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跳绳有利于智力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峰[1](2019)在《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身体素养是学生长期体育锻炼后的重要结果体现,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制订与实施的主要目标,因此身体素养是《标准》制订与实施的重要导向。但作为新近兴起的研究热点,国内外身体素养的概念界定、评价体系、实施策略都等存在差异。在其制订与实施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身体素养,注重学生身体素养的哪些方面不得而知。越早期的运动干预,对于青少年成年后体育锻炼、意志品质的影响越大。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国内外身体素养的理论研究为基础,拟全面、系统探究身体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探寻《标准》(小学阶段)在其历史演变与现实实施中的身体素养导向,剖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寄希望为《标准》促进小学阶段学生身体素养的养成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国内外文献资料,借助系统分析、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对身体素养的内涵概念,哲学基础,指标体系进行重新界定,基于论文界定的身体素养,对我国《标准》(小学阶段)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并探析《标准》(小学阶段)修订中存在的不足。借助教育部《标准》测试数据复核的机会,在我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南部省份各选取1个省份,每个省份10所小学,共计对30所小学的2400名3-6年级小学生,3600名1-6年级小学生家长,120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探寻《标准》(小学阶段)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身体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能体现出有目的身体活动的知识,技能,理解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在各种身体活动中的由内而外的综合表现,并能维持终身体育活动参与的能力。主要包括运动技术和能力;运动的动机和行为;运动的规则和策略;运动的个人和社会属性四个方面。身体素养以一元论和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培育的主要途径包括广泛运动参与的模式,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家校社的协同机制,与运动相关的评价范式。《标准》(小学阶段)在其制订中,注重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重点来促进学生身体素养的发展,但也存在:以外在量化指标为主线的测试机制,忽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抑制学生积极的体育运动动机和行为的养成;以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体系,忽视学生发展的过程,抑制学生的运动规则和策略的发展;测试项目统一必测的发展趋势,忽视学生内在个体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趋于共性。《标准》(小学阶段)的实施在学生方面存在着学生参与的认知有待提高,参与的态度有待端正,参与的动机有待强化;《标准》(小学阶段)的实施在外界支持方面存在着父母与学校的协同度有待提高,学校运动场地配备有待落实,社会对于学校的支持有待量化。导致《标准》(小学阶段)制订与实施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偏差;主体与客体的错位;素质与素养的差异。《标准》(小学阶段)的当前实施应建立一体化的电子档案应对当务之急;构建强制与自由的测评体系面对长远发展;发挥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功能;呼吁家庭教育的理性回归。在《标准》的未来制订上,应健全测试体系,促进学生积极的体育运动动机和行为的养成;拓展关注群体,提升《标准》实施的外环境,健全学生身体素养发展的社会属性;加强师资培训,促进学生身体素养中规则与策略意识的发展。
金柳[2](2016)在《“跑步+武术操+花样跳绳”运动对聋哑儿童工作记忆影响的fMRI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工作记忆是指个体在执行认知过程中,暂时储存与加工信息的能量有限的系统,工作记忆被认为是个体在复杂认知过程中表现差异的最重要甚至是核心的因素之一。聋哑儿童由于其自身的缺陷,认知能力明显不如正常听力人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聋哑儿童工作记忆较差。如能对聋哑儿童的工作记忆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对促进其认知发展,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已有的研究证实,有氧运动能有效的改善聋哑儿童工作记忆能力,但目前尚缺乏脑机制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聋哑儿童工作记忆脑激活模式的影响,从脑系统的角度揭示有氧运动影响聋哑儿童工作记忆的脑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工作记忆发育迟滞的聋哑儿童为研究对象,筛选符合标准的聋哑儿童被试26名,分为有氧运动组(14人),对照组(12人),对有氧运动组实施每周四次,每次30分钟,持续11周的中等强度组合方案(花样跑步+武术操+花样跳绳)运动干预,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进行常规的大课间活动。运动干预前后,对所有被试进行工作记忆任务下的功能磁共振扫描。研究结果:11周有氧运动干预使得聋哑儿童在完成工作记忆任务时的反应时(F(1,24)=15.08,P=0.00<0.01)显着提高,被试在完成工作记忆任务时的脑激活模式发生显着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双侧海马旁回、双侧楔前叶、双侧扣带回、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左侧额极区、左侧颞上回出现显着激活。结论:11周“跑步+武术操+花样跳绳”有氧运动干预提高了聋哑儿童的工作记忆能力,其脑机制是有氧运动诱发聋哑儿童工作记忆脑激活模式的积极变化,进而改善聋哑儿童的工作记忆。
徐小妮[3](2019)在《“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建构与验证》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提升早期儿童教育质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教师对幼儿的研究与支持能力。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是一项综合性专业能力,它指教师借助科学的行为观察分析技术,深入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适宜的教育支持。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培养,他们不仅在教师教育中设置了专门的课程内容,还依据教师的专业水平为他们提供了分层次的培训课程。我国幼儿园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相关的教育培训也很少。因此,针对我国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分层培训研究工作意义重大。本研究围绕幼儿园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发展,建构并验证适合本能力发展的职后分层培训课程框架。即本研究包括两大研究内容:一.建构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分层培训课程框架。即,为什么以及如何以能力为导向、以模块为主要形式建构本研究职后培训课程框架?二.验证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分层培训课程框架的合理性。即,从培训课程框架生成初级水平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并检验培训课程内容实施的有效性。具体研究思路:首先,借助文献法、理论分析法和基于工作坊研讨的经验总结法,建构适合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四个水平)的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然后,生成初级水平教师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并验证课程内容的有效性。研究者以“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上初级水平的教师为例(选取我国某市两所幼儿园的16位教师),调研他们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发展上的现状及培训需求,结合本研究建构的培训课程框架,生成初级水平教师的“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并将此课程内容实施,在行动研究中分析16位初级水平教师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上的发展,由此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分层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合理性。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理论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等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建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分层培训课程框架。通过文献法,研究者确定了本研究建构的职后培训课程框架应以能力本位模块形式进行。借助理论分析法,研究者从各相关知识领域出发,归纳、抽象、演绎、建构了培训课程框架。然后,研究者组建了一支由学前教育专家和一线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坊,通过经验总结对本框架进行二次建构和完善。建构的培训课程框架如下:本研究培训课程以“培养完整儿童”、“发展儿童终身学习能力”、“提升幼儿教育质量”为核心依据,将课程理念定位在“支持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培养会观察,擅分析,巧运用,乐反思的幼儿园教师”。然后,依据课程理念制定了课程目标和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四大领域、十大模块。四大领域分别是幼儿行为观察、幼儿学习研究、幼儿发展评价、个体差异研究。四大领域又衍生出十大模块:水平(一):行为观察的理念及基本技术、幼儿学习的基本特点、儿童发展的基本年龄特点、个体差异的概念及表现;水平(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学习品质的梳理及行为引导、理解发展的路径;水平(三):学习过程的观察评价及支持、发展的交互作用;水平(四):观察分析的反思能力提升。即,随着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提升,培训课程内容逐步整合,呈现出“卧三角”架构,这是由本研究培训课程的理念、学习结果的进阶性(SOLO分类评价理论)、知识的整合性(变构学习模型)决定的。本研究培训课程主要采取案例工作坊形式实施,课程评估以质性形式为主,结合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实施与评估形式主要基于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成人学习特点。其次,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合理性。考虑到本研究培训课程的特点,研究者综合了培训课程框架与初级水平教师参培需求生成了初级水平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实施培训课程,评估教师们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上的变化,从而分析培训课程框架的合理性。1.依据建构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生成培训课程内容。由于时间精力有限,研究者只选取了“幼儿研究与支持”初级水平(即水平一)课程模块生成培训课程内容。首先,研究者调研了初级水平教师的培训需求,为细化初级水平教师培训课程内容,以及验证培训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做准备。依据目的性原则,研究者选取我国某市两所幼儿园,借助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评估工具,筛选出16位初级水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一对一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上的发展特点及培训需求。结果表明,初级水平教师在“幼儿研究与支持”上呈现以下特点:幼儿观察以“看护”为主要目的,观察内容单一、随意,观察记录方法以拍照为主。在观察分析上,主要是对幼儿行为的二次主观描述、总结,意识不到将观察分析结果与自身教育行为联系起来,更无法据此提供适宜的教育支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们对幼儿学习的认知存在误区,不清楚幼儿的学习的特点,过度强调教师教学的重要性。此外,教师们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甚少,在工作中不会运用,也不了解幼儿个体差异的表现,难以做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其次,生成“幼儿研究与支持”初级水平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基于本研究培训课程框架和初级水平教师能力现状,研究者生成了初级水平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共十八个专题:模块一的专题为:(1)观察为何;(2)如何观察;(3)观察什么(角色游戏);(4)观察什么(结构游戏);(5)观察记录与分析。模块二的专题为:(1)幼儿学习的内涵;(2)幼儿学习的方式;(3)幼儿学习的情境;(4)我看到的幼儿学习;(5)教师的角色。模块三的专题为:(1)3-4岁幼儿心理发展图;(2)4-5岁幼儿心理发展图;(3)5-6岁幼儿心理发展图;(4)我看到的幼儿年龄特点。模块四的专题为:(1)感受多彩的幼儿;(2)幼儿个体间差异;(3)幼儿个体内差异;(4)发展适宜性教育。专题内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依据培训课程框架生成课程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课程框架有深入的理解,对参培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和需求有准确把握,以及较高水平的“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2.实施并评估“幼儿研究与支持”初级水平教师培训课程的有效性。研究者与16位初级水平教师开展了为期九个月的行动研究。培训以案例工作坊为主的形式展开。培训后,两所幼儿园参培教师的“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者依据评估要素,结合深度访谈、教师文案、观察记录、幼儿现场活动分析、园长评估等多种来源资料分析发现:培训后教师们开始正确认识幼儿行为观察的价值,能够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科学的观察,并尝试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综合多种发展因素,对幼儿观察记录进行初步分析。他们对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情境、学习特点有了正确认知,能够更多地在游戏生活中发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们开始意识到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与优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去理解和运用。此外,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表现、影响因素、教师角色有了新的认识。部分教师表现出对高水平培训课程内容的需求。教师们在发现儿童的过程中提升了专业反思能力,体验到职业幸福感,促进了可持续专业发展。最后,研究者认为,本研究建构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具备合理性:四大领域的设置、初级水平教师的四大模块安排,以及逐步整合的课程模块架构符合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发展需求。研究者以模块、专题的形式设置培训课程内容,采取案例工作坊为主的形式实施培训有利于激发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动力,培训课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研究反思中,研究者指出,参培教师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提升上存在园所差异和个体差异,这与园所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教师专业发展观以及教师的专业、学历、工作经验、个性特征等因素相关。本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提出并验证了“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后续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生成更高水平的培训课程内容,验证培训课程框架后三个水平的模块。此外,还可以加强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发展特点、职前教育、培训师培训等相关研究。
朱丽娜[4](2017)在《有氧运动干预对聋哑儿童执行功能及其脑网络功能连接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儿童执行功能的训练干预研究成为当前认知神经科学和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已有成果指出儿童执行功能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反复使用这些能力的经验得以强化,特定的训练可以改善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即儿童执行功能具有可塑性。聋哑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听觉功能的丧失,不能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沟通,聋哑儿童存在的认知障碍(如学习困难、注意力转换困难等)、各种心理障碍(如自卑、焦虑、偏激等)和社会适应性问题(如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等)均与其执行功能发育迟滞显着相关。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其执行功能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已有研究证实,有氧运动对聋哑儿童执行功能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但其神经机制尚未得到揭示。研究目的:基于儿童执行功能和脑可塑性的理论和干预研究,综合利用体育测量技术、心理测量技术、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Resting-state functionalMRI,R-fMRI)和心脑关联研究等研究方法,采用11周有氧运动(花样跳绳+武术操+花样跑步)为干预手段,以9-13岁的聋哑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探讨11周有氧运动干预对聋哑儿童执行功能及其脑网络的影响,解决有氧运动影响聋哑儿童执行功能神经机制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执行功能发育迟滞的聋哑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扬州和泰州两所市级特殊教育学校筛选符合标准的聋哑儿童被试为17名,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运动组实施11周有氧运动干预(花样跳绳+武术操+花样跑步),对照组则正常学习与生活。利用R-fMRI技术和基于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分析方法评价有氧运动干预前后聋哑儿童执行控制网络的功能连接变化;使用2-back任务测量有氧运动干预前后聋哑儿童执行功能的变化。研究结果:(1)11周有氧运动前、后聋哑儿童完成2-back任务的时间X组别的交互作用为(F(1,15)=5.10,P=0.0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1周有氧运动干预前、后两组聋哑儿童执行控制网络功能连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为:右侧额下回(Right inferior frontal gyrus)与左侧小脑(Left cerebellum)(P=0.02<0.05),右侧额下回(Right inferior frontal gyrus)与左侧背外侧前额叶(Left dorsal prefrontal cortex)(P=0.03<0.05),右侧额下回(Right inferior frontal gyrus)与左侧颜中回(Left middle temporal gyrus)(P=0.03<0.05)的功能连接显着减弱,左侧丘脑(Left thalamus)与右侧小脑(Right cerebellum)(P=0.02<0.05)的功能连接显着增强。(3)实验组聋哑儿童的4对ROI间的执行控制网络功能连接变化与执行功能行为表现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右侧额下回(Right inferior frontal gyrus)与左侧小脑(Left cerebellum)(r=0.55,P=0.02<0.05),右侧额下回(Right inferior frontal gyrus)与左侧背外侧前额叶(Left dorsal prefrontal cortex)(r=2,P=0.09>0.05),右侧额下回(Right inferior frontal gyrus)与左侧颞中回(left middle temporal gyrus)(r=0.28,P=0.27>0.05),右侧小脑(Right Cerebellum)与左侧丘脑(Left thalamus)(r=-0.05,P=0.84>0.05)。研究结论:(1)11周有氧运动干预对聋哑儿童执行功能行为表现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2)11周有氧运动干预可以促进聋哑儿童执行控制网络功能连接的变化。(3)11周有氧运动干预所致聋哑儿童执行控制网络的功能连接变化与有氧运动干预所致聋哑儿童执行功能改善呈显着性相关。
赵茜[5](2020)在《幼儿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与实施对幼儿智能、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的基础是从幼儿教育开始的,早期积极的体验集体生活的经验对于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并且为以后的学校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教育事业,并出台了相关《纲要》《计划》等文件,都明确提出幼儿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与实施的重要性。而合理的开发和实施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有助于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无疑是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起点潜能开发幼儿园其中2个大班的幼儿,进行为期一学期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干预。对照班幼儿依照原定体育课程内容组织活动或游戏,实验班幼儿则采用自编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干预。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干预前后的问卷所得分数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实验前后幼儿智能、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上的结果差异得出:(1)在幼儿智能上,实验后实验组的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知自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五个维度都有显着性提高,说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干预提高了幼儿智能发展。同时,差值对比发现,实验组的言语语言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四个维度提高速度最为明显,说明,幼儿智能提高不是自然增长而是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干预的结果。(2)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上,实验后实验组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交往能力、社交障碍、亲社会行为三个维度都有非常显着性的提高,说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干预提高了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差值对比发现,实验组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交往能力、社交障碍、亲社会行为三个维度提高速度最为明显。说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不是自然增长而是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干预的结果。(3)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上,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并提出的建议:(1)提高国家和地区相关教育部门、幼儿园及家长对幼儿智能、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视程度,相关部门加大对幼儿体育课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相关的体育课程建设。(2)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中,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合理地、适宜地促进幼儿智能、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3)体育课程要给幼儿提供自由、轻松的游戏氛围,让他们感受到游戏所带给的快乐体验。(4)要着重重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幼儿园要加大力度开展有关加强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课程,要丰富课程的形式,多增加幼儿与大自然的接触,并建立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估数据库。
熊轩[6](2019)在《运动干预改善聋哑儿童执行功能的脑网络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聋哑儿童由于没有听力,不能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引发了许多行为和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均与其执行功能发育迟滞有关,亟需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体育运动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其神经机制涉及多个脑区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然而人脑的运作并不仅取决于单个脑区的活动,而是取决于一个广泛分布的多个脑区整合的动态系统。已有的研究仅在脑功能上初步探索了多个脑区的协同变化关系,但并未涉及到脑网络特征的探索,仍缺乏来自于脑网络机制的证据。目的:探讨运动干预对聋哑儿童执行功能和脑结构协变网络以及脑功能协变网络的影响,为运动干预改善聋哑儿童执行功能的神经机制提供新的脑网络证据。方法:从两所特校共筛选出28名聋哑儿童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4名实施组合运动干预,对照组14名在相同的时间常规学习生活。利用执行功能测量工具评价运动干预前、后聋哑儿童执行功能的变化;利用结构磁共振(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联合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方法和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分别构建基于灰质体积(gray matter volume,GMV)的脑结构协变网络(structural covariance network,SCN)和基于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的脑功能协变网络(functional covariance network,FCN)。采用图论(Graph Theory)方法分析聋哑儿童脑协变网络的小世界属性。结果:(1)运动干预后聋哑儿童抑制功能任务改善[F(1,14)=9.95,P<0.01,ηp2=0.42];刷新功能改善[F(1,14)=9.61,P<0.01,ηp2=0.41];转换功能的时间×组别交互作用[F(1,14)=3.41,P>0.05,17p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表现出改善的趋势。(2)运动干预后聋哑儿童右侧小脑前叶(Anterior Cerebellum)以及颖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等脑区的灰质体积减少;眶内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medial orbital)等脑区的低频振幅减弱;距状裂周围皮层(Calcarine fissure and surrounding cortex)、角回(Angular gyrus)以及顶下缘角回(Inferior parietal,but supramarginal and angular gyri)等脑区的低频振幅增强(统计阈值设置为P<0.05,未校正,Cluster size为70)。(3)运动干预后聋哑儿童脑结构协变网络和脑功能协变网络的小世界属性更好。结论:(1)运动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聋哑儿童执行功能的行为表现;(2)运动干预可以促使聋哑儿童脑结构和脑功能发生可塑性变化;(3)运动干预可以增强聋哑儿童脑结构协变网络和脑功能协变网络的小世界属性;(4)运动干预所致的聋哑儿童执行功能改善的机制不仅涉及脑结构和脑功能的变化,可能还涉及结构协变网络和功能协变网络的网络特征变化。
蔡春先[7](2020)在《不同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其时程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执行功能是大脑多种认知功能的集合,主要包含抑制、刷新和转换3个子功能,它能够加工、控制并协调各种认知过程,优化人类认知反应模式,从而使大脑做出适宜的反应。已有研究表明,运动能够对儿童的执行功能产生显着影响。在此基础上,如何提高运动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效果已成为心理科学、教育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探究不同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其时程效益,为运动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提供有效的手段,同时也为相关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实证参考。本文运用实验法,采用单人跳绳作为运动干预手段,依据跳绳的节奏进行随机分组,使用Flanker任务、2-back任务、More-odd shifting任务测量工具全面评价运动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情况及其时程效益。实验一考察了一次性不同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其延迟效益。结果表明:(1)抑制功能:高强度间歇组(HIIT组)和中强度间歇组(MIIT组)在不同时间点上Flanker任务的反应时均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低强度间歇组(LIIT组)不同时间点上的反应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刷新功能:HIIT组和LIIT组不同时间点上2-back任务的反应时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MIIT组不同时间点上的反应时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3)转换功能:HIIT组不同时间点上More-odd shifting任务的反应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MIIT组和LIIT组不同时间点上的反应时均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4)在运动后30分钟时间点上不同实验组More-odd shifting任务的反应时存在差异(p<0.05)。实验二考察了8周中、高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其时程效益。结果表明:(1)HIIT组和MIIT组在不同时间点上Flanker、2-back、More-odd shifting任务的反应时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各时间点上HIIT、MIIT组三个任务的反应时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间歇运动是一种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有效运动方式。间歇运动对儿童执行功能影响的效果以及时程效益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有一定的关系,长期中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的促进效果最佳。
蔡恒生[8](2020)在《足球游戏对5-6岁幼儿动商的影响与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幼儿的体质健康问题,但仍然有大部分的家长更多的关注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是否学会计算,认识多少字,提前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针对此问题,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发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意在还儿童一个天真浪漫、快乐无忧的童年。2019年4月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足球特色幼儿园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幼儿园广泛开展足球游戏,遴选、开发和设计一批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足球游戏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现象,本研究对天津市河西区第二十六幼儿园(体南园)共39名5-6岁幼儿进行实验研究,对传统体育游戏和足球游戏分别设计一套游戏方案,并运用5-6岁动商测评体系对幼儿进行实验前后测量,通过对比得出更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运动方案,并且也为日后幼儿园足球游戏的开展提供方案和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5-6岁幼儿无论是参加传统体育游戏还是足球游戏,都有利于提高幼儿动商水平。但是从增长速度来看,足球游戏实验组增长率明显高于传统体育游戏实验组。在身体机能维度上,传统体育游戏实验组和足球游戏实验组男、女生在BMI指标中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肺活量指标通过实验干预后,传统体育游戏实验组和足球游戏实验组男生具有显着性差异,而女生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在运动素质维度上,传统体育游戏实验组男、女生仅有走平衡木中具有显着性提高,而足球游戏实验组男、女生除了斜身引体和坐位体前屈两个测试项目提高不显着,其余八个指标均有显着提高。在运动智能维度上,传统体育游戏实验组男、女生仅有5m接沙包测试项目得分具有显着提高,而足球游戏实验组男、女生除了连续跳绳5个成绩不具有显着性提高,其余九项均得到显着性提高。在运动心理机能维度,传统体育游戏实验组和足球游戏实验组男、女生在运动心理机能测试量表得分均具有显着性提高,但是从均差上看,足球游戏实验组提高的幅度高于传统体育游戏实验组,传统体育游戏实验组被试幼儿在热爱体育活动的程度和体育活动的意识方面分值提高具有显着性,但在运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社会交往水平问项中分值提高不显着,而足球游戏实验组被试幼儿则在热爱体育活动的程度、体育活动的意识和运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社会交往水平三方面均有显着提高。在离差动商上,传统体育游戏实验组虽然实验前后动商总分值有显着提高,但是由于提高幅度远低于足球游戏实验组,导致传统体育游戏实验组被试幼儿在离差动商上明显下降,而足球游戏实验组被试幼儿离差动商明显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幼儿园体育开展难的问题出现在幼儿园体育师资匮缺、幼儿体育资金投入不足和国家对幼儿体育教师人才培养等问题上。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倡首先要加快足球特色幼儿园建设,对足球特色幼儿园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其次在幼儿体育教师的培养机制上,采取联合培养模式,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联合教学或者专门开设幼儿体育相关专业,幼儿园也可与体育培训机构、俱乐部、体育协会等联合开展教学,使幼儿体育专业化;最后幼儿园应该定期开展亲子活动日,加强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培养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默契,实现家校共育。
孙瑞[9](2019)在《全脑型教学模式在智障儿童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实验法进行,从智障儿童协调性、灵敏性、双侧运动技能等方面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的,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进行体育动作的学习,在不断的学习锻炼中掌握动作技能,促进智他们的身体机能发展,同时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智障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实验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情况,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要针对实际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涉及的方面着重开展教学实验,进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诠释全脑型教学模式在智障儿童教学中的必要性。将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应用到实验组,经过15周左右的实验干预,并结合调查问卷,将最后的实验以及调查结果与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全脑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能够使智障儿童的前庭功能感知空间能力提高,在运动技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平衡性方面都对智障儿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通过全脑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能够提高智障儿童大脑神经调节肌肉活动的速率,让智障学生能够在环境的变换下快速作出相应的反应,使智障儿童在生活中各方面反应更加灵敏。(3)通过全脑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加强了智障儿童的两侧肢体运动的协调性,使身体各部分配合更熟练,提高了双侧运动能力。(4)通过全脑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智障儿童平衡方面、灵敏方面、双侧运动方面提高都提到了提高,增强了智障学生身体机能。在此基础上,也使智障学生认识事物,感知事物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对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同时,教学是以组级为单位进行,学习方式为学生集体学习,互助学习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间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帮助,逐渐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屈美丽[10](2017)在《特教学校培智类体育课堂基本动作技能学习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沧州市特教学校培智类体育课堂教学进行调查,考察智力障碍学生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状况,并比较两组学生在前后测动作技能的差异,探讨基本运动能力训练对智障儿童其他基本体育动作技能学习的促进作用,并在为期四个月的实验干预之后,对实验组学生的家长及相关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目的主要在于检验本实验的效果,以及实验组智力障碍学生经过实验后的变化。进一步分析智力障碍学生的运动特点和发展规律,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希望能通过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为其他地区、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实践教学的参考。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可以看出低年级智力障碍学生体育课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效果不明显。2、在培智体育课堂加入十六周基本动作技能学习之后,实验组学生单脚站立、立定跳远、跳绳等进步显着,而撤销实验干预之后进行再测试,学生测试成绩仍比前测要高,说明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有助于促进智力障碍学生速度、力量、平衡、协调和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发展。十六周基本动作技能学习之后,投篮入筐效果并不显着,说明短时间内基本动作节能学习对提高学生肌肉控制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实验结束后,大部分家长、教师认为学生在动作学习、交流等方面进步明显,说明了基本动作技能学习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动作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说明良好的体育动作技能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4、在体育课堂加入基本动作技能学习之后进行延伸动作技能学习,结果表明对学生学习新动作的速度、精确程度等具有正迁移的作用,说明基本动作技能学习对智力障碍儿童学习其他运动技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儿童跳绳有利于智力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跳绳有利于智力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已有的界定 |
二、本文对于身体素养的界定 |
三、体适能测评的界定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一、关于身体素养概念的研究 |
二、关于身体素养评价内容的研究 |
三、关于身体素养评价方式的研究 |
四、关于我国《标准》的研究 |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六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过程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过程 |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一章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制订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历史 |
一、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逻辑起源 |
二、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历史演变 |
第二节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现状 |
一、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与国家教育政策 |
二、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与学生全面发展 |
三、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 |
第二章 身体素养的国际关注与全球共识 |
第一节 身体素养的国际关注 |
一、发达国家对于身体素养的关注 |
二、发展中国家对于身体素养的关注 |
三、身体素养国际关注的小结 |
第二节 身体素养的全球共识 |
一、身体素养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要前提 |
二、身体素养是积极生活方式的催化剂 |
三、身体素养是优异文化成绩的推动力 |
第三章 主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现状 |
第一节 美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日本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俄罗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主要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研究现状的小结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身体素养实现的哲学基础 |
一、一元论的哲学基础 |
二、身体素养的现象学基础 |
第二节 身体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 |
一、广泛运动参与的模式 |
二、过程性的评价体系 |
三、家校社的协同机制 |
四、与运动相关的评价范式 |
第三节 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小学阶段)的贡献 |
一、以促进学生身体活动的积极参与为重点 |
二、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中心 |
第四节 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小学阶段)制订的不足 |
一、以外在量化指标为主线的测试机制,忽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 |
二、以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体系,学生发展的过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
三、测试项目的统一必测的发展趋势,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体现 |
第五节 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小学阶段)实施的问题 |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
二、外界支持方面的问题 |
第六节 《标准》(小学阶段)制订与实施问题的原因探析 |
一、理想与现实的偏差 |
二、主体与客体的错位 |
三、素质与素养的差异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改进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身体素养的内涵 |
二、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制订与实施的问题 |
三、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制订与实施问题的原因 |
第二节 改进建议 |
一、《标准》(小学阶段)的当前实施 |
二、《标准》的未来修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问卷 |
附件二 访谈题纲 |
附件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后记 |
(2)“跑步+武术操+花样跳绳”运动对聋哑儿童工作记忆影响的f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问题提出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工作记忆 |
1.1 工作记忆的定义 |
1.2 工作记忆的测量范式 |
1.3 儿童工作记忆的可塑性 |
2 有氧运动对儿童工作记忆影响的研究 |
2.1 短时有氧运动对儿童工作记忆的影响 |
2.2 长期有氧运动对儿童工作记忆的影响 |
2.3 有氧运动与脑的可塑性研究 |
3 有氧运动对聋哑儿童工作记忆的影响 |
3.1 聋哑的概念描述 |
3.2 聋哑儿童认知特征 |
3.3 有氧运动对聋哑儿童工作记忆的影响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聋哑儿童人口统计学变量和身心健康状况的差异 |
3.2 有氧运动前后聋哑儿童工作记忆的变化 |
3.2.1 实验前测各组聋哑儿童工作记忆的差异 |
3.2.2 有氧运动对聋哑儿童工作记忆影响的结果 |
3.3 有氧运动前后聋哑儿童工作记忆脑激活模式的变化 |
4 讨论 |
4.1 有氧运动对聋哑儿童工作记忆的影响 |
4.2 有氧运动对聋哑儿童工作记忆脑激活模式的影响 |
4.3 有氧运动改善聋哑儿童工作记忆的脑机制 |
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瑞文智力量表 |
附录2 儿童心理体检量表 |
附录3 利手问卷 |
附录4 11周组合有氧运动方案的设计与开发 |
致谢 |
(3)“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建构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关注早期儿童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
(二)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
(三)我国亟需开展“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研究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课程框架与建构 |
(一)课程框架的概念 |
(二)课程框架的形式 |
(三)能力本位课程框架的模块化建构 |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 |
(一)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理念 |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的现状 |
(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与分层培训 |
三.“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 |
(一)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概念界定 |
(二)发达国家“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特点 |
(三)我国“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现状 |
四.文献评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一)研究一:建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 |
(二)研究二: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效度 |
(一)描述型效度 |
(二)解释型效度 |
(三)评价型效度 |
(四)反思型效度 |
(五)实践型效度 |
四.研究伦理 |
第四章 建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 |
一.课程理念与目标 |
(一)课程理念与目标 |
(二)理论依据与论证 |
二.课程内容与架构 |
(一)课程内容与架构 |
(二)理论依据与论证 |
三.课程形式与评估 |
(一)课程形式与评估 |
(二)理论依据与论证 |
第五章 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1.生成教师培训课程内容 |
一.参培教师需求分析 |
(一)访谈设计 |
(二)访谈分析 |
(三)参培教师需求分析 |
二.“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及其生成 |
(一)模块一:幼儿行为观察的理念与基本技术 |
(二)模块二:幼儿学习的基本特点 |
(三)模块三:幼儿发展的基本年龄特点 |
(四)模块四:幼儿个体差异的概念及表现 |
第六章 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2.实施并评估教师培训课程 |
一.“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的实施 |
(一)研究园所概况 |
(二)培训课程的实施过程 |
二.“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评估方案 |
(一)评估要素 |
(二)评估方法 |
三.“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评估结果 |
(一)过程性评估 |
(二)结果性评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一)影响因素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 |
三.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参培教师培训需求访谈提纲 |
附录2 参培教师培训效果访谈提纲 |
附录3 幼儿行为观察记录表 |
附录4 教师活动观察记录表 |
附录5 INTASC新手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标准 |
附录6 工作坊研讨目标与活动流程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有氧运动干预对聋哑儿童执行功能及其脑网络功能连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前沿热点: 儿童执行功能干预研究 |
1.2 体育运动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神经机制探索 |
1.3 有氧运动干预改善聋哑儿童执行功能的神经机制探索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综述 |
1 执行功能与脑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
1.1 执行功能概述 |
1.2 儿童执行功能及其脑网络的可塑性 |
2 体育运动与儿童执行功能研究进展 |
2.1 体育运动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剂量效应”探索 |
2.2 体育运动改善特殊儿童执行功能的方案设计探索 |
3 体育运动与脑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
3.1 体育运动促进成年人的脑可塑性的变化 |
3.2 体育运动促进儿童脑可塑性的改善 |
4 聋哑儿童执行功能、脑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
5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与脑功能网络连接性的研究进展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有氧运动干预方案与实施 |
2.3 测量工具 |
2.4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的采集 |
2.5 静息态fMRI数据的预处理 |
2.6 感兴趣区的选择 |
2.7 实验程序 |
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聋哑儿童的人口统计学各项变量和身心健康状态 |
3.2 11周有氧运动对聋哑儿童执行功能行为表现的影响 |
3.3 11周有氧运动前、后聋哑儿童执行控制网络功能连接变化的结果分析 |
3.4 11周有氧运动干预所致聋哑儿童执行控制网络功能连接变化与执行功能行为表现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11周有氧运动干预有氧运动对聋哑儿童执行功能行为表现的改善 |
4.2 11周有氧运动干预对聋哑儿童执行控制网络功能连接的影响 |
4.3 11周有氧运动干预后聋哑儿童执行控制网络功能连接变化与行为表现变化的关系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11周有氧运动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附录2: 利手问卷 |
附录3: 儿童心理体检量表 |
附录4: 瑞文智力测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幼儿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与实施对幼儿智能、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点及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幼儿体育课程 |
2.1.2 智能 |
2.1.3 人际交往 |
2.1.4 社会适应能力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对幼儿智能研究现状 |
2.2.2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对幼儿人际交往研究现状 |
2.2.3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现状 |
2.2.4 幼儿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研究现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对幼儿智能研究现状 |
2.3.2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对幼儿人际交往研究现状 |
2.3.3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现状 |
2.3.4 幼儿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2.1 量表的选用 |
3.2.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3 实验法 |
3.2.3.1 实验时间 |
3.2.3.2 实验过程 |
3.2.3.3 实验设计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两个班级幼儿各项能力指标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2 实验前与实验后体育课程对幼儿智能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前两个班级的幼儿在智能各维度上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2.2 实验后两个班级幼儿智能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2.3 实验前后两个班级幼儿智能差值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3 实验前与实验后体育课程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3.1 实验前两个班级的幼儿在人际交往能力各维度上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3.2 实验后两个班级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3.3 实验前后两个班级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差值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4 实验前与实验后体育课程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4.1 实验前两个班级的幼儿在社会适应能力各维度上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4.2 实验后两个班级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4.3 实验前后两个班级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差值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存在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6)运动干预改善聋哑儿童执行功能的脑网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研究热点 |
1.2 体育运动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神经机制探索 |
1.3 体育运动改善特殊儿童执行功能的探索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执行功能的概述 |
1.1 执行功能的概念 |
1.2 儿童执行功能发育特征 |
2 体育运动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研究进展 |
2.1 体育运动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剂量效应”探索 |
2.2 长期运动干预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研究进展 |
3 体育运动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脑机制研究进展 |
3.1 脑可塑性假说与执行功能 |
3.2 体育运动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脑功能机制 |
3.3 体育运动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脑结构机制 |
4 磁共振技术与脑网络的研究进展 |
4.1 脑网络与复杂网络 |
4.2 图论及拓扑属性概述 |
4.3 基于磁共振技术的脑网络研究进展 |
5 聋哑儿童执行功能与脑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
5.1 聋哑儿童的发育特征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问题提出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运动干预方案 |
2.3 测量工具 |
2.4 磁共振数据的采集 |
2.5 磁共振数据的处理 |
2.6 协变脑网络的构建及阈值选择 |
2.7 实验程序 |
2.8 数理统计 |
3 结果 |
3.1 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 |
3.2 运动强度监测结果 |
3.3 运动干预前、后聋哑儿童完成执行功能任务的行为表现差异 |
3.4 运动干预前、后聋哑儿童GMV与ALFF的差异 |
3.5 运动干预前、后聋哑儿童SCN和FCN的差异 |
4 讨论 |
4.1 运动干预对聋哑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
4.2 运动干预对聋哑儿童GMV、ALFF的影响 |
4.3 运动干预对聋哑儿童SCN、FCN的影响 |
4.4 运动干预所致聋哑儿童执行功能改善的脑机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11周有氧运动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附录2: 利手问卷 |
附录3: 儿童心理体检量表 |
附录4: 瑞文智力测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基金项目 |
(7)不同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其时程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运动与儿童执行功能的关系 |
2.2 运动方案设计与儿童执行功能发展 |
2.2.1 运动强度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
2.2.2 运动时间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
2.2.3 运动项目类型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
2.3 运动对特定儿童群体执行功能的影响 |
2.4 测量任务对运动干预儿童执行功能研究的影响 |
2.5 运动影响大脑执行功能的机制研究 |
2.5.1 运动影响执行功能的心理学机制 |
2.5.2 运动改善执行功能的神经生理学机制 |
2.5.3 运动改善执行功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
2.6 运动影响执行功能相关研究中的变量控制 |
2.6.1 性别 |
2.6.2 年龄 |
2.6.3 被试者身体状况 |
2.6.4 被试者文化程度 |
2.7 小结 |
2.7.1 关于运动干预与儿童执行功能 |
2.7.2 关于运动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机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实验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2.1 实验对象与分组 |
3.2.2 被试选取标准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地点及测试时间 |
3.3.2 运动方案 |
3.3.3 执行功能测量 |
3.3.4 实验程序 |
3.3.5 数理统计分析 |
3.3.6 实验仪器设备 |
4 研究结果 |
4.1 实验一数据结果与分析 |
4.1.1 不同时间点三个组别儿童执行功能水平的描述统计 |
4.1.2 运动干预前儿童执行功能水平同质性检验 |
4.1.3 不同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抑制功能的影响 |
4.1.4 不同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刷新功能的影响 |
4.1.5 不同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转换功能的影响 |
4.2 实验二数据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在不同时间点儿童执行功能水平的描述统计 |
4.2.2 执行功能前测同质性检验 |
4.2.3 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抑制功能的影响 |
4.2.4 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刷新功能的影响 |
4.2.5 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转换功能的影响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不同强度间歇性急性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
5.2 不同强度间歇性急性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影响的延迟效益 |
5.2.1 高强度间歇急性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影响的延迟效益 |
5.2.2 中强度间歇急性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影响的延迟效益 |
5.2.3 低强度间歇急性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影响的延迟效益 |
5.3 不同时间点三种强度间歇性急性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影响的比较 |
5.4 8周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
5.5 8周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影响的时程效益 |
5.6 不同时间点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影响的比较 |
5.7 总讨论 |
6 研究不足 |
7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足球游戏对5-6岁幼儿动商的影响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动商概念界定 |
2.1.2 幼儿体育概念界定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幼儿园体育现状研究 |
2.2.2 动商发展现状研究 |
2.3 国内外动商理论的溯源研究 |
2.4 动商测评体系研究 |
2.4.1 动商构成要素研究 |
2.4.2 动商测评体系的指标选取研究 |
2.5 动商与其他商数研究 |
2.5.1 动商与智商和情商关系研究 |
2.5.2 动商与健商和体商差异研究 |
2.6 游戏干预对幼儿动商的影响研究 |
2.6.1 传统体育游戏对幼儿动商的影响 |
2.6.2 足球游戏对幼儿动商的影响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幼儿运动环境质量测试量表》对河西区第二十六幼儿园(体南园)运动环境质量测量结果分析 |
4.2 实验干预前动商测评结果分析 |
4.2.1 实验干预前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维度差异性分析 |
4.2.2 实验干预前运动智能维度差异性分析 |
4.2.3 实验干预前运动心理维度差异性分析 |
4.2.4 实验干预前幼儿动商测量总分差异性分析 |
4.3 实验干预后动商测评结果分析 |
4.3.1 实验干预后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维度差异性分析 |
4.3.2 实验干预后运动智能维度差异性分析 |
4.3.3 实验干预后运动心理维度差异性分析 |
4.3.4 实验干预后幼儿动商测量总分差异性分析 |
4.4 实验干预前后动商测评结果对比分析 |
4.4.1 实验干预前后身体机能与运动素质维度对比分析 |
4.4.2 实验干预前后运动智能维度对比分析 |
4.4.3 游戏干预前后运动心理机能维度对比分析 |
4.4.4 实验干预前后动商测评总分对比分析 |
4.4.5 实验干预前后离差动商得分对比分析 |
5 讨论 |
5.1 从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维度讨论传统体育游戏和足球游戏对幼儿动商的影响 |
5.1.1 从身体机能维度讨论传统体育游戏和足球游戏对幼儿动商的影响 |
5.1.2 从运动素质维度讨论传统体育游戏和足球游戏对幼儿动商的影响 |
5.2 从运动智能维度讨论传统体育游戏和足球游戏对幼儿动商的影响 |
5.3 从运动心理机能维度讨论传统体育游戏和足球游戏对幼儿动商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局限性分析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幼儿园运动环境质量测量问卷(示例) |
附录2 5-6岁儿童动商测评体系评价标准 |
附录3 实验安排 |
致谢 |
研究生个人简历 |
(9)全脑型教学模式在智障儿童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智障儿童成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
1.1.2 特殊教育发展的紧迫性 |
1.1.3 全脑型教学模式对智障儿童的必要性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实践意义 |
3 研究综述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智障儿童 |
3.1.2 “全脑型教学模式”的概念 |
3.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3.2.1 关于智障儿童体育教学相关研究 |
3.2.2 关于全脑型教学相关研究 |
3.2.3 关于智障儿童在全脑型体育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专家访谈法 |
4.2.3 问卷调查法 |
4.2.4 实验法 |
4.2.5 观察法 |
4.2.6 数理统计法 |
5 实验研究理论分析 |
6 实验设计与实施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假设 |
6.3 实验对象 |
6.4 实验时间、地点、器材 |
6.5 实验变量、实验过程和实验设计 |
6.5.1 实验变量 |
6.5.2 实验过程 |
6.5.3 实验设计 |
7 结果与分析 |
7.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情况对比分析 |
7.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平衡方面对比分析 |
7.1.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灵敏方面对比分析 |
7.1.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双测运动能力方面对比分析 |
7.1.4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对比分析 |
7.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平衡方面测试情况对比分析 |
7.2.1 实验组实验前后平衡方面对比分析 |
7.2.2 对照组实验前后平衡方面对比分析 |
7.2.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平衡方面对比分析 |
7.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灵敏方面测试情况对比分析 |
7.3.1 实验组实验前后灵敏方面对比分析 |
7.3.2 对照组实验前后灵敏方面对比分析 |
7.3.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灵敏方面对比分析 |
7.4 实验组与对照组双侧运动能力测试情况的对比分析 |
7.4.1 实验组实验前后双侧运动能力对比分析 |
7.4.2 对照组实验前后双侧运动能力对比分析 |
7.4.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双侧运动能力对比分析 |
7.5 实验组与对照组社会交往能力测试情况的对比分析 |
7.5.1 实验组实验前后社会交往能力对比分析 |
7.5.2 对照组实验前后社会交往能力对比分析 |
7.5.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社会交往能力对比分析 |
8 讨论 |
8.1 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对智障学生平衡性的影响 |
8.2 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对智障学生灵敏性的影响 |
8.3 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对智障学生双侧运动技能的影响 |
8.4 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
9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特教学校培智类体育课堂基本动作技能学习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对中度智力障碍学生体育课堂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智力障碍相关概念 |
2.1.2 特殊教育 |
2.1.3 特殊体育 |
2.1.4 培智学校 |
2.1.5 体育教学设计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体育活动对智障儿童的影响 |
2.2.2 我国培智学校的体育课现状 |
2.2.3 国外培智学校体育课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实验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地观察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沧州市培智学校学生基本情况 |
4.1.1 培智学生年龄及智力结构 |
4.1.2 智障学生性别比例 |
4.1.3 小结 |
4.2 沧州市培智学校体育课课堂活动情况 |
4.2.1 培智学校体育课堂时间分配 |
4.2.2 培智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
4.2.3 培智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
4.2.4 小结 |
4.3 实验前测后测比较分析 |
4.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分析 |
4.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分析 |
4.3.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后测分析 |
4.3.4 实验组与对照组课堂教学效果 |
4.3.5 小结 |
4.4 实验结束三周后追踪结果分析 |
4.4.1 实验组前测、实验后测与实验三周后测试的对比分析 |
4.4.2 实验组与对照组三周后追踪结果对比分析 |
4.5 家长和班主任认为本实验干预对被试者其他方面的影响 |
4.6 训后延伸学习其他技能的比较分析 |
4.6.1 实验组学习新技能的情况分析 |
4.6.2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存在的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儿童跳绳有利于智力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D]. 张强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2]“跑步+武术操+花样跳绳”运动对聋哑儿童工作记忆影响的fMRI研究[D]. 金柳. 扬州大学, 2016(02)
- [3]“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建构与验证[D]. 徐小妮.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4]有氧运动干预对聋哑儿童执行功能及其脑网络功能连接的影响[D]. 朱丽娜. 扬州大学, 2017(12)
- [5]幼儿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与实施对幼儿智能、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的实验研究[D]. 赵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运动干预改善聋哑儿童执行功能的脑网络机制研究[D]. 熊轩. 扬州大学, 2019
- [7]不同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其时程效益研究[D]. 蔡春先.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8]足球游戏对5-6岁幼儿动商的影响与分析[D]. 蔡恒生.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9]全脑型教学模式在智障儿童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孙瑞.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10]特教学校培智类体育课堂基本动作技能学习实验研究[D]. 屈美丽. 北京体育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