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岩溶与水土流失灾害

黄土岩溶与水土流失灾害

一、黄土喀斯特与水土流失灾害(论文文献综述)

郭应军[1](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碳社区建设试点指南》、《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明确指出了绿色化、清洁化、便利化、低碳化是中国农村能源发展的根本方向。截止2015年中国南方已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达2.25×104km2,进入了石漠化治理成效巩固与降低能源贫困的攻坚期,《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计划治理石漠化不低于2.0×104km2,亟需开展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与低碳社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对推动石漠化治理、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然地理学理论框架以及能源阶梯理论、能源堆积理论、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等,针对石漠化治理中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机制,能源消费结构、农业废弃物资源量、多元能源优化机制、多元主体的职责与策略、低碳社区发展模式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以贵州高原山区及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2017-2021年分6次在3个研究区的25个行政村、671家农户近2000人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与低碳社区发展模式的数据的调查和数据采集,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数理模型等方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发展模式的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系统研究,重点阐明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与户均农业废弃物(秸秆与畜禽粪便)可能源化量,揭示农村能源结构优化机制,提出低碳社区发展模式与技术,并进行示范验证与推广,为石漠化治理与低碳社区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发现了喀斯特石漠化农村面临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贫困严重、能源普遍服务难等问题:薪柴与煤炭成为主要燃料,阐明了不同等级石漠化区能源消费模式:潜在-轻度石漠化区形成以煤炭为主的炊事、取暖、烘玉米的模式,以薪柴为主生产用能(煮猪食)模式,户均能源消费量为5646kgce,其中煤炭为3772kgce,薪柴为1381kgce;中-强度石漠化区形成以薪柴为主、电力为辅的炊事用能模式、薪柴为主的取暖模式,户均能源消费量为3593kgce,其中薪柴为2791kgce;无-潜在石漠化形成以薪柴为主、电力为辅的炊事用能模式,以薪柴为主、煤炭为辅的取暖用能模式,以煤炭(烤烟加工)和薪柴(煮猪食)为主的生产用能模式,户均能源消量为5069kgce,其中薪柴为3495kgce,煤炭为385kgce。突破了能源消费结构与生态环境效益相互割裂的局限,原创性的提出的状态方程,将薪柴消费、森林生态阈值、状态值与石漠化等级的关系量化。(2)揭示了户均农业废弃物可能源化与石漠化等级成复杂关系,户均秸秆可能源化量随石漠化等级提高成明显下降趋势;户均禽畜粪便可能源化量随石漠化等级提高而明显增加趋势;农业废弃物总量与石漠化等级关系关联性较弱。农业废弃物可能源量与石漠化等级成复杂关系,秸秆可能源化量随石漠化等级提高逐渐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即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81.07kgce)<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区(777.74kgce)<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区(1332.91kgce);禽畜粪便可能源化量随石漠化等级提高而增多,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区(1028.86kgce)<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区(1535.7kgce)<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区(2103.29kgce),农业废弃物总量与石漠化等级关系不明显(2300~2400kgce)。(3)提出了救济、实物置换、舆论、竞争等机制,并从多元主体视角提出了优化策略。救济机制:中央政府通过立法保障、重大战略规划、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政策等促进能源结构整体优化,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性法律法规、政策等推进能源项目落地。实物置换机制,农户以秸秆与畜禽粪便置换能源企业的能源最终产品。舆论机制,发挥农村社区熟人社会的舆论作用,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低成本、高效运行的决策机制。竞争机制,低收入、中低收入农户对薪柴选择上影响不明显但内部差异较大,中收入农户对薪柴种类选择上影响上较为明显但内部差异明显,中高收入、高收入农户对薪柴选择上影响差异明显但内部差异小。优化机制研究突破了以技术研发为主的路径依赖,从微观机制研究和宏观的优化策略相结合视角进行研究。(4)创建了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防治商品能源化与混农林业复合经营低碳社区模式(毕节低碳社区模式)、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治理电热化与特色高效林产业规模经营低碳社区模式(关岭-贞丰低碳社区模式)、山地槽谷石漠化防治可再生能源化与世界遗产旅游业权衡经营低碳社区模式(施秉低碳社区模式)。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特征、资源禀赋等,构建了中国南方喀斯特3种模式8种亚模式,毕节模式户均年消费量为3000~4200kgce、年成本为4600元左右,关岭-贞丰模式年消费量为900~1300kgce、年成本为1800~2900元,施秉模式模式户均年消费量为2100~3200kgce、年成本为1900~2400元。提出了数理模型,将环境效益货币化,表明优化后的能源结构具有促进低碳社区发展的功能。

江雯,汪军红,孙鹏,汪文,乔欣瑞,简宁杰,韩乐薇[2](2022)在《大别山区不同降雨和植被条件下梯地产流产沙特征》文中提出大别山区是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主要区域之一,为探究不同时间尺度下不同降雨等级和植被类型对产流产沙影响,基于霍山县水土保持试验站2011—2018年的试验小区自然降雨及产流产沙量观测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次降雨事件的时间序列分析中,2011—2018年次降雨存在雨量更大、雨势更急的趋势,茶叶相对于黄豆等其他植被,具有显着的保沙能力,且其减沙效益高于减流效益,8年的黄豆种植使得土壤侵蚀愈发严重。(2)在99%的置信水平下,黄豆的产沙风险是茶叶的21.29倍。(3)随着降雨等级提升,产沙风险也逐步提升,其中暴雨和大暴雨产沙风险较其他降雨等级显着提升。(4)茶叶出现产沙与瞬时雨强相关,雨强对产沙的重要性高于雨量,黄豆多由产流而导致产沙,雨量对产沙的重要性高于雨强,各因子对茶叶的评价平均精度高于黄豆。(5)黄豆处于三叶期—开花期和结荚期—成熟期时具有较好的保水保沙效益,而三叶期—开花期产流产沙峰值主要由于高水平的雨量雨强导致。研究结果较好地显示了茶叶和黄豆在不同降雨及生长状态下的产流产沙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大别山地区以减少水土流失为目的的植被种植与管护提供科学依据。

种国双,海月,郑华,徐卫华,欧阳志云[3](2021)在《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严重,虽然通过石漠化治理措施遏制了整体扩张趋势,但是治理形势并不乐观,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针对中国西南石漠化治理存在的治理成果难以有效维持、无法彻底消除人地矛盾、治理难度不断提高等问题,在系统梳理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特殊性、石漠化成因、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的基础上,从重视区域整体治理与系统修复、探索喀斯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途径、加强喀斯特地区生态补偿、探索喀斯特地区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机制四方面,提出了面向区域整体治理与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李瑞,盘礼东[4](2021)在《岩石裸露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现状及石漠化因子研究存在的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基岩裸露是喀斯特地区的常见现象,形成了类似荒漠景观的"石漠化",而石漠化的发生发展影响了区域土壤侵蚀机理和结果,故需加大石漠化因子(D)与水土流失定量关系研究,以便修正土壤流失方程。因此,在中外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总结了岩石裸露对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相关研究现状。结果表明,岩石裸露对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论较为离散,主要观点可分为2大类:一类观点认为,随着坡面岩石裸露率的增加,水土流失呈线性、二次函数及指数等趋势衰减,其中以指数衰减为主要方式;另一类观点认为,岩石裸露对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具有复杂性,与坡度、土壤类型、降雨阶段及岩石裸露率区间等有关,在一定条件下,随着岩石裸露率的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对于我国喀斯特区D因子研究现状,主要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相关定量观测试验较少,致使RUSLE等常用土壤流失方程在喀斯特地区的应用受到较大限制;二是野外定位观测作为研究土壤侵蚀各因子的重要手段,但在喀斯特地区建造天然岩溶裸露小区的难度极大。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喀斯特区石漠化因子(D)的定量研究及相关土壤流失方程的修正提供参考。

刘晓林,刘超群,邝高明,史燕东,李树波[5](2021)在《不同空间尺度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强度判定适用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不同空间尺度植被覆盖度在岩溶区土壤侵蚀强度判别中的适用性,参照SL 461-2009《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采用MODIS、Landsat8、高分1号3种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反演了植被覆盖度,结合基岩裸露率、地形坡度和地类因子,进行了岩溶区土壤侵蚀强度判别,对比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植被覆盖度和土壤侵蚀计算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MODIS、Landsat8、高分1号3种影像基本都能反映研究区植被覆盖的相对状况,空间趋势大致相同,但局部有所差异,基于MODIS和Landsat8影像的植被覆盖度在各个等级分布面积趋势大致相同,高分1号则表现出明显差异。3种影像得到的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趋势特征与植被覆盖度大致相同,植被覆盖度影像空间分辨率越高计算得到的土壤侵蚀越严重,基于高分1号影像计算的土壤侵蚀强度高于Landsat8影像的结果,基于Landsat8影像计算的土壤侵蚀强度高于MODIS影像的结果。因此,进行岩溶区土壤侵蚀强度判别时,植被覆盖度因子的选择至关重要,需进行尺度适用性评价。

李刚[6](2021)在《排土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露天开采形成的排土场由于结构松散、土壤质量差等因素极易造成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目前关于矿区排土场土壤侵蚀机理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地域性的较大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一致也导致了研究结论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分析各学者研究结果,归纳总结了排土场土壤侵蚀机理和影响因素,旨在为以后科研中能够全面系统的研究排土场土壤侵蚀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张卜平,朱兴华,成玉祥,张智锋,孙恒飞,蔡佳乐[7](2021)在《黄土潜蚀机理及其致灾效应研究综述》文中指出黄土潜蚀指地表水沿黄土大孔隙、节理裂隙等优势渗流通道饱水入渗时对黄土产生的渗透潜蚀、冲刷搬运及浸水湿陷作用。黄土由于水敏性、结构面发育、优势渗流等特点,导致黄土地区潜蚀广泛发育,且黄土潜蚀具有显着的致灾效应,使得潜蚀诱发的黄土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及防治研究愈发复杂。文章首先梳理了黄土潜蚀的基本概念,在总结黄土潜蚀主控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黄土潜蚀的成因机理,延伸了黄土潜蚀致灾效应的基本内涵。最后根据黄土潜蚀研究现状,对未来黄土潜蚀研究作了简要展望,指出今后需更加重视黄土潜蚀在黄土地质灾害链中关键链接作用方面的研究。文章针对黄土地区潜蚀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初步思考,旨在为后续的黄土潜蚀致灾效应研究提供科学建议。

李琳,李玉辉,周洁[8](2021)在《地理研学育人选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学是让知识的学习从记忆过程转向自主发现、研究的实践过程。基于育人目标与地理育人范例分析,提出具有"现实性、历史性、先进性、社会学、综合性、未来性"六性的地标地理研学范例,既符合新时期教育育人目标,又紧密围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核心发展观念,探索出实践内容"可触、可观、可辨"的时空属性。城市立交桥与城市河流是适宜新时期的地标地理范例,以此为出发点,提出建设自然学习中心与城市历史文化学习中心的构想和建议,可作为完善、深化研学基地的参考策略之一。

冯春艳[9](2021)在《“地貌”练习题》文中认为

郎燕,刘宁,刘世荣[10](2021)在《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生态屏障带水土流失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气候和地形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屏障带中的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但是,针对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水土流失时空格局变化,特别是未来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水土流失变化趋势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以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为研究对象,利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定量分析了该区在2000—2015年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预测了在RCP2.6和RCP4.5的未来气候情景下及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水土流失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在植被恢复的积极作用下,水土流失显着缓解;(2)川滇地区的西南部因植被盖度的增长和降雨的减少水土流失显着缓解,但四川省境内人口密集区农田面积增加以及降水增加造成水土流失大幅度加剧;(3)南方丘陵带受降水增加影响导致了部分区域的水土流失恶化;(4)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由于大部分地区降雨将减少使土壤侵蚀趋于缓解,但四川、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带大部分地区仍然面临未来农田面积增加带来的水土侵蚀压力。考虑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降雨减少的趋势,建议在黄土高原地区提高草地在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占比,在减少耗水量的同时维持地表盖度,缓解水土侵蚀;此外,各区域仍需控制农田面积,而且需通过加强坡耕地上保水保土耕作措施降低农田区域的土壤侵蚀压力。

二、黄土喀斯特与水土流失灾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土喀斯特与水土流失灾害(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
    第二节 石漠化治理中的农村能源结构与低碳社区
    第三节 农村能源与低碳社区研究进展及其对石漠化治理启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第四节 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石漠化农村能源结构现状与优化潜力
    第一节 石漠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一 能源消费结构与水平
        二 家庭能源消费分析
        三 能源消费模式
        四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方向
    第二节 石漠化农村能源贫困
        一 经济不可支付性
        二 能源可获得性
        三 室内环境污染
        四 影响能源贫困因素
    第三节 基于全量化利用秸秆资源能源化的潜力分析
        一 秸秆资源量及种类构成
        二 秸秆资源空间分布
        三 秸秆全量化利用潜势分析
        四 秸秆资源比较与分析
        五 秸秆资源可能源化资源量
    第四节 基于全量化利用的畜禽粪便资源能源化的潜力分析
        一 畜禽粪便资源量及种类构成
        二 空间分布特征
        三 禽畜粪便全量化利用潜力分析
        四 畜禽粪便资源比较与分析
        五 禽畜粪便可能源化资源量
第四章 石漠化农村能源结构优化机制与策略
    第一节 多元主体能源结构优化机制
        一 救济机制
        二 实物置换机制
        三 舆论机制
        四 竞争机制
        五 多元主体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
    第二节 多元主体的职责与策略
        一 中央政府
        三 地方政府
        三 社区农户
        四 科研机构
        五 能源企业
第五章 能源结构优化与农村低碳社区模式与技术集成
    第一节 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模式耦合关系分析
        一 测量指标体系构建
        二 耦合度测量方法
        三 耦合度测量结果分析
    第二节 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三 模式构建的技术支撑
        四 模式结构与功能特性
        五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第三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二 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研发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能源结构优化技术及集成
第六章 农村低碳社区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推广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 农村低碳社区模式现状与措施布设
        四 农村低碳社区发展模式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五 农村低碳社区发展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与推广
        一 模式问题与优化调整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三 模式可推广应用范围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进展与结论
    第二节 重要成果与创新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大别山区不同降雨和植被条件下梯地产流产沙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径流小区布设
    1.3 指标观测与计算
    1.4 降水事件筛选
    1.5 研究方法
        1.5.1 非参数检验法
        1.5.2 趋势分析
        1.5.3 二项逻辑回归模型
        1.5.4 ROC曲线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植被与降雨等级条件下产流产沙特征
    2.2 不同时间尺度的产流产沙特征研究
        2.2.1 次降雨事件的时间序列分析
        2.2.2 年尺度下不同植被产流产沙分析
        2.2.3 季节和月尺度下不同植被产流产沙分析
    2.3 不同植被与降雨等级影响下的产流产沙
    2.4 不同植被类型产沙量的影响因子定量分析
    2.5 黄豆不同生长阶段产流产沙对比分析
3 结 论

(3)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特殊性及石漠化成因
3 中国石漠化治理模式
    3.1 石漠化治理技术与模式及其示范
    3.2 政府重视并主导治理工程
    3.3 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4 中国西南石漠化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5 面向区域整体治理与绿色发展的未来石漠化治理对策建议
    (1)重视区域整体治理与系统修复。
    (2)探索喀斯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途径。
    (3)加强喀斯特地区生态补偿。
    (4)探索喀斯特地区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机制。

(4)岩石裸露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现状及石漠化因子研究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岩石裸露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现状
    1.1 随岩石裸露率的增加,水土流失呈衰减趋势
    1.2 岩石裸露对水土流失影响的复杂性
2 我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因子研究存在的问题
    2.1 石漠化因子与水土流失关系定量研究较少,常用土壤流失方程的应用受到限制
    2.2 石漠化因子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探讨
3 结 论

(5)不同空间尺度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强度判定适用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技术流程
        (1) 岩溶区界定。
        (2) 土地类型信息。
        (3) 地形坡度计算。
        (4) 植被覆盖度反演。
        (5) 结果对比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植被覆盖度对比分析
    3.2 土壤侵蚀强度对比分析
    3.3 植被对侵蚀结果影响分析
4 结 论

(6)排土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排土场土壤侵蚀机理与研究现状
2 排土场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2.1 地形因素
    2.2 土壤因素
    2.3 植被因素
    2.4 气候因素
    2.5 人为因素
3 结语

(7)黄土潜蚀机理及其致灾效应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黄土潜蚀的基本概念
2 黄土潜蚀的主控因素
    2.1 易潜蚀的土性
    2.2 优势渗流通道
    2.3 水动力条件
        2.3.1 地表水入渗模式
        2.3.2 水动力作用与潜蚀类型划分
3 黄土潜蚀的形成机理
4 黄土潜蚀的致灾效应
    4.1 对单种地质灾害的诱发或加剧效应
    4.2 对地质灾害链的链接效应
5 结论及展望

(8)地理研学育人选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理研学与启示性实例
    (一)高考试题与一份地理考察报告带来的思考
    (二)中学生在石林研学中得到的启示
    (三)地理教师研学喀斯特湖泊的深刻反思
    (四)乡土地理知识在汶川地震救援与绿色发展中的贡献
    (五)澄江化石地乡土教材编写的感悟
二、育人是地理教育不变的实践与追求
    (一)宏观地理教育
    (二)学生个体与群体地理教育
三、地理研学案例选择
    (一)地标地理
    (二)城市地标地理选择
        1. 城市立交桥
        2. 城市河流
四、讨论与建议

(10)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生态屏障带水土流失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土壤侵蚀量的估算
        1.2.1 降雨侵蚀力(R)
        1.2.2 坡长与坡度因子(LS)
        1.2.3 土壤可蚀性因子(K)
        1.2.4 作物覆盖与经营因子(C)
        (1) 2000—2015年C的估算
        (2) 未来场景下C的取值
        1.2.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
    1.3 数据来源
        1.3.1 降水数据 2000—2015
        1.3.2 植被类型 2000—2015
        1.3.3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1.3.4 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
    1.4 降水和植被对土壤侵蚀的贡献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0—2015年研究区水土流失变化及其主导因素
        2.1.1 水土流失多年平均及变化趋势
        2.1.2 降水与植被覆盖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1)2000—2015年降水量的变化
        (2) 2000—2015年植被盖度的变化
        (3) 降水及植被盖度对土壤侵蚀变化的贡献率
    2.2 不同未来气候场景下2050年研究区水土流失变化趋势
        2.2.1 不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研究区在2050年的降雨量变化
        2.2.2 不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研究区在205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2.2.3 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研究区水土流失的变化
        2.2.4 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研究区水土流失的变化
3 讨论
    3.1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是缓解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力
    3.2 加强川滇地区和南方丘陵带农田水土保持措施
    3.3 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
4 结论

四、黄土喀斯特与水土流失灾害(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模式[D]. 郭应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大别山区不同降雨和植被条件下梯地产流产沙特征[J]. 江雯,汪军红,孙鹏,汪文,乔欣瑞,简宁杰,韩乐薇. 水土保持研究, 2022(01)
  • [3]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现状及对策[J]. 种国双,海月,郑华,徐卫华,欧阳志云.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1(11)
  • [4]岩石裸露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现状及石漠化因子研究存在的问题[J]. 李瑞,盘礼东. 水土保持学报, 2021(05)
  • [5]不同空间尺度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强度判定适用性[J]. 刘晓林,刘超群,邝高明,史燕东,李树波. 人民长江, 2021(09)
  • [6]排土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J]. 李刚.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1(03)
  • [7]黄土潜蚀机理及其致灾效应研究综述[J]. 张卜平,朱兴华,成玉祥,张智锋,孙恒飞,蔡佳乐.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1
  • [8]地理研学育人选例研究[J]. 李琳,李玉辉,周洁.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1(04)
  • [9]“地貌”练习题[J]. 冯春艳.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21(Z2)
  • [10]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生态屏障带水土流失趋势研究[J]. 郎燕,刘宁,刘世荣. 生态学报, 2021(13)

标签:;  ;  ;  ;  ;  

黄土岩溶与水土流失灾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