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焦点分布和焦点

焦点、焦点分布和焦点

一、焦点、焦点的分布和焦点化(论文文献综述)

马志刚,何琴[1](2021)在《汉语两类双宾语句式的语段生成及其核心语素的及物性阐释》文中研究说明宾语话题化、焦点化、关系化以及被动化的非对称现象在两类汉语双宾句中呈现出系统性差异:给予类允准两个宾语移位的程度显着高于取得类,而取得类中直宾的移位受到严格限制。对于这一具有描写价值的有效归纳,本文在最简方案框架下提出基于语段的解释方案:只有给予类的轻动词投射才会内含语段,因而其宾语可以借助于边缘位置移出语段。鉴于语素性质与语段投射之间的直接关联性,因此本文基于实证语料的语素观把两类结构中语段单位的有无归因于核心语素的及物性差异:"给"有及物性而"走、掉"无及物性,从而造成二者在语段投射功能方面的差异。这种分析方案既符合及物性成分具有完整论元/题元复合体的语段定义,也能解释两类结构中领属义的性质差异。文章认为,给予类和取得类双宾句可分属非宾格系列和非作格系列的形态语义根源在于相关句式中轻动词和实义语素的及物性差异,而英语由于缺乏消损义的非宾格语素而无法形成取得类双宾句。

柳俊[2](2021)在《江苏方言和彝语方言的双及物结构地理类型格局——对地理类型过渡带的微观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桥本万太郎最早关注到中国境内语言的南北类型差异,这种地理类型差异在双及物结构上同样存在。作为典型个案,汉语方言南北类型过渡地带的江苏方言,其双及物结构呈现出自北向南的演进式地理类型格局。处于我国西北部OV型语言和东南部VO型语言之间过渡地带上的彝语方言,其双及物结构呈现出自东北向西南的演进式地理类型格局。均处于地理类型过渡地带上的两种语言在双及物结构上所呈现的相似地理类型格局是由语用语法化的创新动力和语序固化的保守阻力共同塑造的。

孔敏静[3](2021)在《感叹构式“好A一NP”分析》文中指出"好A一NP"构式蕴涵着丰富的语义特点和语用效果,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分析该构式有利于阐明"好A一NP"的构式义。分析发现,"好A一NP"的构式义为"性质A的程度高量引发了说话人的反预期,所以说话人将主观评注加之于陈述对象NP"。"好A一NP"的语用效果是说话人为了凸显性质A而对陈述对象NP作出评注,进而引起听话人共情。

李静[4](2021)在《现代汉语小句宾语构式研究》文中认为小句宾语句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本文立足于构式语法理论,将小句宾语构式定义为一个句式类构式,借鉴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对各个构件的引申机制、小句宾语构式的构式义特征、构式中动词与构式义的互动关系以及小句宾语构式的产生动因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得到了一些新的发现。本文首先引进空语类理论对小句宾语句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明确指出小句宾语句的界定不仅要考虑其表层结构的完整性,还要结合其语义层面的特征。在以往研究仅对小句宾语句中空N2现象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空语类位置的不同又补充出了小句宾语句中N1空位和没有空位这两种类型,从形式上完善了小句宾语句的界定。另外,本文发现当N1和N2在语义上同指时,小句宾语句中比较容易出现空语类的情况,这是由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所决定的,但是在一部分N1和V1结构较为凝固或是语义上需要明确N1和N2的小句宾语句中,N1和N2通常不满足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表层形式上是强制出现的。在明确其表层形式的基础上,本文将小句宾语句定义为小句宾语构式,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知识将小句宾语构式分为控制者角色、控制方式和外部事态三个语义角色,又辅以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各个语义角色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通过统计数据,本文确定了小句宾语构式中各个语义角色的典型形式和非典型形式,运用引申机制的相关知识解释了各个语义角色的引申原理和拓展路径。其中,控制者角色的典型形式是指人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非典型的控制者角色通过转喻和隐喻引申机制获得典型形式所具有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从而进入小句宾语构式成为控制者角色。控制方式的典型形式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使用频率最少的是身体感官类控制方式。外部事态按结构类型分为SVO型、零角色主语和SVP型三种,从使用频率来看,外部事态的典型形式是SVO型的主谓小句,零角色主语和SVP型外部事态的使用频率明显少于SVO型。SVO型、SVP型和零角色主语的主谓结构在语义的动态性上呈现一个逐渐减弱的过程。本文运用统计图表对语料进行数据化整理,发现各类控制方式所引导的外部事态在语义的动态性特征上有不同的表现:心理活动类控制方式更倾向于引导静态的事件概念,言说类控制方式则更倾向于引导动态性特征较强的外部事态,身体感官类控制方式在事件的动态性特征上没有明显的倾向,但总的来看,具有“动态性”的外部事态在使用频率上约为语料总数的四分之三,“动态性”依然是外部事态的主要特征。本文将小句宾语构式的中心意义概括为“控制者以某种方式控制一个外部事态”,论证了小句宾语构式所包含的“控制”义并不来自小句宾语构式中的每一个动词,而是由构式本身带来的。动词义对外部事态语义特征的限制不仅体现在动态性的强弱上,还体现在表示外部事态的主语和时体特征上:身体感官类控制方式和言说类控制方式所引导的外部事态在语义上大多情况下指向外部世界而不指向自己;心理活动类则既可以指向外部世界又可以指向自己;身体感官类控制方式控制已然的外部事态。另外,意愿类控制方式控制未然的外部事态,认知类和情感类控制方式则不受已然和未然的限制。从动词义和构式义的关系来看,本文认为小句宾语构式中的动词类型就代表了小句宾语构式所述事件类型的方式。本文还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对小句宾语构式形成的动因进行了分析:从句法特征上看,小句宾语构式并非汉语独有,其表现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类型保持一致。另外,小句宾语构式的外部事态由主谓句来充当,进入到小句宾语构式中,这一主谓句就只能降格成为小句充当该构式中的一个语义角色,所以小句宾语构式在句法层面上拥有两个层级。从语义的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外部事态在我们的语言交际中无法用单个的词或短语进行表述,所以小句宾语构式中的外部事态只能以小句的形式出现,否则就无法满足该构式在语义上的要求。另外,本文还用人类中心说和语言的主观化对小句宾语构式义的形成进行了解释:小句宾语构式的认知以“人”为中心,完整表达了“人”通过某种方式控制外部事态的过程。而主观化扩大了小句宾语构式可以表达的范围,使小句宾语构式就拥有了主观性的特征,产生了思维和心理层面的控制义。从语用的角度来看,小句宾语构式的形成受到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影响,两层句法结构合二为一,句子的数量有所减少而句子容量得以扩大。在语言经济性原则和宾语焦点化的影响下,主谓小句成为了承载较为复杂的语义信息最佳宾语形式,也是表述外部事态的最佳形式。

金立鑫,柳俊[5](2021)在《普通话修饰语语序及其移位潜能等级——兼论普通话混合语序和混合结构的类型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通过修饰语成分移位操作和句法分布的分析证明:普通话"谓语核心聚焦型"与"述谓流水型"的混合句法构造,修饰语在核心前后的句法配置、移位潜能等级及关系化等级,是由普通话混合语序类型和混合结构类型使然。

彭玉玲[6](2021)在《自闭特质对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情绪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未来事件的情感预测影响个体决策的制定。个体期望作出的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和较少的负性情感体验,但事实往往不能如愿。人们常常高估未来的情绪体验,产生情感预测偏差(impact bias),即决策后事件带来的情感体验与决策时的情感预测之间会产生偏差。这种偏差现象的存在已经得到不同实验情境的验证,但是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所处的真实学习生活情境中情感预测偏差状况的探索较少,且通过系统的真实情境和实验情境验证情感预测偏差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而情感预测偏差现象的普遍性是否受到真实情境与创设的实验情境之间环境差异的影响需要进一步验证。此外,在目前的研究中,个体自身差异对情感预测偏差产生的影响成为研究焦点之一。被视为第六人格特质的自闭特质表现的个性特征影响个体情绪加工能力。因此,本研究将验证大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实验情境下是否普遍存在情感预测偏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闭特质对情感预测偏差是否产生影响以及自闭特质水平如何影响情感预测偏差的产生。本研究选取福建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自闭特质问卷、自编情感预测条目和情感体验条目为测量工具。研究一以2019-2020学年综合测评为研究情境,旨在探讨在真实学习生活情境中,大学生是否存在情感预测偏差,以及自闭特质水平对大学生的情感预测偏差是否存在影响。研究二以多重职业能力倾向测验(EAS)为实验情境,确认大学生在实验情境下的情感预测偏差现象,并通过去焦点化训练、适应训练两种干预方法的效果来考察自闭特质水平影响情感预测偏差的机制。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真实情境和实验情境下,大学生存在情感预测偏差。(2)在真实情境和实验情境下,大学生自闭特质与积极情感预测偏差存在显着负相关。(3)在真实情境下,高自闭特质被试情感预测偏差显着小于低自闭特质被试情感预测偏差;在实验情境下,对照组高自闭特质被试情感预测偏差显着小于低自闭特质被试情感预测偏差。(4)去焦点化训练对大学生积极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受到自闭特质水平的调节,且只对低自闭特质水平大学生有影响;适应训练对大学生积极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则不会受到自闭特质水平的调节。综合上述结果,不论是在真实情境下还是在实验情境下,大学生存在情感预测偏差,自闭特质水平通过影响积极情感预测值对大学生的情感预测偏差产生负向作用,即自闭特质水平越高则积极情感预测偏差越小。自闭特质影响情感预测偏差,且通过聚焦错觉影响大学生积极情感预测偏差。

李林泽[7](2021)在《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文中提出典型的语义异指现象有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两种。以往研究针对该现象提出的“移位说”“形义错配说”“语法隐喻说”等假设没能揭示此类语言现象的本质,没有对此类现象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系统性描写,也无法探明此类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认知语言学具有解决以上问题的潜能。本文在对语义异指现象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视角,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1.语义异指具有哪些典型的句法特征?2.语义异指具有哪些典型的语义特征?3.语义异指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是什么?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语义异指现象体现了语言象似性这一根本性的句法语义特征。表层句法结构的底层是概念结构,意义就是概念化。意义是无限的,而句法结构是有限的。言者用有限的句法结构表达无限的意义,同时还要兼顾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势必造成对现有句法结构的主观操作。虽然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各有独特的句法特征,但总的来说,语义异指结构在异指成分的形态特征、数量限定语、句型分布以及句子的体等方面都受到相对于语义正指结构来说更为严格的限制。第二、修饰类语义异指和述补类语义异指具有迥异的语义特征,但仍能找到一些共性。语义指向是异指现象语义特征研究的重点内容。从还原观的角度来看,两类语义异指中异指成分的论元结构并不因进入这些结构(或构式)而有所改变,其配价要求和词汇选择限制保持不变。从整体观的角度看,异指相关的结构(特别是动结式)的整体论元结构和语义指向特征都与异指成分的论元结构密切相关。另外,异指结构具有较高的信息密度,是概念化者有意的句法安排,体现了较高的主观性。第三、语义异指的产生具有明显的认知理据。从根本上讲,语义异指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认知识解结果而对习以为常的语义正指结构的图形-背景关系的逆转,是认知主体不同识解方式在句法形式上表现。修饰类语义异指是言者对同一情景的不同方面进行突显、静态到动态心理扫描方式的转换等认知识解操作的结果。异指成分以及中心成分存在于同一个注意窗口,两个成分作为输入项而形成新的整合空间,从而产生了迥异于组成构件的语义特征。此类语义异指是言者有意识的句法操作,具有强烈的语用动机。通过对语言符号单位的操作,将性状焦点化,更好承载主观情感、体现表达意图,完成话语构建。述补类语义异指逆转了述语和补语的图形背景关系,补语成为图形并构建主要事件,可以独立或共同支配论元。本研究再次证明了认知语言学提出的不同句子结构即代表不同意象的观点。所谓的句型变换根本不存在,“移位说”赖以存在的“源句式”也仅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假设。第四、语义异指现象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其内部并不匀质。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具有迥异的句法语义特征、语用效果、语言理据等,但在认知理据方面具有统一性。本研究明确界定了语义异指现象的研究范围及其认知、心理学基础,构建了对该现象进行描写-解释的基本框架。对典型的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和产生理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并将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引向深入,对汉语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国家当下急需发展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即时翻译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王鑫[8](2021)在《汉语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宾格假说(Perlmutter 1978)将不及物动词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两个次类。该假说认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在论元性质层面存在二分。非宾格动词的论元为内论元,基础生成于动词之后的宾语位置;非作格动词的论元为外论元,基础生成于动词之前的主语位置。非宾格假说同时指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语义上也存在差异,前者表达非自主性的状态,后者表达自主性的动作。学界有关非宾格假说的研究,留下了几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议题。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论元性质是否存在二分尚存分歧,学界对于两类动词语义以及隐性和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比较考察关注较少。立足汉语本体研究的视角,有待考察的议题主要包括汉语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论元性质是否存在二分、汉语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语义加工的神经机制以及汉语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论元结构实现形式层面是否存在二分三个议题。与此同时,考察汉语隐性和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以及汉语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的语义,不仅有益于分析汉语本体研究中的理论分歧,而且可以为分析非宾格假说相关理论分歧提供具体的语言证据参考。基于上述研究状况,本研究立足神经语言学视角,借助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开展了汉语隐性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结构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汉语隐性和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汉语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后带宾语结构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以及汉语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补结构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四个实验,考察和比较了汉语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在论元性质、语义以及动词论元结构实现形式层面加工神经机制的异同,为分析汉语本体研究中的理论分歧提供实证参考,也为分析非宾格假说的合理性,提供了来自汉语加工神经机制的新证据。实验一汉语隐性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结构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以汉语受事主语结构为参考项,考察和比较了汉语隐性非宾格动词结构和非作格动词结构加工时的脑区激活情况,以此探究后两种结构加工神经机制的异同,分析汉语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论元性质的异同。实验结果发现,汉语隐性非宾格动词结构和非作格动词结构相互比较时,脑区激活情况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与这两种结构相比,汉语受事主语结构在左脑额下回和左脑顶下叶引起了更强激活。左脑额下回反映了汉语受事主语结构受事论元句法移位的加工过程,左脑顶下叶反映了受事题元与主语位置对应关系再分析加工过程。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汉语隐性非宾格动词结构不是与受事主语结构类似的派生结构,而是与汉语非作格动词结构一样的基础生成结构。汉语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论元均基础生成于动词之前的外论元位置。实验二汉语隐性和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以汉语及物动词结构为参考项,考察和比较了汉语隐性非宾格动词结构和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加工时的脑区激活情况,以此探讨后两种结构加工神经机制的异同,分析汉语非宾格动词论元的基础生成位置。实验结果发现,与汉语隐性非宾格动词结构和及物动词结构相比,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在左脑额下回和左脑顶叶引起了更强的激活;汉语隐性非宾格动词结构与及物动词结构相互比较时,脑区激活情况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左脑额下回反映了汉语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客体论元句法移位的加工过程,移位动因是焦点化。左脑顶叶反映了客体题元与动词之后句法位置对应关系的再分析加工过程。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汉语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是派生结构,汉语非宾格动词的论元基础生成于动词之前的外论元位置。上述结论与实验一相同。实验三汉语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后带宾语结构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以汉语及物动词后带宾语结构为参考项,考察和比较了汉语非宾格动词后带宾语结构和非作格动词后带宾语结构加工时的脑区激活情况,以此探讨后两种结构加工神经机制的异同,分析汉语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论元的基础生成位置。实验结果发现,与汉语及物动词后带宾语结构相比,汉语非宾格动词后带宾语结构和非作格动词后带宾语结构在左脑额下回和左脑颞中回引起更强的激活;后两种结构相互比较,没有出现额外激活的脑区。左脑额下回反映了后两种结构客体论元和施事论元句法移位的加工过程,移位动因也是焦点化。左脑颞中回反映了客体题元和施事题元与动词之后句法位置对应关系的再分析加工过程。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汉语非宾格动词后带宾语结构和非作格动词后带宾语结构,均是派生结构。汉语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论元均基础生成于动词之前的外论元位置,该结论与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论一致。实验四汉语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补结构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考察和比较了汉语非宾格动补结构和非作格动补结构加工时的脑区激活情况,以此探讨汉语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论元结构实现形式和语义加工神经机制的异同。实验结果发现,前一种结构与后一种结构相比,在左脑额下回和左脑顶下叶引起更强的激活。左脑额下回反映了汉语非宾格动词选择性论元结构实现形式的加工过程,左脑顶下叶反应了汉语非宾格动词较之非作格动词更加复杂的语义加工过程。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汉语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在论元结构实现形式和语义层面存在二分。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和发现,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汉语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不存在论元性质层面的二分。其次,汉语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存在语义层面的差别,前者具有[+状态]和[-行为动作]的语义特征,后者则具有[+行为动作]和[-状态]的语义特征。再次,汉语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在论元结构实现形式层面存在二分。前者具有NP-V和V-NP两种论元结构实现形式,而后者只具有NP-V一种论元结构实现形式。最后,非宾格假说关于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论元性质层面内论元和外论元二分的规定性有待商榷,对于两类动词语义层面差异的规定性则符合语言加工的实际情况。

蔺东新[9](2021)在《河北临西方言介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词是汉语语法系统中一类重要的虚词,汉语语法学界历来重视介词研究。临西县位于河北邢台市和山东临清市的交界处,属晋方言与冀鲁官话的过渡地带。临西方言属于冀鲁官话石济片聊泰小片,与普通话相比,介词数量丰富、用法多样,但目前为止尚未有文章对其进行过系统的描写。因此,本文选择临西方言的介词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临西方言的介词进行细致的调查、系统的整理,希望可以为河北方言语法研究及汉语介词研究提供一些新鲜的语料。文章将临西方言的每一类介词都分为AB两组,我们只选择对在词形或用法上比较有特点的A组介词进行研究,一方面对每一个介词进行共时层面的描写和比较,一方面对几个特殊介词从历时层面进行溯源。另外还对临西方言的介词悬空现象和“动词+X+处所”结构中的“X”成分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五部分。绪论。本章首先对临西与临西方言概况进行说明,然后从总体情况以及与临西方言有关的几个介词现象的研究两个方面介绍汉语介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而阐述本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最后对写作过程中的语料来源及文章体例进行说明。第一章为临西方言介词的分类描写与比较分析。从语义的角度把临西方言的介词分为引进时间处所的介词、引进施事受事的介词、引进对象的介词、引进工具依据的介词、引进原因目的的介词五大类,对这五大类介词的用法和特点进行详尽的描写和分析。除了对临西方言介词进行共时平面的描写,还对临西方言同类介词进行内部比较,将临西方言介词与普通话、与邢台其他方言小片及其他周边相关方言介词进行比较。第二章对临西方言介词相关现象介词悬空现象、“动词+X+处所”结构中的“X”成分进行详细的描写与分析。第一节是对临西方言介词悬空现象进行描写,并对介词悬空的制约因素及形成动因进行分析。第二节是对临西方言“动词+X+处所”结构中的“X”成分进行描写。在明确对“X”的相关认识的基础上,从临西方言点[t]声母类终点标记、[l]声母类终点标记、留痕形式这三大类情况对临西方言的情况进行详细地描写,并结合文献进行系统地分析。第三章:对临西方言中特殊介词的语法化过程进行探析。该部分选择了“跟[kei53]”“连”“□[t?a?44]”三个介词进行分析,首先对该介词在临西方言中所具有的特殊用法进行描写,然后对该介词的这一用法在整个汉语方言区的分布和使用情况进行勾勒,最后对该介词的特殊用法的语法化过程进行分析。结语部分是对整篇文章写作内容的归纳与总结。对临西方言介词数量丰富、地域特征明显、保留近代汉语用法现象普遍的特点进行概括,对文章中存在的收词、用字和探源上的不足进行了反思与总结。

王敏辰[10](2021)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强调是语言的一种重要功能,而强调句式是实现强调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界对于强调句式在强调系统内的地位认识不足,未能全面梳理强调句式与其他强调手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没有形成强调句式的统一界定。与此同时,强调句式的对比研究局限在句法领域,而语义及语用方面的讨论还不够。有鉴于此,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指导,构建强调语义模型,明确强调句式在强调语义系统中的地位及本质特点,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篇三个层面对英汉语强调句式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以期揭示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异同及其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基于元功能思想,本研究指出强调是语义层面的概念,它以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等三大元功能为基础,帮助增强语言的元功能强度,包括概念意义的语义强度、人际意义的情态强度以及言语内容在语篇中的信息强度等等。换言之,强调功能不是自主功能,而是服务于元功能的附加功能。从级阶角度看,强调功能发生在语言的任何表达层面,包括语音/文字层、词汇语法层和语篇层,其中词汇语法层可以进一步分为词组层和小句层。总的来说,本研究以元功能为基础,从语言的三个连续层次建构了强调语义模型。就强调句式而言,它作为强调功能的体现方式之一,处于词汇语法层次系统的小句层面,与其他层面或者小句层面的其他强调手段相比,强调句式具有四个区别性特征:其一,强调句式位于或趋于小句层强调实现方式的“词汇-语法”连续统的语法极端。其二,强调句式具有特定的句法结构;其三,强调句式的标记词无实际语义,也不自带对比重音。其四,强调句式不受制于语篇分布规则,其强调功能属于结构的必要功能。基于以上特点,本研究从元功能角度,对强调句式作出如下界定:强调句式指的是语言在词汇语法层通过特定的句法结构凸显小句中某个成分或者部分内容,增强该成分的信息强度,并同时强化凸显成分的经验意义或者人际意义,从而引起或者提醒听话者/读者注意被强化的经验意义或者人际意义。接着,按照凸显成分的功能语义范畴,强调句式被分为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和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前者包括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和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后者包括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和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根据“语义为中心,形式体现意义”的功能描述思想,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句法和语义上有如下异同:就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而言,英语和汉语都可以凸显以下几类经验成分,即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交流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等六种过程所期待的参与者角色,跨度、位置、方式、原因、或然、伴随、角色和角度等八种环境成分,以及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交流过程和行为过程所建构的情形。此外,强调句式与既定意义相同的原式小句具有两种可能的语义关系,一是强调句式与原式小句的经验意义相同,二是强调句式是原式小句发生概念隐喻的结果,这可能会引起原始经验意义发生改变。除共性外,英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和汉语经验凸显型的主要差异在于二者的主要强调标记的句法功能和语法性质差异。英语中,强调标记“be”具有两种句法功能,分别是“it be x that/wh-疑问词……”(“x”代表凸显成分)结构中与“it”组成强势语气成分的操作词和“wh-疑问词……bex”结构(包括其变形形式“all/the-名词词组+be+x”)中的主要动词。汉语中,关键强调标记“是”与次要强调标记“的”组成四种句法结构,分别为“是1…x…的”“……的是2 x”“是2x的”和“是3x的”。在此,“是1”发挥操作词功能,“是2”发挥谓体功能,“是3”发挥推断状语功能。语法性质上,英语的强调标记“be”具有限定性,且位置固定,凸显成分紧随其后,而汉语的强调标记“是”无限定性,位置多变,可与凸显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就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而言,英语和汉语的凸显成分语义范畴一致,涉及六类判断意义,即可能性、惯常性、真实性、明显性、义务性、意愿性,和七类评价意义,即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规范、行为人属性、潜力、实体价值和环境。然而,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强调产生机制不同,这同时引起体现形式上的差异。英语中,表示判断/评价意义的凸显成分与被判断/评价项目以两个独立命题的形式呈现,并且凸显成分由主位引发语“it be”引出而成为主位焦点,因此英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结构为:it[主语]+be[主要动词]+x[补语]+被判断/评价项目[补语]。汉语中,存在三种强调方式:一是添加传信语气词“是”和“的”以增强肯定语气,其中“是”位于谓体之前,“的”位于句尾,它们不会改变原式小句的基本句法结构;二是使用“的字结构”使人际意义经验化,以强化命题或者提议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结构为“被判断/评价项目[主语]+是[谓体]+x-的[补语]”;三是通过“连x都/也y”结构蕴含的非常规判断意义,加强事件真实性或者评价的正确性。在这种结构中,“连”发挥介谓体的功能,用来引出部分凸显内容“x”从语篇角度,本研究考察了英汉语强调句式在小说、新闻和剧本三类语篇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英汉语强调句式的总体分布情况相同:剧本语篇>小说语篇>新闻语篇。从语体角度看,在英语书面语篇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出现频率高于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在口语语篇中情况相反,而在汉语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出现频率始终低于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局部来看,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分布特征有三:其一,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在英语和汉语任何语篇类型中都是最为常见的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其二,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每类语篇中的常见性等级序列不同;其三,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每类语篇中的出现总频率不同。在小说和剧本中,英语强调句式的总频率低于汉语,而在新闻中,却高于汉语。总的来看,英汉语强调句式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主要受到以下两点影响:首先,三类语篇特点造成了上述的总体分布特征。就小说语篇和剧本语篇而言,它们描述完整的故事,涉及多个事件、多种视角等,这为各类强调句式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新闻报道遵循“篇幅最小化、信息最大化”的原则,更常使用强调词汇而非强调句式,因此新闻语篇中强调句式出现频率低于小说语篇和剧本语篇。其次,英汉语强调句式的主客观特点决定了它们在不同语篇中的出现频率差异。由于英语强调句式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它符合新闻语篇客观、严谨的文风,因而英语强调句式更常出现在新闻语篇中,而汉语强调句式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这不符合新闻语篇特点,所以它较少出现在新闻语篇中,而更常出现在不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语篇中。然后,从话语生成和发展角度,本研究指出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在语篇中主要发挥以下几种话语功能:修正话语、发起话题、延续话题、转换话题和总结话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主要发挥四种功能,即主导观点、推动观点、对照观点和总结观点。最后,本研究发现了引起英汉强调句式异同的历时因素、认知因素和思维因素。历时上,英语强调标记“be”和汉语强调标记“是”的起源不同,这导致了二者的语法性质差异。“be”的发展路线为:动词→系动词→强调标记,“是”的发展路线为:指示代词→系动词→强调标记。相比而言,“be”具有动词起源,所以含有动词的屈折变化的特点,而“是”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来,没有动词来源,既没有限定性,也不发生屈折变化。认知上,英汉民族都按照舞台模型感知强调现象。不同的是,英语民族将凸显成分置于固定的图形位置,按照从图形到背景的顺序进行认知,而汉语民族运用强调标记激活无固定位置的凸显成分,按照自然顺序进行认知。思维模式上,英语强调句式在客体思维、分析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影响下,具有客观性、“强调部分-非强调部分”二分性和抽象性等特点,而汉语强调句式在主体思维、整体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作用下,呈现主观性、整体把握性和具体性等特点。总而言之,本论文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建设与汉外对比研究”(19ZDA319)的部分研究成果,建构了强调语义模型,并基于元功能思想提出了强调句式的界定以及分类,这将有助于深入强调结构在语义方面的理论研究。另外,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强调句式的对比性描述和解释,本研究揭示了英汉语言的相关特点,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比领域的发展,为语篇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焦点、焦点的分布和焦点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焦点、焦点的分布和焦点化(论文提纲范文)

(3)感叹构式“好A一N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好A一NP”的结构分析
    (一)构型特征
    (二)语篇分布特点
二、“好A一NP”的语义表达
    (一)高量程度与判断强化
    (二)超出预期与表达意外
    (三)情感指向与提出评议
三、“好A一NP”的语用效果
    (一)评注与夸张化
    (二)凸显与焦点化
    (三)移情与共情化

(4)现代汉语小句宾语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小句宾语句的研究现状
        二、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现状
        三、构式语法在汉语句式研究领域的运用现状
        四、修辞构式以及构式压制现象的探讨
        五、基于研究现状发现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第一章 空语类与现代汉语小句宾语句的类型
    第一节 空语类
        一、空语类的定义及类型
        二、汉语中的空语类
        三、用空语类理论对小句宾语进行分类的意义
    第二节 空语类视角下小句宾语句的界定与分类
        一、学界对小句宾语句的界定
        二、空语类视角下的小句宾语句分类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小句宾语构式的语义角色及其扩展形式
    第一节 控制者角色
        一、通过隐喻方式引申的控制者角色
        二、通过转喻方式引申的控制者角色
    第二节 控制方式
        一、身体感官类
        二、心理活动类
        三、言说类
        四、其他类型
    第三节 外部事态
        一、主谓句的研究成果
        二、小句宾语构式中的外部事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句宾语构式的构式义特征
    第一节 现代汉语小句宾语构式的构式义
        一、关于构式义性质的讨论
        二、小句宾语构式的构式义
    第二节 动词意义和构式意义的互动关系
        一、身体感官类控制方式与构式义的关系
        二、心理活动类控制方式与构式义的关系
        三、言说类控制方式与构式义的关系
        四、其他类型的控制方式与构式义的关系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句宾语构式产生的动因
    第一节 句法动因
        一、语序类型学特征
        二、语言的层级性
    第二节 语义动因
        一、人类中心说
        二、语言的主观化
    第三节 语用动因
        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二、宾语的焦点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本文的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自闭特质对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情感预测偏差
        1.1.1 情感预测的概念
        1.1.2 情感预测偏差的概念
        1.1.3 情感预测偏差来源及干预
    1.2 自闭谱系障碍及自闭特质
    1.3 自闭谱系障碍、自闭特质的情绪加工相关研究
        1.3.1 自闭谱系障碍、自闭特质对自身情绪加工的相关研究
        1.3.2 自闭谱系障碍、自闭特质对他人情绪加工的相关研究
    1.4 自闭特质与情感预测偏差的相关研究
    1.5 问题提出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第3章 研究一大学生自闭特质在真实情境下对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被试
    3.4 研究材料
        3.4.1 大学生自闭特质问卷CAQ
        3.4.2 情感预测条目
        3.4.3 情感体验条目
    3.5 研究流程
    3.6 结果
        3.6.1 真实情境下大学生情感预测偏差的特点
        3.6.2 不同情感条件下自闭特质与情感预测偏差的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3.6.3 自闭特质与情感预测偏差的方差分析
    3.7 讨论
        3.7.1 真实情境下大学生存在情感预测偏差
        3.7.2 自闭特质对大学生真实情境下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
第4章 研究二自闭特质对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及去焦点化、适应训练的干预作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被试
    4.4 研究材料
        4.4.1 大学生自闭特质问卷CAQ
        4.4.2 情感预测条目
        4.4.3 情感体验条目
        4.4.4 实验情境(多重职业能力测验EAS)
    4.5 研究流程
    4.6 研究结果
        4.6.1 实验情境下大学生的情感预测偏差特点
        4.6.2 不同情感条件下对照组自闭特质与情感预测、情感体验、情感预测偏差的相关分析
        4.6.3 自闭特质与情感预测偏差的方差分析
        4.6.4 不同情感条件下对照组与去焦点化组、适应训练组高自闭特质被试与低自闭特质被试情感预测偏差的差异比较
        4.6.5 真实条件与实验条件下情感预测偏差的差异比较
    4.7 讨论
        4.7.1 大学生在实验情境下的情感预测偏差及其与自闭特质的关系
        4.7.2 去焦点化对高自闭特质组与低自闭特质组个体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
        4.7.3 适应训练对高自闭特质组与低自闭特质组个体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
        4.7.4 真实条件和实验条件对大学生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
第5章 总讨论
    5.1 真实情境和实验情境中大学生情感预测偏差的特点
    5.2 自闭特质与情感预测偏差的关系
    5.3 去焦点化、适应训练对高自闭特质组与低自闭特质组水平情感预测偏差的作用
    5.4 研究的创新点
    5.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学生自闭特质问卷(CAQ)
    附录2 情感预测条目
    附录3 情感体验条目
    附录4 实验任务说明
    附录5 实验情境中情感预测条目
    附录6 实验情境中积极情感体验条目
    附录7 实验情境中消极情感体验条目
    附录8 多重职业能力倾向测验(EAS)(样题)
    附录9 去焦点化组干预
    附录10 适应训练组干预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问题和意义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意义
    1.4 语料来源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语义异指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2.1 引言
    2.2 语义指向研究纵观
        2.2.1 国内外语义指向研究
        2.2.2 语义指向研究的范围
    2.3 语义异指的界定与判定标准
        2.3.1 语义异指的判定及分类
        2.3.2 语义异指的判定标准及认知心理基础
    2.4 语义异指的分析维度
    2.5 语义异指的多视角研究
        2.5.1 语义异指的修辞学研究
        2.5.2 语义异指的语用研究
        2.5.3 语义异指的系统功能研究
        2.5.4 语义异指的生成研究
        2.5.5 语义异指的认知研究
    2.6 典型语义异指的研究综述
        2.6.1 异指定语研究
        2.6.2 异指状语研究
        2.6.3 异指补语研究
    2.7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和描写-解释框架
    3.1 引言
    3.2 理论基础
        3.2.1 图形-背景理论
        3.2.2 认知识解理论
    3.3 描写-解释框架
        3.3.1 描写与解释的内涵
        3.3.2 描写与解释语义异指的基本原则
        3.3.3 描写与解释语义异指的基本框架
    3.4 小结
第4章 异指定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4.1 引言
    4.2 定语及定语的语义指向
        4.2.1 定语的定义
        4.2.2 定语类别及语义指向特征
    4.3 异指定语的句法特征
        4.3.1 异指定语的指向特征
        4.3.2 异指定语的形态特征
    4.4 异指定语的语义特征
        4.4.1 异指定语的语义选择限制
        4.4.2 定语类别与语义异指的关联
        4.4.3 主内定语与宾内定语的语义及指向差异
    4.5 异指定语结构的认知理据
        4.5.1 主宾侧重关系与焦点突显
        4.5.2 观察排列与异指定语语义差异
        4.5.3 句位选择与定语突显面调变
        4.5.4 概念依存与异指定语长距离指别
    4.6 小结
第5章 异指状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5.1 引言
    5.2 状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倾向
        5.2.1 状语及定状区别
        5.2.2 状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特征
        5.2.3 异指状语的类别划分
    5.3 异指状语的句法特征
        5.3.1 指宾状语句的句法特征
        5.3.2 指主状语句的句法特征
    5.4 异指状语的语义特征
        5.4.1 三个维度的异指状语语义分析
        5.4.2 不同类型异指状语的语义特征
    5.5 异指状语句与定语句的句法语义差异
        5.5.1 指主状语句与主内定语句
        5.5.2 指宾状语句与宾内定语句
    5.6 异指状语结构的认知理据
        5.6.1 视角调变与观察排列方式变化
        5.6.2 认知突显与句型选择差异
        5.6.3 心理扫描与动态语义增加
        5.6.4 语序差异与概念可及路径
        5.6.5 句式选择与焦点化效果差异
    5.7 小结
第6章 异指补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6.1 引言
    6.2 补语类型及其语义指向特征
        6.2.1 补语语义指向的分析维度
        6.2.2 补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倾向
        6.2.3 补语语义歧指
    6.3 异指补语的句法特征
        6.3.1 异指补语结构的内部构成
        6.3.2 异指补语的句型分布及规律
    6.4 异指补语的语义特征
        6.4.1 异指补语的语义类型
        6.4.2 异指补语结构的成分整合
        6.4.3 异指补语结构的配价问题
        6.4.4 异指补语的语义歧指分析
    6.5 异指补语的认知理据
        6.5.1 异指补语与背景-图形顺序调变
        6.5.2 语序选择与状补认知突显
    6.6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发现及启示
        7.1.1 研究发现
        7.1.2 语义指向分析的价值与启示
        7.1.3 语言中无所不在的象似性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正指形容词、动词定语列表
    附录二 情绪类二价动词充任状语汇总
    附录三 动作类二价动词充任状语汇总
    附录四 二价形容词充任状语汇总
    附录五 动补结构补语语义指向对象分类表
    附录六 单音节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的考察结果
    附录七 双音节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的考察结果
致谢

(8)汉语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选题依据
        2.1 非宾格假说是重要的语言学议题
        2.2 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论元性质是否二分尚需更充分的实证支持
        2.3 学界对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和不及物动词语义关注较少
        2.4 汉语理论分歧的分析需要实证参考的照应
    3 选题意义
        3.1 为考察非宾格假说合理性提供来自汉语的证据
        3.2 观照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和语义因素,扩宽非宾格假说研究领域
        3.3 立足多个考察视角,为分析汉语理论争议提供系统实证参考
        3.4 调整设计,更有效地探测汉语不及物动词句法和语义加工机制
第二章 理论和实证视角下的非宾格假说研究
    1 非宾格假说介绍
    2 学界对非宾格假说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
        2.1 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二分的划分依据
        2.1.1 研究概况回顾
        2.1.2 简要分析
        2.2 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论元性质比较
        2.2.1 研究概况回顾
        2.2.2 简要分析
        2.3 鉴别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操作手段
        2.3.1 研究概况回顾
        2.3.2 简要分析
        2.4 非宾格动词和及物动词之间的派生关系
        2.4.1 研究概况回顾
        2.4.2 简要分析
    3 学界对非宾格假说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
        3.1 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二分的划分依据
        3.1.1 研究概况回顾
        3.1.2 简要分析
        3.2 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论元性质比较
        3.2.1 研究概况回顾
        3.2.2 简要分析
        3.3 失语症患者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的加工情况
        3.3.1 研究概况回顾
        3.3.2 简要分析
        3.4 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的习得机制
        3.4.1 研究概况回顾
        3.4.2 简要分析
        3.5 非宾格动词和及物动词之间的派生关系
        3.5.1 研究概况回顾
        3.5.2 简要分析
    4 总结
第三章 研究设想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 与非宾格假说直接相关且有待探究的核心议题
        1.1.1 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论元性质是否存在二分
        1.1.2 显性和隐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生成机制异同
        1.1.3 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语义加工机制比较
        1.2 汉语本体研究中有待探究的核心议题
        1.2.1 汉语有无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论元性质的二分
        1.2.2 汉语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论元结构实现形式是否存在二分
        1.2.3 汉语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语义差别比较
        1.3 开展汉语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加工神经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2 实验设想
    3 实验目的
    4 研究内容
    5 研究采用的核心技术手段
    6 本研究涉及的核心结构汇总和介绍
第四章 汉语隐性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结构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被试
    4 实验材料
    5 实验程序和实验任务
    6 数据处理
        6.1 行为数据处理
        6.2 fMRI数据采集
        6.3 fMRI数据处理
        6.3.1 原始数据转换
        6.3.2 预处理
        6.3.3 一阶建模
        6.3.4 二阶建模
        6.4 ROI分析处理
    7 实验结果
        7.1 行为结果
        7.2 全脑水平的fMRI结果
        7.2.1 汉语隐性非宾格动词结构-基线
        7.2.2 汉非作格动词结构-基线
        7.2.3 汉受事主语结构-基线
        7.2.4 汉语受事主语结构-非作格动词结构
        7.2.5 汉语受事主语结构-隐性非宾格动词结构
        7.3 ROI分析结果
    8 讨论
        8.1 关于行为结果的讨论
        8.2 关于全脑水平fMRI结果的讨论
        8.3 关于ROI分析结果的讨论
        8.3.1 左脑额下回与句法移位
        8.3.2 左脑顶下叶与题元角色与句法位置对应关系的再分析
        8.4 汉语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论元性质比较
    9 实验一结论
第五章 汉语隐性和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被试
    4 实验材料
    5 实验程序和实验任务
    6 数据处理
        6.1 行为数据处理
        6.2 fMRI数据采集
        6.3 fMRI数据和ROI分析处理
    7 实验结果
        7.1 行为结果
        7.2 全脑水平的fMRI结果
        7.2.1 汉语隐性非宾格动词结构-基线
        7.2.2 汉语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基线
        7.2.3 汉语及物动词结构-基线
        7.2.4 汉语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隐性非宾格动词结构
        7.2.5 汉语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及物动词结构
        7.3 ROI分析结果
    8 讨论
        8.1 关于行为结果的讨论
        8.2 关于全脑水平fMRI结果的讨论
        8.3 关于ROI分析结果的讨论
        8.3.1 左脑额下回与句法移位
        8.3.2 左脑顶叶与题元角色与句法位置对应关系的再分析
        8.3.3 汉语显性非宾结动词结构的生成过程和动因
    9 实验二结论
第六章 汉语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后带宾语结构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被试
    4 实验材料
    5 实验程序和实验任务
    6 数据处理
        6.1 行为数据处理
        6.2 fMRI数据采集
        6.3 fMRI数据和ROI分析处理
    7 实验结果
        7.1 行为结果
        7.2 全脑水平的fMRI结果
        7.2.1 汉语非宾格动词后带宾语结构-基线
        7.2.2 汉语非作格动词后带宾语结构-基线
        7.2.3 汉语及物动词后带宾语结构-基线
        7.2.4 汉语非宾格动词后带宾语结构-及物动词后带宾语结构
        7.2.5 汉语非作格动词后带宾语结构-及物动词后带宾语结构
        7.3 ROI分析结果
    8 讨论
        8.1 关于行为结果的讨论
        8.2 关于全脑水平fMRI结果的讨论
        8.3 关于ROI分析结果的讨论
        8.3.1 左脑额下回与句法移位
        8.3.2 左脑颞中回与题元角色和句法位置对应关系的再分析
        8.3.3 汉语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后带宾语结构的生成过程和动因
    9 实验三结论
第七章 汉语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补结构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被试
    4 实验材料
    5 实验程序和实验任务
    6 数据处理
        6.1 行为数据处理
        6.2 fMRI数据采集
        6.3 fMRI数据和ROI分析处理
    7 实验结果
        7.1 行为结果
        7.2 全脑水平的fMRI结果
        7.2.1 汉语非宾格动补结构-基线
        7.2.2 汉语非作格动补结构-基线
        7.3 ROI分析结果
    8 讨论
        8.1 关于行为结果的讨论
        8.2 关于全脑水平fMRI结果的讨论
        8.3 关于ROI分析结果的讨论
        8.3.1 左脑额下回与汉语非宾格动词选择性论元结构实现形式的加工
        8.3.2 左脑顶下叶与汉语非宾格动词的语义加工
    9 实验四结论
第八章 总讨论
    1 研究背景简单回顾
    2 汉语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不存在论元性质层面的二分
    3 汉语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存在语义差别
    4 汉语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存在论元结构实现形式的二分
    5 非宾格假说合理性分析:来自汉语加工神经机制的证据
第九章 结语
    1 研究概况总结
    2 本研究所得主要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 后续研究有待探究的议题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致谢

(9)河北临西方言介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临西与临西方言概况
        一、临西概况
        二、临西方言概况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汉语介词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第四节 语料来源与体例说明
        一、语料来源
        二、体例说明
第一章 临西方言介词的分类描写与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临西方言介词的分类
    第二节 引进时间处所的介词
        一、引进所在处的介词
        二、引进起点的介词
        三、引进经由的介词
        四、引进方向的介词
        五、引进临近点的介词
        六、引进终到处的介词
        七、引进距离的介词
        八、引进范围的介词
        九、相关内容的比较
    第三节 引进施事受事的介词
        一、引进施事的介词
        二、引进受事的介词
        三、相关内容的比较
    第四节 引进对象的介词
        一、引进关涉对象的介词
        二、引进替代对象的介词
        三、引进协同对象的介词
        四、引进比较对象的介词
        五、引进包括对象的介词
        六、引进排除对象的介词
        七、相关内容的比较
    第五节 引进工具依据对象的介词
        一、引进工具材料的介词
        二、引进依据对象的介词
        三、相关内容的比较
    第六节 引进原因目的的介词
        一、引进原因的介词
        二、引进目的的介词
        三、相关内容的比较
第二章 临西方言介词相关现象研究
    第一节 介词悬空现象
        一、引言
        二、临西方言中介词悬空现象的表现
        三、介词悬空的制约因素
        四、介词悬空的动因
    第二节 动词+X+处所结构
        一、引言
        二、临西方言[t]声母类终点标记
        三、临西方言[l]声母类终点标记
        四、留痕形式
        五、小结
第三章 特殊前置词语法化研究
    第一节 临西方言的前置介词“跟[kei~(53)]”
        一、临西方言前置介词“跟[kei~(53)]”的用法
        二、汉语方言中的前置介词“跟”
        三、临西方言比较介词“跟[kei~(53)]”的语法化
    第二节 临西方言的前置介词“连”
        一、临西方言前置介词“连”的用法
        二、汉语方言中的前置介词“连”
        三、临西方言处置介词“连”的语法化
    第三节 临西方言的前置介词“□[(?)~(44)]”
        一、临西方言前置介词“□[(?)~(44)]”的用法
        二、近代汉语中的前置介词“着”
        三、汉语方言中的前置介词“着”
        四、临西方言处置介词“着”的语法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发音合作人信息表
附录二 河北临西方言介词表
后记

(10)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缩写表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英语强调句式的研究
        2.2.1 英语强调句式的句法研究
        2.2.2 英语强调句式的语义-语用研究
    2.3 汉语强调句式的研究
        2.3.1 汉语强调句式的句法研究
        2.3.2 汉语强调句式的语义-语用研究
    2.4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对比研究
    2.5 小结
3 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基本理论
        3.2.1 元功能思想
        3.2.2 功能句法理论
    3.3 强调句式的描写
        3.3.1 强调语义模型
        3.3.2 强调句式的界定
        3.3.3 强调句式的分类
        3.3.4 强调句式的分析框架
    3.4 小结
4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
    4.1 引言
    4.2 英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4.2.1 英语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
        4.2.2 英语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
        4.2.3 英语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
    4.3 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4.3.1 汉语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
        4.3.2 汉语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
        4.3.3 汉语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
    4.4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分析
        4.4.1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形式对比
        4.4.2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语义对比
    4.5 小结
5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
    5.1 引言
    5.2 英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5.2.1 英语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
        5.2.2 英语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
    5.3 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5.3.1 汉语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
        5.3.2 汉语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
    5.4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分析
        5.4.1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形式对比
        5.4.2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语义对比
    5.5 小结
6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语篇考察
    6.1 引言
    6.2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语篇分布
        6.2.1 语料说明
        6.2.2 数据统计
        6.2.3 总体分布异同
        6.2.4 局部分布异同
        6.2.5 小结
    6.3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6.3.1 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6.3.2 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6.4 英汉语多重强调现象
    6.5 小结
7 英汉语强调句式异同释因
    7.1 引言
    7.2 历时因素
    7.3 认知因素
    7.4 思维因素
    7.5 小结
8 结语
    8.1 引言
    8.2 主要研究发现
    8.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焦点、焦点的分布和焦点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两类双宾语句式的语段生成及其核心语素的及物性阐释[J]. 马志刚,何琴.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1(06)
  • [2]江苏方言和彝语方言的双及物结构地理类型格局——对地理类型过渡带的微观考察[J]. 柳俊.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1(04)
  • [3]感叹构式“好A一NP”分析[J]. 孔敏静.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4]现代汉语小句宾语构式研究[D]. 李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普通话修饰语语序及其移位潜能等级——兼论普通话混合语序和混合结构的类型特征[J]. 金立鑫,柳俊. 语文研究, 2021(02)
  • [6]自闭特质对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彭玉玲.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7]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D]. 李林泽. 西南大学, 2021(01)
  • [8]汉语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D]. 王鑫.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河北临西方言介词研究[D]. 蔺东新.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10]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D]. 王敏辰.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焦点、焦点分布和焦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