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的中医治疗与康复

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的中医治疗与康复

一、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的中医治疗与康复(论文文献综述)

谢青,顾力华,王世弥,钱家锋,刘玉凤[1](2022)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刺取穴研究与手法研究概述》文中研究指明针刺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从针刺取穴与针刺手法两个角度对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进行综述。针刺取穴方法主要涉及经脉取穴、经筋取穴、现代康复理论取穴及部位取穴。针刺手法主要分为浅刺法和透刺法两类。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临床疗效显着,以临床研究为主,机制探讨较少;存在样本量小、操作不规范、未进行随访等问题。在后期的研究过程中应加大样本量的纳入,实行随机对照,统一操作规范,进行跟踪随访,积极进行机制探讨,以期为中风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加有效的帮助。

孟晓灵,孙培养[2](2022)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中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主要包括针刺疗法、灸法、推拿疗法、中药疗法等,其中,针刺疗法主要包括夹脊穴针刺法、头针疗法、电针疗法、运动针法、巨刺疗法、靳三针法、肌肉起止点针刺法、泻阴经补阳经刺法、特殊针具刺法等;中药疗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中药熏洗等。西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主要包括A型肉毒素治疗、手术疗法、康复疗法等。目前,临床多以西医疗法作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常规疗法,在此基础上采取中医治疗等。中西医研究均存在样本量少、患者来源单一、研究过程中干扰因素过多等问题。今后,应扩大样本量,控制干扰因素,制定科学统一的研究方案,明确中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机制,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李宁,薛爱荣,吴仪,魏薇,王新义,张向阳,徐鹏,卜俊成[3](2021)在《呼吸补泻穴位埋线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呼吸补泻穴位埋线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到202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则在康复功能训练的同时联合应用呼吸补泻穴位埋线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水平、上下肢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同时计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无论是MAS评分、上下肢FMA评分还是Barthel指数的比较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经不同方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AS评分降低程度、FMA评分升高程度、ADL评分升高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13%和63.04%,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患者施以埋线联合康复训练的方法能有效降低患者过高的肌张力,促进上下肢功能的改善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临床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宋春华,陈智平,林六平,陶琳,奉亚芳[4](2021)在《针灸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针灸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78例医院收治中风后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针灸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措施,共计39例)与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措施,共计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差异,并采用FMA评分、BI指数以及NIHS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康复优良率分别为92.3%和69.2%,观察组康复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BI指数以及NIHS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以及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且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中风后偏瘫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损失程度。

章薇,娄必丹,李金香,石文英,刘小娟,唐健,陈成,刘民权,曹洋[5](2021)在《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文中指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性疾病,在中医学里属"中风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步增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康复是改善其临床症状和预防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制定的脑梗死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规范脑梗死中医康复操作技术,取得更好的疗效。本指南从范围、术语、中西医诊断、康复评定、中医康复治疗和护理等方面对脑梗死的诊断与康复治疗流程进行规范,旨在为临床医师/康复医师提供诊疗指导和参考。(1)诊断:分为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2部分,其中中医诊断包括辨病诊断和辨证诊断(中经络、中脏腑);西医诊断包括诊断依据、临床分期、临床病情程度量化分型。(2)康复评定:主要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运动功能评定、平衡功能评定、言语功能评定、吞咽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心理评定、生活质量评定等8个方面。(3)中医康复治疗:主要规定了脑梗死超早期、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传统功法、康复治疗及护理等方面的诊疗技术。该指南可为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其他中医医院或综合医院康复科的康复从业人员进行脑梗死的中医康复治疗提供指导,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和有效性。

张喆,熊键[6](2021)在《智能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后足下垂》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智能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经筋刺法治疗对中风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障碍及肌力的影响。方法 120例中风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均予以经筋刺法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胫前肌与腓肠肌积分肌电值、胫前肌肌力评分、福格-米勒下肢运动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及改良Bra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足趾屈改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经筋刺法治疗对中风后足下垂疗效显着,能够改善患者肌力、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杨华[7](2021)在《电针针刺经筋结点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电针针刺经筋结点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2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88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康复+传统针刺穴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VAS评分及SS-QOL评分变化情况,并对比分析2组治疗后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Fugl-Meyer、SS-QOL评分均明显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41/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3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电针针刺经筋结点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曹久冬,吕学玉,霍然[8](2021)在《眼针治疗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攀升。眼针具有手法轻、取穴少、用针少、疗效较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本文通过检索近5年眼针治疗脑卒中相关文献,分别从眼针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及其并发症两方面进行探讨,发现眼针疗法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进行展望,以期为眼针治疗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周亮,鲍春龄,石程,武丹,刘应超,方梦,张斯琦,东贵荣[9](2021)在《东贵荣教授“阴阳调衡运动针法”诊治中风上肢瘫痪机制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贵荣教授为全国着名针灸学专家,擅长诊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妇科及相关疑难病,长期从事中风病的临床及机制研究。建立头穴透刺法、阴阳调衡针法、阴阳调衡运动针法等治疗中风病,效果显着。阴阳调衡运动针法是将阴阳调衡针法与生物力学、生物反馈方法结合,形成了中风后"神经-结构-关节-肌肉-肌张力-运动功能"治疗的完整通路。本文主要介绍东贵荣教授的阴阳调衡运动针法,从建立背景、操作方法、取穴、机制及手法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罗珍,郑丽容,陈先凤[10](2021)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应用铜砭刮痧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应用铜砭刮痧的效果。方法:106例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各53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加用铜砭刮痧。结果:干预后两组FMA、ADL评分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RO评分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铜砭刮痧可显着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二、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的中医治疗与康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的中医治疗与康复(论文提纲范文)

(1)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刺取穴研究与手法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选穴的研究概述
    1.1 经脉取穴
        1.1.1 阳经取穴
        1.1.2阴经取穴
        1.1.3 督脉、夹脊穴取穴
    1.2 经筋取穴
    1.3 现代康复理论取穴
        1.3.1 拮抗肌取穴
        1.3.2 张力平衡针法
    1.4 部位取穴
        1.4.1 头针
        1.4.2 腹针
2 针刺手法与深浅的研究概述
    2.1 浅刺法
    2.2 透刺法
3 小结

(2)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治疗
    1.1 针刺疗法
        1.1.1 夹脊穴针刺法
        1.1.2 头针疗法
        1.1.3 电针疗法
        1.1.4 运动针法
        1.1.5 巨刺疗法
        1.1.6 靳三针法
        1.1.7 肌肉起止点针刺法
        1.1.8 泻阴经补阳经刺法
        1.1.9 经筋结点法
        1.1.10 特殊针具刺法
    1.2 灸法
    1.3 推拿疗法
    1.4 中药疗法
        1.4.1 中药内服
        1.4.2 中药熏洗
    1.5 其他疗法
2 西医治疗
    2.1 A型肉毒毒素治疗
    2.2 手术疗法
    2.3 康复疗法
3 西医疗法结合针刺治疗
4 结语

(3)呼吸补泻穴位埋线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AS评分、上下肢FMA评分以及ADL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3 讨 论

(4)针灸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差异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BI指数以及NIHSS评分的变化
3 讨论

(5)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诊断
    4.1 中医诊断
        4.1.1 中医辨病诊断
        4.1.2 中医辨证诊断
    4.2 西医诊断
        4.2.1 诊断依据
        4.2.2 临床分期
        4.2.3 临床病情程度量化分型
5 康复评定
    5.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
    5.2 运动功能评定
    5.3 平衡功能评定
    5.4 言语功能评定
    5.5 吞咽功能评定
    5.6 认知功能评定
    5.7 心理评定
    5.8 生活质量评定
6 中医康复治疗
    6.1 超早期
        6.1.1 中药治疗
        6.1.1. 1 痰热内闭证
        6.1.1. 2 元气败脱证
        6.1.2 针灸治疗
        6.1.3 护理
    6.2 急性期
        6.2.1 中药治疗
        6.2.1. 1 中经络
        6.2.1. 2 中脏腑
        6.2.2 中成药
        6.2.3 针灸治疗
        6.2.4 推拿
        6.2.5 康复治疗
        6.2.5. 1 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6.2.5. 2 言语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6.2.5. 3 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6.2.5. 4 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
        6.2.6 护理
    6.3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6.3.1 中药治疗
        6.3.2 中成药治疗
        6.3.2. 1 丹参类
        6.3.2. 2 红花类
        6.3.2. 3 三七类
        6.3.2.4银杏类
        6.3.3 针灸治疗
        6.3.4 推拿疗法
        6.3.5 传统功法
        6.3.5. 1 八段锦
        6.3.5. 2 五禽戏
        6.3.5. 3 太极拳
        6.3.5. 4 易筋经
        6.3.6 康复技术
        6.3.6. 1 运动疗法
        6.3.6. 2 Bobath技术
        6.3.6. 3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6.3.6. 4 肌力训练
        6.3.6. 5 减重步行训练
        6.3.6. 6 强制性运动疗法
        6.3.6.7认知训练
        6.3.6. 8 虚拟现实技术
        6.3.6. 9 经颅直流电刺激
        6.3.6. 1 0 计算机辅助治疗
        6.3.6.11冰刺激治疗
        6.3.7 其他外治法
        6.3.8 康复护理

(6)智能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后足下垂(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经筋刺法
        1.2.2 常规康复治疗
        1.2.3 康复机器人训练
    1.3 观察指标
        1.3.1 积分肌电值检测
        1.3.2 肌力评估
        1.3.3 足趾屈改善程度
        1.3.4 下肢运动功能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肌电检查结果
    2.2 胫前肌肌力评分及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比较
    2.3 足趾屈改善程度比较
    2.4 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AC评分及MBI评分比较
3 讨论

(7)电针针刺经筋结点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一般资料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1.5.2 观察组
    1.6 观察指标
        1.6.1 上肢运动功能
        1.6.2 上肢疼痛评分
        1.6.3 生活质量
        1.6.4 临床疗效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上肢运动功能、疼痛评分比较
    2.2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3 临床疗效比较
3 讨 论

(8)眼针治疗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眼针治疗脑卒中急性期
    1.1 临床研究
    1.2 机制研究
2 眼针治疗脑卒中恢复期
    2.1 眼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2.2 眼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2.3 眼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2.4 眼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
    2.5 眼针治疗其它脑卒中并发症
3 小 结

(9)东贵荣教授“阴阳调衡运动针法”诊治中风上肢瘫痪机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阴阳调衡运动针法的建立及概述
2 阴阳调衡运动针法操作
    2.1 取穴
    2.2 生物力学反馈手法操作
3 取穴探析
4 生物力学反馈手法作用探析
    4.1 调整中风后关节的运动生物力学结构
    4.2 改善中枢运动系统功能
    4.3 协调肌梭及腱器官的功能
    4.4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5 阴阳调衡运动针法特点总结
    5.1 融合生物力学———调整局部
    5.2 协同生物反馈———重建通路
    5.3 配合被动运动———促气提效
6 小结

(10)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应用铜砭刮痧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4 治疗结果
5 讨论

四、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的中医治疗与康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刺取穴研究与手法研究概述[J]. 谢青,顾力华,王世弥,钱家锋,刘玉凤. 环球中医药, 2022
  • [2]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进展[J]. 孟晓灵,孙培养. 河南中医, 2022
  • [3]呼吸补泻穴位埋线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疗效研究[J]. 李宁,薛爱荣,吴仪,魏薇,王新义,张向阳,徐鹏,卜俊成. 医药论坛杂志, 2021(24)
  • [4]针灸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探讨[J]. 宋春华,陈智平,林六平,陶琳,奉亚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35)
  • [5]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J]. 章薇,娄必丹,李金香,石文英,刘小娟,唐健,陈成,刘民权,曹洋. 康复学报, 2021(06)
  • [6]智能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后足下垂[J]. 张喆,熊键. 中国医疗设备, 2021(12)
  • [7]电针针刺经筋结点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杨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35)
  • [8]眼针治疗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J]. 曹久冬,吕学玉,霍然. 陕西中医, 2021(12)
  • [9]东贵荣教授“阴阳调衡运动针法”诊治中风上肢瘫痪机制探析[J]. 周亮,鲍春龄,石程,武丹,刘应超,方梦,张斯琦,东贵荣. 中国医药导报, 2021(34)
  • [10]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应用铜砭刮痧临床观察[J]. 罗珍,郑丽容,陈先凤.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11)

标签:;  ;  ;  ;  ;  

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的中医治疗与康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