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针刺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方法提高疗效——附205例报告

改进针刺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方法提高疗效——附205例报告

一、改进手术操作方法、提高针麻阑尾切除术效果——附205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萌[1](2019)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外科疾患,位列消化道畸形第3位,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幽门环肌增生、肥厚,致使幽门管腔狭窄、延长而引起的机械性梗阻,如得不到及时规范治疗,患儿会出现营养不良、体重不增、随着时间延长甚至体重减轻、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黄疸、甚至死亡等多种并发症。幽门环肌切开术(Pyloromyotomy,PRT)是治疗CHPS的标准术式,有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Open Pyloromyotomy,OP)和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Laparoscopic Pyloromyotomy,LP)。近年来,微创技术飞速发展,腹腔镜技术治疗CHPS为小儿外科医师和患儿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就LP与OP两种术式各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目的对比LP与OP治疗CH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CHP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限定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取得58例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开腹组(n=33)和腹腔镜组(n=25),两组均行PRT,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呕吐、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对术后1个月手术瘢痕进行评分。结果1.术前一般资料比较:两组在患儿年龄、性别构成比、体重、幽门肌厚度、幽门管长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呕吐、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个月手术瘢痕评分比较: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对手术瘢痕进行评分,腹腔镜组瘢痕评分明显优于开腹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治疗CHPS疗效确切,安全,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留院时间短、外观美观等优势。

汤捷,戎祯祥,刘慧军[2](2014)在《应用专用器械行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应用专用器械行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对新容奇医院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由同一术者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205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组98例,常规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组107例,前瞻性地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孔组与三孔组相比,手术时间(P=0.084)、术中出血量(P=0.249)、肠道功能恢复时间(P=0.978)、住院时间(P=0.311)、术后24 h及72 h疼痛评分(P=0.496,P=0.135)、总住院费用(P=0.092)、切口感染数(P=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口满意度单孔组显着高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围手术期内均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专用器械行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可有效降低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操作难度,达到常规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切口更具美观效果。

滕颖,李晨阳[3](2011)在《腹腔镜在妇科急腹症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妇科急腹症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9年10月~2010年10月76例妇科急腹症患者应用腹腔镜进行诊断与手术治疗情况分析。结果:76例妇科急腹症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1例中转开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均保留了输卵管,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腹腔镜手术在妇科急腹症中能明确诊断并同时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休克型异位妊娠和盆腔脓肿不再是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

郭旭[4](2010)在《腹腔镜常用肾动脉结扎方法的猪肾模型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腹腔镜在泌尿外科的应用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发明初期也许大家都认为它仅仅是对于一种新的手术方法的探索,没有谁期待它会为泌尿外科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但是,近十多年来,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和应用速度却只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现在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在进行肾脏手术尤其是肾切除手术方式的选择时,首先选择采用腹腔镜手术方法的比例已经超过半数。而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切除肾脏的时候,肾血管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随着腹腔镜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科研人员设计的肾血管的结扎设备层出不穷,而不同的手术医生在腹腔镜手术中处理肾血管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在国内,钛夹和威克结扎锁(hem-o-lok夹)等新的腹腔镜血管结扎设备已经在腹腔镜手术中广泛应用。而在国外,腔内直线型切割吻合器(ENDO-GIA或ENDO-CUT)和威克结扎锁(hem-o-lok夹)则是比较受欢迎的选择。我们试图通过猪肾动脉的标本试验来模拟评估腹腔镜下肾切除术中最常用的几种肾血管处理方法(丝线结扎、钛夹、威克结扎锁、腔内直线型切割吻合器)的耐受压力情况。方法:因为猪的肾脏在大小和宏观结构上与人的肾脏极为相似。同时在获得标本上相对比较容易,因此我们决定采用新鲜离体猪肾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检测。同期取出新鲜屠宰的生猪肾脏标本(带有肾门部位的所有组织结构),分别将肾门处的血管结构清楚的解剖出来,以确保肾动脉的完整性,使留取的血管长度足够插入准备进行试验的测压设备,选取测试区没有分支动脉血管的,且管径近似的标本。随机把标本分成四组,每组入选8个标本,每个标本的一端采用一个试验设备闭合,另一端接入测压设备并用丝线固定,通过向肾动脉内匀速注入生理盐水来增加压力,同时测定血管内的压力变化直至出现泄漏并记录下来,通过测量所得的数据来模拟评估临床各种肾血管结扎方法的耐受压力情况。结果:所有的实验组在300mmHg以下的生理压力下均未出现泄漏。丝线结扎和hem-o-lok夹即使是在800mmHg的较高压力下也未发生泄漏,但是有1例ENDO-GIA30(2.5mm)在约650mmHg压力下发生了泄漏。而一例钛夹在约400mmHg压力下发生了泄漏。结论:所有参与实验的设备在生理条件下都能够闭合肾动脉而未发生泄漏现象,说明它们在正常使用的手术过程中是安全有效的。这与实际临床工作中的结论也是相吻合的。而8例hem-o-lok夹闭合肾动脉的压力均可超过800mmHg,而且平均破裂压力超过了丝线打结的水平,说明它和生理条件下的传统手术结作用相当,结扎效果尤其确切可靠。但是1例钛夹和1例ENDO-GIA30的失败也说明它们有时候存在有潜在的风险。

陈红霞[5](2010)在《腰俞穴麻醉并中药穴位注射用于混合痔手术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腰俞穴麻醉并中药穴位注射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需手术的混合痔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试验组采用1%盐酸利多卡因10ml作腰俞穴麻醉成功后,将5ml薄荷脑利多卡因复方制剂(克泽普:含薄荷脑6.5mg)行腰俞穴注射。对照组采用1%盐酸利多卡因20ml作腰俞穴麻醉。手术采用常规外切(剥)内扎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疼痛情况、肛门松弛情况、麻醉不良反应、麻醉起效及持续时间、术中是否追加麻药、术后疼痛情况、术后有无肛缘水肿、尿潴留等并发症,以及有无头晕、胸闷、心慌、瘙痒、皮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疼痛的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naaloguescale,VAS)。结果:腰俞穴麻醉合并克泽普腰俞穴注射麻醉法与单纯腰俞穴麻醉比较,麻醉持续时间、麻醉不良反应、术后疼痛分度,术后尿潴留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疼痛分度、术中麻醉起效时间、术中追加麻药量、肛门松弛情况、术后肛缘水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俞穴麻醉合并克泽普行腰俞穴注射能够提高临床麻醉效果,相对安全性强,同时在术后镇痛及减少术后尿潴留方面效果明显。

邓晶晶[6](2010)在《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靳三针组穴中的“足三针”远道取穴防治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深入探讨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和机制。临床研究部分采用传统手法针刺与电针治疗进行对照,旨在丰富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治疗方式。临床研究严格按照随机对照原则进行,可为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提供有力的循证医学支持。机理研究部分以胃肠起搏细胞ICC为主要切入点,从ICC的数量,超微结构,ENS-ICC-SMC网络结构,Kit-SCF系统的SCF基因表达,血液胃肠激素,胃肠组织的炎症反应等不同层面对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机制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旨在为其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方法文献研究回顾了近20年来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文献,对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机理研究和治疗进展,以及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所查及的文献进行分析。临床研究严格按照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和肝胆外科患者10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手法针刺组、电针组、空白组,每组35人。手法针刺组与电针组取穴相同,均取靳三针组穴里的“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进行治疗。手法针刺组的针刺操作为垂直刺入腧穴后持针候气,拇、食、中三指微用力握持针柄,将辨证与辨针下气结合,补虚泻实,施行徐疾提插补泻。若正气不实不虚则采用导气同精手法徐入徐出导之,并配合呼吸调气,随患者一呼一吸将针插入相应深度,再随患者一呼一吸将针提出浅层,待感觉针下正气充实平和,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每穴每次行针约2分钟,治疗30分钟后出针。电针组的针刺操作为足三里和太冲针刺后接一对电极,足三里负极,太冲正极,双三阴交只针刺不加电针。连续疏波,脉冲频率2Hz,电流1~2mA,以患者耐受为度,治疗30分钟后出针。两组均每日2次,直至患者出现排气,最长治疗5天,5天仍未排气者终止治疗。空白组不予针刺。观察并记录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第一次肛门排便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肠鸣音出现时间及恢复正常时间,腹胀痛分级,胃肠反应分级,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研究制作大鼠结肠肠肠吻合模型。设针刺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开腹操作)、空白组进行比较。术后麻醉清醒即予针刺。针刺组、假手术组取穴均为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用直径0.18mm,长10mm的针直刺入穴位,每5分钟缓慢提插捻转2~3次。模型组、空白组每天同一时间放于自制固定器中15min。每日针刺1次,每次15分钟,连续治疗3天。观察并记录大鼠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3天每天排便粒数、排便重量。术后第四天采用双探头可变角度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对大鼠进行核素扫描胃液相排空实验检测,观察大鼠胃半排时间和60min胃排空率的改变。处死采血进行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的含量检测。取胃体中部距贲门1/3的胃运动起搏区、盲肠下2cm处结肠(相当吻合口处)组织,分为四部分:一部分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炎症反应情况;一部分制作冰冻切片后,用C-Kit和VAChT免疫荧光双重标记,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测ENS-ICC-SMC网络结构的改变;一部分用于制作电镜标本以观察ICC超微结构的改变;最后一部分用RT-PCR法检测SCF、CALM1的基因表达。结果临床研究1.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情况:手法组与空白组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而手法组与电针组、电针组与空白组的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2.术后第一次肛门排便情况:术后排便时间手法组与空白组、手法组与电针组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就首次排便质量(是否成形)看,手法组与电针组比较P<0.0125。3.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手法组与空白组、电针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差异,手法组较电针组的差异更大(P手法<0.01,P电针<0.05)。4.肠鸣音情况:①肠鸣音出现与恢复情况:肠鸣音从出现到恢复所需的时间,手法组与电针组、电针组与空白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手法组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P>0.05)。②肠鸣音评分:电针组与空白组评分差值两组差异显着(P<0.01),手法组与空白组评分差值两组差异显着(P<0.01)。5.腹胀痛评分:电针组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6.胃肠反应评分:电针组治疗前后胃肠反应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7.疗效评定①症状积分评价:手法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P<0.05),电针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具显着性差异(P<0.01)。②疗效指数分析:手法组与空白组、电针组与空白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③疗效分级:手法组与空白组在等级程度和总有效率方面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8.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与针刺介入时间的相关分析:以排气时间为y,针刺介入时间为x,采用曲线拟合,求得曲线方程为y=x1.4(5<x≤39),决定系数R2=0.97,P<0.001。实验研究1.排便观察①首次排便时间:针刺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术后第一天大鼠排便例数:术后第一天大鼠排便例数模型组与空白组(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P<0.01)、假手术组与空白组(P<0.05)均有显着性差异。③术后大鼠排便粒数变化:术后第一至三天排便粒数模型组与空白组、针刺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一天无明显差异,术后第二第三天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④术后大鼠排便重量变化:术后第一至三天排便重量模型组与空白组、针刺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一天排便重量无明显差异,术后第二第三天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2.核素扫描胃液相排空实验①半排时间(GET1,2):模型组与空白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②60分钟排空率:模型组与空白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3.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的改变: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4.胃肠组织光镜下病理形态变化:模型组炎症水肿最重,可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肉芽肿组织。针刺组炎症水肿程度较模型组轻。模型组和针刺组均可见手术线头和异物反应,存在粘膜溃疡。5.胃肠ENS-ICC-SMC网络结构的变化:模型组ICC数量明显减少,荧光强度减弱,与空白组比较P<0.05。ICC细胞突起不明显,完整的网络样结构消失,网络出现大片空缺,ICC之间以及与其平滑肌和神经纤维之间的紧密样连接缺损。胆碱能神经网状结构严重残缺,呈片状分布,神经纤维间的连接大大减少,VAChT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减少,荧光强度减弱,与空白组比较P<0.05。ICC与胆碱能神经纤维分布不均匀,胆碱能神经-ICC-平滑肌网络结构紊乱。针刺组ICC分布较为连续,保持网络状结构,ICC细胞突起可见,细胞突触以及与平滑肌和神经纤维之间连接较紧密,无明显的间隙,细胞的数量以及荧光强度比模型组有所增强(P均<0.05),较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VAChT阳性神经纤维较模型组明显多,维持神经网络样结构,胆碱能神经节之间的连接较为紧密,荧光强度有所增强(P均<0.05),较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ICC与胆碱能神经纤维间的长突起较模型组增多,相互间的连接结构较为完整,维持网络样结构。6.胃肠ICC电镜超微结构的改变:模型组ICC细胞核皱缩,异染色质趋边,呈斑块状;突起明显减少或消失,许多末梢突起破裂,失去胞浆内容物;胞浆空泡形成,胞膜泡状化;胞浆内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结构出现异常:线粒体数量减少,出现肿胀、嵴断裂、溶解、形成空泡、甚至破裂;内质网扩张,粗面内质网脱颗粒;许多中间丝排空;出现大的脂滴和空的膜结合泡;次级溶酶体增多,与融合性脂滴和成簇的糖原颗粒密切相关;基底膜缺乏或不完整。部分细胞胞浆内微细结构辨认不清。针刺组ICC细胞核保持正常形态,细胞突起损伤不明显,异染色质部分趋边;存在大量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胞浆内细胞器形态结构较为清楚,少量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基底膜维持完整。7.胃肠组织SCF基因表达的改变:模型组与空白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针刺组与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8.胃动素与胃肠排空的关系:胃动素与胃半排时间的方程为y=165.179-0.732x(0<x≤162),决定系数R2=0.309,P<0.001。胃动素与胃排空率的方程为y=0.008+0.003x(0<x≤162),决定系数R2=0.234,P<0.001。胃动素与排便粒数的曲线方程为y=-0.793x+0.017x2-7.734×10-5x3(0<x≤162),决定系数R2=0.65,P<0.001。结论1.针刺能缩短腹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改善术后排便,促使患者提前恢复流质饮食,减轻腹胀痛、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2.手法针刺和电针各有优势。手法针刺在整体调节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改善排便质量、促使患者提前恢复流质饮食方面疗效较好,而电针在改善和促进肠鸣音恢复、减轻腹胀和胃肠反应方面疗效较好。不同的优势特点可能与其作用机理有关。手法针刺善于整体调节,而电针则长于改善胃肠电节律,提高阈值。3.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与针刺介入时间呈幂相关。4.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主要在于促进胃肠蠕动和排空功能的恢复,此功效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胃动素的含量,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改善胃肠起搏细胞ICC的数量、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4.针刺能促进腹部术后ICC细胞的再生,ENS-ICC-SMC网络结构的恢复,改善ICC超微结构,这可能与针刺具有调整Kit-SCF系统中SCF基因表达的作用有关。

宋彬[7](2006)在《高龄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处理》文中研究指明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老龄化,高龄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外科手术切除是公认的直肠癌治疗效果最明确的方法。但是高龄年患者的脏器功能都有退行性改变,甚至已存病变,储备能力和代偿功能减退,机体常处于负荷过重状态,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机体恢复慢。因此注意围手术期的处理,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直肠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基本外科从2000年12月至2005年8月手术治疗的104例70岁以上高龄直肠癌患者,通过对其围手术期临床数据的研究比较,我们认为年龄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增加高龄直肠癌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高龄患者术前并存病可以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参照高龄直肠癌的特点,遵循创伤小,缩短手术时间以及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合理选择术式,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武汉医学院附一院针麻阑尾切除小组[8](1976)在《改进手术操作方法、提高针麻阑尾切除术效果——附205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针刺麻醉是在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指引下,我国广大革命医务工作者,认真贯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创造出来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几年来在党委的领导下,我院应用针麻施行各种类型手术四千余例。由于我们路线觉悟不高,缺乏迎难而上的精神,几年来针麻阑尾手术进展不大。75年上半年,全国针麻阑尾切除术科研任务下达以后,开始同志们仍有畏难情绪,迟迟不动。院党委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医疗领域中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把无产阶级专政落实到基层,组织全院教职员工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使大家认识到,

西安市第四医院针麻组[9](1975)在《术前预测针麻效果375例的报告》文中认为 影响针麻效果的好坏,除了与优选穴位、刺激条件、合理使用辅助药、改进手术操作等有关外,而个体差异也是其中一个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教导,从普及的观点出发,采用一根针、一个穴进行术前针刺预测,经过不断改进,取得了初步经验。现将1973年以来针麻手术375例的术前预测与术后效果的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二、改进手术操作方法、提高针麻阑尾切除术效果——附205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手术操作方法、提高针麻阑尾切除术效果——附20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腹腔镜手术在小儿外科消化系统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2)应用专用器械行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主要手术器械
    1.3 手术方法
        1.3.1 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组
        1.3.2 常规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组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腹腔镜在妇科急腹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腹腔镜常用肾动脉结扎方法的猪肾模型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与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腰俞穴麻醉并中药穴位注射用于混合痔手术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正文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药物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的选择与排除标准
        1.4.1 纳入标准
        1.4.2 排除标准
    2 操作方法
        2.1 试验组操作方法
        2.2 对照组操作方法
        2.3 术后处理
    3 观察内容及方法
    4 疗效标准
        4.1 术中疼痛评价标准
        4.2 麻醉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4.3 术中肛门松弛情况评价标准
        4.4 术后疼痛评价标准
        4.5 水肿评价标准
        4.6 尿潴留评价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6.2 术中各指标评价
        6.2.1 疼痛评价
        6.2.2 麻醉不良反应评价
        6.2.3 术中肛门松弛情况评价
        6.2.4 麻醉时间评价
        6.2.5 术中追加麻药量(盐酸利多卡因)的评价
    6.3 术后镇痛效果评估
    6.4 术后其他反应观察结果
        6.4.1 术后肛缘水肿情况评估
        6.4.2 术后尿潴留评价
7 讨论
    7.1 腧穴及腰俞穴的探讨
    7.2 麻醉不良反应的探讨
    7.3 疼痛的探讨
    7.4 穴位注射用于肛肠病镇痛的研究
    7.5 薄荷脑复方制剂(克泽普)的研究
    7.6 薄荷脑复方制剂(克泽普)用于腰俞穴麻醉及术后疼痛防治的可行性、安全性
    7.7 薄荷脑用于肛肠病术后尿潴留防治的机理探讨
    7.8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意义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综述
    参考文献(一)

(6)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第一节 胃肠运动的生理调节和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
        第二节 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和机理研究
        一、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
        二、相关机理研究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治疗
    第二章 中医学对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和治疗
        第一节 中医对胃肠动力及其功能紊乱的认识
        第二节 中医对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诊断及分型
        第三节 中医对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则治法
        第四节 中药治疗
        第五节 针灸推拿治疗
    第三章 关于防治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章 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三、剔除标准
    第二章 分组及治疗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意外情况的处理
    第三章 指标观测及疗效评定标准
        一、指标观察及检测
        二、疗效评定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分析
        一、组间均衡性分析
        二、指标观测结果分析
        三、疗效评定
        四、相关分析
    第五章 讨论
        一、临床研究思路
        二、中医辩证分型的探讨
        三、治疗时机的探讨
        四、选穴的探讨
        五、针刺治疗方式选择的探讨
        六、手法针刺补泻量的探讨
        七、电针的探讨
        八、留针时间及治疗频率的探讨
        九、针刺治疗机制的探讨
        十、观察指标及结果的探讨
        十一、疗效评定的探讨
        十二、关于防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动物模型的制作及治疗方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术后排便的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二 核素扫描胃肠排空实验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三 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血液胃肠激素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四 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组织光镜下病理形态变化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五 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ENS-ICC-SMC网络结构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六 针刺对肠肠吻合术后大鼠胃肠ICC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七 针刺对肠肠吻合术后大鼠SCF及钙调蛋白的PCR含量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第三章 实验间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高龄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综述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四、改进手术操作方法、提高针麻阑尾切除术效果——附205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对比研究[D]. 王萌.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2]应用专用器械行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 汤捷,戎祯祥,刘慧军. 实用医学杂志, 2014(24)
  • [3]腹腔镜在妇科急腹症中的应用[J]. 滕颖,李晨阳. 中国妇幼保健, 2011(10)
  • [4]腹腔镜常用肾动脉结扎方法的猪肾模型对比研究[D]. 郭旭. 郑州大学, 2010(06)
  • [5]腰俞穴麻醉并中药穴位注射用于混合痔手术临床研究[D]. 陈红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2)
  • [6]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D]. 邓晶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7]高龄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处理[D]. 宋彬. 吉林大学, 2006(10)
  • [8]改进手术操作方法、提高针麻阑尾切除术效果——附205例报告[J]. 武汉医学院附一院针麻阑尾切除小组.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76(S2)
  • [9]术前预测针麻效果375例的报告[J]. 西安市第四医院针麻组. 新医药学杂志, 1975(05)

标签:;  ;  ;  ;  ;  

改进针刺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方法提高疗效——附205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