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料层中毛细水作用的基本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罗艳红[1](2011)在《磁铁精矿氧化球团的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国内优质磁铁精矿日益短缺,各厂所用铁精矿性质复杂,导致我国铁精矿成球性能差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充分利用当地铁矿资源,尤其是有效利用当地较高品位的自产铁精矿,是钢铁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因此,深入研究国内各种自产磁铁精矿原料特性对铁精矿成球性能以及焙烧性能的影响机理,为改善铁精矿的造球性能和高温氧化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我国球团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同一种膨润土粘结剂、六种国内铁精矿为研究对象,通过SEM、激光粒度分析、比表面积测定、润湿热和接触角测量、分形维数测定、TGA等研究手段系统研究了铁精矿自身固有原料特性,揭示其对成球动力学、生球强度及高温氧化焙烧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原料特性中,影响生球落下强度的主要因素为物料的亲水性及合理的粒度组成D75-28,而抗压强度则主要受比表面积影响。不同矿物的生球爆裂温度则主要受物料比表面积、生球强度及水分影响。通过对铁精矿成球动力学研究,发现铁精矿动态成球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料的毛细水迁移速率。磁铁精矿成球速率与平均粒径和表面亲水性有关。静态成球性K值在0.4-0.5时,生球长大速率最快,随K值增加,成球速率反而下降,生球粒度变小且均匀。对铁精矿高温氧化行为研究表明:铁精矿自身氧化速度远大于磁铁矿氧化球团的氧化速度,不同磁铁精矿的氧化速率与其粒度及MgO含量有关。磁铁精矿氧化初期受化学反应控制,后期为混合控制。在相同比表面积下,对不同磁铁精矿球团预热焙烧球团抗压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原料FeO和Si02含量及氧化速率。
高强健[2](2014)在《MgO基球团添加剂制备及对球团矿质量影响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熔剂型球团矿,特别是MgO熔剂型球团矿得到很大的发展,且大多以白云石、蛇纹石及镁橄榄石等矿物作为含MgO添加剂。但是,这些矿物中含有大量的CaO、Si02及Al2O3等脉石成分,球团矿内往往被迫引入脉石成分。另外,生产含MgO球团矿时,为了保证成球性,还需配加一定的膨润土,这样势必使含MgO球团矿铁品位下降而冶炼渣比增大。基于上述分析,研究开发了MgO基添加剂,并考察了MgO基添加剂对球团矿质量的影响以及含MgO球团矿焙烧固结机理;同时,本文也对MgO基添加剂代替膨润土的可行性以及其对球团矿质量影响规律的普适性进行了探讨,在本文的研究条件下,结果如下:1、以菱镁石作为开发MgO基添加剂原料,通过对菱镁石进行轻烧活化处理,在800~850℃条件下焙烧获得具有水化活性较高、粒度较细、比表面积较大的轻烧菱镁石,其中850℃下焙烧1h所获得的轻烧菱镁石特性最好。2、MgO基添加剂的水化活性越高,对改善生球质量越有利。当水化活性由71.23%增至80.56%时,生球抗压强度(CSGP/N)、落下强度(DS/Times)及生球爆裂温度(BT/℃)都有所改善,其中爆裂温度(BT/℃)最大增幅可达125℃;然而,MgO基添加剂的活性对熟球抗压强度(CS/N)、低温还原粉化率(RDI/%)、还原膨胀率(RSI/%)以及还原性(RI/%)等熟球冶金性能影响较小。3、MgO基添加剂可改善球团矿质量。当MgO基添加剂配比由0%增加至2.0%时,生球抗压强度(CSGP/N)、落下强度(DS/Times)及生球爆裂温度(BT/℃)等生球质量逐渐改善,尤其是生球爆裂温度(BT/℃)显着提高;同时,低温还原粉化率(RDI/%)、还原膨胀率(RSI/%)、还原后强度(RCS/N)以及还原性(RI/%)等熟球冶金性能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是还原粉化和还原膨胀得到有效的抑制;但是,熟球抗压强度(CS/N)呈逐渐下降趋势。4、以分析纯试剂压球,考察了1050℃时球团矿中主要氧化物MgO和SiO2对Fe3O4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MgO对Fe3O4的氧化过程有抑制作用,SiO2对Fe3O4的氧化过程无明显影响;基于未反应核模型,研究推导出MgO试剂球团(w(Fe3O4):W(MgO) =95.0%:5.0%)及基准试剂球团(W(Fe3O4)=100%)的Fe304氧化率(X)与时间(t)关系式,经试验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相符,故球团矿焙烧过程符合未反应核模型。5、MgO对球团矿中Fe203的再结晶过程有不利影响。与普通酸性球团矿相比,当球团矿中MgO基添加剂配比由0%增至2.0%时,球团中Fe203再结晶晶粒连接逐渐减弱且分布不均,晶粒间夹杂着一定量的Fe304,这导致球团矿固结过程Fe203晶粒发育不佳。6、MgO对球团矿的焙烧固结致密过程有不利影响。生球焙烧过程中存在孔隙度下降,孔径收缩的致密化现象;根据生球焙烧过程中孔隙情况的变化,研究提出了固结指数η2;固结指数η:与球团矿抗压强度(CS/N)满足正相关关系,固结指数η2能够准确表征球团矿氧化焙烧固结程度;当球团矿内MgO含量逐渐增加时,球团矿固结指数印2逐渐下降,固结不完全,焙烧致密程度下降,在物性上的表现为孔隙度逐渐增加,孔径逐渐增大且分布不均。7、MgO弥散的分布在球团矿铁相内,并与铁相形成固溶体MF((Fex·Mg1-x)O·Fe2O3)相;MgO在球团矿外层MF相中及内层MF相中的固溶量不同。通过SEM-EDX分析可计算出MgO在MF相中的固溶量,在本文条件下,球团矿外层MF相中固溶的MgO约为8~16%;内层MF相中固溶的MgO约为3~10%,MF相大致组成为:外层MF相:(Mg0.35~0O.77·Fe0.65~0.23)O·Fe2O3内层MF相:(Mg0.13~0.45·Fe0.87~0.55)O·Fe2O38、通过对含MgO球团矿及普通酸性球团矿的气固相还原,并依据活塞流模型,研究推导出了适合管式反应器(高炉)内球团矿气固相还原动力学模型,并给出了两类球团矿的还原速率方程;变换试验条件,对上述两类球团矿进行气固还原试验,并与模型计算值进行对比,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能较好的吻合,故该模型可用于管式反应器内球团矿气固相还原过程的解析。9、MgO基添加剂可代替膨润土作为造球的粘结剂,其置换比约为0.75-0.80%;同时,MgO基添加剂亦可作为含MgO熔剂用以生产含MgO球团矿;通过变化矿种造球可知,无论是作为粘结剂,还是用作含MgO熔剂,MgO基添加剂对铁矿球团质量的影响规律具有普适性。
沈春华[3](2007)在《水泥基材料水分传输的研究》文中提出侵蚀介质对混凝土和钢筋的作用是引起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几乎所有侵蚀混凝土和钢筋的作用都需要有水作介质,且几乎所有侵蚀性介质主要通过孔溶液传递进入混凝土内部。混凝土饱水渗透系数及氯离子扩散系数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但实际工程中的混凝土材料并不总处于饱和状态,因此,研究水泥基材料在非饱和状态下的水分传输将尤为重要。本文在综合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后,就水泥基材料的非饱和气相传输、非饱和液相传输、不同测试方法在水分传输测试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结合实际工程探讨了水分传输作用及水分原位监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系统地回顾和阐述了水泥基材料水分传输与测试方法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结合水泥基材料与结构所处的实际环境,提出了以水泥基材料非饱和水分传输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框架体系。(2)改进后的美国国家标准ASTM E 96方法可以用于水泥基材料透湿性的研究。通过对不同材料组成、不同外部环境作用下材料的透湿性研究表明,水灰比、粉煤灰掺杂、材料所处的外部环境等都对透湿性有较大影响。水灰比越小,透湿性越低;粉煤灰掺杂20%显着降低材料透湿性;当材料与水或水溶液接触时,材料透湿性高于其与水蒸气接触时的透湿性,水溶液中的氯离子或硫酸根离子也会降低材料的透湿性。(3)通过引入水蒸气吸附法研究水分扩散,结合热力学、扩散和吸附理论,研究了水泥基材料内的水分扩散规律、材料的持水能力等,并采用吸附曲线计算了材料的微观孔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的水吸附和解吸附过程中,扩散系数随材料内部湿度含量的变化规律并不一样,吸附时初始低湿度条件下扩散系数大,解吸附时高湿度含量的扩散系数大;同样条件下的水泥基材料的水分扩散系数和吸附能随着水灰比的增加而增加,且扩散系数与水灰比之间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水泥基材料的吸附等温线只取决于材料内部的水化产物,与非吸湿性组分—骨料关系不大,可以通过水泥净浆吸附和混凝土(砂浆)配合比得到混凝土(砂浆)的吸附特性,而且可以通过材料吸附等温线计算材料的孔径分布,但孔径分布主要集中于凝胶孔和毛细孔之间的范围。(4)水泥基材料的非饱和液相水传输主要指在毛细管力作用下水分在材料内部的传输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毛细吸收系数和水分扩散性系数两方面,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作者在毛细吸收过程中引入了水分扩散的作用,完善了传输方程。在水分扩散性测试方面,对传统的切片称重法进行了改进,使水分扩散性系数的测试不需要依赖于昂贵的高精密仪器即能得到水分的连续分布曲线,得到扩散性系数的变化规律。对毛细吸收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灰比的减小、龄期的增加、材料初始水分含量的增加以及粉煤灰掺杂都会降低材料的毛细吸收系数,而且一定配比材料的毛细吸收系数与其强度发展成线性关系;微观上,毛细吸收的水分渗入深度系数只取决于材料孔半径和迂曲度,而质量系数则主要取决于内部有效孔隙率;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结果拟合表明,毛细吸收水分传输过程中,气相扩散对整个毛细吸收的贡献不可忽略,且孔隙率越低、孔径越小,扩散的贡献越大。对水分扩散性传输系数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分扩散性系数与材料微观结构、水分含量等因素相关。当水分含量接近毛细孔隙率大小时,扩散性系数迅速增加,低于该含量时的扩散性系数变化不明显。孔径越大、孔隙连通性越好,相同水分含量对应的扩散性系数越高,孔径分布范围越宽,扩散性系数开始突变的水分含量与毛细孔隙率的比越低。(5)确立了定量化测试水分分布曲线和水分扩散性传输系数的交流电电性能测试法。结合交流电电性能测试法和岩相分析、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外力作用下材料内部的水分传输过程及由此导致的微观结构和水化产物的分布不均匀性,即水泥基材料的力-流效应。(6)研究了水泥基材料与水分含量和水分传输相关的碳化特性、界面结合特性以及电性能监测在道路路面健康监测中的应用。通过对极低湿度条件下的CO2吸附研究,提出了新的基于气固反应的混凝土碳化机理;不同湿处理条件下混凝土修补的研究表明,湿度越低,修补材料内水分将向旧混凝土扩散,使新旧混凝土界面结合更强,修补效果更好,这为实际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测试电性能的变化能很好反映旧混凝土路面改造加铺沥青后的混凝土基层内水分变化,结合温度变化、应力-应变变化能对加铺后的路面健康状况作合理的综合评价。
曾见华[4](2016)在《新疆区域低品位铁矿制备氧化球团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炉炼铁的发展,酸性球团矿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酸性球团矿搭配高碱度烧结矿的炉料结构已被证明为非常有效的炉料结构,对降低焦比和改善钢铁产质量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新兴铸管新疆公司原料复杂,品种繁多,品位高低不一,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很大,致使球团机械性能差,影响球团生产和高炉炼铁。本课题以新兴铸管新疆公司使用新疆低品位铁矿进行球团生产为研究背景,针对球团生产中出现的生球强度低、成球性差、回转窑结圈、粉化率高等问题,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首先分析各种矿粉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对生球水分、膨润土配比、润磨时间和造球时间等造球参数的单因素试验,确定适宜的造球参数;然后改变不同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改善球团矿抗压强度;最后,对单种矿粉进行造球试验,再改变配矿比来优化球团矿的机械性能。通过以上的系列试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当生球水分为8.1%9.6%时,随着生球水分的增加,生球落下强度得到改善,生球抗压强度在生球水分为8.9%左右时达到极值,爆裂温度逐渐下降,所以适宜的生球水分为8.9%左右;(2)当膨润土配比从1.2%增加至2.4%时,生球强度和爆裂温度等指标均有所改善,并确定适宜的膨润土配比是1.8%;(3)矿粉经过润磨之后,随着润磨时间从0min延长至12min,矿粉颗粒粒度变细,晶格变形度增加,成球性指数和粒度合格率有小幅度的改善,生球强度明显增强,但是热稳定性恶化;另外,随着造球时间的延长,生球强度得到改善,爆裂温度降低;(4)在本次以膨润土配比、润磨时间和造球时间为因素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中,膨润土配比对生球落下强度的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润磨时间;另外,润磨时间对生球抗压强度的影响最为显着,其次膨润土配比。所以适宜的造球参数是膨润土配比2.0%,润磨时间10min以及造球时间7min,且优化试验效果良好;(5)升高焙烧温度和延长焙烧时间对球团矿的抗压强度有积极的影响,球团矿微观结构得到改善,当焙烧温度为1175℃、焙烧时间为20min时对产质量和设备寿命最为有利;(6)备战矿造球性能较好,球团各项指标均符合球团矿生产要求,实际生产中应以备战矿为主,以备战矿、克州矿、建宝矿和美汇矿四种矿粉配矿时,配矿比对球团矿抗压强度和微观结构有较大的影响,当随着备战矿比例的增加,球团矿抗压强度和微观结构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朱德庆,徐梦杰,潘建,杨聪聪,田宏宇[5](2017)在《改善超细铁精矿成球性能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针对超细粒铁精矿成球性能较差的问题,通过向西澳某超细磁铁精矿A中分别配加不同比例国产某磁铁精矿B或巴西某赤铁精矿C进行造球实验,研究其基本特性和静态成球性能。结果表明:混合铁精矿的成球性能明显高于超细磁铁精矿A单矿。超细磁铁精矿A单矿生球落下强度仅为3.2次/(0.5m),生球爆裂温度为470℃,配加质量分数为20%国产磁铁精矿或10%巴西赤铁精矿时生球落下强度均超过4次/(0.5m),爆裂温度高于500℃。优化配矿是提高西澳超细磁铁精矿生球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林兵[6](2008)在《土塑复合材料在道路结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该论文针对土塑复合材料在道路结构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废弃塑料、再生塑料等废弃材料作为再生资源材料进行路用土塑复合材料开发,通过设计、试验和研究,形成具有良好道路工程价值的结构材料,以土塑袋土结构材料系列、土塑土工布结构材料系列、土塑纤维土结构材料系列,以及复合再生纤维沥青封条系列的研究和开发,构成了土塑结构系列材料。土塑结构材料是将塑料性质的材料与道路土工材料相结合构成的复合材料,从而构成了适应性强、具有土石结构材料所不具备的特质材料。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土塑袋土结构材料、土塑土工布结构材料、土塑纤维土结构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以便有效解决道路地基的稳定性问题和增强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拓封条和焚烧垃圾渣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在道路工程建筑材料方面具有应用价值的土塑复合材料。为解决废弃塑料袋的回收产业拓展了一种新的途径,同时,该论文成果对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具有较大借鉴和指导意义。
康强[7](2016)在《基于水盐入渗的南疆城市道路柔性基层水损害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提出阿拉尔市位于新疆南部阿克苏地区境内,该区域年降雨量稀少,而蒸发量极大,蒸发量约是降雨量的620倍。区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林带必须漫灌才能够存活。林带的灌溉水利用率低下,大部分灌溉水经过各种通道渗入上路床及路面结构层中,进而引起路基路面的水损害。阿拉尔市城区市政道路都是柔性基层的沥青路面结构,大多数都不同程度地遭受水损害,而且情况愈来愈严重,所以有必要对柔性基层遭受水损害的情况展开研究。基于此本文依托阿拉尔市塔里木大道改建工程,选取典型路段作为试验路段,探讨了侵入路基路面结构中水的主要来源,分析了水损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竖直方向上现浇混凝土挡水墙,并且在水平方向上加铺风积沙隔断层的措施,以期通过此种措施根治城市道路的水损害。为此,辅以纬地挡墙电算软件(Hint DQ)进行了混凝土挡水墙的结构设计,并运用迈达斯(MIDAS/GTS NX)软件对混凝土挡水墙截水的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最后,结合室外试验的相关内容,检验了在试验路段通车运营的实际环境中混凝土挡水墙根治水损害的效果。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如下几方面:(1)阿拉尔市城区主干路遭受水损害的情况相当严重,而且很普遍。绿化带灌溉水是路面柔性基层水损害中水的主要来源,其次是由下而上的地下毛细水。(2)混凝土挡水墙能有效地阻隔绿化带和中央分隔带的灌溉水渗入路面结构内部柔性基层中,同时风积沙隔断层也能够阻止地下毛细水的上升。这样水平方向的风积沙隔断层以及竖直方向的混凝土挡水墙就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空间,确保了结构层处在一个比较干燥的环境里,从而可以防止或者减轻路面结构层内部柔性基层的水损害,提高城市道路的使用质量。(3)通过纬地挡墙电算软件(Hint DQ)试算之后,最终确定混凝土挡水墙的高度为1.525m,顶端宽度为0.15m,底端宽度为0.381m。墙体施工时应沿墙身纵向每隔5m设置2cm宽的伸缩缝,缝内以苯板填塞密实。(4)通过分析MIDAS/GTS NX软件对混凝土挡水墙截水效果的模拟情况,结合试验路段现场监测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此项措施根治城市道路的水损害是可行的,且南疆地区具备推广应用的基础条件。解决好城市道路的水损害难题,不仅能保证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还能提高城市道路的经济性和耐久性。另一方面对南疆区域城市道路的新建、改扩建工程提供指导,同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蔡皓宇,青格勒,张卫东,刘洪松,田筠清,马丽[8](2015)在《细磨对矿粉特性和造球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细磨对矿粉特性和造球性能的影响,利用球磨机对某种粒度较粗的矿粉进行不同程度的细磨,然后按照不同的配比进行混合,制成11种不同粒度组成的矿粉试样,对11种矿粉进行物理性能测试和造球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磨矿时间的延长,细磨后矿粉颗粒形貌变化不大,但细颗粒质量分数增多,矿粉的比表面积增加,毛细水质量分数增加,而分子水质量分数无明显变化规律。矿粉的比表面积与矿粉中细微颗粒(小于10μm)的质量分数有很大关系。生球的落下强度由比表面积和粒度组成共同决定,当矿粉比表面积为1 5002 500 cm2/g时,矿粉中大于76.33和小于10μm粒级的质量分数为10%15%,有利于造球和生球落下强度的提高。
朱德庆,李晓波,潘建,师本敬[9](2015)在《镜铁矿粉在铁矿烧结混合料中的制粒行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镜铁矿粉在铁矿烧结混合料中的制粒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分对制粒效果有显着的影响,随着镜铁矿粉配比增加,适宜制粒水分逐渐降低。不同配比镜铁矿粉的制粒动力学研究表明:制粒时间小于3 min时,镜铁矿黏附率快速增长;制粒时间大于3 min时,镜铁矿黏附率趋于稳定。随着镜铁矿粉配比增加,达到黏附平衡所需时间延长。因此,延长制粒时间是改善高配比镜铁矿粉制粒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准颗粒黏附层微观结构研究表明:镜铁矿颗粒呈散点状分布于黏附层中,微细粒级褐铁矿粉颗粒作为黏结剂使黏附层具有一定的强度,促进镜铁矿粉的黏附。镜铁矿粉与制粒性能优良的褐铁矿粉合理搭配使用,有利于改善制粒效果,提高镜铁矿粉配比。
杨腾跃[10](2005)在《重钢球团矿生产工艺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球团矿具有品位高、强度好、易还原、粒度均匀等优点,酸性球团矿与高碱度烧结矿搭配,可以构成高炉合理炉料结构,使高炉炼铁增产节焦、提高经济效益。重钢公司为了改善高炉炉料结构,于2001年5月建成8m2竖炉两座并投产。但由于开发球团矿用作高炉炼铁原料的时间还不长,对球团矿生产设备和工艺方法研究也远不及烧结矿研究成熟。因此本文利用现代球团矿生产的技术和理论研究成果对重钢竖炉投产后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优化改进措施:优选球团原料,改善造球混合料制备工艺;优化重钢造球工艺技术,提高生球产量和质量;改造竖炉工艺设备,提升和完善竖炉功能;建立合理的竖炉热工操作制度。优化重钢球团矿生产工艺后所取得的效果体现在:竖炉持续生产有了保证;竖炉操作指标有了进步;竖炉的热工制度控制合理。球团矿产品质量有了提高,重钢竖炉生产技术质量指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原料层中毛细水作用的基本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料层中毛细水作用的基本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磁铁精矿氧化球团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钢铁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
1.2 铁矿球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外铁矿球团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2 国内铁矿球团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球团成球性能研究现状 |
1.3.1 原料特性研究 |
1.3.2 生球强度形成机理研究 |
1.3.3 生球长大机理与成球动力学研究现状 |
1.4 球团高温氧化行为研究 |
1.4.1 球团氧化机理研究 |
1.4.2 球团焙烧固结机理研究 |
1.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原料性能及研究方法 |
2.1 原料性能 |
2.1.1 铁精矿 |
2.1.2 膨润土 |
2.2 工艺研究 |
2.2.1 试验流程 |
2.2.2 试验方法 |
2.2.3 试验设备 |
2.3 基础理论研究 |
2.3.1 试验方法 |
2.3.2 试验设备 |
第三章 铁精矿造球工艺参数优化及生球强度机理研究 |
3.1 造球工艺参数优化 |
3.1.1 膨润土对生球强度的影响 |
3.1.2 水分对生球强度的影响 |
3.1.3 矿种对生球强度的影响 |
3.2 铁精矿颗粒的表面特性研究 |
3.2.1 表面颗粒形貌 |
3.2.2 亲水性 |
3.2.3 表面电位研究 |
3.3 铁精矿颗粒的表面特性与生球强度的关系 |
3.3.1 原料特性对生球落下强度的影响 |
3.3.2 原料特性对生球抗压强度的影响 |
3.3.3 原料特性对生球热爆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精矿成球性能研究 |
4.1 铁精矿成球性能评价体系 |
4.2 铁精矿静态成球性 |
4.3 铁精矿成球动力学 |
4.4 静态成球性与成球动力学的关系 |
4.5 铁精矿成球动力学与原料性能的关系 |
4.6 铁精矿成球性与生球指标的关系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温焙烧行为及机理研究 |
5.1 铁精矿颗粒高温氧化行为研究 |
5.1.1 不同铁精矿高温条件下氧化度的变化率 |
5.1.2 不同铁精矿氧化反应速率常数 |
5.1.3 氧化速率影响因素分析 |
5.1.4 反应控制机理 |
5.1.5 辊磨后相同比表面积下不同铁矿颗粒氧化速度 |
5.2 磁铁矿球团预热焙烧特性 |
5.2.1 工艺参数优化 |
5.2.2 铁精矿矿物组成含量对球团高温氧化焙烧行为的影响 |
5.2.3 磁铁矿氧化行为对球团预热的影响 |
5.2.4 磁铁矿氧化行为对球团焙烧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MgO基球团添加剂制备及对球团矿质量影响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球团矿简介 |
1.2 球团工艺及基本理论 |
1.2.1 生球成型 |
1.2.2 生球干燥 |
1.2.3 焙烧固结 |
1.2.4 球团矿质量 |
1.3 球团粘结剂及添加剂 |
1.3.1 球团用粘结剂 |
1.3.2 球团用添加剂 |
1.3.3 熔剂型球团矿 |
1.4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提出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MgO基添加剂的开发 |
2.1 MgO源的选择 |
2.1.1 含MgO矿物简介 |
2.1.2 含MgO矿物选择 |
2.2 原料特性研究 |
2.2.1 化学成分 |
2.2.2 矿物组成 |
2.2.3 热重分析 |
2.3 MgO基添加剂开发 |
2.3.1 试验方法 |
2.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MgO基添加剂对生球质量的影响 |
3.1 试验原料 |
3.1.1 原料成分 |
3.1.2 原料粒度 |
3.2 MgO基添加剂活性对生球质量的影响 |
3.2.1 试验方案 |
3.2.2 造球与焙烧方法 |
3.2.3 生球性能测定方法 |
3.2.4 最佳造球水分 |
3.2.5 试验结果 |
3.3 MgO基添加剂配比对生球质量的影响 |
3.3.1 试验方案 |
3.3.2 试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含MgO球团矿焙烧固结机理 |
4.1 MgO对Fe_3O_4氧化过程的影响 |
4.1.1 试验方案 |
4.1.2 试验方法 |
4.1.3 试验结果 |
4.1.4 氧化焙烧数学模型 |
4.2 MgO对Fe_2O_3再结晶的影响 |
4.2.1 表征方法 |
4.2.2 试验结果 |
4.3 MgO对氧化球团焙烧致密化的影响 |
4.3.1 试验方法 |
4.3.2 试验设备 |
4.3.3 表征方法 |
4.3.4 试验结果 |
4.4 MgO对氧化球团焙烧固结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MgO基添加剂对熟球质量的影响 |
5.1 MgO基添加剂活性对熟球质量的影响 |
5.1.1 试验方案 |
5.1.2 熟球性能的测定方法 |
5.1.3 试验结果 |
5.2 MgO基添加剂有效成分在球团中分布及迁移 |
5.3 MgO基添加剂配比对熟球质量的影响 |
5.3.1 试验方案 |
5.3.2 结果及分析 |
5.3.3 讨论 |
5.4 含MgO球团矿气固相还原动力学 |
5.4.1 试验方法 |
5.4.2 模型的建立 |
5.4.3 模型验证 |
5.4.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降低膨润土用量及变换矿种造球 |
6.1 降低膨润土用量 |
6.2 变换矿种造球 |
6.2.1 对生球质量的影响 |
6.2.2 对熟球质量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作者简介 |
论文包含的图、表、公式及文献 |
(3)水泥基材料水分传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水泥混凝土及其耐久性 |
1.1.2 水泥基材料水化物结构与水分传输 |
1.2 水分传输的研究现状 |
1.2.1 饱和流传输—水渗透性的研究 |
1.2.1.1 渗透性定义及测试方法 |
1.2.1.2 以渗透性评价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的局限性 |
1.2.2 非饱和流传输 |
1.2.2.1 毛细吸收系数 |
1.2.2.2 水分扩散性系数 |
1.2.2.3 水蒸气透过性-透湿性 |
1.2.2.4 水吸附特性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技术途径 |
第2章 多孔介质中的水分传输 |
2.1 饱和多孔介质内水分传输 |
2.2 非饱和多孔介质内水分传输 |
2.2.1 非饱和流液相传输 |
2.2.2 非饱和流气相传输 |
2.2.3 总的非饱和水分传输 |
2.3 养护制度的选择 |
2.3.1 实验方案 |
2.3.2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气相通过水泥基材料的传输 |
3.1 干湿杯法研究水分气相传输 |
3.1.1 配合比选择及样品制备 |
3.1.2 实验过程设计 |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3.1 液相接触源实验结果 |
3.1.3.2 气相接触源实验结果 |
3.2 水蒸气吸附法研究水分传输 |
3.2.1 SGA100对称性气体吸附仪简介 |
3.2.2 水蒸气吸附曲线求解扩散系数 |
3.2.3 实验设计 |
3.2.4 结果与讨论 |
3.2.4.1 扩散系数与湿度的关系 |
3.2.4.2 材料的持水能力及材料与水分的相互作用 |
3.2.4.3 吸附曲线计算孔结构分布 |
3.3 吸附法研究极低湿度条件下水泥基材料的碳化过程 |
3.3.1 实验设计与测试方法 |
3.3.2 试样比表面积的计算 |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4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泥基材料的非饱和液相传输 |
4.1 毛细吸收与水分扩散性系数推导 |
4.1.1 毛细吸收系数的推导及测试方法 |
4.1.2 水分扩散性系数及测试 |
4.2 毛细吸收与材料性能的关系 |
4.2.1 材料设计 |
4.2.2 毛细吸收基本测试过程 |
4.2.3 结果与讨论 |
4.2.3.1 试样长度的影响 |
4.2.3.2 试样表面处理的影响 |
4.2.3.3 水灰比、水泥用量及龄期的影响 |
4.2.3.4 粉煤灰的影响 |
4.2.3.5 盐溶液对毛细吸收的影响 |
4.3 不同初始条件下的水分传输研究 |
4.4 毛细吸收中的气液相传输研究 |
4.4.1 毛细吸水总量随时间变化的异常性 |
4.4.2 理论上方程的修正 |
4.4.3 试样制备及实验 |
4.4.4 结果与讨论 |
4.5 水泥基材料水分扩散性传输研究 |
4.5.1 "传统"切片称重法的研究 |
4.5.1.1 实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
4.5.1.2 测试方法 |
4.5.1.3 结果与讨论 |
4.5.2 改进的切片称重法 |
4.5.3 不同材料水分扩散性传输的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泥基材料内水分传输过程的电性能表征 |
5.1 电性能测试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简述 |
5.1.1 水泥基材料水化过程中的电性能变化 |
5.1.2 渗透性、扩散性等与电性能的关系 |
5.1.3 水分含量与电性能的关系 |
5.1.4 混凝土电性能的其他研究 |
5.2 电极、测试方法的选择及初步试验 |
5.2.1 片状电极测试水分传输初探 |
5.2.1.1 实验设计 |
5.2.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2 针状电极对的选择和测试方法初探 |
5.2.2.1 外加电场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
5.3 电性能定量化测试水分传输的研究 |
5.3.1 材料制备及实验 |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2.1 电性能随龄期的变化 |
5.3.2.2 电测水分传输结果及传输系数的计算 |
5.4 电性能辅助测试孔结构参数 |
5.4.1 实验 |
5.4.2 结果与讨论 |
5.5 电性能测试法研究水泥基材料的力-流效应 |
5.5.1 原料配比 |
5.5.2 测试方法 |
5.5.3 结果与讨论 |
5.5.3.1 微波湿度测试结果 |
5.5.3.2 电性能测试结果 |
5.5.4 力-流效应与水化产物分布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程实践 |
6.1 界面湿处理对混凝土修补效果的影响研究及机理分析 |
6.1.1 原材料与实验设计 |
6.1.2 结果与讨论 |
6.2 利用温湿度变化监测高速公路路面健康状况 |
6.2.1 传感器布置 |
6.2.2 结果与讨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新疆区域低品位铁矿制备氧化球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球团概述 |
1.1.1 球团法及其分类 |
1.1.2 发展球团矿的意义 |
1.1.3 高炉炉料结构的发展历程 |
1.2 球团矿生产工艺及原理 |
1.2.1 球团原料的准备 |
1.2.2 配料及混匀 |
1.2.3 造球 |
1.2.4 生球干燥 |
1.2.5 生球预热焙烧 |
1.2.6 链篦机-回转窑概述 |
1.3 新疆铁矿资源概述 |
1.4 氧化球团矿发展现状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试验条件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备及检测方法 |
2.1.1 粒度检测 |
2.1.2 静态成球性指数K的检测 |
2.1.3 膨润土性能检测 |
2.1.4 球团性能检测方法 |
2.1.5 造球 |
2.2 原料物化性质检测 |
2.2.1 铁矿粉的化学成分 |
2.2.2 铁矿粉的粒度组成 |
2.2.3 铁矿粉的成球性指数 |
2.2.4 铁矿粉的颗粒形貌 |
2.2.5 膨润土物理性能 |
2.3 试验流程 |
3 铁矿粉成球性基础试验 |
3.1 生球水分基础试验 |
3.1.1 试验方案 |
3.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 膨润土配比基础试验 |
3.2.1 试验方案 |
3.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 润磨活化机理研究 |
3.3.1 试验方案 |
3.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造球时间对生球质量的影响 |
3.4.1 试验方案 |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造球及焙烧参数优化试验 |
4.1 正交试验设计 |
4.2 正交试验分析 |
4.2.1 生球落下强度结果分析 |
4.2.2 生球抗压强度结果分析 |
4.3 焙烧参数对球团强度的影响 |
4.3.1 焙烧温度对成品球强度的影响 |
4.3.2 焙烧时间对成品球强度的影响 |
4.4 试验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5 配矿比对球团强度的影响试验及合理化生产建议 |
5.1 单种矿粉造球试验 |
5.1.1 试验结果 |
5.1.2 矿相分析 |
5.2 配矿比对球团强度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
5.2.1 配矿方案 |
5.2.2 配矿比对球团矿抗压强度的影响 |
5.2.3 配矿比对球团矿显微结构的影响 |
5.3 合理化生产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改善超细铁精矿成球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性能及研究方法 |
1.1 原料性能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铁精矿基本特性 |
2.2 生球性能 |
3 结论 |
(6)土塑复合材料在道路结构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土塑复合地基结构概述 |
1.2 国内外废弃塑料开发和研究现状 |
1.3 与此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工程技术 |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再生塑料的工程性质 |
2.1 生活废弃塑料袋的基本数据 |
2.2 拉伸强度的力学性能测试 |
2.3 再生塑料材料的拉伸破坏状态试验 |
2.4 废弃塑料的纤维试验 |
2.5 再生编织袋(带)的抗拉强度 |
2.6 再生塑料土工布的试验技术参数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塑结构材料设计和试验 |
3.1 袋土结构材料的基本性能实验 |
3.2 土塑袋土结构的力学计算模式 |
3.3 土塑袋土结构材料的渗透性试验研究 |
3.4 土塑土工布结构层及防渗技术 |
3.5 土塑结构隔离层 |
3.6 土塑纤维土的理论分析、设计和试验 |
3.7 道路结构层的毛细水问题 |
3.8 土塑材料结构的典型模型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塑复合地基结构层综合性能试验 |
4.1 结构模型设计和试验 |
4.2 土塑结构层设计和试验 |
4.3 土塑稳定结构层的设计和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塑复合地基结构层设计的理论研究 |
5.1 路基结构层的基本理论及结构形式 |
5.2 土塑纤维土结构层的基本计算参数 |
5.3 土塑袋土复合地基结构层设计问题 |
5.4 土塑复合再生土工布的地基结构 |
5.5 土塑结构隔离层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土塑复合地基结构层的设计和现场试验 |
6.1 土塑复合地基结构层、土塑道路结构层的设计 |
6.2 土塑复合地基结构层设计示例 |
6.3 环保型道路设计 |
6.4 土塑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现场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土塑结构材料的费用分析简述 |
7.1 土塑结构的工程材料费用分析 |
7.2 试验路段的工程费用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进一步研究内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基于水盐入渗的南疆城市道路柔性基层水损害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结构水损害研究现状 |
1.2.1 沥青路面结构面层水损害 |
1.2.2 沥青路面结构半刚性基层水损害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域气候环境及主干路水损害调查与分析 |
2.1 研究区域环境概况 |
2.1.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2.1.2 工程地质环境 |
2.2 研究区域主干路遭受水损害的现状分析 |
2.2.1 路面破损情况调查 |
2.2.2 水损害引起的道路主要破损形式 |
2.2.3 水损害对道路造成破损的原因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道路路基路面水损害处治技术 |
3.1 混凝土挡水墙截水的基本原理 |
3.2 混凝土挡水墙的设计及构造 |
3.2.1 混凝土挡水墙的布置 |
3.2.2 混凝土挡水墙的截面尺寸 |
3.2.3 混凝土挡水墙的构造 |
3.2.4 混凝土挡水墙墙体厚度的影响因素 |
3.3 混凝土挡水墙复合结构的施工 |
3.3.1 挡水墙的施工 |
3.3.2 挤塑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的施工 |
3.4 混凝土挡水墙防治水损害的数值模拟 |
3.4.1 迈达斯(MIDAS/GTS NX)软件及其功能优点介绍 |
3.4.2 计算剖面及材料参数的选取 |
3.4.3 单元网格的划分 |
3.4.4 挡水效果分析 |
3.4.5 混凝土挡水墙稳定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试验路段挡水墙防治水损害实际效果分析 |
4.1 试验路段工程概况 |
4.2 试验路段路面变形监测与分析 |
4.2.1 变形监测点布置 |
4.2.2 变形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 |
4.2.3 变形监测点的累计沉降量分析 |
4.3 试验路段内部结构温度监测与分析 |
4.3.1 温度传感器埋设布置 |
4.3.2 温度数据采集与分析 |
4.4 试验路段区域地下水位监测与分析 |
4.4.1 地下水位监测井布置 |
4.4.2 地下水位数据采集与分析 |
4.5 试验路段路基路面盐分监测与分析 |
4.5.1 盐分传感器埋设布置 |
4.5.2 盐分数据采集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细磨对矿粉特性和造球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方法与原料性能 |
1.1试验方法 |
1.2原料性能 |
2试验结果及分析 |
2.1矿粉的微观分析 |
2.2试样的粒度组成 |
2.3试样的基础物理性能分析 |
2.4造球试验结果 |
2.4.1矿粉粒度与生球质量的关系 |
2.4.2矿粉比表面积与生球质量的关系 |
2.4.3孔隙率与生球质量的关系 |
3结论 |
(9)镜铁矿粉在铁矿烧结混合料中的制粒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原料性能及研究方法 |
1.1原料性能 |
1.2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 |
1.2.1研究方法 |
1.2.2制粒行为评价指标 |
2结果与分析 |
2.1水分和镜铁矿粉配比对制粒效果的影响 |
2.2镜铁矿粉黏附动力学 |
2.3镜铁矿粉颗粒黏附行为 |
3结论 |
(10)重钢球团矿生产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球团的基本概念 |
1.2 球团矿生产方法分类 |
1.3 生产球团矿的重要性 |
1.3.1 高炉冶炼对原料的要求 |
1.3.2 高炉球团矿特性 |
1.3.3 合理高炉炉料结构的需求 |
2 球团矿生产发展状况 |
2.1 国外球团技术发展状况 |
2.2 国内球团技术发展状况 |
2.3 国内外球团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
3 球团矿生产的工艺技术研发 |
3.1 球团矿生产对进厂原材料的质量要求 |
3.1.1 对铁原料的质量要求 |
3.1.2 对粘结剂的质量要求 |
3.1.3 球团生产燃料 |
3.2 现代球团粘结剂的选择 |
3.2.1 蒙脱石的结构 |
3.2.2 蒙脱石的性能 |
3.2.3 评价膨润土质量常用的参数 |
3.2.4 膨润土的加工 |
3.3 竖炉球团生产的燃料 |
3.4 球团原料准备 |
3.4.1 球团生产对铁精矿物化性能要求 |
3.4.2 球团用铁精矿水分控制 |
3.4.3 球团用铁精矿粒度的控制 |
3.5 水分在细磨物料中形态及作用 |
3.5.1 吸附水的特性及作用 |
3.5.2 薄膜水的特性及其作用 |
3.5.3 毛细水的特性及作用 |
3.5.4 重力水的特性及作用 |
3.6 细磨物料的成球 |
3.6.1 主要连接力 |
3.6.2 细磨物料在成球过程中的行为 |
3.6.3 细磨物料的成球过程 |
3.6.4 细磨物料成球动力学 |
3.6.5 圆盘造球机的操作 |
3.7 生球性能及其检测方法 |
3.7.1 生球性能要求 |
3.7.2 生球性能检测方法 |
3.8 生球的干燥 |
3.9 球团焙烧固结 |
3.9.1 球团焙烧过程概述 |
3.9.2 球团中磁铁矿氧化及脱硫 |
3.9.3 球团固结机理 |
4 重钢竖炉球团矿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 |
4.1 重钢竖炉工艺装备 |
4.2 重钢竖炉生产状况 |
4.3 重钢竖炉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工程设计带来的问题 |
4.3.2 设备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3 原料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4 生产组织生产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
5 重钢竖炉球团工艺技术进步及优化研究 |
5.1 球团原料的优化 |
5.1.1 重钢竖炉球团生产对球团原料的基本要求 |
5.1.2 优选球团原料措施 |
5.1.3 优选球团原料的效果 |
5.2 造球物料准备工艺的改善 |
5.2.1 造球物料准备工艺系统存在的问题 |
5.2.2 准备系统改进的方法及效果 |
5.3 重钢造球工艺技术优化 |
5.3.1 造球工序质量改进的目的和意义 |
5.3.2 造球设备的发展方向 |
5.3.3 重钢造球工艺及设备状况 |
5.3.4 重钢造球工艺技术优化改进研究 |
5.3.5 造球新技术及生产应用效果 |
5.4 竖炉工艺及设备的改造 |
5.4.1 生球上料系统 |
5.4.2 导风墙—干燥床系统的改进 |
5.4.3 竖炉大水梁及汽化冷却系统 |
5.4.4 小水梁及及炉体水循环冷却系统 |
5.4.5 竖炉排料系统 |
5.4.6 炉外输送系统 |
5.5 竖炉操作制度优化 |
5.5.1 竖炉生产的料流、气流运动分析 |
5.5.2 生球的干燥和焙烧 |
5.5.3 竖炉的供热与焙烧制度研究 |
5.5.4 球团矿的冷却与排料制度的探讨 |
5.5.5 合理热工制度的建立与应用 |
5.5.6 生产组织和操作管理的强化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原料层中毛细水作用的基本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磁铁精矿氧化球团的基础研究[D]. 罗艳红. 中南大学, 2011(05)
- [2]MgO基球团添加剂制备及对球团矿质量影响的机理研究[D]. 高强健. 东北大学, 2014(03)
- [3]水泥基材料水分传输的研究[D]. 沈春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8)
- [4]新疆区域低品位铁矿制备氧化球团的研究[D]. 曾见华. 重庆大学, 2016(03)
- [5]改善超细铁精矿成球性能的实验研究[J]. 朱德庆,徐梦杰,潘建,杨聪聪,田宏宇. 钢铁研究学报, 2017(09)
- [6]土塑复合材料在道路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 林兵. 重庆交通大学, 2008(S1)
- [7]基于水盐入渗的南疆城市道路柔性基层水损害及防治措施研究[D]. 康强. 塔里木大学, 2016(08)
- [8]细磨对矿粉特性和造球性能的影响[J]. 蔡皓宇,青格勒,张卫东,刘洪松,田筠清,马丽. 钢铁, 2015(08)
- [9]镜铁矿粉在铁矿烧结混合料中的制粒行为[J]. 朱德庆,李晓波,潘建,师本敬. 钢铁, 2015(07)
- [10]重钢球团矿生产工艺优化研究[D]. 杨腾跃. 重庆大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