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女儿“玩”来学习

我和女儿“玩”来学习

一、我和女儿“玩”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邢宇轩[1](2021)在《韩国短篇小说《某个夜晚》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不仅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在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交流也正日益增强。其中,文学作品的译介和出版活动作为文化交流的主力军,为我们了解他国文化生活,解读他国人民精神文化面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中韩两国虽然在地理上一衣带水且同属汉字文化圈,但两国语言结构却不尽相同,由语言构成的社会文化生活也因此存在着明显差异。而文学作品作为以语言为工具,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的着作,恰巧蕴含着这一差异。因此,译者选取《2019金承钰文学奖获奖作品集》中韩国知名女性作家尹成熙的短篇小说「(?)」(译为《某个夜晚》)作为翻译文本并撰写翻译实践报告,希望能够为中国读者介绍韩国优秀文学作品,展现韩国社会现状,并为韩国短篇小说汉译提供一定的参考。《某个夜晚》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德善在深夜摔倒在陌生的地方,直到获救为止的故事。围绕这个夜晚,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德善的一生。该小说从普通人的生活着手,描述老年女性晚年生活的现状,揭露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全文虽充满感伤情怀,但又不乏温暖人心之句。在本次小说翻译过程中,译者主要在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的归化译法理论指导下,采用了意译、增译、减译、合译、分译等翻译方法。希望本次翻译实践能够为其他译者在翻译小说类作品时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提供借鉴,并为当今文学翻译实践提供参考价值。本翻译实践报告首先介绍了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其次介绍了本翻译实践报告的研究对象,即小说《某个夜晚》及其作者。在对小说有了初步把握后对文本进行了分析,并对译前准备工作及选用的翻译理论进行了简单介绍。本翻译实践报告将重点放在了实例分析部分,运用直译法和意译法、增译法和减译法、合译法和分译法、以及语序调整法,结合具体例句分析句子翻译方法。在最后结语部分,笔者总结了翻译实践过程中自身翻译能力的不足之处和翻译感悟,在今后将更加认真学习,以求实现更好的翻译。

邵丽[2](2021)在《金枝》文中研究表明上1整个葬礼,她自始至终如影随形地跟着我,吃饭坐主桌,夜晚守灵也是。我守,她就在不远处的地铺上斜欠着身子,用半个屁股着地,木愣愣地盯着我。我去宾馆休息,她立刻紧紧跟上,亦步亦趋。她根本不看我的脸色,也不听从管事人的安排,仿佛她不是来参加葬礼,而是要实现一种特殊的权力。这让我心中十分恼怒,不过也只是侧目而视,仅此而已。人来人往,没有人会多看她一眼,甚至没有人关心她是谁。一个笨拙的乡村妇女,臃肿、肥胖,衣着邋里邋遢。也没人想到她跟这场葬礼的关系。

李小花[3](2020)在《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文中提出本论文以3~6、7岁幼儿的游戏为研究对象,从儿童哲学的视角,运用游戏、自我、社会学、自然哲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哲学思辨和逻辑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然后深入幼儿园、社区、家庭,在自然情境中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录像、访谈,搜集和分析了大量实证资料。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上,对游戏与幼儿世界观(包括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关系、游戏促进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论述,进而得出了几点独到新颖的结论。本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包括五章、绪论和结语: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第一章。该部分在廓清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述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的基础上,着重从理论上研究了游戏、幼儿与儿童哲学,论述了游戏的本质、特征和类型、幼儿观、儿童哲学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在本研究中的价值,还在总体上探讨了游戏与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儿童哲学视角出发,将幼儿世界观分为幼儿自我观、幼儿社会观和幼儿自然观。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包括第二、第三、第四章。这部分主要从世界观的三个内容展开,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论述了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关系,以及游戏促进其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二章“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的形成发展”,主要探讨了幼儿自我观的内涵与外延;个体自我观发展的过程;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笔者亲自参与或观察的幼儿“自我取向”游戏实例,重点分析了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三章“游戏与幼儿社会观的形成发展”,主要分析了幼儿社会观的内涵及外延;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幼儿社会观的主要特点;并结合笔者亲自观察的幼儿“社会取向”游戏实例,重点探讨了游戏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四章“游戏与幼儿自然观的形成发展”,主要探析了幼儿自然观的内涵与外延;在梳理人类自然观发展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并基于笔者亲自参与或观察的幼儿“自然取向”游戏实例,着重探讨了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结语。第五章“游戏是幼儿的整个世界”,总结了本研究的如下结论:1.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2.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世界观(包括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是其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3.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我、发现了社会、发现了自然,发现了世界。4.以上结论对幼儿教育带来了诸多启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3点:1.视角新。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出发研究游戏于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价值,具有创新意义。2.内容新。虽然研究幼儿游戏的人很多,但国内外鲜见有人研究幼儿的世界观,更鲜见有人研究游戏是如何促进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的。3.观点新。本研究中关于“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的观点、关于“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的观点和“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的观点,均具有创新性。本论文的不足在于:理论性不够强、哲学意味不够浓厚;幼儿游戏的实证资料搜集得不够全面;对当前幼儿游戏教育实践观照不足;关于“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的探讨较为薄弱。

滕肖澜[4](2020)在《心居》文中研究指明一清晨六点,顾士宏推着那辆老式的凤凰自行车,走出单元门。初冬天气,早晚已凉得很了,夹克衫里只穿件长袖T恤,有些抵不住,脖子一缩,把领口那粒扣子系紧。环保袋往车龙头上一套,骑上去。遇见邻居,老远便打招呼,"顾老师,这么早买小菜啊!"他忙不迭点头,腾出一只手挥动着,一笑,嘴角的皱纹挤出来,"礼拜六老规矩,聚餐。"

周亚娟[5](2020)在《个案工作介入海员亲子沟通能力提升实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运是全球贸易的主要载体,海员作为走向海洋的先行者,承载着促进全球贸易、创造全球价值、传递全球文明的重要角色。我国是海员大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海员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海员大量流失,与海员息息相关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家庭因素是影响工作决策的重要因素,亲子关系在家庭问题中较为突出,亲子沟通的方式和深度是决定亲子关系特点的体现,因此海员亲子沟通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了当前海员的亲子沟通现状及需求。研究发现,海员工作的周期性、工作环境的闭锁性、与家人通讯的限制性、海员自身缺乏对亲子沟通技巧的掌握、海嫂沟通媒介的缺失、船员服务机构缺乏对海员家庭的支持等因素均会对海员亲子沟通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探索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应用于海员亲子沟通问题中,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根据“人在情境中”理论,对海员、海员子女和海嫂进行介入。经过社工的介入加强了海员对亲子沟通的重视,提高了海员亲子沟通能力。同时证明了社会工作方法中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和介入技巧适用于介入海员亲子沟通问题。最后通过对三个案例介入过程的总结和反思,在海员自身、海员妻子和船员服务机构方面提出提高海员亲子沟通质量的建议。本研究为社会工作介入海员亲子沟通能力提升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为航运类的企业或者船员服务机构提供更好的海员管理措施,为解决海员家庭关系问题提供借鉴。

刘蒙[6](2020)在《个案工作介入海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实务研究》文中认为亲子关系是家庭互动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关系,不良亲子关系不仅阻碍了家庭的和谐发展,还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子代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十分巨大的负面影响。海员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长期处于封闭的船体工作,船上船下的生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海员下船后回归家庭时可能出现难以融入家庭生活的问题,产生一系列家庭结构失调现象。海员的家庭问题是海事社会工作的基础性问题,本研究以海员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为研究对象,聚焦于海员长期“不在家”而产生的亲子关系问题,对有亲子关系问题的海员家庭进行个案工作介入,解决海员家庭亲子问题,为海员建立和谐的亲子和家庭关系。本研究以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为操作模式,从表现及成因两个方面对海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做了研究分析,在认知行为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对三个有亲子关系问题的海员家庭进行个案工作介入,最后对介入成效进行评估。本论文划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指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概括综述学界既有研究成果,提出研究发展的思路、方法。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分析和界定本论文的核心理论概念,对本研究的指导理论进行阐述。第三部分的内容是具体分析海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表现以及亲子关系问题的成因。第四部分的内容是设计介入方案,说明个案介入的步骤。本研究采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主要按照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四步走策略”:拓展家庭对问题的建构、探讨家庭互动模式、探索家庭成员的影响、探索改变的相应模式这四个步骤来制定介入计划,最终目的是重建健康的家庭结构。第五部分主要内容是基于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进行个案的筛选与介入,在两次前期会谈和四次介入活动的基础上,分别解决了三个不同症状的案主家庭的亲子关系问题,并对介入结果进行评估,证明社会工作介入海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切实有效。第六部分的内容是总结介入海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工作路径和策略,结合个案介入过程,从学理层面对起源于西方的结构家庭疗法在中国文化情境中的应用进行了反思,并对自身介入过程中的不足进行了总结,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不同海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表现和成因不同,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介入中要避免误区:不能将家庭中的症状归结于某一位家庭成员,失衡的家庭结构是引起家庭问题的实质原因。改变家庭内部结构是持续性的工作,需要家庭系统内的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社会工作介入海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最终目标不是治疗问题本身,而是通过重建家庭结构来缓解或解决亲子问题。在干预策略上,社会工作者应努力为家庭结构的改变创造条件和机会。

余云露[7](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祖海来古力·木斯来丁[8](2020)在《《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民间故事女性形象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灰姑娘”的形象不仅具有文学性与文化性,同时还具有教育性的特征。中国“灰姑娘”身上具有勤劳、淳朴、善良、诚实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使“灰姑娘”故事能够在中华各民族之中扎根的主要原因。中国各民族“灰姑娘”型故事女性形象之所以有一致性和相似性,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原因。这也足以表明她们有着相同的原型来源——《叶限》。本章运用文化地理方法,分析“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的类型,对故事分类情况以及复合的情节进行阐述、对母题进行分析,找出了母题中所呈现的文化内涵。运用民间文学以及文化类人学的理论,对《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中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是绪论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范围、方法和资料来源进行了阐述。第二步,阐述“灰姑娘”型民间故事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三步,对《叶限》与中国“灰姑娘”故事从分类与母题中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在文章中对汉族、柯尔克孜族、壮族、朝鲜族、藏族、回族、东乡族、维吾尔族、纳西族、彝族、苗族、哈萨克族、白族的等民族的“灰姑娘”型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文化内涵以及教育作用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文章最后,笔者探究了影视剧中灰姑娘故事的一些表现,以及灰姑娘形象所具有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社会的变迁中,女性的视角与对自身态度的变化,是灰姑娘这个人物形象在现实社会中的具象投射与集中表达。灰姑娘这一人物形象在电影作品之中的演化其实就是对以往传统女性形象的一种极其大胆的颠覆,是一种女性独有的构建视角。

罗琳[9](2020)在《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笔者已经出版的三部英译汉译着撰写而成,分别为《燃烧的主世界》、《神秘的宝箱》以及《斯特兰德庄园》。三部译着均为文学着作,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细腻文雅,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笔者作为这三部译着的独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具有普适性的互文性文学翻译策略,故本翻译报告将以此三部译着为分析对象,以期深入阐明翻译心得和经验,为文学翻译提供有益的借鉴。《燃烧的主世界》(原名Overworld in Flames)是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马克·谢弗顿(Mark Cheverton)2018年出版的童书,书中描绘了游戏骑士999及其同伴穿越进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与潜在的敌人斗智斗勇,于熊熊火海中拯救整个主世界的热血故事,是向儿童展现勇气、团结与智慧的范本。《神秘的宝箱》(原名Hidden in the Chest)是美国着名童书作家温特·摩根(Winter Morgan)的畅销作品,书中讲述了史蒂夫一行人意外发掘了隐藏着黑暗秘密的宝箱,释放出邪恶魔力,让各地备受牵连,最终历尽千辛万苦,压制并消灭这些宝箱的历险故事,是国内少见的儿童猎奇题材。《斯特兰德庄园》(原名Tell Me You’re Mine)是英裔瑞典作家伊丽莎白·诺尔贝克(Elisabeth Noreb?ck)的畅销悬疑小说,该书围绕着一件一岁女婴失踪案展开,描绘了在女婴伊莎贝尔长大后,生母斯特拉和拐走她的养母克斯廷相遇、揭穿和纠缠之间的爱恨情仇,书中悬念迭起,疑雾重重,却也不乏温情叙述,实属一部悬疑佳作。在阅读分析原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比比皆是,故于翻译伊始,便选择了互文性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工作完成后,笔者根据前人的智慧及自身的经验,总结出了适用于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及策略。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简要描述翻译实践的基本情况、前期准备、翻译过程及后期校对;然后,剖析了三部译作中出现的互文性翻译表征;接着,对文学翻译、互文性与文学、互文性与文学翻译三者的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笔者对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的总结;基于该模式与原则,笔者结合四种普适于文学翻译、一种适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翻译策略,对三部译作中具有互文性特征的翻译进行配对分析。本报告虽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力证了互文性策略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推动互文性与文学翻译的结合。经探究,笔者参照N.Fairclough(1992)对互文性的分类,将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列入明显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两类。其中,明显互文性总结为反讽、否定、仿拟和预设;篇际互文性则立足于武建国(2010)的研究结论,依次分为融合型篇际互文性、镶嵌型篇际互文性、转换型篇际互文性和链接型篇际互文性。虽然文中的互文表征并非所有都能各得其所,但大部分都充分契合各大类别,进而推动笔者探索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译者四足鼎立的互文空间,衍射出文学翻译过程中基于互文性发生的“文学神韵”和“文学意象”的对等演变,并总结出重组、强化、模仿、增补和通俗化五种互文性翻译策略。准确贴切地还原文学着作中的互文性对译者提出了极高要求,除译者必备的专业素养外,有的放矢的互文翻译策略更能事半功倍地精进译文。本报告表明,互文性是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文学翻译的话语分析理论。笔者提出的文学翻译互文性原则有助于译者精准地挖掘出原文中的互文性表征,并通过重组、强化、模仿、增补、通俗化五种策略完善贴切地重现文学着作中的神韵和意象。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可以合理地总结文学翻译中互文性表征的处理策略,并为其他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焦冲[10](2020)在《原生家庭》文中研究说明1在电梯里遇见朱小辉时,乔美琪只觉得眼熟,但没能想起对方的名字。当然,她没有死乞白赖地在回忆里翻找,光是眼巴前的工作都忙不过来,哪有闲心去琢磨一个和故人有几分相像的家伙到底何许人也?况且,早上的电梯里那么多人,即便想起来了,也不方便搭讪,哪怕他有几分帅气。帅又怎样?看他那身廉价西装,那质地粗劣的皮鞋和脚背处的褶皱以及褶皱里的灰尘就知道他不过是个尚无财力和

二、我和女儿“玩”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和女儿“玩”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1)韩国短篇小说《某个夜晚》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2)金枝(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游戏与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关系”相关文献述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游戏·幼儿·儿童哲学概述
    第一节 游戏
        一、游戏的本质
        二、游戏的特征
        三、游戏的类型
    第二节 幼儿
        一、幼儿是拥有独立人格、完整的、发展中的人
        二、幼儿是有能力的主体,是成人之师
        三、幼儿是感性强、理性弱的个体
        四、幼儿是热爱游戏、喜欢主动操作的个体
    第三节 儿童哲学
        一、儿童哲学的涵义
        二、儿童哲学在本研究中的价值
    第四节 游戏与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
        二、幼儿主要通过游戏与世界互动来建构世界观
        三、游戏是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四、游戏是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五、游戏是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第二章 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幼儿自我观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一、幼儿自我观的内涵及外延
        二、个体自我观发展的过程
        三、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特点
        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逻辑
        一、游戏在物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二、游戏在人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三、游戏在我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第三章 游戏与幼儿社会观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辨证关系及其特点
        一、幼儿社会观的内涵及外延
        二、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三、幼儿社会观的主要特点
        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逻辑
        一、幼儿的社会取向游戏就是一个小场域(社会)
        二、幼儿游戏场域观等惯习的内化
        三、游戏场域观适用于其他场域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四、幼儿依据游戏场域观行动、社会观逐步形成
第四章 游戏与幼儿自然观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幼儿自然观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幼儿自然观的内涵及外延
        二、人类自然观发展史
        三、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
        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逻辑
        一、游戏促进幼儿神话自然观、诗性自然思维发展
        二、游戏促进幼儿朴素、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
第五章 游戏与幼儿世界观
    第一节 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
        一、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行动
        二、幼儿在游戏中思考、发问、领会、获得概念
        三、幼儿在游戏中创造、生成生命
    第二节 游戏是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一、游戏是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游戏是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三、游戏是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第三节 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世界
        一、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我
        二、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社会
        三、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然
    第四节 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尽量多为幼儿提供多种游戏的机会
        二、最大限度保障幼儿的游戏自由
        三、合理引导幼儿自愿自由场域观的适用范围
        四、引领幼儿的超功利社会观
        五、应用幼儿社会观的变化特性
        六、把握幼儿自然取向游戏的重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心居(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5)个案工作介入海员亲子沟通能力提升实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海员
        2.1.2 亲子沟通
    2.2 理论基础
        2.2.1 家庭沟通理论
        2.2.2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3 海员亲子沟通现状的调查研究
    3.1 调查结果基本情况分析
        3.1.1 海员基本情况分析
        3.1.2 海员子女基本情况分析
    3.2 海员亲子沟通现状分析
    3.3 海员亲子沟通问题成因分析
        3.3.1 海员亲子沟通能力不足
        3.3.2 海嫂沟通媒介功能不足
4 海员亲子沟通个案工作介入过程
    4.1 案例一: 讨好型海员个案介入过程
        4.1.1 案主情况
        4.1.2 问题预估
        4.1.3 制定计划
        4.1.4 社工介入
        4.1.5 总结评估
    4.2 案例二: 指责型海员个案介入过程
        4.2.1 案主情况
        4.2.2 问题预估
        4.2.3 制定计划
        4.2.4 社工介入
        4.2.5 总结评估
    4.3 案例三: 超理智型海员个案介入过程
        4.3.1 案主情况
        4.3.2 问题预估
        4.3.3 制定计划
        4.3.4 社工介入
        4.3.5 总结评估
5 研究建议与反思
    5.1 改善海员亲子沟通质量建议
        5.1.1 海员提高对亲子沟通的重视程度
        5.1.2 充分发挥海员妻子沟通桥梁作用
        5.1.3 船员服务机构构建海员关爱机制
    5.2 研究反思
        5.2.1 研究的创新点
        5.2.2 研究的局限性
    5.3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海员亲子沟通现状及需求问卷
附录B 资料收集阶段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个案工作介入海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实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海员家庭
        2.1.2 亲子关系
        2.1.3 亲子关系问题
    2.2 理论基础
        2.2.1 家庭系统理论
        2.2.2 认知行为理论
        2.2.3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
3 海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3.1 海员家庭亲子关系现状分析
    3.2 海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表现
        3.2.1 亲子关系疏离
        3.2.2 亲子冲突频繁
        3.2.3 联合对抗
    3.3 海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成因分析
        3.3.1 信息传递障碍
        3.3.2 交流内容单一
        3.3.3 互动方式不当
        3.3.4 亲子缺少理解
4 个案工作介入海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方案
    4.1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介绍
        4.1.1 基本概念
        4.1.2 治疗目标
    4.2 实务介入方案设计
        4.2.1 准备阶段:进入家庭,扩展家庭的建构
        4.2.2 计划阶段:评估家庭结构,制定介入计划
        4.2.3 介入阶段:打破旧有平衡,重建家庭结构
        4.2.4 结束阶段:评估与结案
5 介入海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实务过程
    5.1 个案选择
    5.2 个案一实务介入过程——父女疏离的海员家庭
        5.2.1 个案简介
        5.2.2 准备阶段——进入家庭
        5.2.3 计划阶段——制定服务计划
        5.2.4 介入阶段——重建家庭结构
        5.2.5 结束阶段——评估与结案
    5.3 个案二实务介入过程——父子经常性冲突的海员家庭
        5.3.1 个案简介
        5.3.2 准备阶段——进入家庭
        5.3.3 计划阶段——制定服务计划
        5.3.4 介入阶段——重建家庭结构
        5.3.5 结束阶段——结案与评估
    5.4 个案三实务介入过程——母女联合对抗父亲的海员家庭
        5.4.1 个案简介
        5.4.2 准备阶段——进入家庭
        5.4.3 计划阶段——制定服务计划
        5.4.4 介入阶段——重建家庭结构
        5.4.5 结束阶段——评估与结案
6 总结与反思
    6.1 实践总结
        6.1.1 实践经验
        6.1.2 结构家庭治疗介入海员家庭问题的优势
    6.2 实践中的不足
        6.2.1 社会工作者能力不足
        6.2.2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局限
    6.3 建议
        6.3.1 建立海员亲子关系问题的专业干预模式
        6.3.2 开展延展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亲子关系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目标完成情况评估表
附录D 服务满意度评估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1.1.3 个人兴趣指向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意义
        1.2.1.2 实践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学教师
        1.4.2 教师职业困惑
        1.4.3 叙事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2.4.1 访谈法
        2.4.2 观察法
        2.4.3 实物收集法
        2.4.4 文献分析法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2.5.1 研究的伦理
        2.5.2 研究的效度
        2.5.3 研究的推广度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5.1 内部影响因素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5.2 外部影响因素
        5.2.1 社会环境
        5.2.2 学校因素
        5.2.3 家庭因素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附录7:图片汇集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民间故事女性形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1.2 研究概况的综述
        1.2.1 关于国内外“灰姑娘”型民间故事的研究
        1.2.2 关于针对“灰姑娘”故事中女性形象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与资料
2.“灰姑娘”型故事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国内关于灰姑娘故事的界定
        2.1.2 国外关于灰姑娘故事的界定
3.《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民间故事分类和母题分析
    3.1 《叶限》与中国“灰姑娘”类型民间故事分类
        3.1.1 雪域西藏文化区域
        3.1.2 南方文化区域性
        3.1.3 北方和东北文化区域型
        3.1.4 西北文化区域型
    3.2 《叶限》与中国“灰姑娘”类型民间故事母题分析
        3.2.1 继母虐待
        3.2.2 神奇助手
        3.2.3 奇特的身份验证
        3.2.4 喜结良缘
    本章小结
4.《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民间故事女性形象比较分析
    4.1 “灰姑娘”女性形象
        4.1.1 “灰姑娘”形象
        4.1.2 “灰姑娘”形象的文化内涵
    4.2 继母和她女儿们的形象
        4.2.1 继母形象
        4.2.2 继姐妹的形象
    4.3 “灰姑娘”故事女性形象的教育作用
    4.4 “灰姑娘”故事女性形象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1 号故事《叶限》
    2 号故事《黑娃与白娃》
    3 号故事《大兰和小琴》
    4 号故事《疤妹和靓妹》
    5 号故事《灰姑娘》
    6 号故事《一个被遗弃的姑娘》
    7 号故事《阿茨姑娘》
    8 号故事《阿诺楚和阿诺诟》
    9 号故事《两只箱子》
    10 号故事《两个孤儿》
    11 号故事《奇妙的箱子》
    12 号故事《阿姐儿》
    13 号故事《孔姬和葩姬》
    14 号故事《蔷花与红莲》
    15 号故事《后阿妈妮》(朝鲜族)
    16 号故事《欧乐与召纳》
    17 号故事《无娘的女儿》
    18 号故事《川草花和马莲花》
    19 号故事《宝妹》
    20 号故事《继母》
    21 号故事《达嫁达伦》
    22 号故事《以佳和以冷》
    23 号故事《达架的故事》
    24 号故事《达乍达仑》
    25 号故事《金娃错和银娃错》
    26 号故事《金剪子姑娘》
    27 号故事《白羽飞衣》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An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1 Introduction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s
        1.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s
        1.2.2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nts
    1.3 Purpose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Prepa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2.1 Introduction
    2.2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2.3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adopted
    2.4 Translation plans established
    2.5 Summary
Chapter Thre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es
    3.1 Introduction
    3.2 Comprehending the source texts
    3.3 Organizing the language of the target texts
    3.4 Proofreading the target texts
    3.5 Summary
Chapter Four Intertextual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4.1 Introduction
    4.2 Notes on intertextuality
    4.3 Manifest intertextuality
        4.3.1 Irony
        4.3.2 Negation
        4.3.3 Parody
        4.3.4 Presupposition
    4.4 Interdiscursivity
        4.4.1 Blended interdiscursivity
        4.4.2 Embedded interdiscursivity
        4.4.3 Switched interdiscursivity
        4.4.4 Chained interdiscursivity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1 Introduction
    5.2 Previous studies of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literary translation
        5.2.1 Previous studi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2.2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ture
        5.2.3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5.3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4 The intertextual principl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5 Summary
Chapter Six The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6.1 Introduction
    6.2 Realignment
    6.3 Enhancement
    6.4 Imitation
    6.5 Supplementation
    6.6 Popularization
    6.7 Summary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7.1 Translation experiences
    7.2 Limitations
    7.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es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Acknowledgements
附件

(10)原生家庭(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四、我和女儿“玩”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 [1]韩国短篇小说《某个夜晚》翻译实践报告[D]. 邢宇轩.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21(09)
  • [2]金枝[J]. 邵丽.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2)
  • [3]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D]. 李小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4]心居[J]. 滕肖澜.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5)
  • [5]个案工作介入海员亲子沟通能力提升实务研究[D]. 周亚娟.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6]个案工作介入海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实务研究[D]. 刘蒙.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7]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8]《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民间故事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 祖海来古力·木斯来丁.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9]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D]. 罗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原生家庭[J]. 焦冲.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2)

标签:;  ;  ;  ;  ;  

我和女儿“玩”来学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