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忆着名国画家王庆淮(论文文献综述)
闫智开[1](2021)在《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文中指出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美术创作领域占据主要位置,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实性、典型性逼真的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实践生活与现实景观,由此产生诸多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风貌的艺术作品。而在20世纪中国画史中,现实主义无疑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它一方面要求将受传统文人画影响下的注重自我、远离现实的情感表现,转换为一种关注现实生活、面对大众的入世心态;另一方面,即在绘画语言的表现上,由关注“神”和“韵”的意象造型理念逐渐融合了西方的写实手法,借此发展、提高了中国画表现现实、塑造型体的能力。王盛烈作为当代着名现实主义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活动家,他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参与并推动新时期现实主义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与发展,并以实际行动引领、壮大了建国以来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以现实主义为旗帜的关东画派,改变了东北地域性画派在美术史上的新格局。王盛烈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出众多来源于生活,高度真实的典型形象,在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实践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论文以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尤其针对其中国画人物画艺术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相关作品进行客观分析、研究,结合其创作时期所身处的社会背景、地域环境、个人经历等,形成对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解,并通过研究,阐述现实主义在当今艺术语境中的新意义。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作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对象、研究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从客观历史轨迹出发,即王盛烈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结合其主观动因,考察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平史实。第三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围绕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开研究,以其代表作《八女投江》为研究切入点,全面梳理、归纳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的题材类型,阐述其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因,进而深入到对其现实主义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第四部分为第四章,廓清王盛烈各个时期所参与的美术实践活动,探析他作为美术教育家和美术活动家对现实主义中国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影响。第五部分为第五章,结合以上四部分的分析研究,对王盛烈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创作形成客观、系统的认知,阐释其艺术主张并从中获得有益于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明确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对当今的美术创作仍具有切实的借鉴意义。
梁松[2](2020)在《高盛连绘画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盛连先生的国画艺术作品是20世纪中国东北地区国画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也是探索中国画的绘画当代性与当代教学方式的先驱人物。高盛连先生曾与着名艺术家孙天牧、李子喻、佟雪凡、潘素和王庆淮共同举办联展,是20世纪东北国画艺术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高盛连先生的作品涉及花鸟、山水、人物等,他使用和延续了传统中国画的技法与形式,同时创新性的融入具有东北地域性特征与时代性特征的题材,创作出具有个体独特面貌的作品。高盛连先生的一生勤俭奋进,为人低调谦逊,不论是他的艺术创作,还是他的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亦或是他的恪守原则的高尚人格,更具有典型的时代代表性,时至今日仍然为人敬仰的延续意义与研究的价值。遗憾的是,为数不多的对于高盛连先生的生平记录与高盛连先生散落在五湖四海的作品一样,都并不广泛的为人所知晓。在可考察的文献资料中至今没有完整可查的关于高盛连先生的艺术生涯的记录以及对于高盛连先生艺术作品的批评鉴赏。本文尝试尽其所能的将高盛连先生的相关资料进行自画家去世后的首次广泛的搜集与细致整理工作,并提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生平事迹的相关记录进行分析,同时结合高盛连先生女儿高洁女士提供的部分绘画作品实物及部分作品的图像文献资料进行论证与分析。试图追索高盛连先生的艺术创作之路的艺术启蒙时期、艺术创作的旺盛时期以及艺术探索的变革时期的艺术特点,并将这些艺术特点与东北地区的地域性文化特征以及东北地区的关东画派、长白山画派进行比较研究,探讨高盛连先生的艺术成果对于这一时期、这一地域文化状况的贡献以及在东北绘画艺术史发展历程中的价值与意义。
许宁[3](2020)在《逸笔天趣 ——李巍花鸟画艺术成就及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李巍是中国当代着名花鸟画家,曾任吉林艺术学院教授,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34年出生于黑龙江克山县,1957年毕业于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今鲁迅美术学院)。在校期间专攻油画,练就了扎实的油画功底,毕业后在甘肃工作期间得到齐白石嫡传门人韩不言的悉心教导,继承了齐派“似与不似”的传统文人花鸟画精髓。在回到吉林省工作后结合东北独有的自然条件人文特性建立起了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写意花鸟风格体系。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及孜孜不倦的绘画创作,在中国花鸟画界特别是东北地域性花鸟画创作领域拥有极高的影响力。李巍从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长达六十年对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历经了国画创作探索期、成熟期、变法期直至创作全盛期。他的花鸟画创作在延续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基础上融入了西画的结构造型与色彩理念,并且以周易哲学理念与美学原理、中国画传统技法作为基础,将地域性题材作为侧重点形成了具有“信笔自然、逸笔天趣”的花鸟画创作风格。李巍将多年的文化积累与体会融入创作中,在感性创作中蕴含理性思辨,创作心法与自然之道和谐统一,既从哲学角度深入传统思想的深厚内涵,也透过具体的艺术创作化为实物,赋予创作对象新的文化面貌。本文以李巍的学艺经历与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在第一章中通过对李巍学艺轨迹和艺术理念的梳理,分析李巍艺术风格成因;第二章以李巍的创作为基础研究李巍花鸟画创作分期;第三章深入研究李巍的花鸟画美学特征;第四章结合李巍三十余年教学生涯对中国画教学以及东北地域性绘画的影响,最后完成对李巍艺术成就成因的整体梳理和总结。
张红梅,许宁[4](2020)在《20世纪中叶吉林省花鸟画发展初探》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中期,在李又罘、王庆淮、李子喻、李伯涵等艺术家的共同推动下,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特征的吉林省花鸟画创作体系得以初步构建。他们的花鸟画传统来源主要有北京、上海和关东地区三条线索。以1955年第四届吉林省美展为契机,完成花鸟画创作的起步;1957年举办第一届吉林省国画书法展后,花鸟画创作跟上了时代的步伐,积极探索从继承传统笔法到地域风格、个人风格的建立,推动吉林省花鸟画创作进入第一个繁荣期,形成"长于借古开今,专于地域风物"的创作特征。通过对20世纪中叶吉林省花鸟画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研究,可为当下吉林省花鸟画创作提供借鉴与参照,并进一步完善地域美术史的研究。
何兆容[5](2019)在《当代山水画价值观念的变革》文中研究表明山水画发展到当代,因受到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影响而发生诸多改变,本文通过阐述其在各方面的改变,说明其价值观念的变革。第一章阐述了传统山水画审美观受传统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当代山水画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其审美表现更加广泛,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证明山水画在审美观念上发生了改变。第二章通过阐述山水画不同时期表现的题材不同,说明其题材范围在以往的基础之上更为宽泛;内容上注重关注现实生活中景象的表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第三章阐述了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融入西画中的色彩和光影元素,并在散点透视的观察方式之基础上融合了焦点透视,笔墨用线上也渐有弱化的倾向,并说明其弱化的原因。种种方面的改变,证明山水画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些改变一方面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受西画写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文艺方针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艺术要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现实,要求艺术家们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创作对象;此外,工业文明的到来、科技的进步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都市文化信息和图像资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动摇了传统审美的根基,比较固定的创作团体被打散,失去了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种种因素都加速了山水画的变革,集中反映了山水画在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境遇和变化,为山水画审美领域的深化扩展和艺术手段的丰富完善带来重要契机,揭示了其价值观念在这几十年的变革。这些改变使我们逐渐明晰,传统山水画价值观念与现当代山水画有较大差别。其一,传统山水画追求归隐的田园生活;其二,传统山水画强调的是抒情达意,是文人画家们抒发情感的载体;其三,传统山水画注重“天人合一”的观念,突出个体的精神在自然中的表现。而当代的山水画艺术追求,首先偏重于入世、观赏、参与乃至表达现实感受的山水;其次,注重强化人对自然的主宰,突出人在自然中的作用;最后,当代山水家更为在意的是表现自身的个性,创造出独具个性和个人精神的作品。这些价值观念的改变,不仅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更是革新了山水画的创作形式和观念。山水画在变革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对精神性和情感寄托的遗失,对传统经典笔墨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都是应当被重视的,对此,山水画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多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王一雯[6](2019)在《1949-1966年吉林省美术发展研究 ——以第四届“吉林省美展”为例》文中认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迈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社会性质与国家体制的变革,国家的政治运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背景等等对全国范围内的美术创作活动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吉林省美术创作领域的样貌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政治背景以及国家对美术体制的构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国家文艺政策的指导下,吉林省对美术创作的结构进行了调整,美术家们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在继承了本省独特的关东文化底蕴之余,对美术创作进行了系统的继承、改革与创新。吉林省的美术领域里也随之涌现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与时代、地域相呼应的优秀作品,形成了吉林省美术创作的独特风格。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目前,已统计出从1949至1966年,吉林省内共举办各种规模、各种类型的美术展览83次。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曾经举办过五届的“吉林省美展”,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能体现吉林省美术发展状况的代表性展览。本文以五届“吉林省美展”为例,探究1949年至1966年吉林省美术创作的发展与成就,在五届展览中又以第四届“吉林省美展”的成就最为突出,在这次展览中涌现出一群立足地域的专业创作者以及一批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文章以第四届“吉林省美展”为重点分析对象,以此来阐述1949年至1966年吉林省美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许庭珲[7](2018)在《南风北体 与古为新 ——许占志山水画笔墨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吉林省有着丰富、多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出多民族混合的、具有鲜明关东特征的地域文化。新中国以来,一大批艺术家立足本土,深入吉林大地,以吉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自然山水为主题,创作出大量的艺术经典。在国画领域,早在六十年代,以王庆淮、孙天牧为代表,以中国传统北派山水技法为依托,形成了具有关东特色的山水画风格。新时期以来,有很多国画家在承袭传统的绘画方面不断作出努力,他们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在艺术创造上发挥己长,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不断发展、创造着关东山水画的新高峰,许占志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之一。许占志在国画艺术上以自学起步,传统绘画功底深厚。他师从于关东山水名家王庆淮先生,不因地域的距离而远离传统。相比较于同龄的东北山水画家,许占志先生的又凭借极高的悟性和对传统的理解,形成具有时代气息的个人风格。本文基于此从传承与创造的角度对许占志山水画笔墨特征进行研究与探索。论文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许占志的艺术创作历程及成就;第二部分为许占志山水画笔墨特征研究;第三部分为本人毕业创作分析;第四部分为创作体会;最后是论文总结。
方淑贤[8](2015)在《关东地区写生山水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东地区系指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及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关东地区有着很深的文化积淀,其中包括萨满文化与移民文化景观;少数民族与外域文化的影响。关东文化可以说是原住民的原始多神崇拜的萨满文化、来自关内的移民带来的中国浅层汉文化与外来移民文化混血产物。地旷人稀的关东大地,气候严寒,兼之人为的封闭,致使白山黑水的自然风貌在人们的视野中长期处于“原生状态”。一个恪守传统皴法的国画家面对白山黑水往往无所作为。提出“写生山水画”,旨在强调山水画中写生的现实意义。作为地域流派的关东写生山水画,与传统写生山水画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至今仍活跃于中国画坛的“关东画派”,本欲走出一条属于本土地域特色的绘画道路,而由于当时明显处于弱势的山水画创作,在关东地区始终处于各占山头、割据一方的状态。兼之,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在文化上实行“一边倒”的政策,使关东地区一批有创造力的画家,凝结在现实主义的旗帜下,全面表现重大题材来弘扬民族性格和时代风格,可谓是对“现实主义”的“生吞活剥”。其结果,造成了“消化不良”的状态与地域文化混合在一起,歪打正着地构成了关东写生山水画在画风上“傻大黑粗”的特点。笔者通过关东地区写生山水画家们的画作对“傻大黑粗”的美学内涵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关东地区写生山水画家们一直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表现生活、创造生活。最后,理清画家行为、画家思维的感性认识与笔者的理性分析的关系,为推进东北地区美术史论的研究提供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法。
张桐[9](2014)在《情满关东 笔底生辉——从已故着名山水画家王庆淮先生作品谈东北山水画现状》文中认为东北三省从中国地域南北相对上可称北国,从方位上可称东北,从地处山海关以东又可称为关东。在人们的印象中东北是冰天雪地、原始森林、白山黑水。对东北人的印象是,女的抽烟,男的喝酒,性格彪悍,好勇斗狠。大多和文化艺术扯不上多少关系。此外,人们还习惯于把东北三省不加细分,都统称为东北,不太关心此人到底是辽宁人还是吉林人,抑或是黑龙江人,只是从大的地域方位来说,这和全国其他地方以具体
吴文昌[10](2014)在《世嚣甘守禅心静 披拣穷年觅画魂——走近国画家龙震海》文中认为每当晴朗的夜晚,我总喜欢一个人仰望那浩瀚的星空,默数着繁星,驰骋着自己作为诗家的浪漫想象。但理性却告诉我,那些最耀眼的星体,往往并非最大的和发光发热最多的。它们之所以夺目,只不过是因离我们较近或善于借光反射罢了。而在星际的深处,许多默默发光发热的恒星,却因离我们过于遥远或受其他星体的遮掩而显得暗淡无光,有的甚至连进入我们的视野都很困难。在文学艺术的星空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所知道的国画家龙震海,就是这样一位造诣高深的隐者。
二、忆着名国画家王庆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忆着名国画家王庆淮(论文提纲范文)
(1)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现实主义美术研究文献 |
(二)生平研究文献 |
(三)艺术作品研究文献 |
(四)教育教学与社会活动相关文献 |
三、研究创新点 |
(一)发掘新史料补充现有研究文献 |
(二)提出新观点、新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社会学方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访问与调查 |
(四)图像分析 |
第一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成背景 |
一、王盛烈的艺术生涯 |
(一)绘画自修与日本留学时期 |
(二)由“西”转“中”的创作衍变 |
(三)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的坚守 |
二、建国17 年现实主义中国画形成的历史铺垫 |
(一)政治需求与美术创作相结合 |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两结合” |
(三)改良中国画 |
第二章 王盛烈的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题材 |
一、历史的再现:爱国主义历史题材 |
(一)《八女投江》的创作 |
(二)对战争的哲思 |
二、朴素的乡土情结:“大众美术”题材作品 |
(一)为民写真:劳动者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
(二)“写照”与“传神”: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
第三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特征 |
一、造型与笔墨的兼容 |
二、“明暗”与“线”的契合 |
三、速写习作的积累 |
四、中西绘画透视的自由运用 |
第四章 王盛烈推进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活动 |
一、美术教育活动 |
(一)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建立 |
(二)美术执教 |
二、画派活动 |
(一)关东画派领军人 |
(二)筹建“辽宁中国画研究会” |
(三)创办“同泽书画研究院” |
三、艺术活动 |
(一)美术展览 |
(二)学术活动 |
第五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观与启示 |
一、王盛烈现实主义艺术观 |
(一)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
(二)对现实的关照,艺术为人民服务 |
(三)创造“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 |
二、对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 |
(一)造型观的解放与笔墨语言的拓展 |
(二)现实主义的回归与再创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王盛烈年表 |
附录二 八女投江相关史实考证 |
附录三 王盛烈绘画展览情况 |
附录四 王盛烈作品收藏情况 |
附录五 王盛烈绘画作品出版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高盛连绘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绪论 |
(一)论题缘起 |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本选题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二、生平概述 |
(一)人格——勤勉求真 |
1.勤勉持恒 |
2.钻研求真 |
3.九思明志 |
(二)艺品——高雅质朴 |
1.高雅清逸 |
2.真实质朴 |
(三)生平年表 |
三、作品特征 |
(一)题材地域性 |
1.东北农业作物入画——劳动美 |
2.选材东北山花野卉——平凡美 |
(二)形式多样性 |
(三)内涵时代性 |
1.崇尚劳动 |
2.歌颂祖国 |
3.赞美生命 |
四、艺术成就与意义 |
(一)高盛连绘画艺术成就 |
(二)高盛连绘画艺术意义 |
1.传承性 |
2.创新性 |
3.历史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逸笔天趣 ——李巍花鸟画艺术成就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李巍学艺历程 |
第一节 从克山县到部队文工团(1934-1954) |
第二节 东北美专学习时期(1954-1957) |
第三节 国画创作探索期(1957-1979) |
一、兰州时期:国画学习起步阶段(1957-1969) |
二、通渭时期:实践巩固与教学探索阶段(1969-1979) |
第二章 李巍花鸟画创作历程 |
第一节 国画创作成熟期(1979-2000) |
一、对传统笔墨技法的坚守 |
二、对中国传统哲学理论的思考 |
第二节 国画创作变法期(2001-2011) |
一、油画学习经历对花鸟画创作的影响 |
二、对写生的体悟和观察 |
三、地域性风格的建构 |
第三节 国画创作全盛期(2011 年至今) |
一、对地域性题材的深化 |
二、对文人画特性的拓展 |
第三章 李巍花鸟画创作的美学特征分析 |
第一节 地域题材表达中的逸趣 |
第二节 关东人文视角中的温情 |
第三节 审美观照中的天成 |
第四章 李巍花鸟画艺术成就的影响 |
第一节 花鸟画创作对国画教学的影响 |
一、齐派一脉的笔墨传承 |
二、对传统国画教学的创新 |
第二节 李巍对东北地域花鸟画创作的贡献和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1:李巍艺术大事记 |
附件 2:李巍出版书录 |
(5)当代山水画价值观念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理论价值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1章 山水画审美观念的改变 |
1.1 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下的山水画审美观念 |
1.1.1 儒家思想 |
1.1.2 禅宗思想 |
1.1.3 道家思想 |
1.1.4 哲学思想影响下的“观看”观念 |
1.2.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山水画审美表现 |
1.2.1 个性化的图式 |
1.2.2 讲究构成 |
1.2.3 审美感官化 |
1.2.4 超现实时空表达 |
1.2.5 抽象化符号 |
第2章 山水画题材、内容之变 |
2.1 多种题材的出现 |
2.1.1 五十——八十年代的几种类型 |
2.1.2 八十年代以后的新山河 |
2.2 内容的多元化 |
2.2.1 都市山水 |
2.2.2 景观山水 |
2.2.3 乡土主题 |
第3章 山水画表现形式之变 |
3.1 中西表现方式的融合 |
3.1.1 焦点透视的介入 |
3.1.2 光影、色彩的融入 |
3.2 线条的弱化趋势 |
3.2.1 线的弱化表现 |
3.2.2 线弱化的原因 |
第4章 山水画价值观念变革的原因 |
4.1 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 |
4.2 现实主义文艺方针的指导 |
4.3 时代发展的需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1949-1966年吉林省美术发展研究 ——以第四届“吉林省美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建国初期吉林省美术创作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建国初期国家文艺方针形成的政治背景及内容 |
一、时代整体的文化精神 |
二、文艺方针的具体内容 |
第二节 建国初期国家文艺方对吉林省美术创作的影响 13一、国家文艺方针对吉林省美术创作的影响 |
一、国家文艺方针对吉林省美术创作的影响 |
二、吉林省对美术事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
第二章 1949年——1966年吉林省美术展览活动概述 |
第一节 1949 年——1966 年吉林省美术创作概况 |
第二节 1949年——1966年吉林省的美术展览活动 |
一、吉林省范围内举办的美术展览活动 |
二、第一届至第五届“吉林省美展” |
第三章 第四届“吉林省美展”分析与研究 |
第一节 第四届“吉林省美展”介绍 |
第二节 第四届“吉林省美展”中的重要名家与经典作品 |
一、中国画创作 |
二、油画创作 |
三、雕塑及其他创作体系 |
第三节 第四届“吉林省美展”获奖作品名单 |
第四章 1949年——1966年吉林省美术创作的分析与研究 |
第一节 关东画派引领下的国画创作 |
一、“关东画派”的艺术核心 |
二、1949年——1966年吉林省的中国画创作 |
第二节 具有地域特色的现实主义油画创作 |
一、国内的油画创作情况 |
二、带有地域特色的吉林省油画创作 |
第三节 雕塑及版画创作体系的成熟 |
一、雕塑创作 |
二、版画创作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南风北体 与古为新 ——许占志山水画笔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许占志的艺术创作历程及成就 |
(一)许占志的艺术创作历程 |
(二)许占志的山水画艺术思想 |
(三)许占志对关东画派山水画的传承与推动 |
二、许占志山水画笔墨特征研究 |
(一)体现地域自然特性笔墨技法 |
(二)对于色与墨的创新性融合 |
(三)骨力遒劲与章法高远的结合 |
三、毕业创作分析 |
(一)笔墨探索 |
(二)意境探索 |
四、毕业创作创作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关东地区写生山水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绪论 |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本课题研究意义 |
(三)关东地区的界定 |
(四)写生山水画的提出 |
小结 |
二、关东地区写生山水画 |
(一)关东地区文化积淀与地貌特征 |
1.萨满文化与移民文化景观 |
2.白山黑水原生态的地貌特征 |
3.少数民族与外域文化的影响 |
(二)作为地域流派的关东写生山水画 |
1.藕断丝连的传统写生山水画 |
2.关东画派的形成及对写生山水的影响 |
3.割据一方的关东写生山水画 |
小结 |
三、关东地区写生山水画的美学价值研究 |
(一)“傻大黑粗”画风的美学内涵 |
1.“傻”——敦厚寻善 |
2.“大”——豪放雄浑 |
3.“黑”——积墨淘金 |
4.“粗”——粗犷壮美 |
(二)对“现实主义”的“生吞活剥”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忆着名国画家王庆淮(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D]. 闫智开.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盛连绘画艺术研究[D]. 梁松.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逸笔天趣 ——李巍花鸟画艺术成就及影响研究[D]. 许宁. 吉林艺术学院, 2020(05)
- [4]20世纪中叶吉林省花鸟画发展初探[J]. 张红梅,许宁.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0(01)
- [5]当代山水画价值观念的变革[D]. 何兆容.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1949-1966年吉林省美术发展研究 ——以第四届“吉林省美展”为例[D]. 王一雯. 吉林艺术学院, 2019(01)
- [7]南风北体 与古为新 ——许占志山水画笔墨特征研究[D]. 许庭珲. 吉林艺术学院, 2018(01)
- [8]关东地区写生山水画研究[D]. 方淑贤. 渤海大学, 2015(01)
- [9]情满关东 笔底生辉——从已故着名山水画家王庆淮先生作品谈东北山水画现状[J]. 张桐. 国画家, 2014(06)
- [10]世嚣甘守禅心静 披拣穷年觅画魂——走近国画家龙震海[J]. 吴文昌. 东西南北,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