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坡度蠕变工程观测与分析

软土坡度蠕变工程观测与分析

一、软土边坡蠕变的工程观测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炜楠[1](2021)在《滇池软土区某建构筑物变形开裂原因研究》文中指出

周越[2](2021)在《典型边坡滑坡地球物理特征与演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边坡是指由于建筑工程和采矿工程开挖或填筑施工所形成的斜坡,是人类建设工程和采矿工程中最常见的工程形式之一。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建设工程和采矿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形成深大采坑和斜坡,边坡稳定性成为不可避免的安全问题。目前,针对边坡失稳问题主要借助传统勘察手段,采用地质调绘、遥感测绘和钻孔、挖掘等常规手段来获取有限的地质信息,借助数值模拟分析方法来完成失稳边坡稳定性评价工作。但传统勘察手段获得的地质资料有限,缺乏地下连续三维空间信息,且失稳地质体本身地质构造特别复杂,势必造成数值模拟地质条件与实际地质条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边坡失稳状态的评价不会准确。基于此,本文以失稳边坡岩土体地球物理性质为基础,运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对失稳边坡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研究,与边坡失稳演化机理结合,构筑边坡岩土体地球物理特性与工程力学参数的关联机制,建立一套基于失稳边坡地球物理场特征识别和描述滑坡体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来丰富失稳边坡地质信息,提高稳定性评价精度。完成研究内容和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通过研究总结前人针对失稳边坡工程地质特征、演化机理及稳定性评价成果,对三种典型边坡类型: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及岩土复合边坡的工程地质特征、边坡失稳演化过程、形成条件、主导因素及表现形式等进行总结,并对影响边坡稳定性评价的主要因素及评价方法进行了论述。2.通过研究岩土体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与岩土体属性特征如孔隙率、含水性、饱和度等之间关系,进而建立与工程力学参数的关联性,实现地球物理勘探的量化解释。在参数量化基础之上,构建了土质边坡、土石复合边坡和岩质边坡地球物理模型。3.以白云鄂博铁矿和高速公路边坡的实际案例,分析总结了地球物理异常特征,综合地质调绘和工程勘察资料,确定了失稳边坡滑坡体的形态、规模、结构等特征,构建了三维地质模型,对失稳边坡演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岩土体土工试验获得的工程力学参数,构建了岩体工程力学参数与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之间的关联性,将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和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失稳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准确的地质数据。4.以合成孔径监测预警系统监测数据为基础,对滑坡灾害进行早期识别、预警。在地球物理勘探的基础上,应用离散单元法来构建边坡数值分析模型,对边坡失稳演化过程和演化机理进行分析。依据刚体极限平衡法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并分析边坡失稳原因。通过对比,基于地球物理勘探数据而建立的失稳边坡数值模型稳定性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准确。通过本文的研究,在边坡稳定性评价工作中发挥地球物理作用,可提高评价与监测精度,为边坡的灾害预警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师利君[3](2021)在《新型框架通风锚杆支护多年冻土边坡工作机理及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人类工程活动和全球气温逐年上升破坏了冻土边坡的原有的热稳定性,使冻土边坡工程面临着严重的冻胀、融沉和滑塌威胁。然而,目前工程建设中常采用的L型挡墙和框架预应力锚杆等传统支护结构只是被动的增强边坡约束,并不能改变冻土热稳定性受到扰动的事实,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基于“主动冷却,保护冻土”设计理念,研发了既可以通风降温抬升多年冻土上限,又能够支护锚固维持边坡稳定性的新型框架通风锚杆,围绕新型框架通风锚杆与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热学和力学问题,采用理论、数值和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给出了新型框架通风锚杆的设计指标。具体内容如下:(1)从多年冻土热融滑塌本质出发,利用自然通风机理、碎石热半导体和热屏蔽效应,提出一种集通风降温、支挡锚固及减胀减震于一体的新型框架通风锚杆。(2)对新型框架通风锚杆的热学和力学工作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了自然对流效应下空气侵入量与温差及碎石铺设半径的关系式;给出了新型锚杆带入边坡的冷量计算公式,并计算得到了新型锚杆作用下边坡冻融交界面轴向抬升量;分别建立了冻结和融化过程中新型框架通风锚杆与土体协同工作的简化计算模型,给出了新型锚杆在冻融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公式。算例分析表明:新型框架通风锚杆具有良好的通风降温效果,不仅能够抬升边坡冻融上限,还能够起到支挡锚固,减轻框架冻胀力的作用。(3)为了验证所提出简化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并进一步认识新型框架通风锚杆支护多年冻土边坡的热学和力学特性,基于相似理论,设计并开展了相似比为1:10的新型框架通风锚杆支护多年冻土边坡室内试验。对比分析了冻融过程中边坡不同位置处温度和水分的分布规律,并对冻融过程中新型框架通风锚杆内力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一个冻融周期内,坡内土体温度及水分变化与气温变化相比,存在滞后效应。新型通风锚杆对周围土体降温效果显着,支护效果明显。同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对比,验证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4)为更直观地认识新型框架通风锚杆支护边坡机理,建立了新型框架通风锚杆支护边坡的冻胀和融沉固结耦合控制方程,通过伽辽金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推导得到其有限元格式,并编制了多场耦合分析软件。将软件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实测值对比,验证了所编制程序的可靠性。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新型锚杆周围土体温度在锚杆通风段呈现波浪形分布,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多,锚杆周围低温区域不断扩大,边坡内部温度分布也更加稳定,支护结构内力在冻结期大于融化期,与试验结果规律一致。

马骥远[4](2020)在《软土滑坡冲击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软土滑坡作为滑坡灾害的一种,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软土边坡失稳前,具有表面现象不明显等特征,但一旦失稳便会造成巨大冲击,从而对建筑物等一系列构筑物造成破坏。目前的研究对于软土边坡稳定性和失稳原因的探究较为成熟,但对于软土边坡失稳后所造成的冲击影响研究较少,所以软土边坡失稳后的滑动位移和冲击力研究还不清楚。其主要难点包括以下几点:以往研究对于边坡滑动位移的测量设备较少,通常采用图像处理技术或百分表等设备对边坡表面或侧面位移进行测量,从而大致分析边坡的滑动位移,对于边坡内部土体的位移往往采用透明土等方法进行研究。同时更多的研究局限于对软土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对于软土边坡失稳后的冲击研究甚少。针对软土边坡在滑动过程中的位移和冲击力进行测量,解决了以往需要依靠透明土才能测量边坡内部位移的难题。通过MEMS传感器对边坡滑动过程中的加速度进行测量,并通过积分的方法计算出边坡的滑动位移。研究发现对于软土边坡而言,外荷载大小的改变对软土边坡的滑动距离影响较小而对边坡的滑动时间影响较大。同时在较大的外荷载下,边坡所造成的冲击力也会逐渐增大。为能够更好反映软土边坡对构筑物的影响,试验中设置模型方桩,通过边坡在滑动过程中对方桩的冲击,发现边坡在加速滑动阶段,方桩的受力会突然增大并发生倾倒,同时边坡在加速阶段时,方桩所受冲击力也会达到峰值点。利用CEL方法对试验边坡进行数值模拟,其中边坡土体采用欧拉体建模,而模型箱各构件采用拉格朗日体建模。模拟结果中的位移和冲击力数据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证明CEL方法可以用于软土边坡的分析,并且模拟结果中,位移、冲击力变化趋势与试验趋势基本一致,模拟滑坡现象与试验现象一致。由于模拟中滑坡的加速度度大于试验所测量的加速度值,所以模拟结果的冲击力大于试验中的冲击力。通过对模型中的土体密度、外荷载大小、坡高、坡角、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坡角是控制因素,并且土体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对边坡的滑动位移影响较大,外荷载和土体密度对边坡的滑动位移和冲击力影响较小。

王伟[5](2020)在《被动区软土剪切失稳及其稳定控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进入高速时代,高速公路及拼宽路基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因路基被动区软土剪切塑流造成的失稳问题日益受到行业内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疏桩补偿软土路基以其深层加固效果好、控沉稳定、经济合理等优点在软土地区修建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软土剪切塑流失稳机制和疏桩路基的稳定控制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仍需对其工作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结合工程实践完善相关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本文基于国内外对软土在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塑流稳定问题的相关研究,重点关注软土剪切失稳机制及其稳定控制两方面。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手法,构建了疏桩补偿软土地基协力模型、疏桩荷载转移模型,提出了软土塑性区开展程度判定依据,揭示了路基被动区软土失稳机制及疏桩稳定控制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相关理论的实用性。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有:(1)基于Mesri(1989)的软土地基平均不排水强度经验算式,并考虑软土不排水强度Su随深度的演化规律,提出了简化的不排水抗剪强度计算方法。(2)基于路基疏桩的补偿协力设计原理,运用Boussinesq弹性理论应力解答叠加Mathematica算法分析得到了疏桩间软弱基体附加应力场,探讨了软基临塑荷载判定方法;基于饱和软黏土不排水强度Su理论分析,完善了路基下软土地基剪切塑流的弹塑性理论分析方法,阐明了桩间软弱基体附加应力显着减小的疏桩补偿软土的“减沉”机制。进一步通过算法分析了软土路基加载情况下被动区坡度、反压台设置方式及硬壳层对路基稳定的影响,同时关联被动区坡趾不利地貌影响机制,结合工程案例提出塑性区开展面积稳定控制指标(105 m2~141m2),完善了软土地基附加应力场分析方法。(3)根据极限状态设计原理中的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原则,完善了基于路基基底荷载疏桩分担(应力集中)补偿稳定概念模型,同时提出路基疏桩协力承载力检算方法,可用于软土地基路基疏桩间距与桩长的协配设计或检算。(4)基于Unit Cell单元分析模型,结合Marston路基内柱面剪切位移“土拱”效应理论原理,推导出柱面微单元微分控制方程组的剪切位移解析解答。同时引入柱面剪切位移理想弹塑性模型,建立了碎石垫层应力扩散分析模型,推导出疏桩桩帽顶碎石垫层扩散后的内土柱底面(h=0)荷载分担比λ0及其与基底λb的演化规律。通过上述疏桩地基桩土剪切位移的荷载传递理论分析方法和路基内柱面剪切位移的基底荷载转移理论分析方法,进一步完善了路基下部灰土层、中部填土和上部灰土路床典型三层体系的柱面弹塑性状态分析理论,并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路基疏桩基底构造检算方法的适用性。(5)对路基加载稳定控制标准([VD]=5mm/d、[VS]=10mm/d)和路基预压沉降收敛控制标准给出了清晰的论述,用于控制填筑速率的加载期稳定监测和预压期收敛监测,除了确保路基安全稳定,还起到把握卸载时机与面层施工时机的作用。(6)基于路基欠载预压、等载预压、路基填土联合预压三种工况,推导简化出工后沉降关联沉降率表达通式;根据路基填筑分级加载,对被动区软土水平位移增量与路基沉降增量作归一化处理,提出了相对位移稳定特征指标,结合上述路基相关控制标准,可指导工程实践;同时,提出施工图设计和预压期沉降率收敛检算方法。

朱庆凯[6](2019)在《钢塑格栅网在锚网喷结构中作用机理及其在高边坡工程中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前进,城市用地快速扩张,造成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严重失调的局面。在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必然遇到更多的高边坡工程,因此,对高边坡工程的支护技术优化研究迫在眉睫。通过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对钢塑格栅结构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锚网喷结构采用钢塑格栅作为加筋网奠定理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试验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钢塑格栅锚网喷结构对高边坡的支护效果,并基于钢塑格栅结构特性影响因素,总结出各因素对支护效果的影响规律。结论如下:(1)采用钢塑格栅作为锚网喷支护结构的加筋网,分析了锚网喷结构各部分的支护作用机理,总结了锚网喷支护结构中钢塑格栅应力传递规律,提出了钢塑格栅让压变形理论,确定了钢塑格栅在混凝土面层中的作用及对边坡稳定性的作用机理,并从筋带、网孔、节点形式三个方面分析对支护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2)基于钢塑格栅筋带与加固体的界面摩擦理论,总结了钢塑格栅筋带与加固体之间所形成的加筋阻力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网孔尺寸对钢塑土工格栅嵌固力的影响,建立格栅-加固体界面摩擦系数比与格栅-加固体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研究了网孔尺寸的大小对支护结构的影响,总结出网孔尺寸为1:1时强度最大,受力分布均匀,但对于单向受力的情况,横纵比为1:1.5网孔的钢塑格栅更为经济。(3)研究了钢塑格栅节点对格栅整体结构形式的改变,从节点对总拉拔阻力与承载阻力的影响、节点能量耗散机制、节点导致周围材料体积应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到节点突起对钢塑土工格栅加固作用的影响规律。(4)通过数值模拟和工程试验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钢塑格栅锚网喷结构的支护效果,通过应力、应变云图,揭示边坡变形量分布情况,并对实际边坡变形进行监控量测,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为工程安全施工提供保障。

杜同坤[7](2019)在《坡麓相斜坡软土工程特征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在我国西南山区发现一种与一般软土性质有明显差异的“斜坡软土”。它给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危害,但对斜坡软土的研究颇少,深入研究斜坡软土的工程特性对促进西南山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贵铁路镇雄车站坡麓相斜坡软土路基施工为背景,采用室内试验、现场试验以及理论分析等方法,系统开展了斜坡软土工程特性及路基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土体微观试验系统成果分析,结果表明:镇雄车站灰色斜坡软土中Al2O3、CaO、MgO虽然约占整体的15%,这三种成分的化学性质活跃,容易与水发生反应,造成母岩风化,为斜坡软土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由于含有少量蒙脱石和白云母,导致其具有微弱膨胀性;灰色斜坡软土的原状结构和重塑结构均以黏粒基质结构为主,并且与一般海积软土在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别。(2)室内常规试验研究得到:原状灰色斜坡软土低法向应力下的直剪结果明显比常规应力水平下的结果要好;重塑灰色斜坡软土的直剪结果表明,该软土对水反应敏感,导致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着含水率增大呈减小趋势;斜坡软土经过扰动后无侧限抗压峰值强度仅为原状土的30%左右,经计算灰色斜坡软土的灵敏值为2.81,属于中灵敏度,表明斜坡软土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灰色斜坡软土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其膨胀性依次递减且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含水率越低,膨胀速度越快。(3)通过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围压、固结比试验条件下原状灰色斜坡软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动弹性模量、动强度和动强度指标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原状斜坡软土的动应力应变曲线可以用双曲线模型拟合,并获得了双曲线模型参数;动弹性模量随着动应变的增加先迅速减小然后再缓慢减小,呈现出明显的应变软化现象;其他条件一定时,围压或者固结比越大,相同振动次数下的动强度就越大;围压或固结比越大,相同振次下的动黏聚力和内摩擦角越大,但随着振次的增大,动黏聚力和动内摩擦角呈线性小趋势。(4)从坡麓相斜坡软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统计分析入手,结合具有代表性灰色软黏土的室内试验结果,阐述了单向水泥土搅拌桩难以成桩的原因,提出了增加“空搅”的正反向搅拌桩施工工艺。通过增加空搅这一环节可以破坏原状软土的结构性,降低其黏聚性,改善了土体强度差异,达到土体强度均一化的目的,保证后期喷浆搅拌桩体水泥浆液分布的均匀性,提高了搅拌桩成桩质量。(5)从铁路路基沉降标准出发,结合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给出了高速铁路斜坡软土路基段地基处理的五种适宜方法;提出了Ⅰ级铁路及以下等级线路应以“抗滑为主,排水、治软兼顾”为设计原则,并整理了三种不同软基形式下的应对措施;提出了高铁路基设计应以“抗滑、治软并重,完善排水”为原则,整理了四种不同高速铁路斜坡软土路基段地基处理的应对措施。

黄步云[8](2019)在《基于北斗卫星的边坡变形监测系统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向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持续推进,发生在建设期和运营期的边坡失稳破坏屡见不鲜,常常导致严重的交通安全事故,影响公路通行和运行效率的发挥,甚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如何对边坡进行有效的安全监测并通过监测数据对边坡变形趋势进行预测,从而减少或者避免边坡变形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显得十分重要。论文采用基于北斗卫星的边坡变形监测系统进行边坡变形监测,在制定边坡变形监测方案时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边坡模型并结合敏感度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确定重点监测区域和监测点的布置,通过监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边坡稳定状态和变形趋势,主要获得以下成果:(1)研究了基于北斗卫星的边坡变形监测系统的主要组成板块及各个板块的功能,与其他变形监测方法相比,基于北斗卫星的边坡变形监测系统监测精度高、效率高、时效性强,并且拥有更高的自主性和安全性,更能满足国内的边坡变形监测需求。(2)分析了边坡变形破坏的各种模式和影响因素,从监测点需求出发,与数值分析软件Abaqus相结合,确定变形监测重点区域,建立了敏感度分析优化方法,并通过敏感度分区优化提高了监测点位布设的针对性;提出了灰色关联分析优化的详细步骤和计算方法,通过灰色关联分析优化降低了布点方案的冗余性。数值模拟、敏感度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改进了边坡监测项目中依靠经验法来选点的不足,提高了监测方案的有效性和经济性。(3)对比分析了多种边坡监测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基于灰色系统分析的两种三维变形数据处理方式,计算对比两者建立的灰色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低,确定了分别对水平面方向和沉降方向位移值进行处理的方式得到的模型精度较高,并通过实例验证了采用该模型进行边坡变形趋势预测和稳定状态评价的可靠性。(4)将基于北斗卫星的边坡变形监测系统应用于平罗公路牙舟互通段左侧边坡,根据系统采集的三维变形数据处理分析结果验证了监测点布置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通过变形趋势预测结果对边坡安全状态进行了评价。北斗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定位与通信系统,而基于北斗卫星的边坡变形监测系统是新兴的一种边坡监测手段,边坡变形监测点的优化有利于北斗卫星监测系统采集真实可靠的三维监测数据,根据监测数据建立的灰色预测模型能够分析评价边坡所处的稳定状态和变形趋势,为公路灾害监测领域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刘泽华,张宇[9](2019)在《改进剑桥土蠕变模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黏弹塑性理论,在改进剑桥模型(MCC)的基础上,引入与荷载施加速率相关系数,提出了改进剑桥蠕变模型(MCCC),该模型可以用于模拟土体参数随荷载作用时间、以及荷载加载速率的变化关系。通过对典型加载条件下土体受力状态的模拟,并与MCC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MCCC模型可以描述土体的蠕变行为,合理反映土体随加载速率和时长的动态响应规律,是一种可以用于评价土体中具有时间依赖性的参数对工程地基稳定性影响的简单实用模型。

季凡凡[10](2018)在《降雨对软土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和稳定性的影响》文中认为降雨是基坑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增大和整体稳定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降雨条件下非饱和土体边坡失稳的学者较多,基本阐述了边坡失稳的破坏规律。但是,对于有支护条件的基坑受降雨影响的研究较少,尤其对于含水量高、强度低的软土基坑。基坑由于存在止水帷幕和支护结构而不同于边坡,降雨对基坑的影响不能单纯用降雨入渗对边坡影响的理论来解释。本文根据降雨入渗对边坡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降雨对软土基坑的影响机理及规律。首先,基于非饱和土体流固耦合以及土水特征曲线理论,进行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四种降雨工况对不同含水率粘土的影响深度、对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影响规律。其次,结合基坑工程降雨实测,利用PLAXIS 2D有限元软件建立基坑模型,分别从地下水位上升、流固耦合、坑内土体变软、坑外杂填土重度增加、坑内外积水五个方面考虑降雨对基坑的影响,并与工程实测结果对比。然后,结合具体工程地质条件,针对悬臂直桩支护形式,分析了降雨量、降雨时间、降雨强度对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和受力影响的规律,同时分析了支护形式、支护结构不同初始位移、基坑开挖深度、坑内土层不同软硬程度的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对降雨的敏感程度。最后,利用强度折减法分析了降雨对基坑整体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本文对降雨条件下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和稳定性的研究,提出了降雨对软土基坑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流固耦合、被动区土体变软、坑外杂填土重度增加;在300mm降雨量内,得到了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和受力主要受降雨量影响,低强度长历时的降雨工况比高强度短历时的降雨工况对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的影响略大,以及相同降雨条件下,不同悬臂支护形式对支护结构变形影响差异不大、悬臂直桩桩顶初始位移越大桩身变形对降雨越敏感、开挖深度对支护桩加支撑基坑的支护结构变形影响差异不大、坑内土层越硬支护结构变形越敏感的结论,为评估降雨对软土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和整体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二、软土边坡蠕变的工程观测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土边坡蠕变的工程观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典型边坡滑坡地球物理特征与演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1.2.1 滑坡理论发展过程
        1.2.2 滑坡理论研究现状
        1.2.3 滑坡体地球物理勘探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失稳边坡滑坡演化机理与稳定性分析理论
    2.1 岩质边坡失稳演化机理
        2.1.1 岩质边坡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2.1.2 岩质边坡失稳破坏模式
    2.2 土质边坡失稳演化机理
        2.2.1 土质边坡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2.2.2 土质边坡破坏模式
    2.3 岩土复合边失稳演化机理
        2.3.1 岩土复合边坡失稳破坏模式
        2.3.2 岩土复合边坡失稳破坏影响因素
    2.4 边坡失稳演化过程
    2.5 边坡稳定性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2.5.1 自身内部条件因素
        2.5.2 外部条件因素
    2.6 边坡稳定性主要分析方法
        2.6.1 定性评价方法
        2.6.2 定量评价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失稳边坡岩土地球物理性质及地球物理模型
    3.1 失稳边坡岩土体地球物理性质
        3.1.1 电阻率特征
        3.1.2 弹性波速特征
        3.1.3 探地雷达特征
    3.2 岩土体工程力学性质与地球物理特征关系
    3.3 失稳边坡地球物理特征及模型
        3.3.1 岩质失稳边坡地球物理特征及模型
        3.3.2 土质失稳边坡地球物理特征及模型
        3.3.3 岩土复合失稳边坡地球物理特征及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失稳边坡地球物理方法模拟研究
    4.1 高密度电阻率法正演模拟
        4.1.1 电阻率法正演方法理论
        4.1.2 边坡失稳地电模型
        4.1.3 边坡失稳模型正演模拟及装置选择
        4.1.4 高密度电阻率法反演
    4.2 探地雷达正演模拟
        4.2.1 探地雷达正演方法理论
        4.2.2 探地雷达正演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失稳边坡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与分析
    5.1 白云鄂博主矿南帮失稳边坡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与分析
        5.1.1 工程概况
        5.1.2 研究区地质条件
        5.1.3 野外数据采集
        5.1.4 探测成果分析
        5.1.5 滑坡体三维工程地质模型建立
    5.2 张榆线公路勘察中滑坡体的地球物理特征与分析
        5.2.1 工程概况
        5.2.2 研究区地质条件
        5.2.3 野外数据采集
        5.2.4 探测成果分析
        5.2.5 滑坡体演化机理分析
    5.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第6章 典型边坡失稳演化机理及稳定性评价
    6.1 滑坡灾害识别和预警
        6.1.1 滑坡体的识别
        6.1.2 滑坡体的预警
    6.2 滑坡演化过程和机理分析
        6.2.1 离散单元法基本原理
        6.2.2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6.2.3 边坡失稳演化过程分析
        6.2.4 边坡失稳演化机理分析
    6.3 边坡稳定性评价
        6.3.1 岩土体工程力学参数的确定
        6.3.2 边坡稳定性评价
    6.4 边坡失稳原因分析
    6.5 典型边坡滑坡探测与预警体系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新型框架通风锚杆支护多年冻土边坡工作机理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冻土边坡研究现状
        1.2.2 冻土区通风管技术研究现状
        1.2.3 冻土地区块碎石护坡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新型框架通风锚杆支护结构的提出及其技术原理分析
    2.1 引言
    2.2 新型框架通风锚杆的研究背景
    2.3 新型框架通风锚杆的构造及施工工艺
    2.4 新型框架通风锚杆的结构特性
    2.5 新型框架通风锚杆的技术原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框架通风锚杆工作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新型框架通风锚杆降温效果
        3.2.1 框架通风锚杆传热半径
        3.2.2 自然对流效应下冷空气的侵入量
        3.2.3 碎石带入冷量及空气流速
        3.2.4 通风管带入冷量
        3.2.5 冻融交界面轴向抬升量
    3.3 框架通风锚杆支护边坡冻胀过程结构-土体相互作用
        3.3.1 框架通风锚杆与土体协同工作简化计算模型
        3.3.2 框架通风锚杆轴力计算
        3.3.3 框架所受冻胀力计算
    3.4 框架通风锚杆支护边坡融化过程结构-土体相互作用
        3.4.1 融化固结计算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3.4.2 边坡固结变形量
        3.4.3 融沉过程框架通风锚杆内力计算
    3.5 算例分析
        3.5.1 工程概况
        3.5.2 框架通风锚杆降温效果分析
        3.5.3 框架通风锚杆力学效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框架通风锚杆支护边坡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目的和内容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内容
    4.3 模型相似比设计
        4.3.1 相似理论
        4.3.2 相似准则的确定
    4.4 模型设计和测点布置
        4.4.1 模型设计
        4.4.2 测点布置
    4.5 试验设备和材料
        4.5.1 试验设备
        4.5.2 试验材料
    4.6 试验工况及过程
        4.6.1 试验工况
        4.6.2 试验过程
    4.7 试验结果分析
        4.7.1 温度场分析
        4.7.2 水分场分析
        4.7.3 风速分析
        4.7.4 新型框架通风锚杆内力分析
    4.8 模型试验与理论结果对比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框架通风锚杆支护多年冻土边坡冻胀、融沉固结耦合分析
    5.1 引言
    5.2 考虑风速的新型通风锚杆支护边坡冻胀、融沉固结耦合模型
        5.2.1 边坡土体应力场
        5.2.2 边坡水分场方程
        5.2.3 边坡温度场方程
        5.2.4 新型通风锚杆与土体耦合
        5.2.5 边界条件
    5.3 控制方程的离散
        5.3.1 平衡方程的离散
        5.3.2 连续方程的离散
        5.3.3 水热耦合方程的离散
        5.3.4 离散后的方程组
    5.4 方程求解及软件编制
        5.4.1 方程求解
        5.4.2 软件编制
    5.5 有限元模型及参数
        5.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5.2 计算参数设置
        5.5.3 边界条件
    5.6 数值模拟的可靠性验证
        5.6.1 温度验证
        5.6.2 水分验证
        5.6.3 锚杆轴力验证
    5.7 新型通风锚杆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7.1 温度场分析
        5.7.2 水分场分析
        5.7.3 边坡位移分析
        5.7.4 框架内力分析
        5.7.5 锚杆轴力分析
    5.8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软土滑坡冲击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土特性研究现状
        1.2.2 软土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软土边坡冲击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软土边坡模型试验设备及测试
    2.1 引言
    2.2 软土材料制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竖向压力对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影响
        2.2.3 压实度对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影响
        2.2.4 饱和软土直剪试验
    2.3 模型试验设计
        2.3.1 模型试验总体设计
        2.3.2 滑坡位移监测
        2.3.3 滑坡冲击力监测
    2.4 试验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软土滑坡冲击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引言
    3.2 典型工况下软土滑坡冲击试验结果
        3.2.1 软土边坡失稳现象
        3.2.2 边坡失稳滑动位移结果及分析
        3.2.3 边坡失稳冲击力结果及分析
    3.3 不同荷载下软土滑坡冲击试验结果
        3.3.1 滑坡体位移对比
        3.3.2 滑坡体冲击力对比
    3.4 软土滑坡对模型桩冲击的影响
        3.4.1 模型桩试验准备
        3.4.2 模型桩工况与典型工况对比分析
        3.4.3 木桩冲击影响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CEL有限元方法的软土滑坡分析
    4.1 引言
    4.2 基于CEL有限元方法的边坡模型
        4.2.1 模型介绍
        4.2.2 材料参数
        4.2.3 接触设置
        4.2.4 加载方式
    4.3 CEL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对比分析
        4.3.1 失稳破坏模式对比
        4.3.2 滑坡体位移对比
        4.3.3 滑坡体冲击力对比
    4.4 参数敏感性分析
        4.4.1 土体密度敏感性分析
        4.4.2 外荷载大小敏感性分析
        4.4.3 坡高敏感性分析
        4.4.4 坡角敏感性分析
        4.4.5 不排水抗剪强度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被动区软土剪切失稳及其稳定控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黏土不排水强度分析计算理论研究
        1.2.2 软黏土不排水强度各向异性研究
        1.2.3 软土硬壳层研究
        1.2.4 软基侧移塑流稳定问题研究
        1.2.5 疏桩路基稳定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被动区软土剪切塑流分析
    2.1 路基荷载附加应力场分析
    2.2 软土剪切塑流稳定分析及计算依据
    2.3 软土地基塑流解析
        2.3.1 路基边坡坡度
        2.3.2 反压稳定机制
        2.3.3 硬壳层工作机制
    2.4 工程实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疏桩补偿软土地基协力分析
    3.1 疏桩补偿软土地基协力模型
        3.1.1 滑动机构失稳模型
        3.1.2 疏桩协力失稳模型
    3.2 路基疏桩补偿协力设计原理
        3.2.1 软土地基剪切稳定
        3.2.2 疏桩协力设计方法
    3.3 工程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疏桩路基基底荷载转移机制
    4.1 疏桩扩散柱拱荷载转移模型
        4.1.1 柱面剪切位移土拱效应理论
        4.1.2 基底垫层荷载转移工作机制
    4.2 垫层扩散柱面剪切耦合分析
        4.2.1 柱面剪切弹性状态分析
        4.2.2 柱面剪切塑性状态分析
        4.2.3 基底构造检算方法
    4.3 路基疏桩基底构造检算方法
        4.3.1 工程实例设计参数
        4.3.2 工程实例路基材料
        4.3.3 工程实例基底构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路基拼接变形收敛与稳定
    5.1 路基拼接不同沉降指标辨识
    5.2 路基拼接变形标准
        5.2.1 路基加载稳定控制标准
        5.2.2 路基预压沉降收敛控制标准
    5.3 工后沉降关联沉降率收敛理论
        5.3.1 路基荷载欠载预压
        5.3.2 路基填土联合预压
        5.3.3 算例分析
    5.4 沉降速率收敛检算方法
        5.4.1 施工图设计沉降率检算方法
        5.4.2 预压期沉降率收敛检算方法
        5.4.3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钢塑格栅网在锚网喷结构中作用机理及其在高边坡工程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钢塑格栅锚网喷结构支护机理
    2.1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
    2.2 锚网喷结构在边坡支护中的作用
    2.3 钢塑格栅力学作用机理
    2.4 钢塑格栅对锚网喷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钢塑格栅结构参数对支护结构的影响研究
    3.1 筋带对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
    3.2 网孔对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
    3.3 节点形式对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
    3.4 不同网孔大小钢塑格栅强度试验
    3.5 钢塑格栅直剪试验
    3.6 本章小结
4 锚网喷支护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4.1 MIDAS软件简介
    4.2 边坡模型的构建
    4.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钢塑格栅锚网喷结构工程应用研究
    5.1 钢塑格栅锚网喷施工技术方案的确定
    5.2 钢塑土工格栅边坡施工技术
    5.3 边坡稳定性监测
    5.4 支护效果检验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坡麓相斜坡软土工程特征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斜坡软土工程特性研究
        1.2.2 斜坡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坡麓相斜坡软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2.1 斜坡软土物理特性
    2.2 斜坡软土矿物成分分析
        2.2.1 岩土矿物成分分析技术
        2.2.2 X射线衍射试验原理
        2.2.3 试验结果分析
    2.3 斜坡软土微观结构分析
        2.3.1 试样制备与操作
        2.3.2 图像采集与结果分析
    2.4 斜坡软土力学特性
        2.4.1 剪切特性
        2.4.2 固结特性
        2.4.3 无侧限抗压强度
        2.4.4 流变特性
        2.4.5 膨胀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坡麓相斜坡软土动力特性研究
    3.1 动三轴试验方案
    3.2 原状斜坡软土动应力-动应变关系
        3.2.1 试验结果分析
        3.2.2 双曲线模型参数
    3.3 原状斜坡软土动弹性模量特性
        3.3.1 试验结果分析
        3.3.2 最大动弹性模量
    3.4 原状斜坡软土动强度特性
        3.4.1 试验结果分析
        3.4.2 动强度指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土搅拌桩空搅工艺在镇雄车站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4.1 工程概况
        4.1.1 地形地貌
        4.1.2 斜坡软土分布规律
        4.1.3 气象水文条件
        4.1.4 地基设计简介及水泥土搅拌桩地基处理施工情况
    4.2 镇雄车站斜坡软土工程特性
        4.2.1 镇雄车站斜坡软土物理力学指标
        4.2.2 灰色斜坡软土物理力学指标
        4.2.3 灰色斜坡软土原状和重塑样的力学指标对比
    4.3 常规水泥土搅拌桩难以成桩原因分析
    4.4 水泥土搅拌桩空搅工艺原理及工艺试验
        4.4.1 斜坡软土水泥土搅拌桩空搅工艺原理
        4.4.2 斜坡软土水泥土搅拌桩空搅工艺试验
    4.5 施工效果分析
        4.5.1 复合地基静力载荷试验
        4.5.2 抽芯检测
        4.5.3 沉降观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坡麓相斜坡软土地基处理及路基应对措施
    5.1 铁路软土地基沉降标准及其处理方法
    5.2 斜坡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适宜性分析
        5.2.1 换填垫层法
        5.2.2 强夯置换法
        5.2.3 柔性桩复合地基
        5.2.4 刚性桩复合地基
        5.2.5 桩板结构
    5.3 Ⅰ级铁路及以下等级线路路基应对措施
        5.3.1 路堤工程软基处理
        5.3.2 一般路堑软基处理
        5.3.3 深路堑软基处理
    5.4 高速铁路斜坡软土路基应对措施
    5.5 坡麓相斜坡软土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北斗卫星的边坡变形监测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1.2.1 边坡变形监测方法及研究现状
        1.2.2 边坡变形监测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边坡变形破坏的模式和特征
    2.1 公路边坡分类
        2.1.1 岩质边坡分类
        2.1.2 土质边坡分类
        2.1.3 土石边坡分类
    2.2 公路边坡破坏模式和特征
        2.2.1 崩塌的破坏模式和特征
        2.2.2 滑坡的破坏模式和特征
        2.2.3 错落、坍塌的破坏模式和特征
    2.3 公路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
        2.3.1 自然因素
        2.3.2 人为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边坡变形监测技术
    3.1 基于北斗卫星的边坡变形监测系统
        3.1.1 基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地表变形数据感知设备
        3.1.2 基于多通信制式的3G/4G自适应无线数据传输平台
        3.1.3 基于北斗卫星变形数据的展示平台
    3.2 北斗卫星监测系统与GPS监测系统的比较
        3.2.1 与传统监测方法的比较
        3.2.2 与GPS监测系统的比较
    3.3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研究
        3.3.1 监测点的确定
        3.3.2 监测方法及监测数据汇总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坡变形监测布点方法
    4.1 监测布点优化方法基本思路
    4.2 监测布点优化方法
        4.2.1 初步确定布点方案
        4.2.2 敏感度分析优化
        4.2.3 灰色关联分析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变形监测的边坡安全状态评价
    5.1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
        5.1.1 回归分析法
        5.1.2 时间序列分析法
        5.1.3 卡尔曼滤波法
        5.1.4 灰色系统分析法
    5.2 基于灰色系统分析的三维变形数据处理方法
        5.2.1 数据处理方法的对比分析
        5.2.2 灰色系统分析数据处理方法
    5.3 边坡变形趋势分析
        5.3.1 边坡变形演化规律
        5.3.2 边坡变形趋势分析
    5.4 边坡安全状态评价方法的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北斗卫星的边坡变形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及应用研究..
    6.1 工程概况
    6.2 边坡监测和数据汇总
        6.2.1 边坡监测点位的布设与优化
        6.2.2 边坡监测数据的整理与汇总
    6.3 监测数据分析处理与稳定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改进剑桥土蠕变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理 论
    1.1 各向同性加载
        1.1.1 MCC模型
        1.1.2 MCCC模型
    1.2 排水剪切
        1.2.1 应力控制下的MCC模型
        1.2.2 应力控制条件下的MCCC模型
        1.2.3 应变控制条件下的MCCC模型
    1.3 不排水剪切
        1.3.1 MCC模型
        1.3.2 MCCC模型
2 模拟结果
    2.1 各向同性加载
    2.2 排水剪切
    2.3 不排水剪切
3 结 论

(10)降雨对软土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和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降雨对基坑影响的研究现状
        1.2.1 降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1.2.2 降雨对有支护结构的基坑影响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降雨对非饱和粘土工程性质影响与室内试验模拟
    2.1 非饱和土流-固耦合理论
    2.2 非饱和粘性土力学理论
        2.2.1 非饱和土强度理论
        2.2.2 非饱和土-水特征曲线
        2.2.3 非饱和土降雨入渗过程分析
    2.3 室内降雨试验
        2.3.1 降雨试验方案
        2.3.2 试验步骤
        2.3.3 试验装置
        2.3.4 土性参数测定
        2.3.5 试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软土基坑受降雨影响的工程实测与数值模拟
    3.1 工程概况及水位地质条件
        3.1.1 工程概述
        3.1.2 水文地质条件
        3.1.3 降水设计
        3.1.4 工程监测结果
    3.2 PLAXIS有限元简介
        3.2.1 PLAXIS2D有限元软件简介
        3.2.2 土体本构模型
    3.3 降雨对基坑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3.3.2 模型计算
        3.3.3 降雨对软土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影响机理分析
    3.4 工程验证
        3.4.1 有限元数值模拟
        3.4.2 数值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降雨对软土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的敏感因素分析
    4.1 降雨因素
        4.1.1 降雨量
        4.1.2 降雨时间
        4.1.3 降雨强度
    4.2 基坑参数因素
        4.2.1 基坑支护形式
        4.2.3 基坑开挖深度
        4.2.4 支护结构初始位移
        4.2.5 坑内土层软硬程度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降雨对软土基坑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5.1 基坑整体稳定性分析方法
        5.1.1 圆弧滑动条分法
        5.1.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5.2 工程实测分析
    5.3 降雨对基坑的整体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5.3.1 降雨因素
        5.3.2 基坑参数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软土边坡蠕变的工程观测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滇池软土区某建构筑物变形开裂原因研究[D]. 徐炜楠.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典型边坡滑坡地球物理特征与演化机理研究[D]. 周越. 吉林大学, 2021(01)
  • [3]新型框架通风锚杆支护多年冻土边坡工作机理及试验研究[D]. 师利君.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4]软土滑坡冲击影响研究[D]. 马骥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5]被动区软土剪切失稳及其稳定控制分析[D]. 王伟. 东南大学, 2020(01)
  • [6]钢塑格栅网在锚网喷结构中作用机理及其在高边坡工程中应用研究[D]. 朱庆凯.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7]坡麓相斜坡软土工程特征及其应用研究[D]. 杜同坤.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8]基于北斗卫星的边坡变形监测系统应用研究[D]. 黄步云.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9]改进剑桥土蠕变模型分析[J]. 刘泽华,张宇.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9(01)
  • [10]降雨对软土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和稳定性的影响[D]. 季凡凡. 天津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软土坡度蠕变工程观测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