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萍萍[1](2018)在《基于任务设计的发展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课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有关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按照关注层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关注数学学科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中观层面关注具体学科分支(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微观层面关注具体一堂课的创造性思维教学。已有文献显示,研究者围绕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得到的研究结果大多具有学科一般性,而针对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关注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研究。研究者指出培养高层次数学能力需要相应的教学任务和相应的教学策略(Stein,2001;鲍建生,周超,2009)。基于这一观点,本研究立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中观层面,即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数学分支,分别探讨如下三个问题:(1)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哪些行为表现?(2)为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有效的任务设计策略?(3)为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中,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后两个问题的基础。本研究立足于中观层面,综合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质性研究。首先以数学宏观层面为切入点,结合不同数学分支特征,形成中观层面初步的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接着以此行为分析框架为基础,初步形成中观层面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再根据中观层面的三个框架进行微观层面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有两个作用,一方面展示怎样应用中观层面三个框架于具体一节课的教学;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反过来修正和完善中观层面的三个框架。由于本研究具有特殊的发展目标(发展创造性思维),设计课例从研究角度和教学角度同时展开,根据中观层面的三个框架,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结合一线教师的意见,在一节课中选择若干创造性教学干预点进行创造性任务的设计和整节课的设计,依据框架实施教学。在课例研究过程中,修正和丰富三个框架,得出研究结果。通过“数与代数”的两个课例(《算24点》和《字母表示数》)、“图形与几何”的两个课例(《圆周角》和《一分为二》)、“统计与概率”的一个课例(《方差》)研究,得到三个数学分支以思维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致性为主要特征维度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见7.1节),三个数学分支以背景、结构和认知为主要任务设计维度且兼顾创造性思维四个维度发展侧重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创造性任务设计框架(见7.2节),以及三个数学分支以氛围营造和方法引导为主要教学维度且兼顾创造性思维四个维度发展侧重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创造性任务教学框架(见7.3节)。上述研究结果是在数学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首轮课例研究下得到的,可进一步修正完善。
陈阳[2](2020)在《基于物理思维品质的高一物理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关研究表明,很多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中之后物理成绩直线下滑,甚至直接对学习物理失去了信心,开始害怕物理。新高考3+3模式实行以来,选学物理的学生不足三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非常多,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存在缺陷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2017版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提出了“科学思维”这一指导性理念,强调了物理学习过程中物理思维的重要性。在现有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对物理思维品质进行了探索,但是研究学生物理思维品质与学习现状相关性,从教学的角度研究培养高一学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相关研究非常少,这正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本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通过查阅与物理思维品质的相关文献,结合当前高一新生在物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确定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同时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从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学生物理学习困难和思维品质缺陷原因,提出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设计具体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理论部分,首先对思维、物理思维等几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心理学理论,分析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将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培养,使学生快速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最后论述了物理思维品质在高一物理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为调研部分,以成都市树德中学的高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班级类型进行物理思维品质和学习现状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物理思维品质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生的思维品质存在相关性,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缺陷原因。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为实践研究环节,针对前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和原因分析,在概念教学、规律教学等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研究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和案例。利用教学实习的机会,将教学案例和策略进行实践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班的大部分学生物理思维品质有所改善,同时班级整体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级,但是实验班仍有少数学生经过实践后的物理思维品质没有明显变化。第六部分主要总结了本论文的结论与不足之处,以及思考了在本研究基础上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希望能为一线教师在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方面提供一些帮助,也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宁锐[3](2017)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教学研究 ——基于任务设计的初中数学课例》文中研究说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高层次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核心目标,也是数学教育研究的经典课题和热点课题。在我国基础教育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导向的时代背景下,本论文探索发展学生高层次数学思维能力(品质)的教学途径有着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如何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国内外有很多从不同视角的教学实践研究,诸如以我国林崇德及其团队为代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展开的以培养思维品质为突破口,以教学策略为抓手的教学实验研究,以顾泠沅为代表的变式教学研究,以及以改进美国数学教学为目标的QUASAR项目,强调高认知水平数学任务的教学实践的研究,等等。本文基于这些研究,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以高层次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分析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为导向的教学实践中的教学任务的特征,教学策略与任务的设计策略。具体来说,本研究选择了以我国初中日常数学课题教学为载体,基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和反馈全过程,聚焦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数学任务的特征,及其教学策略和任务的设计策略三个教学要素,展开教学课例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研究问题:第一,基于教学活动的分析,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为导向的数学任务有哪些特征?第二,基于数学任务特征,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为导向,有哪些教学策略?第三,基于数学任务特征,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为导向,有哪些的数学任务设计策略?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思维灵活性的特征概念化为三个基本要素:变化、转换和关联,并结合数学思维的特征阐述了三个要素的学科思维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三类数学教学课题:概念理解、技能训练和问题解决,构建了数学思维灵活性导向的表征体系(见3.2.2)。同时,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从三个属性:学科内涵、思维指向和教学策略,构建了数学任务分析框架(见3.2.3)。然后在这两个基础上,形成了课例研究的基本思路,从而展开课例研究。自2013年底起至2016年秋季,研究者与三个教学团队展开3年的教学实践研究,但对于研究的框架、思路以及教学课题的理解却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至今仍不能说是一个成熟体系。最后,本文仅仅选择了我们研究过程中几个典型的初中数学案例(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因式分解复习课,勾股定理),来呈现三类基本教学课题(概念理解、技能训练和问题解决)中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教学要素的探索成果。这里的教学要素是指教学任务的特征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设计策略。由于针对不同的数学思维灵活性要素,不同的教学要素类型,有多种不同的教学要素,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二维”的教学要素“条目表”作为本研究的结论,而具体内容则体现在本文的8.1,8.2,8.3。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为导向的教学要素条目表(?)这个“条目表”中的每一条教学要素都可以追溯到本研究中三个课例的教学任务的分析中,具有较大的任务指向性,也因此意味着这些要素仅仅是给出了一些“启发性”要素,可以作为设计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课题的教学参考。
周淑红[4](2017)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起点,承载着打基础的重要作用,这个基础不仅是知识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人格发展的基础,小学教育有责任给学生发展施以明亮的底色。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学科——小学数学,其任务也不仅仅局限于传授数学的基础知识,小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人,发展人的思维、培养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能像数学一样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面发挥如此强大的作用,而面对刚刚步入数学大门,思维尚处于懵懂状态的小学生,如何教会他们数学地思考,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必然有着区别于其他学段学生培养方式的独特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曾经一度出现了过分强调热闹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本真的现象,这引起了数学教育者的重视和轰轰烈烈的讨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为《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起到风向标的作用,让一线教师看到了数学本质的回归。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报告推出后,有关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讨论方兴未艾。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怎样的尺度才能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实现了数学启迪思维、提升素养培养人的作用?这是本研究的重点。为此,将本研究问题确定为基于探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建构模型的基础之上的有效培养策略的寻求,故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深入小学追踪课堂教学、开展调查研究,采用田野研究法开展实践研究。本研究结论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顺应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重在教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出了小学数学“有趣有思考”的教学主张,倡导自然教育。具体如下:本研究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提出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对数学思考、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素养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第二章: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数学思考、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素养的研究成果,对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文献不足现状做简要原因分析。文献综述梳理了既有研究成果,明确了本研究的方向。第三章:理论基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首先建立在生理学理论上,脑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学生思维培养可行的物质基础;心理学研究指出612岁期间(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处于重要转折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本研究的重要心理学支撑理论;教育学理论认为对于小学生思维与核心素养培养应顺其自然,西方自苏格拉底起的自然教育理论对本研究有很大启发;由于数学教育的特殊性,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数学”教育理论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有具体指导价值。第四章:素养建构。在第三章理论研究基础之上探讨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模型的内涵,并构建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从生成到表征的完整模型。第五章:存在问题。为清晰把握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在大量听课基础上,结合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指出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第六章:教学策略。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核心素养建构理论基础上,从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独立思考、全面思维、活动体验、感悟思想、应用强化、整体教学不同角度提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提出了顺其自然的“三不原则”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阅读——教提问——教探究——教表达——教总结”的“RQSES”五步训练法,倡导“有趣有思考”的数学教学。最后是本研究结论与反思。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建构理论再次回顾整理,反思“有趣有思考”的小学数学在教学实施时应思考的问题,并对后续研究做展望。
姜玉莲[5](2017)在《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模型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未来社会的需求将是个性化与创新性人才。这些变化都需要重构教育的新形态,促使学习者从知识与技能习得转向高级综合能力的培养。反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就是深层次学习、知识建构、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活动,以及思维的自我监控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些都需要利用丰富的技术样态以及所创设的课堂丰富环境来改善学习,进而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但目前国内对技术支持下的高阶思维课堂情境研究,大多停留在价值与意义描述上,缺乏技术、思维与课堂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分析、实证性研究和可操作性流程设计。因此,聚焦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规律和模型建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基于以上背景与问题,本研究从课堂情境和发展视角,围绕技术丰富课堂环境对高阶思维发展变化及影响规律这一核心问题,对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的本质、过程、机制及规律进行系统化分析与归纳性推理,在真实课堂情境和具体教学过程中,逐步完成发展模型的意义建构、模型解释与应用建议。研究共包含三大部分:技术与思维发展关系辨析是本研究的出发点;技术丰富环境与高阶思维本质解析是本研究的基础;针对丰富课堂环境、课堂教与学活动、高阶思维发展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构建高阶思维一般性、操作性发展模型是本研究的核心任务。本研究以12所不同年级、不同发展水平和6个不同发展区域的中小学为实证研究对象,以初三年级阅读写作课堂为实验干预与观察案例,综合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横断研究方法、因素分析法、结构方程法、行动研究和微观发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引用了目前国外潜变量建模比较受推崇的Mplus作为分析工具。研究过程发现:第一,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思维,技术是通过不同的使用方式和情境去影响思维发生的。技术的使用与思维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来的复杂任务解决,使“人机”思维方式更加融合化。技术与思维的临界点是教学组织活动与策略。控制这个临界点是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与高阶思维发展的关键环节。第二,技术丰富性除了具有“种类多”“数量大”“涉及面广”等外延概念之外,更具有“使丰富”“使广博”等内涵意义,是技术影响的内在程度与满意效果。而且由于技术呈现信息和内容能力的不同,技术存在“丰富度”差异。判断技术丰富度价值的标准是既不能“模糊过度”,也不能具有“不确定性”,需要与学习者体验需求相匹配,更要让其得到满足。第三,高阶思维结构是高阶思维发展的基础,高阶思维发展过程也是高阶思维结构的活动过程。高阶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综合能力,具有复杂性、非线性和难以测量性,但可以通过学习者外显行为和情感倾向等进行识别。高阶思维系统属性决定了高阶思维行为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而是认知、情感、技能的共同整合。行为“统整”认知、情感、能力倾向所形成的八个静态因子、三个动态因子,以及五个思维品质因子的高阶思维结构模型,既是知识材料、思维类型、思维存在形态、思维能力倾向与品质表征组成的系统化层次结构,也是具有动态发展过程与机制的认知结构。这种基于课堂情境的高阶思维结构模型,可以对高阶思维发展过程与机制、路径与阶段进行很好的表征,提供可操作性的发展模型,其结果是培养具有高阶知识、智慧性情操和高阶思维能力胜任力的人。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技术丰富课堂环境对高阶思维发展整体具有促进作用。但由于技术类型、样态、功能、丰富度以及呈现的内容特征和应用者个体特征的不同,技术的丰富性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和表征。班级技术环境的应用对整个高阶思维行为都会产生显着性变化,社交媒体、资源类型与数字化平台对高阶思维的促进具有选择性,教师与学生个体应用技术环境对高阶思维发展不具有显着性。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技术与思维发展需要教与学活动组织,尤其是班级技术应用文化氛围和课堂技术丰富情境的创设在高阶思维发展中更具有重要性。第二,高阶思维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非线性、突变性与渐变性相结合、从低到高螺旋式发展等特征。因此,基于问题解决的高阶思维过程也是各种策略在不同阶段的优化组合,这种优化组合需要考虑个人的认知水平、认知风格、思维的倾向性以及学科、性别与区域文化等特征,也需要考虑个体在问题解决时策略的变化规律和优化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促进高阶思维可持续发展。第三,这种基于课堂情境和发展视角,以“行为”统整为核心,围绕技术丰富课堂环境、高阶思维课堂教与学、高阶思维发展整体协调三个维度,以及高阶思维教与学活动与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五要素之间的整合与交互机制,形成的行为统整下“三维五位一体”高阶思维协同发展模型以及创生的成熟度评价体系,从教学目标层面上有助于对高阶思维发展过程、行为表征及发展效果进行预设性和过程性评价,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阶思维课堂发展提供了一般性理论范式,也为高阶思维课堂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认知诊断及教学干预评价体系。本研究在理论上、方法上和实践上均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阶思维教学与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优化数字化资源与环境、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与技能诊断、认知策略优化以及精准教学干预都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性模式。模型的实践应用与完善也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刘巧雯[6](2019)在《基于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我国各中学普遍采用的传统面对面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情况仍屡见不鲜,这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集合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两者优势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教师监控、主导、启发作用的同时,重视并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为了探究混合式教学在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方面是否具有正面影响,本研究将“初中生物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核心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初一年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主要是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人格两方面进行了解,结果表明广州市初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人格水平均处于一般到良好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本研究还对广州市初中生物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广州市初中生物教学的情况和应用混合式教学的条件,为本研究针对初中生物教学问题设计适合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和今后混合式教学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以初一年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在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为期6个月的教学实践,通过实验前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人格水平的变化差异,以及相对于传统面对面教学对照班的差异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混合式教学实验前后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人格均得到显着性地提高(P﹤0.01),其中创新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和创新人格的好奇性、想象力维度上均达到极显着差异(P﹤0.01);在创新思维敏捷性和创新人格的冒险性维度上达到显着差异(P≦0.05);(2)与传统教学相比,实验班创新思维能力显着提高(P≦0.05),尤其在深刻性这一维度上达到极显着差异(P﹤0.01),在广阔性、灵活性维度上达到显着差异(P≦0.05);(3)与传统教学相比,实验班在创新人格水平上虽未达到显着差异,但也明显提高不少,在好奇性和想象力维度上均达到显着差异(P≦0.05)。总的来说,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混合式教学实践后学生在生物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信息素养方面有所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培养,师生交互情况有所改善等情况,也从侧面证实了混合式教学对初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虽得到明显地提高,但仍处于良好水平,说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就能突破的,需要长时间地坚持与训练。
徐鑫[7](2020)在《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其学习数学的关键,对于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其教学之目的。可见,中学数学教育应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研究初中生数学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变式教学理论为基础,以一题多解为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为目的,以期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参考,为教学改革提供可行的思路。基于此,本研究对如下问题进行探讨:1、一题多解是否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途径?2、为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设计怎样的一题多解的变式教学策略?3、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策略实施是否能有效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法、调查问卷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1、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和一题多解教学的研究成果,分别对数学思维能力和一题多解进行理论阐述,得出研究的必要性,为一题多解的应用和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到一题多解是可以作为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途径的结论;2、实验研究,对象为上海市某中学初二年级的两个班级,根据文献研究得到的一题多解的原则和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一题多解的变式教学策略,并对一题多解的实际教学过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与反思;3、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得出一题多解的变式教学对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与效果,检验一题多解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说明一题多解是可以作为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途径,笔者也给出了一题多解的变式教学案例示范,并且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其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笔者提出了通过一题多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建议。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子昂[9](2019)在《基于思维品质培养有效性的高中英语阅读作业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将思维品质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并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英语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在我国长期以来,作为外语进行教学,这意味着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方式。因此,阅读作业作为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任。如何通过英语阅读作业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应成为理论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目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高中英语阅读作业现状以及此类作业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思维品质的教学现状不理想;2.培养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阅读作业数量较少且停留在低层次的思维培养阶段;3.形成原因包括对思维品质培养未能足够重视、语言训练的模式化、教学进度的紧迫性、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测评形式的单一性;4.培养思维品质的高中英语阅读作业与学生的思维品质存在显着正相关。针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英语阅读作业现状,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从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三方面提出相应的英语阅读作业优化策略,旨在丰富英语阅读作业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李莉[10](2017)在《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认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本文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普遍不足的现状,试图在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关注思维品质培养,找寻有利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本论文总共分为5章。论文第1章梳理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和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现状。笔者发现研究者对常态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重视不够,对“思维培训”“论述类文本”界定不清,有思维训练“意识”而没有提出具体而系统的教学策略。第2章笔者针对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一些漏洞,界定了思维品质内涵并提取了培养要素,界定了论述类文本的内涵。第一,笔者主要依据林崇德教授的理论,认为思维深刻性和批判性中有共同元素,即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元认知”能力,可以合并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共同元素,即多角度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可以合并培养。而思维的敏捷性则是五种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其培养要素有思维的速度和准确度。笔者对五种思维品质的七个核心要素进行了界定。第二,重新界定了论述类文本这一充满争议的教学文体。紧接着在第3章提出了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依据。这些依据包括:林崇德教授将思维品质的培养放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的“动态系统”理论;论述类文本的教学价值;课程标准依据;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论述类文本思维培养要素分析。另外,笔者在教材分析时发现,不宜将高中教材中的论述类作为系统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材料,再加上其他四种思维品质如果培养良好,从客观上也会带来思维敏捷性的良好表现,因而本论文不谈及思维敏捷性的培养策略,也就是不谈及思维速度和准确度的培养策略。第4章则从100篇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文献(含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评课议课、教材研究等)中,观察分析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四种思维品质核心要素的培养情况,并梳理了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元认知”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迁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第5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针对思维深刻性和批判性要素: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元认知”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要素:多角度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探讨了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这些策略的得出,与前面四章紧密相扣,主要考虑了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现状(第1章),思维品质培养要素的内涵(第2章),林崇德“动态系统”理论(第3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论述类文本的教学实施建议(第3章),高中教材中的论述类文本思维品质培养元素(第3章),以及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思维品质核心要素培养存在的问题(第4章)。
二、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任务设计的发展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课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创造性思维是人的发展赋予教育的必然使命 |
1.1.2 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育的本质属性 |
1.1.3 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需要落实于课堂教学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4.1 数学创造性思维 |
1.4.2 教学任务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创造力领域的相关研究 |
2.1.1 创造力研究的基本理念 |
2.1.2 创造力的聚合理论 |
2.1.3 创造性思维研究 |
2.1.4 创造力教学研究 |
2.1.5 创造性思维评价研究 |
2.1.6 小结 |
2.2 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研究 |
2.2.1 思维、数学思维与数学创造性思维 |
2.2.2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多角度理解 |
2.2.3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4 数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研究 |
2.2.5 数学创造性思维评价研究 |
2.2.6 初中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点研究 |
2.2.7 小结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过程 |
3.2.1 总体研究阶段 |
3.2.2 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的初步构建 |
3.2.3 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及教学策略框架的初步构建 |
3.2.4 课例研究的过程 |
3.3 研究工具 |
3.3.1 学生测试卷和访谈工具 |
3.3.2 教师的问卷和访谈工具 |
3.3.3 课堂观察记录表 |
3.4 数据收集 |
第4章 “数与代数”课例研究 |
4.1 “数与代数”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
4.1.1 “数与运算”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
4.1.2 “代数”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
4.2 本章研究思路 |
4.2.1 研究思路 |
4.2.2 初步构建的“数与代数”创造性思维分析框架 |
4.2.3 初步的“数与代数”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 |
4.2.4 课例的选择 |
4.3 课例一:《算24 点》 |
4.3.1 设计前的调研 |
4.3.2 第一次教学设计及教学简析 |
4.3.3 第二次教学设计及教学分析 |
4.3.4 课例小结 |
4.4 课例二:《字母表示数》 |
4.4.1 设计前的调研 |
4.4.2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4.4.3 第一课时教学分析及反馈 |
4.4.4 第二课时教学情况简述 |
4.4.5 课例小结 |
4.5 “数与代数”课例研究小结 |
4.5.1 修正的“数与代数”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
4.5.2 修正的“数与代数”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
4.5.3 修正的“数与代数”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 |
第5章 “图形与几何”课例分析 |
5.1 “图形与几何”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
5.2 本章研究思路 |
5.2.1 研究思路 |
5.2.2 初步构建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思维分析框架 |
5.2.3 初步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 |
5.2.4 课例的选择 |
5.3 课例(一):《圆周角》 |
5.3.1 设计前的调研 |
5.3.2 教学设计 |
5.3.3 教学分析 |
5.3.4 课后访谈及调查分析 |
5.3.5 课例小结 |
5.4 课例(二):《一分为二》 |
5.4.1 设计前的调研 |
5.4.2 教学设计 |
5.4.3 教学分析及反馈 |
5.4.4 课例小结 |
5.5 “图形与几何”课例研究小结 |
5.5.1 修正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
5.5.2 修正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
5.5.3 修正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 |
第6章 “统计与概率”课例分析 |
6.1 “统计与概率”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
6.2 本章研究思路 |
6.2.1 研究思路 |
6.2.2 初步构建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思维分析框架 |
6.2.3 初步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 |
6.2.4 课例的选择 |
6.3 课例:《方差》 |
6.3.1 设计前的调研 |
6.3.2 教学设计 |
6.3.3 教学分析及反馈 |
6.3.4 课例小结 |
6.4 “统计与概率”课例小结 |
6.4.1 修正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
6.4.2 修正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
6.4.3 修正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 |
第7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7.1 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行为表现框架 |
7.1.1 基于课例的研究结果 |
7.1.2 行为分析框架的共性提炼 |
7.2 初中生数学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
7.3 初中生数学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
7.4 研究的反思 |
7.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7.4.2 本研究的不足 |
7.4.3 后继研究展望 |
参考资料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第一阶段参与设计与讨论的部分课例简表 |
附录2 培养中小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圆周角》前测卷 |
附录4 《圆周角》后测卷 |
附录5 《算24 点》课后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6 课堂观察记录表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2)基于物理思维品质的高一物理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思维 |
2.1.2 物理思维 |
2.1.3 物理思维品质 |
2.2 心理学理论 |
2.2.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2.2.2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与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问卷调查 |
3.1.1 问卷调查目的 |
3.1.2 问卷编制 |
3.1.3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3.1.4 问卷的统计 |
3.1.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2 高一新生物理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
3.2.1 问卷调查目的 |
3.2.2 问卷编制 |
3.2.3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3.2.4 问卷的统计 |
3.2.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与学习现状相关性分析 |
3.3.1 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成绩相关性分析 |
3.3.2 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学习兴趣相关性分析 |
3.3.3 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学习习惯相关性分析 |
3.3.4 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学习态度相关性分析 |
3.3.5 物理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相关性分析 |
3.3.6 物理思维品质与家长重视程度相关性分析 |
3.3.7 物理思维品质与学生学习现状相关性分析小结 |
3.4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缺陷原因分析 |
3.4.1 物理思维品质深刻性缺陷原因 |
3.4.2 物理思维品质灵活性缺陷原因 |
3.4.3 物理思维品质批判性缺陷原因 |
3.4.4 物理思维品质独创性缺陷原因 |
3.4.5 物理思维品质敏捷性缺陷原因 |
第4章 基于物理思维品质的高一物理教学策略 |
4.1 概念教学中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策略 |
4.1.1 创情景,重引入,建立概念,培养思维品质的独创性 |
4.1.2 析过程,重本质,理解概念,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
4.1.3 抓辨析,建体系,强化概念,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
4.1.4 抓应用,重反馈,活化概念,培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
4.2 规律教学中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策略 |
4.2.1 重视规律的建立过程及方法,培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
4.2.2 剖析规律的核心意义与本质,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
4.2.3 强调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
4.2.4 建立规律系统,把握内在联系,培养思维品质的敏捷性 |
4.3 实验教学中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策略 |
4.3.1 揭示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
4.3.2 总结实验方法,迁移实验模型,培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
4.3.3 反思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
4.3.4 创新实验方案,设计物理制作,培养思维品质的独创性 |
4.4 习题教学中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策略 |
4.4.1 重典型,深挖掘,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
4.4.2 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培养思维品质的敏捷性 |
4.4.3 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培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
4.4.4 过程反思,错题分析,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
第5章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培养教学实践与分析 |
5.1 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概念教学案例 |
5.2 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规律教学案例 |
5.3 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实验教学案例 |
5.4 物理思维品质培养案例教学有效性分析 |
5.4.1 物理思维品质测试试卷设计分析 |
5.4.2 案例及策略有效性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的不足 |
6.2.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教学研究 ——基于任务设计的初中数学课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是国际数学教育界的核心追求 |
1.1.2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数学教育的现实需求 |
1.1.3 课堂教学处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地位 |
1.2 核心术语界定 |
1.2.1 数学思维灵活性 |
1.2.2 数学任务 |
1.3 研究问题 |
1.4 本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数学思维灵活性 |
2.1.1 思维与数学思维 |
2.1.2 不同视角对思维灵活性的研究 |
2.1.3 数学思维灵活性的相关研究 |
2.1.4 数学思维灵活性相关教学研究 |
2.2 数学任务 |
2.2.1 数学任务的性质与作用 |
2.2.2 数学任务基本类型 |
2.2.3 任务分析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3.1 理论基础 |
3.1.1 思维品质理论 |
3.1.2 认知灵活性理论 |
3.1.3 现象图式学理论 |
3.2 研究框架 |
3.2.1 总体思路 |
3.2.2 数学思维灵活性的表征 |
3.2.3 数学任务分析框架 |
3.2.4 课例研究思路 |
3.3 本章小结 |
4 研究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总体研究过程 |
4.3 具体研究过程 |
4.3.1 组建研究团队 |
4.3.2 工作流程 |
4.4 研究工具的设计 |
4.4.1 课例研究的工作思路 |
4.4.2 学生测试、课业单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
4.4.3 课堂教学观察与记录 |
4.4.4 课后教研和教学反思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课例研究(一):概念理解教学之数学思维灵活性培养 |
5.1 理论基础与研究问题 |
5.1.1 怎样认识数学概念? |
5.1.2 概念理解的心理过程 |
5.1.3 数学概念学习与数学思维活动 |
5.1.4 本章研究的问题 |
5.2 课例: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
5.2.1 研究背景 |
5.2.2 教学设计 |
5.2.3 案例分析 |
5.2.4 课例小结 |
5.3 本章结论与讨论 |
5.3.1 研究结论 |
5.3.2 简要讨论 |
6 课例研究(二):技能训练教学之数学思维灵活性培养 |
6.1 理论基础与研究问题 |
6.1.1 两种基本数学技能 |
6.1.2 本章研究问题 |
6.2 课例:因式分解复习课 |
6.2.1 研究背景 |
6.2.2 教学设计 |
6.2.3 案例分析 |
6.2.4 案例小结 |
6.3 本章研究结论与讨论 |
6.3.1 研究结论 |
6.3.2 简要讨论 |
7 课例研究(三):问题解决教学之数学思维灵活性培养 |
7.1 理论基础与研究问题 |
7.1.1 问题解决与解题策略 |
7.1.2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
7.1.3 数学问题解决的特征 |
7.1.4 本章研究问题 |
7.2 课例:勾股定理 |
7.2.1 研究背景 |
7.2.2 教学设计 |
7.2.3 案例分析 |
7.2.4 案例小结 |
7.3 本章研究结论与讨论 |
7.3.1 研究结论 |
7.3.2 简要讨论 |
8 研究结论与讨论 |
8.1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发展的数学任务之特征 |
8.2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教学策略 |
8.3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数学任务设计策略 |
8.4 一般性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课前预习作业单 |
附录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课后作业单 |
附录3 “勾股定理”的模型理解的调查 |
作者简历与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与致谢 |
(4)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
(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目标驱动 |
(四)自己的研究兴趣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路径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小学数学教育 |
(二)数学思考 |
(三)数学思维 |
(四)数学思想方法 |
(五)数学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 |
(六)数学思考、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素养的关系 |
五、论文的逻辑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数学思考的文献研究 |
(一)数学思考研究 |
(二)小学数学思考研究 |
二、关于数学思维的文献研究 |
(一)数学思维研究 |
(二)小学数学思维研究 |
三、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文献研究 |
(一)数学数学方法研究 |
(二)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研究 |
四、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研究 |
(一)核心素养内涵研究 |
(二)核心素养课程研究 |
(三)核心素养教学研究 |
(四)核心素养评价研究 |
五、关于数学素养的文献研究 |
(一)数学素养研究 |
(二)数学核心素养研究 |
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文献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理学理论 |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心理学理论 |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自然教育理论 |
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再创造”数学教育理论 |
五、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支撑框架 |
第四章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模型的理论建构 |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原则 |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性 |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定位 |
(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
(五)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表征 |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模型的建构 |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模型的建构原理 |
(二)建构模型 |
第五章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小学教师的数学专业知识薄弱 |
(一)在数学专业钻研上用力不足 |
(二)不了解数学知识体系的内在演绎 |
(三)对概念的数学本质认识肤浅 |
(四)数学习题设计出现知识性错误 |
(五)数学证明出现逻辑性错误 |
(六)缺少数学思想方法引领 |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 |
三、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欠缺 |
四、教学缺乏思维训练的系统化 |
五、数学活动的本质认识不清 |
第六章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教学策略 |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
(一)设计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起点 |
(二)加强数学文化的感染力 |
(三)恰到好处地给予积极评价 |
(四)培养小学生的优秀学习习惯 |
二、提高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
(一)构造问题牵引的情境 |
(二)营造有利于思考的氛围 |
(三)顺其自然的“三不”原则 |
(四)关键时刻“示弱”的教学艺术 |
三、在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
(一)让数学活动有“数学味” |
(二)重视活动经验的积累 |
(三)用发现的眼光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
四、提高小学生全面思维能力的策略 |
(一)逐渐加强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
(二)格外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
五、在应用中强化数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
(一)用数学的多方面联系丰富小学生的视野 |
(二)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成功 |
(三)组织多样化数学兴趣小组 |
六、课堂教学“RQSES”五步策略 |
(一)教学生阅读(Reading) |
(二)教学生提问(Question) |
(三)教学生探究(Study) |
(四)教学生表达(Expression) |
(五)教学生总结(Summary) |
七、塑造“有趣有思考”的整体教学 |
(一)全方位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
(二)“有趣有思考”的整体教学实施 |
研究结论与反思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反思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调研学生问卷 |
附录2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3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调研教师问卷 |
附录4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
致谢 |
(5)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模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背景 |
(一) 社会背景 |
(二) 理论背景 |
(三) 现实审视 |
三、问题提出 |
(一) 课堂情境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
(二) 本研究的核心任务与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 高阶思维 |
(二) 学习环境 |
(三) 课堂环境 |
(四) 技术丰富环境 |
(五)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 |
五、研究意义与价值 |
(一) 理论价值 |
(二) 教育实践意义 |
(三) 社会意义 |
六、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高阶思维发展理论基础的研究 |
(一) 思维定义与特征的研究 |
(二) 思维结构、功能及研究范式述评 |
(三) 思维发展历史及本质综述 |
二、高阶思维课堂教学相关理论支撑 |
(一) 原始问题 |
(二) 活动理论 |
(三) 对话理论 |
(四) 深层次学习 |
(五) 知识建构 |
(六) 问题解决 |
三、技术支持课堂环境的应用与演变的研究 |
(一) 新兴技术教育应用及发展趋势研究 |
(二) 技术丰富与数字化环境演变述评 |
(三) 技术支持学习环境研究现状分析 |
四、高阶思维本体及发展理论研究 |
(一) 内涵、结构及表征述评 |
(二) 高阶思维发展模式及评价研究 |
(三) 高阶课堂培养及影响因素研究 |
五、技术丰富环境与高阶思维发展研究 |
(一) 技术与思维相关性研究 |
(二) 技术与思维发展临界点研究 |
(三)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培养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 |
(四) 技术丰富高阶思维课堂特征与教学设计研究 |
(五)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效果评价的研究 |
(六)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研究方法述评 |
第二章 整体设计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目标与基本假设 |
(一) 研究目标确定 |
(二) 基本假设设定 |
二、研究内容与框架 |
(一) 研究内容阐释 |
(二) 研究内容框架 |
三、研究对象与具体方法 |
(一) 研究对象确定 |
(二) 研究方法选择 |
四、技术路线与工具 |
(一) 技术实现路线 |
(二) 研究工具选择 |
第三章 高阶思维发展表征及因果结构效应研究 |
一、高阶思维结构ESEM探索性结构分析 |
(一) 研究方法与具体应用 |
(二) 因子分析过程与发现 |
二、高阶思维结构因果结构效应 |
(一) 一阶因子因果结构效应模型分析 |
(二) 二阶因子因果结构效应模型分析 |
三、高阶思维品质因素分析 |
(一) 探索性因素分析 |
(二) 验证性因素分析 |
(三) 因果结构模型 |
四、高阶思维结构与品质影响效应及因果结构 |
(一) 一阶因子结构与品质影响效应及结构模型 |
(二) 二阶因子结构与品质影响效应及结构模型研究 |
第四章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对高阶思维发展影响差异性及结构效应实证研究 |
一、技术丰富课堂环境现状及应用潜能调查 |
(一) 总体状况调查 |
(二) 应用现状比较 |
(三) 应用潜能分析 |
二、技术丰富课堂环境对高阶思维结构与品质差异性分析 |
(一) 对高阶思维结构影响差异性分析 |
(二) 对高阶思维品质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
三、技术丰富课堂环境对高阶思维结构与品质影响结构效应研究 |
(一) 性别、年级、地区影响效应 |
(二) 不同丰富技术种类与应用层次影响效应 |
(三) 不同技术对品质影响效应及多维结构分析 |
第五章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与高阶思维发展框架理论 |
一、技术丰富课堂环境本质 |
(一) “丰富”语义的阐释 |
(二) 基于媒介丰富与使用满足理论的理解 |
(三)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本质的思考 |
二、高阶思维结构发展理论 |
(一) 高阶思维结构与功能 |
(二) 高阶思维结构的发展原则 |
(三) 高阶思维结构发展的特征 |
(四) 高阶思维结构要素及表征 |
(五) 高阶思维层级结构及体系 |
(六) 高阶思维结构发展过程与机制框架 |
三、技术丰富环境下高阶思维结构发展的价值取向 |
四、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结构发展的认识论框架 |
(一) 高阶思维发展主导下技术丰富课堂环境创设 |
(二)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教学的设计 |
(三) 技术丰富环境下高阶思维课堂组织及师生关系重构 |
(四)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结构发展效果评价 |
(五)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对高阶思维发展影响分析 |
第六章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微观发生法实验研究 |
一、阅读写作思维在高阶思维结构发展中的重要性 |
(一) 语文学科的思维素养 |
(二) 阅读写作在高阶思维发展研究中的重要性 |
二、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阅读写作实践跟踪与现状调查 |
(一)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阅读写作实践纵向跟踪 |
(二)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阅读写作状况横断调查 |
三、技术丰富环境下作文课堂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
(一) 作文课堂教学影响因素 |
(二) 作文课堂教学影响因素结构模型及发展水平 |
四、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微观发生法阅读写作教学实验 |
(一) 实验目的与对象 |
(二) 阅读写作实验案例设计 |
(三) 阅读写作实验案例实施 |
(四) 实验案例效果评价 |
五、实验总结 |
第七章 行为统整下“三维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条件 |
一、发展理念 |
(一) 整体动态发展 |
(二) 行为统整与整合 |
(三) 协同发展机制 |
(四) 智慧发展目标引领 |
二、模型构成要素与功能 |
(一) 系统结构要素 |
(二) 动态发展功能 |
(三) 行为统整协同表征 |
三、发展性特征分析 |
(一) 行为统整下的发展过程模式 |
(二) 技术融合下的螺旋式发展路径与特征 |
(三) “三维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机制 |
(四) 基于成熟度理念的评价体系 |
四、模型应用与策略建议 |
(一)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支持 |
(二) 有意义学习情境创设 |
(三) 教学策略优化与组织 |
(四) 课堂组织文化建设 |
(五) 高阶思维发展全面质量评价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一、研究发现及结论 |
(一) 研究发现 |
(二) 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与实践推进 |
(一) 理论与内容创新 |
(二) 研究方法创新 |
(三) 实践推进价值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一) 跨学科研究的融合能力还亟待研提升 |
(二) 对高阶思维发展过程的精细化难以智能计算 |
(三) 对模型应用策略还没有形成体系化 |
四、后续研究的规划与展望 |
(一) 基于人工智能计算的高阶思维发展过程、水平诊断与精准干预研究 |
(二) 技术丰富环境下高阶思维课堂教学模式开发和策略体系探索 |
(三)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评价量规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基于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S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实验研究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创新能力培养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混合式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创新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
2.1.1 创新 |
2.1.2 创新能力 |
2.1.3 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
2.2 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
2.2.1 混合式学习 |
2.2.2 混合式教学 |
2.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人本主义理论 |
2.3.3 掌握学习理论 |
2.3.4 活动理论 |
2.4 研究思路 |
第三章 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调查 |
3.1 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
3.1.1 调查设计 |
3.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3 调查小结 |
3.2 初中生创新能力现状 |
3.2.1 调查设计 |
3.2.2 调查问卷说明 |
3.2.3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3.2.4 问卷发放 |
3.2.5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
4.1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初中生物混合式教学设计 |
4.1.1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初中生物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流程设计 |
4.1.2 混合式教学和传统面对面教学新授课与实验课具体操作及比较 |
4.2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初中生物混合式教学实践 |
4.2.1 研究目的 |
4.2.2 研究方法 |
4.2.3 研究过程 |
4.2.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2.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生物教师教学情况和应用混合式教学的条件调查 |
附录2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 |
附录3 创新思维能力测试问卷 |
附录4 学生初中生物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5 混合式教学效果问卷 |
附录6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
致谢 |
(7)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
1.1.2 一题多解——课堂教学的需要 |
1.1.3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催化剂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
1.2.2 提供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思路 |
1.2.3 能够实现育人价值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变式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
2.1.1 变式教学的相关研究 |
2.1.2 一题多解的相关研究 |
2.2 数学思维能力的相关研究 |
2.3 一题多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3.1 思维与数学思维的概念界定 |
3.1.1 思维与数学思维的含义 |
3.1.2 数学思维能力的分类和界定 |
3.2 初中生数学思维的特点 |
3.3 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3.4 一题多解的概念界定 |
3.4.1 变式教学中一题多解的含义 |
3.4.2 一题多解的教学原则 |
3.5 理论基础 |
3.5.1 有意义的学习理论 |
3.5.2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
3.5.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4章 一题多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案例及设计分析 |
4.1 新授课“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
4.1.1 教材分析 |
4.1.2 教学目标分析 |
4.1.3 教法、学法分析 |
4.1.4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
4.1.5 教学总结及反思 |
4.2 复习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
4.2.1 教材分析 |
4.2.2 教学目标分析 |
4.2.3 教法、学法分析 |
4.2.4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
4.2.5 教学总结及反思 |
第5章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数学思维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1 实验目的与假设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假设 |
5.2 实验对象和变量 |
5.2.1 实验对象 |
5.2.2 实验变量 |
5.3 实验设计 |
5.3.1 实验时间 |
5.3.2 干扰变量控制 |
5.3.3 实验过程 |
5.3.4 思维品质测试卷的设计 |
5.3.5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检验 |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1 期末统考成绩统计分析 |
5.4.2 思维品质前测试成绩分析 |
5.4.3 思维品质后测成绩分析 |
5.4.4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5.5 实验班与对照班思维品质分析 |
5.6 实验结论 |
第6章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建议 |
6.1 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6.2 提升数学思维品质的建议 |
6.3 提高“解题”质量 |
6.4 一题多解的变式教学要把握度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9)基于思维品质培养有效性的高中英语阅读作业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 |
2.英语教学的现实需要 |
3.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 |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作业与英语阅读作业 |
2.思维品质 |
(四)创新之处 |
(五)论文结构 |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一)理论基础 |
1.多元智能理论的概述 |
2.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阅读作业设计的关系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问题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二)研究实施 |
1.问卷调查的实施 |
2.访谈的实施 |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研究结果 |
1.问卷调查结果 |
2.英语阅读作业与思维品质培养相关性检验结果 |
3.访谈结果 |
(二)结果讨论 |
1.思维品质的教学现状及分析 |
2.培养思维品质的英语阅读作业存在的问题 |
3.问题的形成原因 |
(三)英语阅读作业的优化策略 |
1.以逻辑性思维培养为切入点 |
2.以批判性思维培养为切入点 |
3.以创新性思维培养为切入点 |
四、研究结论 |
(一)结论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三)未来研究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培养思维品质的高中英语阅读作业现状调查问卷(问卷A) |
附录B 高中生思维品质现状调查问卷(问卷B) |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10)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 |
1.3.2 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思维品质与论述类文本概述 |
2.1 思维品质概述 |
2.1.1 思维品质的内涵 |
2.1.2 思维品质构成要素 |
2.1.3 思维品质各要素关系及思维品质的培养 |
2.1.4 思维品质培养要素解读 |
2.2 论述类文本概述 |
2.2.1 论述类文本概念界定 |
2.2.2 论述类文本辨析 |
3 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依据 |
3.1 林崇德“动态系统”理论 |
3.2 论述类文本的教学价值 |
3.3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课标要求 |
3.4 论述类文本教材分析 |
3.4.1 论述类文本教材编选解读 |
3.4.2 教材中的论述类文本思维品质培养元素 |
4 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思维品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
4.1 问题调查情况介绍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
4.2 存在问题 |
4.2.1 概括能力培养误区重重 |
4.2.2 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不足 |
4.2.3“元认知”能力培养严重缺失 |
4.2.4 多角度思维能力培养未受重视 |
4.2.5 迁移能力培养有失规范 |
5 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
5.1 建构论述类文本概括能力培养体系 |
5.1.1 明确概括的“方向” |
5.1.2 树立概括能力培养意识 |
5.1.3 确定概括的“标准” |
5.1.4 管控概括的过程 |
5.1.5 重视对概括的评价 |
5.2 加强论述类文本逻辑推理能力培养 |
5.2.1 梳理文脉,弄清文章逻辑推理过程 |
5.2.2 调动顺序,领会文章逻辑推理的妙处 |
5.2.3 拟写提纲,比照原文,内化文章逻辑推理过程 |
5.3 渗透论述类文本“元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
5.3.1 对比阅读,呈现条件性知识 |
5.3.2 引导学生自主调节阅读过程 |
5.4 关注论述类文本多角度思维能力培养 |
5.4.1 领会作者多角度思维 |
5.4.2 多角度评判论述类文本的内容和形式 |
5.5 建立论述类文本迁移能力培养规范 |
5.5.1 创设迁移条件 |
5.5.2 明确迁移任务 |
5.5.3 加强迁移指导 |
5.5.4 强化迁移训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任务设计的发展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课例研究[D]. 王萍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2]基于物理思维品质的高一物理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D]. 陈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教学研究 ——基于任务设计的初中数学课例[D]. 宁锐.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4]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 周淑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5]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模型建构研究[D]. 姜玉莲.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1)
- [6]基于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D]. 刘巧雯. 广州大学, 2019(01)
- [7]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验研究[D]. 徐鑫.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基于思维品质培养有效性的高中英语阅读作业调查研究[D]. 张子昂. 鞍山师范学院, 2019(04)
- [10]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李莉.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