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模拟微区测量农田树木间蒸发量

中子模拟微区测量农田树木间蒸发量

一、中子模拟微区法测农田棵间蒸发(论文文献综述)

赵经华[1](2016)在《干旱区成龄核桃微灌技术与根区土壤水分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新疆果树灌溉技术相对落后,灌溉水利用效率低,林果产业健康发展严重受阻等问题。本文开展了成龄核桃树微灌技术与根区土壤水分模拟研究,系统分析了干旱区微灌成龄核桃树耗水特性、并对微灌技术进行了筛选,利用HYDRUS-2D模拟了核桃树根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制定了合理的微灌灌溉制度,以期为核桃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灌水技术和灌水定额对核桃树的耗水强度和生育期总耗水量均有重要影响。整个生育期日耗水强度总体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采用微灌技术后核桃树的日耗水强度和生育期总耗水量均小于地面灌。不同灌水技术下核桃树日均耗水强度从3.82mm/d增加到5.36mm/d,生育期总耗水量也会有最大270mm的变幅。不同灌水定额下微灌成龄核桃树日均耗水强度在5mm/d以下,生育期总耗水量大体在950mm左右,而地面灌日均耗水强度在5mm/d以上,相应的生育期总耗水量增加约150mm。微灌成龄核桃树全生育期作物系数cK在萌芽期、开花结果期、果实膨大期、硬核及油脂转化期、成熟期,其值分别为1.02、1.14、1.18、1.32和1.12。(2)微灌对核桃树叶温、细胞液浓度及叶水势的影响不尽相同,微灌可明显降低核桃树叶温和细胞液浓度、提高叶水势。微灌条件下核桃树叶温和细胞液浓度较地面灌处理分别降低了0.4%3%,7.9%12.6%,叶水势增加了8.2%30.4%,其中灌水技术下的3管处理和灌水定额60mm的叶温和细胞液浓度最低,叶水势最高。(3)微灌处理有利于提高核桃树光合作用。微灌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较地面灌提高了17.3%22.8%、22.2%35.2%、22.3%39.2%,胞间CO2浓度降低了8.2%14.9%。净光合速率和大气温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空气相对湿度、胞间CO2浓度呈负相关关系。(4)不同灌水技术下,3管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0.57 kg/m3),对应的产量最大(5393.8 kg/hm2),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个指标,成龄核桃树微灌技术宜采用3管布置,即一行三管布置方式。不同灌水定额处理下,灌水定额60mm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0.68 kg/m3),对应的产量最大(6271.0 kg/hm2)。(5)微灌成龄核桃树全生育期耗水量与产量之间呈二次抛物线关系,产量随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当耗水量达到9501000mm时,产量最大,此后随着耗水量的继续增加产量反而下降,呈明显的“报酬递减”现象。(6)微灌减小了核桃树主要根系的分布区。在水平方向0120cm之间,微灌和地面灌的有效根系分别占总根系(150cm)的90.1%和86.2%;在垂直方向090cm之间分别占总根系(150cm)的90.6%和56.1%。(7)根据实测数据验证了HYDRUS-2D模型,并利用该软件模拟了核桃树根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优化了核桃树全生育期的灌溉制度,优化后的核桃树灌溉制度共计灌水11次(冬灌不计),可比初期试验方案减少2次灌水。(8)综合以上研究表明,砂壤土质条件下微灌成龄核桃树高产的耗水量为9001000mm,在与研究区——环塔里木盆地类似地区,推荐其灌溉定额为950mm左右,灌水定额为60mm,灌水周期需水关键期宜为1012天,非需水关键期宜为1518天,成龄核桃树可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白雪峰[2](2015)在《黑土区秸秆覆盖耕作技术保墒机理及生态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松嫩平原位于黑龙江省的西南部,土质肥沃,气候温和,主要盛产玉米、大豆、小麦、亚麻等作物,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由于该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该地区的种植主要依靠雨水给养。近些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地下水位下降,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匀,导致该地区在春季播种期极易出现春旱的现象。秸秆覆盖技术作为一种较为高效的农田栽培模式,由于其具有蓄水保墒,改善农田土壤环境的理化性质以及土壤的水热效应,在国内外的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探究与验证。我国对于秸秆覆盖的种植模式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大多数试验是针对于西北干旱地区,解决了区域性的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合理利用问题,但是,这些研究限于作物品种的差异和植物生长区的气候差异,相同的覆盖措施会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因此,寻求适合于北方松嫩平原黑土地区的覆盖栽培模式,合理利用黑土资源,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粮食产量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松嫩平原腹地的哈尔滨香坊农场为试验地点,选用适宜北方地区生长的玉米“东农254”作为试验品种,分别设置了对照组、裸土留茬、条带留茬、碎杆覆盖和整杆覆盖五种不同的覆盖处理模式,探讨了不同处理方式以及秸秆覆盖量的差异对于该地区的玉米土壤水热状况和玉米植株产量的影响。通过分析农田生态环境指标的差异、植株长势的异同以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对比,并且采用农田SPAC土壤水分传输模型对不同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的运移状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对于提高松嫩平原黑土地区的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发展高效的栽培种植模式提供实践指导意义。主要成果如下:(1)在5种不同覆盖处理条件下,土壤温度整体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降而发生不同幅度的波动。由于对照组无秸秆覆盖,因此该处理条件下的土壤温度变幅较大,土壤温度的变化范围为13.9-28.1℃,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裸土留茬处理区域的土壤温度的变化范围为15.2-26.1℃,而碎杆覆盖区域的土壤温度变化范围则为15.6-25.3℃,体现为土壤温度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变幅降低,同时,秸秆覆盖区域的土壤温度在植株生长各生育期内土壤温度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对于土壤中的含水率,在0-30cm土层之间的变化程度最为明显,在玉米植株生长过程中,土壤含水率整体体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由于秸秆的存在抑制了无效水的蒸发,因此,在不同生育时期内,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土壤含水率高于对照组。在7月中旬,玉米处于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此时裸土留茬处理条件下的土壤含水率为24.3%,带留茬处理条件下的土壤含水率为23.1%,碎杆覆盖和整杆覆盖处理条件下的含水率分别为25.7%和25.9%,分别相对于对照组提升了1.6%、0.4%、3.0%和3.2%,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对于土壤的保水效果越优越。(2)从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来看,首先,秸秆的覆盖影响了作物幼苗的萌发,由于水分和热量的综合效应影响,在5种不同的覆盖处理条件下,条带留茬和整杆覆盖处理两种处理条件下的出苗状况要弱于其他三种处理情况。而对于植株的个体生长长势、叶面积指数、茎粗和根系密度等植株性状进行衡量可知,对照组的植株株高为261.2cm,裸土留茬、条带留茬、碎杆覆盖和整杆覆盖处理条件下的植株株高分别为267.3cm、259.4cm、267.7cm和258.7cm,其中覆盖条件中的碎杆覆盖和裸土留茬处理条件的玉米株高优势较为明显。对于茎粗、叶面积植株体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分析植株根系密度以及根系的分布状况可知,植株的根系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的10-20cm之间,水平方向12.5-25cm范围之内,该区域的根系的分布律达到90%以上,同时,随着生育期的进行,植株的根系不断向下延伸,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在不同土层处,植株的根系密度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表明覆盖使得植株的地下和地上部分都体现出较强的生长优势。(3)在玉米种子的播种前和秋收后,土壤中的养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土壤的容重在植株生育的末期要低于播种前的状况,原因是植株的生长过程消耗了土壤中的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物质。而在不同覆盖处理条件下,土壤的容重差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4种覆盖处理条件中,碎杆覆盖和裸土留茬两种条件下,土壤的干容重变化差异较大,说明这两种土壤环境较为适合植株的生长发育,对于土壤养分的运输能力较强。另外,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吸收过程中,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元素的消耗量逐渐的增大,植株对元素的吸收能力越强。(4)收集不同试验地块的玉米果实,统计其玉米穗部性状中的穗长、穗粗、秃顶长、行粒数、穗粒数以及百粒重等特性指标,进而求算每公顷面积的玉米产量,其中对照组的经济产量为9131.3kg·hm2,而裸土留茬、条带留茬、碎杆覆盖和整杆覆盖处理条件下的作物经济产量分别为10126.52kg·hm2、10010.94kg·hm2、10416.28kg·hm2和9383.34kg·hm2,分别相对于对照组提升了10.89%、9.62%、14.07%和2.76%。在研究玉米穗部性状中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可知,行粒数与产量的相关关系最为密切,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8845。另外,根据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推算出不同覆盖处理条件下玉米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相对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经对比可知,在植株生育的各个时期内,植株地上部分相对生长率要高于地下部分的相对生长速率,同时覆盖条件的植株生长状况要优于对照组。而在经济效益的角度来分析不同覆盖处理条件的差异性效果可知,对照样地的粮食纯收入为9396.83元,裸土留茬、条带留茬、碎杆覆盖和整杆覆盖处理条件的纯收益分别为10811.93元、10615元、11217.05元和9532.34元,其中,裸土留茬和碎杆覆盖处理条件的产投比相对较高,经济效益显着。从节水效益的角度分析,在4中秸秆覆盖处理条件下,同等含水量增产量分别为1312.0kg、1209.2kg、1720.3kg和852.57kg,节水效益分别为138.24元、127.26元、172.56元和27.36元,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碎杆覆盖处理条件为最适宜该地区推广的栽培生产模式。(5)通过SPAC水分运移传输模型,利用MATLAB语言对该模型进行了运行求解,以三种不同覆盖条件作为不同的边界条件,模拟降雨条件下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过程,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的测量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在不同覆盖处理条件下,实测值于模拟值之间的误差均控制在10%以内,模拟精度结果符合规定的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结果可知,该模型较适用于松嫩平原黑土地区的土壤水分运移过程模拟,并且可以进一步的预测土壤的墒情。研究结果对不同覆盖耕作模式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结合不同的覆盖条件建立了二维土壤水分运移模型,用以模拟降雨过后,土壤田间水分动态变化趋势。结合大田试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为该地区的农业水土资源高效、节能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寻求适宜北方干旱地区的经济农业生产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孙仕军,樊玉苗,刘彦平,张旭东,许志浩,迟道才[3](2014)在《土壤棵间蒸发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作物的耗水量包括土壤棵间蒸发、植株蒸腾及组成作物自身组织所需的水量。其中,棵间蒸发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占总耗水的比例较大,且是无效耗水。研究棵间蒸发对于农业节水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国内外棵间蒸发测定研究状况,分析了当前棵间蒸发的观测方法(主要是器测法)及其应用情况,探讨了影响棵间蒸发大小的若干因素。

孟兆江,卞新民,刘安能,庞鸿宾,王和洲[4](2007)在《棉花调亏灌溉的生理响应及其优化农艺技术》文中指出在移动式防雨棚下,采用盆栽土培法和测坑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调亏灌溉对棉花不同生育阶段蒸腾速率(Tr)、光合速率(Pn)、光合产物积累与分配、经济产量(Y)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盆栽试验采用二因素(水分调亏阶段和调节亏水度)随机区组设计,测坑微区试验采用三因素(水分调亏度、施肥水平和植株密度)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结果表明:适时适度的水分调亏使得Tr明显下降,而Pn下降不明显,复水后光合产物具有超补偿积累,且有利于向经济产品(籽棉)运转与分配。棉花调亏灌溉(RDI)的适宜指标是:苗期轻、中度调亏,040 cm土层湿度下限为50%FC60%FC(田间持水量);蕾期轻度调亏,040 cm土层湿度控制下限为60%FC;花铃期不宜调亏,040 cm土层湿度应不低于75%FC;吐絮期可中度调亏,040 cm土层湿度可控制在50%FC55%FC。

孟兆江,卞新民,刘安能,庞鸿宾,王和洲[5](2006)在《调亏灌溉对夏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移动式防雨棚下,采用子母盆栽土培法和池栽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夏玉米(Zea mayL.)为材料进行了调亏灌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时适度的水分调亏显着抑制蒸腾速率(Tr),而光合速率(Pn)下降不明显,复水后Pn又具有超补偿效应,光合产物具有超补偿积累,且有利于向籽粒运转与分配;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玉米节水高产的调亏灌溉指标是:调亏时段为三叶一心—拔节(七叶一心),调亏度为45%FC(Fieldwater capacity,FC)65%FC,历时21d;或拔节—抽穗调亏,调亏度为60%FC65%FC,历时21d;平均比对照增产25.24%,节水15.4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5.05%。根据3因子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综合试验资料,分别建立了经济产量(Y)及水分利用效率(WUE)数学模型。

孟兆江,卞新民,刘安能,庞鸿宾,王和洲[6](2006)在《调亏灌溉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优化农艺技术组合》文中研究说明在移动式防雨棚条件下,采用子母盆栽土培法和池栽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冬小麦品种93中6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调亏灌溉(R egu lated defic it irrigation,RD I)试验研究,旨在了解调亏灌溉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生长动态、蒸腾速率(T r)、光合速率(P n)、光合产物积累与分配以及最终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寻求适宜的调亏生育阶段(时期)和调节亏水度,为建立冬小麦RD I模式及其配套优化农艺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适时适度的水分调亏显着抑制T r,而P n下降不明显;复水后P n又具有超补偿效应,光合产物具有超补偿积累,且有利于向籽粒运转与分配;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冬小麦调亏灌溉的适宜时段为三叶返青,调亏度为40%FC(F ie ld w ater capac ity,FC)60%FC,历时约55 d;平均比对照增产0.88%8.25%,节水12.80%18.5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96%32.98%。通过三因子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综合分析试验资料,分别建立了经济产量(Y)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数学模型。对模型的解析结果表明,当实施RD I时,可适当提高作物群体指标,并与施肥等其它农艺技术相结合,可以补偿RD I的负面效应。对所建数学模型进行目标联合仿真寻优,获得不同决策目标下RD I与农艺技术结合的优化方案。

王星[7](2003)在《可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认为采用热分析和红外光谱法分析一种普通地膜和三种可降解地膜的组成和降解性能。采用微生物培养法检验生物降解膜的可降解性。采用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可降解地膜对作物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热分析的结果表明,四种地膜的差热曲线有许多相似,但也略有差异,说明降解膜与普通膜的基本组分相同,而添加组分有较大差异。地膜在热解时极大熔融吸热峰处的反应级数约为0.93。各地膜热解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的大小顺序为;普通膜>光降解膜>生-光双降解膜>生物降解膜。覆膜后,地膜试期降解样的差热曲线与原样基本相同,但降解样的极大熔融吸热峰温度比原样稍微增高,极大熔融吸热峰处的反应级数有所下降,普通膜的活化能略有降低,光降解膜的活化能降低较为明显,相反,生物降解膜和生-光双降解膜的活化能略有升高。从热重曲线可以测算,生物膜中淀粉的含量约为21.05%,生-光双降解膜中碳酸钙含量约为10.91%。地膜试期降解样的热重曲线和微分热重曲线与原样基本相同,但极大失重峰的温度比原样略有提高。生物降解膜试期降解样中淀粉的含量和生-光双降解膜试期降解样中碳酸钙的含量均有所减少。研究结果还表明,差热分析和热重分析是分析地膜的组成,研究其热解特性,评价其降解性能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地膜热解活化能可作为地膜降解性能强弱的判据,地膜DTA曲线及DTG曲线的特征峰可作为辨别生物降解膜及生-光双降解膜的依据。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地膜的红外光谱不同,红外光谱可作为普通膜与降解膜,以及不同类型降解膜之间的鉴别手段。地膜覆盖一定时期的降解膜样品的红外光谱可显示出地膜组分和性状的一些变化,可作为判断地膜降解状况的依据。羰基指数可作为评价地膜降解状况的指标。三种降解膜原样的羰基指数大小顺序为:生物降解膜>生-光双降解膜>光降解膜。 微生物培养的结果表明,加混合孢子悬液的生物降解膜降解率比未加的生物降解膜高,加土壤悬液的生物降解膜降解率比未加的生物降解膜高。不同培养基比较,生物降解膜降解率的大小顺序为:细菌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加大田土悬液的生物降解膜降解率最大。生物降解膜的降解率远大于普通膜。液体培养法做检验试验的结果表明,混和菌有助于生物降解膜的降解;液体培养中生物降解膜的降解率大于固体培养。 地膜覆盖种植玉米的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在玉米生育中期保水效果明显,而在生育前期和后期保水效果不明显。在生育中期保温效果不明显,而在生育前期和后期保温效果明显。降解膜和普通膜的保水、保温和增产效果基本相同。各降解膜对玉米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无差异。三种降解膜的降解速率为:生物降解膜>生-光双降解膜>光降解膜。播种前各处理的养分含量基本相同,全生育期中覆膜处理的养分含量总体上高于对照,各覆膜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到收获时各处理的养分状况又趋于相同。 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着,即不同的地膜种类、残留量和残膜面积对盆栽玉米的生长都没有显着影响。

晋凡生,李素玲,萧复兴,刘凤鸣[8](2000)在《旱塬地玉米耗水特点及提高水分利用率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结果表明 ,农田耗水主要在 1m以上土层 ,玉米对 0~ 50cm土层的水分利用率达6 0 % ;玉米农田棵间土壤水分蒸发占农田蒸散的 4 7 6 %~ 77 5% ,整个生育期棵间蒸发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 ,玉米产量与蒸腾量呈正相关 ;秸秆覆盖可有效减少棵间土壤水分蒸发 ;合理施肥能促进玉米对土壤水分的利用

晋凡生,黄明镜,萧复兴[9](1997)在《中子模拟微区法测农田棵间蒸发》文中认为采用中子微区模拟装置测量旱地玉米农田棵间蒸发的结果表明,本实验装置实用可行。晋西棵间蒸发量占降水量(510mm)的55%以上;棵间蒸发与蒸散的比值同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玉米产量与作物蒸腾呈正相关。

陈奇恩,萧复兴,晋凡生,李海金,朱亚丽[10](1991)在《晋中旱地玉米耗水规律及农田水分平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中子测水技术与蒸发模拟微区相结合的农业物理学法,测得晋中旱地玉米生育期耗水量为300~350mm,其中玉米蒸腾耗水占40~50%,棵间土壤蒸发耗水占50~60%.土壤湿度越大,棵间土壤蒸发越高.浅层土壤水分蒸发较强,深层蒸发较弱.130~150cm土层蒸发几乎未波及到该层.玉米蒸腾与土壤蒸发耗水虽有一定联系,但基本上属于两个独立的过程.蒸腾与产量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农田水分平衡状况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

二、中子模拟微区法测农田棵间蒸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子模拟微区法测农田棵间蒸发(论文提纲范文)

(1)干旱区成龄核桃微灌技术与根区土壤水分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果树耗水特性研究
        1.2.2 果树灌水技术与灌溉制度研究
        1.2.3 果树生理生态指标研究
        1.2.4 果树光合特性研究
        1.2.5 根系吸水模型研究
        1.2.6 根区土壤水分模拟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区气象条件
    2.3 试验方案与设计
        2.3.1 核桃树物候期的划分
        2.3.2 试验设计
    2.4 观测内容及方法
        2.4.1 气象资料的观测
        2.4.2 土壤含水率的测定
        2.4.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4.4 细胞液浓度的测定
        2.4.5 叶水势的测定
        2.4.6 地温的测定
        2.4.7 叶片温度的测定
        2.4.8 土壤棵间蒸发的测定
        2.4.9 光合指标的测定
        2.4.10 核桃树根系的测定
        2.4.11 产量和品质指标的测定
第3章 成龄核桃树耗水特性研究
    3.1 灌水技术对成龄核桃树耗水特性的影响
        3.1.1 灌水技术对成龄核桃树逐月的日均耗水规律的影响
        3.1.2 灌水技术对成龄核桃树耗水量及耗水模数的影响
        3.1.3 灌水技术对成龄核桃树作物系数cK的影响
    3.2 灌水定额对成龄核桃树耗水特性的影响
        3.2.1 灌水定额对成龄核桃树逐月日均耗水规律的影响
        3.2.2 灌水定额对成龄核桃树耗水量及耗水模数的影响
        3.2.3 灌水定额对成龄核桃树作物系数cK的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成龄核桃树生理指标变化特征研究
    4.1 灌水技术对核桃树生理指标的影响
        4.1.1 灌水技术对核桃树叶温的影响
        4.1.2 灌水技术对核桃树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3 灌水技术对核桃树叶片细胞液浓度的影响
        4.1.4 灌水技术对核桃树叶片叶水势的影响
        4.1.5 灌水技术对核桃树光合指标的影响
    4.2 灌水定额对核桃树生理指标的影响
        4.2.1 灌水定额对核桃树叶温的影响
        4.2.2 灌水定额对核桃树叶片叶水势的影响
        4.2.3 灌水定额对核桃树光合指标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成龄核桃树根区土壤温度动态研究
    5.1 不同生育期灌水技术对核桃树地温的影响
        5.1.1 开花结果期灌水技术对核桃根区地温的影响
        5.1.2 果实膨大期灌水技术对核桃树根区地温的影响
        5.1.3 硬核期灌水技术对核桃树地温的影响
        5.1.4 油脂转化期灌水技术对核桃树地温的影响
    5.2 全生育期灌水技术对核桃树各月地温的影响
    5.3 小结
第6章 灌水技术和灌水定额对成龄核桃树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6.1 不同灌水技术对核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6.1.1 灌水技术对核桃产量的影响
        6.1.2 灌水技术对核桃品质的影响
    6.2 不同灌水定额对核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6.2.1 灌水定额对核桃产量的影响
        6.2.2 不同灌水定额对核桃品质的影响
    6.3 小结
第7章 成龄核桃树根系空间分布特性研究
    7.1 微灌和地面灌核桃树有效根系的空间分布特性
        7.1.1 微灌和地面灌核桃树有效根系的径向分布
        7.1.2 微灌和地面灌核桃树有效根系的垂向分布
        7.1.3 微灌和地面灌核桃树有效根长的二维分布特性
    7.2 微灌和地面灌核桃树有效根长密度函数的建立
        7.2.1 微灌核桃树有效根长密度一维分布函数
        7.2.2 地面灌核桃树有效根长密度一维分布函数
        7.2.3 微灌核桃树有效根长密度二维分布函数
        7.2.4 地面灌核桃树有效根长密度二维分布函数
    7.3 微灌和地面灌核桃树根系干重空间分布特性
        7.3.1 微灌核桃树根系干重空间分布特性
        7.3.2 地面灌核桃树根系干重空间分布特性
    7.4 小结
第8章 成龄核桃树根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模拟研究
    8.1 数值模拟
        8.1.1 数值模型选择
        8.1.2 控制方程
        8.1.3 根系吸水参数
        8.1.4 模拟区域
        8.1.5 土壤物理参数的确定
        8.1.6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8.1.7 模型评估
    8.2 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评估
    8.3 不同灌水定额下土壤剖面含水量分布
    8.4 核桃灌溉制度优化
    8.5 小结
第9章 结论和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黑土区秸秆覆盖耕作技术保墒机理及生态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研究概况
        1.3.1 秸秆覆盖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秸秆覆盖对农田小气候影响
        1.3.3 秸秆覆盖对土壤供水能力的影响
        1.3.4 秸秆覆盖对土壤环境状况的影响
        1.3.5 秸秆覆盖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4 秸秆覆盖存在的问题
        1.4.1 秸秆覆盖量问题
        1.4.2 秸秆覆盖“保水效应”问题
        1.4.3 秸秆覆盖仍需解决的问题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布置
        2.1.3 样品采集
    2.2 研究方法
        2.2.1 土壤温度测定
        2.2.2 土壤水分测定
        2.2.3 土壤容重测定
        2.2.4 土壤养分的测定
        2.2.5 植株长势测定
        2.2.6 植株根密度的测定
        2.2.7 植株玉米产量测定
        2.2.8 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测定
        2.2.9 植株相对生长率和净生长率的测定
    2.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2.3.1 研究内容
        2.3.2 技术路线图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秸秆覆盖对于土壤水热效应及蒸发作用的影响
    3.1 秸秆覆盖区气象条件
        3.1.1 秸秆覆盖区降水情况
        3.1.2 秸秆覆盖区大气温度和湿度变化
    3.2 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2.1 全生育期不同土层地温变化规律
        3.2.2 不同生育期的地温变化规律
        3.2.3 不同生育期地温的日变化规律
    3.3 秸秆覆盖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3.1 全生育期不同土层含水率变化状况
        3.3.2 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变异状况
    3.4 秸秆覆盖对于农田水分利用状况的影响
        3.4.1 秸秆覆盖对玉米耗水量的影响
        3.4.2 秸秆覆盖对于土壤储水量的影响
    3.5 秸秆覆盖对于土壤蒸发及植株蒸腾强度的影响
        3.5.1 秸秆覆盖对土壤蒸发强度的影响
        3.5.2 秸秆覆盖对植株蒸腾强度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秸秆覆盖对旱作玉米生长性状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 秸秆覆盖对于玉米生长发育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4.1.1 秸秆覆盖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4.1.2 秸秆覆盖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4.1.3 秸秆覆盖对玉米茎粗的影响
        4.1.4 秸秆覆盖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1.5 秸秆覆盖对玉米根系状况的影响
    4.2 秸秆覆盖对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1 秸秆覆盖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2.2 秸秆覆盖对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
        4.2.3 秸秆覆盖处理对于土壤保肥效果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秸秆覆盖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5.1 秸秆覆盖对玉米产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5.1.1 秸秆覆盖对于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2 秸秆覆盖对于玉米单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3 秸秆覆盖对于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5.2 秸秆覆盖对玉米生育规律的影响
        5.2.1 秸秆覆盖对于作物个体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2.2 秸秆覆盖对于作物相对生长率(RGR)和净同化率(NAR)的分析
    5.3 效益分析
        5.3.1 经济效益
        5.3.2 节水效益
    5.4 本章小结
6 覆盖条件下SPAC系统二维水分传输特征与数值模拟
    6.1 SPAC系统二维土壤水分传输特性
    6.2 模型建立
        6.2.1 物理过程描述
        6.2.2 数学模拟模型
    6.3 模型求解
        6.3.1 定解条件确定
        6.3.2 有限差分求解模型
        6.3.3 SPAC水分传输模型的模拟程序框架
    6.4 覆盖条件下SPAC系统土壤水分传输模型验证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热的保蓄作用
    7.2 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7.3 秸秆覆盖对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7.4 SPAC系统水分传输模拟
    7.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土壤棵间蒸发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棵间蒸发的观测方法
    2.1 直接法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土壤棵间蒸发影响因素
    2.1 气象条件
    2.2 叶面积指数LAI
    2.3 土壤表层含水量
3 结语

(4)棉花调亏灌溉的生理响应及其优化农艺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观测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亏灌溉对棉花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2.2 RDI条件下棉花光合产物积累与分配
    2.3 RDI对棉花经济产量与WUE的影响
    2.4 RDI与农艺技术结合的优化方案
3 结论与讨论

(5)调亏灌溉对夏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2) 试验设计。
    (3) 观测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亏灌溉对夏玉米光合 (Pn) 和蒸腾 (Tr) 的影响
    2.2 水分调亏下夏玉米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
    2.3 RDI对玉米经济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4 RDI与农艺技术结合的优化方案
3 结语与讨论

(6)调亏灌溉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优化农艺技术组合(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观测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RDI对冬小麦光合 (Pn) 和蒸腾 (Tr) 的影响
    2.2 RDI条件下冬小麦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
    2.3 RDI对冬小麦经济产量与WUE的影响
    2.4 RDI与农艺技术结合的优化方案
3 讨 论

(7)可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地膜污染的原因和现状
    2 国内外关于可降解塑料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3 关于可降解塑料降解机理的研究
        3.1 生物降解塑料的降解机理
        3.2 光降解塑料的降解机理
        3.3 生-光双物降解塑料的降解机理
    4 关于可降解地膜降解过程的研究
    5 可降解塑料降解性的试验评价方法
    6 可降解地膜降解性的试验评价方法
    7 关于可降解地膜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的研究
    8 关于可降解地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的研究
第二章 不同类型地膜及其降解样的热解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膜原样的差热分析
        2.1.1 地膜原样差热曲线的特征及地膜组分的分析
        2.1.1.1 地膜原样差热曲线的特征
        2.1.1.2 地膜原样组分的分析
        2.1.2 地膜原样热解的动力学分析
        2.1.2.1 反应级数的确定
        2.1.2.2 反应活化能的确定
        2.2 地膜试期降解样的差热分析
        2.2.1 地膜试期降解样差热曲线的特征分析
        2.2.2 地膜试期降解样的热解动力学分析
        2.3 地膜原样的热重(TG)和微分热重(DTG)分析
        2.3.1 地膜原样的热重和微分热重曲线的特征分析
        2.3.2 由热重曲线推算地膜原样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2.4 地膜试期降解样的热重(TG)和微分热重(DTG)分析
        2.4.1 地膜试期降解样的热重和微分热重曲线的特征分析
        2.4.2 由热重曲线推算地膜试期降解样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类型地膜及其降解样的红外吸收光谱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样品的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2.2 各样品的羰基指数比较
    3 结论
第四章 微生物对生物降解膜降解过程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已知菌接种培养试验
        2.2 土壤悬液接种培养试验
        2.3 液体培养法检验试验
    3 结论
第五章 覆盖可降解地膜对玉米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案
    2 结果与分析
        2.1 覆盖地膜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2.2 覆盖地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3 覆盖地膜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
        2.4 地膜降解情况的比较
        2.5 覆盖地膜对玉米果穗的形状和产量的影响
        2.6 覆盖地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 结论
第六章 可降解地膜的残留量和残膜面积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不同类型地膜及其降解样的热解特性
        1.2 可降解地膜的红外吸收光谱特性
        1.3 微生物对生物降解膜降解过程影响的研究
        1.4 覆盖可降解地膜对玉米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1.5 可降解地膜的残留量和残膜面积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图1
附图2
附图3
附图4

(8)旱塬地玉米耗水特点及提高水分利用率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1.2 试验设计
        1.2.1 中子模拟微区装置
        1.2.2 施肥水平
        1.2.3 秸秆覆盖
        1.2.4 裸地蒸发观测小区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分的消耗特点
        2.1.1 水面、裸地和农田的水分蒸发
        2.1.2 不同深度的土壤耗水
    2.2 土壤对玉米的供水特性
        2.2.1 玉米对各层土壤水分的利用
        2.2.2 玉米农田的棵间土壤水分蒸发
        2.2.3 玉米产量与蒸腾量的关系
    2.3 提高旱塬地玉米对土壤水分利用率的途径
        2.3.1 秸秆覆盖
        2.3.2 以肥促水 研究表明, 适当的施肥量可促进玉米对土壤水分的利用 (表9) 。
3 结论

(10)晋中旱地玉米耗水规律及农田水分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试验万法
结果与分析
    一、玉来农田蒸散、蒸腾与蒸发的规律及相互关系
    二、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点
    三、农田水分平衡状况与产量的关系
讨论

四、中子模拟微区法测农田棵间蒸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旱区成龄核桃微灌技术与根区土壤水分模拟研究[D]. 赵经华.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2)
  • [2]黑土区秸秆覆盖耕作技术保墒机理及生态效益研究[D]. 白雪峰.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1)
  • [3]土壤棵间蒸发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J]. 孙仕军,樊玉苗,刘彦平,张旭东,许志浩,迟道才. 节水灌溉, 2014(04)
  • [4]棉花调亏灌溉的生理响应及其优化农艺技术[J]. 孟兆江,卞新民,刘安能,庞鸿宾,王和洲. 农业工程学报, 2007(12)
  • [5]调亏灌溉对夏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 孟兆江,卞新民,刘安能,庞鸿宾,王和洲. 水土保持学报, 2006(03)
  • [6]调亏灌溉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优化农艺技术组合[J]. 孟兆江,卞新民,刘安能,庞鸿宾,王和洲. 麦类作物学报, 2006(02)
  • [7]可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D]. 王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
  • [8]旱塬地玉米耗水特点及提高水分利用率途径[J]. 晋凡生,李素玲,萧复兴,刘凤鸣. 华北农学报, 2000(01)
  • [9]中子模拟微区法测农田棵间蒸发[J]. 晋凡生,黄明镜,萧复兴.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7(S1)
  • [10]晋中旱地玉米耗水规律及农田水分平衡研究[J]. 陈奇恩,萧复兴,晋凡生,李海金,朱亚丽. 华北农学报, 1991(04)

标签:;  ;  ;  ;  ;  

中子模拟微区测量农田树木间蒸发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