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能器的风险和经济分析

耗能器的风险和经济分析

一、THE RISK AND ECONOMY ANALYSIS OF ENERGY DISSIPATORS(论文文献综述)

牛瑜霞[1](2020)在《基于LCCA的装配式RC框架结构加固方法分析》文中认为建筑结构工业化、建筑行业产业化符合我国发展的重大需求,也是建筑结构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装配式结构是建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因其施工速度快、人工成本低、绿色环保等优点被大力推广。与传统的现浇结构相比,该结构初始成本高,阻尼比低、结构整体性差,在整个寿命周期内更易受地震灾害影响,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平衡结构初始建设成本与长期效益,本文通过对装配式结构和现浇结构进行地震易损性及寿命周期内损失成本的对比分析,从宏观角度评价了装配式结构的抗震性能,预测了装配式结构寿命周期内地震损失期望,并以此作为结构加固方案的选择准则,良好地协调了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与经济效益。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简单介绍了装配式结构节点连接方式和OpenSEES有限元软件,选择以预应力装配式节点为连接方式的装配式结构进行研究。根据已有研究和节点半刚性特性,建立了节点有限元模型。(2)设计了某5层尺寸相同的现浇结构和装配式结构,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选取了12条地震波,采用地面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强度参数,结构层间最大位移角为工程需求参数,对两结构进行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法(IDA)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装配式结构IDA曲线簇较现浇结构更平缓,其易损性曲线较现浇结构更陡峭。即在不同地震波的同强度地震作用下,装配式结构的地震响应均大于现浇结构;在各水准地震作用下,装配式结构各极限状态破坏概率均大于现浇结构。(3)基于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对结构进行全寿命成本分析。经过计算得出,装配式结构在其寿命期内可能遭受的各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地震损失期望均大于现浇结构。应对装配式结构进行合理加固,并以结构全寿命成本为评价标准选择结构加固方案来平衡结构初始建设成本与长期效益、协调结构的抗震性能与经济效益。(4)利用粘滞阻尼器对装配式结构进行加固,根据阻尼器一般布置原则,提出了三种加固方案,将加固后装配式结构与原结构和现浇结构进行抗震比较分析,选出其中最为合理的加固方案。通过对加固结构进行IDA分析、地震易损性分析及全寿命成本估算,对比得出:三种加固方案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均有提升,无法直接从减震效果选择出最佳加固方案,最后以结构全寿命地震损失成本为准则,选出三种方案中“两边跨每层均匀布置”为本文装配式结构最优加固方案。

鲁松[2](2018)在《既有医疗建筑抗震性能提升技术及经济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医疗基础设施,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总体规划与构想,现已严重制约了医疗服务的品质和医院的工作效率;人民对医疗建筑的抗震性能要求不断提高,而建筑的各项性能却逐年递减,部分建筑已存在安全隐患;医院具有投资大、能源消耗高、运营成本高、对周边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国家及地方陆续颁布了相关政策遏制公立医院盲目扩张;由于医疗建筑改造需求中包含:结构抗震性能目标要求较高、不能中断建筑物使用功能、不能影响整体的医疗环境、改造周期不能太长等内容,医疗基础设施的改造和调整在各种矛盾中举步维艰。采用基于性能的加固技术提高既有建筑抗震性能,将是解决基础设施低性能与医疗服务高需求之间矛盾的主要方法。本文以北京某医院的门诊楼为算例,以五项量化指标(层间位移指标、楼面加速度指标、震损指标、力指标、能量指标)分析既有医疗建筑采用抗震、减震、隔震三类技术加固后,在不同地震水准下的性能提升效果;通过对比三类技术加固后的抗震性能、经济性及改造模式,明确三类加固技术的适用范围,为性能提升方案的优选提供依据。五项量化指标可全面考察建筑承重结构、内外隔墙等非承重构件的抗震性能以及室内建筑设施、仪器的震损情况;基于性能的加固设计流程,可快速实现抗震性能需求、简化设计过程;基于性能的概念设计是提高结构综合抗震能力、达到“安全、经济、合理、有效、实用”重要手段;采用相关算法复核时程分析法附加阻尼比及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计算结果,可确保结构安全性和方案经济性。基于性能的鉴定方法可对结构在设防地震及罕遇地震下的性能做出准确判断;抗震加固技术一般仅能维持原设计目标,可应用于非医疗用途的附属用房;减震技术可有效减少主体结构震损并降低结构位移响应,但不能显着衰减楼层加速度,可应用于相对重要用途、但无贵重设备的医疗建筑;隔震技术在减少结构震损、位移响应及衰减楼面加速度方面均有显着效果,可用于重要用途、存放贵重设备的医疗建筑;为实现预期性能目标,减震加固方案的成本最低,其次为隔震加固方案,抗震加固的成本最高。基于性能的加固方法在既有医疗建筑等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提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谢鹏[3](2018)在《摩擦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限位装置及隔震高铁单墩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铁路以其快速性、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等优点成为了我国交通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确保高铁桥梁的地震安全性,摩擦摆隔震支座以其承载力强、可自复位等优势而成为高铁隔震桥梁的主要隔震装置。但是,由于地震的不可预测性和近年来极罕遇地震的频繁发生,隔震支座可能产生过大位移而失效,并最终导致桥梁发生破坏甚至倒塌。因此,探索不同等级大地震作用下的限位方法是当前高铁桥梁抗震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传统的桥梁限位装置主要有阻尼器、拉杆、缆索、挡块等。然而,在强震作用下,如若采用吨位较大、行程较大的阻尼器,则造价较高且难以抵御超出预期的地震作用;缆索、拉杆在强震作用下也易超出其极限能力;而挡块在强震作用下产生的硬碰撞效应则会对桥梁结构会产生不利影响,且其遭受地震破坏后难以修复。因此,开发新型隔震桥梁限位装置尤为必要。综上所述,本文利用凸轮机构、滚珠丝杠副、推力轴承以及摩擦阻尼器开发了一种新型限位装置——摩擦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CRAD-FD,Cam Response Amplification Device of Friction Damper),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试验研究,然后对单自由度体系进行了大量的参数分析,最后,针对简化的隔震高铁单墩桥梁模型进行了模拟分析,主要包括:1、CRAD-FD的作用机理和恢复力模型:在系统总结桥梁限位措施和响应放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摩擦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介绍了其构造,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并推导了阻尼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响应放大的理论计算公式,提出了CRAD-FD的理论恢复力模型。编制了MATLAB程序,以正弦波位移控制加载、变幅位移控制加载、三角波位移控制匀速加载以及地震波加载为例,对CRAD-FD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给出了滚珠丝杠螺距、圆盘偏心距、摩擦系数等参数变化对CRAD-FD响应放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串联型CRAD-FD,并对其作用规律进行了研究。2、CRAD-FD性能试验研究:根据试验条件,制定了伪静力试验方案,加工制作了CRAD-FD。对CRAD-FD进行了多组工况的伪静力试验,得到了CRAD-FD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采用MATLAB编程,仿真模拟了其在各个试验工况下的力学性能,将仿真模拟结果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CRAD-FD响应放大效应的有效性。3、CRAD-FD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运用MATLAB编制了单自由度减震控制分析程序,采用三种不同自振周期的单自由度模型,选取6条典型地震波,对其进行了时程分析,对比分析了无控、FD控制、CRAD-FD控制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在此基础上,对无控、FD控制、CRAD-FD控制的单自由度体系进行了典型地震波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给出了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位移反应谱、能量反应谱和耗能比值反应谱;通过改变CRAD-FD参数,对单自由度体系进行了大量的参数分析;将摩擦摆隔震高铁单墩桥梁等效为隔震单自由度体系,对其进行了时程分析,得到了CRAD-FD控制效果的规律。4、CRAD-FD隔震两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首先,介绍了CRAD-FD在桥梁中的布置安装情况,并将摩擦摆隔震高铁单墩桥梁等效为隔震两自由度模型,运用MATLAB编制了减震控制两自由度计算分析程序,采用时程分析方法,选取典型地震波,给出了无控、FD控制、CRAD-FD控制状态下两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分别对比分析了主梁、桥墩的加速度、位移等的控制效果;然后,改变CRAD-FD中摩擦阻尼器的摩擦力,对两自由度体系进行了时程分析,给出了不同摩擦力的CRAD-FD的控制效果;再次,对无控、FD控制、CRAD-FD控制的两自由度体系在6条典型地震波作用下(PGA=0.4g、0.6g、0.8g)进行了时程分析,给出了CRAD-FD的控制效果,并对其限位性能进行了评价;最后,对CRAD-FD控制体系进行了经济性分析。

米鹏[4](2016)在《土-结构相互作用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不利影响分析》文中提出土-结构相互作用(SSI,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是近年来工程界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传统的结构设计是基于刚性地基假设进行的,认为土-结构相互作用有利于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随着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土-结构相互作用也会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混凝土框架结构广泛使用于住宅、医院、学校等,同时随着结构功能要求的多样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竖向不规则结构,而这些结构设计并不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这类结构一旦在地震中破坏,将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研究SSI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意义重大。本文以ABAQUS有限元软件作为分析平台,以规则的框架结构与竖向不规则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在模型合理性得到保证以后,分别从结构的加速度、顶点位移、柱轴力、梁端弯矩以及层间位移角等方面分析土-结构相互作用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为了评估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建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以后的地震参数与结构参数之间的易损性关系,从易损性的层面评估考虑SSI以后结构的破坏状态,得到结构全面可靠的性能,为工程的设计分析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结论如下:(1)为了合理得到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产生的反应,对数值模拟涉及理论进行总结,包括本构关系,接触理论,地震反演等。在模型验证基础上进行分析,发现: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加速度反应降低,轴力影响较小,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结构的顶层位移、结构梁弯矩峰值以及结构层间位移出现不同幅度的增加。小震作用下,考虑SSI以后结构的顶点位移、梁端弯矩以及层间位移角出现增加,其增加幅度为5.2%,7.9%,15.6%;在大震作用下,结构的顶点位移出现4.0%的增幅,同时结构的梁端弯矩以及层间位移角增加幅度为5.9%,3.6%。随着结构刚度的增加,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增加,结构的顶点位移以及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减小,结构的轴力以及结构梁弯矩变化幅度较小。与C30结构相比,C40、C50结构的轴力以及弯矩相差不大,而结构加速度增大4.8%-17%;顶点位移减小6.2%-32.2%,层间位移角减小7.7%-14.2%。对于四层、八层结构的分析,发现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以后,加速度反应降低,结构的顶点位移以及层间位移以及弯矩会出现不同幅度的增加。可见,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不考虑SSI会高估结构的性能,因此在结构的分析时应该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2)分别研究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底部不规则结构,中部不规则结构产生的影响。对于底部不规则结构:在小震作用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以后结构的加速度降低15.7%、顶点位移、梁端弯矩、最大层间位移角等性能增大,增加幅度分别为44.1%、31.6%、33.8%;在大震作用下,考虑SSI的底部不规则框架结构加速度降低17.2%、在顶点位移、梁端弯矩、最大层间位移角这三个性能指标方面出现不同幅度的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9.1%、5.3%、1.6%,增加幅度比小震时减小。对于中部不规则结构:在小震作用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以后结构的加速度降低18.4%、顶点位移、梁端弯矩、最大层间位移角等性能增大,增加幅度分别为24.7%、15.7%、35.1%;在大震作用下,考虑SSI的中部不规则框架结构加速度反应降低9.6%、在顶点位移、梁端弯矩、最大层间位移角这三个性能指标方面出现不同幅度的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16.2%、9.3%、17.7%。此外,底部不规则结构类型对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加速度、顶点位移、柱轴力以及弯矩影响较大,中部不规则结构类型对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层间位移影响较大。(3)为了评估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对结构进行易损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构超越基本完好、轻度损伤、中等破坏以及严重破坏性能状态的概率曲线要高于刚性地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构发生破坏的可能性要大于不考虑相互作用的结构。小震作用下,考虑SSI的结构超越各性能状态的概率比刚性地基结构高45.1%,43.1%,44.0%,41.6%;大震作用下,考虑SSI的结构超越各性能状态的概率比刚性地基结构增大8.4%,13%,17.4%,19.0%。可见,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以后结构更易发生破坏,因此在设计分析时应予以考虑。根据易损性曲线和分析结果,可以从概率的层面判定结构所处的性能状态,为震害预测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胡文峰[5](2011)在《集成建筑探研》文中认为当前,由于雇佣农民工成本低、住宅开发量分散、缺乏配套的经济技术政策支持、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不够、建筑部品工业化水平低、建筑技术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等原因,我国集成建筑技术的水平还比较低。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推进成套技术集成的应用,切实推动集成建筑的实施。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正是围绕集成建筑这一主题展开,论文首先回顾国内外对集成建筑的研究现状,阐述现阶段研究集成建筑的意义及目的,其后分析了国外成熟的集成建筑体系和国内结成建筑的的技术体系。通过对国内外集成建筑相关内容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个全新的集成建筑的概念:集成建筑(integrated building)是在住宅工业化背景下,将建筑物的结构及其相配套的设施、服务等各种体系优化组合而成的建筑产品,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低碳、高效、舒适的建筑环境。其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厂化、部品标准化、施工装配化、供应系列化、服务定制化、整体可持续。其后通过远大可建公司宿舍楼设计实践具体介绍远大可建公司集成建筑体系的特点、运用的主要技术及其集成建筑技术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和实践。通过这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在深入分析国内外集成建筑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完善我国的集成建筑,实现集成建筑的科学化、智能化,为我国集成建筑的健康、迅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薛晓锋[6](2010)在《斜拉桥拉索阻尼器的选型评价》文中指出斜拉索作为斜拉桥的主要承重构件,他的振动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给斜拉索安装阻尼器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拉索制振措施。斜拉索选用阻尼器时除了要考虑减振效果外,往往还要考虑经济、时间、景观、养护维修等其他因素。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斜拉索阻尼器的研究多集中在阻尼器减振性能方面,对其他影响因素的研究则很少。如何选择合适的阻尼器类型面临无据可依的现状。对受相互关联的多因素影响的阻尼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得到阻尼器在各指标下的优劣排序,为斜拉索选择阻尼器提供参考,是一个有重要理论意义和亟待解决的工程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试验、文献查找、电话、信函、实地调查等方法系统总结了阻尼器减振机理、设计方法、试验研究以及实桥应用情况,提炼出影响阻尼器选型的各种评价因素。结合阻尼器应用市场的需求,首次提出通过对阻尼器综合评价来对阻尼器选型的思想。(2)根据提炼出的影响阻尼器选型的评价因素,初步拟定阻尼器选型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优先排序法对初步拟定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建立了斜拉索阻尼器选型评价的指标,作为各阻尼器评比的平台。(3)通过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研究,结合阻尼器评价指标的特点,把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首次应用到斜拉索阻尼器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上。为解决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数据庞大、耗时费力、人工操作易出错的问题,采用Matlab通用商业软件,编制了阻尼器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计算的程序。确定了阻尼器评价指标权重,建立了斜拉索阻尼器评价体系。(4)通过评价方法研究,结合阻尼器评价目的和评价指标的特点,提出四种基于不同理论基础的斜拉索阻尼器评价的方法:整体评价、分项打分加权评价、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组合评价。基于专家意见征集,对目前应用于斜拉桥的斜拉索阻尼器进行了多方法选型评价,采用序号和理论和众数理论对多种评价方法所得评分排序进行处理,给出阻尼器选型的优劣排序。阻尼器多指标综合评价给出了可靠、经济、时间、景观、养护维修等指标下阻尼器的评分排序。根据评价结果对宁波象山港公路大桥斜拉索阻尼器类型选择给出了建议。

汤统壁[7](2007)在《耗能减震钢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和耗能减震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状态进行了总结,以安装位移相关型耗能器(金属、摩擦耗能器)的钢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初步建立了耗能减震钢结构的性能水准和目标,对耗能减震钢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了耗能减震钢结构的性能水准和性能目标,并对相应的性能水准进行量化。讨论了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进行耗能减震结构分析时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安装位移相关型耗能器钢结构的特点,在现有耗能减震结构性能设计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性能目标的简化分析与设计方法。对安装位移相关型耗能器的某七层钢框架结构,采用SAP2000大型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对结构分别进行基于“小震性能目标”及“中震性能目标”的分析与设计,结果表明本论文提出的方法能减少迭代计算过程,较好地满足预期的性能目标,并满足在初步设计阶段合理、快速确定耗能器及连接构件设计参数,有利于与普通结构方案进行多方案对比优选,具有较为明显的优越性。

张荫[8](2007)在《密肋壁板结构全寿命质量控制与建造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密肋壁板结构是一种节能抗震型建筑结构体系,有着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全寿命质量控制与建造技术研究方面尚属空白。本文以密肋壁板结构为对象,以全寿命周期质量控制与建造技术研究为主线,从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中的可行性论证与科学决策系统、结构全寿命总费用评估与设计质量控制体系、复合墙体及结构体系的施工工艺研究与开发、结构工程质量控制与施工管理、新型结构全寿命周期中的使用及安全评定诸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工程质量与使用寿命关系模型研究结构的工程质量与使用寿命关系模型在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对所采用的建设方案进行比较估算,预知工程结构的可靠度及其寿命,并进行相应的可靠性评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密肋壁板结构特点,通过结构主要构件(密肋复合墙体)的质量分析模型及使用分析模型研究,建立了结构的工程质量与使用寿命关系模型,为投资者在项目建设前期提供相关信息,减少因工程质量事故带来的投资风险,增加预期投资决策的可靠性。2.DEA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工程结构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工程全寿命周期中可行性论证方案的评价与选择决定着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的优劣。为克服目前可行性论证单指标评价和评价指标设置不完善的弊端,本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建立DEA评价模型,对密肋壁板结构工程进行多目标综合评价,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就唐山荣泰园小区工程进行了可行性论证。3.基于投资—效益准则的结构全寿命总费用评估与设计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全寿命总费用评估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基本问题,目标是使全寿命周期总费用最小。文中结合密肋壁板结构特点,建立了结构的初始费用评估模型。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了模糊综合评判进行结构失效损失费用评估方法的可行性,提出分灾设计理念,给出了基于投资一效益准则的密肋壁板结构抗震优化设计方法,为基于性能的密肋壁板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对工程设计的质量控制与管理进行了探讨。4.密肋壁板结构建造技术及墙板生产工艺方法研究密肋壁板结构施工工艺方法研究是密肋壁板结构得以推广应用的前提。本文在总结传统施工方法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墙板内热式自循环蒸养系统及移动式生产工艺方法,结合密肋壁板结构特点,提出了结构连接构造及装配整体式施工工艺新方法,并就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5.密肋壁板结构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研究通过对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评析,提出工程质量的控制模式、实现途径和实践效应。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概率统计理论的适宜于密肋壁板结构的质量控制方法。分析表明:密肋壁板结构进行质量控制不仅应围绕其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宏观质量控制展开,而且要更加注重各个阶段的技术控制,在工程建设中要实现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管理控制和技术控制的双效合一。同时结合密肋壁板结构示范工程就“全过程、全项目和全员”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了探讨。6.密肋壁板结构全寿命周期中使用管理及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在对中外建筑工程维护管理的对比分析基础上,提出密肋壁板结构体系使用管理方法。结合结构的可靠性及耐久性,以已建的密肋壁板房屋为对象,通过现场测试、结构动力特性反演及静力弹塑性分析对密肋壁板结构的安全性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将全寿命质量控制的概念应用于密肋壁板结构体系之中。通过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结构的优化设计、施工建造技术研究、项目的运营及安全性评估等,将质量控制与施工管理贯穿于始终。主要创新点有:1.密肋壁板结构工程质量与使用关系模型的建立及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提出通过密肋复合墙体可靠指标β的分析研究,建立了结构的工程质量与使用寿命关系模型,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了工程的多目标综合评价,为项目的可行性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2.基于投资—效益准则的密肋壁板结构全寿命总费用评估方法的建立结合密肋壁板结构构造特点提出分灾设计理念,给出了基于投资—效益准则的密肋壁板结构抗震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结构的初始费用评估模型。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模糊综合评判进行结构失效损失费用评估方法的可行性。3.密肋壁板结构建造技术及墙板生产工艺的研发针对密肋壁板结构特点提出了结构连接构造及装配整体式施工工艺新方法,首次开发了墙板内热式自循环蒸养系统及移动式生产工艺方法,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4.基于概率统计理论的密肋壁板结构质量控制方法的给出就工程质量的控制模式、实现途径和实践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概率统计理论的适宜于密肋壁板结构的质量控制方法。结合密肋壁板结构示范工程就三全(全过程、全项目和全员)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了探讨。

符晶华[9](2006)在《光纤光栅智能材料、结构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智能材料是一个具有感知、驱动和控制等功能的智能化的材料系统。智能材料代表了材料科学的最活跃方面和最先进的发展方向,成为了科学界研究的热点。结构健康监测是土木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结构健康监测的实现对于保障重大土木工程如桥梁、超高层建筑、大跨空间结构、大型水坝、核电站以及输油、供水、供气等管网系统等的结构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智能材料应用于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是21世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利用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解决重大土木工程结构在整个服役期内的健康监测和安全评估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研究热点,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光纤光栅智能材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先进传感材料,它有效克服了当前常规传感系统在长期稳定性、耐久性和分布范围方面存在的不足,最有希望满足现代工程结构监测的高精度、远距离、分布式和长期性的技术要求,具有传统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研究开发在长期稳定性能上满足工程要求的新型光纤光栅智能材料是从根本上实现结构健康监测的核心工作之一。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和湖北省重点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从光纤光栅智能材料的传感机理出发,研究了大型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构成、功能、监测内容、手段及实现,在试验的基础上研制了光纤光栅锚索测力传感器,并将之成功应用于武汉晴川大桥健康监测系统,监测结果与理论计算基本吻合。本文接着研究并总结了传感器在大型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中的优化布点方法、健康状况识别准则以及现场监测数据的采集及后处理方法,对大型土木工程健康状况监测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最后结合不同类型(在建、已建、加固)重大土木工程健康监测的试验和应用,从材料、构件、结构等方面探讨了用于重大工程结构的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制备、封装、埋入、粘接、安装保护工艺等技术以及光纤光栅传感网络设计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部分监测试验结果并与常规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实现了在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本论文的多项研究成果通过相关的成果鉴定,并已在多个重大工程项目上获得成功应用,成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部分内容。

杜园芳[10](2006)在《高层智能建筑结构选型与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智能建筑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于一体的优化组合体,近年在世界各地发展迅猛,应用前景广阔。深入推进智能建筑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智能建筑结构选型是建筑结构领域出现的新问题。由于智能建筑的出现较晚,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层建筑选型和对建筑的功能性评价上。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智能建筑选型的理论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作者将两者有机结合,对智能建筑用FAHP方法建立了一套确实可行的智能建筑选型方法,用以进行结构选型。 本文总结了智能建筑对于建筑结构的新要求,讨论了智能材料于智能建筑系统在抗震、自适应、监控方面的应用及智能建筑的节能效益。从智能建筑结构选型的角度出发,综合地考虑了智能建筑对于结构方面的特殊要求,建立其综合评价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对于不同的实际智能建筑,在设计之初,根据该智能建筑对于地理位置、管理、费用、健康、美学、适应性能及安全的要求,先对建筑进行智能程度评估。 在分析了传统结构选型方法和智能结构选型方法之后,选用GBIAM法(建筑综合智能评估法)对建筑进行智能程度评估。经过这—过程,可以判断出建筑的智能程度高低及智能建筑使用者对建筑的主要要求,选择出最适于使用者需求的智能建筑结构形式。作者比较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这两种方法。鉴于智能建筑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因素集中的因素大多带有模糊性。为了更准确的进行评价,本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该过程中完成的工作有: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模糊一致矩阵;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选出最优方案。作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权数公式将专家评价转化得到功能评价权值使结果更具客观性。根据目前常用的智能建筑结构形式作者建立了方案集,然后处理评判指标得到综合判断结果。选取了工程实例对于智能建筑选型综合评价的全过程进行举例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实例分析,说明评估模型的实用性及有效性。

二、THE RISK AND ECONOMY ANALYSIS OF ENERGY DISSIPATOR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RISK AND ECONOMY ANALYSIS OF ENERGY DISSIPATORS(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CCA的装配式RC框架结构加固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装配式结构的研究现状
        1.2.2 结构全寿命成本分析研究现状
        1.2.3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OpenSEES的装配式框架节点及结构模型建立
    2.1 OpenSEES有限元计算软件简介
    2.2 OpenSEES有限元模型建立
        2.2.1 材料本构选择
        2.2.2 单元模型选择
        2.2.3 节点模型建立
    2.3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算例概况
        2.3.1 框架工程条件概况
        2.3.2 框架结构布置
    2.4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2.4.1 材料本构参数确定
        2.4.2 结构非线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装配式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
    3.1 引言
    3.2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
        3.2.1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3.2.2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幅方法
        3.2.3 工程结构需求参数和地震动参数的选择方法
        3.2.4 算例结构的IDA分析
    3.3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3.3.1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基本原理
        3.3.2 结构极限状态的确定方法
        3.3.3 结构地震易损性计算方法
    3.4 算例结构易损性分析
        3.4.1 结构基于IDA方法确定地震易损性分析步骤:
        3.4.2 算例结构易损性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装配式框架结构的全寿命成本分析
    4.1 引言
    4.2 全寿命成本分析方法
        4.2.1 结构全寿命成本分析模型
        4.2.2 结构全寿命成本分析参数确定
    4.3 算例结构全寿命成本分析
        4.3.1 结构全寿命成本分析步骤
        4.3.2 算例结构全寿命成本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LCCA的装配式结构加固方法分析
    5.1 引言
    5.2 粘滞阻尼器加固结构理论分析
        5.2.1 粘滞阻尼器力学模型简介
        5.2.2 粘滞阻尼器加固结构的流程
        5.2.3 粘滞阻尼器的选择和一般布置原则
    5.3 加固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5.3.1 粘滞阻尼器在装配式结构中的参数确定及布置方式
        5.3.2 粘滞阻尼器有限元模型建立
    5.4 基于LCCA的装配式结构加固方法选择
        5.4.1 加固后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对比
        5.4.2 加固后结构易损性及全寿命成本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既有医疗建筑抗震性能提升技术及经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既有建筑抗震性能提升的研究和发展状况
    1.3 基于性能的减震、隔震技术在既有建筑抗震性能提升中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技术路线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本文研究的目的
        1.4.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4.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4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第二章 既有医疗建筑综合性能提升的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2.1 我国医疗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
    2.2 既有医疗建筑综合性能提升的需求研究
    2.3 既有医疗建筑综合性能提升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既有医疗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提升及改造模式研究
    3.1 既有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提升的原理
        3.1.1 结构抗震性能提升方法分类
        3.1.2 三类抗震性能提升方法的能量比较
        3.1.3 三类提升方法的预期性能目标及适用范围
        3.1.4 抗震性能提升预期性能目标的量化
    3.2 既有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提升的方法简介
        3.2.1 抗震加固
        3.2.2 减震加固
        3.2.3 隔震加固
    3.3 既有医疗建筑结构改造模式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性能的既有医疗建筑抗震鉴定方法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既有结构抗震鉴定及性能评估
        4.2.1 抗震鉴定阶段
        4.2.2 性能评估阶段
        4.2.3 抗震鉴定及性能评估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既有医疗建筑抗震加固性能分析
    5.1 既有医疗建筑抗震加固的预期性能目标
    5.2 基于性能的抗震加固设计方案
        5.2.1 针对平面不规则的处理方案
        5.2.2 针对扭转效应的处理方案
        5.2.3 针对局部构件强度不足的处理方案
    5.3 抗震加固后既有医疗建筑的性能评估
        5.3.1 结构模型校核
        5.3.2 地震动参数及地震波的选取
        5.3.3 设防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评估
        5.3.4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评估
        5.3.5 抗震加固的性能评估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既有医疗建筑减震加固性能分析
    6.1 既有医疗建筑减震加固的预期性能目标
    6.2 基于性能的减震加固设计流程
    6.3 基于性能的减震加固设计方案
        6.3.1 消能器的选择
        6.3.2 消能器的布置
        6.3.3 斜撑、支墩等附属构件的设计
    6.4 减震加固后既有医疗建筑的性能评估
        6.4.1 结构模型校核
        6.4.2 地震动参数及地震波的选取
        6.4.3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评估
        6.4.4 设防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评估
        6.4.5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评估
        6.4.6 减震加固的性能评估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既有医疗建筑隔震加固性能分析
    7.1 既有医疗建筑隔震加固的预期性能目标
    7.2 基于性能的隔震加固设计流程
    7.3 基于性能的隔震加固设计方案
        7.3.1 隔震层位置的选择
        7.3.2 隔震支座的选择
        7.3.3 消能器的选择
        7.3.4 隔震装置的布置
    7.4 隔震加固后既有医疗建筑的性能评估
        7.4.1 结构模型校核
        7.4.2 地震动参数及地震波的选取
        7.4.3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评估
        7.4.4 设防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评估
        7.4.5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评估
        7.4.6 隔震加固的性能评估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既有医疗建筑三类加固技术经济性分析
    8.1 抗震加固方案成本构成
        8.1.1 直接改造成本
        8.1.2 震损修复成本
    8.2 减震加固方案成本构成
        8.2.1 直接改造成本
        8.2.2 维护保养成本
        8.2.3 震损修复成本
    8.3 隔震加固方案成本构成
        8.3.1 直接改造成本
        8.3.2 维护保养成本
        8.3.3 震损修复成本
    8.4 三类加固技术的成本比较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摩擦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限位装置及隔震高铁单墩桥梁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隔震桥梁限位装置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桥梁限位装置的提出
        1.2.2 限位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桥梁限位装置的分类
    1.3 摩擦阻尼器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阻尼器响应放大技术研究进展
        1.4.1 齿轮式响应放大装置
        1.4.2 连杆式放大装置
        1.4.3 杠杆式放大装置
        1.4.4 其他形式的放大装置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背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摩擦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设计
    2.1 引言
    2.2 CRAD-FD的构造与作用机理
        2.2.1 CRAD-FD的主要构成
        2.2.2 CRAD-FD的具体构造
        2.2.3 CRAD-FD的作用机理
        2.2.4 CRAD-FD的有益效果
    2.3 CRAD-FD响应放大的理论计算公式
        2.3.1 凸轮机构力学计算公式
        2.3.2 滚珠丝杠副力学计算公式
        2.3.3 摩擦阻尼器的力学性能
        2.3.4 CRAD-FD恢复力公式
        2.3.5 放大效应
    2.4 CRAD-FD作用规律研究
        2.4.1 正弦波位移控制加载时CRAD-FD的作用规律
        2.4.2 变幅位移控制加载时CRAD-FD的作用规律
        2.4.3 三角波位移控制匀速加载时CRAD-FD的作用规律
        2.4.4 地震波加载时CRAD-FD的作用规律
    2.5 CRAD-FD力学公式的简化及滞回曲线对比
        2.5.1 CRAD-FD力学公式的简化
        2.5.2 CRAD-FD滞回曲线的对比
    2.6 串联型CRAD-FD作用规律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摩擦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伪静力试验
    3.1 引言
    3.2 CRAD-FD的设计参数
    3.3 CRAD-FD的加工
        3.3.1 摩擦阻尼器加工
        3.3.2 凸轮机构加工
        3.3.3 零件组合加工
        3.3.4 装置维护及润滑
    3.4 摩擦阻尼器的初始性能测试
        3.4.1 仪器设备简介
        3.4.2 测试工况及测试效果分析
    3.5 CRAD-FD伪静力试验
        3.5.1 试验方案简介
        3.5.2 试验仪器设备
        3.5.3 摩擦阻尼器及传感器连接方式
        3.5.4 CRAD-FD试验安装实现形式
        3.5.5 试验加载工况
    3.6 MATLAB仿真与CRAD-FD试验加载对比分析
        3.6.1 MATLAB仿真实现
        3.6.2 作用运行规律对比
        3.6.3 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摩擦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单自由度体系分析
    4.1 引言
    4.2 单自由度体系分析
        4.2.1 模型建立
        4.2.2 地震波选择
        4.2.3 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响应分析
        4.2.4 CRAD-FD单自由度体系反应谱分析
        4.2.5 CRAD-FD参数对反应谱的影响
    4.3 摩擦摆隔震单自由度体系分析
        4.3.1 摩擦摆支座基本原理及分析模型
        4.3.2 摩擦摆隔震单自由度体系参数
        4.3.3 摩擦摆隔震单自由度体系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摩擦摆隔震高铁单墩桥梁分析
    5.1 引言
    5.2 CRAD-FD在高铁桥梁中的布置
    5.3 两自由度摩擦摆隔震高铁单墩桥梁分析
        5.3.1 模型建立
        5.3.2 参数确定
        5.3.3 两自由度分析结果
        5.3.5 摩擦力大小对CRAD-FD限位性能的影响
        5.3.6 限位性能分析
        5.3.7 控制装置(FD/CRAD-FD)位移超限分析
        5.3.8 CRAD-FD/FD经济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专利情况
致谢

(4)土-结构相互作用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不利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土-结构相互作用影响综述
        1.2.1 土-结构相互作用有利影响综述
        1.2.2 土-结构相互作用不利影响综述
    1.3 竖向不规则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竖向不规则国外研究综述
        1.3.2 竖向不规则国内研究综述
    1.4 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1.4.1 地震易损性国外研究现状
        1.4.2 地震易损性国内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土-结构相互作用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不利影响分析
    2.1 引言
    2.2 土-结构相互作用涉及到的关键问题
        2.2.1 土-结构接触问题
        2.2.2 地震动的反演
        2.2.3 阻尼的确定
        2.2.4 模型验证
    2.3 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的建立
        2.3.1 模型概况
        2.3.2 地质资料
        2.3.3 结构周期振型分析
        2.3.4 地震动的选择
    2.4 地震作用下SSI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2.4.1 小震作用下SSI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2.4.2 大震作用下SSI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2.5 地震作用下SSI对不同参数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2.5.1 地震作用下SSI对不同刚度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2.5.2 地震作用下SSI对不同层数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竖向不规则结构不利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竖向不规则框架模型的确定
    3.3 地震作用下SSI对底部不规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3.3.1 小震作用下SSI对底部不规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3.3.2 大震作用下SSI对底部不规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3.4 地震作用下SSI对中部不规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3.4.1 小震作用下SSI对中部不规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3.4.2 大震作用下SSI对中部不规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3.5 地震作用下不规则结构与规则结构的抗震性能对比
        3.5.1 小震作用下不规则结构与规则结构性能对比
        3.5.2 大震作用下考虑SSI的不规则结构与规则结构性能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构易损性分析
    4.1 引言
    4.2 易损性计算原理与计算步骤
        4.2.1 易损性计算原理
        4.2.2 易损性计算基本步骤
    4.3 计算模型的确定
        4.3.1 分析模型的建立
        4.3.2 地震动的选择
        4.3.3 抗震性能指标确定
    4.4 考虑SSI与不考虑SSI的结构的易损性分析
        4.4.1 PGA与层间最大层间位移角易损性曲线概率函数的建立
        4.4.2 PGA与最大层间位移角易损性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集成建筑探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集成建筑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集成建筑的相关研究
        1.2.1 国外关于集成建筑相关研究
        1.2.2 国内关于集成建筑相关研究
    1.3 研究范围
第二章 集成建筑的概念、分类与特点
    2.1 集成建筑的概念
        2.1.1 集成词源
        2.1.2 集成的概念
        2.1.3 集成建筑的概念
    2.2 集成建筑的分类
    2.3 集成建筑的性能特点
第三章 集成建筑的发展历程
    3.1 集成建筑产生背景
    3.2 二战后集成建筑的发展历程及案例
        3.2.1 国外的集成建筑发展情况
        3.2.2 国内的集成建筑发展情况
第四章 集成建筑的技术体系
    4.1 薄板钢骨体系
        4.1.1 案例
        4.1.2 技术体系
    4.2 钢结构体系
        4.2.1 案例
        4.2.2 技术体系
    4.3 PC技术体系
        4.3.1 案例
        4.3.2 技术体系
    4.4 其它公司概况
第五章 集成建筑创作体验——远大可建公司宿舍楼设计实践
    5.1 项目背景介绍
    5.2 远大可建公司集成建筑体系的特点
    5.3 远大可建公司集成建筑运用的主要技术
    5.4 集成建筑实际项目的设计过程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斜拉桥拉索阻尼器的选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斜拉桥发展
        1.1.2 斜拉索振动
        1.1.3 斜拉索的振动控制研究
        1.1.4 斜拉索阻尼器的研究
    1.2 本文研究目的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思路
    1.5 论文章节及主要内容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斜拉索阻尼器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2.1 斜拉索减振的控制目标
    2.2 阻尼器减振机理及设计参数
        2.2.1 高阻尼橡胶阻尼器
        2.2.2 粘滞阻尼器
        2.2.3 粘性剪切型阻尼器
        2.2.4 磁流变阻尼器(MR阻尼器)
        2.2.5 永磁铁阻尼器(磁力阻尼器)
        2.2.6 摩擦阻尼器
    2.3 斜拉索阻尼器减振性能试验
        2.3.1 高阻尼橡胶阻尼器试验
        2.3.2 粘滞阻尼器的性能试验
        2.3.3 粘性剪切型阻尼器试验
        2.3.4 磁流变阻尼器试验
        2.3.5 永磁铁阻尼器试验
        2.3.6 摩擦阻尼器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斜拉索阻尼器选型评价指标体系
    3.1 斜拉索阻尼器选型评价指标体系拟定方法
    3.2 阻尼器评价指标体系拟定原则
    3.3 初步拟定指标体系
    3.4 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定量指标
    3.5 模糊优先排序法
    3.6 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斜拉索阻尼器选型评价方法研究
    4.1 评价方法发展
    4.2 桥梁用评价方法研究
    4.3 斜拉索阻尼器评价的特点
    4.4 斜拉索阻尼器选型评价方法
        4.4.1 整体打分评价法
        4.4.2 分项打分加权评价法
        4.4.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4.4.4 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阻尼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1 权重的确定方法
    5.2 专家咨询法(Delphi法)确定阻尼器评价指标权重
        5.2.1 专家咨询法确定权重的理论
        5.2.2 指标权重调查表的设计制作
        5.2.3 指标权重的计算分析
    5.3 层次分析法阻尼器评价指标权重
        5.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理论
        5.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步骤
        5.3.3 权重调查表设计制作
        5.3.4 权重计算编程
        5.3.5 调查结果分析
    5.4 两种方法确定的指标权重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斜拉索阻尼器的选型评价
    6.1 阻尼器整体打分评价
        6.1.1 阻尼器整体打分评价工作流程
        6.1.2 调查处理
    6.2 阻尼器分项打分加权评价
        6.2.1 工作流程
        6.2.2 各种阻尼器分项加权综合计算
    6.3 阻尼器模糊综合评价
        6.3.1 阻尼器模糊综合评价流程
        6.3.2 确定评价对象、指标集、评语等级
        6.3.3 阻尼器模糊综合评价各指标权重
        6.3.4 阻尼器模糊综合评价
        6.3.5 模糊向量单值化排序
    6.4 阻尼器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组合评价
        6.4.1 组合评价提出的背景
        6.4.2 组合评价法思想
        6.4.3 组合评价法步骤流程
        6.4.4 阻尼器的组合评价法评价
    6.5 组合评价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比较
    6.6 阻尼器评价结果分析处理
        6.6.1 阻尼器评价结果分析
        6.6.2 阻尼器评价结果处理
    6.7 象山港公路大桥斜拉索阻尼器选型
        6.7.1 象山港公路大桥设计概况
        6.7.2 象山港公路大桥动力特性计算
        6.7.3 可能发生参数共振和线形内部共振的斜拉索
        6.7.4 象山港斜拉索阻尼器类型推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阻尼器评价的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7)耗能减震钢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研究现状
        1.2.1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的提出
        1.2.2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
        1.2.3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国外研究现状
        1.2.4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耗能减震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耗能减震装置的类型与性能
        1.3.2 耗能减震结构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1.3.3 耗能减震技术的标准化研究
        1.3.4 耗能减震技术的工程应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耗能减震钢结构性能目标的建立
    2.1 引言
    2.2 抗震设防水准的确定
        2.2.1 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地震区划
        2.2.2 抗震设防水准的确定
    2.3 耗能减震钢结构性能水准的确定
        2.3.1 耗能减震钢结构的抗震性能
        2.3.2 耗能减震钢结构性能水准的划分
        2.3.3 耗能减震钢结构性能水准的量化
    2.4 耗能减震钢结构性能目标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耗能减震结构基于性能目标的简化分析与设计方法
    3.1 引言
    3.2 耗能减震结构分析与设计方法的探讨
        3.2.1 耗能减震结构分析模型
        3.2.2 耗能减震结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2.3 耗能减震结构时程分析方法
        3.2.4 算例分析
    3.3 耗能减震结构基于性能目标的简化分析与设计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属耗能减震钢结构性能设计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金属耗能减震技术的特点
    4.3 基于性能目标的简化设计
        4.3.1 等效SDOF体系的建立
        4.3.2 基于小震性能目标的设计
        4.3.3 基于中震性能目标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密肋壁板结构全寿命质量控制与建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密肋壁板结构的研究背景
        1.1.2 密肋壁板结构的设计思想及相关研究
        1.1.3 密肋壁板结构特点
        1.1.4 密肋壁板结构的发展前景
        1.1.5 本文研究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全寿命周期质量控制与建造管理相关研究进展
        1.2.1 全寿命周期质量控制相关研究进展
        1.2.2 建造管理相关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研究发展概况
        1.3.1 质量管理的发展
        1.3.2 国外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经验
        1.3.3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现状
    1.4 我国建筑工程建造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1.4.1 我国建筑工程建造技术研究现状
        1.4.2 我国建筑工程建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全寿命周期中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与科学决策系统研究
    2.1 密肋壁板结构工程质量与寿命关系模型研究
        2.1.1 引言
        2.1.2 密肋壁板结构质量及使用寿命分析模型
        2.1.3 结构质量与使用寿命关系模型的建立
    2.2 工程项目多目标综合评价中的DEA方法
        2.2.1 引言
        2.2.2 DEA评价模型的建立
    2.3 工程项目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2.3.1 引言
        2.3.2 社会效果评价的多层次指标体系
        2.3.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2.4 建设部科技节能示范小区——唐山荣泰园小区工程可行性论证
        2.4.1 项目概况
        2.4.2 技术方案
        2.4.3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2.4.4 工程项目可行性综合评价分析
    2.5 小结
3 基于投资—效益准则的结构全寿命总费用评估与设计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3.1 投资—效益准则
    3.2 基于投资—效益准则的全寿命总费用评估
        3.2.1 初始费用评估
        3.2.2 维修费用和人员伤亡评估
    3.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构失效损失费用评估
    3.4 基于投资—效益准则的结构分灾抗震优化设计方法
        3.4.1 分灾抗震设计
        3.4.2 密肋壁板结构分灾抗震设计
    3.5 工程设计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3.5.1 工程设计人员职业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5.2 提高工程设计人员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的对策
    3.6 小结
4 密肋壁板结构建造技术研究
    4.1 复合墙板生产工艺方法研究
        4.1.1 复合墙板生产工艺
        4.1.2 外墙板保温构造处理方法
    4.2 密肋壁板结构装配整体式施工工艺方法
        4.2.1 墙板安装
        4.2.2 连接构造
    4.3 密肋壁板结构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4.3.1 地基处理方法与基础方案选用
        4.3.2 密肋壁板结构示范小区工程地基处理
        4.3.3 密肋壁板结构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分析
    4.4 小结
5 密肋壁板结构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
    5.1 工程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
        5.1.1 工程质量控制理论
        5.1.2 工程质量控制方法
        5.1.3 密肋壁板结构质量控制过程
    5.2 西安更新街小区工程“全项目、全过程和全员”质量控制
        5.2.1 工程概况
        5.2.2 质量目标及质量控制依据
        5.2.3 “三全”(全项目、全过程和全员)质量控制
        5.2.4 工程施工质量保障技术措施
    5.3 小结
6 密肋壁板结构全寿命周期中的使用管理及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
    6.1 中外建筑工程使用维护管理对比分析
        6.1.1 建筑工程维护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6.1.2 我国现阶段建筑工程维护管理现状
        6.1.3 国外建筑工程维护管理现状
        6.1.4 国外建筑工程维护管理与我国的对比
    6.2 密肋壁板结构使用维护管理方法探讨
    6.3 密肋壁板结构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
        6.3.1 结构安全可靠性检测方法和评估内容
        6.3.2 密肋壁板服役结构安全可靠性评价
        6.3.3 概率Pushover分析方法在密肋壁板结构体系抗震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
        6.3.4 神经元网络技术在密肋壁板结构体系耐久性评定中的应用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光纤光栅智能材料、结构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光纤光栅智能材料与大型土木结构健康监测概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智能材料与结构健康监测的概念与特点
        1.1.2.1 智能材料
        1.1.2.2 智能材料与结构
        1.1.2.3 结构健康监测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智能材料与元件概述
        1.2.1 光纤传感器
        1.2.2 其它传感材料和元件
        1.2.3 各类典型传感材料和元件比较
    1.3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
        1.3.1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
        1.3.2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1.3.2.1 光纤光栅传感器应用现状
        1.3.2.2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光纤光栅智能材料的传感机理
    2.1 光纤光栅基本理论
        2.1.1 耦合模理论
        2.1.2 均匀Bragg光栅的理论模型
    2.2 光纤光栅传感机理
        2.2.1 应变传感模型
        2.2.1.1 各向同性介质中虎克定理的一般形式
        2.2.1.2 均匀轴向应力作用下光纤光栅传感模型
        2.2.2 温度模型
        2.2.3 应变—温度耦合模型
    2.3 光纤光栅解调技术
        2.3.1 非平衡Mach-Zehnder(M-Z)干涉检测
        2.3.2 可调谐光纤Fabry-Perot(F-P)滤波法
        2.3.3 匹配光纤Bragg光栅滤波解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型土木工程SHM系统的研究
    3.1 SHM系统构成和各子系统功能
    3.2 大型土木工程SHM系统传感特性的实现
        3.2.1 大型土木工程SHM系统监测参数的确定
        3.2.2 光纤光栅测力传感器的研制
        3.2.2.1 光纤光栅测力传感器在实验室的研制
        3.2.2.2 光纤光栅测力传感器的传感原理
        3.2.2.3 光纤光栅锚索测力传感器的实验测试与参数标定
        3.2.3 传感特性的实现
    3.3 大型土木SHM系统传输特性的实现
    3.4 大型土木SHM系统的健康状况智能诊断的实现
        3.4.1 换索阶段系杆索力的监测结果与分析
        3.4.1.1 有限元理论分析
        3.4.1.2 换索阶段实测系杆索力简要分析
        3.4.2 系杆更换后使用阶段索力的监测结果与分析
        3.4.2.1 一天内的监测结果分析
        3.4.2.2 一个月内的监测结果分析
        3.4.2.3 一年内的监测结果分析
        3.4.3 系杆子系统健康状况智能诊断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型土木工程健康状况自诊断的实现
    4.1 传感器在大型土木工程结构上优化布点方法研究
        4.1.1 传感器优化布置准则与优化方法
        4.1.2 传感器优化布置原则
    4.2 大型土木工程健康状况识别准则
        4.2.1 大型型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状况识别的理论方法简介
        4.2.2 大型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状况识别方法的实用准则
        4.2.2.1.大型土木工程SHM的参数确定
        4.2.2.2.大型土木工程SHM的单个参数的评估
        4.2.2.3.大型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状况的整体评估
    4.3 大型土木工程SHM的现场数据后处理方法研究
    4.4 大型土木工程健康状况监测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纤光栅智能监测系统在大型土木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5.1 监测系统在大跨度框—筒—索膜结构体系中的应用
        5.1.1 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工程概况
        5.1.2 武汉体育中心长期健康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5.1.3 健康监测系统设计
        5.1.3.1 设计原则
        5.1.3.2 可靠性和易维护性的技术保障措施
        5.1.3.3 应变监测
        5.1.3.4 监测系统软件及功能
        5.1.4 情况说明
    5.2 监测系统在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检测中的应用
        5.2.1 加固试件的制作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3 结论及分析
    5.3 监测系统在大跨混凝土薄腹梁中的应用
        5.3.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礼堂监测工程简介
        5.3.2 检测方案
        5.3.2.1 检测目的
        5.3.2.2 检测依据
        5.3.2.3 检测设备与仪器
        5.3.2.4 检测参数及布点
        5.3.2.5 加载程序
        5.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5.4 监测系统在钢框架—混凝土墙混合结构试验中的应用
        5.4.1 钢框架—混凝土墙混合结构试验背景
        5.4.2 试件设计
        5.4.3 试验简介
        5.4.4 加载过程中的实测结果与分析
    5.5 监测系统在大跨钢吊车梁中的应用
        5.5.1 测点布置
        5.5.2 测试方案
        5.5.3.测试结果与分析
        5.5.3.1 测试工况
        5.5.3.2.测试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高层智能建筑结构选型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智能建筑的发展动态
    1.2 我国智能建筑的现状
    1.3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选题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智能建筑概论
    2.1 智能建筑的定义、概念及发展前景
        2.1.1 智能建筑定义
        2.1.2 智能建筑基本概念
        2.1.3 智能建筑的发展前景
    2.2 智能建筑的基本组成
        2.2.1 建筑自动化系统
        2.2.2 办公自动化系统
        2.2.3 智能防火
        2.2.4 智能保安
        2.2.5 计算机网络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2.3 智能住宅小区概述
第三章 高层智能结构专业间协调
    3.1 智能结构与建筑专业的协调
        3.1.1 智能建筑的设计原则
        3.1.2 智能建筑对建筑设计的新要求及协调设计
    3.2 智能建筑与结构专业的协调及优化
        3.2.1 基于结构优化的智能建筑
        3.2.2 基于智能材料的智能建筑
    3.3 智能建筑抗震
        3.3.1 智能建筑抗震设计的理念
        3.3.2 高层智能建筑的设备系统地震作用
        3.3.3 智能建筑抗震设计
第四章 智能建筑节能效益评估
    4.1 智能建筑工程中的技术经济
    4.2 节能效益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第五章 高层智能建筑的智能程度评价
    5.1 建筑智能评价的必要性
    5.2 智能化等级标准
    5.3 确定智能化等级的原则与考虑因素
    5.4 智能建筑的智能程度评价
        5.4.1 现有的建筑物评价方法
        5.4.2 两种较为实用的智能建筑功能评价方法
第六章 高层智能建筑选型及综合评价
    6.1 高层智能建筑结构体系选择
        6.1.1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分类
        6.1.2 高层智能建筑结构选型特点及要求
    6.2 高层智能建筑结构选型
    6.3 高层智能建筑结构选型评价指标
    6.4 高层智能建筑结构选型方法
        6.4.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6.4.2 模糊层次分析法
第七章 高层智能建筑结构选型综合评价实例
    7.1 用GBIAM法对建筑进行智能评估
    7.2 智能建筑选型模糊层次评价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资料

四、THE RISK AND ECONOMY ANALYSIS OF ENERGY DISSIPATORS(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CCA的装配式RC框架结构加固方法分析[D]. 牛瑜霞.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既有医疗建筑抗震性能提升技术及经济分析研究[D]. 鲁松. 东南大学, 2018(05)
  • [3]摩擦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限位装置及隔震高铁单墩桥梁抗震性能研究[D]. 谢鹏. 广州大学, 2018(01)
  • [4]土-结构相互作用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不利影响分析[D]. 米鹏. 广州大学, 2016(03)
  • [5]集成建筑探研[D]. 胡文峰. 中南大学, 2011(01)
  • [6]斜拉桥拉索阻尼器的选型评价[D]. 薛晓锋. 长安大学, 2010(11)
  • [7]耗能减震钢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 汤统壁. 广州大学, 2007(01)
  • [8]密肋壁板结构全寿命质量控制与建造技术研究[D]. 张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3)
  • [9]光纤光栅智能材料、结构的研究与应用[D]. 符晶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5)
  • [10]高层智能建筑结构选型与综合评价[D]. 杜园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耗能器的风险和经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