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二连陶勒盖银矿床为浅成热液矿床实例

内蒙古二连陶勒盖银矿床为浅成热液矿床实例

一、Erentaolegai silver deposit in Inner Mongolia as an example of epithermal deposit(论文文献综述)

马雪俐[1](2020)在《大兴安岭南段东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兴安岭南段泛指贺根山-黑河断裂以南和华北克拉通北缘断裂以北的古生代增生造山带区域,依据地形地貌特征可划分为西坡、主峰和东坡三个北东向区带。其中,位于其东坡的天山-突泉成矿带发育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典型代表包括神山铁铜矿床、闹牛山铜矿床、莲花山铜银矿床、阿贵铜矿床及布敦化铜矿床等。根据矿床地质、矿化特征及成因可将大兴安岭南段东坡铜多金属矿床划分为矽卡岩型(神山铁铜矿床)、斑岩型(闹牛山和布敦化铜矿床)及热液脉型(莲花山铜银矿床和阿贵铜矿床)三种主要类型。其中,神山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产于哲斯组碳酸盐地层中或其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部位,其成矿作用经历了矽卡岩期及石英硫化物期两期成矿作用,后者可进一步划分为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石英和贫硫化物-石英-碳酸盐两个成矿阶段;闹牛山铜矿床和布敦化铜矿床分别产于晚侏罗世的花岗闪长斑岩及英云闪长斑岩中,热液成矿作用大体可划分为毒砂-黄铁矿-石英、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石英、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石英及贫硫化物-石英-方解石四个阶段;莲花山铜银矿床及阿贵热液脉型铜矿床均产于次火山岩中,前者矿体受北西向断裂控制,而后者矿体的走向则与矿区北东向或近东西向断裂一致。莲花山热液成矿作用可划分为毒砂-石英、黄铁-黄铜-石英、黄铁-黄铜-闪锌矿-方铅矿-石英及贫硫化物-石英-方解石四个阶段,而阿贵热液成矿作用可划分为赤铁矿-磁铁矿-石英、毒砂-黄铁矿-黄铜矿-石英、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石英及闪锌矿-方铅矿-石英-方解石四个阶段。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综合研究表明,各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均与区内不同时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神山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的NaCl-H2O体系热液,成矿流体源于岩浆水及少量的大气降水;金属硫化物中的硫元素源自岩浆硫,而铅源于壳幔混源铅。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闹牛山和布敦化)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溶液,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的NaCl-H2O体系热液,成矿物质源于岩浆岩。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莲花山和阿贵)的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中高盐度的NaCl-H2O体系热液,成矿流体前期以岩浆水为主,但在后期混入大量的大气降水;矿床金属硫化物的硫元素源于岩浆硫,铅为壳幔混源铅。流体的沸腾作用在各典型矿床主要成矿阶段中均存在,表明其可能是导致金属矿物沉淀的关键成因机制。典型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及成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兴南岭南段东坡存在印支期早三叠世、燕山晚期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三期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分别形成于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及古太平洋与蒙古鄂霍次克洋共同作用的构造环境。根据区域构造演化-岩浆活动-热液成矿作用综合分析,建立区域成矿模式如下:1)印支期早三叠世,研究区受古亚洲洋闭合作用影响,加厚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形成莲花山花岗闪长斑岩母岩浆,金属矿物在构造薄弱部位富集形成莲花山热液脉型铜银矿床(250Ma);2)燕山晚期晚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自西向东呈剪刀式闭合,软流圈物质开始上涌并引发区内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新生及新生加厚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先后形成神山花岗闪长岩、布敦化英云闪长斑岩及闹牛山花岗闪长斑岩的母岩浆。三种岩浆经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并逐渐发育成神山矽卡岩型铁铜矿床(160Ma)、布敦化铜矿床(150Ma)及闹牛山铜矿床(140Ma);3)至燕山晚期早白垩世,在蒙古-鄂霍茨克洋与太平洋构造体系共同影响下,区内岩石圈发生大面的积伸展作用,壳幔物质混合后形成阿贵铜矿床(125Ma)。

梁小龙[2](2020)在《大兴安岭西坡比利亚谷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质背景》文中研究指明比利亚谷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西坡的得尔布干成矿带,它是近些年来在该区发现的一座大型铜(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了深入探讨其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地质背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如下所述:矿区和矿床地质研究揭示,矿区出露的地质体主要为塔木兰沟组、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其次是与矿体有密切时空联系的安山玢岩脉体。矿体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得尔布干深大断裂派生出的一系列NW向次级断裂控制。矿床由87条矿体组成,其中主矿体有16条,呈脉状产出,赋矿围岩为塔木兰沟组、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其次为黝铜矿等,含银矿物为辉银矿;围岩蚀变类型有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伊利石化、青磐岩化(绿泥石化)及萤石化,蚀变分带现象明显,由矿体中心向两侧依次发育硅化+碳酸盐化±萤石化→绢云母化+伊利石化→青磐岩化(绿泥石化),成矿阶段从早到晚可划分为三个成矿阶段,依次是:石英+黄铁矿+闪锌矿阶段(Ⅰ)、石英+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银矿+黄铜矿±黝铜矿阶段(Ⅱ)和石英+黄铁矿+方解石+萤石±蛋白石阶段(Ⅲ)。系统的矿物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早阶段(Ⅰ)石英中发育WL型、C型包裹体,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88℃254℃,盐度w(NaCl)为1.83%4.80%,密度为0.810.92g/cm3,属于中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CO2体系;成矿主阶段(Ⅱ)石英、闪锌矿中发育WL型包裹体,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60℃188℃,盐度w(NaCl)为3.71%7.17%,密度为0.920.96g/cm3,属于低温、中低盐度的H2O—NaCl—CH4体系;成矿晚阶段(Ⅲ)石英中发育WL型、L型包裹体,WL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30℃165℃,盐度w(NaCl)为1.22%3.55%,密度为0.930.95g/cm3,属于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伴随着温度降低,成矿流体由H2O—NaCl—CO2体系逐渐演化为H2O—NaCl体系。蚀变矿物石英—流体包裹体的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早阶段流体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特征,随着大气降水混入比例的增加,成矿主、晚阶段流体逐渐演化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硫化物单矿物铅—锶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来源,可能来自MORB性质的年轻下地壳,混有地幔物质。赋矿围岩火山碎屑岩、共伴生安山玢岩和矿石矿物硫化物的同位素年代学揭示,赋矿围岩流纹岩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63.7±2.0Ma,与矿体有密切时空联系的安山玢岩定年结果为133.9±0.9Ma,矿石矿物硫化物单矿物的Rb—Sr同位素定年获得其等时线年龄为131.3±2.4Ma;揭示矿区在晚中生代存在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期岩浆事件,比利亚谷矿床成矿发生在早白垩世,与矿区共伴生次火山岩(安山玢岩)热事件接近。赋矿围岩流纹岩和共伴生次火山岩(安山玢岩)的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揭示,流纹岩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重稀土元素(HREE),具有岛弧或大陆边缘岩浆弧的成因属性,岩浆来源有壳源和幔源的双重贡献;安山玢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和重稀土元素(HREE),贫Mg、富K,具有大陆边缘弧火山岩的特征,是加厚的地壳拆沉,岩石圈减薄,中元古界新生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并有少量亏损型地幔源物质参与下形成的。上述特征表明,比利亚谷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具备国内外已确定的浅成热液低硫化型矿床基本特征。大兴安岭地区在侏罗纪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处于挤压环境,赋矿围岩流纹岩形成于该时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适值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大兴安岭地区大地构造环境由挤压转换到伸展,加厚的地壳由于重力失稳开始拆沉,拆沉作用引起软流圈物质大规模上涌,上涌的软流圈加热拆沉物质及上覆地壳,形成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作用,比利亚谷铅锌多金属矿床为太平洋板块俯冲下的产物,形成于俯冲背景下的弧后伸展阶段。

王晰[3](2020)在《大兴安岭南段巴彦包勒格矿床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外围成矿预测》文中提出巴彦包勒格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境内,是大兴安岭南段东坡突泉-林西晚古生代、中生代铁(锡)-铜-铅-锌-银-铌(钽)成矿带上新发现的典型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矿体主要产于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与二叠系林西组的接触带内及附近的地层中,明显受北东向断裂控制,主要呈脉状产出,在走向和倾向上延伸均较稳定,整体上呈现“西银东锌”、“上银下锌”的特征。根据野外调研和室内岩相学、矿相学研究,将巴彦包勒格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过程划分为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可划分为石英-毒砂-黄铁矿阶段(Ⅰ)、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和方解石-硫化物-银矿物阶段(Ⅲ),其中,第Ⅲ成矿阶段为银的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及C、H、O同位素结果显示,巴彦包勒格矿床的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的NaCl-H2O-CO2热液体系,成矿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晚期有少量大气降水混入;流体不溶混作用是导致金属硫化物析出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闪锌矿和黄铁矿等硫化物中S、Pb及Rb-Sr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物质部分源自壳幔混合的中酸性岩浆,部分来自于二叠系林西组。巴彦包勒格矿区内花岗闪长斑岩与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及成因上具有密切的关系,应为成矿岩体。LA-MC-ICP-MS锆石U-Pb法测年结果表明,成矿岩体花岗闪长斑岩和矿区内的闪长玢岩脉成岩年龄分别为130±1Ma和125±1Ma;矿床外围规模较大的花岗斑岩和碱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35±1Ma和133±1Ma;矿石中8件硫化物样品(闪锌矿和黄铁矿)的Rb-Sr等时线法测年结果为130.4±2.3 Ma(其中6件闪锌矿样品的Rb-Sr等时线法年龄为129.9±2.9 Ma),表明矿区及外围的成岩成矿时代集中在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的花岗闪长斑岩和闪长玢岩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外围的花岗斑岩和碱长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全岩Sr-Nd-Pb同位素及锆石Hf同位素组成示综其成岩物质来自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幔源新生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成矿成岩时代及构造背景判别结果,认为巴彦包勒格矿床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有关的俯冲后陆壳伸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巴彦包勒格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及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矿床区域成矿模式。通过大兴安岭南段已知中-大型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类型、成岩成矿时代等方面资料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总结了区域银多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上,银多金属矿床主要集中在270-230Ma和150-130Ma两个成矿期,且多数矿床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150-130Ma);空间上,银多金属矿床的赋矿地层主要为二叠纪沉积地层或中生代火山岩地层,受NW向或NE向构造控制明显,且多与早白垩世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巴彦包勒格银多金属矿区及外围的二叠系林西组沉积岩、侏罗系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和中酸性脉岩等112件岩石样品中Au、Ag、Cu、Pb、Zn、Mo、W、Sb、Sn等9种成矿元素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巴彦包勒格矿区内的花岗闪长斑岩是银多金属矿化成矿物质的主要贡献者,其次为二叠系林西组地层;北东向断裂构造为成矿提供运输和储存的通道和空间。综合区域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以及近年在矿区及外围矿产地质调查中获得的基础地质、矿化蚀变、激电异常和高精磁异常特征等多元异常信息,开展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在矿区的南部外围圈定出2个具有良好找矿潜力的找矿靶区。

刘利宝[4](2020)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敖包吐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及定位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敖包吐勘查区(约80km2)为研究对象和尺度。立足于解决敖包吐矿区范围内深部和外围找矿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成矿机制研究和地、物、化找矿信息提取。聚焦:评价深部斑岩型矿化找矿潜力,对构造控制的脉状矿体进行深部定位预测,评价已知矿体以外地段的找矿潜力。取得的主要认识及成果有:(1)敖包吐矿床已知部分为受断裂控制的热液脉状矿床。成矿作用与晚侏罗世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成矿硫源来源于深部岩浆,矿石铅为壳幔混合来源,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晚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温度为中温。形成于140.0~155.7Ma的花岗闪长斑岩为成矿母岩,其经历了充分的结晶分异作用,成矿母岩和与之配套的断裂构造系统对成矿均具有决定性作用。推测深部存在规模较大的花岗闪长斑岩岩基,存在“上脉下体”成矿结构的可能。形成于169.9Ma的流纹斑岩为研究区重要的矿源岩。(2)地球物理信息提取得到:(1)矿体位置电性特征为低电阻中高极化率,矿化岩体为高电阻高极化。常规激电测深视电阻率与视极化率对应良好的梯度带位置与脉状矿(化)体位置吻合。(2)1:1万地面高精磁测共解析出4类异常,共6大异常、10个子异常。Ⅰ、Ⅱ号矿带位置磁测信息均有明显的异常反映,对磁测数据多种方法变换处理:Ⅱ号矿带位置为高的正异常区,梯度明显,矿体产出部位NW向串珠状、带状正异常与串珠状、团朵状负磁异常镶嵌相伴、间隔出现;Ⅰ号矿带位置为低缓团朵状正磁异常和团朵状负磁异常间隔出现,梯度较缓。向上延拓反映在Ⅰ号矿带和Ⅱ号矿带东端趋于交汇地段深部存在大的强磁地质体,是深部侵入体的反映。(3)1:1万重力扫面测量,共圈定高密度异常体4处,低密度异常体7处,重力高值异常G-4的范围与Ⅰ号、Ⅱ号矿带已知地段高度吻合,推测4处高密度异常为矿致异常,7处低密度异常为隐伏的花岗闪长斑岩体或流纹斑岩的局部地质单元。大比例尺电、磁、重力测量成果均显示,敖包吐矿床已知的构造热液脉状矿体产出部位深部局部地段存在成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的隐伏岩体(岩基),高精磁法测量和高密度重力测量对定位预测成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和矿源岩—流纹斑岩有效。(3)地球化学信息提取得到:(1)原生晕-垂向域方面:Hg、Sb、As、Cd、Cu、Bi、In、Sn是重要的找矿指示元素;Ⅰ、Ⅱ号矿带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均显示多期热液叠加成矿的反分带现象。Ⅰ6和Ⅱ1号矿体存在上下两个矿化富集带,第二矿化富集带赋存于260m标高以下;Ⅱ1号矿体的第二矿化富集带与第一矿化富集带之间的无(弱)矿间隔约160~180m。(2)次生晕-平面域方面:W、Sn、Mo、Bi、Cd、Cu、Sb、As、Au等元素是重要的指示元素。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主成分2主要载荷因子Bi、Sn、Pb、W、Sb、Ag、Mo是评价侵入岩成矿作用的有效标志;主成分3主要载荷因子Au、As、Sb是评价构造控制的热液脉状矿化的有效标志,属前缘晕元素。两个主成分异常中心可作为矿源岩流纹斑岩和成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的定位预测依据之一,主成份3的地球化学高值异常中心可作为定位预测浅部控矿构造的依据之一。筛选出两处矿致异常。(4)研究区控矿要素包括:构造对成矿的控制(EW向构造导矿兼容矿;NW向构造容矿;EW向雁列式断裂构造组内派生的NW向断裂构造构成“入”字形构造控矿系,EW向雁列式断裂构造组内NW向断裂构造构成的断层桥控矿系,EW向构造与NW向构造组成菱形结环控矿系)、成矿母岩对成矿的控制(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花岗闪长斑岩期的岩浆活动是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矿源岩对成矿的控制(形成于(169.9±0.8)Ma的流纹斑岩因被后期(155.7±1.0)Ma的花岗闪长斑岩期侵入的岩浆热液萃取而为成矿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是研究区重要的矿源岩)和围岩岩性对成矿的控制(浅色岩系有利于容矿,黑色岩系导致矿质分散)等四类。提取出研究区内的预测准则包括:地质准则(构造准则、成矿母岩准则、矿源岩准则和围岩岩性准则)、地球物理准则(地球物理信息提取之结果,包括电性异常准则、磁异常准则、重力异常准则)、地球化学准则(化探信息提取之成果,包括原生晕地球化学预测准则和次生晕地球化学预测准则)。(5)创造性地引入经济学思维,根据矿山生产经营中选矿回收率、金属价格、加工费、计价系数等经济指标计算了样品中Pb、Zn、Ag综合品位和综合矿化强度,以此作为已知矿体空间矿化信息的研究手段,参与深部定位预测研究。(6)在已知的Ⅰ6和Ⅱ1号矿体深部进行了定位预测,提出Ⅰ号矿带和Ⅱ号矿带存在多期热液叠加成矿,在Ⅰ6和Ⅱ1号矿体深部存在第二矿化富集带,Ⅱ1号矿体具有明显的侧伏规律,圈定了深部找矿靶区。其中Ⅱ1号矿体深部靶区已得到成功验证,Ⅰ6号矿体深部靶区还未及验证。(7)在已知的Ⅰ、Ⅱ号矿带的外围进行了定位预测,圈定了四类共9个靶区。其中A1靶区和A2靶区已得到成功验证,A1靶区求得122+333可采矿石资源量120.47万吨,A2靶区求得122+333可采矿石资源量85.24万吨。

陈定发[5](2019)在《内蒙古奴温亭屯地区银多金属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得尔布干成矿带位于华北准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之间的中亚-蒙古地槽褶皱区东部,是我国东北重要的Au、Ag、Cu、Mo、Pb、Zn成矿带。奴温亭屯银多金属矿位于得尔布干成矿带西南段,是本区近年来重要的找矿突破,对于该成矿带西南段找矿勘查和矿床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奴温亭屯银多金属矿床I级控矿构造为NE向展布的得尔布干深大断裂,矿体主要受控于矿区NE向、NW向断裂,二者汇交成网状构造格局,主要矿体赋存于NE向和NW向断裂的交汇处。矿区地层主要为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凝灰岩和玛尼吐组安山岩、粗安岩;区内岩浆活动发育,侵入岩主要为花岗斑岩体和流纹斑岩。矿体主要位于花岗斑岩岩体和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凝灰岩的内接触带上,矿石类型为锰银型矿石和石英脉型矿石,围岩发育为硅化、碳酸盐化、萤石化、黄铁矿和高岭土化。通过对奴温亭屯矿区地表槽探和深部钻探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矿体在地表表层富集,由地表向下,矿体品位迅速降低,快速尖灭。石英脉型矿石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温度186~368℃,平均为289℃。S同位素和H、O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部岩浆,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据此推断,奴温亭屯银多金属矿床为与花岗斑岩具有成因联系的浅成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区花岗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53.08±0.96Ma,因此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燕山晚期。

范亚丽[6](2019)在《内蒙古突泉—科右中旗地区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远景区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内蒙古东部突泉县、科右中旗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处在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结合带——索伦—西拉木伦古生代结合带东部。本次论文利用1:5万矿调原始地质资料对地层和侵入岩进行了梳理,建立了研究区地层格架和侵入岩序列,重点剖析了研究区内铜多金属矿典型矿床3处,分别是突泉县闹牛山铜银矿床、突泉县莲花山铜银矿床、科尔沁右翼中旗布敦化铜矿床,对其地质特征、矿田构造特征、物化探异常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典型矿床模型。利用1:5万化探原始数据进行综合整理成图后圈定化探综合异常14处,其中以Cu为主要成矿元素的异常有9处,以PbZnAg为主成矿元素有5处。利用1:5万航磁原始数据重新编制了研究区航磁异常图件,整理、校对、统计航磁异常共200处;分析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基于地质、地球物理和化学异常特征,还有矿化蚀变等方面的信息,联合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矿床模型,进行找矿预测,在区内共圈定4个铜多金属矿找矿远景区,对其中的部分远景区进行野外矿产检查后,进一步选定了一处A类重点找矿靶区和一处B类找矿靶区。本论文的研究为突泉—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的找矿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同类矿床的找矿、预测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高征西[7](2019)在《内蒙古高尔其-朝不愣地区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文中提出内蒙古高尔旗—朝不愣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结合部之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古生代陆缘增生带内。区内已发现朝不楞等共20余处大中型铜铅锌银多金属矿产地以及众多的多金属矿点、矿化点,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本文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在系统收集研究前人资料基础上厘定出三个主要成矿系统:晚古生代裂谷环境铜多金属成矿系统、晚古生代碰撞后伸展环境铜多金属成矿系统、中生代陆内伸展环境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并进一步划分出7个成矿亚系统。针对晚古生代裂谷环境铜多金属成矿亚系统内的小坝梁铜多金属矿床、晚古生代碰撞后伸展环境铜多金属成矿系统内的巴彦都兰铜多金属矿床,以及中生代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内的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矿床、朝不楞铁多金属矿床、沙麦钨矿床开展了典型矿床研究,以总结不同成矿系统的成矿作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成矿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区内的找矿方向。论文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小坝梁铜(金)矿床与区内蛇绿岩套、细碧岩、角斑岩时空关系密切,围岩凝灰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龄为314.36±0.42Ma和313.8±1.2Ma,指示矿床可能形成于裂谷环境,属VMS型矿床。2、巴彦都兰铜多金属矿床内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白钨矿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314±15Ma,与矿区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305-323Ma)一致。矿床早阶段流体包裹体具有较高均一温度(390-430℃),矿石内硫化物S(δ34S为+2.3‰+3.5‰)和Pb同位素均具有明显的岩浆特征。综合分析表明,矿床成矿作用与碰撞后伸展动力学背景下的岩浆活动有关,岩浆在浅部侵位、分异后为巴彦都兰铜矿形成提供了主要成矿物质与流体。3、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矿床矿体受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断裂构造等多种因素控制,成矿作用可能为晚中生代,明显晚于矿区出露的花岗岩(306.8±2.1 Ma)和流纹斑岩(323.8±4.3 Ma)。矿石S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床中硫可能来源于岩浆和地层,Pb同位素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为上地壳与地幔混合产物,因此,矿床属热液脉型多金属矿床。4、朝不愣铁多金属矿床属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背景下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矿石辉钼矿样品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52.9±3.0115.7±1.2 Ma,蚀变岩中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36.4±1.6Ma,矿区黑云母花岗岩进行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38±1.6 Ma和148±1.4 Ma,成岩成矿作用具有一致的时空关系。多元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早白垩世岩浆岩和矿区地层为成矿作用提供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5、沙麦钨矿床矿体产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内部,是较为典型的断裂-裂隙控制的石英脉型钨矿床。前人获得的白云母Ar–Ar年龄、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与本文获得的围岩中细粒花岗岩(142.5±1.0Ma)、中粒花岗岩(141.9±1.1Ma)、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140.2±0.99Ma)的锆石U-Pb年龄几乎完全一致,指示这套岩浆作用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和流体基础,进一步的Hf同位素研究表明,区内岩浆作用来源于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6、研究区成矿时代集中在晚古生代和和中生代的晚侏罗—早白垩世两个主要时间段,古生代-中生代的多旋回岩浆-构造-流体系统是多金属成矿系统的重要控矿因素,NW、NE向构造体系直接控制了区内矿田、矿床以及矿体的空间展布。通过对典型矿床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的进一步总结和分析,论文最终圈定了10处矿集区,其中3处为已成型矿集区,7处为具有一定资源潜力的潜在矿集区。论文最后对各矿集区成矿地质条件、物化探特征以及找矿方向进行了综合论述。

何鹏,郭硕,张阔,张天福,苏航,马一行[8](2019)在《大兴安岭中南段昌图锡力银铅锌锰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来自S-Pb-C-O同位素的制约》文中研究表明昌图锡力银铅锌锰矿床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旗地区,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南段锡林浩特—霍林郭勒铅-锌-银-铜-钼多金属成矿亚带上新发现的一处多金属矿床,填补了该区域的找矿空白。矿床主要赋矿地层为白音高老组中酸性火山熔岩夹火山碎屑岩建造,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构造控矿作用明显,北西及北东向构造交汇处是成矿有利部位。热液成矿期可以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铅锌金属硫化物阶段、银矿物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为探讨昌图锡力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开展了S、Pb、C、O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矿床中矿石硫化物的δ34 S值为0.6‰~4‰,呈塔式分布特征,表明硫的来源为相对单一的深源岩浆。矿石中Pb同位素206 Pb/204 Pb值为18.129~18.177,平均值为18.155;207 Pb/204 Pb值为15.500~15.561,平均值为15.533;208 Pb/204 Pb值为37.849~38.049,平均值为37.959,μ值变化范围为9.3~9.41,ω值变化范围为34.69~35.82,铅同位素组成及各项分析数据表明矿石铅为壳幔混合来源。昌图锡力矿床硫、铅同位素组成与大兴安岭中南段多金属矿床的相似性暗示它们可能具有类似的成矿物质来源。矿床中δ13 CV-PDB值为-6.1‰~-7.9‰,δ18 OV-SMOW值为+8.7‰~+13.2‰,指示碳同位素来源于深部岩浆,并且晚期成矿阶段受到低温蚀变作用的影响,菱锰矿的形成是由于温度降低以及水/岩反应的耦合作用所导致。依据赋矿围岩年代推测昌图锡力矿床成矿时代大约为130~140Ma,与大兴安岭中南段成矿高峰期相一致。矿床的形成是深部岩浆流体逐步演化的产物,岩浆活动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热动力及成矿物质,初步认为昌图锡力银铅锌锰多金属矿床成因类型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多金属矿床。

沈存利,杨发亭,王金娃,吴晓光,张天平,董海龙[9](2019)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银铅锌多金属矿找矿新进展及勘查前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银铅锌多金属矿勘查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相继发现和探明了二道河、上坑锅、八岔沟西、花脑特、白音查干东山等大型矿,正在勘查的巴尔陶勒盖、1017高地和乌兰陶勒盖东等矿具有特大型远景规模。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近几年新发现典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特征的对比研究,运用区域成矿学理论,初步总结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银铅锌多金属矿的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认为除了热液脉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外,火山-次火山岩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已成为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成矿时代主要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寻找大型和特大型火山-次火岩热液型银铅锌多金属矿的潜力巨大。

姚远[10](2019)在《内蒙古哈达特陶勒盖铅锌(银)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机制》文中提出哈达特陶勒盖矿床是近年来在内蒙古阿巴嘎旗发现的一处中型铅锌(银)矿床。该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二连浩特-东乌旗铜钼-银-铅-铁多金属成矿带内。矿体多呈脉状及透镜状,主要赋存于泥盆系和二叠系构造蚀变破碎带及构造裂隙中。本文通过对矿床进行野外调查采样、岩相学镜下观察、流体包裹体测温以及碳氧硫铅同位素测试,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讨哈达特陶勒盖铅锌(银)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以及成矿机制。主要得出如下几点认识:(1)野外实地观察及岩相学研究表明,矿床的矿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银矿物)阶段以及石英-方解石-萤石阶段。手标本结合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该矿床金属矿物主要是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并含少量的黄铜矿、磁黄铁矿和白铁矿。(2)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包裹体以富液相包裹体为主,含有少量富气相包裹体,本次研究中未观察到含CO2三相包裹体及纯气液相包裹体。成矿早-晚阶段成矿温度降低;相应地,成矿流体盐度分别为0.8811.22%NaCleqv、1.5713.40%NaCleqv、2.0713.18%NaCleqv;成矿流体整体密度约0.50.9g/cm3,平均为0.7 g/cm3;激光拉曼光谱测试实验数据显示,流体包裹体成分主要为CO2与H2O。综上,矿区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的低盐度、低密度流体,属于H2O-NaCl±CO2体系。(3)方解石样品碳氧同位素实验测得数据结果显示,δ18OV-SMOW与δ13CV-PDB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8.8‰和-6.8‰-4.4‰,投图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热液,在成矿晚期受到大气降水影响。即晚期成矿作用中,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硫化物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δ34S的变化范围为+3.7‰+8.6‰,表明矿床的硫主要来源于岩浆和地层。硫化物铅同位素数据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在矿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围岩物质的混入。(4)结合流体包裹体数据及同位素特征可知,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成矿物质具有混源特征,流体混合作用可能是导致铅、锌、银等成矿元素沉淀的重要机制。哈达特陶勒盖铅锌(银)矿床属于中-高温热液交代型矿床。

二、Erentaolegai silver deposit in Inner Mongolia as an example of epithermal deposi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rentaolegai silver deposit in Inner Mongolia as an example of epithermal deposit(论文提纲范文)

(1)大兴安岭南段东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亟待解决的地质问题
        1.3.1 热液铜多金属矿床
        1.3.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实物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矽卡岩型矿床
        3.1.1 神山矽卡岩型铁铜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2.1 闹牛山斑岩型铜矿床
        3.2.2 布敦化斑岩型铜矿床
    3.3 热液脉型矿床
        3.3.1 莲花山热液脉型铜银矿床
        3.3.2 阿贵热液脉型铜矿床
    3.4 小结
第4章 矿床成因研究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4.1.1 流体包裹体
        4.1.2 氢-氧同位素
        4.1.3 硫-铅同位素
    4.2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4.2.1 流体包裹体研究
        4.2.2 成矿流体来源
    4.3 成矿物质来源
        4.3.1 硫源
        4.3.2 铅源
    4.4 矿床成因
        4.4.1 矽卡岩型矿床
        4.4.2 斑岩型矿床
        4.4.3 热液脉型矿床
第5章 成岩成矿时代及构造背景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5.1.1 LA-ICP-MS锆石U-Pb
        5.1.2 辉钼矿Re-Os
        5.1.3 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
        5.1.4 Lu-Hf同位素
    5.2 成岩成矿时代和岩石成因
        5.2.1 矽卡岩型矿床
        5.2.2 斑岩型矿床
        5.2.3 热液脉型矿床
    5.3 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及构造环境
        5.3.1 成矿时代
        5.3.2 成矿构造环境
    5.4 小结
第6章 区域构造演化与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6.1 区域构造演化
    6.2 区域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和成矿模式
        6.2.1 印支期早三叠世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6.2.2 燕山晚期晚侏罗世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6.2.3 燕山晚期早白垩世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大兴安岭西坡比利亚谷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质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工作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矿区地质工作
        1.2.2 研究区科研工作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课题依托及实物工作量
        1.4.1 课题依托
        1.4.2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兴华渡口群(Pt_1X)
        2.2.2 寒武系额尔古纳河组第四岩段(∈_1er~4)
        2.2.3 下石炭统莫尔根河组(C_1m)
        2.2.4 中生界
        2.2.5 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h~(pal))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构造
        2.4.1 断裂
        2.4.2 褶皱
    2.5 区域矿产
    2.6 地球动力学过程
第3章 矿区和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围岩蚀变类型、蚀变分带与矿化阶段
第4章 成矿流体特征
    4.1 样品、实验方法与参数计算
        4.1.1 流体包裹体样品采集、测试方法及参数计算
        4.1.2 氢—氧同位素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4.1.3 铅同位素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4.2.1 显微岩相学特征
        4.2.2 显微测温结果及盐度、密度估算
        4.2.3 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
    4.3 氢—氧同位素特征
    4.4 铅同位素特征
第5章 同位素年代学与成岩成矿时代
    5.1 实验样品和实验方法
        5.1.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样品及实验方法
        5.1.2 硫化物Rb—Sr定年样品及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
        5.2.2 硫化物Rb—Sr定年结果
第6章 岩浆作用与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6.1 地质、岩相学特征
    6.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2.1 样品与实验方法
        6.2.2 实验结果
第7章 矿床成因
    7.1 地质证据
    7.2 成矿流体性质
    7.3 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7.3.1 氢—氧同位素
        7.3.2 铅同位素
        7.3.3 锶同位素
        7.3.4 硫同位素
    7.4 成矿机制
    7.5 成矿年代学证据
    7.6 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7.6.1 赋矿围岩流纹岩
        7.6.2 安山玢岩
    7.7 小结
第8章 地球动力学背景与成矿地质作用
    8.1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8.2 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大兴安岭南段巴彦包勒格矿床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外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范围及地理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1 低温热液矿床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区域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3.3 基础地质与矿产勘查现状
        1.3.4 成矿预测研究
        1.3.5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项目依托与实物工作量
    1.6 主要进展与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元古界
        2.1.2 古生界
        2.1.3 中生界
        2.1.4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古生代侵入岩
        2.3.2 中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 区域矿产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时代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4 围岩蚀变特征
    3.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3.6 成岩成矿时代
        3.6.1 样品和测试方法
        3.6.2 测试结果
        3.6.3 成岩成矿时代
第4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
    4.1 花岗闪长斑岩与银多金属成矿的关系
    4.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与成矿流体特征
        4.2.1 样品和测试方法
        4.2.2 测试结果
        4.2.3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4.3 成岩成矿物质来源
        4.3.1 样品和测试方法
        4.3.2 测试结果
        4.3.3 成矿物质来源
    4.4 成因类型与成矿机制
        4.4.1 矿床成因类型
        4.4.2 成矿机制
第5章 区域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
    5.1 区域早白垩世岩浆作用
        5.1.1 样品描述
        5.1.2 测试方法
        5.1.3 测试结果
        5.1.4 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
        5.1.5 成岩成矿构造背景及演化
    5.2 区域成矿作用
        5.2.1 成矿流体特征
        5.2.2 成矿物质来源
        5.2.3 区域成岩成矿过程
    5.3 区域成矿规律
        5.3.1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5.3.2 空间分布规律
        5.3.3 时间分布规律
    5.4 巴彦包勒格矿区成矿规律
        5.4.1 地层、岩体含矿性分析
        5.4.2 地层控矿规律
        5.4.3 岩浆控矿规律
        5.4.4 构造控矿规律
第6章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6.1 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
    6.2 示矿信息提取
        6.2.1 地质信息
        6.2.2 物探信息
        6.2.3 化探信息
    6.3 靶区圈定及评价
第7章 主要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敖包吐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及定位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大兴安岭地区岩浆活动与成矿
        1.2.2 大兴安岭南段区域成矿规律
        1.2.3 大兴安岭中南段“上脉下体”成矿模式
        1.2.4 铅锌矿成矿理论与找矿勘查方面研究进展
        1.2.5 成矿预测方面研究进展
        1.2.6 研究区勘查现状
        1.2.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火山岩
    2.3 区域侵入岩
    2.4 区域构造
    2.5 区域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2.6 区域地质发展史及区域成矿作用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床地质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2 矿体地质
    3.3 矿化与蚀变特征
        3.3.1 矿化组分及结构构造
        3.3.2 蚀变类型及结构特征
        3.3.3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第四章 成岩作用和成矿机制研究
    4.1 测试样品采取与分析方法
        4.1.1 测试样品采取
        4.1.2 锆石LA-ICP-MS微区原位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4.1.3 锆石LA-MC-ICP-MS微区原位Hf同位素比值分析
        4.1.4 全岩主、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4.1.5 原位微区硫化物Pb同位素比值测试
        4.1.6 原位微区硫化物S同位素比值测试
        4.1.7 闪锌矿LA-ICP-MS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
        4.1.8 石英H-O同位素测试
        4.1.9 硫化物电子探针分析
    4.2 成岩年代研究
    4.3 成矿岩浆岩成因及构造动力学背景
        4.3.1 岩石学特征
        4.3.2 岩石化学特征
        4.3.3 岩浆岩来源与成因类型
        4.3.4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4.4 闪锌矿成矿矿物学研究
        4.4.1 元素变化特征
        4.4.2 元素赋存状态
        4.4.3 闪锌矿中微量元素及赋存状态对地球化学勘查的启示
        4.4.4 闪锌矿对成矿温度的指示
        4.4.5 闪锌矿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4.5 矿床成因
        4.5.1 成岩成矿作用时限
        4.5.2 成矿物质来源
        4.5.3 成矿温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球物理信息提取及对成矿机制的启示
    5.1 信息提取基础
    5.2 电性异常信息提取
        5.2.1 岩矿石电物性特征
        5.2.2 电法方法和方法组合有效性试验
        5.2.3 平面域电性异常分布情况及已知矿带电性异常特征
    5.3 磁异常信息提取
        5.3.1 岩矿石磁物性特征
        5.3.2 平面域磁性异常分布情况
        5.3.3 Ⅲ号重点磁异常区异常结构剖析
    5.4 重力异常信息提取
        5.4.1 岩矿石密度物性特征
        5.4.2 平面域重力异常场分布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球化学信息提取及对成矿机制的启示
    6.1 原生晕地球化学信息提取(垂向域)
        6.1.1 Ⅰ号矿带原生晕地球化学信息
        6.1.2 Ⅱ号矿带原生晕地球化学信息
    6.2 次生晕地球化学信息提取(平面域)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矿体定位预测
    7.1 控矿要素分析
        7.1.1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7.1.2 成矿母岩对成矿的控制
        7.1.3 矿源岩对成矿的控制
        7.1.4 围岩岩性对成矿的控制
    7.2 成矿机制总结
    7.3 预测准则与预测的理论依据
第八章 矿体定位实践暨靶区圈定
    8.1 已知矿体深部定位预测研究
        8.1.1 空间矿化信息研究方法介绍
        8.1.2 Ⅰ6号矿体深部定位预测
        8.1.3 Ⅱ1号矿体深部定位预测
    8.2 已知矿体外围定位预测研究
        8.2.1 A1靶区预测依据及验证结果
        8.2.2 A2靶区预测依据及验证情况
        8.2.3 C1靶区预测依据及验证情况
        8.2.4 B1、C3、D1靶区预测依据及验证情况
        8.2.5 B3靶区预测依据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内蒙古奴温亭屯地区银多金属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意义
    1.2 以往工作及存在问题
        1.2.1 以往工作程度
        1.2.2 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对奴温亭屯地区银多金属矿地质构造特征的研究
        1.3.2 对奴温亭屯地区银多金属矿矿床成因的研究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2.1 上石炭统新伊根河组
        2.2.2 侏罗系
        2.2.3 白垩系
        2.2.4 新近系
        2.2.5 第四系
    2.3 岩浆岩
        2.3.1 二叠纪闪长岩(Pδ)
        2.3.2 侏罗纪晚侏罗世花岗斑岩(J_(3γπ))
        2.3.3 侏罗纪晚侏罗世黑云母花岗岩(J_(3γ))
    2.4 构造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侵入岩
        3.2.1 花岗斑岩(J_(3γπ))
        3.2.2 次火山岩-流纹斑岩(λπJ_3)
    3.3 构造
    3.4 激电异常特征及异常查证
        3.4.1 LJ1异常
        3.4.2 LJ2异常
        3.4.3 LJ3异常
    3.5 地球化学异常
第四章 矿体地质特征
    4.1 矿体形态特征
        4.1.1 东矿化带1号矿体
        4.1.2 西矿化带2号矿体
        4.1.3 中矿化带
    4.2 矿石特征
        4.2.1 矿石类型
        4.2.2 矿石结构构造
        4.2.3 矿石的物质组成
    4.3 围岩蚀变
第五章 矿床成因分析
    5.1 成矿温度
        5.1.1 包裹体特征
        5.1.2 包裹体成分分析
    5.2 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热液
        5.2.1 硫同位素特征
        5.2.2 氧氢同位素特征
    5.3 矿床成因探讨
    5.4 找矿标志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6)内蒙古突泉—科右中旗地区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远景区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自然经济地理
        1.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1.1.2 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1.2 选题目的与依据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地层
        2.1.2 岩浆岩
        2.1.3 构造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2.2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3.1 1 :5 万地球化学特征
        2.3.2 1 :5 万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4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2.4.1 区域矿床分布
3 铜多金属典型矿床及区域成矿规律
    3.1 铜多金属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1 突泉县闹牛山铜银矿床
        3.1.2 突泉县莲花山铜银矿床
        3.1.3 科尔沁右翼中旗布敦化铜矿
    3.2 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
        3.2.1 控矿因素分析
        3.2.2 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
        3.2.3 铜多金属矿矿床成因类型及特征
4 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区评价及找矿靶区预测评价
    4.1 成矿远景区
        4.1.1 突泉县闹牛山铜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1 号)
        4.1.2 莲花山北铜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2 号)
        4.1.3 莲花山铜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3 号)
        4.1.4 布敦化铜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4 号)
    4.2 找矿靶区预测评价
        4.2.1 莲花山北找矿靶区(B2-1)
        4.2.2 布敦化铜矿外围找矿靶区(A4-1、B4-1、B4-2)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内蒙古高尔其-朝不愣地区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成矿系统与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手段及方法
    1.5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古生界
        2.1.2 中、新生界
    2.2 区域岩浆岩
        2.2.1 区域侵入岩
        2.2.2 区域火山岩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3.3 区域构造演化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4.1 重力场特征
        2.4.2 磁场特征
    2.5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5.1 综合异常的圈定
        2.5.2 综合异常分布特征
    2.6 区域金属矿产分布特征
    2.7 区域成矿系统划分
第三章 古生代铜多金属成矿系统成矿作用
    3.1 小坝梁铜(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床地质特征
        3.1.3 成岩与成矿时代
        3.1.4 .成矿物质来源
        3.1.5 矿床成因分析
    3.2 巴彦都兰铜多金属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床地质特征
        3.2.3 成岩成矿时代
        3.2.4 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物质来源
        3.2.5 矿床成因浅析
    3.3 古生代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动力学背景
        3.3.1 晚古生代蛇绿岩构造背景与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3.3.2 区域碰撞后伸展体制与铜多金属矿成矿
第四章 中生代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成矿作用
    4.1 热液脉型多金属成矿亚系统-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矿床
        4.1.1 矿区地质特征
        4.1.2 矿区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4.1.3 矿床地质特征
        4.1.4 成岩成矿时代
        4.1.5 成矿物质来源
        4.1.6 矿床成因浅析
    4.2 矽卡岩型铁多金属成矿亚系统-朝不楞铁多金属矿床
        4.2.1 矿区地质特征
        4.2.2 矿区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4.2.3 矿床地质特征
        4.2.4 成岩成矿时代
        4.2.5 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
    4.3 热液脉型钨成矿亚系统-沙麦钨矿床
        4.3.1 矿区地质特征
        4.3.2 矿床地质特征
        4.3.3 成岩成矿时代
        4.3.4 成矿流体、成矿物质与矿床成因
    4.4 中生代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动力学背景
第五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5.1 区域成矿规律
        5.1.1 矿床形成的时间分布规律
        5.1.2 矿床形成的空间分布规律
        5.1.3 矿床成矿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5.2 典型矿床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总结
        5.2.1 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铜金矿床
        5.2.2 与岩浆热液有关以充填为主的热液脉型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床
        5.2.3 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
        5.2.4 与高温岩浆热液有关的石英脉型钨矿床
    5.3 找矿方向分析
        5.3.1 哈达特陶勒盖—莫若格钦铅锌银锡矿集区(编号Ⅰ)
        5.3.2 迪彦钦阿木—查干敖包钼多金属矿集区(编号Ⅱ)
        5.3.3 1017高地—都格尔林银多金属矿集区(编号Ⅲ)
        5.3.4 阿扎哈达—格勒敖包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1)
        5.3.5 敖包陶勒盖—奥尤特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2)
        5.3.6 扎日阿音乌拉—巴彦都兰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3)
        5.3.7 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4)
        5.3.8 朝不楞铁多金属矿潜在远景区(编号5)
        5.3.9 塔尔巴格吐—额尔登陶勒盖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6)
        5.3.10 小坝梁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7)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大兴安岭中南段昌图锡力银铅锌锰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来自S-Pb-C-O同位素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床地质概况
    2.2 矿体地质特征
    2.3 成矿期次划分
3 样品来源、测试方法
4 S、Pb、C、O同位素分析结果
    4.1 S同位素分析结果
    4.2 Pb同位素分析结果
    4.3 C、O同位素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成矿物质来源
        5.1.1 硫的来源
        5.1.2 铅的来源
        5.1.3 碳的来源
    5.2 矿床成因
6 结论

(9)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银铅锌多金属矿找矿新进展及勘查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银铅锌矿勘查重要新进展
2 典型矿床解剖
    2.1 比利亚谷银铅锌多金属矿 (1)
    2.2 巴尔陶勒盖银铅锌多金属矿床 (2)
    2.3 乌兰陶勒盖东银铅锌矿 (3)
3 区域成矿规律初步分析
    3.1 控矿因素分析
    3.2 矿床的时空特征
    3.3 成矿物质特征及机理分析
4 勘查前景分析
5 结论

(10)内蒙古哈达特陶勒盖铅锌(银)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项目依托、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古生界
        2.1.2 第四系
    2.2 构造
        2.2.1 褶皱
        2.2.2 断裂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体地质特征
    3.5 矿石特征
        3.5.1 矿石类型
        3.5.2 矿石物质组成
        3.5.3 矿石结构构造
    3.6 围岩蚀变
    3.7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第4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方法
    4.2 流体包裹体类型
    4.3 显微测温和盐度
    4.4 密度、压力及成矿深度
    4.5 激光拉曼分析
第5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5.2 硫同位素组成
    5.3 铅同位素组成
    5.4 碳-氧同位素组成
第6章 矿床成因分析
    6.1 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
    6.2 成矿流体及其物化性质
    6.3 成矿流体的演化
    6.4 成矿机制
第7章 结论
    7.1 取得的成果
    7.2 存在问题及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Erentaolegai silver deposit in Inner Mongolia as an example of epithermal deposit(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兴安岭南段东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马雪俐. 吉林大学, 2020(08)
  • [2]大兴安岭西坡比利亚谷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质背景[D]. 梁小龙. 吉林大学, 2020(08)
  • [3]大兴安岭南段巴彦包勒格矿床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外围成矿预测[D]. 王晰. 吉林大学, 2020(08)
  • [4]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敖包吐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及定位预测研究[D]. 刘利宝.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5]内蒙古奴温亭屯地区银多金属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成因[D]. 陈定发. 河北地质大学, 2019(05)
  • [6]内蒙古突泉—科右中旗地区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远景区评价[D]. 范亚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7]内蒙古高尔其-朝不愣地区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D]. 高征西.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8]大兴安岭中南段昌图锡力银铅锌锰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来自S-Pb-C-O同位素的制约[J]. 何鹏,郭硕,张阔,张天福,苏航,马一行. 地质学报, 2019(08)
  • [9]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银铅锌多金属矿找矿新进展及勘查前景分析[J]. 沈存利,杨发亭,王金娃,吴晓光,张天平,董海龙. 地质与勘探, 2019(04)
  • [10]内蒙古哈达特陶勒盖铅锌(银)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机制[D]. 姚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内蒙古二连陶勒盖银矿床为浅成热液矿床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