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化学纤维混纺生产发展动向(论文文献综述)
泮志连,姜云水,程四新,章友鹤[1](2020)在《国内纺纱业近期开发新型纱线与提升纱线品质档次情况探析》文中提出分析了我国纺织业面临的新形势及人们对纺织产品的新需求,提出了开发新型纱线及提升纱线品质的必要性。并对近期国内纺纱业开发的6大类新型纱线及拓展应用领域的情况作了初步分析,指出:纱线生产是纺织产业链的首道工序,开发好新型纱线并提升其品质档次,是提高我国纺织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我国纺织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程四新,章友鹤,赵树超,赵连英,吕林军[2](2018)在《对国内新型纤维与纱线开发最新动向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最近先后在绍兴举办的中国新型纤维与纱线对接展示会和在上海国家展览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纱线展上展示的产品进行了评析。分析了新型纤维四大亮点:各种原液染色纤维登台亮相;用石墨烯新型纳米材料制成的石墨烯纤维引起高度关注;莫代尔、莱赛尔等高端纤维素纤维在国内实现产业化;差别化与功能性纤维展示品种明显增多。指出了纱线发展的新动向:色纺纱与花式纱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艳"的态势;积极采用差异化功能性纤维,扩大功能性纱线生产,调整纱线结构;用新型纺纱技术生产的纱线呈现出使用原料与生产品种多样化,并向多用途方向拓展;常规纱线生产企业正在向集约化与精品化生产方向发展。
门明峰[3](2016)在《涤棉纺织面料的回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涤棉纺织面料的回收技术研究,以废旧的涤棉纺织面料为原料,以分离面料中涤棉两种组分并分别回收利用为目的,采用合适的化学方法溶解棉纤维而不溶解涤纶,将分离后的涤纶洗净烘干待用,将棉纤维的溶解液通过抽滤离心等方法得到其中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再通过将纤维素与聚乙烯醇混合配成纺丝原液,利用卧式静电纺丝机将纺丝液纺丝制备纳米纤维膜,得到回收的纤维并对得到的纳米纤维膜进行基本的性能测试。文章还对国内外静电纺丝纤维膜的应用发展及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介绍和总结。首先对回收的废旧面料洗涤除去油渍等杂质,由于涤棉的染色性质不同而将棉纤和涤纶分开漂白,采用氧漂的方式漂白棉纤维,等涤棉分离后再根据涤纶使用的方式决定是否对其漂白。由于棉纤维结晶区多,结晶度高,所以溶解前需对面料活化处理。以氢氧化钠溶液和超声波处理的方式对其活化,利用正交试验法得到最佳的活化工艺条件。通过对棉溶解度数据的分析,发现影响溶解效果的主因是氢氧化钠溶液浓度,次因是超声波使用时间。在满足棉纤维溶解度高,面料损失小的前提下,采用的活化工艺为氢氧化钠浓度为25%,超声波使用时间1h。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知道活化后的面料中棉纤维的结晶度下降明显,通过红外及电镜观察发现,活化的方式对涤纶损伤不大,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对棉纤维中的纤维素化学回收是物理溶解,采用离子溶剂[Amim]Cl对活化漂白后的面料进行溶解,通过正交试验法得到最佳的溶解工艺条件。最后得到的最佳溶解工艺为温度95℃,时间5h,[Amim]Cl质量分数为99%,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0.2:3.5。通过电镜观察及数据分析发现溶解处理后的面料中棉纤维接近95%被溶解掉,而涤纶没有明显的损失。通过对溶解液减压抽滤及离心分离出其中的纤维素并制成纤维素粉末,将纤维素粉末与PVA按不同质量比混溶的方式制备纺丝溶液,通过加入氯化钠来增加溶液的导电性。静电纺丝时对纺丝液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的分析因素有高压静电大小(kv),纤维素粉末与PVA的质量比,溶液中溶质质量浓度大小(wt%),接收板距离(cm),推进压力大小(MPa),NaCl的用量(g/L)。对纺得的纳米纤维膜在扫描电镜下观察,随机选出100根纤维测其直径,得到纤维直径—频率分布规律图。发现各因素对纤维直径分布都有较明显的影响,所制备的纤维膜中的纤维直径分布在50-600nm内。静电纺纤维膜主要应用的领域有电极材料,纳米电子器件,传感器,催化剂,生物医用等。图59幅,表28个,参考文献130篇。
李波,马磊,陈佳,张荫楠,宋富佳[4](2015)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回顾》文中研究表明6月15—18日,由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上海商会共同主办,上海纺织技术服务展览中心、上海市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Shanghai Tex 2015)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1 000多家纺织机械制造商在此进行新机械、新装备、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展示和交流。本届展会总展示面
肖艳[5](2014)在《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的典范,中国已经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令所有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羡慕;随着中国出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中国与世界主要贸易伙伴继续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与此同时,中国与亚太、非洲、拉丁美洲的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也日益紧密。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以及增长速度仍表现强劲,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社会普遍加大了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许。如何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充分表达中国强烈的发展意愿的同时尊重其他发展中国国家的利益考量,从而实现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是本文研究的中心。本文就中国与其他143个中低收入国家的货物贸易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总结概括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商品贸易额及商品贸易结构的特征;其次对中国与非洲国家间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概括;然后分析了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投资状况和投资结构,结合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现行合作机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构建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的战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下:第一章是陈述了该课题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列出了本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分别就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文献综述,文献回顾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新殖民主义研究、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研究、中非合作研究、中亚合作研究、中南美洲研究、优惠贸易安排研究;在众多学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列明了该课题研究将涉及的研究方法,为下一步论文的写作明确了方向。第二章就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界定进行了分类,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中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和部分小岛国成为其构成的主体;本课题研究目标体依据世界银行的收入标准划分标准,而收入划分标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一定的波动。其次,就基本社会属性中的人口、地理面积、贫困状况、医疗服务、生育率、国民受教育情况、政体特征以及与台湾的邦交情况分别进行了概括总结,发现其共性和差异性;然后,就自然资源方面分析了七个领域的属性特征: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土地、森林、矿产;最后,就基本经济属性进行了概括总结: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公路、铁路、港口、航空)、通讯设施、电力及能源供应、GDP变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状况、债务情况分别作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整理和概括说明,详细数据见附录,大量的分析对中国与这些国家可能的合作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梳理。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其商品贸易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最近60年的时间内,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出口在世界出口市场中的份额变化趋势,并非持续上升,而是出现了明显的筑底反弹过程,底部区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90年代初期间,进口则出现了与出口非常类似的状况;除去金砖五国后,出口和进口在全球的平均占比普遍在9%-27%间波动,中低收入国家的在全球贸易中的参与度仍然极低;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制造业产品出口和食品出口对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比较重要;从进口结构发现同为新兴经济体的金砖国家在对于基础原材料的需求上是不尽相同的,金砖国家在全球的采购市场面临来自外界的竞争远远高于内部的竞争,内部合作的可能性极大。其次,就商品贸易的出口和进口区域结构特征分别进行了总结概括,地理远近的因素在出口目的地的选择上具有显着的影响,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进口来源国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阿拉伯国家间由于有共同的宗教背景使得该类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比较密切;第三,就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总额变动和结构特征分别进行的分析总结;第四,就吸引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从而建立起对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发展现状的整体认识。第四章就中国与亚洲区、非洲区、中南美洲区、欧洲区、非洲区、小岛国中的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贸易额变化情况和贸易商品结构情况作了细致的数据整理和分析研究;在大量的数据汇总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出口商品类型比较广泛,工业制成品出口满足了其他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中国自中低收入国家进口的商品结构中矿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进口占比较高。第五章由于全球在服务贸易的统计上还处于不完善的状况,故服务贸易的国别数据严重匮乏,将中国与非洲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状况进行梳理总结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基本可反映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间的服务贸易的特点;非洲服务贸易在全球服务贸易整体中的占比较低,中国服务贸易仍然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在高层次的服务贸易上中国出口能力略胜非洲国家;中非间服务贸易合作的现状和特征是: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快速起步;中非服务合作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非间服务贸易规模较小、中国对非相关服务贸易严重依赖中国的单方面扶持、中医药服务贸易方面的推广面临障碍;最后就中非服务贸易合作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第六章首先就中国2011年对外投资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概括:投资流量再创新高、对大洋洲、非洲、欧洲投资快速增长,对北美洲投资略有下降、大部分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地方企业对外投资活跃、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投资领域不断扩大;然后基于中国对全球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的数据,就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投资的产业分布进行了梳理,主要对电力、矿业、农业、银行业、制造业这五大行业的投资详细分析了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投资的产业趋势和规模;根据世界贸发会议公布的数据资料预测不断上升的中低收入国家投资吸引力和潜能排名变化,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创造新的方向和市场。第七章就目前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经贸合作机制及特点进行了概括总结:多哈回合中国融入以G20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形成集团化谈判机制;中国已启动多区域条件下对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的布局建设;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自贸区建设以税率优惠和贸易便利化为主;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货物贸易开放灵活性较高;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服务贸易协议的开放程度较高;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的长期援助成为关系发展的纽带。探讨了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自贸区建设满足了中国对资源性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高度需求;中国面临亚太区域经贸合作机制重叠交叉复杂性增加的困局;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机制覆盖范围小、常态机制缺乏;中国与欧洲区中低收入国家合作机制被欧洲发达国家的贸易给惠政策冲淡;中国与金砖国家合作制度化机制缺乏;中国与金钻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严重匮乏;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间发展战略规划仍未列入中国经贸发展的中心;故加强机制化建设应成为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八章就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制定背景,经贸合作新战略的目标和原则进行了阐述,最后就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政策选择谈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加快制定以发展为目标促进LMI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中长期战略纲要,从制度层面建立政府间、高层间定期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加快制定和实施对LMI国家的新贸易优惠安排时间表,加快制定对LMI国家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加强我国相关部门间会商制定对LMI国家投资的社会责任指南,构建促进LMI国家政府能力建设以及政府间的合作保障体系,为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的早日达成贡献力量。第九章明确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第一,明晰中国在各区域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的重点产业的明晰,相关项目的整合与推进,以实现和提升中国在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和参与度。第二,规划中国依赖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基本生产物资储备和物资保障的战略布局。第三,如何激励地方政府在国家的战略布局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拓展与发展程度相关的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特色产业领域的合作,以提升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开放度和经济实力。
申恒亮[6](2014)在《细旦异形腈纶结构性能分析及产品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化学纤维因其高产和多功能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化学纤维中,异形纤维以不同的纤维原料和多样的截面形状大大的改善了纤维的性能,广泛应用于衣着、装饰及产业用纺织品三大领域。目前,人们对涤纶纤维的异形化研究较多,而对聚丙烯腈纤维的异形化研究较少。本课题针对异形化的聚丙烯腈纤维—Dralon细旦纤维进行研究。从Dralon腈纶纤维的结构性能及其产品进行分析和研究,为聚丙烯腈纤维异形化的研究提供借鉴之处。研究表明:(1)针对Dralon细旦异形腈纶结构特点及其产品,通过实验对Dralon细旦异形腈纶和日产腈纶纤维的横截面、拉伸性能、输水性和染色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ralon细旦异形纤维强力与日产腈纶纤维接近,但大于日产腈纶纤维,伸长率小于日产腈纶纤维;Dralon细旦异形腈纶纤维无论是动摩擦系数还是静摩擦系数都大于日产腈纶纤维;Dralon细旦异形腈纶纤维的模量大于日产腈纶纤维;Dralon细旦异形腈纶纤维回潮率大于日产腈纶纤维,吸湿性较日产腈纶纤维要好。(2)针对Dralon细旦异形腈纶纱线性能,本课题通过实验比较Dralon细旦腈纶纤维60/粘胶纤维40纱线与日产腈纶纤维60/粘胶纤维40纱线的力学性能、回潮率和毛羽指数。结果表明:Dralon腈纶纤维60/粘胶纤维40纱线的强力值和回潮率都大于日产腈纶纤维60/粘胶纤维40纱线;其伸长率要小于日产腈纶纤维60/粘胶纤维40纱线;Dralon腈纶纤维60/粘胶纤维40纱线的毛羽指数少于日产腈纶纤维60/粘胶纤维40纱线。(3)针对Dralon细旦异形腈纶服用性能,通过实验对Dralon细旦异形腈纶和日产腈纶织物的顶破强力、抗起毛起球性能、保暖性能、透气性能和透湿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ralon细旦异形腈纶顶破强力、抗起毛起球性能、透气和透湿性能均优于同等条件下的日产腈纶纤维;Dralon细旦异形腈纶纤维保暖性能不如日产腈纶纤维,但相差不大。(4)针对Dralon细旦异形腈纶织物风格,通过实验对Dralon腈纶纤维60/粘胶纤维40织物和日产腈纶纤维60/粘胶纤维40织物的拉伸性能、剪切性能、弯曲性能、压缩性能和表面性能进行测试,采用建立回归方程的方式对其硬挺度、丰满度和滑糯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ralon腈纶纤维60/粘胶纤维40织物的硬挺度、丰满度和滑糯度都要好于日产腈纶纤维60/粘胶纤维40织物。
李璟[7](2012)在《纱线选择及组织设计对毛衫面料风格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如今,在毛衫的穿着上,人们的要求已不单单是保暖,而是更加要求毛衫的时装感和个性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对于毛衫风格感,时尚感以及多样化的需求,对毛衫设计与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就引申了毛衫风格化设计的必然性。毛衫设计作为服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服装风格化设计的发展,对于影响毛衫设计的各个要素就有了更进一步的分化以及深入研究的必要性。作为服装设计三大元素之一的面料是直接影响服装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毛衫这一特殊的服装分类中,面料有着更为广阔的设计空间。影响毛衫面料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纱线的选择以及组织设计应用对面料的肌理、质感以及风格有着最为直观的影响。因此,与纱线和组织肌理相结合的风格化毛衫面料设计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研究的重点是结合纱线及组织设计这两大方面的风格毛衫面料设计特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不同类型纱线的特点以及纱线对于毛衫面料的影响方面,其中主要表现在不同原料的纱线对于面料色彩和质感上的影响以及纱线粗细对于面料质感的影响。(2)组织的基本分类描述以及不同组织在织物表现上的肌理特点。(3)对毛衫进行风格分类,其中有简约风格、休闲风格、浪漫风格、概念化风格、民俗风格以及前卫风格。(4)从不同风格的毛衫面料设计入手,结合纱线和组织对不同风格类型毛衫中的面料设计进行细化研究。深化纱线选择和组织设计对于毛衫面料风格的影响,深入研究组织的各种组合应用以及创新,探索其在毛衫面料风格设计中的应用。(5)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民俗风格面料开发设计实践。本文对于风格感毛衫面料的研究和探索,对于毛衫面料设计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开发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对其他类型针织产品设计开发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促进针织设计多样化发展。
本刊编辑部,赵永霞,董奎勇,孙立华,赵永霞,丁玉苗,宋富佳[8](2012)在《世界纺织技术进展 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从世界范围来看,纺织技术发展至今,逐渐呈现出5个基本特征,即:传统纺织技术更多地关注纺织产品与生产过程本身;纺织技术呈现出多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态势;纺织技术的复合化应用,推动工艺与装备
王红利,王远,谢光银[9](2011)在《大豆蛋白纤维应用性能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大豆蛋白纤维是高性能、高附加值品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本文通过介绍大豆蛋白纤维的概念、历史现状和产品开发,探讨了大豆蛋白纤维的应用性能及产品发展情况。
陈志蕾[10](2011)在《多组份混纺服用面料的性能优化研究与产品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消费者对服用纺织品性能与风格的要求越来越多,而使用纤维的混纺可以实现织物性能与风格的多样化和高档化。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对环保意识的加强,本文首先选用PTT和PLA纤维作为混纺原料,虽然这两种纤维有诸多优点,却是合成纤维,吸湿性差、静电严重。因此,选用吸湿性好的粘胶纤维与它们混纺,以求达到纤维间性能互补的作用。论文试制了10种不同纤维含量混纺比的PTT/PLA/粘胶混纺纱,并进行一系列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两组份混纺纱的条干指标比三组份混纺纱的条干指标要好;纱线的细度越粗,毛羽指数越大。为进一步确定PTT纤维、PLA纤维和粘胶纤维及其含量对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分别用研制的10组纱线为经纬原料,设计制织了10只试样织物,用于测试分析各组纱线所织面料的服用性能。对PTT/PLA/粘胶混纺面料进行了染整工艺研究,总结得出:在染整后处理中应注意PH值,在中性条件下温度可高一点,碱性条件下温度要低一些。适宜采用分散、活性二步法工艺。在整个染色加工过程中,温度不得高于110℃,后定型温度控制在120℃,不超过30秒钟。接着对这10种PTT/PLA/粘胶混纺面料的各项服用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这10种混纺面料的的耐摩擦色牢度性能都很好。抗起毛起球性随着合成纤维PTT和PLA纤维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纤维素纤维粘胶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弹性回复率和折皱回复性随着PTT和PLA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粘胶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受PTT纤维的影响较大;透湿性随着粘胶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PTT纤维含量的增加而降低,PLA纤维的透湿性好于PTT纤维。通过模糊数学中综合评判的方法得出,当PTT纤维含量为40%,PLA纤维含量为30%,粘胶纤维含量为30%时织物的各项服用性能相对最佳。最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由PTT、PLA、Cooldry、三角异形涤纶丝、棉和麻等不同比例混纺的13种面料,分为A、B、C、D和E五个系列,并对它们进行FAST风格测试和其他服用性能测试,然后运用聚类分析和综合评判的方法对这5个系列的面料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纬密和组织结构对面料的压缩性能有较大影响,延伸性受组织结构的影响较大。(2)纱线直径较粗时,织物的弯曲刚度较大;合成纤维涤纶、PTT和三角异形涤纶丝的弯曲刚度大于粘胶纤维;异性截面纤维的刚性要较圆形普通纤维的大。(3)纬密越小,织物的折皱回复性越好。(4)三角异形涤纶丝的加入改善了织物的透湿性;紧度越小,透湿性也越好。(5)当织物结构较紧密时,其抗起毛起球性也较好。(6)织物的悬垂性与织物的弯曲刚度有直接的关系,抗弯刚度越小,悬垂性越好。(7)大多数异性纤维织物比圆形截面纤维织物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另外,通过模糊数学中聚类分析的方法可以得出:E2与其他织物风格相差最大,第一类织物A2、E4、E5和B、C系列相对较硬挺、有身骨;第二类织物A1、E1、E3和D系列丰满、较柔软;第三类E2自成一类,面料硬挺、丰满。通过综合评判的数学方法发现,面料D1的综合服用性能最好,面料E5的综合服用性能最差。
二、国外化学纤维混纺生产发展动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化学纤维混纺生产发展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纺纱业近期开发新型纱线与提升纱线品质档次情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发新型纱线,提升纱线品质档次,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求 |
2 开发新型纱线,提升纱线品质档次,必须采用先进的纺纱技术与装备,开发新型纤维原料 |
2.1 采用先进的纺纱技术与装备,是开发新型纱线、提升品质档次的重要前提 |
2.1.1 采用在线质量监控技术 |
2.1.2 采用自调匀整技术 |
2.1.3 采用先进的梳理工艺技术 |
2.1.4 细纱采用紧密纺和紧密赛络纺技术 |
2.2 采用多种新型纤维是扩大纱线品种、提升纱线品质档次的重要保障 |
2.2.1 化纤 |
2.2.2 天然纤维 |
3 国内纺纱业近期开发新型纱线与提升纱线品质档次的新动向 |
3.1 纯棉及其混纺纱线正在向“高、精、优”方向发展 |
3.2 色纺纱线向多元化、多品种、高档次方向发展 |
3.2.1 采用多纤原料组合与色彩纤维互配生产色纺纱,改变原来原料单一(棉花)色彩少的格局 |
3.2.2 在色纺纱生产中融入花式纱技术 |
3.2.3 色纺纱向半精纺延伸,提高其产品附加值 |
3.3 利用麻类纤维开发新型纱线 |
3.3.1 亚麻纤维产品开发 |
3.3.2 汉麻纤维的产品开发与应用 |
3.4 开发差异化与功能性新型纱线也是国内纺纱领域的热点 |
3.5 用特种纺纱(或染色)技术与特种纤维材料开发的特种纱线,也是近期纱线发展的新动向 |
3.5.1 纯天然色素混纺纱 |
3.5.2 用水溶性维纶纤维伴纺技术来开发新型纱线 |
3.5.3 用万能包纱技术生产多种包芯纱与包覆纱 |
3.5.4 强捻纱与反捻纱(S捻纱) |
3.5.5 丝麻纤维 |
3.5.6 海藻纤维 |
(2)对国内新型纤维与纱线开发最新动向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展示的新型纤维有四大亮点 |
1.1 各种原液染色纤维登台亮相 |
1.2 用石墨烯新型纳米材料制成的石墨烯纤维引起高度关注 |
1.3 莫代尔、莱赛尔等高端纤维素纤维在国内实现产业化, 成为我国化纤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
1.4 差别化与功能性纤维展示品种明显增多, 为纺织企业开发新型纱线与面料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1.4.1 展示的功能性再生纤维素纤维都有显着特征 |
1.4.2 生产功能性合成纤维的企业与纤维品种众多 |
1) 杭州奔马化纤纺丝有限公司 |
2) 午和 (江苏) 差别化纤维有限公司 |
3) 上海德福伦化纤公司 |
4) 上海正家牛奶丝科技公司 |
2 纱线发展的新动向 |
2.1 色纺纱与花式纱是纱线展的热点, 呈现“百花齐放, 百家争艳”的态势 |
2.2 积极采用差异化功能性纤维, 扩大功能性纱线生产, 调整纱线结构 |
2.3 用新型纺纱技术生产的纱线呈现出使用原料与生产品种多样化, 并向多用途方向拓展 |
2.4 常规纱线生产企业正在向集约化与精品化生产方向发展 |
2.4.1 走集约化之路, 实现规模化生产, 降低成本 |
2.4.2 走精品化之路, 以质取胜 |
(3)涤棉纺织面料的回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废旧纺织品的回收研究进展 |
1.2.1 废弃纺织品中纤维素的化学法回收 |
1.2.2 废弃纺织品中聚酯纤维的化学法回收 |
1.3 静电纺丝法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研究进展 |
1.3.1 静电纺丝法的理论研究 |
1.3.2 静电纺纳米纤维膜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 |
1.3.3 静电纺丝法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情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废旧涤棉面料前处理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二组份测定 |
2.2.3 洗涤漂白处理 |
2.2.4 漂白后溶解处理 |
2.2.5 面料的活化处理 |
2.2.6 活化后面料的电镜观察 |
2.2.7 红外光谱分析 |
2.2.8 X射线衍射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废旧涤棉面料组分溶解分离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单因素分析法分析溶解效果 |
3.2.3 回归正交实验分析溶解效果 |
3.2.4 电镜分析 |
3.2.5 红外光谱分析 |
3.2.6 X射线衍射分析 |
3.2.7 溶剂重复使用率的研究 |
3.2.8 回收的纤维素粉末性质 |
3.3 剩余涤纶的回收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4 静电纺丝法制备纳米纤维素纤维膜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溶剂[Amim]Cl的粘度特性 |
4.2.3 纺丝液的制备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1 高压静电大小对纺丝的影响 |
4.3.2 纤维素与PVA的质量比对纺丝的影响 |
4.3.3 接收板距离对纺丝的影响 |
4.3.4 推进压力对纺丝的影响 |
4.3.5 纺丝液中溶质质量浓度对纺丝的影响 |
4.3.6 纺丝液中NaCl用量对纺丝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静电纺纳米纤维素纤维膜的基本性能测试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电镜观察纤维膜 |
5.2.3 纤维膜的红外分析 |
5.2.4 纤维膜的热重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4)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AUTEFA Solutions(奥特发) |
Benninger(贝宁格) |
Brcker(布雷克)+Graf(格拉夫)+Novibra(诺维巴)+Suessen(绪森) |
Brcker(布雷克) |
用于短纤维纺纱和捻线的钢丝圈和钢领 |
皮辊维护和保养的相关设备 |
Graf(格拉夫) |
适用于短纤纺纱的高端针布 |
用于短纤维纺纱的创新精梳锡林和顶梳 |
梳棉针布的保养维护设备 |
Novibra(诺维巴) |
Suessen(绪森) |
Eli Te?倚丽特?升级版紧密纺系统 |
HP-GX 4010升级版摇架 |
优质纺纱元件和备件 |
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 |
Groz-Beckert(格罗茨-贝克特) |
恒天立信(Fong's) |
Huntsman Textile Effects(亨斯迈纺织染化) |
佶龙集团 |
济南天齐特种平带有限公司 |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北京经纬纺机新技术有限公司 |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 |
Karl Mayer(卡尔迈耶) |
KORNIT DIGITAL(康丽数码) |
LMV(朗维) |
Loepfe(洛菲) |
Oerlikon Manmade Fibers(欧瑞康化学纤维) |
Rieter(立达) |
Santoni(圣东尼) |
SAURER(卓郎) |
Schlafhorst(赐来福) |
卓朗专件 |
Savio(萨维奥) |
SDL Atlas(锡莱亚太拉斯) |
陕西宝成航空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SSM(歇勒·施威特·梅特勒) |
Thies(第斯) |
Trützschler(特吕茨勒) |
USTER(乌斯特) |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Zimmer(齐玛) |
(5)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新殖民主义研究 |
1.2.2 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研究 |
1.2.3 中非合作研究 |
1.2.4 中亚合作研究 |
1.2.5 中南美洲研究 |
1.2.6 优惠贸易安排研究 |
1.2.7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界定和发展现状 |
2.1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
2.1.1 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 |
2.1.2 最不发达国家 |
2.1.3 内陆国家 |
2.1.4 小岛国 |
2.2 收入划分标准的历史回顾 |
2.3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基本社会属性特征 |
2.3.1 人口特征 |
2.3.2 地理面积特征 |
2.3.3 贫困特征 |
2.3.4 基本医疗服务特征 |
2.3.5 国民教育特征 |
2.3.6 政体特征 |
2.3.7 与台湾之外交关系 |
2.4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基本资源属性特征 |
2.4.1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原油资源属性特征 |
2.4.2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天然气资源属性特征 |
2.4.3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煤炭资源属性特征 |
2.4.4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属性特征 |
2.4.5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属性特征 |
2.4.6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属性特征 |
2.4.7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属性特征 |
2.5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基本经济属性特征 |
2.5.1 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
2.5.2 铁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
2.5.3 港口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
2.5.4 航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
2.5.5 通讯基础设施状况 |
2.5.6 电力及能源供应结构状况 |
2.5.7 各项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
2.5.8 货物和服务贸易贸易增长状况 |
2.5.9 债务情况 |
2.6 关于数据的说明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和投资中的地位 |
3.1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
3.1.1 商品贸易整体情况 |
3.1.2 商品贸易出口结构特征 |
3.1.3 商品贸易进口结构特征 |
3.1.4 商品贸易的出口区域结构特征 |
3.1.5 商品贸易的进口区域结构特征 |
3.1.6 服务贸易总额情况 |
3.1.7 服务贸易结构情况 |
3.2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投资中的地位 |
3.2.1 对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回顾 |
3.2.2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回顾 |
3.2.3 2010 年世界投资新动向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贸易状况 |
4.1 中国与亚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
4.1.1 中国与东亚国家 |
4.1.2 中国与西亚国家 |
4.1.3 中国与南亚国家 |
4.1.4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 |
4.1.5 中国与中亚国家 |
4.2 中国与非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
4.2.1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关系的新发展 |
4.2.2 中国与东部非洲国家 |
4.2.3 中国与西部非洲国家 |
4.2.4 中国与南部非洲国家 |
4.2.5 中国与北部非洲国家 |
4.2.6 中国与中部非洲国家 |
4.3 中国与欧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
4.3.1 中国与欧洲中低收入国家的贸易状况 |
4.3.2 中国与欧洲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的国别分析 |
4.4 中国与中南美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
4.4.1 中国与中南美洲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状况 |
4.4.2 中国与中南美洲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的国别分析 |
4.5 中国与中低收入小岛国的贸易状况 |
4.5.1 中国与中低收入小岛国贸易状况概括 |
4.5.2 中国与主要中低收入小岛国贸易的国别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非服务贸易的现状和策略选择 |
5.1 非洲服务贸易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极端状况 |
5.2 中国服务贸易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的状况未改变 |
5.3 中非服务贸易合作现状 |
5.3.1 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
5.3.2 现代服务贸易快速起步 |
5.3.3 中非服务合作中的问题 |
5.4 中非服务贸易合作的策略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对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投资 |
6.1 2011 年中国对外投资状况 |
6.1.1 投资流量再创新高 |
6.1.2 对大洋洲、非洲、欧洲投资快速增长,对北美洲投资略有下降 |
6.1.3 大部分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 |
6.1.4 地方企业对外投资活跃 |
6.1.5 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 |
6.1.6 投资领域不断扩大 |
6.2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
6.2.1 全球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 |
6.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 |
6.2.3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 |
6.3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的分行业发展状况 |
6.3.1 电力行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
6.3.2 矿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
6.3.3 农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
6.3.4 银行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
6.3.5 制造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
6.4 中低收入国家投资吸引力和潜能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目前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合作机制及特点 |
7.1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经贸合作机制及特点 |
7.1.1 多哈回合中国融入以 G20 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形成集团化谈判机制 |
7.1.2 中国已启动与中低收入国家自贸区建设的经贸合作机制布局 |
7.1.3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自贸区建设以税率优惠和贸易便利化为中心 |
7.1.4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货物贸易开放灵活性较高 |
7.1.5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服务贸易协议开放程度较高 |
7.1.6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的长期援助成为关系发展的纽带 |
7.2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7.2.1 自贸区建设满足中国对资源性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高度需求 |
7.2.2 中国面临亚太区域经贸合作机制重叠交叉复杂性增加的困局 |
7.2.3 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机制覆盖范围小、常态机制缺乏 |
7.2.4 中国与欧洲区中低收入国家合作机制被欧洲发达国家给惠政策冲淡 |
7.2.5 中国与金砖国家间合作机制存在制度化缺陷 |
7.2.6 中国较金钻中低收入国家对外经贸合作机制显着匮乏 |
7.2.7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间发展规划仍未列入中国战略发展之中心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及实施 |
8.1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制定背景 |
8.1.1 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模式渐失去经济增长之拉动力 |
8.1.2 低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缓慢,亚洲周边国家争抢低端制造业的转移 |
8.1.3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受阻,实现当地就业目标难度依旧、 |
8.1.4 中国低端制造业强大的出口竞争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意愿增强 |
8.1.5 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市场引人关注 |
8.2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目标 |
8.2.1 确保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
8.2.2 确保中国经济转型的加速推进 |
8.2.3 确保中国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
8.2.4 确保中国对外投资的稳步推进 |
8.2.5 确保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
8.3 中国与总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原则 |
8.3.1 坚持与树立世界大国形象相结合 |
8.3.2 坚持以互利共赢作为合作的基本出发点 |
8.3.3 坚持与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 |
8.3.4 坚持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协调 |
8.3.5 坚持以更新劳动密集型产业维护就业稳定相结合 |
8.4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政策选择 |
8.4.1 加快制定以发展为目标促进 LMI 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中长期战略纲要 |
8.4.2 从制度层面建立政府间、高层间定期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 |
8.4.3 加快制定和实施对 LMI 国家的新贸易优惠安排时间表 |
8.4.4 加快制定对 LMI 国家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 |
8.4.5 加强我国相关部门间会商制定对 LMI 国家投资的社会责任指南 |
8.4.6 构建促进 LMI 国家政府能力建设以及政府间的合作保障体系 |
8.4.7 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的达成并积极推进更广泛的贸易自由化 |
8.4.8 建设面向国企和民企的公开平等的投资绿色通道和保障机制 |
8.4.9 分类指导过剩产能在 LMI 国家的全产业再造 |
8.4.10 推进服务业对外合作交流营造有利于是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
8.4.11 优化对 LMI 国家援助下的人才培养结构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细旦异形腈纶结构性能分析及产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 |
1.2 合成纤维和再生纤维 |
1.3 聚丙烯腈纤维的技术研究 |
1.4 本课题开展的背景及意义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Dralon纤维性能检测 |
2.1 Dralon腈纶纤维生产工艺 |
2.2 形态表征测试 |
2.3 吸湿性能测试 |
2.4 力学性能测试 |
2.5 表面性质测试 |
2.6 碳排放量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ralon纤维纱线设计与结构性能研究 |
3.1 纱线设计 |
3.2 实验原料 |
3.3 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
3.4 纱线吸湿性测试与分析 |
3.5 纱线毛羽测试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ralon纤维产品设计 |
4.1 织物设计 |
4.2 织造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
4.3 织物染整加工初探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ralon纤维产品服用性能研究 |
5.1 系列产品准备 |
5.2 面料力学性能研究 |
5.3 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研究 |
5.4 面料热湿舒适性能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织物风格测试与评判 |
6.1 织物风格的测试与评定方法 |
6.2 织物风格的客观评定方法 |
6.3 织物风格的评定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7)纱线选择及组织设计对毛衫面料风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内外毛衫设计与生产的情况介绍 |
1.2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1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2 课题的研究方法 |
2 纱线的分类和特征以及对面料的影响 |
2.1 纱线的分类及特征 |
2.1.1 纯纺类纱线的种类及特征 |
2.1.2 混纺类毛线的种类及特征 |
2.1.3 新型纱线 |
2.2. 纱线选择对面料的影响 |
2.2.1 纱线选择对面料色彩的影响 |
2.2.2 纱线选择对面料质感的影响 |
3 组织的分类和特征以及对面料的影响 |
3.1 组织的基本分类及特征 |
3.1.1 基本组织的种类及特征 |
3.1.2 花色组织的种类及特征 |
3.2 组织设计对面料的影响 |
3.2.1 组织设计对面料色彩的影响 |
3.2.2 组织设计对面料肌理的影响 |
4 纱线选择及组织设计对毛衫面料风格的影响 |
4.1 毛衫面料风格的基本分类 |
4.2 纱线选择及组织设计对毛衫面料风格的影响 |
4.2.1 纱线选择及组织设计对简约风格毛衫面料的影响 |
4.2.2 纱线选择及组织设计对休闲风格毛衫面料的影响 |
4.2.3 纱线选择及组织设计对浪漫风格毛衫面料的影响 |
4.2.4 纱线选择及组织设计对概念化风格毛衫面料的影响 |
4.2.5 纱线选择及组织设计对民俗风格毛衫面料的影响 |
4.2.6 纱线选择及组织设计对前卫风格毛衫面料的影响 |
4.3 毛衫设计发展趋势 |
5 面料开发设计实践 |
5.1 作品设计灵感来源 |
5.2 作品设计的思路及风格 |
5.3 设计作品展示 |
6 结论 |
6.1 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6.2 本论文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8)世界纺织技术进展 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纺织技术发展回顾 |
特征一:传统纺织技术更多地关注纺织产品与生产过程本身 |
特征二:纺织技术呈现出多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态势 |
特征三:纺织技术的复合化应用,推动工艺与装备的快速发展 |
特征四:在纺织技术发达国家,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
特征五:中国已经成为纺织技术发展的主体力量 |
二、纺织技术发展方向 |
保障原料供给 |
保护生态环境 |
节约资源能源 |
满足社会新需求 |
三、纺织技术发展展望 |
纺织技术助力时尚产业 |
纺织技术助力材料产业 |
蕴含商机的技术发展方向 |
纤维材料领域专家盘点 |
一 进展纤维素纤维纺丝新技术 |
二 进展高效低成本聚合物纳米纤维成形技术 |
一 进展旧涤纶纺织品的回收利用产业化技术研究 (3 000 t/a生产线) |
二 进展以废聚酯瓶为原料的液相增粘直纺工业丝产业化研究项目 (5 000 t/a生产线) |
一 进展使用钛系催化剂及复合稳定剂, 在30 t/d装置批量生产表明, 生产能力提高了12%以上, 切片黄色指数小于2 |
二 进展以吴江恒力及盛虹集团为代表的聚酯生产企业, 实现了单丝线密度小于0.3 D的高品质、大批量聚酯纤维生产 |
一 进展天然高分子材料莲纤维的开发 |
二 进展天然植物纤维资源、纤维素新产品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技术 |
一 进展膜裂法聚四氟乙烯纤维工业化技术 |
一 进展明确了职业人员和公众在电磁场中的暴露限值, 可据现场实际电场强度计算得到应穿着多少屏蔽效能的防护服 |
二 进展电磁屏蔽纺织品的屏蔽效能、耐久性和穿着舒适性显着提高, 实现了“轻、软、薄、 (频段) 宽”的要求 |
三 进展基础纺织品和金属纤维的特殊结构设计, 使之对电磁波形成强散射和选择性透通, 实现雷达隐身 |
专家盘点纺纱领域 |
一 进展上海二纺机全力打造新一代集体落纱长细纱机 |
一 进展铜陵松宝公司研发的细纱短车自动落纱 |
二 进展苎麻生物脱胶技术日趋完善, 并开始向其他企业输出生物脱胶菌种 |
一 进展通过改变细纱机纱条的联接方式 (错位接头) , 使机械式紧密纺成为真正的紧密纺纱适用技术 (Rotorcraft (罗托卡夫特) 公司推广) |
二 进展环锭纺纱机自动 (智能) 落纱技术 |
专家盘点织造领域 |
一 进展高效、智能、模块化应用, 以拓展织机的性能及效率 |
二 进展高效节能、降耗技术 |
三 进展国产高档剑杆织机主电机直接驱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
针织领域专家盘点 |
一 进展超细针距圆纬针织技术Santoni |
二 进展积极式花经轴驱动技术Karl Mayer |
服装领域专家盘点 |
一 进展TELMAT推出人体测量装置SYMCAD IITELMAT |
本刊推荐 |
(9)大豆蛋白纤维应用性能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概念 |
2 大豆蛋白纤维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
3 大豆蛋白纤维的产品开发性能及研究进展 |
3.1 大豆蛋白纤维纯纺 |
3.2 大豆蛋白纤维与棉纤维的混纺 |
3.3 大豆蛋白纤维与大麻纤维混纺 |
3.4 大豆蛋白纤维与山羊绒混纺 |
3.5 大豆蛋白纤维与真丝产品混纺 |
3.6 大豆蛋白纤维与化学纤维混纺 |
3.7 大豆蛋白纤维与其他生态纤维混纺 |
4 结语 |
(10)多组份混纺服用面料的性能优化研究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多组份混纺服用面料的研究现状 |
1.1.1 国外混纺服用面料的研究现状 |
1.1.2 国内混纺服用面料的研究现状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2.1 目的意义 |
1.2.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多组份混纺服用面料试样的制备 |
2.1 纤维原料的选择 |
2.1.1 常见纤维在混纺织物中的作用 |
2.1.2 PTT 纤维及其特性 |
2.1.3 PLA 纤维及其特性 |
2.1.4 Cooldry 纤维及其特性 |
2.1.5 粘胶纤维及其特性 |
2.1.6 棉纤维及其特性 |
2.1.7 麻纤维及其特性 |
2.1.8 天丝及其特性 |
2.2 实验设计 |
2.2.1 实验设计 |
2.2.2 实验原料 |
2.3 纱线试样的制备 |
2.3.1 纱线线密度及捻度设计 |
2.3.2 纺纱工艺流程 |
2.3.3 原料准备 |
2.3.4 开清棉工序 |
2.3.5 梳棉工序 |
2.3.6 并条工序 |
2.3.7 粗纱工序 |
2.3.8 细纱工序 |
2.3.9 络筒工序 |
2.4 面料试样的制备 |
2.5 后整理 |
2.5.1 烧毛 |
2.5.2 退浆 |
2.5.3 拉幅预定型 |
2.5.4 染色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组份混纺纱线的性能研究 |
3.1 纱线的细度不匀 |
3.1.1 纱线细度不匀的测试方法 |
3.1.2 纱线细度不匀的影响因素 |
3.1.3 纱线细度均匀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 纱线的毛羽 |
3.2.1 纱线毛羽测试方法和原理 |
3.2.2 纱线毛羽的特征指标 |
3.2.3 纱线毛羽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 纱线的强力 |
3.3.1 纱线强力的测试方法 |
3.3.2 影响短纤维纱强伸度的因素 |
3.3.3 纱线强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 纱线的弹性 |
3.4.1 纱线弹性的测试方法 |
3.4.2 纱线弹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组份混纺服用面料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
4.1 耐摩擦色牢度 |
4.1.1 耐摩擦色牢度测试方法 |
4.1.2 耐摩擦色牢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 起毛起球性 |
4.2.1 起毛起球性影响因素 |
4.2.2 抗起毛起球性测试方法 |
4.2.3 抗起毛起球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 弹性回复性 |
4.3.1 弹性回复性测试方法 |
4.3.2 弹性回复率测试结果与分析 |
4.4 折皱回复性 |
4.4.1 折皱回复性测试方法 |
4.4.2 折皱回复性影响因素 |
4.4.3 折皱回复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4.5 透湿性 |
4.5.1 透湿性测试方法 |
4.5.2 透湿量测试结果与分析 |
4.6 PTT/PLA/粘胶混纺织物模糊综合评判 |
4.6.1 模糊关系矩阵~R 的建立 |
4.6.2 权系数向量集~A 的建立 |
4.6.3 综合评判结果~B 的确定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元混纺服用面料的设计开发及其服用性能研究 |
5.1 织物FAST 风格测试 |
5.1.1 FAST 测试系统的简介 |
5.1.2 试样准备 |
5.1.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 耐摩擦色牢度 |
5.3 拉伸弹性 |
5.4 折皱回复性 |
5.5 透湿性 |
5.6 抗起毛起球性 |
5.7 悬垂性 |
5.7.1 悬垂性测试方法 |
5.7.2 悬垂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5.8 透气性 |
5.8.1 透气性测试方法 |
5.8.2 透气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5.9 开发面料服用性能的模糊数学分析 |
5.9.1 模糊聚类分析 |
5.9.2 综合评判分析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附录1 |
附录2 |
四、国外化学纤维混纺生产发展动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纺纱业近期开发新型纱线与提升纱线品质档次情况探析[J]. 泮志连,姜云水,程四新,章友鹤.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4)
- [2]对国内新型纤维与纱线开发最新动向评析[J]. 程四新,章友鹤,赵树超,赵连英,吕林军.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1)
- [3]涤棉纺织面料的回收技术研究[D]. 门明峰.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4)
- [4]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回顾[J]. 李波,马磊,陈佳,张荫楠,宋富佳. 纺织导报, 2015(07)
- [5]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研究[D]. 肖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12)
- [6]细旦异形腈纶结构性能分析及产品设计[D]. 申恒亮. 东华大学, 2014(05)
- [7]纱线选择及组织设计对毛衫面料风格的影响[D]. 李璟. 西安工程大学, 2012(07)
- [8]世界纺织技术进展 回顾与展望[J]. 本刊编辑部,赵永霞,董奎勇,孙立华,赵永霞,丁玉苗,宋富佳. 纺织导报, 2012(01)
- [9]大豆蛋白纤维应用性能的探讨[J]. 王红利,王远,谢光银. 中国纤检, 2011(15)
- [10]多组份混纺服用面料的性能优化研究与产品开发[D]. 陈志蕾. 浙江理工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