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惠民小学寄宿制有待探索和完善

现行惠民小学寄宿制有待探索和完善

一、现行的回民小学寄宿制需要探讨完善(论文文献综述)

张胜男[1](2020)在《基于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变迁与发展,社会对多元复合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个体对教育需求也更加多样。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工具纷纷走入中小学校园,对未来学校规划设计理念、学习空间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变革势在必行,未来中小学校将走向一个全新时代。首先对中小学教学概况和建筑设计概况展开讨论,了解教学发展和学校建筑发展历程,并探讨教学理念与学校建筑设计的关系。从教学理念、班级制度、教学方法、技术革新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前沿教学理念与技术进行系统梳理,并将新旧教学理念的变化进行对比,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对未来中小学建筑空间提出的需求。提出学生为中心、自由开放灵活、高效复合多元、智慧可持续发展四条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指导原则。其次对我国采用前沿教学理念和技术的六所中小学校进行问卷调研并展开数据分析,了解中小学校前沿教学理念实行情况、学校空间现状及未来空间需求,深入探讨前沿教学理念对学校空间提出的要求。最后在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指导原则下,结合师生对建筑空间需求、教学理念对空间要求以及国内外优秀学校建筑设计案例,建构前沿教学理念下的中小学校建筑。宏观上探讨适应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校园布局、空间结构、房间组织设计方法;微观上探讨适应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教学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教学辅助空间等具体建筑内部空间设计方法。探索适应我国新时代需要的未来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给未来学校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刘学仁[2](1988)在《现行的回民小学寄宿制需要探讨完善》文中研究说明设立寄宿制回民小学,是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扶持发展我区民族教育所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对发展我区贫困地区的民族教育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就海原县来说,1980年全县小学在校学生中,回族学生所占比例仅为49.2%,比全县回族人口69%的比例低19.8%。到1987年,全县小学回族学生所占比例提高到了56.9%,提高了7.7%。小学回族女性学生占回族学生的比例也由1980年的19.3%提高到了29.5%,提高了10.2%。

潘启富[3](2006)在《中国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民族地区特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民族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民族地区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民族地区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其发展与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是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直接的工具和机制,是民族地区教育资源效益的决定因素。本文综合运用行政学、法学、教育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民族地区的教育行政制度。 论文包括绪论在内共有8章,另有1篇结语。全文可分为5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绪论主要是对选题的依据,研究主题的主要内容、出发点和意义,相关的基本概念,相关研究状况,研究方法、思路和论文的逻辑结构作简要的介绍。这一部分还介绍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说明其在本文研究中的应用。这一部分既是对论文内容总括的介绍,也是论文的准备部分。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中国民族地区的国情与教育”,本章分三个方面介绍中国民族地区的概况,目的是将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置于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考察。根据它们与教育问题的关系,由远而近、由外围及核心地分析,逐步逼近本文研究的主题,提出新时期民族地区教育行政的主要任务。第二部分是论文的过渡部分。 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民族地区教育行政的制度环境”、第四章“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安排的现状”、第五章“民族地区教育行

孙茹[4](2014)在《荥阳市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实施效果及布局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家庭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农民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后,强烈期望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满足,因而对其所生活的乡村环境,尤其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历史条件、地形地貌、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村中小学的问题尤其突出。从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到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我国针对教育资源浪费、农村学校教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紧张等问题,进行了历时十年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的出台为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师、专家学者开始对十余年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荥阳市农村小学为研究对象,对县域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实施效果及学校进一步布局调整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学校规划布局的相关研究回顾;第二部分为荥阳市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实践,介绍荥阳市的基本情况和新中国成立以来荥阳市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尤其是2001年以来撤点并校的情况,并根据学校撤并的特点,划分荥阳市农村小学撤并模式,分析影响选择学校撤并模式的因素;第三部分为荥阳市农村小学配置现状,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了解荥阳市农村小学的配置情况,分析了荥阳市农村小学的学制、管理模式、学校规模、服务范围、生均占地面积等情况;第四部分为荥阳市农村小学使用表现,通过对学生、家长、教职工和荥阳市教育体育局的问卷、访谈等,了解撤点并校后农村小学的相关使用人员对此的主观感受和满意程度;第五部分为撤点并校的实施效果,从调整过程中的指标变化、学校使用者的使用感受、各撤并模式的效果比较、相似案例的比较四个方面,分析撤点并校所产生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撤点并校后产生的新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六部分为荥阳市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策略,根据农村小学的使用表现,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荥阳市的具体情况,提出撤点并校后荥阳市农村小学规划调整的措施和建议;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的结论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文希望为农村小学进一步布局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我国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做出贡献。

张蕾[5](2010)在《瑶族小学寄宿制教育发展状况研究 ——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六山村小学为例》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关注寄宿制学校的发展状况,寄宿制学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是一种行之有效地办学模式。在国家各种政策倾斜与关注下,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规范化,加上近几年我国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两免一补”等政策,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寄宿制教育得到了快速良好的发展。本篇论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六山村瑶族村落的小学为调查点,从社会人文的视角,了解当地寄宿制的发展历史以及现实状况,发现寄宿制在当地得到高度认可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通过探究寄宿制管理不规范、校舍设施不健全、寄宿生产生社会化偏差等方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寄宿制对瑶族地区教育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影响正反两方面的分析,为瑶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确实可行的范本。

王洪玉[6](2010)在《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与一体化作为一种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已迅速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将面临着一个超越国界的全球性时代。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在国内既要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又担心会导致国家分裂的两难选择。国家一体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与矛盾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挑战,语言教育成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必须面对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双语教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多民族、多语种和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的国情之一,我国同样面临着既要维护国家统一,又要促使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问题。在教育上就是使少数民族一方面通过学习国家族际共同语以达到顺利进入主流文化的现代化社会,同时通过学习本民族语言与文化从而较好地保留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双语教育既是解决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我国各民族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客观需要。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之缘,东连汉地,西接藏区,具有“汉藏走廊”之称,费孝通先生称之为“藏族现代化的跳板”,此处历史上就是一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藏汉双语现象早已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藏汉双语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随着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地处边陲的甘南藏区社会文化发生着急剧的变迁,广大藏区农牧民处于在力图融入主流社会,分享现代化社会文明成果的同时又担心失去本民族的传统语言与文化的两难境地,因而藏汉双语教育发展将面临的许多新问题也亟待探索研究。本研究遵循历史学和解释人类学的理论范式,并辅之以文化唯物论的主客位研究方法,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特点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在教育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文化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和政策学的有关理论,将文化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着重探讨了甘南藏汉双语教育个案的社会意义,并从人类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的视域对藏汉双语教育发展在全球化时代的社会文化变迁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预测其发展趋势,前瞻性地提出了藏汉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理论探讨和策略思考。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共一章,着重论述了本研究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目的,阐述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采用的理论范式和具体方法以及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为历史演变,包括第二、第三两章,以历史文献分析方法梳理、再现了甘南藏区民族教育和藏汉双语教育的嬗变发展历程。第二章:简要交代了甘南少数民族教育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阐述了甘南藏区自明清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并论述了其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第三章:上溯至先秦,从历史上先秦至明清甘南藏族先民羌、氐、吐谷浑、吐蕃等古代部族先后与汉族或历代中原王朝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廓描出甘南藏汉双语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概貌,并分阶段阐述了明清以来甘南学校藏汉双语教育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是主位观点,共一章,即第四章。第四章:采用文化人类学的主位文化研究方法,利用甘南州六所中小学田野工作的访谈资料,呈现与展示了当地文化负荷者对藏汉双语教育的态度与观点。第四部分是问题与探讨,共分四章,第五至八章。以解释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与文化人类学的客位文化研究方法,阐述了研究者对藏汉双语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未来发展的探讨,包括对当地文化负荷者不同观点的阐释、藏汉双语教育模式的理论分析、藏汉双语教育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未来发展的策略思考。第五章:归纳了社会各界文化负荷者在甘南藏区社会要不要接受我国主流社会的语言文化、有无必要在当地中小学实施藏汉双语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观点与争论,用解释人类学的理论范式和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其进行了阐释,并从民族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的角度对甘南地区实施藏汉双语教育的客观必要性进行了理论论证。第六章:从理论基础、教育目标、操作程序和实施策略方面对现有学校两类模式藏汉双语教育方案进行了评价。第七章:从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地理与经济生态环境、现有教育资源水平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影响与制约甘南两类模式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因素和条件。第八章:在前述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剖析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甘南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与藏汉双语教育将面临的困境和机遇,站在“国家一体”与“文化多元”和谐发展的立场上,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甘南藏汉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理论与策略思考。甘南藏区学校实施藏汉双语教育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观必要性,在甘南藏区实施藏汉双语教育有着广泛的社会民意基础,甘南实施藏汉双语教育既是一种客观需要,又是一种实现国家统一和文化多元和谐发展的政治考量。

刘大革[7](2004)在《论城镇社区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 ——石首市绣林社区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校教育资源是学校良性运行的前提与条件,学校拥有教育资源的优劣、多寡与整合资源的能力不仅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办学规模、教育质量,而且从根本上制约着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区域教育事业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与教育平等目标的水平。然而,现实的情形是政府教育投入不够,经费短缺,学校不可能靠这种途径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这样,盘活现有学校教育资源,避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内部挖掘学校教育资源的潜力,取得1+1大于2的效果,以此弥补投入的不足,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而导致学校教育资源整合问题丛生,收效甚微,甚至出现偏差。为此,笔者采用文献综述和教育调查的方法,通过对石首市绣林社区个案的细致研究,比较深入而全面地分析与阐述了社区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本文认为社区学校资源的整合研究不仅要集中在具体的整合内容和方法上,而且对学校资源整合的前提——制度资源予以重视,同时还要对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本质研究予以揭示。资源整合运用在教育领域,其教育性应得到凸现。所以,笔者认为,社区学校教育资源整合应该基于一定的社区范围,不管是学校内部资源还是外部资源都应该确定其界限,区分其类型,以免造成资源整合的无效性和泛化。而且,社区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是有章可循的,学校资源整合策略能否实施,其核心是要建立一种机制。在此机制中,中心学校、学校作为资源整合的主体地位应该突出,并强调确立把人的因素放在重要位置的资源整合思想。为了提高整合机制的可操作性水平,文章还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剖析了影响社区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因素。提出了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层次、流程和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 THESIS原则。基于以上理论的思考,并针对绣林社区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实际,笔者提出了实现该社区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与策略为:1.确立社区、教育政策;2.建立社区办学标准;3.采用多种办学形式;4.创办特色学校;5.实施组织与制度再造计划;6.调整社区内校网布局;7.实现资源共享与联合办学。关键词:城镇社区学校教育资源整合学校布局调整绣林社区

张爱琴[8](2010)在《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模式与功能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乡土教材自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虽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却历经百年,没有衰竭,这说明乡土教材具有自身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当前,关于乡土教材的研究多限于乡土教材的历史追溯、文本分析和经验总结,很少对乡土教材的功能和生存空间问题进行探讨。本研究以功能主义为理论范式,主要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个案对象,采用整体研究与专门研究相结合、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相结合、因果分析与功能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宁夏乡土教材进行搜集、调查和文本分析,在梳理宁夏乡土教材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从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教育两个角度出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田野点进行深度调研,审视宁夏回族自治区乡土教材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其成因与功能,试图为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提供个案参考。通过调查发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无论对个体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个体发展角度来讲,民族地区乡土教材有利于民族地区学生民族认同感、地域认同感、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培养;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乡土社会的能力,提供谋生的机会和技能。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地区教师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反思实践能力的提升。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讲,民族地区乡土教材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选择、交流和创新;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民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乡土教材以自身独特的功能而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但是,受价值取向、社会制度、主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乡土教材的这些“非常重要”的正向功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乡土教材的功能隐性化、微弱化,生存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并诱发了一些负向功能。当然,与乡土教材的正向功能相比,乡土教材的负向功能非常微弱,是可以调节、控制和转化,却不能忽视的。乡土教材既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又要立足乡土社会。这是本研究对乡土教材的价值定位。只有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乡土教材才有可能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得以生存;只有从乡土实际出发,乡土教材才能在乡土社会中立足。在对田野调查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应从理论、制度和实践等角度全面、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建设乡土教育体系;完善乡土教材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评价体制;形成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生态链,促进大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实现乡土教材功能最大化、最优化。

张河森[9](2016)在《代课教师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代课教师是学校为了补充师资不足而聘请的没有教师编制的非正式教师,这里特指义务教育阶段公立中小学中的代课教师。20世纪80年代前后,在民办教师入口收紧后,公办教师补充不到位的情况下,农村地区代课教师开始大量涌现。他们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代课教师数量逐步减少,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代课教师仍普遍存在于偏远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同时,城镇地区也出现一定数量的代课教师。那么,他们的现状如何?面临什么问题?为什么一直“清而不退”?代课教师产生的制度根源有哪些?如何解决目前在岗代课教师面临的伺题?如何从根本上抑制代课教师的使用?这些都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论为指导,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为资料收集手段,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资料分析,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代课教师问题的对策建议。我国的代课教师是同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同时产生的,最初形态有三种:临时代课教师、长期顶编代课教师以及耕读教师。代课教师产生之初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具有一定合理性,且数量较少。在“十年动乱”期,教育发展十分混乱,代课教师群体初步形成。文革结束之后,国家开始着手解决规模十分庞大的民办教师问题,收紧了民办教师入口,但各地,特别是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为了节省经费,在限制民办教师增加的情况下,却自行聘请了成本低的代课教师,致使代课教师数量不断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开始限制代课教师的使用,并开始“清退代课教师”,代课教师数量逐渐减少,但仍然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课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城乡教育第一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弥补了城乡学校师资的不足,缓解了城乡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师资的供求矛盾,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实际上已成为支撑我国城乡教育的重要力量。但代课教师仍面临相当多的问题,如待遇普遍较差,工作繁重,权利缺失,心理状态不佳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较好解决,不仅会影响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还会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我国代课教师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但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需要从制度的层面进行。制度是造成我国代课教师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解决代课教师面临的问题,必须从制度改革入手,具体包括完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逐步建立省级统筹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加大编制管理改革的力度,建立起灵活动态透明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重建农村教师培养制度;定向培养农村本土全科小学教师;大力提高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

卢同庆[10](2017)在《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要确保到2020年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当前我国改善民生、保障居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与任务。义务教育是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实现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在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对家长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与需求度的对比分析得出,被调查的14项服务中有10项服务已经实现了不同水平的均等。但从现实和政策评估的角度看,时至今日,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仍未完全有效地满足公民需求,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存在数量、质量、结构失衡和效率低下问题。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的原因相当复杂,既有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又有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作用机制不完善是其重要原因。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机制,是协调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各方面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运行方式。具体来讲,这一作用机制包括义务教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决策机制和供给机制三个部分。需求表达机制是要解决义务教育公共服务需求信息如何从公众一方经由畅通的途径传递给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方的问题,决策机制是要将公众对义务教育公共服务需求进行处理并转化为相应的教育政策,供给机制则要保证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相关政策得以有效落实,因此,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机制是实现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但长期以来家长对义务教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意愿不强烈,需求表达途径不畅,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决策信息系统和决策咨询系统不完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缺乏充足的财政支持、供给主体过于单一、缺乏完善的问责制度等,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由于义务教育均等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因此,要实现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从多视角、多层面、多维度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其关键是要大力构建与完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决策机制和供给机制。需求表达机制是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作用机制的首要环节,它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公民的需求能否进入决策机制,进而通过供给机制得到有效地满足。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必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公民需求表达的意愿与能力,畅通需求表达的途径。完善的决策机制是连接义务教育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关键环节,它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程度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程度,因此必须加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决策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完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决策咨询机构,加强教育决策咨询中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供给机制是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否得以实现的最后环节,要保证这一环节的有效运行,必须完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构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体系,加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问责制度建设。

二、现行的回民小学寄宿制需要探讨完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行的回民小学寄宿制需要探讨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时代与技术发展推进教育变革
        1.1.2 世界各国开展对未来教育的探索
        1.1.3 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的提出与实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技术路线与框架
2 中小学校建筑与教学理念综述
    2.1 中小学校教学与建筑概况
        2.1.1 中小学教学发展概况
        2.1.2 中小学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2.1.3 教学理念与学校建筑的关系
    2.2 前沿教学理念的概念及内涵
        2.2.1 多种教学理念的兴起
        2.2.1.1 以人为本理念
        2.2.1.2 开放式教学
        2.2.1.3 STEAM
        2.2.1.4 蒙特梭利教学法
        2.2.2 班级制度的革新
        2.2.2.1 走班制
        2.2.2.2 大小班制
        2.2.3 教学方式的革新
        2.2.3.1 项目式学习
        2.2.3.2 翻转课堂
        2.2.3.3 慕课
        2.2.3.4 混合式教学
        2.2.4 技术理念的革新
        2.2.4.1 智慧校园
        2.2.4.2 智慧教室
        2.2.4.3 智慧学校
    2.3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指导原则
        2.3.1 学生为中心
        2.3.2 自由开放灵活
        2.3.3 高效复合多元
        2.3.4 智慧可持续发展
    2.4 本章小结
3 中小学校教学调研研究
    3.1 问卷设计与发放概况
        3.1.1 问卷设计
        3.1.2 调研学校基本情况
    3.2 问卷回收总体情况分析
        3.2.1 回收基本概况
        3.2.2 教学概况分析
        3.2.3 问卷对比交叉分析
        3.2.4 初步结论
    3.3 本章小结
4 前沿教学理念下的学校建筑设计
    4.1 学校校园设计分析
        4.1.1 学校现状及分析
        4.1.2 师生对学校要求
        4.1.3 教学理念对学校要求
    4.2 中小学校校园建构分析
        4.2.1 校园布局分析
        4.2.2 建筑空间结构分析
        4.2.3 房间组织形式分析
    4.3 校园总体布局
        4.3.1 更新式布局
        4.3.2 综合体式布局
        4.3.3 聚落式布局
    4.4 建筑空间结构
        4.4.1 联结式
        4.4.2 中心式
        4.4.3 单元式
        4.4.4 有机式
    4.5 房间组织形式
        4.5.1 扩大走廊式
        4.5.2 豆荚社区式
        4.5.3 学习中心式
    4.6 本章小结
5 前沿教学理念下的内部空间设计
    5.1 学校建筑空间设计分析
        5.1.1 建筑空间现状及分析
        5.1.2 师生对建筑空间要求
        5.1.3 教学理念对建筑空间要求
    5.2 学校建筑空间建构分析
        5.2.1 教学空间分析
        5.2.2 公共空间分析
        5.2.3 辅助空间分析
    5.3 新型教学空间
        5.3.1 灵活自由的学习中心
        5.3.2 交融创新的学科中心
        5.3.3 个性多样的艺术中心
    5.4 非正式学习空间
        5.4.1 整合的图书学习空间
        5.4.2 多功能的学习走廊空间
        5.4.3 流通的公共大厅空间
        5.4.4 放大的复合楼梯空间
    5.5 教学辅助空间
        5.5.1 联合办公空间
        5.5.2 复合功能的餐厅空间
        5.5.3 再利用的辅助用房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学校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于前沿教育理念的中小学建筑调查问卷
索引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中国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与本文研究
        一、“制度”的概念与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的特殊性
        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本文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研究主题的主要内容、出发点及意义
        一、研究主题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出发点
        三、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及阐释
        一、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教育
        二、行政、教育行政
        三、行政制度、教育行政制度
        四、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
    第四节 相关研究状况简述
        一、他人的研究
        二、本人的前期研究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构框架和创新点
        一、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应用
        二、论文的研究框架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民族地区的国情与教育
    第一节 民族地区概况
        一、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二、经济特征
        三、社会特征
    第二节 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一、民族地区的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
        二、民族地区的改革与发展中的新问题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与民族地区教育
        一、教育事业规模和质量的发展
        二、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
        三、改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民族地区国情与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
        一、从静态的角度看国情对教育行政制度的影响
        二、从动态的角度看国情对教育行政制度的影响
        三、新时期对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的要求
第三章 民族地区教育行政的制度环境
    第一节 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环境概述
        一、宪法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
        三、立法法
        四、教育法律
    第二节 教育行政制度环境特点分析
        一、“民族法”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特点
        二、民族地区立法方面的特殊权限
        三、“民族法”中“教育法律”的特点
    第三节 教育行政制度环境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一、制度环境的优势
        二、制度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民族地区教育行政的制度安排的现状
    第一节 直接涉及民族地区教育的国家政策
        一、相关政策的概述
        二、相关政策特点分析
    第二节 民族地区的地方教育法规
        一、民族地区地方教育法规概述
        二、民族地区地方教育法规特点分析
    第三节 教育行政制度安排的特点分析
        一、各层次的行政管理制度规范发展不平衡
        二、地方教育法规的“两大块”结构
        三、制度安排的优势与缺陷
第五章 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的实施机制
    第一节 组织机构与制度的实施机制
        一、组织机构与机制
        二、组织机构与制度
    第二节 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的实施机制概述
        一、教育行政制度实施机制的主要部分
        二、教育行政系统中的特殊保障机制
        三、民委系统中的特殊保障机制
    第三节 教育行政制度实施机制的特点
        一、实施机制的基本方面与一般地区相同
        二、教育的外部和内部存在特殊的保障机制
    第四节 教育行政制度实施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特殊保障机制的不足之处
        二、内部特殊保障机制的不足之处
        三、两个行政系统教育职能的协调问题
第六章 民族学校系统与教育行政制度
    第一节 民族学校系统概述
        一、民族学校系统的沿革
        二、民族学校系统的特点
        三、民族学校系统的作用与意义
    第二节 与民族学校系统相关的教育行政制度
        一、全国统一学制框架内的制度安排
        二、相关的行政管理制度概述
    第三节 与民族学校系统相关的管理制度分析
        一、相关管理制度对民族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意义
        二、相关的管理制度的特点
        三、相关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的安排、变迁与创新(一)
    第一节 制度安排、变迁和创新的概述
        一、制度安排、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概念
        二、制度变迁与创新的原因和动力
        三、制度变迁供给的主体
    第二节 教育行政制度变迁与创新的模式
        一、制度变迁与创新的方式分类
        二、制度变迁方式的相机组合模式
        三、制度变迁方式组合模式与制度变迁任务、目标的关系
    第三节 教育行政制度变迁与创新的任务和目标
        一、影响制度变迁与创新的因素
        二、制度变迁与创新的任务
        三、制度变迁与创新的目标
第八章 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的安排、变迁与创新(二)
    第一节 教育行政制度环境的安排、变迁和创新
        一、制度环境的安排、变迁与创新的指导思想
        二、制度环境的安排、变迁与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节 教育行政制度安排的安排、变迁与创新
        一、制度安排的安排、变迁与创新的指导思想
        二、制度安排的安排、变迁与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节 教育行政制度实施机制的安排、变迁与创新
        一、实施机制的安排、变迁与创新的指导思想
        二、实施机制的安排、变迁与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节 与民族学校相关的制度的安排、变迁与创新
        一、相关制度的安排、变迁与创新的指导思想
        二、相关制度的安排、变迁与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目录
后记
作者声明

(4)荥阳市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实施效果及布局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城市与乡村并重
        1.1.2 农村撤点并校政策成效与问题并存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农村小学
        1.4.2 撤点并校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2 荥阳市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实践
    2.1 荥阳市概况
        2.1.1 基本情况
        2.1.2 地形和水文
        2.1.3 气候条件
        2.1.4 交通状况
        2.1.5 历史沿革
    2.2 荥阳市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过程
        2.2.1 新中国成立后荥阳市中小学规划建设回顾
        2.2.2 荥阳市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历程
    2.3 荥阳农村小学撤并模式
        2.3.1 集中式
        2.3.2 互补式
        2.3.3 复合式
        2.3.4 独立式
        2.3.5 复建式
    2.4 影响学校撤并模式的因素
        2.4.1 经济发展水平
        2.4.2 人口规模
        2.4.3 可达性
        2.4.4 与中心城区距离
        2.4.5 村镇发展
        2.4.6 农民意愿
        2.4.7 民族特色
    2.5 本章小结
3 荥阳市农村小学配置现状
    3.1 荥阳市农村小学总体配置情况
        3.1.1 荥阳市农村小学学制
        3.1.2 荥阳市农村小学管理模式
        3.1.3 荥阳市农村小学规模
    3.2 学校服务范围
    3.3 生均占地面积
    3.4 生均建筑面积
    3.5 建筑质量
    3.6 师生比
    3.7 其他
        3.7.1 食堂建设情况
        3.7.2 宿舍建设情况
    3.8 本章小结
4 荥阳市农村小学使用表现
    4.1 调查的对象
    4.2 调查的内容
    4.3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4.3.1 家庭基本情况
        4.3.2 学生监护情况
        4.3.3 学生转学情况
        4.3.4 学生就学方式与耗时
        4.3.5 就学时间意愿
        4.3.6 学校选择的考虑因素
        4.3.7 择校意愿
        4.3.8 学生问卷调研总结
    4.4 家长访谈调查分析
        4.4.1 家长基本情况
        4.4.2 就学便捷度
        4.4.3 选择学校的首要考虑因素
        4.4.4 家长主要担心的问题
        4.4.5 教育水平认知
        4.4.6 教育支出认知
        4.4.7 寄宿对学生家庭的影响
        4.4.8 寄宿时间认知
        4.4.9 家长访谈总结
    4.5 教师访谈分析
        4.5.1 教师基本情况
        4.5.2 教学任务
        4.5.3 教学时间
        4.5.4 教育质量
        4.5.5 教师访谈总结
    4.6 教育体育局人员访谈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撤点并校的实施效果分析
    5.1 基于调整变化的实施效果
        5.1.1 近年来荥阳市农村小学主要指标变化
        5.1.2 荥阳市农村小学设施主要指标与标准比较
    5.2 基于调查的实施效果
        5.2.1 就学距离
        5.2.2 教学质量
        5.2.3 心理压力
        5.2.4 经济负担
    5.3 基于撤并模式比较的实施效果
        5.3.1 集中式
        5.3.2 互补式与复合式
        5.3.3 独立式
        5.3.4 复建式
    5.4 基于案例比较的实施效果
        5.4.1 撤并速率
        5.4.2 设施配建
        5.4.3 满意度
        5.4.4 小结
    5.5 撤点并校的正、负面效应
        5.5.1 正面效应
        5.5.2 负面效应
    5.6 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分析
        5.6.1 撤并标准不明确
        5.6.2 缺乏小学布局专项规划
        5.6.3 相关规划衔接性差
        5.6.4 学校迁并与学校建设不同步
        5.6.5 就学成本与教育资源分配的博弈
    5.7 本章小结
6 荥阳市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策略
    6.1 经验借鉴:美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研究
        6.1.1 农村学校合并的历史发展
        6.1.2 农村学校合并的实施过程
        6.1.3 经验与启示
    6.2 荥阳市农村小学建设标准建议
        6.2.1 农村小学设施配建标准
        6.2.2 荥阳农村小学主要指标建议
    6.3 对相关规划的解读
        6.3.1 荥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6.3.2 荥阳市新“三化”协调空间布局规划
        6.3.3 相关规划实施对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影响
    6.4 荥阳市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建议
        6.4.1 居民点变化趋势
        6.4.2 各类型社区的小学配置研究
        6.4.3 荥阳市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6.4.4 近期农村小学建设
    6.5 荥阳市农村小学管理策略
        6.5.1 增加教育投资
        6.5.2 实行校车计划
        6.5.3 应用教育技术
        6.5.4 更新硬件设施
        6.5.5 其他
7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7.1 本文结论
        7.1.1 荥阳市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历程及撤并的模式
        7.1.2 荥阳市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配置现状及问题
        7.1.3 荥阳市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实施效果及原因
        7.1.4 荥阳市农村小学进一步布局调整的建议及策略
    7.2 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表目录
图目录
附录
致谢

(5)瑶族小学寄宿制教育发展状况研究 ——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六山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一、目的
        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期刊文献
        二、著作文献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调查点概况
    第一节 基本概况
    第二节 学校概况
第三章 历史与现状:寄宿制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瑶族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广西小学寄宿制发展概况
第四章 乡土中的寄宿制
    第一节 从“内宿生”到“寄宿生”
    第二节 逐渐认同的力量
        一、强力的推手:国家政策
        二、经济条件的改善
        三、主流文化的驱使
第五章 寄宿生现状
    第一节 食宿卫生
    第二节 学习情况
    第三节 课余生活
第六章 寄宿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学校因素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二、师资力量薄弱
        三、寄宿管理不规范
    第二节 社会因素
        一、社会化偏差
        二、情感关怀缺失
第三节 文化环境因素
    一、村寨与“村落中的国家”不和谐
    二、传统文化隐忧
第七章 反思
    第一节 加强寄宿制小学的建设和管理
    第二节 加强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三节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互动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后记

(6)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部分 研究构想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文献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一、相关文献
        二、核心文献
        第四节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
        一、解释人类学的基本理论
        二、解释人类学与文化相对论的关系
        三、文化唯物论的主位与客位研究方法
        四、研究采用的具体方法与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双语和双语现象
        二、双语教学与双语教育
        三、藏汉双语教育
第二部分 环境与历史
    第二章 甘南藏区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甘南藏区的教育生态环境
        第二节 甘南藏区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历史演变
        第三节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甘南藏区教育的发展
        一、清代甘南藏区的儒学、义学、书院教育
        二、清末甘南藏区的学堂教育
        三、民国时期甘南藏区的新式学校教育
        四、国民政府时期甘南藏区的学校教育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甘南藏区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建国初期甘南藏区教育的发展
        二、"大跃进"时期甘南藏区教育的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甘南藏区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南藏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第五节 甘南藏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现状
        一、甘南藏区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二、甘南藏区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
    第三章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先秦至明清甘南藏族先民与汉族的接触交往和双语的发展
        第二节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
        二、新中国成立后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
        三、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的现状
第三部分 问题与争议:主位研究——当地文化负荷者的观点
    第四章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现状调查
        第一节 甘南学校藏汉双语教育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三、调查的构想与实施
        四、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第二节 甘南地区教育管理者对甘南地区藏汉双语教育的观点
        一、对甘南州教育管理者的访谈
        二、甘南州教育管理者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模式对小学教育的影响: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访谈
        一、甘南州合作市那吾藏族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访谈
        二、甘南州夏河麻当乡中心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访谈
        三、甘南两所藏族小学教育管理者、双语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主要观点
        第四节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两类模式对中学教育的影响: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访谈
        一、甘南州合作藏族中学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与座谈
        二、甘南州卓尼县藏族中学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访谈
        三、藏族中学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主要观点辑要
        第五节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两类模式对当地大学教育的影响: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访谈
        一、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相关专家教授和管理者的访谈
        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座谈会
        三、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主要观点辑要
        四、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双语类大学生入学成绩简要分析
第四部分 问题与探讨:客位研究-他人的眼光
    第五章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相关问题及其争议的解读与阐释
        第一节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相关问题及其争议的解读与阐释
        一、社会不同群体对甘南学校藏汉双语教育问题的不同观点与争议
        二、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相关问题及其争议的阐释
        第二节 甘南藏区学校实施藏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藏汉双语教育是促进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发展,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实施藏汉双语教育是落实"多元一体"思想,强化国民意识的必由之路
        三、实施藏汉双语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当地社会演变的需要
        四、实施藏汉双语教育体现了藏族群众的社会语言文字态度和现实意愿
        五、实施藏汉双语教育是开发儿童智力,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
        六、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实施是国家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政策的具体体现
    第六章 甘南两类模式藏汉双语教育方案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甘南学校藏汉双语教育两类模式教育方案设计的理论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和影响双语教育模式的主要因素
        二、甘南学校藏汉双语教育两种模式的确立
        第二节 甘南两类模式藏汉双语教育方案设计的依据、原则、目标和操作策略
        一、甘南藏汉双语教育方案设计的主要依据
        二、甘南两类模式双语教育方案设计规划的原则、目标与操作策略
        第三节 甘南两类模式双语教育方案的理论分析
        一、甘南两类模式双语教育教育方案的分析与评价
        二、甘南两类模式双语教育方案存在的理论与操作问题
    第七章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因素与条件分析
        第一节 国家和地方民族政策和语言政策对甘南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
        一、民族政策和语言政策
        二、甘南藏汉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回顾
        第二节 甘南藏区人口构成对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
        一、甘南地区人口迁移对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
        二、甘南地区人口素质对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甘南地理与经济生态环境对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
        一、甘南地区的地理生态环境对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
        二、甘南地区的经济生态环境对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语言态度对甘南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
        一、对藏汉双语教育意义的看法
        二、对藏汉双语教育中两类模式的评价
        三、藏汉双语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发展
        四、关于藏汉两种语言在教学中的使用比例
        第五节 教育资源对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
        一、甘南藏区双语师资因素的影响
        二、甘南藏区的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
        三、甘南藏区的课程内容和双语教材因素的影响
    第八章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前景与策略思考
        第一节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语言观念不断更新,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二、汉藏兼通的双语人数量不断增多,双语教育质量提高
        第二节 制约甘南藏区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藏汉双语教育中对汉语学习的认识与态度不统一
        二、选用的教材不适合农牧区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双语教师数量与质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四、藏汉双语教育经费投入缺口加大
        五、藏汉双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严重滞后
        第三节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双语教育方案、教学计划的修订方面
        二、双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三、双语教育的经费
        四、双语教材的建设
        五、双语教育文化环境的改善与教育资源的整合
        六、藏汉双语教育实验与研究
        第四节 甘南民族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理论探讨
        一、甘南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研究的理论立足点
        二、藏汉双语教育两类教学模式的发展脉络及演进
        三、甘南藏区"藏汉双语+英语"模式理论建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甘南藏族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调研提纲(学校)
    附件二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件三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调查问卷(学生)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后记

(7)论城镇社区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 ——石首市绣林社区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背景与意义
        1.学校资源短缺与使用效率低并存的现状呼唤资源整合
        2.资源整合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
        3.资源整合是市场经济参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
        4.城市化的推进激发了教育新的需求
        5.学校教育、教学、科研以及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资源整合
    (三)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二、什么是教育资源的整合
    (一) 资源整合:概念、意义及分类
    (二) 基于社区的资源整合观
        1.学校教育资源的界定和构成
        2.教育资源整合的边界与衡量指标
        3.教育资源的本源
        4.整合的区位观
    (三) 资源非完全整合的意义
三、社区学校教育资源整合何以可能
    (一) 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及成因
        1.学校资源配置的现状:绣林社区个案研究
        2.成因分析
    (二) 影响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因素分析
        1.资源本身特性的影响
        2.整合的相对地位对资源流动的影响
        3.整合的模式对资源流动的影响
        4.资源的相对强度(能量差)对资源流动的影响
    (三) 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机制
        1.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主体
        2.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层次(结构)
        3.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流程和原则
四、实现社区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途径与策略
    (一) 确立社区教育政策
    (二) 建立社区办学标准
    (三) 采用多种办学形式
    (四) 创办特色学校
    (五) 实施组织与制度再造计划
    (六) 调整社区内校网布局
    (七) 实现资源共享与联合办学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件
后记

(8)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模式与功能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假设
    四、相关研究动态与文献综述
    五、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
    六、核心概念界定
    七、研究采用的理论范式
    八、研究方法
    九、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十、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及处理方式
第一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乡土教材地理、历史、文化考察
    第一节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历史、文化变迁
        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地理环境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历史变迁
        三、宁夏回族文化与习俗
    第二节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发展概述
        一、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取得的成绩
        二、宁夏回族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的问题
    第三节 宁夏回族自治区乡土教材的历史变迁
        一、"零纪录":清末民初宁夏建省前乡土教材开发状况(1903-1929)
        二、萌芽时期:民国时期宁夏省乡土教材发展概述(1929-1949)
        三、探索与调整:建国初期宁夏乡土教材概述(1949年-1965年)
        四、振荡与破坏:"文革"期间宁夏乡土教材的艰难历程(1966-1976)
        五、恢复与重建:拨乱反正时期宁夏乡土教材的发展(1977-1985)
        六、开拓与创新:改革开放以后宁夏乡土教材的持续发展(1985年至今)
    小结
第二章 基于民族团结教育的乡土教材开发模式 #65——《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的编写与实施
    第一节 《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第一版的编写与实施
        一、编写《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第一版的政策背景
        二、《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第一版的编写过程与试点工作
        三、《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及参考资料的出版
        四、《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第一版的实施
    第二节 《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的第二次修订
        一、时代背景
        二、《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第二版修订过程
        三、《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第二版文本分析
        四、《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第二版实施情况
        五、关于《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第二版的评价
    第三节 《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的第三次修订
        一、《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第三版修订背景
        二、《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第三版修订过程
        三、《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第三版文本分析
        四、博客、教师专业发展与《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第三版的实施
    第四节 《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不同版本的比较分析
        一、《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不同版本文本结构比较
        二、宁夏《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不同版本课文内容比较
        三、其它指标比较
    第五节 "点""面"结合:中国民族团结教育乡土教材的发展趋势
        一、国家民委、教育部编写的民族团结教育统编教材
        二、宁夏《民族政策常识》乡土教材面临的生存挑战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乡土教材开发模式
    第一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回族文化校本乡土教材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宁夏
        二、走进QQ回民中学
        三、QQ回民中学校本乡土教材——《身边的历史》和《回族查拳》
    第二节 项目推动下的宁夏回族"花儿"乡土教材的开发与实施
        一、宁夏回族"花儿"概述
        二、宁夏"花儿"教师培训教材——《"花儿"教程》的开发与实施
        三、宁夏回族"花儿"乡土教材在小学的开发与实施
        四、宁夏回族"花儿"乡土教材在中学的开发与实施
        五、宁夏回族"花儿"乡土教材在高校的开发与实施
    小结
    两类乡土教材开发模式的比较
第四章 影响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生态环境对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对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影响
        三、宗教文化对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影响
    第二节 教育体制对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影响
        一、教育行政体制对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影响
        二、教育财政体制对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影响
        三、教育评价体制对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影响
    第三节 乡土教材开发主体素质结构对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影响
        一、课程管理者素质结构对乡土教材的影响
        二、乡土教材编写者的素质结构对乡土教材的影响
        三、校长职业化与乡土教材开发
        四、教师素质结构对乡土教材的影响
        五、学生的素质结构对乡土教材的影响
    第四节 乡土教材自身结构和特性对乡土教材的影响
        一、乡土教材文本结构对乡土教材的影响
        二、乡土教材的空间性对乡土教材适用范围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功能分析
    第一节 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个体功能
        一、乡土教材与学生发展
        二、乡土教材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节 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社会功能
        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
        二、促进乡土文化延续与发展的功能
        三、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第三节 乡土教材的负向功能
        一、乡土教材对个体的负向功能
        二、乡土教材对社会的负向功能
    小结
第六章 提高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功能有效性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节 完善乡土教材理论体系
        一、乡土教材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中和位育"、"和而不同":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汲取营养
    第二节 加强乡土教材制度建设
        一、构建"权""责"分明的乡土教材管理体制
        二、建立乡土教材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
        三、完善乡土教材财政体制
    第三节 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生态链的形成与维护
        一、提倡乡土教材开发中大中小学间的合作
        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实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功能最大化
        三、筹建乡土教材陈列室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教育人类学应该怎样做研究?
    三、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9)代课教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 公办教师
        (二) 民办教师
        (三) 代课教师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历史研究法
        (三) 实地研究法
        (四) 个案研究法
    六、逻辑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代课教师的产生与发展
    一、代课教师的出现(1949-1966)
        (一) 临时代课教师
        (二) 长期顶编代课教师
        (三) 耕读教师
    二、代课教师群体初步形成(1966-1976)
    三、代课教师数量急剧增长(1977-2000)
    四、代课教师数量逐步减少(2000年至今)
第二章 代课教师的数量、分布特点及其贡献
    一、代课教师生存的背景
        (一) 代课教师所处的社会背景
        (二) 代课教师存在的政策背景
    二、代课教师的数量及分布特点
        (一) 代课教师的数量
        (二) 代课教师的分布特点
    三、代课教师对我国教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一) 代课教师担负了农村基础教育重任
        (二) 代课教师弥补了师资的“偶然性”不足
        (三) 代课教师适应了学生数量的动态变化
        (四) 代课教师弥补了教师编制调整周期长和教育主管部门权利缺失的不足
        (五)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第三章 代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代课教师的现状
        (一) 部分农村地区代课教师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二) 部分偏远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比例仍然较高
        (三) 部分流动人口较多的城镇地区代课教师比例突出
        (四) 农村代课教师群体多样化且本土化程度高
        (五) 农村代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六) 城镇代课教师整体年纪轻、教龄短、学历高
    二、代课教师面临的问题
        (一) 代课教师待遇普遍较差
        (二) 多数代课教师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二) 农村代课教师工作繁重
        (四) 代课教师的权利缺失
        (五) 代课教师心理状态不佳
    三、代课教师对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 不利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二) 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 阻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 影响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五) 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第四章 代课教师产生的制度根源
    一、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过度分权
        (一) 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历程
        (二) 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过度分权是代课教师存在的重要原因
    二、教师编制管理制度的僵化
        (一) 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滞后
        (二) 教师编制核定管理过程中,教育部门权利弱化
        (三) 编制设置脱离学校实际工作需要
        (四) 教师编制调整周期长
        (五) 按户籍学生人数定编的教师编制制度不能满足教育的发展
        (六) 中小学教师“虚编”问题突出
    三、教师培养制度的城市导向
        (一) 20世纪末我国教师培养制度的转型
        (二) 转型后的教师培养制度不利于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农村教师
    四、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有效性不足
        (一) 对偏远农村小学及教学点师资补充不到位
        (二) 补充到农村的教师稳定性较差
        (三) 农村中小学校长对新补充的教师评价不高
第五章 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国外经验的借鉴
        (一) 认可代课教师身份
        (二) 严格代课教师准入制度
        (三) 探索建立代课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第三方协调管理部门
        (四) 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待遇
        (五) 探索建立代课教师的权益保障机制
    二、解决我国代课教师问题的建议
        (一) 完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逐步建立省级统筹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二) 加大编制管理改革的力度,建立起灵活动态透明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
        (三) 重建农村教师培养制度,定向培养农村本土全科小学教师
        (四) 大力提高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是有效补充农村师资的根本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10)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问题研究
        (二) 义务教育均等化相关问题研究
        (三) 公共需求相关问题研究
        (四) 公共服务供给相关问题研究
        (五) 文献述评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访谈法
    五、逻辑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 逻辑思路
        (二) 结构安排
第一章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
        (一) 公共服务
        (二)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
        (三)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依据
        (一) 政治学视角:社会契约论
        (二) 经济学视角: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
        (三) 管理学视角: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章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与作用机制
    一、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
        (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的分析
        (二)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的构建
    二、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机制
        (一)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分析
        (二)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分析
        (三)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作用机制的构建
第三章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与改革措施
    一、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
        (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客观需要
        (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二、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措施
        (一) 加大硬件办学条件建设
        (二) 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
        (三) 实施“两免一补”政策
        (四) 优化各类后勤保障服务
第四章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效与问题
    一、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效
        (一)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实证调查
        (二)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需求度的实证调查
        (三)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效的数据分析
    二、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一)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数量供给不足
        (二)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尚未实现优质多样
        (三)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结构失衡
        (四)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效率低下
第五章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义务教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不完善
        (一) 家长对义务教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意愿不强烈
        (二) 家长对义务教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途径不畅
    二、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决策机制不完善
        (一)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决策信息系统不完善
        (二)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决策咨询系统不完善
    三、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完善
        (一)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缺乏充足的财政支持
        (二)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化
        (三)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缺乏完善的问责制度
第六章 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一、畅通义务教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
        (一) 提高公民进行义务教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意愿与能力
        (二) 畅通义务教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途径
    二、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决策机制
        (一) 加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决策信息数据库建设
        (二) 健全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决策咨询机构
        (三) 加强义务教育决策咨询中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三、完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一) 完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二) 构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体系
        (三) 加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问责制度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家长问卷
附录2 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3 中小学校长访谈提纲
附录4 家长访谈提纲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现行的回民小学寄宿制需要探讨完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研究[D]. 张胜男.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现行的回民小学寄宿制需要探讨完善[J]. 刘学仁. 宁夏教育, 1988(01)
  • [3]中国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研究[D]. 潘启富.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 [4]荥阳市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实施效果及布局调整研究[D]. 孙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5]瑶族小学寄宿制教育发展状况研究 ——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六山村小学为例[D]. 张蕾. 广西民族大学, 2010(02)
  • [6]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D]. 王洪玉.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 [7]论城镇社区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 ——石首市绣林社区个案研究[D]. 刘大革. 华中师范大学, 2004(02)
  • [8]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模式与功能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D]. 张爱琴.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 [9]代课教师问题研究[D]. 张河森.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10]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 卢同庆.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现行惠民小学寄宿制有待探索和完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