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砖房及多层钢筋混凝土内框房屋抗震加固方案

多层砖房及多层钢筋混凝土内框房屋抗震加固方案

一、多层砖房和多层钢筋混凝土内框架房屋抗震加固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吴昊[1](2013)在《砌体结构教学楼抗震性能及地震破坏机制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砖砌体结构教学楼大量破坏,部分教学楼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倒塌,砌体结构教学楼在强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和抗倒塌安全性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砌体结构教学楼一般具有开间和进深较大、墙体数量少、纵墙开洞率高等不利于结构抗震的特点,目前对其抗震性能的认识主要基于震害调查分析,现行抗震设计规范针对大开间砌体结构的地震破坏模式设计缺少特别规定,对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震性能、地震破坏机制控制以及窗间墙和进深较大墙体的抗震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等研究不够。本文选取砌体结构教学楼为研究对象,对大开间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及地震破坏机制控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分析了砌体结构教学楼的组成特点和典型震害特征,比较了砌体结构“强柱弱梁”和“强梁弱柱”两种宏观破坏机制下结构抗震能力的差异,对结构震害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针对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提出了相关的抗震设计建议。2)进行了5片纵墙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窗间墙的抗震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的墙体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适当增大构造柱截面尺寸能够进一步改善墙体的破坏形态、延性和耗能能力,但增大中柱截面配筋率到一定程度时反而降低墙体的延性和耗能能力。3)进行了5片横墙试件的拟静力试验,分析了圈梁与构造柱的布置方式对其破坏模式和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圈梁与构造柱的设置方式决定了墙体的抗震性能,按照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在横墙两端设置构造柱,同时保证墙体与基础梁间不发生剪切滑移,则横墙的抗震性能相对较好;中间增设构造柱或同时加设圈梁墙体的抗震性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但增设圈梁和构造柱的试件,极限变形后破坏墙块的变形受到中间圈梁的约束,墙体具有较好的后期整体性。4)通过1个两层砖砌体结构缩尺模型的拟静力试验,对窗间墙扶壁柱配筋率为1.67%的砌体模型的破坏特点、抗震性能、窗间墙的破坏模式以及纵墙的破坏机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窗间墙扶壁柱配筋率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扶壁柱与两侧砖砌体部分的协调变形能力很差,导致模型发生层间破坏机制,窗间墙剪切破坏,纵墙发生“强梁弱柱”式破坏,部分窗间墙出现垮塌破坏,最终形成倒塌机制,模型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均较差。5)进行了2个砖砌体结构缩尺模型(窗间墙扶壁柱配筋率为0.77%)的拟静力试验,分别对普通砖砌体窗间墙模型和窗间墙锚固配筋模型的破坏特征、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窗间墙的破坏模式、纵墙的宏观破坏机制及其控制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普通窗间墙模型发生层间破坏机制,窗间墙剪切破坏,纵墙发生“强梁弱柱”式破坏,模型最终形成倒塌机制;窗间墙锚固配筋模型发生整体型破坏,窗间墙弯曲破坏,纵墙的宏观破坏具有“强柱弱梁”特征,模型的破坏形态、延性和耗能能力等均得到显著改善,层间变形均匀。因此,窗间墙局部锚固配筋的抗震设计方法能够实现对结构地震破坏机制的有效控制,而保证相邻层两窗间墙的受弯承载力之和高于相邻两窗下墙承载力之和有利于“强柱弱梁”式破坏机制的形成。6)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对砌体结构教学楼的纵向窗间墙进行三面抗震加固并采取锚固措施,通过模型拟静力试验对加固窗间墙砖砌体结构模型的破坏特点、抗震性能、窗间墙的破坏模式、纵墙的破坏机制及其设计控制条件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发生整体型破坏,窗间墙弯曲破坏,模型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比普通砖砌体窗间墙模型得到明显改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也得到提高,最终形成“强柱弱梁”抗倒塌机制。

杨玉成[2](1985)在《豫北安阳小区现有房屋震害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阳小区现有房屋的震害预测研究,是由十六个单位共同协作完成的,并于1983年11月通过了技术鉴定。本文简述震害预测的方法和预测的结果,给出了该小区一旦遭受6-10度地震时的预测震害分布图和震害矩阵。本项研究为制定安阳市抗震防灾对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并表明在震害预测的基础上选择加固工程,可节约投资,提高抗震加固的有效性和经济效益。

张杰[3](2004)在《加层改造砌体房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每年旧房增层改造不仅项目多而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在旧房增层改造工程中,房屋增加层数、层高各不相同,旧房与新房部分所采用的结构形式各异,而我国又是地震多发和震害严重的国家,我国尚无统一的房屋加层抗震鉴定标准和房屋加层抗震设计规范,为了减轻地震灾害推动旧房增层改造的有序发展,满足社会对旧房增层改造的需要,对旧房通过增层改造后的房屋结构的抗震性能与抗震鉴定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现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和鉴定标准关于砌体结构的规定和要求进行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后提出按加层后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根据结构形式,按《抗震规范》的要求对旧房部分进行抗震鉴定和抗震加固设计,对新房部分进行抗震设计,对加层后的房屋整体进行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包括新旧两部分的整体连接设计。阐述了抗震鉴定的必要性,结合工程实例中的加层改造房屋,在抗震鉴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旧有房屋墙体的工作性状,提出了房屋增层改造设计的具体措施。本文介绍了加层改造的五种方式,通过研究直接增层多层砌体房屋加层前后的墙体性状,通过结构计算软件PKPM计算分析了加层对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提出抗震解决措施,为砌体结构加层改造提供科学的依据,充分发挥原结构的承载潜力,既保证了加固、改造、增层工作的安全可靠,又实现了经济合理。对加层后超高超层房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对同类房屋和新建超高超层房屋的抗震加固均有借鉴意义。多年来的震害实例表明,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并对不满足抗震要求的建筑采取适当的抗震对策,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李国鑫[4](2013)在《框架结构轻钢加层的抗震鉴定加固及抗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建筑物的加层扩建己经被广泛应用。目前在建筑物加层设计中,一般都是直接委托设计单位对新加的结构进行单独的设计,并没有将新老结构当作一个整体进行考虑。这种新旧分离的设计方法,虽然能大大简化结构设计的过程,但却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差异,因此,对结构进行整体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邯郸市成安化店教学楼为工程研究背景,该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合实际情况,拟采用轻钢进行加层扩建,利用PMSAP有限元软件对加层前的框架结构、以及加层后的混合结构这两个模型分别进行三种不同抗震分析(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找出加层前和加层后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结果可知:模态分析中,原始的框架结构和加层后的混合结构,均是前两阶振型对结构起主要控制作用;但加层后的混合结构中部分的平动和扭转的幅度比较大,并且在局部出现了屈曲。所以,在加层设计时应适当的增加柱间支撑,以增强加层部分的整体刚度。反应谱和动力时程分析结果显示:加层后结构底层的剪力和轴力都有明显的增大,同时钢结构加层部分的水平位移较大,加层后整个结构的水平位移由顶部的加层部分控制,因此,应采取一定的构造措施,对结构顶部进行加强,保证框架结构的安全。反应谱分析结果还表明:位于混合结构顶部的钢框架的柱底剪力与柱顶位移大于直接置于地面时的结果,建议设计时适当增大钢框架的柱底剪力。本文验证了对加层后这种混合结构进行整体分析的必要性,为类似结构形式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威[5](2014)在《农村住宅抗震性能试验及综合改造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北京地区农村住宅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北京地区农村住宅结构类型和抗震性能调研,进行了典型住宅的结构分类、抗震性能分析、抗震加固措施及其优化研究;同时进行了典型农村住宅的原型和加固模型的振动台试验、构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模型的材料试验以及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分析了结构原型和加固模型在试验过程中的损伤和裂缝的发展、结构的动力特性(频率和阻尼特性、动力放大特性)、滞回曲线、刚度退化特性等,验证分析了抗震加固及节能综合改造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加固后模型达到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大量现场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归纳了北京地区既有典型单层农宅的结构布局特征,指出了其抗震性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北京地区既有单层农宅抗震性能研究方案,建议了抗震加固的目标与抗震加固措施。(2)根据既有农宅抗震加固性能研究方案,按照不同加固措施、不同材料特性组合,完成了3片墙体的低周反复荷载拟静力试验。分析了墙体在试验过程中开裂发展和破坏情况,总结了墙体破坏的主要特征。同时对不同试件的归一化骨架曲线、实测位移、滞回曲线、刚度退化、耗能性能等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不同加固墙体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3)根据农宅典型性分析结果,选取了北京地区典型三开间单层农村砖木结构住宅作为振动台试验对象,完成了1个未加固模型与2个不同抗震加固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分别采用了8度小震(0.072g)、8度中震(0.2g)和8度大震(0.4g)的水平地震动输入,并对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不同加载等级下的地震反应、结构频率和阻尼比、结构损伤和裂缝发展,总结了未加固农宅和采用不同措施抗震加固后农宅的抗震性能,检验了北京既有单层农宅的抗震能力以及验证了抗震加固措施的有效性。(4)利用SAP2000软件,对振动台试验整体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出了试验模型的振动频率和振型,并对不同配重施加方式的误差和影响进行了分析。(5)研究提出了农宅纵墙抗侧刚度的简化计算方法,解决了实际工程加固设计时,定量计算前后纵墙的抗侧刚度的问题,对于确定农宅抗震加固措施、尽可能减小前后纵墙的抗侧刚度差,有重要实用意义。回归提出了加固前后砖砌体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6)开展了试点工程建设,根据试验模型和典型农宅结构类型,分别选取了2个试点工程,针对试点工程的结构特点分别设计了抗震加固和节能综合改造方案,并组织施工。通过与传统加固方法的对比,证明本文提出的加固方法具有加固针对性强、施工便利、经济节约等优点,同时试点工程的建设为后期农宅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工作的全面铺开,起到了示范作用。本文提出了两种前檐加固措施:增设钢门窗框的抗震加固措施和增设钢筋混凝土门框的加固措施。提出了钢板圈梁整体加固农宅的措施。这些加固措施均是不同于传统加固方法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已经都取得了专利。成果对北京地区乃至全国农村住宅的抗震节能综合改造都有重要技术支撑作用,已发布的《北京市农村住宅建筑(平房)综合改造实施技术导则》以本文提出的综合改造措施作为重要方法,本文成果为正在编制的北京市地方标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金晖[6](2004)在《基于时变特性的动态震害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摘要 本文在现有震害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借助于可靠度的时变衰减理论,同时考虑地震作用和抗震加固改造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力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时变特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动态震害预测方法。 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地震灾害的严重性、建筑物震害预测的定义、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评述了目前各种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和结构时变研究发展状况,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指出了本文工作的重点和特点。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结构的设计基准期内,选取柱的屈服弯矩作为结构的抗力,针对以下三种情况分别建立了结构时变抗力计算方法和表达式。第一,依据已有的可靠度时变分析方法,通过理论推导,给出了结构抗力在结构材料、荷载作用和环境作用下随时间变化的衰减模式;第二,为考虑地震作用对抗力的影响,本文采用地震作用修正系数的方法来考虑不同地震序列发生引起结构抗力随时间变化的衰减规律;第三,同时研究抗震加固建筑的结构抗力变化情况,建立加固后的结构抗力表达式。 文中进一步将结构时变抗力的计算方法延伸到震害预测领域。采用简化的方法计算结构最大时变延伸率和相应的弹塑性层间最大位移反应;在分析结构弹塑性层间最大位移的概率统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样本”的综合分析,得到未来某一年份,在一定的地震动参数下,结构最大位移反应的均值、方差和变异系数,作为代表该城市在该年份下的框架房屋弹塑性层间最大位移反应的统计参数;根据结构最大时变延伸率的概率统计特征,运用可靠度的失效概率计算方法,预测未来某一年的框架结构房屋不同破坏状态的概率,从而形成动态的震害矩阵。 采用本文建立的动态震害预测方法对泉州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进行了群体预测,结果表明:未来 30 年泉州市框架结构房屋的平均震害指数下降9~15 个百分点,基本上反映了未来 30 年泉州市框架结构房屋震害情况。

蔡贤辉,李刚,程耿东[7](2009)在《提高砌体结构抗震能力对策及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汶川地震中砌体建筑的破坏最为严重,但灾后重建的大量农村民居仍将以砌体结构为主.为此对我国为提高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所采取的抗震构造方法以及抗震加固技术进行了总结,指出应对砌体结构的构造细节、倒塌机制、鲁棒性、垂直地震力、弯曲影响等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并建议有关部门形成和推广标准设计、标准技术,推广已有的成熟经验.

苏东君[8](2006)在《城镇低矮房屋抗震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抗震设计规范随着国家经济条件和科学水平的提高,不断的修订、完善和更新。不同年代设计建造的房屋,其抗震性能和设防标准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年代建造的各类房屋,其抗震性能存在很大差异。 论文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砌体结构、木结构典型单体房屋抗震性能的量化分析及承重生土墙体的低周水平反复荷载抗震性能试验,对此类房屋的抗震性能做出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 1.针对目前我国现有砌体结构房屋建造年代不一、抗震设防标准不同和建造质量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选取了三幢具有代表性的房屋,依据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按照不同的地震参数,用PKPM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对其抗震性能进行评价,得出抗震鉴定结论。然后由点及面地分析了该类房屋在结构抗震设计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加固策略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2.从木结构房屋的构造形式特点出发,研究了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木结构房屋的震害特点。并以西安回民保护区典型木结构房屋为例,按8度抗震设防考虑,分别对木结构房屋的纵向、横向进行了内力分析和承载力计算,并利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木结构房屋进行了三维空间分析。通过平面与空间的计算,指出木结构房屋抗震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对木结构房屋应采取的抗震保护措施。 3.对村镇建筑中使用的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夯土墙及土坯墙的受力及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设计了三片夯土墙试件和一片土坯墙试件。对试件施加竖向荷载和低周反复水平荷载,研究墙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的特征以及墙体的水平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等。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了构造柱、圈梁在墙体中的作用以及土中掺和料对墙体受力性能的影响,指出影响墙体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及一些施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生土墙承重墙体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4.通过对夯土墙承重结构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的造价分析,表明论文提出的加强夯土墙房屋抗震性能的构造措施经济合理,可以推广使用。

周洋[9](2014)在《底商多层砌体房屋地震倒塌机理及加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地震多发且震害严重,震害的主要表现是人员伤亡,而导致人员伤亡的最重要因素是房屋倒塌。汶川地震显示,在我国中小城镇,地震破坏严重的建筑结构类型主要有底商多层砌体结构、多层RC框架结构、多层砖混结构,其中极震区底商多层砌体结构倒塌比率达85%。分析这类房屋倒塌机理,提出相应的抗倒塌设计方法及对既有建筑抗倒塌加固方法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汶川地震极震区中底商多层砌体结构好、坏两种典型代表进行深入剖析,通过理论分析、振动台试验、墙片伪静力试验深入剖析了这类结构的倒塌机理,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新建房屋房屋的抗倒塌设计方法以及既有建筑的抗倒塌加固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研,客观的展示了底商多层砌体结构构造特点和倒塌模式;指出,底商多层砌体底层纵向相对薄弱,沿纵向倒塌模式最为普遍;(2)模型结构地震模拟试验表明:由于典型的底商多层砌体结构底层纵向由三道侧向刚度差异很大的墙体构成,地震荷载按刚度比例分配,导致刚度最大的中间纵墙率先破坏,失去抗侧和承重能力,地震与重力荷载顺序转移到另外两道相对薄弱的墙体,由于抗力显著不足,倒塌难以避免;(3)通过代表性墙片伪静力试验,定量地测得各道纵墙的抗侧刚度值,结果支持了上述三道纵墙先后个个击破的倒塌机理推断;(4)在前人成果基础上,得到了与试验结果更吻合的各类典型开洞墙片抗侧刚度计算公式,为底商多层砌体的抗倒塌设计和既有建筑抗倒塌加固提供了理论依据;(5)基于上述调查、试验和分析结果,提出了“平衡刚度、增加延性”的抗倒塌设计方法,对既有底商多层砌体进行加固的具体操作方法。

苏启旺[10](2012)在《砌体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研究》文中认为减轻既有建筑物的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是对其进行合理的抗震评估且对不满足抗震要求的建筑物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然而,对于既有砌体结构抗震表征指标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汶川地震中,大量砌体结构房屋建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为检验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能力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实际震害资料。本文围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特大地震下建筑工程抗倒塌关键技术研究》之子课题“特大地震下砖混学校建筑抗倒塌关键技术研究”,结合汶川地震中调查取得的实际震害资料,对砌体结构抗震能力的评估指标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日本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三阶段抗震能力评估方法、中国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能力评估方法以及相应参数的取值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了两者间的主要异同。(2)对汶川地震中所调查的砌体结构房屋遭遇烈度和破坏程度进行界定。通过对震害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对砖砌体结构震害特征及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影响抗震能力的相关因素。(3)通过分析了砌体结构与混凝土结构两者实现抗震能力途径的不同,针对砌体结构延性低、抗震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承载力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以墙体数量即墙率等为主要参数的砌体结构抗震能力表征指标,它具有计算简单的特点,便于快评估。基于汶川地震砌体结构震害的数据,给出了所提出的抗震能力表征指标与震害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了表征指标的优缺点。(4)通过分析构造柱、圈梁和楼板对砌体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构造出了圈梁、构造柱和楼板对砌体结构抗震能力影响的参数,该参数能够较好地描述圈梁、构造柱和楼板类型对砌体结构抗震能力的贡献。基于汶川地震砌体结构震害的数据,建立了相应的结构抗震能力表征指标,并给出了表征指标与震害之间的定量关系,且分析了表征指标的优缺点。最后,从各个表征指标与震害之间的定量关系入手,对砌体结构在高烈度区的应用进行了探讨。(5)提出了依据表征指标评估结构抗震能力的方法。结合实例,通过采用现行抗震鉴定标准评估方法、本文提出的表征指标评估方法对实例进行抗震能力评估结果的比较分析,以及评估结果与现场实际震害结果的对比分析,阐述了本文所提出的表征指标用于评估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表征指标评估的结果与规范方法评估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且与实际震害结果相吻合。(6)介绍了我国历版抗震鉴定标准中关于抗震墙基准面积率取值的规定,对现行抗震鉴定标准中抗震墙基准面积率的取值进行了改进:综合考虑了墙体中构造柱数量和楼板类型对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依据构造柱数量和楼板类型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修正系数,弥补了规范中由工程经验等得到的单一取值的不足。(7)介绍了我国历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高度、层数限值和构造柱设置的规定,分析其中的不足。对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砌体结构层数限值和构造柱设置的规定提出了改进建议:综合考虑了单位楼层内墙体数量和楼板类型对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依据单位楼层内墙体数量和楼板类型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取值,弥补了规范中单一取值的不足。

二、多层砖房和多层钢筋混凝土内框架房屋抗震加固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层砖房和多层钢筋混凝土内框架房屋抗震加固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砌体结构教学楼抗震性能及地震破坏机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结构地震破坏机制控制的意义
        1.2.1 地震作用及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1.2.2 结构体系的抗倒塌机理
        1.2.3 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地震倒塌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3.1 震害调查分析
        1.3.2 模型试验研究
        1.3.3 数值模拟研究
        1.3.4 其它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目标
第2章 砌体结构教学楼组成特点及震害分析
    2.1 砌体结构教学楼建筑特征
        2.1.1 平面布置特点
        2.1.2 平立面尺寸
        2.1.3 门窗洞口及开洞率
    2.2 砌体结构教学楼的结构特点
        2.2.1 结构布置特点
        2.2.2 墙体高宽比
        2.2.3 圈梁和构造柱
        2.2.4 荷载水平
        2.2.5 楼板形式
    2.3 砌体结构教学楼典型震害及分析
        2.3.1 整体破坏模式
        2.3.2 横墙典型震害
        2.3.3 纵墙典型震害
        2.3.4 其它震害
        2.3.5 震害原因分析
        2.3.6 抗震设计建议
    2.4 小结
第3章 砌体结构教学楼纵向窗间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内容
        3.2.3 试件设计与制作
        3.2.4 材性试验
        3.2.5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3.2.6 测点布置及量测内容
    3.3 试验现象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破坏特点
        3.4.2 滞回曲线
        3.4.3 骨架曲线
        3.4.4 刚度退化
        3.4.5 延性性能
        3.4.6 耗能能力
        3.4.7 整体性分析
    3.5 纵向窗间墙中柱设置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砌体结构教学楼横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内容
        4.2.3 试件设计与制作
        4.2.4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4.2.5 测点布置及量测内容
    4.3 试验现象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1 滞回曲线
        4.4.2 骨架曲线
        4.4.3 延性性能
        4.4.4 耗能能力
        4.4.5 整体性分析
    4.5 墙体破坏机理分析
        4.5.1 主要破坏模式
        4.5.2 破坏特点
        4.5.3 横墙附加构造作用机理
    4.6 小结
第5章 窗间墙壁柱增强配筋砌体结构教学楼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概况
        5.2.1 试验目的
        5.2.2 研究内容
        5.2.3 模型设计与制作
        5.2.4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案
        5.2.5 测点布置及量测内容
    5.3 试验现象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1 破坏特点
        5.4.2 滞回曲线
        5.4.3 骨架曲线
        5.4.4 延性性能
        5.4.5 耗能能力
    5.5 结论及设计建议
第6章 砌体结构教学楼“强柱弱梁”式破坏机制抗震设计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概况
        6.2.1 试验目的
        6.2.2 研究内容
        6.2.3 模型设计与制作
        6.2.4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案
    6.3 试验现象
        6.3.1 模型M2
        6.3.2 模型M3
    6.4 试验结果及分析
        6.4.1 破坏特点
        6.4.2 滞回曲线
        6.4.3 骨架曲线
        6.4.4 刚度退化
        6.4.5 延性性能
        6.4.6 耗能能力
        6.4.7 纵墙破坏机制计算分析
    6.5 窗间墙配筋方案经济性分析
    6.6 砌体结构的延性
    6.7 结论及建议
第7章 基于破坏机制控制的砌体结构教学楼抗震加固设计研究
    7.1 引言
    7.2 抗震加固原理
    7.3 试验概况
        7.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7.3.2 模型设计与制作
        7.3.3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案
        7.3.4 测点布置及量测内容
    7.4 试验现象
    7.5 试验结果及分析
        7.5.1 破坏特点
        7.5.2 纵墙宏观破坏机制计算分析
        7.5.3 滞回曲线
        7.5.4 骨架曲线
        7.5.5 刚度退化
        7.5.6 延性性能
        7.5.7 耗能能力
    7.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加层改造砌体房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绪 论
    1.1 课题的来源与目的
    1.2 旧房改造的意义与特点
    1.3 增层改造的主要结构形式
    1.4 旧房增层改造时的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2.1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
    2.2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
    2.3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2.4 地震作用计算和截面抗震验算
    2.5 主要抗震构造措施
3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
    3.1 我国抗震鉴定工作的现状
    3.2 抗震鉴定工作步骤
    3.3 抗震鉴定中区别对待的原则
    3.4 二级鉴定的基本方法
4 现有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鉴定和加固改造
    4.1 国内外概况和预测
    4.2 洪山宾馆抗震鉴定方法
    4.3 洪山宾馆抗震鉴定与加固方法
    4.4 洪山宾馆墙体抗震验算
5 增层后超高超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计算及分析
    5.1 PKPM多层砌体抗震计算方法
    5.2 洪山宾馆PKPM计算结果及分析
    5.3 超高超层砌体体的抗震加固措施
    5.4 地震区多层砖房超高超层的对策探讨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框架结构轻钢加层的抗震鉴定加固及抗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房屋加层技术的发展
        1.2.1 国外房屋加层技术的发展
        1.2.2 国内房屋加层技术的发展
    1.3 房屋钢结构加层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优越性
        1.3.1 房屋钢结构加层的必要性
        1.3.2 房屋钢结构加层改造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1.4 既有建筑结构钢结构加层分类
    1.5 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1.6 钢结构加层遵循的原则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及有限元理论
    2.1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2.1.1 底部剪力法
        2.1.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2.1.3 时程分析法
    2.2 有限元理论
        2.2.1 有限元法介绍
        2.2.2 有限元法的基本方法
        2.2.3 有限元分析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轻钢加层的抗震鉴定与加固
    3.1 框架结构加层的抗震鉴定
        3.1.1 鉴定标准的选择
        3.1.2 抗震鉴定方法
    3.2 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
        3.2.1 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
        3.2.2 抗震加固方式
        3.2.3 抗震加固设计
    3.3 本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
        3.3.1 本工程拟进行的抗震鉴定
        3.3.2 本工程拟采用的加固方法
    3.4 框架柱与钢柱的连接
        3.4.1 框架柱与钢柱连接方法
        3.4.2 框架柱与钢柱连接形式
        3.4.3 本工程拟采用的柱连接方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框架结构轻钢加层有限元模拟分析
    4.1 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4.1.1 层模型
        4.1.2 杆系模型
        4.1.3 杆系一层模型
        4.1.4 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
        4.1.5 本文所采用有限元模型
    4.2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4.2.1 工程设计基本资料
        4.2.2 计算基本假定
        4.2.3 原结构模型建立
        4.2.4 原框架结构及加层混合结构计算
    4.3 采用三维框架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
        4.3.1 本文所采用的模型
        4.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3 模态分析
        4.3.4 反应谱分析
        4.3.5 动力时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农村住宅抗震性能试验及综合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论文研究目的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村住宅抗震研究进展
        1.2.2 农村住宅节能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性工作
2 北京市农村住宅结构分类研究
    2.1 北京市农村住宅总体情况
    2.2 现场调研
        2.2.1 农宅现状
        2.2.2 农宅建造特点
    2.3 农村住宅现有抗震节能水平
        2.3.1 农村住宅现有抗震能力
        2.3.2 农村住宅现有节能水平
    2.4 结构分类及典型类型的选取
    2.5 既有农宅综合改造的目标
    2.6 既有农宅综合改造方案探讨
3 既有农宅开洞墙体拟静力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3.1 开洞砖砌体拟静力试验设计
        3.1.1 墙体试件设计
        3.1.2 加载及量测方案
        3.1.3 材料试验
    3.2 拟静力试验结果
        3.2.1 试件A-1
        3.2.2 试件A-2
        3.2.3 试件A-3
    3.3 试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3.3.1 荷载位移对比分析
        3.3.2 延性对比分析
        3.3.3 滞回特性对比
        3.3.4 骨架曲线及刚度退化对比分析
        3.3.5 耗能对比分析
    3.4 有限元数值建模
        3.4.1 分析手段及单元选择
        3.4.2 整体建模与基本假定
        3.4.3 模型参数及加载制度
        3.4.4 几何模型建立
        3.4.5 网格划分与约束设置
    3.5 数值建模与试验对比分析
        3.5.1 应力应变分析
        3.5.2 骨架曲线对比
        3.5.3 承载力对比
        3.5.4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既有农宅加固前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及试验方案模拟分析
    4.1 试验方案
        4.1.1 试验模型设计
        4.1.2 不同配重的模型模拟分析
        4.1.3 加载制度
        4.1.4 量测内容
    4.2 农宅加固前整体模型(模型B)试验
        4.2.1 模型基本概况
        4.2.2 加载情况
        4.2.3 损伤描述
        4.2.4 频率与阻尼比
        4.2.5 地震反应
        4.2.6 抗震能力评价
5 既有农宅加固后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及对比分析
    5.1 典型农宅加固方案一试验(B1)研究
        5.1.1 模型加固方案
        5.1.2 加载情况
        5.1.3 试验损伤情况
        5.1.4 频率与阻尼比
        5.1.5 地震反应
    5.2 典型农宅加固方案二试验(B2)研究
        5.2.1 模型加固方案
        5.2.2 加载情况
        5.2.3 损伤与裂缝发展
        5.2.4 频率与阻尼比
        5.2.5 地震反应
        5.2.6 结论
    5.3 既有农宅抗震加固模型振动台试验比较分析
        5.3.1 加固模型B1与原型B比较
        5.3.2 加固模型B2与原型B的比较
        5.3.3 加固方案B1与B2比较分析
        5.3.4 抗震能力评价
6 墙体抗侧刚度及极限承载力理论分析
    6.1 纵墙抗侧刚度简化计算公式
        6.1.1 后纵墙抗侧刚度公式
        6.1.2 前纵墙抗侧刚度公式
        6.1.3 试验模型纵墙抗侧刚度计算
    6.2 极限承载力理论分析
        6.2.1 不同加固参数的数值模拟
        6.2.2 回归分析极限承载力公式
7 农宅综合改造研究及试点
    7.1 节能改造要求
        7.1.1 外墙
        7.1.2 外窗
        7.1.3 外户门
    7.2 综合改造技术研究
        7.2.1 结构抗震改造
        7.2.2 外墙节能改造
        7.2.3 门窗节能改造
        7.2.4 综合改造试验
        7.2.5 综合改造的意义和优势
    7.3 农宅综合改造试点一
        7.3.1 农宅基本概况
        7.3.2 农宅抗震保温性能
        7.3.3 农宅抗震加固措施
        7.3.4 农宅节能改造措施
    7.4 农宅综合改造试点二
        7.4.1 农宅基本概况
        7.4.2 农宅抗震保温性能
        7.4.3 农宅抗震加固措施
        7.4.4 农宅节能改造措施
    7.5 试点应用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性成果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时变特性的动态震害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 1 章 绪 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城市地震灾害的严重性
        1.1.2 泉州市规划区抗震防灾规划
    1.2 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综述
        1.2.1 建筑物震害预测
        1.2.2 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1.2.3 传统的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
        1.2.4 传统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的优缺点
        1.2.5 动态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
    1.3 结构时变特性研究评述
        1.3.1 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1.3.2 影响结构抗力的主要因素评述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 2 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力时变特性分析
    2.1 结构抗力随时间变化规律总体模型的建立
    2.2 结构材料因素的影响
    2.3 荷载作用影响
    2.4 环境作用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 3 章 结构在遭受地震作用和抗震加固改造后抗力变化的研究
    3.1 研究的意义
    3.2 考虑地震作用后结构抗力变化的力学模型
    3.3 地震作用对结构抗力影响的研究
    3.4 钢筋混凝土柱套抗震加固方法的分析研究
        3.4.1 进行抗震加固的必要性及意义
        3.4.2 抗震加固程序和抗震加固方法的选择
        3.4.3 钢筋混凝柱套抗震加固方法
        3.4.4 钢筋混凝土柱套加固后柱的验算及时变特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 4 章 基于可靠度的框架结构群体动态震害预测
    4.1 引言
    4.2 基于可靠度的群体动态震害预测
    4.3 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反应的概率统计特征
        4.3.1 时变屈服强度系数的计算
        4.3.2 结构弹塑性层间最大位移反应的计算
        4.3.3 结构弹塑性层间最大位移变异系数的不确定性
        4.3.4 结构弹塑性层间最大位移随时间变化的统计计算
    4.4 薄弱层时变延伸率的研究
        4.4.1 延伸率的计算和统计特征
        4.4.2 框架结构震害等级的描述和破坏等级延伸率指标
    4.5 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建筑群破坏状态的综合估计
    4.6 本章小结
第 5 章 动态震害预测方法的应用与分析
    5.1 框架结构基础资料的现场调查
    5.2 框架结构群体震害预测与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提高砌体结构抗震能力对策及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砌体结构的抗震构造
2 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技术
3 问题与对策
    (1) 重视村镇砌体房屋建设的标准设计与标准技术的推广应用
    (2) 加强砌体结构倒塌机制研究, 优化破坏模式, 注重抗震构造细节
    (3) 针对汶川地震的地震动特性, 加强震中区附近的砖混房屋破坏特性研究
    (4) 进一步研究砌体结构的弯曲影响问题
    (5) 加强砌体房屋结构的精细倒塌分析与概念设计研究
    (6) 重视砌体结构的鲁棒性研究
4 结 语

(8)城镇低矮房屋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城镇房屋抗震设防历史及现状
        1.1.1 我国的地震活动
        1.1.2 房屋抗震设防标准
        1.1.3 现有城镇房屋抗震设防情况
    1.2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论文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性能分析
    2.1 概述
    2.2 震害分析
        2.2.1 震害调查
        2.2.2 影响震害的主要因素
        2.2.3 多层砖混房屋地震破坏类型
        2.2.4 刚性多层砖混房屋地震破坏机理
    2.3 计算原理
        2.3.1 计算简图
        2.3.2 水平地震作用和楼层地震剪力计算
    2.4 典型房屋抗震性能分析
        2.4.1 多层砌体房屋
        2.4.2 老旧砖混房屋
        2.4.3 低洼棚户改造建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分析
    3.1 概述
    3.2 震害分析
    3.3 典型房屋分析
        3.3.1 调查综述
        3.3.2 典型房屋分析
    3.4 木结构房屋抗震存在的问题
    3.5 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建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土墙承重房屋抗震性能分析
    4.1 概述
    4.2 震害分析
    4.3 改善生土结构受力性能的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5.1 土坯及土坯砌体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
        5.1.1 土坯受力性能试验
        5.1.2 土坯砌体受压试验
        5.1.3 试验结果分析
    5.2 墙体模型设计与制作
        5.2.1 试验目的
        5.2.2 墙体模型设计
        5.2.3 墙体模型制作
    5.3 试验方案设计
        5.3.1 试验装置
        5.3.2 测点布置及数据采集
        5.3.3 墙体模型试验加载制度
    5.4 墙体的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
        5.4.1 素土夯土墙体(GQ—1)
        5.4.2 带圈梁构造柱的素土夯土墙体(GQ—2)
        5.4.3 带圈梁构造柱的加草夯土墙体(GQ—3)
        5.4.4 带圈梁构造柱的平砌土坯墙体(GQ—4)
    5.5 试验结果分析
        5.5.1 墙体破坏形态及机理分析
        5.5.2 墙体水平承载力
        5.5.3 墙体变形能力
    5.6 墙体滞回性能
    5.7 影响墙体抗震性能的因素
        5.7.1 影响夯土墙抗震性能的因素
        5.7.2 影响土坯墙抗震性能的因素
    5.8 生土墙抗震承载力计算公式
        5.8.1 夯土墙抗震承载力计算公式
        5.8.2 土坯墙抗震承载力计算公式
    5.9 本章小结
        5.9.1 土坯及土坯砌体试验结论
        5.9.2 墙体试验结论
第6章 夯土墙承重房屋抗震措施造价分析
    6.1 概述
    6.2 计算原理
    6.3 典型房屋分析
        6.3.1 典型房屋一
        6.3.2 典型房屋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束语
    7.1 本文的一些结论
    7.2 尚存问题和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底商多层砌体房屋地震倒塌机理及加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砌体结构的震害
        1.2.1 倒塌形态
        1.2.2 破坏状态
    1.3 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研究概况
    1.4 论文研究目标、方法及内容安排
        1.4.1 研究目标和方法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底商多层砌体房屋震害及结构特性分析
    2.1 底商多层砌体结构的震害特点
        2.1.1 破坏模式及倒塌形态分析
        2.1.2 汶川地震“榜样建筑”抗震表现
    2.2 底商多层砌体结构动力特性测试
        2.2.1 测试设备及布置方法
        2.2.2 脉动测试结果分析
    2.3 “榜样建筑”与普通底商多层砌体结构设计方案对比
    2.4 “榜样建筑”设计方案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对比
        2.4.1 房屋的建筑布局及结构体系
        2.4.2 结构尺寸与规范规定对比
        2.4.3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洞约束砌体墙刚度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无洞约束砌体墙侧向刚度计算
        3.2.1 无洞墙体刚度计算公式推导
        3.2.2 构造柱对墙体刚度的影响
    3.3 缩尺墙片模型伪静力试验概况
        3.3.1 等效伪静力试验装置
        3.3.2 模型设计方案
        3.3.3 墙片伪静力试验过程
    3.4 墙片承载力及变形能力
    3.5 墙片应变结果分析
        3.5.1 素砌体墙片应变分析
        3.5.2 构造柱约束砌体墙片应变分析
    3.6 墙片破坏形态分析
        3.6.1 素砌体墙片破坏形态
        3.6.2 端部构造柱约束砌体墙片破坏形态
        3.6.3 设置中间构造柱约束砌体墙片破坏形态
    3.7 小结
第四章 开口约束砌体墙刚度计算方法
    4.1 引言
    4.2 开口约束砌体墙刚度计算公式探究
        4.2.1 开口砌体墙片刚度计算理论
        4.2.2 墙体高宽比对墙体刚度的影响
        4.2.3 开口墙片洞口划分原则
        4.2.4 开口砌体墙片刚度计算方法
    4.3 开洞墙片伪静力试验方案
        4.3.1 等效伪静力试验装置
        4.3.2 伪静力试验墙片模型设计
        4.3.3 墙片模型施工与材料性能试验
        4.3.4 墙片伪静力试验过程
    4.4 墙片承载力及变形能力
        4.4.1 墙片 Wall01 承载力及变形能力
        4.4.2 Wall02 承载力及变形能力
        4.4.3 墙片 Wall03 承载力及变形能力
        4.4.4 三墙片模型变形及承载力对比分析
    4.5 墙片应变结果分析
        4.5.1 Wall01 墙片应变分析
        4.5.2 Wall02 墙片应变分析
        4.5.3 Wall03 墙片应变分析
        4.5.4 模型应变与弹性模量关系推导
    4.6 墙片破坏形态分析
        4.6.1 Wall01 墙片破坏形态分析
        4.6.2 Wall02 墙片破坏形态分析
        4.6.3 Wall03 墙片破坏形态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底商多层砌体房屋倒塌地震模拟试验
    5.1 北川电信职工住宅楼结构及破坏概况
    5.2 底商多层砌体结构模型设计及制作
        5.2.1 模型设计方案
        5.2.2 模型材料及施工工艺
        5.2.3 模型相似关系的确定
        5.2.4 人工质量的加载方式
    5.3 振动台试验方案及实施
        5.3.1 传感器和应变片测点布置
        5.3.2 试验地震波选取
    5.4 底商砌体房屋振动台倒塌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5.4.1 试验加载制度
        5.4.2 加速度响应分析
        5.4.3 模型位移响应分析
        5.4.4 应变状态分析
        5.4.5 结构破坏状态分析
        5.4.6 模型 B 倒塌过程分析
    5.5 底商砌体结构倒塌机理分析
    5.6 底商多层砌体房屋抗震加固方法地震模拟试验
        5.6.1 试验加载制度
        5.6.2 模态测试结果分析
        5.6.3 位移响应分析
        5.6.4 应变数据分析
        5.6.5 结构破坏状态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砌体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及研究发展
        1.2.1 国内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及研究发展
        1.2.2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的分类
        1.2.3 国外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及研究发展
    1.3 砌体结构抗震分析及鉴定方法研究现状
        1.3.1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现状
        1.3.2 砌体结构动力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1.3.3 砌体结构抗震鉴定指标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中日两国抗震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2.1 日本钢筋混凝土抗震鉴定方法
        2.1.1 概述
        2.1.2 评估方法
        2.1.3 评估流程
        2.1.4 算例
        2.1.5 日本抗震评估方法的主要特征
    2.2 中国现行规范抗震鉴定方法
        2.2.1 概述
        2.2.2 评估方法
        2.2.3 评估流程
        2.2.4 中国抗震鉴定方法的主要特征
    2.3 中日两国抗震鉴定方法的对比分析及启示
        2.3.1 两国抗震鉴定方法的相同点
        2.3.2 两国抗震鉴定方法的不同点
        2.3.3 启示
第3章 砌体结构震害调查与分析
    3.1 汶川地震烈度分布情况
        3.1.1 各烈度区面积及范围
        3.1.2 烈度说明
    3.2 震害调查
        3.2.1 调查地区
        3.2.2 破坏程度的界定
    3.3 砖砌体震害总结
        3.3.1 砌体结构震害特征及规律
        3.3.2 砌体结构调查数据分析
第4章 基于承载力的结构抗震能力表征指标研究
    4.1 砌体结构与混凝土结构实现抗震能力途径的差异
        4.1.1 建筑设计的内容
        4.1.2 影响砌体结构楼层内墙体数量的因素
        4.1.3 砌体结构的结构设计
        4.1.4 砌体结构与混凝土结构实现抗震能力途径的差异
    4.2 表征指标I_w
        4.2.1 定义
        4.2.2 表征指标I_w与震害的关系
        4.2.3 表征指标I_w的分析
    4.3 表征指标I_(sq)
        4.3.1 定义
        4.3.2 表征指标I_(sq)与震害的关系
        4.3.3 表征指标I_(sq)的分析
第5章 考虑构造柱等影响的结构抗震能力表征指标研究
    5.1 构造柱和圈梁等对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5.1.1 构造柱和圈梁等对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5.1.2 构造柱等对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参数的定义
    5.2 考虑构造柱等因素影响的表征指标ψ的建立
        5.2.1 承载力指标
        5.2.2 影响系数
        5.2.3 承载力指标和影响系数与震害的关系
    5.3 影响系数与延性指标间关系的分析
    5.4 表征指标ψ的分析
        5.4.1 不同破坏程度间指标ψ的分布的差异性分析
        5.4.2 表征指标ψ的优缺点
    5.5 砌体结构在高烈度区应用的分析
第6章 表征指标评估与现行规范方法评估的比较研究
    6.1 表征指标评估方法
    6.2 遭遇烈度9度区工程
        6.2.1 工程概况
        6.2.2 规范方法的评估结果
        6.2.3 本文建议表征指标的评估结果
        6.2.4 现场实际破坏结果
        6.2.5 对比分析
    6.3 遭遇烈度10度区工程
        6.3.1 工程概况
        6.3.2 规范方法的评估结果
        6.3.3 本文建议表征指标的评估结果
        6.3.4 现场实际破坏结果
        6.3.5 对比分析
    6.4 遭遇烈度8度区工程
        6.4.1 工程概况
        6.4.2 规范方法的评估结果
        6.4.3 本文建议表征指标的评估结果
        6.4.4 现场实际破坏结果
        6.4.5 对比分析
    6.5 结论
第7章 现行抗震鉴定标准中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改进
    7.1 历版抗震鉴定标准对抗震墙基准面积率的规定
        7.1.1 抗震墙基准面积率的确定(GB50023-95、GB50023-2009)
        7.1.2 抗震墙的基准面积率的确定(TJ23-77)
    7.2 不同版本抗震鉴定标准对抗震墙基准面积率取值的比较
        7.2.1 抗震墙基准面积率取值的比较
        7.2.2 影响因素分析及存在的不足
    7.3 抗震墙基准面积率的修正
    7.4 改进前后的对比分析
    7.5 结论
第8章 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改进
    8.1 历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层数、总高度限值及构造柱设置的规定
        8.1.1 历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层数和高度限值的规定
        8.1.2 历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构造柱设置的规定
    8.2 历版抗震设计规范对层数限值和构造柱设置规定的差异
        8.2.1 规范对层数和总高度限值规定的差异
        8.2.2 规范对构造柱设置规定的差异
        8.2.3 存在的不足
    8.3 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相关问题的改进
        8.3.1 高度和层数限值的改进
        8.3.2 构造柱设置规定的改进
    8.4 结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四、多层砖房和多层钢筋混凝土内框架房屋抗震加固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砌体结构教学楼抗震性能及地震破坏机制控制研究[D]. 吴昊.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2]豫北安阳小区现有房屋震害预测[J]. 杨玉成.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85(03)
  • [3]加层改造砌体房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研究[D]. 张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4]框架结构轻钢加层的抗震鉴定加固及抗震分析[D]. 李国鑫. 河北工程大学, 2013(04)
  • [5]农村住宅抗震性能试验及综合改造研究[D]. 杨威.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 [6]基于时变特性的动态震害预测方法研究[D]. 金晖. 北京工业大学, 2004(04)
  • [7]提高砌体结构抗震能力对策及问题[J]. 蔡贤辉,李刚,程耿东.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9(05)
  • [8]城镇低矮房屋抗震性能分析[D]. 苏东君. 长安大学, 2006(12)
  • [9]底商多层砌体房屋地震倒塌机理及加固方法研究[D]. 周洋.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4(02)
  • [10]砌体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研究[D]. 苏启旺.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多层砖房及多层钢筋混凝土内框房屋抗震加固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