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冲天炉生产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论文文献综述)
杜瑞[1](2020)在《高温下灰铸铁微观组织演变及其对抗拉强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刹车毂是汽车最重要的组成部件之一,其质量不但影响着汽车的安全性和操控性,同时也对汽车节能、环保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大多数载货汽车刹车毂是用灰铸铁浇铸而成的,当汽车经过连续刹车后,刹车毂温度可达到700~800℃,刹车毂表面氧化和磨损失效,以及珠光体分解导致的材料力学性能和导热率显着下降,使得轮毂在行使中产生裂纹,直至报废失效。为了提高灰铸铁轮毂服役期的安全存活率,本文研究了高温下灰铸铁微观组织演变及其对抗拉强度的影响,这为今后实际生产中提高轮毂的力学性能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利用高温拉伸试验机和常温拉伸试验机检测灰铸铁试样的高温和室温抗拉强度,利用激光导热仪检测试样的导热系数,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热处理前和经过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试样的微观组织。研究结果表明:(1)温度在500℃以下时,灰铸铁试样的导热系数的下降较快,大概温度每上升100℃,导热系数下降1.1 W/(m·K),而温度大于500℃之后,导热系数下降缓慢。(2)从常温到200℃,石墨形态变化不大,温度升高到500℃和700℃,渗碳体石墨化,石墨片有变粗的趋势,石墨团聚数量有增加的趋势。(3)从常温到200℃,碳原子的扩散能力增强,扩散速度加快,扩散距离远,进而珠光体片间距越来越大;当温度继续升高到500℃和700℃,碳原子的扩散能力大大增强,片状珠光体因具有较高的表面能而变得不稳定,片层间距变大的同时渗碳体片发生断裂、溶解,变成细粒状渗碳体以降低表面能。(4)高温下灰铸铁微观组织演变导致温度高于200℃后,灰铸铁的抗拉强度开始下降,温度高于300℃后抗拉强度明显下降,特别是温度高于500℃后抗拉强度迅速下降。温度在800℃时,抗拉强度只有常温时的17.2%。
李传[2](2019)在《有关感应电炉熔炼铸铁的2个问题》文中认为介绍了生产中经常面对的2个问题:S和O在铸铁中的作用以及w(Mn)量的控制。从铸铁的结晶、凝固和石墨生核所依附的异质晶核、灰铸铁中石墨的晶核、球墨铸铁中石墨的晶核以及球墨铸铁中石墨的生核条件等方面,说明了S和O在铸铁中的作用及控制。通过对比灰铸铁中的Mn和球墨铸铁中的Mn的作用,给出了不同球墨铸铁件中w(Mn)量的控制范围及注意事项。最后指出:铸造工艺人员应正确认识S、O及Mn存在的利弊,根据工厂及铸件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控制。
龚文邦,白新社,刘金城[3](2019)在《球墨铸铁的发展》文中认为介绍了国内外球墨铸铁的发展情况:我国从试制球墨铸铁至今已有70多年,从原材料、熔炼方法、球化剂和球化处理方法、孕育剂和孕育方法、材料牌号和性能、产品及应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球墨铸铁在赶超世界水平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提出了我国球墨铸铁进一步发展的方向:(1)研究开发大断面和超大断面球墨铸铁、低温高冲击韧性球墨铸铁、薄壁球墨铸铁以及高度集成、功能更强、质量更轻的铸件;(2)进一步研究超高纯生铁对石墨球化的影响以及对球墨铸铁基体的作用,进一步发挥超高纯生铁的作用,生产性能更高的球墨铸铁件。
孙静周[4](2018)在《铸态奥—贝球铁组织性能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简称奥贝球铁,英文简称ADI)又称等温淬火球铁,是二十世纪钢铁冶金的重大发现之一,因其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塑韧性,在某些方面甚至优于钢的性能,而成本比钢要低很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汽车、船舶重工、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ADI的获取途径主要是通过等温淬火热处理,但是等温淬火热处理会使得生产周期加长,有时候还需要使用大型的热处理设备,这会使得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而且淬火使用的NaNO2和KNO3熔盐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奥贝球铁的发展。所以,在铸态下制备奥-贝球铁就具有很重要的工程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的合金元素和冷却工艺(冷却方式、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铸态奥贝球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优化了制备铸态奥贝球铁的工艺。其中合金元素主要有Mo、Ni、Cu和Si,它们的综合作用用合金当量来表示:合金当量=1/10(ωNi+3.5ωMo)2+0.35Cu-0.27ωSi;铸件的模数m(m=V/F,V-铸件的体积,F-铸件的表面积,量纲为cm)表示它的冷却能力。本文主要根据合金当量-模数-基体组织之间的近似关系,改变合金元素添加量和冷却工艺来改变合金当量-模数-基体关系图的形状和位置,从而影响铸态下球铁组织的组成、奥贝组织的均匀性、贝氏体组织的形态和分布、奥氏体和贝氏体的比例,从而优化制备铸态奥贝球铁的工艺。本课题在空冷,400℃保温1h条件下(模数m<1.84,下同),研究了四种合金当量(0.150、0.400、0.704、1.054)对铸态奥贝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合金当量为0.704和1.054时能够得到奥贝组织且不含有珠光体和马氏体,其中抗拉强度最大能达到825MPa、伸长率3.1%、硬度310HBW。在此合金元素基础上又研究了冷却工艺(冷却方式、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铸态奥贝球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其中对比风冷和空冷两种冷却方式,风冷所得的组织更加均匀,残余奥氏体较少,抗拉强度最高能达到1106MPa,伸长率最好为7.5%,硬度最好为362HBW,冲击功最好为96J;另外也研究了不同保温温度(425℃和375℃)和不同保温时间(1h和2h)对铸态奥贝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75℃保温2h时奥贝组织均匀性、致密性最好,综合性能最好,其中最好性能为抗拉强度974MPa、伸长率6.7%、冲击功96J以及布氏硬度274HBW。通过综合对比各组实验结果得出:在合金当量为0.704(Mo、Ni、Cu的含量分别为0.5%、0.99%、0.80%),800-900℃开箱,风冷+雾冷,375℃保温的工艺条件下,铸件获得了974MPa的抗拉强度、6.7%的伸长率、96J的冲击功以及274HBW的布氏硬度。在实验室获得良好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将上述工艺应用于工厂条件下曲轴生产试验,初步探究该工艺在曲轴生产上的应用情况。对曲轴不同部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曲轴各部分都能够得到完全的奥贝组织,抗拉强度几乎都能达到850MPa以上,伸长率都在6%左右。
叶长强[5](2018)在《高效风电用球墨铸铁的组织控制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风电机组不断大型化,风机用底座、轮毂等球墨铸铁部件壁厚持续增加,高效风电用球铁件某些部位的厚度达到了300500mm;由于厚大断面冷却速度慢、凝固时间长,厚大部位的孕育衰退较为严重,从而影响这些部位的组织和性能。同时,海上风电机组用球墨铸铁件,在盐雾环境中点蚀倾向很大,形成点蚀后也会严重影响部件的使用寿命。本文针对高效风电用球墨铸铁件,通过研究浇铸温度、冷却条件和热处理工艺等对大断面球墨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制备高强度、高韧性大断面球铁的最佳工艺;研究了不同组织的球墨铸铁在氯离子环境中的耐蚀性,得出海上风电用球铁部件的腐蚀规律,并揭示其腐蚀机理。研究了浇铸温度对高效风电用球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浇注温度的下降,薄弱区性能显着提升。1380℃时,球墨铸铁薄弱区的球化级别为3级,石墨球大小级别为5级,珠光体含量15%以上,且含有大量的球化元素偏析所致的夹杂;平均抗拉强度为333.3MPa,断后伸长率为15.9%,-20℃平均低温冲击韧度为7.8J。而浇注温度为1320℃时,该位置球化级别为1级,石墨球大小级别为7级,提高了2个等级,珠光体含量降低到10%以内,夹杂明显被消除,仅薄弱区含有极少量夹杂;平均抗拉强度为356.4MPa,提高了7.0%,伸长率为24.0%,提高了51.0%,-20℃平均低温冲击韧度为9.1J,提高了16.0%。研究了冷却条件对高效风电用球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铸型内外表面加厚度为1/3左右铸件壁厚的冷铁后,进一步优化了球墨铸铁的组织和性能。铸件表面附近的球化等级达到了最高级别1级,石墨球大小级别达到了最细小的8级,铁素体含量高于98.0%,极大改善了球铁的组织。加冷铁后,球铁试块表面抗拉强度达到了407.0MPa,未加冷铁时仅为373.0MPa,提高了9.1%;各部分的伸长率均有所提高,越靠近铸件表面,伸长率提高越显着,加冷铁时试块表面伸长率为26.0%,未加冷铁时仅为11.4%,提高了128.1%;各部分-20℃低温冲击韧度均有了较大提高,心部组织的平均低温冲击韧度改善作用最显着,无冷铁冷却方案心部的平均冲击韧度为6.3J,有冷铁冷却方案心部的平均冲击韧度为15.0J,提高了137.0%。研究了石墨化退火工艺对高效风电用球墨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经过低温石墨化退火后,珠光体减少,球化率和球化等级明显提高;高温一阶段退火后,球铁含有大量的珠光体,球化率与球化等级较低,而两阶段石墨化退火后,球铁的组织以铁素体为主,珠光体较少,球化率和球化等级较高。综合主要力学参数评价,低温石墨化退火最佳工艺是740℃×6h,得到的球墨铸铁平均抗拉强度为364.9MPa,退火前为340.6MPa,提高了7.1%,-20℃平均冲击韧性最高13.3J,退火前仅为8.3J,提高了59.7%;高温石墨化最佳工艺是920℃×2h+740℃×5h,得到的球墨铸铁平均抗拉强度为379.0MPa,提高了11.3%,-20℃平均低温韧性为12.0J,提高了44.1%。研究了球墨铸铁在Cl-环境中的腐蚀规律。分析得出,当基体组织相同,石墨球径越大耐蚀性越好;当石墨球大小等级,球化率相似时,球铁组织中铁素体含量越多,则耐蚀性越好,随着珠光体含量的增加,其耐海水腐蚀性减弱;而随着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多,其耐蚀性有所增强。石墨球与基体分界处的基体组织腐蚀最为严重,逐渐向周围扩展;石墨球分布不均匀时,石墨球聚集处为最易发生腐蚀的区域。
尚鸿玲,郭海华[6](2018)在《基于冲天炉熔炼的铝锭模材料分析与制备》文中认为针对铝锭模的使用条件,分析其性能要求,确定材质特点以及所选定的球墨铸铁具体化学成分范围;并在基于冲天炉条件下,着重从生产铝锭模的铸造原材料、炉料配比两个方面分析冲天炉熔炼球墨铸铁的可行性,通过合理选择和调整原材料与加入量,有效克服了冲天炉焦炭熔炼环境中杂质元素含量居高难下的生产弱点,最终达到球墨铸铁件的质量要求;具体制定出采用特级新生铁和中锰本溪生铁生产时的炉料成分和配比。
李双双[7](2018)在《微量重金属元素对合金化铸铁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制动盘在车辆安全系统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铸铁材料由于其良好的导热性、较好的耐磨损性能、优良的铸造性以及较低的制造成本,使其成为制造制动盘用的主要材料。因此,研发高性能制动盘用铁基材料就具有更加重要的科研意义和应用价值。由于钽和钨、铌和钼具有优异的性能,通常以微量元素的形式被添加到合金中以增强其性能,且受到研究者广泛的青睐。本文针对合金化对钽、钨灰铸铁和铌、钼蠕墨铸铁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了钽(0.05wt.%)和钨(0.35wt.%)对灰铸铁组织性能的影响,以及铌(0.09wt.%)和钼(0.3wt.%)的添加对蠕墨铸铁组织性能的影响,其中灰铸铁和蠕墨铸铁除铁、碳、硅基本成分外,添加镍(0.4wt.%),铜(0.3wt.%),锰(0.8wt.%),锡(0.08wt.%)和铬(0.25wt.%)等合金元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光谱仪(OES)、扫描电子探针显微镜(EPMA)和能谱仪(EDS)等手段,对灰铸铁和蠕墨铸铁进行了成分分析;采用万能试验机和冲击试验机对铸铁的强度和冲击韧性进行测试;同时铸铁的摩擦磨损性能也由摩擦试验机进行测量,以浓度为3.5%的NaCl溶液近似模拟盐雾成分,研究了灰铸铁和蠕墨铸铁在含盐腐蚀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在试验过程中得到如下结果:添加0.05wt.%的Ta能够有效提高灰铸铁的抗拉强度(322.92MPa),并且在800目砂纸的小摩擦环境中表现优异,具有最低的磨损率(0.7047×10-7(g/Nm))和合适的摩擦系数(0.3538);而添加0.05wt.%的Ta和0.35wt.%的W,虽然相比单一 Ta添加灰铸铁降低了强度(302.95MPa),但却提高了冲击韧性(266.67J/cm2)和硬度(218.5HV),且在600目的大摩擦环境下能够获得最低的磨损率(2.16×10-7(g/Nm));在蠕墨铸铁中添加0.3wt.%的Mo,能够提高蠕墨铸铁的强度(546.67MPa)以及冲击韧性(587 J/cm2)和硬度(339.5HV),且在600目大摩擦环境下表现出最低的磨损率(1.13);而对比对照组蠕铁,含0.09wt.%Nb的蠕铁则降低了蠕铁的强度(468.86MPa),但提高了冲击韧性(390.63 J/cm2)和硬度(335.9HV),且在800目小摩擦环境中表现最好(磨损率0.745);在3.5%NaCl腐蚀环境中,含Ta灰铸铁耐蚀性最好(自腐蚀电流密度6.900×10-6 A·cm-2),含Mo蠕墨铸铁也在三中成分蠕铁中耐腐蚀性表现最为优越(自腐蚀电流密度 2.985×10-6 A·cm-2)。实验结果表明:基体组织中并没有特殊新相形成,钽和钨在灰铸铁中形成硬质相,弥散分布在珠光体基体上,蠕墨铸铁中有含铌碳化物和含钼碳化物生成,同样弥散分布在珠光体基体上,起到弥散强化的作用。其余合金元素固溶于基体上,起到了固溶强化的效应。本文所研究灰铸铁和蠕墨铸铁的强度、韧性、硬度以及耐磨性、耐腐蚀性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其中含Ta、W灰铸铁和含Nb、Mo蠕墨铸铁性能更为优良,性能参数适合于作为制动盘用材料。
尹庆华[8](2017)在《提高球化等级和降低熔化成本的措施》文中认为介绍了球墨铸铁的熔化现状,包括熔炼方式、配料工艺、主要原材料、铁液化学成分的控制、铸件球化等级,分析了球化等级低和熔化成本高的原因:(1)工艺流程不合理;(2)原材料比例不合理;(3)原材料质量不稳定;(4)孕育工艺不合理;(5)铁液化学成分不合理;(6)操作不规范。通过采取调整炉料构成、优化炉料配比、优化铁液成分及孕育工艺、采用中频炉—工频炉双联熔炼的方式等措施,首次实现了球墨铸铁的球化等级由34级提高到13级,既提高了铸件质量,同时又大幅度降低了熔化成本,达到了优质、高产、低耗的目的。
武惠敏,张凤清[9](2017)在《球墨铸铁工艺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通过生产中积累的实际经验,探索了球墨铸铁件在生产中的工艺控制、生产方法以及球铁件最常见缺陷的防止,对球铁件的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王东旭[10](2017)在《Cu、Ni、Mo合金元素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性能影响及应用》文中指出等温淬火球墨铸铁(Austempered Ductile Iron,国内简称ADI),其具有很高的综合力学性能,在很多应用场合可取代锻钢制造零件,可广泛应用于汽车齿轮、曲轴、支架等零部件。一汽集团公司对汽车ADI齿轮、大马力发动机的ADI都有着比较详细的研究和具体的应用。然而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一些商用车上原有的设计材质已经逐渐不能满足零件的需求,尤其是轻量化的要求。基于此,我们将部分ADI材质的支架应用到高端商用车上,以探讨其扩大应用的可行性。本文主要研究了Cu、Ni、Mo三种元素及包内孕育和随流孕育对等温淬火球铁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运用OM,SEM,XRD,万能拉伸试验机,布氏硬度和落锤式冲击韧性试验机等分析测试手段,测试了ADI材料组织和材料抗拉强度、延伸率、硬度、冲击功等力学性能。研究表明:当Cu含量小于1.0%时,Cu具有细化石墨球的作用,增加了珠光体含量,另外淬火后能够促进贝氏体形成,减少残余奥氏体含量;当Cu含量高于1.0%时,贝氏体含量略有减少,残余奥氏体含量略有增加,但不明显,石墨球出现粗化现象。当Cu含量从0.22.0%变化时,ADI抗拉强度、延伸率、硬度和冲击功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抗拉强度在1.0%处取得,最高抗拉强度可达1175MPa;延伸率、硬度和冲击功的最大值均在0.8%处取得,最大值分别为11%、372HBW、136.6J,此时抗拉强度为1125MPa。可以发现在Cu含量为0.8%时,性能最好。Ni、Mo的添加增加了残余奥氏体的数量,提高了ADI的淬透性,此外,镍元素的添加比钼元素的添加更有利残余奥氏体的析出。经热处理后,添加Mo的ADI合金中析出了复杂碳化物,而含Ni合金中则没有。在其他成分相似,珠光体含量相近,冷却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流孕育的试样比不随流试样无论是铸态还是热处理态,石墨球径等级更高,珠光体含量更低。在热处理后的试样试验中,加入镍元素合金化的比加入钼元素合金化的,硬度低,强度、延伸率高、冲击功更高。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持续的工艺数优化,成功的将ADI材料应用到了一汽解放商用车齿轮壳盖产品上。试验中采用的ADI材料工艺,完全满足整车的服役要求。
二、用冲天炉生产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冲天炉生产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论文提纲范文)
(1)高温下灰铸铁微观组织演变及其对抗拉强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灰铸铁汽车轮毂 |
2.1.1 灰铸铁发展现状 |
2.1.2 灰铸铁汽车轮毂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灰铸铁材质性能介绍及应用 |
2.2.1 灰铸铁介绍 |
2.2.2 灰铸铁的分类 |
2.2.3 灰铸铁中的石墨 |
2.2.4 灰铸铁的金相组织 |
2.2.5 灰铸铁的导热能力 |
2.2.6 灰铸铁的性能和用途 |
2.3 灰铸铁的强化方法 |
2.3.1 孕育处理 |
2.3.2 调整化学成分 |
2.3.3 灰铸铁的熔炼 |
2.3.4 灰铸铁的热处理 |
第3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3.1 拉伸试样的制备 |
3.2 抗拉强度检测 |
3.3 导热系数检测 |
3.4 试样显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抗拉强度分析 |
4.2 灰铸铁的导热系数分析 |
4.3 灰铸铁的石墨形态和基体组织 |
4.4 高温下珠光体组织的分解 |
4.5 灰铸铁高温金相组织变化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2)有关感应电炉熔炼铸铁的2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S和O在铸铁中的作用及其控制 |
1.1 球化处理后铁液中存在的S和O |
1.2 铸铁的结晶、凝固和石墨生核所依附的异质晶核 |
1.3 灰铸铁中石墨的晶核 |
1.4 球墨铸铁中石墨的晶核 |
1.5 球墨铸铁中石墨的生核条件 |
1.5.1 增O方面的研究工作 |
1.5.2 球化处理后加入S和O的研究工作 |
2 铸铁中w(Mn)量的控制 |
2.1 灰铸铁中的Mn |
2.2 球墨铸铁中的Mn |
2.3 球墨铸铁中w(Mn)量的控制 |
3 结束语 |
(3)球墨铸铁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球墨铸铁的发展 |
2 我国球墨铸铁的发展 |
2.1 第一阶段 |
2.2 第二阶段 |
2.3 第三阶段 |
2.3.1 球墨铸铁产量的发展 |
2.3.2 REMg球墨铸铁的发展 |
2.3.3 球墨铸铁后期的研发水平 |
2.4 第四阶段 |
3 结束语 |
(4)铸态奥—贝球铁组织性能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奥-贝球铁的产生、发展与应用 |
1.1.1 奥-贝球铁的产生、发展 |
1.1.2 奥-贝球铁的应用 |
1.2 奥贝球铁的生产工艺 |
1.2.1 等温淬火工艺 |
1.2.2 铸态奥贝球铁生产工艺 |
1.2.3 连续冷却淬火工艺 |
1.2.4 准铸态奥贝球铁生产工艺 |
1.3 铸态奥贝球铁生产工艺概况 |
1.3.1 原理 |
1.3.2 国内外发展 |
1.4 研究背景与内容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内容 |
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1 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 |
2.1.1 实验方案 |
2.1.2 技术路线 |
2.2 化学成分的选择 |
2.2.1 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
2.2.2 确定化学成分 |
2.3 冷却工艺的选择 |
2.4 实验试样的制备 |
2.4.1 原材料 |
2.4.2 试样的制备 |
2.5 测试分析方法 |
2.5.1 拉伸试验 |
2.5.2 布氏硬度试验 |
2.5.3 冲击韧性试验 |
2.5.4 金相组织检测 |
2.5.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3 合金元素对铸态奥-贝球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3.1 合金当量-铸件模数-基体组织之间的关系 |
3.2 合金元素对铸态奥-贝球铁组织的影响 |
3.3 合金元素对铸态奥-贝球铁性能的影响 |
3.3.1 合金元素对强度和伸长率的影响 |
3.3.2 合金元素对硬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冷却工艺对铸态奥-贝球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1 冷却工艺对铸态奥-贝球铁组织的影响 |
4.1.1 合金当量为0.704时对铸态奥贝组织的影响 |
4.1.2 合金当量为1.054时对铸态奥贝组织的影响 |
4.2 冷却工艺对铸态奥-贝球铁性能的影响 |
4.2.1 合金当量为0.704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2 合金当量为1.054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该工艺在工厂条件下的生产情况 |
5.1 实验方案 |
5.2 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分析 |
5.2.1 取样原则 |
5.2.2 曲轴不同部位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高效风电用球墨铸铁的组织控制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球墨铸铁的发展现状 |
1.3 风电用球墨铸铁的组织与性能特征 |
1.3.1 球墨铸铁组织的形成 |
1.3.2 组织与性能要求 |
1.4 高效风电用球铁的组织控制工艺现状 |
1.4.1 高效风电用球墨铸铁件组织特点 |
1.4.2 高效风电用球铁的成分控制 |
1.4.3 孕育处理 |
1.4.4 球化处理 |
1.4.5 高效风电用球铁件铸造工艺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方法及过程 |
2.1 研究技术路线 |
2.2 实验设备及材料 |
2.2.1 实验材料 |
2.2.2 试验设备 |
2.3 试样制备 |
2.3.1 试样制备过程 |
2.3.2 热处理工艺 |
2.4 组织观察与分析 |
2.4.1 厚大试块的取样位置 |
2.4.2 金相组织观察 |
2.4.3 成分分析 |
2.5 性能测试与分析 |
2.5.1 拉伸性能测试 |
2.5.2 低温冲击性能测试 |
2.5.3 断口形貌分析 |
2.5.4 腐蚀性能分析 |
第三章 浇铸工艺对球墨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3.1 浇注温度对球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3.1.1 实验方案 |
3.1.2 浇注温度对球铁组织分布的影响 |
3.1.3 浇注温度对铸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4 分析与讨论 |
3.2 冷却条件对球墨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3.2.1 实验方案 |
3.2.2 冷却条件对球墨铸铁组织的影响 |
3.2.3 冷却条件对球墨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4 分析与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退火工艺对球墨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方案 |
4.2 低温石墨化退火对球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4.2.1 低温石墨化退火对球铁组织的影响 |
4.2.2 低温石墨化退火对球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3 分析与讨论 |
4.3 高温石墨化退火对球铁组织性与能的影响 |
4.3.1 高温石墨化退火对球铁组织的影响 |
4.3.2 高温石墨化退火对球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3 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球墨铸铁耐氯离子腐蚀性能研究 |
5.1 实验方案 |
5.2 组织对高效风电用球铁耐蚀性的影响 |
5.2.1 电化学分析 |
5.2.2 全浸失重实验 |
5.3 球墨铸铁电化学腐蚀机理 |
5.3.1 不同组织球铁的微观形貌 |
5.3.2 不同组织球铁的耐蚀性差异的深入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6)基于冲天炉熔炼的铝锭模材料分析与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 铸铁材质确定 |
2 球墨铸铁的化学成分设计原则 |
3 球墨铸铁的炉料配制 |
3.1 采用特级新生铁生产的炉料配制计算 |
3.2 采用中锰本溪生铁生产的炉料配制计算 |
4 结语 |
(7)微量重金属元素对合金化铸铁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铸铁的制备工艺 |
1.2.1 铸铁的熔炼 |
1.2.2 蠕化剂的添加 |
1.3 制动盘的结构特点 |
1.4 优化铸铁组织与性能的途径 |
1.4.1 石墨形态和尺寸对灰铸铁性能的影响 |
1.4.2 基体组织对灰铸铁性能的影响 |
1.4.3 灰铸铁的合金化及其研究现状 |
1.4.4 碳当量和碳硅比的选取 |
1.4.5 合金元素钽和钨 |
1.5 影响蠕墨铸铁性能的因素 |
1.5.1 石墨形态对蠕墨铸铁的影响 |
1.5.2 基体组织对蠕墨铸铁性能的影响 |
1.5.3 蠕墨铸铁合金化及研究现状 |
1.5.4 合金元素铌和钼 |
1.6 铸铁在含盐腐蚀环境中的腐蚀磨损行为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7.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1.7.2 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 |
2.1.1 实验方案 |
2.1.2 技术路线 |
2.2 检测仪器及方法 |
2.2.1 组织检测及分析 |
2.2.2 力学性能检测 |
2.2.3 摩擦磨损测试 |
2.2.4 电化学实验系统 |
第3章 钽和钨对灰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3.1 灰铸铁成分 |
3.2 钽和钨的加入对灰铸铁石墨和基体组织的影响 |
3.2.1 钽和钨的添加对石墨形态的影响 |
3.2.2 钽和钨的添加对基体组织的影响 |
3.3 灰铸铁成分和组织分析 |
3.3.1 灰铸铁成分分析 |
3.3.2 灰铸铁XRD测试分析 |
3.3.3 灰铸铁微区成分检测 |
3.4 钽和钨加入对灰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1 钽和钨加入对灰铸铁强度的影响 |
3.4.2 钽、钨的加入对灰铸铁冲击韧性的影响 |
3.4.3 钽、钨的加入对灰铸铁硬度的影响 |
3.5 钽和钨的加入对灰铸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3.6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
3.7 热力学计算 |
3.7.1 富钨相热力学计算 |
3.8 灰铸铁耐腐蚀性能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铌和钼对蠕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1 含铌和钼蠕墨铸铁成分 |
4.2 铌和钼添加对蠕墨铸铁石墨形态和基体组织的影响 |
4.2.1 铌和钼添加对蠕墨铸铁石墨形态的影响 |
4.2.2 铌和钼添加对蠕墨铸铁基体组织的影响 |
4.3 蠕墨铸铁成分和组织分析 |
4.3.1 蠕墨铸铁的成分 |
4.3.2 蠕墨铸铁XRD测试分析 |
4.3.3 蠕墨铸铁微区成分检测 |
4.4 铌和钼添加对蠕墨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1 铌和钼添加对蠕墨铸铁抗拉性能的影响 |
4.4.2 铌和钼添加对蠕墨铸铁冲击韧性的影响 |
4.4.3 铌和钼添加对蠕墨铸铁硬度的影响 |
4.5 铌和钼的添加对蠕墨铸铁耐磨性能的影响 |
4.6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
4.7 蠕墨铸铁腐蚀行为研究 |
4.8 热力学计算 |
4.8.1 富铌相的热力学计算 |
4.8.2 富钼相的热力学计算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提高球化等级和降低熔化成本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球墨铸铁熔化现状 |
1.1 原熔炼方式 |
1.2 原配料工艺 |
1.3 主要原材料 |
1.3.1 生铁 |
1.3.2 废钢 |
1.3.3 焦炭 |
1.3.4 孕育剂 |
1.4 铁液化学成分的控制 |
1.5 铸件球化等级 |
2 原因分析 |
2.1 工艺流程不合理 |
2.2 原材料比例不合理 |
2.3 原材料质量不稳定 |
2.4 孕育工艺不合理 |
2.5 铁液化学成分不合理 |
2.6 操作不规范 |
3 改进措施 |
4 生产试验 |
5 结束语 |
(9)球墨铸铁工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球铁的熔炼要求 |
1.1 化学成分的选定 |
1.1.1 碳 (C) 和硅 (Si) |
1.1.2 锰 (Mn) |
1.1.3 磷 (P) |
1.1.4 硫 (S) |
1.1.5 镁 (Mg) 和稀土 (Re) |
1.2 原材料的控制 |
1.2.1 生铁、废钢、回炉铁的选用 |
1.2.2 球化剂、孕育剂的选用 |
1.3 铁水温度 |
1.4 铸型工艺 |
1.5 浇注系统设计 |
1.6 球化处理 |
1.6.1 处理设备 |
1.6.2 处理方法 |
2 球铁的热处理 |
2.1 高温退火 |
2.2 低温退火 |
2.3 正火 |
2.4 调质处理 |
2.5 等温淬火 |
3 球铁件常见缺陷及防止方法 |
3.1 缩孔及缩松 |
3.2 夹渣 |
3.3 皮下气孔 |
3.4 球化不良及球化衰退 |
4 结束语 |
(10)Cu、Ni、Mo合金元素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性能影响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ADI的研究、发展与应用现状 |
1.2.1 ADI的基础理论 |
1.2.2 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研究 |
1.2.3 ADI的化学成份 |
1.2.4 ADI材料的力学性能 |
1.2.5 ADI在国内外汽车零件上的应用现状 |
1.3 一汽集团商用车ADI支架类零部件应用现状分析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的汽车零部件的选择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CU元素的确定 |
2.4 熔炼和浇注 |
2.5 力学及硬度实验 |
2.6 冲击实验 |
2.7 热处理实验 |
第3章 Cu含量对ADI组织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Cu含量对铸态组织的影响 |
3.3 热处理工艺 |
3.4 Cu含量对ADI性能的影响 |
3.5 Cu含量对冲击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Ni、Mo元素对ADI组织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浇注工艺 |
4.2.2 热处理工艺 |
4.3 铸态组织性能分析 |
4.3.1 铸态性能分析 |
4.3.2 铸态金相分析 |
4.4 热处理后组织性能分析 |
4.4.1 热处理后力学性能 |
4.4.2 热处理后金相组织 |
4.4.3 热处理后的碳化物 |
4.5 冲击韧度性能及分析 |
4.5.1 冲击韧度测试与分析 |
4.5.2 冲击断口扫描与分析 |
4.6 残余奥氏体含量测试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ADI齿轮壳盖的实际应用 |
5.1 样件开发 |
5.2 热处理设备优化 |
5.3 铸件生产工艺 |
5.4 铸件热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用冲天炉生产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温下灰铸铁微观组织演变及其对抗拉强度的影响[D]. 杜瑞.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2]有关感应电炉熔炼铸铁的2个问题[J]. 李传. 现代铸铁, 2019(06)
- [3]球墨铸铁的发展[J]. 龚文邦,白新社,刘金城. 现代铸铁, 2019(04)
- [4]铸态奥—贝球铁组织性能控制技术研究[D]. 孙静周.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5]高效风电用球墨铸铁的组织控制与性能研究[D]. 叶长强. 东南大学, 2018(05)
- [6]基于冲天炉熔炼的铝锭模材料分析与制备[J]. 尚鸿玲,郭海华.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8(01)
- [7]微量重金属元素对合金化铸铁性能的影响[D]. 李双双.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5)
- [8]提高球化等级和降低熔化成本的措施[J]. 尹庆华. 现代铸铁, 2017(06)
- [9]球墨铸铁工艺探析[J]. 武惠敏,张凤清.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17(05)
- [10]Cu、Ni、Mo合金元素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性能影响及应用[D]. 王东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