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节能新材料——幕墙玻璃(论文文献综述)
李祺[1](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层商务酒店大堂的物理环境优化和节能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酒店建筑因规模体量较大、功能复杂、室内环境要求较高、满负荷运行调控负担重成为当前我国能耗最高的公共建筑类型之一。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夏热冬冷气候区,因经济水平与商贸活动需要酒店建设需求较高,但因需同时兼顾冬季保暖与夏季防热,能耗水平更为突出。酒店大堂作为酒店连接室内外环境的过渡中介空间,与室外接触面积大、物理环境较难控制,且因设计习惯常设置为共享空间通高形式形成高大空间,能耗水平进一步高起,同时酒店大堂空间常代表酒店形象,但边界模糊,细分复合功能复杂,是设计处理的难点。本研究针对当酒店大堂普遍面临的因绿色性能化设计考虑有限,导致能耗水平控制和物理环境营造效果不佳的典型问题,选取长三角夏热冬冷气候区空间具备一定规模、形式相对规整的代表性城市商务型酒店大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案例研究、实地调研、物理实测等研究方法,确立了酒店大堂的典型空间模式原型,对其能耗和物理环境的现状进行调研;并从空间、界面和入口灰空间三方面对酒店大堂的主要设计要素与试验变量进行了梳理与提取。通过对酒店的累计负荷与能耗、光热物理环境进行模拟计算分析,初步揭示了其关键设计变量与能耗水平和光热物理环境性能间的相关性差异及相应的关联机制。并在相关结果基础上,归纳总结提出了酒店大堂各不同设计要素以节能、光环境性能与热环境性能单一目标优化设计策略,以及多目标综合考量下的设计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节能目标,大堂天窗占比、面积、高度、窗墙比、剖面形态、平面长宽比六项较为关键;基于物理环境优化目标,大堂窗墙比、暴露率、方位布局、平面长宽比、高度六项较为关键;而综合考虑节能与物理环境营造目标,全设计要素中大堂天窗占比、窗墙比、高度、平面长宽比较为关键。基于如上研究,得出长三角夏热冬冷气候区酒店大堂整体设计建议:于该地区设计大堂空间时,需优先考虑对大堂高度和平面长宽比的控制,高度和长宽比取值宜适中;设计大堂界面时,需优先控制大堂外立面窗墙比和顶面天窗占比,建议窗墙比取值适中,天窗顶面占比取值趋小;在设计入口灰空间时,建议优先考虑内凹入式架空灰空间面宽控制,确保面宽取值介于大堂外立面的1/2至7/10间,以保证较优的物理环境营造与节能效果。如上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其关键设计变量与能耗水平和光热物理环境性能间的相关性差异及相应的关联关系,并为典型长三角夏热冬地区商务酒店大堂设计建议了关键设计要素的权衡次序与适宜取值范围,旨在为相关酒店大堂的节能和物理环境优化提供有价值的设计参考与依据。
王颖[2](2021)在《寒冷地区高层办公建筑外遮阳性能优化设计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紧缺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日益恶化的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及资源浪费的现状影响着人们,“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环境资源的节约与利用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认为建筑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部门,这也与建筑能耗占据世界资源的比例的提升,更大的建设量带来更大的资源消耗,而建筑节能主要通过发展节约资源、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来应对近几年气温不断升高同时降低建筑能耗。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一线二线城市高楼拔地而起,近几年气温不断升高,造成夏季空调负荷加大,尤其是高层办公建筑增加大量建筑能耗,是节能的重点对象。大部分的高层办公大楼都受到极简主义趋势的影响,这种趋势寻求建筑立面的简洁性,以及内部视觉功能的需要。立面使用大面积的无遮阳玻璃。由于缺乏遮阳板技术,夏季室内温室效应加剧,热环境质量下降。为降温而投入的空调能耗巨大,因此,在带有玻璃幕墙的高层办公大楼中增加外部遮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目前,遮阳设计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夏热冬冷等南方地区,北方寒冷地区研究较少。一方面是南方地区夏季日照较强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南方地区玻璃幕墙建筑较多应用的原因。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近几年气温不断升高,北方地区采用玻璃幕墙的高层办公建筑逐渐增多,能耗逐渐增大,高层玻璃幕墙的办公建筑的节能设计问题也渐渐走入视线。面对幕墙玻璃的高能耗现状,遮阳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不同气候条件外遮阳的优化研究会不同,对于寒冷气候区,有必要同时考虑夏季遮阳和冬季太阳辐射,以及室内的照明能耗受到的影响。因此,针对寒冷气候区的玻璃幕墙外遮阳研究显得逐渐重要。本文使用能效软件Energyplus探索高层办公建筑构件结构的外遮阳类型和外遮阳定性尺寸,包括外遮阳类型,出挑长度,间距等如何影响高层办公建筑的照明,空调,采暖等分项能耗和整体能耗使得玻璃幕墙办公楼能效较低,采用某种形式的遮阳后,在东,南,西和北四个方向定性定义的结构尺寸,可能导致最低建筑物的总体能耗。希望将来在寒冷地区设计高层办公建筑的外遮阳时,可以为建筑的外遮阳设计策略和数据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本文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必要性,并强调了研究建筑外遮阳设计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一下国内及其他地区的高层办公建筑遮阳的研究现状,包括遮阳方法,最新的遮阳类型,高能效的遮阳趋势以及实践。外遮阳应用较好的高层办公大楼实例。再次,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单体模拟房间,结合寒冷气候区气候特点,利用Energyplus能耗模拟软件,对其外遮阳构件定性尺寸和朝向进行分类模拟,得出各种类型遮阳构建尺寸对表面太阳辐射得热,照明能耗,采暖能耗,空调能耗及节能率的影响和合适的取值范围,横向对比各个构造定性尺寸对能耗影响的区别。最后,选取一例西安市某高层办公建筑,结合该建筑现有遮阳措施,对建筑进行遮阳优化设计改造,并进行案例分析,对比改造后建筑的表面太阳辐射,照明能耗,空调系统制冷及采暖能耗值,分析并优化外遮阳达到更好的综合节能效果,验证研究的结论成果并探讨今后在实例中的具体应用。
白蓓[3](2020)在《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很多城市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伴随着传统产业衰落而遗留的大量工业建筑,等待着拆除、废弃和改造。对既有工业建筑进行积极改造再利用,不仅能够避免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和环境的破坏,还能使既有建筑焕发新生继续发挥其社会价值,延续城市记忆。建筑表皮作为连接和转换建筑内外空间的直接媒介,对建筑的物理性能、使用功能以及视觉表现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改造的结果。随着既有工业建筑的改造趋于热门,对表皮的改造研究也变得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了国内外近年来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优秀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开篇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明确了研究的对象以及制定了研究方法和框架。然后对国内外既有工业建筑及表皮的理论、发展历程进行基础研究,总结了国外可借鉴的经验以及国内的不足。其次通过资料搜集、案例调研对既有工业建筑进行分类归纳以及特点分析,得出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的内在本体需求和外在影响因素,并对其设计原则进行总结。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基于既有工业建筑所具有的价值以及改造后新旧表皮的融合形式,归纳了表皮改造的四种模式,分别为“修旧如旧”、“新旧对比”、“新旧共生”以及“彻底更新”。基于表皮改造的外在限制因素以及内在本体需求,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的设计策略。其中宏观策略为契合建筑地域文脉、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中观策略为适应建筑不同结构、匹配建筑相应功能、参与建筑空间塑造;微观策略为材料的合理使用以及建筑物理性能的改善。最后结合理论研究对烟台市凤凰工业园的宝源工厂表皮改造设计实践进行总结。
王菁蔓[4](2020)在《彩釉玻璃在建筑外界面中的应用策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加剧及建筑业的日益发展,材料发生了极大改变。玻璃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材料,在建筑领域得到广泛使用,成为建筑外界面的常用材料。而彩釉玻璃由于其半透明特质,色彩丰富、肌理图像多样,材料性能优良,使用范围广泛,能创造出时尚、现代的外观,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建筑外界面的应用上大放异彩,也呈现出更加多样、复合的发展趋势。因此,彩釉玻璃外界面的应用研究对启发建筑师的创作思维、促进彩釉玻璃外界面的节能和创新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彩釉玻璃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自身的材料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彩釉玻璃外界面的应用策略。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陈述了彩釉玻璃的研究背景,并提出彩釉玻璃外界面的研究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综述以及案例总结,进而提出本论文的核心问题:如何利用彩釉玻璃的材料特征梳理出其在建筑外界面中的应用策略?第二部分为第二、三章,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解析。第二章阐述了彩釉玻璃的定义,对彩釉玻璃在建筑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彩釉玻璃外界面的优势及发展前景。第三章研究彩釉玻璃的主要材料特性,分别从彩釉玻璃的独特性、釉面的覆盖率、半透光特征、釉面呈现的可控特性、节能特征五个角度进行详细剖析。第三部分为第四章,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针对彩釉玻璃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应用策略,并结合大量国内外彩釉玻璃外界面设计的优秀案例加以佐证。详细论述了五个应用策略:利用釉面覆盖率及分布形式满足室内外空间不同的视觉交互需求,利用半透光特征塑造室内空间氛围,利用多样的釉面色彩丰富建筑的表情,利用釉面肌理、图像形式表达建筑的视觉意象,利用遮阳特性满足建筑外界面的节能策略。第四部分为第五章,以研究出的彩釉玻璃的材料特征和外界面的应用策略为依托,结合笔者参与的武林美术馆的项目实践,对彩釉玻璃的应用策略进一步说明。总之,本文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说明的研究框架,系统分析了彩釉玻璃自身特征及其在建筑外界面中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对今后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
李文雅[5](2020)在《基于天然采光的综合体立面石材幕墙设计研究 ——以济南大尧盛景广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天然采光的引入对建筑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室内光环境。但在能源形势十分严峻的今天,综合体建筑体量通常较大,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对建筑节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天然采光与建筑的立面设计有着十分直接密切的关系,如果在建筑设计初期引入对光环境的考虑,以此为出发点而进行建筑的立面幕墙设计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山东省光照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采光优势。论文以济南大尧盛景广场设计项目为例,探究如何通过立面设计来改善室内光环境。通过对国内外对于综合体建筑天然采光影响因素的分析,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将建筑采光考虑进去,让采光优化辅助指导设计,从合理的场地规划、合理的平面形式和合理的采光形式三个大方面分别对项目进行建筑设计。在建筑立面上,结合原有石材幕墙的干挂技术,在对济南大尧盛景广场的整体采光设计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石材干挂技术的应用与再创新,对高层建筑的天然采光与立面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一共分为五章内容,即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关于研究背景、针对天然采光和石材幕墙应用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框架的论述内容;第二章针对本文研究对象展开关于天然采光的理论概述,主要包括对于国内光环境评价标准的解读、商业办公综合体采光优化策略以及对于立面干挂石材幕墙体系的理论概述;第三章内容主要包括对济南大尧盛景广场项目的建筑设计以及针对于项目的天然采光优化策略的应用研究;第四章为重点章节,针对于济南大尧盛景广场的立面干挂石材幕墙体系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项目中立面石材的分格尺寸、颜色、材质、嵌缝材料的选择等,石材干挂方式的选择以及各个部件的尺寸规格,以此绘制出盛景广场项目的石材立面图以及各个部位的节点详图;第五章为结语。
万亚宇[6](2020)在《材料再利用视角下北京传统民居低碳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社会经济、生产力及房地产建造业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研发创新带来了新旧材料的洗牌式更替,因此产生了诸多废置材料资源难处理利用的问题。在社会经济及文明已高度发达的今天,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化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友好共存的模式探究逐渐成为人类发展的长期目标。因此以遵循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为背景,探究废弃材料的直接再利方式在特定区域建筑改造设计活动中的可实施性应用方式,不仅是对于当今社会绿色建筑节能低碳建造的热门研究趋势的积极响应,而且对于改造设计中的地域性建筑历史风貌特色的延续保留思路具有拓宽效益。本研究以北京传统民居为研究背景,分析归纳其现存居住问题,通过探讨其在改造设计活动中的低碳建造改进需求,结合以可再利用材料资源为设计出发点的具有可实施性的设计手段进行探究。文章从国内外基于材料直接再利用的改造方式及实现低碳目的的改造手法两个方向的案例分析总结、多种可直接再利用典型材料的特性及各典型材料常见再利用方式的总结分析、对于北京民居改造现状中采取材料直接再利用的可借鉴设计手法及低碳设计手法的调研研究资料汇总、选取北京地区典型民居调研测绘为背景进行实践设计提出具有适应性的方案策略、室内物理热环境模拟软件测评辅助改进完善方案策略结论这五方面进行具体展开。本文在传统民居建筑低碳节能更新改造的设计背景下提出了具有实际操作参考借鉴价值的解决方案,期望为废旧材料的高效再利用找到合理建造途径和设计方法理论指导,是对资源循环利用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建筑绿色低碳改造的社会要求的积极响应。
李姝婷[7](2020)在《西安地区高层住宅外墙外保温材料的选用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于2016年9月3日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意味着政府已经将节能减排任务上升到政治高度上。我国虽然是能源储备大国,但是由于能源利用率低,一直是能源消耗大国。随着工业化水平和经济指标的不断增长,我国每年消耗的标准煤总量已经超过了生产总量。从政治高度和经济角度来讲,节能减排都担任重要的职责。建筑业做为我国支柱产业,建筑能耗呈现逐年增长趋势。面积占比最大的高层住宅建筑,减少外墙热量损失成为当下主要研究课题。本文结合西安地区高层住宅现状,从保温性能和燃烧性能入手,希望通过调研及分析研究,寻求二者的平衡。首先阐述我国最新防火规范及节能75%标准的要求,针对西安地区不同年代住宅外墙外保温情况进行调研,分析西安地区高层住宅保温现状,并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深入探究其形成原因,为后文材料的选用提供依据,确保可实施性。其次对西安市场耐火窗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考察,从耐火窗构成、性能、检测报告、价格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绘制B1级保温材料和耐火窗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构造详图,用于指导现场施工。最后,选取西安地区常用的高层住宅户型做为实例,对新的保温系统做出成本核算和耗热量对比,计算不同开窗面积对增量成本的影响,并且根据实际案例提出优化方案,以便设计人员和建设方进行选择。
李园[8](2020)在《河湟地区“厚重围护结构”生态经验的现代应用 ——以河湟民俗文化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河湟地区具有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征,因此外围护结构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而“厚重围护结构”正是河湟地区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策略之一,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在河湟地区现有的公共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设计当中,很多建筑看似很厚重,但实则只是流于形式的模仿,并没有从构造角度真正赋予围护结构应有的生态属性;又有些建筑只是从材料的热工性能角度出发,追求极致的能效数值。这两个方向在当地设计中并没有很好的结合。要想改变这个现象就需要在当地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设计中,将生态性与文化性结合设计,让围护结构在传承当地文脉的同时,在生态节能方面也有良好的表现,真正做到“神形兼备”。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首先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从河湟地区传统庄廓建筑的厚重围护结构入手,从夯土墙的热工性能及气候适应性方法中提取出夯土墙体蓄热、隔热、减少散热的具体设计方法,例如增加生土层厚度、高效能建筑形体、高大围护结构、不同方向墙体厚度差异等;从门窗的热工性能及气候适应性方法中,同样提取门窗隔热、减少散热的设计方法,例如多固定扇,少可开启扇、不同朝向适宜的窗墙比、深檐廊与南向门窗采光等。在当地现代外围护结构的设计当中,以上这些具体的设计方法对于气侯的应对方式依旧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由于现代建构体系的发展、更加复杂的功能需求以及更高的节能要求,以上传统经验在借鉴的过程中需要作出一些改变。例如针对于墙体部分:应从传统材料的创新应用、新型材料的使用、墙体的空间化处理等几个方面去探索,使现代的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中依旧保留传统经验中墙体的蓄热、隔热、减少散热的优势,同时又更加适应现代建构体系以及现代功能需求;同理门窗则是从不同玻璃性能的分析、窗框材质与气密性的分析以及门窗气候适应性的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让传统的生态经验能科学、合理的延续到现代建筑设计当中来。并且通过对相关案例的整理分析,找出适合河湟地区的具体的外围护结构设计方法。接下来针对河湟地区目前未充分利用的空腔形式,结合得到的适合河湟地区的外围护结构设计方法,给出4个将生态性与文化性结合的设计实践,分别是穿插出现的集热蓄热墙、对流环路式窗下空腔、双层生态文化幕墙以及更多日照辐射的窗洞口,而后对每个设计实践进行生态文化性图解分析,并在构造深度画出每种设计实践的节点大样图。最后整合前文中的设计策略并应用在课题组项目河湟民俗文化博物馆既有方案当中,对既有方案中的部分节点作出改造设计,分别是东西侧深凹窗洞、南向大厅倾斜外墙、展厅外墙及外廊、普通窗洞、干挂石材外墙,并对这五个节点的改造潜力及改造思路进行解析,最终得出一个完整的改造方案,而后对改造区域改造后的提升要点进行详细的图解分析,并给出节点详图展示。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1章,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做了概括性介绍。第2章,对河湟地区现有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分别从表现生态性与表现文化性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并对河湟地区外围护结构现状问题及未充分利用的空腔模式进行总结,给出研究大致方向、思路。第3章,深度挖掘河湟地区厚重围护结构生态经验的原理,对夯土墙与门窗的热工性能与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进行总结。第4章,分析传统经验与现代建构模式的矛盾点,思考需要怎样去转化传统经验才能适合现代建构模式的方法,之后通过对实例的解读,解析传统经验的现代应用策略,给出针对于墙体与门窗的现代应用策略。针对于墙体部分从传统材料的创新应用、新型材料的使用、墙体的空间化处理方法解析;门窗则是对不同玻璃性能的分析、窗框材质与气密性的分析以及门窗气候适应性的设计方法作出分析。第5章,给出4个适用于河湟地区的将生态性与文化性结合设计的设计实践,对每个设计实践进行生态文化性图解分析,并在构造深度画出每种设计实践的节点大样图第6章,对河湟民俗文化博物馆既有方案进行改造设计,并对改造节点的改造潜力及改造思路进行解析,最终得出一个完整的改造方案,最后对改造区域改造后的提升要点进行详细的图解分析,并给出节点详图展示。第7章,结论与成果
卞子铭[9](2020)在《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专利作为一种承载科研技术信息的文献形式,通过分析运用可以使其成为衡量领域内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指标。装配式建筑在国外起步较早,发展已日趋成熟。近年来,在政策的引领和建筑产业的导向下,我国装配式建筑开始发展,并逐渐成为行业内市场的热点领域,随之涌现出大量相关技术专利。配套的外围护系统作为装配式建筑技术发展的核心,大量难点问题亟需解决,专利技术含量有待提高,对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和技术的分析应运而生。本文以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相关专利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利分析与建筑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我国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的相关专利信息进行搜集,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加工整理的基础上,从建筑技术的角度对技术专利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通过专利分析的方法研究得到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包含了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的申请趋势,技术构成和申请主体,以及当前研究的技术热点、难点、空白点和核心技术。最后结合专利信息对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汲取经验,针对专利空白点,提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对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及技术的分析,得到当前我国技术发展的难点、热点、空白点和核心技术,为未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一种装配式建筑阻水结构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弥补了当前技术的空白点,为外墙连接处防水技术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对推进装配式建筑专利技术的研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郭姗[10](2020)在《绿色建筑表皮与城市色彩关系研究 ——以宝鸡人民公园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色彩给人以精神和视觉美的享受,城市色彩以其特有的色彩语言来展现性格涵养与气质风貌。城市色彩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建筑、广告、景观、小品、公共设施等众多要素,建筑作为城市空间中最显着的核心标志,其表皮的色彩选择和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发展背景下,绿色建筑是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此研究背景下梳理国内外的城市色彩和绿色建筑相关理论及实践,通过探索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继而分析得出设计方法,并以宝鸡市人民公园路为实践设计创作并得出结论。本次研究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措施和绿色材料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等相关理论。由理论分析实质,通过整理绿色建筑材料建立理论知识体系来解析绿色材料与城市色彩的内在联系。细化分类绿色建筑材料的类型结合其色彩并进行举例分析,从绿色材料与城市色彩的关系分析;再到建筑表皮材料和色彩的关联。层层递进分析影响建筑表皮材料的选择和色彩关系的光要素,列举材料物理数据并绘制图表分析不同材质的色彩效果得到一定规律。建筑材料的“色”受到光的影响,建筑材料的“质”也会受光的调节。由理论实质联系实际,对宝鸡人民公园路实地调研结果,对宝鸡从地域性、文化性两个方面分析宝鸡城市空间环境影响性质;重点结合结合宝鸡的气候光照条件以及历史风貌对城市色彩的影响,为宝鸡人民公园路区域城市色彩改造提供依据。对宝鸡人民公园路延街建筑表皮色彩和建筑表皮材料应用情况整理归纳,并设计出一份绿色建筑表皮材料和城市色彩提升设计导则,期望能为日后关于城市美学观念和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二、建筑节能新材料——幕墙玻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节能新材料——幕墙玻璃(论文提纲范文)
(1)夏热冬冷地区高层商务酒店大堂的物理环境优化和节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既往研究 |
1.2.1 酒店建筑能耗方面的研究 |
1.2.2 酒店建筑物理环境优化和节能设计方面的研究 |
1.2.3 公建大堂的物理环境优化和节能设计研究 |
1.2.4 酒店建筑大堂的物理环境优化和节能设计研究 |
1.2.5 既往研究小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概念界定 |
1.4.1 研究的地域范围 |
1.4.2 相关的的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技术路线 |
2 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商务型酒店建筑大堂的调研 |
2.1 商务酒店大堂性能现状的调研 |
2.1.1 酒店大堂的能耗现状调研 |
2.1.2 酒店大堂的物理环境现状调研 |
2.2 商务酒店大堂物理环境优化和节能设计要素的调研 |
2.2.1 酒店大堂物理环境优化和节能相关设计要素梳理 |
2.2.2 酒店大堂设计特点 |
2.2.3 酒店大堂设计现状调研 |
2.2.4 酒店大堂原型提取 |
2.2.5 酒店大堂变量设置 |
3 酒店大堂设计要素对累计负荷和能耗影响的研究 |
3.1 模拟计算方法与边界条件设定 |
3.1.1 模拟软件的选取 |
3.1.2 模拟条件的设定 |
3.1.3 累计负荷和能耗的评价标准 |
3.2 大堂空间设计要素对累计负荷和能耗的影响 |
3.2.1 大堂体量 |
3.2.2 大堂体态 |
3.2.3 大堂分布 |
3.2.4 大堂临外界不同功能 |
3.2.5 大堂主次入口位置关系 |
3.3 大堂空间界面设计要素对累计负荷和能耗的影响 |
3.3.1 大堂窗墙比 |
3.3.2 大堂天窗 |
3.4 大堂入口灰空间设计要素与对累计负荷和能耗的影响 |
3.4.1 大堂入口突出挑檐 |
3.4.2 大堂凹入架空灰空间 |
3.5 本章小结 |
4 酒店大堂设计要素对光环境影响的研究 |
4.1 模拟计算方法与边界条件设定 |
4.1.1 模拟软件的选取 |
4.1.2 模拟条件的设定 |
4.1.3 光环境评价标准 |
4.2 大堂空间设计要素对光环境的影响 |
4.2.1 大堂体量 |
4.2.2 大堂体态 |
4.2.3 大堂分布 |
4.2.4 大堂主次入口位置关系 |
4.3 大堂空间界面设计设计要素对光环境的影响 |
4.3.1 大堂窗墙比 |
4.3.2 大堂天窗 |
4.4 大堂入口灰空间设计要素对光环境的影响 |
4.4.1 入口突出挑檐 |
4.4.2 大堂凹入架空灰空间 |
4.5 本章小结 |
5 酒店大堂设计要素对热环境影响的研究 |
5.1 模拟计算方法与边界条件设定 |
5.1.1 模拟软件的选取 |
5.1.2 模拟条件的设定 |
5.1.3 热环境评价标准 |
5.2 关键设计要素对热环境的影响 |
5.2.1 大堂窗墙比 |
5.2.2 大堂天窗占比 |
5.2.3 大堂暴露率 |
5.2.4 大堂长宽比 |
5.2.5 大堂高度 |
5.3 本章小结 |
6 酒店大堂的物理环境优化和节能设计建议 |
6.1 酒店大堂空间优化设计 |
6.1.1 大堂体量 |
6.1.2 大堂体态 |
6.1.3 大堂分布 |
6.1.4 其他 |
6.2 大堂空间界面的优化设计 |
6.2.1 酒店大堂窗墙比 |
6.2.2 酒店大堂天窗 |
6.3 大堂入口灰空间的优化设计 |
6.3.1 入口突出挑檐 |
6.3.2 凹入架空灰空间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研究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寒冷地区高层办公建筑外遮阳性能优化设计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高层办公建筑高能耗的现状 |
1.2.2 建筑遮阳仍需规范化 |
1.2.3 外遮阳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1.2.4 寒冷地区高层办公建筑外遮阳设计的欠缺 |
1.3 .研究意义 |
1.3.1 建筑遮阳对建筑节能及室内热舒适提高的重要作用 |
1.3.2 指导建筑设计、遮阳设计与节能设计一体化 |
1.3.3 推动建筑遮阳的规范化、标准化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2.高层外遮阳研究与案例 |
2.1 概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4 高层办公外遮阳实例 |
2.5 本章小结 |
3.典型办公空间外遮阳模拟分析 |
3.1 建立三维模型及室外气象参数 |
3.2 水平外遮阳模拟结果与分析 |
3.2.1 水平遮阳板外挑长度的影响 |
3.2.2 水平遮阳板分布的影响 |
3.2.3 水平遮阳板朝向的影响 |
3.3 垂直外遮阳模拟结果与分析 |
3.3.1 垂直遮阳板外挑长度的影响 |
3.3.2 垂直遮阳板间距的影响 |
3.3.3 垂直遮阳板出挑系数的影响 |
3.3.4 垂直遮阳板朝向的影响 |
3.4 综合式外遮阳模拟结果与分析 |
3.4.1 综合遮阳外挑长度的影响 |
3.4.2 综合遮阳朝向的影响 |
3.5 水平、垂直、综合外遮阳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基于能耗模拟的外遮阳系数计算 |
4.1 外遮阳系数 |
4.2 拟合外挑系数与能耗曲线 |
4.3 拟合遮阳系数与能耗曲线 |
4.4 本章小结 |
5.西安某高层办公建筑实例的外遮阳优化设计 |
5.1 案例介绍 |
5.2 建立三维模型及参数设置 |
5.3 模拟结果及优化模型模拟 |
5.4 优化模拟对比分析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 |
1.1.2 产业升级的遗留问题 |
1.1.3 建筑表皮的当代意义 |
1.1.4 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
1.2 研究对象 |
1.2.1 既有工业建筑 |
1.2.2 建筑表皮 |
1.3 研究意义 |
1.3.1 对于建筑本体的意义 |
1.3.2 对于城市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既有工业建筑及其表皮改造研究概况 |
2.1 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发展历程 |
2.1.1 国外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发展历程 |
2.1.2 国内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发展历程 |
2.2 建筑表皮改造的研究概况 |
2.2.1 国外建筑表皮改造的研究概况 |
2.2.2 国内建筑表皮改造的研究概况 |
2.3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设计解析 |
3.1 既有工业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
3.1.1 按既有工业建筑的价值分类 |
3.1.2 按建造时间分类 |
3.1.3 按空间类型分类 |
3.1.4 按外墙材料分类 |
3.1.5 按使用功能分类 |
3.2 表皮的职能分析 |
3.1.1 多元复合功能 |
3.1.2 表现视觉形态 |
3.1.3 塑造特质空间 |
3.3 影响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的因素 |
3.3.1 地域因素 |
3.3.2 功能因素 |
3.3.3 结构因素 |
3.3.4 技术因素 |
3.4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原则 |
3.4.1 尊重历史 |
3.4.2 因地制宜 |
3.4.3 功能匹配 |
3.4.4 结构适应 |
3.4.5 经济性 |
3.4.6 可持续发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设计方法 |
4.1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模式 |
4.1.1 修旧如旧 |
4.1.2 新旧对比 |
4.1.3 新旧共生 |
4.1.4 彻底更新 |
4.2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宏观策略 |
4.2.1 契合建筑地域文脉 |
4.2.2 融入城市公共空间 |
4.3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中观策略 |
4.3.1 适应建筑不同结构 |
4.3.2 匹配建筑相应功能 |
4.3.3 参与建筑空间塑造 |
4.4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微观策略 |
4.4.1 材料的合理使用 |
4.4.2 改善建筑物理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设计实践 |
5.1 烟台市凤凰工业园项目设计内容 |
5.1.1 烟台市概述 |
5.1.2 凤凰工业园现状 |
5.1.3 园区问卷调查 |
5.1.4 园区整体规划 |
5.2 宝源工厂表皮改造 |
5.2.1 宝源厂房现状分析 |
5.2.2 表皮改造宏观策略 |
5.2.3 表皮改造中观策略 |
5.2.4 表皮改造微观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国内外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典型案例 |
附录2 :凤凰工业园问卷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彩釉玻璃在建筑外界面中的应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彩釉玻璃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
2.1 彩釉玻璃概述 |
2.1.1 彩釉玻璃的定义 |
2.1.2 建筑外界面的定义 |
2.2 彩釉玻璃在建筑中的应用 |
2.2.1 彩釉玻璃在建筑中的发展历程 |
2.2.2 彩釉玻璃在建筑构件中的应用 |
2.2.3 彩釉玻璃在建筑室内的应用 |
2.2.4 彩釉玻璃在建筑外界面中的应用 |
2.3 彩釉玻璃的优势 |
2.4 彩釉玻璃在建筑外界面中的应用前景 |
2.4.1 技术创新下彩釉玻璃的应用 |
2.4.2 节能要求下彩釉玻璃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彩釉玻璃的主要材料特性 |
3.1 彩釉玻璃的独特性 |
3.1.1 构成及加工工艺 |
3.1.2 与普通玻璃的区别 |
3.1.3 与磨砂玻璃、U型玻璃等半透明材料的区别 |
3.1.4 与彩色玻璃的区别 |
3.2 彩釉玻璃釉面的覆盖率 |
3.2.1 覆盖率与视觉清晰度 |
3.2.2 覆盖率与遮阳效果 |
3.2.3 覆盖率与采光效果 |
3.3 彩釉玻璃的半透光特征 |
3.3.1 柔和均匀的扩散透射光 |
3.3.2 反射光与界面的图底关系 |
3.3.3 光与影 |
3.3.4 影响彩釉玻璃半透光的因素 |
3.4 彩釉玻璃釉面呈现的可控特性 |
3.4.1 彩釉玻璃的半透明 |
3.4.2 彩釉玻璃的釉面色彩 |
3.4.3 彩釉玻璃的釉面呈现形式 |
3.4.4 动态变化的视觉效果 |
3.5 彩釉玻璃的节能特征 |
3.5.1 彩釉玻璃的遮阳特征 |
3.5.2 彩釉玻璃的复合加工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彩釉玻璃于建筑外界面的应用策略 |
4.1 利用釉面覆盖率及分布形式满足室内外空间不同的视觉交互需求 |
4.1.1 强化室内外的视觉联系策略 |
4.1.2 弱化室内外的视觉联系策略 |
4.1.3 彩釉玻璃与透明玻璃的组合策略 |
4.2 利用半透光特征塑造室内空间氛围 |
4.2.1 神圣纯净的氛围 |
4.2.2 生动活泼的氛围 |
4.2.3 平静柔和的氛围 |
4.3 利用多样的釉面色彩丰富建筑的表情 |
4.3.1 单色的利用 |
4.3.2 彩色的利用 |
4.4 利用釉面肌理、图像形式表达建筑的视觉意象 |
4.4.1 利用匀质的肌理增强建筑的视觉整体感 |
4.4.2 利用渐变的肌理形成建筑的动感 |
4.4.3 利用多样的图像表达自然和人文意象 |
4.5 利用遮阳特性满足建筑外界面的节能策略 |
4.5.1 彩釉玻璃作为遮阳构件的应用 |
4.5.2 彩釉玻璃于双层墙体及双层幕墙的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彩釉玻璃于武林美术馆建筑外界面的应用 |
5.1 武林美术馆概述 |
5.2 利用匀质的肌理增强建筑的视觉整体感 |
5.3 利用半透光特征满足美术馆不同功能空间的光环境需求 |
5.3.1 满足美术馆艺术公共空间的光环境需求 |
5.3.2 满足办公空间的光环境要求 |
5.4 利用彩釉玻璃的构造处理实现建筑节能 |
5.4.1 钢化中空夹胶彩釉玻璃的应用 |
5.4.2 双层通风彩釉玻璃幕墙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插图附表清单 |
作者简介 |
(5)基于天然采光的综合体立面石材幕墙设计研究 ——以济南大尧盛景广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天然采光的研究现状 |
1.3.2 关于石材幕墙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基于天然采光的立面石材幕墙理论概述 |
2.1 天然采光相关理论 |
2.1.1 光气候分析 |
2.1.2 山东地区光气候特点 |
2.2 综合体建筑天然采光设计策略 |
2.2.1 总图设计 |
2.2.2 建筑形体组合与平面布局 |
2.2.3 采光口形式 |
2.2.4 辅助采光形式 |
2.3 立面石材幕墙设计 |
2.3.1 石材幕墙的施工工艺类型 |
2.3.2 石材幕墙的材料要求 |
2.3.3 石材幕墙的保温性能 |
2.3.4 石材幕墙的连接方式 |
2.3.5 石材幕墙的发展方向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践应用——济南大尧盛景广场建筑设计 |
3.1 项目背景 |
3.1.1 项目前期分析 |
3.1.2 光气候分析 |
3.2 项目设计 |
3.2.1 设计概念 |
3.2.2 总图分析 |
3.2.3 平面分析 |
3.2.4 剖面分析 |
3.2.5 立面分析 |
3.2.6 其他建筑分析 |
3.3 济南大尧盛景广场天然采光优化策略分析 |
3.3.1 合理的场地规划与建筑形体组合 |
3.3.2 合理的建筑平面形式和层高 |
3.3.3 合理的侧窗形式 |
3.3.4 合理的利用边庭采光 |
3.3.5 利用辅助技术促进天然采光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济南大尧盛景广场的立面石材幕墙设计 |
4.1 石材幕墙的分格 |
4.1.1 石材幕墙分格要求 |
4.1.2 项目中石材幕墙的立面分格 |
4.2 石材的选择与应用 |
4.2.1 石材的选择原则 |
4.2.2 山东地区石材的选择 |
4.2.3 项目中石材的应用 |
4.3 干挂石材幕墙体系的专项技术应用 |
4.3.1 结构形式的选择 |
4.3.2 材料的选择 |
4.3.3 连接方式的选择 |
4.3.4 构造技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论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6)材料再利用视角下北京传统民居低碳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资源利用的高效合理化需求 |
1.1.2 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发展目标 |
1.1.3 现存建筑改造转变为常态化建造类型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范畴界定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范畴界定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法规依据 |
2.1 主要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2.3 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
第三章 典型案例分析 |
3.1 国内典型案例 |
3.1.1 裸心小馆 |
3.1.2 宜春明月山旧舍艺术民宿 |
3.1.3 可持续生活实验室 |
3.2 国外典型案例 |
3.2.1 Vigario住宅 |
3.2.2 墨尔本Prahran酒店 |
3.2.3 加拿大Prince Edward Island玻璃瓶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典型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特征及直接再利用方式 |
4.1 典型传统材料的特征及直接再利用方式 |
4.1.1 砖材 |
4.1.2 瓦材 |
4.1.3 石材 |
4.1.4 木材 |
4.1.5 多种传统材料结合 |
4.2 典型现代建筑材料的特征及直接再利用方式 |
4.2.1 预制混凝土构配件 |
4.2.2 金属结构材料废弃物 |
第五章 北京传统民居材料再利用方式及低碳改造现状 |
5.1 北京传统民居概况 |
5.2 北京民居建筑中典型材料再利用设计现状 |
5.2.1 城区民居材料再利用方式 |
5.2.2 京郊村落建筑材料再利用方式 |
5.2.3 小结 |
5.3 北京传统民居改造中低碳改造现状 |
5.3.1 城区传统民居现状及问题 |
5.3.2 郊区传统民居现状及问题 |
5.3.3 传统民居低碳改造设计现状 |
第六章 设计实践---北京大兴区半壁店村泰迪小镇低碳改造设计 |
6.1 改造区域传统民居现况调研 |
6.1.1 改造区域内民居概况 |
6.1.2 调研小结 |
6.1.3 低碳改造设计的院落选定 |
6.2 基于材料再利用方式的低碳改造设计策略 |
6.2.1 改造设计理念 |
6.2.2 民居建筑低碳改造设计策略 |
6.2.3 基于材料再利用方式的外墙节能改造设计策略 |
6.2.4 基于材料再利用方式的门窗节能改造设计策略 |
6.2.5 基于材料再利用方式的空间功能优化改造设计策略 |
6.2.6 基于材料再利用方式的居住生态微环境改造设计策略 |
6.3 小结 |
第七章 建筑室内热环境模拟分析 |
7.1 基础定量参数设定 |
7.2 改造墙体性能对比分析 |
7.2.1 墙体导热系数计算分析 |
7.2.2 能耗模拟计算分析 |
7.3 合理设置遮阳构件方式分析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1.1 以材料再利用方式对北京传统民居低碳改造的设计原则 |
8.1.2 以材料再利用方式对北京传统民居低碳改造的设计策略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西安地区高层住宅外墙外保温材料的选用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现阶段建筑节能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分析 |
1.1.2 建筑节能发展瓶颈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外墙外保温基础研究及西安地区热工要求概述 |
2.1 我国节能发展阶段及规范要求 |
2.1.1 节能率 75%标准的提出 |
2.1.2 保温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及规范要求 |
2.2 保温材料基本性能参数 |
2.2.1 导热系数 |
2.2.2 燃烧性能与防火等级 |
2.2.3 耐火等级与耐火极限 |
2.3 中国建筑气候分区及建筑设计要求 |
2.4 西安地区热工要求概况及防火设计规范 |
2.4.1 气候概述 |
2.4.2 平均气温 |
2.4.3 西安地区热工要求 |
2.4.4 西安地区高层住宅防火设计规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安地区高层居住建筑保温材料现状研究 |
3.1 西安市外墙保温材料使用情况调研 |
3.1.1 西安地区外墙外保温材料使用情况实地调研 |
3.1.2 调查问卷 |
3.2 常用保温材料性能对比 |
3.2.1 有机材料性能分析 |
3.2.2 无机材料性能分析 |
3.2.3 新型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
3.3 西安地区高层住宅保温情况综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层住宅节能耐火窗应用研究 |
4.1 防火窗与耐火窗区别 |
4.2 玻璃原片及防火玻璃性能研究 |
4.2.1.玻璃原片的生产加工 |
4.2.2.特种安全玻璃加工、检测及西安地区耐火窗市场基本情况 |
4.3 耐火窗型材、五金及自动闭窗器的设计 |
4.4 节能耐火窗的构造做法及热工性能分析 |
4.5 节能耐火窗应用情况综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种外保温系统增量成本、热工性能分析及优化 |
5.1 采用节能耐火窗高层住宅的增量成本测算 |
5.2 两种外墙保温系统热工性能对比研究 |
5.2.1 外墙外保温系统计算参数的设定 |
5.2.2 模拟软件及模拟方案 |
5.2.3 计算结果的分析 |
5.3 对外墙外保温系统设计的优化建议 |
5.4 节能耐火窗成本增量分析结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8)河湟地区“厚重围护结构”生态经验的现代应用 ——以河湟民俗文化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公共建筑能耗现状 |
1.1.2 优化外围护结构是节能关键环节 |
1.1.3 外围护结构仅追求形式的模仿 |
1.2 概念界定 |
1.2.1 河湟地区 |
1.2.2 厚重围护结构 |
1.2.3 庄廓 |
1.2.4 生态经验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夯土建筑的新发展 |
1.4.2 墙体新材料的发展 |
1.4.3 墙体空间化新发展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目标 |
1.7 研究方法 |
1.8 技术路线图 |
2 河湟地区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现状与问题 |
2.1 河湟地区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发展概况 |
2.1.1 河湟地区外围护结构发展趋势 |
2.1.2 河湟地区外围护结构发展潜力 |
2.2 河湟地区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现状 |
2.2.1 表现生态性 |
2.2.2 表现文化性 |
2.2.3 生态性与文化性逐渐背离 |
2.3 河湟地区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问题具体表现 |
2.3.1 倾斜外墙形成的空腔没有合理利用 |
2.3.2 深凹窗洞形成空腔没有合理利用 |
2.4 河湟地区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提升设计要点 |
2.4.1 传统借鉴 |
2.4.2 现代发展 |
2.5 本章小结 |
3 河湟地区厚重围护结构生态经验 |
3.1 厚重围护结构的研究范围 |
3.2 夯土墙的生态经验 |
3.2.1 生土材料的选取 |
3.2.2 夯土墙适应气候特征的的设计方法 |
3.3 门窗的气候适应性 |
3.3.1 门窗材料的选取 |
3.3.2 门窗适应气侯特征的设计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厚重围护结构生态经验的现代应用策略 |
4.1 河湟地区应用策略选择方向 |
4.1.1 软件模拟确定被动式设计策略 |
4.1.2 外围护结构元素的整合 |
4.1.3 设计策略的提出原则 |
4.2 传统生态经验与现代建构体系的矛盾 |
4.2.1 技术的进步 |
4.2.2 功能的需求 |
4.2.3 节能的要求 |
4.3 传统经验与现代应用之间的联系 |
4.4 传统经验在现代外围护结构中的应用策略 |
4.4.1 墙体的应用策略 |
4.4.2 门窗的应用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5 河湟地区应用策略的设计实践与分析 |
5.1 设计实践Ⅰ——穿插出现的集热蓄热墙 |
5.1.1 设计构思 |
5.1.2 方案分析 |
5.1.3 构造展示 |
5.2 设计实践Ⅱ——对流环路式的窗下空腔 |
5.2.1 设计构思 |
5.2.2 方案分析 |
5.2.3 构造展示 |
5.3 设计实践Ⅲ——双层生态文化幕墙 |
5.3.1 设计构思 |
5.3.2 方案分析 |
5.3.3 构造展示 |
5.4 设计实践Ⅳ——更多日照辐射的窗洞口 |
5.4.1 设计构思 |
5.4.2 方案分析 |
5.4.3 构造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6 河湟民俗文化博物馆外围护结构改造设计 |
6.1 河湟民俗文化博物馆简介 |
6.2 河湟民俗文化博物馆既有方案改造要点 |
6.2.1 东西侧深凹窗洞 |
6.2.2 南向大厅倾斜外墙 |
6.2.3 展厅外墙及外廊 |
6.2.4 普通窗洞 |
6.2.5 干挂石材外墙 |
6.3 河湟民俗文化博物馆改造方案 |
6.3.1 东西侧深凹窗洞改造设计分析 |
6.3.2 南向立面双层生态文化幕墙改造设计分析 |
6.3.3 展厅温室外廊节点大样 |
6.3.4 窗下重质蓄热材料节点大样 |
6.3.5 保温装饰一体板节点大样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成果 |
7.1 本论文主要成果 |
7.2 不足与展望 |
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专利技术引领创新驱动 |
1.1.2 技术标准引领我国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 |
1.1.3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分析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及构成 |
2.1.2 外围护系统的定义及构成 |
2.2 专利数据检索及信息处理 |
2.2.1 专利信息来源及检索方式 |
2.2.2 专利信息处理——装配式建筑技术分支 |
2.3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总体布局 |
2.3.1 专利申请趋势 |
2.3.2 专利技术构成 |
2.3.3 专利申请主体分析 |
2.3.4 专利权人及其布局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墙体专利技术研究 |
3.1 装配式建筑墙体系统技术概述 |
3.1.1 外围护系统集成设计内容与要求 |
3.1.2 不同结构体系的外围护墙体性能要求 |
3.1.3 装配式外围护墙体概览 |
3.1.4 装配式外围护墙体适用范围 |
3.2 墙体相关技术专利布局 |
3.2.1 专利申请趋势 |
3.2.2 专利技术构成 |
3.3 外墙保温系统专利技术分析 |
3.3.1 外墙外保温的问题及专利技术解决方案 |
3.3.2 “三明治”墙板技术专利分析 |
3.3.3 其他外墙保温系统专利技术 |
3.4 墙体构造及节点技术分析 |
3.4.1 混凝土结构墙体构造及节点设计技术分析 |
3.4.2 钢结构墙体构造设计及节点技术分析 |
3.4.3 木结构墙体的构造和连接设计技术分析 |
3.5 制作工艺及施工专利技术分析 |
3.5.1 预制构件的制作工艺分析 |
3.5.2 施工技术分析 |
3.5.3 相关专利技术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其他专利技术研究 |
4.1 屋面、门窗及其他相关专利技术布局 |
4.1.1 屋面相关专利技术构成 |
4.1.2 门窗及其他相关专利技术构成 |
4.2 屋面性能相关专利技术分析 |
4.2.1 屋面保温节能技术分析 |
4.2.2 屋面防水技术分析 |
4.3 门窗的性能和安装构造专利技术分析 |
4.3.1 外窗保温节能技术分析 |
4.3.2 门窗安装构造技术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空白点分析及专利申请 |
5.1 技术空白点及专利技术分析 |
5.1.1 技术空白点 |
5.1.2 专利技术分析 |
5.2 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申请 |
5.2.1 说明书摘要 |
5.2.2 权利要求书 |
5.2.3 专利说明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汇总表 |
附录2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绿色建筑表皮与城市色彩关系研究 ——以宝鸡人民公园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城市色彩现状 |
1.3.2 国内外绿色建筑现状 |
1.4 研究框架 |
2 色彩学与建筑色彩相关基础理论 |
2.1 色彩学相关理论 |
2.1.1 色彩学 |
2.1.2 色彩心理学 |
2.1.3 色彩地理学 |
2.1.4 色彩应用学 |
2.2 绿色建筑相关理论 |
2.2.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2.2.2 建筑表皮材料理论 |
2.2.3 绿色建筑表皮理论 |
2.3 城市色彩理论 |
2.3.1 城市色彩相关理论 |
2.3.2 城市色彩空间结构 |
2.3.3 城市建筑色彩 |
2.3.4 城市色彩规划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城市色彩与建筑表皮材料研究 |
3.1 绿色材料的基本概念 |
3.2 绿色材料的种类 |
3.3 城市色彩与建筑表皮 |
3.3.1 城市色彩与绿色建筑表皮 |
3.3.2 绿色建筑表皮材料和色彩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宝鸡人民公园路建筑色彩调研分析 |
4.1 宝鸡市城市色彩概况 |
4.2 宝鸡市绿色建筑概况 |
4.3 宝鸡城市色彩规划的影响性质 |
4.3.1 地域性 |
4.3.2 文化性 |
4.4 人民公园路建筑概况 |
4.4.1 人民公园路绿色建筑概况 |
4.4.2 人民公园路建筑色彩概况 |
4.5 宝鸡市人民公园路环境色彩与绿色建筑调查分析 |
4.6 宝鸡市人民公园路建筑和色彩现状分析 |
4.6.1 外立面色彩 |
4.6.2 屋顶色彩 |
4.6.3 公共设施色彩 |
4.7 本章小结 |
5 宝鸡市人民公园路绿色建筑表皮色彩提升改造 |
5.1 人民公园路绿色建筑表皮材料提升方案 |
5.1.1 建筑表皮绿色材料应用 |
5.2 人民公园路色彩提升设计 |
5.2.1 建筑表皮色彩 |
5.2.2 公共设施色彩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附录一 图录 |
附录二 表录 |
四、建筑节能新材料——幕墙玻璃(论文参考文献)
- [1]夏热冬冷地区高层商务酒店大堂的物理环境优化和节能设计研究[D]. 李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寒冷地区高层办公建筑外遮阳性能优化设计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D]. 王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设计研究[D]. 白蓓.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4]彩釉玻璃在建筑外界面中的应用策略[D]. 王菁蔓. 东南大学, 2020
- [5]基于天然采光的综合体立面石材幕墙设计研究 ——以济南大尧盛景广场为例[D]. 李文雅.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6]材料再利用视角下北京传统民居低碳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万亚宇.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7]西安地区高层住宅外墙外保温材料的选用与优化研究[D]. 李姝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河湟地区“厚重围护结构”生态经验的现代应用 ——以河湟民俗文化博物馆为例[D]. 李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研究[D]. 卞子铭.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2)
- [10]绿色建筑表皮与城市色彩关系研究 ——以宝鸡人民公园路为例[D]. 郭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