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药趁鲜切制法值得提倡(论文文献综述)
崔万钧[1](1975)在《也谈植物药趁鲜切制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读《中草药通讯》1974年第5期段维和同志所写"植物药趁鲜切制法值得提倡"一文后,觉得确是如此,是一个值得重视和需要研究的课题。文中谈到"大宗生产的(中药)可否也来一个革新,采用趁鲜切制法",对于这种想法我个人认为应该引起有关单位的注意和提倡。随着我国中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开展了中西医药结合,中药的饮片需要量日益增大,目前生产中药饮片的单位意识到怎样适应客观需求,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药由原药材制成饮片,供调配处方使用,一般要经"泡"、"切"、"烘"三个主要工序,这三个工序中,现在都存在不能适应迅速发展形势需要的问题。"泡"的工序,药材放在泡货池内一直要泡至内无干心
段维和[2](1974)在《植物药趁鲜切制法值得提倡》文中研究指明 文化大革命以来,吉林省有的大队卫生所将自行采集的植物药趁鲜加工切制,这是群众性中草药运动中创造出来的好方法,也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好经验,很值得提倡、推广。趁鲜切制法很简单:即将药材采回后,除去杂质,洗净泥土,切片或晾晒(含乳汁或汁液较多的药材)至一定程度后切片,干燥即可。新鲜的植物药含水量较大,质地较软,不必经过浸泡或闷润等处理,就可以切片。赤脚医生自采和自种的植物药,在制剂或临床使用前,采取这种加工方法,是很经济的。
温柔[3](2020)在《草珊瑚质量评价及其趁鲜加工可行性探究》文中指出目的:优选草珊瑚炮制工艺,规范中药饮片生产,为草珊瑚饮片的生产提供相关工艺参数,完善草珊瑚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中药饮片临床应用疗效;寻找最佳的趁鲜加工方法,中试研究验证草珊瑚炮制技术和趁鲜加工技术实施的可行性,为草珊瑚炮制与产地加工一体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引用药效等效性概念,探究草珊瑚趁鲜加工的可行性。为草珊瑚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并对其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1.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AHP以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异嗪皮啶、落新妇苷、迷迭香酸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以烘干温度、烘干时间为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草珊瑚叶的净制工艺;以浸泡时间、闷润时间、切制长度、烘干温度为影响因素,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草珊瑚茎的最佳切制工艺;利用多指标AHP法对优选工艺进行分析与验证。2.建立草珊瑚药材的超高相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比较15个批次草珊瑚药材同一波长下的6个有效成分,运用SPSS18.0分析软件进行草珊瑚质量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为草珊瑚药材的质量评价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3.在传统炮制方法的基础上,UPLC优选草珊瑚的最佳趁鲜加工工艺,对3个批次新鲜草珊瑚药材进行小试实验,根据不同加工方法进行7个有效成分含量比较。结合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实际情况,在江西古汉精制中药饮片公司GMP认证的中药饮片生产车间选取一批次进行中试生产,验证草珊瑚饮片趁鲜加工的中试生产工艺。4.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联用技术对草珊瑚传统饮片及趁鲜加工饮片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5.分别以醋酸致小鼠疼痛、二甲苯致小鼠耳廓炎症模型,比较两种方法加工的饮片之间的抗炎、镇痛效果。利用草珊瑚抗炎实验,设置5个不同剂量浓度给药,量效曲线拟合两种加工饮片方程,通过量效曲线方程计算等效应剂量和等剂量效应回归方程,对两种加工饮片进行抗炎药效等效性研究。结果:1.优化的草珊瑚炮制方法为:草珊瑚茎叶分开,茎抢水洗净1次,12倍量水浸泡1 h,闷润软化3 h,取出后切制成15 mm的段,于50℃烘2 h;叶抢水清洗1次,置50℃干燥4 h;茎叶一起入药用,则茎与叶2∶1混合。2.建立了15批草珊瑚样品的UPLC指纹图谱,通过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指纹图谱进行研究。草珊瑚饮片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782~0.995之间,确定了13个共有峰;聚类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3.优化的草珊瑚趁鲜加工工艺为:草珊瑚茎叶分开,叶洗净后50℃干燥6 h;茎洗净后,切15 mm长的段,50℃干燥9 h。实验室小试工艺趁鲜加工饮片OD值高于传统加工饮片;中试生产草珊瑚饮片质量达到2015版《中国药典》项下规定,趁鲜加工饮片含量的平均综合评分为8.3593,传统加工饮片的平均综合评分为5.8284。4.两种方法加工的草珊瑚茎共有挥发油成分有41个,收集到趁鲜加工草珊瑚茎0.25ml,占总挥发油成分的90.24%;收集传统加工草珊瑚茎0.2ml,占总挥发油成分的84.61%;收集到趁鲜加工草珊瑚叶0.9ml,趁鲜加工草珊瑚叶占总挥发油成分的93.40%;收集传统加工草珊瑚茎0.7ml,占总挥发油成分的92.15%。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趁鲜加工草珊瑚饮片可显著减少冰醋酸致小鼠的扭体反应次数,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炎症反应、缓解耳廓肿胀程度;草珊瑚趁鲜加工饮片比传统加工饮片抗炎镇痛作用更加明显,但差异不显著。量效曲线拟合趁鲜加工饮片方程为Y(%)=4.753 X(g/kg)+29.515(R2=0.586,R=0.766,P<0.01);拟合传统加工饮片方程为Y(%)=26.920+13.052 In X(g/kg)(R2=0.546,R=0.739,P<0.01)。抗炎效应等效性结果显示,在34.862%~55.596%抗炎效应范围内,DEE趁鲜加工饮片(g/kg)=0.615×DEE传统加工饮片(g/kg)+0.453(R2=0.959,R=0.979,P<0.01);在1.125g/kg~9.0g/kg小鼠剂量范围内,EED趁鲜加工饮片(%)=1.390×EED传统加工饮片(%)一10.544(R2=0.927,R=0.963,P<0.01)。结论:优化的炮制工艺简单、稳定、可行,所得参数可为草珊瑚的研究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AHP为中药多指标评价研究提供借鉴;通过草珊瑚饮片UPLC指纹图谱与聚类分析相结合,能对不同批次草珊瑚有效区分,可为草珊瑚饮片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响应面法优选草珊瑚炮制工艺和趁鲜加工工艺简便稳定,中试生产结果稳定可行;HS-GC-MS联用技术能有效用于草珊瑚挥发油成分的测定;趁鲜加工饮片与传统加工饮片均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且趁鲜加工饮片效果更好,具备趁鲜加工的可行性;小鼠抗炎药效等效性研究表明,趁鲜加工饮片和传统加工饮片的等效应剂量(等剂量效应)不具有等效性,趁鲜加工饮片等效应剂量较传统加工饮片小,趁鲜加工饮片等剂量效应较传统加工饮片大。可为草珊瑚炮制与产地加工一体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辛二旦[4](2020)在《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优选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优选大黄趁鲜切制饮片最佳工艺;全面系统地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及传统饮片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饮片的质量差异,为大黄趁鲜切制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初步拟定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标准草案,为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HPLC法同时测定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中11种成分的含量,并结合外观性状、成型率、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建立大黄趁鲜切制饮片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大黄趁鲜切制饮片的质量;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法,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加工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考察,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综合评分作为考察指标,鲜切程度、切制规格和干燥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优选大黄最佳趁鲜切制饮片工艺参数;利用“外观性状-成分分析-药理药效”综合技术和方法,分别从外观性状、水溶性浸出物、化学成分、及泻下、抗炎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对大黄趁鲜切制及传统饮片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饮片的质量差异;依照2015版《中国药典》,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及含量测定进行检测,并建立指纹图谱。结果:1建立了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中11种成分含量的色谱条件:色谱柱为Agilent HC-C18(2)色谱柱(4.6 mm×250 mm,5 um);流动相为0.1%磷酸溶液(A)-甲醇(B)梯度洗脱:015 min,40%B50%B;1530 min,50%B60%B;3050 min,60%B80%B;5080 min,80%B100%B;体积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410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2建立了以外观性状、成型率、水溶性浸出物、结合蒽醌衍生物及游离蒽醌蒽醌衍生物含量为指标,综合评价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的方法。指标权重系数分别依次设为0.2、0.1、0.2、0.25、0.25,隶属度=(指标值-指标最小值)/(指标最大值-指标最小值),综合评分=各指标隶属度与权重系数乘积之和。3建立了大黄趁鲜切制饮片最佳工艺:新鲜大黄药材除去泥土、须根,刮去外皮后,根据形状不同,切瓣或段,加工成苏吉或蛋吉,置电热鼓风干燥箱,40℃烘至含水量为35%时,切为2.5 mm的厚片,放入电热鼓风干燥箱,60℃干燥即得。4 3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及传统饮片在外观性状、成型率、水溶性浸出物及化学成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表现为,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优于传统饮片。由综合评分可知,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及传统饮片综合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S2趁鲜切制饮片(0.807)>S3趁鲜切制饮片(0.676)>S1趁鲜切制饮片(0.659)>S2传统饮片(0.284)>S3传统饮片(0.221)>S1传统饮片(0.202)。5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与传统饮片在泻下、抗炎方面存在一定药效差异。泻下作用结果表明,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与传统饮片组相比,同等剂量下趁鲜饮片组较传统饮片组泻下作用明显。抗炎作用结果表明,大黄不同饮片均具有抗炎作用,大黄趁鲜切制饮片高、低剂量组、大黄传统饮片高、低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分别为:74.30%,39.54%,67.05%,33.94%,82.81%。6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呈不规则类圆形厚片,约为2.5 mm,大小不等。薄层色谱鉴别,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五个橙黄色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大黄酸)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置氨蒸气中熏后,斑点变为红色。土大黄苷的检查,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无相同的亮蓝色荧光斑点。暂定总灰分不得超过10.0%;水分不得超过13.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35.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不得少于25.0%;总蒽醌不得少于1.50%;游离蒽醌不得少于0.35%;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010.966之间。并初步拟定了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标准草案。结论:1建立的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能全面的评价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为大黄趁鲜切制加工工艺的优选提供依据。2优选的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加工工艺稳定,简单可靠,科学合理,保证了饮片质量稳定可控,可为中药饮片生产提供新的思路。3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规格整齐,薄厚均匀,色泽美观;大黄趁鲜切制有效解决了由于大黄药材根部粗大而难以干燥的问题,最大程度减少了因水处理软化导致有效成分流失,减少了药材中间贮藏和加工环节,降低了人力物力和生产成本。4建立的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标准稳定、可控,可用于其质量控制。
申明睿[5](2015)在《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制定的现状研究与建议》文中研究说明中药饮片系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中药饮片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医医疗的效果。目前我国的中药饮片标准分为两级:一是国家标准,分为《中国药典》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二是地方标准,即各省市编写修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是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使用、检验、监督管理的法定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曾出台相关文件严格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及中药材标准的制定或修订,但是就地方炮制规范如何编制并无具体实施细则。各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是目前我国饮片监管的重要手段,但各地方标准制定的原则不统一,标准水平参差不齐;且各省地标收载的品种经常重复,但品种内容上相差较大,易使炮制规范的使用者产生混乱。研究目的及意义:本课题研究制定了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编写指导原则,对解决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存在的诸多问题,保障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内容:本课题运用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完成。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文献分析借鉴其他先进国家及地区植物药或传统药炮制相关法律法规中适合我国实际的优秀方法,针对北京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开展广泛的调查活动,掌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调研解决方式,与中药专家进行了如何编制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专题访谈和研讨。最后将统计结果、专家访谈及文献研究结合,分析、总结并提出制定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建议。研究结果及建议:通过各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之间的对比以及与《中国药典》的对比发现了地方炮制规范在编写中出现定位不同、地方炮制规范与《中国药典》标准冲突等现象存在。通过问卷调查掌握这些问题对实际生产产生的影响,并调研了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对于编制工作的意见。通过借鉴港台地区及国外中药、植物药的先进管理模式,对各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编写提出制定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编写原则、提高质量控制项目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建立炮制规范的区域发展战略、建立新型中药饮片的监管标准、建立炮制规范的多样化起草模式等五项建议,并对新版北京市炮制规范的编写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莫志江[6](2000)在《中药材干燥方法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燕玲[7](2018)在《肛瘘愈创洗液的研制及疗效的初步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胃肠道慢性炎症肉芽肿性疾病,其病因多种多样,且并发症多,尤以肛瘘为甚。目前,医学上对克罗恩病肛瘘并未有能将其治愈的针对性药物,而过度手术会导致各种后遗症。肛瘘愈创洗液由丹参、黄芪、地榆、千里光四味药制备而成,旨在冲洗克罗恩病肛瘘的患处,抗菌消炎,减少克罗恩病肛瘘加重与复发的几率。本课题优选肛瘘愈创洗液的制备工艺,对其质量标准进行研究,并对洗液的创面修复能力进行考察。1.制备工艺研究:肛瘘愈创洗液由水提醇沉法制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其制备工艺,以丹参素钠的含量为指标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2.质量标准研究:从定性鉴别、含量检测及洗剂的相关检查等方面对肛瘘愈创洗液进行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分别对洗液中的丹参、黄芪、地榆、千里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洗液中丹参素钠的含量进行测定,建立质量标准。3.稳定性试验研究:为考察肛瘘愈创洗液的稳定性,按原料药物及制剂稳定性的指导原则对三批洗液(批号20150727,20150729,20150803)的性状、定性鉴别、含量测定等方面分别进行6个月的加速试验及12个月的长期试验。4.对细菌性感染创面修复的研究:建立小鼠皮肤切割伤伴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感染模型,以肛瘘愈创洗液冲洗伤口,观察伤口收缩率,进行病理学评价,判断肛瘘愈创洗液对细菌性感染创面是否具有修复作用。5.临床观察研究:选择南京总医院普外科进行克罗恩病肛瘘手术的患者60例,进行长达一年多的临床观察,对复发情况进行比较,观察肛瘘愈创洗液的临床疗效。结果:1.制备工艺结果:经正交试验法考察可知,肛瘘愈创洗液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按比例取丹参、千里光、黄芪、地榆四味中药加8倍量水浸泡过夜,煎煮三次,分别为2 h、1.5 h、1.5 h,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药材与浓缩液之比为1:1.5,放冷,加2.5倍量乙醇搅拌均匀,冷藏,滤过,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另取硼砂加适量水加热并搅拌溶解,加入上述药液中,搅匀,放置,滤过,滤液加甘油及适量水定容,搅匀,分装,100℃下灭菌30 min,即得。2.建立质量标准:建立了肛瘘愈创洗液中丹参、黄芪、地榆的薄层鉴别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洗液中丹参素钠含量的测定方法,每毫升含丹参以丹参素钠(C28H32O14)计,不得少于0.3mg。3.稳定性试验结果:3批肛瘘愈创洗液在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条件下分别保存6个月和12个月,这期间内各指标均符合规定,说明其稳定性良好。4.对细菌性感染创面修复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肛瘘愈创洗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感染的伤口有促进愈合的作用,使用肛瘘愈创洗液的小鼠创面收缩率较好。5.临床观察研究结果:经观察表明,肛瘘愈创洗液在临床上的药效较好,大大缩短了克罗恩肛瘘的愈合时间及复发率。因此,本课题研究的肛瘘愈创洗液的质量标准已初步建立,其各项指标均符合规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感染的创面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且其临床效果也较佳,可初步判定肛瘘愈创洗液对克罗恩病肛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石佳[8](2020)在《四十种中药饮片等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中药材及饮片的商品规格等级伴随中药交易的发展而产生,自古以来就“看货评级,分档定价”的质量观,早在西汉时期《范子计然》中就有80多个品种的商品规格。然而如今实行的标准《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1]随着产地变迁、市场变化等种原因已然难以适应当今市场。且中药饮片是中药行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是中药制剂、中成药等主要原料,其优劣对临床疗效有着直接影响。诸多国家标准中与等级划分相关的内容鲜少体现饮片的特点,许多评价项都采用“同药材”的描述,饮片的等级评价基本处于空白。如今,市场上饮片规格混乱、以次充好、低价当道等不良现象对饮片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因此,挖掘、研究、制定适合中药饮片的,科学合理且使用简便的等级评价方法对中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的建立需要开展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本文通过查阅相关古籍、文献、国家标准梳理出当前饮片质量评价及等级划分的三种主要方法:一种主观经验性评价方法,即通过饮片的大小、质地等性状特征对饮片等级进行划分;第二种则是对指标成分含量检测的现代评价方法;第三种则是将以上两者相结合的综合论。对三种方法各具的特点、优势、不足进行总结、比较及分析。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前往分别位于国内中部、南部、北部的三个大型药材市场对中药饮片等级划分的现状及市场需求进行调研,进一步挖掘中药饮片等级划分的市场需求。市场调研结果显示针对市场上饮片的质量是有好有坏的情况,市场亟需一个科学、客观、利于推广与传承的将传统方式与指标成分相结合的中药饮片等级划分方法作为技术支撑,使等级划分达到保障临床疗效、实现优质优价、保障大众对饮片选择权的理想状态。除此以外,本文也就调研过程中所发现的行业现存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中药饮片的品质内涵是其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的综合体现,结合文献及市场调研结果可知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内外因素众多。在众多的指标中选择合适的参数是建立方法的首要工作。本文认为为了体现饮片的差异,等级评价方法中所选取的指标应在合格饮片的标准上,尽量避免使用合格饮片的共性指标,以便进行等级划分。且部分指标间可能存在相关性会因重复评价而影响评价结果,且纳入全部评价指标也增加评价的复杂性,难以达到“可行性强”的特点。故将这些参数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筛选出必要的评价指标对该方法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质量常数等级划分方法。即从饮片品种特点出发,以古籍、文献、国家标准、市场流通情况为依据,将传统性状评价标准及内在指标质控评价指标进行有机整合,选取必要且合理的等级评价指标,根据不同饮片形态及切制情况,包括顶刀片(如莪术)、顺刀片(如天麻)、条形片(如合欢皮)、块状片(如葛根)、不规则片(如土茯苓)、类球形片(如栀子)、其他整体饮片(如款冬花)、无形态饮片(如薄荷),经过三维数学建模,形成了不同的质量常数、相对质量常数、百分质量常数等计算方法,将百分质量常数以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根据市场等级划分习惯,将中药饮片等级分为三等,其中一等品百分质量常数≥80,二等品百分质量常数<80且≥50,三等品百分质量常数<50。最终将饮片质量特征转换为具体数值予以表征、比较。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对不同饮片形态的40种中药饮片及其部分炮制品进行等级划分,得到了有效的划分结果。本文进一步对各个饮片的等级划分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同类形态饮片指标、公式的选择规律进行明确;对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与传统形态等级评价的关联进行考察与验证,对整套等级评价方法进行整理及优化。以栀子为例,通过不同等级栀子片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产生的抑制作用,建立了栀子饮片等级与疗效的关系以验证该方法的科学性[2]。单味饮片等级与药效间关系的考察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明确该方法划分出的等级差异能否进一步转化为临床主要用药形式,即中药复方的药效强弱。本文以大川芎方为例,将不同等级的川芎、天麻饮片组成的不同等级复方以体外血管舒张率为主要药效学指标,探讨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对川芎、天麻饮片进行了有效的等级划分的同时是否对其组成的复方药效也有一定的关联和提示作用,继而为饮片的优质优效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3]。结果表明三种“等级”的单味饮片与复方的药效均随等级的降低而降低,药效强弱与饮片的等级成正相关[2-3]。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实现了传统主观经验与现代质控指标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公式的建立;实现了丰富数据不受人为、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了等级评价的全程量化,更利于分析、比较、传承。该方法虽然具备以上优点,但由于时间有限,以上研究旨在为该方法搭建框架,仍有不足之处,如对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对样品的收集上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补充及改善。该等级评价方法的建立以解决中药饮片等级评价工作中的现存问题为出发点,为推动中药饮片分级评价进程,引导市场规范化运作,实现优质优价,促进中药饮片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大众健康权益,建设中药标准化体系提供新的思路、新的思考。
包华音[9](2012)在《中药壁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与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中药壁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收集到的壁虎药材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文献综述、生药学研究、定性定量分析、指纹图谱构建和药效学研究,以期建立动物类中药壁虎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和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1.本草考证与国内外文献综述——大量查阅历代本草和现代文献,从名称、品种、产地、生境、药用部位、采收加工、炮制、性味归经等方面对中药壁虎进行本草考证,从动物资源、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中药壁虎进行国内外文献综述。2.生药学研究——应用动物分类学知识对收集到的10个产地的壁虎药材进行品种鉴定,并从外部形态、大小、色泽、气味等方面进行药材性状分析,利用粉末显微鉴别技术和有效部位薄层色谱鉴别技术对药材进行生药学鉴定。3.含量测定研究——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壁虎药材蛋白质的提取工艺,利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对不同产地壁虎药材中可溶性总蛋白的含量进行测定;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壁虎药材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利用苯酚—硫酸法对不同产地壁虎药材的多糖含量进行测定;测定不同产地壁虎药材的粗脂含量,并采用铝蓝比色法对药材中的磷脂含量进行测定。4.常规检查项目测定——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规定的方法对不同产地的壁虎药材进行了全面的水分、灰分和浸出物测定分析。5.指纹图谱研究——利用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建立壁虎药材不同部位的蛋白质指纹图谱;利用溴化钾压片法对药材粉末进行红外光谱测定分析;利用紫外谱线组法对药材进行紫外光谱测定分析,建立壁虎药材的紫外谱线指纹图谱;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优选壁虎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条件,建立壁虎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6.药效学研究——提取壁虎药材的多肽和多糖成分,并分别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用MTT法检测壁虎多肽和多糖成分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和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1.经鉴定本研究应用的壁虎药材均来源于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 Guenther),不同产地的药材性状及显微特征基本相似,产地间的细微差异可能与壁虎的生活环境、养殖方式、药材加工方法等因素有关。2.建立了壁虎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与检测指标。3.优选出壁虎药材蛋白提取工艺:pH值为12,料液比为1:20,提取温度为50℃,超声提取时间为80min。不同产地壁虎药材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明显差异,因此,蛋白含量可以作为药材质量评价的指标之一。4.优选出壁虎药材多糖提取工艺:超声提取时间为20min,溶剂量为30倍,醇沉浓度为90%。不同产地壁虎药材的多糖含量有较大差异,因此,多糖含量可以作为药材质量评价的指标之一5.不同产地壁虎药材的粗脂和总磷脂含量有明显差异,提示药材质量存在差异。6.根据常规检查项目的测定结果,提出了壁虎药材的水分、灰分和浸出物含量的质量评价参考标准。经实验探讨,确定了壁虎药材醇浸出物测定的乙醇浓度为70%。7.建立了壁虎药材的红外光谱与紫外谱线组指纹图谱。8.建立了壁虎药材不同部位的蛋白质指纹图谱。9.建立了壁虎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标定了8个共有特征指纹峰。10.药效学研究表明,壁虎药材多肽和多糖成分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11.建立了壁虎药材的质量控制规范(草案),并做出起草说明。结论中药壁虎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该药材未载入《中国药典》,也没有部颁质量标准,目前还未见对其进行相关质量控制与评价的报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壁虎药材的现代化研究和开发利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课题首次从药材性状、显微鉴定、薄层色谱鉴别、主要成分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建立、常规项目检查、药效学研究等方面对壁虎药材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与评价指标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建立了壁虎药材的蛋白质指纹图谱、红外和紫外光谱指纹图谱、HPLC指纹图谱,并提出了质量评价标准(草案),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与评价奠定了基础。
王立萍[10](2009)在《流通领域市售丹参质量考察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考察与评价流通领域市售丹参药材与饮片的品种与质量,初步制定市售丹参饮片商品的质量评价标准。方法:采用收集调研的方法对丹参的市场流向进行考察;通过对性状特征整理,对丹参饮片的外观性状进行评价;参考《中国药典》及炮制规范对市售丹参商品的杂质进行了考察;按照《中国药典》的规定,对丹参商品的水分、灰分、浸出物、丹参酮ⅡA、丹酚酸B进行了含量测定;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商品丹参进行了药材的鉴定及指纹图谱的研究。结果:对市售商品丹参的流向进行科学调研,增强对市场了解;制定了丹参商品的优质性状标准;建立了丹参商品的红外指纹图谱,初步确定了丹参商品的红外图谱鉴别特征,实现了丹参红外光谱对商品的快速鉴定;确定了丹参药材商品中不得含地上茎,含除地上茎以外的杂质不得过3%,饮片中不得含地上茎,含除地上茎以外的杂质不得过2%;饮片中水分不得过12%,总灰分不得过7.5%,酸不溶灰分不得过1.6%,水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35.0%,醇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11.0%,丹参酮ⅡA含量不得少于0.9%,丹酚酸B含量不得少于2.8%;分别建立了丹参脂溶性成分及水溶性成分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并同时对几个主要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论:为研究流通领域市售丹参的品质,完善丹参药材的质量标准同时建立丹参饮片商品的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与资料。
二、植物药趁鲜切制法值得提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药趁鲜切制法值得提倡(论文提纲范文)
(3)草珊瑚质量评价及其趁鲜加工可行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草珊瑚质量标准研究概况 |
1 品种来源 |
2 采收加工 |
2.1 采收季节 |
2.2 加工方法 |
2.3 包装贮藏 |
3 薄层色谱鉴别 |
4 化学成分分析 |
4.1 黄酮类 |
4.2 香豆素类 |
4.3 有机酸类 |
4.4 苯丙素类 |
4.5 微量元素 |
4.6 挥发油 |
4.7 其它 |
4.8 草珊瑚多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第一章 草珊瑚质量评价研究 |
第一节 草珊瑚炮制工艺的优化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指标成分的HPLC测定 |
2.2 炮制工艺优化方法 |
3 讨论 |
3.1 炮制工艺参数优选 |
3.2 分析方法选择与样品提取方法、色谱条件考察 |
第二节 不同批次草珊瑚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指标性成分的UPLC测定 |
2.2 指纹图谱的建立 |
2.3 聚类分析 |
2.4 主成分分析 |
3 讨论 |
第二章 草珊瑚趁鲜加工的可行性探究 |
第一节 草珊瑚趁鲜加工工艺的优选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指标成分的UPLC测定 |
2.2 草珊瑚趁鲜加工工艺优化方法 |
2.3 草珊瑚趁鲜加工工艺与传统加工工艺的成分比较 |
3 讨论 |
第二节 草珊瑚传统加工工艺与趁鲜加工工艺中试试验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两种方法加工的草珊瑚饮片茎、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供试品的制备 |
2.2 GC-MS条件 |
2.3 挥发油成分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趁鲜加工草珊瑚饮片药效等效性研究 |
第一节 趁鲜加工草珊瑚饮片和传统加工草珊瑚饮片镇痛效应的比较研究 |
1 试药与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煎煮液的制备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实验操作及统计方法 |
2.4 草珊瑚对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趁鲜加工草珊瑚饮片抗炎药效等效性研究 |
1 试药与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实验操作方法 |
2.2 药效等效性统计方法 |
2.3 抗炎效应实验结果 |
2.4 量效曲线回归方程的拟合 |
2.5 等效应剂量研究 |
2.6 等剂量效应研究 |
3 讨论 |
总结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4)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优选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药材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的制备 |
2.2 外观性状评分标准 |
2.3 成型率 |
2.4 水溶性浸出物 |
2.5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中11 种成分含量的测定 |
2.6 综合评分标准 |
3 小结 |
第二章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加工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药材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药材前处理 |
2.2 不同鲜切程度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的影响 |
2.3 不同饮片规格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的影响 |
2.4 不同干燥方法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的影响 |
2.5 不同干燥温度对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的影响 |
2.6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最佳工艺优选 |
3 小结 |
第三章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与传统饮片的比较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药材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仪器及器械 |
1.4 实验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大黄饮片的制备 |
2.2 外观性状的比较 |
2.3 成型率的比较 |
2.4 水溶性浸出物的比较 |
2.5 化学成分的比较 |
2.6 综合评分的比较 |
2.7 药理作用的比较 |
3 小结 |
第四章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药材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性状 |
2.2 鉴别 |
2.3 检查 |
2.4 浸出物 |
2.5 含量测定 |
2.6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3 小结 |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标准(草案) |
讨论 |
1 大黄外观性状评分 |
2 HPLC法同时测定大黄趁鲜切制饮片中11 种成分的含量 |
3 11种成分含量测定提取方法及色谱条件的选择 |
4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优选 |
5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性状鉴别及颜色变化 |
6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及传统饮片的比较 |
7 大黄趁鲜切制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一 中药材趁鲜切制研究进展 |
二 中药材干燥方法研究进展 |
1 传统干燥方法 |
1.1 自然干燥 |
1.2 煤炭烘干 |
2 现代干燥方法 |
2.1 鼓风干燥 |
2.2 微波干燥 |
2.3 真空干燥 |
2.4 真空冷冻干燥 |
2.5 红外干燥 |
2.6 远红外干燥 |
2.7 其他干燥方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制定的现状研究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国家标准 |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1.2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
2 地方标准 |
3 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的联系与区别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政策背景 |
1.2 监管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研究内容 |
3.1 分析现行全国及各省市炮制规范存在问题及原因 |
3.2 调研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应用现状 |
3.3 研究港台地区和国外中药或植物药相关政策 |
3.4 提出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相关政策建议 |
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4.1 比较分析法 |
4.2 文献分析法 |
4.3 问卷调查法 |
4.4 专家访谈法 |
4.5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我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问题分析 |
1 缺少编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指导原则 |
1.1 各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法律定位不明确 |
1.2 收载项目不完善 |
1.3 品种的遴选原则和退出机制不明确 |
1.4 炮制规范颁布制度不明确 |
2 缺乏新型中药饮片的管理规范 |
3 现炮制规范不利于相邻省份中药饮片的流通 |
第二章 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情况调研 |
1 中药饮片炮制情况调研问卷设计思路 |
1.1 调研问卷的设计目的 |
1.2 调研问卷的设计思路 |
1.3 调研问卷的设计结果 |
2 调研问卷的发放及回收过程 |
3 调研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3.1 企业基本情况 |
3.2 炮制规范收载品种问题 |
3.3 品种执行标准问题 |
3.4 炮制规范修订问题 |
3.5 对于新版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编制工作的建议 |
3.6 小结 |
第三章 香港、台湾地区和国外中药、植物药管理经验借鉴 |
1 认同炮制概念地区中药管理模式 |
1.1 台湾地区相关政策 |
1.2 香港地区相关政策 |
1.3 韩国韩药相关法规 |
2 不认同炮制概念地区植物药管理模式 |
2.1 日本生药相关法规 |
2.2 美国植物药相关法规 |
2.3 欧盟草药相关政策 |
3 经验借鉴 |
3.1 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 |
3.2 借鉴国外对于质量标准的起草经验 |
3.3 借鉴国外对于相同品种不同形式共同测定的方式 |
第四章 编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政策建议 |
1 制定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编写原则 |
1.1 明确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定位 |
1.2 建立品种的遴选、修订与退出机制 |
1.3 建立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颁布机制 |
1.4 其他需建立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编写原则 |
1.5 小结 |
2 提高质量控制项目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
2.1 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
2.2 尽快建立全部品种的质量标准 |
2.3 加快科学研究结果用于质量标准的制定 |
3 建立炮制规范的区域发展战略 |
3.1 相邻省份共同制定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
3.2 相邻省份互相认可各自省份炮制规范 |
4 建立新型中药饮片的监管标准 |
5 建立炮制规范的多样化起草模式 |
6 对新版北京市炮制规范的编写建议 |
6.1 明确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品种收载范围 |
6.2 增加收载项目 |
6.3 完善所有品种的质量控制项目 |
6.4 在炮制规范起草的各个阶段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
课题总结 |
附录 |
附录1:调研问卷 |
参考文献 |
实习总结 |
第一章 日常工作 |
1 将药品注册批件录入北京市“药品类数据管理系统” |
2 协助注册处老师召开“药品说明书修订”专题座谈会 |
3 协助注册处老师准备召开全国药品技术转让实施工作培训会 |
4 协助老师接受国家总局对注册审评事权下放的省局评估工作 |
5 协助药品注册处老师完成了一些审批工作 |
6 编写《北京市药品注册数据统计报告》 |
7 协助注册处老师完成2013年注册工作总结大会的准备工作 |
8 协助注册处老师完成2013年、2014年GCP总结 |
9 参与部分药品注册处的调研或培训工作 |
第二章 参与课题 |
1 参与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儿童药品两个课题 |
2 参与国产药品再注册工作调研课题 |
3 新药研发调研课题 |
第三章 实习心得 |
1 日常工作心得 |
2 课题研究心得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药材干燥方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阳光干燥 |
1.1 晒干 |
1.2 风干或阴干 |
1.2.1 含挥发油类的中药材饮片 |
1.2.2 含油脂类化合物的中药材饮片 |
1.2.3 含色素类的中药材饮片 |
1.2.4 绿叶类中药材饮片 |
1.2.5 某些动物类药材 |
2 气流干燥 |
3 电能干燥 常见的有远红外干燥和微波干燥。 |
3.1 远红外干燥 |
3.2 微波干燥 |
(7)肛瘘愈创洗液的研制及疗效的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克罗恩病的研究历史 |
1.1 克罗恩病的概述 |
1.2 克罗恩病的临床特点 |
1.3 克罗恩病的诊断 |
1.4 克罗恩病的病因 |
1.5 克罗恩病的治疗 |
1.6 有关克罗恩病的小结 |
2. 克罗恩肛瘘的研究历史 |
2.1 克罗恩肛瘘的概述 |
2.2 克罗恩肛瘘的临床特点 |
2.3 克罗恩病肛瘘的诊断及分类 |
2.4 克罗恩病肛瘘的治疗 |
2.5 有关克罗恩病肛痿的小结 |
3. 组方中各味中药的研究进展 |
3.1 丹参的研究历史 |
3.2 黄芪的研究历史 |
3.3 地榆的研究历史 |
3.4 千里光的研究历史 |
第二章 肛瘘愈创洗液制备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正交试验设计 |
2.2 水提醇沉法提取 |
2.3 肛瘘愈创洗液中丹参素钠的含量测定 |
2.4 正交试验结果 |
2.5 最佳提取工艺验证试验 |
3. 讨论 |
第三章 肛瘘愈创洗液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肛瘘愈创洗液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2.1 薄层鉴别 |
2.2 检查 |
2.3 含量测定 |
3. 讨论 |
第四章 肛瘘愈创洗液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加速试验 |
2.2 长期试验 |
3. 讨论 |
第五章 肛瘘愈创洗液对细菌性感染创面修复的影响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药物与试剂 |
1.2 动物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创面修复的影响实验 |
2.2 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创面修复的影响实验 |
2.3 对细菌性感染小鼠创面修复影响的组织学实验方案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创面修复的影响 |
3.2 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创面修复的影响 |
3.3 对细菌感染性小鼠创面修复影响的病理分析 |
4. 结论 |
5. 讨论 |
第六章 肛瘘愈创洗液的临床观察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临床观察 |
2.1 治疗方法 |
2.2 疗效观察 |
2.3 统计学方法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四十种中药饮片等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中药饮片等级评价现状研究 |
1 背景 |
2 等级评价古籍文献调查 |
2.1 传统等级评价方法 |
2.2 指标成分等级评价方法 |
2.3 综合评价方法 |
3 等级评价市场现状调研 |
3.1 调研方法与对象 |
3.2 调研结果 |
3.2.1 中药饮片总体质量认可度 |
3.2.2 等级划分的必要性 |
3.2.3 对等级划分的了解程度 |
3.2.4 以外观形态方式对中药饮片进行等级划分合理性 |
3.2.5 以指标成分含量对中药饮片进行等级划分合理性 |
3.2.6 将传统方式与指标成分相结合对中药饮片进行等级划分合理性 |
3.2.7 对于合理的等级划分方法应所具有特点 |
3.2.8 对于理想的等级划分应达到的状态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二章 评价方法建立 |
1 评价方法指标的选择 |
2 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的主要定义及其表现形式 |
2.1 质量常数(A) |
2.2 不同形态饮片质量常数的表现形式 |
2.2.1 形态相关饮片 |
2.2.1.1 切制饮片 |
2.2.1.2 未切制饮片 |
2.2.2 形态无关饮片 |
2.3 相对质量常数 |
2.4 百分质量常数 |
第三章 对四十种中药饮片的等级评价 |
1. 前言 |
2. 材料与仪器 |
3. 饮片的等级划分 |
3.1 切制饮片 |
3.1.1 顶刀片饮片的等级划分 |
3.1.2 顺刀片饮片的等级划分 |
3.1.3 条形片饮片的等级划分 |
3.1.4 块状片饮片的等级划分 |
3.1.5 不规则切制饮片的等级划分 |
3.2 未切制饮片 |
3.2.1 类球形饮片的等级划分 |
3.2.2 未切制其他形态饮片的等级划分 |
3.2.3 无形态饮片的等级划分 |
第四章 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的优质优效验证 |
1 单味饮片的优质优效验证 |
1.1 实验过程 |
1.1.1 不同等级栀子冻干粉的制备 |
1.1.2 细胞培养及扩增 |
1.1.3 实验分组及药物干预 |
1.1.4 细胞活力检测 |
1.1.5 NO含量检测 |
1.1.6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1.2 实验结果 |
1.3 讨论 |
2 复方的优质优效验证 |
2.1 实验过程 |
2.1.1 不同等级大川芎方的制备 |
2.1.2 大鼠胸主动脉环血管张力的测定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中药壁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与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 本草考证 |
1.1 名称考证 |
1.2 品种考证 |
1.3 产地、生境考证 |
1.4 药用部位考证 |
1.5 采收加工与炮制考证 |
1.6 性味归经考证 |
2 动物资源研究 |
3 生药学研究 |
3.1 性状鉴别 |
3.2 显微鉴别 |
3.3 理化鉴别 |
4 化学成分研究 |
4.1 蛋白类成分 |
4.2 脂肪类成分 |
4.3 多糖 |
4.4 微量元素 |
4.5 其他 |
5 药理作用 |
5.1 抗肿瘤作用 |
5.2 抗炎作用 |
5.3 降血压作用 |
5.4 抗血栓形成和改善组织血液供应的作用 |
5.5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5.6 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
5.7 抗菌作用 |
5.8 毒副作用 |
6 临床应用 |
6.1 治疗肿瘤 |
6.2 治疗溃疡、瘘管和窦道 |
6.3 治疗结核 |
6.4 治疗乳癖 |
6.5 治疗动脉硬化闭塞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6.6 治疗疼痛 |
6.7 治疗蝎、蜂螫伤 |
7 小结 |
第二部分 不同产地壁虎药材的性状与显微鉴别研究 |
1 性状鉴别 |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小结 |
2 显微鉴别 |
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3 小结 |
第三部分 不同产地壁虎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材料 |
1.3 试剂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石油醚提取物薄层色谱鉴别 |
2.2 95%乙醇提取物薄层色谱鉴别 |
2.3 70%乙醇提取物薄层色谱鉴别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部分 不同产地壁虎药材的蛋白质含量测定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药材的预处理 |
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 精密度试验 |
2.4 蛋白质提取方式的选择 |
2.5 可溶性蛋白超声提取单因素考察 |
2.6 蛋白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优选 |
2.7 重复性试验 |
2.8 稳定性试验 |
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10 不同产地样品蛋白质含量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部分 不同产地壁虎药材的多糖含量测定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 精密度试验 |
2.3 药材的预处理 |
2.4 多糖提取方式的比较 |
2.5 多糖超声提取单因素考察 |
2.6 多糖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优选 |
2.7 稳定性试验 |
2.8 重复性试验 |
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10 不同产地样品多糖含量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部分 不同产地壁虎药材的脂类物质研究 |
1 不同产地壁虎药材中粗脂含量的测定 |
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小结 |
2 不同产地壁虎药材中磷脂含量的测定 |
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3 小结 |
第七部分 不同产地壁虎药材的常规检查项目研究 |
1 水分测定 |
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小结 |
2 灰分分析 |
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2.2 测定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小结 |
3 浸出物分析 |
3.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3.2 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
3.3 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
3.4 挥发性醚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
3.5 讨论 |
第八部分 不同产地壁虎药材的蛋白质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材料 |
2 PAGE法筛选壁虎药材蛋白质提取条件 |
2.1 蛋白质的提取 |
2.2 不同提取方法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3 不同溶剂提取蛋白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3 不同产地不同部位壁虎药材蛋白质PAGE指纹图谱的建立 |
3.1 壁虎药材全体的PAGE指纹图谱 |
3.2 壁虎药材体部的PAGE指纹图谱 |
3.3 壁虎药材尾部的PAGE指纹图谱 |
4 小结 |
第九部分 不同产地壁虎药材的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材料 |
1.3 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光谱条件 |
2.2 样品处理 |
2.3 压片 |
2.4 测定方法 |
2.5 方法学考察 |
2.6 样品测定 |
2.7 聚类分析和相似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不同产地壁虎药材的红外光谱及二阶导数图谱 |
3.2 聚类分析和相似度分析 |
3.3 不同产地壁虎药材红外光谱指纹区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十部分 不同产地壁虎药材的紫外光谱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材料 |
1.3 试剂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提取溶液的制备 |
2.2 仪器条件 |
2.3 供试液稀释倍数的确定 |
2.4 紫外吸收光谱范围的考察 |
2.5 方法学考察 |
2.6 样品测定 |
2.7 聚类分析和相似度分析 |
2.8 测定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十一部分 中药壁虎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试剂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供试品溶液制备条件的筛选 |
2.2 色谱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
2.3 HPLC色谱条件的建立 |
2.4 HPLC指纹图谱系统适用性实验 |
2.5 壁虎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
2.6 山东产壁虎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 |
2.7 安徽产壁虎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 |
2.8 河北产壁虎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 |
2.9 聚类分析 |
3 总结与讨论 |
3.1 研究方法建立的依据 |
3.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依据 |
3.3 色谱条件的选择依据 |
3.4 创新点 |
3.5 展望 |
第十二部分 无蹼壁虎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
1 仪器、试剂和细胞株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细胞株 |
2 实验方法 |
2.1 壁虎药材多肽成分的制备 |
2.2 壁虎药材多糖成分的制备 |
2.3 细胞培养 |
2.4 接种 |
2.5 加药及培养 |
2.6 细胞存活率的检测(MTT法) |
3 实验结果 |
3.1 药物浓度对bel-7402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
3.2 药物浓度对MCF-7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十三部分 壁虎药材质量控制规范(草案)及起草说明 |
壁虎药材质量控制规范(草案) |
壁虎药材质量控制规范(草案)起草说明 |
第十四部分 创新性分析 |
第十五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著作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10)流通领域市售丹参质量考察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市售丹参商品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1.1 市售药材商品的质量问题 |
1.2 饮片商品的质量问题 |
1.3 饮片市场商品缺乏标准,质量混乱 |
1.4 提高商品质量的应对措施 |
2 商品丹参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
2.1 脂溶性成分的研究 |
2.2 水溶性成分的研究 |
3 丹参药材商品主要药理作用 |
3.1 脂溶性成分的药理作用 |
3.2 水溶性成分的药理作用 |
4 炮制对商品丹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 |
4.1 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
4.2 炮制对丹参药理作用的影响 |
5 丹参商品的质量研究 |
5.1 对浸出物等考察 |
5.2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6 丹参指纹图谱的研究概况 |
6.1 高效液相指纹图谱 |
6.2 其它方法 |
6.3 光谱法 |
7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1 丹参商品主要市场流向的调查 |
1.1 调查方法 |
1.2 调查样本统计 |
1.3 丹参主产区及产况 |
1.4 丹参商品的主要市场流向 |
1.5 结论与分析 |
2 市售丹参商品的性状评价 |
2.1 样品 |
2.2 市售丹参药材商品的性状特征 |
2.3 市售丹参饮片商品的性状特征 |
2.4 小结与讨论 |
3 丹参饮片红外光谱的鉴定 |
3.1 样品、仪器设备与参数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小结与讨论 |
4 丹参商品的纯净度检查 |
4.1 杂质检查 |
4.2 水分的含量测定 |
4.3 灰分及酸不溶灰分的含量测定 |
5 浸出物的含量测定 |
5.1 样品与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 |
5.4 小结与讨论 |
6 丹参酮ⅡA 的含量测定 |
6.1 材料与仪器 |
6.2 方法与结果 |
6.3 结果与分析 |
6.4 小结与讨论 |
7 丹酚酸 B 的含量测定 |
7.1 材料与仪器 |
7.2 方法与结果 |
7.3 结果与分析 |
7.4 小结与讨论 |
8 指纹图谱的建立 |
8.1 脂溶性指纹图谱的研究 |
8.2 水溶性指纹图谱的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植物药趁鲜切制法值得提倡(论文参考文献)
- [1]也谈植物药趁鲜切制法[J]. 崔万钧. 中草药通讯, 1975(02)
- [2]植物药趁鲜切制法值得提倡[J]. 段维和. 中草药通讯, 1974(05)
- [3]草珊瑚质量评价及其趁鲜加工可行性探究[D]. 温柔.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4]大黄趁鲜切制饮片工艺优选及质量标准研究[D]. 辛二旦.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制定的现状研究与建议[D]. 申明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6]中药材干燥方法概述[J]. 莫志江. 基层中药杂志, 2000(01)
- [7]肛瘘愈创洗液的研制及疗效的初步评价[D]. 王燕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8]四十种中药饮片等级评价研究[D]. 石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中药壁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与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 包华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2)
- [10]流通领域市售丹参质量考察与评价[D]. 王立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