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水泡病在日本的爆发:病毒的分离和流行病学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王薇[1](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德井忠史,周育彪[2](1977)在《猪水泡病在日本的爆发:病毒的分离和流行病学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1973年11月在日本神奈川县和茨城县的猪群中爆发了水泡病。另外在爱知县于12月爆发此病。此病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及在蹄冠、蹄踵的球部和蹄叉间隙处有水泡性损伤。某些猪,水泡性损伤见于鼻、舌和颈部及下腹部的皮肤。所有水泡样品在初代猪肾细胞或PK-15细胞培养物上引起细胞病理变化。三株具有致细胞病变作用的分离物,从它们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抗原性试验来看,与水泡病猪的病毒是一致的。从茨城、神奈川和爱知县由水泡上皮样品分离的病毒株分别命名为日本/茨城/1/73株,日本/神奈川/1/73株和日本/爱知/1/73株。用采自发病农场的血清进行血清中和试验确定在猪群中的一次爆发是由猪水泡病病毒引起的。在受感染的猪舍中接近80%的猪只表明具有高的中和抗体滴度。这是第一次关于在日本的猪群中存在猪水泡病的报道。
况乾惕[3](1977)在《猪水泡病国外科研动态》文中研究表明 自1966年10月Nardelli氏等报道了一种临床上与口蹄疫难以区分的猪病在意大利Lombardy地区发生以来,1968年,意大利Brescia市兽疫实验室预备研究所与英国Pirbright动物病毒研究所的工作者,最早描述了该病是由一种肠道病毒引起,而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和水泡疹相区别。嗣后,1971年在香港、1972年以后本病在一些欧洲国家和日本相继出现,因而引起了国际有关部门和许多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和研究单位的深切关注。
江文斌[4](2013)在《鹰潭市畜牧业发展与主要动物疫病风险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央对“三农”的逐步的重视,特别是近些年,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鹰潭市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规模得到了扩大,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逐年的提高,为农民增加收入贡献了力量。本文从鹰潭市畜牧业经济、主要畜禽产品产量、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养殖方式、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七个方面概括了鹰潭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同时阐述了鹰潭市畜牧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的畜牧业发展规划。风险分析作为预防消极事态发生的一种工具,在社会事务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对风险因素评估中,利用专家学者的意见,结合现代概率论及数理统计方法,对减少社会经济损失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动物疫病防控中引入风险分析的概念,为预防动物疫病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动物疫病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 of AnimalDisease)作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防范动物疫病区域性发生、发展及流行,甚至大规模爆发的预防性管理的一种工具,在区域内动物疫病日常管理过程中,起到预报警示的作用,可以为区域内畜牧业的稳步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保障畜产品安全以及人们的公共卫生安全。特别是近些年,动物疫病的严重性及复杂性日益明显,病毒性疫病成为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难题,继发的细菌性疫病给防控工作雪上加霜,养殖场为了预防需要,抗生素滥用引发了公共卫生安全,畜牧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困境,因此,动物疫病风险分析成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工具。动物疫病风险分析包括动物疫病风险因素的确定、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交流四个环节,风险评估作为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的基础,其方法有三种:动物疫病风险定性评估,动物疫病风险定量评估,动物疫病风险定性和定量评估。通过对风险因素(病原微生物稳定性,温度、光照、辐射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以往或者周边疫情,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是否到位,日常消毒制度和畜产品流通监督)进行风险评估指标评价,建立了适合当地的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以便能对动物疫病进行综合评定风险水平。本文选择了对七种主要或者重大动物疫病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接近以往的动物疫病流行态势,这对保障鹰潭市畜牧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王清艳[5](2008)在《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间经贸往来和人员交往日益增多,传染病的传入风险也日益加大。近几年来,国际上先后出现了三十多种新发现的传染病,一些早已得到控制的老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如何能提高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及早期预警能力,及时做好防控措施,一直是研究与管理工作者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到底哪些传染病传入我国的可能性更大,应以科学的方法加以确定。本课题以大量传染病疫情及相关信息为基础,应用风险分析的原理,建立了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并以本体系为基础,对西尼罗河热的传播机制和流行规律分析,评估多种风险因素作用下我国各县市西尼罗河热风险程度。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建立了国际A类动物传染病疫情数据库,分析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流行现状。2.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建立了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体系主要包括:风险评估指标确定;风险评估指标说明;风险评估指标评价内容;风险评估指标判定参考标准;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3.通过对西尼罗河热以往疫情数据分析和咨询专家意见,确定了中国西尼罗河热疫情发生的风险因素,收集相关资料,建立了可用于疫情分析的西尼罗河热风险数据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西尼罗河热传入我国的风险性进行了分析。4.利用美国疾病监控中心2003~2007年美国西尼罗河热月发病资料和香港气象中心1961~1990年美国月平均气温数据,对气温因素在美国西尼罗河热疫情发生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感染西尼罗河热的人数增加,以月为标准,气温与西尼罗河热发病人数的关系呈正态分布,这种规律在美国各州区域尺度上都是相似的。5.以中国国家气象中心1999~2004年气象资料为基础数据,结合GIS技术研究气象因子对西尼罗河热发生与传播的影响,建立了风险评估标准并绘制专题地图。以月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综合因素作为风险因子绘制专题地图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西北部除新疆西北部有中度风险地区零星分散外,全年风险较低。东南部1~7月高风险区从我国低纬度地区逐渐向高纬度地区移动,7月风险范围最大;8~12月,高风险区从我国高纬度地区逐渐移回到低纬度地区。6.以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为基础,对多种风险因素综合评估,分析我国各县市西尼罗河热发生的风险情况。结果表明:西尼罗河热对我国的影响不大,新疆、黑龙江、四川和江苏风险相对高,其次为吉林、辽宁、山东、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和广东,其他地区风险相对低。西尼罗河热风险地区变化的原因主要取决于气温变化,全国整体时空模式:5~10月风险偏高,其中7、8月风险最高,11月至翌年5月风险相对低。将风险评估方法引入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是可行的,具有常规研究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指标考虑了风险因素的各个方面,具有普遍的地区适用性。如何结合其他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相关影响因素,建立更为全面合理的评估模型,并将其集成到评估体系中,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卢昌[6](2014)在《三种水疱性疾病GeXP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疱性口炎分别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猪水泡病病毒(Swine vesicular disease virus,SVDV)和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引起的哺乳动物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这三种病毒都可以感染猪,发病率极高,并能够形成大范围的流行,均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临床上这三种疾病均以猪舌、唇、口腔黏膜、乳头和蹄冠等处上皮发生水疱为主要症状,因此从临床症状上难以对这三种疾病进行区分,必须通过病原学进行鉴别诊断。GeXP多重基因分析系统(Gene eXpression Profiler Genetic Analysis System)是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研发的用于多基因表达定量分析的平台。该系统以mRNA为模版,在同一PCR反应体系中由荧光标记的通用引物和特异性嵌合引物引发的多种PCR反应,随后经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进行分析。该系统将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和高灵敏的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相结合,使基因表达定量分析实现了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快的速度。本研究以口蹄疫病毒O型、A型、Asia1型、猪水泡病病毒和水疱性口炎病毒为研究对象,建立了5种病毒的GeXP多重PCR检测体系。研究内容如下:1.5种病毒的引物常规PCR验证参考GenBank中已公布的FMDV-O型、FMDV-A型、FMDV-Asia1型、SVDV及VSV的基因组序列,根据GeXP引物设计要求选择其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并在RNA基因组水平上对所设计的5对引物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进行验证。同时,构建口蹄疫病毒的O、A、Asia1、SVDV和VSV的pMD18-T Simple克隆载体,对所构建的质粒进行测序。结果显示,5对引物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克隆的靶基因与NCBI公布的序列一致性均在95%以上。2. GeXP多重PCR的建立通过对上述5对引物进行修饰,设计含有通用引物的特异性嵌合引物,以及5’端含有Cy5的通用引物。建立了GeXP的单重PCR和多重PCR检测系统,并对它们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所建立的GeXP单重PCR和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除却FMDV-A型GeXP单重PCR检测灵敏度达到10copies/μL,其他4种病毒的GeXP单重PCR检测灵敏度均达到102copies/μL, GeXP多重PCR检测灵敏性为102copies/μL,比文献报道的荧光定量PCR的灵敏性高10~100倍。3. GeXP的样品检测及试剂盒组装利用建立的GeXP多重PCR检测体系对实验室保存的5株FMDV-O型毒株、3株FMDV-A型毒株、3株FMDV-Asia1型毒株、SVDV、VSV-IN毒株的野外样品和人工感染样品以及不同公司生产的口蹄疫病毒灭活疫苗进行了检测。同时组装了GeXP多重PCR检测试剂盒,并对其进行了批间、批内和保存期的验证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5种病毒的检出率可达到100%,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该试剂盒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稳定性,在-20℃下可以保存6个月。
张敬友[7](2005)在《进境猪精液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与进口活动物相比,引进国外优良种猪精液最大的好处在于传播疾病的风险小、运输方便、运输成本低;其次通过引进精液进行人工授精还有提高优良品种利用率、加快优良遗传性状传递、扩大传递范围、减少种畜饲养量、节约饲料和管理成本以及不受时间、地域、种畜生命限制等优点。尽管引进种猪精液可能导致疾病传入的风险相对较小,但并非没有风险。一些重要的传染病,如非洲猪瘟、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等仍然可以通过精液进行传播。因此在引进国外优良种猪精液的同时,如何保证进境精液不携带任何传染病,保护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安全,成为检验检疫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而风险分析是解决这一课题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根据国际上动物疫病的最新流行状况及研究进展,参考国际上已有的通行做法(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等),结合我国动物疫病的实际情况,主要以OIE定性的方法对进口猪精液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找出了52种与猪精液传播有关的潜在疾病,在此基础上,通过初步分析确定19种疾病作为重点关注疾病,针对19种重点关注疾病展开详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适合我国风险保护水平的检疫措施。根据评估结果,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符合WTO、OIE、SPS要求又适合我国风险保护水平的进境猪精液风险管理措施:“向中国申请猪人工授精中心注册兽医问卷”、“进境种猪精液卫生检疫要求”、“向中国申请猪人工授精中心注册的卫生要求”、“进境猪遗传物质备案场兽医卫生要求”。该报告已经成为我国制定进口动物遗传物质检疫措施的重要科学依据,并被WTO主要成员国家所接受。
姚飞[8](2020)在《塞内卡病毒A VP1、VP2蛋白B细胞表位的筛选与鉴定》文中认为塞内卡病毒病A(Senecavirus A Disease,SVAD)是由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引起主要感染猪的病毒性水泡传染病,并可导致新生仔猪急性死亡。本研究运用抗原表位预测法结合交叠合成多肽法对SVA流行毒株CH-FuJ-2017 VP1和VP2结构蛋白上主要B细胞表位进行定位和分析,同时根据鉴定结果选择优势表位进行串联表达,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验证其反应原性,为SVA结构蛋白的免疫特性与功能研究以及表位疫苗的研究等奠定了基础。1、抗原表位预测法筛选B细胞表位:使用DNAStar Protean系统和IEDB等一些在线预测生物学网站分析了SVA两个结构蛋白(VP1和VP2)的完整氨基酸序列。共预测出16个潜在表位,将其分别克隆到pGEX-4T-1质粒中,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共鉴定出6个优势表位。2、交叠合成多肽法筛选B细胞表位:基于SVA CH-FuJ-2017毒株VP1的283个氨基酸和VP2的263个氨基酸序列设计和合成了由16个氨基酸组成且相互之间具有8个氨基酸重叠的67段多肽。将这些短肽片段用于ELISA分析,以执行B细胞表位作图。VP1蛋白ELISA筛选出9个表位肽段,VP2蛋白ELISA筛选出15个表位肽段。3、综合以上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选择保守性和反应原性较好的B细胞表位:VP1蛋白(7-26aa)、(48-72aa)、(92-109aa),VP2蛋白(38-57aa)、(141-148aa)、(154-172aa)和(249-284aa),佐以通用T细胞表位,设计、构建SVA多表位基因组合,克隆至pET-30a载体,进行原核表达及纯化。本研究制备的重组多表位蛋白经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验证与SVA VP1和SVA VP2多克隆抗体均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为进一步制备SVA表位疫苗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技术储备。
郑海学[9](2007)在《动物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研究和建立》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非逆转录RNA病毒发展起来的病毒反向遗传学可以实现对RNA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复制与表达、病毒致病机制等研究。本研究用T7RNA聚合酶系统和聚合酶Ⅰ系统为基础建立了体内外拯救方法并初步进行应用。一、SVDV HK/70株生物特性测定、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以T7 RNAP为基础的体外病毒拯救方法的建立和应用为了建立以T7 RNA聚合酶系统为基础的体外拯救病毒方法,选择猪水泡病病毒(SVDV)HK/70株作为细胞质复制的RNA病毒的研究模型。首先,分离和鉴定了该病毒,并测定了该病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然后,构建了SVDV全长cDNA并进行序列测定,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其相关生物信息学特征。为了鉴定SVDV HK/70株的全长cDNA分子的感染性,以线化的SVDV HK/70株的全长cDNA质粒(pSVOK12)为模板,应用T7 RNA聚合酶系统在体外进行转录,将获得的RNA用脂质体转染法导入IBRS-2细胞,传代培养,可以观察到典型的SVDV致细胞病变效应。使用反向血凝鉴定试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RT-PCR和序列测定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从猪水泡病病毒全长cDNA拯救出了猪水泡病病毒(G-SVDV);利用常规负染的方法,电镜观察了G-SVDV的形态;测定了G-SVDV的TCID50和LD50,并与亲本毒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G-SVDV与亲本毒的毒力差别不显着。本研究结果证明,我们已经成功构建了猪SVDV HK/70的感染性cDNA克隆,为进一步探索SVDV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及研制新型SVD疫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以T7 RNAP为基础的体内病毒拯救方法的建立和应用为了建立高效的体内病毒拯救系统,我们利用逆转录病毒转导技术建立了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的细胞系。先克隆出T7 RNAP基因,定向克隆进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得到阳性重组质粒pT7BABEpuro。共转染包装细胞,获得含有VSV-G膜的假型病毒,含有T7 RNA聚合酶基因。然后把该假型病毒感染靶细胞,把T7 RNAP基因分别整合进BHK-21、IBRS-2和SK6细胞的基因组内。通过抗性筛选,获得了稳定表达具有转录活性T7 RNA聚合酶的细胞系,通过PCR、间接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FCM)等技术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T7 RNAP能够被稳定地整合进靶细胞基因组内,细胞系内的T7 RNAP具有较好的转录活性,其活性传代不减弱。最后,利用该细胞系成功拯救出具有感染性的SVDV,并与亲本毒的生物学特性作了比较。该策略使RNA拯救方法简化为一步快速的拯救方法。利用该方法对CSFV C株进行了拯救,进行了拯救病毒的鉴定,并做了兔子致病性试验。三、以真核细胞RNA聚合酶Ⅰ系统为基础的体内拯救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为了克服那些难以适应甚至没有可适应细胞系的病毒拯救难题,设计构建了完全利用真核细胞聚合酶的RNA病毒体内拯救系统。先克隆出所需的真核RNA聚合酶Ⅰ启动子和终止子序列,建立RNA聚合酶Ⅰ启动转录的重组质粒。然后把SVDV全长cDNA装配进该载体,在IBRS-2细胞内和乳鼠体内成功拯救出了SVDV,第一次证明了聚合酶Ⅰ系统能够高效拯救细胞质复制的正链RNA病毒。并利用该拯救系统对FMDV进行了拯救,首次证明该聚合酶I系统能够转录出至少长8.2 kb的转录本。在此基础上,构建含有外源性生物标记5B 19的SVDV HK/70全长cDNA克隆,利用聚合酶Ⅰ反向遗传拯救系统拯救出含有该标记的病毒。为制备含有基因标记疫苗和建立鉴别诊断方法奠定一定的基础。该设计思路的实现,拓宽了高效病毒拯救的途径,为病毒反向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更为高效和广泛应用的病毒拯救技术方法。
陈玉燕[10](2015)在《9种猪病病原体GeXP多重PCR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圆环病毒二型、猪瘟病毒、猪蓝耳病毒、水疱性口炎病毒、猪水泡病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以及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都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传染性强、流行广泛,且危害极为严重的猪病病原体,极大的影响并制约着我国的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也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隐患。这9种疫病常以混合感染的形式出现,临床症状十分复杂,目前的检测手段难以应对。GenomeLab TM GeXP遗传分析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多基因表达定量分析平台,将GeXP的多重PCR扩增技术与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相结合,利用带有荧光标记的通用引物和特异性嵌合引物的联合扩增,使目的基因得到高效表达,该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高通量及检测速度快等优点。本研究根据NCBI公布的PCV-2、CSFV、PRRSV、VSV、SVDV、TGE、M.hyo、HPS以及APP的靶基因序列,对保守区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对,并设计9对特异性引物,利用常规PCR的单引物单模板和单引物混合模板的双重验证方式,对以上引物进行特异性验证分析;同时利用高效的pMD19-T Simple克隆载体构建9种阳性克隆质粒,应用GeXP技术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引物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阳性克隆质粒测序结果均与GenBank所中公布靶基因序列相符,同源性达到99.5%以上。将9对特异性引物其进行优化和修饰,设计出两组GeXP引物:一对加有cy5荧光标记的通用引物和9对特异性嵌合引物,并建立单重GeXP体系、初步构建多重GeXP体系、对多重体系的特异性引物Tm值及特异性引物的含量进行优化,并验证其特异性及灵敏度。结果显示,单重GeXP体系灵敏度可达102copies/μL,灵敏度与Lamp相当,是荧光定量PCR的1000多倍;多重GeXP体系优化结果显示,最优Tm值为58.5℃,最佳特异性引物含量为上下游各0.5μL,在该反应条件下体系对于目的片段的扩增更加的清晰、特异、更易于的判断,同时提高了该体系扩增的稳定性。对其他12种常见畜病病原体的进行特异性验证时,均未发现非特异性扩增,从而进一步证明该多重GeXP体系具有极高特异性;对27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为40.7%,与实际的结果相符,证明了该多重GeXP体系具有高准确性及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二、猪水泡病在日本的爆发:病毒的分离和流行病学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水泡病在日本的爆发:病毒的分离和流行病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
2.1.3 危机防控能力 |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4)鹰潭市畜牧业发展与主要动物疫病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风险分析 |
1.2 国内外将风险分析应用于畜牧业的现状 |
1.2.1 国外将风险分析应用于畜牧业的现状 |
1.2.2 国内将风险分析应用于畜牧业的现状 |
2 鹰潭市畜牧业发展概况 |
2.1 鹰潭市 2012 年经济运行情况 |
2.2 鹰潭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
2.2.1 畜牧业经济 |
2.2.2 主要畜产品产量 |
2.2.3 畜产品质量安全 |
2.2.4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
2.2.5 畜禽养殖方式 |
2.2.6 产业化经营水平 |
2.2.7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
2.3 鹰潭市畜牧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 鹰潭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 |
2.4.1 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 |
2.4.2 鹰潭市“十一五”时期畜牧业发展成效 |
2.4.3 目标任务 |
2.4.4 主要工作措施 |
3 鹰潭市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3.1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的内容 |
3.2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的方法 |
3.2.1 动物疫病定性风险评估 |
3.2.2 动物疫病定量风险评估 |
3.2.3 动物疫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 |
3.3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意义评价 |
3.4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
3.4.1 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 |
3.4.2 重要性原则 |
3.4.3 可操作性原则 |
3.4.4 相对稳定原则 |
3.4.5 相对独立原则 |
3.4.6 易于评价原则 |
3.4.7 专家论证与实践验证相结合 |
3.5 风险评估指标 |
3.5.1 动物疫病风险发生的概率(Y) |
3.5.2 目标要素层(X) |
3.6 指标评判标准 |
3.7 综合指标函数表达式 |
4 鹰潭市主要动物疫病及其风险评估 |
4.1 鹰潭市动物疫病风险分析 |
4.1.1 潜在致病因子 |
4.1.2 风险因素的确定 |
4.1.3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 |
4.2 口蹄疫及其风险评估 |
4.2.1 口蹄疫 |
4.2.2 口蹄疫的风险评估 |
4.3 猪瘟及其风险评估 |
4.3.1 猪瘟 |
4.3.2 猪瘟的风险评估 |
4.4 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风险分析 |
4.4.1 高致病性禽流感 |
4.4.2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风险评估 |
4.5 非洲猪瘟及其风险分析 |
4.5.1 非洲猪瘟 |
4.5.2 非洲猪瘟的风险评估 |
4.6 新城疫及其风险分析 |
4.6.1 新城疫 |
4.6.2 新城疫的风险评估 |
4.7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及其风险评估 |
4.7.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
4.7.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风险评估 |
4.8 猪流行性腹泻及其风险评估 |
4.8.1 猪流行性腹泻 |
4.8.2 猪流行性腹泻的风险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5)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当前国内外动物传染病疫情形势分析 |
1.2 风险分析在动物传染病预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
1.2.1 风险分析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
1.2.2 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
1.2.3 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步骤 |
1.2.4 风险评估在动物传染病方面的应用实例 |
1.3 GIS 简介 |
1.3.1 GIS 概念 |
1.3.2 GIS 的类型和构成 |
1.3.3 GIS 的基本功能 |
1.3.4 GIS 在医学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重大动物传染病疫情数据库的建立及风险因素分析 |
2.1 口蹄疫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2 非洲猪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3 猪水泡病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4 猪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5 牛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6 小反刍兽疫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7 蓝舌病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8 非洲马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9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10 新城疫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11 牛肺疫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12 牛结节疹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13 水泡性口炎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14 裂谷热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15 绵羊痘和山羊痘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3 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
3.1 风险评估概念 |
3.2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3.3 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的方法 |
3.3.1 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及权重 |
3.3.2 风险评估指标说明 |
3.3.3 指标评价内容 |
3.3.4 风险评估指标判定参考标准 |
3.3.5 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3.3.6 小结 |
4 西尼罗河热输入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
4.1 西尼罗河热流行病学特征 |
4.1.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
4.1.2 传播媒介 |
4.1.3 西尼罗河热病毒的致病性和危害 |
4.1.4 分子流行病学 |
4.1.5 流行特征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计算机环境 |
4.2.2 西尼罗河热风险评估技术路线 |
4.3 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及权重 |
4.3.1 建立西尼罗河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4.3.2 确定各评估指标的权重 |
4.4 西尼罗河热疫情及相关信息采集、处理与数据库的建立 |
4.4.1 数据采集可行性分析 |
4.4.2 数据说明 |
4.4.3 相关数据信息的可视化研究 |
4.5 风险因素对西尼罗河热影响的分析 |
4.5.1 传染源 |
4.5.2 传播途径 |
4.5.3 防控措施 |
4.6 建立各项指标的评分标准并打分 |
4.7 采用综合评分方法计算风险值 |
4.8 绘制风险评估地图 |
4.9 讨论 |
4.9.1 预防和控制西尼罗河热的相关措施 |
4.9.2 防止西尼罗河热病毒传入我国的措施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三种水疱性疾病GeXP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口蹄疫病毒的研究进展 |
1.1.1 口蹄疫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
1.1.2 口蹄疫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3 口蹄疫的临床症状 |
1.1.4 口蹄疫诊断的研究进展 |
1.2 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进展 |
1.2.1 猪水泡病毒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
1.2.2 猪水泡病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
1.2.3 猪水泡病病毒的临床症状 |
1.2.4 猪水泡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
1.3 水疱性口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
1.3.1 水疱性口炎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
1.3.2 水疱性口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
1.3.3 水疱性口炎的临床症状 |
1.3.4 水疱性口炎诊断的研究进展 |
1.4 GeXP多重基因表达分析系统及其应用 |
1.4.1 系统扩增的原理 |
1.4.2 系统的优势 |
1.4.3 系统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
1.4.4 展望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FMDV、VSV及SVDV引物设计及验证 |
2.1 试验材料 |
2.1.1 毒株 |
2.1.2 主要试剂 |
2.1.3 试剂配制 |
2.1.4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细胞的冻存、复苏与传代 |
2.2.2 FMDV、VSV及SVDV的培养 |
2.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4 病毒RNA模板提取 |
2.2.5 病毒RNA的RT-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
2.2.6 单重PCR的特异性验证 |
2.2.7 单克隆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
2.2.8 单重PCR的敏感性验证 |
2.3 结果 |
2.3.1 单引物验证实验结果 |
2.3.2 单重PCR的特异性验证 |
2.3.3 单克隆质粒标准品的鉴定 |
2.3.4 单重PCR的灵敏度验证 |
2.4 讨论 |
第三章 FMDV、VSV及SVDV的GeXP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GeXP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3.2.2 GeXP单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3.2.3 引物特异性及灵敏性分析 |
3.2.4 GeXP多重PCR的建立及灵敏性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GeXP单重PCR的特异性分析 |
3.3.2 GeXP单重PCR的灵敏性分析 |
3.3.3 GeXP多重PCR的灵敏性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GeXP多重PCR的初步应用及其检测试剂盒的组装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品处理及病毒RNA的提取 |
4.2.2 样品的GeXP多重PCR检测 |
4.2.3 试剂盒的组装 |
4.2.4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
4.2.5 试剂盒性能验证 |
4.3 实验结果 |
4.3.1 样品检测 |
4.3.2 试剂盒组装 |
4.3.3 试剂盒储存稳定性验证 |
4.3.4 试剂盒的重复性检测 |
4.4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进境猪精液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表 |
1 引言 |
1.1 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 |
1.2.1 国际框架 |
1.2.2 国内相关法律法规 |
1.3 风险分析的方法 |
2 风险因素的确定 |
2.1 潜在致病因素的范围 |
2.2 风险因素确定的原则和标准 |
2.3 潜在致病因素的评估 |
2.4 风险因素(即重点关注疾病)名单 |
3 风险评估 |
3.1 口蹄疫 |
3.2 猪繁殖呼吸综合征 |
3.3 日本脑炎 |
3.4 马脑脊髓炎 |
3.5 猪细小病毒病 |
3.6 尼帕病毒病 |
3.7 断乳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
3.8 猪水疱疹病毒病 |
3.9 猪腮腺炎 |
3.10 猪水泡病 |
3.11 非洲猪瘟 |
3.12 猪瘟 |
3.13 水泡性口炎 |
3.14 牛瘟 |
3.15 伪狂犬病 |
3.16 捷申病 |
3.17 猪布氏杆菌病 |
3.18 猪结核杆菌病 |
3.19 钩端螺旋体 |
4 风险管理 |
4.1 向中国申请猪人工授精中心注册的要求 |
4.2 进境种猪精液卫生检疫要求 |
4.3 进境猪精液备案企业兽医卫生要求 |
4.4 向中国申请猪人工授精中心注册的兽医问卷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重点关注疾病推荐检疫管理措施总结 |
附录2 表1-1:列入OIE《法典》疾病名单按以下标准 |
附录3 表2-1:进口猪精液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评估 |
附录4 进境动物遗传物质检疫管理办法 |
附录5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对动物精液的卫生检疫要求 |
附录6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关于种猪精液的国际动物健康检疫证书模式 |
致谢 |
(8)塞内卡病毒A VP1、VP2蛋白B细胞表位的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塞内卡病毒A与塞内卡病毒病 |
1.1.1 塞内卡病毒A流行病学 |
1.1.2 塞内卡病毒A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 |
1.1.3 塞内卡病毒A的诊断 |
1.1.4 塞内卡病毒A疫苗研究进展 |
1.2 表位疫苗研究进展 |
1.2.1 抗原表位研究方法 |
1.2.2 表位疫苗的设计 |
1.2.3 表位疫苗的应用 |
1.3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抗原表位预测法筛选塞内卡病毒AB细胞表位 |
2.1 材料 |
2.1.1 试剂 |
2.1.2 仪器 |
2.1.3 主要试剂配制 |
2.2 方法 |
2.2.1 VP1、VP2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3 原核蛋白的表达、纯化 |
2.2.4 预测表位Western blot分析 |
2.2.5 预测表位ELISA分析 |
2.3 结果 |
2.3.1 VP1、VP2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2.3.2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2.3.3 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2.3.4 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
2.3.5 间接ELISA鉴定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交叠合成多肽法筛选塞内卡病毒AB细胞表位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2.1 重叠多肽设计、合成 |
3.2.2 重叠多肽ELISA分析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塞内卡病毒A多表位基因的设计、表达及反应原性初探 |
4.1 材料 |
4.1.1 试剂 |
4.1.2 主要溶液配制 |
4.2 方法 |
4.2.1 多表位基因的设计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2 多表位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蛋白表达及纯化 |
4.2.3 塞内卡病毒重组多表位蛋白的反应原性分析 |
4.3 结果 |
4.3.1 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
4.3.2 抗原性分析 |
4.3.3 目的蛋白二级结构分析 |
4.3.4 重组多表位蛋白原核载体构建、重组蛋白表达和纯化 |
4.3.5 重组多表位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
4.3.6 重组多表位蛋白ELISA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动物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研究和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以T7 RNAP为基础的体外病毒拯救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
1.2.2 以T7 RNAP为基础的体内病毒拯救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
1.2.3 完全依赖真核细胞RNA聚合酶Ⅰ为基础的体内拯救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
1.3 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RNA病毒反向遗传学系统 |
2.1 前言 |
2.2 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理论基础 |
2.2.1 正链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建立的理论基础 |
2.2.2 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建立的理论基础 |
2.2.3 应用于RNA病毒反向遗传学中的转录系统 |
2.3 RNA病毒拯救系统建立的策略 |
2.3.1 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
2.3.2 体外转录和感染性转录本 |
2.3.3 体内转录和感染性cDNA克隆 |
2.3.4 利用不同转录系统的病毒拯救策略 |
2.3.5 用于拯救病毒的转录系统 |
2.4 影响感染性的参数(因素) |
2.4.1 体外转录的影响因素 |
2.4.2 非病毒核苷酸在子代病毒的归宿 |
2.5 病毒拯救体系的研究进展 |
2.5.1 以T7 RNA聚合酶为基础的病毒拯救系统的研究进展 |
2.5.2 真核RNA聚合酶Ⅰ拯救系统研究进展 |
2.5.3 真核RNA聚合酶Ⅱ拯救系统研究进展 |
第一部分 SVDV HK/70株生物学特性测定、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以T7 RNA聚合酶为基础的体外拯救方法的建立 |
第三章 SVDV HK/70株病毒生物学特性初步鉴定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毒株、细胞与实验动物 |
3.1.2 试剂与酶 |
3.1.3 毒种鉴定 |
3.1.4 病毒的致病性 |
3.2 结果 |
3.2.1 毒种鉴定 |
3.2.2 病毒的致病性 |
3.3 讨论 |
第四章 SVDV HK/70株基因组全长cDNA的构建和序列测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毒株 |
4.1.2 试剂与酶 |
4.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4.1.4 RT-PCR |
4.1.5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4.1.6 HK/70株基因组全长cDNA序列的装配及测定 |
4.2 结果 |
4.2.1 RT-PCR的结果 |
4.2.2 全长cDNA的连接及初步鉴定 |
4.2.3 全长cDNA的序列测定及其核苷酸序列 |
4.3 讨论 |
第五章 SVDV HK/70株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毒株序列 |
5.1.2 HK'1/70株序列同源性比较和序列进化分析 |
5.1.3 蛋白水解位点的预测分析 |
5.1.4 5'NTR和3'NTR序列特征分析 |
5.1.5 SVDV结构蛋白二级结构的预测 |
5.1.6 SVDV结构蛋白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抗原表位的预测 |
5.2 结果 |
5.2.1 HK/70株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 |
5.2.2 SVDV 5'NCR序列分析结果 |
5.2.3 3'NTR的一级结构分析 |
5.2.4 HK/70株3'NTR的二级结构分析 |
5.2.5 蛋白二级结构和B细胞表位的预测结果 |
5.3 讨论 |
第六章 含有病毒全长cDNA重组质粒的稳定性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毒株 |
6.1.2 试剂与酶 |
6.1.3 RT-PCR |
6.1.4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6.1.5 含有HK/70株基因组全长cDNA序列的psVDGEM重组质粒的构建 |
6.1.6 含有HK/70株基因全长cDNA的psVDVOK_(12)重组质粒构建 |
6.1.7 质粒稳定性分析 |
6.2 结果 |
6.2.1 RT-PCR的结果 |
6.2.2 全长cDNA的连接及初步鉴定 |
6.2.3 测序结果分析 |
6.3 讨论 |
第七章 SVDV HK/70株全长cDNA分子克隆感染性的鉴定 |
7.1 材料和方法 |
7.1.1 实验材料 |
7.1.2 体外转录物RNA的制备 |
7.1.3 转染IBRS-2细胞 |
7.1.4 反向间接血凝鉴定试验 |
7.1.5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毒抗原 |
7.1.6 RT-PCR法检测病毒基因组 |
7.1.7 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子 |
7.1.8 TCID_(50)实验 |
7.1.9 乳鼠LD_(50)实验 |
7.2 结果 |
7.2.1 体外转录结果 |
7.2.2 转染IBRS-2细胞结果 |
7.2.3 反向间接血凝鉴定试验 |
7.2.4 拯救病毒的RT-PCR鉴定 |
7.2.5 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7.2.6 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7.2.7 TCID_(50)实验结果 |
7.2.8 乳鼠毒力试验结果 |
7.3 讨论 |
第二部分 以T7 RNA聚合酶为基础的体内拯救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
第八章 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细胞系的建立以及用该细胞系对SVDV的体内拯救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菌株、质粒与细胞 |
8.1.2 酶与试剂 |
8.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8.1.4 T7 RNAP基因的扩增与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克隆 |
8.1.5 鉴定T7 RNAP转录活性载体的构建 |
8.1.6 GP2-293细胞培养与转染pT7BABEpuro |
8.1.7 假型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宿主细胞 |
8.1.8 不同代次的IBRST7细胞的T7 RNAP基因的PCR检测 |
8.1.9 SDS-PAGE对IBRST7细胞的T7 RNAP检测 |
8.1.10 T7 RNAP活性检测 |
8.1.11 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达水平的分析 |
8.1.12 BHKT7和SK6T7细胞系的建立、筛选及活性检测 |
8.1.13 SVDV的拯救 |
8.2.结果 |
8.2.1 T7 RNA聚合酶基因的扩增及克隆结果 |
8.2.2 IRES基因扩增和克隆的结果 |
8.2.3 egfg基因的扩增和克隆结果 |
8.2.4 PCR扩增检测不同代次目的基因稳定性结果 |
8.2.5 SDS-PAGE检测不同代次T7 RNAP |
8.2.6 T7 RNAP活性检测结果 |
8.2.7 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达水平的分析 |
8.2.8 BHKT7和SK6T7细胞系的建立、筛选及活性检测 |
8.2.9 SVDv的拯救及其生物学鉴定结果 |
8.3 讨论 |
第九章 用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细胞系SK6T7对CSFVC株的拯救和初步鉴定 |
9.1 材料和方法 |
9.1.1 试验材料 |
9.1.2 所用试剂及限制性酶 |
9.1.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9.1.4 全长cDNA模板的线性化和纯化回收 |
9.1.5 细胞转染及传代 |
9.1.6 全长cDNA感染性的鉴定 |
9.2 结果 |
9.2.1 RT-PCR和nested-PCR鉴定结果 |
9.2.2 转染细胞的直接荧光抗体染色鉴定结果 |
9.2.3 兔子致病性实验结果 |
9.3 讨论 |
第三部分 以鼠源聚合酶Ⅰ系统为基础的体内拯救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
第十章 用鼠源聚合酶Ⅰ系统对SVDV HK/70株拯救 |
10.1 材料与方法 |
10.1.1 菌株、质粒与细胞 |
10.1.2 酶与试剂 |
10.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0.1.4 聚合酶Ⅰ启动子和终止子片段的扩增 |
10.1.5 聚合酶Ⅰ启动子和终止子片段序列分析和序列功能区的分析 |
10.1.6 SVDV HK/70株全长cDNA的装配 |
10.1.7 在IBRS-2细胞内的病毒拯救 |
10.1.8 在鼠体内的病毒拯救 |
10.2.结果 |
10.2.1 聚合酶Ⅰ启动子和终止子片段的扩增结果 |
10.2.2 聚合酶Ⅰ启动子和终止子片段序列分析和序列功能区的分析结果 |
10.2.3 SVDV HK/70株全长cDNA的装配的结果 |
10.2.4 转染IBRS-2细胞结果 |
10.2.5 SVDV的IBRS-2拯救毒的鉴定结果 |
10.2.6 在乳鼠体内拯救病毒的鉴定结果 |
10.3 讨论 |
第十一章 用鼠源聚合酶Ⅰ系统对FMDV的拯救及初步鉴定 |
11.1 材料与方法 |
11.1.1 菌株、质粒与细胞 |
11.1.2 酶与试剂 |
11.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1.1.4 FMDV基因片段的扩增 |
11.1.5 FMDV全长cDNA的装配 |
11.1.6 在BHK-21细胞内的病毒拯救 |
11.2 结果 |
11.2.1 FMDV全长cDNA的装配的结果 |
11.2.2 转染BHK-21细胞结果 |
11.2.3 FMDV的BHK-21拯救毒的鉴定结果 |
11.3 讨论 |
第十二章 猪水泡病标记病毒的制备和初步鉴定 |
12.1 材料和方法 |
12.1.1 菌株、质粒与细胞 |
12.1.2 酶与试剂 |
12.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1.4 含有5B19基因片段的扩增 |
12.1.5 含有5819标记的SVDV HK/70株全长cDNA的装配 |
12.1.6 转染IBRS-2细胞 |
12.1.7 拯救病毒的鉴定 |
12.2 结果 |
12.2.1 含有5B19基因片段的扩增以及含有该片段全长cDNA装配的结果 |
12.2.2 转染IBRS-2细胞结果 |
12.2.3 拯救病毒的RT-PCR鉴定结果 |
12.2.4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12.2.5 反向间接血凝鉴定试验结果 |
12.2.6 TCID_(50)实验结果 |
12.3 讨论 |
第十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OIE A类疾病(OIE List A Diseases) |
三:SVDV HK/70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及其序列比对结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9种猪病病原体GeXP多重PCR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1 引言 |
1.1 临床常见病原体 |
1.1.1 猪圆环病毒及其危害 |
1.1.2 猪瘟病毒及其危害 |
1.1.3 猪蓝耳病毒及其危害 |
1.1.4 水疱性.炎病毒及其危害 |
1.1.5 猪水泡病病毒及其危害 |
1.1.6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及其危害 |
1.1.7 猪肺炎支原体及其危害 |
1.1.8 副猪嗜血杆菌及其危害 |
1.1.9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及其危害 |
1.2 临床诊断方法 |
1.2.1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1.2.2 酶联免疫吸附方法 |
1.2.3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
1.2.4 环介导等温扩增 |
1.2.5 基因芯片技术 |
1.3 Ge XP多重基因表达分析系统 |
1.3.1 Ge XP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
1.3.2 Ge XP系统的应用及优势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PCV-2、CSFV、PRRSV、VSV、SVDV、TGE、Mhyo、HPS与APP引物设计及验证 |
2.1 试验材料 |
2.1.1 毒株 |
2.1.2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的复苏、传代与冻存 |
2.2.2 病毒的增殖 |
2.2.3 支原体及细菌的培养 |
2.2.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2.5 病毒RNA/DNA的提取 |
2.2.6 病毒RT-PCR逆转录 |
2.2.7 菌株DNA的提取 |
2.2.8 单重PCR的特异性验证 |
2.2.9 单克隆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
2.3 结果 |
2.3.1 单引物单模板验证实结果 |
2.3.2 单引物混合模板特异性验证结果 |
2.3.3 阳性克隆质粒标准品的鉴定 |
2.4 讨论 |
3 PCV-2、CSFV、PRRSV、VSV、SVDV、TGE、Mhyo、HPS与APP的Ge X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毒株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Ge XP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3.2.2 单重Ge XP检测体系的建立 |
3.2.3 多重Ge XP体系的建立 |
3.3 结果 |
3.3.1 单重Ge XP体系的构建 |
3.3.2 多重Ge XP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3.4 讨论 |
4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猪水泡病在日本的爆发:病毒的分离和流行病学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2]猪水泡病在日本的爆发:病毒的分离和流行病学的调查[J]. 德井忠史,周育彪.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3]猪水泡病国外科研动态[J]. 况乾惕.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4]鹰潭市畜牧业发展与主要动物疫病风险分析[D]. 江文斌. 江西农业大学, 2013(02)
- [5]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D]. 王清艳.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4)
- [6]三种水疱性疾病GeXP检测方法的建立[D]. 卢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1)
- [7]进境猪精液风险分析[D]. 张敬友. 南京农业大学, 2005(05)
- [8]塞内卡病毒A VP1、VP2蛋白B细胞表位的筛选与鉴定[D]. 姚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9]动物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研究和建立[D]. 郑海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10]9种猪病病原体GeXP多重PCR检测方法的研究[D]. 陈玉燕. 重庆理工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