定稀土金属的非传统氧化态至关重要,而且对其电子结构与成键性质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配体场对于稀土金属的电子构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本综述中,我们首先对稀土金属的电子构型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稀土金属的非传统氧化态化学的主要进展.综述涵盖了气相、固相、溶液相与分子配合物等体系,侧重于非传统氧化态的稀土分子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我们阐述了这一领域的进展对于稀土基础理论与应用的重大意义,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苏冬妹[4](2019)在《低价铀配合物结构和金属多重键计算及小分子活化》文中研究表明铀-铀金属键多年来一直是锕系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其作用强度相对较弱,选择具有特殊结构特征、合适配位能力和优良空间/电子特性的配体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虽然在杂核铀-过渡金属配合物合成和金属键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含铀-铀金属键的配合物至今仍未实验合成。同时,基于强还原性特征,低价铀金属配合物能够活化CO2、N2等工业和经济上重要的小分子,以往研究多生成非常稳定的铀-小分子产物,造成催化循环使用困难,而且催化过程反应机制仍不清晰。这些问题为理论研究提供挑战与契机。本文利用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对低聚吡咯大环双核铀配合物的结构、金属键及活化还原小分子的化学行为进行了系统计算。研究发现柔性聚吡咯大环配体能够容纳和稳定两个三价铀离子,得到包括四种配位模式、四种电子自旋态的16个[U2(L)]2+稳定异构体。大环配体柔性使得两个三价铀离子可在较大范围内自由伸展。由于两个铀可以在形成配合物中的轴向相对自由移动,以及适当的U-N相互作用,使得[U2(L)]2+可具有多样化的U-U键,包括三重键、弱单键和没有成键作用。相比配体的扭曲形变和U-U间可能形成的化学键,U-L成键是稳定配合物的决定因素。基于上述研究得到的两个异构体Out-In(1)和Out-Out(2)存在配位不饱和铀活性位点这一结构特点,我们考察了它们对四氢呋喃、碘离子、碘化氢的作用。计算表明这些衍生物都是能量上稳定的。相比之下,小分子与裸露铀的配位会使得衍生物的发生规律性变化,但是不改变轨道的能量排列顺序和轨道本质。热力学计算显示,在考虑自旋-轨道耦合效应时,碘端基配位比四氢呋喃/碘化氢配位更有利;四氢呋喃溶剂化配合物比碘化氢配合物更容易形成。其次,研究显示配合物1([U2(L)]2+的全局基态)能够通过裸露的铀催化活化CO2,随后可发生加氢或者裂解反应。得到三个能量上稳定的结构1-OCO、1-OOC和1-(OCO)2,反应均为放热过程。1-OOC中CO2片段发生弯曲,在双金属铀协同活化和还原作用下形成CO2·–自由基,其电子自旋密度为0.84;另两个复合物中具有线性U-O-C-O结构特征。进一步加氢反应得到三种稳定产物。由于不需要克服O-C-O弯曲能垒,1-OOC生成1-OOCH释放能量最多,是所有加氢反应中热力学上最有利的。计算还揭示上述1-CO2复合物还能发生裂解脱CO反应,同时双核U(Ⅲ)配合被氧化、生成双核U(IV)-氧或碳酸盐。三价铀配合物中的高还原性金属中心提供双电子,在双金属铀的协同作用下催化O-C键断裂。计算得到11个稳定结构的碘和四氢呋喃桥连的双核三价铀化合物。由于有桥联原子支撑作用,计算U-U间距较远,超过4.0?。由[UI3(THF)4]和聚吡咯配体反应,在标量相对论级别生成Pacman结构配合物3需要11.2 kcal/mol反应能;考虑旋轨耦合影响,反应能会降低0.9 kcal/mol。无论是否考虑旋轨耦合,形成非典型Pacman结构的3n只需要0.5 kcal/mol反应能。我们计算结果与实验预相关结构相一致。3可以进行各种化学修饰。其THF溶剂化和碘化作用相对3增加了反应能,而增多这些作用会使得反应条件更为苛刻;改变桥连原子和大环配体(相对3)虽仍为吸热过程,但是仅增加不到7.4 kcal/mol的能量。因此,本论文研究将对设计、研发新型铀催化材料,理解相关催化循环过程与机制,以及实现小分子高附加值化提供理论支持;还在为降低CO2在大气中的含量、治理大气污染,以及实现核废料变废为宝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陈方园[5](2018)在《有机无机锕系金属化合物和金属多重键计算》文中提出经三十余年努力,二价铀溶液化学于近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获得两个可通过X-ray晶体衍射表征结构的有机金属铀(II)配合物。为进一步拓展UII配合物化学和探索可能存在的金属多重键,设计双核配合物[(UII)2(L)](L为八齿氮供体低聚吡咯大环四价阴离子),并使用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优化其可能的电子自旋态异构体结构和计算相关性质。结果表明,[(UII)2(L)]具有三重态基态,其电子组态为π4σ2δ2;U(5f)原子轨道对高占据分子轨道有重要贡献;它的U-U键长为2.33?、Mayer键级为3.89和对应的伸缩振动频率为259 cm–1,被指认为U-U弱四重键。结合分子轨道和QTAIM(Quantum theory of atoms in molecule)参数分析,发现金属氧化态可以调控配体和金属轨道能级匹配程度以及改变金属-金属多重键。除如上经常采用的低聚吡咯N供体无机配体,环戊二烯是一种常用的有机配体。在本论文中,探索环戊二烯与低氧化态锕系离子形成的配合物[Cp3AnmX]n(An=U、Np和Pu;m=III和IV;X=Vac、CO、NO、N2、CO2、F–、Cl–、Br–和I–;n=-1、0和1)。研究表明U-X的Mayer键级在0.201.50之间;结合QTAIM拓扑性质分析,指认U-N(NO)为共价键(近似双键性质),而其它U-X均为配位单键。考虑溶剂环境效应和旋轨耦合作用影响,计算得到以上配合物从VI到III的还原电势E0。当X为卤素时,随着周期增加,E0有增大,即其相应配合物得电子能力增强;当X为中性小分子配位时,配合物E0比卤素配位的大,X为NO时还原电势值最大;随着U、Np、Pu变化,计算显示配合物E0有逐渐增大趋势,这与实验测得的AnIV/AnIII离子对的结果相一致。
陈润海[6](2015)在《二价戊二烯基稀土均配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催化己内酯开环聚合》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类茂的配体,戊二烯基(Pdl)能够在不同条件下以η1,η3和η5的方式与中心金属作用,而且有研究报道η5-Pdl比传统Cp配体空间位阻效应更大、和金属结合更紧密。我们利用2,4-二叔丁基戊二烯基钾(K(Pdl’))和稀土卤化物反应得到双戊二烯基Sm(II)和Yb(II)化物。化合物(η5-Pdl’)2Yb(THF)(1)和(η5-Pdl’)2Sm(DME)(2)能够通过Ln I2和2当量的K(Pdl’)经置换反应大量得到。当3当量的K(Pdl’)和LnCl3反应时也得到了产物1和2。两化合物都被很好的表征并得到了晶体结构,结果显示两化合物中Pdl’基以η5模式配位,Pdl’骨架上的C原子处于同一平面,并以典型的长-短-短-长的方式连接。化合物1中的Yb-C键长和之前报道的(2,4-Me2-C5H5)2Yb(DME)相似,但是两化合物中Pdl’的构想角都接近180o。两化合物都能够在室温下高活性引发己内酯聚合,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窄。我们推测,在聚合过程中,Pdl’部分在外界干预条件下发生η5-η3-η1配位模式的转换,有利于单体配位插入,以至于聚合活性高。我们提出了单电子转移-氧化聚合机理,LnII单电子转移给己内酯单体使之开环进而偶联成桥,连接两分子的Ln III,单体通过插入Ln-O键增长形成2个金属中心对应于1条分子链的结构。通过齐聚物的MALDI-TOF-MS分析,证明了我们所提出的聚合机理。
罗薇[7](2007)在《含N-哌啶乙基茂基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无水、无氧和纯的氩气保护下,使用Schlenk技术,用N-哌啶乙基氯C5H10NCH2CH2Cl与1当量的CH3C5H4Na冰水浴条件下在THF中反应,以53%的产率得到化合物N-哌啶乙基取代环戊二烯基化合物C5H10NCH2CH2C5H4CH3(1)。用化合物1与1当量的n-BuLi冰水浴条件下在THF中反应,再与2当量的Me3SiCl反应,以86%的产率得到化合物C5H10NCH2CH2C5H3(CH3)(SiMe3)(2)。用含N-哌啶乙基取代环戊二烯基化合物1、2分别以当量比2;1与Yb(Ⅲ)的化合物[(Me3Si)2N]3YbⅢ(μ-Cl)Li(THF)3在甲苯中回流反应24h,分别以49%和42%的产率得到Yb(Ⅱ)的化合物[η5;η1-(C5H10N-CH2CH2C5H3CH3)]2YbⅡ(3)和{η5;η1-[C5H10NCH2CH2C5H2(CH3)(SiMe3)]}2YbⅡ(5);化合物1、2再分别以当量比2;1与Eu(Ⅲ)的化合物[(Me3Si)2N]3EuⅢ(μ-Cl)Li(THF)3在甲苯中室温下反应24h,分别以56%和52%的产率得到Eu(Ⅱ)的化合物[η5;η1-(C5H10NCH2CH2-C5H3CH3)]2EuⅡ(4)和{η5;η1-[C5H10NCH2CH2C5H2(CH3)(SiMe3)]}2EuⅡ(6)。上述化合物结构均经过光谱和元素分析的表征。以上实验结果,从内配位角度研究了杂原子配位促进稀土金属-氮键均裂反应,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经过杂环氮原子的配位,能促使Ln-N(Ln=Yb,Eu)键均裂,得到Ln(Ⅱ)(Ln=Yb,Eu)化合物,进一步拓展了通过稀土金属-氮键均裂反应合成二价稀土金属配合物这种新方法的适应范围。同时,我们研究了上述合成的Yb(Ⅱ)、Eu(Ⅱ)金属有机化合物作为单一组分催化剂催化ε-己内酯(ε-CL)均聚的反应活性。结果表明,上述催化剂对ε-CL均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改变溶剂、温度、催化剂与单体摩尔比及单体与溶剂体积比,均会对聚合活性、分子量大小及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
姚伟[8](2007)在《含胺基及乙烯醇基混合配体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引发芳香醛歧化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们小组首次发现了通过稀土胺基化合物引发芳香醛发生Cannizzaro-型歧化反应,生成相应的酰胺和醇。为了进一步探索这种歧化反应的应用范围及配合物中作为配体的乙烯醇基与醛的反应性,我们设计合成了含胺基、乙烯醇基混合配体的新型稀土配合物,并研究了其与芳香醛的反应。首先,-78℃下,在两当量的2,6-iPr2PhNHSiMe3(1)THF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BuLi,反应12小时,再加入一当量的LnCl3(Ln=Y、Yb)80℃下,反应24小时,一锅法合成了含胺基、乙烯醇基混合配体的新型稀土金属配合物(CH2=CHO)LnⅢ[2,6-(iPr)2PhNSiMe3]2(μ-Cl)Li(THF)3(Ln=Y(2)、Yb(3)),上述化合物结构经单晶X-ray衍射、光谱和元素分析表征,表明我们得到的是一类新型的三价稀土配合物。第二,我们用合成的新型稀土胺基化合物与含不同取代基的芳香醛进行化学计量反应,考察了其在不同溶剂、温度下的反应性,研究了芳香醛的电子效应、空间立体效应及稀土配合物中心金属原子对此类Cannizzaro-型歧化反应的影响。第三,鉴于上述配合物2、3和[(Me3Si2)2N]3Ln(μ-Cl)Li(THF)3与芳香醛反应结果上的一些差别,我们又以三氯化钇为催化剂,将两当量的芳香醛与一当量化合物1的锂盐直接进行反应,结果以较好的产率得到了相应的酰胺和醇,这说明配合物2、3中所含的乙烯醇基可能对此Cannizzaro-型歧化反应存在一定的影响。
钱立武[9](2004)在《含(Me3Si)2NSiMe2侧链茂基稀土镱(Ⅱ)配合物和茚基钾盐配合物多聚体的合成、表征及结构研究》文中提出采用无水无氧的 Schlenk 操作技术,合成了含(Me3Si)2NSiMe2侧链的一个茂基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和一个茚基钾盐有机配合物的多聚体。本论文分为两部分:(1)[ (Me3Si)2NSiMe2Cp]2Yb(Ⅱ )·2THF的合成,表征及结构研究。以两摩尔(Me3Si)2NSiMe2CpLi 与一摩尔 YbCl3 在溶剂中反应两天后,再加入一摩尔金属 Na 还原得到[ (Me3Si)2NSiMe2Cp]2Yb(Ⅱ )·2THF。配合物经过 X 射线衍射分析:[η5-C5H4SiMe2N(SiMe3)2]2Yb(Ⅱ)·2THF 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 P21/c,a=16.4687(12), b=9.0770(6), c=30.494(3)?, β=93.642(4)0,V=4549.3(6)?3, Z=2, 分子式为 C34H72N2O2Si6Yb, Mr=882.51,Dc=1.288g/cm3, F(000)=1840.00,μ(MoKα)=22.42cm-1(λ=0.71070 ?).收集独立衍射点 7814 个其中 I>3.00σ(1)用于结构解析,用全矩阵最小二乘法校正,得最终偏离因子;R=0.039,Rw=0.050。发现 Yb 分别与两个茂基以 η5 方式成键,两个四氢呋喃各有一个氧原子与之配位。(2){K[IndSiMe2N(SiMe3)2]}n 的合成,表征与结构研究。以同样方法用两摩尔(Me3Si)2NSiMe2IndLi 与一摩尔 YbCl3 在溶剂中反应两天后,再加入一摩尔物质量的 Na/K 合金还原,期望得到[ (Me3Si)2NSiMe2Ind]2Yb(Ⅱ )·2THF。然而我们却得到非预期的以 3<WP=6>[(Me3Si)2NSiMe2Ind]K 为单元的配合物多聚体。经过 X 射线衍射分 析 : K[IndSiMe2N(SiMe3)2] 属 于 单 斜 晶 系 , 空 间 群 为 P21/n,a=13.853(6), b=10.243(4), c=16.754(7)?, β=93.642(4)0, V=2244.1(16)?3, Z=4,其分子式为 C17H25KNSi3 , Mr=366.75, Dc=1.086g/cm3,F(000)=780 ,μ(MoKα)=22.42cm-1(λ=0.71073 ?).收集独立衍射点 2056个其中 I>2.00σ(1)用于结构解析,用全矩阵最小二乘法校正,得最终偏离因子;R=0.0842,Rw=0.2162。发现 K 分别与两个茚基五元环以η5方式 成键,两个茚基侧链(Me3Si)2NSiMe2 上各有一个亚甲基碳与K 配位,通过这种 12 配位,形成配合物多聚体。两个有机配合物均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表征。
张立新,周锡庚,蔡瑞芳,黄祖恩[10](2000)在《环辛四烯基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文中指出环辛四烯基稀土配合物是继茂基配合物之后的又一类非常重要的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本文将就这一领域的发展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总结和回顾。
二、[Li(THF)_4][Nd(C_8H_8)_2]·2THF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i(THF)_4][Nd(C_8H_8)_2]·2THF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2)锕系元素的非寻常氧化态化学 Ⅱ.分子配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1 锕系元素的非寻常氧化态 |
2 分子配合物 |
2.1 钍 |
(1) Th(Ⅲ) |
(2) Th(Ⅱ) |
2.2 U(Ⅱ) |
2.3 Np(Ⅱ) |
2.4 Pu(Ⅱ) |
2.5 其他前锕系元素 |
2.6 后锕系元素 |
3 总结与展望 |
(3)稀土金属的非传统氧化态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稀土金属的电子构型与氧化态 |
3 高价稀土金属(除铈以外)化学 |
3.1 气相 |
3.2 固相 |
3.3 溶液相 |
3.4 分子配合物 |
4 低价稀土金属化学 |
4.1 气相 |
4.2 固相 |
4.3 溶液相 |
4.4 分子配合物 |
4.4.1 经典二价稀土金属(铕、镱、钐) |
4.4.2 非经典二价稀土金属(铥、镝、钕) |
4.4.3 三明治型零价稀土金属芳烃配合物 |
4.4.4 稀土金属氮气还原化学 |
4.4.5 非传统二价稀土金属 |
5 总结与展望 |
(4)低价铀配合物结构和金属多重键计算及小分子活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锕系配位化学 |
1.1.1 铀配合物概述及三价铀配合物合成 |
1.1.2 铀配合物的经典配体 |
1.1.3 低价铀的配体研究进展 |
1.2 三价铀配合物活化小分子 |
1.2.1 二氧化碳 |
1.2.2 氮气 |
1.2.3 一氧化碳 |
1.3 论文选题背景、意义和内容 |
第2章 理论计算方法 |
2.1 密度泛函理论 |
2.2 相对论效应 |
2.3 基组 |
2.4 溶剂化效应 |
第3章 双核三价铀聚吡咯配合物的结构和多样化金属-金属多重键 |
3.1 引言 |
3.2 研究体系和计算细节 |
3.2.1 研究体系 |
3.2.2 计算细节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几何结构 |
3.3.2 相对稳定性 |
3.3.3 U-U键性质和电子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端基配位THF/I-/HI的双核三价铀配合物结构和反应性质 |
4.1 引言 |
4.2 计算细节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结构性质 |
4.3.2 电子结构 |
4.3.3 热力学反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核三价铀聚吡咯配合物活化二氧化碳及其加氢和裂解反应 |
5.1 引言 |
5.2 研究体系和计算细节 |
5.2.1 研究体系 |
5.2.2 计算细节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几何结构 |
5.3.2 电荷与电子自旋密度 |
5.3.3 红外振动光谱 |
5.3.4 QTAIM拓扑分析 |
5.3.5 电子结构 |
5.3.6 热力学反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桥连配位THF/I-的双核三价铀聚吡咯配合物结构和热力学反应 |
6.1 引言 |
6.2 计算细节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热力学反应 |
6.3.2 几何结构 |
6.3.3 电子结构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有机无机锕系金属化合物和金属多重键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锕系核放射化学 |
1.2 分离锕系核素的相关配体 |
1.2.1 柔性八齿氮配位低聚吡咯配合物的合成 |
1.2.2 有机环戊二烯配合物的发展研究 |
1.3 锕系计算化学进展 |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方法 |
2.1 密度泛函理论 |
2.1.1 广义梯度近似 |
2.1.2 杂化泛函 |
2.2 基组 |
2.2.1 Slater型轨道 |
2.2.2 Gaussian基组 |
2.3 相对论效应 |
2.4 溶剂化效应 |
2.4.1 COSMO模型 |
2.4.2 溶剂对配合物性质的影响 |
2.5 QTAIM拓扑分析 |
第3章 二价双核铀聚吡咯配合物结构设计和铀-铀多重键的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计算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几何结构和相对稳定性 |
3.3.2 原子电荷、电子自旋密度和轨道布居 |
3.3.3 分子轨道和金属多重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戊二烯基铀化合物结构和氧化还原性质的理论计算 |
4.1 引言 |
4.2 计算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结构性质 |
4.3.2 QTAIM分析 |
4.3.3 电荷与自旋 |
4.3.4 电子结构 |
4.3.5 还原电势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二价戊二烯基稀土均配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催化己内酯开环聚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二价茂类配合物 |
1.1.1 二价茂类均配物 |
1.1.2 单茂类和桥连茂类二价稀土配合物 |
1.2 二价非茂类稀土配合物 |
1.2.1 含单齿、多齿配体的二价稀土化合物 |
1.2.3 非Cp类 π 配体的二价稀土有机化合物 |
1.3“非经典”型二价稀土配合物 |
1.3.1 二价铥化物 |
1.3.2 两性离子二价配合物/酸根型配合物(eat complex) |
1.4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原料、厂家及其纯化 |
2.1.1 原料及厂家 |
2.1.2 稀土化合物的制备 |
2.1.3 单体纯化 |
2.1.4 溶剂精制 |
2.2 分析与测试 |
2.2.1 有机化合物的表征 |
2.2.2 聚合物的表征 |
第三章 双(2,4-二叔丁基戊二烯基)钐和镱化物的合成和表征 |
3.1 前言 |
3.2 2,4-二叔丁基戊二烯(2,4-~tBu_2-C_5H_5)和其钾盐{K(2,4-~tBu_2-C_5H_5)}的合成及表征 |
3.3 双(2,4-二叔丁基戊二烯基)钐和镱化物的合成和表征 |
3.3.1 配合物[2,4-(~tBu)_2-C_5H_5]_2Yb(THF)(1)的合成和表征 |
3.3.2 配合物[2,4-(~tBu)_2-C_5H_5]_2Sm(DME)(2)的合成和表征 |
3.4 K(2,4-~tBu_2-C_5H_5)还原YbCl_3和SmCl_3 |
3.4.1 K(2,4-~tBu_2-C_5H_5)对YbCl_3的还原反应 |
3.4.2 K(2,4-~tBu_2-C_5H_5)对SmCl_3的还原反应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双(2,4-二叔丁基戊二烯基)钐和镱化物催化己内酯开环聚合 |
4.1 前言 |
4.2 双戊二烯基二价稀土配合物催化己内酯聚合 |
4.2.1 聚合过程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含N-哌啶乙基茂基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化合物一览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二、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应用 |
三、我们的目标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一、C_5H_(10)NCH_2CH_2C_5H_4CH_3(1)的合成 |
二、C_5H_(10)NCH_2CH_2C_5H_3(CH_3)(SiMe_3)(2)的合成 |
三、[η~5:η~1-(C_5H_(10)NCH_2CH_2C_5H_3CH_3)]_2Yb~(II)(3)的合成 |
四、[η~5:η~1-(C_5H_(10)NCH_2CH_2C_5H_3CH_3)]_2Eu~(II)(4)的合成 |
五、{η~5:η~1-[C_5H_(10)NCH_2CH_2C_5H_2(CH_3)(SiMe_3)]}_2Yb~(II)(5)的合成 |
六、{η~5:η~1-[C_5H_(10)NCH_2CH_2C_5H_2(CH_3)(SiMe_3)]}_2Eu~(II) |
七、LiCl的定性检验 |
八、二价镧系茂基化合物催化ε-CL的聚合反应 |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
一、取代茂基配体的合成及表征 |
二、二价取代茂基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三、杂原子(N)配位促进稀土金属-氮键均裂反应及其机理的探讨 |
四、二价镱和铕有机配合物催化ε-己内酯(ε-CL)聚合反应的研究 |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含胺基及乙烯醇基混合配体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引发芳香醛歧化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三价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 |
二、三甲基硅胺基稀土化合物Ln[N(SiMe_3)_2]_3的应用 |
三、含乙烯醇基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四、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一、2,6-~iPr_2PhNHSiMe_3(1)的合成 |
二、(CH_2=CHO)Y~Ⅲ[2,6-(~iPr)_2PhNSiMe_3]_2(μ-CI)Li(THF)_3(2)的合成 |
三、(CH_2=CHO)Yb~Ⅲ[2,6-(~iPr)_2PhNSiMe_3]_2(μ-CI)Li(THF)_3(3)的合成 |
四、化合物2和3单晶X-射线衍射数据收集和结构的确定 |
五、含胺基及乙烯醇基混合配体稀土金属配合物引发芳香醛的歧化反应及在三氯化钇催化条件下2,6-(~iPr)_2PhNHSiMe_3的锂盐与芳香醛反应生成酰胺和醇 |
六、主要化合物的表征 |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
一、2,6~iPr_2PhNHSiMe_3(1)的合成及表征 |
二、含胺基和乙烯醇基混合配体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三、含胺基及乙烯醇基混合配体稀土金属配合物与芳香醛的反应及在三氯化钇催化条件下2,6-(~iPr)_2PhNHSiMe_3的锂盐与芳香醛反应研究 |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
第五部分 一些代表性化合物的图谱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晶体结构数据 |
(9)含(Me3Si)2NSiMe2侧链茂基稀土镱(Ⅱ)配合物和茚基钾盐配合物多聚体的合成、表征及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名词缩写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含(Me3Si)2NSiMe2 侧链的茂基,两个四氢呋喃配位的稀土二价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结构研究 |
第三章 含(Me3Si)2NSiMe2 侧链的茚基钾盐配合物多聚体的合成,表征与结构研究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论文 |
(10)环辛四烯基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1 环辛四烯基正二价稀土配合物 |
2 环辛四烯基正三价稀土配合物 |
2.1 单环辛四烯基正三价稀土配合物 |
2.1.1 含Ln-X(X=Cl,Br,I)键的单环辛四烯基正三价稀土配合物 |
2.1.2 含Ln-E键的单环辛四烯基正三价稀土配合物(E=C,N,O,S,Se) |
2.1.3 混合π配体配位的稀土环辛四烯基配合物 |
2.2 双环辛四烯基正三价稀土配合物 |
2.3 多层夹心环辛四烯基稀土配合物 |
3 环辛四烯基正四价稀土配合物 |
4 环辛四烯基稀土配合物的反应化学 |
5 小结 |
四、[Li(THF)_4][Nd(C_8H_8)_2]·2THF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锕系金属配合物中锕-硅/锕-碳键的理论研究[D]. 李艾霖. 南华大学, 2021
- [2]锕系元素的非寻常氧化态化学 Ⅱ.分子配合物[J]. 邓翀,苏一茂,黄闻亮.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2021(01)
- [3]稀土金属的非传统氧化态化学[J]. 王怡,黄闻亮. 中国科学:化学, 2020(11)
- [4]低价铀配合物结构和金属多重键计算及小分子活化[D]. 苏冬妹.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5]有机无机锕系金属化合物和金属多重键计算[D]. 陈方园. 黑龙江大学, 2018(10)
- [6]二价戊二烯基稀土均配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催化己内酯开环聚合[D]. 陈润海. 山东理工大学, 2015(04)
- [7]含N-哌啶乙基茂基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的研究[D]. 罗薇. 安徽师范大学, 2007(08)
- [8]含胺基及乙烯醇基混合配体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引发芳香醛歧化反应的研究[D]. 姚伟. 安徽师范大学, 2007(07)
- [9]含(Me3Si)2NSiMe2侧链茂基稀土镱(Ⅱ)配合物和茚基钾盐配合物多聚体的合成、表征及结构研究[D]. 钱立武. 安徽师范大学, 2004(04)
- [10]环辛四烯基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J]. 张立新,周锡庚,蔡瑞芳,黄祖恩. 有机化学, 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