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甲氧柔红霉素诱导慢粒嗜碱变完全缓解1例(论文文献综述)
肖湘[1](2013)在《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线粒体ATP合酶β亚单位(ATPsyn-β)水平的变化及与白血病耐药、预后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AML)是成年人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目前它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但有70%左右获得缓解的患者最终复发并演变为难治性白血病,导致治疗失败而死亡。临床上导致白血病化疗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白血病细胞耐药。有关白血病细胞耐药的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因此寻找新的耐药分子靶标,对于提高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量代谢是肿瘤细胞代谢的中心环节,而线粒体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分析特定类型肿瘤中线粒体相关基因和蛋白的变化并寻找其规律或许能为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意义的线索。线粒体ATP合酶是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限速酶,其p亚单位(ATPsyn-β)是ATP合酶中唯一起催化作用的亚基。有研究者观察到在结肠癌、肺癌、乳腺癌、食道癌、胃癌、肾癌等实体肿瘤细胞中线粒体ATPsyn-β表达下降,并且可能与肿瘤细胞的化疗耐药有关。目前有关急性白血病线粒体ATP酶的研究尚少。我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原代耐药细胞及耐药细胞株ATPsyn-β的表达研究显示ATPsyn-β可作为一个独立的耐药相关蛋白参与调节CML急变患者的耐药。本研究旨在观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中线粒体ATPsyn-β的表达及ATP酶活性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疗效、化疗耐药的关系,为急性白血病耐药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第一章线粒体ATPsyn-β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及CD34+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目的:检测线粒体ATPsyn-β在不同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AML患者耐药的关系。方法:1.收集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6月期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型)住院患者骨髓标本118例(包括初诊患者38例,完全缓解患者38例,复发/难治患者42例),骨髓相对正常的非恶性血液病门诊患者骨髓标本20例作为对照。采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s)中线粒体ATPsyn-p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2.用CD34正选免疫磁珠分选2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BMMCs,得到CD34阳性的白血病干/祖细胞,应用荧光定量PCR、 western印迹测定其ATPsyn-β水平。3.用MTT法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缓解患者38例,复发/难治患者42例)BMMCs体外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并分析线粒体ATPsyn-β表达水平与体外阿霉素耐药性的关系。结果:1.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n=118) BMMCs中线粒体ATPsyn-β mRNA和蛋白水平较正常骨髓BMMCs呈显着性降低,P<0.01。2.与AML缓解组(n=38)相比,复发难治组(n=42)骨髓BMMCs及CD34+细胞线粒体ATPsyn-β mRNA及蛋白水平均下降,P=0.004;且两组患者CD34+细胞中ATPsyn-β mRNA差异较BMMCs来源标本更显着,P=0.001。3.阿霉素对复发/难治组和缓解组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IC50分别为13.690μM和1.549μM,前者为后者的8.84倍。4.复发/难治组AML患者线粒体ATPsyn-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体外阿霉素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IC50值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1.线粒体ATP合酶p亚单位(ATPsyn-β) mRNA及蛋白质表达在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较正常人明显降低。2.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线粒体ATPsyn-β mRNA及蛋白表达较缓解期患者下调。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CD34阳性细胞中ATPsyn-β表达低于缓解期患者。ATPsyn-β表达下调与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对阿霉素的耐药性存在负相关,提示ATPsyn-β与化疗耐药有关。第二章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细胞及耐药白血病细胞株线粒体ATP酶活性变化及意义目的:测定不同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线粒体ATP酶活性,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型)患者骨髓标本并分离单个核细胞,提取BMMCs以及阿霉素耐药细胞株(HL-60/ADM, K562/A02)的线粒体;利用ATP酶水解ATP生成ADP和Pi的原理,用酶标方法测定Pi浓度,以间接反映线粒体ATP酶的活性。结果:1、阿霉素耐药细胞株HL-60/ADM. K562/A02的ATP酶活性(38.22±2.00U,36.70±7.47U)较其亲本细胞株HL-60(132.06±14.65U)、 K562(65.43±1.31U)呈显着降低,P<0.05。2、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n=26) BMMCs线粒体ATP酶平均活性为20.33U,低于缓解组患者(n=16)的31.17U,P<0.05。ATP酶活性的高低与ATPsyn-β mRNA的表达量呈正相关。结论:1.阿霉素耐药白血病细胞株HL-60/ADM、K562/A02存在ATP酶活性显着下降;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线粒体ATP酶活性显着地低于缓解组病人,提示线粒体ATP酶活性下降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耐药相关。2.线粒体ATP酶活性与ATPsyn-β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第三章线粒体ATPsyn-β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药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凋亡和耐药特性的影响目的:探讨ATPsyn-β对阿霉素诱导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通过基因转染、RNA干扰技术分析ATPsyn-β表达水平的变化与HL-60/ADM细胞耐药习性产生及耐药逆转的关系。方法:1.采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流式细胞术检测HL-60/ADM耐药细胞株线粒体ATPsyn-β表达。2.用RNA干扰技术抑制ATPsyn-β表达后,MTT法检测干扰前后阿霉素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瑞氏-吉姆萨染色和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对阿霉素的摄取以及细胞早期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测定MRP的变化。3.ATPsyn-β重组质粒转染入HL-60/ADM细胞株,MTT法检测转染前后阿霉素对HL-60/ADM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瑞氏-吉姆萨染色和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对阿霉素的摄取以及细胞早期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测定MRPmRNA的变化。结果:1.HL-60/ADM耐药细胞存在ATPsyn-β mRNA水平显着降低,与亲本非耐药HL-60细胞相比,其mRNA水平下降了2.6倍,P<0.01。HL-60/ADM细胞MRP mRNA表达水平较其亲本的HL-60细胞增加了37倍。2.HL-60/ADM耐药细胞线粒体ATPsyn-β蛋白表达水平较其亲本HL-60细胞明显下调,P<0.05。3.在RNA干扰实验,阿霉素对ATPsyn-β干扰组细胞的IC50为1.67±0.241μM,而未干扰组细胞的IC5o为0.37±0.25μM,P<0.05。在重组质粒转染实验,不论阿霉素处理细胞24小时还是48小时,与对照组细胞相比,ATPsyn-β转染组ICso均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4.ATPsyn-β-siRNA可抑制HL-60细胞对阿霉素的摄取。阿霉素作用细胞1小时后,与对照相比,同一时间点RNA干扰后的细胞摄取阿霉素荧光阳性率有显着下降。而ATPsyn-β重组质粒可促进HL-60/ADM细胞对阿霉素的摄取,阿霉素作用细胞4小时后,与对照相比,同一时间点转染后的细胞内阿霉素荧光阳性率明显增加。5.RNA干扰下调ATPsyn-β表达可抑制阿霉素诱导的HL-60细胞早期凋亡,而基因转染上调ATPsyn-β表达可促进阿霉素诱导的HL-60/ADM细胞凋亡。结论:1.HL-60/ADM耐药细胞株中线粒体ATPsyn-β表达显着低于其亲本的HL-60细胞。2.下调线粒体ATPsyn-β使HL-60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增加,并阻滞细胞凋亡;上调ATPsyn-β基因表达可以逆转HL-60/ADM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促进耐药细胞的凋亡。3.ATPsyn-β可影响HL-60及其耐药细胞株MRP基因的表达。第四章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TPsyn-β表达高低与预后分析目的:总结11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实验室指标与预后风险。分析AML患者ATPsyn-β表达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等对年龄、ECOG评分、白细胞计数与CR期、OS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ATPsyn-β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118例AML患者,45岁以下组的平均缓解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16.06个月和25.17个月,45岁以上组分别为9.49个月、16.9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COG评分0-2级的患者生存状况要好于3-4级者,P<0.01。白细胞计数与OS呈显着负相关。以30×109/L为切点,白细胞计数增高组预后较差,两组的平均OS分别12.25个月和25.65个月,P<0.05。2、不同性别、年龄及体能状态的患者ATPsyn-β的表达差异不显着,ATPsyn-β的表达量与FAB分型关系不明显。初诊AML患者ATPsyn-β低表达组的中位缓解期为4个月,而ATPsyn-β高表达组的中位缓解期为8个月,P<0.05;截止末次随访日期,两组在总生存期上无明显差异。复发难治患者ATPsyn-β的表达高低与总生存期长短显着相关,复发难治AML患者ATPsyn-β mRNA低表达者总生存期较短,为10.68±7.87个月,而高表达者为21.28±1.26个月,P<0.05。结论:1、年龄、体能状态、初诊时白细胞计数高低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2、线粒体ATPsyn-β是一个新的提示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指标,ATPsyn-β表达水平的高低与患者缓解期的长短呈显着相关。复发难治AML患者ATPsyn-β mRNA低表达者总生存期较短。
钱思轩[2](2012)在《慢性髓系白血病耐药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细胞代谢状态以及伊马替尼治疗后敏感和耐药患者代谢的变化差异,综合患者点突变和高密度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SNP)芯片进一步评估细胞代谢与基因的相关性,同时对经典多药耐药基因(MDR1)SNPs分析以探讨CML耐药的机制。方法:收集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标本,分别采用气相飞行时间质谱、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联合测序、高密度全基因组SNPs芯片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RFLP-PCR)联合测序技术检测代谢组学、ABL1基因点突变、基因型和拷贝数以及MDR1基因的SNPs表达。分析细胞代谢与基因的相关性,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结果:1.代谢组学检测未进行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代谢组学表型存在尿素循环,三羧酸循环和脂质代谢紊乱,与正常对照组有显着差异;伊马替尼治疗后,达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的患者其代谢组学表型明显纠正且趋于正常,但与正常组不重叠,而耐药的CML患者代谢紊乱现象仍存在,与治疗前的代谢表型无显着差异。同时慢性期与急变期的代谢表型差异明显。2.全基因SNPs芯片在9例CML标本中(1例伊马替尼敏感CML、4例原发耐药、4例继发耐药)发现44个缺失、2个扩增、7个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在CML慢性期无论是伊马替尼敏感或耐药均发现X和Y染色体隐匿缺失。3. MDR1SNPs与伊马替尼耐药耐药组与非耐药组在C1236T、G2677T/A和C3435T的SNPs表达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伊马替尼耐药与等位基因T呈剂量相关效应。男性/女性、原发/继发耐药在三个位点的SNPs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BL1激酶区点突变与伊马替尼耐药1例原发耐药慢性期患者ABL1上第3215号位点发生A>A/C的核苷酸转变;1例继发耐药急变期患者ABL1上第695号位点发生T>C的核苷酸替代,第1006号位点发生T>C的核苷酸替代,第1045号位点发生T>C的核苷酸替代。继发耐药患者ABL1激酶区点突变率为1/6(16.7%),原发耐药患者ABL1激酶区点突变率为1/15(6.7%);慢性期耐药患者ABL1激酶区点突变率为1/17(5.9%),加速期/急变期患者ABL1激酶区点突变率为1/4(25%)。结论:1. CML患者存在代谢紊乱,急变期与慢性期的代谢组学差异与基因的变化密切相关。CML细胞需要更高的能量代谢,需通过碳主链传递上调氨基酸运转,细胞分子合成和信号传导。CML细胞糖酵解增加与其他肿瘤细胞一致。2.伊马替尼能通过使BCR-ABL阳性细胞代谢从糖酵解转为正常的线粒体代谢而逆转有氧糖酵解现象,造成糖摄入减少,能量增加。3.伊马替尼敏感CML患者即使已达到细胞遗传学缓解,仍然处于疾病状态。4.染色体17、9、22缺失和扩增与疾病进展和耐药相关,1号染色体与发病有关,染色体1、11或22的缺失和扩增涉及到CML细胞脂质代谢异常。染色体22缺失涉及糖代谢异常。5. MDR1C1236T、G2677T/A和C3435T中,等位基因T与伊马替尼耐药相关,体现基因剂量效应。6.继发耐药患者的突变率高于原发耐药,急变期患者的突变率高于慢性期患者。19例未检测出ABL1激酶区域点突变说明突变仅是导致伊马替尼治疗耐药的因素之一。
黄山[3](2011)在《复方浙贝颗粒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化疗反应差,诱导缓解率低,病死率高是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主要特点。目前,轮换化疗方案与加大化疗药物剂量为治疗难治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但临床上仍只有30%-45%的缓解率。除此之外,难治性白血病尚存在持续缓解时间短,易复发,生存期短等问题。因此,在提高难治性白血病患者缓解率同时,延长其持续缓解时间以及降低其死亡率,也具有重要意义。本临床研究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临床应用研究》的部分内容。研究目的:观察以“复方浙贝颗粒”为主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持续缓解时间、中位生存时间,以及患者复发率、死亡率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方法:依据科技部关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要求与GCP规范,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协作的临床试验原则,在围化疗期对238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实施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与西医标准化疗方案联合应用,并对一个标准化疗疗程结束后取得完全缓解的受试者开始随访,了解其持续缓解时间、生存时间,复发率及死亡率等情况。进入统计病例共41例,其中浙贝组20例,对照组21例。研究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①浙贝组和对照组的中位持续缓解时间分别为172天、115天;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63天、201天,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浙贝组在持续缓解时间及生存期上更有优势。②浙贝组在3个月内、6个月内、1年内以及总复发率分别为30%、50%、70%、90%,均低于对照组的42%、76%、90.48%、90.48%,无统计学意义(P>0.05)。浙贝组有降低复发率的趋势。③浙贝组的死亡率为80%,与对照组的85.71%相比,低了5.7个百分点,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浙贝组有降低死亡率的趋势。与国外文献比较:浙贝组的中位持续缓解时间及中位生存时间与近几年国外相关文献比较,均有一定优势。结论:复方浙贝颗粒具有延长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持续缓解时间,提高患者生存时间,降低患者复发率以及死亡率等趋势。
李平儿[4](2011)在《复方浙贝颗粒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症状与体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复方浙贝颗粒”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围化疗期中医临床症状与体征的疗效。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取标准化疗方案进行化疗,于化疗前3天始服用复方浙贝颗粒或安慰剂,连续给药14天,以一个标准化疗疗程为治疗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研究结果:①中医证候疗效:在FAS数据分析集中,访视点二、访视点三与访视点二减基线、访视点三减访视点二,两组病例中医证候记分自身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PS数据分析集中也显示同样的研究结果。②单项症状与体征疗效:各访视点与访视点二、访视点三减基线的痰核、骨痛、症块、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症状或体征记分与疗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点三减基线发热症状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复方浙贝颗粒配合化疗应用可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发热症状,但对于痰核、症块、骨痛、瘀斑、头晕、纳差、乏力症状或体征作用不明显。
袁景[5](2011)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及急变期38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加速急变期的临床表现及其特点、治疗结果和临床转归,为临床工作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文献。方法:回顾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自2006年2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经MICM确诊CML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急变期及加速期患者共38例,男性21例,女性18例。其中加速期6例,急变期32例。急变期患者中,急粒变者16例(50.0%),急粒单变者1例(3.125%),急单变者4例(12.5%),急性巨核细胞变者1例(3.125%);急淋变者7例(21.875%);髓外急变者2例(6.25%);嗜碱细胞变者1例(3.125%)。结果:1从发病到加速急变期的时间从3个月到144个月不等,平均时间47.5个月。2加速急变期至死亡的病程由1天到14个月不等,平均生存期4个月左右。3其死因以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为主。4本组38例患者加速急变期前的慢性期病程中,单纯采用格列卫治疗者4例,单纯采用羟基脲治疗者10例,采用羟基脲+格列卫治疗者3例,采用羟基脲+干扰素治疗者21例。观察到羟基脲和干扰素均不能阻止疾病进展,而格列卫能够使CML从加速期回复到慢性期。加速急变期的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急淋变以VCDP方案为主,急非淋变以HA方案为主。部分患者联合应用伊马替尼或达沙替尼。本组资料中,放弃治疗者5例;用药1~4个疗程好转或恶化自动出院者19例;坚持治疗者14例,其中死亡者10例(加速期病人2例),尚存活并坚持治疗者4例(加速期病人1例)。结论:CML的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可见于任何年龄阶段,中位年龄在40.5岁,可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病因尚不清楚,涉及遗传、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等复杂因素。加速急变期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最常见症状为脾脏进行性肿大,其次是发热。β2-微球蛋白、血尿酸及血尿素氮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对病情进展似有一定的提示意义。骨髓纤维化程度与疾病的分期和预后可能密切相关。性别、年龄及脾脏大小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缺乏统计学意义,而加速急变期的血象情况(包括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不同,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ML一旦急变,其预后不良。CML的治疗主要是尽量推迟进入加速期及急变期,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早期应用格列卫或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最佳途径,无条件者也应规律应用羟基脲和干扰素等治疗,部分患者不规律治疗是进入加速急变期的主要原因。而重视对患者的教育和病情随访,注意血象及血生化的监测,强化骨髓病理、免疫组化与染色体的检查,对疾病的动态观察以及预后,都有积极的意义。
白桦[6](2010)在《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轮换化疗方案与加大抗癌药物用量是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主要治疗方法,但临床缓解率仅30%一45%,且抗癌药物严重的不良反应可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因此,在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治疗领域需要解决三大科学问题,其一是提高临床缓解率;其二是克服轮换化疗方案或加大抗癌药物用量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其三是改善围化疗期患者生存质量。该课题以既往临床试验为背景资料,依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需求以及项目主管部门相关规定,在反复征求多位临床、评价、统计、管理专家意见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以“复方浙贝颗粒”为主要干预措施的临床实施方案。研究目的:通过规范化的临床试验,验证以“复方浙贝颗粒”为主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提高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临床缓解率疗效,并依据临床试验结果,制定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中医药干预治疗方案,为提高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疗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科技部关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要求与GCP规范,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协作临床研究原则,在围化疗期实施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与西医标准化疗方案联合应用,通过对临床缓解率(疗效评定金指标)、安全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评价,为提高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疗效提供易于推广应用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研究结果:全部病例资料来自于7家三级甲等医院为2007年5月至2009年11月间所观察的病例238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揭盲后,进入疗效统计的病例共197例,治疗组(复方浙贝颗粒组)98例,对照组(模拟剂组)99例。治疗组:完全缓解(CR)3例,占3.06%;骨髓象缓解(CRi)30例,占30.61%;部分缓解(PR)18例,占18.37%;未缓解(NR)47例,占47.96%;完全缓解率(CR+CRi)33例,占33.67%;总有效率(CR+CRi+PR)51例,占52.04%。对照组:完全缓解(CR)3例,占3.03%;骨髓象缓解(CRi)21例,占21.21%;部分缓解(PR)13例,占13.13%;未缓解(NR)62例,占56.88%;完全缓解率(CR+CRi)24例,占24.24%;总有效率(CR+CRi+PR)37例,占37.37%。两组病例疗效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浙贝颗粒配合化疗应用可明显提高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缓解率,可能会减轻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临床使用中未发现其对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有不良影响,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应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创新点:①在国内按照GCP规范,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系统观察复方浙贝颗粒配合化疗提RAL临床疗效。②将临床缓解率作为中医干预方案治疗RAL临床疗效评价的终极指标。③增加CRi作为评价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
贺椿媛[7](2009)在《复杂核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复杂核型急性白血病(A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病例与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3月至2007年11月期间确诊的复杂核型AL患者27例(M3除外)为研究对象,同期住院初诊的非复杂核型AL患者27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作骨髓形态学分类、细胞免疫分型、融合基因检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总结分析其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及其预后。结果复杂核型AL与同期非复杂核型AL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治疗前的血液学指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不影响复杂核型AL患者的CR率。检测复杂核型AL患者细胞CD34阳性表达率为74.1%,明显高于同期非复杂核型AL患者(37%)(p<0.01)。其中CD34+复杂核型AL患者CR率低于CD34-表达者(p<0.05),但两者生存期无显着性差异(p>0.05)。应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复杂核型AL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4个月,显着低于同期非复杂核型AL患者(12个月)。复杂核型AML与ALL CR率及生存时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同期非复杂核型AL相比,复杂核型ALCR率低、治疗效果差、生存期短。其预后差的原因可能与CD34+高表达有关,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统计研究。个体化治疗可能提高复杂核型AL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张晓静[8](2008)在《青蒿琥酯对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发现青蒿琥酯有体外抗肿瘤作用,并有少量文献报道了青蒿琥酯具有体外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但是这些研究大都是针对肿瘤的体外抑制,来自临床方面的报道则比较罕见。本研究选取初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青蒿琥酯的临床药效学观察,并抽取患者骨髓进行原代细胞培养,通过临床和实验两个方面,对青蒿琥酯诱导人白血病原代细胞凋亡及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进行研究,从而为青蒿琥酯治疗急性白血病提供临床及实验两个方面的依据。方法:临床研究部分,将20例确诊为难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观察组以青蒿琥酯配合常规化疗为治疗方案,对照组以生理盐水配合常规化疗为治疗方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血象及骨髓象变化、心肝肾功能情况等,从临床方面证实青蒿琥酯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实验方面,抽取20例初诊或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接种于24孔板中,将终浓度为50μg/ml、25μg/ml、12.5μg/ml的青蒿琥酯分别作用于细胞,经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染色并固定后,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通过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反映细胞的凋亡情况,从而探讨青蒿琥酯诱导人白血病原代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从实验方面证实青蒿琥酯的抗白血病作用。结果:临床研究部分,观察组完全缓解率为60%,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完全缓解率为40%,总有效率为50%,两组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症状明显改善,骨髓抑制期缩短,患者白细胞及血小板能较快恢复正常,且副作用并没有增加,证明青蒿琥酯是安全且有效的。实验研究部分,50、25、12.5μg/ml的青蒿琥酯作用于细胞48小时后均引起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导致细胞凋亡,其中以中剂量青蒿琥酯(25μg/ml)组细胞内荧光强度最强,钙离子浓度最高。说明青蒿琥酯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是中剂量青蒿琥酯(25μg/ml)对AL原代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临床和实验两个方面均证实青蒿琥酯对急性白血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表明青蒿琥酯是安全有效的抗白血病新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宋燕萍[9](2008)在《HAA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150例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高三尖杉酯碱(HHT)、阿糖胞苷(Ara-C)、阿克拉霉素(Acla)三药联合方案HAA治疗成人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1999年5月至2007年6月收治150例初发AML患者以HAA方案诱导治疗,统计完全缓解(CR)率,并采用Cox生存分析方法评估患者的无复发生存(RFS)时间。结果150例患者CR率为81%,其中一疗程CR率为68%。除外5例早期死亡,9例失访,13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6.5(1.5~100.5)月,3年预计总生存(OS)率为45%。对于达到CR的患者,3年预计RFS率为52%。按FAB分型分组,M4/M5组CR率为71%,其CR患者的3年预计RFS率为62%,M1/M2组CR率92%,CR患者的3年预计RFS率为47%。按染色体核型分组,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的CR率分别为97%,84%和38%,其中低危组3年OS率为59%,中危组为45%,高危组13%。结论HAA方案可以作为成人初发AML患者的首选方案。通过1~2个疗程的化疗,能够获得一个比较高的CR率以及RFS率,而且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任金海[10](2008)在《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内SHIP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促凋亡作用》文中指出目的:SHIP(SH2 domain containing inositol 5′-phosphatase)属于肌醇5′磷酸酶家族,人类SHIP基因位于染色体2q36-37.1。广泛表达于造血细胞。SHIP特异地清除PIP3,包括PI(3,4,5)P3和PI(1,3,4,5)P4,均为PI3K的产物,而后两者为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在细胞的生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PI3K接受生长信号而被激活,继而产生PIP3,作为第二信使激活下游信号分子蛋白激酶B(AKT/PKB),从而维持细胞的生存而对抗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细胞凋亡。SHIP基因在造血细胞发生发展及其功能方面起着关键的负调控作用。国外的研究局限在基础领域。如Liu Q等为了调查SHIP在体内的功能,建立了一个SHIP基因敲除的转基因小鼠,此小鼠表现出骨髓细胞的高度增生,从而造成肝脾肿大以及其它重要脏器骨髓细胞的高度浸润。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SHIP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减少或缺如,原因可能是由于bcr/abl融合基因直接抑制了SHIP基因表达。国内罗建民等对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32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标本进行了SHIP基因突变检测,并检测了50例健康人标本作为对照。发现22%AML患者和12%ALL患者存在SHIP基因突变,而在健康人标本未发现这些改变,因此,这些改变在白血病患者属遗传学改变。在这些突变中,78%的突变集中在SHIP基因的重要结构域。目前SHIP基因在各亚型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状况及白血病细胞株中的表达谱尚不清楚;白血病细胞内SHIP基因表达对AKT/PKB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亦无报道;在CML中bcr/abl融合基因对SHIP基因的抑制作用有待证实;白血病细胞内SHIP基因促凋亡信号途径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采用PCR的方法检测各种类型白血病细胞株及60例白血病临床标本中SHIP基因的表达状况,初步建立SHIP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谱并探讨SHIP基因在白血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第二,检测伊马替尼干预前后K562细胞内SHIP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初步证实bcr/abl融合基因对SHIP基因的抑制作用;第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KT/PKB磷酸化水平与SHIP基因表达的关系及伊马替尼干预前后K562细胞内AKT/PKB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第四,采用RT-PCR方法检测SHIP基因对BCL-2、Caspase-1、Caspase-3、Caspase-9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SHIP基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膜联蛋白Ⅴ试剂盒检测SHIP基因对白血病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方法1悬浮细胞培养及伊马替尼配制共培养7株白血病细胞,分别为T细胞系Jurkat细胞、B细胞系Nalm-6细胞、髓细胞系K562、U937、KG-1、HL-60、NB4细胞。采用含10%新生牛血清的RPMI1640,并加入青霉素(100U/ml)和链霉素(100μg/ml)的培养体系培养。培养环境为37℃,5%CO2及饱和湿度。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实验。应用高压消毒的三蒸水配制甲磺酸伊马替尼(MI),分装入消毒的EP管4℃保存。取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进行干预,干预浓度分别为0.5μmol/L、1.0μmol/L、5.0μmol/L、10.0μmol/L。观察时段分别为加药后3h、6h、12h、18h。2实时定量PCR检测SHIP基因表达Trizol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逆转录体系为:5×逆转录缓冲液4.0μl,上游引物0.4μg,下游引物0.4μg,dNTPs 0.2μg,逆转录酶1.0μg,DEPC水9.0μl,RNA1.0μg。总体积20.0μl。反应条件为:37℃1 h,95℃3min。阳性模板和检测样品的PCR反应体系为:5×定量PCR缓冲液10.0μl,上游引物1.0μg,下游引物1.0μg,dNTP 0.5μg,荧光探针1.0μl,Tag酶1.5μg,cDNA模板5.0μl,ddH2O30.0μl。总体积50.0μl。反应条件为:93℃2min,93℃45s,55℃45s,共40个循环。3流式细胞术检测蛋白激酶B磷酸化(P-Akt)收集细胞并在含2%甲醛的1×PBS中固定10min,于90%甲醇中4℃孵育30min透膜,计数细胞,每试管内5×105cells,加10μl P-Akt抗体,室温避光孵育45min。上机检测并应用Cell Quest软件进行分析。4半定量逆转录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Trizol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逆转录反应体系为:随机六聚核苷酸引物0.5μg,M-MLV 200U,5×逆转录buffer 4μl,dNTPs 2μl,Rnasin 25u,RNA 2μg,用DEPC水补至20μl。37℃6 0min,94℃5 min,1℃2min。PCR反应体系为:10×buffer 5μl,Mgcl2 3μl,dNTP 5μl, 5′引物3μl,3′引物3μl,Tag酶2U,cDNA 2μl,双蒸水补至50μl。94℃5 min,94℃4 5s,Bcl-2、Caspase-1、Caspase-3、Caspase-9、GAPDH退火温度分别为60℃、60℃、68℃、68℃、60℃,45s,72℃1 min,30个循环,72℃再延伸10 min。5 AnnexinⅤ/PI标记染色测定凋亡细胞调整待测细胞浓度为1×106个/ml,取1ml细胞,400g,4℃离心10 min,弃上清,加入1ml冷PBS,轻轻震荡使细胞悬浮,400g,4℃离心10 min,弃上清,重复2次,将细胞重悬200μl Binding Buffer,加入10μl AnnexinⅤ-FITC和5μl PI,轻轻混匀,避光室温反应15 min,加入300μl Binding Buffer,1h内上机检测。6 MTT法测定K562细胞生长抑制率取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调整密度为5×104/ml,接种于96孔无菌培养板中,每孔200μl。每个时段每个浓度下设3个复孔,实验重复3次。以不加MI的K562细胞做对照组。培养3、6、12、18h后加10μl MTT(10mg/ml),继续培养4h后离心弃上清,每孔加入200μl DMSO终止反应,应用全自动酶标仪测570nm处吸光度(A)值。计算抑制率。7细胞形态观察将各组细胞悬液离心涂片,用瑞特-姬姆萨染色,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凋亡细胞的特征为核固缩、核边聚、核碎裂、胞膜出泡,并可见典型的凋亡小体等。结果1白血病细胞中SHIP基因表达水平1.1白血病细胞株中SHIP基因表达水平所测结果用拷贝数/μg RNA为单位表示,取三次实验的平均值为最终结果。其中Jurkat细胞为(6.85±0.25)×106/μg RNA,Nalm-6细胞为(6.12±0.47)×103/μg RNA,U937细胞为(3.02±0.23)×105/μg RNA,KG-1细胞为(2.90±0.39)×105/μg RNA,HL-60细胞为(8.15±0.69)×103/μg RNA,NB4细胞为(8.77±0.67)×104/μg RNA,K562细胞为(3.64±0.79)×102/μg RNA。KG-1和U937细胞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种细胞间的表达水平均有显着差异(ρ=0.0000)。Jurkat细胞表达水平最高,K562细胞表达水平最低。1.2白血病患者细胞中SHIP基因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在36例初治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SHIP表达水平为(6.86±3.44)×103,正常对照组为(4.31±2.92)×104,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ρ=0.0005)。12例复发AL患者SHIP表达水平为(1.05±0.53)×104,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ρ=0.0011)。1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SHIP表达水平最低,为(6.16±7.65)×102,与正常对照组、初治组及复发组相比,其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000)。36例初治患者经联合化疗达完全缓解(CR)32例(CR率88.89%),其中SHIP表达水平低于平均水平者16例,达CR14例(CR率87.50%);高于平均水平者20例,达CR18例(CR率90.00%)。两组CR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ρ>0.05)。2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内SHIP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室常规检测K562细胞的bcr/abl融合基因呈阳性表达。甲磺酸伊马替尼(MI)干预浓度分别为0.5μmol/L、1.0μmol/L、5.0μmol/L、10.0μmol/L。各浓度分别于干预前(0h)、干预后3h、6h、12h、18h 5个时段采集细胞进行检测SHIP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干预后SHIP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其中以1.0μmol/L干预18h后SHIP基因表达水平最高(为干预前的34倍)。3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内SHIP基因表达及蛋白激酶B磷酸化(P-Akt)水平的影响3.1各系白血病细胞中P-Akt的表达水平所测结果用平均荧光强度表示,取三次实验的平均值为最终结果。其中Jurkat细胞为(48.76±4.01),Nalm-6细胞为(102.41±7.52),U937细胞为(170.19±14.04),KG-1细胞为(119.23±17.71),HL-60细胞为(237.12±28.97),NB4细胞为(94.52±10.76),K562细胞为(97.38±12.72)。以Jurkat细胞表达最低,HL-60细胞表达最高,有统计学差异(ρ=0.0016)。P-Akt的表达水平与SHIP基因表达水平无相关关系(r=-0.5399)。3.2伊马替尼干预K562细胞后P-Akt表达水平的变化干预方法如前述。干预后P-Akt的平均荧光强度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以1.0μmol/L干预效果最好,干预前为92.42,干预18h后降为34.16。3.3伊马替尼干预K562细胞后SHIP基因和P-Akt表达的相关性0.5μmol/L、1.0μmol/L和5.0μmol/L的浓度干预后SHIP基因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至18h达最高峰。同时P-Akt的平均荧光强度逐渐降低,至18h达最低值。二者表达呈显着相关性(r值分别为-0.8527、-0.9275、-0.9656)。10.0μmol/L的浓度干预后SHIP基因在6h达最高峰,12h和18h时又降低。而P-Akt呈持续降低趋势。二者表达无相关性(r=-0.0430)。4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内SHIP基因表达及增殖和凋亡的影响4.1 MI干预K562细胞前后Bcl-2、Caspase-1、Caspase-3、Caspase-9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以待测基因与内对照GAPDH的光密度比值表示。MI干预前后各个时段Bcl-2、Caspase-1、Caspase-3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变化,各浓度间Bcl-2、Caspase-1、Caspase-3的表达水平亦无显着变化。Caspase-9的表达水平随干预时间延长有升高趋势,特别是1.0μmol/L干预浓度时升高趋势明显;各浓度间在3h、6h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在12h、18h表达水平有显着差异(1.0μmol/L组分别为10.0μmol/L组的1.51和2.04倍),以1.0μmol/L干预浓度时表达水平最高。4.2 SHIP与Caspase-9基因表达的相关性MI 0.5μmol/L、1.0μmol/L、5.0μmol/L干预后SHIP基因表达水平随时间延长而升高,10.0μmol/L干预后6h达最高水平,12h和18h时反而下降;Caspase-9与SHIP基因表达呈直线相关性,以0.5μmol/L组相关性最好(r=0.8582),1.0μmol/L干预18h后达最高表达水平,1.0μmol/L、5.0μmol/L和10.0μmol/L组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6050、0.6547和0.6030。4.3伊马替尼干预后各组细胞的凋亡率MI干预K562细胞后早期凋亡(AnnexinⅤ+)细胞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各干预浓度组间K562细胞的早期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4.4伊马替尼干预后各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MI干预K562细胞后随凋亡细胞的增加生长抑制率升高,细胞活力下降,呈时间依赖性,与浓度无关。4.5伊马替尼干预后细胞形态的变化经瑞特-姬姆萨染色后油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出现核固缩、核边聚、核碎裂、胞膜出泡,并可见典型的凋亡小体等。结论1 SHIP基因在各种白血病细胞株(T、B及髓系)中均有表达,但其表达水平不一。K562细胞中表达水平最低。在不同组别的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SHIP基因的表达水平亦有差别,其中初治组和复发组的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表明SHIP基因表达在白血病患者中明显受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表达水平最低,其中bcr/abl融合基因对SHIP基因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原因之一。2甲磺酸伊马替尼干预K562细胞后可使SHIP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表明解除或减弱bcr/abl融合基因的抑制作用,可上调SHIP表达。3甲磺酸伊马替尼干预K562细胞后可发现随着SHIP基因表达水平的升高,P-Akt表达水平降低。二者呈明显的直线相关关系。表明SHIP基因通过抑制Akt的磷酸化而发挥对造血细胞的负调控作用。值得进一步实验证实。4甲磺酸伊马替尼干预前后Bcl-2、Caspase-1、Caspase-3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变化,Caspase-9的表达水平随干预时间延长有升高趋势。SHIP与Caspase-9基因表达呈直线相关,表明Caspase-9在甲磺酸伊马替尼促凋亡过程中表达上调,Caspase-9是否作为甲磺酸伊马替尼促凋亡的起始基因并受SHIP基因控制需进一步实验证实。5甲磺酸伊马替尼干预K562细胞后其凋亡率升高,增殖率下降。呈时间依赖性,与浓度无关。并经形态学的变化证实。表明低浓度MI即可发挥促凋亡作用。
二、去甲氧柔红霉素诱导慢粒嗜碱变完全缓解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甲氧柔红霉素诱导慢粒嗜碱变完全缓解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线粒体ATP合酶β亚单位(ATPsyn-β)水平的变化及与白血病耐药、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线粒体ATPsyn-β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及CD34~+细胞中的表达 |
1.1 前言 |
1.2 病例和材料 |
1.3 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结论 |
第二章 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细胞及耐药白血病细胞株线粒体ATP酶活性变化及意义 |
2.1 前言 |
2.2 病例和材料 |
2.3 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结论 |
第三章 线粒体ATPsyn-β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药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凋亡和耐药特性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3 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6 结论 |
第四章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TPsyn-β表达高低与预后分析 |
4.1 前言 |
4.2 病例和材料 |
4.3 方法 |
4.4 结果 |
4.5 讨论 |
4.6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慢性髓系白血病耐药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CML 代谢组学分析及伊马替尼耐药的代谢组学变化 |
引言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材料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数据统计和分析 |
1.5 结果 |
1.6 讨论 |
第二章 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 |
引言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材料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经典多药耐药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 Ph+白血病伊马替尼耐药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3.1 研究对象 |
3.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5 统计学处理 |
3.6 结果 |
3.7 讨论 |
第四章 ABL1 激酶区点突变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伊马替尼耐药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4.1 研究对象 |
4.2 主要材料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4 结果 |
4.5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获奖和课题 |
致谢 |
(3)复方浙贝颗粒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英汉对照 |
上篇: 综述文献 |
综述一 难治性白血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难治性白血病西医化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下篇: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案 |
诊疗标准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复方浙贝颗粒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症状与体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难治性白血病中医诊治探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下篇 临床研究 |
研究方案 |
1 研究单位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数据管理 |
6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病例资料 |
2 病情资料 |
3 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4 中医症状分布比较 |
5 治疗结果 |
讨论 |
1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中医理论分析 |
2 复方浙贝颗粒方解 |
3 观察指标选择 |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及急变期3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一般情况 |
二、个人经历 |
三、获奖情况 |
(6)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治疗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中医诊治思路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下篇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案 |
诊疗标准 |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疗效评价标准的探讨 |
2 中医药辅助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优势 |
3 复方浙贝颗粒组方分析 |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复杂核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个人简历 |
(8)青蒿琥酯对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祖国医学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一) 病名 |
(二) 病因病机 |
(三) 辨证论治 |
(四) 具有抗白血病作用的中药及制剂 |
(五) 预后 |
二、现代医学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 治疗现状 |
(三) 展望 |
(四) 存在问题 |
三、青蒿琥酯的抗肿瘤作用 |
四、钙离子与细胞凋亡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病例选择 |
(二) 病例分组 |
(三) 观察药物 |
(四) 治疗措施 |
(五) 观察指标 |
(六) 疗效标准 |
(七) 统计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主要器材及试剂 |
(一) 主要实验仪器 |
(二) 主要试剂与药品 |
(三) 试剂配制 |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病例选择 |
(二) 实验方法 |
(三) 统计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HAA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15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摘要 |
中文 |
英文 |
二、正文 |
病例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三、综述 |
四、发表论文 |
五、致谢 |
(10)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内SHIP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促凋亡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伊马替尼对K562 细胞内SHIP 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促凋亡作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白血病细胞内SHIP 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伊马替尼对K562 细胞内SHIP 基因表达及蛋白激酶B 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伊马替尼对K562 细胞内SHIP 基因表达及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白血病细胞内重现性基因突变 |
综述二 白血病发生机制及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去甲氧柔红霉素诱导慢粒嗜碱变完全缓解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线粒体ATP合酶β亚单位(ATPsyn-β)水平的变化及与白血病耐药、预后关系的研究[D]. 肖湘. 中南大学, 2013(02)
- [2]慢性髓系白血病耐药机制的研究[D]. 钱思轩. 南京医科大学, 2012(01)
- [3]复方浙贝颗粒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的临床观察[D]. 黄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4]复方浙贝颗粒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症状与体征的临床观察[D]. 李平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及急变期38例临床分析[D]. 袁景. 河北医科大学, 2011(10)
- [6]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D]. 白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 [7]复杂核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及预后分析[D]. 贺椿媛. 浙江大学, 2009(11)
- [8]青蒿琥酯对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D]. 张晓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9]HAA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150例疗效观察[D]. 宋燕萍. 浙江大学, 2008(09)
- [10]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内SHIP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促凋亡作用[D]. 任金海. 河北医科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