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建设班集体(论文文献综述)
侯晓梅[1](2019)在《中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L工作室为例》文中指出班主任在学校中担任着基础性工作,既是管理者、组织者,又是辅导者和协调者,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间紧密的关联。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班主任培训已经无法适应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昆明市五华区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作为校级共同体,对于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有独特的意义。笔者作为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在三年的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把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作为理论支撑,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方法,深入观察和剖析工作室的建设情况,挖掘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对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在构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和策略,对昆明市后续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本研究对班主任工作室共同体建构的研究延续了霍德关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五个维度来考虑:共享的价值与愿景、支持和共享的领导、集体学习和应用、共享个人实践和支持性条件。笔者结合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实践中呈现的特点,得出其建构的五个特点:建立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共同体;建立以合作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建立以民主管理为核心的和谐共同体;建立以外部力量为保障的多元共同体;建立以集中式为特色的学习共同体。班主任工作室作为班主任培训的新载体,笔者结合个案研究法,对工作室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发现班主任在这种新生培训模式的推动下,有三方面的价值:班主任工作室成为班主任的学习基地—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发展;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智库空间—提升了本区域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是班主任蜕变的孵化温室—创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风格和特色。同时,工作室作为班主任培训和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生事物,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包括外部保障的不足和内部机制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本文为班主任工作室未来的长远发展制定可行性的战略举措。
陈亚茹[2](2020)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与合作将成为现在社会的主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非常紧密,拥有合作技能己成为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学校应紧跟世界潮流将合作学习这一形式灵活引入到课堂中,为将来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会学习者如何学习,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及学会生存成为学校重要的任务。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论策略体系,已在我国成为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和合作学习,学会与他人更好地合作,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传统教育模式要发生一定的转变,采取新的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本文通过研究高中政治课的合作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思想政治小组合作学习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本文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阐释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并找出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从而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参考。文中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概述。主要介绍了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高中思想政治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高中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原则程序和作用,作用主要阐释了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部分是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现状及原因的分析,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原因分析,以方便找出问题的对策,从而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教学方面的结论,以供政治课堂教学参考。问题主要有:一是学生缺乏主动性,二是学生能力有待提高,三是教师缺乏主导力,四是评价不全面。接着,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对学生自身原因以及教师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高中学生自身原因,小组合作学习概念模糊,教师存在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评价方式单一。第三部分就根据以上提出的问题及对应的原因,提出了实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提高学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应遵循的合作学习程序,营造良好氛围;精心选取适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再是重视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科学管理学生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笔者全文根据以上的脉络,分析问题,得出对策,全文讲述了对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在曲折中发展,要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时俱进,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导致各国联系密切,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应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运用就能很好地培养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进步能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李颖前[3](2020)在《乡村薄弱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新探 ——以孝感市A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多元文化时代,教育竞争不断加剧,教育个性化倾向和特色发展已成为班级发展的客观需要,文化立校已成为教育人的共识与追求。策划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级文化以高度团结的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来影响班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塑造人的灵魂,锤炼人的品质,成就人的个性。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基石,是学校文化的延伸和拓展。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地理空间位置处境不利、教育相对落后的乡村薄弱小学来说,生源的逐年流失,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如何抓住政策红利和物质条件向乡村倾斜的契机,实现自身发展,成为摆在乡村学校管理者面前的难题。乡村薄弱小学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计划的应有之义。为了摆脱乡村教育对城市教育亦步亦趋的局面,摆脱乡村教师对“城市镜像”的追逐,探索出一条适合乡村学校发展之路势在必行,并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本研究基于对班级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的初步梳理,将研究重点聚焦在乡村薄弱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笔者立足于团体动力理论和信任文化理论的双重理论视角,以A小学为个案展开研究。A小学具有位置偏僻弯道多,留守儿童人数多,教师生活两地化,家长谋生“候鸟式”等特点。在运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A小学进行实地调查后,发现:与一些班级文化建设卓有成效的先进城镇小学相比,该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明显存在物质文化建设品低质差,活动文化建设量寡式单,制度文化建设刚柔不济和精神文化建设内涵缺失等突出问题。由于对班级文化认识存在局限,A小学一些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往往步入歧途。这些认识局限至少包括但不限于物质文化建设浅层化,活动文化建设单调化,制度文化建设空洞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功利化。基于上述问题及其成因,本文依据班级文化建设四维度,提出可供A小学及同类小学参考的四大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合理布局,改良班级物质文化;借势发力,丰富班级活动文化;理念先行,创新班级制度文化;价值引领,提升班级精神文化。
唐巧和[4](2019)在《国学融入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全球文化思潮趋向于多元化,小学生的思想行为、认知理念也日趋多元与复杂,这就给新课程改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新的教育契机。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凝聚一体的国学教育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屹立不倒,国内一些中小学开始重新重视、开展国学教育,利用国学中所蕴含的大智慧指导我们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其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小学班级管理是确保教育事业发展、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目前福田区T小学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比较突出的三个问题:班级建设缺乏共同愿景,班级管理内容缺乏系统性、班级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笔者试图从国学视角下去探索解决的方案。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漫漫求索中,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这些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习近平主席强调,学习和掌握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对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所以,小学班级管理可以通过研习、探求国学,充分利用国学的教育功能,实现国学与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机结合,不断为学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论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学融入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的内容、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结合国学与国学教育的含义及内容,找出国学融入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其次,借助自身的班主任管理经验以及T小学10位班主任的访谈资料,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自下而上地探索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国学的教育契合点,理清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国学时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分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最后,从国学视角去尝试着精选具有针对性的国学内容、提出系统的国学实践措施、构建完善的国学融入班级管理的保障机制,力图切实提高小学班级管理的实效性。
蒋海波[5](2018)在《施甸县第一完全中学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整个学校德育体系来看,班级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塑造良好班风、学风的必由之路。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能使每一个置身于其中的学生受益。然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维定势一直困扰和束缚着我们的工作思维,加之,我国农村地区高中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压力、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生源的影响,班主任“人性化”班级管理理念难以得到实施,甚至存在慢慢淡化和消失现象。伴随着新课改理论的深入人心,学科教学并非高中教育的全部,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三个问题:(1)现阶段施甸一中班级管理情况如何?(2)该校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哪些欠缺之处?(3)怎样挖掘出潜藏于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本研究选取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第一完全中学部分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施甸县第一完全中学作为农村地区的县一中,因好生源流失严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在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理论界经常用到的两种方法,一是问卷调查,从四个不同的维度了解情况,即班级建设、课堂管理、班级活动开展、家校合作,将存在明显填写错误的问卷剔除以后,师生有效问卷分别为893份、40份;二是访谈法。对收集到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施甸一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存在以下五个问题:第一,没有将以人为本、民主等理念渗透到班主任管理当中;第二,班级制度不够完善,学生缺乏认同感;第三,对班级环境建设不够重视,师生关系有待加强;第四,班级活动形式不够丰富,缺乏创新性;第五,与家长的交流渠道较窄,沟通有效性得不到保障。笔者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此为前提,笔者从如下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第一,管理理念的更新,班主任要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从管理模式上进行突破,这就需要为班主任提供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得到专业化成长。第二,制度建设,不能成为班主任的“一言堂”,要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建立完善、公平的奖惩机制。第三,环境建设,从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两方面入手加以改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第四,活动开展,内容要灵活、活泼,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利用班会创建良好班风。第五,与家长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刘芳[6](2010)在《构建高校班级文化 创建高校和谐班级》文中认为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建设看中的是一种文化氛围,通过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让学生从依从它到认同它,再到信奉它,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关注班级、关注班级文化建设是每一个高校工作者特别是每一个辅导员的重要思考内容。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班级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
崔文[7](2013)在《小学班集体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某区为例》文中提出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它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而且是极为深刻的影响。班集体建设影响着学校的办学、学生的整体面貌,教师重视班集体建设,大力开展班集体建设,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多年来,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探索领域,班集体建设问题均取得了颇有价值的成果,如:建立班集体要有一位忠诚教育事业、聪明能干的班主任;要有一批班骨干形成坚强的班集体核心;要有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要形成良好的班风等。然而,检视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其中理论层面的探讨居多,实证方面的研究较少;对“应然”样态的关注居多,对“实然”状况的探究较少;一般性的议论居多,针对性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班集体建设的要素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更缺少系统、具体的实证性研究,以致实践中或失于盲从或陷于盲目,无法取得良好成效。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来自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在6-12岁之间,只要形成了班集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建设班集体,同时三年级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因此笔者选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以青岛市某区不同类型的小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当前小学班集体建设的状况,通过分析处理调查问卷的数据,发现当前小学班集体建设的现状,系统分析构建良好班集体的要素包括班集体的目标与管理、班风建设、班集体活动、教师的认知水平与能力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找出班集体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症结,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力图通过具体有效的措施促进班集体建设。本研究共分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揭示选定论文的目的和意义,系统分析相关文献材料,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第二部分,通过对青岛市某区十二所学校的三年级学生、家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这些学校的部分三年级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使用spss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确定构建良好班集体的四要素,从班集体的目标与管理、班风建设、班集体活动及教师的认知水平与能力四个维度入手分析当前小学班集体建设的现状。第三部分,针对当前小学班集体建设的现状,分析了班集体目标与管理、班风建设、班集体活动、教师的认知水平与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根据当前小学班集体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与调查学校教师的访谈内容介绍加强班集体建设的对策。
林淑云[8](2020)在《初中生同伴交往现状及教育引导策略》文中提出同伴交往作为初中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生社会化的重要现实途径之一。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初中生同伴交往出现了新变化、产生了新的问题,比如同伴交往障碍、同伴欺凌等。因此,准确把握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现实状况,清醒认识初中生同伴交往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引导初中生学会正常的同伴交往、促进自身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阐明初中生同伴交往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选取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三所学校共650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运用调查问卷并结合访谈,从初中生同伴交往的认知、择友标准、内容、方式、频率和时长、体验、影响、期待以及总体水平等方面了解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现实状态。调查发现:初中生主动进行同伴交往的意识不强,易受家长和教师的态度影响;初中生同伴交往的内容以学习为主,具有单一性和重复性;初中生同伴交往频率低、时间短,交往处于疏离状态;男生在异性交往困惑问题上表现突出;初中生同伴关系整体处于一般水平,同伴交往中感受到的孤独感较强、欢迎性感受差;且初中生同伴关系在校际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同伴数量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究其原因,在于初中生身心发展不成熟、教育意识薄弱、不良亚文化泛滥与交往空间狭隘等。为此,提出以下教育引导策略:(1)榜样示范,涉及树立良好同伴榜样、发挥班干部带头作用;(2)教育引领,包括家长转变交往观念引导异性交往、教师利用教育力量转变不良同伴、学校借助学科课程渗透交往策略;(3)营造氛围,就是构建家庭融洽关系、建设和谐班集体环境、净化不良社会风气;(4)拓展空间,包括建设校园活动场所提供同伴交往平台、组织兴趣活动小组丰富交往活动类别。
马瑨恺[9](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集体主义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滋养了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新时代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集体主义教育的关注,以时代与全局为出发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高度结合起来,并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关联在一起,深化了集体主义的内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引导,在新时代背景下彰显“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高度关注青少年的集体主义教育。在中学德育阵地抓好青少年集体主义教育,有利于激励青年一代成长,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益关系的价值指南;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道德与法治》课程集体主义教育必须以新时代对其提出的要求为指引,深入挖掘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有效运用集体主义教育方法。通过对部分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发现,初中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情感和行为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在集体主义教育过程中,尚存在诸多负面问题,诸如教育主体集体主义教育意识模糊、学生集体主义认知和行为脱节、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时代感不足、集体主义教育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性、集体主义教育环境问题重重。上述问题由多方面因素引发,主要涉及新格局利益下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力减弱、应试教育导致的集体主义教育理念偏差、学校缺乏集体主义教育的问题思维、社会转型期复杂环境的挑战等诸多方面。由此,我们需要强化制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的策略,借助强化教育主体的集体主义认同、锻造教育对象的集体主义行为习惯、突出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变革、开拓集体主义教育的方式及途径、营造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从而达到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集体主义教育的效果。
王清[10](2020)在《教师民主型领导和小学生责任感的关系 ——班级氛围、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文中认为重视青少年早期责任感的养成,不仅能促进个体的良好适应,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年轻一代。已有关于影响学生责任感因素的研究,对学校教育内容的关注多,对教师领导方式作用关注较少。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及社会信息加工观,教师作为班级组织者和管理者,其领导方式是一重要的环境变量,与学生责任感应该相关,但对此的实证探究偏少。本研究通过对教师民主型领导与学生责任感关系及作用机制的调查,以为其提供实证依据,也有助于丰富学生责任感影响因素的认识,为培养学生责任感,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为培养下一代有素养的合格公民,更好地发挥教师领导作用提供指导。本研究以江西省萍乡市的8所小学的551名5-6年级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民主型领导、班级氛围、同伴关系、小学生责任感的关系进行调查,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描述统计、差异检验、相关分析,采用Hayes(2013)的SPSS宏程序PROCESS检验班级氛围和同伴关系在民主型领导方式与学生责任感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获得结果如下:(1)不同高年级小学生责任感存在差异。(2)教师民主型领导与小学高年级学生责任感正相关。(3)班级氛围在教师民主型领导与小学生责任感间有中介作用。(4)同伴关系在班级氛围与小学生责任感间有中介作用。(5)班级氛围和同伴关系在教师民主型领导和小学高年级学生责任感之间有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结论:教师民主型领导风格与小学高年级学生责任感关系中,班级氛围和同伴关系有链式中介作用。
二、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建设班集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建设班集体(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L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缘起 |
1.1.1 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困境 |
1.1.2 班主任对专业发展的需求 |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价值 |
1.3 核心概念与理论 |
1.3.1 核心概念 |
1.3.2 理论基础 |
1.4 相关文献述评 |
1.4.1 关于“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研究 |
1.4.2 关于“班主任培训”的研究 |
1.4.3 对己有研究的述评 |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7 个案研究基础 |
1.7.1 个案研究思路 |
1.7.2 个案研究材料来源 |
1.8 个案研究访谈提纲 |
1.8.1 访谈目的 |
1.8.2 访谈对象 |
1.8.3 访谈提纲设计 |
1.8.4 访谈提纲 |
1.8.5 访谈实施 |
2.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建设实践 |
2.1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介绍 |
2.1.1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成立的背景 |
2.1.2 优秀班主任L老师的基本情况 |
2.1.3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学员构成 |
2.1.4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建设目标 |
2.1.5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培训方案 |
2.2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建设情况 |
2.2.1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成立 |
2.2.2 工作室开展活动的基本情况 |
2.2.3 工作室的建设特点 |
2.3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建设成效 |
2.3.1 学习基地——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发展 |
2.3.2 智库空间——提升了区域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 |
2.3.3 孵化温室——创出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风格和特色 |
2.3.4 学员班级管理实践的个案分析 |
3.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存在的困难及原因 |
3.1 外部保障的不足 |
3.1.1 缺乏主持人的培训系统,主持人继续学习的需求未考虑 |
3.1.2 投入活动经费不足,工作室活动开展受阻 |
3.1.3 过重的学员压力和负担,活动的时间无法保障 |
3.2 内部机制的缺陷 |
3.2.1 工作室制度不健全,活动开展保障力度降低 |
3.2.2 活动创新力不足,特色不够突出和鲜明 |
3.2.3 工作室成员主动性不够,对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不强 |
3.2.4 工作室未充分使用网络平台,信息交流有一定的局限性 |
3.2.5 学员教育科研的能力较弱,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不够强 |
4. 促进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
4.1 教育管理机构、工作室所依托的学校要做到齐抓共管 |
4.1.1 工作室所依托的学校 |
4.1.2 所在区域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
4.2. 明确工作室经费来源、支付流程 |
4.2.1 资金来源 |
4.2.2 支付内容 |
4.2.3 支取流程 |
4.3 建立注重实效的考核制度、激励措施,确保工作室的考核和评估有依据 |
4.3.1 注重考核制度的建设 |
4.3.2 注重激励制度的建设 |
4.4 内部挖潜,保证工作室有人带、有人学,有专业的指导、有切实的提升 |
4.4.1 全面培养工作室负责人 |
4.4.2 严格把控工作室成员素质 |
4.4.3 培育更加开放的工作室氛围 |
4.4.4 汲取外部力量,提升科研能力 |
4.5 建设宣传通道,扩大班主任工作室辐射、示范作用 |
4.5.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班主任工作室进行推广 |
4.5.2 促进班主任工作室联盟的建立 |
4.5.3 建立班主任工作室与各学校之间的联动机制 |
4.6 工作室成员加强自我修养,激发发展的源动力 |
4.6.1 制定清晰、具体的发展目标 |
4.6.2 加强反思,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
1.合作学习的含义 |
2.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
3.高中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
1.是遵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
2.是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要求 |
3.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原则和程序 |
1.小组合作学习遵循的原则 |
2.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体操作程序 |
(四)小组合作学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
1.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2.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
3.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
4.丰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形式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基本情况及调查分析 |
1.针对高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
2.针对高中教师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
3.教师访谈的结果分析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
1.学生缺乏主动性 |
2.学生能力待提高 |
3.教师缺乏主导力 |
4.评价不全面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
1.高中学生自身原因 |
2.小组合作学习概念模糊 |
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存在传统的教学观念 |
4.教师评价方式单一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优化策略 |
(一)提高学生能力 |
1.培养学生浓厚的小组合作学习兴趣 |
2.性格外倾型和性格内倾型学生的合作关系 |
3.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
(二)遵循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序 |
1.营造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 |
2.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
3.设计的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有层次 |
(三)教师重视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
1.合理分组,共同进步 |
2.合理控制讨论进程和时间 |
3.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避免形式主义 |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
1.评价主体多元 |
2.评价内容正确全面 |
3.评价方式恰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乡村薄弱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新探 ——以孝感市A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 |
2. 国外研究 |
3. 成果评价 |
(三) 概念、理论与框架 |
1. 核心概念 |
2. 理论基础 |
3. 分析框架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五) 重点难点创新点 |
1. 重难点 |
2. 创新点 |
一、乡村薄弱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个案考察 |
(一)A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
1. 位置偏僻弯道多 |
2. 留守儿童人数多 |
3. 教师生活两地化 |
4. 家长谋生“候鸟式” |
(二) A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
1. 问卷调查分析 |
2. 访谈结果分析 |
二、乡村薄弱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困境与成因 |
(一) 班级文化建设困境 |
1. 物质文化建设品低质差 |
2. 活动文化建设量寡式单 |
3. 制度文化建设刚柔不济 |
4. 精神文化建设内涵缺失 |
(二) 主要成因 |
1. 物质文化建设浅层化 |
2. 活动文化建设单调化 |
3. 制度文化建设空洞化 |
4. 精神文化建设功利化 |
三、乡村薄弱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提升路径 |
(一) 合理布局,改良班级物质文化 |
1. 班级回收站 |
2. 诗意生态角 |
3. 图书漂流点 |
4. DIY活动坊 |
5. 成长展示栏 |
(二) 借势发力,丰富班级活动文化 |
1. 突出乡村特色,培育田园文化 |
2. 彰显活动特色,培养乡土文化 |
3. 深化班会特色,培植留守文比 |
(三) 理念先行,创新班级制度文化 |
1. 德治与法治相得益彰 |
2. 规训与养成并驾齐驱 |
3. 体悟与践行相辅相成 |
(四) 价值引领,提升班级精神文化 |
1. 凝练班训,纯化班风 |
2. 设计班徽,唱好班歌 |
3. 制定目标,描绘愿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国学融入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国学融入小学班级管理的涵义和依据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国学 |
二、小学班级管理 |
第二节 国学融入小学班级管理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政策依据 |
第三章 国学融入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扎根理论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访谈法 |
第二节 研究程序 |
第三节 具体操作 |
一、进入情境 |
二、确定访谈对象 |
三、编写访谈提纲和预访谈 |
四、正式访谈 |
五、编码 |
第四章 国学融入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结果 |
第一节 班级建设缺乏共同愿景 |
第二节 班级管理内容缺乏系统性 |
一、忽视德育管理 |
二、教学管理秩序略显混乱 |
三、日常管理活动混乱 |
第三节 班级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 |
一、管理模式单一 |
二、沟通效率不高 |
第四节 从国学视角下分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国学教育缺乏 |
二、国学未与班级管理有效结合 |
第五章 国学教育融入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 |
第一节 确立理性的融合原则 |
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
二、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
第二节 精选国学内容 |
一、理想信念教育 |
二、家国情怀教育 |
三、仁爱为善教育 |
四、道德品行教育 |
第三节 提出系统的实践措施 |
一、国学管理思想指引方向 |
二、国学凝聚血脉家校合力 |
三、班级日常管理知行合一 |
四、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施甸县第一完全中学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问题的缘起 |
(二) 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班级管理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班级管理研究现状 |
四、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二) 理论依据 |
五、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施甸县第一完全中学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方法 |
二、被调查班主任与学生的基本信息 |
(一) 班主任问卷 |
(二) 学生问卷 |
三、问卷结果分析 |
(一) 班级建设 |
(二) 班级课堂管理 |
(三) 班级活动管理 |
(四) 家校合作 |
四、教师访谈分析 |
第三章 施甸县第一完全中学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施甸县第一完全中学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 班主任管理不够人性化,缺乏民主管理理念 |
(二) 班级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学生认同感 |
(三) 对环境建设不够重视,师生关系有待加强 |
(四) 班级活动形式不够丰富,缺乏创新性 |
(五) 与家长沟通交流渠道不够多元,缺乏有效沟通 |
二、施甸县第一完全中学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班主任角色定位不够准确,忽视了学生成长的主体意识 |
(二) 班级制度不够健全,忽视了班级制度的导向作用 |
(三) 班级环境创设不够丰富,忽略班级环境的育人功能 |
(四) 班级活动开展得不够浓烈,淡化了班级活动的促进作用 |
(五) 班级管理形式不够开放,缺乏多方合力 |
第四章 提高农村地区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效果的对策 |
一、管理理念方面 |
(一)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转变班主任管理理念 |
(二) 构建交流学习平台,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水平 |
二、制度建设方面 |
(一) 师生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班级规章 |
(二) 建立完善、公平的奖惩机制 |
三、班级环境建设方面 |
(一) 注重改善班级物质环境 |
(二) 注重改善班级社会心理环境 |
四、班级活动方面 |
(一) 利用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
(二) 利用班会创建良好班风 |
五、家校合作方面 |
(一) 学校方面 |
(二) 家长方面 |
(三) 社会方面 |
结语 |
附录 |
教师问卷 |
学生问卷 |
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构建高校班级文化 创建高校和谐班级(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 |
二、高校班级文化的功能 |
1. 教育功能 |
2. 凝聚功能 |
3. 制约功能 |
4. 激励功能 |
三、如何构建高校班级文化 |
1. 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得力学生干部队伍 |
2. 发挥好辅导员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
3. 加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
4. 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
5. 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
(7)小学班集体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某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
(四) 研究方法 |
二、 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 班集体目标与管理的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
(二) 班风建设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
(三) 班集体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分析 |
(四) 教师认知水平与能力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
三、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班集体目标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二) 班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三) 班集体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四) 家长与教师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四、 加强班集体建设的对策 |
(一) 制定明确的班集体奋斗目标 |
(二) 塑造良好的班风 |
(三) 大力开展各项班集体活动 |
(四)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
结语 |
附录 1:小学班集体建设调查学生问卷(部分样题) |
附录 2:小学班集体建设调查家长问卷(部分样题) |
附录 3:小学班集体建设调查教师问卷(部分样题) |
附录 4:“小学班集体建设”访谈问卷提纲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初中生同伴交往现状及教育引导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网络背景下交往方式的“新变化”——虚拟交往普及 |
2.青少年人际交往出现了“新问题”——同伴交往困惑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概念界定 |
1.同伴 |
2.人际交往 |
3.同伴交往 |
(五)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初中生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初中生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学业进步 |
(二)同伴交往有利于初中生构建自我同一性、健全人格 |
(三)同伴交往有利于初中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健康心理 |
(四)同伴交往有利于初中生提升交往能力、学会共同生活 |
三、初中生同伴交往现状的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方法 |
4.调查实施 |
(二)调查结果 |
1.初中生同伴交往的认知 |
2.初中生同伴交往的择友标准 |
3.初中生同伴交往的内容 |
4.初中生同伴交往的方式 |
5.初中生同伴交往的频率和时长 |
6.初中生同伴交往的体验 |
7.初中生同伴交往的影响 |
8.初中生同伴交往的期待 |
9.初中生同伴交往的总体水平 |
四、初中生同伴交往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初中生同伴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同伴交往认知不足 |
2.同伴交往内容单一 |
3.同伴交往频率低和时长短 |
4.同伴交往困惑问题突出 |
5.同伴关系整体水平一般 |
(二)初中生同伴交往问题成因的分析 |
1.身心发展不成熟 |
2.教育意识薄弱 |
3.不良亚文化泛滥 |
4.交往空间狭隘 |
五、初中生同伴交往教育引导策略 |
(一)榜样示范 |
1.树立良好同伴榜样 |
2.发挥班干部带头作用 |
(二)教育引领 |
1.家长转变交往观念,引导异性交往 |
2.教师利用教育力量,转变不良同伴 |
3.学校借助学科课程,渗透交往策略 |
(三)营造氛围 |
1.构建家庭融洽关系 |
2.建设和谐班集体环境 |
3.净化不良社会风气 |
(四)拓展空间 |
1.建设校园活动场所,提供同伴交往平台 |
2.组织兴趣活动小组,丰富交往活动类别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集体主义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集体主义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资源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集体与集体主义 |
二、集体主义教育 |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集体主义教育 |
第二节 集体主义教育的理论资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集体主义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中国化及其成果 |
三、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 |
第三节 《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激励青少年成长,是正确处理利益关系的价值指南 |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 |
三、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
第二章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集体主义教育要求、内容和方法 |
第一节 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课程集体主义教育的要求 |
一、把“民族复兴中国梦”作为新时代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
二、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 |
三、把满足需要与提高核心素养结合起来 |
四、着力培养青少年责任感、使命感 |
第二节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 |
一、“成长中的我”:促进个人发展,维护个人正当利益 |
二、“我与集体”:融入集体生活,坚持集体利益至上 |
三、“我与社会”:遵守社会规则,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
四、“我与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共圆美丽中国梦想 |
第三节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集体主义教育方法 |
一、榜样示范法 |
二、情感教育法 |
三、合作探究法 |
第三章 《道德与法治》课程集体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道德与法治》课程集体主义教育的相关调查 |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
二、取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集体主义教育取得的成就 |
第二节 《道德与法治》课程集体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教育主体集体主义教育意识模糊 |
二、教育对象集体主义认知与行为脱节 |
三、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时代感不强 |
四、课程集体主义教育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性 |
五、集体主义教育环境氛围中存在不利因素 |
第三节 《道德与法治》课程集体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新利益格局下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力减弱 |
二、应试教育下集体主义教育理念的偏差 |
三、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缺乏问题意识 |
四、社会转型期复杂环境的挑战 |
第四章 解决《道德与法治》课程集体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措施 |
第一节 强化教育主体的集体主义认同 |
一、积极参加培训,系统学习新时代集体主义 |
二、深化理论学习,澄清集体主义价值困惑 |
三、培养践行能力,弘扬集体主义先进精神 |
第二节 锻造教育对象集体主义行为习惯 |
一、利用班级文化,推行集体主义养成教育 |
二、开展集体活动,增进集体主义情感体验 |
三、严格奖惩制度,强化集体主义行为引导 |
第三节 突出课程集体主义教育内容创新 |
一、以时代为导向,结合时事政策教育 |
二、以教材为依托,构建递进式内容体系 |
三、以素养为核心,增强教育内容针对性 |
第四节 拓展集体主义教育方式及途径 |
一、加强问题导向,丰富集体主义教育方法 |
二、整合德育资源,发挥班集体隐形教育力 |
三、强调自我教育,提升集体主义内化作用 |
第五节 营造和谐统一的集体主义教育环境 |
一、优化学校环境,以校园文化促进集体主义意识养成 |
二、重视家庭教育,以优良家风引导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
三、加强网络引导,以网络渠道拓宽集体主义教育平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教师民主型领导和小学生责任感的关系 ——班级氛围、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小学生责任感 |
2.1.1 责任感的概念 |
2.1.2 责任感的结构 |
2.1.3 小学生责任感的测量 |
2.1.4 小学生责任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 教师民主型领导方式 |
2.2.1 教师民主型领导方式的概念 |
2.2.2 教师民主型领导方式的内涵 |
2.2.3 教师民主型领导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
2.3 班级氛围 |
2.3.1 班级氛围的概念 |
2.3.2 .班级氛围的理论基础 |
2.3.3 班级氛围的影响因素 |
2.3.4 班级氛围的作用 |
2.4 同伴关系 |
2.4.1 同伴关系的概念 |
2.4.2 同伴关系的作用研究 |
2.4.3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
2.5 教师民主型领导方式、同伴关系、班级氛围与小学生责任责任感的关系 |
2.5.1 教师民主型领导方式和小学生责任感 |
2.5.2 教师民主型领导方式和班级氛围 |
2.5.3 班级氛围和小学生责任感 |
2.5.4 教师民主型领导方式和同伴关系 |
2.5.5 班级氛围和同伴关系 |
2.5.6 同伴关系和小学生责任感 |
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意义 |
3.2.1 理论意义 |
3.2.2 实践意义 |
4 研究方法 |
4.1 研究假设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工具 |
4.4 数据处理 |
5 研究结果 |
5.1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 |
5.2 民主型领导方式、班级氛围、同伴关系与学生责任感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3 教师民主型领导方式、班级氛围、同伴关系与学生责任感人口学变量的差异 |
5.4 民主型领导方式、班级氛围、同伴关系与学生责任感的关系 |
5.4.1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
5.4.2 班级氛围和同伴关系在与民主型领导方式与学生责任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
6 讨论 |
6.1 不同高年级小学生责任感存在差异 |
6.2 教师民主型领导与小学高年级学生责任感正相关 |
6.3 班级氛围在教师民主型领导与小学生责任感之间有中介作用 |
6.4 同伴关系在班级氛围与小学生责任感之间有中介作用 |
6.5 班级氛围和同伴关系在教师民主型领导和小学生责任感有链式中介作用 |
6.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建设班集体(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L工作室为例[D]. 侯晓梅. 云南大学, 2019(03)
- [2]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陈亚茹.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乡村薄弱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新探 ——以孝感市A小学为例[D]. 李颖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国学融入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D]. 唐巧和. 深圳大学, 2019(01)
- [5]施甸县第一完全中学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蒋海波. 云南大学, 2018(04)
- [6]构建高校班级文化 创建高校和谐班级[J]. 刘芳. 中国电力教育, 2010(01)
- [7]小学班集体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某区为例[D]. 崔文.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4)
- [8]初中生同伴交往现状及教育引导策略[D]. 林淑云.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9]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集体主义教育研究[D]. 马瑨恺.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教师民主型领导和小学生责任感的关系 ——班级氛围、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D]. 王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