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NN晶体简正振动群论分析及其嗽曼谱中有关问题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黄建启[1](2021)在《二维材料拉曼散射谱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二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不同于块体材料,电子在二维材料中只能在二维原子面内自由移动,而在第三维度受到量子约束,使得二维材料在电学、光学、热学以及机械性能等方面表现出很多新奇的特性。拉曼光谱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灵敏度高的分析方法,在二维材料的结构、性能研究方面应用广泛。非共振拉曼光谱常被用来判断二维材料的层数,然而现有文献中对拉曼频移随层数的变化存在着不同的理论解释,到底哪种解释对于二维材料更具有一般性,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共振拉曼有着复杂的物理过程,大多文献对其研究或采用近似模型,应用范围有限,或为基于实验拉曼的定性分析,缺少深层机理的理解。因此有必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开发一套普适的、定量的共振拉曼模拟计算方法。不少文献对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Cs)体系的面内拉曼模式E2g随层数增加而红移的反常现象作了报道,对此现象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解释:Davydov劈裂和电荷屏蔽效应。利用Placzek的极化率理论,本文研究了 h-BN和InI两类二维材料体系的非共振拉曼。结果发现,这两类材料的面内振动模式对应的拉曼峰也都随层数增加逐渐红移。分别考虑了上述两种理论模型,结果发现Davydov劈裂并不能解释h-BN中的拉曼反常红移,而电荷屏蔽效应可以很好的解释h-BN和InI材料中的拉曼频移反常现象。由此得出结论,电荷屏蔽效应对于解释各类二维材料面内的拉曼振动模式频率随层数增加而降低的反常红移现象更具有一般性。在含时微扰量子理论框架下,通过编程,我们开发了模拟分析共振拉曼谱的代码并将此代码应用于不同TMDCs二维材料的共振拉曼计算。本文计算了单层MoS2的单共振旋光拉曼,得到了高激光能下入射旋光与散射旋光手性相同时出现的E’拉曼峰,利用代码计算得到的拉曼张量对此现象做出了解释。本文计算了单层ReS2的单共振拉曼,通过在代码中设计不同的物理过程,发现拉曼散射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导致了非手性的ReS2中出现手性拉曼。本文还计算了单层MoTe2的双共振拉曼,并对6个二阶拉曼峰的模式组合进行了定量的计算。该工作对于解决一直存在争论的二阶拉曼峰的指认提供了一个定量的计算方法且有力的理论依据。本文使用开发代码计算的结果与相关实验结果都符合的很好,说明了此代码的可靠性与普适性。
王建[2](2018)在《钨酸盐晶态到熔态结构演变及其振动特性的计算模拟和原位拉曼光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钨酸盐材料由于结构形态以及功能多样性而备受关注。其优良的光学性能以及化学、物理稳定性使它可以作为无机闪烁体、荧光材料、拉曼活性激光介质、锂离子电池以及燃料电池的组元材料、光催化剂以及熔体法晶体生长的助熔剂等。然而大部分钨酸盐功能晶体都是通过熔体法晶体生长技术制备而来,由于对其熔体微结构变化趋势、固液边界层结构缺乏深入了解和认识势必造成许多功能晶体在制备上出现困难。钨酸盐晶体结构的多样性导致了其拉曼光谱谱学特征的明显差异。本工作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其拉曼活性振动波数以及散射活性,并据此将晶体学数据与振动特性联系起来,这为从原位高温拉曼光谱(in-situ HTRS)的角度研究温致微结构演变及熔体结构奠定了基础。长期以来对于晶体生长机制的认知和改进并非基于原位观测而主要通过对所制备晶体结构与性能的后续分析反推而来。基于此本论文开发了原位高温拉曼光谱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钨酸盐晶态到熔态的微结构演变过程。首先通过选择不同波长激光、探测器、加热炉并改进坩埚等装置,获得了钨酸盐材料晶态及熔态信噪比良好的原位拉曼光谱,然后借助理论计算以及因子群分析等方法对原位谱图进行解读,对不同温度、状态钨酸盐的振动模式进行归属。本工作就是基于该方法对A2O(A = Li,Na,K)-W03及MgO-WO3二元系钨酸盐温致结构演变与振动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基于原位高温拉曼光谱实验数据辅之以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机制,成功解释了在熔融过程中微结构的演变路线。熔体中的W-O阴离子基团根据熔体成分不同会形成以一种构型为主,多种构型共存的动态平衡。不同WO3含量会导致[WO4]2-四面体基团通过共用氧原子聚合形成不同长度的链状,且A2O(A=Li,Na,K)与WO3摩尔比越小,也即W03的含量越多,其链的长度越长。表现为当A20(A = Li,Na,K)与WO3摩尔比为1:1、1:2、1:3以及1:4时,对应的主要阴离子基团模型分别为[WO4]2-、[W2O7]2-、[W3O10]2-和[W4O13]2-,其中[W2O7]2-、[W3010]2-和[W4013]2-分别由两个、三个、四个[WO4]2-四面体以共用氧原子形式连接而成。当熔体成分固定时,阳离子会对拉曼光谱谱峰相对强度、峰位以及半高宽等谱学特征产生微弱但是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反映了 w-O阴离子基团电荷迁移、键长及其分布范围的变化。该过程可通过分析密立根重叠布居数得以证实。由于晶体中W-O基团连接方式的多样性,加之晶体场以及达维多夫分裂等效应的影响,导致W-O基团畸变明显,最终使W-Onb(非桥氧)对称伸缩振动波数与W-O基团配位形式并无明显依赖关系,但是该波数会随着W-Onb键长的减小而线性增加;该线性关系发现在熔体中也同样适用,而且在熔体中由于晶体场以及达维多夫分裂等效应的消失,W-Onb对称伸缩振动波数v遵循v[W04]2->[W05]4>v[W06]6-,当W-O基团确定后,基团W-Onb对称伸缩振动波数会随着桥氧数的增大而增大。W-O阴离子基团微结构构型、W-Onb键长及其对称伸缩振动波数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已经得到实验验证,其有助于晶体及熔体阴离子基团(类型、连接方式)的诊断与甄别。RSCS(拉曼散射截面)是拉曼光谱定量分析的关键。本工作构建了一系列团簇模型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确定了 K20-WO3二元系熔体中主要微结构的拉曼散射截面,据此对该体系原位拉曼光谱进行分峰解谱并且定量分析,得到上述各个微结构物种的含量变化趋势。证明通过构建合理团簇模型,理论计算其拉曼散射界面,进而对拉曼光谱进行定量分析是可行的。综上,本论文提出的原位高温拉曼光谱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实时追踪钨酸盐材料从晶态到熔态整个过程中微结构变化历程,给出其不同温度不同状态的振动模式信息,并能对熔体微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该工作可以发展对功能晶体熔融生长微观机制的理解,为更合理地设计钨酸盐功能晶体以及优化其反应条件提供理论支持。
冯炎青[3](2015)在《二维层状材料拉曼超导特性的数值计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二维层状材料由于其丰富的物理特性,比如超导特性;力学,热学,电学,光学上的各向异性等倍受研究者关注。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实验上,拉曼谱仪是探究材料结构,对称性等信息的有力武器。理论上,我们可以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结合群论对称性分析方法研究材料的拉曼,与实验相辅相成来获取材料的物理特性。二维层状材料中的物理特性之一超导特性广泛受科学界的关注,也是我们本论文感兴趣的方面。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在第一章中,我们简要概述层状材料,拉曼,常规超导,第一性原理等与论文有关的背景知识,基本物理概念,物理理论模型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在第二章中,我们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结合群论知识系统研究了低对称结构二维层状材料二硫化铼从单层到体的晶格振动拉曼谱。我们理论计算的晶格振动拉曼模式和实验上测得的拉曼谱比对的非常好,说明对于这个低对称层状材料实验拉曼谱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可以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来研究材料的结构以及对称性,振动等特性。同时我们发现这个低对称材料中体原胞只含有一个单一的原子层,导致低频拉曼模的不存在。从体到单层,拉曼频率移动很小(≤1.0cm-1)并且没有表面重构表明了这个层状材料中非常弱的层间相互作用。在第三章中,我们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和群论对称性分析系统研究了二维层状材料黑磷少层包括单层以及体的拉曼谱。我们结合范德瓦尔斯力修正的计算方法以及低频拉曼频率随厚度变化的迁移情况,发现在黑磷中层间范德瓦尔斯力是非常强的。此外,随着层数的增加,位于460cm-1附近的Ag2拉曼模(且实验拉曼谱上可观测到)个数增加;对应的本征矢量会从单层的面内面外耦合振动逐渐变为多层的面内振动。面内磷-磷键的共价键力远强于面外的范德瓦尔斯力和面外翘起的磷-磷共价键力,带来面内振动频率远大于面内面外耦合振动频率,使得增加的Ag2拉曼模频率差异高达10cm-1以上。这么大的频率差异很可能在实验上被探测到,从而用来识别层的厚度。在第四章中,我们主要利用群论知识分析了二维半金属层状材料二锑化钨零压下的拉曼特性,识别了二锑化钨中所有的拉曼模。我们的理论拉曼计算结果很好的重复了实验拉曼测试结果。同时理论计算显示,随着对二锑化钨加压的增加,晶格参数逐渐减小,轨道间杂化增强,金属性增强,费米面的电子空穴尺寸增大,同时更多的能带穿过费米面,费米面态密度增加。此外,对二锑化钨加压带来声子谱上移,德拜温度增加。这些因素可能会使二锑化钨进入超导相。我们的理论计算预测进一步被实验观测所证实。在第五章中,我们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二维层状超导材料LaO0.5F0.5 BiSe2的电声子特性。我们发现和LaO0.5F0.5BiS2非常相似,这个层状材料的费米面在波矢k=(π,π,0)处存在很强的嵌套特性,但是并不会导致电荷密度波。声子谱上(π,π,0)附近小的虚频只是原子量子零点运动的结果。我们计算得到的电声子耦合常数和超导温度可以很好的比对实验结果,合理的解释了 LaO0.5F0.5BiSe2超导的电声子机制。最后一章,我们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与展望。
谭峰[4](2012)在《寒地水稻稻瘟病害的光谱特性及早期检测机理》文中认为水稻耕作历史悠久,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寒地水稻是指东北地区所产的水稻,一般为单季晚稻品种。稻瘟病是寒地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每年均有发生,流行年减产10~20%,严重时可以减产40%~50%。近年来为提高水稻品质,大量种植优质品种,造成了品种的单一性和施用氮肥的增加,使稻瘟病发病逐年严重。黑龙江垦区虽然稻谷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但因人口少,产量潜力大,米质优,商品率高,使其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垦区每年受到病虫灾害的面积十分巨大,给农民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稳定东北水稻产量,建设绿色有机稻谷基地,需要依靠科技进步,解决水稻发展的瓶颈。稻瘟病作为影响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病害,研究水稻稻瘟病内部的发病机理以及研究对水稻结构破坏的机理一直是许多研究工作者的主要方向。基于国内外在拉曼光谱和近红外光谱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水稻为对象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通过将拉曼光谱技术与水稻植株病害信息结合起来,提取相关生理信息,并运用化学和生物分子学方法实现寒地水稻稻瘟病害全方位检测和诊断。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寒地水稻稻瘟病检测数据分析。本研究采用WQF-600N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了健康植株与染病植株不同部位,如茎、叶和籽粒的近红外光谱,对光谱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健康植株茎的光谱透过率与籽粒的光谱透过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叶的透过率强度与籽粒的透过率强度比茎的高,二者且相差不大。对于不同程度病害的近红外光谱,选取了三种通过人眼可以区别的三个病害程度不同和样本进行了光谱采集,可以得到发病情况严重的水稻植株透过率强度最强,随着病害严重程度的减轻逐渐减小的规律。对于单个近红外谱线分析表明,随着波数的减小,透过率强度之间的差异性越小,而波数大的地方的透过率强度具有较大差异。除了茎、叶与籽粒之间的光谱分析,还分析了五种病害程度的染病籽粒的光谱,通过测量籽粒的饱满程度挑选出籽粒,进行了五个病害等级的划分,实现了近红外光谱的分级定量分析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光谱的变化规律并非完美地符合于实际病害的程度,通过付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本身的问题、不完整数据的切趾峰值畸变以及快速傅立叶变换所产生的问题,对近红外光谱的误差进行了准确分析,为更加精确地光谱分析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理论基础。2.进行了寒地水稻稻瘟病害拉曼光谱的化学键分析。提出了饱和基团(如饱和烃的CH3及CH2、硫氢及双硫键等)、不饱和基团(如碳碳双键及碳碳三键、碳氢双键和三键、碳氧双键及芳香环等)、特种基团(如C=O=C、C—O—C、N=C—N等类型的基团)等的伸缩振动、摇摆振动以及反对称伸缩振动等的拉曼光谱特征频率规律。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中等激光光源强度、高光源强度以及弱光源强度下的不同曝光时间(1~6秒范围)的水稻健康叶片与稻瘟病害叶片的拉曼光谱中官能团的特征频率进行了指认。针对拉曼强度最强的C=C双键伸缩振动特征频率指认出其对应为1522cm-1和1516cm-1,C—C单键伸缩振动波数为1160cm-1,同时也分析了碳氢键及甲基平面外摇摆振动的特征频率,并将指认结果用图表的形式进行了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又分别对从600~2900cm-1范围内的整个拉曼谱线上的特征峰进行了指认和分析。并针对二级碳、三级碳、四级碳以及谱线展宽与水稻叶片内结构进行了关联分析,得到了寒地水稻健康与病害叶片中大部分关键化学键的拉曼光谱分析结果。3.进行了稻瘟病害影响下化学键的拉曼特征频率偏移的研究。首先对不同稻瘟病害程度下的某些主要官能团。如C—-N伸缩振动谱峰、碳碳双键振动特征频率谱峰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由于人眼的鉴别能力有限,在区分了正常叶片与稻瘟病害叶片的情况下进行了统计分析,但是可以看出,完全可以通过频率偏移对不同的稻瘟病害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同时可以分析出,因为人眼对是否侵染稻瘟病的判断有一定误差,所以在频率时统计时,人眼判别的健康叶片与稻瘟叶片的某些频率分布是交叠在一块的。在频率分布统计的基础上,寻找出某些典型的偏移谱峰进行了相关分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的拉曼谱峰的偏移方向有所不同,但是仍然可以根据不同病害程度得到谱峰偏移量之间的关系。本部分内容尤以828cm-1的特征频率谱峰最具典型性。同时,通过指定内标的方法,也建立了峰值变化规律与稻瘟病害程度之间的关系。为稻瘟病害的诊断提供了分析方法。4.进行了水稻植株中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二级结构定量估计分析。分析了稻瘟真菌的化学物质结构与水稻细胞的化学结构的不同,并针对儿丁质、纤维素、半胱氨酸等大分子物质进行了化学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对组成水稻细胞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遗传物质的二级结构进行了定量估计分析。首先分析了蛋白质中α-螺旋、p-折叠、p-回折和无规卷曲方面的信息,并且对含有羧基(CO-2)、巯基(一SH)、S-S键、Υ—S键的构象基团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酰胺结构的六个峰值谱线中的构象灵敏谱线,计算了酪氨酸中残基的埋藏比例与显露比例的数量关系。再次,分析了苯丙氨酸中的S—S键中的扭扭曲-扭曲-扭曲、扭曲-扭曲-反式和反式-扭曲-反式三种构象与谱峰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了遗传物质中的DNA、RNA以及四种脱氧核苷酸的对应构象。最后,分析了RNA和DNA中骨架磷酸基团的谱线,针对其中的磷酸离子以及磷酸二酯的谱线进行了分析,核糖作为遗传物质的辅助性物质也进行了其相应的指认和构象分析。虽然最终未能在三维基础上将蛋白质结构进行表述,但是在二级结构层面上给出了全面的分析和解释。为寒地稻瘟病早期光谱检测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5.进行了寒地水稻稻瘟病害早期检测的机理与方法研究。利用拉曼光谱的散射截面方法,分析了特征官能团与稻瘟病害敏感谱线的拉曼光散射截面随稻瘟病害严重程度的变化规律,得到稻瘟病害利用散射截面进行诊断的方法;通过对拉曼光谱相关性分析,得到光谱数据相关系数与稻瘟病病害程度无明显对应关系,如对稻瘟病敏感拉曼谱段光谱相关性分析,则表明光谱数据相关系数与稻瘟病病害程度有显着关系;利用稻瘟病敏感拉曼谱段的相对强度值方法,提高稻瘟病诊断灵敏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早期诊断寒地水稻稻瘟病的检测方法。通过研究表明,利用稻瘟病害敏感拉曼谱段相对谱峰强度方法和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为寒地水稻稻瘟病的早期检测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为水稻病害预防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董鹍[5](2011)在《纳米银增强基底制备及分子的拉曼光谱解析》文中指出拉曼光谱学是现代分析检测科学中十分重要的学科。应用拉曼光谱检测技术可以直接对固体或液体进行检测,无需对样品进行预先处理,检测过程不会对样品造成损伤。采用光纤激光头设计的拉曼光谱仪可以适用于各种体积和外形的样品,极大的方便了分析检测工作。但是由于拉曼散射光本身信号就较弱,并且经常受到荧光干扰,在实际检测过程中有时难以获得样品的拉曼光谱;另外就是当样品浓度较低时,也很难以检测到有效的拉曼信号,从而有可能造成错误的判断。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ERS)可以有效的抑制荧光,极大的提高拉曼散射光的强度。因此应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实际检测工作。表面增强拉曼的基底主要有粗糙金属电极、金属胶体、金属岛膜、金属纳米颗粒等。人们对于SERS增强基底的研究不断深入,已期获得更好的材料表面性质,从而进一步提高SERS的增强因子。采用纳米阵列自主装技术制备的贵金属材料,是目前最为热门的SERS增强基底。但是由于该方法制备过程难以控制,增强因子有限。因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金属纳米结构进行研究,从而制备出增强因子更大的SERS基底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第二章利用金属铝表面氧化后形成的特殊纳米凹坑阵列,进行纳米银增强基底的制备。通过试验发现:选用铬酸和磷酸的混合溶液可以去除阳极氧化铝模板纳米管道结构,在金属铝基底表面形成纳米凹坑阵列,该凹坑阵列有利于银纳米颗粒的生长。使用交流电沉积的方法可以在已形成的纳米凹坑阵列中生长银纳米颗粒。在不同的沉积时间下可以制备出不同形貌的纳米银结构,沉积时间较短时,生成球形纳米银阵列,这种银纳米结构的增强效果有限,与在氧化铝纳米管道中生长银纳米线所获得增强因子相似,当探针分子的浓度低于10-3mg/L时,将不能获得SERS增强光谱;沉积时间适中时,将生成树枝状纳米银结构,这种结构的纳米银具有极强的拉曼增强效应,即使当探针分子的浓度低至10-12mg/L时,依然能够得到该探针分子的拉曼光谱,该增强基底已经达到了单分子检测水平;当沉积时间较长时,将生成结复杂结构的薄膜,因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拉曼振动峰,因此不适合作为SERS增强基底。通过新型纳米银增强基底可以有效的解决难检分子的检测问题,随后需要对检测所获得的拉曼光谱进行振动解析,以获取其有用的分子光谱信息。由于拉曼光谱技术真正应用于实际检测仅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加上高性能电子计算的发展也是近二十年才有的事情。因此一直缺乏分子拉曼光谱的系统性解析。量子化学中密度泛函理论是解释拉曼光谱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分子模型并模拟计算,可以获得分子中各原子的振动信息,从对拉曼光谱给予合理的解释。本文第三章简要介绍了密度泛函理论的基本原理,泛函数与原子轨道价键计算基组的基本概念,通过对乙腈分子计算光谱与实验光谱的比较,确定了最终的计算参数选择。本文第四章对有机分子中卤代烷、醇类分子、醛类分子、有机酸类分子、苯及其衍生物、二甲苯异构体、氨基苯甲酸异构体、领苯二甲酸类分子、杂环化合物、食品添加剂中乙基麦芽酚、“一滴香”等物质,约三十八种分子,进行了实验检测,并通过量子化学理论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光谱与实验光谱获得了很好的吻合。拉曼光谱对于同分异构体的研究具有较大的优势,另外拉曼光谱关于环状化合物的研究发现环张力在分子光谱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第五章对无机分子中盐酸、硝酸、硫酸、磷酸、硼酸、高氯酸几种酸类分子进行了检测和振动解析;对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镁、氢氧化钙、氢氧化铜、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等碱类分子进行了检测和振动解析;对硝酸盐、碳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四大类盐类分子进行了检测和振动解析,其中硝酸盐包括:硝酸钠、硝酸钾、硝酸镁、硝酸钙、硝酸铜、硝酸锌、硝酸钡、硝酸锶、硝酸镍、硝酸铅、硝酸钴、硝酸铝、硝酸铁、硝酸铋、硝酸铬、硝酸镧、硝酸锆。碳酸盐包括:碳酸锂、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镁、碳酸钙、碳酸锌、碳酸锶、碳酸钡。硫酸盐包括:硫酸钠、硫酸钾、硫酸镁、硫酸钙、硫酸锌、硫酸铜、硫酸铁、硫酸铝。磷酸盐包括:磷酸钠、磷酸钾、磷酸铝、磷酸钙、磷酸铁、磷酸锌。总计共约六十三种分子,在进行大量实验检测的基础上,同时我们对结构相似的同类物质进行了实验拉曼光谱的横向比较从中分析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性。
董和磊[6](2011)在《复合钙钛矿微波介质陶瓷的微观结构表征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微波介质陶瓷因其具有优异的介电性能:高介电常数(γ)、高品质因数(Q)、低谐振频率温度系数(τf),而在现代通信中被广泛用作谐振器、滤波器、介质电容器、介质基片、介质天线、介质波导回路等。是移动通讯、卫星通讯及GPS技术中的关键新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波通讯器件与系统的尺寸与性能极限。A(B’1/3B"2/3)O3(A为Ba或Sr, B’为Mg、Co、Zn或Ni, B"为Nb或Ta)复合钙钛矿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具有很高的Q值,在一定的微波频率下,材料的Qf值基本保持不变,常应用于高频、低损耗领域,也是近年来国际上对电介质材料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a[(Zn1-xMgx)1/3Nb2/3]O3 (BZMN, x = 0.0, 0.2, 0.4,0.6, 0.8, 1.0),(Ba0.3Sr0.7)[(ZnxMg1-x)1/3Nb2/3]O3 (BSZMN) (x = 0.0, 0.2, 0.4, 0.6, 0.8,1.0)与(Ba1-xSrx)(Zn1/3Nb2/3)O3 (BSZN) (x = 0, 0.5, 0.65, 0.7, 1.0)微波介质陶瓷。通过振动光谱(拉曼光谱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与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陶瓷晶体结构随着A位Sr2+以及B’位Mg2+取代的变化与振动模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BZMN陶瓷中,x≥0.6的样品出现1:2有序结构,其中Ba[(Zn0.4Mg0.6)1/3Nb2/3]O3陶瓷晶胞因氧八面体畸变而向单斜相扭曲。拉曼光谱的模式特征的变化(模式强度增加,x=0.6的样品中,300 cm-1附近出现一个新的模式且与1:2有序结构有关的A1g(Nb)模式发生突然地蓝移)表明BZMN陶瓷的晶体结构随着Mg2+含量的增加发生了改变,即结构产生相转变,有序度增加。在300和500 cm-1附近的红外模式与该体系的1:2有序结构有关。2.在BSZMN陶瓷中,随着Zn2+含量的增加,系统发生相转变,x≤0.4时晶胞显示出六方相特征;x≥0.6时陶瓷的晶胞结构逐渐发生改变(低角度区域超晶格衍射峰消失,高角度(420)峰的分裂), x≥0.8时赝立方相出现;然而,x=0.6的样品仍表现出六角晶胞的特征(六角衍射峰(111)h与(200)h在x=0.6的样品仍然存在),表明其处于过渡相。额外拉曼模式出现表明, x <0.6的BSZMN陶瓷为单斜结构,随Zn2+的增加,逐渐转形成赝立方相;Eg(O)拉曼活性模式的消失是由晶体由单斜相向赝立方相转变引起的,氧八面体畸变是相转变的根本原因。相转变过程同时也被红外光谱分析所证实。3.在BSZN陶瓷中,随着Sr2+含量的增加,系统发生有序-无序相转变,由立方相( Pm3 m,x=0)逐渐转变为赝立方相(I4/mcm, 0 .65≤x <1)最后形成六方相( P3m1,x =1)。在x≥0.65的样品中250 cm-1波数附近新的拉曼模式以及156 cm-1波数附近新的红外模式的出现表明随Sr2+含量的增加BSZN陶瓷发生氧八面体的畸变。通过对BSZN陶瓷声子模式参数与介电性能的比照我们发现:拉曼位移与介电常数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通过对以上三个体系振动光谱研究表明,相对于振动离子的半径、质量以及容忍因子等因素的影响,声子模式对晶体结构变化的更加敏感。
杨锦瑜[7](2010)在《烧绿石结构稀土锡酸盐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米发光材料由于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能而极有希望成为下一代的新型发光材料。在众多的纳米发光材料中,以烧绿石结构复合氧化物为基质的稀土掺杂纳米发光材料在紫外光以及真空紫外光的激发下具有优秀的发光性能,而且在恶劣工作环境下具有很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因而在照明和显示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发展制备条件温和的新的合成方法,以获取特定尺寸、形貌、维度、单分散性的烧绿石结构稀土锡酸盐微/纳米材料,并探索其形成机制,深入研究物相结构、尺寸、形貌等与发光性能的关系,最终实现烧绿石结构稀土锡酸盐发光材料的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Eu3+、Ce3+和Tb3+等稀土离子掺杂的立方烧绿石结构La2Sn2O7. Y2Sn2O7和Gd2Sn2O7等为研究对象,利用绿色的水热合成手段,采用XRD、SEM、TEM、EDS、SAED、XPS、FT-IR、Raman、TG-DSC和PL等多种表征手段对烧绿石结构稀土锡酸盐微/纳米发光材料进行液相调控合成及其光学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对微/纳米材料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成核与生长规律和光学性能等进行了探索。通过大量的实验工作,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建立一种分步沉淀-水热合成法合成八面体状La2Sn2O7:Eu3+微米晶的新方法。考察了起始反应物的种类、反应物的比例、初始反应物的浓度、沉淀剂的种类、反应体系的pH、水热反应时间、水热反应温度及Eu3+掺杂量等合成工艺条件对产物的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发现反应体系的pH、反应物间的比例、前驱体浓度和水热反应温度等对产物的物相结构以及微观形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pH为12的条件下合成出了平均尺寸约为700 nm的规则的八面体状La2Sn2O7:Eu3+微米晶体。提出了水热法合成烧绿石结构La2Sn2O7:Eu3+的反应机理以及不同形貌La2Sn2O7:Eu3+微/纳米晶体的生长机理。样品的TG-DSC分析表明烧绿石结构La2Sn2O7:Eu3+具有非常优秀的高温稳定性能。样品的光学性能检测结果表明样品的形貌、Eu3+的掺杂量以及高温热处理温度对La2Sn2O7:Eu3+微/纳米晶的光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La2Sn2O7:Eu3+纳米晶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在587、602、615和630 nm等处发射出来自Eu3+离子的5D0-7F1和5D0-7F2间电子跃迁的线状橙红暖色调光,Eu3+掺杂量为18 at%时所合成的样品具有最强的发光性能;相比较其它形貌的样品,八面体状La2Sn2O7:Eu3+微米晶体表现出最强的发光强度,并且高温热处理可以显着地提高样品的晶化程度和发光性能。发展了一种共沉淀-还原水热合成法合成纯相Ce3+、Tb3+掺杂/共掺杂La2Sn2O7纳米晶的新方法,成功合成出了单一相烧绿石结构、平均晶粒尺寸为10-20 nm的Ce3+、Tb3+掺杂/共掺杂La2Sn2O7纳米晶体。考察了反应体系的pH、水热反应时间、水热反应温度、Ce3+和Tb3+单掺杂和共掺杂的掺杂量以及是否加入一定的抗坏血酸等合成工艺条件对产物的物相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发现共沉淀-还原水热合成法和分步沉淀-水热合成法相比较可以在更宽的实验条件范围内合成出纯相烧绿石结构Ce3+、Tb3+掺杂/共掺杂La2Sn2O7纳米晶体。首次采用CTAB辅助共沉淀-还原水热法合成出了由一次八面体状纳米晶体自组装而成二次八面体状的La2Sn2O7:Tb3+微/纳米晶体,并探讨了CTAB辅助自组装合成二次八面体形貌颗粒的形成机理。样品的光致发光测试说明,Ce3+、b3+单掺杂La2Sn2O7纳米晶体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分别发射出紫外光和强烈的黄绿色光,并且Ce3+和Tb3+的掺杂量分别高于3 at%和9 at%时从样品的光致发光光谱中相应地观察到了浓度猝灭现象的出现。在Ce3+、Tb3+共掺杂La2Sn2O7晶体中观察到了明显的Ce3+敏化Tb3+发光的现象,并对从Ce3+到Tb3+的能量传递机理进行了探索。对Tb3+单掺杂以及Ce3+、Tb3+共掺杂La2Sn2O7样品中Tb3+离子的’D4能级的荧光衰减曲线进行了检测,发现Ce3+、Tb3+共掺杂体系由于存在着从Ce3+到Tb3+的能量传递而使得Tb3+离子的5D4能级的荧光寿命明显延长。在水热合成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是获得高发光性能纳米材料的关键因素。同时,在空气气氛中对共掺杂样品进行高温热处理会使得Ce3+被氧化为Ce4+而导致Tb3+发光的猝灭。采用共沉淀-水热合成法成功合成出了具有单一烧绿石结构的Eu3+掺杂Y2Sn2O7纳米晶。相比较于同样方法合成的稀土掺杂La2Sn2O7纳米晶体而言,可以在更宽的工艺条件范围内合成出纯相烧绿石结构Eu3+掺杂的Y2Sn2O7纳米晶体。对共沉淀-水热法合成Y2Sn2O7:Eu3+样品的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Eu3+掺杂Y2Sn2O7纳米晶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发射出强烈的橙红色暖光;Eu3+离子以取代的方式进入Y2Sn2O7晶格中具有D3d反演对称性的位置;Eu3+的掺杂量高于9at%时观察到了浓度猝灭现象。高温热处理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样品的发光强度。采用分步沉淀-水热法分别成功地合成了具有开口管状和八面体状Y2Sn2O7:Tb3+微/纳米晶体。研究发现采用不同的沉淀剂可以合成出具有不同形貌的烧绿石结构Y2Sn2O7:Tb3+微/纳米晶体,其中采用NH3·H2O作为沉淀剂在形成中心堵塞的开口管状Y2Sn2O7:Tb3+微米晶体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并提出了不同形貌Y2Sn2O7:Tb3+微/纳米晶体的形成机理。对分步沉淀-水热法合成的Y2Sn2O7:Tb3+样品的FT-IR、Raman和PL等光学性能的研究发现Y2Sn2O7:Tb3+样品具有典型的Tb3+激活发光材料的特征光致发光性能,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可以发射出强烈的绿色光。采用共沉淀-水热合成法成功合成出了具有单一烧绿石结构的Eu3+掺杂Gd2Sn2O7纳米晶体。相比较于La2Sn2O7:Eu3+、Y2Sn2O7:Eu3+纳米晶体的合成而言,Gd2Sn2O7:Eu3+纳米晶体可以在更宽的实验条件范围通过水热法而获得。样品的发光性能测试结果说明,Eu3+掺杂Gd2Sn2O7纳米晶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发射出强烈的橙红色光;Eu3+离子以取代的方式掺杂进入Gd2Sn2O7晶格中具有D3d的反演对称位;Eu3+的最优掺杂量为7 at%,过高的Eu3+掺杂量会导致浓度猝灭现象的发生;并且高温热处理可以显着地提高Gd2Sn2O7:Eu3+纳米晶体的发光强度。
徐军[8](2010)在《四苯基卟啉及其衍生物的光诱导反应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生命体如植物的叶绿素和动物的血红素中,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和血细胞载氧进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卟啉化合物激发态弛豫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机理,随着理论及实验手段的丰富和发展,化学家对其的理解和认识逐渐深入,但是目前最先进的飞秒超快时间分辨激光技术仍无法探明激发态分子最初零-几十飞秒Franck-Condon区域的动力学即短时动力学,以量子波包理论为基础的共振拉曼光谱技术在研究短时动力学方面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合成并提纯得到了四苯基卟啉、四对羟基苯基卟啉、四对氨基苯基卟啉和四苯基锌卟啉,采用共振拉曼光谱技术研究了四种卟啉化合物Franck-Condon区域的激发态短时动力学特征,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1)测得了四苯基卟啉在二氯甲烷溶液中的电子吸收光谱,结合TD-DFT计算和四轨道模型理论对电子吸收带进行了归属,将418 nm处的强的吸收带指认为由轨道(160→162)和轨道(160→163)跃迁产生的两个简并态的组合,定为B1态,400 nm处的肩带则归属为轨道(158→162)和轨道(158→163)跃迁产生的两个简并态的组合,指认为B2态。513 nm处的较弱吸收带为Qx态,是由轨道(161→162)跃迁产生的,而558nm处的弱吸收带则是由(161→163)跃迁产生的Qy态,并测得418 nm吸收带的共振拉曼光谱中各峰的退偏比值,证实了我们的指认。采用397.9 nm、416 nm、435.7 nm和514 nm激发波长获得了四苯基卟啉B2、B1和Qx的共振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四苯基卟啉在二氯甲烷溶液中Franck-Condon区域的短时动力学具有多维性,主要沿着Cm-phenyl(ν21,1237 cm-1),苯环上C=C的对称伸缩振动(ν9,1602 cm-1)、Cβ=Cβ伸缩振动(ν11,1553 cm-1、ν13,1500 cm-1)、Cm=Cα对称及不对称伸缩振动(ν(71),1457 cm-1、ν15,1440 cm-1),吡咯环呼吸振动(ν28,1006 cm-1、ν31,967 cm-1),吡咯环变形振动(ν34,886 cm-1、ν36,837 cm-1),吡咯二分之一环振动(ν17,1363 cm-1、ν19,1295 cm-1)以及吡咯四分之一环振动(ν73,1373 cm-1、ν74,1330 cm-1)展开。对于共振拉曼光谱中非全对称模的出现,分析认为是由于各电子吸收带之间的振动耦合作用引起的,由此可以推断四苯基卟啉激发态的弛豫过程:基态分子光照受激后激发到激发态B2,B2与B1发生振动耦合使得分子弛豫到B1,弛豫时间很短,大概在几十飞秒左右,同样B1带与Qx带之间也发生耦合,B1激发态向Qx态弛豫时间大约在100飞秒以内。(2)合成得到了四对氨基苯基卟啉和四对羟基苯基卟啉,并利用共振拉曼光谱技术对其进行了研究,探索苯基对位取代基对卟啉光化学性质的影响。共振拉曼光谱表明取代的四苯基卟啉Franck-Condon区域的短时动力学主要也是沿着苯环上C=C的对称伸缩振动、Cβ=Cβ伸缩振动、Cm=Cα对称及不对称伸缩振动,吡咯呼吸振动,变形振动,吡咯二分之一环振动以及吡咯四分之一环振动展开;非全对称模的出现再次证明了各激发态之间的振动耦合作用,取代基卟啉的激发态弛豫过程也与四苯基卟啉类似,表明苯基对位的取代对激发态的弛豫影响不大。但是四苯基卟啉被氨基,羟基取代后由于取代基的供电子效应增加了卟啉环的电荷密度,使得跃迁轨道之间的能级差变小,电子吸收光谱发生了红移。(3)合成得到了四苯基锌卟啉并获得了共振拉曼光谱来研究金属离子的引入对卟啉激发态的影响,共振拉曼光谱表明,四苯基锌卟啉Franck-Condon区域的短时动力学主要沿着苯环上C=C的对称伸缩振动、Cβ=Cβ伸缩振动、,吡咯呼吸振动,变形振动和吡咯二分之一环振动展开,但与非金属卟啉相比,锌卟啉的共振拉曼光谱中没有发现非全对称模的出现。金属锌离子的引入不仅使得卟啉的对称性得到了提高,而且导致卟啉B带与Q带之间的能级差增大,激发态弛豫的时间增长到了1.5 ps。
刘铁成[9](2009)在《四氯化碳和苯分子的高压原位拉曼光谱和费米共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CCl4和C6H6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压金刚石对顶砧技术结合原位拉曼光谱技术分别研究了它们在0-13GPa高压下的结构转变和费米共振变化,同时比较了CCl4和C6H6二元溶液与纯液体的高压拉曼光谱频移速度变化。实验结果显示,CCl4的v2、v4和v1的频移在13Gpa范围内都正比于压力的增加,但在0.73和7.13Gpa处v2,v4和v1的斜率dω/dP分别出现突变;在3.03Gpa,低频225cm-1处出现新峰,而在7.13Gpa,v2,v3和v4模均发生劈裂。表明在0.73Gpa以下,CCl4经历了液态到固Ⅲ相的转变,在7.13Gpa时由Ⅳ相转化为一个新高压相。此外,随压力增加费米共振导致的合频v1+v4和基频v3相对常压而言首先发生位置互换,然后随基频v3和v4的劈裂减弱直至消失。在C6H6的谱中,拉曼谱线随压力增加发生兰移和劈裂,相对强度也发生明显改变;随压力增加,C6H6的v1、v6的和频与v8基频之间的费米共振能级间隔Δ0变大,随耦合系数ω减小两费米共振强度比Rf/a减小;当压力为11Gpa时,费米共振消失。在CCl4与C6H6二元溶液中,每种液体的光谱频移均高于纯液体的频移速度;密度小、压缩系数大的CCl4谱线频移速度大于密度较大、压缩系数小的C6H6频率相近的拉曼谱线的频移速度;与纯液体相比,二元溶液的谱线劈裂(相变)对应的压力减小,费米共振受相变和频移速度影响提前消失。拉曼谱的所有变化在降压过程中都是可逆的。
高成勇[10](2008)在《钙离子掺杂的钨青铜型晶体铌酸锶钡的光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具有钨青铜结构的铌酸盐晶体许多是优良的光折变材料,由于其内部存在大量的结构空位,因此可以通过分了设计和离子掺杂进一步提高此类晶体材料的质量或改变其各种性能(如晶体的光折变特性等)。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异常迅速。CSBN((Ca0.28Ba0.72)x(Sr0.60Ba0.40)1-xNb2O6)晶体是由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新近生长的一种具有钨青铜结构铌酸盐。经X-ray粉末衍射数据表明:CSBN系列晶体属于四方晶系,空间群为P4bm;具有非中心对称性,类似SBN结构。CSBN晶体内部含有A1,A2,B1,B2和C等结构空位,其中A1位和A2位被Ca2+,Sr2+,Ba2+部分填充,B1和B2位被Nb5+完全充满,而C位未被填充,属于非充满型结构。本文主要对(Ca0.28Ba0.72)x(Sr0.60Ba0.401-xNb2O6晶体的光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包括该晶体的晶格振动光谱特性(拉曼谱,红外吸收谱)及与之相关的热学特性,晶体双折射及偏振光干涉特性,光折变中心及光折变非线性,晶体的体光栅衍射特性和光学自相位共轭等。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根据空间群理论计算分析了CSBN系列晶体的晶格振动模式。全面报道了该系列晶体在不同几何配置下的晶格振动谱,并对不同Ca2+掺杂的SBN晶体的晶格振动谱进行了分析比较。CSBN晶体属于钨青铜型晶体,其原胞中含有5个分子式的分子,理论上有135个基本晶格振动模式。本研究中利用激光拉曼散射技术测量了该晶体的室温拉曼光谱,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测量了晶体的红外吸收谱。通过谱图分析,对CSBN各晶体与其他同构晶体类似的特征峰值分别予以确认。在拉曼光谱试验中采用六种配置状态,共观测到了55支简正模;红外吸收光谱试验中共观察到了5条红外谱线。实验中虽未能观察到三重简并的反对称伸缩振动模v3,但对八面体离子的其他四个简正振动模v1,v2,v4及v5进行了确认。对于谱线少的原因,文中分析认为除了样品制备因素外还应与晶体的形成过程有关:由Nb-O八面体络合成晶体时,晶体保持相对稳定,其它金属离子的作用很难改变其整体运动的特点,只产生局部影响;同时,空位的随机性造成晶体的无序,使谱线减弱,造成大波数范围频谱的本底隆起,这直接了影响到许多谱线的观测。2、系统地研究了CSBN各晶体的热学特性。CSBN各晶体表现出了特有的热学性质:沿c轴方向,在居里点下,CSBN各晶体随着温度的增加,表现出负的膨胀特性;高于居里点呈现正膨胀。沿a轴方向,随着温度的升高,该晶体产生热膨胀,其热膨胀系数为正值。CSBN各晶体a向和c向的热导率在居里点附近趋于相同,但偏离居里点表现出较强的各向异性:居里点以上c向的热导率随温度的升高大于a向的热导率;居里点以下c向的热导率小于a向热导率。此种特性的成因被认为是主要由于铌原子的热运动垂直于O—Nb—O链,从而降低了O—O链分离的可能所导致的。3、系统的研究了CSBN晶体的双折射及其偏振光干涉特性。在讨论晶体的双折射与结构的关系的基础上,测量了晶体在偏振光入射下的消光角。通过光心提取法测量了晶体的折射率及双折射率,测量精度达到10-4,并且确定出了激光入射波长为532nm的消光角中k值的大小,即:kCSBN75≈270;kCSBN50≈259;kCSBN25≈255。在未采用传统的偏光显微镜技术前提下,通过自行设计光路,研究了双折射晶体CSBN的锥光干涉特性。结合锥光干涉图,理论分析计算了平行光轴入射的晶体锥光干涉图中干涉级次变化的成因,干涉图由内向外疏密分布的规律以及垂直光轴入射的干涉图的形成原因等;探讨了不同掺杂对晶体的双折射特性的影响;讨论了晶体锥光干涉图随光锥入射角度的变化的规律,定性了小角度旋转晶体后黑色十字劈裂的成因。基于理论分析,利用计算机模拟实现了负单轴晶体的锥光干涉图。根据实验结果判定了文中所使用的CSBN系列晶体均具有良好的光学均匀性,其双折射率梯度均达到10-5。4、根据CSBN晶体的透射谱,研究讨论了CSBN晶体的光折变中心问题。文中通过CSBN晶体的透射谱,计算了该类晶体的在能带吸收边缘附近的衰减指数,分析了晶体的透射特性:CSBN75晶体的衰减指数比较大,代表晶体具有较大无序程度;晶体从396nm至768 nm,由于Ca2+掺杂加强了对该波段的吸收,并且在红光波段(675nm附近)出现了一个新的小吸收峰,相应深陷能级为1.84eV,与未掺杂的SBN透过曲线相比较,CSBN晶体的波长响应范围向红光和红外区扩展。由于在近红外波段,激发光子能量较小,此时的吸收光谱反映的是晶体内缺陷离子的振动特性,或晶体中浅陷阱能级的性质;同时,非计量化学比掺杂可引起Nb-O6八面体团簇周围电势分布的变化,这些因素已足以影响晶体的某些光学特性如晶体吸收特性。基于以上因素,通过分析认为:Ca2+掺杂虽然能够在一定的波长范围内加强了晶体的吸收,可以增强晶体的光折变效应,但Ca2+不可能充当光折变效应的中心。5、从不同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CSBN晶体的光致折射率变化的非线性特性。一方面,基于传统的Z-扫描技术进行了装置改进,实施开孔探测和去基模的方法同时进行测量,减少了接受光能的叠加效应,提高了测量灵敏度;利用此改进的技术,试验测定了CSBN25晶体的Z扫描曲线,并且计算了CSBN25晶体的非线性折射系数。另一方面,通过非偏振光写入的方法结合Michelson干涉仪研究了晶体的光致折射率变化特性,并且得到了有关晶体光折变特性的一个重要结论:在激光波长为632.8nm的情况下,CSBN25的折射率呈现正的增长趋势,即Δn>0,晶体表现为自聚焦的特性。CSBN75的折射率呈现负的增长趋势,即Δn<0,晶体表现为自散焦的特性;而CSBN50的光致折射率变化呈现特殊的变化趋势,在1min前CSBN50的折射率呈现正的增长趋势,即Δn>0,1min后CSBN50的折射率呈现负的增长趋势,即Δn<0;在CSBN50晶体中存在着自聚焦向自散焦的动态转化过程。偏振光写入的方法和非偏振光写入的方法的研究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文中对以上结论利用带输运模型理论及热自聚焦诱导光折变非对称自散焦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且通过分析指出:Feinberg的热自聚焦诱导光折变非对称自散焦理论对CSBN50晶体中观测到的光致自聚焦到自散焦现象的解释是适用的。另外,在此基础上首次研究了CSBN晶体的双折射率动态变化特性。在不同功率的激光入射条件下,定量的测试了CSBN晶体的双折射率变化,根据试验结果描绘了CSBN50中双折射率随入射功率及时间的变化特性曲线。6、以全新的角度研究了CSBN晶体的体光栅衍射特性。文中首先测试了不同偏振态写入情况下的晶体体光栅衍射效率,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偏振态入射光的体光栅衍射效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e光的最大衍射效率远大于o光写入时的最大衍射效率,测得的衍射效率变化规律与Kukhtarev及Hong等人的理论符合较好。体光栅衍射效率的测试为该晶体在全息存储和光学信息处理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其次,探讨了光折变晶体CSBN75和CSBN50在平面单色偏振光束入射条件下的自衍射特性。试验中发现当入射光偏振为异常偏振时,在远场屏上可观察到明显的自衍射现象并且衍射图形和晶体光轴成一定的夹角,不同掺杂的晶体其形成的夹角大小不同。自衍射起因于晶体噪音栅,文中根据平面光栅衍射理论系统地研究了CSBN75和CSBN50晶体的噪音栅特性,由试验结果确定出了噪音栅的波矢方向,并建立了上述两种晶体的噪音栅模型。显然,噪音栅模型的建构将对合理的限制和利用噪音栅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在自衍射的前提下,实验观察并讨论了CBN28晶体的光感应光散射(光扇效应(前向散射光放大)及散射光锥),并且分析了该光感应光散射的成因,即:晶体内的入射光,反射光及各向同性的散射光满足了一定的相位匹配条件,各向异性散射光与入射光及反射光分别写入噪音栅,光感应光散射现象是噪音栅波面叠加的结果。更换CSBN系列晶体进行试验,未发现如此强烈的光感应光散射,这说明不同化学计量比的掺杂会直接影响到光折变晶体的光折变特性。另外,还试验分析了汇聚光束入射条件下的晶体的远场衍射特性及其成因,确定了F.S.Chen等人在光折变晶体LiNO3中观察到的现象(即:光致类透镜效应)在CSBN晶体中同样存在。7、研究了CSBN晶体的光学自相位共轭及其应用。在试验中首次观察到了CSBN晶体中“奇异”的自泵浦相位共轭现象,并用“猫式互作用区”理论成功的解释了此种现象的产生机制:入射光束投射到晶体上时,会受到晶体内部的杂质,缺陷,甚至畴结构的散射作用形成多个方向的散射光,从而为晶体内部的四波混频及光扇效应创造条件。散射光和信号光的耦合以及扇形散射光之间的能量竞争,在晶体内部通过折射率的调制形成实时体相位光栅。当入射到晶体表面的光斑尺寸小于0.85mm时,反射光束被相位光栅所调制,从晶体的XOZ平面出射的光束为高频增强了的相位共轭光;当入射到晶体表面的光斑尺寸大于0.9mm时,两互作用区的相位共轭条件被破坏,此时出射的光斑仅为经YOZ平面出射部分和没有经过晶体的部分组成,实验结果表明CSBN75晶体是一种可被用作光学信息处理(如本文中利用此现象实现的光学图像边缘增强处理)的良好材料。另外,本工作中还测试了晶体的自泵浦共轭反射率及响应时间,实验发现CSBN75晶体器件具有较宽的角度响应范围,在很宽的角度范围内都可实现自泵浦相位共轭,掺杂浓度对晶体的光折变效应有较强的影响。
二、BNN晶体简正振动群论分析及其嗽曼谱中有关问题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NN晶体简正振动群论分析及其嗽曼谱中有关问题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二维材料拉曼散射谱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二维材料的兴起 |
1.1.1 石墨烯 |
1.1.2 六方氮化硼 |
1.1.3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 |
1.2 拉曼光谱表征技术 |
1.2.1 拉曼光谱的发展 |
1.2.2 拉曼光谱的种类 |
1.2.3 拉曼光谱的应用 |
1.3 二维材料拉曼呈现的问题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拉曼谱计算理论 |
2.1 经典理论 |
2.2 量子理论 |
2.3 费米黄金定则 |
2.4 光跃迁吸收 |
2.5 共振拉曼散射 |
2.5.1 单共振拉曼散射 |
2.5.2 双共振拉曼散射 |
2.5.3 第一性原理模拟计算共振拉曼 |
2.6 拉曼群论分析 |
2.6.1 群的定义 |
2.6.2 群的特征标表 |
2.6.3 振动模式的光谱活性分析 |
第3章 非共振拉曼的计算研究 |
3.1 h-BN非共振拉曼 |
3.1.1 h-BN振动模式的群论分析 |
3.1.2 h-BN拉曼频移随层数的改变 |
3.2 InI非共振拉曼 |
3.2.1 InI振动模式的群论分析 |
3.2.2 InI拉曼频移随层数的改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共振拉曼的计算研究 |
4.1 单层MoS_2旋光拉曼的新选择定则 |
4.2 单层ReS_2的手性拉曼 |
4.2.1 单层ReS_2的结构、电子能带及声子谱 |
4.2.2 单层ReS_2的光吸收 |
4.2.3 单层ReS_2的拉曼谱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共振拉曼的计算研究 |
5.1 单层MoTe_2光吸收 |
5.2 单层MoTe_2双共振拉曼的群论分析 |
5.3 单层MoTe_2双共振拉曼谱的指认 |
5.3.1 P_1峰的模式组合 |
5.3.2 P_2峰的模式组合 |
5.3.3 P_3峰的模式组合 |
5.3.4 P_4峰的模式组合 |
5.3.5 P_5峰的模式组合 |
5.3.6 P_6峰的模式组合 |
5.4 单层MoTe_2双共振拉曼的偏振选择性 |
5.5 单层MoTe_2双共振拉曼的色散关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点群特征标表 |
附录B 计算程序输入文件 |
.1 电光耦合矩阵元计算 |
.2 声子计算 |
.3 电声耦合矩阵元计算 |
.4 共振拉曼计算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
(2)钨酸盐晶态到熔态结构演变及其振动特性的计算模拟和原位拉曼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概述 |
1.1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钨酸盐晶体结构表征 |
1.2.2 晶态钨酸盐研究概况 |
1.2.3 熔融态钨酸盐研究概况 |
1.2.4 熔融态钨酸盐结晶过程研究概况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主要研究方法 |
2.1 本工作主要实验方法 |
2.1.1 原位高温拉曼光谱(in-situ HTRS)技术 |
2.1.2 粉末X射线衍射 |
2.1.3 样品制备方法 |
2.2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 |
2.2.1 密度泛函理论(DFT)简介 |
2.2.2 晶体拉曼光谱模拟 |
2.2.3 熔体模型团簇拉曼光谱模拟 |
2.2.4 计算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元及三元钨酸盐晶体及其熔体 |
3.1 二元碱金属钨酸盐晶体及其熔体 |
3.1.1 K_2O-WO_3二元系钨酸盐晶体及其熔体 |
3.1.2 Li_2O-WO_3二元系钨酸盐晶体及其熔体 |
3.1.3 Na_2O-WO_3二元系钨酸盐晶体及其熔体 |
3.1.4 熔融态A_2W_nO_(3n+1)(A= Li,Na, K; n=1,2,3)的原位拉曼光谱研究 |
3.1.5 阳离子对熔融A_2W_2O_7 (A= Li,Na,K)钨酸盐拉曼光谱的影响 |
3.2 三元碱金属二钨酸盐晶体及其熔体 |
3.2.1 LiNaW_2O_7 |
3.2.2 NaKW_2O_7 |
3.2.3 LiKW_2O_7 |
3.2.4 二钨酸盐晶体与熔体谱图比较 |
3.3 二元碱土金属钨酸盐MgO-WO_3体系晶体及其熔体 |
3.3.1 MgWO_4 |
3.3.2 0.55MgO·0.45WO_3 |
3.3.3 MgW_2O_7 |
3.3.4 0.285Mg0·0.715W0_3 |
3.3.5 熔融(1-x) MgO·xW0_3(x=0.45,0.50,0.67,0.715)原位拉曼光谱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晶态与熔态钨酸盐微结构与其非桥氧键伸缩振动波数的关系 |
4.1 钨酸盐晶体拉曼活性振动模式归属 |
4.2 钨酸盐晶体微结构与其非桥氧键伸缩振动波数关系 |
4.3 钨酸盐熔体团簇模型拉曼活性振动模式归属 |
4.4 钨酸盐熔体微结构与其非桥氧键伸缩振动波数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3)二维层状材料拉曼超导特性的数值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概述 |
1.2 二维层状材料 |
1.2.1 研究进程 |
1.2.2 方法制备 |
1.2.3 理论开拓 |
1.3 晶格振动拉曼谱 |
1.3.1 概念概述 |
1.3.2 晶体中拉曼散射模型 |
1.3.3 晶格简正振动模的拉曼判别: 群论对称性分析 |
1.3.4 拉曼峰强 |
1.3.5 晶体空间群 |
1.4 常规电声子耦合超导体: BCS超导理论 |
1.4.1 发展历程 |
1.4.2 电声子耦合超导体: BCS超导理论 |
1.4.3 超导特征量 |
1.5 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理论框架 |
1.5.1 密度泛函理论 |
1.5.2 线性响应理论 |
1.5.3 计算软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低对称性层状体系ReS_2体到单层的拉曼振动谱 |
2.1 引言 |
2.2 计算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ReS_2有效质量的各向异性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少层黑磷的拉曼特性 |
3.1 引言 |
3.2 计算方法 |
3.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WTe_2的声子和拉曼 |
4.1 引言 |
4.2 计算方法 |
4.3 分析讨论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LaO_(0.5)F_(0.5)BiSe_2的电声子超导特性 |
5.1 引言 |
5.2 计算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寒地水稻稻瘟病害的光谱特性及早期检测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作物光谱分析理论 |
2.1 作物细胞结构与稻瘟病真菌致病过程 |
2.2 分子光谱学理论 |
2.3 作物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
2.4 作物拉曼光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寒地水稻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 |
3.1 近红外光谱仪器简介 |
3.2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寒地水稻稻瘟病检测数据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寒地水稻拉曼光谱分析技术研究 |
4.1 拉曼光谱仪工作原理 |
4.2 稻瘟病植株拉曼光谱特征研究 |
4.3 稻瘟病害影响下的特征频率偏移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稻叶片有机结构及拉曼光谱分析 |
5.1 细胞中重要成分及拉曼光谱分析 |
5.2 水稻蛋白质的主链构象与二级结构定量估计 |
5.3 水稻核蛋白及遗传物质的二级结构定量估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寒地水稻稻瘟病害早期诊断的光谱方法研究 |
6.1 相关性及散射截面与稻瘟病害关系的研究 |
6.2 稻瘟病害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纳米银增强基底制备及分子的拉曼光谱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拉曼光谱基本原理简介 |
1.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
1.2.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物理增强机理 |
1.2.3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化学增强机理 |
1.3 拉曼光谱的量子化学理论和振动光谱解析 |
1.4 拉曼技术的实际应用 |
1.4.1 拉曼光谱在化学中的应用 |
1.4.2 拉曼光谱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
1.4.3 拉曼光谱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
1.4.4 拉曼光谱在宝石鉴定中的应用 |
1.4.5 拉曼光谱在材料学中的应用 |
1.4.6 拉曼光谱在制药中的应用 |
1.5 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器简介 |
1.6 本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新型纳米银阵列基底及其拉曼增强研究 |
2.1 氧化铝模板应用于拉曼光谱增强 |
2.2 在氧化铝纳米坑阵列表面制备不同形貌的纳米银 |
2.3 新型纳米银阵列在拉曼光谱增强实验中的应用 |
第三章 量子化学理论及拉曼光谱的模拟计算 |
3.1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 |
3.2 交换泛函与相关泛函 |
3.3 原子轨道价键计算基组 |
3.4 计算方法组合的选择 |
3.4.1 泛函数的选择 |
3.4.2 原子轨道基组的选择 |
3.5 几种环状化合物的计算方法比较 |
3.5.1 四氢呋喃的计算方法比较 |
3.5.2 环己烷的计算方法比较 |
3.5.3 1,4-二氧己环的计算方法比较 |
3.5.4 几种环状化合物的拉曼光谱比较 |
第四章 有机分子的拉曼光谱研究 |
4.1 卤代烷的拉曼光谱 |
4.1.1 二氯甲烷Dichloromethane |
4.1.2 三氯甲烷Chloroform |
4.1.3 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 |
4.1.4 卤代烷实验拉曼光谱比较 |
4.2 醇类分子的拉曼光谱 |
4.2.1 一元醇实验拉曼光谱比较 |
4.2.2 乙醇衍生物实验拉曼光谱比较 |
4.3 醛类分子的拉曼光谱比较 |
4.4 有机酸类分子的拉曼光谱比较 |
4.5 芳香族分子的拉曼光谱比较 |
4.5.1 苯及其衍生物 |
4.5.2 二甲苯异构体拉曼光谱比较 |
4.5.3 氨基苯甲酸异构体拉曼光谱比较 |
第五章 无机分子的拉曼光谱研究 |
5.1 无机酸的拉曼光谱比较 |
5.2 无机碱的拉曼光谱比较 |
5.3 无机盐类分子的拉曼光谱比较 |
5.3.1 硝酸盐的拉曼光谱比较 |
5.3.2 碳酸盐的拉曼光谱比较 |
5.3.3 硫酸盐的拉曼光谱比较 |
5.3.4 磷酸盐的拉曼光谱比较 |
5.3.5 相同金属元素不同酸根盐类的拉曼光谱比较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复合钙钛矿微波介质陶瓷的微观结构表征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波介质陶瓷的基本特征与研究进展 |
1.1.1 微波介质陶瓷的介电特性 |
1.1.2 微波介质陶瓷的发展历史 |
1.1.3 微波介质陶瓷的研究现状 |
1.2 A(B'_(1/3)8''_(2/3) )O_3 型复合钙钛矿微波介质陶瓷 |
1.2.1 A(B'_(1/3)8''_(2/3) )O_3 型微波介质陶瓷的研究进展 |
1.2.2 A(B'_(1/3)8''_(2/3) )O_3 型微波介质陶瓷的结构 |
1.2.3 A(B'_(1/3)8''_(2/3) )O_3 微波介质陶瓷的晶体学 |
1.3 振动光谱 |
1.3.1 拉曼光谱 |
1.3.2 红外光谱 |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二章 实验设备和测试 |
2.1 工艺流程 |
2.2 性能测试与分析 |
2.2.1 测试仪器 |
2.2.2 介电常数ε_r 及损耗tanδ的测试 |
2.2.3 容量温度系数τ_c 的测试及计算 |
2.2.4 微波频率下系统品质因数Q 的测试 |
2.3 结构表征手段 |
2.3.1 X 射线衍射(XRD)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3 拉曼光谱(Raman)与红外光谱(IR) |
第三章 Ba[(Zn_(1-x)Mg_x)_(1/3)Nb_(2/3)]O_3陶瓷固溶体振动光谱与结构特征 |
3.1 XRD 分析结果与讨论 |
3.2 群论分析 |
3.3 Raman 光谱分析结果与讨论 |
3.4 FTIR 光谱分析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a_(1-x)Sr_x)[(Zn_xMg_(1-x))_(1/3)Nb_(2/3)]O_3陶瓷固溶体振动光谱与结构特征 |
4.1 XRD 分析结果与讨论 |
4.2 Raman 光谱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 FTIR 光谱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a_(1-x)Sr_x)(Zn_(1/3)Nb_(2/3))O_3陶瓷固溶体结构、介电性能与振动光谱的关系 |
5.1 XRD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 SEM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 Raman 光谱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 FTIR 光谱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
6.2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7)烧绿石结构稀土锡酸盐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发光与发光材料 |
1.2.1 发光与发光材料的定义 |
1.2.2 发光材料的分类 |
1.2.3 稀土发光材料 |
1.2.4 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 |
1.3 烧绿石结构化合物及其晶体结构 |
1.4 烧绿石结构稀土锡酸盐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进展 |
1.4.1 固相法 |
1.4.2 气相法 |
1.4.3 液相法 |
1.5 本文的研究目、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
2.1 原料与试剂 |
2.2 设备与装置 |
2.3 样品的制备 |
2.3.1 分步沉淀法-水热法合成纳米晶体 |
2.3.2 共沉淀法-水热法合成纳米晶体 |
2.4 样品的表征和测试 |
第三章 La_2Sn_2O_7/La_2Sn_2O_7:Eu~(3+)微/纳米晶的合成和发光性能 |
3.1 引言 |
3.2 样品的制备 |
3.3 La_2Sn_2O_7:Eu~(3+)微/纳米晶体的物相结构、成分与形貌特征 |
3.3.1 La_2Sn_2O_7:Eu~(3+)的物相结构特征及元素分析 |
3.3.2 La_2Sn_2O_7:Eu~(3+)的形貌特征 |
3.4 合成工艺参数对产物的物相结构的影响及La_2Sn_2O_7:Eu~(3+)物相的形成机理探讨 |
3.4.1 反应物种类的影响 |
3.4.2 反应物比例的影响 |
3.4.3 反应物起始浓度的影响 |
3.4.4 沉淀剂种类的影响 |
3.4.5 pH的影响 |
3.4.6 水热反应温度的影响 |
3.4.7 水热反应时间的影响 |
3.4.8 Eu~(3+)掺杂量的影响 |
3.4.9 烧绿石结构La_2Sn_2O_7物相的形成机理 |
3.5 产物的形貌及La_2Sn_2O_7:Eu~(3+)微/纳米晶体的形成机理 |
3.5.1 pH的影响 |
3.5.2 水热反应时间的影响 |
3.5.3 反应物起始浓度的影响 |
3.5.4 水热反应温度的影响 |
3.5.5 不同形貌La_2Sn_2O_7:Eu~(3+)的形成机理 |
3.6 高温热处理对La_2Sn_2O_7:Eu~(3+)样品的物相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
3.6.1 高温热处理对La_2Sn_2O_7:Eu~(3+)样品的物相结构的影响 |
3.6.2 高温热处理La_2Sn_2O_7:Eu~(3+)样品形貌的影响 |
3.6.3 La_2Sn_2O_7:Eu~(3+)样品的热重-差热分析 |
3.7 La_2Sn_2O_7:Eu~(3+)样品的光学性能 |
3.7.1 八面体状La_2Sn_2O_7:Eu~(3+)样品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3.7.2 八面体状La_2Sn_2O_7:Eu~(3+)样品的拉曼光谱分析 |
3.7.3 La_2Sn_2O_7和La_2Sn_2O_7:Eu~(3+)样品的室温激发光谱分析 |
3.7.4 La_2Sn_2O_7和La_2Sn_2O_7:Eu~(3+)样品的室温发射光谱分析 |
3.7.5 Eu~(3+)掺杂量对La_2Sn_2O_7:Eu~(3+)样品的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
3.7.6 形貌对La_2Sn_2O_7:Eu~(3+)样品的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
3.7.7 热处理温度对La_2Sn_2O_7:Eu~(3+)样品的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e~(3+)/Tb~(3+)掺杂La_2Sn_2O_7纳米晶的合成和发光性能 |
4.1 引言 |
4.2 样品的制备 |
4.3 Ce~(3+)、Tb~(3+)掺杂/共掺杂La_2Sn_2O_7纳米晶体的物相结构、成分与形貌特征 |
4.3.1 Ce~(3+)、Tb~(3+)掺杂/共掺杂La_2Sn_2O_7样品的物相结构特征 |
4.3.2 Ce~(3+)、Tb~(3+)共掺杂La_2Sn_2O_7样品的XPS分析 |
4.3.3 Ce~(3+)、Tb~(3+)掺杂/共掺杂La_2Sn_2O_7样品的形貌特征 |
4.3.4 La_2Sn_2O_7:Tb~(3+),Ce~(3+)样品的热重-差热分析 |
4.4 合成工艺参数对产物的物相结构及形貌的影响 |
4.4.1 pH的影响 |
4.4.2 水热反应温度的影响 |
4.4.3 水热反应时间的影响 |
4.4.4 表面活性剂和络合剂的影响 |
4.4.5 稀土离子的掺杂量的影响 |
4.4.6 抗坏血酸的影响 |
4.5 Ce~(3+)、Tb~(3+)掺杂/共掺杂La_2Sn_2O_7样品的光学性能 |
4.5.1 La_2Sn_2O_7:Tb~(3+),Ce~(3+)样品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4.5.2 La_2Sn_2O_7:Tb~(3+),Ce~(3+)样品的拉曼光谱分析 |
4.5.3 La_2Sn_2O_7:Tb~(3+)样品的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
4.5.4 La_2Sn_2O_7:Tb~(3+)样品的发光动力学分析 |
4.5.5 La_2Sn_2O_7:Ce~(3+)样品的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
4.5.6 La_2Sn_2O_7:Tb~(3+),Ce~(3+)样品的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
4.5.7 La_2Sn_2O_7:Tb~(3+),Ce~(3+)样品的发光动力学分析 |
4.5.8 La_2Sn_2O_7:Tb~(3+),Ce~(3+)样品的能量传递过程 |
4.5.9 抗坏血酸对La_2Sn_2O_7:Tb~(3+),Ce~(3+)样品的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
4.5.10 不同形貌对La_2Sn_2O_7:Tb~(3+)样品的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
4.5.11 热处理对La_2Sn_2O_7:Ce~(3+),Tb~(3+)样品的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稀土掺杂Y_2Sn_2O_7微/纳米晶的合成和发光性能 |
5.1 引言 |
5.2 样品的制备 |
5.2.1 共沉淀法-水热法合成Y_2Sn_2O_7:Eu~(3+)纳米晶体 |
5.2.2 分步沉淀法-水热法合成管状Y_2Sn_2O_7:Tb~(3+)微米晶体 |
5.3 共沉淀-水热合成Y_2Sn_2O_7:Eu~(3+)纳米晶体的物相结构、成分与形貌特征 |
5.3.1 Y_2Sn_2O_7:Eu~(3+)纳米晶体的物相结构特征 |
5.3.2 Y_2Sn_2O_7:Eu~(3+)纳米晶体的XPS分析 |
5.3.3 Y_2Sn_2O_7:Eu~(3+)纳米晶体的形貌特征 |
5.4 共沉淀-水热合成工艺参数对产物物相结构的影响 |
5.4.1 pH的影响 |
5.4.2 水热反应时间的影响 |
5.4.3 前驱体浓度的影响 |
5.4.4 Eu~(3+)离子掺杂量的影响 |
5.5 高温热处理对Y_2Sn_2O_7:Eu~(3+)样品的物相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
5.5.1 高温热处理对Y_2Sn_2O_7:Eu~(3+)样品的物相结构的影响 |
5.5.2 高温热处理对Y_2Sn_2O_7:Eu~(3+)样品的形貌的影响 |
5.5.3 Y_2Sn_2O_7:Eu~(3+)样品的热重-差热分析 |
5.6 共沉淀-水热法合成Y_2Sn_2O_7:Eu~(3+)样品的光学性能 |
5.6.1 Y_2Sn_2O_7:Eu~(3+)样品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5.6.2 Y_2Sn_2O_7:Eu~(3+)样品的拉曼光谱分析 |
5.6.3 Y_2Sn_2O_7:Eu~(3+)样品的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
5.6.4 高温热处理对Y_2Sn_2O_7:Eu~(3+)样品的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
5.7 分步沉淀-水热合成Y_2Sn_2O_7:Tb~(3+)微米晶体的物相结构与形貌特征 |
5.7.1 Y_2Sn_2O_7:Tb~(3+)微米晶体的物相结构特征 |
5.7.2 Y_2Sn_2O_7:Tb~(3+)微米晶体的形貌特征 |
5.7.3 不同形貌Y_2Sn_2O_7:Tb~(3+)微米晶的形成机理 |
5.8 Y_2Sn_2O_7:Tb~(3+)样品的光学性能 |
5.8.1 管状Y_2Sn_2O_7:Tb~(3+)样品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5.8.2 管状Y_2Sn_2O_7:Tb~(3+)样品的拉曼光谱分析 |
5.8.3 Y_2Sn_2O_7:Tb~(3+)样品的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稀土掺杂Gd_2Sn_2O_7纳米晶体的合成和发光性能 |
6.1 引言 |
6.2 样品的制备 |
6.3 共沉淀-水热合成Gd_2Sn_2O_7:Eu~(3+)纳米晶体的物相结构、成分与形貌特征 |
6.3.1 Gd_2Sn_2O_7:Eu~(3+)纳米晶体的物相结构特征 |
6.3.2 Gd_2Sn_2O_7:Eu~(3+)纳米晶体的XPS分析 |
6.3.3 Gd_2Sn_2O_7:Eu~(3+)纳米晶体的电镜分析 |
6.4 合成工艺参数对产物的物相结构的影响 |
6.4.1 pH的影响 |
6.4.2 水热反应温度的影响 |
6.4.3 水热反应时间的影响 |
6.4.4 前驱体浓度的影响 |
6.4.5 Eu~(3+)离子的掺杂量的影响 |
6.5 高温热处理对Gd_2Sn_2O_7:Eu~(3+)样品物相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
6.5.1 高温热处理对Gd_2Sn_2O_7:Eu~(3+)样品的物相结构的影响 |
6.5.2 高温热处理对Gd_2Sn_2O_7:Eu~(3+)样品形貌的影响 |
6.5.3 Gd_2Sn_2O_7:Eu~(3+)样品的热重-差热分析 |
6.6 Gd_2Sn_2O_7:Eu~(3+)样品的光学性能 |
6.6.1 Gd_2Sn_2O_7:Eu~(3+)样品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6.6.2 Gd_2Sn_2O_7:Eu~(3+)样品的拉曼光谱分析 |
6.6.3 Gd_2Sn_2O_7:Eu~(3+)样品的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
6.6.4 高温热处理对Gd_2Sn_2O_7:Eu~(3+)样品的光致发光光谱的影响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
(8)四苯基卟啉及其衍生物的光诱导反应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卟啉化合物简介 |
1.2 分子反应动力学概述 |
1.3 四苯基卟啉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密度泛函理论(DFT) |
2.2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 |
2.3 共振拉曼效应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3.1 卟啉的合成 |
3.1.1 试剂和仪器 |
3.1.2 四苯基苯基卟啉的合成与分离 |
3.1.3 四对氨基苯基卟啉的合成与分离 |
3.1.4 四对羟基苯基卟啉的合成与分离 |
3.1.5 四苯基锌卟啉的合成与分离 |
3.1.6 核磁共振氢谱表征 |
3.2 电子吸收光谱实验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摩尔吸光系数的测定原理——Lambert-Beer(朗伯—比尔)定律 |
3.2.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实验 |
3.3.1 实验仪器 |
3.3.2 实验步骤 |
3.4 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FT-RAMAN)实验 |
3.4.1 实验仪器 |
3.4.2 实验步骤 |
3.5 共振拉曼(R_ESONANCE-R_AMAN) 光谱实验 |
3.5.1 实验仪器 |
3.5.2 实验方法 |
3.5.3 光谱校正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四苯基卟啉光诱导反应短时动力学研究 |
4.1 基态几何结构 |
4.2 紫外光谱研究 |
4.3 共振拉曼光谱 |
4.3.1 共振拉曼光谱的获取 |
4.3.2 共振拉曼光谱指认 |
4.3.3 共振拉曼光谱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四对氨基苯基卟啉光诱导反应短时动力学研究 |
5.1 紫外光谱研究 |
5.2 共振拉曼光谱 |
5.2.1 共振拉曼光谱的获取 |
5.2.2 共振拉曼光谱指认 |
5.2.3 共振拉曼光谱分析 |
第六章 四对羟基苯基卟啉光诱导反应短时动力学研究 |
6.1 紫外光谱研究 |
6.2 共振拉曼光谱 |
6.2.1 共振拉曼光谱的获取 |
6.2.2 共振拉曼光谱指认 |
6.2.3 共振拉曼光谱分析 |
第七章 四苯基锌卟啉光诱导反应短时动力学研究 |
7.1 基态几何结构 |
7.2 紫外光谱研究 |
7.3 共振拉曼光谱 |
7.3.1 共振拉曼光谱的获取 |
7.3.2 共振拉曼光谱指认 |
7.3.3 共振拉曼光谱分析 |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
8.1 电子吸收光谱 |
8.1.1 五轨道模型 |
8.1.2 取代基的影响 |
8.1.3 金属离子的影响 |
8.2 共振拉曼光谱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总结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四氯化碳和苯分子的高压原位拉曼光谱和费米共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压科学和技术 |
1.2 高压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高压的作用及应用 |
1.4 金刚石对顶砧(DAC)技术及压力定标 |
1.4.1 矿物相变法标定压力 |
1.4.2 状态方程标定压力 |
1.4.3 矿物谱学标定压力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拉曼光谱技术及费米共振理论 |
2.1 分子振动光谱 |
2.1.1 简正振动 |
2.1.2 简正坐标 |
2.1.3 选择定则 |
2.2 拉曼光谱 |
2.2.1 散射理论 |
2.2.2 拉曼散射的经典解释 |
2.2.3 拉曼散射的量子解释 |
2.3 FERMI共振简介和理论 |
2.4 实验仪器 |
第三章 拉曼光谱研究高压对CCL_4相变和费米共振的影响 |
3.1 四氯化碳结构 |
3.2 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压力对四氯化碳拉曼频移的影响 |
3.3.2 压力对四氯化碳费米共振的影响 |
3.3.3 卸压 |
3.4 结论 |
第四章 压力对苯分子费米共振的影响 |
4.1 实验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结论 |
第五章 压力对二元溶液相变、费米共振的影响——二元溶液与纯液体压力效应比较 |
5.1 实验 |
5.2 液体分子压缩系数不同对高压下拉曼光谱频移速度的影响 |
5.3 两种液体混合后溶液密度增大对频移速度的影响 |
5.4 二元溶液中的谱线劈裂和费米共振变化 |
5.5.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0)钙离子掺杂的钨青铜型晶体铌酸锶钡的光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Table of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钨青铜型铌酸盐晶体研究概述 |
1-1-1 铌酸锶钡(SBN)晶体 |
1-1-2 铌酸锶钡钾钠(KNSBN)晶体 |
1-1-3 铌酸锶钡钙(CSBN)晶体 |
1-1-4 铌酸钡钙(CBN28)晶体 |
1-1-5 其他钨青铜型结构晶体 |
§1-2 掺杂对钨青铜铌酸盐晶体结构及性能影响 |
§1-3 非线性光折变效应 |
1-3-1 非线性光折变效应简介 |
1-3-2 钨青铜结构晶体的光折变性能 |
1-3-3 钨青铜结构晶体在光折变方面的应用 |
§1-4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CSBN晶体的晶格振动光谱研究 |
§2-1 引言 |
§2-2 CSBN晶体的晶体结构和空间群分析 |
2-2-1 CSBN材料置备及结构 |
2-2-2 P4bm(C_(4v)~2)空间群分析 |
§2-3 CSBN晶体的拉曼光谱 |
2-3-1 实验仪器、样品制备及实验配置 |
2-3-2 拉曼光谱结果分析及讨论 |
§2-4 CSBN晶体的红外光谱 |
2-4-1 测试装置和方法 |
2-4-2 红外光谱结果分析及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CSBN晶体的热学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CSBN晶体的热物理性质 |
3-2-1 CSBN晶体的比热 |
3-2-2 CSBN晶体的热膨胀 |
3-2-3 CSBN晶体的热导率 |
§3-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CSBN晶体的双折射及其偏振光干涉 |
§4-1 引言 |
§4-2 CSBN晶体的双折射 |
4-2-1 晶体双折射与晶体结构的关系 |
4-2-2 CSBN晶体的双折射消光角的测量 |
4-2-3 CSBN晶体的折射率及双折射 |
§4-3 晶体的偏振光干涉理论 |
4-3-1 晶片在正交和平行偏光镜下的干涉 |
4-3-2 晶片在聚敛偏振光下的干涉现象(锥光干涉图) |
§4-4 CSBN晶体的锥光干涉 |
4-4-1 聚敛偏振光下的CSBN晶体的锥光干涉 |
4-4-2 试验结果分析及理论计算 |
4-4-3 CSBN晶体的光学均匀性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CSBN晶体的光折变中心 |
§5-1 引言 |
§5-2 光折变中心理论 |
5-2-1 光折变晶体的缺陷中心的形成 |
5-2-2 光折变中心的表征 |
§5-3 CSBN晶体的透射特性及光折变中心 |
5-3-1 CSBN晶体的透射特性 |
5-3-2 CSBN晶体的吸收边及其衰减指数 |
5-3-3 Ca~(2+)掺杂CSBN的光折变中心判定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CSBN晶体的光折变非线性特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CSBN晶体的非线性折射率 |
6-2-1 三阶非线性相关理论 |
6-2-2 Z-扫描技术 |
6-2-3 基于Z-扫描技术的非线性折射系数测量 |
6-2-4 Z-扫描装置的改进及CSBN25的Z-扫描曲线 |
§6-3 CSBN晶体的光折变非线性 |
6-3-1 非偏振光下基于Michelson干涉法的晶体光折变动态行为 |
6-3-2 偏振光写入的CSBN晶体的光折变动态行为 |
6-3-3 CSBN50晶体的自聚焦向自散焦的动态转换特性理论诠释 |
6-3-4 CSBN晶体的双折射率动态变化特性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钙离子掺杂铌酸盐体相位栅衍射特性研究 |
§7-1 引言 |
§7-2 CSBN晶体的体相位栅的衍射效率 |
§7-3 平面单色光波入射下的CSBN晶体自衍射特性 |
7-3-1 实验装置及现象 |
7-3-2 平面单色光波入射下自衍射形状的理论分析 |
7-3-3 噪音相位光栅的理论模型 |
§7-4 CBN28晶体的光感应光散射 |
7-4-1 CBN28晶体的扇形效应(前向散射光放大) |
7-4-2 CBN28晶体的散射光锥 |
§7-5 聚焦光束入射下的CSBN晶体远场衍射现象 |
7-5-1 实验装置及现象 |
7-5-2 自衍射现象的成因 |
§7-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CSBN晶体的相位共轭特性研究 |
§8-1 引言 |
§8-2 相位共轭理论 |
8-2-1 自泵浦相位共轭 |
8-2-2 互泵浦相位共轭 |
§8-3 CSBN晶体中"奇异"的自泵浦相位共轭 |
8-3-1 试验现象观察 |
8-3-2 试验现象理论分析 |
§8-4 CSBN晶体的自泵浦相位共轭及其应用 |
8-4-1 自泵浦相位共轭的共轭反射率(SPPCM) |
8-4-2 自泵浦相位共轭响应时间 |
8-4-3 自泵浦相位共轭实现光学图像边缘增强 |
§8-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总结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
PAPER ONE |
PAPER TWO |
Acknowledgments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BNN晶体简正振动群论分析及其嗽曼谱中有关问题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二维材料拉曼散射谱的理论研究[D]. 黄建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钨酸盐晶态到熔态结构演变及其振动特性的计算模拟和原位拉曼光谱研究[D]. 王建. 上海大学, 2018(02)
- [3]二维层状材料拉曼超导特性的数值计算研究[D]. 冯炎青. 南京大学, 2015(05)
- [4]寒地水稻稻瘟病害的光谱特性及早期检测机理[D]. 谭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2(03)
- [5]纳米银增强基底制备及分子的拉曼光谱解析[D]. 董鹍.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6)
- [6]复合钙钛矿微波介质陶瓷的微观结构表征与分析[D]. 董和磊.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7]烧绿石结构稀土锡酸盐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研究[D]. 杨锦瑜. 中南大学, 2010(11)
- [8]四苯基卟啉及其衍生物的光诱导反应动力学研究[D]. 徐军. 浙江理工大学, 2010(03)
- [9]四氯化碳和苯分子的高压原位拉曼光谱和费米共振研究[D]. 刘铁成. 吉林大学, 2009(07)
- [10]钙离子掺杂的钨青铜型晶体铌酸锶钡的光学特性研究[D]. 高成勇. 山东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