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新优航终端近期上市(论文文献综述)
周旭光[1](2016)在《紫米公司软件质量管理研究与对策》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家用电子数码产品也在疯狂地更新换代,导致人们考虑的问题已经从如何吃饱穿暖变成了如何追求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促使各品牌厂商每年推出不同类型的消费电子产品,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但由于我国软件质量管理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软件的发展和国外很多厂家相比差距明显,尤其是软件质量不过关、上市后的产品用户体验差、问题多且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如何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在研发阶段提高软件质量,满足消费者质量的要求,就成了很多厂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软件国内外质量管理的现状做了回顾和总结,基于软件质量管理和流程再造的相关理论对紫米公司一款随身无线路由器项目开发和售后阶段软件质量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紫米公司软件质量管理当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项目人员分配不当、质量管理目标不明、缺陷管理工具使用不便和缺陷管理流程不完善等,随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包括在项目立项阶段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管理好需求文档,对于测试用例必须进过测试评审,对软件缺陷管理流程做修改等;最后提出了项目生产各阶段软件质量管理工作的建议,如建立高效率的质量管理体系、改善用户体验、为不断地给用户带来好产品而努力。
李军民[2](2007)在《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上大米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其稻谷年产量约占全世界的30%。近年来,随着加工水平的提高及品质的提升,大米己成为我国大宗作物产品中具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湖南省是我国稻谷生产第一大省,当前,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优质稻米的消费需求迅速增长,这种增长既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这对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机遇;另一方面,湖南优质稻米产品不仅要在国内市场竞争,更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优质稻米质量涉及到稻米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消费各环节,优质稻米产业面临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本论文通过文献查阅、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及消费各环节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通过实证分析与案例分析,探讨了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为政府、优质稻米产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以及其他研究人员正确认识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提供依据,从而推进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发展,提高湖南优质稻米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主要观点如下:(1)优质稻米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及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和卫生安全品质等指标。优质稻米产业链包括优质稻品种选育、优质稻生产、优质稻谷供应、优质稻米加工、优质稻米贮运、优质稻米销售、消费等功能环节,并对应不同的功能主体,各功能主体之间通过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相互联系、相互竞争。(2)促进优质稻米质量形成,既要抓好优质稻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等产前工作,又要搞好生产技术指导等产中工作,同时更要做好收购加工转化、市场推广等产后工作,各项工作必须环环相扣。我国加入WTO后,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安全标准的挑战,要使更多的稻米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必须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同时要积极制定有利于本国的国际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稻米产品的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满足人们对稻米产品绿色、无公害、有机化、安全化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我国稻米产业向前发展。(3)大米在世界谷物生产与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生产与消费均主要集中在亚洲,因此世界大米贸易市场狭小,并具有垄断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同时,世界稻谷贸易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稻米产量居世界首位,而贸易量仅占4%左右。日、韩市场的开放及美、欧削减对大米生产和出口的扶持有利于中国扩大稻米的出口,但又面临来自泰国、越南与美国的竞争压力。(4)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具有生产条件的组合优势、产业开发优势、品质改良优势、“订单粮食”初具规模、企业带动功能不断增强,但其发展面临着品种更新换代、生产比较效益低、优质稻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稻米加工转化率低等问题。(5)湖南是我国籼稻主产区,也是籼米的主要消费地区。对湖南省稻米区域比较优势、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等进行分析,湖南省稻谷生产具有较强的区域比较优势、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不明显,没有成本优势。(6)能否提高优质稻的种植效益是农户是否愿意采用优质稻新技术的关键,也是农户决策理性的体现。对农户采用优质稻新技术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采用优质稻技术意愿与农户家庭中20-50岁农业劳动力人数、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含初中)的人数、从事农业劳动成员是否有人拥有技术特长或受职业培训呈正相关。(7)对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中信息链、组织链、价值链、物流链管理及食品安全链进行实证分析。在信息链管理层面,加工企业比较重视信息沟通技术(ICT),但信息在加工产业链中的流动不很流畅,信息共享不够充分;在组织链管理层面,加工企业与农户主要是以市场为联系纽带,缺乏有效合作机制,加工企业难以得到优质稻米稳定供应与质量方面的保障;在价值链管理层面,目前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上的价值创新主要由农户、加工企业、销售商独立承担,产业链运作效率不高,价值创新成果有限;在物流管理层面,运输与仓储费用是加工企业最主要的物流成本,要从加工产业链管理中获得利益,关键是通过减少存货与改善物流运作以削减产业链成本;在食品安全链层面,加工企业主要采用质量报告、内部认证、外部认证来保障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但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内部质量控制程序而不是外部认证来验收稻谷,这是湖南省乃至全国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质量管理存在的一大缺陷。湖南省深加工企业的运作效率与组织效率都比初加工企业高,但深加工企业与初加工企业的组织效率都处于较低的状态。(8)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选择性普遍增强,其选择内容由过去的单项选择(以价格选择为主)转为多项选择,包括优质稻米的安全、营养、质量、品种、外观、风味、价格、包装、产地以及服务等,优质稻米的需求在湖南呈增加趋势。影响城镇居民优质稻米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人均年收入。依据效用最大化原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花色、品种等差异性的需求也会不断提高。在目前稻米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自身的偏好将成为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政府确保优质稻米的高价与优质对等,促进优质稻米产业链持续发展。(9)对湖南金健米业、天龙米业的优质稻米产业链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其实施途径主要有股权投资和契约投资两种方式;组织形式以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占主导地位。由于我国各地优质稻米产业链组织的形成条件、市场发育程度、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为获取较高的产业链运行绩效,各主体必须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产业链发展模式。(10)“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优质稻米产业链组织的基本原则。湖南省龙头企业基本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建立了具有适度规模效益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实现了优质优价,保证了大米价格的稳定和所联结农户的利益。
杨凯[3](2013)在《基于企业价值提升的成本控制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经营之道中的成本控制成为了当今企业提升企业价值的重中之重。重视隐性成本、环保成本、研发成本、高管薪酬成本等一些比重较大、严重影响企业价值提升的成本是进行全面的成本控制,提升企业价值的关键因素。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企业价值的深层意义,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量将企业现金流量最大化、资本成本最小化、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企业价值与成本控制是相辅相成的,企业价值是全面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成本控制是提升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总体的关键环节,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价值能否实现。因此,将企业价值提升与成本控制相结合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调查、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定量分析、对比分析以及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基于企业价值提升的成本控制行为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深入了解国内外企业价值和成本控制的现状,发现了基于企业价值提升的成本控制关键点,并分析了成本控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其次,紧密联系企业价值与成本控制,将严重影响企业价值提升的、容易被人忽略的成本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指出有关成本的现状及值得企业注意的地方。再次,通过高管薪酬成本与企业价值相关的实证分析,得出高管薪酬成本与企业价值存在着一种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同时,以国家电网为环保成本管控的典范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指出企业进行环保成本管控的方法。最后,从提升企业价值方面考虑,分别对如何树立成本控制理念、完善成本控制环境、以及怎样合理控制影响较大的成本项目、如何更好的运用精益成本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对应的路径。将成本控制与企业价值相联系,即在企业价值提升的角度考虑成本控制,具体阐明哪些成本需要降低,哪些成本需要升高,并大力推行精益成本控制方法,使得企业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更符合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陈李宏[4](2008)在《种业企业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种子产业的发展要想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必须依靠广大种业企业的蓬勃发展。由于种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是以农业这一系统为背景,而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农业系统的高风险性也意味着种业企业生产经营的高风险性。对于种业企业来说,风险管理是其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农业风险特殊性的基础上研究种业企业的风险管理问题,介绍我国种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并分析风险形成的原因;在传统风险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引入适应于种业企业风险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的方式进行研究;探讨了种业企业应对和规避风险的对策。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论文的结构、研究方法、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在国内外研究动态部分主要从风险管理、农业风险管理、种业企业风险管理三个层次对相关文献进行介绍。第二章介绍种业企业发育的背景、内涵、特征及功能,种业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要素、组织、及方法。种业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种业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种业企业风险管理组织应包括各个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子公司。第三章介绍种业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分析风险形成的原因。种业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环境风险、R&D风险、营销风险、融资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其中环境风险分为政治环境风险,法律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科技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和社会文化环境风险;R&D风险分为决策风险、技术风险、资金风险;融资风险分为融资结构风险、融资规模风险、融资时机风险以及融资资金使用风险;营销风险分为市场选择风险、营销策略风险、竞争风险和组织管理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分为招聘风险、培训风险、人事变动风险。第四章介绍种业企业风险评估的过程:确定评估目的,风险环境分析及评估资料收集,种业企业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建立评估模型,得出评价结论;提出了对农业高科技企业风险评价的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对该方法进行应用。第五章提出了对种业企业风险进行管理的对策。对于环境风险主要通过保险和期货市场来规避自然灾害风险;对于R&D风险通过选择合理的决策模型、采用合适的技术风险控制策略、通过预算控制来规避资金风险等来进行管理;对于融资风险通过确定合理的融资结构、确定适当的负债规模、选择恰当的融资时机和融资规模、加强对融资资金的管理来进行管理;对于营销风险主要通过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建立科学的营销决策程序、关注企业的外部环境、认清自身优势、和相关群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营销风险管理机制、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来进行避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主要通过做好人员的招聘、培训及人员变动的管理来进行控制。第六章是对文章的总结与展望。
陈辉[5](2014)在《AD公司北斗产品市场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成功建立,使得我国有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从此众多的行业不再受困于美国的GPS控制。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北斗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集芯片开发、终端制造、系统集成、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北斗产业链系统。美国的GPS卫星导航产品占领了国内95%导航定位产品的市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相应的产业链正在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在专业行业市场和国防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本文主要从北斗产品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运用SWOT理论分析AD公司目前在行业所处的位置,对AD公司北斗产品的优势劣势进行了分析,纵观市场上的各类产品,不仅仅存在于产品的策略,产品定价,市场推广,渠道管理,还有品牌建设等,主要的失败原因是产品市场定位的不清晰。如何做到产品市场定位的差异化,为目标顾客群量身定制,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运用STP分析工具分析了AD公司北斗产品在市场细分、目标客户心智和市场定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的分析后对症下药,识别和传播产品和品牌地独特性,产品差异化定位,采用市场经营活动中的定位理论,结合产品的定位理论,辅以对国内用户市场调查研究,实验室地数据采集,北斗导航定位产品在不同场合的实地测试等;对AD公司地产品提出了在民用市场、专业行业市场、军用市场的业务细分市场。提出了AD公司产品独特性定位、产品定价定位、渠道管理、市场推广、品牌建设等市场定位的建议。本文的市场定位研究是运用对市场调查研究分析,阐述了目前AD公司在北斗行业的产品定位问题,研究所得到的对策和建议未必符合其他行业企业,但希望能给同行业的企业提供借鉴。
李晏军[6](2010)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文中指出杂交水稻作为一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一直领先世界已近50年,其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对中国,同时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会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杂交水稻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虽相对较晚,却在中国极端艰辛的环境中诞生,这与中国当时社会的技术需要的强大推动是密不可分的。纵观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一直未能彻底摆脱饥饿的威胁。20世纪50年代末爆发的大饥荒,又一次夺走了中国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粮食安全直接威胁到中国的稳定与存亡,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致力于选育水稻良种、提高粮食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为理顺杂交水稻技术发展脉络,文章回顾了中国五十年代水稻杂交育种研究的概况,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兴起做好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准备。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经过十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三系配套,在全国科研大协作之下,中国科技工作者实现了在科学上的重大突破,获得了技术上的一个又一个创新,不断攻克了三系配套关、良种选育关和制种关,使三系杂交籼稻在全国迅速大面积推广,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三系法育种研究还在上升阶段时,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又把目光投向了两系稻研究。水稻温光敏雄性不育现象的发现和温光敏不育系的育成,让两系法育种从科学设想成为现实。两系法育种从国家“863”科研立项到研究成功,历时也是近十年,同样是众多科研单位科研协作的结果。两系法育种从育种技术思路上由繁到简,成本大大降低,从高产目标向高产、优质、多抗综合目标转变。与三系法育种相比,两系法育种具有了明显的优越性,中国的稻作技术与文化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的提出,不仅是杂交水稻技术内部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的稻作发展需要。超级稻育种的方法也将常规选育、三系、两系选育方法和分子生物技术方法等现代高新技术统一了起来,育种理念也从“高产优质多抗”向“绿色环保”理念转变。计划运作已历时15年,每个阶段的育种目标都如期实现。预期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必然以其杰出的成就,为解决新世纪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从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稻,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节节推进,一直保持着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从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到优势利用技术的发展,杂交水稻学科逐步建立。杂交水稻技术范式是支起整个学科的灵魂,“袁隆平思路”成为杂交水稻技术范式公认的理论基础,众多的科研人员创新的科研方法是杂交水稻技术范式的基本内容,其范式的形成是在科研实践中由外在信息不断作用于科研系统,通过系统内科研人员的吸收、交流、创造与传播逐步形成的。在杂交水稻科研系统内部,有了共同的理论、方法、价值标准、科研目标以及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学术权威等。与其他学科的形成一样,杂交水稻学科知识的演化同样也经历了朦胧意识期、自觉认识期、整体把握期和综合发展期四个阶段。杂交水稻学科在中国发展近半个世纪,从其理论构架、学术队伍、知识信息及学术资料等方面都已经进入综合发展。杂交水稻科研队伍的发展是杂交水稻学科发展的核心,其科研队伍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多领域、上下承继、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其科研机构从国家到地方、从专门到综合已经发展成熟并不断壮大,杂交水稻研究成为一个能出成果、多出成果和出好成果的研究领域,在科研激励方面,杂交水稻科研人取得的丰硕成果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赞誉,从社会地位、科研立项、科技奖励等方面都给予这个科研团队以最大的关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推广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杂交水稻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程度并不很高,这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密切相关。从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历程来看,前期推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主要依靠的是国家行政手段实现的,国家粮食政策的宏观调控直接影响到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在80年代初期,成果推广与技术创新是同步的,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推广成绩显着,杂交水稻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农民种植杂交水稻增产增收;从9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的推广开始引进市场机制,产业化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转变,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半数以上并趋于稳定;超级稻的推广模式已臻成熟,在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必将杂交水稻产业化推上一个崭新阶段。从整体上来看,杂交水稻的推广阶段经历了指令性计划发展阶段、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阶段、完全市场化产业模式发展阶段,产业化过程中主要存在科研与企业体系分离、市场经营无序、种子区域封锁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利用市场机制良性推动科研与企业体系的融合、打通产业化环节、加强整治市场、把好种子市场准入标准、宏观调控全局、改善供求平衡外,还需要面向“WTO”背景下的国际大环境,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将杂交水稻技术成果产业化融入国际化轨道,加速产业化发展。杂交水稻从1980年第一次与美国圆环种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开始走出国门,到现今已有8个国家已经大面积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有40多个国家引种、研究、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已经超300万公顷。中国作为杂交水稻的策源地,为国际培训了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人员,策划召开了5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会议。亚洲是世界水稻的主产区,也是中国杂交水稻主要推广的区域,目前在亚洲的推广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都已经大面积种植中国杂交水稻。非洲有着水稻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但其稻作水平却很低,大量的稻米需要进口。近几年,中国杂交水稻在几内亚、马里、赞比亚、塞拉利昂、马达加斯加、利比亚、尼日利亚等国试种增产效果显着,各国政府均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应该存在较大的推广潜力。杂交水稻技术在全球的推广受到世界粮农组织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这不仅有利于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将为改善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但杂交水稻技术却已领跑世界近半个世纪,并还将继续领先世界。杂交水稻技术发明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中国诞生绝非偶然,从技术的发明到技术成果的推广都离不开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由此,我们发展中国技术,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技术国情,选择适应本国条件又能取得最大成效的技术,同时不断优化和完善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用社会的发展来带动技术的发展,孕育出更多土生土长的像杂交水稻技术一样的原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技术体系,实现中国科技振兴。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他的成功享誉世界。他科学研究的风格带动了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的一批人,成就了杂交水稻科学事业,成为了当今时代科学精神的主音。其科学风格的形成既有他对水稻特有的洞察力、自身个性等Taste"的直接作用,也是杂交水稻科研实践的直接塑造。其超强的创新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始终贯穿于其科学实践中的创新品质构成了袁隆平科学风格的主要内容。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已经惠及全球,他的科学风格也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科技人。他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包括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三系法配套理论及技术规范的构建,建立了杂交水稻“从三系、两系到一系”育种理论的战略构想,提出培育两系法杂交水稻的一整套理论和技术路线并创新了核心种子生产等一系列技术,创立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研究袁隆平个人为国家创造的经济价值那是难以计算,获得的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文章采用有限的对照数据来论述基本问题。
张玉凤[7](2011)在《北斗产业某上市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市场营销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再好的产品如果不借助一定的营销手段和渠道,都无法将产品卖出去,也无法实现产品的价值。市场营销作为一种计划及执行活动,其过程包括对一个产品,一项服务、或一种思想的开发制作、定价、促销和流通等活动,其目的是经由交换及交易的过程达到满足组织或个人的需求目标。营销策略的不科学是很多企业不能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如何确定适合于本企业的营销策略,是困扰着企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市场的重要问题。北斗产业很多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片面强调关系营销的重要,不善于营销组合策略的科学运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卫星导航被列入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未来卫星导航技术的研究发展推广应用将被放在重要位置,发展自主技术成为重中之重。本文在国外GPS卫星应用产业化市场营销战略和北斗导航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北斗产业内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BD)的营销工作的系统研究,剖析了BD公司营销策略制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策略、执行情况以及执行效果。文中既总结了BD公司营销战略及策略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也有对BD公司曾经经历的挫折分析,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及差异化创新、产业联盟等营销理念,对BD公司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亟待完善的地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也为BD公司在北斗产业化中的营销策略提出有益建议。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根据北斗产业大环境的市场分析,结合BD企业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寻求营销要素及其组合在其市场中的变革与突破。确定BD公司实现战略发展的营销策略。整个过程川理论联系实际,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利用了波士顿矩阵、SWOT分析以及4Ps等分析模型和工具,结合BD的实际对模型和工具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本文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的成果:(1)为北斗产业内的企业营销策略制定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操作方法;(2)对此类企业的营销策略的实践过程事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规避这些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3)对理论模型和工具的结合运用与创新,对新兴产业的营销工作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志勇[8](2015)在《A卫星通信应用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卫星通信应用行业隶属于卫星产业,是近十年来随着国家的部委的企业化改革和管控政策的放宽,新诞生并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随着国家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以及政策的新导向,卫星整个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一方面,高科技行业作为大多数国家都会鼓励的发展方向,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重视,在新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高科技行业再次被强调为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另一方面,国家进一步放开对卫星业务的管制制度,允许民营企业加深行业介入的程度,从而使得民营企业可以参与到技术研发、信道运营、方案实施等各项业务中来。A企业作为进入卫星通信应用行业较早的一批企业,如何分析并制定合理的企业战略,抓住国家政策导向机遇,充分发挥出企业的竞争优势壮大企业规模,是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本文按照分析、制定、实施与保障的一般方法,对A企业的战略进行详细研究。首先,对我国卫星通信应用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分别应用五力模型和PEST分析理论对企业所处的外部与自身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其次,通过结合外部评价(EFE)矩阵和内部评价(IFE)矩阵的定量分析方式,进行SWOT定量分析找出A企业的战略定位,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企业战略发展方案;最后,制定企业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方案。希望通过本文的战略研究,对A卫星通信应用企业以及同类型的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李明月[9](2018)在《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的传播模式研究 ——以优酷网《火星情报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视频网站和其自制节目的发展先后依次经历了起步、低迷、成长到现在壮大成熟的爆发期,一直在不断更新换代中创新。对于理论研究方面,国内目前对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的品牌建设研究比较多,大多相对集中在自制节目的竞争策略研究上。本文以传播学基本理论知识为出发点,从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的传播模式入手,以《火星情报局》为例,分析我国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文章从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首先第一部分为绪论,分别对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和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分析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发展状况,从起步到蓬勃发展再到品牌建设,以及对其快速发展的动因,这部分也对自制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做出了简要概述。第三部分是对视频网站优酷网自制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的传播模式进行分析,依托传播学理论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的“五W”模式,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剖析。第四部分探讨了《火星情报局》传播模式的优势与局限性,其中分析了《火星情报局》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最后第五个部分是节目对今后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启示,并指出该节目的优化路径。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案例分析、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火星情报局》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文章特点在于以节目酝酿、产生和发展的时间为纵轴,辅以同时期相关业态特点为横轴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受时间及相关资源和渠道匮乏的限制,有部分材料储备不是很全面,部分分析没能达到预期的深入细致。望本文可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望为我们业内相关栏目的制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张小惠[10](2009)在《我国种业现状分析及“国稻高科”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种子产业在经历自留自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供种以及计划与市场双轨发展的历史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完全市场化阶段,种子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随着《种子法》的实施和加入WTO,农业贸易壁垒逐步取消,国外种业巨头纷纷抢滩我国种子市场,种子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种子产业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我国种子产业正面临机遇和挑战,因此只有正确分析我国种子产业发展形势,清晰认识存在的问题,对种子企业进行深入的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我国种子产业竞争力,才能使我国本土种子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民族种子产业安全,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本文作者立足于多年从事种子生产经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调研、查阅文献、深入公司调查等形式进行了数据收集,采用对比分析、内外部因素评价模型分析、SWOT分析等管理学研究方法,进行了从数据分析、对比分析到抽象概括、推理总结,就我国种子产业环境及贸易竞争力、种业发展战略及国稻高科公司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在国家宏观政策坚持种子产业市场化的状况下,我国种子产业市场和企业规模得到了高速发展,但是在面临种业全球一体化及农业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种子企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国际贸易竞争力及企业自身竞争力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种子产业市场存在管理与经营相矛盾、企业多而散且集中度差、产研分离制约产业发展、企业缺乏创新及监管体系缺失等诸多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企业、创新、资本及风险几个角度提出了发展对策。通过对国稻高科公司的运营、财务及组织结构等方面分析表明,股本单元、产品单一、营销及市场监管体系缺失等问题严重阻碍公司发展,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对公司进行了矩阵战略研究,提出了股本重构、产学研一体的规模化经营目标,通过资源创新储备和经营产品多元来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提出以创建技术外包平台以及拓展海外市场为未来战略发展方向,保障公司扬长避短,稳步发展。本研究的完成,不仅对我国种业现状进行了剖析而且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有利于我国种子企业对种业现状进一步清晰认识,为政府和企业建立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了借鉴。SWOT分析战略研究清晰的点出了国稻高科公司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发展方向,为公司提供了对策预案,SWOT分析法在种子企业战略研究的应用,也为相关种子企业进行战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全新优航终端近期上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新优航终端近期上市(论文提纲范文)
(1)紫米公司软件质量管理研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论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软件质量管理和流程再造理论综述 |
2.1 软件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1.1 软件质量的定义 |
2.1.2 软件质量管理基本内容 |
2.1.3 软件质量管理措施 |
2.1.4 软件质量管理的标准 |
2.2 流程再造理论 |
2.2.1 BPR产生的背景 |
2.2.2 BPR的基本内容 |
2.2.3 BPR的核心内容 |
2.2.4 BPR可能产生的影响 |
第三章 紫米公司软件质量管理现状 |
3.1 紫米公司软件研发阶段质量管理现状 |
3.1.1 紫米公司PB05项目立项背景 |
3.1.2 紫米公司软件质量管理组织架构 |
3.1.3 紫米公司软件质量管理目标 |
3.1.4 紫米公司软件质量管理流程 |
3.1.5 紫米公司软件缺陷管理工具 |
3.1.6 紫米公司软件缺陷处理流程 |
3.2 紫米公司产品售后阶段软件质量管理现状 |
3.2.1 SQA作为售前售后技术支持 |
3.2.2 收集用户的反馈和需求 |
3.2.3 验证和提交更新软件版本 |
第四章 紫米公司软件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
4.1 组织架构方面 |
4.2 软件质量管理目标方面 |
4.2.1 进度目标 |
4.2.2 质量目标 |
4.3 软件质量管理流程方面 |
4.4 缺陷管理工具方面 |
4.5 软件质量缺陷处理流程方面 |
4.6 售后阶段软件质量方面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紫米公司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完善途径 |
5.1 改善项目准备阶段的具体工作 |
5.1.1 增加项目组成人数 |
5.1.2 SQA参与立项 |
5.1.3 完善需求开发和管理过程 |
5.1.4 明确质量管理目标 |
5.1.5 制定详细测试计划 |
5.1.6 评审设计用例 |
5.2 更新研发阶段软件质量管理方法 |
5.2.1 SQA在EVT阶段全面介入测试 |
5.2.2 升级缺陷管理工具 |
5.2.3 再造缺陷管理流程 |
5.2.4 增加公司内测阶段 |
5.2.5 增加公测阶段 |
5.3 完善产品售后维护目标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国外研究动态 |
2.2 国内研究动态 |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4 论文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 农业产业链理论 |
1.1 产业链的科学内涵 |
1.2 农业产业链的内涵 |
1.3 农业产业链相关研究 |
2 农产品供应链理论 |
2.1 供应链的内涵 |
2.2 农产品供应链的内涵 |
2.3 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研究 |
3 产业组织理论 |
3.1 产业组织理论的内涵 |
3.2 产业组织理论相关研究 |
第三章 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系统认识 |
1 优质稻米质量形成分析 |
1.1 农业标准与稻米品质的内涵 |
1.2 稻米品质分类分级与质量标准 |
1.3 产业链功能环节影响优质稻米的质量形成分析 |
2 世界稻米产业链系统分析 |
2.1 世界稻谷生产持续发展 |
2.2 稻米及其副产品深加工是稻米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
2.3 稻谷销售、贸易竞争激烈 |
2.4 稻米消费缓慢增长 |
3 中国稻米产业链系统分析 |
3.1 稻米(稻谷)生产持续发展,但优质率不高 |
3.2 稻米总体供需平衡,结构性矛盾有所缓解 |
3.3 稻米加工业有所发展,但加工转化率仍较低 |
3.4 挑战与机遇并存,贸易形势不容乐观 |
4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
4.1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优势 |
4.2 湖南省发展优质稻米产业链面临的问题 |
第四章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竞争力分析 |
1 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1.1 竞争力理论 |
1.2 稻米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内涵 |
2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分析 |
2.1 湖南省水稻生产情况分析 |
2.2 湖南省优质稻谷(米)贮藏加工 |
2.3 湖南省优质稻米消费分析 |
2.4 湖南省优质稻米国内外贸易分析 |
3 湖南省优质稻米竞争力相关因素分析 |
3.1 区域比较优势 |
3.2 成本优势比较 |
3.3 价格优势比较 |
3.4 质量优势比较 |
3.5 信誉优势比较 |
3.6 技术优势比较 |
4 提高湖南稻米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
4.1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 |
4.2 守住耕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稻米生产的综合效益 |
4.3 培育绿色精品,开拓国内外市场 |
4.4 进一步搞好以稻米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优质稻米产业化经营 |
4.5 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优质稻米产业链 |
第五章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实证分析 |
1 湖南省农户采用优质稻技术意愿分析 |
1.1 研究背景 |
1.2 调查与数据 |
1.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1.4 调查结果计量分析 |
1.5 结语与建议 |
2 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管理实证分析 |
2.1 研究背景 |
2.2 调查与数据 |
2.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4 优质稻米加工行业产业链效率分析 |
2.5 结语与建议 |
3 湖南省城镇居民优质稻米消费实证分析 |
3.1 研究背景 |
3.2 调查与数据 |
3.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 调查结果计量分析 |
3.5 结语与建议 |
第六章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
1 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的分类及其特点 |
2 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
2.1 案例一: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 |
2.2 案例二:天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
3 案例分析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2.2 强化优质稻米产业链主要功能环节 |
2.3 创新优质稻米产业制度 |
2.4 完善优质稻米产业链管理系统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调查问卷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课题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企业价值提升的成本控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选题来源 |
2 基于企业价值提升的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
2.1 企业价值的概述 |
2.1.1 企业价值的含义 |
2.1.2 企业价值的财务因素 |
2.1.3 企业价值的非财务因素 |
2.1.4 企业价值提升的表现特征 |
2.2 企业价值提升与成本控制的关系 |
2.2.1 企业价值提升是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 |
2.2.2 成本控制是企业价值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2.2.3 成本控制是提升企业整体自由现金流量的关键环节 |
2.2.4 成本控制水平决定企业价值能否实现 |
2.3 基于企业价值提升的成本控制的理论基础 |
2.3.1 企业价值理论 |
2.3.2 资源基础理论 |
2.3.3 精益成本管理理论 |
2.3.4 控制理论 |
2.3.5 社会责任理论 |
2.3.6 系统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影响企业价值提升的成本控制关键点 |
3.1 营业成本维度控制点 |
3.1.1 主营业务成本 |
3.1.2 其他业务成本 |
3.2 管理成本维度控制点 |
3.2.1 高管薪酬激励成本 |
3.2.2 虚假信息披露成本 |
3.2.3 研发成本 |
3.2.4 环境成本 |
3.2.5 审计成本 |
3.2.6 违规成本 |
3.3 销售费用成本维度控制点 |
3.4 财务费用成本维度控制点 |
3.5 企业成本控制效率的影响因素 |
3.5.1 公司治理结构 |
3.5.2 精益成本理念与管理模式 |
3.5.3 人力资源要素 |
3.5.4 物质资源要素 |
3.5.5 信息化管理水平 |
3.6 本章小结 |
4 影响企业价值提升的成本控制问题及成因 |
4.1 影响企业价值提升的成本控制的现实问题 |
4.1.1 成本控制成为公司的花瓶摆设 |
4.1.2 低成本理念导致产品质次价高 |
4.1.3 因赊销产生的信用成本升高 |
4.1.4 高管薪酬激励成本失控 |
4.1.5 研发成本与产品收益不匹配 |
4.1.6 环保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 |
4.1.7 违规成本低廉且发生频率加大 |
4.1.8 筹资成本非正常提升或降低 |
4.1.9 公司被动合规治理成本加大 |
4.2 影响企业价值提升的成本控制问题的主要成因 |
4.2.1 精益成本管理与控制意识缺乏 |
4.2.2 认为成本控制就是降低一切成本 |
4.2.3 追求低成本经营导致社会责任缺失 |
4.2.4 监管部门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小 |
4.2.5 企业成本控制方法陈旧落后 |
4.2.6 公司治理只停留于组织架构 |
4.3 本章小结 |
5 影响企业价值提升的成本控制实证与案例分析 |
5.1 高管薪酬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实证分析 |
5.1.1 数据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5.1.2 模型和变量分析 |
5.1.3 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 |
5.1.4 实证研究的局限性 |
5.2 基于企业价值提升的环境成本管控案例 |
5.2.1 国家电网公司简介 |
5.2.2 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弘扬社会责任观 |
5.2.3 以保护环境为发展战略 |
5.2.4 发布白皮书倡导绿色发展 |
5.2.5 坚持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价值理念 |
5.3 本章小结 |
6 提升企业价值的成本控制路径 |
6.1 树立提升企业价值的成本控制理念 |
6.1.1 强化高管层战略成本管理理念 |
6.1.2 培养职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和业务素质 |
6.2 完善提升企业价值的成本控制环境 |
6.2.1 营造良好的成本控制环境 |
6.2.2 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及企业文化 |
6.3 合理控制对企业价值影响大的成本项目 |
6.3.1 高管薪酬激励要与企业业绩挂钩 |
6.3.2 合理提升环保成本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
6.3.3 监管部门加强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 |
6.3.4 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预计审计成本开支 |
6.3.5 合理控制销售成本和筹资成本 |
6.4 大力推进精益成本控制的实施 |
6.4.1 提升高管精益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执行力 |
6.4.2 开展精益成本管理工作的流程培训 |
6.4.3 在供应链各环节剔除不为顾客增值的作业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种业企业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种业企业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2.1 种业企业概述 |
2.2 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
2.3 种业企业风险管理系统 |
2.4 种业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种业企业风险识别 |
3.1 环境风险因素及成因 |
3.2 R&D风险因素及其成因 |
3.3 融资风险因素及成因 |
3.4 营销风险因素及其成因 |
3.5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因素及成因 |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种业企业风险评估 |
4.1 种业企业风险评价模型 |
4.2 种业企业风险评价的实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种业企业风险控制 |
5.1 环境风险的控制 |
5.2 R&D风险的控制 |
5.3 融资风险的控制 |
5.4 营销风险的控制 |
5.5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AD公司北斗产品市场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状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市场定位理论 |
2.3.1 市场定位的概述 |
2.3.2 市场定位的步骤 |
2.3.3 市场定位的方式 |
第3章 AD公司介绍及其行业现状 |
3.1 AD公司介绍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产业政策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2.5 国内主要竞争对手 |
3.3 内部条件分析 |
第4章 AD公司北斗产品市场定位的调研和分析 |
4.1 AD公司北斗产品市场定位现状 |
4.1.1 政策性风险 |
4.1.2 目前产品市场定位现状 |
4.2 AD公司北斗产品的STP分析 |
4.2.1 北斗产品市场细分分析 |
4.2.2 北斗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
4.2.3 北斗产品市场定位分析 |
4.3 北斗产品市场调查 |
4.4 AD公司北斗产品市场定位存在的几点问题 |
4.4.1 产品策略存在的问题 |
4.4.2 产品价格存在的问题 |
4.4.3 渠道管理存在的问题 |
4.4.4 市场推广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AD公司北斗产品市场定位的对策和建议 |
5.1 市场定位的对策 |
5.1.1 民用市场 |
5.1.2 专用行业市场 |
5.1.3 军用市场 |
5.2 市场定位的建议 |
5.2.1 USP定位 |
5.2.2 使用者定位 |
5.2.3 价格定位 |
5.2.4 市场推广和渠道定位 |
5.2.5 品牌定位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6)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动态 |
(一) 关于杂交水稻技术分时段的发展研究的着述 |
(二) 关于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技术的专业着述 |
(三) 关于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文献着述 |
(四) 关于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及其技术推广的文献着述 |
(五) 关于对袁隆平的研究 |
(六) 关于各类媒体的科技新闻报道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一) 历史文献法 |
(二) 历史逻辑法 |
(三) 统计分析法 |
(四) 实地调查访谈法 |
五、创新与研究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研究不足 |
第一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进程 |
第一节 水稻杂种优势与雄性不育 |
1.1 杂种优势理论研究概况 |
1.2 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概况 |
第二节 三系配套技术 |
2.1 三系配套技术思路的确立 |
2.2 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性的选育 |
2.3 三系配套技术的完善与发展 |
第三节 两系配套技术 |
3.1 温光敏核不育研究概况 |
3.2 两系法制种程序及其优越性 |
第四节 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 |
4.1 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 |
4.2 超级稻育种技术路线 |
4.3 超级稻选育概况 |
4.4 绿色超级稻——水稻育种新概念 |
第二章 中国杂交水稻学科的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学科队伍的发展与科研激励 |
1.1 两院院十是学术团队的核心力量 |
1.2 从科研协作中成长起来的学术中坚 |
1.3 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育种专家 |
1.4 快速成长的中青年学者 |
1.5 科研激励 |
第二节 学术研究机构的发展 |
2.1 从课题组到协作组 |
2.2 从省级研究机构到国家研究中心 |
2.3 分中心机构的建立 |
2.4 其他科研机构概况 |
第三节 杂交水稻学科知识的演化 |
3.1 第一阶段:朦胧意识期 |
3.2 第二阶段:自觉认识期 |
3.3 第三阶段:整体把握期 |
3.4 第四阶段:综合发展期 |
第三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化 |
第一节 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历程 |
1.1 在试验、示范中积累经验 |
1.2 在徘徊调整中稳妥发展 |
1.3 在体系完善中全面推广 |
1.4 在模式转变中稳定发展 |
1.5 超级稻推广 |
第二节 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进程 |
2.1 指令性计划发展时期 |
2.2 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时期 |
2.3 市场化产业模式全面发展时期 |
2.4 杂交种子繁制体系的发展 |
第三节 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1 解决科研与市场分离状况,推动科研与企业体系融合 |
3.2 解决经营无序状态,保证杂交种子质量 |
3.3 打破种子区域封锁,宏观调控供求失衡 |
3.4 发挥技术领先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
第四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外的推广 |
第一节 技术交流与技术培训 |
1.1 与国际水稻所(IRRI)的合作研究与启示 |
1.2 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 |
1.3 国际培训概况 |
第二节 技术转让与技术开发 |
2.1 对美国的技术转让与合作 |
2.2 与印度的技术合作开发 |
2.3 与印度尼西亚的技术合作开发 |
2.4 与马来西亚等国的技术初步合作 |
第三节 技术贸易与边境贸易 |
3.1 对越南的技术贸易及其技术推广 |
3.2 对菲律宾的技术贸易及其技术推广 |
第四节 经济援助与技术支持 |
4.1 对巴基斯坦的技术支持 |
4.2 对缅甸的技术支持与援助 |
4.3 对孟加拉的技术支持与援助 |
4.4 对非洲大陆的技术援助 |
第五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明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需要的动因分析 |
1.1 政治需要的推动 |
1.2 经济需要的推动 |
第二节 文化动因与饥饿启迪 |
2.1 悠久的稻作历史 |
2.2 传统文化的动因 |
2.3 饥饿的启迪 |
第三节 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 |
3.1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
3.2 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激励 |
3.3 科研大协作的制度创新 |
第四节 技术发明的内在动因 |
4.1 无性杂交的尝试 |
4.2 “人工去雄”方法的瓶颈 |
4.3 品种间杂交育种的困惑 |
4.4 远缘杂交方面的探索 |
第六章 “杂交水稻之父”的主要贡献 |
第一节 袁隆平的科学风格 |
1.1 对自然的感悟力是袁隆平科学风格形成的基础 |
1.2 个性心理是成就袁隆平科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
1.3 杂交水稻技术范式直接塑造了袁隆平的科学风格 |
1.4 创新意识是袁隆平科研创新的逻辑起点 |
1.5 科研实践是袁隆平科学风格的外在表现 |
第二节 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 |
2.1 三系配套理论及其技术规范的构建 |
2.2 完整地提出了“袁隆平思路” |
2.3 构建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路线 |
2.4 创立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 |
第三节 在科研方法上的主要贡献 |
3.1 在科研实践中强化了观察和实验作用 |
3.2 在技术创新中对逐步逼近法的运用 |
3.3 在技术思路上的突破与类比联想法的妙用 |
3.4 在科研实践中重视对直觉和灵感的把握 |
第四节 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4.1 巨大的经济效益 |
4.2 显着的社会效益 |
参考文献 |
(一) 专着类 |
(二) 论文类 |
(三) 学位论文类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立项 |
致谢 |
(7)北斗产业某上市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2.3.1 研究方法 |
2.3.2 论文框架 |
3 BD公司现状分析 |
3.1 BD公司介绍 |
3.1.1 公司简介 |
3.1.2 BD的两次转型升级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政策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2.5 国内主要竞争对手 |
3.3 内部条件分析 |
3.3.1 SWOT分析 |
3.3.2 波士顿矩阵分析 |
3.4 市场营销组合4Ps分析 |
3.4.1 营销管理理念 |
3.4.2 市场营销组合 |
3.5 国外GPS对我们的启示 |
3.5.1 GPS历史背景 |
3.5.2 GPS产业化现状 |
3.5.3 国外主流GPS企业营销策略 |
3.5.4 启示 |
4 BD公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4.1 产品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1 卫星导航定位产品业务 |
4.1.2 基于位置的信息系统应用业务 |
4.1.3 基于位置的运营服务业务 |
4.2 定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 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 |
4.4 促销方面存在的问题 |
4.4.1 人员推销 |
4.4.2 营业推广 |
4.4.3 广告策略 |
4.4.4 公关策略 |
4.5 人员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5 BD公司的营销策略 |
5.1 产品策略 |
5.1.1 成立整合营销的虎拟团队 |
5.1.2 打造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型产品 |
5.1.3 全方位服务营销体验 |
5.1.4 夯实产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
5.2 定价策略 |
5.2.1 产品定价方法 |
5.2.2 产品定价策略 |
5.2.3 价格调整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3.1 直销策略 |
5.3.2 经销商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5.4.1 促销方案的设计 |
5.4.2 方案设计 |
5.4.3 方案实施 |
5.5 人员管理策略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A卫星通信应用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方案 |
1.2.1 研究的目标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3 研究方法与路线 |
2 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战略研究相关理论 |
2.2 战略研究综述 |
2.3 战略研究常用工具 |
3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 产业环境分析(PEST) |
3.1.1 政策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产业结构分析(五力模型) |
3.2.1 竞争对手状况 |
3.2.2 替代品状况 |
3.2.3 供应商状况 |
3.2.4 购买者状况 |
3.2.5 新进入者状况 |
4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企业基本状况简介 |
4.2 企业资源能力 |
4.3 企业市场能力 |
4.4 企业产品能力 |
5 企业战略的分析与制定 |
5.1 企业战略的SWOT分析 |
5.1.1 机会分析 |
5.1.2 威胁分析 |
5.1.3 优势分析 |
5.1.4 劣势分析 |
5.1.5 SWOT分析矩阵 |
5.2 企业战略的制定 |
5.2.1 企业战略类型的选择 |
5.2.2 企业战略发展的目标 |
5.2.3 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
6 企业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6.1 企业战略的实施方案 |
6.1.1 培育期战略实施方案 |
6.1.2 发展期战略实施方案 |
6.1.3 扩扩张期战略实施方案 |
6.2 企业战略的保障措施 |
6.2.1 树立良好企业文化 |
6.2.2 优化企业人员配置 |
6.2.3 重视客户关系管理 |
6.2.4 建立评估控制体系 |
7 总结 |
7.1 本文的创新点 |
7.2 本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的传播模式研究 ——以优酷网《火星情报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外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理论依据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与《火星情报局》节目概述 |
2.1 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概述 |
2.1.1 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的概念 |
2.1.2 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的分类 |
2.1.3 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的制作模式 |
2.2 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发展阶段 |
2.2.1 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的起步阶段 |
2.2.2 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阶段 |
2.2.3 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的品牌化转型阶段 |
2.3 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原因 |
2.3.1 内部原因 |
2.3.2 外部原因 |
2.3.3 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 |
2.4 《火星情报局》节目概述 |
2.4.1 基本情况 |
2.4.2 节目收视 |
2.4.3 受众定位 |
2.4.4 节目特色 |
第3章 《火星情报局》的传播模式分析 |
3.1 传播主体分析 |
3.1.1 专业化的制作 |
3.1.2 个性化的主持 |
3.2 传播内容分析 |
3.2.1 大数据议题 |
3.2.2 网络文化用语 |
3.2.3 传播技巧 |
3.3 传播渠道分析 |
3.3.1 发行渠道 |
3.3.2 推广宣传渠道 |
3.3.3 线下宣传渠道 |
3.4 传播受众分析 |
3.4.1 受众基本信息分析 |
3.4.2 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
3.4.3 受众收视行为状况分析 |
3.5 传播效果分析 |
3.5.1 认知层面 |
3.5.2 情感层面 |
3.5.3 行为层面 |
第4章 《火星情报局》传播模式的优势及局限性 |
4.1 《火星情报局》的成功之处 |
4.1.1 独特的节目形式 |
4.1.2 以大数据为依托的节目内容 |
4.1.3 推陈出新的广告营销方式 |
4.2 《火星情报局》的不足之处 |
4.2.1 议题选择过于受众化 |
4.2.2 嘉宾阵容不均衡 |
第5章 我国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 |
5.1 《火星情报局》优化路径 |
5.1.1 内容深刻化 |
5.1.2 制作精良化 |
5.2 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 |
5.2.1 自制综艺节目内部环境因素 |
5.2.2 自制综艺节目外部环境因素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关于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问卷调查 |
(10)我国种业现状分析及“国稻高科”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种子的基本概念 |
1.2.2 种子商品的特点 |
1.2.3 我国种子产业发展历史 |
1.2.4 SWOT分析法(态势分析法)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我国种业环境及竞争力分析 |
2.1 我国种业环境分析 |
2.1.1 种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
2.1.2 种业全球化环境分析 |
2.1.3 种业技术环境分析 |
2.2 我国种子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 |
2.2.1 我国种子产业国际贸易市场分析 |
2.2.2 我国种子国际贸易品种分析 |
2.2.3 我国种子企业贸易竞争力分析 |
第三章 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发达国家种子产业发展状况及特点 |
3.2 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
3.3 我国种子产业存在问题 |
第四章 国稻高科公司运行现状分析 |
4.1 公司背景和发展演变过程 |
4.2 公司组织机构设置 |
4.3 公司种子营销组织机构 |
4.4 公司品种资源状况 |
4.4.1 公司主要经营和储备品种 |
4.4.2 公司品种结构分析 |
4.5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第五章 国稻高科公司内外部因素分析及SWOT矩阵构建 |
5.1 国稻高科公司SWOT分析概述 |
5.2 国稻高科公司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内部优势因素(S) |
5.2.2 内部劣势因素(W) |
5.2.3 外部机会因素(O) |
5.2.4 外部威胁因素(T) |
5.3 国稻高科公司SWOT矩阵构建 |
5.3.1 影响因素汇总 |
5.3.2 构建SWOT矩阵表 |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
6.1 我国种子产业发展建议 |
6.1.1 政策引导、规范管理 |
6.1.2 资本运营、规模经营、提升竞争力 |
6.1.3 创新理念、完善管理 |
6.1.4 品牌建设、提高服务 |
6.1.5 风险基金、保障安全 |
6.2 国稻高科公司发展对策 |
6.2.1 近期发展对策 |
6.2.2 中期发展对策 |
6.2.3 远期发展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全新优航终端近期上市(论文参考文献)
- [1]紫米公司软件质量管理研究与对策[D]. 周旭光.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2]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D]. 李军民.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6)
- [3]基于企业价值提升的成本控制路径研究[D]. 杨凯.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3(03)
- [4]种业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 陈李宏. 武汉理工大学, 2008(10)
- [5]AD公司北斗产品市场定位研究[D]. 陈辉.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6]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D]. 李晏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7]北斗产业某上市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张玉凤.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8]A卫星通信应用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高志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7)
- [9]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的传播模式研究 ——以优酷网《火星情报局》为例[D]. 李明月.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10]我国种业现状分析及“国稻高科”发展对策研究[D]. 张小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