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旋转试验诱发豚鼠眼震电图描记法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郭慧敏[1](2021)在《早期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平衡功能的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世界第二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人口老龄化进展,其患病率逐年增高,并且由于致残率高和慢性病程的特点,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PD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延缓疾病进展和降低残疾概率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临床实践发现多系统萎缩P型(Multiple system atrophy-P,MSA-P)和进行性核上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PSP)患者的临床表现与PD患者极为相似,尤其是在疾病初期和症状不典型时更加难以区分,且无准确的早期客观诊断指标,往往需要3-5年观察期以进一步确认。更重要的是,临床工作者常常忽视了早期平衡功能评估和介入干预的重要性,国内几乎没有对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平衡功能的客观区分和针对性训练的研究。以往研究显示,PD患者早期已出现轻度平衡功能障碍,并且PD、MSA-P、PSP的平衡功能障碍存在方向特异性、进展快慢不同等特点。于是我们进行相关研究,试图找出三种疾病平衡的不同特点,推动康复治疗的精细化发展,也为早期客观诊断提供新思路。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多系统萎缩P型患者、进行性核上麻痹患者的平衡功能障碍严重程度,以及不同视觉条件下站立平衡的运动学特点,同时探究影响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影响平衡功能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疾病早期(Hoehn-Yahr分级为1-2期)50名患者(后经临床各项检查明确其中30名为PD患者、10名为MSA-P患者,另10名为PSP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组作为受试者。将他们按疾病类型分成四组,四组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程、精神状态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对入组受试者全部进行了Berg平衡量表评分、睁闭眼站立位静态平衡测试,并单独对入组的PD患者进行了“计时-起立”行走测试、五次坐站测试、六分钟步行测试以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评分。使用SPSS软件(22.0版本,IBM)统计分析。其中连续性变量用均值±标准差表示,使用Shapro-Wilk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界值。研究结果:1.PD、PSP和MSA-P平衡功能特征:PD患者闭眼时的摆动面积显着大于睁眼时的摆动面积。PSP患者闭眼长轴摆速显着大于睁眼长轴摆速。MSA-P患者的BBS低于其余三组(P<0.05)。无论睁眼闭眼MSA-P患者站立平衡的前后加速度和短轴摆速都显着大于其余三组(P<0.05),闭眼时短轴距离以及左右加速度显着大于健康对照组和PSP(P<0.05)。2.早期PD平衡功能的影响因素: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年龄越大,睁眼站立时前后方向的摆动速度、加速度和短轴摆速越大(r=0.614,r=0.517,r=0.535);病程越长,睁眼站立时各方向摆动范围越大(r=0.754,r=0.712,r=0.596);Hoehn-Yahr分级越高,Berg平衡量表评分越低(r=-0.557);六分钟步行距离越长,睁眼站立位静态平衡摆动参数越小,平衡功能越好。Berg平衡量表评分越低,睁眼站立位静态平衡的前后范围和COP长轴就越大(r=-0.482,r=-0.520)。研究结论:1.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站立位静态平衡表现出与正常人相近的视觉生理依赖,而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站立位静态平衡对视觉的依赖程度异常降低;2.早期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平衡功能具有各自的特色,可能对早期鉴别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各亚型和精准的平衡功能训练具有临床意义;3.早期帕金森病平衡功能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病程和有氧耐力等,可能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预防和管理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洪天祥[2](2021)在《冷热试验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研究目的是探讨BPPV与前庭功能检查的相关性,评估前庭功能检查对BPPV患者的临床运用价值,为BPPV诊断提供客观评估指标,为进一步了解BPPV的发生机制,辅助评价手法复位的效果,对BPPV的预后提供有效依据。[方法]1.BPPV组: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并诊断为BPPV的患者60例,对60例患者进行前庭功能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自发性眼震、凝视试验、平稳跟踪、扫视试验、视动性眼动反应、冷热试验。用眼震视图分别记录结果。给予规范的手法复位后1周复查冷热试验。2.对照组:40例健康人,既往无眩晕、耳科疾病及耳科手术史;无眼球运动障碍、视力障碍等妨碍检查的眼部疾病;无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病;近期未患感染性疾病。同样对其行前庭功能检查,检查项目同BPPV组。用眼震视图分别记录结果。[结 果]1.BPPV组与对照组的自发性眼震、凝视试验、平稳跟踪、扫视试验、视动性眼动反应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BPPV组与对照组的冷热试验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BPPV组冷热试验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BPPV组的冷热试验差异在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在年龄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不同管型BPPV患者冷热试验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BPPV组在复位前后的冷热试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位后冷热试验异常率较复位前明显降低。[结论]1.前庭功能检查可鉴别中枢和外周性眩晕,可广泛用于BPPV的诊疗过程中,对确定BPPV患侧,区分管结石、嵴帽结石价值显着。2.冷热试验结果与BPPV患病存在相关性,冷热试验的异常与BPPV患者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异常率越高,且异常多发生于患耳,冷热试验可用于检测各种管型BPPV的前庭功能。3.耳石复位是BPPV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对患者的前庭功能有康复作用。耳石复位后进行冷热试验,对治疗效果的评估有一定价值。
肖茂春[3](2020)在《电针对急性后循环缺血前庭功能障碍豚鼠前庭神经核能量代谢可塑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前庭神经核能量代谢功能重塑在急性后循环缺血前庭功能障碍豚鼠前庭代偿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电针是否通过调节AMPK/SIRT1信号通路参与急性后循环缺血前庭功能障碍豚鼠前庭神经核能量代谢功能重塑和促进前庭代偿过程。方法:1、动物分组:将20只3月龄健康杂色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手术组和手术+电针组(简称电针组),每组各5只。2、模型建立:采用手术阻断豚鼠右侧颈总动脉和右侧锁骨下动脉以建立急性后循环缺血前庭功能障碍模型,将建模成功的豚鼠随机分为手术组和电针组。假手术组以相同方法暴露上述血管,但不阻断。电针组豚鼠于术后第一天行百会、内关穴电针治疗,每天1次,每次30分钟,治疗7天。3、失衡症状评分:观察各组豚鼠一般行为学变化,分别在术后2小时、1天、3天、5天、7天对失衡症状进行量化评分。4、采用Micro PET/CT检测左右两侧前庭神经核18F-氟脱氧葡萄糖SUVmax(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最大标准摄取值)平均比值分析前庭神经核葡萄糖代谢的变化规律。5、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同侧前庭神经核的ATP水平。6、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同侧前庭神经核中AMPK、SIRT1 mRNA的表达变化。7、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采用SPSS 24.0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根据资料类型,采用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豚鼠失衡症状评分:手术组和电针组内豚鼠的失衡症状评分在各个时间段存在差异(F=183.746,P<0.001),且失衡症状评分随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术后第3天、5天,电针组失衡症状评分较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7天,手术组评分较对照组增高(P<0.05),而电针组评分差异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2、前庭神经核葡萄糖代谢功能变化:四组豚鼠前庭神经核左/右SUVmax平均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53,P=0.000)。与对照组相比,手术组、电针组前庭神经核左/右SUVmax平均比值增高(P<0.05),假手术组平均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前庭神经核左/右增高(P<0.000);电针组SUVmax平均比值较手术组降低(P<0.001)。3、同侧前庭神经核ATP水平变化情况:四组豚鼠前庭神经核的AT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85,P=0.002)。与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电针组同侧前庭神经核AT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ATP水平降低(P<0.01);与手术组相比,电针组前庭神经核ATP水平增高(P<0.05)。4、前庭神经核AMPK、SIRT1 mRNA表达变化:四组豚鼠同侧前庭神经核中AMPK、SIRT1 mRNA表达有统计学差异(FAMPK=4.057,P=0.033;FSIRT1=18.801,P=0.000)。与对照组相比,手术组AMPK mRNA表达增高(P<0.01),SIRT1 mRNA表达增高(P<0.001),电针组AMPK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T1 mRNA表达增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AMPK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T1 mRNA表达增高(P<0.001);与手术组相比,电针组AMPK mRNA表达降低(P<0.05),SIRT1 mRNA表达降低(P<0.01)。结论:1、阻断右侧颈总动脉及同侧锁骨下动脉可诱导失衡症状,成功建立急性后循环缺血前庭功能障碍豚鼠模型。2、前庭神经核葡萄糖代谢水平降低和ATP生成减少可能是急性后循环缺血豚鼠前庭功能障碍的重要成因。3、急性后循环缺血前庭功能障碍豚鼠前庭神经核能量代谢功能降低可激活AMPK/SIRT1途径。4、电针百会、内关穴可能通过调节AMPK/SIRT1途径改善同侧前庭神经核葡萄糖代谢功能,提高ATP生成水平,促进急性后循环缺血致前庭功能障碍豚鼠前庭神经核能量代谢功能的重塑,从而促进前庭代偿进程。
吴子明,杜一,刘兴健,张素珍[4](2018)在《规范前庭功能检查与临床应用》文中认为前庭功能检查是眩晕症诊治的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前庭功能检查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证实临床判断,通过病史和临床检查会有初步临床诊断,检查进一步证实前庭功能状态,是单侧减弱、双侧下降抑或是前庭功能正常;定量检测前庭功能损伤的范围和程度(半规管、耳石器,功能完全丧失、部分丧失);前庭功能损伤后功能代偿情况的前庭生理学依据,以及功能性眩晕的客观证据。前庭功
曲磊[5](2017)在《小鼠前庭眼动反射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庭被认为是测定机体平衡及定向能力的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保持身体的平衡。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前庭疾病,其表现主要为晕眩、平衡失调、头晕等,严重的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该疾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前庭眼动反射来进行评估。前庭眼动反射是前庭刺激引起的反射性眼球运动,目的是通过与头转方向相反的眼动,来维持视网膜成像的稳定。实验中常常通过头部运动诱发产生的眼动反射来评估前庭双侧半规管的功能,进而对前庭功能状况进行分析。实验中以小鼠为模型获取的前庭功能数据,对于人类前庭功能疾病的研究和诊疗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因此,设计一套能测量小鼠前庭眼反射的系统,对研究前庭疾病,分析药物作用以及行为数据具有迫切的必要性。本文研制了一套小鼠前庭眼动反射测试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以下功能:(1)人为选择对小鼠正弦摆动刺激模式,包括频率和角度。(2)实时追踪小鼠在正弦摆动刺激下的眼动轨迹。(3)对眼动数据进行存储。(4)对前庭眼动反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本文在系统硬件搭建以及软件程序设计完成后,对系统的性能和效率进行了测试,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本文主要工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前庭在平衡能力中的作用,分析前庭功能障碍对人的危害,比较了在前庭研究中对人和小鼠的不同研究方法,明确的说明了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对系统硬件部分进行设计,改进传统小鼠固定方式,对新型固定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阐述了成像模块和刺激产生模块中的选型工作,完成光路和电路的设计,以及实验平台的搭建,实现系统硬件部分的设计。(3)对系统软件部分进行设计,将软件部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电机控制、视频处理、数据处理。对每一部分使用的工具和原理进行说明,绘出全部程序流程图,详细阐述每一步的过程,完成软件部分设计。(4)将本文设计软硬件部分进行结合,完成整个系统搭建,对系统进行功能性测试和实验分析,确定该系统能够对小鼠前庭功能进行评估,达到设计期望。
赵张宁[6](2017)在《急性前庭综合征的快速鉴别诊断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急性前庭综合征(acute vestibular syndrome,AVS)的发病率较高,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症状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根据病因不同,急性前庭综合征可分为两大类:外周性和中枢性。它们的治疗和预后差别较大,而且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尤其是部分小脑或脑干梗死,可以导致类似周围性前庭病变的症状,一旦误诊,可能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周围性和中枢性前庭病变患者临床特征,探究两者之间差异显着而有助于鉴别诊断的部分,该临床特点能够简单快速获取,为进一步制定合理的诊断策略作准备。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眩晕病史、吸烟史和饮酒史,偏头痛家族史等),神经系统检查和前庭功能检查的体征,以及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颅脑MRI或CT)。根据所有的临床资料作出诊断,将研究对象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眩晕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各临床特征。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224例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对其中208例能够明确中枢性或周围性病变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统计分析:(1)其年龄范围为33-83岁,中位年龄62岁,发病高峰期为50-79岁,占总人数的79.2%,40岁以下及80岁以上AVS患者就诊住院的较少;(2)男性所占比例为39.4%,女性所占比例为60.6%;(3)小脑/脑干病变的患者共有26例,占12.5%,其中小脑梗死14例,小脑出血2例,延髓梗死6例,脑桥梗死2例,脑桥合并小脑梗死2例;非小脑/脑干病变的患者共有182例,占87.5%,其中突发性聋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8例,梅尼埃病16例,偏头痛相关眩晕30例,前庭神经元炎46例,前庭阵发症12例,不明原因者48例;(4)中枢性前庭病变(c-AVS)患者共26例,周围性前庭病变(p-AVS)患者共182例,c-AVS患者中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超过两个的比例更大(84.6%VS 31.3%,p=0.000),眼震形式更倾向于出现改变(66.7%VS 5.6%,p=0.000),p-AVS患者既往曾有眩晕史者比例更大(39.6%vs 0%,p=0.000),甩头试验阳性率更高(28.2%vs 0%,p=0.004)。结论:(1)急性前庭综合征住院患者主要病因为周围性前庭病变,以前庭神经元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多见,中枢性病变患者占少数。中枢性病变主要为小脑或脑干缺血梗死,其中引起孤立性眩晕的主要是小脑小灶梗死。(2)中枢性前庭病变患者较周围性年龄上无显着差异,但多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血管危险因素,且很少有既往的眩晕病史。(3)眼震方向的改变、甩头试验的结果可作为鉴别中枢性和周围性前庭病变的依据,但任一单项结果均不具备理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综合考虑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既往眩晕病史以及眼震方向和甩头试验的结果或可以为鉴别中枢性和周围性前庭病变提供途径。研究背景:急性前庭综合征的发病率较高,病因学方面的误诊可能对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产生严重危害,而颅脑的影像学检查在病因诊断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探究有实用性的床边快速检查法是十分必要的。既往的研究显示水平头脉冲试验、眼震、眼位偏斜试验、眩晕病史等对于鉴别中枢性和周围性病因有重要的价值。研究目的:前瞻性分析三步评估法(既往眩晕史-眼震-水平头脉冲试验)对于鉴别中枢和周围性前庭病变的价值。研究方法:连续入选于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收治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眩晕病史、吸烟史和饮酒史,偏头痛家族史等)。由两名有经验的普通神经科医师按照三步法(既往眩晕病史-眼震-水平头脉冲试验)对入选患者进行临床评估,达成一致,记录评估结果,作出诊断。所有入选患者接受颅脑MRI检查,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作出最终病因学诊断。将三步评估法得出的临床诊断与最终诊断作对比分析。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169例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有109例患者同时完成三步评估法临床诊断和颅脑MRI检查,并最终作出中枢性(c-AVS)或者周围性前庭病变(P-AVS)的诊断。(1)c-AVS患者有20例,其中男性患者占80%,明显高于P-AVS患者(80%vs43.8%,p=0.003)。c-AVS患者中合并有两项或以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显着多于p-AVS患者(65%vs 27%,p=0.001),其中吸烟史差异显着(45%vs 19.1%,p=0.014)。(2)c-AVS患者70%最终诊断为小脑梗死,另外有1例小脑出血,2例延髓梗死,1例桥臂出血,1例延髓脱髓鞘病变,1例颞叶梗死;(3)24.7%的p-AVS患者未能明确病因,其余患者诊断前庭神经元炎的比例最高(24例,27%),其次为偏头痛相关眩晕和梅尼埃病,分别有15例和13例;(4)既往有眩晕病史的患者共50例,其中最终诊断为周围性前庭病变49例(98%),诊断为中枢性病变1例(2%)。(5)三步评估法临床诊断与最终诊断一致的患者共97例,其中中枢性前庭病变患者18例,周围性前庭病变患者79例。三步评估法对于诊断中枢性病变所致眩晕的敏感性及其95%CI为90%(69.9%-97.2%),特异性极其 95%CI 为 88.8%(80.5%-93.8%),阴性预测值为 97.5%。结论:(1)中枢性孤立性眩晕的病因大多为小脑梗死,且多是位于小脑下后动脉内侧支供血区域的小灶梗死。(2)并非所有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都会出现眼震,此类患者中,中枢性病变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需要临床医师引起重视。(3)颞叶梗死或心肌梗死是引起急性前庭综合征的极少见原因。(4)中枢性前庭病变患者初次行颅脑DWI检查,有可能漏诊后循环供血区的小灶梗死,必要时须多次复查颅脑DWI明确。(5)三步评估法(既往眩晕史-眼震-水平头脉冲试验)诊断中枢性眩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比较理想,阴性预测价值非常高,可以在适当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漏诊,有着不错的临床实用价值。
李亚,乔月华,杨仕明[7](2016)在《动物前庭功能的评价方法》文中指出前庭神经系统障碍可导致人和动物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的紊乱;前庭是内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与耳蜗相同,发育早于耳蜗,哺乳动物出生时前庭发育基本完成[1-3];随着各种前庭功能障碍的动物模型(大鼠"异食癖"晕动病模型、水貂呕吐模型等)不断建立,人们对该系统组织结构、功能的认识更加深入;系统的动物前庭功能评价方法不仅对动物前庭的基础研究至关重要,而且有助于对临床上前庭疾病的诊疗。评价人前庭功能的方法有很多:对半规管功能进行检测的冷热试验检查、对球囊斑功能进行检测的c VEMP、对椭圆囊斑进行检测的o VEMP等,由于人的实验研究受制于伦理学的限制,只有进行动物实验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前庭的功能和结构,不断提升前庭系统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4]。本综述主要介绍几种用于实验动物的前庭检查方法,并简述其与临床前庭功能检查的异同。
余清花[8](2014)在《眼震电图和前庭诱发肌源电位在眩晕诊断的应用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眩晕患者的眼震视图(VNG)及前庭诱发肌源电位(VEMP)的特性,通过与健康对照组的相应检测数据的对比,探讨VNG和VEMP在眩晕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对象及方法:对32例健康对照按不同的性别、年龄分布进行VEMP、VNG检测。对114例眩晕患者按眩晕的临床表现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组进行VNG、VEMP检查,将其检测数据与健康对照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之间各项数据的差异。结果:1.健康对照组不同性别、年龄组的VEMP单侧耳P13、N23潜伏期,及双耳耳间潜伏期差、耳间振幅差(IAD)、耳间不对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VEMP振幅高于女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温度试验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的温度试验异常率高于中年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真性眩晕的VEMP各波潜伏期较健康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性眩晕组VNG异常检出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性眩晕组的VEMP异常检出率、VNG异常检出率和IAD、耳间不对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假性眩晕组的VEMP单侧耳P13、N23潜伏期、VNG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性眩晕组的VEMP异常检出率与VNG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性眩晕组的双耳耳间潜伏期差、IAD、耳间不对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真性眩晕的VEMP异常检出率较假性眩晕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性眩晕组的VNG异常检出率与假性眩晕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VNG和VEMP联合应用可作为眩晕鉴别诊断的辅助工具。2.VEMP在真性眩晕的诊断中有更高的敏感性。3.VNG可区分前庭周围性和中枢性病变。4.VNG中的温度试验、位置试验对于判断半规管病变有特殊的意义。
沈双[9](2013)在《内耳前庭半规管平衡机制生物力学模型研究》文中认为人内耳前庭系统在维持身体平衡中起着先导作用。但是由于内耳埋藏位置深,结构复杂而精细,导致前庭常见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需明确,前庭功能检查定侧和定位上的诊断还缺乏有效手段,前庭疾病的治疗多限于对症。前庭系统功能异常和病理变化以及过度的外界环境激励是诱发眩晕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飞行员等特殊职业人员眩晕是导致飞行事故的重要因素。生物力学因素在内耳前庭系统行使平衡功能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前庭半规管感受头位有角运动依赖于管中内淋巴液的流动和嵴顶形变之问的相互作用和一个机电传导过程。将力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于人内耳前庭系统结构与平衡机制的相关性研究,可为探讨眩晕病症与内耳结构的相关性,提高前庭功能检查定侧、定位诊断敏感性,寻找有效治疗方法等提供定量依据。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通过对豚鼠内耳结构的研究,获得豚鼠内耳结构三维重建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一例正常人内耳前庭半规管结构的数据,对其几何结构进行三维重建。采用有限元法对该半规管内淋巴液——嵴顶耦合系统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系统的基频为13.46Hz,远高于人日常自然活动频率以及临床旋转试验和冷热试验的检查频率。2、进行了体位变化激励下人双耳前庭半规管平衡机制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头绕对称轴水平正弦转动或左右正弦滚转时,左右耳对称半规管的力学响应幅值相等,相位相差3.14rad,使得对称半规管的刺激强弱相反:头前后正弦翻转时,双耳对称半规管的力学响应幅值和相位均相等,使得对称半规管的刺激强弱相同。由此推断任意头位变化,通过前庭眼反射,双耳前庭半规管中的力学响应将诱发双眼向相同的方向等幅度转动,维持视网膜成像的稳定。3、对健康人双耳前庭半规管在人自然活动频率范围头水平转动进行了频率特性分析,寻找前庭半规管振动的特异性。研究发现水平半规管嵴顶椭圆囊侧表面的振动幅值对转动加速度较敏感,而管侧表面对转动速度较敏感,嵴顶振动的相位只与外载荷频率相关。随着外界载荷频率增大,水平半规管嵴顶两侧的振动幅值和相位差均增大。根据这一特异性,可以通过临床旋转试验定位评估水平半规管功能。4、进行了环境温度激励下人双耳前庭半规管平衡机制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外耳道口持续灌注冷热水或气,水平半规管被激励约20s后,前半规管才被稳定激励;约40s后,后半规管被稳定激励。推测临床Hallpike冷热试法对前后半规管功能的评估不可靠。为了通过冷热试法可靠地评定前后半规管的功能,需要延长在外耳道口灌注冷热水或气的时间,这个规律适用于任何头位冷热试验评定前庭半规管功能。5、探讨了椭圆囊内淋巴阀在人内耳前庭半规管平衡机制中的作用,对尚未明确的椭圆囊内淋巴阀的功能进行了探索。椭圆囊内淋巴阀张开后,任意头位变化,会使得内耳膜迷路上部和下部的内淋巴液体积不等量交换。如果体位变化激励越大,椭圆囊内淋巴阀的开口面积越大,通过开口交换的内淋巴液的体积将越多,对嵴顶变形运动的影响会越大,从而影响半规管的平衡机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椭圆囊内淋巴阀在前庭半规管行使平衡功能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其功能异常,可能增加梅尼埃病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前庭疾病的发生几率。
瞿璐[10](2013)在《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脊髓功能的评价方法及脊柱侧弯对其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脊髓功能与普通人的区别,同时分析脊柱侧弯对其前庭脊髓功能的影响,探讨视动干扰下动静态姿势图描记技术评价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脊髓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借助视动刺激康复训练仪在测试中构建出一个虚拟的自体运动环境,通过对20名国家艺术体操队现役优秀运动员进行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的视动刺激干扰,营造出符合艺术体操运动三轴旋转的测试环境,在常规Romberg测试基础上,新建水平面、矢状面、以及冠状面视动刺激干扰下Romberg测试新模式。同时排除本体感觉信息,在不稳定状态下再次进行水平面、矢状面、以及冠状面视动刺激干扰+Romberg睁眼测试。使用此方法比较20名国家队艺术体操运动员与同龄普通人之间动静态姿势稳定的差异;通过Adam前屈试验,将艺术体操组分为侧弯组(n=10)和非侧弯组(n=10),比较两组不同测试状态下姿势稳定的差异。用Fukuda踏步试验对受试者前庭功能进行检查。结果:1、艺术体操组较对照组静、动态姿势稳定性在常规Romberg测试、Romberg+水平面、矢状面视动刺激干扰、Romberg睁眼+水平面、矢状面视动刺激干扰+不稳定测试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艺术体操组动静态姿势稳定显着低于对照组。2、脊柱侧弯艺术体操运动员与非脊柱侧弯运动员之间姿势稳定在"Romberg闭眼+水平面视动干扰”和‘’Romberg睁眼+冠状面视动干扰+不稳定测试”中差异显着,侧弯组前后、左右运动速度,运动长度,运动面积均显着高于非侧弯组(p<0.05),同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对照组与非侧弯组差异不显着。3、脊柱侧弯运动员踏步试验中偏离圆心角度(p=0.000)显着高于非侧弯组,同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0),且对照组与非侧弯组差异不显着。结论:1、运用不同平面视动刺激干扰下的Romberg改良测试的动静态姿势描记方法可以用于评价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脊髓功能,其创造的字体旋转测试环境更加符合艺术体操三轴旋转的运动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同时直观量化的测试结果可以直接用于指导运动员个性化前庭功能康复训练。2、艺术体操运动员与普通人群相比,其前庭脊髓功能水平更为低下,究其原因发现,脊柱侧弯可能是造成其前庭脊髓功能不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旋转试验诱发豚鼠眼震电图描记法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旋转试验诱发豚鼠眼震电图描记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早期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平衡功能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背景 |
2.2 平衡功能障碍及疾病严重程度的诊断和评定方法 |
2.2.1 平衡功能障碍的诊断和评定 |
2.2.2 疾病严重程度的评定 |
2.3 早期PD、MSA-P、PSP平衡功能障碍程度和特点 |
2.3.1 PD平衡功能障碍程度和特点 |
2.3.2 MSA-P平衡功能障碍程度和特点 |
2.3.3 PSP平衡功能障碍程度和特点 |
2.4 PD平衡功能障碍生理病理学机制 |
2.4.1 感觉信息传入错误 |
2.4.2 中枢整合障碍 |
2.4.3 动作输出障碍 |
2.4.4 多巴胺能系统与非多巴胺能系统 |
2.5 平衡功能障碍相关性因素分析 |
2.5.1 年龄 |
2.5.2 环境 |
2.5.3 病程和疾病严重程度 |
2.5.4 认知 |
2.6 总结与展望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脱落和剔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试验器材 |
3.2.2 伦理审批 |
3.2.3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采集 |
3.2.4 基线测试 |
3.2.5 站立位静态平衡测试 |
3.2.6 Berg平衡量表测试 |
3.2.7 “计时-起立”行走测试 |
3.2.8 五次坐站测试 |
3.2.9 六分钟步行测试 |
3.2.10 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测试 |
3.3 试验流程图 |
3.4 统计学分析 |
4.研究结果 |
4.1 受试者基本信息 |
4.2 HC、PD、MSA-P和 PSP平衡功能特征分析 |
4.2.1 Berg平衡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
4.2.2 不同视觉条件下站立位静态平衡特征分析 |
4.3 早期PD平衡功能的影响因素 |
4.3.1 年龄与平衡功能的关系 |
4.3.2 病程与平衡功能的关系 |
4.3.3 H-Y分级与平衡功能的关系 |
4.3.4 六分钟步行与平衡功能的关系 |
4.3.5 小结 |
4.4 BBS与站立位静态平衡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 |
5.分析与讨论 |
5.1 早期PD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因素 |
5.1.1 年龄越大,病程越长,H-Y分级越高,平衡功能越差 |
5.1.2 6MWT距离越大,平衡功能越好 |
5.2 早期PD患者BBS与站立位静态平衡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 |
5.3 早期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平衡功能的特征 |
5.3.1 PD患者平衡功能受视觉影响较大,MSA-P和 PSP患者则相反 |
5.3.2 MSA-P患者平衡功能障碍较严重,短轴摆动显着增加 |
5.3.3 PSP患者与PD患者平衡功能差异不明显 |
5.3.4 早期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存在不对称和垂直轴改变的可能 |
6.结论 |
7.研究的局限性 |
8.参考文献 |
9.附件 |
9.1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
9.2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9.3 Berg平衡量表 |
9.4 简易上肢功能评分 |
10.致谢 |
(2)冷热试验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电针对急性后循环缺血前庭功能障碍豚鼠前庭神经核能量代谢可塑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后循环缺血前庭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小鼠前庭眼动反射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前庭功能测量现状 |
1.2.1 临床常用前庭功能评估方法 |
1.2.2 动物前庭功能评价方法 |
1.2.3 小鼠前庭眼反射记录方式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小鼠前庭眼动反射测试系统设计任务和硬件实现 |
2.1 系统的设计任务 |
2.2 系统整体框架 |
2.3 小鼠固定模块 |
2.3.1 传统小鼠固定方法 |
2.3.2 新型小鼠固定方法 |
2.4 成像模块 |
2.4.1 主要硬件选择 |
2.4.2 成像模块设计 |
2.5 刺激产生模块 |
2.5.1 主要硬件选择 |
2.5.2 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
2.5.3 电机配置 |
2.6 其他部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鼠前庭眼动反射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3.1 实验控制软件设计 |
3.1.1 电机控制原理 |
3.1.2 电机控制流程 |
3.2 图像处理软件设计 |
3.2.1 软件工具简介及平台搭建 |
3.2.2 算法原理简介 |
3.2.3 图像处理流程 |
3.3 数据计算软件设计 |
3.3.1 数据计算原理 |
3.3.2 数据计算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鼠前庭眼动反射测试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4.1 系统的实现 |
4.2 系统功能测试 |
4.2.1 测试内容 |
4.2.2 功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 实验分析 |
4.3.1 实验准备 |
4.3.2 实验方法 |
4.3.3 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急性前庭综合征的快速鉴别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急性前庭综合征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人头晕和眩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三步评估法在急性前庭综合征快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管源性孤立性眩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 |
Paper one |
Paper two |
(7)动物前庭功能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行为观察 |
2 空间姿势反射 |
3 前庭眼反射(vestibular ocular reflex,VOR)检测 |
4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 |
5 影像技术 |
(8)眼震电图和前庭诱发肌源电位在眩晕诊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一 |
研究二 |
研究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内耳前庭半规管平衡机制生物力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内耳前庭系统结构与功能机制研究进展 |
1.2.1 解剖结构 |
1.2.2 迷路液 |
1.2.3 内耳成像研究进展 |
1.2.4 临床半规管功能评估方法 |
1.2.5 半规管结构与功能关系生物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
1.3 内耳前庭半规管平衡机制生物力学模型研究框架及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内耳三维重建及固有特性分析 |
2.1 豚鼠内耳迷路三维重建 |
2.2 人内耳迷路三维重建 |
2.3 人内耳前庭半规管模态分析 |
2.3.1 结构固有特性 |
2.3.2 模态响应 |
2.4 本章小结 |
3 体位变化激励下人双耳前庭半规管平衡机制的数值分析 |
3.1 研究背景 |
3.2 有限元建模和网格敏度分析 |
3.3 头水平正弦转动左右耳力学响应 |
3.4 头左右正弦滚转左右耳力学响应 |
3.5 头前正弦后翻转左右耳力学响应 |
3.6 频率特性分析 |
3.7 讨论 |
3.8 本章小结 |
4 环境温度激励下人内耳前庭半规管平衡机制的数值分析 |
4.1 研究背景 |
4.2 有限元建模 |
4.3 热水试验数值模拟 |
4.4 冷水试验数值模拟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椭圆囊内淋巴阀对人内耳前庭半规管平衡机制的影响的数值分析 |
5.1 研究背景 |
5.2 有限元建模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摘要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脊髓功能的评价方法及脊柱侧弯对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艺术体操概述 |
2.1.1 艺术体操项目简介 |
2.1.2 艺术体操项目特点 |
2.1.3 艺术体操运动员常见损伤 |
2.1.4 艺术体操运动员损伤原因 |
2.1.5 艺术体操运动员与脊柱侧弯 |
2.1.6 艺术体操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相关研究 |
2.2 前庭脊髓反射系统概述 |
2.2.1 前庭系统解剖结构 |
2.2.2 前庭系统中枢生理功能 |
2.2.3 前庭功能的重要性 |
2.2.4 前庭功能的评价方法及应用 |
2.2.5 前庭功能与运动 |
2.2.6 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前庭功能 |
2.3 脊柱侧弯概述 |
2.3.1 脊柱侧弯的定义 |
2.3.2 脊柱侧弯的分型 |
2.3.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发病率 |
2.3.4 脊柱侧弯的诊断方法 |
2.3.5 脊柱侧弯的危害 |
2.3.6 脊柱侧弯与运动 |
2.3.7 脊柱侧弯对前庭功能的影响 |
2.3.8 脊柱侧弯对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功能的影响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试验分组 |
3.3 测试仪器 |
3.4 测试方法 |
3.4.1 试验环境 |
3.4.2 试验内容 |
3.5 测试指标 |
3.6 统计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艺术体操运动员与普通正常人姿势稳定性的比较 |
4.1.1 艺术体操组与对照组静态姿势描记图的比较 |
4.1.2 艺术体操组与对照组在Romberg睁眼-闭眼测试指标的比较 |
4.1.3 艺术体操组与对照组水平面视动刺激干扰下睁-闭眼测试指标比较 |
4.1.4 艺术体操组与对照组矢状面视动刺激干扰下睁-闭眼测试指标比较 |
4.1.5 艺术体操组与对照组冠状面视动刺激干扰下睁-闭眼测试指标比较 |
4.1.6 艺术体操组与对照组不同视动干扰测试状态下Romberg率的情况 |
4.1.7 艺术体操组与对照组不同视动干扰状态下动态姿势稳定的比较 |
4.2 艺术体操运动员视动刺激干扰下动、静态姿势稳定的比较 |
4.3 侧弯组与非侧弯组不同测试各项指标的比较 |
4.3.1 侧弯组与非侧弯组不同测试前后平均运动速度的比较 |
4.3.2 侧弯组与非侧弯组不同测试左右平均运动速度的比较 |
4.3.3 侧弯组与非侧弯组不同测试下运动长度的比较 |
4.3.4 侧弯组与非侧弯组不同测试运动面积的比较 |
4.3.5 侧弯组与非侧弯组踏步试验指标的比较 |
4.3.6 侧弯组与非侧弯组差异显着测试指标的相关性 |
5 讨论 |
5.1 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脊髓功能的讨论 |
5.1.1 常规测试中艺术体操运动员静态姿势稳定的分析 |
5.1.2 视动刺激对艺术体操运动员静态姿势稳定的影响 |
5.1.3 视动刺激对艺术体操运动员动态姿势稳定的影响 |
5.1.4 不同视动干扰下睁眼-闭眼测试对艺术体操运动员姿势稳定的影响 |
5.2 不同平面视动刺激干扰评价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脊髓功能的优势 |
5.3 脊柱侧弯对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脊髓功能的影响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旋转试验诱发豚鼠眼震电图描记法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平衡功能的特征分析[D]. 郭慧敏.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冷热试验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应用[D]. 洪天祥.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电针对急性后循环缺血前庭功能障碍豚鼠前庭神经核能量代谢可塑性的影响[D]. 肖茂春.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1)
- [4]规范前庭功能检查与临床应用[J]. 吴子明,杜一,刘兴健,张素珍. 中华医学杂志, 2018(16)
- [5]小鼠前庭眼动反射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曲磊.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6]急性前庭综合征的快速鉴别诊断方法研究[D]. 赵张宁. 山东大学, 2017(08)
- [7]动物前庭功能的评价方法[J]. 李亚,乔月华,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6(06)
- [8]眼震电图和前庭诱发肌源电位在眩晕诊断的应用分析[D]. 余清花.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
- [9]内耳前庭半规管平衡机制生物力学模型研究[D]. 沈双.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5)
- [10]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脊髓功能的评价方法及脊柱侧弯对其影响[D]. 瞿璐. 北京体育大学,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