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堤防达标建设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朱恩德[1](2021)在《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的施工技术》文中指出文章以某水利工程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土料的开采与选配工作,主要对堤防护岸施工技术展开分析,提出技术要点,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以期通过理论方面的研究,提升堤防护岸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李隆俊[2](2020)在《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中牟河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作为一条“性格多变”、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自古以来,我国曾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治理洪水灾害。建国后,中华民族儿女始终将保证黄河不决溢作为黄河治理中最为主要的任务,而堤防工程安全是确保黄河不决溢的重要前提,是确保黄河安澜、保障沿黄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防线。因此,进行黄河堤防工程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搜集了大量的黄河堤防工程资料,结合黄河堤防工程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自古以来的黄河决溢或其它险情进行了分析,对影响黄河堤防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将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权重赋值,建立了黄河堤防安全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及熵权法的主客观赋权方法对影响黄河堤防安全因素进行综合权重分析,通过询问专家意见并结合黄河堤防工程现状,确定评价集与对应隶属函数,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建立了现有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能的评价模型。为验证黄河堤防工程综合安全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本文选取了中牟黄河堤防工程段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家打分的形式对分析段堤防进行了评分;采用本文构建的黄河堤防工程综合安全评价模型,对分析段堤防进行了安全综合评价,给出了分析段堤防安全等级。最后,根据等级认定情况,对影响中牟黄河堤防工程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堤防工程后期运行管理过程中具有针对性的管理防护措施,为确保黄河堤防工程的安全稳定提供技术支持。
石国栋[3](2020)在《渭河陕西河段健康评价及生态需水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陕西省面临的重大任务,需要系统性分析、针对性治理。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选取评估河段,对渭河陕西河段健康从水生态完整性及社会服务功能完整性等方面进行评价;选取与评价河段相对应的控制断面,计算生态需水量,分析关键断面生态需水满足状况及各用水户间的竞争性用水态势;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服务于生态需水的水量调度及保障措施,引入基于区间化协调理念,满足多利益主体的需水要求,建立适应强竞争条件的生态调度机制。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渭河陕西河段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水生态进行了评价。在深入调查渭河陕西河段河道及工程概况、水生态基本情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地貌变化、土地利用状况、行政分区及水功能区划,将渭河陕西河段划分为10个评价河段;按照《河湖健康评估技术导则》的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指标间相互独立,且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针对不同指标分配权重并选取相应的评价方法;从水文水资源、物理结构、化学、生物及社会服务功能这5个方面完整性对渭河陕西河段水生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评价结果,总结渭河陕西河段存在的水量不足及水质较差等问题。(2)选取了合适的生态需水计算方法,分项计算了渭河陕西河段生态需水量,并分析其满足状况。结合陕西河段水功能区划,选取与评价河段相适应的控制断面,计算各断面的分项生态需水量;包括生态基流、非汛期河道渗漏与蒸发量、重点断面产卵期生态流量过程、河道输沙需水、湿地与景观生态需水和环境流量6项,得到了不同时空分布、不同保证率下的生态需水量,并以长系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需水的满足程度;最后将关键断面的生态需水与其他用水户的用水量进行对比,发现竞争用水态势将呈现常态化趋势,凸显问题亟待解决的紧迫程度。(3)建立了生态需水调度模型,提出了长中短期水量调度方案编制流程,构建了适应强竞争条件的多利益主体协调机制。针对生态需水难以保障的问题,采用WROM模型进行生态水量调度分析计算,给出年、月、旬水量调度方案编制的流程,在此基础上编制枯水调度期水量调度方案,并以此为例,评价了模型的效果;考虑到多利益主体的用水需求,采用区间化协调理念,提出了生态调度机制;在此基础上,从调蓄工程建设、水质保障措施、调度管理、信息化建设及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方面阐述了生态需水的保障措施,内容全面,方法有效。
刘阳阳[4](2020)在《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河流生态治理已经成为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承载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具有投资金额大、实施周期长的特点,在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存在管理效率不高、效果不佳、绩效水平较低的情况,从而导致项目维护不到位、反复投资、浪费公共资源等系列问题。目前对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少,缺少兼具系统性和实用性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在此背景下,开展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有助于提高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绩效和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为研究对象,以提高项目管理绩效为目标,开展了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在分析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内涵的基础上,按照“建管一体、阶段评价”的思路确定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对象,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咨询、实地调研等方式,筛选出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建设期绩效评价指标14项,运营期绩效评价指标18项,构建了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求得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权重,构建了基于云模型的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模型,并明确了项目绩效评价等级标准。3)选取陕西省西咸新区J河生态治理工程作为建设期实例,进行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建设期绩效评价模型验证和应用,得到该项目建设期绩效水平云图主要集中位于(80,90],等级为良好;选取陕西省西安市SC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为运营期实例,进行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运营期绩效评价模型验证和应用,项目运营期绩效水平云图主要集中位于(80,90],等级为良好:评价结果对建设管理单位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以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为对象探究了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丰富了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对提高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水平,对推进城市河湖水系治理和生态水利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黄中发[5](2020)在《鄱阳湖区重点堤防溃决风险评估与管理》文中指出鄱阳湖作为江西人民的“母亲湖”,1998年特大洪水之后,国家先后针对鄱阳湖区启动了二期治理工程及重点堤防防渗处理工程等,使得湖区堤防工程的防洪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虽然如此,湖区重点堤防的整体防洪体系仍不健全,部分堤防的防洪标准偏低,防渗性能及结构安全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各类堤防的管理技术也相对滞后,管理水平与建设水平差距大。为了解决鄱阳湖区重点堤防溃决风险评估和管理面临的难题,本文在调查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建设与管理状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湖区堤防的地形与地质条件、水文、安全隐患等,围绕鄱阳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堤防溃决风险评估与下游居民、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机结合,提出了堤防溃决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基于多元化风险指标体系的堤防工程安全等级判定体系,建立了堤防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及管理框架。最后,依托鄱阳湖重点堤防—康山大堤开展堤防溃决造成的风险评估及管理研究,实现了从“现行评价方法体系”向“融合风险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平稳转变。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对江西省堤防溃决重大事故资料统计分析、堤防风险评估及管理研究进展进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堤防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及管理框架,分别从设计-施工-运营三个阶段来阐述了风险分析的内容和差异,确定了每个阶段风险的关键要点及相关管理措施。(2)构建了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堤防工程风险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所构建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在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安全等级评价中的应用。(3)建立了鄱阳湖区康山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数值模型,模拟了历史最高水位下蓄滞洪区洪水演进过程,根据淹没数据(淹没面积、水深、流速)划分了灾区内受灾等级,并将洪水演进与损失计算有机结合估算了蓄滞洪区的生命、经济和生态环境损失,为指导堤防工程防洪抢险提供了理论及技术参考。(4)将风险管理理论与堤防工程工作、技术、管理和考核标准化体系有机结合,建立了基于风险的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为解决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张建[6](2019)在《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秦岭北麓是陕西省关中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在新时期治水思路指导下,各地陆续开展的水系治理工作,治理思路及办法存在差异,治理效果岑差不齐;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要全盘考虑,系统谋划,开展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工作。本文对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开展研究,主要采用现场查勘,搜集整理相关现有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相关规范与经验制定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与地方主管部门座谈,听取专家意见,开展综合评价及案例研究的方法。以现有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等成果为基础,对秦岭北麓地区水系现状进行详细调查,进行分析评价,综合考虑秦岭北麓水资源禀赋及承载能力,研究秦岭北麓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秦岭北麓水系系统治理策略;结合秦岭北麓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典型案例,研究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水环境治理措施等。研究成果为以下几方面内容:1.调查清楚了秦岭北麓水资源基础资料,河流水库现状情况。2.现状调查评价通过对结论设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同时对无法定量的内容,采用定性说明和阐述。并总结共性,突出个性,综合评价成就和存在问题。分析评价了秦岭北麓水资源现状,算清了水帐;建立水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从生态水量、河道物理形态方面分析评价;通过划分的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分析评价水环境保护现状;对水土保持现状及防洪体系也进行了分析评价。3.找出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治理办法。4.根据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分析评价办法开展辋川河水系治理研究,首先找出辋川河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方案,最后对治理实施效益做以评价。通过典型案例研究,系统的解决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以能落地实施的对策措施为后面实施水系治理地区提供借鉴参考。
胡海涛[7](2018)在《水闸堤防工程安全隐患及除险加固》文中提出安全的水闸堤防工程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我国非常重视水闸堤防工程的建设。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大批水闸和堤防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水闸和堤防工程的建设并不是很完善,普遍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制约了水闸和堤防工程的稳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水闸工程和堤防工程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并制定相关除险加固的解决措施,旨在促进我国水闸和堤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郭常林[8](2018)在《曲水山洪沟防洪治理典型工程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洪沟是山丘区小流域溪河洪水通道,一般流域面积不大,坡降较陡。因为降雨的原因在山丘引发洪水,还有山洪沟两岸因为山洪而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称之为山洪沟灾害。山洪沟灾害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带来损失。就山丘区小流域而言,具有流域面积小、河道调蓄能力差和坡降较陡的特点。山洪沟灾害常发生在这种流域。它突发性强,洪灾破坏性大,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对于需要治理的重点山洪沟,要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治理方式进行山洪沟治理。而目前我国山洪沟治理措施主要以预测预报、群策群防体系等非工程措施为主,在工程措施方面研究相对较少。根据《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全国需治理的山洪沟约19800条。因此,开展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措施研究工作重要的工程意义和学术价值。本论文以曲水山洪沟为研究对象,对曲水山洪沟防洪治理中典型工程措施的应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紧密结合山洪沟流域防洪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明确山洪沟小流域防洪治理应以治点为主,以消能防冲为重点,形成以护岸工程、河道清淤疏浚、河道建筑物工程等典型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护体系。(2)探讨山洪沟防洪治理的防洪要求,利用暴雨手册和水文比拟法进行设计洪水推求,并利用水面线公式进行水面线推求。(3)曲水山洪沟流速大及现场岸坡多处冲刷严重,工程河10年一遇洪水山洪沟流速为2.85.5m/s。而砼框格植草皮护坡适用于山洪沟流速小于3m/s。本工程护岸型式为仰斜式镇脚挡墙+块石护坡。研究表明,在重要保护河段,均达到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4)运用河海大学H-Hslope土石坝边坡稳定分析程序中瑞典条分法进行各断面堤岸整体稳定计算,结果表明,本文设计成果均能满足规范的稳定性要求。山洪沟防洪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对曲水山洪沟采取防洪治理工程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重要河道两岸的防洪能力,保障了区域内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满足了人们对河流生态性和亲水性的需求。具有很好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郝伟[9](2017)在《堤防道路分类分级与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堤防道路是以堤防工程作为道路基础,在堤顶、堤前或堤后铺筑路面结构的堤路结合工程,兼具道路交通和水利抗洪的作用。当前堤防道路建设快速发展,但由于在建设中功能规划不清,不少道路存在着设计指标依据不明,交通管理措施不合理,路幅布置不适应交通需求等规划、管理和设计方面的问题。论文在回顾、总结堤防道路建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文献与现场调研、理论分析以及既有工程验证等多种技术手段,以道路临水的特殊性作为研究主线,从保证堤防道路防洪抢险的基本作用出发,以拓展道路功能为目的,构建了堤防道路功能分类分级体系,研究路幅设计方法,对路基湿度演变规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总结了路基设计要点。论文归纳了堤顶路、堤前路和堤后路3种堤路结合机理及特点,通过总结设计缺陷,提出堤防道路设计思路和方法,明确设计速度的关键参数。通过对堤防道路的抗洪抢险、堤防管理、交通运输、社会服务和配套设施的各项功能进行重点分析,提出了功能、等级和区位相结合的功能分类方法。按照各项功能的重要程度,将堤防道路分为防汛性道路,综合性道路,通行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4类,同时每一类按照堤防工程的级别和交通量的大小划分为23个等级。在功能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堤防道路路幅设计方法、设计特点和要求,以及防汛需求、交通功能、土地利用和景观绿化这4个影响因素。归纳堤防道路路幅形式及特征,针对堤防道路设计速度低、路幅窄的特点,计算和分析路幅组成要素的宽度和布置方法,给出了路幅设计指标,给出不同类型堤顶路15种典型路幅设计。由于常年或季节性受到水流冲刷和淘蚀,侵蚀部位随江河水位变化而变化,堤防道路路基湿度变化较为复杂。湿度来源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水蒸汽凝结水,影响路基湿度的因素有水位高度、堤防型式、护坡结构、地下水位、筑堤材料、压实度以及路面覆盖。基于非饱和土理论,应用SEEP/W专业渗流软件建模,对堤防道路路基在不同的河流水位、堤身土质的渗透性能以及降雨影响下的湿度变化规律进行数值计算。计算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路基下部湿度影响显着;路基湿度受堤身土质渗透系数影响较大;降雨影响路床湿度明显,降雨历时和水位决定影响位置;路面覆盖可以有效降低降雨对上部路基湿度的影响。由于受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大,因此路基属于潮湿类,认为路基湿度场分布对路幅布置也有一定影响。根据堤防和道路的特点总结了边坡及防护、路基加宽、防渗、路基压实和路基排水设计要点。通过调查渭河堤防道路典型路段的客观环境和设计参数、堤路结合形式和功能分析、路幅设计和路基设计,分析表明调查结果与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一致。在部分段落发现的一些问题也能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加以改进和优化,进一步通过实例验证了本文的研究成果。
张敏[10](2017)在《基于GIS的堤防风险管理及在珠江堤防的应用》文中认为为保证堤防的正常安全运行和有效防洪,堤防工程的风险管理研究非常重要。本文结合“基于GIS的珠江堤防风险管理的应用”的工程实例,根据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和流程,通过风险概率及影响评估技术,对堤防工程管理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并且提出了降低风险的措施。论文选题源于工程实际,考虑了已建堤防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研究了堤防工程管理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决策方法。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介绍了风险的定义、特征、分类和量化方法;对风险管理的定义、原则和流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归纳了风险应对措施;介绍了GIS的定义、特征和功能,对GIS在水利行业的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2.介绍了珠江堤防的建设背景,包括河道、气象、水文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总结了珠江堤防历史的洪潮灾害及造成的损失;论述已建堤防的规模、设计标准、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等。3.对堤防工程管理的风险因子进行识别,针对风险因子编制和发放调查问卷,统计问卷结果,检验问卷信度;对已识别的13项风险进行风险评估,通过概率及影响矩阵分析,得出风险优先级等级排序。4.针对风险因子中排序较高的10项中级及以上风险,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建立基于GIS堤防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应急指挥调度决策子系统、堤防观测信息管理子系统、巡查人员在线考评子系统、巡查养护维修一体子系统、堤防视频监控分析子系统、堤防工程展示查询子系统,并实施风险监控。
二、对堤防达标建设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堤防达标建设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的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土料的开采与选配 |
3. 施工技术 |
3.1 施工准备 |
3.2 土体开挖施工 |
3.3 堤基的清理与整平 |
3.4 堤坝填筑 |
3.4.1 填筑顺序与厚度 |
3.4.2 填筑工艺 |
3.5 压实施工控制 |
3.6 混凝土施工控制 |
3.7 边坡养护技术 |
4. 结束语 |
(2)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中牟河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2 黄河堤防工程概况 |
2.1 黄河堤防工程现状 |
2.2 黄河堤防工程的特点 |
2.3 黄河堤防存在的安全隐患 |
2.4 黄河堤防的险情类别及成因 |
2.5 黄河堤防工程加固的主要类型 |
2.6 本章小结 |
3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分析 |
3.1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因素分析 |
3.1.1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的外部因素 |
3.1.2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的内部因素 |
3.2 安全评价指标的获取 |
3.3 安全评价指标的拟定原则 |
3.4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AHP-熵权法的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模型 |
4.1 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等级划分 |
4.2 选取堤防工程评价单元堤段 |
4.3 安全评价值的建立 |
4.3.1 定性指标的量化 |
4.3.2 定量指标的量化 |
4.4 AHP-熵权法 |
4.4.1 AHP确定主观权重 |
4.4.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4.4.3 AHP-熵权法确定组合权重 |
4.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5.1 基本原理 |
4.5.2 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 |
4.5.3 综合评价隶属度函数 |
4.6 综合评价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5 黄河堤防工程典型段安全性评价 |
5.1 代表性堤断及主要参数 |
5.2 专家评价 |
5.3 综合评价值计算 |
5.4 安全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渭河陕西河段健康评价及生态需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河流健康评价相关研究 |
1.2.2 生态需水内涵及方法研究 |
1.2.3 生态修复措施及效果研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渭河陕西河段水生态健康评价及问题分析 |
2.1 渭河陕西河段概况 |
2.1.1 河道及工程概况 |
2.1.2 水生态基本情况 |
2.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2.2 渭河陕西河段健康评价方法 |
2.2.1 河段划分 |
2.2.2 指标体系与分级标准 |
2.2.3 权重设计与评价方法 |
2.3 渭河陕西河段健康评价方法 |
2.3.1 水文水资源完整性评价 |
2.3.2 物理结构完整性评价 |
2.3.3 化学完整性评价 |
2.3.4 生物完整性评价 |
2.3.5 社会服务功能完整性评价 |
2.3.6 综合评价 |
2.4 渭河陕西河段水生态问题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渭河陕西河段生态需水及满足状况分析 |
3.1 渭河陕西河段水功能区划 |
3.1.1 水功能区划 |
3.1.2 控制断面选取 |
3.2 渭河陕西河段生态需水量分析 |
3.2.1 生态恢复目标 |
3.2.2 分项生态需水量计算 |
3.2.3 功能区断面生态需水量确定 |
3.3 关键断面生态满足状况及竞争用水态势分析 |
3.3.1 现状生态满足状况分析 |
3.3.2 竞争用水态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服务于生态需水的水量调度及保障措施 |
4.1 服务于生态需水的调度方案 |
4.1.1 生态调度模型选取 |
4.1.2 调度方案编制 |
4.1.3 渭河流域枯水调度期生态调度方案 |
4.1.4 生态调度方案评价 |
4.2 服务于生态调度的多利益主体协调机制 |
4.2.1 机制概念的引入 |
4.2.2 基于多利益主体的区间化协调理念 |
4.2.3 适应强竞争条件的生态调度机制 |
4.3 保障生态需水的措施 |
4.3.1 调蓄工程建设 |
4.3.2 水质保障措施 |
4.3.3 调度管理实践 |
4.3.4 信息化建设 |
4.3.5 节水型社会建设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评述 |
1.2.2 国内研究评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城市河流生态治理 |
2.1.1 城市河流概念 |
2.1.2 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 |
2.2 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管理 |
2.2.1 项目资金筹措 |
2.2.2 项目建设管理 |
2.2.3 项目运营管理 |
2.3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2.3.1 项目绩效评价的内涵 |
2.3.2 项目绩效评价的特征 |
2.3.3 项目绩效评价的作用 |
2.3.4 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框架与评价对象 |
3.1.1 绩效评价框架 |
3.1.2 确定绩效评价对象 |
3.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依据 |
3.2.1 构建原则 |
3.2.2 构建依据 |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指标选取范围确定 |
3.3.2 指标筛选 |
3.3.3 指标体系确立 |
3.4 评价指标解释 |
3.4.1 建设期指标 |
3.4.2 运营期指标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AHP和云模型的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4.1 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 |
4.1.1 层次分析法(AHP)运算流程 |
4.1.2 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4.2 基于云模型的评价模型构建 |
4.2.1 云模型定义 |
4.2.2 云数字特征 |
4.2.3 云模型计算 |
4.3 评价等级及绩效评价 |
4.3.1 评价等级确定 |
4.3.2 项目绩效评价 |
4.4 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实施机制 |
4.4.1 绩效评价工作准备 |
4.4.2 实施评价工作 |
4.4.3 编写评价报告与结果反馈 |
4.4.4 评价周期设置 |
4.5 本章小结 |
5 实证分析 |
5.1 建设期绩效评价研究——陕西省西咸新区J河生态治理工程 |
5.1.1 项目基本情况 |
5.1.2 项目建设期绩效评价 |
5.1.3 评价结果分析 |
5.2 运营期绩效评价研究——陕西省西安市SC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 |
5.2.1 项目基本情况 |
5.2.2 项目运营期绩效评价 |
5.2.3 评价结果分析 |
5.3 管理要点 |
5.3.1 建设期管理要点 |
5.3.2 运营期管理要点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鄱阳湖区重点堤防溃决风险评估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堤防溃决风险分析 |
1.2.2 堤防溃决洪水演进模拟 |
1.2.3 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内容 |
1.4.1. 鄱阳湖区重点堤防风险管理与评价研究 |
1.4.2. 堤防工程风险评价多元指标体系研究 |
1.4.3. 堤防溃决造成的损失评估研究 |
1.4.4. 基于风险的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研究 |
1.4.5. 工程应用研究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工程概况 |
2.1 前言 |
2.2 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工程 |
2.2.1 自然地理、气候及地形概况 |
2.2.2 社会经济 |
2.2.3 堤防工程建设 |
2.2.4 堤防工程分布 |
2.2.5 堤防工程历史溃决情况 |
2.2.6 堤防工程安全隐患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康山大堤及康山蓄滞洪区基本概况 |
3.1 前言 |
3.2 康山大堤 |
3.2.1 水文 |
3.2.2 堤身与堤基 |
3.3 康山蓄滞洪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堤防工程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与管理框架 |
4.1 前言 |
4.2 堤防工程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框架 |
4.3 风险分析 |
4.3.1 分析范围定义 |
4.3.2 危险性分析 |
4.3.3 后果严重性分析 |
4.3.4 环境损失评估 |
4.4 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决策 |
4.4.1 设计阶段的风险管理决策 |
4.4.2 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决策 |
4.4.3 运营阶段的风险管理决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堤防工程风险多元评价指标评价体系 |
5.1 前言 |
5.2 极限学习机 |
5.3 多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1 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
5.3.2 指标标准化处理 |
5.3.3 训练样本及测试样本确定 |
5.4 风险评价 |
5.4.1 评价指标量化 |
5.4.2 模型评价精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模拟及堤防溃决损失评估 |
6.1 前言 |
6.2 洪水演进数值模拟 |
6.2.1 控制方程 |
6.2.2 边界条件 |
6.2.3 参数选取 |
6.2.4 溃口设置 |
6.3 堤防溃决损失评估 |
6.3.1 生命损失评估 |
6.3.2 经济损失评估 |
6.3.3 环境损失评估 |
6.4 工程应用 |
6.4.1 地形概化及网格剖分 |
6.4.2 溃决洪水过程及流量分析 |
6.4.3 洪水演进模拟 |
6.4.4 溃决洪水淹没面积统计 |
6.4.5 淹没水深与流逮 |
6.4.6 淹没区损失统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堤防工程风险标准化管理 |
7.1 前言 |
7.2 基于风险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
7.2.1 标准化管理体系 |
7.2.2 基于风险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
7.3 基于风险的标准化管理考核方法 |
7.3.1 风险标准 |
7.3.2 考核指标系数 |
7.3.3 考虑风险的标准化管理考核评分 |
7.3.4 工程应用 |
7.4 风险决策 |
7.4.1 加强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 |
7.4.2 加强标准化建设 |
7.4.3 建立与完善应急预案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水系治理概况及经验 |
1.3.2 国内水系治理研究现状及经验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秦岭北麓水系概况及历史演变 |
2.1 区域概况 |
2.1.1 秦岭北麓区域范围 |
2.1.2 自然概况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2.1.4 水系基本情况 |
2.2 水系历史演变情况 |
2.2.1 水系历史 |
2.2.2 水系治理成就 |
3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 |
3.1 调查范围及区域特点 |
3.1.1 调查范围 |
3.1.2 区域特点 |
3.2 调查方法 |
3.3 调查的主要内容 |
3.3.1 水资源开发利用 |
3.3.2 防洪减灾 |
3.3.3 水土保持 |
3.3.4 水资源保护 |
3.3.5 水生态与环境保护 |
3.4 收集资料统计 |
3.4.1 秦岭北麓主要河流、峪道调查统计 |
3.4.2 秦岭北麓已建成水库统计 |
3.4.3 峪口以下河流物理形态调查统计 |
4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分析 |
4.1 水资源概况分析 |
4.1.1 水库情况 |
4.1.2 供水量分析 |
4.1.3 用水量分析 |
4.1.4 用水水平分析 |
4.2 水生态现状分析 |
4.2.1 峪道保护状况 |
4.2.2 河湖物理形态状况 |
4.2.3 河流生态需水满足状况 |
4.2.4 重要湿地保护状况 |
4.3 水环境现状分析 |
4.3.1 面源污染分析 |
4.3.2 内源污染调查分析 |
4.3.3 重点水源地水质分析 |
4.3.4 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 |
4.4 水土保持现状分析 |
4.4.1 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
4.4.2 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分析 |
4.5 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
4.5.1 宝鸡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
4.5.2 西安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
4.5.3 渭南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
5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评价 |
5.1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
5.1.1 总体评价 |
5.1.2 主要河流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
5.2 水生态现状评价 |
5.2.1 评价指标与方法 |
5.2.2 生态水量评价 |
5.2.3 河湖物理形态评价 |
5.3 水环境评价 |
5.3.1 水功能区现状水质评价 |
5.3.2 入河排污口现状评价 |
5.4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 |
5.5 现状防洪体系评价 |
6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问题及治理策略 |
6.1 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 |
6.1.1 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衡 |
6.1.2 空间布局不尽均衡 |
6.1.3 水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还没有形成 |
6.1.4 水生态空间不足,河道自然功能弱化 |
6.1.5 防洪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
6.2 秦岭北麓水系治理策略 |
6.2.1 水资源管理策略 |
6.2.2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
6.2.3 水环境治理 |
6.2.4 水土保持建设 |
6.2.5 防洪体系建设与洪水资源利用 |
7 案例分析-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 |
7.1 流域概况 |
7.1.1 流域自然概况 |
7.1.2 社会经济概况 |
7.2 现状及存在问题 |
7.2.1 治理现状 |
7.2.2 存在主要问题 |
7.3 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方案 |
7.3.1 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 |
7.3.2 生态用水保障方案 |
7.3.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
7.3.4 水环境治理方案 |
7.4 实施效益评价 |
7.4.1 社会效益评价 |
7.4.2 生态效益评价 |
7.4.3 经济效益评价 |
7.4.4 综合效益评价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成果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水闸堤防工程安全隐患及除险加固(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闸工程 |
1. 相关概述 |
2. 水闸工程的安全隐患分析 |
3. 水闸工程除险加固的解决措施 |
二、堤防工程 |
1. 相关概述 |
2. 堤防工程的安全隐患分析 |
3. 堤防工程除险加固的解决措施 |
三、结语 |
(8)曲水山洪沟防洪治理典型工程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山洪灾害防治的研究 |
1.2.1 山洪灾害工程防洪策略 |
1.2.2 山洪灾害治理方法和原则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工程地理位置 |
2.2 流域概况 |
2.3 社会经济状况 |
2.4 水文气象 |
2.5 工程地质 |
2.5.1 地形地貌 |
2.5.2 地层岩性 |
2.5.3 地质构造 |
2.5.4 水文地质条件 |
2.5.5 岩体风化特征 |
2.5.6 不良地质现象 |
2.5.7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值 |
2.5.8 堤基持力层的选择 |
2.5.9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2.6 工程所在区域地质情况分析 |
2.6.1 主要存在的问题 |
2.6.2 采取工程措施的必要性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文计算 |
3.1 气象测站及其资料 |
3.2 水文测站及其资料 |
3.3 水文资料合理性检查 |
3.4 洪水 |
3.4.1 洪水特性 |
3.4.2 历史洪水调查及其重现期 |
3.4.3 洪水设计标准 |
3.4.4 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
3.4.5 水文比拟法推求设计洪水 |
3.4.6 洪水的合理性分析及采用 |
3.4.7 工程排洪渠洪水计算 |
3.5 设计洪水水面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曲水山洪沟防洪治理典型工程措施研究 |
4.1 总体治理方案 |
4.2 总体布置 |
4.3 疏浚工程 |
4.4 堤防工程 |
4.4.1 堤防型式比选 |
4.4.2 堤顶高程设计 |
4.4.3 堤顶高程设计结果分析 |
4.4.4 堤防镇脚防冲设计 |
4.4.5 堤身整体稳定复核 |
4.4.6 镇脚挡墙稳定复核 |
4.5 河道建筑物工程 |
4.6 工程实施效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堤防道路分类分级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有关概念的界定及本文研究范围 |
1.2.1 堤防 |
1.2.2 堤防道路 |
1.2.3 本文研究范围 |
1.3 我国堤防道路发展概况 |
1.3.1 我国堤防道路发展历程 |
1.3.2 我国已建部分堤防道路概况 |
1.4 堤防道路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
1.4.1 堤防道路规划存在问题 |
1.4.2 堤防道路交通管理存在问题 |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5.1 堤防工程建设现行法规和规范 |
1.5.2 国外堤防与道路建设结合情况 |
1.5.3 国内堤防道路建设与研究进展 |
1.5.4 道路功能分类方法 |
1.5.5 道路横断面设计 |
1.5.6 路基湿度状况模拟研究 |
1.6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主要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堤路结合机理与堤防道路设计方法 |
2.1 堤路结合机理 |
2.1.1 堤顶路 |
2.1.2 堤后路 |
2.1.3 堤前路 |
2.1.4 堤路园 |
2.2 堤防道路设计缺陷 |
2.2.1 堤防设计与道路设计脱节 |
2.2.2 缺乏堤防道路分类分级体系 |
2.2.3 路幅设计未能因地制宜 |
2.2.4 路基设计考虑不全面 |
2.2.5 附属设施设计不完善 |
2.3 堤防道路设计思路与方法 |
2.3.1 堤防道路功能分类 |
2.3.2 堤防道路等级划分 |
2.3.3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 |
2.3.4 堤防道路路基设计 |
2.4 堤防道路主要设计参数 |
2.4.1 堤防道路设计速度 |
2.4.2 堤防道路平曲线半径 |
2.4.3 堤顶坡度 |
2.4.4 堤顶高程 |
2.5 小结 |
第三章 堤防道路功能分类分级 |
3.1 堤防道路功能 |
3.1.1 明确堤防道路功能的意义 |
3.1.2 堤防道路功能分析 |
3.1.3 堤防道路功能整合 |
3.2 堤防道路功能分类现状 |
3.3 堤防道路分类原则 |
3.3.1 以功能为依据,以满足防汛需求为前提 |
3.3.2 建立层次清晰、数量合理的分级体系 |
3.3.3 优化整合道路的多重功能 |
3.3.4 明确堤防道路的管理主体 |
3.3.5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
3.4 堤防道路分类指标 |
3.4.1 堤防道路功能影响因素 |
3.4.2 堤防工程级别 |
3.4.3 堤防道路和与地方道路网的联系 |
3.5 堤防道路分类方法 |
3.5.1 功能、等级和区位相结合 |
3.5.2 不同重要性的功能相组合 |
3.6 堤防道路分类分级 |
3.6.1 堤防道路性质分类和功能定位 |
3.6.2 堤防道路等级划分 |
3.6.3 堤防道路分类体系 |
3.7 小结 |
第四章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 |
4.1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方法 |
4.1.1 路幅设计与堤路结合形式相适应 |
4.1.2 路幅设计不忘防洪安全 |
4.1.3 基于功能组合的路幅设计 |
4.2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
4.2.1 防汛需求 |
4.2.2 交通功能 |
4.2.3 土地利用 |
4.2.4 景观绿化 |
4.3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特点和要求 |
4.3.1 与道路功能相适应,明确服务对象 |
4.3.2 平时服务群众,战时保卫安全 |
4.3.3 与堤防设施和沿线环境相协调,保持宜人尺度 |
4.3.4 结合堤防重视非对称设计,丰富断面形式 |
4.3.5 体现滨水特色,创建景观长廊 |
4.4 堤防道路路幅形式 |
4.4.1 土堤结合道路路幅形式 |
4.4.2 石堤或混凝土堤结合道路路幅形式 |
4.4.3 多级错层分离式 |
4.4.4 整体左右非对称式 |
4.4.5 路幅形式适用性 |
4.5 堤防道路路幅组成要素 |
4.5.1 机动车道宽度 |
4.5.2 非机动车道布置形式和宽度 |
4.5.3 路侧带布置形式和宽度 |
4.5.4 分隔带宽度 |
4.6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指标 |
4.7 堤顶路典型路幅设计 |
4.7.1 防汛性道路 |
4.7.2 综合性道路 |
4.7.3 通行性道路 |
4.7.4 景观性道路 |
4.8 小结 |
第五章 堤防道路路基湿度数值模拟与路基设计 |
5.1 堤防道路路基特点 |
5.1.1 工程特点 |
5.1.2 破坏类型 |
5.2 堤防道路路基湿度状态分析 |
5.2.1 湿度来源 |
5.2.2 影响因素 |
5.2.3 评价指标 |
5.2.4 土-水特征曲线模型(SWCC) |
5.3 数值模拟计算 |
5.3.1 河流水位及土质影响路基湿度分析 |
5.3.2 降雨及路面覆盖影响路基湿度分析 |
5.4 路基湿度对路幅设计的影响 |
5.4.1 堤防道路路基干湿类型 |
5.4.2 路基湿度影响路幅设计 |
5.5 堤防道路路基设计 |
5.5.1 边坡设计 |
5.5.2 边坡防护设计 |
5.5.3 加宽设计 |
5.5.4 防渗设计 |
5.5.5 路基压实 |
5.5.6 排水设计 |
5.6 小结 |
第六章 渭河堤防道路案例分析 |
6.1 渭河概况 |
6.2 宝鸡市城区堤防道路 |
6.2.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
6.2.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
6.2.3 路幅设计 |
6.2.4 路基设计 |
6.3 宝鸡市郊县堤防道路 |
6.3.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
6.3.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
6.3.3 路幅设计 |
6.3.4 路基设计 |
6.4 杨凌示范区堤防道路 |
6.4.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
6.4.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
6.4.3 路幅设计 |
6.4.4 路基设计 |
6.5 咸阳市郊县堤防道路 |
6.5.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
6.5.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
6.5.3 路幅设计 |
6.5.4 路基设计 |
6.6 西安城市段堤防道路 |
6.6.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
6.6.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
6.6.3 路幅设计 |
6.6.4 路基设计 |
6.7 渭南市城区段堤防道路 |
6.7.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
6.7.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
6.7.3 路幅设计 |
6.7.4 路基设计 |
6.8 功能分类和设计探讨及对策 |
6.8.1 功能定位方面 |
6.8.2 路线设计方面 |
6.8.3 路幅设计方面 |
6.8.4 路基设计方面 |
6.9 小结 |
结论 |
1 主要研究成果 |
2 主要创新点 |
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我国部分已建(在建)堤防道路工程概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GIS的堤防风险管理及在珠江堤防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4 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风险、风险管理 |
2.1 风险 |
2.1.1 风险定义 |
2.1.2 风险特征 |
2.1.3 风险分类 |
2.1.4 量化方法 |
2.2 风险管理 |
2.3 风险管理流程 |
2.3.1 风险管理定义 |
2.3.2 风险识别 |
2.3.3 风险评估 |
2.3.4 风险应对措施 |
2.3.5 风险监控 |
2.4 风险管理应用 |
2.4.1 我国堤防工程特点 |
2.4.2 风险管理应用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IS |
3.1 GIS定义 |
3.2 GIS特征 |
3.3 GIS功能 |
3.4 GIS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珠江堤防现状简介 |
4.1 地理概况 |
4.1.1 地理区位 |
4.1.2 河道简介 |
4.1.3 气象特征 |
4.1.4 水文特征 |
4.2 社会经济 |
4.2.1 城市特点 |
4.2.2 经济情况 |
4.3 珠江堤防 |
4.3.1 洪潮灾害 |
4.3.2 堤防工程 |
4.4 管理模式 |
4.4.1 堤防巡查管理 |
4.4.2 维修养护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珠江堤防风险管理 |
5.1 堤防风险管理定义 |
5.2 堤防风险识别 |
5.2.1 问卷调查设计 |
5.2.2 问卷调查检验 |
5.3 堤防风险评估 |
5.3.1 风险均值计算 |
5.3.2 概率影响矩阵 |
5.4 堤防风险应对措施 |
5.5 堤防风险监控 |
5.5.1 措施实施 |
5.5.2 效果评估 |
5.5.3 监控风险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珠江堤防管理信息系统 |
6.1 应急指挥调度决策子系统 |
6.1.1 数据管理 |
6.1.2 洪水监测 |
6.1.3 应急决策 |
6.2 堤防观测信息管理子系统 |
6.3 巡查人员在线考评子系统 |
6.4 巡查养护维修一体子系统 |
6.2.1 养护维修问题 |
6.2.2 水质巡查上报 |
6.2.3 违法建设上报 |
6.2.4 涉堤项目监管 |
6.5 堤防视频监控分析子系统 |
6.6 堤防工程展示查询子系统 |
6.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珠江堤防管理的风险因素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对堤防达标建设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的施工技术[J]. 朱恩德. 珠江水运, 2021(21)
- [2]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中牟河段为例[D]. 李隆俊. 郑州大学, 2020(03)
- [3]渭河陕西河段健康评价及生态需水分析[D]. 石国栋.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4]城市河流生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 刘阳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鄱阳湖区重点堤防溃决风险评估与管理[D]. 黄中发. 南昌大学, 2020(01)
- [6]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D]. 张建.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7]水闸堤防工程安全隐患及除险加固[J]. 胡海涛. 治淮, 2018(11)
- [8]曲水山洪沟防洪治理典型工程措施研究[D]. 郭常林.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9]堤防道路分类分级与设计研究[D]. 郝伟. 长安大学, 2017(01)
- [10]基于GIS的堤防风险管理及在珠江堤防的应用[D]. 张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