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认知教育

浅谈中国认知教育

一、语文认知教育简论(论文文献综述)

袁耀辉[1](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袁晓光[2](2019)在《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是《说文解字》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说文解字》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说文解字》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段时期《说文解字》研究的水平和进程,认识这一段时间《说文解字》研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对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可为《说文解字》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和研究信息,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与视野,从而推动今后《说文》学更加自觉、深入的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搜集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梳理《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并归纳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三章,第一章说明四十年来对许慎其人的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及《说文·叙》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梳理四十年来对《说文解字》版本、校勘及注本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对四十年来从整体上研究《说文解字》的成果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四至七章是对《说文解字》本体的研究成果。第四章“《说文解字》体例研究”主要是梳理《说文解字》的编排条例、说解条例、引证条例以及其他条例的研究成果。第五章“《说文解字》六书研究”主要是梳理总体上研究六书的成果及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六章“《说文解字》部首研究”是关于部首注释、部首性质、立部归部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七章“《说文解字》形体研究”主要是梳理对《说文解字》中的字体,即篆文、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及整体上对《说文解字》重文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三部分八至十一章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的成果。第八章“《说文解字》古文字研究”梳理了研究《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关系的成果及运用古文字考证《说文解字》说解的成果;第九章“《说文解字》语音研究”整理了《说文解字》上古语音系统研究、《说文解字》中古音反切研究及《说文解字》注音的研究成果;第十章“《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主要是梳理揭示《说文解字》训诂学价值、《说文解字》词义研究、《说文解字》训诂方式研究及《说文解字》词汇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十一章和十二章,相比于传统《说文》学,是关于新兴领域的《说文》学研究成果。第十一章“《说文解字》文化研究”回顾了全面揭示《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成果及对《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社会状况、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十二章“《说文解字》其他方面研究”梳理了《说文解字》相关文献整理、《说文解字》检索及《说文解字》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五部分是最后一章,总结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此外,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成果,可看做是上起1978年,下迄2018年的《说文解字》研究论着索引,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

崔艳英[3](2020)在《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智表征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尚没有解决的谜题。笛卡尔的接触力学没能解决“思维物质”和语言创造性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力学难题,但是对于“语言创造性”和“心智”无能为力。洪堡特提出“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说明语言创造性,但只是为心智换了一种说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乔姆斯基迎难而上,反对行为主义,发起一场认知革命,研究语言能力,研究心智表征问题。他的心智表征观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这几方面问题通过七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心智表征研究可以追溯到经院哲学时期,其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研究,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不能成为心智解读的理想路径。乔姆斯基的心智研究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通过语言维度研究心智。其次,他的理性主义心智,以“语言创造性”为切入点,追本溯源,找到历史依据,复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他的普遍语法假设可以在波尔·罗亚尔语法中找到原型;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空穴来风,源于历史文献;他的生成理论源于洪堡特的“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第三,他对心智的研究主要是对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心智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是可以计算?方法论自然主义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可否用于心智表征研究?心智表征是否具有意向性?第四,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得意向性成为乔姆斯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尝试通过思维的计算表征维度对心智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是概念问题还是术语问题?如果是术语概念问题,那乔姆斯基理论是否要摒弃意向性?摈弃意向性似乎意味着乔姆斯基支持还原论?第五,心智还原论问题,是心智哲学避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心智表征还原问题?乔姆斯基像牛顿一样,怀疑物理主义,坚持自然主义方法论。他的普遍语法是语言能力问题,是心智表征问题。第六,普遍语法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器官,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不受其他认知能力影响。然而,诸多证据说明模块独立不可行,模块互动是真谛。心智模块论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最后,乔姆斯基理论不是终极理论,也有局限性。心智表征的意向性研究不适合自然主义路径研究,意向性自然化构成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性。心智表征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借鉴视觉研究之成果,借鉴语言研究之思路。

薛兵[4](2018)在《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研究 ——以汉语时态、语态、语气为证》文中研究指明语法与语用界面或互动关系现已成为语用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也是尚未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文献研究表明,当前语法与语用界面研究存在明显的欠缺,并具体表现为后格赖斯语用学形成的语境论对语法规约的忽视和语义最简论对语法规约的解释力不足,其根本问题是缺乏对语法与语用之间互动关系的本质认识。而且,当前关注语法与语用关系的西方理论多集中探究英语现象,对汉语现象鲜有论及。同时,汉语语法的语用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和理论化尚待加强。因此,本研究以对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相关文献的梳理为起点,具体指出当前理论研究中的问题与局限。采用从语料库中提取实例进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展开对语法与语用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论探究。在对语法和语用等相关核心概念进行重新界定的基础上,建构“选择与顺应”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理论框架,并基于这一理论框架结合汉语时态、语态和语气三个核心语法范畴相关语言现象的使用对语法与语用的互动关系分别加以论证。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分析,如何界定什么是语法,什么是语用?语法与语用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2)基于语法与语用的内在联系,如何在理论层面阐释语法与语用的互动关系?(3)根据建构的理论框架,如何在实践层面解释汉语中时态、语态、语气范畴体现的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基于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语法在历时层面上体现为语用法语法化的结果,而在共时层面上体现为意义的编码资源系统(coding resource system);语用在历时层面上体现为推动语法化进程的动因,而在共时层面上表现为(语法)选择与(意义)推论过程(choosing and inferencing process)。语法与语用在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上存在互动关系:在历时层面上语用顺应于语法;在共时层面上,语法顺应于语用。2.语法与语用的互动关系揭示了规约性与意向性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语法作为规约化的意义编码资源系统为语言的使用提供选择,而语用顺应于交际意向决定了从语法资源系统中做出选择,在语言使用的层面体现为“选择”与“顺应”关系。因此,“选择与顺应”观更加合理地解释了语法与语用之间的互动关系。3.汉语时态、语态和语气三个语法范畴在使用中体现了语法与语用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具体表现为:(1)汉语的时态系统包含诸多时制和体态语法标记,对这些语法标记的选择就是顺应于交际意向对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的选择。(2)汉语的语态系统包含主动语态、中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其中,中动语态在形式和意义上兼具主动和被动语态的部分特征,对不同语态形式的选择受不同施受关系表达的交际意向制约。(3)汉语的语气系统由句式、语气词等语法形式构成,对语气形式的选择体现为顺应于说话人表达“语用情态”的主观态度和立场。可见,语法与语用的互动关系体现在,对诸多语法现象的解释离不开语用因素的参与,对语法形式的选择即是语用顺应的过程。本研究的贡献在于:评判并统合国内外关于语法、语义、语用互动关系的理论认识,创新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的研究视角,并据此提出了“选择与顺应”理论观,对推动该领域,尤其对开展汉语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研究朝系统化方向发展具有理论意义。

董守志[5](2018)在《上古一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文中认为本课题在全面而详尽地描写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状况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规律和动因以及复音化对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的影响。其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总结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演变的规律,深化汉语词汇演变史的研究。2.解释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演变的动因和机制,深化汉语词汇演变动因及机制的研究。殷周之际,汉语复音词的产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复音化是三千年以来汉语词汇史中发生过的最重大的变化。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产生及发展深刻影响了汉语的基本面貌。复音化前,单音节词为主的词汇系统在词汇总量一直增加的情况下,不管是选择为每一个新词都创制全新的语音形式还是借用已有的音节或者在已有音节的基础上略作改变来记录新词,都会导致单音节不堪重负或者单音节内变化太多,区别度降低等问题。这样就背离了决定语言结构最基础的原理之一——象似性原则(一个形式对应于一个意义)。单音节内部的变化已经不足以区别新词,不足以承担新词的大量产生时,在已有的音节上增加一个音节,组合音节来构成新词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就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产生。复音节是单音节内部区别特征不足以应对语言的发展时,而采取的一种新的区别特征。汉语词汇复音化过程中,复音词的衍生模式一共有三大类:语音构词、派生构词和复合构词。从上古到中古汉语,语音构词和派生构词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复合构词从一开始就一直是主要的复音词构词方式。而在复合构词内部,联合式与偏正式所占比例最高,在中古时期超过70%,动宾式、补充式、主谓式和重叠式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偏正式和联合式一直在复合构词内部占据绝对优势,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先天优势:汉语中偏正短语和联合短语本来就比其他结构方式的短语多;第二,后天优势:相邻原则和相似原则决定了偏正式和联合式比其他格式的短语更容易词汇化;第三,动宾式、主谓式和述补式的后天劣势:由动词参与的短语词汇化难度大。复音化对汉语语音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导致了语音系统的简化和双音节音步韵律的建立。对于词汇系统的影响是,新造词更多使用复音节的形式,越来越多的复音词进入基本词汇,一般词汇中复音词的数量越来越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汉语在中古的魏晋时期转变为以复音节为主的语言。复音化对语法系统的影响有:(1)丰富了汉语构词法,产生了全新的构词方法——合成构词。复音化以后,汉语构词从以构形为主转变为以合成为主。(2)促进了汉语语法系统的严密化。(3)深刻影响了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吴福祥[6](2015)在《汉语语义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历史语义学角度对两汉以来与汉语语义演变相关的研究进行回顾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和今后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徐梦真[7](2019)在《现代汉语拟声形式研究》文中认为自然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声音,包括由人类发声器官或肢体动作发出的声音。人们用语音对这些声音进行模仿,逐渐形成一类自成系统的语言形式,我们称之为拟声形式,又可分为拟声词和拟声短语。它们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等方面表现出一系列显着特点,值得专门探究。本文立足语言实践,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对现代汉语中的拟声形式进行聚焦性考察,以期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各类拟声形式的特点,为拟声“词”“语”的划分及拟声形式的选用问题提供参考思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章首先由对外汉语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的两个小案例引入,论述了在现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细化研究的必要性;然后从概念定义、分类方式、语音形式、句法功能、修辞效果和单位划分等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第二章主要讨论现代汉语中的拟声语素。本章从对拟声对象的介绍入手,继而分析了拟声对象与拟声语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详细考察了拟声语素的分类情况与词法功能。第三章对拟声词展开分类研究。本章从语音形式、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等方面,重点分析了 A式、AA式、AB式、ABB式、AABB式和ABCD式等几类常见的拟声词,并总结了“X的一声”“XX作响”等与拟声词相关的常用组配结构。第四章集中讨论了拟声短语的几种情况。本章指出,拟声短语可以通过反复、连用、叠结等手段形成;同时以AAA式和ABAB式为例,论述拟声形式可能存在由反复到重叠、由拟声短语到拟声词的历时演变过程;最后强调了停顿的区分作用,并对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及效果进行说明。第五章重点分析了拟声形式的倾向性分布。本章以前几章的研究为基础,立足于拟声形式的多样性,从句法分布、常见组配与语体差异三大方面对拟声形式在语法语用中的具体分布情况展开讨论,并尝试归纳不同条件下的优先序列与优势形式。最后一章为本文的结语部分。本章对上述研究内容作出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不规范现象进行拓展,并期待更多学者关注拟声形式的相关问题。

周祖秉[8](2011)在《对话型阅读教学设计简论》文中研究指明对话型阅读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更加深入人心,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不管是在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出现了两个比较重大的问题,第一,众多的研究者的研究方向是从对话形式本身出发,而没有与学科语文这个内容方面进行更深入、更有实质性的研究;第二,大多数研究者是从对话型阅读教学课堂出发,很少研究者是从课外需要的基础进行研究。本文正是从这两个问题出发,来探讨对话型阅读教学其“对话”的基础——对话的精神和教学的预设,从对话型阅读教学的课堂之外为研究点,研究教学的预设对对话型阅读教学的重要影响,从而得出要想上好对话型阅读教学,教师必须在课堂之外下功夫,在课堂之外深入的研究课标、研究学生、研究文本的结论。并且通过案例《敬业与乐业》,全面展示对话型阅读教学的教学准备工作。

陆雪芳[9](2020)在《小学语文中国民间童话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民间童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内容,蕴藏着中国人的经验、知识和信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实践内容,富于独特的想像力与表现力,其表达世界的语言结构古老而新奇,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和朴素的伦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高度的文化价值。中国民间童话对儿童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可促使儿童了解过去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从人们的生活与斗争中汲取智慧,认识和传承中国民间童话的经典形象,熟悉和理解中国民间童话的文化母题,滋养和塑造具有中国文化个性与传统美德的少年儿童。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西方优秀童话的涌入,中国民间童话逐渐失传于新一代的青少年儿童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重视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最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应承担起传承中国民间童话艺术的重任。基于此,论文探索小学传承中国民间童话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问题。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分析了选题的意义,阐述了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正文部分包括五章:第一章结合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与中国民间童话的教育作用,总体上架构中国民间童话的小学阅读教学课程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根据小学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阅读水平的差异,从课程目标中细化小学各学段的教学目标。第二章分析中国民间童话阅读教学的小学选文,概述了选文的来源,即源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与经典民间故事文选。从童话形象、童话主题对选文进行分类,还从以中国民间童话的内容具有层次性与小学生接受心理具有层识性为依据,阐述选文分级的必要性。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论述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的中国民间童话阅读教学。三个章节的逻辑结构大体一致,均分三节展开论述:第一节从选文依据与选文特征两方面分析选文对象,第二节与第三节结合学情、选文特点、阅读理论分别探究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指出,低学段以拟人体的中国民间童话为主,课内阅读教学策略主要有:复述故事,强化体验;多元朗读,体验情感。课外阅读教学策略主要有:亲子共读,提升质量;读画结合,激发想象;巧借网络,高效阅读。中学段以超人体、英雄传奇类常人体的中国民间童话为主,课内阅读教学策略主要有:聚焦想象,感悟神奇;探寻形象精神品质,挖掘创作意图;表演角色,增强体验。课外阅读教学策略主要有:梳理情节,问题引领;品析人物,感悟形象;分享交流,强化效果。高学段以常人体的中国民间童话为主,课内阅读教学策略主要有:还原背景,解读象征;比较阅读,体认文化;以写促读,发展想象。课外阅读教学策略主要有:专题阅读,批判性阅读。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总结研究内容、研究价值、运用前景、研究成果与该教学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对未来的研究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马晓红[10](2005)在《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着重探讨陈望道先生的语法和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陈望道在研究中借助广博的学科基础和深厚的唯物辩证法、语言学理论基础,采用古今中外法和中国化的研究方法,其具有前沿性、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语法修辞学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的语法修辞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对中国语法研究的历史贡献在于发动了“文法革新讨论”,提出了功能学说,并以功能学说建构了词类系统和句法体系。他在《文法的研究》这篇重要论文中纲领性地说明了功能理论,阐述了功能词类理念及其在汉语词类划分上的运用,明确提出了汉语词类划分当以功能为中心的观点。《文法简论》建立了一个有特色的语法体系。书中全面论述了“词类区分的准据是功能”的观点,认为功能就是词在语文组织中的活动能力。他的功能观点已被语法学界广泛接受。他的词类体系中的词类理念、划分词类的标准和方法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陈望道区分词类的方法,与目前语法学界根据西方认知理论中的原型理论和词类范畴家族相似性来建立词类体系的方法相契合。他的句子分类不分单复句、句法分析时结合语义的句法体系也很有特色。 他对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修辞学发凡》这本书及一些修辞学论文中。这本“千古不朽的巨着”建立了我国修辞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既兼顾文言文修辞,又兼顾白话文修辞,在中国确立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修辞学体系,完成了“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的转变”。这本书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确立了语言本位的思想;创立了“题旨情境”说;建立了“两大分野”的修辞系统;按语辞魅力的深浅建立了作为其整个修辞学体系重要构成部分的辞格系统,对汉语的修辞格作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修辞的极值原则,对后世的修辞学研究影响很大。 研究陈望道对中国的语法修辞学研究的贡献可以推动学术的继承和创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遵循语言研究中国化的方向,同时有助于我们从新的历史高度认识和弘扬优秀的语法修辞学的学术传统。

二、语文认知教育简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认知教育简论(论文提纲范文)

(1)《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目标
    第四节 《说文》研究成果简述
第一章 许慎研究及《说文·叙》研究
    第一节 许慎生平研究
    第二节 哲学思想研究
    第三节 学术思想研究
    第四节 《说文·叙》研究
第二章 《说文解字》版本、校勘、注本研究
    第一节 《说文》版本研究
    第二节 《说文》校勘研究
    第三节 《说文》注本
第三章 《说文解字》通论综述
    第一节 《说文》通论专着
    第二节 《说文》通论论文
第四章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
    第一节 《说文》编排体例研究
    第二节《说文》说解体例研究
    第三节《说文》引证体例研究
    第四节 《说文》其他体例研究
第五章 《说文解字》六书研究
    第一节 六书总论研究
    第二节 象形、指事、会意研究
    第三节 形声研究
    第四节 转注研究
    第五节 假借研究
第六章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
    第一节 《说文》部首注释
    第二节 《说文》部首相关问题研究
第七章 《说文解字》形体研究
    第一节 《说文》篆文研究
    第二节《说文》重文研究
    第三节《说文》古文研究
    第四节 《说文》籀文研究
    第五节 《说文》或体与俗字研究
第八章 《说文解字》与古文字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与古文字资料互证关系研究
    第二节 运用古文字资料考证《说文》说解
第九章 《说文解字》语音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上古语音系统研究
    第二节 《说文》中古音反切研究
    第三节 《说文》现代注音研究
第十章 《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
    第一节 《说文》训诂价值的研究
    第二节 《说文》词义研究
    第三节《说文》训诂方式研究
    第四节 《说文》词汇研究
第十一章 《说文解字》历史文化研究
    第一节 文化的全面研究
    第二节 社会状况研究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
    第四节 科技文化研究
第十二章 《说文解字》其他研究
    第一节《说文》资料的整理
    第二节 《说文》检字研究
    第三节 《说文》应用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心智表征的思想渊源
    1.1 心智表征研究的术语形成和哲学背景
    1.2 心智表征的方法论
    1.3 心智表征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1.4 小结
第二章 理性主义:乔姆斯基的内在论基础
    2.1 语言创造性: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
    2.2 深层表征形式与表层表征形式
    2.3 杜·马赛斯的构式-语法理论
    2.4 普遍语法——语言刻画与解读
    2.5 语言习得机制与语言能力
    2.6 小结
第三章 心智计算论: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
    3.1 方法论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心智研究的方法论
    3.2 内在论:心智理论的范式
    3.3 意向性:自然主义研究的天敌?
    3.4 计算与内容:心智表征的实质
    3.5 自然主义能否最终解释意向性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心智表征需要意向性理论吗
    4.1 乔姆斯基对思维计算表证承诺了什么
    4.2 思维计算表征理论存在什么问题
    4.3 表征是不是具有意向性
    4.4 意向性问题是术语概念问题所致?
    4.5 乔姆斯基需要意向性吗
    4.6 小结
第五章 心智还原论:心智表征的终极方案?
    5.1 心身问题:心智哲学的永恒话题
    5.2 牛顿革命的理解:物理主义批判的原石
    5.3 心智模块论: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
    5.4 两大主题反对物理主义的一致性
    5.5 心智与意识的同一性
    5.6 小结
第六章 心智模块论:语言是心智的一个模块?
    6.1 心智模块论——语言本能的结果?
    6.2 语言天才还是智障
    6.3 模块论能不能解释心智表征问题
    6.4 复杂系统论:模块理论的替代方法
    6.5 小结
第七章 乔姆斯基范式:视域与局限
    7.1 方法论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否行得通
    7.2 常识概念问题是不是方法论二元论问题
    7.3 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存在何种问题
    7.4 方法论自然主义可否用于意向性研究
    7.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I 乔姆斯基生平及其贡献
附录II 乔姆斯基着作与文章
附录III 诺姆·乔姆斯基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研究 ——以汉语时态、语态、语气为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本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早期语法与语用关系研究
        2.1.1 句子的功能解析
        2.1.2 句法与语用限制
        2.1.3 言语行为与语言规约
        2.1.4 语用法的语法化
    2.2 近期语法与语用界面研究
        2.2.1 一般会话含义的规约性和非规约性
        2.2.2 句子命题体现的语法与语用关系
        2.2.3 编码和推论呈现的语法与语用关系
    2.3 国内句法、语义、语用三平面语法研究
    2.4 现行语法与语用界面研究的缺欠
        2.4.1 语境论对语法规约的忽视
        2.4.2 最简论对语法规约解释力不足
    2.5 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理论建构的必要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法与语用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论阐释
    3.1 语法与语用的概念界定
        3.1.1 语法概念的重新界定
        3.1.2 语用概念的重新界定
        3.1.3 语法、语义与语用的关系
        3.1.4 语法与语用的互动关系
    3.2 语法与语用互动揭示的规约性与意向性相互作用
    3.3 语用规约在话语识解中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法与语用的互动关系:理论框架建构
    4.1 语言使用中的语言选择和顺应
        4.1.1 语言选择即意义选择过程
        4.1.2 语言顺应即语用顺应过程
    4.2 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揭示的选择与顺应
    4.3 “选择与顺应”理论框架建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语时态体现的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
    5.1 汉语时态研究概观
    5.2 时间与时态
    5.3 时制范畴体现的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
    5.4 体态范畴体现的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语语态体现的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
    6.1 汉语语态研究概观
    6.2 主动、中动、被动语态连续统
    6.3 被动形式/结构和语用意义
    6.4 新“被”字句体现的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汉语语气体现的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
    7.1 汉语语气研究概观
    7.2 语气与情态意义表达
    7.3 语气形式与语用意义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上古一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上古—中古汉语的时代划分
    第二节 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价值
    第三节 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现状
        一、上古—中古专书复音词研究
        二、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历时研究
        三、汉语词汇复音化动因研究综述
        四、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小结
    第四节 语料选择
第一章 汉语复音词的产生
    第一节 汉语复音词的判定标准
        一、以形式标记(合文)来判定复音词
        二、以语义结合的紧密程度来判定复音词
        三、借助修辞格式来判定复音词
        四、以复音组合语法性质的转移来判定复音词
        五、以出现频率来判定复音词
        六、从语法、语义、修辞、词频等多角度来判定复音词
    第二节 汉语复音词的产生与发展
        一、汉语词汇复音化开始年代的争论
        二、汉语复音词产生于西周时代
        三、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发展
第二章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动因与路径
    第一节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动因
        一、复音化前上古汉语新造词的路径
        二、熵(entropy)与上古汉语词汇的发展
        三、上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必然性与路径
    第二节 汉语词汇复音化与语言类型学
        一、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构词法与造词法
        二、阿尔泰、印欧、南亚、南岛诸语系语言的构词法与造词法
        三、世界上的语言词汇发展的类型学共性
第三章 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计量研究
    第一节 上古—中古汉语复合构词计量研究
        —、上古汉语(殷商—西汉)复合构词计量研究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复合构词计量研究
        三、上古—中古汉语复合构词的发展
    第二节 上古—中古汉语语音构词计量研究
        一、上古汉语(殷商—西汉)语音构词计量研究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语音构词计量研究
        三、上古—中古汉语语音构词的发展
    第三节 上古—中古汉语派生构词计量研究
        一、上古汉语(殷商—西汉)派生构词计量研究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派生构词计量研究
        三、上古—中古汉语派生构词的发展
    第四节 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的发展
    第五节 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的选择及原因
        一、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以偏正式与联合式为主的原因
        二、从类型学角度看复音词衍生模式
        三、上古汉语早期复音词以偏正式为主的原因
        四、战国—中古汉语复音词以联合式为主的原因
第四章 汉语词汇复音化对语言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 复音化对汉语语音系统和韵律的影响
        一、复音化与汉语语音系统的简化
        二、复音化与汉语韵律的建立
    第二节 复音化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
        一、复音化与汉语造词法
        二、复音化与基本词汇的发展
        三、复音化与一般词汇的发展
    第三节 复音化对汉语语法系统的影响
        一、复音化与汉语构词法的发展
        二、复音化与语法系统的严密化
        三、复音化与动补结构的发展
结语
    一、本文主要结论
    二、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主要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成果发表情况

(6)汉语语义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汉语语义演变研究的回顾
    2.1传统训诂学对汉语语义演变的研究
    2.2基于传统语义学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
    2.3基于结构主义语义学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
        (1)“语义场”理论与汉语词义演变研究
        (2) 义素分析法在汉语词义演变中的运用
    2.4基于功能主义( 认知和语用) 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
        (1) 基于认知的语义演变研究
        (2) 基于语用的语义演变研究
    2.5小结
三汉语语义演变研究的前瞻
    3.1概括汉语语义演变的模式和路径
    3.2解释汉语语义演变的机制和动因
    3.3揭示汉语语义演变的共相和殊相
四结语

(7)现代汉语拟声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拟声词的研究
        1.2.2 关于拟声短语的研究
    1.3 语料来源
2. 现代汉语中的拟声语素
    2.1 拟声对象
    2.2 拟声语素
        2.2.1 拟声语素的分类
        2.2.2 拟声语素的功能
    2.3 本章小结
3. 现代汉语中的拟声词
    3.1 单音节拟声词
        3.1.1 A式拟声词
    3.2 双音节拟声词
        3.2.1 AA式拟声词
        3.2.2 AB式拟声词
    3.3 三音节拟声词
        3.3.1 ABB式拟声词
    3.4 四音节拟声词
        3.4.1 AABB式拟声词
        3.4.2 ABCD式拟声词
    3.5 本章小结
4. 现代汉语中的拟声短语
    4.1 反复
        4.1.1 AAA式
        4.1.2 ABAB式
    4.2 连用
        4.2.1 常见形式
        4.2.2 句法功能
    4.3 叠结
        4.3.1 近似形式
        4.3.2 句法功能
    4.4 停顿
        4.4.1 点号
        4.4.2 标号
    4.5 本章小结
5. 拟声形式的倾向性分布
    5.1 拟声形式的句法分布
        5.1.1 句法功能的优先序列
        5.1.2 不同位置的优势形式
    5.2 拟声形式的常用组配
        5.2.1 拟声形式作状语的四字格
        5.2.2 拟声数量结构
    5.3 拟声形式的语体差异
        5.3.1 口语中的拟声形式
        5.3.2 书面语中的拟声形式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对话型阅读教学设计简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历史及其现状
        (一) 理论综述
        (二) 实践综述
    三、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对话型阅读教学的概述
    一、什么是对话
    二、什么是教学对话
    三、什么是对话教学
    四、什么叫对话型阅读教学
第二章 语文教学整体规划
    第一节 “备课”对“对话型”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备课的重要性
        二、备课对“对话型”阅读教学的意义
    第二节 语文教学整体规划
        一、研究课标对“对话型”阅读教学的意义
        二、如何备课标
第三章 研究学生
    第一节 正确的学生观
        一、研究学生的意义
        二、正确的学生观
    第二节 研究学生的方法
        一、关注学生心理,攻破难点
        二、了解认知结构,找准教学起点
第四章 研读教材
    第一节 教材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教材”
        二、研读教材对“对话型”阅读教学的意义
    第二节 如何研读教材
        一、与编者对话
        二、与文本对话
第五章 对话型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案编制
    一、单元整体规划
    二、研究学情
    三、教学资源的准备
    四、《敬业与乐业》教材研读
        (一) 通读教材
        (二) 研读分析
    五、《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六、《敬业与乐业》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七、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小学语文中国民间童话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中国民间童话本体研究
        (二) 童话阅读教学研究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民间童话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第一节 课程目标
        一、培养语感
        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构建精神世界
    第二节 学段教学目标
        一、低学段教学目标
        二、中学段教学目标
        三、高学段教学目标
第二章 中国民间童话的小学选文
    第一节 选文来源
        一、源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
        二、源于经典民间故事文选
    第二节 选文分类
        一、以童话形象分类
        二、以童话主题分类
    第三节 选文分级
        一、中国民间童话的内容具有层次性
        二、小学生接受心理具有层此性
第三章 低学段的中国民间童话阅读教学
    第一节 文选对象
        一、选文依据
        二、选文特征
    第二节 课内教学策略
        一、复述故事,强化体验
        二、多元朗读,体验情感
    第三节 课外教学策略
        一、亲子共读,提升质量
        二、读画结合,激发想象
        三、巧借网络,高效阅读
第四章 中学段的中国民间童话阅读教学
    第一节 文选对象
        一、选文依据
        二、选文特征
    第二节 课内教学策略
        一、聚焦想象,感悟神奇
        二、探寻形象精神品质,挖掘创作意图
        三、表演角色,增强体验
    第三节 课外教学策略
        一、梳理情节,问题引领
        二、品析人物,感悟形象
        三、分享交流,强化效果
第五章 高学段的中国民间童话阅读教学
    第一节 文选对象
        一、选文依据
        二、选文特征
    第二节 课内教学策略
        一、还原背景,解读象征
        二、以写促读,发展想象
        三、比较阅读,体认文化
    第三节 课外教学策略
        一、专题阅读
        二、批判性阅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形成
    第二节 研究的范围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前人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陈望道语法和修辞的学术思想概说
    第一节 陈望道语法和修辞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唯物辩证法
        二、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第二节 陈望道语法和修辞思想的学科基础
    第三节 陈望道语法和修辞思想重实用的态度
        一、对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
        二、对词的用法的研究
    第四节 古今中外法和学术中国化
        一、古今中外法
        二、学术中国化
    第五节 陈望道语法和修辞思想的特点
        一、陈望道语法和修辞思想的前沿性
        二、陈望道语法和修辞思想的开创性
        三、陈望道语法和修辞思想的奠基性
第二章 陈望道对中国语法研究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发动文法革新讨论
    第二节 功能学说的提出
        一、《文法的研究》
        二、《文法简论》
    第三节 功能学说的内容
        一、功能释义
        二、配置关系和会同关系
        三、结合了功能的句法分析
        四、单项功能和综合功能
        五、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
        六、经常功能和临时功能
    第四节 以功能学说建构的词类系统
        一、革新词类理论
        二、划分词类标准
        三、划分词类方法
        四、有特色的词类系统
        五、对词类划分的影响
    第五节 以功能学说建构的句法体系
        一、句法分析的三个基本法式
        二、组织的定义
        三、句子类型分类独特
        四、有特色的句法体系
        五、句法体系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 陈望道对中国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在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转变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一、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转变的发动和起步时期
        二、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转变的继续和完成时期
    第二节 构建了中国第一个现代科学修辞学体系
        一、关于修辞学体系构建的理论论述
        二、《发凡》建立的现代修辞学的科学体系
    第三节 修辞学理论的独特建树
        一、明确了修辞学的性质、对象、任务、功用
        二、提出了语言本位说
        三、创立了题旨情境说
        四、阐明了修辞的极值原则
    第四节 陈望道的语体风格论与复旦大学的语体风格研究
        一、陈望道有关语体风格的论述
        二、复旦大学的语体风格研究
    第五节 陈望道修辞思想启发了修辞学史研究
        一、陈望道有关修辞学史的论述
        二、复旦大学的修辞学史研究
    第六节 实用修辞研究
结语
附录一 复旦大学语法和修辞研究大事记
附录二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不同版本
附录三 陈望道研究资料索引(1992-2004)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四、语文认知教育简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2]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D]. 袁晓光.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3]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 崔艳英. 山西大学, 2020(12)
  • [4]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研究 ——以汉语时态、语态、语气为证[D]. 薛兵.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5]上古一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D]. 董守志.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4)
  • [6]汉语语义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吴福祥. 古汉语研究, 2015(04)
  • [7]现代汉语拟声形式研究[D]. 徐梦真.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对话型阅读教学设计简论[D]. 周祖秉.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8)
  • [9]小学语文中国民间童话阅读教学研究[D]. 陆雪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D]. 马晓红. 复旦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浅谈中国认知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