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十年来的征集保管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周金凤[1](2019)在《浅谈改革开放藏品的征集与保管——以“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深圳博物馆在广东全省展开了改革开放藏品征集。这为"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本文在对征集团队、征集内容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仅就藏品征集以及实践工作中如何做好原始资料记录、发掘藏品背后的故事、藏品整理以及非实物藏品的管理等问题,作了粗略的梳理和总结,以期能为以后的改革开放藏品征集和保管工作提供借鉴。
虞积华[2](1990)在《四十年来的征集保管工作》文中认为上海鲁迅纪念馆是鲁迅遗物、手迹、有关文献和研究资料的收藏所,也是鲁迅墓、鲁迅故居的保护管理机构,建馆四十年来在文物,图书资料的征集保管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有馆藏文物17104件,其中属国家一级文物的藏品157件,二级文物6225件,三级文物10722件,此外,还保存有大量的图书、照片资料和文物复制、影印件。现将我馆四十年来文物,图书资料的保管、征集工作的情况概述如下:
姚一青[3](2014)在《藏品管理信息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藏品管理信息化,主要研究博物馆传统藏品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索快速并大幅度提升藏品管理效率的方式。本文从历年来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数字化进程中理论与实践情况出发,通过对目前现状、已有基础以及存在不足确立研究的方向,就博物馆藏品管理流程规范化、藏品数字信息的共享与检索、藏品信息录入标准以及实物藏品及其数字信息即时合一这四方面作尝试性解析研究,分析其轻重缓急与症结所在,力图为单体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化提出方案构想。近年来,我们按照藏品信息录入标准开发出了比较完善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CMS),使之成为推动传统藏品管理工作规范化的有效工具。并且通过对传统藏品管理工作流程的解析,分析RFID藏品管理手持机可以在藏品管理哪些环节减轻藏品保管员负担,提高藏品管理效率。在此基础上,以复旦大学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化为个案研究对象,构建完善的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即整合藏品信息管理系统(CMS)、RFID藏品管理手持机与RFID门禁系统,实现博物馆藏品从器身号编写到排架、盘点、提取、检索的不完全非接触式管理。通过减少藏品管理中不必要的藏品触碰移动,大幅降低其潜在损毁风险。我们期望在未来能通过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逐渐突破博物馆业务工作中藏品信息利用的瓶颈,实现实物藏品及其数字信息即时合一,开创博物馆藏品非接触式管理方式。
吕军[4](2019)在《博物馆藏品管理机构设置改革历程研究——以改革开放40年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机构设置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在这一视角下,可以将博物馆藏品管理机构设置的变化历程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初期阶段、90年代的变革阶段和21世纪全新革命,分析其变化轨迹,从中探索揭示其变化规律,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藏品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未来发展趋势——构建多元化管理、专业化管理、系统化管理的"三化管理"新模式,使博物馆藏品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对藏品的管理都更加合理。
张光润[5](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雷贺羽[6](2019)在《供给视阈下的高校档案馆服务能力研究 ——基于4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档案馆的调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信息开放程度不断深入与档案法律法规逐步修订健全,档案服务利用日益成为档案工作的重心。档案服务利用不仅是实现档案价值的需要,同时也是衡量档案保管机构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校档案馆是高校保管并提供档案服务的专职性机构,其服务能力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档案服务质量和各类利用者的满意度,本文将高校档案馆服务作为研究对象,将探索高校档案馆服务能力提升策略为研究目标。笔者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走访调研14所高校档案馆,与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交流资源建设与服务利用的实践情况,获取一手资料。与此同时,通过网络调研法,选择44所高校档案馆(包含实地走访的14所高校档案馆)的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并统计“两微一站”的建设以及运营情况,获得统计明确的统计数据。运用供给理论分析网络调研和文献调研获得的数据,笔者认为当前高校档案馆服务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高校档案馆供给的服务与各类利用主体的需求不匹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高校档案馆。笔者从供给侧改革的资源、人力、管理、技术、资金五个要素角度出发,分析高校档案馆服务存在的问题,即馆藏资源供给不足、人力资源供给缺乏、管理能力供给疲弱、技术供给老化、资金供给渠道单一。最后,笔者利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供给思想,从改善资源供给体系、优化人力供给结构、提高管理供给效率、改善技术供给方式四个方面提出高校档案馆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韩绍诗[7](1989)在《我省四十年来博物馆工作述评》文中认为 1948年6月河南省会开封的一阵炮响,迎来了中州大地的曙光。全省仅有的一所博物馆也起死回生,焕发了青春。四十年来,各地陆续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包括纪念馆、陈列馆等),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敦育,在社会主义物质
崔恬[8](2019)在《我国国家档案馆展览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档案展览是档案和档案馆与公众沟通的重要媒介,是档案宣传的重要方式。档案展览的内容包括所藏档案信息,档案工作成果,档案人员贡献,是展示档案及档案工作的有效方式;是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的正面宣传活动;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力量;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是保存社会记忆,传承精神文明成果的载体;档案展览举办方要积极利用档案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档案展览的研究最早来自于档案展览工作经验总结,大致可以分为档案展览筹备工作经验总结、浅议档案展览作用价值和科学技术在档案展览中的应用,研究不够深入,仅是根据社会经济和传媒手段发展变化,划分档案展览发展历程,所以本文基于公开资料统计并分析我国建国至今的档案展览,以统计到的近70年的档案展览数据为基础,从档案展览的举办主体、展览主题、展览形式和展览目的等方面分析档案展览的发展演变,以影响档案展览的标志性事件和改变档案展览的关键技术手段作为档案展览发展历程的划分界限,将档案展览划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本文概述了档案展览的概念、类型,用以阐释档案展览是什么,以何种方式存在。文章的主体是档案展览发展历程、档案展览演变规律和档案展览发展趋势,根据不同阶段档案展览的主题特征作为档案展览发展历程的划分标准,分为普及档案工作为主的单一主题阶段、宣传档案工作为主的复合主题阶段、档案内容宣传为主的多主题阶段三个阶段。归纳的档案展览演变规律:档案展览举办主体演变规律、档案展览主题演变规律和档案展览举办形式演变规律。档案馆展览发展趋势包括:档案展览举办主体和展览主题发展趋势、档案展览举办形式发展趋势、档案展览人员发展趋势、档案展览资源整合深度挖掘四个发展趋势。
卢桂兰[9](1990)在《藏品研究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文中研究表明 博物馆存在的物质基础是藏品,而博物馆的性质有多种多样,藏品的性质和种类也各不相同,就历史类博物馆来说,其藏品主要是文物。本文所涉及的不是革命史类博物馆收藏的近现代文物,而是单指古代史博物馆收藏的历史文物。一旦提起历史文物,几乎海内外都知道,陕西是文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人干脆用“陕西是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来形容其文物特点。就目前统计的数字看,陕西全省共收藏文物数十万件,这些文物是反映陕
曹振峰,李寸松,廖开明[10](2019)在《中国美术馆四十年民间美术工作回顾(1963—2003)》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中国美术馆1963—2003年的民间美术工作进行了回顾与评述,认为中国美术馆这四十年间在民间美术征集、收藏、研究、陈列、宣传、交流工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美术、新工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四十年来的征集保管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十年来的征集保管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改革开放藏品的征集与保管——以“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藏品征集的组织与分工 |
二、改革开放藏品征集的内容 |
三、改革开放藏品征集要注重原始资料的记录工作 |
四、改革开放藏品征集要及时做好藏品梳理工作 |
五、改革开放史藏品征集应重视非实物类藏品的管理 |
六、结语 |
(3)藏品管理信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
一、选题原因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二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三节 藏品管理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藏品管理信息化理论研究综述 |
二、藏品管理信息化实践前沿 |
第一章 藏品数字信息共享与检索问题研究 |
第一节 藏品数字信息共享 |
一、藏品数字信息管理的共享趋势 |
二、藏品数字信息管理共享解决方案 |
第二节 藏品数字信息的检索研究 |
一、检索研究的必要性 |
二、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检索方式 |
三、标签技术促进藏品信息检索互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藏品信息录入标准问题与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着录规范》存在的问题 |
一、信息指标体系与内容分析 |
二、藏品信息分类问题 |
三、叙词合理化 |
四、选择型指标问题 |
第二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藏品信息录入标准分析与研究 |
一、其他国家与地区的藏品信息录入标准现状 |
二、他国叙词规则的区域融合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CMS)促进藏品管理规范化 |
第一节 CMS推动新建馆藏品管理规范化的实践 |
一、上海院士风采馆应用CMS案例 |
二、CMS促进新建馆藏品管理工作规范化 |
第二节 提升区域内博物馆藏品管理规范化 |
一、上海地区国有博物馆藏品管理现状 |
二、CMS提升各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藏品管理手持机研究 |
第一节 藏品管理中RFID技术应用的可行性 |
一、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 |
二、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的分类 |
三、藏品管理中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
第二节 手持机功能分析 |
一、功能结构论述 |
二、库房规模决定手持机运行方式 |
三、藏品物理特征主导电子标签选取、贴附 |
四、图像信息在手持机功能中的重要性 |
五、生成总登记号群功能由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藏品管理信息化雏形及其远景 |
第一节 复旦大学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化总体概况 |
一、项目的相关描述 |
二、信息化总体构架 |
第二节 复旦大学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化实现路径 |
一、手持机实现库内非接触式藏品管理方式 |
二、手持机实现库外藏品管理职能 |
第三节 藏品管理信息化综合系统的远景 |
一、加强学科交叉研究 |
二、对单体博物馆工作的影响 |
三、有利于完成全国范围可移动文物数据库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博物馆藏品管理机构设置改革历程研究——以改革开放40年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藏品管理及其组织机构设置基本内涵 |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机构设置的变化 |
(一)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期阶段 |
(二)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藏品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变革 |
(三)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藏品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全新革命 |
三、藏品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未来趋势 |
(5)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综述 |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
第一节 家世考 |
一 曾祖移居京师 |
二 祖父定居京师 |
第二节 童年 |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
第一节 北大预科 |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
三 预科成学 |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
二 游学美欧 |
第一节 缘起 |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
一 访购中西书籍 |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
一 出版品交换 |
二 善本寄美保存 |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
结语 |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供给视阈下的高校档案馆服务能力研究 ——基于4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档案馆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问题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高校档案馆服务能力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校档案馆及其服务能力 |
2.1.2 高校档案馆的服务主体 |
2.1.3 高校档案馆的服务对象 |
2.1.4 高校档案馆的服务内容 |
2.2 高校档案馆服务的法律基础和理论来源 |
2.2.1 我国信息开放利用的法律依据 |
2.2.2 我国档案开放利用的法规政策 |
2.2.3 供给理论和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 |
2.2.3.1 供给理论的渊源与演进 |
2.2.3.2 供给理论和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
2.2.3.3 利用供给视角研究的可行性和意义 |
2.3 从供给角度看影响高校档案馆服务能力的基本因素 |
2.3.1 资源因素 |
2.3.2 人力因素 |
2.3.3 管理因素 |
2.3.4 技术因素 |
2.3.5 资金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高校档案馆服务现状调研与问题分析 |
3.1 高校档案馆服务现状的调研 |
3.1.1 高校档案馆服务现状的调研背景 |
3.1.2 高校档案馆服务现状调研内容与数据 |
3.1.3 高校档案馆服务现状调研选取统计样本特点分析 |
3.2 高校档案馆服务现状 |
3.2.1 高校档案馆线上服务现状 |
3.2.1.1 高校档案馆网站服务现状 |
3.2.1.2 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号服务现状 |
3.2.1.3 高校档案馆微博服务现状 |
3.2.2 高校档案馆线下服务现状 |
3.3 高校档案馆服务的现有特色 |
3.3.1 重视档案基础服务信息供给 |
3.3.2 重视校园文化服务供给 |
3.3.3 重视服务平台多元供给 |
3.4 高校档案馆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基于供给的视角 |
3.4.1 馆藏资源供给不足 |
3.4.2 人力资源供给缺乏 |
3.4.3 管理能力供给疲弱 |
3.4.4 技术供给老化 |
3.4.5 资金供给渠道单一 |
3.5 本章小结 |
4.供给视角下高校档案馆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
4.1 改善资源供给体系,提升资源服务能力 |
4.1.1 高校特色档案的结构体系 |
4.1.2 构建参与式特色档案资源供给体系 |
4.1.3 提升特色档案服务能力 |
4.2 优化人力供给结构,提升人员服务能力 |
4.2.1 合理配置人员,保证人力足量供给 |
4.2.2 加强员工培训,保证人力有效供给 |
4.2.3 非常规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价值发挥 |
4.3 提高管理供给效率,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
4.3.1 高校档案馆微观管理行为的规范与完善 |
4.3.1.1 落实部门立卷制 |
4.3.1.2 完善沟通与反馈机制 |
4.3.1.3 加强异地校区管理 |
4.3.2 高校档案馆宏观管理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
4.3.2.1 高校档案馆的清晰定位 |
4.3.2.2 高校档案馆的品牌意识 |
4.3.2.3 高校档案馆的前瞻意识 |
4.4 改善技术供给方式,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
4.4.1 创新档案网站技术供给 |
4.4.2 创新档案馆微信公众号技术供给 |
4.4.3 创新档案实体管理与服务技术供给 |
4.5 本章小结 |
5.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我省四十年来博物馆工作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1.博物馆的发展基本上适应了我省的资源优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
2.藏品大量增加,保管工作得到加强。。 |
3.每年举办数以百计的陈列、展览,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
4.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涌现出一批专业人才。 |
5.参加文物出国展览,宣传我国古代文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中外人民友谊。 |
6.为有关单位提供大量科研和教学资料。 |
7、成立了省博物馆学会 |
三 |
1、博物馆应具备的条件 |
2、部分博物馆性质的确定 |
3、地方博物馆的类型和性质 |
4、博物馆的选址与保护 |
5、博物馆的管理与法治 |
6、博物馆的服务对象 |
7、陈列与展览的关系 |
8、观众人数与社会效益 |
(8)我国国家档案馆展览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研究对象 |
0.3 概念界定 |
0.3.1 档案展览概念 |
0.3.2 档案展览类型 |
0.4 研究现状 |
0.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0.5.1 研究思路 |
0.5.2 研究方法 |
0.6 创新点与不足 |
0.6.1 创新点 |
0.6.2 不足 |
1 普及档案工作为主的单一主题阶段(1949—1978) |
1.1 档案展览发展背景 |
1.1.1 建国初党政工作逐渐开展 |
1.1.2 国民文化水平逐渐提高 |
1.2 接收整理档案(1949-1955) |
1.3 推广档案工作经验(1956-1965) |
1.3.1 推广档案工作展览为主 |
1.3.2 档案文化展览为辅 |
1.4 档案工作被迫停止(1966-1978) |
2 宣传档案工作为主的复合主题阶段(1979—1996) |
2.1 档案展览发展背景 |
2.1.1 开放历史档案 |
2.1.2 文化事业发展 |
2.2 历史档案展览 |
2.2.1 展示馆藏精品档案 |
2.2.2 配合重大纪念活动 |
2.3 展示政绩、工作成就展览为主 |
2.3.1 档案工作成就展览 |
2.3.2 档案工作效益展览 |
2.3.3 展示政绩档案展览 |
3 档案内容宣传为主的多主题阶段(1997—至今) |
3.1 档案展览发展背景 |
3.1.1 档案学理论发展 |
3.1.2 多媒体技术渐入辅助展览 |
3.1.3 档案局(馆)门户网站应用 |
3.1.4 档案局(馆)移动端出现 |
3.2 档案展览举办常规化 |
3.2.1 档案展览数量稳定 |
3.2.2 档案展览来源广泛 |
3.3 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逐渐增多 |
3.4 地区文化档案展览为主 |
3.5 档案展览政治性与文化性兼具 |
3.5.1 档案展览关注政治 |
3.5.2 档案展览关注文化 |
3.6 网络展览与实体展览共存 |
4 档案馆展览演变规律 |
4.1 档案展览举办主体演变规律 |
4.1.1 从独立举办展览到联合举办展览 |
4.1.2 从立足于馆藏资源展览到征集档案展览 |
4.1.3 从临时举办展览到展览工作常态化 |
4.2 档案展览主题演变规律 |
4.2.1 从注重档案工作到注重档案内容 |
4.2.2 从宏观综合性展览到小专题展览 |
4.3 档案展览举办形式演变规律 |
4.3.1 从实体档案展览到网络档案展览 |
4.3.2 从向内部人员展览到向社会公众展览 |
5 档案馆展览发展趋势 |
5.1 档案展览举办主体和展览主题发展趋势 |
5.1.1 展示专题内容的联合办展 |
5.1.2 展示精品馆藏的独立办展 |
5.1.3 精准服务的定制主题展览 |
5.2 档案展览举办形式发展趋势 |
5.2.1 更加灵活的网络档案展览 |
5.2.2 面向不同类型公众的展览 |
5.3 档案展览人员发展趋势 |
5.3.1 档案展览人员数量丰富 |
5.3.2 档案展览人员具有多元的知识背景 |
5.3.3 档案展览策展人员社会化 |
5.4 档案展览资源整合深度挖掘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四十年来的征集保管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改革开放藏品的征集与保管——以“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为例[J]. 周金凤. 客家文博, 2019(01)
- [2]四十年来的征集保管工作[A]. 虞积华. 四十纪程(1951-1991), 1990
- [3]藏品管理信息化研究[D]. 姚一青. 复旦大学, 2014(03)
- [4]博物馆藏品管理机构设置改革历程研究——以改革开放40年为视角[J]. 吕军. 中国博物馆, 2019(01)
- [5]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6]供给视阈下的高校档案馆服务能力研究 ——基于4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档案馆的调研[D]. 雷贺羽. 山东大学, 2019(09)
- [7]我省四十年来博物馆工作述评[J]. 韩绍诗. 中原文物, 1989(03)
- [8]我国国家档案馆展览演变研究[D]. 崔恬. 辽宁大学, 2019(01)
- [9]藏品研究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J]. 卢桂兰. 文博, 1990(06)
- [10]中国美术馆四十年民间美术工作回顾(1963—2003)[J]. 曹振峰,李寸松,廖开明. 民艺,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